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 第第 DNA DNA 2.1 第第 2.2 DAN 第第第 2.3 DNA 第第第 2.4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DNA 第第第第第 2.5 DNA 第第第 2.6 DNA 第第第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Upload
    marcin

  • View
    18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1 染色体 2.2 DAN 的结构 2.3 DNA 的复制 2.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特点 2.5 DNA 的修复 2.6 DNA 的转座. 2.1 染色体 2.1 染色体概述 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 , 因为亲代能够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以染色体( chromosome )的形式传给子代,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第二章 染色体与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DNA

2.1 染色体

2.2 DAN 的结构

2.3 DNA 的复制

2.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特点

2.5 DNA 的修复

2.6 DNA 的转座

Page 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1 染色体2.1 染色体概述

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 ,因为亲代能够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以染色体( chromosome )的形式传给子代,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Page 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染色体包括 DNA 和蛋白质两大部分。同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 DNA 的量是一定的,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变化很大,人 X 染色体有 1.28 亿个核苷酸对,而 Y 染色体只有0.19 亿个核苷酸对。

Page 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表2-1 人类基因组各条染色体中碱基对数量和推导的功能基因数量对照

染色体编号 长度(Mbp) 估计的基因数

1 220 3453

2 240 2954

3 200 2427

4 186 1861

5 182 2136

6 172 2257

7 146 1831

8 146 1560

9 113 1537

10 130 1653

11 132 2185

Page 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染色体编号 长度(Mbp) 估计的基因数

12 134 1861

13 99 1032

14 87 1283

15 80 1198

16 75 1421

17 78 1545

18 79 826

19 58 1675

20 61 986

21 33 449

22 36 835

X 128 1465

Y 19 210

总长 2907 39114

Page 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1.2 2.1.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

作为遗传物质,染色体具有如下特征:①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② 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 连续性;③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 整个生命过程;④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Page 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1 、蛋白质

染色体蛋白主要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中, D

NA 与组蛋白的质量比约为 1 : 1 。 D

NA 、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部分 RNA

(尚未完成转录而仍与模板 DNA 相连接的那些 RNA ,其含量不到 DNA 的10% )组成了染色体。

Page 1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分为 H1 、 H2A 、 H2B 、 H3 及 H4

五种,与 DNA 共同组成核小体。通常用 2mol/L NaCl 或 0.25mol/L 的HCl/H2SO4 处理染色质使组蛋白与DNA 分开。组蛋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 H3 、 H4 富含精氨酸, H1 富含赖氨酸。 H2A 、 H2B介于两者之间。

Page 1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组蛋白具有如下特性:( 1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十分相似。牛、猪、大鼠的 H4 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豌豆序列相比也只有两个氨基酸的差异。

Page 1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无组织特异性。只有鸟类、鱼类 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 H1 而带有 H5 ,精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是鱼精蛋白这两个例外。

Page 1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3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 N

端的半条链上,而大部分疏水基团都分布在 C 端。碱性的半条链易与 DNA 的负电荷区结合,而另外半条链与其他组蛋白、非组蛋白结合。

Page 1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4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如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 ADP 核糖基化等。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

Page 1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5 )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 H5

。 H5 的磷酸化可能在染色质失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age 1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表 2-5 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组蛋白成分分析

种类 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酸数 目

分离难易 度

保守性 染色质中比例

染色质中位置

H1 21 000 223 易 不保守 0.5 接头

H2A 14 500 129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2B 13 800 125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3 15 300 135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H4 11 300 102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Page 1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表 2-6 不同组蛋白分子中所含的碱性氨基酸比较(占氨基酸总数的 % )

碱性氨基酸

H1 H2A H2B H3 H4

赖氨酸 29.5 10.9 16.0 9.6 10.8

精氨酸 1.3 9.3 6.4 13.3 13.7

Page 1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非组蛋白可能有 20 ~ 100 种 (常见的有 15 ~ 20 种 ), 主要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物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蛋白等。

Page 2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1 ) HMG 蛋白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这是一类能用低盐( 0.35mol/L NaCl )溶液抽提、能溶于 2% 的三氯乙酸、相对分子质量都在 3.0×104

以下的非组蛋白,可能与 DNA超螺旋结构有关。

Page 2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2 ) DNA 结合蛋白。用 2mol/L NaCl除去全部组蛋白和 70%的非组蛋白后,还有一部分非组蛋白紧紧地与 DNA 结合在一起,只有用 2mol/L NaCl 和 5mol/L尿素才能把这些蛋白解离。

