14
荷蘭、明鄭時代 申論題 一、台灣原住民社會是平等的,試問: (1)此與經濟型態有何關係? 在原住民社會裡,一般是原始社會,男子大部分從事狩獵或作戰,女子則 從事農耕,基本上除了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外,並沒有其他職業分化。 (2)其親族組織為何? 以平埔族為例,平埔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子女從母居,名字亦採行連母 名制。家中以女性長者為家長,家中重要家務皆由女性家長做主處理,女性更是 主要的繼承人。 (3)此政治社會結構為何? 以平埔族為例,平埔族以部落為單位,自立領袖,以年齡曾形成部落社會, 也就是說,部落內的政治組織,主要根據年齡分別,將男子分為長老跟丁男,長 老有參加部落會議的義務,而又會從中選出領袖。 這種年齡層的區分,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長老層享有最尊貴的地位,社 中的重大問題和祭典禮儀,都必須透過長老群與頭目共同召開的長老會議來決 定。 二、1630年代以後荷蘭人何以由發展轉口貿易轉向農商連體經濟?(新經濟政策) 其主要內容為何?對後世之影響為何? 荷蘭人領台後,發現台灣南部地形、氣候適合種植甘蔗、稻米,為了貿易與 維生之需要,於1630年代開始鼓勵發展農業,農產品逐漸取代鹿皮、絲品,成為 最重要的出口品。 荷蘭人為了要在台灣發展米糖事業,首先招聘了漢人前來開墾,荷人創造良 好經營環境,提供船隻載運移民,提供土地與資金等,而漢人則提供勞力、技術,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 View
    4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tset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荷蘭、明鄭時代

申論題

一、台灣原住民社會是平等的,試問:

(1)此與經濟型態有何關係?

在原住民社會裡,一般是原始社會,男子大部分從事狩獵或作戰,女子則

從事農耕,基本上除了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外,並沒有其他職業分化。

(2)其親族組織為何?

以平埔族為例,平埔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子女從母居,名字亦採行連母

名制。家中以女性長者為家長,家中重要家務皆由女性家長做主處理,女性更是

主要的繼承人。

(3)此政治社會結構為何?

以平埔族為例,平埔族以部落為單位,自立領袖,以年齡曾形成部落社會,

也就是說,部落內的政治組織,主要根據年齡分別,將男子分為長老跟丁男,長

老有參加部落會議的義務,而又會從中選出領袖。

這種年齡層的區分,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長老層享有最尊貴的地位,社

中的重大問題和祭典禮儀,都必須透過長老群與頭目共同召開的長老會議來決

定。

二、1630年代以後荷蘭人何以由發展轉口貿易轉向農商連體經濟?(新經濟政策)

其主要內容為何?對後世之影響為何?

荷蘭人領台後,發現台灣南部地形、氣候適合種植甘蔗、稻米,為了貿易與

維生之需要,於1630年代開始鼓勵發展農業,農產品逐漸取代鹿皮、絲品,成為

最重要的出口品。

荷蘭人為了要在台灣發展米糖事業,首先招聘了漢人前來開墾,荷人創造良

好經營環境,提供船隻載運移民,提供土地與資金等,而漢人則提供勞力、技術,

Page 2: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從事實際開墾與米糖工作。荷蘭人創造了一種契約制度,稱為「王田制」,這是

