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一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 人 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的含义和关系, 熟悉人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 发展的特点, 理解健身活动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健身活动的原 则和要求,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与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教育发展的关系。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形成比较完善的 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协调发展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对于提高国民的身心 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研究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 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 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一章 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则和要求,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与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教育发展的关系。 教学要点 实 施 《全 民 健 身 计 划 纲 要 》 , 开 展 全 民 健 身 活 动 , 形 成 比 较 完 善 的 全 民 健 身 体 系 , 不 仅 是 体 育 事 业 发 展 的 需 要 , 更 是 经 济 和 社 会 各 项 事 业 协 调 发 展 的 要 求 。 广 泛 深 入 地 开 展 全 民 健 身 活 动 , 对 于 提 高 国 民 的 身 心 第 一 章 1 …… ” ② 而 职 能 的 不 断 变 换 , 劳 动 者 不 再 固 定 于 某 种 职 业 , 就 必 然 要 求 大 工 业 的 本 性 决 定 了 劳 动 的 变 换 、 职 能 的 更 动 和 工 人 的 全 面 流 动 性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是 马 克 思 一 生 始 终 关 注 的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 在 马 克 思 看 全 民 族 整 体 素 质 ,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是 全 民 健 身 活 动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 人

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的含义和关系, 熟悉人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

发展的特点, 理解健身活动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健身活动的原

则和要求,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与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教育发展的关系。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形成比较完善的

全民健身体系, 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协调发展的要求。 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对于提高国民的身心

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研究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

系,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

发展。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

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一章

1

Page 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 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

全民族整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出发点和归

宿。 这既是全民健身活动功能的体现, 又是群众体育的根本任务。 它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和批判的基

础上, 对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依据, 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

分发展, 又指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增强人的体质, 提高人的身心

健康水平, 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应有之义。 中国全民健身活动是遵循这

一基本理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体育实践。 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

求, 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一)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马克思看

来,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是自身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 特别

是大工业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 化学过程和其

他方法, 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

础发生变革。 这样, 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 不断

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因此,

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 、 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

……”

而职能的不断变换, 劳动者不再固定于某种职业, 就必然要求

“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

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

《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6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 第

319

页。

2

Page 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面地发展”。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

马克思是从凝结着人的自然力 、 意识性和社会规定性的 “社会实

践” 出发, 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 。 他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中指

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总和的 “现实性”, 就是社会性的物质生

产, 而在物质生产中构成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则是劳动。 所以, 人的本

质就是由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并体现的个人的社会关

系, 乃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明确地指出:“我

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 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

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 ,

正是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 而社会分工则直接造成

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 只有消灭旧式分工, 劳动者将体力与脑力结合于

自身, 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不同类型的劳动要求, 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不

同的社会职能作为彼此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 也只有在这种

情况下, 人的自身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 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马

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

程大体要经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前资本主义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 人类作为独立的主体开

始面对自然和社会。 但是, 由于自然因素在当时人的活动中尚居优势,

加上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难以得到全面和

充分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人的

生产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呈现出原始共产主义的和谐状态, 但人自身的发

展非常贫乏、 狭隘, 被历史打上了沉重的自然胎记, 具有极其简单、 粗

陋的性质。 此后, 人类社会又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们所依赖

的共同体也由初期的氏族部落发展为农村公社、 城市和行会。 但是, 封

闭的自然经济把人限制在狭窄的天地内, 个人的活动依然局限于孤独的

领域, 由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所决定, 奴隶主和地主最终决定着奴隶和农

民的命运,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资本主义阶段。 随着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使个人交往受到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 第

3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206

页。

3

Page 4: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的血缘关系、 等级差别被彻底打破了, 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普遍的商品

货币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 使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物的

依赖关系所取代, 从而破坏了社会个体全面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其自身发

展的完整性。 个人处于这种异己的、 片面的社会关系之中, 受市场经济

中各种盲目的偶然因素的支配和制约, 劳动者丧失了全面发展的个性与

自由。 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化, 人的劳动对象关

系的贫乏性, 以及与自然界联系的狭隘性, 使个人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

性。 所以, 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发展, 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利

益为前提的。

共产主义阶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

主义学说是统一的, 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

分。 只有在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 社会个体才能完全彻底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 马

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的社会形式”, 是 “自由人联合体”, 是个人作为自由人自愿参加、 自愿

结合、 自由和全面发展自身的未来的社会形式。 因而, 它在本质上区别

于原始社会人类形成的原始部落联合体, 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

立的 “虚幻的集体”。 在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 每个人都能得到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方面, 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

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脑

力和体力相适应的、 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 深刻挖掘自己潜能的、 完全

符合自己心愿的最丰富多彩的发展, 从而使社会个体具备能够不断自觉

提高自己的素质, 充分表现自身真正个性的积极因素; 第三方面, 在人

与人之间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又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 并相互把他人发

展当做自己发展所需要的对象 。 正如 《共产党宣言 》 所说过的那样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便构成了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于每个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和他人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 所以, 人类

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采取通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全社

会发展的这一最有效的发展形式。 因此,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

论及其对历史过程的深刻论述, 为我们具体指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

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4

Page 5: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3

页。

(二) 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为人的全面发

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但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追求人的

全面发展, 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到现在, 我们坚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突出强调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社会全

面发展。 这是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虽然社会全面发展已经包含了人

的发展的内容, 但还没有明确具体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坚持不

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社会主义实践说明, 要保持社会主义

强大的生命力, 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

的本质要求 。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马克思认为 , 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前提的 ,

一是指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立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生产力

的高度发达、 物质文化生活程度比较高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 我国虽然

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在生产力发展上呈现出多层次性,

其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 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人们刚刚摆脱贫困状

态, 才进入小康水平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

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

过程。 它也是一个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只有经过几十代人

的不断追求、 不断努力、 不断实践, 才能最终实现这个奋斗的目标。 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们充分享受到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上、 精神上、 政治上

的成果。 社会主义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发展这个目标, 来调动人们拥

护社会主义、 热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

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最终才能实现

5

Page 6: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3

页。

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 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

标, 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 江泽民同志指

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

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

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 既是经

济、 政治、 文化等不同社会层面和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 也是每个公民

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处在初级阶段,

在所有制结构、 生产力水平、 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等方面, 距完全实现

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社会主义制度决定, 要始

终坚定不移地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 毫不动摇地坚持向着这个

方向前进。 由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需要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 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 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 由于起点比较

低, 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大的付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物质文

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从德、 智、 体、 美等方面, 为每个公民创造更加有

利的发展条件。

首先,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马克

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未来社会奋斗的根本目标。 它的着重点

就在于如何改变现实当中人的存在状态和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 把人的存在状态和人的自身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关

心人的物质生活状态、 政治生活状态, 而且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状态; 不

仅关心人的现实状态, 而且关心人的潜在状态。 如果要人的存在状态全

面优化, 就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人必须是高素质的和全面发展的, 只有真

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其次,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

6

Page 7: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进行的现代化建设, 是由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本不同, 它虽然也致力于发展经济, 但发展经济不

是自己的最终目的, 而是当做使人得以更好发展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

件。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包括了人的现代化建设。 所谓人的现

代化建设, 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经济生

产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人们追求的目的, 人的发展要服从经济生产, 那

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生产的目的, 经济发展要服

务于人的发展。 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

标的实现。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为解决

这些问题创造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问题归根到底

是人的问题。 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单纯

用经济手段所远不能解决的。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竞争中,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是要体现在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 同时还

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性质和

特点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与特点, 它决定了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

再次,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 中国要富强必须要

把经济搞上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化改革, 加快

发展,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同时, 我们不是要等到国家富强了, 经济发

展了, 再去解决各种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再去考虑人的全面发

展这个目标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 就使这个新

社会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追求

的目标,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既要加快发展经

济, 推进现代化建设, 迅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

活水平, 同时又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促使和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 因为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现代化建设, 能够做到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

展及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协调,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带动和实现社会的全

面进步。 通过一代一代人的长期努力,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跟社会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有十分密切关系 。 江泽民同志曾深刻阐述道:“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 同推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是互为前提和

7

Page 8: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4

页。

郭文安: 《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

页。

基础的。 人越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人民的

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

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

史过程应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二 人的素质结构理论

近些年, 人的素质及素质结构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学

界出现的这一现象,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处于社会

转型时期, 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适应这些要求需要研究; 二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主体意识愈来愈强, 人们更加重视和关

心自身发展问题, 研究者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愈来愈多。

(一) 素质的含义

何为 “素质 ”? 在我国古代 ,“素 ” 本指白色生绢 , 又表示 “始 ”、

“本” 之意。 “素质” 与 “素” 的含义相承, 一指白色, 二指原本之质,

引申为人的基本素养 , 即素质 。 我国古代儒家很重视人的基本素养 。

“素质” 一词的含义最早见于 《论语》, 其中 《八佾》 中言及 “素”, 原

文为: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

曰 :‘绘事后素 。’ 曰 :‘礼后乎 ?’ 子曰 :‘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己

矣’。” 其中的 “素” 本义表示绘画中的白色粉底, 引申为人的基本素

养。 朱熹就曾注释 “礼后” 和 “绘事后素” 说,“礼必以忠信为质, 犹绘

事必以粉素为先”, 借绘画起喻, 肯定了人的忠信对于礼的奠基作用 。

“素质” 一词出现稍晚, 最初见于晋张茂先 《励志诗》 :“如彼梓材, 弗勤

丹漆, 虽劳朴斫, 终负素质。” 此处乃是借事喻人, 指培育的人才若不

勤于修养与提高, 终究会糟蹋已有的良好素质。

现代的素质概念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其含义与古义亦有相

承之处, 但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界定也各有特色和侧重。

《教育大辞典》 对素质的解释:

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包括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

它们通过遗传获得, 又称遗传素质。 素质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重大

8

Page 9: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27

页。

王道俊: 《教育学原理》,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75

页。

譻訛

张楚廷: 《大学人文精神构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1

页。

譼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 第

320

页。

影响。 素质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 但不是唯

一因素。

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如国民素质、 教师素质、

干部素质等, 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譹訛

有的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素质, 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作为

社会主体和自我主体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力量。 进

一步说, 人的主客体关系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外部世界意义上的

主客体关系; 二是人与自我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即人在自为主客体时

的主客体关系。 既然如此, 人就应有两种意义上的素质: 一是人指向外

部世界, 或者说以外部世界为对象的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 这是人改造

外部世界、 促进外部世界发展的内在主体力量; 二是人指向自我, 或者

说以自我为对象的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 这是人改造自我、 促进自我发

展的内在主体力量。

有的认为, 素质包括四个方面: 生理素质、 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和

道德素质。

譻訛

有的认为, 素质一般包含政治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生理素质、 心

理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以及相应的专业 (职业) 素质。

譼訛

上述各种观点尽管有所差异, 但对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则有相近的

认识。 我们认为, 对人的素质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的: 一指人的先

天的本始之质, 即遗传学、 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 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

理特征, 主要包括脑、 神经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等方面的功能; 二指

人的后天养成之质, 即社会学、 心理学、 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 指人在

环境、 教育和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素养, 包括人的各种基本品质与能

力。

(二) 人的素质的基本要素

人的素质是复杂的、 多层次的, 从事不同具体活动的人所要求具备

的素质要素及其构成是很不相同的。 近年来哲学、 心理学、 教育学、 人

才学、 文化学等诸学科关注人的素质问题,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人的素

质的基本要素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王道俊的

9

Page 10: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王道俊:《教育学原理》,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78

~185

页。

譺訛

《学校体育大辞典》,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32

页。

譻訛

邹继豪:《面向

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71

页。

譼訛

《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4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第

190

页、 第

88

页。

有关研究,

力图站在哲学的基点上, 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人的素质的

基本要素, 综合归纳概括出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具备的一般的素质要素,

对我们很有启发。

1.