可能是一些与 DNA 的复制或转录有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Page 2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3 ) A24 非组蛋白。功能不详。有人用 0.2mol/L 的硫酸分离到一种称为 A24 的非组蛋白,其性质与组蛋白相似。氨基酸序列测定发现 A24 的 C 端与 H2A 相同,但它有两个 N 端,一个 N 端的序列与 H2A 相同,另一个 N端与泛蛋白相同,是在 H2A 的 119 位赖氨酸的 ε-NH2 上附加上去的多肽。

Page 2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2 、真核生物基因组、真核生物基因组 DNA 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 DNA 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 DNA 所隔开。

C值,通常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 DN

A 的总量。 C值具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增加的趋势; 但也存在 C值反常现象( C-

value paradox )。

Page 2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2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真核细胞 DNA 序列可被分为 3 类:

( 1 )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里,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 DNA 总量的 40% ~ 80%。不重复序列长约 750 ~ 2000bp ,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 蛋清蛋白、蚕的丝心蛋白、血红蛋白和珠蛋白等都是单拷贝基因。

Page 2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2 ) 中度重复序列。这类序列的重复次数在 101 ~ 104

之间,占总 DNA 的 10% ~ 40%

,如小鼠中占 20% ,果蝇中占 1

5% ,各种 rRNA 、 tRNA 以及某些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等都属于这一类。

Page 2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非洲爪蟾的非洲爪蟾的 rRNArRNA 基因基因结构示意图结构示意图

Page 2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在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rDNA 基因可进行几千次不同比例的复制,产生 2×106 个拷贝,使 rDNA 占卵细胞 DNA 的 75%,从而使该细胞能积累 1012 个核 糖体。

Page 2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 3)高度重复序列——卫星 DNA 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 10%~60% ,由 6~100 个碱基组成,在 DNA 链上串联重复高达数百万次。因为卫星 DNA 不转录,其功能不详。它们是异染色质的成份,可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

Page 3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3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 、染色质和核小体

由 DNA 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染色质 DNA 的 Tm值比自由 DNA高,说明在染色质中 DNA 极可能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

在染色质状态下,由 DNA聚合酶和 RNA聚合酶催化的 DNA 复制和转录活性大大低于在自由 DNA 中的反应。

Page 3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 酶 I ( DNaseI )对染色质 DNA 的消化远远慢于对纯DNA 的作用。

用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色质以后进行电泳,便可以得到一系列片段,这些被保留的 DNA片段均为 200bp 基本单位的倍数。

Page 3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3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3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核小体由 H2A 、 H2B 、 H3 、 H4

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 200bp DNA 组成。八聚体在中间, DNA 分子盘绕在外,而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 H1

,分布在核小体的外面。

核心颗粒包括组蛋白八聚体及与其结合的 146bp DNA ,该序列绕在八聚体外面 1.75圈,每圈约 80bp 。由许多核小体构成了连续的染色质 DNA 细丝。

Page 3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H1H1 具有使核小体聚拢成规则的重复排列具有使核小体聚拢成规则的重复排列

Page 3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3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在核小体中, DNA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使分子收缩 1/7 。

人中期染色体中含 6.2×109 碱基对,其理论长度应是 200cm,这么长的 DNA被包装在 46 个5m长的圆柱体(染色体)中,其压缩比约为 104 。分裂间期染色质比较松散,压缩比大约是 102 ~ 103 。

Page 3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4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4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4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P29---30

Page 4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1.3 原核生物基因组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且 DNA含量少,如大肠杆菌 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仅为 4.6×106bp,其完全伸展总长约为 1.3mm,含 4000多个基因。

Page 4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原核生物基因主要是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因(如 rRNA 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存在;

整个染色体 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 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Page 4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4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1 、结构简炼。

原核 DNA 分子的绝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控制基因(调控基因)表达的序列不转录。

如在 ΦX174 中不转录部分只占 4%左右( 217/5386) , T4 DNA 中占 5.1%( 282/5577) 。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Page 4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存在转录单元。

原核生物 DNA 序列中功能相关的 RNA和蛋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形成转录单元并转录产生含多个 mRNA 的分子,称为多顺反子 mRNA 。