一種由東印度公司提供土地,雇用漢人耕種,即公司是土地所有人,漢人是佃農

或是僱農的制度,對貧苦移民有極大誘惑力。

此外,荷蘭人也引進其他新作物,如荷蘭豆、芒果、釋迦等等,進一步改進

生產技術,興建水利設施。

這種貿易形態與導向,後來也漸漸成為台灣的傳統,米糖經濟漸漸成為台灣

經濟的骨幹。

三、台灣原住民之經濟為自足式,試以農業說明之。又該社會為平等式,試以社

會結構說明之。

農業在平埔族是屬於女子的工作,就農業的經營方式而言,大約是介在原

始的旱作農業與定居農業之間。其農作物主要以根莖作物為主,而稻米為其次要

作物,作為釀酒之用,為補充性食糧。而就生產目的而言,完全為養家糊口的字

給式農作,平埔足的旱田農業產量極低,目的並非作為生產之用。

由此可知,原住民社會中,農業仍較為原始,是原始社會,女子則從事農

耕,男子大部分在狩獵或作戰,因此,基本上除了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外,並沒

有其他職業分化,也使得該社會尚未產生階級,較為平等。

四、 試論荷蘭人領台後實施新經濟政策之主要內容,並論其對台灣的影響。

五、 試述介台灣原住民之經濟型態,並論其與原住民之社會倫理、人生哲學的

關係。

台灣平埔族的經濟形態為自給式,屬於無貨幣經濟,大致上可以分為狩獵

與農業。

狩獵是平埔族男子的工作,也是原住民主要的食物來源。在平埔族內,狩獵

通常較農業重要,因為在平埔族在尚未與外界接觸多半採取採集生活,經驗之累

積使得狩獵技術進步,而農業僅作為自給糧食之需要而生產,技術尚未進步,效

率低,往往從屬於狩獵之下,經濟上居次要地位。值得注意得是,由於男子除了

狩獵外,通常終日無事可做,因此,狩獵除了是食物來源,也成為其主要娛樂之

一。

農業則是平埔族女子的工作,就農業的經營方式而言,大約是介在原始的旱

作農業與定居農業之間。其農作物主要以根莖作物為主,而稻米為其次要作物,

作為釀酒之用,為補充性食糧。而就生產目的而言,完全為養家糊口的字給式農

作,平埔足的旱田農業產量極低,目的並非作為生產之用。

Page 3: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由上述可知,因為原住民社會的經濟形態較為原始,基本上除了男耕女織的

性別分工外,並沒有其他職業分化,也使得該社會尚未產生階級,較為平等。

六、荷蘭與鄭氏時期均重視商貿、農業,試論其異同,並解釋原因。

商貿方面,兩者都積極進行多角貿易,將台灣作為轉口之地,獲得所需物

資。

然而,荷人在台灣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模式,進行三角(中、日、台)轉口貿

易,目的是為了獲利所需,將南北各地的貨物,利用季風分銷中國、日本,為一

轉口重鎮;鄭氏則帶有軍國主義色彩,其生存發展高度仰賴貿易,其重商,目的

是為了彌補民生必需品的不足,由於清朝對台實施海禁、遷界令,對台灣採取經

濟封鎖,民生物資極為缺乏,需要透過貿易獲取,因此其重商並非追求套利,又

因過去大陸性格關係,貿易不再擴張。另外,由於台灣缺乏重金屬,為了生產軍

火,需要透過貿易,從西洋國家手上獲得。值得注意的是,鄭氏與大陸進行的是

走私貿易,也和日本、呂宋、英國等地進行貨物往來,可見兩者不盡相同。

農業方面,由於台灣曠土甚多,土質肥沃,氣候良好,荷人與鄭氏均致力於

農業的發展,兩政權都獎勵拓墾、致力於改進生產技術。如荷人以優惠方式招募

漢人來台,實施王田制;鄭氏行屯田、也鼓勵官員、私人拓墾等等。另外,鄭氏

所栽培的植物,大體上是繼承荷蘭之舊,也是以稻米與甘蔗為大宗。

然而,荷人重農,是看重農業的暴利所在,荷人種稻種糖,目的是積極將米、

糖等產物運往中、日,交換該地的絲、瓷,白銀等,賺取價差,套利為主。鄭氏

其重農,則是反映了過去中國大帝國的重農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反攻大陸所

需,明鄭時期加大開墾了台灣的土地,並且實施軍隊駐紮的屯田制,設許多營,

確保糧食的穩定。此外,農產品也能幫助鄭氏與日本、英國等地交換軍事物質,

維持軍事的水平,以便與清國抗衡。

八、試論荷蘭與鄭氏時期台灣之社會變遷,包括階級,職業。

荷蘭時期的台灣,出現大量外來的民族移入,使得台灣原住民的社會受到嚴

重衝擊,傳統原住民的平等社會,漸漸轉為階級社會。而在這個階段,漢人的社

會開始在台南一帶出現,漢人將原鄉的社會組織與習俗一致,形成漢人共同體,

漸漸生根,但這個時期的漢人社會生活,仍然不甚穩定。在階級上,可以分為統

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含有東印度公司的公司職員、自由市民、傳教士、

軍人等等。被統治階級包括原住民、漢人、以及奴隸。而職業部分,東印度公司

Page 4: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職員又可細分為行政人員、教會人員、軍人以及工匠,以及漢人所從事的農、漁

