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比比比比 比比比 比比比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 Upload
    lemuel

  • View
    13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一章 绪论. 1.1 比较经济学与比较经济体制学 1.1.1 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 A. 理论经济学 B. 应用经济学 C. 分析工具:会计、统计等 D.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1.2 比较经济学涵盖的范围. A. 比较经济理论 B. 比较经济体制:本次课程核心内容 C. 比较经济发展 D. 比较经济政策 例:德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 A.Finance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B. 理论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 C. 经济政策研究. 1.1.3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Page 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一章 绪论

1.1 比较经济学与比较经济体制学1.1.1 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A. 理论经济学B. 应用经济学C. 分析工具:会计、统计等D.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Page 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1.2 比较经济学涵盖的范围

A. 比较经济理论B. 比较经济体制:本次课程核心内容C. 比较经济发展D. 比较经济政策例:德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A.Finance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B. 理论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C. 经济政策研究

Page 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1.3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二、对世界各国主要经济体制模式的分析: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三、经济转型理论、模式与中国经济改革

Page 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2 研究对象:经济体制经济体制( economic system )( 1 )体制与制度观点 1 :体制与制度是一样的观点 2 :体制与制度不同体制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制度是指决定社会性质的社会本质经济关系的组合,与所有制相关;机制是运动中的经济体制观点 3 :不一样,但不本质区别( 2 )经济体制的定义经济体制是在一定时期里关于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要点是:A. 制度安排( institution arrangement)B. 制度系统C. 解决社会最重要的经济问题:资源占有与资源配置

Page 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3 研究方法

三种研究方法:1. 演绎:逻辑过程、一般到特殊可靠性强、创新性弱2. 归纳:特殊到一般可靠性较强、创新性较强3. 比较法 : 特殊到特殊可靠性弱、创新性强

Page 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4 比较经济体制学的产生与发展

1.4.1 比较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形成于本世纪 30 年代末期• 值得一提的学者包括: 瓦尔拉斯( 1858 - 1873 年) 、维塞尔( Wieser ,Friedrich Freiherr von ) ( 1851—1926 年) 、熊彼特、巴伦尼、皮尔逊

1.4.2 比较经济学的形成阶段(一) 20 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论争 社会主义的反对派: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 社会主义同情派:泰勒、兰格、迪金斯(二) 30 - 40 年代的比较经济制度研究

Page 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

伟大的思想家,为经济学贡献了许多原创性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学发展影响巨大。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经济分析史》

Page 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 1881 - 1973 ),哈耶克的老师

Page 1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哈耶克 Friedrich A. Hayek (1899-1992) , 1974 年获诺贝尔奖

Page 1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哈耶克: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哈耶克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 通向奴役之路 自由秩序原理 法、立法与自由 致命的自负• 苏东国家的转型证明:“历史是错的,哈耶克是对的。”——媒体的噱头评价。

Page 1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罗宾斯( Lord Lionel C. Robbins, 1898-1984 )

1929 年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其时哈耶克执教于该系。与凯恩斯观点相左

Page 1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庇古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2. 熊彼特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3. 勒纳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4. 以“比较经济制度”命名的第一部专著《比较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合作社运动》 1938 年出版,作者:罗克斯、胡特

Page 1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4.3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深入(二战后)1.4.4 最新进展1990 年代以来:( 1 )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 2 )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革

Page 1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 2 章 经济体制的功能2.1 制度的内涵

• 制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 经济制度可以定义为支配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的行为规范,如契约制度、财产占有和使用制度等。

• 制度的特点: 制度是公共产品;无形产品;制度的供给与需求不是单个人自主行为可以实现的;制度的供给是非竞争性的,供给权垄断在社会的某一政党、利益集团之中。

Page 1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制度与组织• 制度与制度环境• 制度与制度安排

任何一项付诸实施的制度都包括三个要素: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或者说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实施机制。

Page 1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2 制度的起源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制度?主要原因是: 1.人的理性及其限度; 2.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倾向

一、人的理性及其限度 完全理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是,西蒙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

Page 1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赫伯特 .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16-2001 )

1978 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的获奖演说题为《企业组织中的合理决策》

Page 1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三、“囚徒困境”及其制度含义“囚徒困境”说明,利己心和机会主义往往会导致坏的结果,要使博弈能够实现最优结果,必须制定制度

Page 2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囚徒困境

Page 2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伟大的纳什( John F. Nash ),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

大家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吗?这是以纳什为原型拍摄的,

1994 年因为对博弈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此人是个天才。他告诉了我们纳什均衡的存在,泄露了天机,于是上帝惩罚他,让他发疯。2002 年访问中国。纳什先生,早日回来!

Page 2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四、关于制度起源的几种观点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是什么?

Page 2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科斯 Ronald Coase

划时代的著作:

1936 年,发表《企业的性质》

1960 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

1991 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演说《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Page 2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张五常—科斯的好朋友

华人学者,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容抹煞。

代表作:《佃农理论》、《经济解释》

2001 、 2002 年两度访问浙江大学。

Page 2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 阿尔钦: 1972 年, AER上发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指出解决“偷懒”、“搭便车”行为的办法是让监督者获得剩余索取权。——这是从产权角度讨论企业制度的起源。

Page 2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阿尔钦( Armen A. Alchian , 1914-)

张五常的老师,产权理论先驱。

其名言:竞争、资源稀缺、歧视、行为约束、财产权利,实质上是五个等价的命题。

Page 2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德姆塞茨: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受损的权利,一个主要功能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

德姆塞茨考察了皮革贸易与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起源之间的关系。

Page 2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德姆塞茨 Harold Demsetz, 1930-

Early developer of Coase's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His 1967 paper argue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wa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markets. Demsetz pursued these "Chicago"-style concerns - i.e. locat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s such as property rights, contracts, firms, oligopolistic behavior etc. in transactions costs and information problems. Demsetz's 1972 paper with Alchia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Page 2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诺斯的经济史理论通过考察经济史证明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巨大影响。

综合:一切制度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产权安排。

Page 3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诺斯 Douglass C. North

1993 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Page 3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3 制度的种类• 舒尔茨的分类• 林毅夫的分类• 我们把经济制度分为以下几种 1.确立人们的经济权利的制度 2. 关于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的制度 3.确立人们的劳动与其收入之间关系的制度 4.降低或消除个体经济风险的制度 5.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 6.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稳定的制度

Page 3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4 经济体制的功能

一般而言,经济体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 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

• 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 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

• 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

Page 3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5 经济体制与经济利益关系

经济体制也可以定义为关于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利益分割始终是一切经济体制要解决的终极问题。2.5.1利益源泉与结构2.5.2利益结构的外化——利益集团2.5.3利益实现方式 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 生产性努力:是指经济当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国民财富的行为。• 分配性努力:是指并不增加国民财富,但能改变国民财富分配比例的行为。

2.5.4 利益结构的调节与规范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关系重点是:• 两种产权的规范与功能性收入分配比例。• 个人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对无收入能力者的保护。•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调节。

Page 3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思考与阅读文献

1. 纳什均衡与一般均衡的不同之处?2. 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制度?

