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国良是一个糖尿病患者,但他仍坚守在山林一线 岗位上。 今年 62 岁的王国良已做了 40 年的 护林员。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步 入老年,已四十个年头守护在斗山这片 苍翠的山林间。现在还身患疾病,但还是 坚守在护林岗位上。特别是每到清明之 前的几个双休日,是王国良最忙碌的一 段时间,每天早晨总是6 点钟前就起床, 先烧火做早饭,然后还要打胰岛素,再吃 早饭。老伴还帮他做好面饴饼。因为每到 这个时候来山上扫墓上坟的人很多,他 也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在山上吃点带去 的面饴饼。到了山脚下还要打上一桶水 带到林间,他说这是以防万一可以先急 用。他对前来扫墓的人员做好宣传劝导, 尽量少用明火,有的人家烧过之后他还 要去勘察一遍,做到不留隐患。王国良为 了这苍翠的山岭尽心尽责,平均每天在 林间巡逻要来回走十多公里。他说: “早 上看不见斗山吃不下早饭,晚上看不见 斗山吃不下晚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 这么做的,他视山为家,把树木、竹林视 为自己的孩子,保护着它们,有时还要与 一些盗挖盗砍的不法分子发生争执,他 说为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不怕他们。平时 对来山上游玩的做好宣传劝导。有人劝 他可以回家休息养身安度晚年了,可王 国良说要护林到走不动为止。 山林卫士 身为一位护林员,王国良守护的不仅仅是这片林场,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片绿色。 每日打一桶水到林间是他多年的习惯,以防万一。 清明将近,王国良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大家“磨叽”防 火知识。 由于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多,顾不得回家吃饭的王国 良,午间就在山上吃点老伴做的面饴饼。 清晨起灶,王国良用的都是枯树枝。 □陈惠初 摄/文 10 2016 年 3 月 28 日 星期一 快门画报 她和国礼 “这是今年我准备的两件作品《二十四 孝》和《听琴图》。”陈老师很开心的介绍着。 这两件作品将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 “国礼”用于外交礼赠。说起国礼,陈静怡 的作品已经连续5年被选中。对于这样的光 环只有陈静怡知道这背后的付出。每件作 品可能需要她半年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型。 这些出自无锡的作品代表着中国民间手工 艺的最高水平,这是她的荣耀,也是无锡的 骄傲。 她和剪纸 “2003年,我入选了中国百工坊,这是 让我没有想到的。”谈起那段往事陈静怡仍 记忆犹新。就在她儿子五岁的时候,陈静怡 的丈夫因白血病离开了她。她的生活从此 彻底改变了。上班、带娃、剪纸,在沉重的经 济压力下,陈静怡用他的双手改变着一切。 在接下来的800多天里,她用每天一寸的进 度,完成了5.23米的中国剪纸里程碑式的 作品《 清明上河图》。 810多个人物、 94头牲 畜、 170多棵数目、 28艘船只、 20辆车辇,这 些让观者无不赞叹。如今如果你在某个剪 纸作品上看到“静怡剪纸”的字样,那这件 作品肯定是要被收藏了。 她和剪刀 在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十几把小剪 刀。金银各色,小巧别致。但陈静怡最爱的 确实一把纯手工打造的铸铁剪刀。 “ 以前这 个师傅打剪刀的时候,我都会买很多把,一 部分创作用一部分收藏起来。”用陈静怡的 话说,工厂里批量出来的剪刀不好用,纯手 工打造的剪刀剪起纸来才更有灵气。 平日里会有很多学生来取经,所用的 剪刀都是陈静怡提供的,再加上自己创作 所用,算下来一年要消耗掉近百把剪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陈静怡 喜欢她的剪刀。陈静怡也希望能在未来找 到一个能让她把剪刀寄托下去的徒弟。 剪娘静怡 □叶赫 刘芳辉 摄/ 文 一段清幽的笛声打破了宁静,陈静怡放下手中 的剪刀,拿起了电话。原来电话那边是邀请她去参 加一场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她没多想便一口应下 了。像这样的活动陈静怡总是很热心。 “现在不像以前了,体力也跟不上了,尤其是眼 睛,剪纸的时间长了真的感觉是天昏地暗的。”带着 她的老花镜,陈老师如此调侃着。 她的随身眼镜,从近视镜变成了老花镜。 陈静怡正在认真检查她的2016国礼作品《二十四孝》。 她受邀辅仁中学开办非遗班,手艺在孩子们的指间传承。 她剪的喜字,现在是许多新人婚礼中的必需品。 灵气,是静怡剪纸的标志。 陈静怡最喜欢的还是那把不起眼的手工剪刀。 每件作品一剪就要几个月,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在她的手里都熠熠生辉。