体力和智力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要素, 是人从事一切对象性活

动的基源

体力, 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它是人体各器官系

统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 速度、 耐力、

柔韧、 灵敏、 协调;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包括走 、 跑 、 跳 、 投 、 攀 、 爬

等。 体力与体质有着密切关系, 有资料证明体力与体质的相关程度相当

高, 相关系数男生达

0郾919

, 女生达

0郾8263

, 可以认为体力是衡量一个人

的体质水平的重要因素。

智力, 人们认识、 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

理能力, 集中表现为反映客观事物深刻、 正确、 完整的程度和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较多学者倾向于把智力看成是各种认识能

力的总和, 认为它包括观察力、 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等,

而以思维力为核心。

它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 人的任何形式、 任

何内容的活动, 都是对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一般运用。 我们可以借用马克

思的两段话来说明这一点。 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 理解

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

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 它们都是人

体的机能, 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 实质上都是人的

脑、 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 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 ”

马克思在

这里说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其实, 人的其他一切活动, 从科学研究、 艺

术创作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以至于人的自我教育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

讲, 都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一般支出。 因此, 人的一切发展, 最基本的

就是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体力和智力在人的素质要素中既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 又是一个最

抽象的层次。 说最基本, 是说体力和智力是构成人的其他素质要素的生

理、 心理基础; 说最抽象, 是说人的所有对象性活动都是体力和智力的

10

Page 1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9

卷, 第

186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第

51

页、 第

57

页。

一般运用。 体力和智力只是人的素质中的基源性能量, 它们本身并不是

人从事多样化的、 具体的对象性活动的能力, 而只是人的素质的抽象存

在形式。 也就是说, 体力和智力还不能直接完成某一具体活动。 要使这

种能量释放出来, 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 使体力和智力在具体运用中

转化为活动能力, 这样才能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实在的对象性

关系, 从而使体力和智力对象化为某种成果。

2.

活动能力是人运用体力和智力顺利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活动能力, 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

的具体能力。 或者说, 活动能力就是人在活动中运用体力和智力的能

力。 一个具有体力和智力的人, 不一定能够完成或顺利完成某一活动而

将其对象化。 因此, 体力和智力与体力和智力的对象化并不是一回事。

或者说, 体力和智力与体力和智力的运用并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把体力和智力与活动能力分别看成人的素质中的两个要素。

人类的活动可以划分为许多具体、 专门的领域, 各种具体、 专门的

活动都是体力和智力的一般运用, 而这种运用, 恰恰就是某种活动能力

的具体表现。 可以说, 活动能力就是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方式。 体力和智

力只是人的一种潜在素质, 必须要通过其具体运用, 才能够 “物化” 或

“对象化” 在某一客体之上。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还想借用马克思的有关思想。 马克

思指出:“一切劳动, 从一方面看, 是人的力量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而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方面看, 一切劳动是

人的力量在某种由特殊目的决定的生产形式上的耗费, 而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 它生产使用价值或效用。”

按照马克思的意思 , 智力和体力

“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他举例说, 尽管缝和织 “都是人

的脑、 肌肉、 神经、 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二者都是人

类劳动” ,“但毕竟缝和织是不同性质的生产活动”, “是耗费人类劳动的

两种不同形式”, 因此, “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一定的发展, 才能

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

马克思的这几段话, 对我们有所启发。 应该

说, 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为活动是人存在

11

Page 1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的根本形式, 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 实践活动中的人、 实际创造着的

主体 , 也正是马克思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 。 在马克思看来 ,

“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

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 制约, 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改造, 都只

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 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 , 才能改变环境和改变自

身。 人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与环境的改变具有一致性, 而且与人

自身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 人既然是从事实际活动的, 他就必须具有从

事实际活动的能力。 只有这样, 一个人才能发挥出他的有效性和有用

性, 才能改变环境和创造自我。

3.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也包括人与

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曾经把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面。 他明确地说过:“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

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

人总是社会的人。 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

时, 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无论是人的物质活动还是精

神活动, 乃至于人的自我发展活动, 都离不开某种形式的社会关系。 因

此, 社会关系是人与外部世界, 包括与自我发生对象性关系的必要条件

之一。 既然社会关系是人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那么人类就必然

经常地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恰当地调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在

长期的社会活动中, 人们不仅建立起了各种政治、 法律制度, 同时也逐

步建立和完善起了一系列调整、 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以

保障人类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共同体内部,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

本手段。 那么, 作为社会的人, 在其自身素质方面, 就必须具备与一定

社会关系大致相适应的道德品质。 这不仅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必要条

件, 也是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

4.

情感和意志是人从事一种自觉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对人的活

动起着调节作用

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凭借理性因素, 还要凭借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主

义过分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固然是错误的, 但它强调各种非理性因

素, 如意志、 情感、 直觉、 本能、 无意识、 想象、 顿悟等在人的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第

96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 第

219

页。

12

Page 1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第

16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卷, 第

243

页。

的作用, 这也是有道理的。 人的任何对象性活动, 都与主体自身的某种

需要相关, 并且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进行的。 因此, 这种活动

必然伴随着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 马克思说过:“激情、 热情是人

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恩格斯也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追求某种目

的的人。”

从总体上看, 情生意, 意生情, 二者共同构成主体自觉活动

所必需的非理性因素。 因此, 主体要与客体发生持续的、 有效的对象性

关系, 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素。

在人的素质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 体力和智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

的生理、 心理基础, 是人的潜在力量; 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

心, 是人的现实能力; 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

质, 它调节着人活动的社会方向和社会规范; 情感、 意志是人的素质结

构中的能量基础, 它们控制着人活动的发动与停止 , 调节着活动的强

度、 速度与节奏。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 有机结合, 大致构成了人

的完整素质, 为人从事对象性活动提供了内在根据。

(三)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

全面发展与个性化, 是人的素质发展的两个方面, 正确认识二者的

含义及关系, 对于加深对人的素质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1.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而言的。 它主要

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指人的素质在各个基本要素方面都必须获得

基本的、 统一的和和谐的发展。 也就是, 人必须在体力和智力、 活动能

力、 道德品质以及情感和意志等几个素质要素方面都得到发展, 各素质

要素不仅不可缺少, 而且各要素的发展之间也不可失去基本的平衡。 素

质要素缺少或各素质要素之间失衡, 就是片面、 畸形发展。 二是指人的

素质的各要素中的诸因素方面, 也应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人的素质各要素的多方面和多样化的发展不仅是人从事丰富的对象

性活动的要求, 同时也是人为自己建立起多样化和灵活的素质结构组合

的要求。 人的素质各要素的发展越具有多方面性, 越是表现出多样化,

构成素质结构的要素因子也就越多, 那么, 人的素质结构的组合变式也

13

Page 14: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就越多, 并越具有弹性和张力, 越具有灵活性。 否则, 人的素质结构的

组合变式就会很有限和很单调, 人的素质也就难以体现出个性来。

2.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是相对于平均发展和一律化而言的, 并且主要是

就各要素因子的发展和组合方式而言的。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核心是素

质发展和构造的个人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的素质在各

要素因子发展的多方面性和多样化上应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个人独特性;

二是人的素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因子在其结构上的组合应有个人独特

性。 此外, 人的素质的各基本要素在其发展的水准上也应允许个人独特

性的存在。 任何个体所能从事的社会活动都是相当有限的, 这就要求个

人必须根据自己所要从事的社会活动来进行具有个人独特性的发展。 虽

然就人类主体及其发展的连续性来看, 人类具有与外部世界建立全面和

无限的对象性关系的总体能力, 但作为个人的主体由于生命的有限性和

素质发展在范围及水平上的局限性, 只以有限的活动与有限的客体或其

特定的方面发生有限的或特定的联系。 首先, 个人的职业活动要受这种

限制; 其次, 个人的非职业活动同样也要受这种限制。 不同的活动具有

不同的活动方式, 而不同的活动方式就会对活动主体提出不同方面、 不

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要求。 因此, 从事不同活动、 充当不同角色的不同

个体应当而且必然具有不同的素质面貌。

尽管我们强调人的素质的各基本要素的全面、 统一发展, 但这并不

意味着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和平均发展。 不同的活动对人的素质的四个基

本要素的发展水平乃至结构组合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因而四个基本要

素在每一个体身上的发展水平应该有高低之差和不同的组合方式 。 当

然, 这必须以不破坏四个基本要素之间正常的和谐性为前提。 我们也很

强调人的每一素质要素的多方面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律化的发展,

无论就其范围还是就其水平而言, 并不是说各个人都必须在同样多的方

面获得同样的发展。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不仅是人从事不同社会活动的必

然要求和结果, 同时也是不同个体在遗传素质、 兴趣爱好等个人资质方

面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事实上, 不同个体在素质建构上必然会

有不同的组合, 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 而不会千人一面, 只不过有一

个个性合理不合理、 鲜明不鲜明的问题。

3.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关系

总的讲, 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

14

Page 15: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 第

103

页、 第

104

页。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基础 。 没有人的素质的统

一、 和谐的发展, 个性化就意味着失去平衡, 这样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成

了片面化和畸形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 “自由个

性” 形成的基本条件。 他认为, 要使 “自由个性” 成为可能,“能力的发

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因为这种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

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

实上, 一个人的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全面性, 那他也就失去了选择个性

的条件, 就不可能获得具有真正独创性的发展。 创造心理学揭示, 任何

一种创造性才能, 都是人的知识、 智力、 能力、 道德、 审美、 意志和身

体等各方面运动的合力。 其次,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又促进素质的全面发

展。 正是由于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素质的真正个性化,

因而个人要使自己的发展形成个人独特性, 就必须努力去促进自身素质

的统一、 和谐和多方面的发展。 因为人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要求, 也就没

有追求全面发展的愿望。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很难说能够真正成为一个

全面发展的人。 实际上, 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就是人的素质个

性化的过程, 二者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 全面发展的个人, 同时也应该

是有个性的人。 我们知道, 由于种种原因,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

质、 兴趣爱好, 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与选择, 都要从

事不同的社会活动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因而每个人不可能获得同样

方面和同等水平的发展。 如果无视人的个别差异, 强调平均化和一律化

的发展, 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碌碌无为、 毫无个性和创造性的庸才, 人

的世界也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灰色世界。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想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就必须使自己的

发展具有适当的偏移。 《孙子·虚实篇》 中讲:“故备前则后寡, 备后则前

寡, 备左则右寡, 备右则左寡,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尽管讲的是

军事上的布阵, 但对我们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也颇有启发。 这句话告诉我

们, 在人的发展上也是有所得必有所失, 处处用力处处无力, 事事欲成

事事无成, 要想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 要想有所重就得有所轻。 不同的

发展要求对素质有不同的偏重和组合, 也必然产生相应的素质偏移, 甚

至产生素质盲点和素质盲区。

15

Page 16: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

2000

年第

5

期。

三 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又是个

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

新和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崭新的伟大的社会实践, 是经

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需要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工作的支撑。 全民健身

活动作为社会主义体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增进人民的健康、 增强

人民的体质、 提高人民的素质为目的,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体

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小康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 全民健身活动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群众体育, 倡导全民健身活动, 这是我党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体育作为党的事业、 作为人民的事业、 作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 党的三代领导人, 不仅自己躬身实践

体育, 而且十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 毛泽东

1952

年写下的 “发展体育运

动, 增强人民体质”, 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关于体育

的讲话也很多, 他说, “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 体育应该主要在这

方面搞好”; “没有广泛的群众活动, 就没有高的基础, 好的选手就造

不出来”; “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江泽民对体育

工作也有很多指示和题词, “发展体育, 振兴中华”, 这是有着丰富内

涵的一句话; “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这是对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充分肯定。