例: ΦX174 中的 D-E-J-F-G-H 基因转录单元 -P30

Page 4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 、有重叠基因一些细菌和动物病毒存在重叠基因,同一段 DNA 能携带两种不同蛋白质的信息。

Weiner 和 Weber 在研究一种大肠杆菌 RNA病毒时发现,有两个基因从同一起点开始翻译,一个在 400bp 处结束,而在 3% 的情况下,翻译可一直进行下去直到 800bp 处碰到双重终止信号时才停止。

P31 :重叠基因的发现

Page 4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ΦX174感染寄主后共合成 9 个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 2.5×105 ,相当于 6 078 个核苷酸,而病毒 DNA本身只有 5 375 个核苷酸。 Sanger 在弄清ΦX174 DNA 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及各个基因的起迄位置和密码数目以后发现, 9个基因中有些是重叠的。

Page 5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2 DNA2.2 DNA 的结构的结构

DNA 起遗传作用。

DNA 为什么、怎么样起遗传作用?

DNA 结构与它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Page 5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证明证明 DN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作用—— P

7

噬菌体感染实验—— P8

Page 5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5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5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2. 1 DNA 的一级结构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在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是不变的,而 4 种含氮碱基即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和胸腺嘧啶( T )是可变的。

Page 5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2.1 DNA 的二级结构

DNA 的一级结构是指 4 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 DNA 分子的化学构成。

DNA 不仅具有严格的化学组成,还具有特殊的高级结构,它主要以有规则的双螺旋形式存在。

Page 5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双螺旋链的基本特点:

1 、 DNA 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

2 、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

Page 5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5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5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6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6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 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通常情况下, DNA 的二级结构分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 A-DNA 和 B-DNA ;另一类是左手螺旋,即 Z-DNA 。

Page 6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6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6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 DNA 二级结构中左手螺旋—— Z-DNA 的研究

B-DNA 是最常见的 DNA 构象,A-DNA 和 Z-DNA 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Page 6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Z-DNA调控基因转录的两个模式:

( 1 )在邻近调控系统中,与调节区相邻的转录区被 Z-DNA抑制,只有当 Z-DNA 转变为 B-DNA后,转录才得以活化。

( 2)在远距离调控系统中, Z-DNA 可通过改变负超螺旋水平,决定聚合酶能否与模板链相结合而调节转录起始活性。

Page 6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6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2.3 DNA 的高级结构 DNA 的高级结构是指 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结构是 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它们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变,如: 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

溴乙锭 溴乙锭

负超螺旋 松驰 DNA 正超螺旋

Page 6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研究细菌质粒 DNA 时发现,天然状态下该 DNA 以负超螺旋为主,稍被破坏即出现开环结构,两条链均断开则呈线性结构。

在电场作用下,相同分子质量的超螺旋 DNA 比线性 DNA迁移率大,线性 DNA又比开环的 DNA迁移率大,以此可判断质粒结构是否被破坏。

Page 6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3 DNA2.3 DNA 的复制的复制 DNA 的半保留复制 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 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原核与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DNA 复制的调控

Page 7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 的复制

生命的遗传实际上是染色体 DNA 自我复制的结果,而染色体 DNA 的自我复制主要是通过半保留复制来实现的,是一个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链的过程。

由于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亲代DNA必须以自身分子为模板来合成新的分子——准确地复制成两个拷贝,并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去,才能真正完成其遗传信息载体的使命。

Page 7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7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3.1 DNA 的半保留复制

由于 DNA 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上的碱基—— G只能与 C 相配对, A 只能与 T 相配对,所以,两条链是互补的,一条链上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另一条链上的核苷酸排列顺序

Page 7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 在复制过程中,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 DNA 分子与原来DNA 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 DNA ,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 DNA 的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

Page 8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8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3.2 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

复制时,双链 DNA 要解开成两股链分别进行,所以,复制起点呈叉子形式,被称为复制叉。

DNA 的复制是由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一般把生物体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replicon ),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

Page 8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细菌、病毒和线粒体的 DNA 分子都是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复制的,而真核生物基因组可以同时在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组包含有多个复制子。

Page 8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8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8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3.3 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线性 DNA双链的复制

