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0"1 "# 2 $% 345678 9:;<=>?@ABC8DE" )8FGHIJKLM./N"* & OPE"8Q:RSTUV +,-WX "# Y7Z 6[\ ]^_`abQXcdefV gh c $#"!"!$ TZ+,-ijklm "& n./6WN"Z opqrs XV +,-tn./N"ukP $##& Y "" 2 $& 3+,-c $##&"!' TZvTwxyz{|d }s:~)d $# ;< dD ()"(Zq $" <+,-d" "* < "Z "% "+"!, .l/Z "?qrs67 tn./N"V }t]71 ]+,- *+& ./ V $#"$ Y ( 2 "$ 3Z +,-c $#"$#(, TZds:¡ " <¢£¤ ""# ;<Zq ""# <d"Z6" % *+& ./¥¦vA[§]Dqr s¨V ©ªZ«¬ *+(* ./- ® !+*' ./ ¯°±²³¦ Dqr´µs:V !"# ¶·¸¹º» ]¼½71D¾¿ÀÁ  ÃÄÅ]s:ÆÇ ÈÉÊËÌÍÎ¶Ï ²cdÐÑ>bÒÓ ¶ÔÕÖ)Ö¶×] º»VDIؼÙÚÛÜ Ý17×Þ)ß]à áZIâºÙãFänå æ×çèédçêë ìÙíîï@]ð ñòóô)õ7Z öö ÷1øùq]åæ×ç DúûüýV "" 2 ' 3þÿ ( !Z "#$Ò%ë ì]ÒJ&'()Z71*®D¾¿ÀÁ ÂÃÄÅ]+ s:,ñò--Ü. ]/012Z34þ)567Ç89K:;Zc<= DÍÎ>?@>#$AB5&'CDZhEZD FsGF ¾¿dHAD¾¿ÀÁÂB5qIk] J´µs:KoL)7MNX ]OPQRV SH*®FsËD FsGF ¾¿d H HTUVB5qW>XYDÍÎZ? @>#$A3ÂZ6[\]?s:, ñ¡Fs]^_`MAabc) s:dûef>gh?"]=>V "## ´µsËKis:ÆÇjkl]m nopþqrsYZ tò]_uvh DÍÎ>?@>#$AwxdwV î "## w´µs:i<=y?]z{VD |}ãb@ù)sZ~ q)"Z~]9rq)na JKZµ)Ù ¦´µs:A dZ71ëì]c<=´µs: ?i1ø]q"ZÅðq ]s:öö!8ZÇ8F ~F'sZî´µþÕV !$% &'( PZ)^]Z} 3¡Z óXZd/dZ¢/<Z£¤ )¥Z¦§^¨7Z¸¹q©ª «¬7*®Z¸¹I¯°±±± ²³V ´µ|¶·¸¹]^ ¨V îdº»i¼½Z¾l¿7~ ÀÁ]¹?ööV Â}þ 7Z}]ÃÄÅÆldÇ ÈVÉÊËiÌÍ V Z9ÎÏÐÑÒÓ¹ Ô]ÕI|6ZÖ×þØ]ÙË ÐÑÚ)nÛÜZÝÞV ßÔà !]Ü!iá»7n)ZéÝÞ ]?âãäZ£ÜZåæ ÝÞç´èáUé Zå]Ý"êëì Jëí]Z ïËùWÜKðY ÕVŹlñ) ,## /]dòë ìJZÝÞ]óôd×Y]ÝÞöÅ¿7lIl÷V ø¦ù Ðúà!]¹ûüýnZ)î nëìJbÿ!)în"# È $¡% &'(u])Ë*+Z ,cÔ-I eé ZC.ZÙ]ÝÞkÛ Y/]IV î×áU)dY01ZÐÑ]d 2Ü3PkÜ?IbÜ)ZP b4þîn7^õ)1ø ]25ZÛJÜZ)67 8d9]25ZzOÄ È 8d ] -.Z:P;<=>é V áU ]eî"?d]2c@dAVBC ÈIeDEé ZWd FG)Z9K¦§¸¹×]BC IHdIJB5 È KVLLZê 'MNO?]IePQKVZ3s RyST]Qeé V 9ügU ßÔVWX]dIJYZZB CdZQGVWXIJYdÛ³)KV][\]^ È _`a bZcdefé V Z3P]înZ5ÕI ]Ó}gN?]Zhibj kìkljmcm)Zåòn+o ¹ÔWp]2q5ïr) kìkl]stuZ nÞ)ÛvwZ î×Z ]25Üxyz{| }Z9õgd¶]1~ZE) ]g È ,c^]'}³ é V ×dP)¢YZZ ]k¯,Z2]gÜP ,### /ZmËÛ)^]}Z ]ÛZåÀÁ,dZ 5 Èê³]áUabZ @Dé V íZåÉ ®]~êàV ]áUZÜ¡ãò h4c½ ) *+, !"# $%&'()*+,-./0 !"#$%&'()*+,-./012345 ! " # $ % & ' ( ) * + , - . -./%0123456789:;<= 2013 1114星期四 14 青年毛泽东之路(16) 责任编辑 李传新 版式编辑 周双 实习版式编辑 张欣歆岳麓“新村梦”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 熟计连朝夜。 菜根为饭草作鞋, 要将历史从头写。”1954年,毛泽 东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 填了一阕 《踏莎行·秋日游爱晚 亭》,称赞毛泽东组织的一段“新 村生活”。 