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12 ) 主讲老师:冀芳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共 12 讲)

主讲老师:冀芳

Page 2: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Page 3: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1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 2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 ....................................................................................................... 4

第四节 心理学发展历程 ................................................................................................................... 5

第二讲 感觉...................................................................................................................................... 7

一、感觉概述 ...................................................................................................................................... 7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 7

第三讲 知 觉 .................................................................................................................................. 10

一、第一部分 .................................................................................................................................... 10

二、第二部分 .................................................................................................................................... 10

三、第三部分 .................................................................................................................................... 10

四、第四部分 .................................................................................................................................... 10

第一节 知觉概述 ............................................................................................................................. 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 13

第三节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 14

第四讲 注意(上) ........................................................................................................................ 16

一、注意的概念 ................................................................................................................................ 16

二、注意的特点 ................................................................................................................................ 16

三、注意的功能 ................................................................................................................................ 16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 17

五、注意的品质 ................................................................................................................................ 17

第五讲 注意(下) ........................................................................................................................ 19

一、注意的分类 ................................................................................................................................ 19

二、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 21

第六讲 记忆(上) ........................................................................................................................ 22

一、记忆概述 .................................................................................................................................... 22

二、记忆的过程 ................................................................................................................................ 24

第七讲 记忆(下) ........................................................................................................................ 26

一、遗忘 ............................................................................................................................................ 26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28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 28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 29

(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 29

(四)记忆的心理卫生 ................................................................................................................ 30

Page 4: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八讲 思维与想象(上) ............................................................................................................. 30

一、概念及其特点 ............................................................................................................................ 30

二、思维的种类 ................................................................................................................................ 31

三、思维的品质 ................................................................................................................................ 32

四、思维的一般过程 ........................................................................................................................ 32

第十一讲 需要、动机、兴趣 ......................................................................................................... 34

一、需要 ............................................................................................................................................ 34

二、动机 ............................................................................................................................................ 35

三、兴趣 ............................................................................................................................................ 36

第十二讲 气质、能力与性格 ......................................................................................................... 38

一、气质 ............................................................................................................................................ 38

二、能力 ............................................................................................................................................ 40

三、性格 ............................................................................................................................................ 41

Page 5: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第一讲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主要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

理现象。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

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因此,

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

理、群体心理)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人

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

惧等情绪和情感。

(三)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

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即人不仅能认识

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

二、个性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共同规律的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

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两个方面。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倾向性是

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

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例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数学才能,有的

人有高度发展的音乐才能。这是能力上的差异。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

性上的特征。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

反应迟缓,有的人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

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的人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有的人急功近

Page 6: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利,有的人疾恶如仇,这是性格上的不同。性格显示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心理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一个人独来独往,而总是与其他社

会成员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

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和偏见、舆

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特点等。当然,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也表现在个

体的心理现象之中。显然如果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不从整个团体以及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

研究,就无法理解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但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

普通心理学也要讲到社会心理。在各章阐述各种具体心理现象时也多少会涉及个体心理的社

会性问题。这将有助于对个体心理的更为全面的理解。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确定心理事实

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每一种心理事

实都有质上和量上的特点。例如,在研究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时,就要确定成就动机具有哪些

质的和量的特点。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学业达成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

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

表现为成就动机的量的特点。

(二)揭示心理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事实的描述,而

应从现象的描述进而探求其规律。例如,每当某种心理事实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就必

然会出现这种心理事实,我们就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例如,“遗忘的速度,

先快后慢”,就是艾宾浩斯用实验得出的一条规律。

(三)揭示心理的机制

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

理。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

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

对与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属于心理学研

究的不同层次。

(四)揭示心理的本性

心理学研究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这类问题,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何作用? 又如

何起作用的? 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心理的本性是什么,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

Page 7: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具体地说,它涉及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神经系统、脑的关系,心理与行为活动、

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此,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来看,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

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本性、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门类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

这些心理学分支有些担负理论上的任务,有些担负实践上的任务。根据它们担负任务的不同,

可以大致把各分支心理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领域: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

(一)基础领域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

学问题,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

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正常成人

心理(认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

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发展的各个阶

段,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

学,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

(二)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可以不夸张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

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

学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

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

心理学等等。

三、心理学的作用

(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

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

这些科学资料,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

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基本哲学命题;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彻底

战胜形而上学和唯心论。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

侧面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Page 8: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

的效率。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

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

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

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化成才。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

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

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

健康,等等。

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感知过程的特点,改进对劳动

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情况的感知,保障安全生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根

据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加速技工培训,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

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

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

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

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

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

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

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

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Page 9: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四节 心理学发展历程

一、心理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

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

的学问。

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不少论

述。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 ~ 前 322)博学多才。他的心理学思想动摇于唯心论与唯物

论之间。他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

理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认识功能包括感觉、意象、记忆、概念等过程。动求功能

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

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

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

(二)心理学派别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

心理学家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这个派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

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方法上,

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

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

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观点:“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

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Page 10: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

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二、当代心理学现状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

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 心理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

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

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当代心理学发展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11: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二讲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器官就是我们的眼、口、鼻、眼镜、皮肤等,我们就是首先用这些感觉器官去认识