業等。

鄭氏時期的台灣社會,則轉為統制型的社會,因為明鄭是一軍國主義國家,

目的是以反攻大陸為業,因此紀律嚴格,軍事至上。如明鄭嚴刑峻法,行保甲,

採連坐制,監控百姓。在階級上,軍人階級高於商人,商人高於平民,平民高於

原住民;在職業上,農、漁、工、商皆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行屯田,軍人往

往會參與農耕,商人也有兼商業者。明鄭也帶來傳統的漢人社會文化,包含漢人

的宗族制度,宗教文化以及儒家思想。

名詞解釋

1.新港文書、教冊仔

在荷蘭時代,荷蘭人為了傳教需要,授以原住民拼音文字,拼授西拉雅語,

翻譯祈禱文、十戒、教義問答等等。後來這套文字在荷蘭人離開台灣之後仍然被

使用,在清代,用以跟漢人訂立契約,又被稱為「新港文書」、「番仔契」、「教

冊番、」等。

2.贌社、贌港

所謂贌社、贌港,指的是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村社承包制度,是荷

蘭人為了管制漢人與原住民交易的措施。荷人轄下原住民的交易權公開招標,商

人得標後即可獨占村社裏的所有交易權。得標商可以以鹽、鐵鍋等各種雜物,與

原住民交易鹿皮、鹿肉等物。後來漢人繼續沿用此套制度,一直實施到清朝乾隆

年間,才因稅制改革而消失。

3.原住民土地所有權與燒耕農業

4 原住民之年齡組織與婚姻制度

以平埔族為例,平埔族以部落為單位,自立領袖,以年齡曾形成部落社會,

也就是說,部落內的政治組織,主要根據年齡分別,將男子分為長老跟丁男,長

老有參加部落會議的義務,而又會從中選出領袖。

Page 5: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這種年齡層的區分,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長老層享有最尊貴的地位,

社中的重大問題和祭典禮儀,都必須透過長老群與頭目共同召開的長老會議來決

定。

婚姻制度方面,過去原住民(平埔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子女從母居,名

字亦採行連母名制。家中以女性長者為家長,家中重要家務皆由女性家長做主處

理,女性更是主要的繼承人。

5.五商

五商指的是明末清初,鄭氏家族的組織,可分為山五商(批發)與海五商(船

隊)兩大獨立系統,是明鄭重要的財務支持來源,可以說是結合買辦與運輸的貿

易組織。

6.鄭氏軍國主義式統制社會(regimented society)

明鄭是明清交戰下的產物,採軍國主義建國,為了反清復明,首先要安定社會秩

序,因此,其對人民生活有強烈的統制性與規範性,可稱為軍國主義式的統制社

會。

7.Co-colonialism(共構殖民主義)

指的是荷蘭時代台灣的統治結構,也就是一種荷蘭人統治下的中國人殖民地,這

種殖民方式,乃由荷蘭人提供軍事和行政架構,造就和平的局勢,而中國殖民者

在荷蘭保護下進行狩獵、捕獲以及耕種。

8.屯田(簡述特色及大致分佈區)

鄭成功為了解決龐大軍糧需求,促進農業發展,於1662年下令實施屯田政策,屯

田區域自承天府和安平鎮南北延伸,成點狀分布,可謂「寓兵於農」。

Page 6: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清領時期

一、清代自十八世紀之農業發展內容有何演變?十九世紀中葉後又有何演變?並

說明分別其歷史情景。

答:

從十八世紀開始,漢人在台灣開始進行水田化運動,包含米倉與糖倉。之

所以漢人會在台灣積極發展水田化設施,有下列幾點原因,首先,是稻米市場的

興起與擴大,隨著中國大陸人口增加迅速,缺糧問題日漸嚴重,米價高漲,急需

糧食,有許多商人發現這個趨勢,將農地種稻米,以求牟利,又水田化後的農業

形態可以大量提升稻米產量,成為一種趨勢。二是台灣的氣候條件佳,土地肥沃,

氣候合適,唯地形狹小,水源不易保存,若能發展水圳設施,則可解決此項問題。

因此,在那些具有眼光的開發者驅動下,台灣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水圳建設,如

彰化平原的施世榜所建設的八堡圳,大體而言,這些措施使得稻米產量大增,出

口稻米至急需糧食的大陸地區,創造極大的利潤,也促成南北各地的築圳熱,而

稻米也取代蔗糖,成為最大的出口貨。

然而,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在農業發展上,由於外資入臺,造成兩岸貿易

關係相對弱化,而外貿出口大幅度地成長,如新產業樟腦、茶葉,其重要性漸漸

上升,產值比例高居世界前幾名。相對,台灣稻米在大陸市場逐漸衰退,糖業也

失去優勢地位,手工業也不敵洋布的競爭,可見產業的轉型與改變。大體來說,

台灣的茶、樟腦銷量的增加,米、糖的萎縮可以說是這時期的趨勢。

二、1860年代後臺灣貿易變遷之背景為何?商業組織與農業發展又有何變化?

1860年代,英法第二次戰爭後,台灣開港通商,西方勢力與資本主義大舉來

臺,台灣被拉進了世界的貿易體系當中。

就在此基礎上,商業組織也出現了轉變,1860年後出現了洋行與新華商。

洋行指的是外國資本家在臺開設的商行,為洋人在臺投資、經商的據點。新華商

包括新出現的買辦與銀師。由於外商來臺貿易,語言往往不通,又不熟中國官府

與民間慣行,往往聘請人負責兩邊之間中介與來往,稱為買辦。而銀師則主要協

助買辦管理銀庫收支,鑑定白銀品質等工作。

在農業發展上,由於外資入臺,造成兩岸貿易關係相對弱化,而外貿出口大

Page 7: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幅度地成長,如新產業樟腦、茶葉,其重要性漸漸上升,產值比例高居世界前幾

名。然而,台灣稻米在大陸市場逐漸衰退,糖業也失去優勢地位,手工業也不敵

洋布的競爭,可見產業的轉型與改變。大體來說,台灣的茶、樟腦銷量的增加,

米、糖的萎縮可以說是這時期的趨勢。

三、試論清代臺灣民間信仰之特色。又寺廟在社會發展上扮演何種角色?並舉一

廟為例說明。

台灣的民間信仰特色可以用萬花筒來形容,種類多、種類繁、教別混由於

台灣的漢人多半來自於華南地區,而華南地區地形繁複,氣候多變,生物繁多,

鬼神精靈多,而這些鬼怪也反映在神祇上面。

寺廟及信仰在社會上的角色,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社會功能,廟宇可以是移民需要精神寄託,由於移民渡海所冒的風險

甚大,臺海之險,需要信仰支撐,媽祖的信仰興盛歸因於此。又如移民互助的需

要,由於海禁政策的影響,不少移民是單身抵台的,並選擇同籍村落落腳,以求

互助合作,因此,鄉土神祇乃興盛,像是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聖王等等。

第二是經濟功能,寺廟通常成為該地的中心,廟廣場更是成為攤販之地,成

為交易的重鎮。

四、清代台灣土地拓墾之模式為何?

五、清代之農墾發展迅速,試以農墾組織與土地制度說明之。

答:

清代的土地拓墾模式,是採取合墾式的墾戶制。由於清初台灣地廣人稀,移

民為了迅速發展農業,必須得分工合作。在墾戶制下,墾戶有土地取得與拓墾規

劃之責,而佃戶則從事實際的開發工作。

而土地開發後,土地所有制所之而生,清代的土地所有制,一般可以稱為大

小租制,即「一田二主」制。一田二主制之所以會產生,與墾戶制有密不可分

的關係,由於墾戶取得大片荒地的開墾權後,並無力在短時間投資開墾,通常只

能招來佃戶,由佃戶自備資金農具,才能開墾成田,也就是說,佃戶付出勞力、

資金,時間久了,擁有永佃權,而即可自由買賣,甚至招聘耕佃人,成為小租戶,

也就是第二個地主。

Page 8: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六、清初(1700 後)台灣何以會有大規模水田化運動?其特色如何?並舉出

一功臣以論述之。

答:

首先,台灣雨量豐富,但山高水急,有賴水利建設才能將荒地化為田園,在

這個狀況下,漢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水圳修築,進一步促成了水田化運動。

第二,稻米市場的興起以及擴大,這是主因,由於康熙後期,中國大陸地區

人口增加迅速,缺糧問題日漸嚴重,米價高昂,使得台灣稻米業成長迅速,取代

糖業成為最大出口品。

而台灣的第一座水田建設,歸功於清人施世榜。他看見台灣中部彰化平原的

農業條件優越性:平原廣大、土地肥沃、氣候適合、水源充足,更重要的是,隨

著社會政治環境改善,使其有意願投資該地,於是他在 1719 年開始建設大型水

利工程—八保圳,利用濁水溪水源,全力發展水稻農業。

總結來說,在施世榜完成八保圳之前,台灣僅有小型水利設施,無法進行大

規模的水利運動,而八保圳完成後,彰化平原迅速水田化,稻米產量大增,出口

稻米至急需糧食的大陸地區,創造極大的利潤,也促成南北各地的築圳熱,而稻

米也取代蔗糖,成為最大的出口貨。

七、試論述清代社會流動模式之特色與其原因,並舉一例說明之。

答:

清代社會流動,與中國大陸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在中國,想要改變身份,

向上爬升,多半經由科舉管道,然而在台灣,因為社會、經濟環境差異,文教發

展遲緩,因此,較少人以科舉做為社會流動的方式,他們大多先以拓墾或經商手

段致富,成為地方領袖後,在透過捐納和軍功等非正途方式,進而取得官職或官

銜,成為仕紳階級。而至於傳統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在清朝中後期才在台灣盛

行。

之所以會有這個特色,可以分為三點,一是移墾社會的經濟優先主義,這種

經濟性因素,讓移民者多半以生活改善為第一要務,而台灣農業發達、兩岸貿

易興盛後,讓許多人透過經商致富,無需升官也可發財,造成社會上功利主義

掛帥,不積極追求功名。二來是移民社會的尚武精神,由於台灣動蕩不安,清政

府公權力往往又不彰,移民為了保家為產,大多自力救濟,習俗尚武。又清廷在

動亂發生時,往往會號召士紳捐餉募勇,協助平亂,事後酬以官銜官職,因此,

台灣人大多重文輕武。又台灣的教育因開發較晚,品質上面較為不佳,也是原因。

Page 9: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以霧峰林家為例,靠著開墾,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控了中台灣大量的

田地,領有數千精良兵勇以及樟腦專賣權等特權,再藉由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戴

潮春事件並參與中法戰爭,提供社會地位與影響力,成為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

家族之一。

八、19 世紀後半葉臺灣經濟重心北移,試論其原因與影響。

隨著台灣進入世界的貿易體系當中,傳統的產業受到挑戰,新產業的誕生,

造成台灣經濟重心向北轉移,也為台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找到出路。

1860 年後,開港通商後的台灣,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立商館和洋行,這

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郊行。由於此時期的重要出口商品,茶、樟腦多產於北部,由

北部的港口輸出,這使得北部的經濟發展快速成長,到 1881 年時,貿易額已經

超越南部。

大致上來說,臺北的貿易是隨著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

起,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今大同區境內)後

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也因此,清朝後期的洋務運動建設主要興建在

北部,如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城作為行政中心(衙門),

也在北部一代興建鐵路(基隆到新竹)等現代化建設。

九、糖、米是台灣二大產業,但兩者有相競關係,在清代與日治時期之不同階段

各擅勝場,試分別論述其演變背景與發展成果。

四、解釋名詞:

一、八堡圳

八堡圳為台灣的第一座水田建設,為清人施世榜所建。他看見台灣中部彰化

平原的農業條件優越性:平原廣大、土地肥沃、氣候適合、水源充足,更重要的

是,隨著社會政治環境改善,使其有意願投資該地,於是他在 1719 年開始建設

大型水利工程—八保圳,利用濁水溪水源,全力發展水稻農業。

八保圳完成後,彰化平原迅速水田化,稻米產量大增,出口稻米至急需糧食

的大陸地區,創造極大的利潤,也促成南北各地的築圳熱,而稻米也取代蔗糖,

成為最大的出口貨

二、郊(並舉一例說明)

Page 10: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郊是清領時期商人同業工會的稱呼,可以訂定規則、公約等等,以維持商業