1999

10

日, 江泽民视察北京市工

作时指出:“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其中当然包括提高人民

的身体素质。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 也要求人民有好的体质。 人的坚强

意志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在去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 全国各族人民

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 我们经常说, 人要有一点精神, 要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但如果体力顶不住, 也不行。 从大的方面看, 我

们要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 经济实力是基础, 还需要有一

定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精神实力 。 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力, 最后离不开人的素质, 而人的素质也离不开人的体质。 不仅要有好

的体质, 而且要有很好的脑力, 要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 “开展

16

Page 17: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是利国利民, 功

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 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

在突出位置。” 所以,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

群众的体质与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是关系我们各族人民利益的大

事, 也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发展体育事业的愿望。

(二) 全民健身活动是国家有关法规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是 《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 《宪法》) 里的规定。 这部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根本大法, 明确规定了体育事业的目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体

质 。 依据 《宪法 》 的精神 ,

1995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

(以下简称 《体育法》), 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法。 我们体育事业

的发展, 都应以此为依据。 在 《体育法》 中对全民健身活动既有总的规

定, 又有具体的分述。 “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 ,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

动 ,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

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 在“社会体育”

和 “学校体育” 两个部分分述的

14

条就是对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活动)

的具体论述。

1995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这个纲要

非常具体地体现了 《体育法》 的精神。 可以说 , 它是贯彻落实 《体育

法》, 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具体行动方案。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集中

体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提出了中国群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

路, 确立了

20

世纪末至

2010

年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国

内外对此反应强烈。 在制定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时, 国家体委对此进

行抽样调查,

95%

以上的人赞成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

委员会委员在审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时认为, 这是一个功在当今,

造福子孙, 大功大德的事业。 国外评论说, 这个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在中国实施成功, 将改变世界人口的素质, 是中国共产党的德政。

(三) 全民健身活动是提高全体人民素质的途径之一

2001

11

11

日, 江泽民在接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

话中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 把增

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的根本任务。”“现在, 体育在人民生活当中的作用

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素质, 其中当然也包括

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 我们要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 经济

实力是基础, 还需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这些最终都离不开人的素质,

17

Page 18: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而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就是人的体质。 不仅要有好的体质, 而且要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因此说, 体育是关系到

13

亿人民的大事, 一定要

抓好。”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

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公民的综合素质而言,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

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是有机统一、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 三个方面不

可偏废, 而身体素质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之初, 世界正经历巨大

变革, 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都越来越离不

开高素质的人才, 越来越仰仗于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

后, 我们甩掉了 “东亚病夫” 的耻辱, 但还不够, 还应使我国各族人民

有强健的体魄, 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有一个更好的载体。 这不仅

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巩固国防的需要, 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同时也是

一个人能健康、 幸福、 长寿地生活的需要。 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

民族, 才是有希望的、 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一个健康的、充满

活力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体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此。

全民健身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突出人的培育工

作。 使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 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精神世界更加充

实、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是全民健身活动的根本任务, 也是衡量全民健

身活动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 加强全民健身活动, 要坚持 “以人为本”。

这有两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一方面, 人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体, 离开了

人, 全民健身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 全民健身

活动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在着力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要

塑造人的高尚精神, 实现人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是由

体育的性质和体育与人、 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 把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最终目的, 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 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与全民健身活动

一 人体生长发育的特点

人体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 统一、 完整的过程。 人体从出生到长大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

2001

12

期。

18

Page 19: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成人, 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 称为生长发育的基

本规律。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婴幼儿、 儿童、 少年、 青年、 成年

和老年等不同时期。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从微小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

的复杂过程, 是一个连续地、 自然地表现出阶段性质变化的过程, 是一

个时快时慢的呈波浪发展的过程。

(一)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婴幼儿期, 是从满月到

周岁这个时期, 它是人体生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人体生长发育速度很快, 骨骼绝大部分是由软骨构成, 含钙盐

和其他盐类较少; 胃肠功能尽管随着神经调节功能的增长有所加强, 但

发育仍不完善, 消化功能亦差, 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呼吸系统还很嫩

弱, 肺的弹力纤维不发达, 肺泡数量较少 , 肺组织含气量少 , 含血量

多。

婴幼儿时期, 各种感觉和知觉都在迅速地完善, 其中最主要的是触

摸觉、 视听觉, 比较复杂的空间知觉、 图形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开始发

展。 注意力的发展开始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集中, 但很不稳定。

(二)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儿童期分为幼童期 (

~6

岁或

岁) 和童年期 (

岁或

~12

岁)。

幼童期又称学龄前期。 这一时期孩子与外界接触增多, 是模仿性强的活

跃时期。 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不平衡, 过多 、 过久地活动易出现疲

劳。 骨骼的骨化过程较强, 较富有弹性, 不容易折断, 但受压易变形。

~6

岁时, 心脏神经的调节已具备成人的特征, 但心肌仍较薄, 体积

较小, 排血量很小, 不宜较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 呼吸道较成人窄小,

肺泡的发育程度较差, 一旦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易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

能力弱; 消化酶和胃酸较成人少, 消化功能也不够健全, 饮食不当易影

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童年期也叫 “学龄儿童期” 或 “小学儿童期”。 在此阶段身体发育

比较平稳, 对外界环境因素和疾病的抵抗力也明显增加。 大脑在继续发

育, 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12

岁时, 脑重量接近成人; 由于大脑的迅速

发育, 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动作协调性明显改善, 独立

生活能力逐渐加强, 行为也变得更有意识, 开始形成新的个性, 富于想

象, 已有自尊心。 心血管及呼吸系统仍在发育阶段, 心脏容积仍较少,

心率比成人快。 消化系统发育特别快, 消化能力很强。 骨骼发育也有较

大的变化, 颅骨完全骨化, 管状骨变得粗壮, 腰椎弯曲已完成, 但整个

19

Page 20: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脊柱仍不巩固, 胸骨尚未完全愈合, 容易变形, 故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

正确的姿势, 防止脊柱弯曲。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各系统发育日趋完善, 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

心理活动逐渐成熟, 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 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

来。

~5

岁以后儿童情感的稳定性逐步增长, 求知欲和认识兴趣明显

发展起来, 好提问、 好猜测;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质量更加深刻, 而

且更富有稳定性, 更具有自我调节性。

(三) 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少年期是指

13

~17

岁的年龄阶段。 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大脑皮层

的形态结构和各种思维过程逐渐发育完善, 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显著提

高, 但神经发育还不够均衡, 动作协调性仍较差。 女孩

11

~13

岁, 男

13

~15

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 内分泌 (如甲状腺、 性腺等) 的活动

增加。

少年时期骨骼和肌肉的组成有所变化, 蛋白质和矿物质相对增多,

水分和有机物比例减少, 肌肉、 韧带逐渐加强。 各部分肌肉的发育不平

衡, 表现在大肌肉比小肌肉发育快, 屈肌较伸肌发育快, 肌肉长度较围

度发育快。 此外, 肌肉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骨骼, 故肌肉的力

量较弱, 耐力也较差, 容易产生疲劳。

少年时期心血管机能也有显著的发展, 表现为与身体生长发育相适

应, 但少年时期的肺活量比成人小, 进行体育锻炼时, 呼吸频率增加明

显, 所以呼吸肌容易疲劳。

(四) 青年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18

~40

岁是人体的青年时期, 人体骨骼骨化结束 , 机体成熟 。

身体形态、 身体素质基本定型, 机体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 , 代谢相对旺盛 , 抵抗能力强 , 肌肉由青少年时期占体重的

30%~

35%

增加到占体重的

40%~45%

。 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处于最佳

状态, 骨骼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和韧性, 肌肉、 心血管系统及人体的其他

组织系统, 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更加完善, 功能也处于稳定的健康状

态。 同时, 性的发育也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身体动作的灵敏度、 精确

度、 运动速度、 力量、 耐力相对较好。

二 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基本特点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考虑身体素质的发

展。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 系统机能的综合表现。 儿童和少年身体素

20

Page 2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质随生长发育得到发展, 同时, 由于从事体育活动而得到提高。 在体育

教学和训练中, 应根据儿童和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 采取科学的方

法, 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儿童和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直到

25

岁左右, 这种现

象称为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男生在

15

岁左右、 女生在

12

岁左右增长的

速度快、 幅度大。

12

岁以前男女之间各项身体素质的差别不大 , 在

13

~17

岁时, 身体素质的性别差异迅速拉大,

18

岁以后趋于稳定。

(二) 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包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增长阶段是身体素

质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年龄阶段, 包括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

稳定阶段是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滞, 甚至有所下降的年龄

阶段。

根据每年增长的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 男生可划分为三个阶

段, 即快速增长阶段、 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女生可划分为四个阶

段, 即快速增长阶段、 停滞或下降阶段、 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有先后之别, 按先后顺序排列

如下: 速度素质最先, 耐力素质次之, 力量素质最晚。 男女顺序一致。

(三)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或称增快期)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即指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

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各项

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 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其敏感期, 男女也有一定

的差异。 这是身体素质发展的一种特点。 评定的标准: 我国以年增长率

的均值加一个标准差 (

) 作为确定敏感期范围的标准。 年增长率等

于或大于标准值的年龄阶段为敏感期, 小于标准值的为非敏感期。 各项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的年龄一般是:

60

米跑, 男子

~14

岁, 女子

~12

岁;

400

米跑, 男子

~14

岁, 女子

~11

岁; 立定跳远, 男子

~15

岁, 女子

~13

岁; 屈臂悬垂, 男子

~16

岁, 女子

~10

岁;

一分钟仰卧起坐, 男子

~13

岁, 女子

~11

岁。

三 健身活动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健身活动是一个以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 它

可以有组织地集体进行, 也可以单个进行。 它不单纯追求竞赛的成绩,

但有时也通过竞赛的形式来交流锻炼经验, 检查锻炼效果。 健身活动不

21

Page 2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是为了追求高超的运动技术, 只是在全面身体活动和锻炼的基础上, 选

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最适合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活动形式, 也可能是

最简单的动作, 反复练习, 持之以恒。 其目的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

提高健身的效果, 不断提高或保持人体的机能。 健身活动是促进人体生

长发育和全面发展的最积极的因素。

(一) 健身活动能促进细胞的繁殖, 提高生长发育的质量

健身活动能促进细胞的繁殖, 提高各种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从而

提高生长发育的质量。 在人的生长发育期间, 各类细胞的繁殖和细胞间

质的增加使人的形体发生了变化, 各种器官系统在形态和机能上也有了

较大的改变。 同时, 健身活动可以促使骨骼肌肉的发展, 使骨骼更加快

速增长, 有助于人体长得更高; 使肌肉纤维 (细胞) 的数量增加和横截

面增大, 有助于人体结构规格和比例更加匀称合理, 为良好的体姿和体

形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格是人体的形态结构, 它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 人体的结构

规格和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等。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 是人体最结实的器

官, 并且有造血机能。 因此, 骨的生长发育不仅对人体形态有重要影

响, 而且对内脏器官的发育, 对人的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有影响。 人

体的任何运动都是通过肌肉工作来完成的, 而肌肉本身又是人体美的重

要体现。 发达而结实的肌肉能提高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而且也是人体

美的必要条件。 健身活动能促进骨骼、 肌肉的生长发育。 健身活动能加

强机体的新陈代谢, 刺激骺软骨的增生, 因而能促进骨的生长。 经常从

事身体锻炼的青少年要比一般青少年的身高增长更快。 同时, 经常运动

还能使骨骼变粗, 骨密质增厚, 提高骨骼抗压的能力。 实验证明, 普通

人的股骨, 只要承受

300

公斤压力就会断裂, 而一个经常从事体育运动

的人的股骨可以承受

350

公斤的压力而不折断。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肌肉血液供应情况, 增加肌肉内的营养