当记者10 月上旬再一次来 到爱晚亭下的岳麓书院, 找到了 当年“新村生活”的遗迹—— 半学 斋里毛泽东寓室。虽然,这种“新 村生活” 有着就业压力的重要因 素, 但主要还是毛泽东和他的同 学“改造中国与社会”的一种探 索。 实践证明,这种“新村梦”难 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青年毛 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成熟起来了。 1 1 1 足印半学斋 岳麓山里建新村19186月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和 一些没有找到工作而又志同道合的同学, 成立了一 个“工读同志会”的组织。大家寄住在岳麓山 “湖南大 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 之所以住在这里,还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杨昌济。 杨开智曾回忆,谭延闿二次督湘时,杨昌济等曾向省 政府进言,创办湖南大学。当局接受了这一建议,任 命杨为筹备办主任。开始,筹备办就设在杨家,后来 迁到岳麓书院。老师同意,毛泽东等就在半学斋里开 始了“新村梦”。 李锐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是如此描绘青 年毛泽东他们的生活: “他们都很穷,吃上一顿愁下 一顿,吃的是蚕豆拌米煮的饭;赤脚草鞋,上山捡柴, 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他们一边读着书,一边作今后的 计划。这种工读生活,大家精神上感到一种分外的振 奋……然而大家的心情并不悠闲, 个人前途和天下 大事都待解决。自己向何处去,湖南向何处去,中国 向何处去,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许多复杂的问题?毛泽 东的心情是最不宁静的, 岳麓山古迹中流传的一副 老对联:‘ 四面云山来眼底忧乐到心头’正好 作为他当时心情的写照国主义势力扩张军阀 横行张敬尧昏暴,青年的烦闷,工,这一系列的问题,常潆洄在他的中。” 毛泽东等的“新村梦”一开始,并不全部美丽2 2 2 足步做过三次新村梦其实“新村梦”并不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一时 的心, 而是他们一种新生活的实验。 毛泽东 年来的梦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施,毕业 提供了一种契机拥抱 “新村”了。 岳麓山里建“新村”,是他“新村梦”的开始。 以后,他还有过另次“新村”的计划和实践192035,他“ 与陈独秀、彭璜等人联《上工读互助团募捐启》,在上报》刊出”。这 5月,他在上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民厚南里 房子正式实践工读互助生活。他们工,同读书,有饭同吃,有穿。毛泽东洗衣 的工作。这种日子过得艰难洗烫衣 服要来回取送“作为洗衣店工, 他月的报1215块钱有大8块钱用作车费,因为 要往于洗衣店私宅及旅店之间”。 1920314,在北京的毛泽东给长沙周世 道: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一种新的生 活,合同志,一所房子,办一个自大学(这 名字胡适的)。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 共产的生活”这就是,毛泽东对“新村梦”实现 希望还是寄在他最熟悉长沙4 4 4 足步拜周作人做先生 3 3 3 足印北京 注目在菜园新村19188月中,毛泽东第一次来到 北京是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 经已北京大学任的杨昌济推荐,到 佐理员任湖南学青年的“ 驻京办主任”。没到,他的“新村梦”在这里到延此时的北京,在左舜、王光祈、等“ 年中国学会”会提倡下, 正兴起了一工读互助运动的浪潮王光祈是工读活动的实践者。 他在《 年中国》杂志上描具体:在距城市远的下,小菜 ,不大不10人种即中建10房子,用中,分上下 两层楼,“ 做我们的书房、 阅室、 公室、客室、藏室、游戏室等等, 做我们的卧室等等”。 园子西 上建一个厨房,东北角上建所,房子建上一个球场。大家 生活日程天种菜两读书翻译各他时间娱乐是为了事“ 动,”,收入;读书是为了“ 精神上 快慰”;翻译是为了“ 介绍欧化,以革 新一人的”;还以办印刷局,,又收入的新书, 以立即把它翻译印刷来,“ 就是化交通上的 ‘火车头”。 