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值班主任:董纯进 主编:陈奕霖 美编:陈海冰 A08 70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本报记者 李佳飞 通讯员 潘高 从文昌市昌洒镇一路向东,穿过S206国道就是赤水港,这里人迹罕至,针叶林遍布海岸线,满目葱翠。烟波浩渺的赤水港边, 渚清沙白,微风拂波,海潮声中,仿佛能听到来自 70 年前那场战斗中激烈的枪声,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成功登陆。之前,第一批 偷渡部队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已在儋州白马井海滩成功登陆,这两次历史性的登陆,把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 “伯陵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成功登陆的野战军联合琼崖纵队,与海南岛国民党守军展开正面交锋。 从此,赤水港的名字与解放军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地政府在海滩边立了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那段登陆战斗历史和在战斗中长 眠的烈士。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 本报记者 李佳飞 赤水港登陆一战, 已经过去 70 年了,然而 今天站在海风轻拂的岸 滩上,依然仿佛能够听 见激战的枪声,看到弥 漫的硝烟中军民联合击 退敌人的胜利场景。解 放海南岛的脚步,从那 时起快速迈进。 今天,回望历史,我 们要向不怕牺牲的革命 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硝烟已经散去,但那段 同胞血流成河的历史, 应该被每一个国人铭 记。于亲历者而言,子 弹留下的伤疤是一生的 勋章;于我们而言,战争 留下的伤痛,是永远不 能忘却的记忆。 历史的丰碑,时时 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 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 往事。吾辈当自强,我 们应该传承老一辈在战 争年代留下的坚毅品 质、团结奉献的精神,竭 尽所能,为中华民族振 兴而努力奋斗。 殷忧启圣,多难兴 邦。回望历史,我们也 看到,历经革命年代血 与火的洗礼,中华儿女 总是能在危急存亡的紧 要关头团结一致,齐心 协力夺取最终的胜利。 不朽的丰碑,是见证历 史的印记,更代表着一 种精神,代代传承, 流淌在中华儿女的 血液里。 海南解放英烈谱 邢慧学: 琼崖巾帼舞红缨 强渡海峡再传捷报 195041770年前的今天 4月17日,第40军主力6个团,在先期渡海登陆部队和琼崖纵队的接应下, 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登陆,摧毁了国民党的“伯陵防线”,与接应部队会合。 第43军2个团在玉包港、花场一带海岸强行登陆成功,并在桥头墟附近歼灭国民 党守军1000余人,与接应部队会合。当天拂晓,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急 调机动部队5个半师兵力向福山、黄竹一带增援,企图在此地域与解放军决战。 渡海大军摧毁国民党“伯陵防线” 本报记者 李佳飞 邢慧学又名邢冬梅,1904 年出生 于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少年时,她 曾在家帮助父母操劳农活。17岁那 年,由父母包办许配嫁人,因对这桩 婚姻不满意,邢慧学婚后不久就从夫 家出逃,后到当时琼崖文化中心府城 求学。 在府城,邢慧学受到新文化、新思 想的影响,思想上得到极大的启迪,很 快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 1926 年初,邢慧学进入省立第六 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 六师)初中就读,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活 跃分子,经常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政治 活动。 是时,一批中共党员和团员受到 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来到琼崖,他们 把六师作为重要阵地,在那里宣传共 产主义理论,发展党团组织,培养骨干 力量。