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TFiL Newsletter 契刊 《秋季刊》 5 OCT 2013 ISSUE 18 《本月主編 : 育婷|美編:于美》 2008 倫敦光鹽團契創立 2010 倫敦光鹽契刊創刊 Welcome to Taiwanese Fellowship Monthly! We hope to bring you latest happenings of the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TFiL) and enrich your life in UK!倫敦光鹽團契月刊是向上帝表達感恩的嘗試,也是你我分享心情的平台。不論是生活上的【感恩心情】、 【信仰見證】, 或團契活動的【隨筆札記】、【照片圖說】, 都歡迎您踴躍投稿 ! 來稿 請寄 : [email protected] Regent'sPark 野外禮拜 / 攝影 by Tony Lu TAIWANESE FELLOWSHIP 本期提要 Inside this issue 活動回顧︱ 9 月 21 日中秋小家聚會 光鹽選讀︱三浦綾子的「冰點」 生活分享︱練習曲。不列顛的東西南 同工分享︱下一代傳承的事工 教會發展︱ Lumen 教會發展(四) -- 彩繪玻璃 團契佈告欄︱周五活動預告 / 詩班 / 契刊 / 新生教戰手冊 / 關懷事工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活動回顧︱ 9 月21 日中秋小家聚會 光鹽選讀︱三浦綾子的「冰點」 生活分享︱練習曲。不列顛的東西南 同工分享︱下一代傳承的事工 教會發展︱ Lumen 教會發展(四) -- 彩繪玻璃 團契佈告欄︱周五活動預告/ 詩班/ 契刊/ 新生教戰手冊/ 關懷事工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TFiL Newsletter

契刊《秋季刊》

5 OCT 2013

ISSUE 18

《本月主編 : 育婷|美編:于美》2008 倫敦光鹽團契創立 2010 倫敦光鹽契刊創刊Welcome to Taiwanese Fellowship Monthly! We hope to bring you latest happenings of the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TFiL) and enrich your life in UK!倫敦光鹽團契月刊是向上帝表達感恩的嘗試,也是你我分享心情的平台。不論是生活上的【感恩心情】、【信仰見證】, 或團契活動的【隨筆札記】、【照片圖說】, 都歡迎您踴躍投稿 ! 來稿 請寄 : [email protected]

Regent'sPark 野外禮拜 / 攝影 by Tony Lu

TAIWANESE FELLOWSHIP

本期提要 Inside this issue

活動回顧︱ 9 月 21 日中秋小家聚會光鹽選讀︱三浦綾子的「冰點」生活分享︱練習曲。不列顛的東西南同工分享︱下一代傳承的事工教會發展︱ Lumen 教會發展(四) -- 彩繪玻璃團契佈告欄︱周五活動預告 / 詩班 / 契刊 / 新生教戰手冊 / 關懷事工

Page 2: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2活動回顧

主編的話

秋收的喜悅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

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唯有

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的福音就是這

道。」(彼得前書 1:24-25)

時間過得好快,還在抱怨今年夏天來

的好晚又熱,一眨眼卻已進入金黃色的季

節 。滿地的落葉似乎宣示着秋天的到來。

古人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在感傷日照變短之餘,或許我們可以換個

角度來感謝上帝。秋天,也正是值得感恩

的季節,稻穀收割和結實累累的水果,讓

我們可以品嚐這美好的滋味。而光鹽團契

在倫敦的福音工作也正是如此。一群因基

督的愛聚集一起的弟兄姐妹們,用言語或

是行動來彼此關心及代禱,讓在異鄉的遊

子們感受溫暖。剛歡送一批畢業的契友回

國,他們持續將這份愛帶回台灣,這樣的

收獲是無形卻很有力量的。今天,我們又

再迎接一批新生,將上帝給我們各人的恩

賜,撒種在每個人的心中。

感謝上帝,讓我在過去兩年裡有難得

的機會在光鹽學習服侍,這期契刊也是我

最後一次參與主編的工作。雖然偶而會有

挫折,但是每次的出刊都讓我一次又一次

地,見證到上帝對我們光鹽的疼愛~相

信,由上帝的帶領,我們光鹽的文字事工

可以帶給更多在異鄉的台灣人,認識上帝

的愛與恩典,以及更全面地記錄我們光鹽

成長的痕跡。再次感謝過去每一位契友和

同工們對契刊的貢獻與支持,讓我們將這

份榮耀歸給上帝!

