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中 中 中 課課課課課課課課課課課 中 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1 1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 中中 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 中中 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 2 2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3 3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4) 4)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5 5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 三 級

  • Upload
    tamarr

  • View
    23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課題一 學術思想的發展. 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 1 )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 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 2 )漢武帝的尊儒 3 )魏晉南北朝清談玄學的流行 4) 宋明理學的發展 5 )民國以來的新文化運動. 中 史 科. 中 三 級. 先秦 百家爭鳴. 中國學術思想概述. 儒墨道法. 儒墨道法. 獨尊儒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 新文化運動. 西周推行封建制度, 周公 制定禮樂制度,重視家族和祭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周平王東遷 後,王室衰落,諸侯兼併篡弒,社會動盪, 封建制度 解體。.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 三 級

中 三 級

課題一課題一 學術思想的發展

中 史 科

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11 )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 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22 )漢武帝的尊儒)漢武帝的尊儒33 )魏晉南北朝清談玄學的流行)魏晉南北朝清談玄學的流行4) 4) 宋明理學的發展宋明理學的發展55 )民國以來的新文化運動)民國以來的新文化運動

Page 2: 中 三 級

先秦先秦百家爭鳴百家爭鳴

Page 3: 中 三 級

夏 商 周(

春秋、戰

國) 秦 漢 魏晉南北朝

隋 唐(

代) 宋 元 明 清 現代

中國學術思想概述中國學術思想概述

儒墨道法

獨尊儒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

新文化運動

儒墨道法

儒墨道法

Page 4: 中 三 級

西周推行封建制度,周公制定禮樂制度,重視家族和祭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Page 5: 中 三 級

周平王東遷後,王室衰落,諸侯兼併篡弒,社會動盪,封建制度解體。

Page 6: 中 三 級

很多貴族在戰爭中淪為平

民,也把本來只保存在貴

族社會中的知識帶到民間。

Page 7: 中 三 級

各諸侯謀求富強爭霸,主動招攬人才。

Page 8: 中 三 級

知識分子面對動盪的政局,也積極尋求知識分子面對動盪的政局,也積極尋求拯救時弊的方法。拯救時弊的方法。

Page 9: 中 三 級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先後有九流十家的出現,其中最重要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並稱顯學。

Page 10: 中 三 級

甚麼是「九流十家」?

( 記憶順口溜:儒道墨,陰農法,名小說,縱橫雜 )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小說家小說家。

Page 11: 中 三 級

儒家孔子

Page 12: 中 三 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曾任職魯國司寇。

Page 13: 中 三 級

他曾周遊列國游說諸侯

Page 14: 中 三 級

諸侯不願接受孔子的見解

Page 15: 中 三 級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收徒講學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Page 16: 中 三 級

他又修訂《詩》、《書》 、《禮》、《樂》、《易》、《春秋》等書籍。

Page 17: 中 三 級

孔子死後,弟子把他的言論編成《論語》一書。

Page 18: 中 三 級

春秋時代,封建制度崩潰,社會動亂,孔子希望重建社會秩序。

Page 19: 中 三 級

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仁」的能力

Page 20: 中 三 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者愛人。仁者愛人。

老師,甚麼是仁?

Page 21: 中 三 級

克己復克己復禮禮為仁。為仁。

只要人人都遵守禮教,社會就能夠恢復秩序了!

Page 22: 中 三 級

儒家孟子 荀子

Page 23: 中 三 級

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家學者。

荀子孟子

Page 24: 中 三 級

孟荀對人性有很不同的看法孟荀對人性有很不同的看法

性本善性本惡

孟子 荀子

Page 25: 中 三 級

孟子說:「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Page 26: 中 三 級

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Page 27: 中 三 級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就是仁、義、禮、智的開端。