这年124王光祈在《 报》议建立工读互助团并向募捐1224,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 秀、胡适、周作人等17下,北京互助团成立, 计有团员30人,分成3个组。这些组以办洁食 、洗衣石印补习织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为“ 工”的内容,工指定科目时间往北大上”。 在此期间,毛泽东与王光祈、 李大 频繁,并他们介绍正式加入 中”。毛泽东对王光祈的“ 菜园新村” 工读给予密切关注19191218,毛泽东以湖南“ 代表身份率领30多人第二次来到北京,开展驱动。 这一次,他到了“中国 新村积极鼓吹 组织者”作人。作人后成为汉奸人, 此时是一个追求上进者。 19194月,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本的 新村》一。这是中国于日本新村动的最初介绍这年7月,他来到本,在学之考察本新村活 动。在一题为《 访本新村记》的中,他这初踏上新村所在地—— 九州东南部宫崎县时的感受:种下许多甘薯,在草地上同吃了饭,回到 所,然很困倦精神却极愉快30年来经过的生活。其实,他在新村待了天,并 不了解作人回国后,“以前的干劲, 到处作报 写文”,介绍新村活动。19202月,作人在自己 于北京西直门八湾十的家了新村。他在《新青年》上发布事:“ 新村的均请直。又如有往日向,考察 村中情者,本支部极愿介绍,并旅行。” 1920,毛泽东到的“新村”考察参观5 5 5 足步:“新村建设计划书 19202月的一天,毛泽东参观光祈办的工读互助团考察作人的,又参观王光祈的,毛泽东开 竭虑地设计自己的“岳麓新村”计划。 在这份潜想、具理想色彩的“新村”计划 中,他设计了新学三位构架毛泽东希望,新学里的学生,成为创会的种“新学中学生之个,为创新家。新学之学生多,新家之创亦渐…… 若干之新家,即一种新会。” 他设:“新村”就是一个个有, 动,平均,人人等,互助友的“ 共产“村”一天的作时间:睡眠8时,4时, 4时,4时,工作4时;4时工作包括 园、畜牧鸡鱼6;在这个新村 里,设“工读同志会”,有生产、费、储蓄诸部门括公育儿蒙养共图馆、 行、共农场、工作费社、园、博物等等。 设计后, 毛泽东为张起程5月到 就有了和彭璜、文亮那段工读生活。后来, 变化和人各奔西,这计划就“ 期地延”了。 6 6 6 记者感悟在再探索中选择 着进岳麓书院的人流,记者问自己:人们在 这所“ 年学府”中,一定看到了半学斋中毛泽东的 ,一定看到了那段文字,他们有什么感,“新村主”,上是集克鲁泡特金义、托尔斯泰动主义、北美工读主为一 阶级想社会主。 在上一二中国的进青年普遍接受,青年毛泽东当然 影响。然而, 仅仅是“流一时”而192012月后, 新村主沉寂了”。 历史是如此记工读互助团、新村实验局: “工读互助团时的北京不多,半工维持半读”。是,“李大钊提出以在购点廉价入手其实几向新村了。 作人也说他们对打破在这 状态的方法, 便实行广新村的一 条路是,“ 做得最接近‘ 新村主其实拱璧西孝武营建的青年村,” 因为 土匪夭折。”这就是,这种“新村”建 设,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梦后来, 毛泽东也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 期,头脑是自义、民改良义及想社的有模糊景仰‘ 19主主 的自义……尽管 “新村梦”破灭了,毛泽东等人的这种精神时;毛泽东的大之处,就在失败 探索,在探索中又选择,不找到一实现 中国与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合的道,决 探索足步致周世钊信(节选) 1920314日)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 合同志 租一所房子 办一个自修大学 这个名字是 胡适之先生造的)。 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 关于生活费用取得的方法约定为下列几种1教课每人每周六小时乃至十小时)。 2投稿论文稿或新闻稿)。 3编书编一种或数种可以卖稿的书)。 4劳力的工作,( 此项以不消费为主如自炊自 濯等。)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 泮清 蕴真 或者也会加入 这种组织 也可以叫做 工读互助团”。 这组织里最要紧的是要成立一个术谈话会”,每周至少要为学术的谈话两次或三次(《毛泽东早期稿 》,湖南人民出,第429王光祈 周作人 岳麓书院半学斋(本资料湖南大学半学斋链接 路线示意图 /李雅文

