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 13 生态 生态 2020 6 16 日 星期二 本版责编: 版式设计:沈亦伶 见到王文采院士(见右图, 本报 记者张文豪摄),是在他位于北京中 关村的家中。尽管早已没有了科研 任务,但 94 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 周两天去北京西郊的中科院植物研 究所,研究他喜爱的植物标本。谈 及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植物分类 学,老人神采奕奕。 “听说你对植物分 类学很有兴趣,帮我编 一 本《中 国 植 物 图 鉴》 怎么样?” “那是 1949 年初冬,胡先生把 我找了过去,说:‘听说你对植物分 类学很有兴趣,帮我编一本《中国植 物图鉴》怎么样?’我听后特别高兴, 一口答应下来。”与胡先骕第一次见 面时的情景,王文采至今历历在目。 王文采结缘植物分类学,和两 个人有关:一个是林镕,另一个便是 胡先骕。 大三时,王文采就读的北平师 范大学生物系开设了植物分类学课 程,授课的是当时北平研究院植物 研究所研究员林镕。 王文采清晰地记得: 1948 5 月初,林镕第一次带全班学生到北 京西郊的玉泉山采集标本,“林老师 随手采起植物,就能立即讲出其所 代表的科属特性和花的构造。我当 时好佩服他,什么植物都认识”。此 后,王文采常常在假期跑到郊外去 采集植物标本,有时候和同学一起, 有时候独自前往。回来后,自己动 手解剖花并绘图。 如果说林镕把王文采领进了植 物分类学的大门,那么胡先骕则真 正将他引向了植物分类学研究之 路。王文采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 平师范大学生物系,担任动物分类 学、生物技术和普通生物学三门课 程的助教。 1948 年,静生生物调查 所所长胡先骕开始在北平师范大学 生物系兼任教授。这便成了胡先骕 找到年轻的王文采,寻求编辑《中国 植物图鉴》的由来。 在胡先骕极力推荐下,王文采 从北平师范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 开始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生涯。 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始 于上世纪 20 年代。百年来,我国植 物分类学家们取得了多项重要成 果,历经 40 多年、四代人共同完成 80 卷巨著《中国植物志》,具有科 普及研究价值的工具书《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都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而在这两项工作中,王文 采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植物分类和 保护工作,让人感受到 更多的是收获和快乐” “搞分类,采集标本是第一步。” 王文采说,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离 不开两个基本条件 —标本和 文献。 王文采介绍,我国植物种类丰 富,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外国人 就开始到中国来采集标本,先后来 200 多人,采集到了大量珍贵标 本。可惜,那时我国的植物分类学 研究还没有起步。从事植物分类学 研究后,王文采一直致力于野外考 察工作,先后深入广西、云南、四川、 湖南等地,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 醉心植物分类学七十载,94岁仍伏案办公,王文采 他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本报记者 吴月辉 ■自然之子 R 本报合肥 6 15 日电 (记 者 游仪)记者日前从安徽省林长制办 公室获悉:安徽选定了 30 个林长制 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明确 90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点,推动形成更 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根据不同区域的林情,安徽在 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 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分 别设立 4 个至 8 个不同类型的林长 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 重点探索 2 个至 5 个体制机制创新 点,围绕先行示范任务打造具有区 域特色的创新亮点。目前,安徽已 建立省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定点联 系示范区先行区制度,各示范区先 行区明确一名市级林长负责,直接 组织和协调推进先行区建设。 安徽选定 30个林长制改革试点区域 在六大片区设立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先行区 本报呼和浩特 6 15 日电 (记 者 吴勇)记者从内蒙古阿拉善 盟额济纳旗获悉:《内蒙古自治区 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将于今年 9 1 日起施行。条例将用以对分 布在额济纳旗行政区域内的天然 胡杨林以及人工胡杨林进行规划、 保护、利用和管理,保护额济纳胡 杨林资源。 胡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珍稀 濒危保护植物,具有防风固沙、涵 养水源、保护绿洲、维系荒漠生态 系统等重要作用。 