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比如感觉他们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温度、软硬程度、质地笔,

当事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便产生了。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人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

到手臂的弯曲,感觉到身体的倾斜和肠胃的剧烈收缩等。把握感觉概念,需要明确两点:一

是感觉反映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间接作用的或者是过去直

接作用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并非感觉,前者是思维,后者是记忆。二是感觉所反

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全貌或整体。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新生儿对

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最典型的感觉。对于成年人来说,纯粹的感觉反映是很少见的。只有当

成年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那里有各种的声音和气味,但是,他分不清气味来自

何处,找不到声音发自何方,此时他对声音、气味产生的反映,便是真正的感觉。

(二)作用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

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分类

“感觉”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

味觉、肤觉,它们合称 5大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是这 5种。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

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

Page 12: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时,就会产生感觉。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一种极其

微弱的刺激,一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

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一些。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的性质适宜

外,还必须有数量限度。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感受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见

戴在手腕上手表的滴答声,这就是因为刺激物的数量限度还没有达到引起我们感觉的程度。

如果要产生感觉,刺激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

觉阈限。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

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

例如,把一粒粒非常轻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是一次次慢

慢增加重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这个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这里指尘埃的数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增加,达到一定限度

时,感觉受到破坏,引起痛觉。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物的状态不同而有所

不同。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是经常变化的。但微小的变化往往不被人觉察。只有减少或增加到一

定数量时,才引起我们新的感觉。比如原刺激量是 100 克,加上 1 克,觉察不到 100 克与

101克之间有什么差别。只有增加到 103克时,才能觉出 100克和 103克之间有差别。这种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这

里指的是引起的新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是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说明人的差

别感受性越低,反之,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

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A 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面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

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如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

院内,起初感到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清周围的轮廓了。这种由明到暗的适应

叫暗适应。反之叫明适应。实验证明:人们在暗处停留一小时,对光的感受性可提高 20 万

倍。需要注意的是,暗适应时间较长,全部完成大约需要 30~40分钟;而明适应进行很快,

时间很短暂,在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听觉适应。一般不太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听觉适应现象。例如,在

Page 13: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工厂里强烈的机器声长时间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甚至出现感受性明

显的丧失。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

的表现。嗅觉适应表现为嗅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味觉适应较为明显。例如,饭店的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

味觉适应也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现象。

触压觉的适应更为常见。例如,冬天,我们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

的延续,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

温度觉适应也十分明显。例如,我们下到河里游泳时,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但经过

三四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河水不再是那样冰凉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刚开始感到水

很烫,经过几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水不再是原先那样烫了。

B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

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

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感觉对比可用于教学。如教学方法可以对比,外语单词可以对比。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

备、工艺管道的色彩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浅黄色或

白色,目的是与沉重、色重的机器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效率。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

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划出来的吱吱声会使不少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暖色调的

衣物在冬天给人温暖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

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达伦巴赫(Dallenbach .km)等人做过的盲人能借助耳朵“看”

路行走的实验,他们把盲人的头部用毛呢面罩和帽子盖住,盲人仍然可以走近墙壁时停下来。

但若是将其耳朵堵上,他就一直向前走而撞到墙上,这说明听觉可以补偿盲人的视觉丧失。

3、感受性和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

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例如,专门从事织造黑色织品的工人能分辨

出 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 2—3种黑色。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14: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三讲 知 觉

一、第一部分

宋体五号字,宋体五号字。

重点部分宋体,五号字,加粗。

二、第二部分

1. 结构化面试

2. 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3. 情景模拟面试

4. 文件筐处理

5. 正反方辩论

三、第三部分

四、第四部分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

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

基础。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

且,它们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纯粹的感觉只有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

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

分,因此,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举例说明比如一只苹

果、依靠视觉,我们只能看到各点的不同颜色或明度;依靠嗅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其散发的

某种气味;依靠味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它有某种味道„„但却没有一个综合其多方面属性的

“整体印象”。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依靠脑神经系统接收来自各种感觉器官传递的信息,并

Page 15: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在大脑皮层上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这就是知觉。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时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

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

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如学生听课的知觉是由听觉、视觉、动觉等协同

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听觉起主导作用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时,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划分时,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

方位知觉等。它是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也是人在

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与事物接触后逐渐形成的。对于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形

状、大小、方位、远近等特性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空间知觉随处可见,如上下台阶、

穿越马路、工具操作以及在拥挤的人群中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

映。它和空间知觉一样,对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总是以某种客

观现象作为参照物的。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有许多种,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

月圆月缺等),生活中的工作程序(工作完成了多少,写了多少字,走了几里路等) ,内在

线索(生理上的日节律,生物钟,身体上的代谢作用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

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有时还有听觉和肤觉的成分。如当我们看到飞机在天空中

飞行,火车在铁轨上奔驰时,就产生了对飞机、火车的运动知觉。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

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快,看起来也快;运动得慢,

看起来也慢,但是非常缓慢的运动和非常高速的运动,我们都不能直接觉察到。例如钟表上

的分针和时针,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间隔一段时间后它们的位移来推测它们在运动,但我们不

