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柳柳柳 柳柳柳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农 农 农 农 农 农农农农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农业产业化和贸易经济 柳思维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农业产业化和贸易经济 柳思维. 农业产业化内涵与特征 农 业 产 业 化 模 式 中 国 农 业 化 进 程 国 外 农 业 产 业化启示 湖南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贸易活动与农业化的实现. 农业产业化内涵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农业产业化和贸易经济农业产业化和贸易经济柳思维柳思维

农业产业化内涵与特征 农 业 产 业 化 模 式 中 国 农 业 化 进 程 国 外 农 业 产 业化启示 湖南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贸易活动与农业化的实现

农业产业化内涵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 1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链条化、系列化

论 ( 2 )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 3 )农业产业化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农业组织方式;( 4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产业的过程;( 5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能够给有关利益主体带来制度净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场制度创新;( 6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提法是“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总体来说,不论上述各种观点存在何种差异,但都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整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以上各种观点其实都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体化的思想的变形。

农业产业化内涵农业产业化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指的是产业系列化,实际上就是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而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则更广泛。除了包含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含义外,还包括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变更等内容,即是说不仅仅是指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更多的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这种制度的变迁既包括农业内部各专业生产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包括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农业产业化内涵农业产业化内涵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市场连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内涵农业产业化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又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都不能运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如社会服务,要做到产前 ( 供 ) 、产中 ( 产 ) 、产后 ( 销 ) 一体化,整个经营要做到贸易、加工业、种养( 农 ) 业一条龙,还应形成科技、教育、生产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内涵农业产业化内涵

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比如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则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在一体化经营的子系统中,供、产、销,贸、工、农等又是它的子系统。再者,作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许多实体性环节,包括资源的依托、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立、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这里每个环节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 、生产专业化与布局区域化2 、农业结构最优化3 、农产品商品化市埸化4 、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5 、农业管理企业化6 、农业生产组织化7 、服务社会化8 、农产品质量标准化

1 、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协作化。专业化生产形成以后,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专业化生产集中在一起,形成更大规模的区域化布局。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越发达,社会协作也必然越发达。

专业化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料、技术、产品的销售都有赖于其他专业化生产者提供。提出了加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联系与协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观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横向)联合和农、工、贸一体化的垂直(纵向)联合。

2 、农业结构最优化。结构最优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确定主导产业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搞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避免在资源趋同的地区形成雷同的产业和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自己的产业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和优势地位。

3 、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产品的增值。因此,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实现的市场价值就越多,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产品商品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成果体现。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卖难,又实现了增值。增强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注重销售,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强化流通,变产品为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

4 、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 。 从产业序列看,构成从农产品种植、养殖生

产,到农产品加工,再到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流通、销售这样一个产业链。

从组织管理看,则构成从农户到加工主体再到贸易主体或者“公司十农户”这样一个组织链。

要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稳定,一是要有主导产业;二是要有龙头企业;三是要有一体化经营机制。一体化经营机制是其中一个关键。一体化经营机制应当是以经济利益联动为主要手段,体现出两个功能:一是确保各环节主体之间的联系是长期稳定的共同利益或契约关系。二是确保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5 、农业管理企业化。 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该象工业那样有完整

的生产工艺流程,实行企业化管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都由一个企业来完成。这就是说,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其生产经营形式必须企业化。企业化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的最显著标志。

企业化管理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

实行企业化管理,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第一车间——基地的实力和抗震性,为后续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企业化管理体现在龙头企业发展上,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大,牵动力就越大,产业化成效就越好。

6 、农业生产组织化。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传统而分

散的个体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也难以充当主体角色,只有在共同利益和自愿互利原则下,按必要的规范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使农民有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既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民带入市场,又要切实关注农民利益,这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体化机制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可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按乡、村行政区域建立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主要特征是社会性,财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以某一产品或产业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典型的是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其特征为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入会自由、专业性强,可以突破社区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专业合作。

7 、服务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创办、领办示范园区或服务公司,一切以农业产业化的需求为服务导向,以最终实行产业化全程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目标,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8、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产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所占比重)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的到来,农产品越来越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立农业名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农产品质量,首要的是参照国际质量标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体系的产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 , 提 高 国 际知名度 和 市 场占有率。 