中秋小家聚會活動回顧

曠野小家

9 月 21 日(六)三個小家分別舉行中秋團聚:

青草地小家(小家長 Amanda)

聚會時間 13:30~19:00 ; 地點:Victor &

Amanda 家

曠野小家(小家長 Linda)

聚會時間 13:30-17:00 ; 地點:恩加家

活泉小家(小家長 Lola)

聚會時間 14:00-17:00 ; 地點:John 家

感謝上帝的保守,讓當天分散三地的聚會可

以順利舉行,各家的小家成員都有非常愉快的

交誼時間與彼此代禱。

photo by Tony Lu

Page 3: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3

八、九月份帶著上帝滿滿的祝福,分批地將一個個屬於倫敦光鹽小家的成員,

像是差遣出去一般,把這群蒙造物主特別眷顧的兒女們,都送往人生下一個階

段;雖不及篳路藍縷的拓荒,但在生命主宰奇妙的作為與引導中,異國倫敦的

淬鍊與成長,都使每一位領受上帝之愛的人們,繼續在下一個落腳處,散發光

的熱度與鹽的調和 ! 嗯 ~~ 好美。。。。

十月份,帶著滿心期待,熱烈地歡迎一群尋夢踏實的大家,來到了倫敦,來

到了倫敦光鹽團契這個大家庭,在充滿生命故事的交會中,這裡,已有上帝所

預備的另一個“家”,在寒冬中,要隨時暖暖你 / 妳的腳ㄚ子,在陽光炙熱之際,也要清涼解

放你 / 妳的乾渴。

咱的團契,目前有三個小家 - 活泉、曠野、青草地,誠摯地邀請大家,領取一份屬於你 / 妳

的歸屬,在你/妳來到團契不久後,記得要問“我是屬團契中,哪個小家?”你/妳的小家家長們:

Lola ( 活泉 )、Linda ( 曠野 )、Amanda ( 青草地 ),將會主動聯絡你 / 妳,因為團契的核心關

懷同工兼家長 Lola,在你 / 妳填完通訊資料後,

就會送你到所屬的小家去囉 ~~

還 沒 有 加 入 倫 敦 光 鹽 團 契 (TFiL) 的

FaceBook-Close Group嗎? 請趕快申請加入吧!

若你 / 妳渴望進一步靈糧的供應、詩歌與見證的

分享、代禱守望的分擔等,團契每一個小家都有

自己專屬小家的 FaceBook-Secret Group,你 /

妳的小家長,也將會個別地邀請你 / 妳加入 !!

再一次歡迎大家來到光鹽,也進入你 / 妳在光

鹽的小家中,每一位小家家長,各個身懷武功祕

笈,他們在異鄉的奮鬥精彩故事,還等著與你 / 妳分享,不要錯過喔 ~~

(如想進一步詢問與登記,請email: [email protected] Lola收或親問牧長、宣教師)

活動回顧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倫敦光鹽小家~就在這裡!

活泉小家活泉小家

於青草地小家與活泉小家即時視訊

◆ by 子騰 常任同工

Page 4: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4

在花好月圓的日子裡,來到了青草地小家的基地── Amanda 的家。第一次來到小家聚,

就立即被感染了這寧靜溫馨的環境,使身心靈都感到放鬆了不少。

不知道已經過了多久,沒有在中秋節烤肉。在這個星期日,後院裡與大家圍著一起烤著肉,

聊著在英國的生活談,以及台灣的點滴。爾後大家圍在餐

桌上,幫子騰哥慶祝他的生日、一同吃著蛋糕、分享子騰

哥的喜悅。在最後的時刻,幫以碩祝福他離開英國以後的

日子。

在這一天,一同經歷的歡欣與離別,讓這個家聚更有深

刻的體會。感謝主,讓我們相聚在這美好的中秋夜晚。

第一次參加「青草地小家」聚會,就是強調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烤肉活動唷!大家都

是從 far far away 的美麗家鄉──台灣來到大英帝國打拼,夜深人靜時的思鄉之苦

(Homesickness),此時都能夠藉由大吃一頓好料的得以慰藉思鄉的肚皮啦!

早就久仰 Amanda 的溫柔賢淑以及 Victor 的敦厚良善。所以我抱著一顆期待的心前往中

秋聚會。在烤肉大會開始以前,先是圍在一起進行簡單卻又溫馨(掏心掏肺)的桌邊談話。

雖然人數不是很多,卻可以深入聊聊最近發生的大小事情,除了表達感謝外,也為大家正要

面臨的困難挑戰祈求禱告。

接著就是動人心弦的詩歌讚美時間,子騰哥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帶領著我們,于美姐也在

旁溫柔的唱和著,讓我們在肚皮填飽之前,心靈就先獲得飽足。很快地就準備大快朵頤一番

囉!首先分成烤肉組及火鍋組,大夥兒忙著互相餵食也同時繼續分享生活大小事。小妹我特

別愛吃燒烤食物,當然是前往以 Victor 為首的烤肉組囉。當天才知道原來為了這次聚會,

Victor 特別去買了一個新的烤肉架,烤出來的肉都特別香甜,真的是恩典滿滿的聚會呀!

烤肉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烤好的可以先(試)吃,還有啤酒可以喝。哇!多麼棒的享受呀。

而且冬天烤肉很溫暖的,很有中秋月圓人團圓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有一群可愛又搞笑的讚美

團一起揚聲讚美好吃的食物及好喝的飲料。即使被煙嗆的直流眼淚也是甘之如飴呀!

