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编辑: 邱凌 责任编辑:孙志禹 校对: 李晓明 刘志淼 制作: 王文博 04 牛河梁 我 ,比共和国小一岁 ,经历了新中 国成立后的喜悦,见识过奋然前行的 悲欢离合。 邻居家的二姐,小名国红,大我 一岁,和伟大的祖国同龄。多少年 后,我才知道老人给她起的小名的含 义。她生在建国日,父母希望她和共 和 国 一 样 红 。我7 岁上 学 ,她8 岁上 学,一个班,又是近邻。“ 远亲不如近 ”,上学一起去 ,回家一起玩儿 ,我 没有亲姐,妈妈让我叫她二姐。到三 年级,二姐辍学了。那是挨饿的年 月 ,挖野菜 、捡柴火 ,二姐成了家里 的劳动力。星期天或是放学后,二姐 经常喊我去和她剜野菜、捡 疙瘩棒 ”。春夏 ,天长 ,我俩经常去北坡的 大沟 ,有阴凉 。剜苦麻子 、野鸡膀子 、 小白蒿,捡小树枝儿、水冲出裸露在 坎子边的小荆条疙瘩、圪针根子。 为一口吃一把烧,十几岁的我 们—— 有时有本家二哥和刘家大 姐—— — 就在弯弯的山间小路挎着个破 筐奔走。 等我读完中学 ,一律回乡 ,到农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二姐,已是 一位标准的女社员。记得解放军在我 村支农时 ,一再表扬二姐 ,说她 鱼鳞 挖得还快还好 ,植树造林 ,是标兵 。 记得 ,一天晚饭后 ,二姐喊我 ,让 我陪她去公社看看奉命撤离的解放 军。深秋的夜晚,一起走上往公社去的 山边小路。我知道连指挥部设在花果 山下的一栋瓦房里。山边的小路,弯弯 曲曲,乱草纵横,走了近10里到指挥部 的时候 ,已是夜色沉沉 。那时 ,柴草茂 密的地段不多,这里是公社花果山封 山,又是部队的临时营房,草木在朦胧 的秋夜,把山路更拉进了昏暗。昏黄的 几缕光在坎上的树间钻出来,我和二 姐说: 朝闪光的方向走 ,就到了 。” 姐松开了拉着我的手。我顺势整整衣 襟,正正头上戴的班长送我的真军帽, 才觉得手心似乎都是冰凉的汗。 我一声正规的报告,走进了连指 挥部。连首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俩,送我 们到坎下,“ 山路弯弯 ,黑呀 ,伢子好 走。” 首长说。路上二姐问: 解放军说 啥意思? ”“ 山路黑,孩子再见。”“ 咱都 这大了,怎还叫孩子? ”“ 可能四川方 言,就这么说。”“ 还是你们念书的,懂 得多。” 其实我心里在想,一个二十岁、 一个十九岁 ,这么大怎还叫孩子呢 !孩 子 ,能这么懂 全国学习解放军 吗! 夜的深秋 ,很冷 。我俩都是薄薄的 汗衫,走得很近,似乎在遮一些寒气。 我顺着 伢子 这话 ,给二姐讲方言 ,讲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讲路黑也 不怕,“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 ”,不着边际地讲 ,不着边际地到家 了 !山路弯弯 ,夜路茫茫 。我走到家门 口回头一望,二姐还在她家的后门看 着我。 走山路夜路 ,我很习惯 。以前曾经 和爸爸抱怨过,咱这嘎达儿就不像人 家平原大平道好走。我念中学时,还没 有现在四通八达的沥青公路,更别说 村村通工程了。 20里路,要翻一座梁, 一条河。那时学校作息时间必须严 格遵守 ,没车 ,连自行车都没有 。贪黑 走弯弯的山路、跋涉烂泥的河滩,掉 河,满脚湿泥,常有的事。一年夏天,爸 爸从三线筑路工地告假回来,简直震 惊了我。爸爸用一天时间徒步90多里, 从工地走回家。多少年后,我骑自行车 寻访过爸爸回家的路:大林腰子-东 大屯-于班营子-南三家子-苑家沟- 四营子-二车户沟-郑杖子,两涉小凌 河,爬过记不清多少大梁岗子,山路弯 弯 ,有荒草河滩 ,有羊肠小道 。头半道 瞅着羊山,后半道奔小孤山。看准大方 向,脚下的道就不会错。那时我问 不坐汽车? ”“ 给了三天假 ,要坐车 ,走 弓背,换车等一宿,来回都不赶趟儿 了。走弓弦,还能在家待一天。” 有了父 亲的言传身教,我从不觉得路不好 走了。 我在木头城子中学工作时,跨越 大柏山的公路一条也没有。如果乘汽 车 ,也需要到朝阳换乘 ,走大弓背 ,约 260里 。我骑自行车 ,从桃园上梁 ,梁顶 附近磨盘大的石头间弯弯的小路,我 得把自行车扛起来,可一想起老一辈 走过的漫长艰难,我,一身汗就过去 了,这算什么。 岁月悠悠 ,今天 ,宽阔平坦的大路 修到脚下,汽车、各式小轿车开到家, 停在院子里。走过山路弯弯,迎来了绚 丽的明天。 二姐,我们这一辈开始迎来了好 时代,过上了好日子。 山路弯弯 王庆民 我与小凌河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小凌河水的涓涓细流滋养了我的童 年和少年,又在我青春的花季里播 种 、施肥 、灌溉,我才得以茁壮成长。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 个年代,小村村民的生计,主要是靠 农业生产,从春季播种到秋收,除了 靠老天降雨外,主要是依靠小凌河 的地上水和地下水供给。七十年代,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村民依靠节 俭过日子,才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 题。