青年毛泽东之路 5 :“ 岳麓“新村梦”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3-11/14/14/2013111414_pdf.… · 青年毛泽东之路(16) 责任编辑 李传新 版式编辑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青年毛泽东之路 5 :“ 岳麓“新村梦”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3-11/14/14/2013111414_pdf.… · 青年毛泽东之路(16) 责任编辑 李传新 版式编辑

!"#$%&'()* +,- !./0"1 "# 2 $% 3456789:;<=>?@ABC8DE")8FGHIJKLM./N"* &OPE"8Q:RSTUV

+,-WX "# Y7Z 6[\]^_`abQXcdefVghc $#"!"!$TZ+,-ijklm"& n./6WN"Z opqrsXV

+,-tn./N"ukP$##& Y "" 2 $& 3 + , - c$##&"!' TZvTwxyz{|d}s:~�)d� $# �;<��

���d�D()"(�����Zq�$" <+,-d�"� "* <��"Z �"%�� "+"!, .l/Z��"��?�qrs���67tn./N"V

}�����t]��71��]+,- *+&./� V $#"$Y ( 2 "$ 3Z +,-c $#"$#(,TZds:¡ " <¢£¤� ""# �;<Zq� ""# <d�"Z6�"% *+& ./¥¦vA[§]Dqrs¨�V ©ªZ«¬ *+(* ./�­® !+*' ./� ¯°±²³¦Dqr´µs:�V !!"#"

¶�·�¸¹º»]¼½ 71D¾¿ÀÁÂ� ÃÄÅ]s:ÆÇÈÉÊËÌ�ÍζϲcdÐÑ>b�ÒÓ�¶ÔÕÖ)Ö¶×]º»VDIؼ٠ÚÛÜÝ�17×Þ)ß]àáZIâºÙãFänåæ×çèédçêëìÙ�í�îï@�]ðñòóô)õ7Z öö÷1øùq]åæ×çDúû�üýV

"" 2 ' 3þÿ ( !Z "#$Ò%ëì]ÒJ&'()Z71*®D¾¿ÀÁÂ�ÃÄÅ]+ �s:,ñò--Ü.]/012Z34þ)567�Ç86²9K:;Zc<=DÍÎ>?@>#$+ÒA3Â�B5&'CDZhEZDFsGF¾¿dH�AD¾¿ÀÁÂ�B5qIk]J�´µs:�KoL)�7¶MNX]OPQRV