最後大家一起移進室內,享用暖熱的湯頭以及 91 分的紅酒,整個心頭都溫暖了起來。活

動尾聲的重頭戲是大家祝福生日壽星時間,大家一起享用子騰哥帶來的生日蛋糕,歡祝 9 月

生日的子騰和奕辰生日快樂。歡欣愉悅的在月色下畫下飽足的句點。

活動回顧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 by 育廷

青草地小家

◆ by 蘇鈺

photo by 于美

Page 5: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5光鹽選讀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求你為我造

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詩篇 51: 5,10 ~

十三歲那年,初次耳聞日本女作家三浦綾子 (Miura Ayako, 1922-

1999)。身為剛步入青春期的國中生,加上同窗少女們正為著三毛絢麗

的撒哈拉見聞而著迷,三浦綾子在腦海中留下的印象,猶如曝了光的底

片一般,遍尋不著人物凝結於時間的輪廓線條。直到這個返台的夏天,

我開始尋找三浦綾子在 1963 年得到龐大迴響的小說「冰點」。曲折的

是,此書在眾多出版社之間已絕版,最後書本在二手網路書店的流通下,

經由台北舊家轉角旁,那間綠得晶亮的全家便利超商傳遞到遊子手中。

正如小說標題所帶來的寒意,其間塑造的意象是蒼涼而不安的。故事鋪陳於三浦綾子的故鄉,

1946 年一個北海道旭川的冬日裡。三歲的麗子在母親夏芝的疏忽下,於松樹林的溪畔慘遭殺

害。沉穩多疑的醫師父親江口啓造,燃起了對美麗妻子不忠的憤怒及憎恨,決心以「愛你的敵

人」之名,達成報復虛榮妻子的秘密手段。多年過去,一位溫暖、善解人意的女孩陽子,選擇

在相同的溪畔結束年輕的生命。她的行動是否能潔淨那擺脫不去的原罪?另一位充滿內咎的母

親可否在溪水旁得到兒女的原諒?相較於北海道眼目所及的冰雪聖

潔,人們之間的關係是無可奈何地依賴,如同破裂沉浮的薄冰,在

傷害的碰撞中尋求寬恕的曙光,而深植於罪的結果,在陽光的注視

下更凸顯出生命的污穢不堪。

陽子這般令人不捨的善良生命,隨著作家多年後的筆觸延伸至

「冰點」的續集 ( 當時許多熱情的讀者致信給三浦綾子,期待故

事中的陽子不要就此死去 )。三浦綾子的寫作生涯是戲劇化的。

二十七歲那年,辭去小學教師工作的綾子,對戰後感到虛無試圖跳

海自殺未遂,罹患結核病後入住療養院,其間透過朋友的帶領因而

接觸福音,受病菌侵蝕的脊椎之痛竟堅定了她受洗的意志。「只因

為缺乏罪的意識,所以沒有覺察到自己心靈已被罪侵蝕著?沒有留

意到自己這腐爛殆盡的心靈?」她在自傳「尋道記」中如此描述了

受洗前的心境。跟隨基督後,她的病痛未減反增,但神使她成為一位以寫作來面對苦難的勇士,

丈夫三浦光世則持續以關愛及代禱支持妻子在書寫中所領受的呼召。1963 年朝日新聞社展開

小說徵文,「冰點」的入選,將她從一位病榻上的家庭主婦轉變為全國皆知的暢銷作家。除了

電影,此書亦九度在日本改編為電視劇,1988 年臺灣華視電視公司也為其製作了八點檔連續

劇。愛、犧牲、罪與寬恕成為她日後作品中所探討的信仰主題,直到 1999 年在紫斑症、帕金

◆ by 心潔

三浦 綾子的「冰點」

Page 6: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6

森症、直腸癌等多重病痛中逝世。北海道旭川市則以「三浦綾子文學記念館」來追憶她。除了

膾炙人口的「冰點」,其它著名作品尚有「尋道記」、「鹽狩嶺」、「綿羊山」、「十勝山傳奇」

等等。

最新的「冰點」日劇為 2006 年製作 , 名為 Hyoten (Freezing Point) 的版本。目前在

Youtube 網頁上,均可收看搭配有英語字幕翻譯,上下篇共十九集的內容,由石原里美、飯島

直子、仲村亨等領銜主演。有些塵封的回憶,我們不願再想起;有個看似美好的地方,我們不

願再歸回。我們漫長等待一句道歉;我們躊躇是否應該先開口認罪。我們選擇寬恕好人;亦或

拒絕原諒加害者。法律之內的惡行黑暗得令人無法直視死亡的毒鉤;法律之外的惡念則折磨撕

裂摯愛終身。一個愛與寬恕的擁抱,是否真能使身心因傷害而堆疊的冰點得以融化?罪念的擴

張是否能端賴理智的約束不使其蔓延?各位不仿趁著寒冷的冬季來臨前,找幾位團契朋友一同

吃包英國薯片,順道配杯臺式珍珠奶茶,來討論一下日劇「冰點」中的原罪、愛及寬恕吧!

「我的內心原喜愛上帝的法則,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 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

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

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

死亡的身體呢?