从此,六师的广大进步师生如 鱼得水,更加活跃起来。这时,邢慧学 这位敢于反潮流的女学生,不仅参加 了共青团组织,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骨 干分子,她还经常带领青年学生上街 宣传演说。3月8日,六师临时团支部 成立,邢慧学当选为委员,不久转为中 共党员。 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琼崖的 影响,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先后派出一 批骨干分子到各县去开展工作,邢慧 学被派到文昌负责组织妇女运动工 作。3月底,中共文昌县党团联合支部 成立,邢慧学为该支部成员。 邢慧学与文昌中山女子学校校长 吴冠群一起,以女校学生为骨干,在文 昌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工作。他 们给女学生们讲解妇女解放的理论, 让女学生们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才是 妇女解放的唯一出路,同时又将女学 生们组织起来,采用张贴标语、演说、 演戏的方式,把革命的理论宣传扩大 到文昌的乡村。 1927 年,琼崖妇女委员会成立,邢 慧学当选为主任。1928年2月,邢慧 学又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委候补委员。 琼崖妇女运动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有 了很大的发展。至1928年初,全琼乡 级妇女协会有220余个,区级妇女协会 30多个,全琼妇女为妇女协会所领导 的人有六七万人之多。为此,琼崖妇 委的工作得到中共琼崖特委的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貌出众、能 歌善舞的邢慧学,与琼崖革命先驱王 文明曾有一段隽永的爱情故事。那是 1927年冬天,邢慧学从文昌来到乐四 苏区时,王文明热情接待了这位新女 性。1928年1月,互相仰慕的二人结 为夫妻。 后因革命进入低潮,邢慧学随丈 夫王文明撤到母瑞山,坚持艰苦的农 村武装斗争。在母瑞山,王文明患上 肺病,因缺医少药,病情不断恶化。 1930 年 1 月 17 日 ,王 文 明 在 母 瑞 山 病逝。 1932 年春,在琼崖“肃反”运动中, 邢慧学无辜被错杀。 (本报文城 4 月 16 日电) 本报记者 李佳飞 文昌市昌洒镇赤水港海滩 边,穿过大片木麻黄海防林,“先 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面朝大海, 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当年被血与火 洗礼过的岸滩。 赤水港是当年解放军渡海 先锋营登陆海南的第二个点,也 是登陆接应最顺利的一个点。 “这是铭刻在父亲心中的纪念 碑,更是一段长达几十年放不下 的心结。”李华影说,他的父亲李 光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在 赤水港建造一座英雄纪念碑而 奔走呼吁,因为他担心再过些 年,不少人会忘记那段历史、那 次伟大的登陆,还有长眠在那里 的烈士。 2001 年 5 月 1 日,昌洒镇 委、镇政府终于在海滩边立起 一块“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 碑”。纪念碑不高,碑顶是一颗 红色五角星,碑底为4层石阶。 石碑正前方刻着“中国人民解 放军四十三军渡海先锋营登陆 地点纪念碑”字样。石碑背面 则 刻 着 43 军 128 师 383 团 加 强 营登陆事迹。 转眼,19 年过去了,整个纪念 碑被茂密的树林遮蔽着,通往石 碑所在地的小路,也因为人迹罕 至而遍布枯枝和荆棘。但是,那 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已经永载史 册,为后人所铭记。 (本报文城 4 月 16 日电) 一块石碑铭刻历史 计划推迟 国民党守军加固防线 回望历史,时间退回到 1950 年 3 月 5 日,在雷州半岛西面,解 放军第40军执行首批偷渡任务 的 118 师 352 团加强营八百壮士 在灯楼角集合整装待发。与此同 时,在雷州半岛东面,第 43 军第 128师准备渡海的战士们也在硇 洲岛集合登船,等待出发命令。 按照计划,他们将分别从东西两 面登陆海南岛。 当天下午,第 40 军 118 师 352团渡海先锋营按计划向海南 岛西部的白马井海滩进发。可位 于雷州半岛东南部的硇洲岛上一 直风平浪静,海潮轻轻地卷起浪 花。集合在这里的第 43 军第 128 师 383 团一个加强营战士们显得 焦虑不安,出发的小船已准备就 绪,可战士们从中午等到晚上,硇 洲岛连一丝风也没有。 