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4第 第第第第第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 Upload
    moke

  • View
    8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杜修贤:历史性的握手. 采访艺术基础与最高境界. 1 、“汝果欲学诗 , 功夫在诗外” —— 人文素养与社会知识 …… 基础 2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最高境界. 第一节 新闻采访准备.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新闻;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二、平时准备. 1. 理论的准备 2. 政策的准备 3. 情况的准备 4. 知识的准备.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杜修贤:历史性的握

Page 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采访艺术基础与最高境界

1 、“汝果欲学诗 , 功夫在诗外”—— 人文素养与社会知识……基础2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最高境界

Page 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新闻;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节 新闻采访准备

Page 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平时准备

1. 理论的准备

2. 政策的准备

3. 情况的准备

4. 知识的准备

Page 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三、临时准备1. 明确报道思想 :

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3.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4.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Page 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A.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B.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C.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D.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Page 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四、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就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Page 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采访计划基本框架:包括 A. 具体采访计划与 B. 宏观报道策划方案两个层次——

A 、具体采访计划: 1. 采访标题 2. 采访时间、地点 3. 报道思想 :

4. 采访对象:要采访哪些人 5. 采访内容: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6. 采访方式方法:主要的采访方式、方法 7. 提问设计:主要问题设计 8. 其他:如经费、人员、硬件设备等

Page 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B 、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整体报道方案,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宏观把握。

例:湖州即将招开一年一度的房地 产(展示)交易会,媒体要进行重点报道,你是房地产报道领域的记者, 请制定一份本次房交会采访报道宏观报道方案。

Page 1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方案:房交会宏观报道方案策划 要点: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会内报道与会外报道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Page 1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具体采访计划简例 选题:湖州房价是否出现“拐

点” ? 报道思想:通过全景式报道湖州房交会,并通过房交会透视湖州楼市房价,以促进湖州楼市健康稳定发展。

一、采访时间: 2008 年 5 月 8日 二、采访地点:府庙房地产交易中心 三、主要采访对象:开发商、展会主办方负责人、

政府房地部门负责人、参会者、专家学者 四、采访方式方法:文献法、直面法、交叉法、社

会调查法、电话法…… 五、采访硬件准备:

Page 1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六、采访内容:1 、采访准备:查阅有关房市的国内外资料,重点查阅湖州的。2 、采访参会者对房价的看法。3 、采访大楼盘房地产开发商,看其对房价的说法。4 、采访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对湖州房地产价格走势的看法。5 、采访市场主办方负责人,对本次房交会成交量的数字进行统计,

从统计中看出房价问题。6 、了解周边同类城市的房 价,进行比较。7 、采访新开盘的楼盘,请其开发商谈谈开盘价的定 位策略。8 、采访已购房者,看其所购房产是否缩水了。9 、采访学界与业界专家,请其谈谈当前与今后的湖州房 价见解。10 、对楼盘的房 价进行历时性调查,采访开发 商、查阅历史 资料。11 、采访银行房贷部门负责人,了解楼市资金情况。

Page 1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七、主要问题设计: 1 、对开发商提问: 2 、对市场主办负责人提问: 3 、对市政府房地部门负责人提问: 4 、对参会者提问: 5 、对专家学者提问: 6 、对银行相关人员提问:

Page 1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讨论与设计题目

请制定湖州师范学院校庆采访报道计划内容包括 :

1. 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

2. 重点采访报道计划方案 .

要求 :用简洁的语句表达 , 层次分明 , 体现较大新闻价值 .