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 使肌肉的工作能力得到加强, 肌纤维变粗,

表现为粗壮有力。 一般人的肌肉重量只占体重的

40%

左右, 而系统从事

体育锻炼的人的肌肉重量可占体重的

45%~50%

。 同时由于肌肉中储存

氧气的 “肌红蛋白” 的增加,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比安静时多开放

20

~50

倍), 运动者的肌肉比不运动者的肌肉中有更多的能量储备, 可以

适应运动和劳动的需要。

(二) 健身活动能促使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22

Page 2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 人体一切活动的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 大

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重的

2%

, 但它所需的氧气量却要由心脏总流出

血液量的

20%

来供给, 比肌肉工作时所需血液多

15

~20

倍。 可见, 脑

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所需要的血液和氧气要多。

脑力劳动者长时间伏案工作, 这种工作的特点是呼吸表浅, 血液循

环慢, 新陈代谢低下, 腹腔器官以及下肢部分血液停滞。 因此, 长时间

地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会感到头昏脑涨, 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和缺氧

所致。 大脑工作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 大脑每小时

要消耗葡萄糖高达

4000

毫克

~8000

毫克, 但大脑本身葡萄糖的储藏量很

少。 如果连续用脑

30

分钟, 血糖浓度在

120

毫克

/ 100

毫升, 这时大脑反

应快, 记忆力强。 连续用脑

90

分钟, 血糖浓度降至

80

毫克

/ 100

毫升, 大

脑功能正常。 如连续用脑

120

分钟, 血糖浓度降至

60

毫克

/ 100

毫升, 大脑

反应迟钝, 思维能力降低。 连续用脑

210

分钟, 血糖降至

50

毫克

/ 100

升, 就会出现头昏脑涨。

进行体育运动, 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和新鲜空气中去进行身体锻炼,

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性休息, 同时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 因为体育运动

能使人体内的胰岛素工作正常, 这样可促使肝脏储存更多的肝糖元, 以

备在大脑需要时分解释放入血液 , 保证血糖浓度保持在

80

毫克

/ 100

~120

毫克

/ 100

毫升, 使大脑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 脑力劳动者进行课

间或工间体育活动, 能使人头脑保持清醒, 工作能力恢复得快。

(三) 健身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发展人的体能

体能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

能在人体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身体素质 (即人在运动时表现出来

的力量、 速度、 耐力、 柔韧等) 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走 、 跑 、 跳 、

投、 攀、 爬和提举重物等能力)。

由于健身活动可促进各种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 而机能的发展与体

能的表现是一致的, 因此, 在提高体能的过程中, 为适应身体运动的需

求, 身体各种器官系统必须强化其功能。 如要发展耐力素质, 就必须提

高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以及肌肉系统持久工作的能力 , 促进血液循

环, 提高心脏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进行健身运动

时, 血液循环加速, 以适应肌肉活动能量消耗的需要, 这样就能从结构

和功能上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改善。 如, 人在安静时血液循环每分钟四次

23

Page 24: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到五次, 而在运动时血液循环每分钟可达七次, 特别是冠状动脉的血流

量比安静时提高十倍, 这就大大改善了心脏本身的供血情况, 不仅可以

防止冠心病, 而且提高了心脏的功能。

经常从事健身活动, 可以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 心肌肥厚收缩有

力, 心搏徐缓, 血容量大。 一般人的心脏血容量为

700

毫升, 而经常从

事运动的人心脏血容量可达

1000

毫升; 一般人每搏输出

60

毫升

~70

毫升

的血, 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每搏输出量可达

80

毫升

~100

毫升; 一般人每分

钟心跳

70

~80

次, 而经常运动的人每分钟心跳

50

~60

次, 有的优秀运

动员每分钟心跳仅有

30

~40

次。 假定优秀运动员的心搏频率,每分钟比

一般的人少

10

次,那么一天就可少跳

14 400

次,这就大大地减轻了心脏的

负担,使心脏获得较多的休息时间,不易疲劳,疲劳后恢复得也快,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经常从事健身活动, 心脏的功能大大提高, 如在进行最激烈

的运动竞赛时,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率每分钟可高达

200

多次, 这是一

般人所做不到的。 这样就使心脏具有承担紧张工作的潜在能力, 一旦需

要的时候, 就可以承担大强度的工作。 经常参加锻炼者的强有力的心

脏, 在进行轻度工作和运动时, 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 其心率和血压的

变化却又小于一般人, 这叫做心脏工作 “节省化” 现象, 是健身活动给

机体带来的好处。

(四) 健身活动能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和平衡能力, 包括对

内外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人体的内部环境与人体置于其中

的外界环境, 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就人体内部环境而言, 其血浆渗透压

和氢离子浓度指数 (

pH

) 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中, 而是否长期坚持运动,

对体内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 如, 酸碱度的变化会使人体的机

能发生变化, 超过一定范围则会危害正常机能, 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现

象。 长期坚持运动的人体对内部环境变化的耐受范围明显增大, 机体抗

酸能力有所增强。 同时, 由于机能节省化现象, 使人体有了更强的工作

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运动的人体会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 并且受其

影响。 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锻炼, 能够有效地改善机体的

调节能力, 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同时, 由于运动

能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新陈代谢, 提高造血机能, 增强免疫能力, 因而

提高了人对病毒、 病菌的抵抗力, 减少了人受疾患侵扰的可能性。

24

Page 25: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经常从事健身活动, 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能应

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经常锻炼的人视野宽, 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

分析综合能力强, 本体感觉敏锐, 判断时间、 空间和体位的能力较强,

瞬时反应速度快, 判断准确, 反应灵活, 能协调地支配机体及时作出正

确的反应。 同时, 经常在严寒或炎热的自然条件下运动, 可以提高肌体

体温调节的能力, 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五) 健身活动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生命现象。 通过吸气获得氧气, 供给身体需要; 通过

呼气, 吐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可见呼吸系统

之重要。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健身活动可

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促使呼吸肌发达 、 强壮 、 有力 , 提高呼吸功

能。 呼吸的深度与胸廓有关, 呼吸肌发达, 胸围显著增加, 呼吸的动作

幅度加大, 胸廓扩展, 深度加深。 另一方面, 由于人体在运动时的能量

消耗增加, 新陈代谢加强, 需要更多的氧气供给, 这就必须加快呼吸的

频率 (每分钟可达

30

~40

次), 加深呼吸的深度, 动员更多的肺泡参与

工作, 加大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和幅度, 从而促使呼吸肌更加发达, 肺泡

更富有弹性, 肺活量增加 。 一般人的肺活量只有

3500

毫升

~4000

毫升 ,

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

5000

毫升以上。

(六) 健身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从事健身活动, 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非常感兴趣而又擅长的项目,

不仅能发展人的身体, 而且能调节人的情绪 (心理), 加强人的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添生活的情趣。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作

过跑步的实验, 他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的忧虑情

绪。 人们还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的人, 散步

15

分钟以后, 紧张的情绪就

会松弛下来。

总之, 经常进行健身活动, 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 体型健美,

姿态端正, 动作矫健; 能使中年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推

迟衰老, 青春常驻; 能使老年人延缓老化过程, 健康长寿。

四 健身活动的基本要求

生命首先需要合理的营养, 没有营养人体无法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和能量交换, 无法进行同化作用, 生命也就无法生存了。 同时, 生命在

于运动。 因为运动可促使机体代谢旺盛, 使物质转换积累, 使各组织系

统健全协调。 运动是健康的非常重要的要素。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了

25

Page 26: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一句话, 传了

2400

年。 他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

源泉。 ”生命和健康, 离不开阳光、 空气、 水和运动, 说明运动和阳光一

样。 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 在古希腊山的岩石上刻下了这

样的话:“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 ”

这就是说跑步能使人健康。 科学研究已证明, 适当的运动确实能延长寿

命。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应讲究科学 。 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体

质、 改善健康水平、 增长寿命, 还能有效地缓解疲劳、 调节身心, 从而

提高生活质量和劳动力水平。 因此, 健身活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即必

须注意适宜的运动负荷, 包括运动次数、 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基本因素。

(一) 健身活动的科学基础

生物学基础是科学健身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健身必须符合生理学、

解剖学等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 健身的强度因个体的年龄 、 性别 、 职

业、 体质状况、 种族等的不同而有不同, 健身的强度是适宜的运动负荷

中最关键的因素。

运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 表示运动强度的指标有功率、瓦、

能量消耗量、摄氧量、心率、能量代谢率、代谢当量。 运动强度可分为绝对

强度和相对强度两种。 心率是最常用的强度指标。 这是因为心率指标既

可以反映机体代谢的状况和水平, 又可反映运动时内脏器官的供氧情

况, 同时也便于在锻炼过程中自我监测。 根据机体超量恢复和适量负荷

原理, 一般把刚刚引起超量恢复效果的强度称为健身阈强度, 将此时的

心率称为阈强度心率。 从阈强度到最大强度可称为健身强度靶区。 人的

最高心率约等于

220

减去岁数, 见表

1-1

(二) 健身活动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健身活动应使身体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

书书书

! "!#

"#$%&'()%*+

!

!

$

"

"

#$ %&'( )*+,-./-'(01

%&

'&

(&

)&

*&

%&&

!+&

!,&

!-&

!*&

!%& .!,&

!!) .!-&

!!& .!*&

!&& .!)&

+) .!()

26

Page 27: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和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因此,身体锻炼要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

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的练习内容。 这些练习内容不仅能促进体质

全面发展及增进健康,而且对掌握技术十分有利,是创造优秀专项成绩的

必要条件,也是防止多种运动创伤的重要条件。

2.

系统性原则

健身活动必须经常地、 系统地进行。 有节奏地多次地重复, 才能使

健身效果逐步积累, 使运动系统及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功能逐步改善,

从而提高体质、 运动素质及运动技巧。

3.

循序渐进原则

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有一定的惰性, 因此在身体练习及学

习技能时, 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技术要求应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 从

而使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 且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需要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即机体随运动量的

不断增加总是处在 “不适应—适应—不适应—再适应” 的过程中, 以至

使身体功能及其物质基础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 而出现 “竞技状态 ” 和

“超量恢复”。 如果运动量提高过快, 超过机体适应速度, 非但不能提高

功能, 反而会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伤的发生。

4.

适宜负荷原则

在健身活动中 , 参加者承受一定的负荷 ,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疲

劳。 健身活动的负荷原则, 应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状态 、 健康水平选择

练习的项目和方式来确定。 从健身的目的出发, 以适宜的运动负荷为

佳。 这种状态下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 并能有效地

增强体质。

5.

个别对待原则

健身活动必须根据参加者的健康状况、 素质基础、 技术水平、 年龄

和性别以及心理素质等个人特点来确定锻炼内容、 手段、 方法和运动强

度。 只有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才能获得健康效益, 才能防止运动性

疾病和创伤。

(三) 不同年龄阶段的健身活动要求

生命降生世界,“动” 就开始了, 最先是无意识的乱动, 以后逐渐发

展为本能活动, 再后来是有目的、 有规则的活动。 人生不同时期的健身

活动有不同的要求。

1.

婴幼儿期

27

Page 28: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婴儿出生

个月以后能翻身,

个月能坐,

个月能爬行,

个月会用

手抓东西, 到

10

个月就会用手拿东西和能扶着物体行走, 一周岁一般都

可以行走并能用双手灵活地摆弄物体。 这些婴儿出生后不同时期体能的

变化, 反映了婴儿不同时期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运动器官的发育程度。 当

运动器官正处于发育、 动作正在形成的时候, 外来给予的适宜刺激将会

获得因势利导的效果。 因此, 婴儿正在学动作时, 适当提供辅助活动或

引导婴儿学会动作, 对促使其智力发展和体力提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2.