八十年代,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开始实施,改 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小凌河两岸, 也吹进了小村 。“ 要致富 ,先修路。” 我家乡的小村也铺上了油漆板路。 村民沿着这条路,在小凌河岸边栽 上了大片大片的白杨树 、柳树 ;在土 层较薄的山坡 、丘陵 ,栽种 、嫁接了 枣树 ;村民开始大批的养鸡 、在凌河 边养鸭 、养大鹅发展家禽业 ;开始养 羊 、养牛等发展畜牧业 ;开始实施因 地制宜 ,实行科技种田 ;开始搞活个 体经济 ;开始走出小村出外打工 、学 手艺……九十年代初,我村盖起了 第一座二层小楼,家家户户的小日 子开始蒸蒸日上,过得红红火火。 我与小凌河的情缘还远不如 此。医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小 凌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工作。我刚到 小镇的时候,清楚地记得,小镇只 有南北和东西两条油漆板路,也只 有几辆大客车连接附近的城市。各 个小村主要是沙石路,偏僻一点的 小村还是羊肠小道。虽说我所在的 小镇,当时是朝阳县东南部最大的 一个镇,又有着方圆几十里地最大 的贸易市场,但整体居民的物质生 活还不算太富裕。小镇的居民多半 儿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 好在居民的生活已有了明显提高, 玉米换大米,加上自种的小麦,大 多数人家一年中能有三分之二的 时间吃上细粮。有一小部分人也依 靠市场经商开始富了起来,商品经 济在快速、稳步发展之中。 如今,我在小镇已经工作了二十 多年。小镇和所属的各个小村已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镇已成为崛起 的一枝独秀,在小凌河畔熠熠生辉。 小镇的交通现已经非常发达。 丹锡高速和锦赤铁路货运专线穿镇 而过。国道通武线和省道锦赤线,在 小镇交会。襟渤海而衍内陆,望京津 而牵沈抚。全镇主干路网总长67公 里,镇区内道路硬化已覆盖。已建客 运中心和三条公交线,投入运营车 辆10 台 ,运 营 里 程280 公 里 。北山 坡 上的京沈高速公路已开通。由于交 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大枣 、小凌河 鸭蛋早已集结成箱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小凌河水清甜可口,做出的大 豆腐细腻滑嫩,干豆腐筋道味醇,过 往旅客或就餐或捎带,赞不绝口。现 在小镇豆腐作坊已有上百个,成为 小凌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小 镇所辖各村油漆板路相连交通便 利。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沟门村的云 培山 ,曲径通幽 ,景色宜人 ;南三家 村的清凉山,洞内空气清新,冬暖夏 凉;距小镇东大桥南200米的娘娘 庙,是一座孤山顶峰,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三处景区,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 绎不绝,成为小凌河边又一道靓丽 的风景。 2015 年 ,依 照 五个一工程 建设要求,在小镇东部成立了朝阳 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 年 ,又 晋 升 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已注册50多 家企业。开发区的建立,推动了小镇 各项经济的发展,如今小镇已成为 新经济,新农村 、新城镇 的典范。 2017年,我包村下乡到全镇最 贫困的小村防火。车子刚从鞍羊线 右拐向西北行驶二里多地,打开车 窗望去,我的心一下子生出几分欣 喜,面目一新的山村景色扑面而 来,几棵高大的白杨树像刚强的卫 士守护在小村口,一座别致的石拱 小桥,美美地倾听着桥下哗啦啦的 流水歌声,放眼环望,一座座镶嵌 各色瓷砖的楼座子依山而建,紧拥 着小村的几座小山植被繁茂,翠绿 的松树 ,花开正艳的桃树 、杏树 ,孕 育花期的枣树……这简直就是陶渊 明笔下的一座世外桃源啊 !中午 ,在 小村的中心户长家用餐,一大锅小 笨鸡炖蘑菇香气扑鼻,一大盆绿色 的小葱 、小白菜 、小生菜 、家苣荬菜, 一大摞用玉米面摊的大煎饼,一盘 自制的特味农家大酱……听中心户 长介绍着: 你们随便吃啊!这小鸡 是自家养的,现在每家都养一群小 笨鸡,肉蛋兼用,蘑菇是去年秋天在 前面的松山上采的,这些青菜都是 我们园子里用塑料薄膜扣大棚生 产的 ,没有农药 ,纯绿色食品 。现在 不比以前了,我们这山沟里也不稀 罕大米白面了!我们现在都学会了 粗粮细做,家家户户都变着法地做 各种口味的小食品,现在的生活讲 究的是精致了 !” 小凌河水夜以继日地流淌着,安 详地聆听着两岸居民欢快的笑声。夜 晚以小镇为中心的两岸居民,在各自 小村新建的娱乐场地扭大秧歌、跳广 场舞,音乐声 、欢笑声连成一片,到处 呈现一派安康祥和的局面。 