Page 1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第二节新闻线索的获取和运用 一、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

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Page 1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新闻线索的作 用表现

1. 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 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3.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Page 1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三、新闻线索的特点

比较简略;

可信性有 待证实;

大多只反映现象。

Page 1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获取新闻线索的 5 条渠道 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新闻 信息。 看各级领导机关和各单位的工作 简报、工作总结

和其他文件。 从各种会议活动中掌握新闻 信息。 从收媒体报道中获得新闻信息。 从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 去掌握新闻 信息。

Page 1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三、从传媒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技艺 细心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 注意了解新闻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 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正核心。 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

Page 2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四、怎样寻找和利用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 主要是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的情况

和资料的人。

Page 2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西方记者选择消息源的标准

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 · 处在易经常发生新闻的机构的人 能给记者提供广泛看法或新闻背景的人 某方面有一定权威的人 具有准确地观察、说明和预测事件的知识

和能力的人

Page 2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第三节 采访的时机与 场所的选择 一、采访时机的选择一、采访时机的选择 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时机:重点是 抓好开始、过程、结束三个环节。

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主要应从重要的 引人注目的数量、质量变化和热点问题入手,把握采访时机。

可预测事件与不可预测事件的采访时机的把握。

Page 2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采访时间的选择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急于访问 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战斗”的时候。

采访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 中。 采访对象的思想情 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 候。

Page 2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三、采访场所的选择 有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 可以弥补谈话的不 足。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 场感。

Page 2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第四节 如何接近采访对象 一、接近采访对象的“ 由头” 一、接近采访对象的“ 由头” 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 由头”。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 由头”。 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 由头”。 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 由头”。 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

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 突破口”。

Page 2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斯诺法 记者的采访活动 绝大部分是在生疏的环境、生疏的条件下与完全陌生的人 打交道。有些采访对象因初次接触记者,心情特别紧张;反过来,有些年轻记者采访高级领导、专家、学者也容易产生紧张心理,这会影响双方的感情 交流,使采访难于进行。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就要注意寻找沟通

“ 桥梁”

Page 2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斯诺法”

特点: “ ”就是善于 搭桥铺路 ,只有找到消除紧张心理的工具和选择共同兴趣的话题,才能创造融洽的采访气氛。所以这种

“ ” 采访方法又被称作 搭桥艺术 。 记者 -----------采访对象

Page 2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地理 记者 ------------采访对象

记者和采访对象是同乡;或者过去同在某个地区生活、工作、居住过;甚至都曾到某个地方出差、旅游过。尽管记者和采访对象素不相识,但采访时若能由此展开话题,常能使人产生特有的亲近感,迅速缩短双方感情上的距离。

Page 2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身 份 记者 ----------------采访对象 现实生活中,身份相近的人 之间常常有较多共同语言。在新闻采访中如果利用恰当,则可以成为迅速接近采访对象的“ 桥梁”。如果身份悬殊,只要巧妙加以利用,也可成为“桥梁”。

Page 3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情 境 记者 --------------采访对象

就是指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地点。 由于被采访者的身份、职业、职务、文化素养、工作性质等方面不尽相同,采访地点应有所不同。

Page 3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技巧还只是末节,要深入地交谈,更进一步地了解采访对象的内心 世界,进行双方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还有更重要的,这就是一个 字:“诚”——态度真诚,以诚待人,坦诚相见。许多记者都总结出了这样的经 验,叫做——

“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Page 3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的新闻照片

Page 3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记者也能为错误推波助澜,但也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纪录 .

Page 3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北京居民大炼钢铁 :

Page 3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文化大革命 · 批斗王光美

Page 3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文化大革命 · 批斗彭德怀

Page 3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文化大革命 · 红海洋

Page 3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文化大革命 · 忠字舞

Page 3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文化大革命 · 大字报

Page 4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别满像章的战士

Page 4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第五节 采访准备案例

Page 4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一)采访前的准备 1 、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1961 年 3 月 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 交谈。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Page 4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魅力四射、倾倒众生、传奇女子郝思嘉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面对不幸坚强生活,从一个受人仰慕的庄园娇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虽执着的爱着一个人,却又三嫁他人,仍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Page 4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2 、叶圣陶为何烦躁? 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显然记者事前毫无