据介绍,目前内蒙古境内胡杨 林面积 44.4 万亩,主要集中在阿拉 善盟额济纳旗,其中, 7.1 万亩划定 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余 37.3 亩在保护区范围之外。自然保护 区内胡杨林的保护和管理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此次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 胡杨林保护条例》主要规范保护区 以外 37.3 万亩胡杨林的保护和 管理。 针对胡杨林保护中的突出问 题,《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 保护条例》规定了胡杨林所在地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应当履行的改善水环境质量、水利 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建立胡杨林监 测、预报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的 职责。 内蒙古立法保护胡杨 保护和管理范围达37.3万亩 2020 1 1 日开始,长达 十年的长江“禁渔令”开始实施。“禁 渔令”实施已近半年,但记者近期暗 访发现,长江偷捕鱼类现象并未禁 绝,“江鲜”仍在暗中交易,有的一公 斤能卖 6000 元左右。暴利驱使下, 对长江鱼类的捕捞、运输、销售,已 经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有商户表示,“刀 鱼的价格比往年涨了 一倍,供不应求” 10 多条刀鱼依次排开,江虾占 了半个水箱……这是记者近期在长 江沿线某市水产市场看到的景象。 “清明后刀鱼刺变硬了,小江刀 一公斤 500 元,超过二两的 1 公斤 800 元。”一位鱼贩子称,江虾的价 格也在一公斤 300 元左右。 在另外一个市的商贸批发市 场,一位纪姓商户告诉记者,吃“江 鲜”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提前两天订 货,“很多‘江鲜’馆都从我们这里 拿货”。 长江刀鱼被誉为“长江三鲜”之 一。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原 因,近年来刀鱼资源严重枯竭。随 着数量减少,价格不断走高,一些不 法分子为获取暴利铤而走险。 “物以稀为贵,越是禁止、价格 越高。”当地商户告诉记者,“刀鱼的 价格比往年涨了一倍,供不应求。 清明前的长江刀鱼刺很软,一公斤 甚至能卖到 6000 元左右。”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在长江捕 食野生刀鱼屡禁不绝。记者在多个 发生交易的市场上没有看到监管人 员。有商户说:“他们来我们就躲, 他们走了我们卖。” 某 市 市 场 监 管 局、农 业 农 村 局、 公安局等曾联合开展长江水产品专 项执法行动,工作人员透露:“执法 中发现,私下里还是有偷偷摸摸点对点的销售,在一些餐馆 发现有长江水产品。”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保护 岌岌可危的长江生物资源。但记者发现,“禁渔令”下,一些 人还继续在珍稀物种保护区偷捕。 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近期破获一起案件, 3 名犯 罪嫌疑人在凌晨驾驶小渔船开到江豚保护区,使用自制的 电抄网捕鱼,短短 3 个多小时就捕捞 150 多公斤的渔获物。 非法电捕是主要方式,偷捕和销 售呈组织化、专业化 “长江禁渔后,受暴利驱动,一些原先并非渔民的人也 加入偷捕。”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曹钦 说,这些人主观恶意大,反侦查能力强,呈现组织化、专业化 特点。 曹钦说:“而且,他们与渔民不一样,不是个人或夫妻 俩,通常是一个团伙协同犯罪。” 据中国海监江苏省总队三级调研员岳才俊介绍,长江 禁渔以来,渔政部门已组织开展 4 次省级长江渔政专项执 法行动,收缴违法违规捕捞网具近 1000 套,没收渔获物 120 公斤,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58 起。 岳才俊说,从查获的较大非法捕捞案件看,非法捕鱼团 伙常常使用便携式电鱼设备,快艇分工协作,执法取证难 度大。 据警方和渔政部门反映,长江渔业资源的捕捞、运输、 销售已经形成一条非法利益链,“鱼需要当天处理,凌晨就 被运到各大饭店或水产市场,利益相关者都是共谋”。 此外,为逃避监管,不少偷捕人员选择夜里作案。扬州 市公安局滨江派出所所长王明超说,黑灯瞎火,船只容易发 生碰撞,江上执法危险性大。偷捕人员软暴力抗法现象也 十分常见。 长江生态保护需加强部门联动, 实施多环节监管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十年“禁渔令”旨在让 长江休养生息。 但承担保护长江重任的渔政部门,人员却严重不足。 中国海监江苏省总队渔政执法处处长陈建荣说,长江江苏 400 多公里,有渔业执法资格证的只有 217 人,长期在一 线工作的约 100 人。 装备同样捉襟见肘。记者在扬州市广陵区新坝渔港看 到,这里停着全区渔政部门唯一的一条执法艇。“这条执法 艇只有 6.36 米长。”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明虎无奈地 说,这样的技术装备很难满足高强度、全天候的禁捕执法监 管需求。 为弥补长江渔政力量不足等问题,江苏试点聘请退出 捕捞的渔民为护渔员,建立护渔队伍。“他们熟悉水上情况, 适应水上工作,效果明显。”王明超说。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石说,要加强渔政执法力 量和装备建设,同时加强信息化装备的配置和应用。目前, 扬州等地已在重点水域或问题易发江段安装视频监控,并 借助无人机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巡航。 有关人士认为,长江生态保护需加强部门联动,对捕 捞、运输、销售、餐饮等多环节进行监管。 