凌河,赋予我半世情缘 石玉梅 (一) 人民中国七秩庆,华夏振兴亨太平。 百姓生活得改善,工农现代化升腾。 (二) 治山治水治贫穷,青山绿水奔小康。 中华崛起齐奋进,歌舞升平国力昌。 (三) 神州百姓绽心花,小康生活进万家。 二个百年宏图展,鹏程万里振中华。 (四) 迎风招展五星旗,新国蓬勃百业兴。 领袖精英筹国计,稻谷煤电赖民生。 巨帜高擎创伟业,飞船载人飞太空。 屹立东方震广宇,五洲刮目视蛟龙。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颂 (四首) 刘振勋 走在上班的路上, 丝毫不顾忌路人的眼 光,肆无忌惮地吃一个 苹果。那是尘世的幸福 呀,你能感觉到吗? 大概是性格使然吧, 我的幸福总是很简单:进 城了,爱美的女同事唧唧喳喳地选 着裙子。而我对爱人说: 噢,能每天 吃到苦生菜 ,真享受呢 。” 让有的同 事笑我很久。他们实在想不明白:进 城就是为了吃苦生菜嘛? 我就这样,把白菜掏出菜心, 洗净铺平,蘸足了 葱伴侣 的大 酱,放一小勺子米饭,放上撕碎的 香菜 、大葱 ,把菜叶卷得紧紧地 ,包 成一个饭包。嘴里嘎吱有声,香甜 的吃下去。向爱人炫耀说: 能吃上 饭包,真好呀。太香了 !” 在阳台上 ,一边浇灌盆花 ,一 边晒着阳光,一边看行人匆忙的 步履。有时会哼着跑调的小曲。那 种惬意,很满足呢。 爱人从附近的山上捡来蘑菇, 我细心地摘去草叶,用剪刀剪去泥 根。大蘑菇就劈成细丝。均匀地晒 在硬纸壳上,看阳光透过窗纱,温 暖而安适地晒着它们。自己坐在马 扎上。看着天边的云 朵,飘到山那边去了。 这种情调很温馨的吧。 我有时会很闲地 跑去聚餐。喝上一碗羊 杂 ,很养胃 ,又很省钱。 或者二三知己,去吃鱼 锅饼子。黄黄的胖乎乎的饼子,蘸 上土豆豆角排骨汤吃,那是很享受 的。这种小情调让我们很知足。能 够吃上喜欢的饭菜,乐呵呵的谈天 说地。幸福的感受是无言。 有时候 ,看到一本好书 ,如同 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所有的语 言、一切的思想,都能理解的透 彻,仿佛主人公说的话做的事,就 发生在我的身上。非常容易理解。 自顾自的微笑:世间的知音,这样 容易找到。在书里,永恒的存在。 书籍再读,感情又深了一层。心中 的感受又增加一些。 沐浴是一种幸福,散步是一 种幸福,听豆浆机嗡嗡的叫着是 一种幸福,在空阔的山林大喊是 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这样简 单。只要你是这样怀着热爱去生 活。尝试在阳光下吃一个苹果吧, 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在阳光下吃一个苹果 陈杰 新荷 李文利摄 登万松山 一峰独秀彩云飞,玉翠葱茏映日辉。 松柏傲然涛震宇,云杉遒媚波连漪。 沼泽湖地荷莲润,凉水河边草鲤肥。 遍地黄花多灿烂,南天大雁几时归。 游下湾子 塞外春风过玉门,桃花扑面醉行人。 山川松柏披光彩,庭院玫瑰暖客心。 柳岸沙堤谈往事,清池泉水写如今。 孩提朦胧寻香港,皓首难回是少新。 望南天门 壁立石开南天悠,栏杆玉砌阁亭楼。 群山峻岭新光影,鲈鲤湖光竞自由。 古道雄姿千仞秀,一夫镇守万人愁。 酒兴朋友行诗赋,今古闲谈论北州。 七律三首 马亚峰 父亲好酒,村里人都 知道 。父亲有几件宝贝 ,一 个细腻的白瓷酒壶、几个 白瓷酒盅 。每顿饭 ,父亲都 要喝几盅 。那个时代 ,吃饭 都很困难,但是父亲却没 有缺过酒 。当然 ,都是散白 酒,能喝上瓶装酒都是过年过节的事 儿 。公社的养猪场酿酒 ,酒糟喂猪 ,都 是真正的小烧。父亲总是托人去买那 种小烧。儿时的我看到父亲每顿喝得 滋滋有味,姿势也非常优雅。父亲用 一个白色印着毛主席戴着草帽的搪 瓷缸子,把酒壶放到里面用开水烫 热,把冒着热气的酒倒入小酒盅里, 端起来 的一声饮下半盅,然后很 香甜地吧嗒着嘴。逗引得我们也想喝 一口,父亲就用筷子蘸一滴酒放到我 的嘴里,辣得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父亲喝酒档次的提高还是在大 哥中专毕业以后大哥在市内工作, 他有一个同学在当时的朝阳酒厂 (就是后来的凌塔酒厂)上班,每个月 大哥都托同学给父亲买回一塑料桶 凌塔副号,把村里人羡慕的不行,尤 其一些好酒邻居,经常在晚饭后到 我家串门,父亲会让我们再拿出酒 盅,与邻居共饮。把邻居喝得面红耳 赤啧啧赞叹称好酒。每到过年,村里 人就到我家来,让父亲告诉大哥多 到酒厂批点凌塔副号。尤其有的人 家正月有新姑爷拜年,就是批不来 求父亲赊也要赊几斤凌塔副号。能 让新姑爷喝到凌塔副号简直就是老 丈人家无比荣耀的事情。这个时候, 父亲就要给大哥下死命令,为了村 人的荣耀,为了父亲的荣耀,必须把 酒买到。让外村的新姑爷知道我们 村人也能喝到凌塔副号。大哥能买 到的凌塔副号酒简直就是我们村的 茅台,是我们村的国宾酒。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 代初,我们家的日子还很拮据。我们 家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十一口人,除 了父母都是老弱病残 。奶奶 、二爷爷 、 大爷,还有我们六个孩子,大哥、二 哥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都上小学。