秩序,相當於中國的行會,是經營海峽兩岸貿易間的重要組織。如北郊,配運如

上海、寧波、天津、煙台等地的貨物。

三、大小租制(需說明其由來)

清代的土地所有制,一般可以稱為大小租制,即「一田二主」制。一田二主

制之所以會產生,與墾戶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墾戶取得大片荒地的開墾權

後,並無力在短時間投資開墾,通常只能招來佃戶,由佃戶自備資金農具,才能

開墾成田,也就是說,佃戶付出勞力、資金,時間久了,擁有永佃權,而即可自

由買賣,甚至招聘耕佃人,成為小租戶,也就是第二個地主。

四、唐山祖與開台祖(需說明其組成之異同)

兩者都是台灣移民社會會祭祀的對象

唐山祖是大陸原鄉的同姓祖先,開臺祖則是來臺的第一代祖先,成員大多有

血緣關係。由唐山祖轉為開臺祖,可以視為社會由移墾轉為定居的形態轉變。

五、墾戶、業戶、大租戶、小租戶

清代的土地所有制,一般可以稱為大小租制,即「一田二主」制。一田二主

制之所以會產生,與墾戶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墾戶取得大片荒地的開墾權

後,並無力在短時間投資開墾,通常只能招來佃戶,由佃戶自備資金農具,才能

開墾成田,也就是說,佃戶付出勞力、資金,時間久了,擁有永佃權,即可自由

買賣,甚至招聘耕佃人,成為小租戶,也就是第二個地主。

墾戶(大租戶)

業戶(小租戶)

六、烏龍茶與包種茶

烏龍茶(英語:Oolong tea),亦稱青茶,知名茶葉品種,原產地中國

Page 11: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文山包種茶盛產於臺灣北部,其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

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此類茶注重香氣,香氣越濃郁品質

越高級。

烏龍茶和包種茶是台灣清領時期兩大出口茶,量價俱增。

七、養子與養女

台灣養子養女風氣盛,清領前期,因為禁止攜帶家眷,失婚比例高,因此有人未

生子,常乞養人子。

養子有三類:過房子、螟蛉子、過繼子

養女主要為童養媳

八、行郊

行郊意即總批發商,多半設立於貨物集散地,購入台灣所需資財,雜貨,或是出

售台灣貨物到中國對岸。

十一、族群與械鬥(並舉一例)

台灣屬於移民社會,較為不安定,法治不彰,社會問題不少,其中,因認同問題

而產生的械鬥,乃是清代台灣社會的重要病症。

械鬥規模大者,往往造成重大傷亡,如泉州人多經商,漳州人多業農,兩者因職

業差異而產生對立,常常發生漳泉兩者間的衝突,破壞了該地經濟與建設。

十三、「七寺八廟」

七寺八廟,為清朝臺灣台灣府(約今臺南市中西區)十五間寺廟的合稱。

日治時期

Page 12: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一、試述介在日本殖民地式教育的特色,並論其對臺人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將教育列為近代化的重點工作之一,其對台灣的教育目