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 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 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Page 4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3 、谢晋和曹禺对记者的批评和赞扬 谢晋说:“美国的记者 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之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他们采访实践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而国内的不 少记者不大善于利用资料,采访体温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独特的角度。 因而,常常要对记者从头讲一遍集资的简历。其实,本人的 籍贯、年龄、艺术经历, 只要一翻材料就全都有了……”

Page 4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著名剧作家曹禺 1980 年访美归来,也发表过类似的感慨。他说:“在美国的那些日子,几乎天天要接待新闻记者。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 40 分钟,不能什么都问,搞‘马拉松’式谈话。有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他只很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在报纸上发表了 3 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不难看出,他在采访之前是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看了不少书籍和资料的。”

Page 4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4 、纪希晨带着资料访宝成 1956 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前夕,报社派老记者纪希成报道这一建设成就。出发前。他到图书馆翻阅了不少有关铁路沿线的历史、地理、经 济方面的资料,沿途又注意查阅地方志,对川、陕界上的昨天和今天,又了较多的了解。 当他沿着那著名的陈仓栈道、“青峰连天不盈尺”的秦岭关、古风州诸葛亮筹策伐魏的“思计 台”、三国时赵子龙把守的阳平关、汉相萧何追韩信的马道河等地采访时,尽管当时连日暴雨山洪,采访十分困难,但由于他有充分的资料准备,又身临其境目击了筑路工人们的劳动场面,很短时间内便连续写出了《从宝鸡到成都》等 7 篇通讯。有的通讯谈古论今,描述风光,介绍掌故,读来充满了知识和情趣,绕有兴味。

Page 4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纪希晨,原名松晓。河南伊川人。 1937 年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 年赴延安,先后簇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已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1983 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

Page 4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和史书。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 · 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她说,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

Page 5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范长江 ( 1909 ~ 1970-10-23)原名范希天,属鸡,四川省内江县(现四川省内江市的东兴区)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1927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 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 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 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1937 年 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970-10-23 日跳井自杀。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 1991 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Page 5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5 、“后悔一辈子”的尤金 ·莱昂斯

尤金 ·莱昂斯是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他曾经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两分钟以后,可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而他当场却提不出更多有准备的问题。莱昂斯事后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使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富有意义的问题来。”

另一次,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问题,几分钟就谈完了。而此时巴列维兴致正浓,等待继续提问,莱昂斯也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

事后,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庄严的誓愿,今后哪怕约定我只有几分钟的采访,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的问题,便决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前。

Page 5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6 、田流的四个准备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情况、资料的准备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Page 5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田流( 1918— )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张炳蔚,笔名田流、苏蔚、亦农、仲离、耕力、力耕、钟力成等,河北定县人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写了不少通讯报道。 1945 年 8月调任《晋察冀日报》记者。先后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时代的报告》杂志主编等职。著作有:《星火集体农庄的成长》、《县委书记》、《田流散文特写集》、《怎样写通讯报道》、《我这样做记者》等。

Page 5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7 、约翰 ·根宝的“ 根本宝贝” 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资料。吴晗说:

“没有资料就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来。”不少外国通讯社也非常重视资料。有的记者提出“一名好记者也是一名称职的资料员”。在日本,新闻记者常常要当一二年的资料员,在较多地熟悉情况、丰富知识后,再去做采访工作。

美国写内幕新闻的名记者约翰 ·根宝一生竟然积累了六万张卡片的资料,堪称资料富翁。离开报社以后,他利用这些资料,一连写了《亚洲内幕》、《非洲内幕》等七本书,本本引起轰动。这些资料卡片可真是他的“根本宝贝”了。

Page 5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8 、事先的研究, 打开了“哑巴”的嘴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认为,让这位骑师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见到骑师,利布林劈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瞪皮带多放几个眼?”骑师一听这个问题很内行,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他的驭马术。最后还对利布林说,“我看得出来,你同骑师们一定混得很熟。”

Page 5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9 、曼彻斯特提出了肯尼迪前所未闻的问题

曼彻斯特准备对肯尼迪总统进行首次采访时,查阅了总统召见的特别助理和内阁顾问的名单,发现他们当中 80% 的人与总统年龄相仿。因此他在采访中问肯尼迪是否是个“同代人主义者”。