阅读文献:1.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2.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3.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4.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5.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7. 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交易费用”条目8.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9.汪丁丁:制度成本、博弈均衡与知识结构10. 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纳什均衡的哲学意义”条目

Page 3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 3 章 经济体制的效率及其评价对经济体制的比较有两条思路:•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从成本-收益角度所作的效率评价;• 福利经济学家从“帕累托最优”或福利最大化角度对经济体制作出的评价。

3.1 经济体制的效率评价• 经济体制成本大致包括: 1. 创建成本; 2. 运行成本; 3. 维护成本• 对体制效率的衡量(刘世锦, 1993 ): 1. 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 2. 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 3. 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Page 3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2 经济体制的福利评价

3.2.1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旧福利经济学即 A ·庇古在其于 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理论。庇古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庇古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测社会福利的标志:第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第二是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 国民收入总量 :庇古主要是考察:为了使一个社会的一定总量的生产资源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达到极大值,应该怎样将这些生产资源分配使用于各个部门。 • 国民收入分配 :庇古认为在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总量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努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Page 3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2.2 新福利经济学 1930 年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加以修改、补充和发展而形成的福利经济学,一般被称之为“新福利经济学”。它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导出来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而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 :旧福利经济学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而新福利经济学则建立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上。

• 最优条件的含义 所谓最优条件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组织下为达到最大社会福利地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帕累托最早提出了最优条件的标准,他指出,只有在一定的收入分配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情形的改变使得有些人境况变得好些,而其他人并未变得坏些,社会福利才能说是增加的。或者说,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处境变坏。后人把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这套最优条件包括三个部分: ①交换的最优条件; ②生产的最优条件; ③生产和交换综合最优条件。

Page 3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 RCSX=RCSY• 生产的最优条件 RTSX=RTSY• 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RPTXY=RCSXY

Page 3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2.3 社会福利函数论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埃奇沃思契约曲线 CC’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最优状态。帕累托未能指出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唯一最大的社会福利函数( Social Welfare Function,SWF )试图解决唯一的最优条件的判别问题。

• 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

• 社会福利函数的求得要依靠把社会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社会偏好次序。然而,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被阿罗证明为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福利的唯一最大值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几乎是不可能确定的。

Page 4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21-

•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conomic theor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Kenneth J. Arrow has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numerous fields, most of then concentrated around Neo-Walrasian general equlibrium theory and welfare economics, of which he can be considered one of the primary architects.

• 1972 年获得诺贝尔奖

Page 4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有 A,B,C 三人针对 X,Y,Z 三种选择方案进行投票,在得多数票获胜的规则下,每个人均按照他的偏好来投票。投票者 A 的偏好次序 是 X 、 Y 、Z , B 的是 Y 、 Z 、 X , C 的是 Z 、 X 、 Y 。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偏好 x胜于 y ,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 y胜于 z 。按照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 (transivity) ,即大多数人偏好 x胜于 z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 z胜于 x 。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这就好象一只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结果,在这些选择方案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票而通过,这又被称作“投票悖论” (the voting paradox) ,它对所有的公共选择问题都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的公共选择规则都难以避开这种两难境地。 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消除循环投票,做出合理决策的投票方案呢?阿罗的结论是:根本不存在一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偏好、并且不依赖程序 (agenda) 的多数规则的投票方案。简单地说,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

Page 4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还有必要提及森 Sen, 他来自东方, 1998 年获得诺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审核委员会在给阿马蒂亚 ·森颁奖的颂词中指出:“他对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许多关键性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福利与贫穷的指标以及对饥荒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阿马蒂亚 ·森 1933 年出生于印度的桑蒂克尼坦,1953 年获加尔各答大学文学士学位, 1955年前往英格兰攻读剑桥大学的另一个学士学位, 1959 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71 年起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 1977 年起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 70 年代末转教于美国哈佛大学。 1999 年又转往英国剑桥大学,担任三一学院院长。 森针对阿罗不可能定理发起的挑战。森发现,当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的情况下,阿罗的“投票悖论”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

Page 4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3 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尺度3.3.1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校正

• 国民生产总值( GNP )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它是以货币表示的。

• 这是最常见的宏观指标,但是,芝加哥学派不同意GNP ,他们说,“ GNP 是个什么东西。”

• 我们须知, GNP 不是经济的全部,我们要讨论 GNP 指标地局限性和缺陷。

Page 4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诸位学习经济学,应该瞄准下面这座小楼,这是哪里?

• 这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芝加哥学派是目前的主流经济学的大本营。

• 谁能说出目前活跃的芝加哥学派学者都有谁?

Page 4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4 评价经济体制成绩的常用指标3.4.1 西方比较经济学家提出的几种指标体系• M.伯恩斯坦指标体系• G.格罗斯曼指标体系• 库普曼和蒙泰斯指标体系• 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指标体系• V.霍尔索夫斯基标准• 亚诺什 · 科尔奈标准• F.L.普瑞尔标准

3.4.2 西方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产出水平、经济增长率• 经济效率:基尼系数与洛伦茨曲线• 经济公平: 4 种公平观 ( 1 )平均主义——社会的所有成员得到同等数量的商品 ( 2 )罗尔斯主义——使境况最差的人的效用最大化 ( 3 )功利主义——所有社会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 ( 4 )市场主导——市场结果是最公平• 经济稳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

Page 4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四章 经济体制的构造与分类4.1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 经济体制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而构成有机的整体。 我们把经济体制理解为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任何经济体制都由三类制度构成: ①资源占有制度安排,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三组制度。 ②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③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信息系统;二是监督一协调系统。如果没有这两类系统,经济运行过程必然发生紊乱,或摩擦,从而阻碍甚至窒息经济体制的活力。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层次: 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支配要素,包括决策结构和利益结构 ; 运行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协调(监督)结构。

Page 4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2 资源占有方式 4.2.1 占有的主体与客体 经济资源分为三类: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构成生产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是生产的人身条件,三种资源都构成占有的客体。 4.2.2 占有的性质 占有的性质取决于经济主体权利边界的划分,而这种划分又是社会生产关系长期演变的结果。占有或所有权的性质可分为三类:私人占有、共同占有、国家占有。

占有的性

私人占有

私人占有有限团体共同占有 :私人股份制有限区域内的共同占有 :如集体所有制整个经济活动范围内的共同占有 : 社会 (全民 ) 所有制

个人占有家庭或家族占有

私人占有 :委托一代理制

Page 4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2.3 不同所有制的差异• 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公共所有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平等地行使对财产的权利。国家所有制是指国家对任何人都拥有排他性权利,而私人所有制则是社会认可的个人排他性权利。 • 严格意义上的公有制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其生产力基础是机器化大生产; 二是财产对涉及的社会成员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排他性; 三是所有权在社会成员之间不可分割,共同实现其权利; 四是任何个人不能直接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权利去享受运用生产资料的成果,也不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联系的独立利益主体。• 私有权的本质特征在于: 一是财产在价值形式上是可以完全分割,因而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相互之间具有鲜明的排他性; 二是个人作为所有者对生产资料拥有直接的最终处置权,也可以单凭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 三是产权界定清晰,不存在外在性,外在性大多存在于产权界定不清的领域。

Page 4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2.4 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 阿尔契安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 产权与所有权都是由某种资源的占有而引起的权利,二者的共性在于: ( 1 )都是由占有引起的权利; ( 2 ) 都必须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由此都以收益的分享为归宿。• 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 1 )所有权的占有对象是实体性的生产要素,即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 ( 2 )所有权主要涉及所有者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它强调的是财产的最终归属以及由这种归属所引起的收益权,而产权则涉及人们在财产运用过程中与他人的权利关系。 ( 3 )产权不仅是所有权的延伸,而且是对所有权的限制。 ( 4 )所有权是一种静态的完整的概念,而产权是动态的、可分解的权利束。

Page 5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3 资源配置方式4.3.1 资源配置问题的起源•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是任何一个社会始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较高的层次是指,经济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或不同个人,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 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使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Page 5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3.2 资源配置的主体

资源配置主体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占有主体同时是配置主体,如自耕农,早期的资本家。 第二种是当占有主体与配置主体分离时,占有主体拥有资源但将配置资源的权利转交给职业经营者行使,占有主体利用直接监督或激励机制来控制对方的行为。

4.3.3 资源配置方式

1. 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变 2.直接配置方式 3.传统计划配置方式 4. 市场配置方式