能直接感知分针和时针的位移。光的运动速度太快,我们却看不出来它们在运动。

第二,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远近,也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着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速度快;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速度慢;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似乎看

不出它在运动。

第三,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运动或静止),也是影响运动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有

时观察者自身是运动的却误认为是静止的。运动有真动和似动之分,如人坐在停下的火车上,

另一列火车从车窗外驶过,这时如果没有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就会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在

运动,这就是似动运动。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

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

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

Page 16: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在社会知

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

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晕轮效应: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

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 、“一坏百坏” 。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

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

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样。

刻板印象: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

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

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

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

近因效应:它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的

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对

这个人的原有看法,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认识一个人既要看他过去的行为,

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

3.错觉

错觉是指不正确的知觉。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即便是在静态下进行观察,观察者有足够的思想

准备,知觉仍然会产生错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错觉”。错觉现象看来近似荒谬,但却是

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

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以根据错

觉 发 生 的 规 律 , 运 用 错 觉 为 实 践 服 务 。

利用错觉最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使敌人分辨不清我方情况,借以消灭敌

人和保存自己。艺术上利用错觉使观众产生逼真的效果,从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如舞台

美术、化妆、影视中的特技等。

Page 17: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

定结构的整体。

二、知觉的理解性

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

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

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

三、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

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

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

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

影响,又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

或分析能力等。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选择的知觉对象通常是完

Page 18: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整的、相对稳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直觉印象仍然不变。不

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成它

在视网膜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

傍晚的暗淡光线下,我们看到的煤炭总是黑的、粉笔总是白的.国旗总是红的.不会因光照

的不同而变化。这是亮度和颜色恒常性现象。知觉的恒常性也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感知依赖于一定刺激强度

也就是说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声音、PPT中字的大小、使用直观教具的大小等,要能使全班的学

生都能很好的感知到。

二、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

因此巧用对比,突出重点,给感知觉以清晰的认识。

三、感知与训练的关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在教学

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

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人们在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上有很大

的个别差异,凡是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如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作家和画家等,

他们的观察力发展水平都比平常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

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愈清晰.因

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学生在

Page 19: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往往容易为对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

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

进行观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不等于消极的注视,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观察告一

个阶段后,要进行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实践活动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例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

郊游观察自然景色,进行说话或写作,让高年级学生观察那些特点不外露、需要仔细钻研的

人和事物,写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记叙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就

会逐步地发展起来。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20: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四讲 注意(上)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在上课时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仔细

地观察挂图,聚精会神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里讲的“专心致志” 、“仔细地” 、“聚

精会神”,都是描述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状态。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是:指向(选择性)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

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侧面: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

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例如,上课时,你在认真地听讲,专心地做笔记,此时有陌生人从你身边的窗户旁走过,

而你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你并没有觉察到陌生人的经过,这就是你的

注意。“看黑板”就是教师在设法使学生的注意指向和集中于黑板。当我们的注意指向某个

对象时,其他事物就不在注意之内。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这样一个例子:

阿伯特卡米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不管你给他出多么复杂的难题,他都能立即得

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这天,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从

远方慕名而来,他要亲自考一考这位著名的心算家,许多人知道了都前来观看。年轻的心理

学家微笑着和心算家打过招呼后,心算家很客气地请他随便出题。

“一辆载着 285 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 35人,又上来 85人” ,心理学家

不紧不慢地开始出题了。心算家听后微微一笑。“在下一站上来 101人,下去 69人;再下一

站下去 17人,上来 15人;再下一站下去 40人,只上来 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 99人,上来

54人。”这时主考人已说得喘不过气来。

“还有吗?”心算家非常同情地问主考人。

“还有”主考人透了口气说:“请您接着算。”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

了下一站„ „ 再下一站„ „ ” ,他突然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家轻蔑地笑着说:“您马上要知道结果吗?”

“那当然” ,心理学家点点头,同样微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

少乘客,我想知道的是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站?”这时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Page 21: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

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运动停止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

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

息”现象。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等。

关于注意广度的研究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

验:他在黑布上放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盘内黑豆的数量。

实验表明,当黑豆在3 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 100% ;当盘子内有 5 粒黑豆时,开始发

生估计上的错误;在不超过 8 ~ 9 粒时,估计还比较正确,错误次数在 50% 以下;但超

过 8 ~ 9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 50% 。

2、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例如:教

师上课时有注意的分配,教师要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上课时一边听一边记,

还一边思考;汽车司机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两眼还要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和灯光

信号等。这与对事物的熟练程度有关,也与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有关。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

特征。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时间越短,注意的稳定性越差。

尽管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但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保

持稳定状态。如我们将一只表放在离耳朵一定距离(刚刚能隐约地听到滴嗒声) ,这时会

发现滴嗒声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或者有时强有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

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在视觉中较为明显。如当你注视

“注意起伏图(一) 、(二)”时,会发现位于中间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位于大正方形之

