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 安安安 安安安安 一体 2005 安 6 安 21 安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Upload
    tamika

  • View
    97

  • Download
    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005 年 6 月 21 日.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4-2020 ). 安徽省建设厅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6. 汇报主要内容 一、规划调整背景 二、省域发展目标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四、省域城镇体系支撑系统规划 五、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七、近期行动计划. 一、规划调整背景 1.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2. 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3. 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4. 规划调整主要成果.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005 年 6 月 21日

Page 2: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4-2020 )

安徽省建设厅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6

Page 3: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汇报主要内容一、规划调整背景二、省域发展目标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四、省域城镇体系支撑系统规划五、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七、近期行动计划

Page 4: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一、规划调整背景1.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2. 规划调整主要依据3. 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4. 规划调整主要成果

Page 5: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1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根据《城市规划法》及国发 [2002]13 号文件规定,需要适时对原《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化完善。由于原规划编制较早,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的需要,许多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尚未纳入本规划,原《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按法定程序调整完善原《规划》。为此,经省政府同意,省建设厅以建规 [2003]89 号向建设部提出《关于对 <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1995-2010 年)进行调整的请示 > 》,建设部以建规 [2003]106 号复函同意,并列为国家建设部 2004 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试点省份。 2 、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 1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 )建设部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意见》,《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 3 )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 4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 ( 5 )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Page 6: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3 、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 1 )从较为单一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传统的“三个结构、一个网络”规划)向以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为核心的综合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转变,满足全省各地发展和省域空间资源保护双重需求。 ( 2 )更好地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各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指导下一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职能。

4 、规划主要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 ( 含强制性条文内容 ) 、规划综合报告和5 个专题研究报告; 2 、规划图纸,包括:区位分析图、省域综合现状图、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图、城镇发展规划图、省域空间格局规划图、省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省域空间管治规划图、省域空间区划图。

Page 7: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二、省域发展目标 1 、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2. 省域分类发展目标 3 、实施“五大战略”

Page 8: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1 、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 1 )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基地 ( 2 )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和“中转站” ( 3 )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基地 ( 4 )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Page 9: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社会动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1 )经济目标 ( 2 )社会目标 ( 3 )城镇化目标 “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强化省域核心城市合肥的主导地位,加快马芜铜城市群和蚌淮城市群的培育,做大做强其他省辖市,有序培育城镇发展轴和特色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化水平。到 2010 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655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 40 %以上; 2020 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710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 50

%以上,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4 )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分类发展目标

Page 10: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3 、实施“五大”战略 ( 1 )以融入长三角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①全面实施“ 861” 行动计划,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突出比较优势,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③释放后发潜力,实行以东部为参照系的追赶或赶超战略。 ( 2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战略 ( 3 )以集聚、集约为目的的空间发展战略 实行省域空间管治,分类管治、分级管理体系,划定不同类型开发管治空间,提出发展策略和管治要求,实现城镇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 4 )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5 )以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Page 11: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1 、空间组织规划2 、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3 、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规划 4 、省域城镇分区建设引导

Page 12: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1 ) . 总体空间结构:“两条主轴、两条副轴,一圈、两群、多极” 二条主轴 东西发展轴 : 皖江城镇发展轴, 南北发展轴 : 合徐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 赣铁路组成的城镇发展轴。 二条副轴 312 国道,蚌宁高速公路—淮阜高速—阜亳高速。 ①一圈: 合肥都市圈 ②两群: 马芜铜城市群和蚌淮城市群 ③多极: 各地级市。

1 、空间组织规划:“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Page 13: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强力打造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发展轴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矢,以马芜铜城市群为领跑的皖江城镇带、蚌淮城市群为增长极的蚌宁高速公路—淮阜高速—阜亳高速城镇发展轴为两翼,以合徐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组成的省域城镇南北发展轴为弦,弯弓方向面向中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地区,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与周边省市错位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安徽省在中部区域的崛起。

( 2 )城镇空间发展总策略 :东向发展,奋力崛起到远景( 2020 年后)形成“井字格局,多极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Page 14: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根据省域内自然地理特征

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差异性和相

似性,有利于城镇经济协调发

展和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将

省域空间利用按四个空间分区

进行组织:皖江城镇片区、皖

北城镇片区、皖中城镇片区、

皖南城镇片区

( 3 )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四大片区”

