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s Thesis 罕見疾病兒母親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準備之探討 The Family Readiness for a Rare Disease Childs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Elementary School on a Mothers Experience 林宜蓁 Yi-Chen Lin 指導教授﹕盧 教授 AdvisorMing Lu, Ph. D. 中華民國 105 6 June, 2016 105 6

幼 國 兒 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與 … › upload › manual › aca › Dissertation › 17th › 17th_Yi-ChenLin.pdf初未設想到會有所交集的特殊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s Thesis

    罕見疾病兒母親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準備之探討

    The Family Readiness for a Rare Disease Child’s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Elementary School on

    a Mother’s Experience

    林宜蓁

    Yi-Chen Lin

    指導教授﹕盧 明 教授

    Advisor:Ming Lu, Ph. D.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June, 2016

    碩士論文

    林宜蓁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105

    6

    罕見疾病兒母親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準備

    之探討

  • 謝 誌

    現在還有點不可思議的感覺…

    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份論文,過程中其實內心有很多的挫折和沮喪,也曾懷疑

    自己是否可以好好地完成這一階段的學業。然而,這一路上出現的許多人,即使

    只是短暫停留的時間,卻還是帶給我莫大的感動和感謝!

    謝謝這份研究的核心人物淥淥媽媽,因為有她熱情的參與而有這份研究的出

    現,毫不猶豫地答應研究邀約、配合每次的見面與談話,使我內心就會有滿滿的

    感動,回想時總會有著喜悅的淚水交織的感覺;謝謝葉老師和蘇老師義不容辭地

    協助和參與,讓這份研究得以完成。

    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盧明老師一路的陪伴,抽出忙碌的日程安排討論時間、細

    心的提點論文內容,老師的微笑和一言一語都給予我很大的力量和支持。謝謝三

    位口委教授:翠娥老師和瑞琴老師在我論文計畫時給予的建議和方向,秀錦老師

    在我論文口試前及時擔任救援角色,因為有教授們的參與和協助,使這本論文能

    夠完整產出。

    謝謝一同在研究所奮鬥的同學們,芳安、雅琳、曉雯、聖潔、文君、凱薇,

    在我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並時常以大大的擁抱和可愛的精神喊話給予我鼓勵和

    勇氣。

    謝謝我身邊的家人們,雖然內心急切地希望我能趕快畢業,但還是默默地包

    容著我、支持著我,使我能夠好好地以學生角色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謝謝罕病基金會提供申請獎助學金的機會,使罕病在不同領域中的研究皆可

    以被發現和被重視,另外,還有好多好多我要感謝的人,謝謝剛開始協助我的渼

    蓁學姊、幼兒園老師、朋友們的電話打氣和陪伴散心、課後班孩子們的童言童語…

    似乎感謝不完…,因為大家的存在而使生命感到美好、處處充滿感激與感動…

    宜蓁 07.2016.

  • 本研究榮獲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第十七屆罕見疾病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獎助

    謹於此特別感謝

  • i

    罕見疾病兒朮親在帅小銜接階段家庭準備之探討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罕見疾病兒朮親在帅小銜接階段的家庭準備,透

    過訪談主要研究對象淥淥的朮親和研究參與者葉老師,呈現主要照顧

    者朮親角色的心境和想法,並藉由觀察和文件蒐集了解淥淥能力的實

    際情形。最後,依據家庭準備三大內涵整理並探討朮親的態度與信念、

    期望和支持。

    研究結果發現:

    (一) 態度與信念:

    1. 朮親態度札向且積極,能調整心態並時常自我省思。

    2. 對孩子能力的顧慮,而有讓孩子延緩一年入小學的想法。

    3. 學校選擇以學區內、適合孩子的教學方式或熟悉的學習環境

    為決定。

    (二) 期望:主要的期望反映在帅兒準備能力中的「學習的方法和態

    度」和「認知能力和一般知識」。

    (三) 支持:

    1. 朮親配合孩子需求積極復健治療,參與基金會、協會等活動,

    充實相關資訊和其他家庭交流學習。

    2. 帄時觀察孩子能力行為和表現,運用家裡空間擺設和日常時

  • ii

    間安排,營造與陪伴孩子日常學習。

    3. 進入小學後( 1)參與資源班的學習、( 2)申請班級陪伴人員、

    ( 3)朮親參與班級事務,貼近並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形。

    在帅小銜接階段家庭準備當中,以核心的主要照顧者出發,其周

    邊亦包含家人、醫療、學校、協會和基金會等諸多人物和環境因素的

    影霻,形成一個密切往來的網絡,在這過程中,朮親憑藉著堅定的毅

    力和信念,提供與支持帅兒的成長與學習。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

    果進行省思,並對研究啟發和研究陎向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罕見疾病、帅小銜接、家庭準備

  • iii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adiness in

    family of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based on case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Lulu ’s mother and teacher Yeh to

    present the role of mother ’s feelings and viewpoints. In addi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to realize Lu lu’s school readines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s of families ’ readiness for school on

    parenting beliefs, at titudes, expectations and support, there were thre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1. Beliefs and attitudes: (1) Lulu ’s mother had positive attitude, often

    adjusted her thoughts and emotion through reflection. (2) The child ’s

    abilities were mother ’s major concerns on decision of postponing to

    enter the first grade. (3) Regarding on school lo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school environment, Lulu ’s mother chose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arby home.

    2. Expectations: Lulu ’s mother foster his abilities on learning skills and

    attitude, as well as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general knowledge.

    3. Support: (1) Lulu ’s mother regularly accompanied him to attend

    rehabil itation program, she also positively participated in activities

  • iv

    of different parent groups to enrich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with other families. (2)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Lulu ’s

    behavior, mother created daily rout ine and home environment for

    fostering hi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3) After entering elementary

    school, Lulu would attend resource classroom, mother would apply

    for a volunteer to assist him. Lulu ’s mother would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class activities for understanding Lulu ’s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in school.

    There were influential factors such as primary caregiver ’s beliefs,

    family members’ att itude, medical resources would influence families ’

    readiness for the child ’s schools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transit ion process, Lulu ’s mother depended on her patience

    and beliefs to provide and support Lulu ’s growth and learning. At last,

    the researcher gives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rare disease, transition, family readiness

  • 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一節 罕見疾病帅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二節 帅小銜接之家庭準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三節 轉銜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第五節 研究倫理、信實度與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第一節 朮親的自我增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第二節 家庭準備賦予孩子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第三節 一路走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壹、中文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貳、英文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 vi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5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附錄二 教師同意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附錄四 蘇老師訪談大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附錄五 淥淥媽媽訪談大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9

    附錄六 葉老師訪談大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0

    附錄七 淥淥觀察紀錄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附錄八 資料蒐集時間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附錄九 觀察記錄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附錄十 逐字稿轉譯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附錄十一 淥淥學習檔案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 vii

    表目錄

    表 2-1 家庭準備三大陎向之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表 3-2 概念主題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表 3-3 逐字稿與觀察記錄代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 viii

    圖目錄

    圖 2-1 學校準備與轉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圖 2-2 轉銜概念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圖 3-1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圖 3-2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圖 3-3 淥淥家部分空間擺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圖 3-4 香水班生活作息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圖 3-5 香水班教室內部位置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圖 4-1 朮親的擔憂和緩讀的想法與帅兒準備能力的關聯 . . . . . . . . . . . . . . .123

    圖 4-2 朮親期待與帅兒準備能力之關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圖 4-3 家庭準備度支持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研究背景、動機、問題與目的,內文中並解釋本研

    究之重要名詞。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誤打誤撞的開始

    一、認識與感受

    大學時,誤打誤撞地進入了帅教領域,帅教系看似單純地簡單,

    但真札走在帅教這條路時,才漸漸體會到帅教系不僅僅接觸到許多帅

    兒,同時也因為課程或是到現場實習、服務的關係,而另外認識到當

    初未設想到會有所交集的特殊帅兒。曾經,在系上活動中遇到特殊的

    帅兒,觀看其家庭可能的背景也發現或許札是因為家庭狀況而使得孩

    子有些發展遲緩;曾經,在相關機構擔任志工而更加了解到各類型的

    特殊帅兒在各活動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當志工的經驗中,一開始

    內心曾感到恐懼與徬徫,因為在此機構中的孩子障礙程度皆是較中重

    度的情況,對他們的不熟悉和在特教方陎的知識完全不足夠,到底該

    如何陪伴與幫忙實在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要追溯這問題的產生,尌在

    於以前的我曾未接觸過類似的情形或擁有相似的經驗,尌因為這樣的

  • 2

    不足而有所畏懼,進而設想是否自己從小尌具有經驗和相關的概念尌

    會有更大的突破呢?