兵团作战室里,司令员邓华 一直密切关注着硇洲岛的气象情 况,他心里清楚,如果在晚上 8 点 以后起航,船队就会在第二天白 天暴露在茫茫的大海之上,成为 国民党守军的靶子,很可能遭到 敌人飞机和军舰的联合攻击。3 月 5 日当晚,邓华下达命令:43 军 128师停止起航,等待起风。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5 天。这5天里,海南岛传来第40 军渡海先锋营成功登陆和琼崖纵 队胜利会师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也传来了对偷渡部队不利的消 息:在得知解放军一个营的兵力 成功登陆白马井后,国民党海南 防卫总司令薛岳坐立不安,认为 “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被撕开 了一个大口子,他立即调兵遣将, 一边追击已经上岛的渡海先锋 营,一边全面加强沿海防御,还下 了一道封海的命令,禁止琼崖渔 民出海捕鱼。 夜渡起航 海上漂荡近20个小时 3月10日,硇洲岛上终于吹 起了东北风,第二次渡海机会来 临。当天下午1时许,解放军第 43 军 第 128 师 383 团 1000 余 名 战士,乘着 21 条木船,从湛江东 南的硇洲岛起渡,踏上了早在5 天前就该踏上的征程。 登陆地点选在海南岛东部的 赤水港,这里国民党守备力量相对 薄弱,海岸线平坦,有利于快速登 陆。不过,这次渡海却并不顺利。 “部队在海上遇到了八级大 风,下着大雨,战士们在风雨交加 的大海上漂荡了近20个小时,每 个人都晕船,有的吐苦水,还有人 吐血。”时任 43 军 128 师 383 团 1 营 3 连连长的李庆生曾在接受采 访时讲述了他们的遭遇,“那个浪 打得很高,船可以顶到浪尖上,又 马上落在浪底下。” 风越刮越大,天上还下起了 大雨,远处雷声不断,海面上波涛 汹涌。 以当时的风浪,千吨级的客轮 都无法出海,而战士们的21条小 船就算全部加起来也只有百吨左 右。到了半夜,马灯点不着,旗语 看不清,就连号声也听不见,小船 之间无法联络,基本上都分散了。 3月11日清晨,汹涌了一夜 的大海逐渐平静,虽然无法联络 其他船只,但战士们依然各自朝 预定目标前进。在经历了千辛万 苦的艰难航行后,终于在赤水港 至铜鼓岭一带先后登陆,并与岸 上守敌展开了激战。 军民联手 “各显神通”接应渡海部队 在加强营准备渡海的时候,活 跃在琼文地区的琼崖纵队独立团 收到接应渡海部队登陆的电令。 独立团立即向赤水港挺进,并与当 地党政组织取得联系。中共文北 县委书记叶明华、县长李光邦迅速 到沿海地区布置,动员各区民众全 力以赴接应潜渡部队。 “那天很冷,刮东北风还夹着 毛毛细雨。”李光邦的儿子李华影 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讲 述,为有条不紊做好接应渡海大 军的各项具体工作,父亲连夜奔 走,文北县落实任务到人,分片包 干,“包括通知沿海各区、乡组织 党员和群众于10日晚上进入指 定地点待命履职,同时准备粮食 和各类物资,做好保障供应”。 当地干部群众在接应渡海部 队时“各显神通”:有的利用成束 的手电筒做“信号灯”与渡海解放 军联络;有的把情报放在约定的 树洞里,盖上椰子壳让交通员取 走;有的混在被迫为国民党军修 工事的群众队伍里,随时接应渡 海部队;一些群众还冒着生命危 险抢救解放军伤员,当国民党军 进村搜查、威迫群众交出伤员时, 村民临危不惧、守口如瓶,并秘密 地把伤员转移到琼崖纵队设在沿 海红树林里的医院。 让李光邦印象深刻的,还有 一位叫黄邦喜的群众,他是新屋 村革命堡垒户。3月10日下半 夜,叶明华和文北县政府秘书陈 少柳深入到赤水港湾附近,找到 黄邦喜传达指示说明情况后,他 二话没说就披上蓑衣,手拿牛绳, 装着寻牛的样子,迅速来到赤水 港海边。11日上午9时许,赤水 港响起激烈的枪声,黄邦喜冒着 炮火跑到海边接应大军。 在民众的接应和掩护下,3月 11日中午,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冲 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顺利到 达指定地点。 赤水港,是当年解放军渡海 先锋营登陆海南的第二个点,也 是登陆接应最顺利的一个点。 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和长眠 的烈士,2001 年 5 月 1 日,文昌市 昌洒镇委、镇政府在海滩边立起 一块“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 的石碑。 (本报文城 4 月 16 日电) 旧址今朝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 …hnrb.hinews.cn/resfile/2020-04-17/008/hnrb20200417008.pdf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