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

中国当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经济类型多种多样,但就其实质说来则是共同的,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龙头”对分散的、为数众多的农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推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向市场经济和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1 、市场带动形式(专业市场 + 农户)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植下,通过众多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以中央市场为中心的利益团体的开发模式。其程序为通过政府的财政低息贷款建立市场,然后把全部资本拆细折股转让给众多生产商(农户)。土地资本一般作公共财产具有公益性,像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这类用地一般不作股本金投入,而采用低租金形式。市场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一个由三方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对市场的日常管理。至此,政府完全退出管理,以后只行使税务、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 ①政府对产业化的推动是通过对众多小企业的有限帮助来实现的,从而避免了政府的直接操作。②各方以市场为载体,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平均利润,做到了利益分沾、风险共担。③由于市场由众多小股东组成,代表十分广泛。④这种形式有利于农户直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体现农户自主决策经营的权利。

其存在的明显缺陷是运用过程掺杂过多的政府行为;受财力状况制约,市场基础建设滞后、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市场连接的是千家万户,难以实施各种有效的服务;信息覆盖面小、传递速度慢,较难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农户仍然要承受自然和经济双重风险的压力。

2 、 “龙头”企业牵动形式(公司 + 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很多,有流通型,有加工型,有流通加工合一的工贸型,还有贸工农、产加销一条龙的复合型,以及产品集散地性质的市场型等。

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市场和科技导向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良种和商品示范基地→输出技术,带动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扩张。其基本做法是一个投资商兴办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建立一定的市场品牌和知名度,然后,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良种和示范基地,并与农户和中小企业签定合同,提供各种条件、标准和服务,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

这类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 ①商品基地的生产规模大体与龙头企业的生

产规模相一致,无论初级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产品价格都易于控制,规模比较稳定。

②中小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系,但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各种良好的服务、优惠条件,通过契约与初级产品生产者(商)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

③这种模式一般要求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资本、技术、市场作后盾,产品技术层次较高,服务比较到位,市场资讯发达,并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

3、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对现有地方性企业

和基地进行治理→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进行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实现企业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

其基本做法是:投资商首先对现有企业和基地作出基本分析,确认其是否存在产业开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治理,然后向加工产业和商品基地同时扩展和延伸,使产业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 ①不是一种简单重复或累加式的发展,而是对现有

资源与资本的重新组合②发起企业要有强大资本实力以及技术和市场。③农户、生产商与龙头企业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支柱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企业群。 “龙头”企业牵动形式减少了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农户可以享受到农产品生产的后续利润,利用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信息渠道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结构,指导生产经营过程。不足之处在于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市场风险会再度转到农户身上。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户无力承担违约责任和灾害损失,公司也会因为自身利益受到影响而拒绝给农户以必要的补偿。

4 、生产基地启动形式(基地 + 农户)。 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通过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地方支柱型产业。其基本做法是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先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大商品生产基地后,再投资兴建批发市场以及加工或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 这种模式完全是一种以本地特色产品来带动产业的形成,可以迅速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体系。但是,农户在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企业与农户不能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户不能参与产业化的全过程,得不到产业化的平均利润。

这种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不是十分稳定,尽管分散的农户经

营已经置于组织化(常常是政府控制)之中,但是,基地生产者涉及千家万户,他们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结,而只有利益约定。因此,任何一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均会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和原料品种的变化;②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利益分割,采用买断形式。因此,这种模式对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在利益上往往难以平等相待。

5 、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形式(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 + 农户)。这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经营模式。是通过农民自办、自愿结成的农业专业协会、供销社和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做法是,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按村或乡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在实践中,有些专业组织还成立自己的企业,所以,该模式可称之为农户群体模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该模式中的作用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帮助推销产品等。从性质上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盈利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非盈利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与它们的性质有关。

与前面几种模式相比,该模式因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存续时间较长能较有效地体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同担。该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龙头”企业牵动模式类似,当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协会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往往难以按合同条款执行。而当市场价低于合同价时,有的也不能真正按保护价收购。该模式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合同能否得到切实履行。

农业部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从农业产业化各种经营组织类型所占的比例看,龙头企业带动型占 45%,中介组织带动型占 12%,其他类型占 14%。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上述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又各自可以细分为各具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至于说到农业产业化与广大农民联结的龙头、中介组织等的所有制经济类型,则分属于公有制与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别,在农业产业化中出现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所有制经济类型,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有利于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