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

我的情況就是這樣:我自己只能在心靈上順服上帝的

法則,而我的肉體卻服從罪的法則。」

~ 羅馬書七章 22-24 節 ~

「冰點」人物介紹:

Tsujiguchi Keizo( 江口啟造 )--- 江口綜合醫院院長。對妻子的猜疑及慟失愛女的心緒,導致做出一個

對家庭帶來傷害的決定。

Tsujiguchi Natsue( 江口夏枝 )--- 啟造之妻,美麗自私而虛榮,對養女陽子有著愛恨交織的複雜母愛。

Tsujiguchi Yoko( 江口陽子 )--- 江口家庭的養女,為自己的原生父母感到不堪,因而背負著擺脫原罪的困擾。

Tsujiguchi Toru( 江口 徹 )--- 啟造之子,充滿正義感並極力保護被領養的妹妹陽子。

Tsujiguchi Ruriko( 江口麗子 )—啟造之女,三歲時死於他殺。

Murai Yasuo( 村井靖夫 )--- 性格放浪不羈,貪戀夏枝誘惑人妻的眼科醫師。

Shimada Tatsuko( 島田辰子 )--- 夏枝好友,性格直爽的傳統舞蹈教師。

Saishi Tsuchio( 佐石土雄 )—殺害麗子的兇手,陷入家庭生計困難的貧困勞工。

Takagi Yunsuke( 高木裕介 )--- 婦產科醫師,與啟造友情之間的不信任,導致江口家庭悲劇的發生。

Matsuzaki Yukako( 松崎由香子 )--- 戀慕啟造的江口醫院事務員,在身心受創後失明。

Kitahara Kunio( 北原壯太 )--- 徹的同學,與陽子相知相惜。

Mitsui Keiko( 三井惠子 )--- 陽子的生母,在自責懊悔中渡過一生,並祈求女兒的原諒。

Mitsui Tetsuya( 三井達哉 )--- 陽子的同母異父弟弟。

日劇「冰點」--- Hyote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s8KBFk4Xo

光鹽選讀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Page 7: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7

旅行的工具有許多種,其中單車是

我最喜歡的,讓我除了能享受清風吹

拂的清爽,也有靠自身力量一腳一腳

踏過的紮實感。還記得三年前第一次

單車環台時,我好幾次騎到手腳關節

疼痛、鼠蹊部擦傷、全身曬燙到快熱

昏。那時我總是想著,我好累、我好

疲憊,但是我絕不在心裡承認我不行

了,即使是在玉里鎮外摔傷進醫院,

眼前路途還有四分之三未完成時,我

仍然不放棄。因為我相信,再長的

路,就是一腳一腳也能夠踩完;再短

的路,不踩就不會前進。一千公里就

是一千公里,只要我多踩一下,離目的地就更接近了。花了一週的時間,我滿身是傷,但是終

於回到了家,完成了人生的夢想之一。

來到了英國後,我當然是迫不急待地想要再次用雙腳親自發掘歐亞大陸彼端另一座島嶼的

風情。在五月份終於所有考試都結束後,我開始計畫在英國進行長程單車。不列顛島比台灣島

大上許多,這裡沒什麼人在環島的,不過倒是有俗稱的「天涯海角」路線:從英格蘭西南部

Cornwall 郡的 Land's End 海角到蘇格蘭東北部 Caithness 郡的 John o' Groats 海角,總長

度約 1400 公里,比環台多出約一半。由於是在異地,因此我不打算一開始就做這麼艱鉅的挑

戰,而是先嘗試著不要離城市太遠,以便於隨時可以搭火車回到倫敦。從五月到六月,我嘗試

騎單車到不列顛島的最東、最西、和最南點,一路上遇到許許多多的狀況,除了讓我充分認識

到這座島嶼和家鄉島嶼的巨大差異,也讓我得到許多啟發。

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道路本身。英國的跨區道路編排比起台灣複雜許多。在台灣,只要

沿著盾牌 1,3,9,17 走,基本上一定可以從北到南抵達目的地。然而在英國,A 型道路編號是

以非常難快速辨別的扇形進行分配,而城鎮和城鎮之間也不一定會是同一條路會到,錯過一個

轉彎很可能就多出 10 公里的路。因此,遇到每個只要有懷疑的岔路前,一定要注意路牌指示,

因為等級較低的道路,路幅不一定會比較小,有時候很難確認一個 y 字型路口到底哪一個是主

幹到哪個是支線。而每一次停下來再出發,都是體力的消耗。此外,雖然英國的 A 型道路大約

等同台灣盾牌概念的一般公路與快速道路,但是不像台灣會以藍盾牌和紅盾牌區別,不管綠 A

還是黃 A,都很有可能接上時速超過 50 英哩的封閉型公路,不但行駛在路肩很危險且心理壓

◆ by 奕辰

練習曲 ‧ 不列顛的東西南

生活分享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Page 8: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8生活分享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力很大,並且很可能騎一個小時都沒有可以停