儿童期

在学会走的基础上发展到跑步, 这表明跳或投的技巧性动作在逐渐

形成。 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岁学走, 二岁学跑, 三岁学跳, 四岁学

投, 在这些人类身体活动最为基本的动作掌握之后, 五岁开始可以有条

件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儿童的体育活动应该讲究科学, 活动内容应

多样化, 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少年期

此时期后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大。 如身高, 虽然先天

遗传因素的影响占有很大比重, 而后天的影响也可占

25%

左右。 其他如

体重 、 围度指标和机能 、 身体素质指标等后天的塑造因素可占

50%~

70%

。 诸多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中, 体育锻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

是促使青少年生长发育, 增进青春健美的有效途径, 也为人一生体型、

体力、 健康奠定基础。

少年期的体育活动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跑步、 游泳、 球类、 体操等

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青少年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和适宜的内容。 青春期的

发育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只有进行全面的科学的体

育锻炼, 才能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4.

青年期

青年期是人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就, 对社会奉献最大的时期, 也

是在生理机能上由成熟完善逐渐转为衰退的时期, 这一矛盾的交叉, 使

人的体质产生转折。

18

~40

岁的青年期, 因为骨骼骨化结束和机能的成熟, 人的体态、

身体素质基本上定型, 机体的同化和异化处于平衡状态 , 代谢相对旺

盛, 抵抗能力增强, 肌肉成分由青少年时期占体重

30%~35%

增加至

40%~

45%

, 因此体力的耐久性和力量比较好。 但由于事业、 家庭、 环境等原

28

Page 29: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因, 身体锻炼比青春期显著减少, 机体水平因缺乏锻炼而逐渐减退。 因

此, 成年前期应该根据自己的体力、 居住条件和工作特点安排时间参加

一些体育活动, 如球类活动、 拳操、 游泳、 跑步等, 以保持体力和精力

的旺盛, 调节因单一的工作节奏而出现的疲劳, 以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

的才干, 为社会作出贡献。

5.

成年期

40

岁以后的成年期, 机体的机能逐渐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加, 衰老

的特征越明显, 其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血管的弹性开始降低, 血

流量减少, 肌肉数量和横断面减少, 关节韧带活动范围下降 , 骨骼变

脆, 神经系统的均衡性降低。

40

岁以上的中年人的健身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 因人、 因时适度量

力的原则。 舒筋活血, 是中年人锻炼的要求, 在生理负荷安排上以中小

负荷为宜, 每次活动时间应为半小时左右。 锻炼的运动量, 以身体略有微

汗, 锻炼后

10

分钟左右心率能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心率为宜。 锻炼项目

应以和缓的项目为宜, 如走步、 慢跑、 太极拳、 健身操和器械练习等。

中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是选择适宜的运

动项目。 中年人各器官、 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 所以选择的

运动方式要广泛, 力求使全身各部位都参与运动, 如步行、 跑步、 骑自

行车、 游泳、 小球类、 登山等。 时间紧张的上班族也可以利用工作间歇

进行一些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 如做办公室健身操等。 另外应注意确定

适宜的运动强度、 锻炼时间和锻炼环境。 中年人切忌突然的剧烈运动,

因为激动和突然启动等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 对于潜在的心血管病人具

有特别的危险性。

6.

老年期

老年阶段身体的同化作用低于异化作用, 机体日益衰退, 在心理上

对体育锻炼顾虑较多, 总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因此, 老年人的健身活

动, 是在特殊身体条件下进行的, 活动的内容、 生理负荷和活动的方式

方法, 必须与自己的生理、 心理相适应。 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应该做到

“四忌” 和 “四要”。

“四忌” 是:

一忌进行负重等练习。 老年人的肌肉已开始萎缩 , 韧带的弹性减

弱, 骨骼炭质成分增多, 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进行负重的锻炼, 容

易发生骨折或损伤关节、 肌肉和韧带。

29

Page 30: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二忌进行屏气锻炼。 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减弱 , 肺的纤维组织增

多, 肺泡的弹性降低, 如果在体育活动时屏气, 易损坏呼吸肌和导致肺

泡破裂而发生支气管咯血等现象。

三忌快速率的运动锻炼。 由于老年人的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壁弹性

下降,管腔狭窄,血液阻力增大,势必使心脏负担加大。 再由于呼吸系统的

功能已经减弱,肺活量和通气量减少而供氧不足,而且快速运动时的耗氧

量加大,极易导致缺氧昏晕现象。 尤其是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快速运动

将促使脉搏频率和血压骤然升高而发生意外。

四忌进行争抗和竞赛。 因竞赛和争抗活动必然引起神经剧烈兴奋,

同时争抗会产生自身最大能力的获胜心, 这种情况会使老年人在生理和

心理上发生力不从心的矛盾, 导致一些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发生严重的后

果。

“四要” 是:

一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锻炼水平,选择

适宜的内容与方法,一般可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的活

动,如保健操、气功、太极拳、慢跑、快走、走跑交替等,项目不宜求多、翻

新,能体验到身体和精神的亢奋效果就行。

二要循序渐进。 开始时活动量要小些, 以稍觉疲劳为度; 坚持原活

动量至一段时间之后已不感到疲劳时, 再逐渐增加运动量。 如适应能力

在渐渐提高时, 说明体质也随之增强了。

三要持之以恒。 体育锻炼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效, 如果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间断进行, 各器官系统得不到连续的刺激, 则效果消失。 持

之以恒的精神, 首先是参与, 从参与中养成锻炼的习惯而发生兴趣, 从

兴趣的满足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欢乐。

四要注意安全, 讲究体育卫生。 体育锻炼是一项科学的身体活动,

每个动作节奏以及用力大小、 时间和内在意向都有其规律和特点, 如莽

撞不讲科学, 将会适得其反。 锻炼之前要做准备活动, 锻炼时要注意场

地环境的安全, 懂得运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以及掌握运动中出汗程度、

饮水多少。

30

Page 3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第三节 全民健身活动对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一 全民健身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全民健身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

合所形成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的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自然力。 劳动力, 即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劳动者

的素质标志着劳动力的能力大小, 是生产力水平的主体尺度, 它包括劳

动者受教育的程度, 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精神面貌以及劳动者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等。

全民健身活动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

现。 健身活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可参见张岩对 “体育在劳动力

再生产中的作用” 的研究。

) 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全民健身活动在促进人体机能的生长发育、 防止疾病和推迟生命衰

老,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 特别是身体素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

作用。 影响青少年、 儿童身体素质的有遗传、 营养、 卫生保健等因素,

而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体育运

动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形态, 改善神经系统、 内脏、 器官和机能, 提

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身高、 体重、 胸围、 坐高等身体发

育指标, 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 能反映人的体格健壮的程度。 经常性

的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给骨骼供应更多的血液和养料, 还可

以刺激骨骼的生长。 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对肌肉的血液供应, 使肌肉的

毛细血管网增多, 肌纤维变粗, 使青少年体重增加 , 身体显得强壮结

实。 据国外大量统计资料, 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与缺少锻炼的

同龄人比较, 平均身高约高

厘米, 平均体重约重

公斤, 胸围和肺活量

张岩: 《体育经济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67

~78

页。

31

Page 3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杨铁黎等:《国家干预: 启动体育消费平台刺激内需增长点》, 载 《首都体育学院学

报》

2001

年第

1

期, 第

~7

页。

也大一些。

) 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

人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的机能, 使心脏出现运动性

肥大, 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 安静时心搏频率减慢。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

在剧烈运动时心搏率最大值可较一般人高, 供血量可比安静时增加

10

左右。 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为人的机体提供更多的氧

气。 坚持长跑锻炼对增大肺活量, 提高吸氧量最为明显。 一般人吸氧量

每分钟约

升至

升, 而优秀长跑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每分钟可达

升以上。

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在体育锻炼时, 人的各器

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都是受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的。 无论是形成动作技

能的条件反射 , 还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 协调人体的动作技

能, 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都能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正是由于神经系统机能的提高, 人体活动才能在一系列功能上表现出动

态的平衡。 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体质水平, 不但体格健壮, 而且身体素

质改善, 体力充沛, 精力旺盛, 因而会提高劳动能力。

1998

月, 澳

大利亚体育联合会发表的 《体育的经济影响》 报告指出, 提高体育的参

与率, 可以使因病的旷工率降低

14%~15%

。 劳动力旷工率的降低将减

少由于病假而造成的损失, 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 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体育运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主要表现在: 第一, 降低发病率。 体育

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 改善人体的机能, 提高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

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二, 可以减少工伤事故。 体

育运动可以使劳动者体力旺盛, 肢体灵活, 精力充沛, 在生产过程中减

少疲乏感, 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 操作机器时动作敏捷、 灵活、 协调,

能够减少生产事故和工伤事故。 第三, 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在现代生产分工条件下, 劳动分工较细, 劳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重复单调

机械的动作, 容易使得人的肢体局部过度疲劳而造成局部机体组织的损

伤和病变, 或片面、 畸形地发展, 而形成 “职业病”。 某些体力劳动者

长期缺乏全身性的活动, 心、 肺等内脏功能下降, 也会使体质变弱。 坚

持体育锻炼, 会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活动 ,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

32

Page 3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谢, 可以防止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 一般都

长时间在办公室内伏案工作, 持续地进行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 体力活

动较少。 如果脑力劳动时间过长, 大脑过分紧张超过了负荷能力, 缺乏

必要的休息, 就容易引起神经衰弱。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 , 体力活动不

足, 还容易发生高血压、 冠心病等慢性病。 健身活动对这些 “运动缺乏

症” 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 健身活动可以延长劳动力

人到

40

岁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不可避免走向衰老, 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趋于减弱, 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逐渐降低, 身体对自然

界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逐渐降低。 坚持合理的、 科学的体育

锻炼, 可以使心脏的收缩力加强, 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量

及对心脏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匹配的氧气供应量增加, 还可以锻炼血管

的收缩和舒张机能, 保持血管的弹性, 防止血管硬化。 坚持体育锻炼可

以保持呼吸肌的力量不致衰退, 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和身体吸氧的能力;

可以防止腹壁肌肉松弛无力, 保持胃肠的蠕动能力和消化能力; 可以延

缓脑动脉硬化过程, 改善脑部的氧气供应, 延缓脑功能的下降, 改善大

脑对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 有可能延缓衰老过

程, 维持机体功能, 不但可以预防老年疾病发生, 延长劳动寿命, 保持

劳动能力 (主要指体力和精力), 使之不致明显下降, 而且还可以充实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信心, 从而增加快乐, 延年益寿。 据生理学家

研究,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60

岁的男子的心脏输血量, 可相当于

40

岁不

进行体育锻炼者。 奥地利一体育运动科研小组的调查报告表明, 每周进

行长跑等体育锻炼的

50

岁的人, 其体质、 速度、 耐力与

35

岁到

40

岁的不

运动者相似 , 积极参加运动者的运动能力要比不运动者年轻

10

岁到

15

岁。

) 健身活动可以 “修炼” 和恢复劳动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不但能治疗一些慢性病, 对

人体内脏器官和肢体等局部机能的恢复起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全

身也有积极影响。 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功能, 恢复失调

的人体内部的平衡, 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体育锻炼可以利用动静结合

的方法, 调整和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 如心跳的快慢, 血压的升降等,

从而减轻以至消除人体的病理状态, 治疗心血管疾病。 体育锻炼可以增

加每搏输血量, 加快血流, 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快局部组织

33

Page 34: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国家统计局

2005

年年鉴, 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功能的恢复。 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的通气量和吸氧量, 可以改善消化系

统的功能, 增强体质。 体育锻炼由于对人体具有以上诸方面的影响, 因

而可以 “修理” 劳动力, 促进劳动者恢复健康。 健身活动对一些慢性病

的医疗作用十分明显。 太极拳、 气功、 练功十八法以及各种医疗体操,

对患有颈椎病、 肩周炎、 腰腿病、 胃下垂、 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人, 有

特别显著的效果。

2.