前),时而凹进去(位于大正方形之后) ,不管我们如何集中注意,大小正方形总这样跳跃

式地变更着。

Page 22: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

质。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例如:上课铃声结束

了,有些学生还在继续聊天,注意停留在话题上。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23: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1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五讲 注意(下)

一、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保持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

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例如,我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边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

家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这个闯进来的人,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一方面: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

1.刺激物的强度。一声巨大的声响、一道强烈的光,都会不出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夜深入静的时候,屋内时钟的滴答声。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

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万绿丛中一点红”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

意。如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声音、有规律地一亮一闪的霓虹;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

有经验的老师,当遇到课堂秩序不好时,常常巧妙地停课一刹那。

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

例如,原来的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另一方面:主体本身的状态。同样一个客体可引起这个人的注意,却不能引起另一个人

的注意,这说明,引起无意注意还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

1.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凡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或者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

必然会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饥肠辘辘的人不会去注意大街上的朗的霓虹灯,而只会注意

食物。

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当一个人当时心胸开朗、心情舒畅,平常不大容易引起注

意的事物,此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即使平常容易引

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

3.人的知识和经验。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新异刺激不被人们所理解.仍

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一张内存丰富的宣传单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是文盲的话,

就会把它丢弃在一边,因为他不理解其中的内容。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定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处于疲劳状态,但

为了完成作业,会将注意维持在作业上,作出意志努力。

Page 24: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1.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

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那么就越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专注于

省完成任务有关的对象。

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的心理现

象。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有意注意的水平。例如,有的人可能对一门课程不

感兴趣,但对学习该课程的结果—成绩一一感兴趣,因为成绩和能否毕业或者能否得奖有关,

所以虽然课程本身不能吸引他,但他仍然能努力学习。

3.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

起来,对于保持有意注意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教师把

讲授和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列降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并保持始终,从而达到良好的学

习效果。在其他课程中,教师适当地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即把单向的讲授变

成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增进学习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学生在从事有兴趣

的活动时,有清晰的目的,同时又无需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

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

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贡献。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对

事物的浓厚兴趣。只有个体对某一活动发生了浓厚兴趣,才可能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长久

注意。

2.活动的自动化

如果个体对某一活动特别熟练,活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长久

保持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三种注意各有自

身的特点和作用,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有三种注意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只凭无意注

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不易疲劳,但由于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一旦遇到困难和干扰就会分

心,难以完成任务。单凭有意注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能有目的地进行,但长时间的意志努

力,也很容易疲劳,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意后注意虽然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

能依靠它很好地完成活动和任务,但脱离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难以真正形成有意后注

意。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

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

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

意注意就转化为了有意注意。

总之,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佳形式,既符合外在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既

Page 25: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专注又轻松,有意后注意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注意力的涣散,除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之外,教

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其具体

做法是: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

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

持教室周围的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等等;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注意去听

课,如教师讲课时突出重点,内容重要处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以及教法的多样化等等。所有

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注意听课。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

绪状态。经验表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等都能保持学生的持久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当深入地钻研教材,而且还应当经常了解学

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要看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因此,学生要搞好学习就

不能只凭直接兴趣,还要靠发展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

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开始讲授一门新课时说明这门课的目的、任务和意

义,在一个新单元开始时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比较难懂的地方预先说明问题的

复杂性和重要性,所有这些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利用了间接兴趣引起学生对教

学活动的注意。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如果只让

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及与因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难于完

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

换。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

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一些有经验的老

师,一上课就开始 3分钟的测验,以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接着,就要让学

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当逐步进入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又应当设

法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与理解;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教学方式的改

变,如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等使之转入无意注意„„。当然,使学生的注意作

节奏性的变化,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依据教学内容的难

度、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表现情况巧于安排,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培养。

Page 26: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六讲 记忆(上)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

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

痕迹。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内容的记忆。

词语记忆 指用词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的记忆。

动作记忆 以人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

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如,视觉后像1就属于瞬时记忆。瞬时记

忆的存在及特点,是斯柏林(Sperling)于 1960年的实验中首次证明的。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

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 1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 2秒,超过这

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

时间大约在 20 秒左右,最多不超过 1分钟的记忆。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

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

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 7±2 个组块,即 5-9

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

句子。

1 当视觉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视觉后像。例如,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

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还会出现那盏灯的影像。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27: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看看这样一组英文字母:ILOVEYOUFOREVER,如果你没有学过英语,那么你会认为这里

有 15个组块(字母);如果你学过英语,认识这几个单词,那么你会认为这里有 4个组块(单

词);如果你对这句话很熟悉,那么你很可能会认为这里只有 1个组块(句子)。如果你把它

们看做是 15 个组块,就不可能在短暂呈现后将它们全部回忆起来。所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

量,最佳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不被复述会

被遗忘;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会被输入长时间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

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总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可分为三种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

和长时记忆系统。三者的关系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

是感觉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立即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

的信息,如不经复述,就会遗忘;如果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编

码、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这时,信息又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提取到短

时记忆中,这就是检索或提取。

(三)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

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

上无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

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

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

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

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

形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

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

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

起着重要作用。

Page 28: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其中,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

没有识记也就无所谓保持和回忆。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储存和巩固。再认或回忆是记