记者还发现,一些渔民因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上 岸定居后就业率不高。“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渔 民真上岸,才有人与水的真正和谐。”长江淡水豚保护专家 章贤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 转型。 (据 新 华 社 记 者沈汝发、秦华江、杨丁淼报 道) 核心阅读 走遍祖国大江南 北采集标本, 94 岁依旧 坚持每周两次乘班车 去上班,右眼失明的 10 多年间仍出版多本著 作、完成几十篇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采倾注毕生心血, 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70 个春夏秋冬,走 遍大江南北,哪怕是在 最危险的境地、最困难 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 方采集标本。 野外考察很多时候是非常危险 的。1958 11 月,在云南勐腊热带 雨林考察时,王文采得了恶性疟疾, 忍痛返回昆明,住进了医院。到 12 月,他的病势越发严重,连续多日高 烧不退,吃药也不见效。在这危急 时刻,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主 动为王文采献血 1600 毫升。 “血输到我体内后,体温才逐渐 降下来,也把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 来。”王文采说,“尽管采集标本会遇 到各种危险,但从事植物分类和保 护工作,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收获 和快乐。” 1950 年春开始野外调查,王 文采和同事们走遍祖国的大江南 北,采集到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获得 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现在我们 植物所的标本馆是中国最大也是亚 洲最大的,但标本数量与几个世界 著名植物标本馆的差距还是很大, 只能研究中国的植物区系,世界的 植物区系还是没法研究。”这一直让 王文采觉得有些遗憾。 “趁着还能借助放 大镜工作,我得赶紧把 中国翠雀植物的文稿 写完” 进入王文采的办公室,很多人 都会惊讶于它的简陋: 15 平方米左 右,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 架,还有一张小沙发,此外再无任何 摆设。 60 余年,春夏秋冬,王文采 在这里默默耕耘,即使在最困难的 时候也没有放弃。 1965 年初,植物所抽出 10 人,由王文采负责,脱产编写《中国 高等植物图鉴》。一年后,第一卷和 第二卷的一半多都编完了,可是由 于一些历史原因,后面几卷的编写 工作被迫停止。 “那时候,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 下放到湖南去了,只能我自己做校 对。出版社的工厂当时在北京通 县,我在那里一待就是半年。”王文 采回忆,那是自己最累的一段时间, 校稿的工作量非常大,两册书共 2000 多页,而且图文要一一对应, 不能出现偏差,特别费时费力费眼 睛。在王文采的坚持和努力下,校 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他也终于等 到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恢复编写 的那一天。 “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志书? 就是因为他们 200 多年来一版一版 地修订,一次比一次进步。而我们 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还有大量工作要深入去做。”如今, 已过鲐背之年的王文采依然在坚持 工作,最近刚刚完成毛茛科银莲花 属种类的补录,“《中国植物志》里是 50 多种,我现在补充到 83 种。” 多年伏案研究植物标本、画图, 给王文采的视力带来了很大损伤。 去年元宵节过后,他一进办公室就 对助手说:“我啊,眼睛近期不太管 用了,这可有点糟糕了。”助手一听 很着急,赶紧开车带他去医院检 查。那天,助手才得知,这次要看的 是左眼,老人的右眼 10 年前就已经 失明了。助手泪流满面,他只知道: 10 年间,老师在实验室里看显微 镜做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完成了 几十篇论文、多次为他人作品写序, 却不知道,他是用一只眼睛完成的。 回去的路上,助手一语不发,默 默开车。王文采在后面坐着念叨: “趁着还能借助放大镜工作,我得赶 紧把中国翠雀植物的文稿写完,后 面的事情,就得麻烦你们了。” 虽已著作等身,王文采仍然很谦 逊,并时刻自省。 “我国植物分类学研 究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欠缺。”王文采 说,希望年轻人能持续接力,为国家 的植物分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小传 王文采, 1926 年生,山东 掖县人。 1949 年大学毕业, 1950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 王文采一直从事植物分 类学、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地 理学研究,曾参加《中国高等 植 物 图 鉴》和《中 国 植 物 志》 的编著,两次荣获国家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 1993 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①②:王文采研究的标本。 本报记者 张文豪