全民健身活动扩大就业机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创造了条件, 但我国目前

的劳动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在总需求不足

的宏观条件下, 非充分就业必然伴随机器设备和技术的闲置。 这时, 只

有刺激总需求, 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而在短缺经济中, 非充分就业是由

于非人力资本的不足引起的。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主要是由于社会

提供的劳动岗位不足造成的。 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成为劳动效率低

下的主要原因。 从

2004

年我国

GDP

的构成来看, 第一产业创造的产值占

13.1%,

第二产业占

46.2%,

第三产业占

40.7%

。 而三个产业的从业人数分

别为

3.5269

亿人 、

1.6920

亿人和

2.3011

亿人 。 分别占就业人口总数的

46.9%,22.5%,30.6%

。 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约占总从业人口

的一半, 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

GDP

的六分之一。

解决劳动效

率不高的根本途径是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改革劳动就业制

度, 由市场来调节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从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而有

效的利用。 第三产业因其劳动力进入的资金要求比较低, 而在现阶段人

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将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 第三产业

将是就业容量最大的部门。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 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形成可为社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

) 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从对全国

座城市

192

个社区 (街道办事处) 的调查结果表明, 每天

利用全民健身工程进行锻炼的总人数约为

23

万人, 占被调查社区 (街道

办事处) 总人数的约

2郾1%

(被调查社区的总人数约为

954郾97

万人 ), 那

么全国城市中利用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进行锻炼的最低人数也将达到

8395

34

Page 35: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蔡军, 柳若松:《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载 《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期, 第

~11

页。

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载 《体育科学 》

2001

年第

期, 第

28

~33

页。

万人次。

如果组织和动员工作得力, 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 但是, 目

前全国各个省、 市的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数量与参加锻炼的人数相比显

得严重不足, 因此, 很有必要加紧健身工程设施的建设, 而大量的工程

建设无形中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保证全民健身设施的正

常使用, 延长健身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寿命, 这些设施需要有具备专业知

识的人来负责管理和维修, 这也给了人们新的就业选择。

) 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大量的体育指导员

在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加强相关的软件

(如锻炼方法、 组织形式、 竞赛活动等) 建设, 特别是应该加强体育指

导员的培养、 培训,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有大的发展。 据统计, 我国目

前只有大约

17郾78%

的人在锻炼时有人进行指导, 而另外有约

82郾22%

的锻

炼者是在无人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指导员, 导致修建

的健身工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群众在健身时也缺乏专门

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因此, 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

员。

) 全民健身活动为老年劳动者提供了合适的职业

老年劳动者由于精力和体力已处在下降阶段, 因而不适宜从事反应

敏捷和消耗精力、 体力较大的劳动。 但是, 老年劳动者通常积累了丰富

的知识、 技能和经验, 只要有合适的职业 , 他们还能够发挥重要的作

用, 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 全民健身活动恰恰能够为老年劳动者提供合

适的职业, 例如对健身场馆、 器材进行管理, 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 这

些工作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有利于老年劳动者发挥自身的优势。

3.

全民健身活动拉动消费

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 消费满足了需求以后, 又会形成新的需

求, 新的需求推动生产不断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又

会增加居民的收入, 扩大消费需求, 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良性循环,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消费始终贯穿于整

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目前, 我国市场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情

35

Page 36: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国家统计局

2005

年年鉴, 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温源:《奥运大商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1

页。

况, 而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的拉动力量 , 特别是经济启动以

后, 必须有消费增长的配合, 才能把行政启动变为市场启动, 促进经济

持续增长。 如果按照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的最终消费是

GDP

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159 878

亿元, 最终消

费值为

82 746.86

亿元。

譹訛

最终消费的贡献率约为

51.8%

, 也就是说

GDP

增长一个百分点, 消费就能拉动经济

0.5

个百分点以上。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能够拉动体育健身消费, 刺激内需的增长。 在健

身领域里, 无论是运动场地还是运动器材, 无论是球衣还是球鞋, 都能

够为商家提供丰富的市场切入点。 首先, 全民健身活动刺激了体育产品

的需求。 如今, 全国各大城市运动场所人气极旺, 体育用品在淡季依然

热销, 居民购买健身器材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 中国经济

景气监测中心曾进行过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

76郾9%

的城市居民喜欢体

育活动,

71郾4%

的居民通过电视关注体育运动,

32郾9%

的居民在体育服装

方面有支出,

30郾2%

的居民在体育书、 报、 刊方面有支出,

7郾2%

的居民

购买过体育赛事的门票。

其次, 全民健身活动拉动了非体育产品的消

费。 全民健身活动不仅推动了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 还拉动了人们对非

体育产品的消费。 中体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将 “体育健身概念” 引入房

地产开发业, 在广州、 上海、 北京兴建了以健身服务 (包括场馆、 社区

竞赛和为住户量身设计的健身计划) 为特色的奥林匹克花园, 楼盘推出

前几天就有购房者开始排队购房, 销售火爆, 奥林匹克花园的品牌也迅

速地建立起来。

(二) “十五” 经济发展趋势与健身活动发展预测

1. GDP

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是体育健身活动发展的前提和根

本保证

健身活动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 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 没有

GDP

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健身活动的发展和繁荣是不可能

的。 “十五” 经济发展趋势对健身活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根据中

国社会科学院对 “十五” 中国社会经济总量的预测, 从

2000

年至

2005

我国经济增长尽管整体上会出现小幅震荡, 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

头, “十五” 期间

GDP

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

7郾8%

。 按照国际标准, 这一

36

Page 37: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时期仍属于高速增长时期, 见表

1-2

。 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 ,

“十五” 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在年均

3郾84%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将保持在年均

5郾32%

, 同样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见表

1-3

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GDP

和居民收入水平还会

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 随着

GDP

和居民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 , “十

五” 期间健身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至少会优于 “九五” 期间, 这就为其

发育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体育健

身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层次多项类多形式的需求, 为健身

市场提供了无限空间。

2.

“十五” 期间群众娱乐文化健身服务消费水平的态势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此专门进行研究, 假设 “十五” 计划时

期国内生产总值 (现价) 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 通货膨胀率为

3%

GDP

实际年增

7%

, 按数理统计方法, 对 “十五” 期间城乡居民家庭娱乐文化

健身服务消费支出趋势作出如下预测。 (见下表

1-4

、 表

1-5

、 表

1-6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0

#

&'

$

()

/-,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0$1

23()

!

*

"

./0$1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4567

"

'(((

8

"

9

#+

:

%

37

Page 38: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3.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稳定下降是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条件

据有关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2000

年已下降到

0郾45

2010

年将下降到

0郾35

。 到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将达到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

国家居民的水平。 因此,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消费基金的增

长,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改善, 必将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结

构的重大变革, 这样整个社会消费需求在范围和内容上, 数量和质量上

都随之扩大和提高, 从而引起体育娱乐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 体育健身

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极大地刺激健身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 健身活动的

发展是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 有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体育

体制改革, 尤其是社会体育和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将进一步促进体育资源的市场配置, 推动这个市场的培育和成长。 随着

国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结构效益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这种结

构效益不仅有利于激活体育健身性消费, 还能够带动社会资本流向这个

市场, 从而带动健身市场的繁荣。

(三) 经济发展对健身活动的影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 我们坚持

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 ,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十五” 计划第一年的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实现 “十五”

计划良好开局,

GDP

增长达到

7%

以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书书书

!

! "#$!

"#

"

$%&'()*+,-./01234567

#%$

!"#$

&''' &''! &''& &''( &''# &'')

%&'(

!&*'& !&*#+ !&*,- !(*(( !(*.. !#*&'

书书书

!

! "#$!

"#

"

$%&'()*+,-./01234567

#%$

!"#$

&''' &''! &''& &''( &'') &''#

%&'(

!'*+# !!*## !&*!) !&*,) !(*() !(*+(

书书书

!

! "#$!

"#

"

$%&'()*+,-./0123456789

#%$

!"#$

&''' &''! &''& &''( &'') &''*

%&'(

!!+(' !!+,# !&+)! !&+-* !(+*' !)+')

$$

!"#$%&

!

'()*+,-./01

"#

,-23456

#

7

##

8

.#/

8

$

王春正: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明年政策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001

12

31

日。

38

Page 39: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李敦杰:《浅论体育市场》,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期。

和完善, 为我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也为健身娱乐市场

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 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客观上要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繁荣发展, 而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繁荣

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制

约, 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 经济投入达到一定规模, 体育产品

生产和经营达到一定程度时, 体育市场才会有充足的商品供应, 有丰富

的品种挑选, 才能达到市场的繁荣。 只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才

能有体育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特

征对全民健身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扩大内需的政策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

我国是有近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

级,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 今后几年将继续

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为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物质条件。 同时

还要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住房

消费、 居民的汽车消费、 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 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消

费等四大热点消费将继续保持我国消费需求的强劲拉动作用, 从而带动

社会消费的稳定增长。 此外, 还要围绕其他服务消费的热点, 完善鼓励

消费的政策。 人们对于许多能够刺激消费的产业 (包括体育消费) 极其

关心。 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朱镕基在 《政府工作报告》 中首次将积

极引导居民增加体育健身消费作为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

举措提了出来, 强调要积极发展体育等服务性消费。

简单地说, 体育健身消费就是让消费者花钱买健康、 花钱看体育比

赛、 花钱进行体育娱乐活动。 百姓肯不肯投钱于体育健身消费, 要取决

于有没有精彩的球赛及有没有价位适宜、 服务好的健身场所、 俱乐部等

以供消费。 要实现这点, 关键在于转变体育的传统观念及尊重市场经济

的 “游戏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积极主动

地引导消费、 培育市场。 没有体育需求, 就没有体育消费; 没有体育消

费, 就没有体育市场。 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是开发体育市场的基础工作,

应当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总

人口已达到

12郾9533

亿人,

1999

年家庭总户数达

3郾4564

亿个。

2005

年总人

39

Page 40: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口数达到

13郾32

亿, 平均每年的新增人口仍将保持在

1200

万以上。 随着人

口总量的增加, 家庭数也会自然上升, 而这两个指标至少可以在理论上

说明, 我国潜在的国内体育消费需求巨大。

从 “九五 ” 至今 , 我国经济总量每年以平均

8%

以上的高速增长 。

由此表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用于文化娱乐 (包括体育) 服务消费的支出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

而增长, 见表

1-7

。 在居民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 随着健康意识

的转变, 必然会增加对文化体育消费的需求。 因此, 我国国民经济的稳

步增长直接制约着全国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增长比例。

1994

年至

1998

年, 我国城市体育消费增加了

115%

1998

年的城市体

育消费额是

1994

年的

2郾1

倍。

譺訛

2002

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调

查结果显示:

2000

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

8.8%

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

过体育消费, 比

1996

年增长

0.2

个百分点,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

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

397.42

元。

譻訛

体育消费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都市消

费新时尚。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 体育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增长点。 尤

其是上海、 北京和一些沿海城市, 经济相对发达, 当地政府还相应增加

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资, 兴建、 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和体育

健身娱乐设施, 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体育活动场所, 已经初

具规模并全天候向社会公众开放。 因此, 通过逐步引导人民群众的体育

健身消费行为, 并使之合理化, 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

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健身活动的影响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均国民收

《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www.chinasfa.net/

譺訛

《张发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www.sport.

gov.cn/

譻訛

温源: 《奥运大商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1

页。

书书书

! "#$

"#$%&'()*+

!