SH*®FsËDFsGF ¾¿dH� HTUVB5qW>XYDÍÎZ?@>#$+ÒA3Â�Z6[\]?s:,ñ¡Fs]^_Z¾`]¶MAabc)

s:dûef>gh?"]=>V "## �´µs�ËKis:ÆÇ�jkl]mnopþqrsYZ tò]_�uvhDÍÎ>?@>#$+ÒA3Â�wxdwVî "## w´µs:i<=�Wày?¶]z{VD|}ãb@ù�)�s�Z~��q)"Z�~��]�9rq)naÂJKZ����µ)Ù ��¦´µs:AdZ71ëì]c<=´µs:�������?�i�1ø]q"��ZÅðq]s:öö!!Ç8��Z�Ç8F��~�F's�Z�î�´µ��þÕV

!!$%"

!&'("P�Z���)^]��Z�}

�����ZÜ:�� 3��¡�ZóX�Zd/d�Z¢/<�Z£�¤)�¥Z¦§^¨7�Z¸¹q©ª«¬7*®­®Z¸¹I¯°±±±²³��V��´µ|¶·¸¹]^¨�V îdº»i¼½Z¾l¿7~ÀÁ��]¹?öö��V Â}þ7Z�}�]�ÃÄÅÆ�l�dÇÈVÉÊËiÌÍV

��Z��9ÎÏ�ÐÑÒÓ¹Ô]ÕI|6ZÖ�×þØ]�ÙËÐÑÚ)nÛÜZ�ÝÞV ßÔ�à!]Ü!iá�»7n)Zé�ÝÞ]?�âãä�Z£��Ü�Zåæ�ÝÞç èáUéZå]Ý"�êëìJëí]|îZ ïËùWÜKðYÕVŹ�lñ) ,##/�]dòëìJZÝÞ]óôd×ZÚ�}õ�Y]ÝÞöÅ¿7lIl÷Vø¦ùÐúà!]¹ûüýn7þZ�)înëìJbÿ!)în"#È$¡%&'(u])Ë*+Z ,cÔ-IeéZC.Z���Ù]ÝÞk�Û�Y/]IV

î×áU)dY01ZÐÑ]d�2Ü3Pk�Ü?IbÜ�)ZP���b4þîn�7^õ)1ø]25Z��Û�JÜ�Z�)67

8d9�]25Zz0ÛOÄÈ8d] -.Z �:P;<=>éV ��áU]eî"?d]2�c@��d¶AVBCÈIeD�EéZVË�WdFG)Z��9K¦§¸¹×]BCI�Hd¶IJB5ÈKVLLZê'MNO?]IeP�QKVZ3sRyST]QeéV ��9�ügUßÔVWX]d¶IJYZ�Z�BCd�ZQGVWXIJYd�V îÛ³)��KV][\] È_`abZ�cdeféV

��Z3P��]înZ5ÕI]�Ó}g�N?]VËZhibjkìkljmcm)Zåòn�+o¹ÔWpZË��]2q5ï�r)kìkl]stuZ nÞ)ÛvwZî×Z ��]25Üxy�z{|}Z9õgd¶]1~Z9ÊE)���]g�È,c^]�'�}³�éV

bî×d�P)¢YZ���Z]k��¯�,Z�2]g�Ü�P,### /ZmË��Û�)^]}�Zb�Ë��]Û�ZåÀÁ,d�Z5Èê³�]áU�����abZ�@��DéV ��íZåF¦��É��®]~êà���V

��]áU��Z�Ü�¡ãòh�4c½ !)" !*+,"

!"!"# !#$%&'()*+,-./0!"#$%&'()*+,-./012345

!"#$%&'%(

!"#$%&'()*+,-.

-./%#01234$56789:;<=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14

■青年毛泽东之路(16)

◎责任编辑 李传新 版式编辑 周双实习版式编辑 张欣歆◎

岳麓“新村梦”本报记者 文热心

“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 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从头写。”1954年,毛泽东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填了一阕《踏莎行·秋日游爱晚亭》,称赞毛泽东组织的一段“新村生活”。

当记者10月上旬再一次来到爱晚亭下的岳麓书院, 找到了当年“新村生活”的遗迹———半学斋里毛泽东寓室。虽然,这种“新村生活” 有着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但主要还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改造中国与社会” 的一种探索。

实践证明,这种“新村梦”难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成熟起来了。

111 足印:半学斋岳麓山里建“新村”

