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 板板板

板塊 構造與其相關學說的發展

  • Upload
    nascha

  • View
    7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板塊 構造與其相關學說的發展. 趙興儒. 牛刀小試. 何謂地殼均衡學說? 何謂海洋 地殼、大陸地殼? 何謂軟流圈? 何謂大陸飄移 學說? 何謂海底擴張學說? 何謂板塊構造學說? 海板塊 ?陸板塊?. 地殼均衡學說. 在地震學家研究地球內部構造以前,地球物理學家就利用 重力 的研究來了解地下的構造 大陸 地殼:密度約為 2.7g/ ,主要的成分為 花崗岩 海洋 地殼:密度約為 2.85 g / ,主要的成分為 玄武岩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同時浮在密度約為 3.15g / 的地函之上. 小試身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板塊構造與其相關學說的發展趙興儒

牛刀小試何謂地殼均衡學說?何謂海洋地殼、大陸地殼?何謂軟流圈?何謂大陸飄移學說?何謂海底擴張學說?何謂板塊構造學說?海板塊?陸板塊?

地殼均衡學說在地震學家研究地球內部構造以前,地球物理學家就利用重力的研究來了解地下的構造大陸地殼:密度約為 2.7g/,主要的成分為花崗岩海洋地殼:密度約為 2.85 g/,主要的成分為玄武岩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同時浮在密度約為

3.15g/的地函之上

小試身手EX1:假設海水厚 4km,比重為 1,海底沉積物厚 2km,比重為 2,海洋地殼厚 5km,比重為 2.85,海洋地殼下的地函厚 24km比重為

3.15,大陸地殼比重為 2.7,試問大陸地殼約多厚?• 因花崗岩較玄武岩輕,因此浮在地函上較輕的大陸地殼較海洋地殼厚,這就是地殼均衡說。

岩石圈與軟流圈地震學快速發展之後,地球內部構造的情形已可由地震波的研究得到更精確的了解。地表下 65~120km之間, S波波速開始變慢,至 225km處又變快,其間稱為低速帶。而低速帶的存在顯示其具有較大之可塑性,並將之稱為軟流圈。

岩石圈與軟流圈軟流圈的上層,波速隨深度增加的層次稱為岩石圈 (海洋地殼、大陸地殼與上部地函 )。由於軟流圈可塑性很大,因此可以上下左右調整岩石圈。

大陸飄移學說內容:現今六大洲的分布是由最初的盤古大陸經飄移之後而形成的。創立者:西元 1915年由韋格納 A. weagner提出。動力:最初提出時因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大陸漂移的來源, 1950年後,由於海底不斷有新的資料發現,並且研究認為地函對流可推動大陸,此學說才因此被重視。而之後也因此導出海底擴張的概念。

大陸飄移學說證據:1. 地理上的證據: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線契合。2. 地質構造上的證據:非洲與南美洲呈連續構造趨勢,礦床也一一對應。3. 冰川證據:在非洲、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島、南極大陸、澳洲和印度半島上皆有冰川作用的痕跡,且冰川刻畫過的刻痕顯示這些大陸曾經連在一起。4. 古生物證據:非洲和南美洲的相當地層裡,有同種的陸生生物化石。

海底擴張學說內容:地函內部的熱對流使上部地函物質熔解,自中洋脊處湧出,凝固後形成新的地殼,向兩側推擠;另一方面,老的海洋地殼於海溝處隨地函熱對流下沉進入地函,熔化成地函的一部份。創立者:西元 1962年由海斯提出動力:學說認為海底擴張的動力為深部地函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放出大量熱能,使地函物質受熱上升,升至地殼後向兩側移動,逐漸冷卻而下沉,填補因受熱上升的地函物質的空缺。

海底擴張學說證據:1. 地形方面:中洋脊的中央斷裂谷是玄武岩流湧出的所在,頂峰區與側翼區因新的海洋地殼生成而非常崎嶇,而海溝處為老的地殼進入地函的所在,因此下陷。2. 地質方面:海洋地殼都很年輕 (因老的地殼已進入地函 ),而年紀自中洋脊向兩側漸老。3. 地球物理方面:地熱流量在中洋脊處最大,海溝處最小。

板塊構造學說依據:綜合大陸飄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並加入地震學資料。組成:岩石圈 (地殼+上部地函 ),漂浮在軟流圈之上。

板塊構造學說動力:1. 板塊間相對運動的起源,一般認為係由地函內的熱對流,使剛性的板塊在塑性的軟流圈上做一種近乎輸送帶式的運動。2. 地球的自轉:① 海洋地殼的擴張,似乎是圍繞著一個軸而進行著。② 擴張軸幾乎與地磁軸符合,而與自轉軸間有一夾角。③ 暗示地磁的生成與地函的熱對流可能有相似的原因,而兩者又與地球自轉有密切的關係。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若干板塊,每一塊板塊可以個別包含大陸或海洋,也可同時包含兩者。影響: 1.海底擴張 2.大陸飄移 3.造山運動

駕輕就熟地殼均勻學說: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同樣浮在密度較大之地函上,因海洋地殼之密度較大陸地殼大,因此大陸地殼較厚。軟流圈:由地震波可得知地表下 65~120km左右到 225km間為低速帶,推估其中組成物具較大之可塑性,稱為軟流圈。大陸飄移學說:認為原先全球只有盤古大陸,經分裂和飄移,形成目前大陸的分布情形。

駕輕就熟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海洋地殼不斷在中洋脊湧出,老的海洋地殼在海溝處隱沒,海底因而擴張。板塊構造學說:綜合大陸飄移及海底擴張二學說,加上地震學資料,主張全球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塊,每一板塊可包含大陸或海洋,也可同時包含,另外,主張各種地質現象是由於板塊的相對運動所造成。

問題討論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