標,首先是要提升生產力,再來是要進一步推展皇民化。

第一是近代化教育,日本人在台灣普及初等教育,使大眾具備識字能力,目

的在於訓練一批生產力較高之人,供使喚之用,養成台灣人的服從性。第二是高

等教育,日本人在台採取管制政策,提供少量名額給台人,行差別待遇,台人多

半只能進入職業學校與師範學校,學習的多為實用知識與技能。此外,有能力的

台灣人,可以將子弟送往日本留學,留日台人多半進入一流的專校與大學,比起

殖民地,到日本留學的學生可以受到較為平等之待遇,而其可以選擇就讀的領域

也較為廣泛,擴及到文、法、藝術等等。

通過教育,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他們可以讀書識字,習得日常生活所需技能,

獲取新知,漸漸有了初步的思考能力。而對於高級知識份子而言,出現了一群台

人近代知識社群,他們受過近代文化的洗禮,即便一方面反對日本統治,他們一

方面也接受日本的制度與價值,這群新知識份子後來成為近代中產階級的主要來

源,因為擁有專業知識,也成為社會領導階層,對台灣發展功不可沒。

二、試論述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階級結構之重要變化。

殖民統治代表某一民族凌駕於另一民族之上,這通常會出現一個不平等的社

會結構,而被殖民者在內部也會在分為數層的結構關係,大略可以分為政治上與

經濟上兩類。

在政治上,台灣的社會結構首先可以分成為統治階級以及被統治階級兩類,

而統治階級多半為日人,被統治者階級多半為漢人。我們可以看到,在軍公教體

系中,日人為主要骨幹,而少數進入體系內的漢人,僅扮演附庸點綴的角色

而已。

然而,在漢人內部,因為總督府的措施,如警察、保甲制度、地方行政體系

等等,與日人合作者,多半可以擠身成為基層的行政幹員,如保正、甲長、壯丁

團等等,參與官方發起的饗宴、受佩紳章等,逐漸成為奉命行事的地方領袖。

在經濟上,日人多半做為資產階級,而且常常剝削台灣人。這種資產階級有

四類,一種是日本人為骨幹的近代企業體系,多為寡佔企業,開發台灣資源。另

一類是日本人結合台灣人所出現的特權階級,以從事國家專賣事業為主,如辜顯

榮家族;再來一種是與日本民間資本結合的承包企業,如基隆顏家礦產事業。在

這之外,還有一些從屬於日本企業下的台灣資本家,但他們多半沒有企業經營的

實權,如板橋林家的製糖會社。

Page 13: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在社會上,台灣人還可以細分為地主、資本家、與工農大眾還有新興的中產

階級,地主與資本家通過與日本政府合作,保有或是取得台灣的土地,而農民階

層則受僱於地主,成為佃農,他們有時合作一同面對資本,有時候則處於剝削關

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台灣內部,出現了許多中產階級,他們多半是受

過新式教育而培養出來的現代化人士,尤其是以教師、醫師、律師作為自由職業

四、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有所謂 colonial modernity,試就經濟面與社會面論述之。

答:

在經濟上,日治時期台灣逐漸脫離傳統模式而走向近代化,無論在農、工、

商各業均有所突破。

大體而言,在前期日本總體經濟是採「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於

台灣處在日本帝國南邊,又富有熱帶農業資源,日本先是全力發展糖業,後來加

入米業。為了達成此項目標,日本人首先在台大興基礎建設,如交通方便,為了

方便與日本貨物聯繫,先是建海港,在來為了島內運樹,建鐵路以及公路,此外,

也在台灣設立郵政系統,加強資訊流通。再來,日本人建立有系統的土地調查制

度,確立了所有權和面積,進行數字化的管理。另外還有貨幣制度、度量衡的統

一,都有助於資本家投資,發展經濟。

以上是「現代化」部分,在現代化發展完成後,即開始進行「殖民化」政策,

日本企業大舉進入台灣,並且驅逐西方資本家,開始進行各類如糖、茶、樟腦,

米的獨占事業,以及菸酒的專賣事業,獲取暴利。如糖業,日本人在台行保護政

策,補助資金,確保原料,並且壓榨農民,儘管 80%的甘蔗地是台灣人持有,但

產銷權均在日本人的會社手中,以供日本人所需。

在帝國後期,採取「工業台灣、農業南洋」的政策,在 1930 年代,於台灣

數十年的經營之後,已經具備工業發展的條件,可以作為南向擴張的據點。

首先,政府進行能源建設,在日月潭建設水力發電所,以提供新興化學工業、

重工業所需,並且開發山林作物,新增礦業開發,盡全力生產戰爭侵略所需的物

資與武器。大體來說,這些作為雖然有助於提升台灣的產業性質,俱有現代性,

但未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仍然以軍需工業為核心,帶有殖民性。

解釋:

Page 14: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考 2

一、殖民地式工業化(特色等)

日本人在台灣實行的工業化,是以軍國主義為導向,未能擁有完整工業體系。

二、蓬萊米與嘉南大圳

由於台灣米不符合日本人口味,總督府獎勵發展日本種的米,在1922年成功,命

名為蓬萊米。

嘉南大圳為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由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

程包括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建造完成後,嘉南平原水田增加三十倍,產

量增加四倍。

三、「工業化、皇民化、南方基地化」

此為小林躋造所提出,為日本在台灣第二階段工業化的方針

十二、米糖相剋論

日治初期,台灣著重糖業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然而在 1920 年後,也逐漸增

加台米的發展,因此米、糖成為兩大出口品,遂引發對農民而言,種稻、種蔗的

米糖相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