在生 产队没有劳动力,爸爸在当时的油库 上班,这种半工半农的家庭在那个年 代吃不饱饭是正常的。 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有着高超 的生存技艺,一个人撑起十一口人的 家庭使我们没有挨过饿。父亲好酒, 是因为酒已经成为他面对困难不低 头的动力和依赖,也是父亲保证我们 吃饱饭的交际手段。从公社书记 、大 队书记、到粮库主任、生产队队长、保 管 、会计 ,没有没端过我家酒盅的。父 亲就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用酒来 维系一家人的饭碗子。这 样形容我丝毫没有贬低父 亲的意思,反而对父亲充 满敬意。父亲在四十多岁 的时候就已经满头白发, 父亲依靠酒与生活顽强对 抗着。这样的境况一直挨 到土地承包到户,我家的日子有所改 观,加上大哥二哥相继参加工作,上 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喝酒的规格一 下子提高到喝瓶装的53度圆瓶凌塔, 据说当时此酒获得轻工部银奖、辽宁 省优质奖等诸多奖项。父亲继续引领 着、占据着我们村酒文化的制高点。 这时的父亲已经不需要用酒来 维系一家人的饭碗子,确确实实变成 父亲享受的生活用品,也是与邻里融 合的粘合剂。父亲的圆瓶凌塔也成了 我们村喝酒的最高标准。 在1994年春节,父亲备了很多 年货等着我们回家过年,当然也有 三箱72瓶凌塔53度白酒,然而在一次 值夜班上班途中摩托车肇事父亲彻 底离开了我们,三箱白酒仅仅喝掉三 瓶。这些酒,在父亲以后的祭日里招 待亲朋喝掉了,最后剩2瓶,在父亲去 世十多年后,我们单位一个老主任 去我家,我拿出2瓶酒,酒已经发粘, 往外倒丝丝缕缕,打开酒瓶,满屋飘 香,老主任惊呼好酒,老主任说这酒 就是茅台也不换。这里声明,父亲的 摩托车肇事与酒无关。 每次在父亲的坟前祭奠,我们都 要带去几瓶酒,带去我们的哀思。父 亲一生与酒结缘,酒是他面对各种困 难仍然面对微笑的原动力,陪伴他走 过艰苦人生历程,父亲与酒让我们在 物质匮乏的年代健康地生存下来。尽 管父亲一生好酒,但是没有喝过茅台 五粮液这样的名酒,几桶散装的白 酒,甚至地瓜干酿造的小烧酒,就让 他喝出了豪迈的人生。 修树武 苦丁香 峰峦叠嶂雨雪寒, 贫瘠肥沃不思迁。 苦生生苦苦何苦, 逢春独放香漫天。 马蹄莲 马蹄伏枥醒翠莲, 等闲寂寥静成欢。 悠悠缘来风帆满, 淡淡灵光罩庭园。 云雾花 昨午日晕今夜雨, 月伴云飘转天风。 风雨催芳情飞诉, 多少字韵云雾中。 七绝 语花三朵 刘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七十华诞,举国欢唱 山应水和,九凤来仪 歌冲九霄,心潮激荡 礼赞先烈,信仰坚定 只为华夏,屹立东方 泪化金星,血染红旗 生死度外,笑对刀枪 为求主义,九死不悔 红梅品格,万世景仰 今日中国,百业兴旺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 检察事业,蓬勃发展 法律监督,利剑高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检察干警,豪情万丈 听党指挥,一切为民 誓为祖国,再献力量 祝福中华,复兴梦圆 一路高歌,再创辉煌。 合唱红歌有感 林海 万千世界,一切 物品皆能触动人的 心。或是无垠的蓝天, 或是磅礴的大海,或 是壮丽的群山,或是 无际的草原…… 可触动我心灵的, 却是无处不在的—— —线,它勾勒出 海面澎湃的浪;勾勒出群山万壑; 亦勾勒出草茎牛羊。千万的线集结 成网,人们之间有交际网,捕鱼有 鱼网 ,执法有法网 。人在网间穿梭 , 或在网的空隙,或在线的交点。 但最使我触动的线是在纸 上 ,白的 ,或是黄的纸 ,黑的 , 或是彩的线。 放一段轻柔的音 乐 ,铺一张白纸 ,取一根 铅笔,画出一条条优美 的线,用它们拼凑成一 个人 ,一个动物 ,一件静 物,哪怕只是几条优美 的线 ,一张稀疏的网 ,几 个单间 ,几个数字 ,都是一种享受 。 享受笔尖划过白纸,留下一条或几 条触动人心的线,好像心中也有什 么划了过去 ,是笔尖呢?还是线?抑 或是情感抑或是记忆? 我喜欢素描,用几千万根线去 勾勒一件静物,白色的纸,黑色的 线,形成一种和谐的美。层叠的线 交错成网 ,描绘出形体 ,明暗 、投 影 、光泽,那是线的世界,让人沉浸 的线的世界,那儿的每一根线都有 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韵味。 我喜欢写作,用几千万根线去 勾勒一件事情,浮动的纸,灵活的 线,形成一种和谐的美,千万条线 拼凑成千万的文字,拼凑成词语、 句子、语段、文章。那是线的世界,多 姿多彩的线的世界,那儿的每一根 线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 我爱这线 ,浓的 、淡的 、细 的 、粗的 ,黑的 、彩的……我爱这 线带来的一切 ,蓝天 、大海 、群 山 、草原 、图画 、文字,抑或是疏 的、密的网,抑或是让人沉浸的, 多姿多彩的线的世界…… 当时光划过生命,留下一条或 几条动人的线,是否也有什么划过 了你的心灵?是对光阴似箭的感叹 呢?还是对无悔青春的回忆呢?抑 或只是几条优美的线的记忆,或 直、或曲、或长、或短…… 触动我心灵的线 于晓茜 绿 绿 夏娇 一茗摄