Page 28: 中 三 級

孟子孟子認為每個人通過學習和修養,認為每個人通過學習和修養,都可以做出偉大事業。都可以做出偉大事業。

Page 29: 中 三 級

荀子認為,人一出生便有好利、好嫉惡、好聲色的品質。

Page 30: 中 三 級

如果順著這些品質發展,便會出現爭奪、殘賊、淫亂的罪惡。

Page 31: 中 三 級

荀子認為人人都要接受老師嚴格的教導,才會遵守規矩。

Page 32: 中 三 級

道家

Page 33: 中 三 級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最重要的人物

老子 莊子

Page 34: 中 三 級

老子的思想有《老子》一書流傳至今

Page 35: 中 三 級

莊子的思想有《莊子》《莊子》一書流傳至今

Page 36: 中 三 級

道家最關心怎樣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保存精神的自由。

Page 37: 中 三 級

老子認為在變幻無常的世界背後,有不變的「 道」存在,主宰世事變化,人要 順應「道」而生活 。

Page 38: 中 三 級

老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是百姓滿足於原始簡樸的生活,不奢求物質的享受。

Page 39: 中 三 級

老子認為越是堅強的東西越容易折斷,柔弱勝剛強。人如果甘於柔弱,便能夠不受傷害,免於痛苦。

Page 40: 中 三 級

莊子厭惡和逃避政治,

楚王派人請他做官,他

把做官比喻為在宗廟中

等待被宰殺供祭祀的牛。

Page 41: 中 三 級

莊子認為人應該看破事物間的差異 ,不做物質和欲念的奴隸,便可以達到精神的逍遙和快樂。

Page 42: 中 三 級

墨家

Page 43: 中 三 級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名翟,魯國人 ,生於春秋末年 。

Page 44: 中 三 級

墨子對戰爭的悲慘和大眾飢 寒勞病等苦難有強烈悲憫之情

Page 45: 中 三 級

墨子認為社會動 亂是因為人的 自私心,他 反對宗法 制度以墨子認為社會動 亂是因為人的 自私心,他 反對宗法 制度以血緣定親疏,他認為愛不應 該有差等,他主 張……血緣定親疏,他認為愛不應 該有差等,他主 張……

人人都應該兼愛,都應該相同地愛,不分親疏!

Page 46: 中 三 級

墨子 反對一切戰爭,主 張「非攻」,他 率領徒眾,協助被侵略國防守,用實際行動阻止戰爭 。

Page 47: 中 三 級

法家

Page 48: 中 三 級

戰國 時韓國太子韓非是法家學說的 集大成者

Page 49: 中 三 級

韓非韓非主張當權者要把主張當權者要把法法、、術術、、勢勢三者三者配合運用,才能夠……配合運用,才能夠……

建立絕對的君權

首先國君要緊握權勢勢,絲毫不能放鬆。

Page 50: 中 三 級

法法是以明確的法令公佈全國, 使人民知所遵 從,用重刑懲罰不守法的人。

Page 51: 中 三 級

術術是國君用權術駕馭臣下,要臣下不敢不忠心於國君。

Page 52: 中 三 級

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 統一後厲行法治,就是實行了韓非的主張。

Page 53: 中 三 級

漢朝漢朝獨尊儒學 獨尊儒學

Page 54: 中 三 級

現代

清明元宋唐(

五代)

隋魏晉南北朝

漢秦周(

春秋、戰國)

商夏

中國學術思想概述中國學術思想概述

儒墨道法

獨尊儒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

新文化運動

獨尊儒學

獨尊儒學

Page 55: 中 三 級

漢武帝即位後向臣民徵求治國的 意見,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學 」,被 漢武帝採納。

Page 56: 中 三 級

政府只為儒家 設立五經博士設立五經博士,不禮待其他學派。

Page 57: 中 三 級

儒家以 外的學派沒有被禁,但得不到儒學一 樣的厚待。

Page 58: 中 三 級

五經五經就是由孔子編訂的五本書

Page 59: 中 三 級

五經博士五經博士可列席政務會議,提出對政策的意見。

Page 60: 中 三 級

漢武帝在京師設立太學,傳播儒家學說。

Page 61: 中 三 級

政府邀請熟悉儒家經典的五經博士在太學任教

政府選拔優秀青年到太學讀書,稱為博士弟子。

Page 62: 中 三 級

博士弟子中成 績優異的可做官

Page 63: 中 三 級

學學

校校漢朝在 地方上設立郡縣學校學校。漢代在 郡國的 稱為學學,在 縣的稱為校校。

Page 64: 中 三 級

學校都以五經教導學生,提倡孝道。

Page 65: 中 三 級

根據董仲舒建議,漢武帝下令……

地方長官每年推薦孝子、廉吏給中央授官。

Page 66: 中 三 級

逐漸漢朝的官 員全部都是儒生 讀書人

歷史學者稱由讀書人組成的政府為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Page 67: 中 三 級

漢初宰相都被功臣、外戚壟斷。漢武帝開始由儒生 拜相,從此,非儒生 絕不能居相位。

Page 68: 中 三 級

漢武帝獨尊儒學小結

獨尊儒學 獨尊儒學興辦太學 設五經博士

太學生任官 推行察舉制

Page 69: 中 三 級

漢武帝獨尊儒學有利儒

家學說成為中國學術的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