Page 15: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4 )空间推进具体策略:“六大策略” 空间推进总策略为“强化一圈、两群先行、多极联动、四轴牵动、四片拓展”。 策略一:强化核心,打造区域增长极 进一步强化合肥市作为省域核心城市的作用,培育合肥市都市圈,做美做优做特合肥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 策略二:组合发展,培育区域城镇群 马芜铜城市群发展以率先融入长三角为契机,打造与长三角配套、协调、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城市之间实现区域一体化,统一安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空间布局。 蚌淮城市群发展注重与南京都市圈、徐州经济圈的协调发展,组合发展,打造皖北地区的核心增长极,拉动皖北地区经济腾飞,注重沿淮地带的发展和保护。 策略三:多极联动,完善辐射网络 积极培育并形成城镇网络,重点发展省域核心城市和区域极点城市,区域城镇发展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有选择的培养、提升区域极点城市,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能,与省域核心城市共同带动省域社会经济发展。

Page 16: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策略四:带动纵深,强化城镇发展轴 省域城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将长三角发达地区作为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积极加入区域的分工合作,强化省域城镇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通道建设,对主要分布于东部产业功能拓展带上,人口、产业较为密集的重要城镇和地区,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发展建设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省域城镇与相关联系区域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依托二条城镇发展主轴,二条城镇发展副轴带动区域城镇发展。 策略五:四片拓展,分区发展引导 省域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皖北城镇区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蚌淮城市群;皖中城镇区重点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皖江城镇带优先发展马芜铜城市群,率先融入长三角;皖南城镇区主要加强片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培育增长极。皖北、皖南城镇群重点强调“点”的聚集,以点式发展模式为主,皖江城镇片以网络式发展模式为主,重点强调重要发展极核和重要发展轴线。四个片区在经济上要加强彼此协作,又要加强自身的协调发展。 策略六:完善设施,健全服务 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现和完善其跨地区服务的功能。要面向未来、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完善系统,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

Page 17: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 、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 ( 1 )产业发展战略

①产业升级战略: 以全面实施“ 861” 行动计划为契机,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产业布局战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以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分工协作,发展产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发挥集群经济的优势。 ③ 城市群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合肥都市圈、马芜铜城市群、蚌淮城市群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参与全国和全球的合作与竞争。 ④产业集群战略: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有效集聚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类型产业集群。 ⑤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要加强与外围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与长江三角洲在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机遇,实施产业互补开发。

Page 18: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2 ) 省域城镇职能调整 省域中心城市:合肥市

省域次中心组合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

区域中心城市(Ⅰ):黄山市、安庆市、阜阳市、 区域中心城市(Ⅱ):淮北、滁州、宿州、六安、巢湖、池州、宣城市、亳州市 县域中心城市: 县级市、 县城 中心镇 一般建制镇

Page 19: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3 、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

( 1 )省域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 2010 年: 6550 万左右, 2020 年: 7100 万以内。( 2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2010 年: 40%-43% 2020 年: 50%-55%

( 3 )人口空间集散:“分区引导、出山进城”

( 4 )城镇人口规模等级 至 2020 年合肥市发展成为超 300 万人的特大城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形成 7个特大城市, 5个大城市, 10个中等城市和 10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县城, 23 个 10-20万人口规模和 19个小于 10 万人口规模的县城以及 1200个建制镇稳步成长的省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Page 20: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4 、区域城镇分区建设指引 ①皖江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 、优先发展马芜铜共同体,率先融入长三角 b 、建设皖江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皖江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c 、突出建设重点城镇密集区,促进重点区段的城镇化进程 d 、加快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②皖北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 、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 “蚌淮(南)”城市群 b 、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 c 、在有利地段,加快建设城镇密集区 ③皖中城镇群的发展引导 a 、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 b 、若干地段率先发展 c 、在较大区域内合理调整合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忽视自身优势、竞相争项目的不良倾向。 ④皖南城镇群的发展引导 在该区,要实行严格的环境、旅游资源保护政策,进一步科学规划好皖南旅游区的发展,注重旅游组团内外部的合理分工和科学配置。

Page 21: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四、 省域城镇体系支撑系统规划

1、综合交通网规划 2 、区域供水工程规划 3 、区域防洪工程规划 4 、区域能源供应体系规划 5 、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 6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7、生态工程规划

Page 22: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1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 ①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目标: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港(站)主枢纽、沿江快速轨道交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机场、港口为枢纽,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长江和淮河航道为骨架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②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时空目标 : 至 2020 年合肥至其他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行程时间不大于 4 小时,各地方性中心城市至其所属各市(县)的行程不大于 2 小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服务业。 形成以阜阳,蚌埠,合肥,安庆,芜湖,黄山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和铜陵,宿州,六安,宣城为交通枢纽性城市的网状立体交通网。