十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我们当初关

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三次调查也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健康的。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作用增强。 据调查,在 20世纪 90年代后五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据 1998年统计,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就业人数为 571.5万人,平均每个组织新增就业者 188 人,农产新增收入总额为 551.55亿元。 2000年末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比 1996年增加 4.6倍,加盟农产增加近 2倍,加盟农产占全国农产总数的份额相应地从 1/ 10 增加到 1/4 ,平均每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 900元,比 1998年增加 100元。全国 1/ 4 的农牧户加盟产业化经营,应当说是可观的发展数目,而且加盟农产确实增加了收入,初步显现出加盟效应 (见表 1) 。

指 标 1996 年 1998 年 2000 年

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 (个 ) 11824 30344 66000 带动农户数目 (万户 ) 1995. 14923. 275900

占全国农产总数比例 (% ) 10.0 15.0 25.0

每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 ( 元 ) 800 900

注: 1其中当地农户 4108.62万户; 2该比例为占纯农牧户的比例

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出现了新的带动形式。 三次调查表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了多种组织模式,各种形式竞相发展。其中,居于首位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不论从经济实力、经营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是从组织带动作用方面看,龙头企业带动型都是最强的,所占比例也最大,五年间其组织个数增加 4倍。居第二位的是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带动型,在多种组织形式中占到 1/ 3,而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五年间其组织个数增加5.5 倍。居第三位的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五年间其所占比例先增后减,比重变化不大,但其组织个数却增加 4倍多 ( 见表 2)。

组 织 类 型 1996 年 1998 年 2000 年1龙头企业带动型:数目 (个 ) 5381 15088 27000 占组织总个数的比例(%) 45.51 49.93 41。 12合作经济带动型:数目 (个 ) 3384 8024 22000 占组织总个数的比例(%) 28.62 26.44 33.03专业市场带动型:数目 (个 ) 1450 4848 7600 占组织总个数的比例 (% ) 12.26 15.98 12.04其他类型: 数目 (个 ) 1600 2384 96001 占组织总个数的比例 (% ) 13.6 17.85 14.0注: 1 该数为运销商和专业大户带动型,与前两次调查

不可比。

从我国产生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起,龙头企业带动型 (“公司 + 农产”、“龙头带基地” ) 就一直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2000年,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 3072亿元,销售收入达 5900亿元,利税总额达 709亿元。目前,销售收入 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1186 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 1043家。例如,山东省诸城市以加工外贸企业为代表,现有大中型龙头企业 58家,年经营额 73亿元,带动全市 95%以上的农户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如,吉林省德大集团 2000 年销售收入达 26.4 亿元,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同年销售收入达 16.3 亿元。湖北省荆州市,近年来实行“公司 +农产”、“龙头带基地”方式,推动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中“龙头带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 30 %以上。

近五年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中介组织带动型有了较快发展。例如,山东省莱阳市已经注册各类合作社 218个,入社农户达 9万多户,占全市农产总数的 40%,对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近两年来北京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700多个,入社农户达 22.3万户,占全市农产总数的 1/ 3。全市 80%的上市鲜奶, 50%的蔬菜, 47%的果品, 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如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推动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专业市场带动型当以山东省寿光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 2000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始实行集团化经营,蔬菜市场年交易量达 15亿公斤,交易额达 20亿元,带动全市蔬菜基地 74万亩,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60%来自蔬菜。   调查还显示,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带动型近年来迅速成长。该市以专业大户为基础建立民营农产品加工小区 427个,从业人员达 6.8万人,实现销售收入 59亿元,带动种养大户 2l万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42%。山东省德州市依靠专业户联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加速了农产专业分化,促进了民营企业的成长,为各地专业户展示了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方向。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且利益关系日趋紧密。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需要。实行系统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尤其使加盟农产能够分享到合理的经营利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表明,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农产关系日趋紧密。由于农业部的三次调查对利益联结方式的分类归纳不尽一致,各次之间不好比较,因此采取板块形式将数据整理成表 3。

年份联结方式 组织数目 占组织总数的比例%2000年 66000 100.0 合同 (契约 )关系 32340 49.0 合作制关系 9240 14.0股份合作制关系 8580 13.0 其 它 15840 24.0

注: 1、该数为占合同 (契约 )关系的比例;2、这里指产销协议,有文字备案; 3、各种联结方式的组织数目是按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调查综述所列各占组织总数比例推算出来的。