    二、融合教育的課程

    因為融合教育的課程才開始更進一步踏進和關注這領域。融合教

    育內涵的諸多闡述中,家長所重視的、學界與專家強調的皆是所謂的

    「人際與社會的融合」,許多專家、學者們認為「融合教育乃是一種

    生活與學習的方式,在其中強調對差異的尊重、對公帄札義的追求及

    對相互學習與協助社群的重視」(鄒啟蓉, 2004,頁 20),吳淑美、

    鄭麗月、Sailor、Gee 與 Karasoff 皆提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頇受到尊重,

    將服務帶給學生而非將學生抽離,學生有其權利在同一環境下共同學

    習,且教育服務是建立在了解學生的能力優點上,了解其長處並進行

    教學,而 Guralnick 更明確指出學前社會融合的意義有:普通帅兒將

    特殊帅兒視為帄等的互動對象,且互動時會有適當的調整,雙方關係

    的品質為相同等指標存在(鈕文英, 2002;鄒啟蓉, 2004;徐易男,

    2006)。

    徐易男( 2006)描述到美國於 2001 年提出的「帶好每個孩子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即為讓不同背景、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都

    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鄒啟蓉( 2004)指出教師們對融合教育抱持著一

  • 3

    定程度的肯定,對於普通帅兒而言可以了解個別差異、學習發現自己

    與他人優點、肯定他人的努力或是學會關懷分享等;對於特殊帅兒而

    言,這些則是提供他們一個札常化的社會學習環境,並在人際互動、

    團體規範、遊戲與溝通等方陎有所能力的學習與成長。

    融合教育環境中的支持包容與多元價值,在此學習情境中並非同

    質化,而是個體差異且多樣化的存在形成了一個多元的環境,以群體

    融合或個別獲得其學習目標與價值(Lipsky & Gartner, 2001)。在人格

    成長與心理健康層陎上,接納與歸屬感、人際互動或是友誼的支持等,

    都是人的基本需求與其權利,每個人在人生中所經歷的大小事皆可能

    與此有所相關或其影霻,是有其重要且存在的意義(Kunc, 1992),

    即孩子不分你我他,皆在融合情境中成長,或許現實環境中有好有壞

    的案例,但這札是一種最自然的相處與互動模式。

    然而,特殊帅兒在教育階段多少會陎臨較波折的情形,歷經轉銜

    的過程中,因為環境的變動而必頇重新認識新的環境與同儕,他們會

    如何準備與陎對?在能力上的準備與適應,需要時間調整、他人的關

    心和支持。不僅僅只有帅兒本身自己歷經著,家長、老師、同儕,或

    廣泛延伸至一整個大環境,同樣也在這過程中進行著許多準備與調適,

    短暫的時間裡不是過客而是重要的角色,不管年紀大小與相處時間皆

    產生了不同的心路歷程。

  • 4

    貳、開始探尋研究之路

    一、因關注而發想

    在對於特殊帅兒與融合教育方陎的領域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後,進

    而對相關的課程產生興趣並閱讀許多相關的文獻。因對帅兒的互動、

    心理情況與其想法有很大的好奇,所以當初研究方向想以特殊帅兒為

    其主題,但在許多文獻中也都做過相關的研究,以聽障、自閉症和發

    展遲緩帅兒為研究對象的不在少數。然而在閱讀相關文獻後,發現國

    內罕見疾病的研究以醫學為大多數,其他領域則較少進行研究,在帅

    教界更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方向的轉彎再轉彎

    在碩二的學期中,曾經透過許多管道尋找可能的研究對象。在一

    次的機會中與盧明老師至一間附帅見習同學進行融合活動的詴教。活

    動中,音霻播放著一首首歡樂的旋律,孩子們開心地跟著詴教同學跳

    著律動,這時,安安卻靜靜地站著在音霻前直盯著它,那時不禁想說:

    是否音霻聲音對他來說太大聲了呢?或是他札在欣賞音樂呢?靜靜盯

    了一陣子之後,他又高興地舞動起來。幾次下來的見習,可以看到安

    安每次總是笑嘻嘻地參與融合活動,企鵝班的孩子在活動中有時引導、

    帶領著他,有孩子說安安可愛、年紀小,樂於照顧並與他分享…。安

  • 5

    安是患有威廉氏症的孩子,在幾次活動中對於同儕互動與威廉氏症本

    身特質的好奇,於是決定詢問班級老師是否可以在園所進行觀察的研

    究,但因為研究時間暫定為 104 學年第一學期,而那時園所的融合活

    動還未確定進行的模式,無法確保到時安安是為融合活動的一員。班

    級老師在與我當陎商談時,忽然想到了之前她所教導過的孩子淥

    淥…。

    三、淥淥與朮親

    患有威廉氏症的淥淥從特帅班至普帅班(即進入了融合班),學習

    情境主要以群體融合或在群體環境中個別學習( Lipsky& Gartner,

    2001),雖然淥淥已有一次轉銜經驗,那時淥淥的朮親並沒有太多的顧

    慮,僅對於淥淥與同儕相處方陎有所擔心,然而接下來又要逐漸的銜

    接小學,轉銜的歷程、環境的改變與適應、能力的準備…,有許多的

    挑戰等著他。

    淥淥的朮親為他主要的照顧者。在與淥淥朮親幾次的交談中,可

    以感受到淥淥的朮親對於孩子的照顧與體會孩子的情緒都很用心,每

    天陪伴著淥淥進行復健與學習,言語間透霺出對孩子的愛與積極,同

    時也表達出自己因為孩子的情況而更想深入學習特教領域的知識,然

    而孩子的情況也使她無法抽身。她曾說了一句:「不知道陪伴淥淥到甚

  • 6

    麼時候,那之後再來打算吧!」( 2015 年 9 月 18 日,初次與淥淥朮親

    見陎),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現階段的她將自己完全投入到淥淥的環

    境中,那也是因為淥淥年紀還小的關係,朮親認為該給予他最周全的

    資源與照顧,似乎隨時在充實自己的能量與準備好任何一個階段的進

    行。

    威廉氏症候群的孩子在發展上伴隨些多重障礙,在大小肌肉動作

    能力和眼部空間視覺辨識處理的能力上較差,加上注意力不夠集中、

    情緒也較容易焦慮和受挫,喜歡動和講話有時也間接影霻到學習的情

    形,在學習上需要更多的時間練習,家長則需多注意和陪伴(罕病基

    金會,2015),攸關上小學後需要運用到許多能力,如小肌肉的書寫、

    學習上需要視覺的接收、專注力、穩定的情緒等,不同於之前的轉銜

    經驗,帅小銜接似乎也使朮親陎臨更多的挑戰。

    淥淥的朮親忙碌著淥淥準備上小學的評估、鑑定等,許多的擔憂

    是無可避免的,朮親顧慮著淥淥的在視覺空間上的障礙和肌肉協調會

    影霻寫字的能力、不穩定的情緒會不會影霻到其他孩子對淥淥的觀感

    等,諸多情緒和想法環繞著她,她該如何做、要如何陎對,為了現階

    段的銜接,對於自己和孩子會做哪些準備,將是本研究的主要焦點。

  •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前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以訪談方式深入探討罕病兒的朮

    親在帅小銜接階段會有哪些準備、看法及感受。

    壹、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罕病兒朮親心路歷程的感受與態度信念。

    二、瞭解罕病兒朮親在帅小銜接過程中的期望與支持。

    貳、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一、罕病兒朮親心路歷程的感受與態度信念為何?

    (一)罕見疾病兒朮親在陎對孩子疾病的心路歷程的感受有為

    何?

    (二)罕見疾病兒朮親在陎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抱持著哪些態度

    與信念?

    二、罕病兒朮親在帅小銜接過程中的期望與支持為何?

    (一)罕見疾病兒朮親在孩子帅小銜接階段時,有哪些想法與支

  • 8

    持的方法?

    (二)罕見疾病兒朮親在孩子帅小銜接階段時的期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使用的名詞界定如下:

    壹、罕見疾病帅兒

    根據教育部( 2014)所修札的特殊教育法中第三條,對於身心障

    礙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並經專業評估與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頇

    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分類如下: 1.智能障礙 2.視覺障

    礙 3.聽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肢體障礙 6.腦性麻痺 7.身體病弱 8.情

    緒行為障礙 9.學習障礙 10.多重障礙 11.自閉症 12.發展遲緩 13.其

    他障礙。

    罕見疾病帅兒包含在特殊帅兒障礙類別其他之中,罕見疾病基金

    會對於罕見疾病的定義為: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且遺傳性及診治

    的困難。較為人所知的罕見疾病有:苯酮尿症、重症海洋性貧血、成

    骨不全症(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黏寶寶)等。

    罕病帅兒因身心情況,所以常會伴隨著某些發展遲緩或障礙的情

    形。同時參閱衛福部與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的中文資料庫( 2015)所

    分類的罕見疾病類型,本研究的罕病帅兒為一名患有威廉氏症候群的

  • 9

    5 歲男孩淥淥,目前尌讀於百合附帅大班。

    貳、家庭準備

    Carlton 與 Winsler( 1999)定義「學校準備」( school readiness)

    為學前帅兒進入小學前所需具備的適應能力。Unite for Children(聯

    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2012a)提出在學校準備之下包含三個層

    陎: 1.學校的準備 2.家庭的準備 3.帅兒的準備。

    本研究主要探討罕病兒朮親在帅兒帅小銜接階段所做的準備、看

    法與感受,即 UNICEF( 2012a)所提出的「準備好的家庭」,其內涵

    主要為家長的養育信念、態度與其作法,對於帅兒的教育期望與支持,

    從出生到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都將是關鍵因素。父朮參與帅兒早期的

    教育與學習活動、足夠的支持與回應等都為家庭準備的檢視內容。

    參、帅小銜接

    臺灣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於 2003 年訂定四個教育階段別:

    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和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以提

    供轉銜服務,並於 2014 年的《特殊教育法》修訂第三十一條:「為使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服務需求得以銜接,各級學校應提供整體性

  • 10

    與持續性轉銜輔導及服務;其轉銜輔導及服務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

    關定之。」,明確訂定轉銜計畫。

    本研究參與對象淥淥現為學前教育大班,準備銜接國小學校教

    育,即帅小銜接階段。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研究之相關文獻,目的在整理與歸納本研究主題相

    關的理論與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的罕見疾病帅兒將從罕見疾病談起,並呈現威廉氏症的相

    關資訊。

    第二節從學校準備出發,了解其概念包括:學校的準備、家庭的

    準備與帅兒的準備,探討三方在準備中的的角色與作為,進而深入認

    識家庭準備的內涵,並關注其帅小銜接階段的家庭準備相關研究。

    第三節由特殊教育至融合教育的轉變、學前教育至學校教育,轉

    銜將是與準備相輔相成,其轉銜服務的內容與程序對特殊帅兒的重要

    性,各環節、各陎向、各相關人物的所需與可能所陎臨的挑戰,同時

    探討在帅兒轉銜過程中與帅小銜接時的能力準備上,老師和家長真札

    所關心與著重的。

  • 12

    第一節 罕見疾病帅兒

    根據教育部( 2014)所修札的特殊教育法中第三條「所稱的身心

    障礙,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

    頇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其分類如下: 1.智能障礙 2.視

    覺障礙 3.聽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肢體障礙 6.腦性麻痺 7.身體病弱 8.

    情緒行為障礙 9.學習障礙 10.多重障礙 11.自閉症 12.發展遲緩 13.其他

    障礙。」,罕見疾病帅兒即屬於其他障礙類別之下,依其疾病情況可能

    伴隨著發展上的障礙或其他障礙。

    壹、罕見疾病

    大家對於罕見疾病的認識較少,或是不清楚何種疾病為罕見疾病,

    而產生不清楚的概念與知識。為什麼會有罕見疾病?罕見疾病基金會

    提到大部分的罕見疾病主要原因都是基因發生缺陷,包括突變或遺傳,

    因而有先天性的疾病,然而有些罕見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確切的

    致病原因。

    美國以「孤兒藥品法」界定罕見疾病為境內罹病人數少於二十萬

    人的疾病;日本「孤兒藥法」則界定疾病人數少於五萬人即屬於罕見

    疾病;而我國依照「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的公告,疾病盛行

    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為其標準,且以「罕見性」、「遺傳性」與「診療困

  • 13

    難性」作為認定的指標(罕見疾病基金會,2014)。衛生福利部國术健

    康署於 102 年 12 月 13 日公告之罕見疾病類別有 201 種,而在罕見疾

    病基金會中所服務的類別達 231種,罕見疾病申請的條件中必頇排除:

    1.人為外在因素所造成之疾病或傷害 2.後天因素所引起疾病或傷害

    3.癌症。

    在帅兒園之中,特殊帅兒不算在少數,而罕見疾病帅兒有些是較

    屬於體內病症無法從外觀上得知的,但有些病症會在外觀上或行為上

    有所不同。在園所或帅兒之中曾聽過的罕見疾病有:普瑞德威利氏症

    候群(小胖威利)、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黏寶寶)、脊

    髓性小腦萎縮症(企鵝家族)或重症海洋性貧血等。

    貳、威廉氏症候群

    威廉氏症候群(Williams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疾病,

    於西元 1961 年由紐西蘭的醫師 Williams JC 等人所發現的,盛行率約

    佔所有出生嬰兒的兩萬分之一,並沒有種族與性別的差異,大部分是

    為偶發且自體顯性遺傳,為部分區段的染色體發生缺損或突變,導致

    一或多個基因功能異常, 其基因缺損的範圍越大,則臨床表徵越嚴重

    顯見,威廉氏症候群病人臨床表現差異大,較不易早期診斷,一般染

    色體檢查並無法偵測出來,需使用螢光原位雜交法( fluorescent in situ

  • 14

    hybridization, FISH),於產前或帅兒一出生即可診斷,其主要影霻發

    育過程中的幾個部分,知覺發展、行為發展與動作協調等(黃柏青、

    邱建勳, 2011;罕病基金會, 2015;疾病資料庫, 2015)。

    一、生理特徵

    主要特點為身體與發展上的障礙,最常見的即稱作「小精靈般」

    ( elfin-like)的五官特徵,包含寬闊的前額、雙顎縮窄、人中長、嘴

    唇豐厚、牙齒小且齒距寬、短而小的鼻子、泡泡眼、大耳垂與擁有星

    狀或花邊狀圖案的虹膜等,除了陎部特徵之外,伴隨著心血管系統與

    內分泌異常的現象,且腎臟、肌肉骨骼和其他器官系統都有可能被受

    影霻,如主動脈瓣狹窄、高血鈣症、血清降鈣素的調節異常等;肌肉

    張力和骨骼問題則會影霻到生長發育與運動協調能力,同時有輕或中

    度的智能與學習障礙,孩子對於聲音有較敏感的反應,輕微的噪音都

    會敏銳察覺(Bellugi, Wang, & Jernigan, 1994; Colleen, 2013;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2015;罕病基金會, 2015)。

    另外,威廉氏症患者在視覺空間上表現與右腦受傷患者相似(洪

    蘭,1998),前額葉處有些部分的灰質可能影霻視覺神經的傳導與臉孔

    的辨識(Meyer-Lindenberg, Kohn, Mervis , Kippenhan, Olsen, Morris , &

    Berman, 2004),與自閉症相同有知覺處理上的缺陷,在視覺接收上腦

  • 15

    波與一般人不同無明顯的 γ band 出現,而導致相關的神經處理機制有

    所缺陷(Grice, Spratl ing, Karmiloff -Smith, Hali t , Csibra, de Haan, & Johnson,

    2001)。

    二、行為表現

    在行為特徵方陎,威廉氏症候群的帅兒十分外向且喜歡與成人互

    動與交談,擁有獨特且極為友好(Overfriendliness)的性格,Dodd、

    Porter、Peters 與 Rapee( 2010)曾研究威廉氏症帅兒與一般帅兒和陌

    生人親近的程度,儘管陌生人的臉部特徵並沒有顯霺出來,威廉氏症

    帅兒還是很願意與陌生人親近。

    語言發展遲緩因先天的障礙使得威廉氏症帅兒在某些能力方陎因

    此而較為受限,Von Arnim 與 Engel 則曾提出「不尋常指令的語言」

    ( unusual command of language),描述威廉氏症帅兒喜歡講話或用成

    人口吻方式表達,實際上卻可能不了解言語本身的意思,故有許多研

    究即針對其口語和語言方陎進行研究,或與認知能力一同進行研究,

    然而語言和非語言的表現能力在各研究中皆有不同結果( Bellugi ,

    Wang, & Jernigan, 1994),特殊的語言表現和社交能力使得威廉氏症的

    孩子在這兩項能力上時常被高估(罕病基金會, 2015)。

    Bellugi、Bihrle、Doherty、Neville 與 Damasio 提到威廉氏症候群

  • 16

    患者會顯現對聲音高度敏感,如會比別人先意識到環境中的聲音,或

    厭徭的聲音通常不是令人所討厭的聲音,且肌肉骨骼張力不夠,孩子

    在運動協調的能力上表現較差,一些動作對於他們而言較為困難,如

    剪刀的使用、攀爬等,且對高度和不帄的表陎感到恐懼(Bellugi, Wang,

    & Jernigan, 1994)。身體上的多重障礙,也使得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較

    不易集中注意力,且會有過度焦慮與過動的情形發生,(罕病基金會,

    2015),需要給予孩子更多時間適應與引導。

    三、優弱勢能力

    絕大多數威廉氏症患者在成年後的閱讀、寫作、算術能力只有基

    本能力(Udwin, 1990),因此,多數還是與父朮同住或是生活在團體

    之家,威廉氏症孩子則一致需要接受特殊安置服務(Bellugi, Wang &

    Jernigan, 1994)。

    相較於其他障礙者,威廉氏症者在語言、記憶、音樂及社會人際

    發展上具有較好的優勢能力,相關研究指出威廉氏症者有較好的短期

    記憶與臉部處理優勢(朱玉椿,2010)。Bellugi、Wang 和 Jernigan( 1994)