复制叉生长方式有单一起点的单向(如腺病毒)及双向(如 T7噬菌体)和多个起始点的双向几种, DNA双向复制时复制叉处呈“眼”型。

Page 8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环状 DNA双链的复制

环状双链 DNA 的复制可分为 θ型、滚环型和 D-环型几种类型。

1 、 θ型复制。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复制原点位于天冬酰胺合酶和 ATP合酶操纵子之间,全长 245bp ,称为OriC 。

Page 8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8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 滚环型( rolling circle )。

ΦX174 的双链环状 DNA就是以这种方式复制的。

DNA 的合成始于对正链原点的专一性切割,所形成的自由 5' 端被从双链环中置换出来并为单链 DNA 结合蛋白所覆盖,使其 3'—OH 端在 D

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断延伸。

Page 8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9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 、 D-环型( D-loop ) 这也是一种单向复制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首先在动物线粒体 DNA 的复制中被发现。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是高度不对称的,一条链上迅速合成出互补链,另一条链则成为游离的单链环(即 D-环)。

Page 9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主要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复制方式进行的。复制叉以 DNA 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点,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

Page 9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4 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2. 4. 1 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大肠杆菌基因组以双链环状 DNA 分子的形式存在,其 DNA 复制的中间产物可形成一个 θ ,复制从定点开始双向等速进行,复制起始区位于其遗传图的 84min附近。复制起始后,两个复制叉在距起始点 180° 处会合。

Page 9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复制叉的形成过程是个有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复杂过程。已经发现一些酶和蛋白质能使 DNA双链变得易于解开,或者可以使超螺旋分子松弛。

Page 9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9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1)单链结合蛋白( SSB 蛋白)

T4噬菌体的 32 kDa 蛋白可以结合单链 DNA ,它还能使双链 DNA 在远低于解链温度时分开。

大部分原核 SSB 蛋白与 DNA 结合时还表现出协同效应:如第一个 SSB蛋白结合到 DNA 上去的能力为 1 ,第二个 SSB 结合能力则可高达 103 。 SSB 蛋白的作用是稳定单链 DNA 。

Page 9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DNA解链酶( DNA helicase )

大部分 DNA解链酶都沿滞后链模板的 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只有 Rep 蛋白沿前导链模板的 3‘→5’方向移动。因此, Rep 蛋白和其他 DNA解链酶分别在 DNA 的两条母链上协同作用,解开双链 DNA 。

Page 9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 、 DNA 的解链过程: 首先,在拓扑异构酶 I 的作用下解开负超螺旋,并与解链酶共同作用,在复制起点处解开双链。解链过程中必需有SSB 蛋白来稳定已解开的单链,以保证该局部结构不会恢复成双链。 接着,由引发酶等组成的引发体迅速作用于两条单链 DNA 上。不论是前导链还是滞后链,都需要一段 RNA引物以开始子链 DNA 的合成。

Page 9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9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聚合酶的共同点:

1 、都以 dNTP 为底物。

2、都需要 Mg2+激活。

3、聚合时必须有模板链和具有

3‘—OH末端的引物链。

4 、链的延伸都方向为 5'→3' 。

Page 10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聚合酶 I 不是复制大肠杆菌染色体的主要聚合酶,它有 5’ →3’ 核酸外切酶活性,保证了 DNA 复制的准确性。它也可用来除去冈崎片段 5′

端 RNA引物,使冈崎片段间缺口消失,保证连接酶将片段连接起来。 DNA聚合酶 II 的活性很低,所以也不是复制中主要的酶。目前认为 DNA聚合酶 II 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起修复 DNA 的作用。

Page 10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聚合酶 III 包含有 7 种不同的亚单位和 9 个亚基,其生物活性形式为二聚体。它的聚合活性较强,为DNA聚合酶 I 的 20-50倍,聚合酶 II的 10-20倍。它能在引物的 3′—OH 上以每分钟约 5万个核苷酸的速率延长新生的 DNA 链,是大肠杆菌 DNA 复制中链延长反应的主导聚合酶。

Page 10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大肠杆菌复制体结构示意图大肠杆菌复制体结构示意图

SSB

RNA引物

解螺旋酶

冈崎片段

引物合成酶

前导链上 DNA聚合酶

滞后链上 DNA聚合酶

Page 10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0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DNA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 DNA 链,而不能从头合成 DNA 链,那么,新 DNA 的复制是怎样开始的呢?

