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 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使用以下指标.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 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 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 国际间的信息流量.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 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Page 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第一节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相互依赖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

Page 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使用以下指标使用以下指标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

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国际间的信息流量

Page 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1. 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2.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

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3. 各国各地区之间特色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

4. 在技术加速度率的作用项下,技术的空间退役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则大大缩短

5.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造成了越来越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

Page 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论该理论所经历的演变阶段: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域分工

理论

Page 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实际上是比较成本学说的一种特殊表现基本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分工到直接根源是人类相互交换产品的“癖

性”或倾向,这种倾向又是人类的“利己心”引起的

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基本前提:一个国家必然会有某种商品在

生产方面占有绝对有优势,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Page 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 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

开端 该理论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土

地、劳动力、资本)联系起来,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基本点:每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地域生产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

的不同,它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

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Page 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域分工理论的地域分工理论

赋予地域分工以科学的内涵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地域分工的性质和进步意义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地域分工的因素

Page 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二节第二节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

区域联合的形式

Page 1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 年底 ~1984 年秋为“开始兴起”阶段

主要特点是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自愿、组织联合”的原则,在地区间、城乡间进行余缺物资的调剂和技术、资金协作

1984 年秋 ~1986 年春为“全面铺开”阶段主要特点是地区、城乡、企业之间的四位一体

(物资、技术、资金、人员)的联合开始出现 1983 年 3 月起为“深入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域网络先后建立,企业协作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联合

Page 1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联合的形式区域联合的形式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企业群体

科研生产联合体城乡联合体加工地区联合体资金联合型以市场为目标的工商联合型商商联合型联合城市群体

Page 1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三节第三节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

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

Page 1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价格体系不合理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地区间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可能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Page 1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 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大力发展原材料产区与加工地区间的横向联合

积极开展同质区域间的联合逐步改革价格体系,理顺原材料与加工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

全面实行生产要素的赋税制配合价格改革,运用一系列经济、

行政手段,调节区际利益

Page 1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我国区域国土开发与国土规划我国区域国土开发与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区域国土资源评价与“区力”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分析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开发重点的选择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国土开发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Page 1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第一节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

经济计划的关系经济计划的关系

Page 1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一)经济计划的关系(一)

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规模和速度,搞好综合平衡

国土规划:是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四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与统一

Page 1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二)经济计划的关系(二)

国土规划有三个特性:综合性战略性 区域性

为了区分国土规划和生产布局,把国土规划定义为“地域空间规划”或“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建设布局和生产布局的区别: 内容上不同规划的范围不同

Page 1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二节第二节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

国土规划的内容

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对策与政策

Page 2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国土规划的内容国土规划的内容 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交通、通讯、劳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 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效益估价 实施措施

Page 2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对全区整个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

作一个总的概括与评价,使人们对区域的国土资源有一个清晰的总概念

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的优势资源及其特点

从现状看,从规划期的发展看,在国土资源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和资源的潜力是什么

外部资源,也可总称为区域开发的外部条件

Page 2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目标

包括目标的提法和目标体系开发治理重点与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地区布局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设

Page 2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对策与政策对策与政策在本省范围内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由国家统一研究制定政策、对策

Page 2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三节第三节区域国土资源评价区域国土资源评价

与“区力”分析与“区力”分析

资源评价原则

区域综合力分析

Page 2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资源评价原则资源评价原则分析的客观性善于比较对资源的优劣,要从动态中进行观察

重视去内外资源的相互作用,善于把握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

Page 2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综合力分析(一)区域综合力分析(一)美国学者克莱恩建立了如下“国力方程”: Pp=(C+E+M) ×(S+W)其中, Pp 为综合国力; C为基本实体 =人口 +领土, E为经济能力 =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 M为军事能力 =战略核力量 +常规军事力量; S、 W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

Page 2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综合力分析(二)区域综合力分析(二)日本学者将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国际贡献能力。由基础力量和运用基础力量

的政策力量所构成生存能力。即在发生国际性危机时能够继续

生存下去的能力强制力量。即根据本国意志强制改变他国行

动的力量,其构成要素为军事力量、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力量

将三种国力指标化,其平均值即为综合国力

Page 2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综合力分析(三)区域综合力分析(三)我国学者认为:综合国力 =软国力 ×硬国力软国力:政治力、精神力、科技力硬国力: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硬国力 =R× (自然力 + 人力 + 经济力 + 国防

力)如各要素组织合理, R> 1 ,即硬国力大于

四种要素相加之和;如组成不合理,则 R< 1 ,即硬国力小于其要素相加之和

Page 2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综合力分析(四)区域综合力分析(四) 国力地位( V ) = ( A+G+P+R+T ) / N (元

素个数)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数( A ) 总财力位数( G ) 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位数( P ) 主要资源位数( R )综合技术水平( T )