下來的地方,因為那是以汽車為主進行規畫

的。

離開了城鎮之後,英格蘭的鄉間除了美麗的

農村景色,也真的大部分都是農村活動,商業

活動甚少。因此經常會有一兩個小時在田野間

完全找不到一家店面可以上廁所、買東西或補

水。有一回在 Nottinghamshire 東部,從早上

到下午唯一讓我吃到能夠算午餐的,是在快速

道路休息區的簡餐,而那天下午在我兩罐水都

已經空了一個多小時後,我不得不厚著臉皮走

進一戶人家討水。幸運的是,老夫老妻非常地

和善,除了給予清涼的開水,甚至想邀我一起

喝下午茶,但我在趕路就婉拒了(事後想起應

該留下來好好體驗真正的鄉村,因為後來火車

也沒趕到)。這些一路上沒水沒食物的窘境在

台灣是無法想像的。台灣幾乎每個市鎮都有可

以修車的小店、幾乎每個鄉鎮都有 7-eleven

24 小時營業、幾乎每個派出所都能夠 24 小

時提供水源……在台灣過慣了方便的生活,來到了國外還真是挺衝擊的。但兩者一樣的是,熱情

的英格蘭村民就如同友善的台灣派出所阿伯,都在我們最辛苦最疲憊的時候,給予到最真實的

鼓勵和支持。

沒有路燈照明的鄉村道路是我單車之旅最恐懼的記憶。在台灣,除了太麻里一段之外,基本

上盾牌道路都會有路燈。然而在英國,只要一離開城鎮,廣大的鄉野間可沒有路燈照明的!雖

然這從 google 街景就可以發現,但我出發前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件事。在一趟從英格蘭中部騎

往倫敦的第一天,我天未亮就出發,身上只有 LED 燈能夠照明前方十幾公尺,離開 York 時我

才注意到沒有路燈這個事實,以及伸手不見五指的全黑環境有多麼嚇人。到天亮前的的四個小

時,我嚐到了打從心底來的深切恐懼,單車穿梭在兩側高聳的樹林道路間,大約十幾分鐘才有

一輛車呼嘯而過。此時每個風吹草動都讓我有如風行草偃般,擔心著會不會有狼或其他野生動

物跳出來攻擊我,這樣我可能永遠回不了家。恐懼之下大量的腎上腺素催動我的雙腳將時速維

持在 20 公里以上,直到下一個有照明的村落才敢放慢速度休息,但有時這下一個村落也是要

半小時的路程。

天空終於翻起魚肚白時,我又遇到了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廣大的草原前方兩百公尺走來

一位全身黑衣的像人的東西。我心想,凌晨四點多在曠野中走路,怎麼樣都很詭異,我將齒輪

Page 9: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9生活分享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放大,以免被迫停下來時,還能趕緊加速離開。就當我花了三秒鐘調整齒輪抬起頭來時,它……

不……見……了……。North Yorkshire 廣大的草原植被非常低,我可以看清至少方圓一公里的範圍,

但是我怎麼找都找不到那個三秒鐘前還看到的全身黑衣的像人的東西。要不是我信耶穌已經有

一段時間,且天色是越來越亮不是越來越暗,否則我可能馬上轉頭回 York 搭火車回倫敦了。

走出了黑暗中的恐懼,拂曉後我終於可以開始欣賞美麗的風景。不過這些風景也是有代價

的。不列顛群島不愧是在一萬年前末次冰期中被冰河襲擾過的地方,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冰磧起

伏。這些起伏真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美麗的曲線遠看可以有療癒的效果,然而騎到這

些上坡時簡直是要命。這些起伏不像台東舞鶴台地那種至少在 google map 可以稍微抓到而想

辦法取其他道路避開,它們就是一波又一波地出現。一條條橫亙在眼前的大坡,看了真是腳都

軟、心也涼。

單車遨遊在英國的東西南,讓我體會到這座島嶼的巨大,以及對這塊土地的陌生。這使我更

加想要開始認識這塊土地。英國畢竟不是家鄉,在台灣經過每一個鄉鎮,我都可以在心裡想到

一些故事,透過親身踏過的方式,喚起各種來自土地的回憶。在英國,每一個地名都是陌生的,

無法和我的記憶產生互動,只能透過一些新奇的景觀來催動騎車的毅力,但是這些遠遠不如故

事的力量。我希望我能夠與這座島嶼更親近。接下來我會在英國待上數年讀書,甚至尋找工作,

我希望自己的心也能隨著雙腳,開始了解這座島嶼曾經發生過的一切。英格蘭鄉村並不只是普

通的鄉村,八百多年前,從英格蘭鄉間興起的圈地運動,催動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工業革命。離

開富麗堂皇的西敏市與車水馬龍的倫敦市,廣大的英格蘭有更多更多的源遠流長的故事等著我

們去發掘。這幾趟長程單車,看似已經完成了東西南北的其中三點,然而這才是一切的開始呢~

Page 10: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0

箴言 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光鹽團契初成立時主要由學生組成,接著神帶領家庭加入,並且神添加小朋友在我們中間,

天真可愛的小朋友是神賜給光鹽團契的產業,下一代的事工是我們重視的一環。帶領他們認識

神,明白真理,是團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一起關心下一代事工。感謝煒翔哥分享他這幾年

帶領兒童組的心得。

倫敦光鹽團契從創始至今,許多意想不到的神蹟奇事不斷的在團契中發生,若我們仔細數算,

神與光鹽同在的印記真叫人無可推諉。然而,當我們的目光著重在光鹽團契日益增長茁壯的同

時,教會的未來主人翁 -- 光鹽兒童組,也悄悄的成長了。從最初的四位基本成員,如今已增加

到十位小朋友。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光鹽兒童組成長歷程吧 !