Page 5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指经济主体依据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采取行为而实现的资源市场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资源配置过程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均衡过程,在任何社会里,都要求生产与消费相互适应,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整个经济的均衡是从微观领域开始,通过中介过程,最终实现宏观经济均衡。 ( 2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价格与竞争。价格是市场需求变化的指示器,又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杠杆。竞争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保障。 ( 3 )市场配置资源是分散决策过程。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归根到底是由价格和竞争这两大杠杆实现的,要使市场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得以发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 1 )充分竞争,没有垄断和市场畸形。 ( 2 )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随时调整。 ( 3 )市场信息充分。 ( 4 )明确的市场规范和合理的市场行为。

Page 5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4 经济体制的分类4.4.1 经济体制分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4.4.2 按资源占有方式分类• 按资源占有方式或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经济体制,是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往往用于区分社会基本制度或经济制度,如马克思把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所有制方式为基本准则的。• 按所有制划分经济体制,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即“所有制十运行机制十意识形态 =某种主义的经济制度”。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哈姆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三类。• 按所有制分类最为科学、全面的是霍尔索夫斯基,他不仅考虑比较经济体制分析到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也考虑到劳动者的经济的地位。

Page 5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4.3 按资源配置方式分类• 瑞典的艾登姆等也按照资源集中配置还是分散配置,把经济分成三类。 ①完全集中的模式——CC模式。 ②完全分散的体制模式——CD模式。 ③中间模式。• 埃冈·纽伯格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并以决策作为主要标准,把经济体制分成以下几类:传统体制、分散市场、集中市场、计划市场、分散计划、集中计划几类。• 1985 年,亚诺什·科尔奈在中国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时,提出了按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两种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的主张。

Page 5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4.4 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

按本书的理解,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资源占有方式可抽象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抽象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两种,这样,就可把经济体制划分为四大类。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占有方式

公有 私有

计划 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 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这四类体制可以基本反映现实体制模式。但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体制实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引人计划机制中并未放弃市场机制,因而这类体制可称之为私有制为主导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Page 5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五章 制度变迁

5.1 制度变迁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制度变迁?为什么要以新的制度去代替旧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特定时期,某一制度出现了不均衡。

5.1.1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制度选择集合的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这种知识进步可以改进人们认识和把握与制度创新有关的各种事物的能力,提高推动制度创新者的理性化程度。 第二个因素是一个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一个经济系统越是开放,就越有可能通过与其他经济系统的交流获取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的知识,从而扩大制度选择的集合。 第三个因素是一国的根本性法律制度和基本政策的宽容性。

Page 5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1.2 技术进步•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保证。例如,大工厂生产制度之所以能取代家庭工业,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机器的使用产生了规模经济问题。•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例如,在可以有效地保护私有产权的技术没有被创新出来之前,私有产权的制度安排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因此,当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保护私有产权的费用过于高昂时,财产将成为共同所有。 •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如,菲律宾由于引进了现代化高产水稻和可用劳动力的增加,导致了加玛合约取代了传统的佛纳桑合约;拖拉机和其他先进农业机械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农场主对农民的监视费用,结果,出现了要么土地所有者自己操作农业机械,要么佃农变为拿工资的农业工人。

Page 5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1.3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通过对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发现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是因为上地和劳动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发生变化从而使相对价格发生长期变化的产物。• 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证明了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一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定这种新的收益一成本比较的关键因素。• 舒尔茨对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土地、物质资本的经济作用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而人的经济价值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这种上升对于制度变迁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都会或迟或早地导致制度发生变迁。

Page 5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1.4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一个制度安排的改变会对其他的制度安排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往往会拉动相关的制度安排发生相同方向的变迁,这种连锁效应十分类似于产业变动的连锁效应。与产业变动的连锁效应一样,制度变迁也具有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效应。

5.1.5 偏好的变化 这里所指的偏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的偏好,而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等。 偏好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社会性偏好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们之所以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往往与该社会由来已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造就的社会偏好结构有关,例如有着悠久的国家主义传统的社会较之那些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更容易接受集权型的经济体制。 偏好影响制度变迁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成本一效益比较链条。由此而导致人们的利益判断的变化。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的利益判断的制度安排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的改变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Page 6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2 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5.2.1 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1. 制度环境 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分配、交换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2. 一项制度安排 是支配经济单位或(和)个人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的含义与制度一词最为接近。3.初级行动团体 这是指在决策方面支配着制度变迁过程的一个决策单位,它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些人组成的集团,还可能是政府部门。4. 次级行动团体 指制度创新中为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得预期纯收益而形成的决策单位,它设法使有利于初级行动团体的制度创新方案获得通过,形成新的制度安排。5. 制度装置 是制度创新行动团体所运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被应用于新的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它们来获取现有安排结构以外的收人,如许可证、特许权证等。

Page 6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2.2 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 诺斯和戴维斯把制度创新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出现初级行动团体,即某些个人开始发现现有制度的不均衡所预示着的创新收益,这些人或者单独或者合作形成了初级行动团体。 第二步:初级行动团体提出制度创新方案。 第三步:初级行动团体对预期纯收益为正值的几种制度创新方案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四步:形成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可以通过选举、贿赂、收买、恐吓等手段建立次级行动团体,或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自动产生次级行动团体,或利用专门提供制度创新服务以牟利的社会经济团体。

第五步: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一起努力使新的制度方案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

Page 6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2.3 制度创新的三个层次• 由单个人进行的创新。• 由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合作团体进行的创新。• 由政府部门进行的创新。

在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创新中,政府主导的创新具有一系列优越性,特别是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政府机械的创新将是最适宜的形式。• 政府机构发展得比较完善,但私人市场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私人产权难以把所有的外部性内部化。• 存在着无法内部化的正收益的制度创新必须由政府推动。• 当一次制度创新导致利益结构的变动使社会的一部分人受到损害,而制度创新的总收益又是正值时,需要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推动制度创新。

Page 6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2.4 制度创新的时滞

任何制度创新都会有一个长短不一的时滞。所谓制度创新的时滞是指发现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到实施一项能获取该潜在收益的制度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造成制度时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现存法律限定的活动范围• 新的制度安排代替旧的制度安排所需要的时间• 制度上的新的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等待

制度创新的时滞包括四个部分:• 认知和组织的时滞• 等待新发明的时滞• 菜单选择的时滞• 启动时滞

Page 6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3 制度变迁的机制:制度连锁和路径依赖5.3.1 制度创新的连锁效应 所谓连锁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机制。产业部门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前向连锁”( Forward linkage )和“后向连锁”( Backward linkage )两种形式。前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以它的产出为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后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品的上游部门之间的联系。 制度都会存在着某些外部性,同时它也受到其他制度的外部性的影响。这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是一种称之为“制度连锁”的机制。在既定的体制结构中,一项制度被创新必然导致一种连锁反应。 制度连锁也是“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类,所谓“前向连锁”就是指一项制度的创新将对以该项制度为基础和依托的其他制度安排产生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后向连锁”则是指一项制度的创新对该项制度赖以产生的其他制度安排的创新所产生的拉动或限制的影响。

Page 6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3.2 路径依赖

1. 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 在经济活动中,造成自增强机制的因素很多,但常见的有以下四个: 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得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学习效应,这意味着当生产普遍增长时,该效应将改进生产或降低成本;合作效应;适应性预期,即市场上普遍流行的现象促使人们相信它还会进一步流行。

自增强机制会使经济系统产生以下四个特性: 一是多态均衡,即系统可能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份额的渐近解。结果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不可预测的。 二是可能无效率( possible ineffciency ),即如果一项技术先天地好于另一项(按某种经济福利指标),但是由于坏运气而未被采用,那么,这项技术的最后结果往往也是达不到最大收益的。 三是锁定,指一旦达到某个“解”,系统就难以退出。 四是路径依赖,即最初的选择决定了此后的选择,要退出下一次选择,就必须使系统退回到初始状态。