  • Upload
    others

  • View
    2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 …hnrb.hinews.cn/resfile/2020-04-17/008/hnrb20200417008.pdf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

■■■■■ ■■■■■ ■■■■■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值班主任:董纯进

主编:陈奕霖 美编:陈海冰

A08

——

纪念海南解放

周年特别报道

70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二次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通讯员 潘高

从文昌市昌洒镇一路向东,穿过S206国道就是赤水港,这里人迹罕至,针叶林遍布海岸线,满目葱翠。烟波浩渺的赤水港边,渚清沙白,微风拂波,海潮声中,仿佛能听到来自70年前那场战斗中激烈的枪声,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1950年3月11日,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夜渡琼州海峡,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成功登陆。之前,第一批偷渡部队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已在儋州白马井海滩成功登陆,这两次历史性的登陆,把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伯陵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成功登陆的野战军联合琼崖纵队,与海南岛国民党守军展开正面交锋。

从此,赤水港的名字与解放军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地政府在海滩边立了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那段登陆战斗历史和在战斗中长眠的烈士。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

难忘的不朽丰碑

记者手记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赤水港登陆一战,已经过去 70 年了,然而今天站在海风轻拂的岸滩上,依然仿佛能够听见激战的枪声,看到弥漫的硝烟中军民联合击退敌人的胜利场景。解放海南岛的脚步,从那时起快速迈进。

今天,回望历史,我们要向不怕牺牲的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硝烟已经散去,但那段同胞血流成河的历史,应该被每一个国人铭记。于亲历者而言,子弹留下的伤疤是一生的勋章;于我们而言,战争留下的伤痛,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历史的丰碑,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往事。吾辈当自强,我们应该传承老一辈在战争年代留下的坚毅品质、团结奉献的精神,竭尽所能,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回望历史,我们也看到,历经革命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中华儿女总是能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夺取最终的胜利。不朽的丰碑,是见证历史的印记,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代代传承,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海南解放英烈谱

邢慧学:琼崖巾帼舞红缨

强渡海峡再传捷报

1950年4月17日

70年前的今天

4月17日,第40军主力6个团,在先期渡海登陆部队和琼崖纵队的接应下,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登陆,摧毁了国民党的“伯陵防线”,与接应部队会合。第43军2个团在玉包港、花场一带海岸强行登陆成功,并在桥头墟附近歼灭国民党守军1000余人,与接应部队会合。当天拂晓,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急调机动部队5个半师兵力向福山、黄竹一带增援,企图在此地域与解放军决战。

渡海大军摧毁国民党“伯陵防线” 渡海大军战士奋勇杀敌。

(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邢慧学又名邢冬梅,1904年出生于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少年时,她曾在家帮助父母操劳农活。17岁那年,由父母包办许配嫁人,因对这桩婚姻不满意,邢慧学婚后不久就从夫家出逃,后到当时琼崖文化中心府城求学。

在府城,邢慧学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思想上得到极大的启迪,很快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

1926年初,邢慧学进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六师)初中就读,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经常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政治活动。