研究发现, DNA 复制时,往往先由 RNA聚合酶在 DNA 模板上合成一段 RNA引物,再由 DNA聚合酶从 RNA引物 3‘ 端开始合成新的 DNA 链。

滞后链的引发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的协同作用,还牵涉到冈崎片段的形成和连接。

Page 10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滞后链的引发过程由引发体( primosome )来完成。引发体由 6 种蛋白质 n 、 n′ 、 n′′ 、 Dna B 、 C 和 I 共同组成,只有当引发前体( preprimosome )把这 6 种蛋白质合在一起并与引发酶( primase )进一步组装后形成引发体,才能发挥其功能。

Page 11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引发体在滞后链分叉的方向上前进,并在模板上间断性引发生成滞后链引物 ---RNA短链,再由 DNA聚合酶 III 作用合成 DNA ,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

由 RNase H降解 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再由 DNA 连接酶将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 DNA 。

Page 11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链的终止需要 Tus 蛋白参与。当复制叉前移,遇到 20bp 重复性终止子序列( Ter )时, Ter-Tus 复合物能阻挡复制叉的继续前移,等到相反方向的复制叉到达后在 DNA拓扑异构酶 IV 的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 DNA 。

Page 11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由于 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因此在复制叉附近解开的 DNA 链一条是 5‘→3’方向,另一条是 3′→5 ′方向,两个模板极性不同。而所有已知 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 5 ′ →3 ′ ,两条链无法同时进行复制。为了解释 DNA 的等速复制现象,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 )等提出了 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 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模型。

Page 11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1 、用 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后提取 DNA,得到不少平均长度为 2-3kb DNA片段。

2 、用 DNA 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实验,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有大量小片段累积,说明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生成大分子 DNA 。

3 、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是有普遍性的,因而称之为 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

Page 11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1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1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4.2 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1 、真核生物每条染色质上可以有多处复制起始点,而原核生物只有一个起始点。

2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 DNA 的复制不能再开始,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上可以连续开始新的 DNA 复制,表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有多个复制叉。

Page 11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 、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子被称为ARS ( 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s ),长约 150bp左右,包括数个复制起始必需的保守区。

4 、真核生物 DNA 复制叉的移动速度大约只有 50bp/秒。因此,人类 DNA 中每隔 30,000-300,000bp就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

Page 11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5 、原核生物中只有三种 DNA聚合酶,而真核细胞中有 5 种 DNA聚合酶,分别称为 DNA聚合酶 α、 β、 γ、 δ和 ε 。

Page 11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真核生物 DNA聚合酶的特性比较性质 DNA

聚合酶α

DNA聚合酶

β

DNA聚合酶 γ

DNA聚合酶

δ

DNA聚合酶 ε

亚基数 4 1 2 2-3 ≥1

在细胞内分布

核内 核内 线粒体 核内 核内 (?)

功能 DNA引物合

损伤修复

线粒体 DNA

复制

主要 DNA 复制酶

DNA 复制 (?)

3'→5' 外切

无 无 有 有 有

5'→3' 外切

无 无 无 无 无

Page 12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聚合酶 α主要参与引物合成。

DNA聚合酶 β活性水平稳定,主要在 DNA损伤的修复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 δ是主要负责 DNA 复制的酶。

DNA聚合酶 ε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在去掉 RNA引物后把缺口补全。

Page 12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4.3 DNA 复制的调控 DNA 链延伸的速度在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几乎是恒定的,只是复制叉的数量不同。

迅速分裂的细胞具较多的复制叉,而分裂缓慢的细胞复制叉较少并出现复制的间隙。复制起始频率的直接调控因子是蛋白质和 RNA 。

Page 12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大肠杆菌染色体 DNA 的复制调控

复制与分裂一般同步。复制起始不依赖于细胞分裂,而复制的终止则能引发细胞分裂。

复制子中的起始位点编码复制调节蛋白,复制起点则与调节蛋白相互作用并启动复制。

Page 12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ColEl 质粒 DNA 的复制调控

ColEl 是一个 6646 碱基对的小质粒,在宿主细胞内有 20 ~ 30 个拷贝,其 DNA 的复制完全依靠宿主 DNA聚合酶。质粒 DNA编码两个负调控因子 Rop 蛋白和反义 RNA ( RNA1 ),它们控制了起始 DNA 复制所必需的引物合成。