Page 6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2.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自增强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选择了某一条路径,它向既定方向发展的动力会在以后的发率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诺斯指出:“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行动者即使作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有效的信息反馈会诱使他修正错误。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且交易费用又是显著的,那么一项无效率的制度将会持续存在并把经济增长锁定在一个低水平陷阱之中。要脱离这一陷阱,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或从事宪政改革,重组整个政治制度。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Page 6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4 制度变迁的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的形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了谋取制度不均衡所导致的利益而自发进行的制度创新;后者则是指有国家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推行的制度创新。5.4.1 诱致性制度变迁 1.诱制性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 ( 1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 ( 2 )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的收益的利用。 ( 3 )对新的收入流的分割所导致的效率收益。 2.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 诺斯、舒尔茨等人虽然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但是没有涉及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对供给因素的分析是由拉坦首创的。拉坦认为,制度变迁的供给与技术变迁的供给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正如技术变迁依赖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样,制度变迁则依赖于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

Page 6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4.2 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市场主体对影响制度供求各种因素变动所产生的获利机会的自发响应。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通过强制力量推行的制度变迁。1.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要性 (1)在市场机制下制度产品供给不足。 (2)制度供给的规模收益。 (3)自然垄断。

2.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效率:国家的经济学分析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国家的性质和功能。 当一个国家进入经济增长阶段以后,制度不均衡的现象就会频繁地出现。一些制度不均衡可以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来消除,而很多制度尤其是基本制度的失衡不可能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去消除。面对无法由诱致性制度变迁加以消除的制度失衡,国家的统治者是否以及如何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去解决制度市场的失衡。总的来说,这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制度变迁的收益和费用的判断。

Page 6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 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效率的主要因素

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必然导致制度供求的均衡。国家及其统治者往往会维持一种无效率的制度安排或者国家采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策出现错误而失败。这两者都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失效。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否能有效地进行,主要影响因素是:

( 1 )统治者的偏好和理性化能力 ( 2 )意识形态的性质 ( 3 )官僚机构的运行状况 ( 4 )集团利益冲突 ( 5 )社会科学知识供给水平

有效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统治者较高的理性化水平、开放的有弹性的意识形态、健全的官僚机器、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社会利益集团、充分的社会科学知识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Page 7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4.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仅凭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变迁的供给不足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不可缺少的。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民间力量,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统治者和政府;• 两种制度变迁的机理和优势也是不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通行的是一致赞同的原则和成本收益分析原则,这两个原则有效地降低了制度安排的实施成本。•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缺陷也是性质不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要缺陷是无法消除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从而解决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面临的则是制度变迁方案的科学性问题。

Page 7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5.5 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批评和演化理论的兴起 现在我们回过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制度? 这是一个问题吗?我们学习理论,应该学会在整体把握理论,这样才能

理解每一块理论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需要各位广泛的阅读。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了,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目前主要有三个流派: 1.芝加哥学派(产权学派),主要分析工具是“交易费用”。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财产权利”,因为财产权利是自由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交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界定产权的费用。

2.卡内基-梅隆学派(交易费用学派),以威廉姆森为代表,运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围绕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一中心问题,把交易成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由什么样的体制组织如市场、企业、政府或其它中间性形式来协调。因此,这一学派注重案例分析。

3. 新经济史学派。该学派以诺斯为代表,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这一系列的概念,用以解释西方历史上发生的大范围的社会变迁。这一学派摆脱了逻辑分析的静态思路,而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引入心理、认知、文化差异等因素,这对制度研究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Page 7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为什么要研究制度?事实上,在新制度经济学成为显学以来,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差不多已经不再思考这个问题了。

方法论上的看法应该是,理论的构建及拓展应该是在新的现象出现时,原有的理论不足以对原有理论所解释的对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如此该理论即被证伪,须修正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证伪”? 讨论“证伪”主义,我们必然提到——波普尔。他在科学方

法论上的贡献不仅仅是他对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强有力的批判,而是他从对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批判出发,提出了他的新的科学方法论——证伪主义的方法论。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科学哲学著作的核心部分就是他的证伪主义的方法论。

基于以上方法论,我们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给出来自理论“内部”的回答。

Page 7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Karl Popper ( 1902 - 1994 ) 波普尔一般被认为是 20 世

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我们前面提到过哈耶克,对,他和哈耶克是好朋友——伟大的友谊。

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体系包括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学和宇宙论。

我们至少需要了解波普的科学哲学,尤其是“证伪”主义,这是目前主流的科学哲学。

Page 7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既不取决于演绎逻辑,也不依赖于归纳法,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念完全相反,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再是:理论被事实所证实。恰恰相反,变成了理论被事实所证伪。即: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用波普尔的话说就是:“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在波普尔看来,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必定是一个能够对世界提出非常广泛的说明的理论,因此,它出错的可能性相当高,也就是说,它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这种高度可证伪性还要求理论本身的陈述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因为理论的陈述越是清晰、明确,这个理论的可证伪度就越高。

在波普尔看来,占星术、占卜学之所以不是科学,关键并不在于他们的理论陈述与经验事实不符,而在于他们的理论陈述没有可检验性(或没有可反驳性或没有可证伪性)。

Page 7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波普尔提出了他的关于科学发现的模式。在波普尔看来,科学是来源于问题的,而问题则总是同对世界或宇宙的某些方面的解释相联系着。科学家提出的、可证伪的理论假说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并让这类解答——理论假说接受经验事实的批判和检验。如果被证伪,则即被淘汰;如果未被证伪则再接受更广泛、更严格的批判和检验,直到最终被证伪。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科学家再次提出更新的理论假设,按着前面的顺序重新接受批判和检验。由于这个检验过程将无限地继续下去,所以,一个理论无论它经受了多么严格的批判和检验,也不能说它是“真的”,而只能说它比其它理论更优越。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发现的逻辑,只不过是一个如下的循环过程:“猜想(提出假说)——反驳(批判与检验)——被证伪——再猜想”的逻辑过程。

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永远没有止境。因此,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无法永远被证明为真,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知识的发展才永远没有最终极的顶点。

评价: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Page 7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为什么要研究制度?基于波普的方法论,必然是因为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真实的经济现象了,因此要建立新的理论,于是“制度分析”被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之中。

有什么“问题”是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给出了一个总结:

1. 科斯是对“企业内部”的“制度分析”,这是在新古典范式内部对新古典范式的修正和补充。科斯打开了生产函数这一“黑匣子”。

2.奥地利学派和旧制度经济学派的批评。这两个学派从一开始就是新古典个人理性假设的批评者,它们都强调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和复杂性,但又有所不同。旧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自我决定假设,它忽略了制度对人的影响;相反,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古典理论的理性假设实际上假定个人行为是机械的、没有自主性,这忽略了人的创新能力对个人行为的决定作用。

3.真实世界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为什么技术相同的三类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它们的效率缺不同,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知道,这三类企业的“制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制度”。

Page 7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那位可以阐述一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这是一个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分析”的经典例子。

《佃农理论》的问题是,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佃农理论认为,佃农在分成租佃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益会小于其边际产出,因此这种制度安排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但是,张五常发现, 1949 年台湾土改以来,地主与佃农收益分成,地主收益不能超过农产品的 37.5%,在这种政府的硬性规定下,农业产量不降反升,这与传统理论相悖离。张五常给出的一般性解释是,在私人产权条件下,无论地主是自己耕种土地、或雇佣农民耕种、或按固定的地租把土地出租给他人耕种,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方式是无差异的,重要的是产权的初始安排是私人产权,那么不同的合约安排不过是私人产权的不同表现方式,这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也就是说,产权的私人清晰界定是最重要的,“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须引入的真实的经济分析之中。

Page 7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我们在前面讲授的是“制度变迁”理论。我们说,如波普指出的,“科学没有止境”,目前“制度演化”理论正在迅速兴起,这是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超越。

“制度变迁”理论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演化”理论是“动态”分析、强调创新——这是与“制度变迁”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并不是要用“演化”理论完全取代“变迁”理论,我们需要的是,“动态”与“静态”统一的分析。

由纳尔逊( Nelson )、温特 (Winter) 开创的演化理论的全部思想几乎就包含在它的七个假设条件之中。

Page 7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他们会获得诺贝尔奖吗?