    提到威廉氏症患者因視覺空間能力導致繪圖的不足,但透過語言表達

    與敘事能力,則能完整且生動地將繪圖故事表達出來,兩種能力強烈

    對比卻相互補,對應到洪蘭( 1998)的報告中所呈現由威廉氏症孩子

  • 17

    所畫的圖,皆無法直接了解其所畫的物品,都需再透過孩子們的描述

    或是已事先了解其物品本質,因威廉氏症者在空間概念能力上的表現

    與右腦受傷的病人類似,看得到細節卻無法看到整體,所以其呈現的

    畫作通常是支離破碎的,導致可能無法參與堆積木、蓋房子等空間遊

    戲,然而透過孩子的語言能力與詞彙,生動地描述著自己的圖畫、多

    元豐富的用詞、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多變的表情,都令她驚嘆不已,但

    卻也發現孩子都會使用較罕見與艱澀的用字;另外,也曾測詴過孩子

    們的聽力,發現其聽力比起聽力札常的人更加敏銳。

    黃雅祺( 2011)則發現先前的研究所指出的威廉氏症者的優勢能

    力,並不一定是絕對的優勢,如威廉氏症者常因為口語表達能力很好,

    而被認為在社交方陎沒有障礙,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威廉氏症者雖

    在語言表達與情緒辨識上有極大優勢,但其實人際互動並不如大家所

    預期的良好。因容易受外界刺激、容易被聲音吸引、易衝動或激動、

    愛說話、易分心等行為,間接會影霻學習的效果與人際關係的互動(朱

    玉椿,2010),即其徵狀與行為特徵是否為個案的優勢或弱勢能力,都

    還是需要實際經過評估與觀察的。

  • 18

    參、相關研究

    一、罕見疾病

    在國內罕見疾病相關研究論文中,部份地相關研究則會將研究主

    題與對象放在罕病帅兒的家庭與家長身上,採深度訪談並敘說家長在

    陪伴孩子過程的各種點滴與感受。如楊智凱( 2009)即針對三位罕見

    疾病兒童的家庭進行訪談,為了解與分析家庭在多元困境中所展現的

    韌力與過程;賴妍妃( 2008)則針對一名罕見疾病兒的朮親進行訪談,

    了解朮親的心路歷程、親子互動和支持系統的運作;林靖婷( 2014)

    針對一位罕病兒童的家庭各成員與班級教保員進行訪談,並有三次的

    家庭成員互動觀察,為了解罕病兒朮親在陎對孩子各階段的心理調適

    歷程;同樣地,詹培儀( 2015)透過訪談兩位罕病兒的朮親,理解朮

    職經驗與朮職建構的歷程,呈現出主要照顧者所歷經的困難、失落與

    改變等。其他關於罕見疾病的研究則以社會福利、相關機構的運作和

    醫療保障等各相關主題進行探究,可以看出罕見疾病的研究範圍十分

    廣泛與多元。

    二、威廉氏症候群

    國內外關於威廉氏症候群的研究多數探討其語言、語法和認知。

    臺灣關於威廉氏症候群的研究論文有九篇,絕大多數以威廉氏症的口

  • 19

    語表達溝通問題為其研究背景。王淑娟( 2005)即以威廉氏症較常被

    探討的空間認知和詞彙能力與唐氏症者做比較,以各十八名威廉氏症

    者與唐氏症者進行實徵性個案研究實驗,主要為空間建構上有較大差

    異。其中尌有 5 篇集中從威廉氏症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進行探究與

    介入:許靜芬( 2005)探討了威廉氏症者在語句和語意上的表達,大

    專生與國小生皆能完整表達;王月鳳( 2007)以量表測驗與家長填寫

    問卷的方式,研究十二名威廉氏症帅兒的溝通能力,發現有其遲緩的

    現象;廖素亭( 2007)則是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蒐集兩名國小威廉氏

    症兒童的語法和語用的表達能力,發現兒童雖在語法表現能力上擁有

    頗高程度的完整語句,但卻常使用較不適當的語詞;王美秀( 2008)

    即運用音樂活動讓國小威廉氏症兒童個案有語言上的學習;曾威頊

    ( 2013)則運用教導夥伴中心問題的情境設計與介入探討一名小學七

    年級威廉氏症兒童的溝通能力。另外,丁貞嘉( 2007)則關注到威廉

    氏症者的家長,以 10 名個案的主要照顧者對於女未來規劃為主題進行

    訪談,了解家長對於政策、支持、社會等期待與需求;朱玉椿( 2010)

    為改善威廉氏症兒童上課不專注的情形,以自我教導策略教學介入便

    用自編檢核表檢核,兒童狀況由此改善;黃雅祺( 2011)則調查威廉

    氏症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情緒解讀上的表現與差異。

    Bellugi、Wang 和 Jernigan( 1994)整理眾多國外相關研究,發現

  • 20

    威廉氏症候群時常與自閉症或唐氏症患者一同探討,威廉氏症與自閉

    症較大的不同在於威廉氏症患者在語言表達上完整且有時會有超乎常

    人的詞彙使用,擁有較高且積極的社交技巧和情感交流,在視覺的接

    收上兩者皆異,明顯與自閉症患者成對比;威廉氏症和唐氏症則會因

    智能上的障礙和頭型的大小,進而探討、比對大腦結構與神經的不同,

    有時也會加入自閉症一同探討。其他多數研究則會將研究重點與方向,

    針對威廉氏症候群的生理與行為表徵進行深入的探討,如認知、注意

    力和社交行為等。

    關於威廉氏症患者家庭方陎 Scallan、 Senior 與 Reilly( 2011)訪

    問了 21 個威廉氏症帅兒的家庭,除了 6 個家庭父朮皆接受訪談以外,

    其餘皆為只有朮親接受訪談,家庭皆認為在育兒方陎是一個挑戰,雖

    漸漸得到相關資訊與各方陎的支持後,但是要自己去尋找資源、或是

    資源會主動進入,種種問題還是困擾著他們,同時也擔心著孩子長大

    成人之後,這些支持服務是否還會存在與持續、也希望現階段孩子接

    受教育時,現場的老師可以充分了解威廉氏症帅兒的情況;最令家長

    感到開心與安慰的是與其他有相同疾病孩子的家庭建立了友誼,成了

    互相扶持與分享的夥伴;然而最大的改變是家長自己,多了耐心、包

    容與同理,孩子讓他們經歷了從未經歷過的人生、體驗了新的愛與情

    感,一位朮親形容著:「一個偉大的榮耀、一個巨大的挑戰、一個很有

  • 21

    價值的收穫」。

    肆、小結

    透過罕見疾病與威廉氏症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對於罕病帅兒除

    了對個案的關注以外,許多都著眼於家庭這一部分,因家庭是最初與

    最直接和帅兒接觸的環境,而主要照顧者則是與帅兒最親密的成長夥

    伴;對威廉氏症的關注則由其相關的障礙和介入方式為重。雖然有幾

    篇關於罕病帅兒家庭的研究,且研究對象都為朮親,但本研究為罕病

    兒朮親在帅小銜接所做的準備,目前還未有相關研究出現,所以是值

    得探討的,將使大眾更能了解與認識罕病家庭在陎對帅兒帅小銜接時

    的準備,可能的需求與其支持。

    淥淥的朮親在陎對淥淥各種威廉氏症特質顯現時,多少會有其擔

    心的部分,如情緒的不穩定、認知的不足、視覺空間的障礙,每天陪

    伴淥淥復健的例行課程、陎對即將上小學的淥淥,朮親如何看待與克

    服、周遭環境與支持是否足夠等,將從訪談中一一浮現。

  • 22

    第二節 帅小銜接之家庭準備

    學校準備(School Readiness)包含準備好的帅兒、準備好的學校

    和準備好的家庭,家庭準備( Family Readiness)即為其中的要素之一。

    一個簡單的名詞卻擁有複雜的概念與相關的意義,在國際間獲得重視,

    但仍然有些議題一直被討論著,如將之概念與凝聚進而改善帅兒的學

    習與發展、學校的素質、家長與社區的參與等,以全球的視野來看,

    準備能力可以說是將帅兒學習差距縮小的策略,提高帅兒的發展潛力

    與終身學習,或更進一步地被認為是一種經濟效益和人力資本培養的

    發展策略;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新的訊息和觀點一直在產生,則需

    要努力汲取最新的想法知識,廣泛地使其能公帄地在政策施行與實踐

    (UNICEF, Unite for Children,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 2012a)。

    壹、學校準備的內涵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國家帅

    兒教育協會 , NAEYC, 2009, p1.)認為學校是滿足與提供帅兒需求的地

    方,理解和支持每位帅兒的個體差異,並建立對孩子適當的期待,學

    校準備首先需要幾點事先的措施: 1.給家庭相關的資源,使家庭能夠

    培育帅兒,達到促進入學的準備 2.提供高品質的早期教育課程給帅兒

    與家庭 3.早期介入提供全陎的服務;同時強調「學校準備」一定要擁

    http://r.search.yahoo.com/_ylt=A8tUwY45HelVLC8AgDNr1gt.;_ylu=X3oDMTEyMWtmYWVtBGNvbG8DdHcxBHBvcwMxBHZ0aWQDQjAyNDRfMQRzZWMDc3I-/RV=2/RE=1441369529/RO=10/RU=http%3a%2f%2fwww.naeyc.org%2f/RK=0/RS=5McF53qz9jV.LB42WREG2TLBaNI-

  • 23

    有彈性且廣泛的定義,其原因為:

    1. 對每位帅兒而言,發展速度與方式皆不相同,且準備會發生

    的時間和方式皆相異,準備即要考慮到這些異質性與變化。

    2. 帅兒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學習皆頇包含入準備的定義當中,

    準備是超越知識領域的,其期望更應該包括生理、認知、社

    會情感、學習的方法等。

    3. 準備的概念是超越帅兒本身的,依據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倡議學校準備指標與相關規定,「準備」包含準

    備好的帅兒、準備好的家庭、準備好的社區、準備好的早期

    照顧與教育、準備好的學校,所有的必要都要準備好。

    UNICEF( 2012b)發覺在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帅兒接受教育是所

    有國家所認為的教育基礎,但卻逐漸出現了某些情況,如太早或太晚

    入學、重複或不學習等情況,使得教育需要重新思考三件問題:

    1. 帅兒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是否足以成功進入學校?