山林卫士 - epaper.wxrb.comepaper.wxrb.com/paper/wxrb/resfiles/2016-03/28/rbC02C02C0328.pdf · 带到林间,他说这是以防万一可以先急 用。他对前来扫墓的人员做好宣传劝导,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山林卫士 - epaper.wxrb.comepaper.wxrb.com/paper/wxrb/resfiles/2016-03/28/rbC02C02C0328.pdf · 带到林间,他说这是以防万一可以先急 用。他对前来扫墓的人员做好宣传劝导,

王国良是一个糖尿病患者,但他仍坚守在山林一线岗位上。

今年 62 岁的王国良已做了 40 年的护林员。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步入老年,已四十个年头守护在斗山这片苍翠的山林间。现在还身患疾病,但还是坚守在护林岗位上。特别是每到清明之前的几个双休日,是王国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每天早晨总是 6 点钟前就起床,先烧火做早饭,然后还要打胰岛素,再吃早饭。老伴还帮他做好面饴饼。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来山上扫墓上坟的人很多,他也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在山上吃点带去的面饴饼。到了山脚下还要打上一桶水带到林间,他说这是以防万一可以先急用。他对前来扫墓的人员做好宣传劝导,尽量少用明火,有的人家烧过之后他还要去勘察一遍,做到不留隐患。王国良为了这苍翠的山岭尽心尽责,平均每天在林间巡逻要来回走十多公里。他说:“ 早上看不见斗山吃不下早饭,晚上看不见斗山吃不下晚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视山为家,把树木、竹林视为自己的孩子,保护着它们,有时还要与一些盗挖盗砍的不法分子发生争执,他说为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不怕他们。平时对来山上游玩的做好宣传劝导。有人劝他可以回家休息养身安度晚年了,可王国良说要护林到走不动为止。

山林卫士

身为一位护林员,王国良守护的不仅仅是这片林场,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片绿色。

每日打一桶水到林间是他多年的习惯,以防万一。

清明将近,王国良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大家“ 磨叽”防火知识。

由于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多,顾不得回家吃饭的王国良,午间就在山上吃点老伴做的面饴饼。

清晨起灶,王国良用的都是枯树枝。

□陈惠初 摄/文

102016 年 3月 28日 星期一

快门画报

她和国礼

“ 这是今年我准备的两件作品《二十四孝》和《听琴图》。”陈老师很开心的介绍着。这两件作品将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为“ 国礼”用于外交礼赠。说起国礼,陈静怡的作品已经连续5年被选中。对于这样的光环只有陈静怡知道这背后的付出。每件作品可能需要她半年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型。这些出自无锡的作品代表着中国民间手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是她的荣耀,也是无锡的骄傲。

她和剪纸

“ 2003年,我入选了中国百工坊,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谈起那段往事陈静怡仍记忆犹新。就在她儿子五岁的时候,陈静怡的丈夫因白血病离开了她。她的生活从此彻底改变了。上班、带娃、剪纸,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陈静怡用他的双手改变着一切。在接下来的800多天里,她用每天一寸的进度,完成了5.23米的中国剪纸里程碑式的作品《清明上河图》。810多个人物、94头牲畜、170多棵数目、28艘船只、20辆车辇,这些让观者无不赞叹。如今如果你在某个剪纸作品上看到“ 静怡剪纸”的字样,那这件作品肯定是要被收藏了。

她和剪刀

在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十几把小剪刀。金银各色,小巧别致。但陈静怡最爱的确实一把纯手工打造的铸铁剪刀。“ 以前这个师傅打剪刀的时候,我都会买很多把,一部分创作用一部分收藏起来。”用陈静怡的话说,工厂里批量出来的剪刀不好用,纯手工打造的剪刀剪起纸来才更有灵气。

平日里会有很多学生来取经,所用的剪刀都是陈静怡提供的,再加上自己创作所用,算下来一年要消耗掉近百把剪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陈静怡喜欢她的剪刀。陈静怡也希望能在未来找到一个能让她把剪刀寄托下去的徒弟。

剪娘静怡□叶赫 刘芳辉 摄/文

一段清幽的笛声打破了宁静,陈静怡放下手中的剪刀,拿起了电话。原来电话那边是邀请她去参加一场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她没多想便一口应下了。像这样的活动陈静怡总是很热心。“ 现在不像以前了,体力也跟不上了,尤其是眼睛,剪纸的时间长了真的感觉是天昏地暗的。”带着她的老花镜,陈老师如此调侃着。

她的随身眼镜,从近视镜变成了老花镜。

陈静怡正在认真检查她的 2016 国礼作品《二十四孝》。

她受邀辅仁中学开办非遗班,手艺在孩子们的指间传承。

她剪的喜字,现在是许多新人婚礼中的必需品。

灵气,是静怡剪纸的标志。

陈静怡最喜欢的还是那把不起眼的手工剪刀。

每件作品一剪就要几个月,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在她的手里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