Page 12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2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引物 RNA前体的转录起始于复制起点上游,需经RNaseH加工后产生有 555个核苷酸的引物,然后由 DNA聚合酶 I 在引物的 3’末端起始 DNA 合成。

Page 12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RNA1 的编码区在引物 RNA编码区的 5’末端,转录方向与引物 RNA 相反,因此与引物 RNA 的 5’末端互补,并通过氢键配对与后者相互作用,阻止了 RNaseH加工引物前体,使其不能转化为有活性的引物而对复制起负调控作用。

Rop 蛋白能提高 RNA1 与引物前休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强 RNA1 的负调控作用。

Page 12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真核细胞 DNA 的复制调控

真核细胞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 个时期: G1 、 S 、 G2 和 M

期。 G1 是复制预备期, S 为复制期, G2 为有丝分裂准备期,M 为有丝分裂期, DNA 复制只发生在 S 期。

Page 12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的调控:

1 、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也称为 限制点调控,即决定细胞停留在 G1

期还是进入 S 期。

2 、染色体水平调控,决定不同染色体或同一染色体不同部位的复制子按一定顺序在 S 期起始复制,这种有序复制的机理还不清楚。

Page 12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3、复制子水平调控,决定复制的起始与否。 研究发现,酵母复制起始受时序调控,也受α因子和 cdc 基因调控。已克隆的 ARS片段中都有 14bp 的核心序列,其中序列为 A (或 T )TT-TATPuTTA (或 T )的 11 个核苷酸是高度保守的,突变后使 ARS 失去复制起始功能。

Page 13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由于染色体 DNA 在生命过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NA复制的准确性以及 DNA 日常保养中的损伤修复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5 DNA2.5 DNA 的修复的修复

Page 13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大肠杆菌中 DNA 的修复系统

DNA 修复系统 功能

错配修复 恢复错配

碱基切除修复 切除突变的碱基

核苷酸切除修复 修复被破坏的 DNA

DNA 直接修复 修复嘧啶二体或甲基化 DNA

Page 13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

错配修复对 DNA 复制忠实性的贡献力达 102-103 , DNA子链中的错配几乎完全能被修

正。

Page 13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3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该系统识别母链的依据来自 Dam 甲基化酶,它能使位于 5’ GATC 序列中腺苷酸的N6 位甲基化。一旦复制叉通过复制起始位点,母链就会在开始 DNA 合成前的几秒种至几分钟内被甲基化。

Page 13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只要两条 DNA 链上碱基配对出问题,错配修复系统就会根据“保存母链,修正子链”的原则,找出错误碱基所在的 DNA链,并在对应于母链甲基化腺苷酸上游鸟苷酸的 5’ 位置切开子链,再启动特定的修复途径,合成新的子链片段。

Page 13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3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当错配碱基位于切口 3’ 下游端时,在MutL-MutS 、解链酶 II 、 DNA 外切酶VII 或 RecJ 核酸酶的作用下从错配碱基3’ 下游端开始切除单链 DNA直到错配位点,并在 Pol III 和 SSB 的作用下合成新的子链片段。

若错配碱基位于切口的 5’ 上游端,则在 DNA 外切酶 I 或 IX 的作用下切除单链 DNA直到错配位点,再合成新的子链片段。

Page 13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碱基切除修复( Base-excision repair )

所有细胞中都带有能识别受损核酸位点的不同的糖苷水解酶,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 N-β 糖苷键,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 AP 位点。

DNA 分子中一旦产生了 AP 位点,内切酶就会把受损核苷酸的糖苷 - 磷酸键切开,移去 AP 位点附近小片段 DNA ,并由DNA聚合酶 I 和 DNA 连接酶共同完成修复。

Page 13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excision repair )

当 DNA 链上相应位置的核苷酸发生损伤,导致双链之间无法形成氢键,则由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负责修复。

Page 14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4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大肠杆菌(左)和人类细胞中的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示意图。在原核生物中受核苷酸 3’ 端的第 5 位, 5’ 端的第 8 位磷酸糖苷分别被 DNA切割酶切开。在人类细胞中,受损伤核苷酸 3’ 端第6 位, 5’ 端的第 23 位磷酸糖苷键分别被 DNA切割酶切开。

Page 14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DNA 的直接修复( direct repair)