1918年6月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和一些没有找到工作而又志同道合的同学, 成立了一个“工读同志会”的组织。大家寄住在岳麓山“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

之所以住在这里,还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杨昌济。杨开智曾回忆,谭延闿二次督湘时,杨昌济等曾向省政府进言,创办湖南大学。当局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杨为筹备办主任。开始,筹备办就设在杨家,后来迁到岳麓书院。老师同意,毛泽东等就在半学斋里开始了“新村梦”。

李锐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是如此描绘青年毛泽东他们的生活:“他们都很穷, 吃上一顿愁下一顿,吃的是蚕豆拌米煮的饭;赤脚草鞋,上山捡柴,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他们一边读着书,一边作今后的计划。这种工读生活,大家精神上感到一种分外的振奋……然而大家的心情并不悠闲, 个人前途和天下大事都待解决。自己向何处去,湖南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许多复杂的问题?毛泽东的心情是最不宁静的, 岳麓山古迹中流传的一副老对联:‘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正好作为他当时心情的写照。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军阀的横行,张敬尧的昏暴,青年的烦闷,工农大众的痛苦,这一系列的问题,常常潆洄在他的脑中。”

毛泽东等的“新村梦”一开始,并不全部都美丽。

222 足步:做过三次“新村梦”

其实,“新村梦” 并不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一时的心血来潮, 而是他们一种新生活的实验。 毛泽东“数年来的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施,毕业给他提供了一种契机,也就拥抱“新村”了。

但岳麓山里建“新村”,只是他“新村梦”的开始。以后,他还有过另外两次“新村”的计划和实践。

1920年3月5日,他“与陈独秀、彭璜等人联署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在上海《申报》刊出”。这年5月,他在上海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民厚南里租了几间房子,正式实践工读互助生活。他们共同做工,共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毛泽东担任洗衣服和送报纸的工作。但这种日子过得很艰难,洗烫衣服要来回取送,“作为洗衣店的帮工, 他每月的报酬是12至15块钱。其中要有大约8块钱用作车费,因为他要往来于洗衣店和私宅及旅店之间”。

1920年3月14日, 在北京的毛泽东给长沙周世钊的信中写道:“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这就是说,毛泽东对“新村梦”实现的希望还是寄托在他最熟悉的长沙。

444 足步:拜周作人做先生

333 足印:北京注目在“菜园新村”

1918年8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他既是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经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推荐,到北大图书馆当佐理员,也是担任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驻京办主任”。没想到,他的“新村梦”在这里得到延续。

此时的北京,在左舜生、王光祈、李大钊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的提倡下,正兴起了一股工读互助运动的浪潮。

王光祈是工读活动的热心实践者。他在《少年中国》杂志上描写了具体设想:在距城市不太远的乡下,租个小菜园,不大不小,够10余人种即可。再在其中建10余间房子,用中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楼,“楼上做我们的书房、 阅报室、

办公室、会客室、藏书室、游戏室等等,楼下做我们的卧室饭厅等等”。 园子西南角上建筑一个厨房,东北角上建筑一个厕所,房子后面建上一个球场。大家生活日程的安排: 每天种菜两个钟头,读书、翻译各两个钟头,其他时间娱乐。种菜是为了从事“户外劳动,于身体有益”,且有收入;读书是为了“寻精神上的快慰”;翻译是为了“介绍欧化,以革新一般人的思想”;还可以办印刷局,既传播新知,又获得收入。各国出的新书,

可以立即把它们翻译、印刷出来,“我们就是文化交通上的‘火车头’”。

这年12月4日,王光祈在《晨报》倡议建立工读互助团并向社会募捐。12月24日,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17人发起下,北京工读互助团率先成立, 总计有团员30多人,共分成3个组。这些小组以办俭洁食堂、洗衣局、石印局、平民补习学校,乃至织毛巾、袜子,制作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为“勤工”的内容,工余则“按照指定的科目、时间往北大上课”。

在此期间,毛泽东与王光祈、李大钊交往频繁, 并经他们介绍正式加入“少中”。毛泽东对王光祈的“菜园新村”及工读运动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 率领30多人第二次来到北京, 开展驱张活动。