,-./

"

01234)56

$$

78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23

!."

,'*'& !#*-# ,!*+% '*,!

40

Page 4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书书书

!

! "#$!

"#

"

$%&'()*+,-./0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3456

+#,% -!)& -+(- -#-+ &(#) &.+ '.% -.'

78019

&:56

!%(& ()%) (!&( ((!) ((-, (.! +., +.'

入还居于世界后列,对绝大部分劳动者来说,生存资料,特别是“吃”的部

分在消费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用恩格尔系数来

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我国目前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

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体育健身消费支出的真正活跃要到富裕状态的时

期,也就是恩格尔系数在

40%

以下,体育消费才可能在消费需求当中明显

地活跃起来。 体育消费作为一个市场消费,是属于弹性比较大的消费。 随

着收入的增长,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随着价格的变化,它的需求变化也

很明显。 体育作为服务行业,是围绕人类本身这个消费主体展开的,消费

价格比较低,弹性比较大。 要成为消费热点,就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目前的

收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满足我国体育消费需求不

断增长的主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满足程

度,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收入水平。 人均消

费收入越多,能够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收入的增加,取决于消费基金的增加。 消费基

金的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大力发展社会

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是提高体

育消费水平的主要条件,也是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条件。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提高, 社会的发

展对体育的需求必将更加迫切, 而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也是现代社会生

活方式变化, 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由此, 从表

1-8

进行

动态分析中不难看出,尽管“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整体增长幅度不如“八五”期间,但统计数据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稳

步的增长。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体育消费需

41

Page 4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求的增长奠定了稳定的物质保证,从而有利于居民进行健身娱乐消费。

当前国家政策是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妥善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困难, 并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城镇贫

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形成扩大需求同培育需求良性互动

的局面。 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 增加居民收入

将会提升居民购买力。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 政府将再次提高国

家公务人员工资, 用收入政策来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的回升。 同时, 将进

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离退休人员、 优抚对

象的收入水平, 满足他们的最低生活要求。 这一措施将会有力地提升中

低收入者的消费信心和购买力, 支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3.

加入

WTO

对健身活动的影响

我国已经加入了

WTO

, 根据 《服务贸易总协定》, 推动世界服务贸

易自由化是

WTO

的一项重要议题。 该协定确定了服务贸易走向自由化的

多边原则和规则框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也必

须遵循这些原则和规则框架。 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必将大大提高, 国

内服务市场会引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这势必对尚处于幼稚阶段、 总

体竞争实力还很弱的我国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下, 旧的商业规则将被新的代替, 新规则将会给中

国体育市场带来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体育健身娱乐部门并不直接生产物

质产品, 而是生产非物质形式的劳务产品, 即提供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

要的体育劳务服务。 发达国家在迅速进攻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同

时, 也给中国体育服务业带来一场全方位变革的机会。 其影响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

) 为提高体育服务业的竞争力和现代化创造条件。

《服务贸易总协定》 是建立在尊重各国服务业法律和规章基础上的, 它

反映了各国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差异, 体现了各方利益的妥协和义务的平

衡。 其中的某些规定, 如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应通过个别承诺以促进发

展中国家国内服务能力、 效率和竞争力的增强, 并促进发展中国家对技

术和有关信息的获得, 同时要求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服务提供者

获取相关商业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提供便利。 运用这一规则可以为我国体

育健身服务业的培植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 促进经济全球化和生

产的国际化必将加快我国体育服务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 加速服务业国

际资本的移动 , 从而推动服务生产的国际化 。 巨额跨国资本的投

入 , 将改变中国体育健身设施老化陈旧和严重缺乏的现状 。 同时 ,

42

Page 4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在有实力的资本的长期支持和培养下 , 体育服务业的人才 、 管理

等 “软件 ” 将大为改善 。 跨国资本不但会利用其先天优势引进国

际人才 , 活跃中国健身市场 , 更重要的是它们会着眼于 “本土化 ”

战略而与国内企业争夺稀缺体育人才资源 , 从而改变我国体育健

身服务业的落后状况 。 (

) 加入

WTO

后 , 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的

不断发展和完善 , 必将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朝着更加科学

合理的方向推进 , 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展示 。 人们

通过购买各种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 , 并直接参与体育活动 , 达到

自娱自乐 , 增进健康的目的 , 这必将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

二 全民健身活动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 健身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属于大文化的范畴。 人们广义地所

理解的文化, 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对文化作最

狭义的解释, 是单指 “精神文化”。 实际上,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晶, 是构成社会诸种现象的事物的复合体。 它

除了以教育、 科学、 艺术等为重要组成部分之外, 还包括体现在人们物

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关系中的饮食文化、 衣着文化 、 住宿文化 、 游乐文

化、 体育文化等。 “体育” 一词的外来语义有

Physical Culture

一义, 便

是证明。

健身活动作为体育范畴中最本质、 最核心的内容, 自然是人类文化

现象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们已经认识到,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健

身活动最为人们喜闻乐见、 广为接受、 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的进步, 它

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已为人们从意识

和观念上定位为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换句话说, 缺少

健身活动内容的生活方式不能被视为完整的现代文明的生活。 健身活动

在丰富文化内容, 充实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

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今天 , 文化建设要坚持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只

有建设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才

能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才能为发展先进生

产力指引正确方向, 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健

43

Page 44: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中国全民健身发展

10

年 (

1995

2005

)》, 国家体育总局。

身活动, 应当从体育 “强身健体” 的本质出发, 按照 “三个面向” 和两

个文明建设的要求, 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发展与前进方向。 一是能代

表世界先进的体育健身水平, 树立和倡导一种科学、 先进的健康理念,

通过各种科学、 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促

进国民体质的极大提高, 使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

是体育健身活动要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协调、 相结合、 相适应, 比如体

育与文艺, 体育与旅游, 体育与休闲, 体育与生态、 环保以及与其他文

化形式的协同, 从而提升和增加它的吸引力和含金量, 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在体育健身内容和形式上要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 要能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体育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要倡导和

推行科学先进的健身方法与手段, 坚决抵制各种封建、 腐朽、 庸俗行为

的侵蚀。 总而言之, 就是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

作用, 努力实现体育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

与健康水平, 以此来体现和实践先进的、 科学的体育健身观的发展方

向。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认真抓好

全民健身活动, 促进国民体质的提高, 符合这一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

纲要》 实施以来, 极大地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国民体质普

遍增强, 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全国人均寿命由解放初期

35

岁提高到

71郾8

岁。 据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城乡有近

亿人经常参加体

育活动; 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得到了加强, 达到国家青少年体育

锻炼标准的青少年累计近

10

亿人次; 到

2004

年, 公共体育场馆已全部向

社会开放, 各部门各行业所属的各类场馆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对社会的

开放。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兴建的 “全民健身工程” 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

活动提供了方便;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

430 491

人; 基层群众体

育组织网络发展迅速, 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

201 457

个, 全国

性行业体协已发展到

60

个 。 省 (区 、 市 ) 体育总会

37

个 , 行业体协

27

个, 其他体育组织

30

个。

譹訛

全民健身活动越来越受到地方各级部门的重视, 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开

展群众体育活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 列入当地经

济发展计划, 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政府为

44

Page 45: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的重要方面, 作为落实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

体现。 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 这是我国第

一部地方性的全民体育健身条例。 条例强调了市民锻炼的权利, 也指出了

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将每年

10

日确定为上海市的体育健

身日。 北京市两年一届的全民健身体育节和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

动已经成为健身活动的龙头, 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达

500

多万人, 占

总人口的

37%

以上。 广东

2000

年全省各地举办了

20 000

多次体育竞赛活动,

参加人数超过了

2436

万人次。 据悉, 广东的全民健身活动呈现 “五多” 现

象, 即举办群体比赛活动多, 参加活动人数多, 晨晚锻炼网点多, 参加体

质测试人数多, 以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专家上岗咨询服务多。 地处西

部的四川省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了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已初步建成

全省国民体质监测网络,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已列入重点文化建设工程,

四川省专用足球场建设已批准立项, 全省在建或竣工体育场馆项目

85

个,

新建 “全民健身路径”

216

条。

2000年, 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 这

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全民体育健身条例。 条例强调了市民锻炼的权

利, 也指出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将每年6月10日确定为

上海市的体育健身日。 2004年, 上海举办了一系列以“人人运动” 为主

题的群众性比赛活动, 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万人健步行、 千人自行车

赛、 领导干部乒乓球赛等, 在申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教育部门和体育

部门相互配合, 暑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人人运动, 学会游泳” 活动,

100多家游泳场所参与这项活动, 为青少年游泳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人

人运动是上海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也为上海实施 《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 奠定了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 《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三联书店2005年版。

北京市两年一届的全民健身体育节和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

动已经成为健身活动的龙头, 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达500多万人,

占总人口的37%以上。 北京市体育局决定从2005年起进行北京市群众体

育品牌活动评选。 自1995年以来在北京地区举办4年以上的各类群众性

体育活动 (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办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都可参

45

Page 46: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加评选, 市体育局核准备案, 予以授匾, 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一

批品牌名单包括: 全民健身体育节、 北京国际长走大会、 万人太极拳表

演活动、 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 春季长跑暨国际长跑节等11个活动。

资料来源: 《〈北京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十周年》, http://encyc.

sports.cn/qmjs/

� �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布以来, 广东省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人民

体质普遍增强,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2

年,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达3000多万人次, 占总人口的38.5%; 有

944万中小学生达到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其中实施率为96.1%, 达标

率为94.5%, 优秀率为25.6%。 据悉, 广东的全民健身活动呈现“五多”

现象, 即举办群体比赛活动多, 参加活动人数多, 晨晚锻炼网点多, 参

加体质测试人数多, 以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专家上岗咨询服务多。

资料来源: 广东省体育信息网, www.tyj.gd.gov.cn/

� � 地处西部的四川省群众体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级党委、 政府对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高度重视, 把开展全民健身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

内容。 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日益高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占全

省人口的35%以上, 各地“假日体育”、 广场体育、 晨晚练等已成为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各种类型的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很快, 群众体育社会化程

度不断提高, 大部分城市社区、 农村乡镇建立了群众性体育组织, 全省

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万余人, 各类健身站点遍布城乡。 体育健身的项目

和形式多样, 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不同年龄、 不同人群都有各

具特色的健身项目。 全社会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 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

加, 到2004年底, 全省共有各类场地44�874个, 比1996年增加27�232个,

全省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全民健身路径1295条, 全民健身工程340个,

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条件。 四川省群众体育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

新阶段, 为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构

建和谐四川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 刘晓峰:《实施全民战略, 开创四川群众体育新局面》,

《中国体育报》 2005年6月20日。

46

Page 47: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 据了

解, 到2005年底, 河北省7岁~70岁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

省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6.98%, 基本实现了 《纲要》 所提出的相关目标。

全省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据不久前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

场地普查结果显示, 全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9�484个; 体育活动场地面

积8945.21万平方米; 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32平方米, 超过了全国人

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03平方米的水平。 在此期间, 利用体育彩票公益

金和政府财政, 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路径1700多条, 配置小篮板185副,

修建乒乓球台478个, 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

资料来源: 《河北日报》 2006年1月5日

全民健身活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 , 是因为它确实是一项 “利国利

民” 的 “民心工程”, 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进而有力地促进

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健身活动是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可以反映出一定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期, 引起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因素, 一是生活环境更