光鹽兒童組的發起,最原始要追溯到 2010 年,由於煒翔自六月開始在團契設立了每月一次

的吉他班,淑惠牧師全家大小開始固定參與在光鹽的聚會,同年十月份的迎新活動後,Victor

以及 Amanda 家庭的加入,我們固定的兒童成員就有四位。然而此時的小朋友,仍處於於放牛

吃草、自由玩耍之階段。2011 年三月份起,在一系列團契的大型活動後 ( 野外禮拜、馬雅各

醫師逝世九十週年追思禮拜等 ),孩子們之間的互動隨著相聚次數增加逐漸熱絡起來,煒翔看到

團契大家十分熱切討論查經的同時,總覺得不能放棄讓小朋友有更多認識信

仰的機會 ( 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想避免小朋友的玩耍干擾大家聚會 ),

因此自 2011 年九月 10 日起,正式招聚了小朋友們一同進入

Lumen”禱告密室”開始了兒童組的故事時間。基本上初

期的兒童主日學以詩歌和故事為主,共分兩階段進行。第

一階段以教唱兒童福音詩歌為主,隨後配合講道主題帶入

聖經故事。第二階段除了詩歌之外,主要以品格教育的故

事為題材,輔以台灣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之動畫

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此一草創階段感謝揚義弟兄適時

的加入,大大減輕煒翔的負擔。從小朋友純真的反應可

以知道,講故事時間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規律的聚會

到 2012 年佳歆、佳韶和佳韻的加入,讓兒組更加的活

潑蓬勃。亟需人手幫忙的時候,幸賴 Sandy、Ubak、

Nina 以及香絹的加入讓兒組有了嶄新的聚會模式。其中

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 2012 年五月母親節特別聚會

時,小朋友活潑的帶動唱以及配合設計契刊組所發行的卡

片。此時上課內容我們改以 Roots 教材為主,配合當週講道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同工分享

下一代傳承的事工 ◆ by 煒翔

Page 11: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1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同工分享

主題再輔以福音卡通動畫,讓小朋友在聆聽故事之後能藉由相關的動畫影片加深印象。雖然後來

士岡、鶴潔一家返台,兒組一下子少了三位,但上帝又帶領了 Ken 和 Geri (Tony and 郁惠家的

王子與公主 ) 以及允忻和允安 ( 孟儀家的千金和少爺 ),進到光鹽,讓兒組繼續穩定發展。近期

除了唱歌和故事、影片之外,我們也準備了小朋友喜愛的勞作材料,讓他們展示其精湛的手藝。

每件事工做起來都有其難度,而帶領兒組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照顧小朋友的情緒反應。因

為兄弟姊妹之間彼此熟悉,互有口角紛爭也是家常便飯,然而現階段由於人力尚不足以讓大小朋

友分班上課,在大合班的情況下,偶爾還是會有相互爭吵、爭東西的情形出現。但只要知道造成

小朋友情緒低落的原因,並適時的紓解後,他們一下子就又會打成一片。也因此了解每個小朋友

的個性和喜好成了帶領兒組一個重要的功課。

小朋友的成長十分迅速,部分已進入青少年的年齡層,現階段的大合班聚會已不再適合所有

的參與者,小小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遊戲,而上了國中的青少年則需要不一樣的主題信息,更

需有大哥、大姊風範學習的榜樣來讓幫助他們成長。

因此,若能有更多願意參與在兒組的大哥哥大姊姊一起陪伴他們成長,相信會在他們的人生

旅程中添上一段難忘的回憶…

若是您願意參加兒童組的服事,請與煒翔哥聯絡。

Page 12: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2

走進 LUMEN 教會,四周的彩色玻璃鮮豔亮麗。你曾注意過這些彩色玻璃嗎 ? 玻璃上面的人

物是誰呢 ? 他們跟 LUMEN 教會有什麼關係呢 ? 回望過去,這些人也曾在 LUMEN 事奉、敬拜。

讓我們藉此機會回想一下,歷經世界大戰,及語言的改變,當時的基督徒在此如何經歷神,並

且與神同工。

時代變遷,神依然不變,光鹽團契在此聚會,不單單祝福台灣的學子,神也將使用團契在歷

史中為他做見證。

Who is Commemorated in Our Stained Glass Windows? Looking around the building, you may find yourself wondering, who were the people whose names are on the

small stained glass windows? What did they do and why were they thought to be worth remembering? If you start

under the cross in the church area (at the opposite end from the café), and walk clockwise round the church area,

this is a summary of what we know.

Ivor Johnstone Roberton (1865-1948, minister here 1907-1925). Son of a Free Church of Scotland

minister, Ivor was minister here during World War I, during which 40 men from this church – more than our entire

congregation on most Sundays today - were killed. During his time here, our first female elders were elected, one

of whom (Elizabeth Roberton, elected 1923) was his niece. He preached a sermon here in 1922 which encouraged

John Reith, who was in the congregation,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that led him to become the first Director-General

of the BBC (Reith gave one of our collection plates in 1919,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our 1960s building).