Richard R. Nelson Sidney G. Winter

Page 8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假设的展开就是理论。演化经济学的假设是: 1.个体永远不会具备完全信息(只是具备局部知识或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而不是全局性知识); 2.个体行为受制度(正式和非正式)、规范、习俗、意识形态系统等条件约束; 3.个体(或者企业)可以模仿对手; 4. 开发和模仿(也就是 R&D )既有“积聚效应”和路径依赖的效果,又与原创性科学研究相关; 5.个体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非均衡的,即失败者将被淘汰出局; 6.个体的不同特征是非决定性的——他们不同意“基因决定论”的观点,同时演进的结果通常是不可逆的; 7. 主流经济学讨论的是均衡分析,尽管主流也承认这是一种在现实经济中往往很难实现、但理论上是有可能的“潜在的”均衡,演化理论强调对非均衡状态的分析要远比均衡分析更加重要。

Page 8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二部分 经济体制模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6.1 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演变• 著名的比较经济学家伯恩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1 )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具有生产资料的私人企业; ( 2 )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和投资决策中的指导力量而居于支配地位; ( 3 )依靠市场和价格以分配资源和分配收入。

Page 8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 从资源占有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看,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三方面的特点: ( 1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 2 )雇佣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 3 )从市场类型来看,古典的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原子式市场模式,单个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 从 20 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垄断不断发展、升级,垄断与竞争互相替代,又相互交织。资本主义的产权结构与资源配置方式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与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差异。

( 1 )产权结构的变化。 ( 2 )自由竞争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转化。 ( 3 )生产发展中劳动要素的相对地位上升。 ( 4 )国家的经济职能发生变化。

Page 8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2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实例:香港6.2.1 香港的自由企业制度

香港一直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思想,尽量避免对私人经济进行干预。具体表现在:• 企业的开业自由与经营自由。• 商品进出口自由,而且很少征收关税。• 黄金外汇经营和流通自由。• 投资自由。• 定价自由。• 雇佣自由与就业自由。• 信息传递自由。• 出入境自由。

Page 8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2.2 香港政府的经济调节与管理——积极的不于预政策

70 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加强,尤其是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具体措施有:• 稳定汇率,实行港币与美元挂钩,并适当地调整制度。 • 设立银行公会代替过去的外汇银行公会,当局保留干预银行公会利率协议的权力,以防止少数大银行的垄断。• 从1981年起实施三级银行体制,把执行银行职能的机构分为持牌银行(也称特许银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特许接受存款公司)、注册接受存款公司,明确规定各类银行的业务界限,实施三级管理,提高银行的流通资产限制,控制银行牌照发行,注重提高银行素质。• 设立专职监管机构,加强对银行资产和业务的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外汇基金,必要时港府动员外汇基金对金融市场进行有限度的干预,以稳定金融市场。

Page 8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2.3 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因素

香港的经济发展实绩与其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有密切关联的。这种体制的积极促进作用在于:• 自由企业制度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发挥个人创造力。• 自由竞争给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也伴随着市场压力与风险,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使用。• 全方位的开放经济模式使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畅通无阻,使香港的企业能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有效地弥补了本地资源的不足,为经济腾飞创造了物质条件。

Page 8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3 有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美国模式6.3.1 经济发展与体制演变过程

美国面积为 936.3万平方公里,人口 2.62亿( 1995 年),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1776年美国建国以后,经济发展逐步加速,但到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还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1860 年南北战争前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1859 年至 1909 年 50 年间,美国工业劳动力增长 4倍,资本增加 17倍,工业产值增加 10倍,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1913 年,美国一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 38%,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国的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其相对地位下降,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 1967年的 33.8%降到 1986年的 26.6%, 1993 年的 21.5%,仍然是世界上比重最高的。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看是健康的。

Page 8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3.2 美国的企业结构

1. 所有制结构 美国从财产制度来看,是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美国的国有财产比重不大,美国政府目前拥有大约 13%的土地, 16%的建筑物,雇佣 15%的劳动力,生产约 14%的国民收入,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0%。美国的国有企业总共只有 80 多个,限制在少数几个部门,国有企业规模不大,但美国仍非常强调国有企业的效率。 2.企业组织结构 美国企业众多,经济决策分散,战后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趋势是“两极分化”,一方面企业总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大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 美国的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分为三类,一是个人企业或独资企( Proprle-torship),二是合伙企业( Partnership),三是公司( Cor-Porations)。

Page 8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3.3 美国的市场结构

美国的市场立法的重点有三个方面:• 保护竞争,限制垄断。 1890 年的《谢格曼法》、 1914 年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保护消费者利益。《食品卫生与药品法》、《肉类检验法》、《玩具安全法》。• 保护资源所有者。 1934 年、 1970 年分别通过《证券管理法》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法》。

美国的市场是在法律框架内运行的,各经济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商品市场•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 资本市场

Page 8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3.4 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有两个显著特点:• 不搞全国性计划,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财政金融手段管理经济运行。• 立法、决策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除了立法外,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 财政预算体系。• 金融手段。• 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体系。

Page 9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4 前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6.4.1 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思想渊源 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术语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缪勒一阿尔马克首先提出来的。而将这一理想模式付诸实施的则当推路德维希·艾哈德,他自 1948 年起担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1963-1966年又担任联邦总理。在此期间,坚定不移地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复兴,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 • 对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德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对这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也有不同的认识。• 社会市场经济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魁奈、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来自联邦德国自己的新自由主义。

Page 9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4.2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经济自由、市场与竞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职能,被称之为社会市场经济的三块基石。由此也形成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这些原则通过立法得以体现,并在实际上支配着联邦德国的经济运行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有:•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资源市场配置原则,或“分散性计划原则”• 竞争原则• 保证个人基本权利的原则•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正原则

经济目标有四个:充分就业、稳定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的实质是要使国家在增长和稳定之间达到一种均衡。 联邦德国社会方面的基本目标也有四个:自由、公平、社会安全与全民福利。这些社会目标体现了国家在长远发展方面的理想追求,同时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Page 9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6.4.3 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 为了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正常运转,联邦德国按照基本法的精神,在个人的经济权利与义务、市场经济规则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社会政策三个层次上,分别制订了一系列法律规范,构成经济社会运行的总体框架。

1.保护竞争,建立竞争秩序 联邦德国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竞争法规,包括《反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一般交易条件法》、《折扣法》、《附赠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规来禁止卡特尔和垄断,以保护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是《反限制竞争法》。

2.健全劳动制度,调整劳资关系 ( 1 )促进就业和劳动保护。联邦劳动局是负责促进就业的组织机构。劳动保护包括调整雇员和雇主之间劳动关系的措施、法规和制度,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有效的解雇保护。 ( 2 )工资合同谈判和劳动仲裁与调解。 1948 年颁布了《工资合同法》,在法律上承认了工会和雇主协会是工资合同谈判伙伴。 1933 年起开始实行劳动司法审判制度。

Page 9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3.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秩序体系需要一个强大的主动的国家。国家对经济、社会职能体现在一切方面,一切领域,但又不是由国家包揽一切,取代个人与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要任务是:• 维护现存制度,确定秩序框架,创造市场经济活动的全体参加者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和社会总体条件,并负责监督这些规则是否得到遵守。• 为社会经济活动创造基础条件。包括建造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供应、交通、通讯建设。• 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宏观调控。联邦德国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有: ①对外经济政策。 ②财政政策。 ③国家经济计划。• 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联邦德国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缩小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Page 9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4.社会保障体系