从表 3可以看出,采取合同 (契约、订单 )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加盟农户利益联结的最主要方式,但其组织总数的比例相继从 1996年的 70.80%下降为 1998年的 55.68%和 2000年的 49%。与此同时,采取合作制关系和股份合作制关系的组织比重在增加,2000年与 1998年相比,分别增加近5个百分点和近2个百分点;在 2000年,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 76%。许多龙头企业对加盟农户实行保证价格和市场保护价格,或将加工、销售的利润返还农民,尤其一些地方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加密切了与加盟农产的利益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带有若干初期特征带有若干初期特征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地区分布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一致。 全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看,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吻合。从 1996年起的五年间,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东、中部增幅相同,但所占比例分别下降 7.2个百分点和 4.9 个百分点,而西部增幅却高达近14%,所占比例上升 12.3 个百分点 (见表 4) 。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带来了正面效应。

年份和分布 合计 东部 中部 西部

1996 年:组织数目 (个 ) 11824 6613 4334 877 地区分布 (% ) 100.0 55.9 36.7 7.4 1998 年:组织数目 (个 ) 30344 14588 21881 3588 地区分布 (% ) 100.0 48.07 44.78 7.15 2000 年:组织数目 (个 ) 66000 32344 21198 13146 地区分布 (% ) 100.0 48.5 31.8 19.70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 在现有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占龙头企业总数的 4.3 %,中小企业和组织居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 45 %,而发达国家高达 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 0.6: 1,而发达国家高达 3:1。这一方面与企业实力、技术和管理因素的制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不强有直接关系,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 目前,在企业与农产的购销关系中,不少“合同”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订单的仅有 43 %,而且违约现象屡有发生。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产在农产品“买难”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据调查,各地违约事件中,商家约占 7成,农产约占 3成。企业与加盟农户主体地位不对称,农产处于弱势被动地位,也与履约率低有很大关系。

4.某些体制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有的地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的办法,追求发展速度,盲目上项目,造成结构趋同,缺乏区域特色,影响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些地区存在部门分割、体制不顺、分散指导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我国农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5.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的扶持政策尚未落实。 各地政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落实颇难。不少地方税收优惠很难落实,财政扶持比较分散,金融服务多不到位。目前,我国仍没有出台明确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政策和法规。我国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占总户数的 25%,但实际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者不过占农户总数的 4%左右。这两个比例如此之大的反差,与政府的态度和政策不无关系。莱阳和北京两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履盖面宽、带动促进作用大,可以说是当地政府积极支持的结果。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对湖南省的启示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对湖南省的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

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和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 80年代开始,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行了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的已实行跨国经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农、工、商综合体”之类的模式。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这种模式在欧洲较普遍,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

例如,芬兰 25600 个奶牛户(占全国 80% ),组成 47 个乳制品合作社,经营牛奶的加工和销售。经过资产重组,以股份制形式组成全国联社性质的公司,产品多达 1400 种,加工量占全国的 77% ,年营业额已达 18亿美元之多,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家庭农场一般都参加几个不同性质的合作社,平均每个农场参加 2 个合作社;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 1-3 个合作社,各种农民合作组织的最高联合机构是设在波恩的德国赖夫艾森合作联社,它代表农民在经济、法律、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利益,负责咨询并设立合作组织基金,保持与政府及国内外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

2 、专业协会模式。这是一种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结合,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其组织系统包括区、县、中央三级。业务范围包括信贷、购买、销售和生产指导等,农协在农民和会员中信誉很高。日本农协批发的农畜产品占批发总量的 60% 以上。澳大利亚设有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分别代表羊毛生产者、经纪人、销售商和加工商的利益开展业务。这四方面的代表共同组成澳大利亚羊毛交易所,经营全澳 90% 以上的羊毛销售。该所在全国设立 8 个销售中心,每个销售中心是一大型的室内市场,陈列着各种展箱、样品以及质量鉴定书和价格标签。买主与经纪人签订购买合同。一般经纪人收到羊毛后 2周内将其卖掉,收取贷款

3 、企业集团模式。这是国际国内资本向农业倾斜而形成的综合或专业的企业集团。如意大利的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菲亚特集团、皮雷利集团所经营的大型农场和公司以及水果收购、分级、贮存、保鲜、加工和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企业。企业集团向农业生产者提供财政、物资和技术援助,参与农场(农户)的经营管理,并根据市场情况对农畜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时间等提出严格要求,农业生产者必须按合同的约定进行大批量的、均衡的、标准化和高质量的生产,不能满足合同要求的农业生产者将被淘汰。近年来,跨国农业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它们在兼并有关食品加工企业之后,成为世界性的跨国农业集团。如可口可乐公司, 1990年收买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销售额达 39亿美元的华垂斯食品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

