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 27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 Upload
    etta

  • View
    1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轮状病毒 一、分类 二、病毒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其他病毒 一 、嵌杯病毒 二、星状病毒 三、肠道腺病毒. THE END. 第一节 轮状病毒 human rotavirus , HRV. 一、分 类. 人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根据病毒蛋白 VP6 抗原分为 A ~ G 7 个组,每组分为若干血清型。 人类轮状病毒属 A 、 B 、 C 三组,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动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Page 2: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2

第一节 轮状病毒 一、分类 二、病毒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其他病毒 一、嵌杯病毒 二、星状病毒 三、肠道腺病毒

主 要 内 容

THE END

Page 3: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3

一、分 类

第一节 轮状病毒 human rotavirus , HRV

人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根据病毒蛋白 VP6 抗原分为 A ~ G 7 个组,每组分为若干血清型。

人类轮状病毒属 A 、 B 、 C 三组,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动物

A 组轮状最为常见,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B 组主要发现在中国引起成人轮状病毒腹泻,故也称成人腹泻 轮状病毒( adult diarrhea rotavirus , ADRV );

C 组引起散发腹泻,偶有小规模爆发流行的报道。

D ~ G 组目前仅在动物体内发现。

Page 4: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4

二、病毒特性

轮状病毒有两种形态,即双壳颗粒与单壳颗粒:

前者为一种成熟的或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外层多肽衣壳,又称 L

毒粒( light Virion ),具有传染性;

后者因在自然条件下失去其外壳,形成粗糙单壳颗粒,又称 D 毒粒( dense virion ),无传染性。

( 一 ) 形态结构

球形,直径 60 ~ 80nm ,无包膜,双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

内衣壳的壳微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故称为轮状病毒

Page 5: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5

( 三 ) 培养特性 不适于在一般组织细胞中培养,需选用特殊的细胞株培养,如恒河猴胚肾细胞、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等。病毒多肽 VP3 能限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故培养前应先用胰酶处理病毒,以降解该多肽。此外,培养时细胞维持液中也应含有一定浓度的胰蛋白酶。

( 四 )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耐酸、碱、在 pH3.5 ~ 10.0 都具有感染性。室温传染性可保持 7 个月,经乙醚、氯仿、反复冻融、超声、 37℃1 小时等处理仍具有感染性。 95%的乙醇或 56℃加热 30min 可灭活病毒。

Page 6: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6

病毒核心为双股链状 RNA ,由 11 个不连续的节段组成,各含一个 ORF ,分别编码 6 个结构蛋白( VP1 ~ 4 , VP6 , VP7 )和 5 个非结构蛋白( NSP1 ~ 5 )。

VP6 位于内衣壳,有组和亚组的特异性,据之可将病毒分为 7 个组。

VP4 、 VP7 是中和抗原,位于外衣壳,决定病毒的血清型;其中,A 组病毒根据 VP7 可分 14 个 G 型,根据 VP4 可分 14 个 P 型。此外,VP4 为病毒的血凝素,与病毒吸附宿主易感细胞有关。

VP1 ~ 3 位于病毒核心,分别为 RNA聚合酶、转录酶成分和与帽形成有关的蛋白。非结构蛋白为病毒酶或调节蛋白,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

(二)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Page 7: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7

三、临床意义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感染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病

人排出的粪便中病毒含量高达 1010/g ,粪 -口是主要传播途径。

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主要传播途径是

水源污染,接触传染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

病毒侵入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微绒毛萎缩、

变短、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由于乳糖等不能被

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黏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

而造成渗透性腹泻。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

病毒同时刺激腺窝细胞增生,使其分泌功能亢进,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

Page 8: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8

1. 显微镜检:采集病人水样便后,经磷酸钨负染在电镜下观察病

毒颗粒,或用免疫电镜检查病毒 - 抗体复合物。是检测轮状病毒

感染的最准确、可靠和快速的方法。 2. 免疫学检测:采用 ELISA 、反向间接血凝、乳胶凝集等方法

检测病毒抗原,可以定量,并可进行 P 、 G 分型。

3. 核酸检测:提取标本中的病毒 RNA ,用 10% 的不连续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 PAGE )后硝酸银染色,根据 11 个节段的 dsRN