生物体内还存在 DNA损伤直接修复而并不需要切除碱基或核苷酸的机制。

DNA光解酶( photolyase )能把在光下或经紫外光照射形成的环丁烷胸腺嘧啶二体及 6-4光化物( 6-4-photoproduct )还原成为单体。

Page 14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4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6 DNA 的转座

DNA 的转座,或称移位( transposition ),是由可移位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已经发现“转座”这一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 DNA 的复制。

Page 14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6.1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转座子( transposon , Tn )是存在于染色体 DNA 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不同于同源重组。

1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 insertional sequence , IS ),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的正常组成部分。一个细菌细胞常带有少于 10 个 IS 序列。

Page 14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常见的 IS 序列都是很小的 DNA片段(约 1kb ),末端具有倒置重复序列,转座时常复制宿主靶位点 4 ~ 15bp 的 DNA 形成正向重复区。

大部分 IS 序列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翻译起点紧挨着第一个倒置重复区,终止点位于第二个倒置重复区或附近。

IS1 含有两个分开的读码框,只有移码通读才能产生功能型转座酶。

Page 14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4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 IS) 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因为最初是从细菌的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段自发的插入序列,阻止了被插入的基因的转录,所以称为插入序列 (IS) 。

IS 是细菌染色体和质粒的正常组成成分。标准的大肠杆菌含有任何一种常见的 IS ,每一种都有不到 10份拷贝。当描述插入特定位置的 IS 如插入入噬菌体时,可以记为λ :: IS 。 IS 都能编码自身转座所需的酶。不同的 IS

的序列各不相同,但两端都有短的反向重复序列 (1R) ,这两份重复序列通常十分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在插入的靶位点上都会生成短的正向重复序列 (DR) 。

Page 14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IS 的遗传学特性可以归纳如下: ① 能编码转座酶,自主进行转座。转座酶的编码起始点

位于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内。终止点则正好位于另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前或中间。

②插入位点一般是随机的,很少是位点专一的。 ③插入后使宿主染色体的插入位置上产生短的正向重复

序列。 ④ 转座是罕见事件,与自发突变率处于同一数量级,约

为每代 10-3 一 10-4 。⑤插入片段精确切离后,可使 IS诱发的突变回复为野

生型,但这种概率很低,每代只有 10-6 一 10-10 。⑥不精确切离可使插入位置附近的宿主基因发生缺失。

Page 15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复合式转座子( composite transposon )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 IS序列。

一旦形成复合转座子, IS 序列就不能再单独移动,因为它们的功能被修饰了,只能作为复合体移动。

Page 15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5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除了末端带有 IS 序列的复合转座子以外,还存在一些没有 IS 序列的、体积庞大的转座子( 5 000bp 以上)——TnA家族。常带有 3 个基因,一个编码β- 内酰胺酶( AmpR ),另两个则是转座作用所必须的。所有 TnA 类转座子两翼都带有 38bp 的倒置重复序列。

Page 15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5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6.2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 、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controlling element )

玉米中的控制因子分为两类,即自主性因子和非自主性因子。当基因组中非自主性因子与同家族的自主性因子同时存在时,它才具备转座功能——同一家族的自主性因子能为非自主性因子的转座提供反式作用蛋白(转座酶)。

Page 15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早在 1932年,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 (McClintock B)就发现玉米籽粒色素斑点的不稳定遗传行为, 1951年她首次提出了可在染色体上移动的“控制元件”或称控制因子 (controlling element) 的概念。一个控制因子整合在一个基因座上,可以引起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当把控制因子准确地从染色体上切离以后,基因座的表型就恢复正常。麦克林托克提出基因可移动的概念时,被学术界认为有悖遗传学的传统观点,因而没有达成共识。直到在多种生物中证明基因确实可以移动以后,她的发现才得到公认,于 1984年获诺贝尔奖。

Page 15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玉米的控制元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自主移动的调节因子,能合成转座酶,并支配受体因子移动,如 Ac-Ds系统中的 Ac ;另一类为非自主移动的受体因子,不产生蛋白质,如 Ac-Ds系统中的 Ds 。Ac 和 Ds 这两个因子都位于玉米第 9号染色体短臂,在色素基因 C 的附近。当 C 基因附近有 Ac 而没有Ds 时, C 基因处于活化状态,玉米籽粒内有色素生成,籽粒是有颜色的。当 Ds 因子插入基因 C并且 Ac 也存在的情况下,虽然 Ds抑制基因 C 的活性,但由于在玉米胚乳发育期间有些细胞里的 Ds 因 Ac 存在而切离转座,所以这些细胞仍能合成色素,因而玉米籽粒出现色素斑点。当 Ac 不存在时, Ds固定在 C 基因处, C 不再合成色素。玉米籽粒就没有颜色 。