这一次,他遇到了“中国‘新村运动’最积极的鼓吹者与组织者”周作人。周作人虽然日后成为汉奸文人,但此时却是一个追求上进者。

1919年4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这是中国关于日本新村运动的最初介绍。这年7月,他来到日本,在留学之余考察了日本新村活动。在一篇题为《访日本新村记》的文章中,他这样描述初踏上新村所在地———位于九州东南部宫崎县的日向时的感受:种下许多甘薯,在草地上同吃了麦饭,回到寓所,虽然很困倦,但精神却极愉快,觉得30余年来未曾经过充实的生活。其实,他只在新村待了三四天,并不了解其中真实情况。

周作人回国后,“以空前的热情与干劲, 到处作报告,写文章”,介绍新村活动。1920年2月,周作人在自己位于北京西直门八道湾十一号的家宅办起了新村支部。他在《新青年》上发布启事:“凡有关于新村的各种事务,均请直接通信接洽。又如有欲往日向,实地考察村中情形者,本支部极愿介绍,并代办旅行的手续。”

1920年春,毛泽东到周的“新村”考察、参观。

555 足步:“新村”建设计划书

1920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

考察了周作人的,又参观了王光祈的,毛泽东开始殚精竭虑地设计自己的“岳麓新村”计划。

在这份潜心构想、极具理想色彩的“新村”计划中,他设计了新学校、新教育、新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构架。

毛泽东希望,新学校里的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社会的种子:“新学校中学生之各个,为创造新家庭之各员。新学校之学生渐多,新家庭之创造亦渐多……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

他设想:“新村” 就是一个个财产公有,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村民”一天的作息时间:睡眠8小时,游息4小时,自习4小时,教授4小时,工作4小时;4小时工作包括种园、种田、种林、畜牧、种桑、鸡鱼6项;在这个新村里,设“工读同志会”,有生产、消费、储蓄诸部门,包括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共公园、公共博物馆等等。

设计后, 毛泽东为继续驱张起程赴上海。5月到达,也就有了和彭璜、许文亮等那段工读生活。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人员各奔东西,这份计划也就“无限期地推延”了。

666 记者感悟:在再探索中选择

看着进出岳麓书院的人流,记者问自己:人们在这所“千年学府”中,一定看到了半学斋中毛泽东的寓室,一定看到了那段文字,他们有什么感想?

确实,“新村主义”,实际上是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工读主义为一炉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 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它被中国的先进青年普遍接受,青年毛泽东当然也受其影响。然而,它也仅仅是“流行一时”而已,“1920年12月后,‘新村主义’逐渐沉寂了”。

历史是如此记载工读互助团、新村实验的结局:“工读互助团的路也不好走,那时的北京工厂并

不多,半工无法维持半读”。于是,“李大钊提出:‘可以在乡下购点廉价地皮,先从农作入手。’其实几乎是转向新村了。 周作人也说:‘他们对于打破现在这种经济状态的方法, 便只有实行宣传推广新村的一条路。’”可是,“做得最接近‘新村主义’的其实是王拱璧在河南西华县孝武营建的‘青年村’,” 也因为“遭到土匪的洗劫而夭折。”这就是说,这种“新村”建设,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梦幻而已。

后来, 毛泽东反思也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19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

尽管“新村梦”破灭了,但毛泽东等人的这种探索精神永不过时;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失败中再探索,在再探索中又选择,不找到一条实现“改造中国与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的道路,决不停下探索的足步。

致周世钊信(节选)(1920年3月14日)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关于生活费用取得的方法,约定为下列几种:

(1)教课(每人每周六小时乃至十小时)。(2)投稿(论文稿或新闻稿)。(3)编书(编一种或数种可以卖稿的书)。(4)劳力的工作,(此项以不消费为主,如自炊自

濯等。)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

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清 (蕴真 )或者也会加入 。这种组织 ,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这组织里最要紧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术谈话会”,每周至少要为学术的谈话两次或三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第429页)

王光祈

周作人

▲岳麓书院半学斋。 (本版均为资料照片) ▲湖南大学半学斋。

■链接

路线示意图

制图/李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