他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偷捕现象未绝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16/13/rmrb2020061613.pdf · 胡杨林保护条例》主要规范保护区 以外 37.3 万亩胡杨林的保护和

  • Upload
    others

  • View
    4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他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偷捕现象未绝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16/13/rmrb2020061613.pdf · 胡杨林保护条例》主要规范保护区 以外 37.3 万亩胡杨林的保护和

1313 生态生态2020年 6月 16日 星期二

本版责编:陈 娟 申 茜 梁 宇

版式设计:沈亦伶

见到王文采院士(见右图,本报

记者张文豪摄),是在他位于北京中

关村的家中。尽管早已没有了科研

任务,但 94 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

周两天去北京西郊的中科院植物研

究所,研究他喜爱的植物标本。谈

及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植物分类

学,老人神采奕奕。

“听说你对植物分类学很有兴趣,帮我编一本《中国植物图鉴》怎么样?”

“那是 1949 年初冬,胡先生把

我找了过去,说:‘听说你对植物分

类学很有兴趣,帮我编一本《中国植

物图鉴》怎么样?’我听后特别高兴,

一口答应下来。”与胡先骕第一次见

面时的情景,王文采至今历历在目。

王文采结缘植物分类学,和两

个人有关:一个是林镕,另一个便是

胡先骕。

大三时,王文采就读的北平师

范大学生物系开设了植物分类学课

程,授课的是当时北平研究院植物

研究所研究员林镕。

王文采清晰地记得:1948 年 5月初,林镕第一次带全班学生到北

京西郊的玉泉山采集标本,“林老师

随手采起植物,就能立即讲出其所

代表的科属特性和花的构造。我当

时好佩服他,什么植物都认识”。此

后,王文采常常在假期跑到郊外去

采集植物标本,有时候和同学一起,

有时候独自前往。回来后,自己动

手解剖花并绘图。

如果说林镕把王文采领进了植

物分类学的大门,那么胡先骕则真

正将他引向了植物分类学研究之

路。王文采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

平师范大学生物系,担任动物分类

学、生物技术和普通生物学三门课

程的助教。1948 年,静生生物调查

所所长胡先骕开始在北平师范大学

生物系兼任教授。这便成了胡先骕

找到年轻的王文采,寻求编辑《中国

植物图鉴》的由来。

在胡先骕极力推荐下,王文采

从北平师范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

开始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生涯。

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始

于上世纪 20 年代。百年来,我国植

物分类学家们取得了多项重要成

果,历经 40 多年、四代人共同完成

的 80 卷巨著《中国植物志》,具有科

普及研究价值的工具书《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都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而在这两项工作中,王文