1.综合交通网规划

Page 23: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

通道建设:建成与国家级运输通道合理衔接、与省域城镇空间组织、产业空间布局相互协调的运输通道,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重点建设与其联系的运输通道,构成轴向放射状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东西通道建设主要有沿江运输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界阜蚌——蚌宁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南北通道建设主要有京沪高速铁路、京九铁路、华东第二运输通道、合铜黄高速公路、商景高速公路、皖赣铁路。 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形成以阜阳、蚌埠、合肥、安庆、芜湖、黄山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和铜陵,宿州,六安,宣城为交通枢纽性城市的网状立体交通网。 城际快速交通:在马芜铜、合巢芜城市密集发展区根据发展需要,适时修建连通各主要城市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并与沪宁间的轨道交通相衔接。

毗邻地区交通建设:与毗邻地区的交通衔接,特别是江浙地区,主要要贯彻东向发展的决策,强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加密、联网、扩容、提速”工程。

省域发展的其它支撑体系详见简本

Page 24: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五、 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

1 、区域空间管治 2 、外部协调发展

Page 25: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1 、区域空间管治 (1)区域空间管治的目标 ①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坚守区域的自然生态的“安全底线”,保障安徽省的生态安全,有力推动“生态安徽”的建设,塑造安徽省良好的综合环境和空间形态。 ②引导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对战略性空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保障区域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提升安徽省的整体竞争力。 ③优化空间结构,对空间进行分类、分级和分区管治,建立健全区域空间管治机制,改变无序发展的状态,促进区域与城镇协调发展。 ④引导区域性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共享,形成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 ⑤协调矛盾冲突,保障区域整体利益,实现区域利益主体间的制衡和“共赢”。 (2)区域空间管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依法行政。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区域和城镇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行使必要的监管和宏观调控。 ②有限干预。确定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区域管理中的合理地位和权限,在保障区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城市政府保留足够的自足发展空间,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参与体制。 ③事权清晰。对不同管治地区提出省、市政府管治的不同作用和方式,划定清晰的事权界限,重点明确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区域空间管治协调中的职能和权限。

Page 26: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 3 )分级空间管治

区域协调扶持贫困地区

资源型城镇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地区四级管治:指引

型管治

省际跨界合作发展地区

区域性城市密集发展提升地区三级管治:协调

型管治

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区

产业聚集地区

乡村发展区

二级管治:调控型管治

淮河流域、巢湖流域综合整治地区

一般性城镇建设发展地区

区域绿地

一级管治:监督型管治

分类级别

Page 27: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 、外部协调发展( 1 )与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①实行梯度融入战略,塑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 ②突出比较优势,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③构筑区域大流通新格局 ④打造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 2 )与中部四省和其他周边省份的协调发展 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②旅游开发 ③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Page 28: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1 、完善城镇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2 、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聚集机制和政策环境 3 、产业布局与城镇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4 、加强区域城镇协调的政策保障 5 、建立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和监管机制

Page 29: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七、 近期行动计划

1、加快城镇化发展 2 、推进若干区域率先发展 3 、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园区 4 、 推进交通网络化建设 5 、 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启动

Page 30: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为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工作重点,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能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的有序实施,促进省域城镇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近期( 2004-2010 年)行动计划的五项重点内容,并明确相关省直部门与地方政府在推进行动计划实施时的事权。

1、加快城镇化发展 ( 1)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2 )加强城镇空间布局引导 ( 3 )完善不同类型城镇的功能,形成全省、地级市、县(县级市)、小城镇的多级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 4 )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片区,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相应的建设发展引导。 2 、推进若干区域率先发展 近期省域重点发展区域为合肥都市圈、马芜铜城市群、蚌淮(南)城镇群,通过省域重点发展区域建设,逐步形成相对有影响力的经济圈和城镇群,促进全省城镇体系完善,并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推动安徽省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

Page 31: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3 、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园区 ( 1 )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撑,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加快以黄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 2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省内的经济合作和全省产业的外向联系,共同打造八大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 ( 3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壮大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发展产业园区、引导企业进园;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开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土地清理与整备工作,保证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的土地供应;积极吸引长三角及国内外其它地区的企业投资安徽,参与产业园区建设。

4 、推进交通网络化建设 ( 1 )以铁路、水运和快速交通建设为重点,提高各类交通方式的网络化程度。 ( 2 )优先安排“一圈、两群”及与之相关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3 )拓展安徽省的外向联系度,优先发展与长三角及整个东部地区的通道。 ( 4 )加强机场、港口、铁路的对外交通枢纽建设,提升重要交通节点的承载能力。 ( 5 )打破市场和地方利益壁垒,建立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交通效率的建设和管理体制。 ( 6 )在交通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城际公共交通的发展。

Page 32: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5 、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启动 ( 1)在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编制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组织各部门和城市政府编制行业实施意见和各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 2 )开展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现状普查,执行生态省建设的相关环保要求,继续加强淮河、巢湖等水体的污染治理。 ( 3 )开展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推进与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对各级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予以协调、验收。 ( 4 )发展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产品),以循环经济理论培育城市生态产业,优化城市的生态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