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和保证;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果的检验,并进

一步加强识记和保持。

(一)识记

1、概念

识记就是识别并且记住事物。即通过反复感知形成巩固的映像,并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2、分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童年时美好回忆。

有意识记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如临考前的

复习,这种识记有—定的紧张度,但它能使人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主

要靠有意识记。

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

记的效果较好。在儿童记忆发展中,无意识记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意义和作用,

则随儿童年龄增长而相对减弱。

(2)按照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

重复地进行识记。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所进行

的识记。其特点在于对识记材料的领会、理解。

大量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其原因是,因为意义识记经过对材料意

义的理解,可以便识记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体系建立联系,从而纳入列学习者已有的知

识系统中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在识记时有意识记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

导地位。

我们强调意义识记的良好效果,但也不能排斥机械识记的作用,材料本身并不是都有意

义和有联系的,特别是在少年儿童理解力不强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有意识

的利用意义识记,并辅之以机械识记,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的目的,这是记忆的最好方

法。

(二)保持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巩固的程度。

实际上,保持就是防止遗忘,它是记忆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三)再认或回忆

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再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

Page 29: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如遇到小时的朋友有熟悉感,或认出学过的单词,听出唱过的歌曲等

等。

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

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这个定义与记忆、表象的定义很接近,但回忆是记忆的一个过程,

而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再认或回忆过去的事物主要靠表象来实现的。

再认是一种低水平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 例如英语学习中的记忆单词能认

和会默写是两个程度不同。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30: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七讲 记忆(下)

一、遗忘

保持出现问题时则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我们教师经常头痛的问题。

(一)遗忘概念

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是人人都有的一

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

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

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

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

(三)遗忘规律

遗忘虽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是遗忘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的心理

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

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

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

多后少。

Page 31: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四)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

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

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3、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

间上的浪费。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我们听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或者看一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中,往往会

对两头的记忆深刻,而中间的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前后记忆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

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

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如果前后学习

材料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起复习的作用。在难度上,先识记简单容易的材料,后识记

复杂困难的材料则倒摄抑制就大,反之就小。另外,识记两种材料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而且最初识记是越巩固,倒摄抑制就越小。先后学习两种材料之间的时间间隔越近,越容易

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课间休息 10 分钟或者更长,一方面是为了休息,另一方面也起

到避免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抑制是同时存在的,往往出现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难记、遗忘

多的现象,原因是很清楚的。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

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

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

是这个道理。

Page 32: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五)关于遗忘的学说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以下几种学说:

1、消退说

这种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memory trace)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

消退造成的。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

(2)干扰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

干扰,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会恢复,它导致的是暂时性遗忘。

(3)压抑说(又称动机说) 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

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

越好。因此,要求学生识记前,应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识记任务,让学生知道应当识记什

么、识记到何种程度等。同时,还应训练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出学习和记忆的目的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果好些,但有意识记需要意志努力,时间一长,

会使人疲倦。而无意识记是一种很轻松的识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必须要生动形象,

难度适中,教学形式要新颖、多样化,使学生能凭无意识记记住更多的知识。这一点,正日

益为人们所重视。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只有理解了的、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利用思维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使之对其

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教师还应把讲授的内容系统化,如果能把要识记的内容归结为公式、

定理或归纳为几个方面,写成提纲,择要而记,就能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一般地说,具体、形象的东西比抽象、言语的东西更容易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利用生动的形象和表象帮助学生记忆。

另外,在学习一些机械、无内在联系的知识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记忆术”进行识记,

提高识记效果。

Page 33: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2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不能没有复习,复习效果的好坏并不机械地取决于复习的次

数,而是取决于复习的正确组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组织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

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所以,教师教授新知识后要及时地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复习性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

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记忆的内容

分在几个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所以,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时,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复

习内容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地说,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

是先密后稀,每次复习的遍数应是先多后少。根据这一规律,在学校的教学中,应当把功课

的复习合理地分配在整个学期中,而不应只集中在期末考试之前。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

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相似的内容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应加强复

习;复习中应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

很显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

看到成绩,增强信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使复习更有

目的。所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当指导学生多试图回忆,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产生消极情绪。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如互问互答,角色扮演,猜字谜,词语接龙等游戏和比赛,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

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则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利用多

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提高复习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回忆既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指标,也是识记与保持的目的。因此,提高回忆效果是

很重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

Page 34: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对于提高回忆的效率,很有帮助。回忆的技能、技巧主要

有:运用联想进行回忆,运用推理进行回忆等等。

例如,对各国地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对其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各异的风土人情进行比

较回忆。又如,有些定律和公式容易忘记,但如果按其本质联系,运用推理,则可以回忆得

既迅速又准确。

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

在回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干扰。干扰可能来自旧经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也可能来自情绪的过分紧张,使一些自己明明知道的东西一时间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

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紧张情绪,转移注意,暂时中断回忆。过一段时

间后,原来记住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被回忆起来了。

(四)记忆的心理卫生

为了使记忆顺利进行,我们还应该注意记忆的心理卫生,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

2、适当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

3、适当的营养和良好的环境

第八讲 思维与想象(上)