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早于上世纪俾斯麦时代便已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备而复杂的社会保障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取得的成就已居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首。其主要内容包括:失业保险、失业救济金、工伤事故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子女补助、免费教育、房租补贴等。国家为支撑这个庞大的社会福利网每年要拨出大量资金。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社会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9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支出过大,造成财政赤字上升;劳动力成本过高造成经济竞争力下降,特别是失业率日趋上升,超过二位数,成为德国和西欧国家最头痛的经济难题。

Page 9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本章主要考察这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对法国、日本、东亚四小龙及瑞典分别作具体考察。

第七章 私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7.1 私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背景和理论依据7.1.1 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背景 以法、日为代表的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的新体制,主要背景因素有以下诸方面:• 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强大的经济增长压力;• 国家干预和中央集中管理的经济传统;• 规模效应和“后发优势”的充分利用。

Page 9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1.2 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理论依据

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包括了看似矛盾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支持私有产权制度和自由竞争秩序的理论,第二部分是支持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化的理论。其中,支持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化的理论可以说是以下几种主要经济学观点的奇妙结合 :• 凯恩斯主义• 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应用方法•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Page 9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2 法国的指示性计划经济体制7.2.1 法国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国由比较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向计划化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导致这历史性转变的主要原因如下:• 法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在二战中遭受的占领和重创使法国的经济陷入崩溃。• 为了推动法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联合,就必须让法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具有能与德国相竞争的经济实力,而这又意味着法国必须快速实现现代化,为此目的,必须借助于国家计划的力量• 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客观上推动了计划化进程。 • 饱经战争灾难,渴望复兴法国的抵抗运动战士和普通法国人民在法国解放后对现代化表现出“波涛汹涌般的热忱”。

Page 9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2.2 法国式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法国式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私有企业占主体地位,但国营企业和公营企业所占比重很高;• 在决策结构方面,基本经济决策权归私人所有,而国家集中决策在某些重大经济活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调节机制方面,竞争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政府通过全国性的经济计划,对资源配置进行相当程度的计划调节。• 简言之,就是双重所有结构,双重决策结构,双重调节机制,其中特色最为明显的当属双重调节机制。

Page 9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3 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7.3.1 日本式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7.3.2 现代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济制度的核心仍然是自由竞争。政策调控与经济计划是在基本维持自由市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调节经济的竞争原理与计划原理两者比重,日本较之欧美各国而言,后者更大,而且干预的力度也更强。• 所有制结构及企业制度 1.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按企业财产的所有关系,有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大类。其中私营企业占绝大部分,比重在 99%以上。 2.企业权力、企业目标及其变迁。 3.若干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企业内部制度。• 政府的经济职能 1.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机构和决策方式 2.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 3.禁止垄断法与市场竞争功能的维护

Page 10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4 政府强权保护下的市场经济:东亚模式7.4.1 东亚经济发展成就与原因

东亚经济之所以在贫困、落后的条件下实现高速增长,形成所谓“东亚经济奇迹”,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经济体制与政策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内在需求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高速增长的有力保障•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 • 东亚文化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Page 10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4.2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点与日本相同,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运行以及市场秩序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扶持企业组织、培育市场主体• 实施土地改革,调整所有制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行为• 实施产业政策,提高经济竞争力• 鼓励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积累• 大力发展教育,积累和更新人力资本• 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实施计划管理,调控国民经济运行

Page 10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4.3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模式”的挑战

7.4.4 评价与反思• 应该肯定,“东亚模式”是一种成功的经济体制模式。不能因为亚洲金融动荡和东亚经济中的缺陷而对这一模式全盘否定。 • “东亚模式”也是一个特殊的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独特模式。• 东亚模式也是一个有局限性的模式,作为政府强权保护下的市场经济,可以减少市场发育过程中的制度选择成本和实施成本,有助于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一是政府管制必然产生寻租行为; 二是政府管制和优惠政策造成市场竞争条件不均等; 三是政府信息不充分时,容易造成政策失误 四是政府偏好选择不当时,将损害企业和国民利益。

Page 10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5 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瑞典模式7.5.1 瑞典模式的特点• 政治上追求社会主义目标。• 资源占有方式以私有制为主体。• 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秩序比较完备,市场功能正常发挥,同时又有国家计划作为指导。• 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与管理,这种管理以分配作为中心环节,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作为主要实施措施。• 劳动力产权的相对地位较高,劳动者组织程度高,谈判力量强,在国家经济关系和企业日常管理中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Page 10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5.2 瑞典模式的理论基础• 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通过对私有制的限制、利用而和平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平等地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这是瑞典模式的核心。• 在私有制条件下,又如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呢?瑞典社会民主党人以“职能社会主义”或曰“功能社会主义”作为其主张的理论基础,所谓“职能社会主义”( functionalsocialism)的核心思想是“可分割的所有权”。按照该党权威的理论家冈纳·阿德勒一卡尔松的解释,所有权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而是与具体的所有物相联系的一系列所有权职能的总和。• “功能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根据西方学者的分析,这种思潮主要是三方面的影响。即: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 二是费边社; 三是“贝弗里奇报告”( Beveridge Report)。

Page 10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5.3 瑞典的所有制结构 瑞典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同时又有相当比重的公共经济和合作经济。私人企业占企业总数的 85%以上,合作企业约占 5%,国有企业不到 10%。 1.私有经济。瑞典的私有经济不仅比重大,而且垄断程度高,100 家最大的公司占工业产值的一半,4家最大的银行垄断了信贷业务的 70%。 2. 合作经济。瑞典有着长久而广泛的合作经济( Economy),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几乎绝无仅有。 3. 国有经济。瑞典国有的生产资料比例较低,不到总数的 10%。瑞典的国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控股( Majority-Owned ),主要存在于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种是全部国有化,但企业在财务、人事管理上相对独立。

Page 10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 1 )工会。瑞典工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人参与程度最高的组织, 430万瑞典劳动者有 85%参加了工会。 ( 2 )雇主联合会。瑞典的雇主联合会是私营业主的组织,对私营业主的行为有支配地位,现有 4.2万成员,其领导的企业雇佣 150万职工。 ( 3 )议会与政府。瑞典是民主政体,经济运行规则要经过民主程序得以认 可 , 议 会 是 体 现 民 主 权 利 的 最 高 机 构 。2.集体谈判。瑞典的集体谈判由工会与雇主联合会进行。政府不直接参与谈 判 , 但 通 过 立 法 与 执 法 来 影 响 谈 判 过 程 和 谈 判 力 量 。3. 瑞典工会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功能。工人联合会一向以维护工人团结为责任,在争取工资增长的同时,不断要求消灭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间的工资差异。4.雇员投资基金计划。工会组织提出了“麦德伦计划”( Meidner Plan),其核心内容是建立雇佣劳动者集体所有的投资基金,以掌握部分企业所有权,使工人在工业管理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7.5.4瑞典经济的决策机制1.瑞典的三大政治力量中心

Page 10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5.5 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福利保障 1. 国家经济职能的界定 ①政府有责任为老幼病残、鳏寡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为他们失去收入能力并非自身的责任。②住房和儿童福利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 ③ 社 会 福 利 应 给 全 社 会 成 员 平 等 享 受 而 不 论 他 收 入 多 少 。 . 2. 国家的计划管理瑞典与法国、日本等国一样,对经济发展制定与实施指示性计划,这种计划没有强制性,即使国有企业,也对其日常经济行为自主决策,自我负责。只是 在 采 取 重 大 投 资 、 扩 张 行 为 时 要 得 到 议 会 的 批 准 。 3.财政与金融政策瑞典政府一直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反周期政策、基本宏观经济政策立场、选择性政策 4.劳动市场管理政策 5. 社会福利体系。 瑞典的福利体系十分齐全,主要内容有:医疗保障、老年保障、失业救助、住宅福利措施、以及残疾人援助,单亲家庭子女津贴,高校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在业职工困难补助等等。