云 雾 花 - newpaper.cynews.com.cnnewpaper.cynews.com.cn/upload/xpaper/2019-07-20/CYRB072004_8_1.pdf · 我 , 比 共 和 国 小 一 岁 , 经 历 了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编辑:邱凌 责任编辑:孙志禹 校对:李晓明 刘志淼 制作:王文博04牛河梁

我,比共和国小一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见识过奋然前行的悲欢离合。

邻居家的二姐,小名国红,大我一岁 ,和伟大的祖国同龄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老人给她起的小名的含义。她生在建国日,父母希望她和共和国一样红 。我7岁上学 ,她8岁上学,一个班,又是近邻。“远亲不如近邻”,上学一起去,回家一起玩儿,我没有亲姐,妈妈让我叫她二姐。到三年级 ,二姐辍学了 。那是挨饿的年月,挖野菜 、捡柴火,二姐成了家里的劳动力。星期天或是放学后,二姐经常喊我去和她剜野菜、捡“疙瘩棒儿”。春夏,天长,我俩经常去北坡的大沟,有阴凉。剜苦麻子、野鸡膀子、

小白蒿,捡小树枝儿、水冲出裸露在坎子边的小荆条疙瘩、圪针根子。

为一口吃一把烧,十几岁的我们——— 有时有本家二哥和刘家大姐——— 就在弯弯的山间小路挎着个破筐奔走。

等我读完中学,一律回乡,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二姐,已是一位标准的女社员。记得解放军在我

村支农时,一再表扬二姐,说她“鱼鳞坑”挖得还快还好,植树造林,是标兵。

记得,一天晚饭后,二姐喊我,让我陪她去公社看看奉命撤离的解放军。深秋的夜晚,一起走上往公社去的山边小路。我知道连指挥部设在花果山下的一栋瓦房里。山边的小路,弯弯曲曲,乱草纵横,走了近10里到指挥部的时候,已是夜色沉沉。那时,柴草茂密的地段不多,这里是公社花果山封山,又是部队的临时营房,草木在朦胧的秋夜,把山路更拉进了昏暗。昏黄的几缕光在坎上的树间钻出来,我和二姐说:“朝闪光的方向走,就到了。”二姐松开了拉着我的手。我顺势整整衣襟,正正头上戴的班长送我的真军帽,

才觉得手心似乎都是冰凉的汗。

我一声正规的报告,走进了连指挥部。连首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俩,送我

们到坎下,“山路弯弯,黑呀,伢子好走。”首长说。路上二姐问:“解放军说啥意思?”“山路黑,孩子再见。”“咱都这大了,怎还叫孩子?”“可能四川方言,就这么说。”“还是你们念书的,懂得多。”其实我心里在想,一个二十岁、

一个十九岁,这么大怎还叫孩子呢!孩子,能这么懂“全国学习解放军”吗!

夜的深秋,很冷。我俩都是薄薄的汗衫,走得很近,似乎在遮一些寒气。

我顺着“伢子”这话,给二姐讲方言,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讲路黑也不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着边际地讲,不着边际地到家了!山路弯弯,夜路茫茫。我走到家门口回头一望,二姐还在她家的后门看着我。

走山路夜路,我很习惯。以前曾经和爸爸抱怨过,咱这嘎达儿就不像人家平原大平道好走。我念中学时,还没有现在四通八达的沥青公路,更别说村村通工程了。20里路,要翻一座梁,

蹚一条河。那时学校作息时间必须严格遵守,没车,连自行车都没有。贪黑

走弯弯的山路、跋涉烂泥的河滩,掉河,满脚湿泥,常有的事。一年夏天,爸爸从三线筑路工地告假回来,简直震惊了我。爸爸用一天时间徒步90多里,

从工地走回家。多少年后,我骑自行车寻访过爸爸回家的路:大林腰子-东大屯-于班营子-南三家子-苑家沟-四营子-二车户沟-郑杖子,两涉小凌河,爬过记不清多少大梁岗子,山路弯弯,有荒草河滩,有羊肠小道。头半道瞅着羊山,后半道奔小孤山。看准大方向,脚下的道就不会错。那时我问“怎不坐汽车?”“给了三天假,要坐车,走弓背,换车等一宿,来回都不赶趟儿了。走弓弦,还能在家待一天。”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从不觉得路不好走了。

我在木头城子中学工作时,跨越大柏山的公路一条也没有。如果乘汽车,也需要到朝阳换乘,走大弓背,约260里。我骑自行车,从桃园上梁,梁顶附近磨盘大的石头间弯弯的小路,我得把自行车扛起来,可一想起老一辈走过的漫长艰难,我,一身汗就过去了,这算什么。