Page 5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10 、资料是记者永不离手的 得力拐棍儿 一次采访从哪里开始?从准备开始;准备一般是从搜集有关资

料开始。 贯穿采访全过程的是什么工作?是 资料工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研究资料、保存资料,就是这样贯穿下来。

如果把采访比作登山的话,那么资料就是记者永不离手的 得力拐棍儿。

怎样理解资料的作 用? 一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实的新闻 价值、发现新闻。前苏联一位记者下班回家,发现路两旁刚刚刚安装了新的路灯。他脑子一动,查阅了资料,发现当天是当地使用电灯的 50 周年。于是一条颇有趣味的消息就写出来了。

二是可以增加新闻的厚度和可读性。 粉碎“四人帮”之后,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了邓小平的一次 讲话。在消息中,他交待,这是邓重新出来工作后的第三次 讲话。前两次是在什么时候讲的,内容是什么。读者看后,对讲话的意义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Page 5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二)采访提纲的拟定 1 、在车上拟定的采访提纲 《山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心 愿》的速写,许多内容,感人至深,发表后,好评如潮。

主题:她是祖国的女儿。 内容: 1 、看中日女排决赛的

实况; 2 、女儿—母亲—祖国的有机 联系; 3 、回忆周晓兰成长的片段(典型、生动、贴近主题的); 4 、有关周晓兰的其它细节(新鲜、富有趣味的);5 、对周晓兰在竞赛中表现的评价。

Page 5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2 、一道模拟试题 某报社新闻业务培训班出过这样一道试题:

“某记者得知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刚刚出土的我国 2000 多年前的古酒,决定进行采访,你认为,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内容?”

Page 6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 、古酒由何人在何地发现?如何发现? 2 、古酒如果是在墓葬中发现的话,墓主是谁?什么朝代?什么身份? 3 、古酒共有多少?装于什么容器?颜色和质量如何?酒中有何浸泡物? 4 、展出的概况; 5 、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老的酒? 6 、古酒的发现有何意义?

Page 6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上述答案中,前四条大家基本上写了,但后两条,绝大部分没有写。然而,这后两条是很重要的。你不回答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的酒,就无法掌握古酒出土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说,缺少了新闻背景。这样,古旧在出土文物中的地位就很难以确定。你不问古酒发现有何意义,你就不能正确评价它应有的价值。

Page 6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采访活动包括访问、观察等。上面列举的是访问提纲。如果需要进行现场观察,你还得在采访提纲中列入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区采访正在发生的一场火灾,你就要采访:风力如何?火苗窜起来多高?救火的人群中有没有老人和小孩?放在马路上的抢救出来的财物,是否有人看管或窃走?等等。

采访提纲主要是指上述两个方面,即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Page 6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3 、斯诺为陕北采访准备的 70 个题目

斯诺当年采访陕北苏区,写出了名作《西行漫记》,脍炙人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了这次采访事前进行了多么周密的准备工作。单是在《西行漫记》中就记下了 70 多个问题

Page 6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是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真像共产国际出版物所吹嘘的那样有 50万人吗?果真如此,他们为什么没能夺取政权呢?他们的武器和弹药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是一样吗?

Page 6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4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

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

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

“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Page 6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三)采访时机的选择 1 、钱伟长的批评 在长跑 40公里后不能立刻停住,必须接着缓步走几百米进行恢复活动,以免损害健康。这批记者的做法,不 但采访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 。

Page 6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2 、李六如的拒绝和道歉 有一次,有个记者去采访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从事革命

活动的老作家李六如,一进门便被李老的家人婉言谢绝,说李老正在写作,最好不去打搅。但这位记者却不懂这个道理,还是死乞白赖地要求李老出来见见面。李老被弄得很烦,走了出来,一口回绝了记者的请求。记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出来,心里对李老老大的不满,觉得李老这人脾气真倔,架子真大。但这位记者却一点也没有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隔不多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这位记者又见到了李六如先生。想起那次等板房找到“冷遇”的情形,不免有些尴尬。可是,李老却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谈起前些天的事,并抱歉地说:“那天,真对不起。我有个怪脾气,写东西的时候,就怕人家打扰我的构思。现在东西写出来了,你如果还需要对我采访,我随时恭候。”

Page 6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3 、陪着华老去看病 有位记者接受了采访参加科学

大会筹备工作、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任务 .