A 的电泳图谱,可判断病毒的感染,但与血清型不一致。此外,也可用核酸杂交或 RT-PCR 等技术进行检测和分型鉴定。

四、微生物学检验

Page 9: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9

一、嵌杯病毒 caliciviruses

第二节 其他病毒

能引起人类胃肠炎的主要是“经典型”人类嵌杯病毒和小圆形化结构病毒( SRSV )二类。

“经典型”人类嵌杯病毒形态典型,至少有 5 个血清型,比较常见的是萨帕罗( Sapporo )病毒。

小圆形化结构病毒的原型株是诺瓦克病毒( Norwalk virus , NV )

Page 10: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0

人嵌杯病毒尚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嵌杯病毒耐乙醚;对热敏感, 50℃ 30min 或紫外线照射可被灭活。

呈圆球形或多面体状,无包膜。 “经典型”人类嵌杯病毒直径 31 ~ 38n

m ,表面有杯状凹陷,棱高低不平。 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 ,有 2或

3 个 ORF,分别编码非结构和衣壳结构蛋白。

(一)病毒特性

Page 11: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1

(二)临床意义

“经典型”人类嵌杯病毒和 SRSV均可引起急性病毒性肠炎,但以后者更为重要,是世界上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爆发流行的最重要的病原体。

SRSV 可发生在任何季节所有年龄的、世界各地的人群中爆发流行,冬季更为多见。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可以是污染的食物、水或人。 病毒感染后引起小肠绒毛轻度萎缩及黏膜上皮细胞的破坏,潜伏期一般 24h ,然后突然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轻度腹泻等症状。感染为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导致死亡。

Page 12: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2

由于目前人类嵌杯病毒尚不能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且粪便中的病毒含量很低,难以获得足量的抗原以制备其诊断血清,故实验室诊断主要以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颗粒为主,但敏感度较低,仅有约 1/3 ~ 1/2 的标本可检测出。

RT-PCR 也可用于诺瓦克病毒的检测,但阳性率较低。

近年来建立了 ELISA和 ELISA阻断法检测血清中诺瓦克病毒的抗体,并已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三)微生物学检验

Page 13: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3

二、星状病毒 astrovirus

属星状病毒科( astroviridae ),包括人、哺乳动物和鸟类星状病毒。人星状病毒临床常见至少的有 7 个血清型。

(一)病毒特性

球形,直径 28 ~ 30nm ,无包膜 ,少数病毒表面有 5 ~ 6 个角状突起,外形呈星状,有鉴定意义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 ,长约 7.0kb,两端为非编码区,中间有 3 个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 5 ~ 6 种衣壳蛋白。 病毒不易在体外培养,有胰酶时可在某些细胞内增殖,产生 CPE。

Page 14: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4

(二)临床意义

经粪—口途径感染,发病以婴儿 2岁以内居多。感染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散发性,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无症状而携带病毒的乳儿可引起托儿所哺乳班幼儿胃肠炎的暴发流行。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黏膜,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同时病毒释放到肠腔中。

临床表现类似于轮状病毒胃肠炎,但症状较轻。潜伏期 3 ~ 4d ,发病突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腹泻等。感染后可产生抗体,有保护作用,免疫力牢固。

Page 15: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5

诊断主要包括利用电镜或免疫电镜直接检查粪便标本中的病毒颗粒。此外,将粪便接种细胞培养出现 CPE后,再用免疫电镜或中和抗体试验可鉴定病毒的血清型。

(三)微生物学检验

Page 16: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6

三、肠道腺病毒

人腺病毒分为 A ~ F 6 个组 49个血清型,其中 D 组的 39型、尤其是 F组的 40 、 41 、 42型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称为肠道腺病毒( enteric adenovirus , EAd )。肠道腺病毒的感染在婴幼儿急性腹泻中的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轮状病毒,列第二位。

肠道腺病毒为直径 70 ~ 80nm 的双链 DNA病毒,其形态结构、基因组成、复制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与其他腺病毒基本相同。不易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

Page 17: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7

病毒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主要侵犯 5岁以下的小儿。感染无明显季节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发流行。潜伏期较其他胃肠炎病毒长,约 10d ,临床表现为较重的腹痛、腹泻,稀水样便,呕吐较轻,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少有呼吸道症状和发热。

诊断根据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肠腺病毒颗粒或用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粪便中肠腺病毒抗原,也可用 PCR结合核酸杂交检测病毒特异性的基因。

Page 18: 第 27 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