4 、其他模式。韩国的农协和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 60年代以来,韩国农业在本国发展现代农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资金存贷、生产要素购买、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营销、保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出版和教育等支持性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泰国的“农业工业化”战略与“政府 +公司 +银行 + 农户”模式,使农业从单纯的原料供给者上升为制造业的参与者,使产品加工业成为泰国出口业的支柱,使农业和工业的关系进入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新阶段,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前苏联的农业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等等。

湖南与国外农业产业化比存在的差距湖南与国外农业产业化比存在的差距

2001年我省 60家农业农头企业资产总额 250亿元,销售收入 152亿元,利税 18.8亿元,其中利润 7.5亿元,税收 3.3亿元,基地 1023万亩,带动农户数 480万户,年创汇 3.9亿美元。全省2002年产值过 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 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 78.67万公顷,年销售收入 180亿元,增长 18.4%;实现利税 11.7 亿元,增长8.3%。

  1. 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不突出,“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

我省大多数县市经济结构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的县市提出要抓十多个主导产业,结果什么都形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优势,造成特色不明显、商品优势不突出,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带动作用。一些地方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对市场、自然条件、生产、加工能力等方面了解不够,竞相仿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盲目建立肉牛基地、生猪基地、屠宰加工生产线,地区间因生产结构雷同而造成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因同步调整而造成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

1 、

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 10 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美国的蔬菜生产形成四大产区。( 1 )西南冬季蔬菜基地,其产量占全国首位。( 2 )中南冬季蔬菜基地。( 3 )东南冬春早熟蔬菜基地,产量占全国的 1/3左右。( 4 )北方冷凉蔬菜产区,主要生产洋葱、马铃薯等。以上四个产区的蔬菜产量约占美国蔬菜总产量的 90%左右;

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区域化布局突出。大田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水果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部主要是花卉蔬菜和畜牧;

加拿大以生产优质小麦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在总体生产布局集中的情况下,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几个类型,在西部主要生产优质的硬质红粒春小麦,出口 50 多个国家;南部生长期长又暖适宜生产硬粒麦;在中部地区生产草原春小麦,以满足市场上对中等品质小麦的需求。

  2 、缺乏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农头企业,农头组织特别是农头企业的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我省 60家农头企业中,总资产 5亿元以上的只有 7 个,全省年销售收入在 2亿元以上的只有 12家。利税在 5000万元以上的 5 个,年创汇 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 1 个。粮、棉、油、猪、渔、水果、蔬菜、木材等主产品仍以卖“原字号”为主。由于缺乏农头加工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拉不长。湖南的柑桔产量居全国的前几位,因为没有一家象样的加工农头企业来带动,形不成产业优势,而维持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由于农头企业规模小,造成了约有 3/4 的农头企业没有与农民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的农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仍然是简单的买断关系。

3 、农业科技进步不大,技术创新不够。 ( 1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研经费不足制约着我省

农业科研水平和科技储备,导致近年来我省缺乏类似杂交水稻那样重大的科技突破,使得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 2 )农业科技体制变革滞后。我省的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行政型技术进步机制。不可避免地发生问题和存在局限,如科研资金缺乏、研究与应用脱节等等,致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创新的动力机制

( 3 )农业科技应用进程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副作用越来越大。由于集体经营范围缩小,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一些地区已形成的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趋于涣散,耕地承包到户大大限制了技术应用的效益,提高了技术应用的成本。

目前,国外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 75%以上,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 以上。韩国为了推进农业的研究与开发,有关部门成立了农业技术政策审议会,主要农产品基地建立品种研究所,把农村指导所改为地区农业开发中心,大力提高以基地为中心的民间技术。农业水产部门为开发农林水产尖端技术,确定了 230项课题,将在近几年内投资170亿美元进行农业育种、种子处理、机械化和自动化系统、遗传工程技术、产品生产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4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农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我省政府在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方面调控不够。在农业资金引导上,对主导产业、重点基地、龙头企业、科技攻关、人才引进等方面倾斜不足,如在贷款方面,农民普遍反映向银信部门贷款难,桃江县 5 个农民入股投资 220万元,组建了“牛魔王”公司,生产的牛肉加工系列产品获得了“全国最佳放心食品”、“全国少数民族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因扩大生产,向县农业银行申请贷款 150万元,但用尽各种关系手段,县农行以对个体户贷款不放心予以拒贷,使公司生产经营一度陷于困境。在农业项目审批、农业税收等方面没有更优惠的倾斜政策,难以吸引外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建基地、兴农头、办加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一些农产品基地就遭到严重破坏,产业化缺乏稳定的发展基础。许多地方反映,由于交通运输难,产品运不出去,流通成本高;由于电力不足,农产品加工启不动等等。