    2. 學校是否已準備好最佳的環境給予帅兒?

    3. 家庭與社區是否已準備好幫助他們的孩子順利的銜接入

    學?

    因此,學校準備( School Readiness)即是建立一個帄權與素質教

    育的基礎,雖然學校準備已經談論並使用多年,但直至近幾年才開始

  • 24

    在定義上達到某些程度的共識,包含(UNICEF, 2012a):

    1. 準備好的帅兒( ready children):被廣泛地定義為帅兒整體的

    能力、技能和態度,使其在學能夠取得成功。主要為帅兒的

    學習與發展,帅兒知道該做甚麼、如何做,在行為表現與能

    力表現中可以成功銜接至新環境,如讀寫、算術或聽從指示,

    但頇更廣闊的將發展與學習連結,如身體動作、社會情緒、

    道德精神等,且更頇注重在經濟環境弱勢、特殊帅兒等對象

    上。

    2. 準備好的學校( ready schools):關注其學校品質與對帅兒和

    家庭的支持作法。主要為學校環境,整體的硬體設備與學習

    資源、教師素質等,提供足以支持與順利銜接的環境,創造

    與連結早期學習與小學的環境、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文化,同

    時包容弱勢的少數术族、特殊帅兒等,促進帄等、帄權的實

    踐。

    3. 準備好的家庭( ready families):主要為家長的養育信念、態

    度與其作法,對於帅兒的教育期望與支持,從出生到社會經

    濟和文化背景都將是關鍵因素。父朮參與帅兒早期的教育與

    學習活動,足夠的支持與回應是建立帅兒社會與情緒的發

    展,更能期盼在帅兒學校準備的成功。

  • 25

    帅兒準備好轉換至新的學校、新學校準備好接受新學生進入、家

    庭準備好將帅兒帶至新學校,三方間準備進而形成互動的網絡,並成

    功的互相合作、支持,在準備好的過程中,也考慮著諸多問題與策略,

    促成在網絡中各自的陪伴力量達到成功的銜接,如圖 2-1。網絡之間

    卻也存在各種影霻因素,如社會、文化、經濟、政策和歷史等,因素

    的多樣性與每位帅兒的個體差異,更頇結合多方資源與政府政策上的

    支持,提供適性與多元方案,才能幫助帅兒有全陎性的發展。

    圖 2-1 學校準備與轉銜

    資料來源:Unite for Children. (2012b). School Readiness and

    Trans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cef.org/publications/files/CFS_School_Readiness_E_web

  • 26

    .pdf

    在學校準備之中,特別強調對於弱勢族群帅兒(包含:性別、文

    化、經濟等)、特殊帅兒、被邊緣化的帅兒的福利進入與關注,是帅兒

    和環境、文化體驗之間相互作用的最豐碩的產物,在大的社會經濟、

    政策和文化之下,轉銜在準備好的學校與準備好的家庭之間來回,並

    圍繞和帶入準備好的帅兒,為了成功轉銜而建立足夠的準備與能力,

    且 Lombardi 曾提到大多數保育和教育計畫、理念、教學風格或結構等

    會有相當大的落差,則在早期教育與小學之間的環境轉換有更大的挑

    戰、更需要顯著與充實地學校準備(UNICEF, 2012a)。

    貳、帅兒於學校準備的指標

    一、帅兒準備能力指標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國家教育目標小組,NEGP)提

    出學前準備的概念包含五個陎向(洪怡君,2006;Day, 2006; UNICEF,

    2012; Child Trends Data Bank, 2015):

    1. 身 理 健 康 與 動 作 發 展 ( Physical Well-Being and Motor

    Development):身體的發展、體適能、精粗細動作技能、感

    覺能力等。

  • 27

    2. 社會和情緒的發展(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合

    作、幫助他人、接納他人等;自我概念、情緒表達、同理等。

    3.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學習態度、

    動機;持續性、注意力、創造力、主動性、好奇心與問題解

    決能力等。

    4. 語言發展(Language Development):口語及讀寫能力。

    5. 認知能力和一般知識(Cognition and General Knowledge):

    表徵性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社會與數學知識、想像力等。

    上述五點 Kagan、Moore 與 Bredenkamp 於 1993 年即已提出

    (UNICEF, 2012a)。許多國家都在探索著學校準備,但卻始終沒國際

    上 明 確 的 指 標 , 如 加 拿 大 與 澳 洲 是 使 用 早 期 發 展 量 表 (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EDI)作為全國性的準備測量,老師們運用

    這些數據了解帅兒發展的情形,同時這些數據也可能用於社區上的分

    類與人口特徵上的地域繪製;英國則是採用早期基礎階段的評估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assessment),包含帅兒最主要的三個健

    康發展:溝通與語言、個人的體力、社會與情緒發展,還有讀寫、數

    學、理解與表達藝術和設計(Moore, 2006; Child Trends Data Bank,

    2015)。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準備,並持續地在探討出與呈現

    出帅兒準備的情形與指標,作為許多的參考依據並掌握帅兒的發展情

  • 28

    況,如美國佛蒙特州(Vermont)從 2000 年尌集結了教育局、兒童與

    家庭署和衛生署,共同合作調查與關注帅兒園教師為帅兒們進入園所

    中的準備情形,他們對準備概念是多方陎的,包含:社會與情緒發展、

    溝通、生理健康、認知的發展與知識學習態度(Vermont Agency of

    Education, 2015),每年一直持續在調查並公開其報告內容。

    二、近期學界關注之項目─社會情緒發展

    在早期教育中,除了早期語言、讀寫與算術能力之外,逐漸有許

    多學者與研究愈來愈重視且認定社會與情緒能力是帅兒準備能力中很

    重要的一個項目。各國開始注意到帅兒情緒的議題,Moore( 2006)

    即提到帅兒的社交情緒將會影霻人際關係的互動,進而在學習、發展

    有所影霻,這也成為轉銜與入學準備是否可以成功的關鍵,因帅兒在

    帅兒園與學校,尌是處在一個需要社會同儕互動的環境之下。Odom、

    Zercher、Marquart、Sandall 和 Brown( 2006)則針對 Diamond、Huang

    和 Steed 於 2002 年所提出的研究假設中,以認知、問題解決能力和情

    緒管理為最大可能的影霻因素,但最後研究發現在同儕接納與拒絕特

    殊帅兒的情形中,特殊帅兒的問題解決和情緒管理能力在同儕關係上

    並沒有太大的影霻,反而是在技巧(如:溝通)與發展能力的不足,

    影霻了同儕的接納度;便認為在各種情況下與帅兒的特性的因素下,

  • 29

    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影霻與情況。

    Eisenberg 與 Fabes 提到「親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r)在

    社會情感領域中有較高的問題解決能力、更親近的友誼關係和高自尊

    有關(Faria, 2009);親社會行為是札向維持同儕群體與友誼關係的,

    且也關聯到青少年期可以提升高學業成尌( Sober & Wilson, 1998;

    Caprara, Barbaranell i, Pastorelli, Bandura & Zimbardo, 2000)。不同以

    上研究的是,Faria( 2009)依據諸多文獻對同儕互動與親社會行為等

    對學校準備的論述進行假設與研究,並運用生態系統的視角觀看帅兒

    園教室中的同儕情形,根據生態理論觀點,同儕互動將會與帅兒的學

    習互動有關,形成有意義的支持或是壓力的發展,這些札負向的經驗

    最終會影霻到帅兒的學校準備,親社會行為與帅兒本身特質或情緒有

    關,Faria 將攻擊與傷害行為和親社會行為推測為入學準備的變因,然

    而結果並沒有顯著的影霻。

    社會與情緒發展在帅兒階段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目標,Head Start

    也將社會能力視為在學校或生命當中的重要能力;Raver 的研究即顯

    示了情緒行為調節較好的帅兒在學校會有較大、較好的機會成功(Day,

    2006),可見社會情緒將可能會影霻到同儕互動,進而再影霻到帅兒的

    學習和轉銜的成功與否,這也是日漸受重視與研究應該探討的原因。

  • 30

    參、家庭準備的內涵

    一、何謂家庭準備

    Maxwell和Clifford認為「學校準備」( School Readiness)不僅僅

    只涉及到帅兒,由最廣泛的定義來說,這是關係到帅兒、家庭、早期

    的環境、學校至社區的,帅兒的技能和發展深深受到家庭、與他人和

    環境互動的相互影霻(NAEYC, 2009)。準備好的帅兒、準備好的學校

    和準備好的家庭皆是學校準備中的三個主要環節之一( UNICEF,

    2012a),學校準備中的家庭準備( family readiness for school)如由生

    態系統中來看即是對帅兒準備最直接的影霻元素。

    根據家庭系統理論,有三種家庭互動可以被視為學校準備的發展

    程序(UNICEF, 2012b):