采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植物分类和保护工作,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收获和快乐”

“搞分类,采集标本是第一步。”

王文采说,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离

不 开 两 个 基 本 条 件 —— 标 本 和

文献。

王文采介绍,我国植物种类丰

富,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外国人

就开始到中国来采集标本,先后来

了 200 多人,采集到了大量珍贵标

本。可惜,那时我国的植物分类学

研究还没有起步。从事植物分类学

研究后,王文采一直致力于野外考

察工作,先后深入广西、云南、四川、

湖南等地,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

醉心植物分类学七十载,94岁仍伏案办公,王文采——

他为中国植物建档案本报记者 吴月辉

■自然之子R

本报合肥 6 月 15 日电 (记者

游仪)记者日前从安徽省林长制办

公室获悉:安徽选定了 30 个林长制

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明确 90 个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点,推动形成更

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根据不同区域的林情,安徽在

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

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分

别设立 4 个至 8 个不同类型的林长

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

重点探索 2 个至 5 个体制机制创新

点,围绕先行示范任务打造具有区

域特色的创新亮点。目前,安徽已

建立省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定点联

系示范区先行区制度,各示范区先

行区明确一名市级林长负责,直接

组织和协调推进先行区建设。

安徽选定30个林长制改革试点区域在六大片区设立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先行区

本报呼和浩特 6 月 15 日电

(记者吴勇)记者从内蒙古阿拉善

盟额济纳旗获悉:《内蒙古自治区

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将于今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将用以对分

布在额济纳旗行政区域内的天然

胡杨林以及人工胡杨林进行规划、

保护、利用和管理,保护额济纳胡

杨林资源。

胡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珍稀

濒危保护植物,具有防风固沙、涵

养水源、保护绿洲、维系荒漠生态

系统等重要作用。

据介绍,目前内蒙古境内胡杨

林面积 44.4 万亩,主要集中在阿拉

善盟额济纳旗,其中,7.1 万亩划定

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余 37.3 万

亩在保护区范围之外。自然保护

区内胡杨林的保护和管理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此次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

胡杨林保护条例》主要规范保护区

以 外 37.3 万 亩 胡 杨 林 的 保 护 和

管理。

针对胡杨林保护中的突出问

题,《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

保护条例》规定了胡杨林所在地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应当履行的改善水环境质量、水利

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建立胡杨林监

测 、预 报 和 评 估 机 制 等 方 面 的

职责。

内蒙古立法保护胡杨保护和管理范围达37.3万亩

从 2020 年 1 月 1 日 开 始 ,长 达

十年的长江“禁渔令”开始实施。“禁

渔令”实施已近半年,但记者近期暗

访发现,长江偷捕鱼类现象并未禁

绝,“江鲜”仍在暗中交易,有的一公

斤能卖 6000 元左右。暴利驱使下,

对长江鱼类的捕捞、运输、销售,已

经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有商户表示,“刀鱼的价格比往年涨了一倍,供不应求”

10 多条刀鱼依次排开,江虾占

了半个水箱……这是记者近期在长

江沿线某市水产市场看到的景象。

“清明后刀鱼刺变硬了,小江刀

一 公 斤 500 元 ,超 过 二 两 的 1 公 斤

800 元。”一位鱼贩子称,江虾的价

格也在一公斤 300 元左右。

在 另 外 一 个 市 的 商 贸 批 发 市

场,一位纪姓商户告诉记者,吃“江

鲜”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提前两天订

货,“很多‘江鲜’馆都从我们这里

拿货”。

长江刀鱼被誉为“长江三鲜”之

一。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原

因,近年来刀鱼资源严重枯竭。随

着数量减少,价格不断走高,一些不

法分子为获取暴利铤而走险。

“物以稀为贵,越是禁止、价格

越高。”当地商户告诉记者,“刀鱼的

价格比往年涨了一倍,供不应求。

清明前的长江刀鱼刺很软,一公斤

甚至能卖到 6000 元左右。”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在长江捕

食野生刀鱼屡禁不绝。记者在多个

发生交易的市场上没有看到监管人

员。有商户说:“他们来我们就躲,

他们走了我们卖。”