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农;在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予以补贴,对合作社、私人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广泛提供担保,补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帮助兴修水利和实现电气化,为农民免费提供农用辅助设备等等。法国在 1962-1986农业预算拨款增加了 14倍以上,同时规定凡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和国家计划的项目均可得到优惠的贷款,利率为 4%-6%;

  5 、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各环节仍处于分离状态。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部门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管理和调控不够,农业的产加销和贸工农分别属于不同的部类、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的结合从体制上还没有突破,使一体化经营难以形成。我省的一些产业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在经营体制上,搞自我经营,自成体系,企业与农民是买卖关系,不是利益共同体。在农产品经营中,我省的内外贸经营组织控制着主要流通渠道和经营权,掌握着配额和指标等一系列流通手段,实行垄断经营、垄断价格,不是与农民处在公平竞争的位置,人为地把农民阻隔在市场之外,这样不仅导致产销脱节,而且损失了两者的利益,一体化的内在机制难以形成。

湖南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状况和全国食品供应,而且关系农民自身的就业、生存、收入和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无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占比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农业在上述二者中比重很低的发达国家,均重视农业。美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只占 2%—3% ,但美国人把农场视为“民族的脊梁”,称它养活了国家。

  1 、积极倡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要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力抓,并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产业化规范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要加强部门的协调,基地建设、农头企业的发展、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实施。正确处理好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产业化链条中各个环节的经济利益关系,有效地克服行业分割、部门封锁等问题。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好经验并加以推广,发现问题认真加以解决,避免一哄而起和一刀切现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各个部门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实行区域化布局,确定有资源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界限,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并围绕主导产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行规模化、系统化生产经营,特别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我省应重点扶持发展粮食、棉麻、油料、畜禽、水产、林果、茶叶、蔬菜、烟草、药材十大系列农产品,并进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逐步发展成为全省的主导产业。

在我省湘西及湘南可以重点发展水果、烤烟、茶叶、药材等;湘北重点发展粮食、棉花、蔬菜等;湘东及城郊地区重点发展蔬菜、时鲜水果、花卉等;郴州、永州及湘西传统烤烟区重点发展优质烤烟;洞庭湖区及大型库区发展大规模名特水产、水禽养殖等等。同时要把这些主导产品与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结合起来,抓好种子工程建设,大力开发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并要注重产品质量,如宁乡、益阳的烤乳猪、江永的“香柚”、祁东的黄花菜、香芋、席草、临武的鸭等等,加大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

3 、积极培育和扶持农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发挥龙头企业辐射作用,能达到“创一个龙头、牵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必须在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上很下功夫。一是要打破界限,催生龙头。按照“谁效益好、辐射能力强,谁就能当龙头”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针,不限所有制、不限行业、不限地域,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水产、畜牧、水果行业的农头企业。新建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项目建设,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起点高,机制活,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

二是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头企业,通过增资、改造、改制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推进资产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真正能够起到产业化农头的作用。 三是对已经形成加工优势,市场前景较好的农头企业,必须走集团化的路子。要按产业关联度,打破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界限,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范,把这些农头企业逐步改建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此为核心,以资本联结为纽带,使农头企业与基地之间、与其他企业之间真正形成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经营格局,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产业化集团。

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科技渗透。要加强与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加强对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培育和改良一批适合我省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努力开发有机食品,打开国际贸易组织的“绿色通道”,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网络激活。要大力推广农科教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科推广体系的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配套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是体制创新。要加大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力度,落实政策,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农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如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种子服务中心、物资和产品服务中心等等,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要素的扶持、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宗、重要农产品产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沟通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要积极培育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使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及时得以供给。要充分发挥流通的作用,并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广、网络广的营销实体,化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积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6 、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投入,实行优惠的农业政策。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形成国家、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者、外资等多元的投资格局。优化投资环境,吸收国内外大型工商企业和财团投资。鼓励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劳动力、实物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政策,对经各级认定的龙头企业和新建的重点农副产品基地,要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征农业特产税和市场管理费;在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并集中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支持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各类商品基地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都应向产业化经营项目倾斜;对外商合资或独资兴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实行让利招商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