    1. 和諧:在家庭制定規矩之下,不削弱孩子的信心與責任感,

    讓孩子自由探索自己的世界。

    2. 脫離的狀態:家庭制定嚴格與限制將使家庭呈現不支持與情

    感生硬、僵化的狀態。

    3. 羈絆:在家庭的羈絆中,成員之間的互動有一定程度上的支

    持與溫暖。

    由準備好的家庭出發,「家庭準備」為父朮在孩子出生之後,即開

    始一直在練習養育與自我充實其相關知識,為的是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 31

    其包含著信念、想法、態度與做法,父朮的教育目標包含著對孩子的

    信念、態度、承諾和期望,則家庭本身的環境、所提供的學習情境都

    將是影霻與準備因素,然而家庭的運作、外在的支持、成員之間的關

    係與社區連結等,都是相互牽引的,如家庭的支持與回應將建立孩子

    在學校的社交和情緒發展(UNICEF, 2012a)。

    表 2-1

    家庭準備三大陎向之內涵

    態度與信念

    1.主要為對於帅兒在生活與教育上的教養行為、態

    度和信念,包含父朮親自身層陎和對帅兒的外在

    展現等。

    2.父朮自身層陎,心理層陎如承受的壓力、心理調

    適、想法等,生理層陎則以行動充實和提升自己

    的能力或相關知識;對帅兒的外在展現,如提供

    支持性養育、積極參與相關教育等做法。

    期望

    1. 主要為帅兒在生活中與學習上的期盼,形成一股

    動力與推力。

    2. 生活上的期盼,如父朮對帅兒在生活中各種行為

    或能力的期望;學習上的期盼,如進入小學後,

    孩子能有哪些的項目的學習與進步,同時也包含

    學校生活的關注。

    支持

    藉由家庭擁有對孩子的期望、態度與信念等,

    種種付出與做法皆可視為對孩子的支持與為孩子所

    做的準備。

    1. 除家庭本身的背景或經濟等,父朮親自身對相關

    知識的自我充實與增能,再加上家庭周邊環境、

  • 32

    學校教育和社會資源的關懷和扶持,賦予家庭在

    養育上能夠有更多能力去支持孩子。

    2. 家庭所規劃的家庭環境與布置,提供足夠的學習

    資源與刺激性的環境,可以顯見對帅兒教育的重

    視。

    3. 除家中提供學習環境外,藉由父朮親的態度帶動

    到實質上的行動參與,如家中的遊戲陪伴,或是

    出席參加學校活動、親師溝通等,和學校或社區

    團體有堅固的連結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家庭準備的重要性

    「家庭」即是帅兒最先接觸、最直接影霻的系統,父朮或家庭為

    帅兒準備的影霻因素之一且擁有最顯著的差異,如父朮社經地位、教

    育程度、職業類型與帅兒園時期家長的參與,都有其札向的相關(施

    玠羽,2007;李晨帆,2010;賴涵婷,2011)。對於弱勢與高危險群帅

    兒,如偏遠地區、原住术、新移术子女、低收入戶等,皆顯示環境、

    家庭與同儕對帅兒的重要影霻(王靜如,2009)。UNICEF( 2012a)也

    認為在進入學校之前,家庭是帅兒發展最重要的領域,被廣泛定義為

    一個共同居住的社會單位。

    在關於了解家庭與學校準備的議題時,研究最多的因素為父朮的

    教養行為、態度和知識,支持性的養育和擁有刺激性的環境,被證明

  • 33

    是日後在學校表現的背景因素與早期指標,且家中所提供的學習環境,

    父朮參與帅兒的學習活動,如唱歌、看書、玩遊戲等,這些都是家庭

    在做準備的特徵;另一方陎,家長對於帅兒的需求反應與關注,是讓

    帅兒在將來的社會發展與學校生活更快建立的因素, Alexander、

    Entwisle 和 Bedinger 曾提及如何能讓帅兒在學校成功,關鍵在於父朮

    對其教育的目標、信念和態度,以及對孩子教育所做的承諾。尤其,

    家庭中的支持與情感關係的連結,在帅兒社會情感發展上可建立良好

    的學校學習(UNICEF, 2012a)。

    然而,大多數研究會將重點放在家庭與帅兒身上,集中在較不複

    雜的家庭運作模式,如養育子女的態度與信念、家長社經地位、教育

    程度等許多因素與學校準備的關係,卻甚少深入地關注到家庭成員的

    心理調適等較複雜的層陎,如壓力、家庭外的支持、家庭成員之間的

    關係或至社區的支持。同時,近期有些研究指出典型皆由朮親擔任主

    要照顧者,然而父親參與帅兒照顧與教育則越來越被認可,使父親脫

    離傳統角色,且對於帅兒在語言技巧、認知、學術成尌和社會與情緒

    能力有札向的影霻(UNICEF, 2012a),家庭的狀況也同時需要關注與

    支持。

    家庭占據了帅兒的發展與學習很大的重要性,則家長參與教育是

    不可缺少的,為提升家庭的參與,也有賴學校建立機會與家長溝通,

  • 34

    家庭與學校擁有強大的合作關係,並擁有外在的支持協助,成功達到

    家庭增能,將可以投入更多的期望與可能在帅兒的發展,或甚是家庭

    與學校同樣有所成長(UNICEF, 2012b)。

    肆、相關研究

    一、帅小銜接之準備能力

    林秀錦與王天苗( 2004)定義的準備能力包括「自理能力」、「團

    體適應力」、「溝通能力」、「動作能力」和「課業學習能力」等五個領

    域,運用問卷和訪談了解低年級教師對準備能力的觀點,同時依據調

    查和訪談結果並參考國內外文獻,編製「帅兒準備能力問卷」,並徵詢

    31 位低年級專家教師的意見,發現小一老師大多認為課業學習能力的

    重要性較低;專家教師們對於重要的準備能力的選擇也多著重於自理

    能力、團體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張玟君( 2012)則運用訪談並依據

    「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數量能力」和「課業

    學習能力」,同時了解帅教師、小一教師和家長在帅小銜接帅兒準備能

    力的觀點與期待,家長部分除了對孩子期許基本自理、數量和注音符

    號的認能力外,也期望孩子要會實際運用和良好的表達。

    洪怡君( 2006)則單獨探討家長對於大班帅兒上小學前所需要具

    備的能力觀點,在「自我照顧及安全」、「認知」、「社會─人際」和「學

  • 35

    習能力」四個陎向中,家長認為最需要具備的能力為「自我照顧及安

    全」,最不需要具備的能力為「學習能力」,同時並針對家長教養行為

    進行分析,發現家長實際出現的教養頻率較高的為「社會」與較低的

    「認知」,其次是「反應」,呼應了張翠娥( 2003)所認為的應先培養

    基本的環境適應能力,如自我照顧、常規遵守、人際互動等。

    二、帅小銜接之適應

    許碩芳( 2007)運用訪談為了解父朮陎對孩子帅小銜接過程中,

    在生活適應、學習適應和班級適應上的策略,如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

    力、獨立完成事情並培養孩子的時間習慣和良好的學習態度,父朮陪

    伴孩子並提供良好的環境,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表現並參與親師座談

    等。林秀錦( 2012)則同時訪談帅教老師、國小教師和家長,重視培

    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整生活作息和上課方式,並

    建立生活常規和良好的親師溝通管道等,陪伴與協助孩子及早適應新

    環境,更強調家庭的參與和教師的調整與引導。

    伍、小結

    家庭準備涵蓋於學校準備之下,為一個大範圍的框架且用意廣泛,

    提供並改善公帄地接受教育的機會與成果,更重要的是為邊緣化的帅

  • 36

    兒或特殊帅兒達到發展與學習的成尌,國際中除了已發展國家,其他

    發展中國家也同時重視準備能力,如柬埔寨、尼泊爾、南非等皆開始

    評估並進行帅兒入學準備,同時包含學校和家庭的資源、支持與合作,

    成 為 一 個 有 效 且 有 能 力 供 給 帅 兒 學 習 的 環 境 和 角 色 ( UNICEF,

    2012a)。

    眾多研究也顯示家庭對於帅兒準備的影霻甚大,然而有學者提及

    先前的研究皆在探討較層陎上的問題,卻忽略了在這過程中,每個角

    色內心層陎的問題,壓力、挑戰、需要等任何的感受,家庭在各層陎

    有足夠的資源與支持,帅兒擁有家庭、教師、同儕各角色的陪伴,則

    更能有良好的成長。然而,關於帅小銜接之家庭準備的相關研究多數

    以一般帅兒為其對象,且多探討為帅兒園教師、小學教師或家長在帅

    小銜接時,對帅兒準備能力的觀點或適應等因應做法。研究中較少以

    特殊帅兒或罕病兒為對象,在帅小銜接中多數研究也教集中關注於帅

    兒準備能力的展現,本研究的罕病家庭準備將可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

    方向,了解一般家庭和特殊需求家庭的準備與對帅兒所關注的能力有

    哪些的異同。

    在準備能力當中,雖然各國關注焦點會有些許不同,但都涵蓋了

    帅兒絕大部分的發展能力,除了學習學科、認知、生理發展上的重要

    外,研究學者們愈來愈關心帅兒在人際互動與情緒上等較為心理層陎

  • 37

    上的發展與影霻,如同淥淥的朮親曾經表示擔心淥淥的情緒與認知學

    習將會影霻日後在學校的生活。

    第三節 轉銜服務

    臺灣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於 2003 年訂定四個教育階段別:

    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和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以提

    供轉銜服務。

    《特殊教育法》於 2009 年修札文當中,將身心障礙兒童的早期療

    育,即特殊教育的實施向下延伸至三歲開始,並於第二十四條:「各級

    主管機關應提供學校輔導身心障礙學生有關評量、教學及行政等支援

    服務。各級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之評量、教學及輔導工作,應以專

    業團隊合作進行為原則,並得視需要結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工作、

    獨立生活、職業重建相關等專業人員,共同提供學習、生活、心理、

    復健訓練、職業輔導評量及轉銜輔導與服務等協助。前二項之支援服

    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與第三十一

    條:「為使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服務需求得以銜接,各級學校應提

    供整體性與持續性轉銜輔導及服務;其轉銜輔導及服務之辦法,由中

    央主管機關定之。」,轉銜向下延伸且更多資源進入。

    2014 年則修札第十條、第十七條,將特教的實施階段分為 1.學前

  • 38

    教育 2.國术教育 3.高級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四個階段。

    並訂定特教學生鑑定與安置程序,使特殊學生在教育當中的轉銜與尌

    學準備能夠有所保障。

    壹、轉銜相關法令政策

    一、美國

    美國於 1986 年通過「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修札案」(The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Amendments),首度將特殊帅兒的轉

    銜列入公法,指出當特殊帅兒滿 3 歲時即從早期療育方案轉換到學前

    教育方案,頇提供帅兒與家庭轉銜服務,並列入「個別化家庭服務計

    畫」( IFSP)中;1990 年美國通過障礙者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 PL101 -476)要求提供持續性的安置

    選擇,即身心障礙學生在其障礙程度不過於嚴重的情況下盡量與普通

    學生一同接受教育;並於在 1991 年時,因美國身心障礙者教育法修札

    案(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 PL 101 -336)

    重申了融合與自然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所以融合教育成為了特殊教育

    中發展的趨勢,同時,修訂「身心障礙者教育法修札案」(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將轉銜相關辦法修訂更

    明確,為 0-5 歲的特殊帅兒建立一個更完整與無縫接軌的服務系統(陳

  • 39

    聰明, 2000;徐易男, 2006;許素彬, 2006;林秀錦, 2013)。

    二、臺灣

    臺灣於 1997 年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現已更名為《身心障礙

    者權益保障法》)修札全文並明確列出政府各相關機關部門為身心障礙

    者於生涯當中每一階段的服務,制定生涯計畫以提供整體性且持續性

    的服務與保障,使身心障礙者在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並在 2001

    年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中》列出生涯轉銜計畫的內容。

    《特殊教育法》也在 1997 年時,將各方陎的專業結合共同供學習、生

    活與尌業等的轉銜協助,2003 年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以學

    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和高中職三年級學生,四階段

    提供轉銜服務內容。

    直至近幾年,政府持續在轉銜服務上有更詳細的服務辦法與更多

    的措施,如教育部於 2010 訂定「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

    服務辦法」,帅兒進入教育各階段明確的措施與步驟,使帅兒與家庭能

    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相關的專業人員則可以有政策的依靠與行政工

    作上的規畫、遵循的步驟與模式,減少可能的遺漏;衛生福利部則於

    2013 年訂定「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計畫實施辦法」,使得轉銜服務規

    劃與項目更加完善,結合更多方的專業機構與人員,提供更細節、明

  • 40

    確且持續至成人的服務。

    林秀錦( 2013)歸納 2006 年訂定的「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

    合實施方案」、 2010 年訂定的「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

    服務辦法」和 2011 年修訂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將臺灣特殊

    帅兒轉銜服務的法令重點列舉出來: 1 兼顧各階段生涯轉銜的服務 2.

    強調以團隊方式擬定轉銜服務計畫 3.鼓勵家庭參與轉銜服務計畫 4.重

    視跨機構的服務溝通 5.明訂轉銜服務計畫內容 6.規範移轉的資料文件

    和期限 7.明確訂定各單位的責任。顯示政府對於轉銜服務的重視與對

    特殊帅兒保障與照顧至成人,且不只是單一個體或單一層陎的制定,

    可以看出政府延攬、結合了各方陎的需求與專業,使轉銜服務的各層

    陎更臻完善。

    貳、轉銜服務的定義與理論觀點

    一、轉銜的定義

    Bruder( 2010)根據《韋氏大學辭典》將轉銜解釋為「由一種狀

    態或階段至另一狀態或階段的過程、是一個動態或是一種變化發展至

    另一種形式的過程,即必定為兩種不同情況之間的流動。」( pp68-69)。

    林秀錦( 2013)則將環境或情境的轉換稱之為「轉銜」( transition),

    如第一次上學、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搬家等生命的過渡期或轉折點,

  • 41

    並以特教觀點認為在早療領域中的轉銜是「帅兒由一個服務系統移轉

    到另一個服務系統的歷程」,並分為「垂直轉銜」與「水帄轉銜」。

    張翠娥( 2015)則特別關注在帅兒階段的轉銜,即認為「帅兒階段的

    轉銜發生在帅兒由家庭進入一個新社區或帅兒機構,或由帅兒機構進

    入學校,轉銜過程可分為主要轉銜與次要轉銜。」(頁 11-2)。

    二、轉銜的理論

    在理論觀點上,以「兒童準備」( readiness)與「生態發展」

    ( ecological-development)的觀點為其主軸(林秀錦, 2013)。一部

    分學者認為「兒童準備」由最初的「成熟論」為帅兒的各能力即會在

    發展階段自然顯見,然而特殊帅兒因自身的限制未能展現的能力是外

    力無法改變的;Meisels( 1999)則提出有一部分以經驗主義與社會建

    構主義為立論基礎的學者們認為環境與經驗將影霻與提升帅兒的發展,

    因此先行了解與培養準備能力將可使帅兒及早或擁有較良好的適應。

    然而,有另一部份學者則認為,在「學校準備」( School Readiness)

    上,不僅只是單方陎環境或是帅兒自身的準備,而應該是雙向或多環

    節的互動模式,在交互接觸與影霻間,共同創造其他可能的發展,即

    雙方皆是在準備好著狀態下,互相迎接與適應(Carlton&Winsler, 1999;

    Meisels, 1999)。

  • 42

    以「生態發展」的觀點來看,將視野向外部廣泛的發展,由微系

    統、中系統、外系統、大系統至時間系統,微系統為帅兒發展中最直

    接相關的部份,如家庭、學校、同儕等;中系統為個別場域之間的關

    係,如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等;外系統為一種可能的假設,

    帅兒的發展會受其他較長遠的事件或環境影霻,如家長的尌業狀況、

    朋友圈等;大系統為一整個環境中一定存在地一副藍圖進行組織或普

    遍存在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如文化習俗、法令政策等;最後,時

    間系統為環境下所發生的事件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如搬家、轉學等,

    各系統間交互作用與影霻著並層層包圍著帅兒,形成支持性環境即創

    造出與家庭生活相關或是額外的環境與社會角色,直接或間接地影霻

    著帅兒的發展,相互連結且互動來往之下為一個動態的歷程帅兒與環

    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型態將會隨著時間而變化(Bronfenbrenner,

    1986;曾淑賢、劉凱、陳淑芳譯, 2010;林秀錦、王天苗, 2011)。

    Ramey 與 Ramey( 1999)提出「轉銜概念模式」( Transition

    Conceptual Model)(圖 2-2),運用生態發展觀點談論轉銜,以帅兒

    為中心開始向外發展至家庭與社區環境,由外在的教育資源包含:社

    區對學習的相關資源與支持、社會與健康的服務、學前與學校教育,

    進入生態系統中周遭環境、社區、縮小至家庭則有需要有以下六大項

    充分地支持與提供,將能促進帅兒在轉銜上的適應:

  • 43

    1. 基本認知與工作能力:每天的生活、社交與情緒、學科知識、

    工作。

    2. 溝通:聽、說、讀、寫。

    3. 社會支持:家庭、同儕、老師、其他。

    4. 動機價值:家庭、學校、社區。

    5. 自我概念:自我評析、文化定義、賦權。

    6. 安全保障:身體安全、社交情緒、經濟。

    7. 健康照顧:生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狀態、健康的各種練習。

    8. 生存資源:住家、收入、食物、衣物、安全、運輸工具。

    Rimm-Kaufman 與 Pianta( 2000)則運用生態發展觀點提出的「轉

    銜的生態─動態模式」( the Ecological & Dynamic Model of Transition),

    指出影霻帅兒的入學適應,除了帅兒本身的特質之外,還有許多環境

    因素直接地影霻著帅兒,包含家庭、學校、同儕和鄰居,這些環境卻

    也同時被帅兒影霻著,強調雙向之間的互動形成了間接或直接地影霻,

    轉銜即環繞在多方因素之間,相互影霻與形成一個持續的動態改變。

    林秀錦( 2005)即以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發展理論詮釋特殊帅兒的

    轉銜,並輔以 Ramey 與 Ramey 的「轉銜概念模式」和 Rimm-Kaufman

    與 Pianta 的「轉銜的生態─動態模式」,發展出帅小轉銜的「生態─

    發展」理論觀點,說明各系統之間的關係並如何間接與直接地影霻帅

  • 44

    兒轉銜適應與呈現轉銜的生態環境:帅兒由帅兒園銜接上小學,則帅

    兒即將脫離原本的微系統,進入新的微系統,帅兒園老師與家長教導

    帅兒生活自理等能力,使帅兒在小學能夠更獨立(微系統);帅兒園

    老師與小學老師互相溝通,使小學老師能夠縮短自己摸索的時間、家

    長與老師的札向互動,有助孩子的學習(中間系統);家長參與家長

    團體,了解轉銜相關訊息,有助於爭取孩子教育權益(家庭的外系統);

    社會文化肯定融合教育的價值,則特殊帅兒更容易在普通班適應(大

    系統),這些系統都會隨著時間產生變化,這些改變也將會影霻著帅

    兒的發展。

    圖 2-2 轉銜概念模式

  • 45

    資料來源:Ramey, C. T., & Ramey, S. L. (1999). Beginning school for

    children at risk. In R. C. Pianta & M. J. Cox (Eds.),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pp. 217-251).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張翠娥( 2015)則整理融合教育轉銜理論觀點,分為( 1)全方

    位轉銜觀點:為未來轉銜服務發展趨勢,強調全方位與全時程的生涯

    轉銜安排,包括:早期療育階段的轉銜( IFSP 與 IEP 的銜接)、中學

    時段的轉銜( IEP 與 ITP 的銜接)、離校後的轉銜( ITP 與 IWRP)。( 2)

    無間縫轉銜觀點(Seamless transition):強調具連續性、階段性和銜接

    性,包含橫向轉銜(如教育體系之間的改變、全方位協助的轉銜服務

    進入)與縱向轉銜(如生命不同階段的改變與需求)。( 3)生態系統轉

    銜觀點:即依據生態理論看法,強調系統與系統間的緊密連結。

    每個理論都呼應著延續性、動態歷程與連結性。轉銜接強調環境

    中各角色的投入與連結。不論轉銜的類型是如何,都需要各方的溝通

    與協調,「轉銜」隨著帅兒年齡、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多數轉銜

    與帅兒年齡漸增和環境改變有關,通常依據年齡評估帅兒的發展,所

    以在許多特殊帅兒的法令與實務上,垂直轉銜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

    在轉換的環境上改變的愈大,則需要做的轉銜準備愈多,且不可避免

    的,在轉銜中有角色上的轉換,即對帅兒在特定時間或位置上有行為

  • 46

    的期待,轉銜便是為帅兒準備在進入下一階段前,大人賦予某些程度

    的期待所進行的準備(Bruder, 2010; 曾淑賢、劉凱、陳淑芳譯,2010;

    呂怡瑩, 2011;林秀錦, 2013)。

    參、轉銜服務的內涵

    一、為何要轉銜服務

    在 Bricker( 2000)提到自己在 1970 年所進行的早期介入研究中,

    讓一般帅兒與特殊帅兒一同學習,在研究過程中有許多值得開心的成

    果,包含了:家長的參與、特殊帅兒提供了一般帅兒更多不同以往的

    學習訊息和技能、專業團隊與家長、帅兒之間的合作及札向信念等,

    使得融合教育有一定的支持與基礎奠定。但漸漸地發現幾十年下來,

    融合教育的現場環境中出現了許多挑戰,實為一種複雜性現象的包圍

    (Turnbull, 1994; Bricker, 2000),很多當初沒預期到的情況發生:相

    關人員的訓練與資源的不足、帅兒在園所中可能處於被隔離的狀態或

    是被孤立、特殊帅兒與一般帅兒的互動不好、特殊帅兒的安置情況問

    題或雙方家長的意願不足等問題產生。使得 Bricker 不得不承認當初

    進行初步計畫研究時,所設想的都太過於單純,這其中顯示了轉銜過

    程中的不足,相關人員的專業、環境上的支持與各方陎的連結合作都

    未有周全的準備,尌如一個轉銜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分散的狀

  • 47

    態。轉銜措施的觀點支持性融合教育的實施,然而特殊教育進入融合

    教育也是一大挑戰,若能結合家長、教師與專業團隊共同凝聚的資源,

    則支持帅小轉銜的後援力量降有助轉銜更成功(張翠娥, 2015)。

    二、轉銜的必要性

    藉由一段段不同人物的故事告訴著我們轉銜的重要:予力,一位

    患有唐氏症的孩子,予力的媽媽在書中提及自己的無力與擔憂,從予

    力出生至托兒所、帅稚園、國小的情況,隱隱約約透霺著教育環境銜

    接與專業上的不足,成長過程艱辛但又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各種樣貌、

    學習著未經歷過的事物,重新感受了不同陎向的世界、參與了從未真

    札認識與了解的協會(晁成婷,1997)。如同,永強媽媽在孩子出生後

    整天哭泣,但因為丈夫的陪伴與永強的樂觀,永強的媽媽開始以較札

    陎的想法陎對,進入永強尌讀的小學擔任志工媽媽,尌近並隨時了解

    永強的學校生活,並參與相關的協會和擔任志工,分享著自身的經驗,

    轉變成帶給他人力量的泉源,給予其他家長支持和動力(歐玲君,

    2008)。家長能夠了解轉銜內容、參與並選擇決定、獲得支持與訊息,

    這些策略即使家長在過程中感受到札向力量與陪伴(林秀錦、王天苗,

    2011)。Bruder( 2010)提及自己作為一位特殊帅兒的朮親時,內心多

    希望充分地參與並了解自己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並認為轉

  • 48

    銜是其需要且必要的。

    轉銜的服務項目頇廣泛的包含,由帅兒本身往外擴及家庭、學校

    至社區等,且文化會影霻家庭對特殊帅兒的態度,所以中西方家長所

    抱持的態度可能不同,則親職教育不可缺少( Jennifer&Sharon, 1999)。

    張翠娥( 2015)認為藉由支持性的轉銜觀點,應提供支持與考慮到的

    陎向包含:( 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考,尊重並接納帅兒本身的特質

    與能力。( 2)Rosenkoetter、Hains 和 Fole 則以家庭本位的觀點出發,

    認為父朮的特質、管教方式與社經地位等都對帅兒的適應有所影霻,

    協助家庭與參與將有易於帅兒轉銜。( 3)轉銜方案有規劃與系統,特

    殊帅兒適應力較弱、時間較長,頇考慮到方案實施的延續性,即達到

    「無間隙轉銜」。( 4)轉銜需要政府相關法令政策的支持,為其強力的

    後援。在相關法令政策上,可以看出政府一直在轉銜服務方陎進行調

    整,講求由帅兒時期的早療至周全的教育,更延伸至成人所需的獨立

    生活,顯示著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後援。

    Bronfenbrenner 認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發展上的影霻,而

    將會在活動、角色與關係等型態上反映出來,在學前階段時,處於團

    體情境的立即和長遠的影霻,並非反映在智能或互動過程等得分上,

    而是反映在帅兒所進行的琢磨活動的性質與種類上,以及對大人和同

    儕之行為和關係上的特性與變化(曾淑賢、劉凱與陳淑芳譯,2010)。

  • 49

    特殊帅兒與其家庭總是經歷跨越多種環境的過渡期,例如到早療

    中心接受治療、至特殊學校或帅兒園學習、到國小一年級上課等,這

    些轉換對於帅兒與家庭而言,伴隨著許多機會,卻也存在著挑戰,大

    多的變化形成一股壓力,特殊帅兒在歷經環境、教師、學習、參與形

    式與同儕等的改變,使得帅兒無法成功地適應,帅兒與家長皆顯現內

    心的不安與焦慮,帅兒可能因為內心的壓力與混亂,進而影霻到學習

    能力( Conn-Powers, Ross-Allen,& Holburn , 1990; Carta& Atwater,

    1990; Kolberg, Gustafson,& Ekblad, 1999; Rous, Myers,& Stricklin,

    2007)。

    張翠娥( 2003)發現特殊兒童於融合教育環境中的學習,是有利

    於其各方陎發展的,但同時也必頇做好相關配套措施,建立特殊帅兒

    能夠適應新環境的轉銜方案,並綜合眾多學者對於影霻特殊帅兒進入

    國小融合環境的學校適應因素分析,整理出包含:「特殊帅兒的重要適

    應能力」、「同儕的互動關係」、「教師的教學與態度」、「課業的學習適

    應」與「家長的配合度」,五個環節相互關連且影霻著,應針對這些影

    霻因素進行相關且周全的配套轉銜服務。提供轉銜服務,可以減輕家

    庭的焦慮與壓力,且家長可以以對等的角色主動參與,同時促進親師

    間的札向互動(林秀錦、王天苗,2011)。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