根据我国国土规划研究,硬国力也用以下三组要素来衡量: 自然资源 经济资源社会资源

Page 3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四节第四节区域发展阶段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

Page 3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直线模式

日本学者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来划分发展阶段

Page 3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直线模式史发展的直线模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经历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Page 3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一)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一) 基本条件

自然资源贡献度 = (农业产值 +矿业产值) /人口数

人力资源规模 =[( 人口数 ×平均寿命) / 全世界平均寿命 ] × (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39 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1.94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工业化进展速度 =制造业产值 / 国内生产总值

贸易结构变化

Page 3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二)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二) 根据上述指标,把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分为五类:资源大国型自然资源大国型资源中等型资源小国型石油输口型

Page 3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 基本环节:对发达与不发达的划分,或衡量国家、

地区的发展程度 分析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

工业化程度经济总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投入产出率的增长率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的自我调整能力与工业化同步的城市化水平居民文化技术素质、就业率与就业结构、社会劳动生产率

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与外界分子、能量交换强度及输出输入的要素结构

Page 3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五节第五节总目标、目标体系与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目标冲突的协调

Page 3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 发展的总目标:经济、社会、科技的协

调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包括:

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 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

三种指标进行综合的方法: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 )法ASHA 指标法经济社会综合目标指数法

Page 3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人均值的

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密度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的增长

速度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长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长

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密度

Page 3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科技进步的目标指标社会差别缩小的目标指标综合性指标

Page 4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森林覆盖率( % )人均森林面积(亩)城镇人均园林绿化面积(平方米)水土流失控制面积(平方千米)区域环境质量(包括三废治理的目

标指标)

Page 4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目 标 冲 突目 标 冲 突主要表现:

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满足基本需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

实质:总投入分配或社会总资源分配上的矛盾总投入分配上的两种选择:替代选择延宕选择

Page 4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优先目标的选择原则优先目标的选择原则

对总目标实现的直接贡献的大小

一个目标对其他目标作用力的强度

实现总目标的总投入最小或社会总收益率最大

Page 4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六节第六节开发重点的选择开发重点的选择

Page 4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开发重点的选择开发重点的选择从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域分工的角度来分

析重点开发重点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市场条件建立在特殊有利的地区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连锁效应强对地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高

选择重点的基本依据是相对优势选择重点的衡量指标

Page 4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七节第七节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Page 4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规划要明确以下问题:

产业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及主导产业的选择 区域产结构性效益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应防止以下倾向:综合国土规划中的产业结构,不是搞一个一个的

产业规划,而是重点研究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优化组合

不应在转型结构、重型结构上兜圈子,也不应盲目追求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防止区域产业结构的刚性化

Page 4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八节第八节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

Page 4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布局(一)区域经济布局(一)区域经济布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空间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布局框架主要工业部门的布局重点建设区内骨干企业的成组布局,或是工业集团的综合布局

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

Page 4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布局(二)区域经济布局(二) 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可以考虑从

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调整:对全区(有的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实

现城市功能的更新,处理好城市主导功能和多功能的关系

对次一级的区域经济中心,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客观条件,各自致力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

对各城市的外围地区与县级镇、乡级镇区别对待

Page 5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九节第九节区域国土开发区域国土开发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Page 5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国土开发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区域国土开发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基本指标:总产值( C+V+m ) 净产值( V+m ) 税利( M ) 经济效益计算有三种公式

全国经济效益 =

地区经济效益 =

综合要素生产率 : TFP=Y- ( αK+βL) ( α+β=1 )

)()(

)(

ZrfrVC

Sm

VC

Sm

Page 5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地区比例与各经济地带地区比例与各经济地带

发展总构想发展总构想合理安排地区间的发展比例关系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地带的开发战略中部地带的扩展战略

Page 5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第一节合理安排地区间的发展比例合理安排地区间的发展比例

安排地区间的比例关系的原则地区比例的总体安排地带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Page 5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安排地区间的比例关系的原则安排地区间的比例关系的原则

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 发挥先进地区前进阵地的作用不断提高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

Page 5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地区比例的总体安排地区比例的总体安排立足沿海,循序西移,中间突破

立足沿海:充分利用沿海地带现有基础,发挥其经济技术和临海的区位优势,并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作为生产西移的第一级前进阵地

循序西移:从大趋势看必须西移;这种推移又必须是有准备有步骤地,不能操之过急

中间突破:在生产西移的这个长过程中,在2000 年前,应把全国工业建设的重点向中部转移,使中部经济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Page 5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地带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地带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在全国发展总战略和总体布局指导下,从地带总体上,分析评价地带的主要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经济上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地带发展总任务和总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探讨地带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各种资源合理调度和重新组合的途径、方式

Page 5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二节第二节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

地带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的战略转移

Page 5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地带的基本特点地带的基本特点 地带的基本特点