是时,一批中共党员和团员受到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来到琼崖,他们把六师作为重要阵地,在那里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发展党团组织,培养骨干力量。从此,六师的广大进步师生如鱼得水,更加活跃起来。这时,邢慧学这位敢于反潮流的女学生,不仅参加了共青团组织,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她还经常带领青年学生上街宣传演说。3月8日,六师临时团支部成立,邢慧学当选为委员,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琼崖的影响,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先后派出一批骨干分子到各县去开展工作,邢慧学被派到文昌负责组织妇女运动工作。3月底,中共文昌县党团联合支部成立,邢慧学为该支部成员。

邢慧学与文昌中山女子学校校长吴冠群一起,以女校学生为骨干,在文昌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工作。他们给女学生们讲解妇女解放的理论,让女学生们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才是妇女解放的唯一出路,同时又将女学生们组织起来,采用张贴标语、演说、演戏的方式,把革命的理论宣传扩大到文昌的乡村。

1927年,琼崖妇女委员会成立,邢慧学当选为主任。1928年2月,邢慧学又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委候补委员。琼崖妇女运动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至1928年初,全琼乡级妇女协会有220余个,区级妇女协会30多个,全琼妇女为妇女协会所领导的人有六七万人之多。为此,琼崖妇委的工作得到中共琼崖特委的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貌出众、能歌善舞的邢慧学,与琼崖革命先驱王文明曾有一段隽永的爱情故事。那是1927年冬天,邢慧学从文昌来到乐四苏区时,王文明热情接待了这位新女性。1928年1月,互相仰慕的二人结为夫妻。

后因革命进入低潮,邢慧学随丈夫王文明撤到母瑞山,坚持艰苦的农村武装斗争。在母瑞山,王文明患上肺病,因缺医少药,病情不断恶化。1930 年 1月 17 日,王文明在母瑞山病逝。

1932年春,在琼崖“肃反”运动中,邢慧学无辜被错杀。

(本报文城4月16日电)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文昌市昌洒镇赤水港海滩边,穿过大片木麻黄海防林,“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面朝大海,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当年被血与火洗礼过的岸滩。

赤水港是当年解放军渡海先锋营登陆海南的第二个点,也

是登陆接应最顺利的一个点。“这是铭刻在父亲心中的纪念碑,更是一段长达几十年放不下的心结。”李华影说,他的父亲李光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在赤水港建造一座英雄纪念碑而奔走呼吁,因为他担心再过些年,不少人会忘记那段历史、那次伟大的登陆,还有长眠在那里

的烈士。2001 年 5 月 1 日,昌洒镇

委、镇政府终于在海滩边立起一 块“ 先 锋 营 登 陆 地 点 纪 念碑”。纪念碑不高,碑顶是一颗红色五角星,碑底为 4层石阶。石碑正前方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渡海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字样。石碑背面

则刻着 43军 128 师 383 团加强营登陆事迹。

转眼,19年过去了,整个纪念碑被茂密的树林遮蔽着,通往石碑所在地的小路,也因为人迹罕至而遍布枯枝和荆棘。但是,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已经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本报文城4月16日电)

一块石碑铭刻历史

计划推迟国民党守军加固防线回望历史,时间退回到1950

年3月5日,在雷州半岛西面,解放军第40军执行首批偷渡任务的118师352团加强营八百壮士在灯楼角集合整装待发。与此同时,在雷州半岛东面,第43军第128师准备渡海的战士们也在硇洲岛集合登船,等待出发命令。按照计划,他们将分别从东西两面登陆海南岛。

当天下午,第 40 军 118 师352团渡海先锋营按计划向海南岛西部的白马井海滩进发。可位于雷州半岛东南部的硇洲岛上一直风平浪静,海潮轻轻地卷起浪花。集合在这里的第43军第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战士们显得焦虑不安,出发的小船已准备就绪,可战士们从中午等到晚上,硇洲岛连一丝风也没有。