加开放, 影响和带动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二是物质生活更加富裕, 从

而促使社会生活方式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 由产品型走向商品型, 由节

约型走向消费型; 三是思想文化氛围更加宽松, 人们的现代生活观念不

断更新, 使社会生活方式在意识层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不只是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增长, 也不

只是人类财富的增加, 还会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更大变革。 我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 特别是

1992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 中国的各项改革加速, 人们充分感受到这种

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人民大众生活水平

的迅速提高, 充足的物资条件较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

需要。

21

世纪我国社会正以较快速度从家庭的、 乡村的, 封闭、 半封闭

的传统社会, 向工业的、 城镇的、 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 人们的生活

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 与传统的家庭生活与消费结

47

Page 48: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构比较,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毋庸置疑, 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已经告别过去, 正进入一种与时代发展进步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

今天, 当我们目睹人们穿着艳丽大方、 充满个性的各种服饰, 每逢

周末在度假村或农家乐欢快娱乐的时候; 当我们欣闻在法定长假, 全国

出游人数剧增的时候; 当我们看见众多的体育健身场所雨后春笋般诞

生, 人们在其中挥汗如雨却充满了愉悦心情的时候: 没有人怀疑, 现代

文明的生活方式确实已经向我们走来。

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确立, 与人们生活需求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息息

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与人们的经济条件相关的。 改革开放以

前, 中国人较为贫穷、 机械、 单调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同中国总体生产力

水平不发达的经济状况相一致的。 而今,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业余时间

就做家务或去商场购物或去影院看电影, 代之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各

种活动方式。 各种 “吧” 屋、 “休闲” 屋、 “健身” 屋大量出现, 高、

中、 低各档次的消费场所应有尽有。 “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已成为人

们意识中的应有之义;“花钱买健康”, “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 成了

人们的口头禅; 一家人或几家人, 甚至一个单位集体登山旅游或从事户

外健身活动, 中、 老年人以个人或集体形式骑自行车甚至徒步环游活动

已不再稀罕; 国际大赛招引成千上万国人兴致勃勃专程出国观赏已不是

新闻。 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 内容繁多。 但是, 不难发现健身活动

始终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人们喜欢在业余时间, 到体育俱乐部或

到社区健身场所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在城市社区广

场, 健身爱好者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 俨如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 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如今各阶层各群体的人利用节假日组织进行各种

体育活动, 内容繁多, 形式多样, 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有的人将体育称之为自己生活中的另一个 “伴儿”。 不

少人认为,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现代文明病也增多了, 健身需求越来

越迫切。 另一方面, 林立的高楼、 紧锁的铁门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

流。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锻炼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又能成为

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最有效方式。

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开放的社

会环境, 富裕的物质生活, 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 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进取精

神, 增加人们的独立性、 选择性、 多变性和差异性。 但是, 改革开放和

48

Page 49: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 个人自由度增

加, 社会交往规则出现了无序化倾向, 社会信任度降低, 利己主义、 享

乐主义泛滥, 封建主义的落后习俗也在抬头蔓延, 色情、 赌博、 吸毒等

社会丑恶行为成为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因此,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一条重要任务要求我们, 必须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能否良性

运行和充满活力,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否向人们提供符合人的本性与发

展的生活方式。 提倡 “以人为本”, 强化人的重要性, 必须要有社会责

任感, 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 必须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 国家

的利益协调和结合, 要弘扬文明、 健康、 科学的社会生活方式, 抵制和

批判丑恶落后的生活方式。 人们喜闻乐见并热衷参与的健身活动正是一

种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因此应当予

以大力的提倡和鼓励支持。

(三) 健身活动已成为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的生活 (工作 ) 节奏逐步加快 , 余暇 、 休闲时间逐渐增

多。 从

1995

月起, 我国开始了每周五天工作制,

1999

年又实行 “五

一”、 “十一”、 “春节” 长假制度 , 致使我国人民已有国家法定假日

114

天, 这意味着人们有

1 / 3

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 当人们在享受这

些闲暇时日的时候, 自当考虑这些闲暇活动的安排问题。 毋庸置疑, 休

闲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越来越成为人们十

分热衷和关心的话题。

谈到闲暇, 人们往往容易想到休闲 (两者虽不完全同义, 但也比较

近义、 相似), 也容易想到休息、 消遣、 消费, 甚至就想到工作之余睡

大觉、 看电视、 逛商场或去旅游等等, 总之, 对闲暇这一概念已不再陌

生。 如今休闲去处多了, 休闲时间多了, 休闲者兜里的钱也多了, 真是

“万事俱备” 即可 “休”。 休闲与社会生活方式有着紧密联系。 休闲活动

应当属于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是多样化的, 休闲活

动内容也是多样化的。 比如有的喜欢听音乐, 有的喜欢看体育比赛, 有

的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 有的喜欢在热闹的场合歌唱跳舞, 真可谓

各有所好。 一般来说, 举凡自己喜欢的就认为是最好的 , 但是应当指

出, 休闲内容存在着高低雅俗之分, 也存在着高级享受与低级享受之

分。 从休闲价值观看, 从精神文化层面给身心带来益处的活动当然要高

雅得多, 是最值得加以提倡的。

49

Page 50: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休闲已经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我国一种新兴的社会文

化现象。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 提供形式多样、 内容

健康的休闲, 致力于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

在休闲的轻松之中, 愉悦精神、 陶冶情操、 强健体魄。 从政府有关部门

来说, 引导、 组织、 服务好群众的休闲生活, 是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

思想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社会安定、 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符合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曾说过: 自由时间是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 , 它

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 发展智力的时间 、 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 、 进

行社交活动的时间、 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 与之相适应 , 给所

有人腾出时间和创造手段 , 个人会在艺术 、 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 。 我

们还相信, 人们在现代紧张生活之余, 可以通过休闲 , 放松身心来获

得自己的一种精神解放, 而精神的自由与人的创造力是相关的 , 没有

心驰神往的境界, 难以发挥出创造力。 由此可见 , 人们对休闲应当有

新的认识, 对闲暇活动的安排应该有一种更高尚的、 精神的、 身心的、

文化的需求, 因此可以说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安排好闲暇活动, 如何使人们的休闲更健康、 更科学、 更文明

呢? 毫无疑问, 体育健身活动应当成为人们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 近年

的长假, 不少人在选择外出观光时更多地把目光从旅游热点地区转向了

参与体育锻炼, 并作为节日消闲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认为, 节日期间

选择同家人或同事或朋友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是很好的方式。 在陕西, 有

一批大学生与企业员工联合起来主动找到东方登山俱乐部, 希望能在他

们的协助下走进深山野岭去安营扎寨, 过几天 “世外桃源” 的生活。 更

多的人开始从观光式出游向参与式、 健身式出游转变。 于是, 就有了陕

西、 山西等地的节日登山节活动, 就有了银川 “国际摩托旅游节”, 就

有了武汉 “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 ”, 就有了 “云南国际 (体育 ) 旅游

节”, 就有了河南 “全民健身周”, 并且还有了健身与生态旅游结合的广

东肇庆 “自然生态强力运动邀请赛” 和四川攀枝花将体育与旅游结合的

长江漂流活动等等。

人们不难发现, 文明、 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

我们的闲暇时间, 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是时代

发展的结果,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 它既符合人的需要, 也符合先

50

Page 51: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全民健身活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一) 教育是塑造人的身心素质的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 教育对

人的培养过程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过程。 细分起来, 塑造人的身

心素质应有三层含义: 第一, 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人在进化历程中沉淀下

来的先天烙印, 这就是为人类所特有而不为其他动物所具有的生理和心

理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 “引发” 人的生理、 心理素质, 使

人的原始的丰富的素质呈现出来。 这可以称为人的本质的 “外化”。 第

二, 人不仅是自然实体, 而且还是社会实体。 人既是社会实体, 他就必

然会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共有的文化。 人

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 人所处的环境中的文化给人的心理以

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人的社会属性。 这种影响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过

程, 即 “文化无意识” 作用, 广义的教育就是 “引发” 这一过程, 或称

“文化化”。 第三, 人在其现实性上, 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总是具体

的人, 而不是抽象的人。 教育的特定职能, 就是按照社会要求造就一定

社会所要求的人。 这一过程, 也就是将一定的社会本质内化于个体, 这

可以叫做社会本质的 “内化”。 人的本质的 “外化 ”, 后天社会生活的

“文化化” 与社会本质的 “内化”, 都是相对意义上的用语 。 没有 “内

化”、 “文化化”, 也就谈不上 “外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运动,

矛盾的发展, 矛盾的转化。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凭借一定的手段, 将特

定的内容转化于受教育者的主体之中的过程, 教育过程以动态的形式表

现出来, 而结果则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内部, 教育对象

化了, 而对象被加工了。 教育者的教育结果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达到

不同的发展水平,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普及率越高, 受

教育的面就越大; 教育水平越高 , 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发展程度也越

高。 从这个角度讲, 教育活动与全民健身活动有高度的一致性, 都是要

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发展, 只是各自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不同。

(二) 青少年和儿童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时期不仅是增长知识的最佳时期, 也是长身体、 增强

体质的最佳时期。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

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

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 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 各

51

Page 52: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要对学

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与习惯。” 青

少年和儿童为全民健身活动重点, 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

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人数在我国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较大。 根据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 我国现有

14

岁以下人口为

28 979

万人, 占人口总

数的

22郾89%

。 抓好青少年和儿童的健身活动, 就等于全国三分之一的人

口参与了全民健身活动。 二是青少年和儿童处于接受学校教育时期, 他

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接受全日制教育。 根据 《

200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

统计公报 》 的数据 , 我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在校人数为

25 302.6

万人

,

占人口总数的

19%

(见表

1-9

)。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校中开展健

身活动的系统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 因此, 抓好青少年和儿童的健身活

动, 与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同一问题, 其目标是一致

的, 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也将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奠定

良好的基础。

(三) 健身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国内兴起, 现在已成为深化教育改

革的手段和目的。 对素质教育有很多不尽一致的具体的解释, 但其要义

至少有三: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学生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三

是学生主动发展, 形成健全的个性。 健身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2

!

'

"

34!5

!("

6789:

;<=5

!("

>!

)#*'% !! %'+*%) !,',*&! "'')*-! #.*#- -!*).

? @

+*). +-%,*-! %&#'*+' "!+)*)% #'*! ++*).

ABC

!!*,# %&.#*' .-*'#

DE!"

&*!-+ ),*!. -*&. &*,!

FGH@

!*-##. %%%&*), .%!*-! %--*-' '.*! ,'*+)

IJH@

&*-,.! -!+*#% %!%*++ +!*!+

FG@K

&*)&', --'*', %&)*.' -%*!

LM@K

&*%,'% !&)*)- '& "%*!

LMH@

&*&#-- !#*), "%*'.

NO!"

&*%..' %)'*- !&#*, '!*)+

LMH"

&*&-&- '!#*. %%!*!+ "-)

FGH"

&*!,)! !)))*- '',*)'

52

Page 53: 第一章 全民健身活动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 一 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 德智

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段话揭示了现

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 宗旨、 重点和目的。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必须把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

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 美

育、 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只有切实按照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才标准开展素质教育, 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和人才的健康成

长, 使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教育亟待

解决的核心问题。 教育质量是德、 智、 体、 美诸方面教育质量的总和,

不是单一 “育” 所能代替的。 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

高教育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真

正树立起德智体美并重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坚持德智体美一起抓, 坚

持以全面的观点去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把促进学生素质全

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真正落到教育的每一个方面, 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的

始终, 并以此作为检验和考核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 由此,“学校教育要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

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始终把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

学生的健康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人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2. 健身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3. 试析不同年龄段对健身活动的要求。

4. 试析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因。

5. 简述健身活动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6. 试析全民健身活动与经济、 教育、 文化发展的关系。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