We have an impressive portrait of Ivor in our archive room.

Alexander Connell (1866-1920, minister here 1898-1906). Born in Appin and raised at Ballachulish in the west

highlands of Scotland, Alexander was our last Gaelic-speaking minister. Under his extraordinarily gifted leadership,

our church ran Sunday schools, youth clubs, a library, a Literary Society, a medical mission, a soup kitchen, sports

clubs, even an employment agency. He left here to be a minister in Liverpool, where he died of cancer aged

54, leaving his widow Jessie and three children. He was chair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s Foreign

Missions Committee for many years and in the winter of 1898 he paid a visit to Taiwan – the only person named on

these windows to have done so, as far as we know.

Dr. Mary Dobie Gilmour Brooks (1896-1966). Mary Gilmour, who came from the west of Scotland, was a

pioneering cancer specialist who worked in Hampstead at the former Marie Curie Hospital for women cancer

patients in Hampstead. The building was destroyed by bombing in World War II (which caused a severe radiation

risk) and its work is done today by Mount Vernon hospital, Northwood. Mary married Harward Brooks in this church

in 1939 (he is commemorated by the bookcase we keep the hymn books in) and in her later years she lived with

Jessie Bain.

Moving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ship area, and starting at the café end:

Dr. Elizabeth Bolton (1878-1961). The daughter of a Congregational minister from Leeds, she became a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教會發展

Lumen 教會發展(四)彩繪玻璃

◆ by Chris

Page 13: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3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教會發展

leading surgeon and was Dean of the Royal Free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for Women (the first medical school

to train women doctors in England). The School’s building in nearby Wakefield Street was damaged by the missile

that hit our church in 1945 and Elizabeth was injured but gallantly continued working until all the students were taken

care of. The School she headed is now part of the Royal Fre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Medical School.

‘Anne McLean Jenkinson-Bain,’ (1851-1924). Annie McLean came from Inverness to work in London as a

cook. She married another Scot, John Bain, a joiner, and lived at various addresses near here. Jessie Bain (1896-

1968), born in Wakefield Street, was her only child. A long-term member here, Jessie qualified as a nurse, worked

in several London hospitals and gave a lot to the church, including seven of our windows and a clock to go opposite

the pulpit (continuing a tradition from the previous building, but now abandoned) to remind preachers not to go on

too long!

Moving to ‘Community Space 2’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building and

starting at the garden end:

Mrs. Doris Ivy Britcher (1905-1965): the only person commemorated

in the windows who was bor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oris Staham

came from Derbyshire and her father was a mason and stone carver. She

married Dennis Britcher in 1926, lived in nearby Thanet Street and one of

her daughters, Valerie, married our then minister’s son (Alan Whitehouse)

in 1964. Doris died of breast cancer, and this window was given by her

husband Dennis and her daughters.

Sister Helen Neilson and Sister L. Wills were both nurses trained at

the Royal Free Hospital, which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free hospital care

in London long before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as created, and until the

1970s was located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is church. Helena Neilson (born

1888 in Tullaghcullion in Donegal, Ireland) was one of the eleven children

of a Presbyterian minister. She came to train as a nurse at the Royal Free

Hospital during World War I and three of her brothers also fought in that war. Later she went back to Ireland, 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her later life. Lilian Wills (born 1884), trained as a nurse in 1911, went out to work in France in 1915

in the battlefields of the Western Front, and later worked at a hospital for wounded officers in Scotland. She was in

Manchester in the early 1920s, but we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to her after that.

Dr. William Miller Fairlie (1884-1962) and Lizzie Gertrude Fairlie née Whittaker (1880-1947). William, who

was an elder of this church in the 1920s, came from Paisley in the west of Scotland, studied medicine at Glasgow

University, became a surgeon to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in London and campaigned for anti-drink driving laws, long

before the breathalyzer was finally introduced in Britain in 1967. Lizzie was the daughter of a Liberal MP and leading

temperance campaigner. They married in this church in 1913 and had two daughters.

The one name on the windows that we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s Dr. Bernard Gillespie. No one seems to

know who he was or why he’s named on the same window as Ivor Roberton. If you find out anything about him, let

us know!

photo by 于美

Page 14: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4團契佈告欄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為了協助大家解決在英國生活、學習、工作等等的障礙,我們週五活動將延續去年的 Winter

Blue 講座,召開數個「冬令進補論壇」,邀請具有豐富研究經驗的教授級博士級研究者,以及

在英國職場打滾數年位居要津的前輩,來為各位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提供客製化、專業化的服

務,幫助各位順利完成學業或是尋得理想的工作。《冬令進補論壇》將針對學生以及打工渡假

族群規畫三場活動。

歡迎各位踴躍參加!也歡迎帶有這些需要的台灣朋友過來喔!

25th Oct 18:00 * Essay is Easy la!