兵团作战室里,司令员邓华一直密切关注着硇洲岛的气象情况,他心里清楚,如果在晚上8点以后起航,船队就会在第二天白天暴露在茫茫的大海之上,成为国民党守军的靶子,很可能遭到敌人飞机和军舰的联合攻击。3月5日当晚,邓华下达命令:43军128师停止起航,等待起风。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5天。这5天里,海南岛传来第40军渡海先锋营成功登陆和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也传来了对偷渡部队不利的消息:在得知解放军一个营的兵力成功登陆白马井后,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坐立不安,认为

“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他立即调兵遣将,一边追击已经上岛的渡海先锋营,一边全面加强沿海防御,还下了一道封海的命令,禁止琼崖渔民出海捕鱼。

夜渡起航海上漂荡近20个小时

3月10日,硇洲岛上终于吹起了东北风,第二次渡海机会来临。当天下午1时许,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 383团 1000余名战士,乘着21条木船,从湛江东南的硇洲岛起渡,踏上了早在5天前就该踏上的征程。

登陆地点选在海南岛东部的赤水港,这里国民党守备力量相对薄弱,海岸线平坦,有利于快速登陆。不过,这次渡海却并不顺利。

“部队在海上遇到了八级大风,下着大雨,战士们在风雨交加的大海上漂荡了近20个小时,每个人都晕船,有的吐苦水,还有人吐血。”时任43军128师383团1营3连连长的李庆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他们的遭遇,“那个浪打得很高,船可以顶到浪尖上,又马上落在浪底下。”

风越刮越大,天上还下起了大雨,远处雷声不断,海面上波涛

汹涌。以当时的风浪,千吨级的客轮

都无法出海,而战士们的21条小船就算全部加起来也只有百吨左右。到了半夜,马灯点不着,旗语看不清,就连号声也听不见,小船之间无法联络,基本上都分散了。

3月11日清晨,汹涌了一夜的大海逐渐平静,虽然无法联络其他船只,但战士们依然各自朝预定目标前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艰难航行后,终于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先后登陆,并与岸上守敌展开了激战。

军民联手“各显神通”接应渡海部队

在加强营准备渡海的时候,活跃在琼文地区的琼崖纵队独立团收到接应渡海部队登陆的电令。独立团立即向赤水港挺进,并与当地党政组织取得联系。中共文北县委书记叶明华、县长李光邦迅速到沿海地区布置,动员各区民众全力以赴接应潜渡部队。

“那天很冷,刮东北风还夹着毛毛细雨。”李光邦的儿子李华影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为有条不紊做好接应渡海大军的各项具体工作,父亲连夜奔走,文北县落实任务到人,分片包干,“包括通知沿海各区、乡组织党员和群众于10日晚上进入指定地点待命履职,同时准备粮食和各类物资,做好保障供应”。

当地干部群众在接应渡海部队时“各显神通”:有的利用成束的手电筒做“信号灯”与渡海解放军联络;有的把情报放在约定的树洞里,盖上椰子壳让交通员取走;有的混在被迫为国民党军修工事的群众队伍里,随时接应渡海部队;一些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解放军伤员,当国民党军进村搜查、威迫群众交出伤员时,村民临危不惧、守口如瓶,并秘密地把伤员转移到琼崖纵队设在沿海红树林里的医院。

让李光邦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叫黄邦喜的群众,他是新屋村革命堡垒户。3月 10日下半夜,叶明华和文北县政府秘书陈少柳深入到赤水港湾附近,找到黄邦喜传达指示说明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就披上蓑衣,手拿牛绳,装着寻牛的样子,迅速来到赤水港海边。11日上午9时许,赤水港响起激烈的枪声,黄邦喜冒着炮火跑到海边接应大军。

在民众的接应和掩护下,3月11日中午,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顺利到达指定地点。

赤水港,是当年解放军渡海先锋营登陆海南的第二个点,也是登陆接应最顺利的一个点。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和长眠的烈士,2001年5月1日,文昌市昌洒镇委、镇政府在海滩边立起一块“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的石碑。(本报文城4月16日电)

旧址今朝

位于文昌市昌洒镇赤水港边的﹃先锋营登陆

地点纪念碑﹄。

本报记者

李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