某市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

公安局等曾联合开展长江水产品专

项执法行动,工作人员透露:“执法

中发现,私下里还是有偷偷摸摸点对点的销售,在一些餐馆

发现有长江水产品。”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保护

岌岌可危的长江生物资源。但记者发现,“禁渔令”下,一些

人还继续在珍稀物种保护区偷捕。

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近期破获一起案件,3 名犯

罪嫌疑人在凌晨驾驶小渔船开到江豚保护区,使用自制的

电抄网捕鱼,短短 3 个多小时就捕捞 150 多公斤的渔获物。

非法电捕是主要方式,偷捕和销售呈组织化、专业化

“长江禁渔后,受暴利驱动,一些原先并非渔民的人也

加入偷捕。”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曹钦

说,这些人主观恶意大,反侦查能力强,呈现组织化、专业化

特点。

曹钦说:“而且,他们与渔民不一样,不是个人或夫妻

俩,通常是一个团伙协同犯罪。”

据中国海监江苏省总队三级调研员岳才俊介绍,长江

禁渔以来,渔政部门已组织开展 4 次省级长江渔政专项执

法行动,收缴违法违规捕捞网具近 1000 套,没收渔获物 120公斤,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58 起。

岳才俊说,从查获的较大非法捕捞案件看,非法捕鱼团

伙常常使用便携式电鱼设备,快艇分工协作,执法取证难

度大。

据警方和渔政部门反映,长江渔业资源的捕捞、运输、

销售已经形成一条非法利益链,“鱼需要当天处理,凌晨就

被运到各大饭店或水产市场,利益相关者都是共谋”。

此外,为逃避监管,不少偷捕人员选择夜里作案。扬州

市公安局滨江派出所所长王明超说,黑灯瞎火,船只容易发

生碰撞,江上执法危险性大。偷捕人员软暴力抗法现象也

十分常见。

长江生态保护需加强部门联动,实施多环节监管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十年“禁渔令”旨在让

长江休养生息。

但承担保护长江重任的渔政部门,人员却严重不足。

中国海监江苏省总队渔政执法处处长陈建荣说,长江江苏

段 400 多公里,有渔业执法资格证的只有 217 人,长期在一

线工作的约 100 人。

装备同样捉襟见肘。记者在扬州市广陵区新坝渔港看

到,这里停着全区渔政部门唯一的一条执法艇。“这条执法

艇只有 6.36 米长。”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明虎无奈地

说,这样的技术装备很难满足高强度、全天候的禁捕执法监

管需求。

为弥补长江渔政力量不足等问题,江苏试点聘请退出

捕捞的渔民为护渔员,建立护渔队伍。“他们熟悉水上情况,

适应水上工作,效果明显。”王明超说。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石说,要加强渔政执法力

量和装备建设,同时加强信息化装备的配置和应用。目前,

扬州等地已在重点水域或问题易发江段安装视频监控,并

借助无人机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巡航。

有关人士认为,长江生态保护需加强部门联动,对捕

捞、运输、销售、餐饮等多环节进行监管。

记者还发现,一些渔民因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上

岸定居后就业率不高。“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渔

民真上岸,才有人与水的真正和谐。”长江淡水豚保护专家

章贤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

转型。

(据新华社记者沈汝发、秦华江、杨丁淼报道)