論文寫作包含構思、書寫、修訂等步驟,每個步驟都有不同的訣竅要被掌握。本活動邀請團

契過去的學生及實際在學校批改作業的老師們分享實戰經驗與透漏幕後真相,協助前來倫敦求

學的朋友們迅速且有效地寫出優質文章,現場也將舉行實地演練,使學生熟悉英國學術作文的

寫法。

22th Nov 19:00 *行銷自己~人力資源補給站

進入陌生的英國人力市場,掌握大環境動向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是必備技巧。本活動邀請從事

人力資源管理的職場前輩們,為想要探索自己並準備前往人生下一步的打工渡假朋友們,提供

撰寫 CV 的技巧,並分享求職面試的訣竅。

06th Dec 18:00 *碩論健行者的霹靂包

從尋找資源、整理檔案,到選定題目,完成一

篇上萬字的論文將會歷經各種困境和瓶頸。本活

動邀請在英國從事教職的團契朋友們前來分享研

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提供旅英求學的研究生們在

撰寫碩論時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我們週五聚會為每隔週週五晚間,除了有《冬

令進補論壇》外,也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電影

欣賞》與《短片欣賞》喔!

下半年度週五聚會詳細時間表:

09/27 19:00 英國生活大補帖

10/11 19:00 電影欣賞

10/25 18:00 Essay is Easy la~~ + 短片欣賞

11/08 19:00 電影欣賞

11/22 19:00 行銷自己─人力資源補給站

12/06 18:00 碩論健行者的霹靂包 + 短片欣賞

12/20 19:00 電影欣賞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詢問週五同工奕辰:[email protected]

週五聚會預告~

Page 15: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5團契佈告欄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18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光鹽詩班 歡迎您加入

11 月 30 日 ( 六 ) 光鹽詩班即將在感恩節禮拜聚會中獻詩,邀請

新舊契友們一同以歌聲來服事。練唱時間如下:

11 月 16 日 ( 六 )2:00~3:00

11 月 30 日 ( 六 )2:00~3:00

有意參與服事者請和心潔或煒翔哥聯絡,

以利確認所需樂譜份數。

想瞭解更多詩班的事工,歡迎參閱契刊第

12 期(2012 年 4 月刊)

http://issuu.com/londontaiwanesefellowship/docs/012_

tfil_newsletter-apr_2012

契刊組報告感謝上帝為我們預備 Ubak 弟兄擔任我們的新主編。求上帝紀念他所做的工。 我們持續徵求

特約文字及美編(Adobe InDeisgn 軟體),歡迎有意願參與文字事工服

事的契友,與淑惠牧師或 Ubak 聯繫。

新生教戰手冊索取歡迎新生或初到倫敦工作者,可索取內容豐富與實用的新生教戰手冊,

請向核心同工索取 。

關懷事工報告團契為鼓勵契友參加基督信仰造就與裝備等營會,今年備有 10 名契友的補助部分預算,

First come, First Serve,請同工、契友等多加利用,有意者請向 Lola 聯繫。

團契的小家及家長:活泉小家 / Lola,曠野小家 / Linda,青草地小家 / Amanda

若還不知道您被分到哪個小家的人,請向 Lola 聯繫 或 [email protected]

契刊第 12 期

Page 16: 018 TFiL Newsletter (OCT 2013)

16

《週六聚會》

《預告日期》OCT: 5th/19th ︱ NOV: 2ed/16th/30th ︱ DEC: 7th/14th/28th

《週五聚會》

《預告日期》OCT: 11th/25th ︱ NOV: 8th/22th ︱ DEC: 6th/20th

團契佈告欄 倫敦光鹽團契月刊 第十八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18

More video on youtube: "TaiwaneseFellowship"

More TFiL issue on issuu:"londontaiwanesefellowship"

More TFiL information:taiwanese-fellowship.blogspot.co.uk

Lumen URC (United Reformed Church)88 Tavistock Place London WC1H 9RS ● Reverend Shou-Hui Chung (鍾淑惠 牧師)

E-mail: [email protected]● Reverend John Scott (謝文義 牧師)

E-mail: [email protected]● Missionary Chu-Theng So (蘇子騰 宣教師)

E-mail: [email protected]

《核心同工》Victor、恩加、Lola、奕辰、淑惠牧師 (Rev. Shou-hui) 、文義牧師 (Rev. John Scott) 、子騰宣教師 (Joe) 輪值主席 : Victor

《近期出席人數與奉獻》日期 13.JUL 14.JUL 27.JUL 10.AUG 24.AUG 7.SEP 21.SEP禮拜出席 36 人 16 人 35 人 22 人 27 人 36 人 45+ 人查經出席 N/A N/A 18 人 15 人 25 人 21 人 N/A奉獻金額 £95.54 N/A N/A £48.56 £79.03 N/A N/A

2:50 pm 禱告會 ︱ 3:30 pm 禮拜 ︱ 5:00 pm 查經

本季時間略有調整詳見本期第 14 頁

倫敦光鹽團契台北分會 歡迎回台後的契友們可向召集人 James 聯繫[email protected]

Blog

禮拜 / 查經

Discussion Group 隔週 週五

隔週 週六

Please feel free to arrive anytime after 6.30pm. There will be food!! We hope you can join us! New friends and old ones ALL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