Page 10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7.5.6 瑞典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 对瑞典模式的评价,也许还需要历史的检验,但从迄今为止的事实看来,首先应该承认该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保证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经济现代化,提高了生活水平。 2.瑞典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小,避免了多数国家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3.瑞典的社会比较完整、和谐。

• 瑞典经济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多的福利,过高的税收显然开始侵蚀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出现不稳定, 1990 年,通胀率高达 10%以上,失业人员从6,6万增加到 10.8万,国际收支逆差 334亿克朗,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工业生产下降 2.8%。

Page 10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1 公有 制 为 基础的 中央计划经 济 体 制 的 形 成8.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 第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 第三,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这三个要素,第一个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即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第二个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定;第三个是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的提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8.1.2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我们以苏联为主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主义。

第八章 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Page 11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2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8.2.1 国家所有制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产权基础是国有制。具体来说: (1)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工业部门葡实行了国有化,或国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在一切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或战略性产业部门,如能源、交通、通讯、金融、教育、高科技产业等,都实行了国有化; (3)形式上实行集体所有制甚至非公有制的企业在实质上其产权运营受到国家政策、法令、规章的多方约束,其企业行为已具有了准国有制的性质。

8.2.2 经济决策权的高度中央集中 在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不仅行使关于最高一级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权,而且还把企业经济活动也犹是中层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Page 11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2.3 以指令性计划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所谓指令性计划,也称为命令型计划,或直接计划,这是中央政府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下达的具有行政的或法律的约束力的强制性生产经营计划。指令性计划的组织基础是庞大的、金字塔型的行政机构。以实物平衡为核心,财政、信贷、物资、劳动力四大平衡为主要内容而构成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法体系是中央指令性计划的主要工具。从理论上说,工资标准的制定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但在实际执行工资标准时,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劳动表现。

8.2.4 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原则上只以活劳动耗费的多少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将获得其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产品。集体劳动所创造的社会总产品中,首先应该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其次,还应该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于其他必不可少的社会基金。社会总产品在作了上述扣除之后,才构成个人的消费基金。

Page 11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2.5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结构特征• 从决策结构看,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非决策权的直接基础,因为拥有主要决策权的官员并不拥有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②无论是运用洛伦兹曲线的描述方法还是衡量主要决策权(如投资决策权)分配状况的方法,经济决策权的分配都相当集中。• 从信息结构看,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各种重要经济信息是沿着等级制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纵向传递的。• 从动力结构看,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十分强调精神动力的作用。

Page 11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3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8.3.1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不外乎三类:信息条件、计算条件、动力条件。其中前两者属于计划经济运行的技术条件,第三者属于计划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只有同时具备技术条件和动力条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8.3.2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技术难题 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卷入经济分工体系的生产要素、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有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所无法比拟的扩张,生产的中间阶段显著增加,需要协调的环节大大增加。所有这些,都使得制定一个符合一般均衡要求的中央经济计划所需要的信息量急剧膨胀。如何准确、及时、全面、经济地掌握这些信息成为一个难题。 从现实经济运行的角度考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还碰到另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这就是,经济信息在等级制行政组织内部纵向传递所遇到的信息失真问题。

Page 11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3.3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动力不足问题• 激励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四种: ( 1 )物质激励。从它的作用方向看,又分为两种:①正的物质激励,指给予激励对象以各种各样的物质或货币的利益;②负的物质激励,指的是取消应给予的各种物质待遇或从激励对象那里剥夺物质和货币。 ( 2 )精神激励。从其作用方向看也分为两种:①正的精神激励,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满足激励对象的作为社会人的有关需要,其具体形式有表扬(口头和书面)、表彰、授勋、将其接受为某一组织的成员等等。②负的精神激励,指取消或剥夺激励对象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各种条件,将其摈弃于某一社会团体之外,对其实施精神上的折磨的惩罚。• 上述激励手段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决于所使用的手段是否充分地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所采用的激励手段是否适合对象的需求结构。 第二,激励对象必须是能够真正地影响计划决策贯彻实施的关键人物。 第三,施加刺激者必须能准确地判断激励对象执行决策的实际效果,并根据效果及时调整刺激手段和力度。

Page 11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 根据以上的基本观点,再来分析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激励问题,我们发现这一体制的激励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动力机制不能充分地满足有效激励的上述三条件。具体来说: 1.激励手段与激励需求结构的错位。 2.激励因子的分配难以做到合理。 3.下层人员不能利用真实信息参与决策。

8.3.4 缺乏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机制 在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中,军事技术的发达与民用技术的极其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缺乏民用技术进步的压力 2.缺乏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企业家 3.中央计划经济的运行会排斥技术创新

Page 11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4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现实困境 随着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的转变以及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央集权经济计划体制的内在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体制运行费用高昂、经济效率低下、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弱、持续经济增长功能差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现实表现是:

第一,中央经济计划指标不能完成。

第二,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

第三,经济效率明显下降。

Page 11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5 改革的理论模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本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行性的大论战。这次争论作为20世纪经济学界的几次重要争论之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兰格等人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即“兰格模式”。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模式。

8.5.1 “兰格模式”:制度前提和行为规则• 兰格模式的基本制度规定是:第一,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又保留小私有工业。第二,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但不是“产品经济”或“自然经济”,而是部分的商品经济。第三,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但也应考虑消费者对消费品需求的迫切程度。• 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必须满足两类均衡条件:主观均衡条件和客观均衡条件。

Page 11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5.2 模拟市场或“试错法”•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是否合理可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确定作为客观均衡条件的价格体系。• 兰格模式所要解决的正是如何使中央计划经济形成客观均衡条件的问题。兰格提出了一个具有逻辑合理性的理论设想。其要点是由中央计划部门自觉地模拟竞争市场的功能,通过试错法确定客观均衡条件。• 要通过试错法找到客观均衡条件,必须要确保主观均衡条件得到贯彻。

8.5.3 兰格模式——理论意义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兰格模式所关注的主要是中央集中计划经济运行的技术问题,即中央计划部门如何解决制定合理可行的经济计划所需要的信息和计算能力。• 其次,兰格模式所考察的是一种完全静态的资源配置活动,没有考虑各种影响静态均衡的要素以及如何把各种动态变量纳入模式。• 第三,如果中央集中计划经济的建立仅仅是为了使资源配置得与市场机制一样地有效,那么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Page 11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6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改革8.6.1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苏联模式• 苏联的经济改革始于 1957年,当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改组,具体做法是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试图解决中央高度集权导致的计划机制僵化和各地区缺乏积极性、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 1965 年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了以下8项主要内容: ( 1 )撤销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中央各职能部门和委员会,重新恢复部门管理原则,但适当扩大了各加盟共和国的工业管理权限。 ( 2 )要保证国家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3 )建立经济刺激基金以协调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4 )实行基金付费制度。 ( 5 )实行固定交款(地租)制度。 ( 6)改变物资供应制度。 ( 7)加强银行的监督作用,改变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制度。 ( 8 )调整工业品的批发价格。

Page 12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 苏联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确保国有制经济的地位不受动摇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来增强经济活力; 第二,把市场机制引入中央计划经济,但是对其功能予以严格控制和防范; 第三,在严格维护中央经济权威的前提下,适当地向地方分散权力; 第四,高度 重视发挥物质刺激在 经 济 运 行 中 的 作 用 。

• 苏联改革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原因乃是企图以行政的力量去控制、限制、代替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尽可能发挥自由市场的积极作用。