长江﹃禁渔令﹄实施近半年

偷捕现象未绝,﹃江鲜﹄仍在交易

核心阅读

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采集标本,94 岁依旧坚持每周两次乘班车去上班,右眼失明的 10多年间仍出版多本著作 、完 成 几 十 篇 论 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倾注毕生心血,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70 个春夏秋冬,走遍大江南北,哪怕是在最危险的境地、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

方采集标本。

野外考察很多时候是非常危险

的。1958 年 11 月,在云南勐腊热带

雨林考察时,王文采得了恶性疟疾,

忍痛返回昆明,住进了医院。到 12月,他的病势越发严重,连续多日高

烧不退,吃药也不见效。在这危急

时刻,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主

动为王文采献血 1600 毫升。

“血输到我体内后,体温才逐渐

降下来,也把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

来。”王文采说,“尽管采集标本会遇

到各种危险,但从事植物分类和保

护工作,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收获

和快乐。”

从 1950 年春开始野外调查,王

文采和同事们走遍祖国的大江南

北,采集到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获得

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现在我们

植物所的标本馆是中国最大也是亚

洲最大的,但标本数量与几个世界

著名植物标本馆的差距还是很大,

只能研究中国的植物区系,世界的

植物区系还是没法研究。”这一直让

王文采觉得有些遗憾。

“趁着还能借助放大镜工作,我得赶紧把中国翠雀植物的文稿写完”

进入王文采的办公室,很多人

都会惊讶于它的简陋:15 平方米左

右,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

架,还有一张小沙发,此外再无任何

摆设。 60 余年,春夏秋冬,王文采

在这里默默耕耘,即使在最困难的

时候也没有放弃。

1965 年 初 ,植 物 所 抽 出 10 个

人,由王文采负责,脱产编写《中国

高等植物图鉴》。一年后,第一卷和

第二卷的一半多都编完了,可是由

于一些历史原因,后面几卷的编写

工作被迫停止。

“那时候,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

下放到湖南去了,只能我自己做校

对。出版社的工厂当时在北京通

县,我在那里一待就是半年。”王文

采回忆,那是自己最累的一段时间,

校 稿 的 工 作 量 非 常 大 ,两 册 书 共

2000 多页,而且图文要一一对应,

不能出现偏差,特别费时费力费眼

睛。在王文采的坚持和努力下,校

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他也终于等

到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恢复编写

的那一天。

“为 什 么 欧 洲 有 那 么 多 志 书?

就是因为他们 200 多年来一版一版

地修订,一次比一次进步。而我们

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还有大量工作要深入去做。”如今,

已过鲐背之年的王文采依然在坚持

工作,最近刚刚完成毛茛科银莲花

属种类的补录,“《中国植物志》里是

50 多种,我现在补充到 83 种。”

多年伏案研究植物标本、画图,

给王文采的视力带来了很大损伤。

去年元宵节过后,他一进办公室就

对助手说:“我啊,眼睛近期不太管

用了,这可有点糟糕了。”助手一听

很 着 急 ,赶 紧 开 车 带 他 去 医 院 检

查。那天,助手才得知,这次要看的

是左眼,老人的右眼 10 年前就已经

失明了。助手泪流满面,他只知道:

这 10 年间,老师在实验室里看显微

镜做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完成了

几十篇论文、多次为他人作品写序,

却不知道,他是用一只眼睛完成的。

回去的路上,助手一语不发,默

默开车。王文采在后面坐着念叨:

“趁着还能借助放大镜工作,我得赶

紧把中国翠雀植物的文稿写完,后

面的事情,就得麻烦你们了。”

虽已著作等身,王文采仍然很谦

逊,并时刻自省。“我国植物分类学研

究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欠缺。”王文采

说,希望年轻人能持续接力,为国家

的植物分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小传

王文采,1926年生,山东

掖县人。1949 年大学毕业,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

王文采一直从事植物分

类学、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地

理学研究,曾参加《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和《中国植物志》

的编著,两次荣获国家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1993 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①②:王文采研究的标本。

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②②

①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