他忽然发现华罗庚当时经常在下午到医院看病。他灵机一动,索性陪着华老去医院看病,抓住乘车的途中和到医院候诊的时间交谈。在轻轻颠簸得汽车中,在环境静谧的候诊时,华老的思 绪也恰好从繁忙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他同记者侃侃而谈 .

Page 6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4 、邓丽君的意外 惊喜 1985 年 1 月 29 日,对一般人来说是

个极普通的日子,但是对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来说,却非同一般,这天是她的生日。家在这一天,刚刚抵达新加坡演出的邓丽君意外地接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电话。来电话的是北京一位青年记者。他为了电话采访素不相识的邓丽君,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也许只恰逢自己的生日,邓丽君愉快地与记者交谈起来,通话时间长达 53 分钟,内容涉及到她的演唱、生活、休息、身体状况、父母校内各地情况以及她对大陆亲人的思念、对祖国建设飞速发展的赞誉,和她能否回大陆演出等问题。

Page 7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时机可以成为记者采访的主要理由或根据;也是所采写报道的新闻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时机错过,报道的新闻性也就失去。如果采访那些学术上、艺术上、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最好选择在他们的试验成功、专著出版、作品发表或剧目首演、影片首映之际;如果从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和心理因素考虑,选择在领导人职务晋升、换届当选、考生考学录取、老人寿辰、女士生日、青年人新婚等时机采访,往往也比较容易成功,同时也是抓新闻的极好契机。因为,在人物感受最新鲜、最强烈时机去采访,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Page 7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5 、家庭主妇成了新闻人物 1983 年 9 月 9 日,新华社从巴黎发了一条消息,内容是法国著名的建筑埃菲尔铁塔的第一亿个参观者今天在巴黎获得了纪念品。这位参观者是一位家庭主妇,今年 8月 2 日 13 时 29 分她同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起参观了铁塔,没想到竟成了铁塔的第一亿个参观者。接着记者介绍了礼品是什么,铁塔于什么时间开放、 78 年后即 1967 年接待了第 5000万个参观者,又过了 16 年即 1983 年参观者达 1亿人。至记者发稿时,埃菲尔铁塔已经开放了 94 年。

由于采访时机的选择颇具匠心,使得原本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的铁塔或原本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的普通家庭主妇都成为好新闻的材料。

Page 7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四)如何与采访对象接近1 、邹韬奋的“见面熟”本 领 首先是热情相待,使人一接触就

感觉到平易近人。其次是坦率、真诚,绝不矫揉造作。再次便是尽可能帮助别人做些事情。韬奋在美国南方采访时,曾帮助革命组织抄写兴奋,散发印刷品;在苏联访问时,曾应一个男朋友和苏联女朋友之请,维他命的恋爱做参谋等等。美国有句谚语:“获得朋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先成为别人的朋友。”这恐怕就是韬奋广交朋友的“ 秘诀”。

Page 73: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2 、异邦遇见同乡 他乡谈起故里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许

多时候,他乡遇见同乡,异地谈起故里,尽管两人素不相识,几句乡音,心里就能很快产生一种特有的亲近感。推而论之,即便不是同乡人,谈起过去共同生活、工作、居住的地区,甚至谈起共同熟悉或到过的某一个地方,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共有的亲近感。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作用在人们心理上所产生的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往往能够一下子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许多时候,它就是打开采访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

