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要要·要要·要要 要 要 要 要 要要·要要·要要 要要·要要 要 要 要 要 要 8 要要

第 8 课时 距 离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 8 课时 距 离. 要点 · 疑点 · 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 · 思维 · 方法 延伸 · 拓展 误 解 分 析. 要点 · 疑点 · 考点. 空间有七个距离. 1. 点点距. 2. 点线距. 3. 线线距 ( 包括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1)定义: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2)求法:高考要求题中给出公垂线段,故只须直接找出即可. 4. 点面距. (1)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 8 课时  距  离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误 解 分 析

第 8 课时 距 离

Page 2: 第 8 课时  距  离

要点要点 ·· 疑点疑点 ·· 考点考点

2.点线距

空间有七个距离

(1)定义: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

(2)求法:高考要求题中给出公垂线段,故只须直接找出即可 .

1.点点距

3.线线距 (包括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Page 3: 第 8 课时  距  离

5.线面距

(1)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

(2)求法:①直接法;②作线的垂线,下证垂直于面;③等体积法;④平行转化法 .

4.点面距

(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

(2)求法:转化成点面距 .

Page 4: 第 8 课时  距  离

7.球面距

(1)定义: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

(2)求法:转化成线面距、点面距 .

6.面面距

(1)定义:球面上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劣弧的长度,叫这两点的球面距离 .

(2)求法: l =θ·R(其中 θ是这两点对球心的张角, R是球的半径 )

Page 5: 第 8 课时  距  离

1. α 、 β是两个平行平面, aα, bβ , a 与 b 之

间的距离为 d1 , α与 β之间的距离为 d2,则 ( )

(A)d 1 =d2

(B)d 1> d2

(C)d1< d2

(D)d 1≥ d2

课 前 热 身

D

Page 6: 第 8 课时  距  离

C

2. 一副三角板如图拼接,使两个三角板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如果公共边 AC=a,则异面直线 AB与 CD的距 离是 ( )

(A)

(B) a

(C)

(D)

2

a

a2

2

a2

2

Page 7: 第 8 课时  距  离

3. ABC△ 中, AB=9, AC=15,∠ BAC=120°,△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 P到三个顶点 A、 B、 C的距离都是14,

那么点 P到平面 α的距离为 ( )

(A)7 (B)9

(C)11 (D)13

A

Page 8: 第 8 课时  距  离

4. 在长方体, 中,已知 AB=4, AA1

=3, AD=1,则点 C1到直线 A1B的距离为 _________.

DCBAABCD —

5

13

Page 9: 第 8 课时  距  离

5. 已知 Rt ABC△ 的直角顶点 C 在平面 α 内,斜边AB∥α , AB=26 , AC 、 BC 分别和平面 α 成 45° 和30° 角,则 AB 到平面 α 的距离为 ______.2

返回

Page 10: 第 8 课时  距  离

能力能力 ·· 思维思维 ·· 方法方法1.如图所示,在棱长为 a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求异面直线 BC1与 D1D, BC1与 DC间的距离 .

Page 11: 第 8 课时  距  离

【解题回顾】由构造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求异面直线

的距离,是高考所要求的 . 其构造途径一般有两条:

一是在已知几何体中的现成线段中寻找;二是过其中

一条上一点作出另一条的相交垂线段 .

Page 12: 第 8 课时  距  离

2. 已 知 AB 是 异 面 直 线 a 、 b 的 公 垂 线段, AB=2, a、 b成 30°角,在直线 a上取一点 P,使 PA=4,求 P到直线 b的距离 .

Page 13: 第 8 课时  距  离

【解题回顾】 (1)本题关键是怎样添作辅助平面和辅助

线 .解法类似于课本例题 .

(2)运用面面垂直性质和三垂线定理得到所求距离,再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距离 .

Page 14: 第 8 课时  距  离

3. 在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中,(1) 求点 A 到平面 的距离;(2) 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3) 求平面 与平面 的距离;(4) 求直线 AB 与平面 的距离 .

DCBAABCD —

ADB

DBA DBA DCB

BACD

Page 15: 第 8 课时  距  离

【解题回顾】 (1)求距离的一般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 .即先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再证明它就是要求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其中第二步的证明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

(2)求距离问题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一般情况下需要转化为解三角形 .

Page 16: 第 8 课时  距  离

4. 已知如图,边长为 a的菱形 ABCD中,∠ ABC=60°,PC⊥平面 ABCD, E是 PA的中点,求 E到平面 PBC的距离 .

Page 17: 第 8 课时  距  离

【解题回顾】解答求距离的问题,注意距离之间的相互

转化,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返回

Page 18: 第 8 课时  距  离

5. 如 图 所 示 , 已 知 ABCD 是 矩形, AB=a, AD=b, PA⊥平面 ABCD, PA=2c, Q是 PA的中点 .求: (1)Q到 BD的距离;(2)P到平面 BQD的距离 .

延伸延伸 ·· 拓展拓展

Page 19: 第 8 课时  距  离

【解题回顾】直接法和间接法是求点面距离的常见求

法,无论哪种方法都体现了化归思想 .

返回

Page 20: 第 8 课时  距  离

1. 距离离不开垂直,因此求距离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论证线面关系 (平面与垂直 )与解三角形的过程,值得注

“ ”意的是, 作、证、算、答 是立体几何计算题不可缺少的步骤,尤其是证明那一步 .

误解分析误解分析

2. 在课前热身 1和 4中,都要分类讨论,不要遗漏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