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每当碰到一个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住往会说“让我想一想”,

“请考虑考虑”。其中的“想”、“考虑”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概念及其特点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例如“透

过现象看本质”,思维的一种表现。思维和感知觉—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

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

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件的反映。

2、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

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

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35: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械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

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

象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将思维分为感知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

1、感知运动思维(0—3岁)

感知运动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

手操作一边思考。3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这种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解决

直观、具体的问题。

2、具体形象思维(3—7岁)

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此种思维。例如,让三四岁的儿童计算加减法,虽

然也能计算出 3+2=5,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和综合,而主要是凭借头脑

中两块糖和三块糖的实物表象进行相加计算出来的,这只是初级经验的概括。

3、抽象逻辑思维(7 岁以后)

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在个体思维发

展中,只有到青年后期才能具有较发达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运用概念进

行判断、推理和论证。例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人

物性格的分析等都要运用这种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说明:

1.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为: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这一意义上说,

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

2.成年期,三种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无高低之分,成人根据不同的任务而采取相

应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1.集中性思维

又叫聚合式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

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例如,已知 A > B ,B > C ,其结果必然是 A > C 。

2.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

发,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这两种思维又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某仓库发生了火灾,这火灾是怎样引起的?当我们

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时产生的许多联想,作出种种假设,这是发散性思维;通过调查检验,

Page 36: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并放弃这些假设,最后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又是集中性思维了。

(三)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例如,学生

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较低,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

创性。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现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这种

思维没有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哪种方法能更简单,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就越好。例如,德

国数学家高斯在小学时就能找出解答“1+2+3+„ +100”的简便方法;还有历史上的“田

忌赛马”的故事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三、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判断一个人思维的好坏,常常要用

思维品质这把尺子来衡量。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

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多方面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

重大问题,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

不易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地、客观地评价事物。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

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或结论。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

划和方案,同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4、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能有根据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思维的“非逻辑性”是指没有经过充分的逻辑推理就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表现为直觉

和灵感。

四、思维的一般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它具体表现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

时,人脑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

Page 37: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征。例如把一株花分解为

根、茎、叶、花、果实等;把一道题目分解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

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就可以推测他的职业或

性格。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例

如,比较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的相同和不同的方面,使学生了解它们

各自的特征,对于图形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

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的类别。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

程。例如,人们从手表,怀表、电子钟,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等对象中,在思想上抽

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能计时” ,舍弃它们的非本质特征,如不同的大小,形状,

构造等。

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

程。例如,把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即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是植物还是动物,是低等

动物还是高等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例如,

鸟的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

之建立联系的过程。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

种,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38: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十一讲 需要、动机、兴趣

一、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

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二)分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physiological need)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例如,对饮食、睡眠、休息、运动、排泄、防寒避暑和配偶等的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最原

始和最基本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social need)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例如,对劳动、交

往、求知和娱乐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需要并不是生来

俱有的,而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material need)是指对衣、食、往、行等有关对象的需要,对学习、工作

等有关用品的需要等。精神需要(psychic need)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

如认识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美的需要,等等。

在这些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因此,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

要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除有类别之分外还有层次之分,许多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层次问题进行了研

究,目前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

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

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对安全、稳定、依赖、保护、秩序、法律等的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有深厚的关系等。尊重的需要

包括: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地位的需要。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又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

的尊重和他人对自已的尊重(即自尊、他尊、人尊)。

Page 39: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

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

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

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和

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1、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人的

活动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需要,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了一定水平,并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才会引起动机。引起动

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然而,外部刺激的诱因强度和

性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机体的经验和需要等的不同而经常变化的。如,平时酒可能

是正诱因,但是在酩酊大醉后的第二天,酒就转变成了负诱因,甚至一想起酒味,就会恶心

发呕。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

者对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

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他所追求的

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

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

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某种目标。

(三)动机的种类:

1、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

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这是从社会道德

Page 40: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规范的内容上来看的。前者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后者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从人民的、

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是高尚的,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动机是卑劣的。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

暂的、具体的动机。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具体行动一时起作用。

例如,一位师范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多作出贡献。这个动机促使他努

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锻炼身体,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这种动机是长远的、概括的动

机。如果仅仅为了考试得高分数或应付老师的提问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具体的。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的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的积极性愈高,潜能的发挥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

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众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的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

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而是倒 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

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

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

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

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

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三、兴趣

(一)概念

兴趣(interest)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

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总是首先注意乐器和

有关音乐的书籍,他的认识活动优先指向与音乐有关的事物,并以向往的心情力求研究它、

领会它、掌握它。

兴趣是爱好(hobby)的前提。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

了爱好。爱好不仅是对事物的优先注意和向往,而且有从事实际活动的倾向。例如,对音乐

有爱好的人,就不只是对音乐有兴趣,他还有从事音乐活动的倾向,他或者经常参加演奏,

或者经常练音、唱歌。所以,兴趣与爱好是有区别的,兴趣是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

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二)兴趣的种类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1、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direct interest)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如新奇的东西,看

电视或小说等。间接兴趣(indirect interest)是指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如认真