Page 74: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3 、祖伯光介绍的“ 黄宗英法” 记者、作家黄宗英,采访中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来创造最佳气氛。新华社记者祖伯光有这样的记述:

黄宗英 1982 年和 1984 年曾两次到西藏深入生活。她写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曾与他在西藏一起采访过。他的采访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Page 75: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做法却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同命运。

Page 76: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我和黄宗英谈起了交朋友。她告诉我说:“凡是我采访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我吃的天麻还是邢燕子托人给我买的;至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北宝坻县窦家桥。那里的人民舍不得我走。”她说:“我记在本子上的常常是灵感,是一些人口、土地的素质,有时也记一点材料。但人与人心的交流不是能记下来的。”交谈中,她问我学不学藏语。我说:“在西藏只呆三年,不打算学。”她马上纠正我:“要我,就学!一天也学。”她认为交朋友,学习当地语言很要紧。她自己就会讲上海话、浙江话,南腔北调都能讲一点。她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Page 77: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4 、谈莫里哀让李健吾打开了话匣子 记者灵机一动,想到李老师一位研究莫里哀的专家,而当前北京正在举办的法国电影州有一部一部传记篇《莫里哀》正在上演。于是,记者见风使舵。立即转变话题,就莫里哀的一些问题求教李老。这时,李老一反刚才的冷淡态度,情不自禁地打开话头,从他研究莫里哀的情况开始,说到他的译著、工作和生活,一谈就是 3 个多小时。

Page 78: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5 、使蔡元培儿子感到亲切的“近乎”

一位记者去采访蔡元培先生的儿子。得知这位小蔡先生是一位处世清高的美国学者,不愿见记者,不愿发表带政治色彩的谈话,惟有对自己的父亲充满崇敬,也是自己一生追随的偶像。有鉴于此,记者一进蔡先生的门就高兴地说道:“啊,您真像蔡元培先生!”“怎么?你见过我父亲?”“我看到过好多照片。看,你的眉峰、面颊,真像……”蔡先生一听很高兴,马上就像招待父亲的故旧一样热情地与他交谈起来了。

Page 79: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6 、王永海坐拉粪车采访 王永海去采访时传祥式的掏粪工人李守环。他照例是不看

材料、不听汇报、不开座谈会,而是一头扎到现场,一到现场就和李师傅一起干活。一连几天,边干边聊,记者同李师傅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次采访结束,环卫队要派车送她回家,他却执意要做顺道的拉粪车。他说,这车顺路方便,还能和师傅们多聊聊。邻居们看见拉粪车“堂而皇之”地把王永海送回了家,笑着说:“人家工作坐轿车,你采访却坐拉粪车,不怕掉价儿?”王永海说:“咱不过是个记者,有啥价可掉?”

王永海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一“进入角色”就把自己作为掏粪工人中的一员,摆正了自己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整好了双方的心态。心理障碍消除了,自然就可以做到无话不谈。

Page 80: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7 、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

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令天翻地覆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了,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深沉的关怀,那么新闻将变得毫无价值,所有的意义都将从新闻纸上沦陷和消失。文学是“掩埋在图书馆尘埃下的人学”,新闻则是“站在新闻纸最明亮处的人学”。

Page 81: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我国新闻界曾发生过一个“没有采访的采访”的故事。当时,众多媒体记者围着海啸的幸存者争抢采访,一部轮椅之上,坐着一位在海啸中受伤的女孩,“尽管她已被惊惶、疲惫折磨得几乎虚脱,然而在众多话筒、照相机、摄像机的包围中,这位虚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问题……”

而有一位记者却没有作采访,他和同事脱下外衣,给几位幸存者披上,然后去商场给他们买了食品和水。在解释行为动机时,这位记者写道:“入行前,父亲对我说过:‘永远记住,在成为一个记者前,你首先是一个人’。”

Page 82: 第 4 章   采访技艺论

案例讨论

如果让你去采访湖州日报社总编辑罗经品先生 , 就他如何成长为总编辑进行采访。你将如何做准备 ?请写出准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