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的矛盾淡水资源缺乏能源紧缺,缺煤少电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物耗的传统产业占主要地位工业布局集中程度高,大城市“膨胀病”相当严

Page 5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上的战略转移(一)经济上的战略转移(一)新的发展战略模式

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带为依托,全面贯彻“外引内联”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技术为导向,以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布局的战略调整为重点,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

发展目标逐步建立成为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并向中西部转移先进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基地,加工出口基地,支援中西部开发的前进基地,综合开发海洋资源的基地

Page 6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上的战略转移(二)经济上的战略转移(二)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优先强化三大经济核心区依托核心区开展布局,逐步消除地带内的

经济“低谷”有选择的建设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高技术产业中心农副产品出口生产体系的建设布局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同大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较大地改善全地带的产业、人口、城镇体系的分布状况

Page 6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三节第三节西部地带的开发战略西部地带的开发战略

地带发展条件评价开发西部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

开发战略思构想

Page 6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地带发展条件评价地带发展条件评价地域辽阔

能矿资源丰富

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

Page 6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开发西部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发西部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战略的关系

开发落后地区,更广泛地把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吸引到国民经济的周转中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的综合平衡,不仅要求在保重点的前提下求得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也要求在正确确定重点开拓地区的前提下,各地区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关系

西部地带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地处边界,战略地位重要

Page 6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开发战略构想开发战略构想在地带的开发战略上,要着重研究解决以

下问题综合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

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教育先行,抓紧智力资源开发抓好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结构建设为

工农业发展创造经济环境探求出海口,开发内陆口岸

Page 6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四节第四节中部地带的扩展战略中部地带的扩展战略

兼有东西之长的中间地带

中部地带拓展战略构想

Page 6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兼有东西之长的中间地带兼有东西之长的中间地带兼有东西之长的中间地带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既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有相当的开发潜

力 中部地带农业基础好,一些重要农产品产量居

于全国领先或较重要地位 一批建立在地带内优势农业原料和优势矿产资

源基础上的加工行业和采掘原材料工业,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

在技术基础上,职工人均固定资产拥有量低于西部,高于东部

地带内生产力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Page 6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中部地带拓展战略构想中部地带拓展战略构想战略地位

全国开拓的重点要转移到本地带,进一步发挥其优势,起承东启西的作用

具体表现:利用中间地带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势,多方面扩展横向联系,借东进西

借东进西,基础在于地带内经济实力的加强,在生产建设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三大网络,重点开发三大区块

重点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之一是运输先行保证山西基地煤炭外运来安排运输建设和布局

大力开发长江航运

Page 6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分析与预测区域经济分析与预测

经济基础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 系统动态模型 建立多功能的模型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型

Page 6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第一节经济基础模型经济基础模型

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基础模型及其应用扩展的多部门经济基础模型经济基础模型评价

Page 7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基础理论 经济基础理论是分析区域经济增长

与结构变化的最简单、最概括的抽象框架

其基本内容: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根据产品销售市场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两大类基础部门的产品或劳务主要面向区外市场的,也称输出部门

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生产与服务活动,也称服务部门

Page 7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基础模型及其应用经济基础模型及其应用经济基础模型: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可建立一种简单的区域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

依据:基础部门的发展能带动区域全盘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

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Y=kX– Y 表示区域总值, X 表示基础部门产值, k

表示经济乘数计算 k 值有两种方法

k=1/(1-c) k=1/(1-s+m)

Page 7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扩展的多部门经济基础模型扩展的多部门经济基础模型

假定某个区域的经济一共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部门组成

可建立模型: Y=X+AY– Y 为产值, X 为输出需求量

Page 7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基础模型评价经济基础模型评价 存在的问题

如何区别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 本地产品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如何选定适当的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经济基础模型用于短期( 5 年左右)区域经济分析与预测效果较好

在建模过程中,通常用就业量来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度量单位好处:统计资料意欲取得,便于对各行业进行比较,而且就业规划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就业量反映不了劳动力实际创造价值的能力;就业量往往不能反映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区域经济发展

Page 7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二节第二节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理论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及建模问题

Page 7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投入产出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简单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理论的三个假设:

假设每组产品由唯一的工厂生产,或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采用一种“平均生产技术”

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成正比例生产过程是唯一的,不存在投入替代,在一

定时期内劳动生产率不变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公式: YA)-(IX -1

Page 7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方格式投入产出模型

AX+Y’+E-M=X

双方格式投入产出模型

AXXAXA m''

''' YYY m

Page 7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以区域投入

产出模型为基础,是综合连接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而形成的1. 简单的区域间模型:将区域投入

产出模型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

2. 复杂的区域间模型:不仅反映区域间产品的流动,而且还反映产品在其流入区内如何使用

Page 7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及建模问题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及建模问题应用

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的与生产技术的联系了解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及其对区域经济