岁月悠悠,今天,宽阔平坦的大路修到脚下,汽车、各式小轿车开到家,

停在院子里。走过山路弯弯,迎来了绚丽的明天。

二姐,我们这一辈开始迎来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

山 路 弯 弯王庆民

我与小凌河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小凌河水的涓涓细流滋养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又在我青春的花季里播种、施肥、灌溉,我才得以茁壮成长。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年代,小村村民的生计,主要是靠农业生产,从春季播种到秋收,除了靠老天降雨外,主要是依靠小凌河的地上水和地下水供给。七十年代,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村民依靠节俭过日子,才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八十年代,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小凌河两岸,

也吹进了小村。“要致富,先修路。”

我家乡的小村也铺上了油漆板路。

村民沿着这条路,在小凌河岸边栽上了大片大片的白杨树、柳树;在土层较薄的山坡、丘陵,栽种、嫁接了枣树;村民开始大批的养鸡、在凌河边养鸭、养大鹅发展家禽业;开始养羊、养牛等发展畜牧业;开始实施因地制宜,实行科技种田;开始搞活个体经济;开始走出小村出外打工、学手艺……九十年代初,我村盖起了第一座二层小楼,家家户户的小日子开始蒸蒸日上,过得红红火火。

我与小凌河的情缘还远不如此。医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小凌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工作。我刚到小镇的时候,清楚地记得,小镇只有南北和东西两条油漆板路,也只有几辆大客车连接附近的城市。各个小村主要是沙石路,偏僻一点的小村还是羊肠小道。虽说我所在的小镇,当时是朝阳县东南部最大的一个镇,又有着方圆几十里地最大的贸易市场,但整体居民的物质生活还不算太富裕。小镇的居民多半儿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

好在居民的生活已有了明显提高,

玉米换大米,加上自种的小麦,大多数人家一年中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吃上细粮。有一小部分人也依靠市场经商开始富了起来,商品经济在快速、稳步发展之中。

如今,我在小镇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小镇和所属的各个小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镇已成为崛起的一枝独秀,在小凌河畔熠熠生辉。

小镇的交通现已经非常发达。

丹锡高速和锦赤铁路货运专线穿镇而过。国道通武线和省道锦赤线,在小镇交会。襟渤海而衍内陆,望京津而牵沈抚。全镇主干路网总长67公里,镇区内道路硬化已覆盖。已建客运中心和三条公交线,投入运营车辆10台,运营里程280公里。北山坡上的京沈高速公路已开通。由于交

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大枣、小凌河鸭蛋早已集结成箱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小凌河水清甜可口,做出的大豆腐细腻滑嫩,干豆腐筋道味醇,过往旅客或就餐或捎带,赞不绝口。现在小镇豆腐作坊已有上百个,成为小凌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小镇所辖各村油漆板路相连交通便利。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沟门村的云培山,曲径通幽,景色宜人;南三家村的清凉山,洞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距小镇东大桥南200米的娘娘庙,是一座孤山顶峰,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三处景区,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小凌河边又一道靓丽的风景。2015年,依照“五个一工程”

建设要求,在小镇东部成立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又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已注册50多家企业。开发区的建立,推动了小镇各项经济的发展,如今小镇已成为“新经济,新农村、新城镇”的典范。

2017年,我包村下乡到全镇最贫困的小村防火。车子刚从鞍羊线右拐向西北行驶二里多地,打开车窗望去,我的心一下子生出几分欣喜 ,面目一新的山村景色扑面而来,几棵高大的白杨树像刚强的卫士守护在小村口,一座别致的石拱小桥,美美地倾听着桥下哗啦啦的流水歌声,放眼环望,一座座镶嵌各色瓷砖的楼座子依山而建,紧拥着小村的几座小山植被繁茂,翠绿的松树,花开正艳的桃树、杏树,孕育花期的枣树……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座世外桃源啊!中午,在小村的中心户长家用餐,一大锅小笨鸡炖蘑菇香气扑鼻,一大盆绿色的小葱、小白菜、小生菜、家苣荬菜,

一大摞用玉米面摊的大煎饼,一盘自制的特味农家大酱……听中心户长介绍着:“你们随便吃啊!这小鸡是自家养的,现在每家都养一群小笨鸡,肉蛋兼用,蘑菇是去年秋天在前面的松山上采的,这些青菜都是我们园子里用塑料薄膜扣大棚生产的,没有农药,纯绿色食品。现在不比以前了,我们这山沟里也不稀罕大米白面了!我们现在都学会了粗粮细做,家家户户都变着法地做各种口味的小食品,现在的生活讲究的是精致了!”

小凌河水夜以继日地流淌着,安详地聆听着两岸居民欢快的笑声。夜晚以小镇为中心的两岸居民,在各自小村新建的娱乐场地扭大秧歌、跳广场舞,音乐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到处呈现一派安康祥和的局面。

凌河,赋予我半世情缘石玉梅

(一)

人民中国七秩庆,华夏振兴亨太平。百姓生活得改善,工农现代化升腾。

(二)

治山治水治贫穷,青山绿水奔小康。中华崛起齐奋进,歌舞升平国力昌。

(三)

神州百姓绽心花,小康生活进万家。二个百年宏图展,鹏程万里振中华。

(四)

迎风招展五星旗,新国蓬勃百业兴。领袖精英筹国计,稻谷煤电赖民生。巨帜高擎创伟业,飞船载人飞太空。屹立东方震广宇,五洲刮目视蛟龙。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颂(四首)刘振勋

走在上班的路上 ,

丝 毫 不 顾 忌 路 人 的 眼光 ,肆无忌惮地吃一个苹果 。那是尘世的幸福呀,你能感觉到吗?