Page 12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6.2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匈牙利模式• 1968 年匈牙利也开始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这场改革旨在建立“新经济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 计划体制改革; 2. 市场与价格改革; 3.投资改革; 4.激励制度改革; 5.外贸改革。• 1979 年以后的经济改革增加了一些新的改革内容: 1. 有选择地分解一批巨型国有企业,以限制垄断,促进竞争。 2.扩充各种新的企业形式。 3.扩大私营经济的范围,放宽对私人经济的限制。 4.扩大外贸企业的自营出口权。5.精简国家机关。 6.通过公开招聘方式确定重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7. 组建新的金融机构,允许企业发行和购买债券。• 与苏联的改革相比,匈牙利改革的主要进步在于: 第一,完全放弃了指令性计划,实施指导性计划。 第二,进一步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在投资决策和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决策方面的权力。 第三,设计了复杂的利润分配体制,以实行国家、企业与职工三者之间的激励兼容。 第四,推行了多重价格体系,自由价格的比重要远远高于苏联。

Page 12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8.6.3 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模式:南斯拉夫 对中央集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第三种模式就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最初的理论设想可以上溯到前述的兰格模式。但是在很多方面,南斯拉夫的改革试验都不仅大大地超出了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的论述,而且也超越了兰格模式的理论设想。具体内容本书有专章讨论(见本书第9章)。

Page 12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九章 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9.1 最初的探索: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只有 25.5万平方公里, 2300 多万人口,经济力量并不强,但大多数比较经济学的著作都要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介绍、分析,其原因在于南斯拉夫是最早摆脱斯大林模式,建立起独具特色经济体制的国家。它的工人自治企业模式,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历史上留下新的篇章。

9.1.1南斯拉夫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苏联的封锁、打击。• 铁托及其在党内的坚定盟友季拉斯( Milovan Djilas)和卡德尔( Edvard Kardelj)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了有力的根据,在此基础上发展出7套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

Page 12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9.1.2 南斯拉夫的微观经济组织:工人自治与社会协商• 南斯拉夫的企业以公有制性质的自治企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私人企业,按照南斯拉夫的宪法规定,凡雇佣5名工人以上者都要成为社会化企业,实行工人自治(Worker Self-Management)。• 这种企业体制,是以社会所有制作为特征,所谓社会所有是指任何单独的个人都不能对该企业拥有所有权。• 社会协商机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企业内部自治协议的拓展 2.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协调 3.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协调 4.企业之外的自治协议 5.追求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Page 12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9.2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选择

9.2.1 改革前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制结构:“一大二公”的极“左”方针• 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9.2.2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1978-1984 年上半年)。• 第二阶段——拓展阶段( 1984-1987年)。•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 1988-1992 年)。• 第四阶段——经济转型阶段( 1992 年至现在)。

Page 12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9.2.3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完整、规范的市场体系。 •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 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不同。• 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同。• 市场经济的运行后果不同。

Page 127: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9.3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相容性:一个需要实践解决的理论问题• 早在一百多年前,赞成社会主义的学者如托马斯、霍西金、波埃尔一约瑟福·蒲鲁东、约翰·斯图加特·穆勒等,都主张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联系起来。• 本世纪2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可行性大论战时,奥斯卡·兰格也从理论上论证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型。• 问题主要不在于公有制与市场结合的必要性,而在于其可行性,这里最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 1 )公有制条件下,如何通过委托一代理关系使公有制产权的行使落到实处。( 2 )如何使市场交换、市场竞争与公有制所内含的平等要求相互协调。

Page 128: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十章 经济转型的模式比较10.1 经济转型的性质与内容• 经济转型( Economic Transformation)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泛指一般的制度转换,即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是特指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革,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制度变革总是对制度失衡的一种矫正,是响应制度失衡产生的获利机会而采取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转型也属于这样的变革与创新。• 经济体制包括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两大内容,经济转型也就是使这两个方面都发生变革。• 经济转型的目标就是矫正这种制度失衡,通过建立资源配置的市场体制,解决旧体制下的信息负担、信息失真问题,通过市场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实现个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Page 129: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2 经济转型的道路与方式选择• 关于经济转型的目标,尽管都要走向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有不同的类型。• 关于改革道路选择,人们通常区分为“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两种。前者指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全面推行改革措施,迅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者则是指从某个局部、某些环节逐步推进改革,使新体制逐渐代替旧体制。• 实施成本( Implementing Costs)是指改革过程开始之后一切由体制决定的“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完全”、制度预期不稳定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摩擦成本是指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利益冲突而引起的效率损失或代价。

Page 13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3 “供给导向型”的体制转换:东德模式• 东德是典型的“供给导向型”体制转换模式。对于东部而言,变革的制度供给是外部给定的。不论单个东德人对未来制度有何要求,主观想法有何差异,都不能改变制度供给,需求只能适应供给,所以称之为“供给导向型”模式。• 东德制度转换的主要措施: ( 1 )货币兑换,实行货币、金融体系一体化。 ( 2 )放开价格,管住货币供给,实行商品市场一体化。 ( 3 )劳动力配置市场化。 ( 4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私有化。 ( 5 )重建社会保障系统。 ( 6)政治、法律制度的一体化,经济体制的运行要以相应政治、法律体制作为保障,各种体制的改革要相互配套,相互协调。

Page 13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4 “需求导向型”的体制转换:俄罗斯模式• “需求导向型”模式的特点是,人们对制度变革具有强烈的需求,并把和有利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作为变革目标,坚定不移地追求这一目标。10.4.1 俄罗斯改革的初始条件•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 1 )共产党一党执政,没有反对党。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党领导一切国家事务。 ( 2 )国家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私人企业很少,集体所有制是一种准国有制。 ( 3 )中央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行政系统是经济活动的协调机构,物质产出指标是计划管理的基本目标。 ( 4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甚微,也不能作为国际支付的手段。

( 5 )国有企业是一种软预算约束,不能破产,并得到国家补贴。

Page 132: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4.2 俄罗斯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措施 俄罗斯体制转换采用“休克疗法”( Shocktherepy),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不给反对改革者以喘息机会,以防止旧体制卷土重来, 1992 年 1月起,开始推行一揽子的综合性改革方案。• 私有化。俄罗斯主要采用私有化债券形式和出售形式实现私有化。• 市场化与价格改革。把价格改革放在优先地位;国内贸易实行自由竞争制度,国际贸易也逐渐放松控制;外汇管理也大大放松。• 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机构与公共财政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Page 133: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4.3 俄罗斯体制转换中的制度供给能力 与俄罗斯激进的变革目标相比,其制度供给能力明显滞后,这种滞后,不能仅从政府制定规则的能力与过程来评价,还要考虑制度的实际作用状况。制度供给是从规则制定到规则贯彻的全过程,供给能力也要从三方面考察:• 政府制度创新的能力与效率。• 规则实施与监督的能力。• 微观主体的自发创新能力与对新制度的认同与适应能力。

Page 134: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5 “供求互动型”的经济转型模式:中国 10.5.1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改革之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的很多改革方针和政策都是在当时情况下,根据特定的目标和约束条件而作的选择。• 供求互动型的经济转型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两次转换; 2.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并行; 3.鼓励群众自发创造与行政推动相结合。

10.5.2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供求互动型”的改革模式与中国改革用初始条件相适应。• “供求互动型”的改革模式与经济主体的信息能力、信息存量结构相吻合。• “供求互动型”的改革模式也与中国二元经济的结构特征相符。

Page 135: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10.5.3 小结: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 必须着重培育市场主体,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必须规范市场运行,造就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结构,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 必须注重解决制度变革中的社会保障和利益协调问题。• 必须注意解决正式制度变革与非正式制度变革的协调问题。

Page 13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Thanks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