的影响模拟区域政策预测与规划区域经济发展

局限性:不适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动态行为;所需数据难于收集,模型不能体现最终需求与收入的反馈联系;部门划分等不易处理

Page 7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三节第三节经济计量模型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验证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

Page 8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目的

进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作出区域经济预测作政策评价

经历的四个阶段建立模型参数估计验证理论模型应用

Page 8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一)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一) 单方程模型:通过一系列的回归方程分别表现包括部分全国变量在内的各个区域变量之间的关系

表达式:

联立方程模型:把模型中所有的方程式与变量置于一个综合系统中,表现出某些方程式之间、某些变量之间、某些内生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

表达式:

),( UtXktfYit

),,( UtXktYjtfYit

Page 8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二)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二) 按照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性质,方程式

可分为:行为方程式:表示区域内居民、企业或其他

经济实体以及行政部门的经济行为的方程制度方程式:根据国家、区域的制度、法令

和政策所建立的反映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方程式

技术方程式:由区域科技水平确定的反映物质生产技术关系的方程式

定义方程式:根据经济理论或有关变量的定义而建立的恒等式或定义性方程式

Page 8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 一般运用最小二乘法 参数估算公式

假定前提:随机误差性的期望值为零随机误差项独立无关,方差都为X数值为非随的观察值,其秩为 k

YXXX ')'( 1

2

Page 8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验证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验证验证方面: 1.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相符 2.检验估计量的统计可靠性验证的内容:

方差分析F检验D.W检验拟合优度检验

Page 8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 结构分析:利用已估算出参数值的模型对所研究

的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变量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了解和解释各种区域经济现象比较静态法弹性分析乘数分析

区域经济预测:预测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短期预测长期预测

区域政策评价: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最终目的工具——目标法运筹法模拟法

Page 86: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评价(一)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评价(一)优点:

经济计量模型形式比较灵活,可将任何有关区域变量引入模型

由于存在标准公式,许多模型均可以采用专用软件在计算机上求解,简便易算

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区分区域各经济变量及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

一些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可以通过方程组形式建立模型,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

Page 87: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评价(二)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的评价(二)存在问题:

模型的估算式只适合于线形情况数据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数据问题相联,许多区域模型采用全

国的参数与变量,或通过某种方式从全国模型中推算出参数和变量,从而导致数据不准确

从应用角度来说,区域经济计量模型仅将区域当作空间中的一个点来处理,地域生产的集中和分散、区内交易、规模问题很少涉及,而这些正是区域经济分析的重要方面

Page 88: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四节第四节系统动态学模型系统动态学模型

区域系统动态学模型的主要基础及建模步骤

区域因果反馈环及流图模型方程式构造灵敏度分析系统动态学模型评价

Page 89: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系统动态模型的主要基础和建模步骤系统动态模型的主要基础和建模步骤区域系统动态模型的主要基础:信息反馈控制理论、决策理论

建模步骤:明确区域系统目标,确定所要研究的区域系统的主要问题

区域因果关系分析构建模型方程模拟运行分析结果修正系统重复实验

Page 90: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域因果反馈环及流图区域因果反馈环及流图反馈环包括两类变量

水平变量:描述系统在某一时间的状态,在模型中水平变量由“水平方程“计算

速率变量:表示水平变量变化程度的变量,在模型中用“速率方程”表示

流图符号:水平变量:矩阵速率变量:阀符号辅助变量:圆圈、变量名称、输入与输出信

息流线和方程源点和汇点:水库形

Page 91: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模型方程的构造模型方程的构造方程类型: 水平方程(积量方程) 速率方程(政策方程) 辅助方程 常量方程 初值方程 表方程

Page 92: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数值灵敏度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输出变化影响的分析

行为模式灵敏度分析:对参数变化所引起的系统行为模式变化的分析

政策灵敏度分析:对模型某种规定的变化对系统对政策的响应特性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Page 93: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系统动态学模型评价系统动态学模型评价它最适于研究复杂的存在多重反馈与线性关系的区域大系统

系统动态学模型侧重于分析系统的因果联系、结构行为,可用于区域系统的中长期预测

系统动态学模型在数据方面的要求没有其他模型那么严格

Page 94: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五节第五节建立多功能的模型体系建立多功能的模型体系

选择模型的原则:简单:模型包括的元素尽可能少,

以便于理解模型,易于用来进行区域分析和预测

充分:模型必须包括全部重要的区域要素

适当:模型所表述的各因素间关系应符合实际

建立实用模型

Page 95: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六节第六节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

影响预测模型影响预测模型建立综合的地区环境质量投入产出模型,以监测生产发展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基本步骤:建立包括地区经济物品与生态物品的生产在

内的、统一的地区经济一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系数表

估算到计划期末,地区污染物年排出量计算各小区污染量排放量估计污染物扩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