Page 15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在著名的 Ac-Ds 体系中,自主转座子 Ac长 4 563bp ,转录生成 3 500bp 的单一成熟 RNA—— 产物是转座酶。

Ac 转座子的两翼有 11bp 的倒转重复序列,在其靶 DNA 位点复制形成8bp正向重复。

已知所有 Ds 都是 Ac 转座子的缺失突变体,其两端有完整的转座特征序列

Page 15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自主移动的 Ac 因子全长 4.5 kb ,有 5 个外显子,其产物是转座酶。 Ac 因子的两端是长 11bp 的反向重复序列 (1R) ,即 5'CAC~GATGAAA…TTTCATCCL'TA3’ 。 非 自主移动的 Ds 因子比 Ac 因子短,长度为 0.4 ~ 4 kb ,它的中间有许多种长度不等的缺失。 Ds 的两端都有 11 bp 的反向重复序列,在插入位点上则有 6 ~ 8 bp 的正向重复序列。例如, Ds9 只缺失 194 bP ,而 Ds6 则缺失 2.5 kb 。 Ac 、 Ds 的转座属于非复制机制,即不是复制一份拷贝后将拷贝转移,而是直接从原来位置消失。

Page 15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Spm ( suppressor-mutator ) /En (enhancer )属于另一类转座子。 Spm和 En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只有不到 10 个碱基的差异,两端各有一个 13bp 的倒置重复序列,在其靶 DNA 位点复制形成 3bp正向重复。

Page 16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6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Spm 和 En 的转录区(即 tnpA 基因)有 8300bp ,成熟mRNA 为 2500bp 。 tnpA 基因产物的主要功能是切割转座子序列。另有两个开放读码框位于 tnpA 基因的内含子中,其 mRNA 的含量大约只有 tnpA 基因产物的 1% 。

由 tnpB 基因编码的这两个蛋白可能直接与转座子两端 13bp倒转重复区相结合,有利于 DNA 的切割和转移。所有 dSpm( defective Spm )都是功能型 Spm 的缺失突变体。

Page 16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6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 、果蝇中的转座子 果蝇中的 Copia 转座子具有数百 bp的末端正向重复和类似于酵母 Ty 转座子及 RNA肿瘤前病毒的结构,能以高速度转录并产生有多聚腺苷化末端的 RNA 。只具有一个长的可阅读框架,基因产物与 RNA肿瘤病毒逆转录酶有较高的同源性。

Page 16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65: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 转座子两翼都有 31bp倒置重复序列,转座后导致靶 DNA 复制产生 8bp

正向重复序列。 有实验证明, P 转座子插入果蝇基因组 W 位点引起杂种不育。

P 转座子

Page 166: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 转座子的原初转录产物为 2.5 或 3.0kb,包括外显子 0 、 1 、 2 、 3 及 3 个内含子。

体细胞中,只有前两个内含子能被顺利切除,产生包括外显子 0 ~ 2 的功能型 mRNA并被翻译成一个 6.6×104 的转座阻遏蛋白。

在卵细胞中,内含子 3 能被切除,所产生的成熟 mRNA 包括全部 4 个外显子并被翻译成 8.7×104 转座酶,导致 P转座子转座和配子体败育。

Page 167: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68: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69: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70: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6.3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发生时,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 3 ~ 12bp )、被称为靶序列的 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不同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特定转座子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是一样的。 IS1 两翼总有 9 个碱基对的靶序列,而 Tn3 两端总有 5bp 的靶序列

Page 171: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Page 172: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在复制性转座中,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的仅仅是原转座子的拷贝。转座酶( transposase )和解离酶( resolvase )分别作用于原始及复制转座子。TnA 类主要是这种形式。

在非复制性转座中,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IS 序列、 Mu 及 Tn5 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转座

Page 173: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

2.6.4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① 转座引起插入突变,导致结构基因失活。

②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③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④ 转座引起生物进化。

由于转座作用,使某些原来在染色体上相距甚远的基因组合到一起,构建成新的表达单元,产生新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子。

Page 174: 第二章     染色体与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