复习功课,是想顺利通过考试,而不是对复习感兴趣。

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没有直接兴趣,学习将变得枯

Page 41: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习便不可能长久坚持下去。只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

学习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坚持下去。

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

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等的兴趣。

(三)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因

此,学习兴趣问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

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2、兴趣对学习起着促进作用

有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

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

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1、扩大加深学生的知识,奠定兴趣的知识基础

2、提高认识,激发兴趣的产生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42: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十二讲 气质、能力与性格

一、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近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禀性”、“脾气”等。气

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所谓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

弱,意志努力程度等),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速度、言语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

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性情温和;有的人行动灵活敏捷,有的人运动迟缓、

呆板;有的人安静、沉默,有的人活泼、好动。这些都是气质特征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

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构成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哪

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热情、显得直

爽或胆大、易怒、急躁等。

2、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

动作敏捷、善于交际、亲切、有生气,但也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真挚等。

3、粘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侵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

显得庄重、坚忍,但也往往表现出执捌、淡漠。

4、抑郁质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善于觉察到

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容易变得孤僻。

在幼儿和小学生中小少人可以明显归人这四种气质类型,而在青年和成人中只有少数人

具有典型的四种类型,大多数人同于中间型或混合型,即较多地居于某一类型的特点,所以,

我们在判断人的气质时,不要简单地将某人划归为某一基本类型。

【补充:苏联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描述神

经活动的 3种维度:(1)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2)神经系统的平衡

性,即兴奋与抑制过程一致性的程度;(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即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快

慢难易。巴甫洛夫指出:这 3种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可以组合成 4种神经系统活动类型。这 4

种气质类型与体液说的 4 种类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本身意味着这 4

种气质可能是的确存在的。

1.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相当于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个体能根据刺激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性较好。巴甫洛夫认

为这是一种健康、顽强、充满活力的神经系统类型,对恶劣的心理、社会环境有较高的抵抗

Page 43: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3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力。

2.强、平衡、迟缓(不灵活)型(安静型)

相当于粘液质。这种类型与多血质有许多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个体行为惰

性较强,因此不太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3.强、不平衡型(冲动型)

相当于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兴奋强度胜过抑制强度,易冲动,神经质,对自己的行为

常常难以控制。

4.弱型

相当于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个体的神经细胞显得很脆弱,即使是正常强度的刺激对它们

来说也嫌太强,导致神经细胞产生保护性抑制;外在刺激的迅速而频繁的变化会使个体行为

紊乱。因此,这种类型的个体在适应生活方面有一定困难,容易表现出神经官能症病状。

巴甫洛夫的理论最初是以其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实验而著名的,后来他与他的学生在

儿童身上进行了推广研究,同样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发现:多血质的儿童大脑各个部分较

协调,语词能力发展迅速,言语清晰流畅,声音宏亮,并伴有活泼的体态、手势,有良好的

模仿性。粘液质的人也很容易适应社会环境,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但这类人言语速度较平缓,

伴随的体态、手势较少。胆汁质的儿童在学校里常常难于遵守纪律,言语发展较前两者都要

慢一些。抑郁质的儿童情绪低沉,言语缓慢,声调低弱,较易疲劳。

巴甫洛夫的研究与理论为古老的体液说的分类找到了新的生物依据,尤其是它把人格的

生理基础由体液转到神经系统的活动上来,无疑要合理得多。】

(三)气质与教育

气质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了解、

掌握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具有

重要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

教师应当认识到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俄国四位

著名作家就分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有明显的多血质

特征;克雷洛夫具有粘液质特征;果戈里具有抑郁质特征。不同的气质类型并不影响他们在

文坛上取犁杰出成就。有研究表明,各种气质类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知识、技能方面取得

优良成绩,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各自气质的积极特征,克服了消极特征的

影响,从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方法取得了好成绩。如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智力活动特点和

方式不完全一样:多血质的学生能迅速理解新教材,但对复习缺乏兴趣;抑郁质的学生对新

知识的接纳有一定困难,但在复习中却表现出惊人的思维力与记忆力;胆汁质的学生以其坚

强的意志、高昂的学习热情,弥补了粗心与简单化的学习方式的不足;粘液质的学生以踏实、

认真、刻苦、自制力强的优点,弥补了较迟缓与不大灵活的缺点。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气质不能应存在任何偏见,不能偏爱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或讨厌

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要知道,教师教育的目的不是设法改变学生原有的气质,而是要克服

Page 44: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这种或那种气质的缺点,发展它的优点,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气质的基础上建立优良的人格特

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教师要依据学生能力的不

同水平加以分别对待。同样,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气质特点,要做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在学

习的方式和方法上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气质中不利于知识、技能学习的消极因素,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同的教育态度与策略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

在教育中我们的处理方式应该因人而异。如,严厉的、具有强度的批评能使多血质的学生感

到震动,使其改正自己的缺点;对抑郁质学生则要尽量采取温和、委婉、关怀、鼓励的态度,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或者急于求成;胆汁质的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对他们的态度如果

过强硬,就会惹怒他们,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对粘液质的学生也不能因为他们安静、保守、