大概是性格使然吧,

我的幸福总是很简单:进城了,爱美的女同事唧唧喳喳地选着裙子。而我对爱人说:“噢,能每天吃到苦生菜,真享受呢。”让有的同事笑我很久。他们实在想不明白:进城就是为了吃苦生菜嘛?

我就这样,把白菜掏出菜心,

洗净铺平,蘸足了“葱伴侣”的大酱,放一小勺子米饭,放上撕碎的香菜、大葱,把菜叶卷得紧紧地,包成一个饭包。嘴里嘎吱有声,香甜的吃下去。向爱人炫耀说:“能吃上饭包,真好呀。太香了!”

在阳台上,一边浇灌盆花,一边晒着阳光 ,一边看行人匆忙的步履。有时会哼着跑调的小曲。那种惬意,很满足呢。

爱人从附近的山上捡来蘑菇,

我细心地摘去草叶,用剪刀剪去泥根。大蘑菇就劈成细丝。均匀地晒在硬纸壳上,看阳光透过窗纱,温暖而安适地晒着它们。自己坐在马

扎 上 。看 着 天 边 的 云朵 ,飘到山那边去了。

这种情调很温馨的吧。

我有时会很闲地跑去聚餐。喝上一碗羊杂,很养胃,又很省钱。

或者二三知己,去吃鱼锅饼子。黄黄的胖乎乎的饼子,蘸上土豆豆角排骨汤吃,那是很享受的。这种小情调让我们很知足。能够吃上喜欢的饭菜,乐呵呵的谈天说地。幸福的感受是无言。

有时候,看到一本好书,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所有的语言 、一切的思想 ,都能理解的透彻,仿佛主人公说的话做的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上。非常容易理解。

自顾自的微笑:世间的知音,这样容易找到。在书里,永恒的存在。

书籍再读,感情又深了一层。心中的感受又增加一些。

沐浴是一种幸福 ,散步是一种幸福 ,听豆浆机嗡嗡的叫着是一种幸福 ,在空阔的山林大喊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这样简单。只要你是这样怀着热爱去生活。尝试在阳光下吃一个苹果吧,

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在阳光下吃一个苹果陈杰

新荷 李文利摄

心心香香一一瓣瓣 登万松山

一峰独秀彩云飞,玉翠葱茏映日辉。松柏傲然涛震宇,云杉遒媚波连漪。沼泽湖地荷莲润,凉水河边草鲤肥。遍地黄花多灿烂,南天大雁几时归。

游下湾子

塞外春风过玉门,桃花扑面醉行人。山川松柏披光彩,庭院玫瑰暖客心。柳岸沙堤谈往事,清池泉水写如今。孩提朦胧寻香港,皓首难回是少新。

望南天门

壁立石开南天悠,栏杆玉砌阁亭楼。群山峻岭新光影,鲈鲤湖光竞自由。古道雄姿千仞秀,一夫镇守万人愁。酒兴朋友行诗赋,今古闲谈论北州。

七律三首马亚峰

父亲好酒,村里人都知道。父亲有几件宝贝,一个细腻的白瓷酒壶、几个白瓷酒盅。每顿饭,父亲都要喝几盅。那个时代,吃饭都很困难,但是父亲却没有缺过酒。当然,都是散白酒,能喝上瓶装酒都是过年过节的事儿。公社的养猪场酿酒,酒糟喂猪,都是真正的小烧。父亲总是托人去买那种小烧。儿时的我看到父亲每顿喝得滋滋有味,姿势也非常优雅。父亲用一个白色印着毛主席戴着草帽的搪瓷缸子,把酒壶放到里面用开水烫热,把冒着热气的酒倒入小酒盅里,

端起来“滋”的一声饮下半盅,然后很香甜地吧嗒着嘴。逗引得我们也想喝一口,父亲就用筷子蘸一滴酒放到我的嘴里,辣得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父亲喝酒档次的提高还是在大哥中专毕业以后大哥在市内工作,

他有一个同学在当时的朝阳酒厂(就是后来的凌塔酒厂)上班,每个月大哥都托同学给父亲买回一塑料桶凌塔副号,把村里人羡慕的不行,尤其一些好酒邻居,经常在晚饭后到我家串门,父亲会让我们再拿出酒盅,与邻居共饮。把邻居喝得面红耳赤啧啧赞叹称好酒。每到过年,村里人就到我家来,让父亲告诉大哥多到酒厂批点凌塔副号。尤其有的人家正月有新姑爷拜年,就是批不来求父亲赊也要赊几斤凌塔副号。能让新姑爷喝到凌塔副号简直就是老丈人家无比荣耀的事情。这个时候,

父亲就要给大哥下死命令,为了村人的荣耀,为了父亲的荣耀,必须把酒买到。让外村的新姑爷知道我们村人也能喝到凌塔副号。大哥能买到的凌塔副号酒简直就是我们村的茅台,是我们村的国宾酒。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们家的日子还很拮据。我们家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十一口人,除了父母都是老弱病残。奶奶、二爷爷、

大爷,还有我们六个孩子,大哥、 二哥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都上小学。在生产队没有劳动力,爸爸在当时的油库上班,这种半工半农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吃不饱饭是正常的。