不妨碍他人而忽视对其良好个性的培养。在教育中,要特别关怀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教师应该掌握气质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自己的气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身气质的长处和不足,并了解气质的可塑性,根

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合理地分配角色,充分调动、发扬学生气质的积极方面,帮助他们有意识

地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如,让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多做些宣传、组织、演讲与联络的

工作,并提醒他们学会自制,不可轻率;让粘液质的学生做一些具体的、需要认真、细致、

单调的工作,还应当注意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可做一些需要精益求

精而又要耐心的事情,要培养他们的胆量,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其自尊与自信的品质。此外,

教育作用的影响要为个体所理解、接受进而成为个体自身的需要,并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才

能奏效。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自身气质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大大提高,教师在帮

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进行分析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主动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气质的

消极方面,或者发展气质的积极方面去抵消其消极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品质。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1994年,原国家教委正确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

指导,这样,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

指导强调“人—职匹配”,只有当个体的气质、性格、兴趣、需要适合工作的时候,其能力、

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的效果和绩效也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合适的

人做合适的事。

二、能力

(一)概念

Page 45: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人们经常从事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就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能力,比如,儿童只有参加

集体活动才能发展他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儿童参加合唱队的话动,他的辨音能力和节奏

感才能提高。

(二)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1、三者的区别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

质的概括化。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技能是一种经验,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逐渐习惯

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三者的联系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其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和程度,并影响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最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 20世纪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的多元智

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

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

种智能。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首先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性。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诚实的,

或是虚伪的;是乐群的,或是孤僻的;是公而忘私的,或是自私自利的;是严于律己的,或

是自暴自弃的;这指的是人对社会、集体、他人或自己的态度。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勤劳的,

还是懒惰的;是勇于创新的,还是因循守旧的;这指的是人对劳动、对工作的态度。每个人

对客观现实都有各种各样的态度,正是这些不同的态度,使人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性格

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表现在:

(1)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二性格的形成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较

大,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o

(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也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为个

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Page 46: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性格与气质彼此渗透,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

(1)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例如,多血质的人较易形成自信、慷慨、待人

亲切等性格,较难形成忍耐与坚持的性格;胆汁质的人较易形成勇敢、创新、正直等性格特

点,较难形成自制、细心的性格;粘液质的人较易形成任劳任怨、顽强、坚毅等性格,较难

形成主动交往、果断处事的性格;抑郁质的人较易形成虚心、和善的性格,较难形成勇敢、

主动的性格。又如要形成自制力的性格特点,胆汁质者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努力,因而形

成较慢,而抑郁质者本来就善于克制和忍耐,因而就较易形成。

(2)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例如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

感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常用顽强的性格品质克制着自己急躁、冲动的气质特征。

(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是人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性格的形成受下列因素影响:

1、家庭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社会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往往是通

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

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

家庭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育、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各

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尊自信、诚

实勇敢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其次,教师本身的性格特征及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

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工作严谨、认真,学生对学习就会一丝不苟;教师对人诚

实礼貌,学生也会彬彬有礼;教师夸夸其谈,学生就会华而不实;教师怯懦、犹豫、任性、

无恒心,学生很难形成勇敢、果断、自制、有毅力的性格特征。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性

格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也最深远。

另外,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融洽

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态度积极、情绪饱满而稳定,自信而坦诚、自制、有毅力,表现欲强;

而对立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紧张、焦虑、胆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攻击性等不良

的性格特征。

3、实践活动和个人努力

个人的经历对性格的影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部分重合,因为家庭和学校是人

的重要实践场所。

4、遗传的有限作用

(四)性格与教育

Page 47: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

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

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

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

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

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

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

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性

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提

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

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

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也只有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包括性格)都获

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

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受他们已有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

果。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

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

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本课程结束,祝您学习愉快!

Page 48: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Page 49: 共12讲 主讲老师:冀芳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11101233718354.pdf · 第一讲 绪论 ... 第一节 知觉概述.....10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师招聘考试 QQ群:426026448

教师网课程 第[4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华图教师网 华图教师网秉承华图诚信为本,质量为根的企业

价值观,结合了面授、网络两大优势力量,对教师类

考试进行深入的探究,为更多的考生提供更加优质、

高效的教师类考试培训课程!

华图教师网依托遍布全国的 36所分校和 200多家

学习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类考试的培训工作,

遥遥领先的通过率获得了广大学员极大的一致认可和

推崇。华图教师网融合了华图网校最先进的网络学习

平台,面授课程同网络课程同步结合,强化学习效果

的同时为广大学员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自由的的学习方

式,让每一个学员都能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华图教育华图教师网所有教研人员均对教师类考

试都拥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深入研究,是一支专

业深厚,素质一流,业务精良,富有创新,朝气蓬勃

的师资团队,也是国内目前最专业、最权威的教师类

考试研究。华图教师网全面、积极地展开对不同学科

及不同省市的教师类考试的研究工作,脚踏实地,积

极创新,争取做到各类课程因地制宜,最大化的满足

学员的学习需求。

咨询电话: 4006-01-9999

听课网址: http://www.hteacher.net/(华图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