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有着高超的生存技艺,一个人撑起十一口人的家庭使我们没有挨过饿。父亲好酒,

是因为酒已经成为他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动力和依赖,也是父亲保证我们吃饱饭的交际手段。从公社书记、大队书记、到粮库主任、生产队队长、保管、会计,没有没端过我家酒盅的。父亲就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用酒来

维系一家人的饭碗子。这样形容我丝毫没有贬低父亲的意思,反而对父亲充满敬意。父亲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满头白发,

父亲依靠酒与生活顽强对抗着。这样的境况一直挨

到土地承包到户,我家的日子有所改观,加上大哥二哥相继参加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喝酒的规格一下子提高到喝瓶装的53度圆瓶凌塔,

据说当时此酒获得轻工部银奖、辽宁省优质奖等诸多奖项。父亲继续引领着、占据着我们村酒文化的制高点。

这时的父亲已经不需要用酒来维系一家人的饭碗子,确确实实变成父亲享受的生活用品,也是与邻里融合的粘合剂。父亲的圆瓶凌塔也成了我们村喝酒的最高标准。

在1994年春节,父亲备了很多年货等着我们回家过年,当然也有三箱72瓶凌塔53度白酒,然而在一次值夜班上班途中摩托车肇事父亲彻底离开了我们,三箱白酒仅仅喝掉三瓶。这些酒,在父亲以后的祭日里招待亲朋喝掉了,最后剩2瓶,在父亲去世十多年后,我们单位一个老主任去我家,我拿出2瓶酒,酒已经发粘,

往外倒丝丝缕缕,打开酒瓶,满屋飘香,老主任惊呼好酒,老主任说这酒就是茅台也不换。这里声明,父亲的摩托车肇事与酒无关。

每次在父亲的坟前祭奠,我们都要带去几瓶酒,带去我们的哀思。父亲一生与酒结缘,酒是他面对各种困难仍然面对微笑的原动力,陪伴他走过艰苦人生历程,父亲与酒让我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健康地生存下来。尽管父亲一生好酒,但是没有喝过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名酒,几桶散装的白酒,甚至地瓜干酿造的小烧酒,就让他喝出了豪迈的人生。

父 亲 与 酒修树武

蓦蓦然然回回首首

苦丁香

峰峦叠嶂雨雪寒,贫瘠肥沃不思迁。苦生生苦苦何苦,逢春独放香漫天。

马蹄莲

马蹄伏枥醒翠莲,等闲寂寥静成欢。悠悠缘来风帆满,淡淡灵光罩庭园。

云雾花

昨午日晕今夜雨,月伴云飘转天风。风雨催芳情飞诉,多少字韵云雾中。

七绝

语花三朵刘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七十华诞,举国欢唱山应水和,九凤来仪歌冲九霄,心潮激荡礼赞先烈,信仰坚定只为华夏,屹立东方泪化金星,血染红旗生死度外,笑对刀枪为求主义,九死不悔红梅品格,万世景仰

今日中国,百业兴旺改革开放,民富国强检察事业,蓬勃发展法律监督,利剑高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察干警,豪情万丈听党指挥,一切为民誓为祖国,再献力量祝福中华,复兴梦圆一路高歌,再创辉煌。

合唱红歌有感林海

万 千 世 界 ,一 切物 品 皆 能 触 动 人 的心。或是无垠的蓝天,

或 是 磅 礴 的 大 海 ,或是 壮 丽 的 群 山 ,或 是无际的草原……

可触动我心灵的,

却是无处不在的——— 线,它勾勒出海面澎湃的浪;勾勒出群山万壑;

亦勾勒出草茎牛羊。千万的线集结成网,人们之间有交际网,捕鱼有鱼网,执法有法网。人在网间穿梭,

或在网的空隙,或在线的交点。

但最使我触动的线是在纸上 ,白 的 ,或 是 黄 的 纸 ,黑 的 ,

或是彩的线 。

放一段轻柔的音乐,铺一张白纸,取一根铅笔,画出一条条优美的线,用它们拼凑成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件静物,哪怕只是几条优美的线,一张稀疏的网,几

个单间,几个数字,都是一种享受。

享受笔尖划过白纸,留下一条或几条触动人心的线,好像心中也有什么划了过去,是笔尖呢?还是线?抑或是情感抑或是记忆?

我喜欢素描,用几千万根线去勾勒一件静物,白色的纸,黑色的线,形成一种和谐的美。层叠的线交错成网,描绘出形体,明暗 、投

影、光泽,那是线的世界,让人沉浸的线的世界,那儿的每一根线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韵味。

我喜欢写作,用几千万根线去勾勒一件事情,浮动的纸,灵活的线,形成一种和谐的美,千万条线拼凑成千万的文字,拼凑成词语、

句子、语段、文章。那是线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线的世界,那儿的每一根线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

我爱这线 ,浓的 、淡的 、细的 、粗的,黑的 、彩的……我爱这线带来的一切 ,蓝天 、大海 、群山 、草原 、图画 、文字 ,抑或是疏的 、密的网,抑或是让人沉浸的,

多姿多彩的线的世界……当时光划过生命,留下一条或

几条动人的线,是否也有什么划过了你的心灵?是对光阴似箭的感叹呢?还是对无悔青春的回忆呢?抑或只是几条优美的线的记忆,或直、或曲、或长、或短……

触动我心灵的线于晓茜

新新 绿绿 集集

夏娇 一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