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2014 8 20 日 星期三 在四季青葱的中山大学校园中, “博学 审 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静静矗立在 校园中轴线上,观时代变幻,看坚守不离。 1924 年,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 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创办了国立广 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同年 11 月,国立广东大 学举行成立典礼,中山先生摘录儒家经典《中 庸》之名句,手书十字校训作为成立训词。他 逝世后,学校于 1926 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 学,而训词亦成为中山先生留给中大的最后 遗训。从成立至今,校训从未变更过。 九十年里,中山大学大师辈出,学者声名 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大人尊德问学的优良传 统。 1927 年,鲁迅成为中山大学文学系主 任,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 不忘革命”的宣言,使之成为中大学子的光荣 革命传统。上世纪 50 年代初,双眼失明的史 学大师陈寅恪,坚持为学生开课,因失明无法 自己书写,就以口述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 录,历十余年,最终在 75 岁完成 80 余万言巨 著《柳如是别传》。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 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龙先生, 1935 年毕业于 中山大学农学院, 1949 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得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优 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经一个月的航行回到 中大任教。 校训精神熏陶下的中大人,既读圣贤书, 又心系天下事。我国寄生虫学大师陈心陶先 生,毕生致力于血吸虫病的研究。上世纪 50 年代,他带着中山医的研究团队无数次深入 血吸虫病重病区,寻找病源, 20 余年的坚持, 终使广东成为中国第一批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且成效稳定的省 份,也真正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祖国” 的信念,并三次受毛泽东主席接见。“送瘟神,思故人”,当地百姓建造 了“陈心陶纪念碑”。这是中大教授以学术专长和躬身践行诠释校训 精神的一个范例。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历史嘱托,在新一代中大人身上生生不 息。26 年前,医学毕业生凌罕毅,远离都市的繁华,来到封闭之地麻 风康复村,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无辜受到惩罚”的麻风病人。 26 后,他又将同样在中山医学院就读的儿子带到这场终生的事业中,成 为接力坚守“麻风村”的父子两代白衣天使。他们与其他中大毕业生 一样,不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奉献社会的工作中,实践“笃行”这一 校训要点,体现着求知、求真、求新、求实的担当。 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把校训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中大人都会思 索的命题。培育英才助力国家强盛,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价值是大 学不变的基本使命。为此,中山大学提出“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 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更强调,要 着力通过制度与文化建设,使校训精神成为中大人的自觉与行动,让 师生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中笃行校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以达至立德树人的办学根本。 百年校园,风雨如晦,中山大学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 品性和价值追求。中山大学在实现自己愿景的进程中,选择回到校 训“修身至诚”的本意:“人心向学”。心诚则事成。心要静,静则思 远,思远则成大事。 选择回到校训“修身至诚” 的本意: “人心向学”。心要静, 静则思远,思远则成大事 1992 年的那个春天,深圳仙湖公园, 邓小平铲土种下一棵榕树。当旁边有人向 他介绍“发财树”时,邓小平接过话头:“让 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是带着强烈的 忧患意识上路的。“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 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今 天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 而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 邓小平的另一番话无疑引发了更多的共 鸣:“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 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 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 从致力“先富”,到强调“共富”,“让全 国人民都发财”,社会公平成为邓小平晚年 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从社会主义 中国的改革逻辑来看,“如果导致两极分 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 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 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改革开放之 初,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 先富起来,燃旺全社会的发展热情,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效率 优先”的策略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一个民族的 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高 速增长,这才让“站起来”的中国,有了“富 起来”的今天。 “当一位领导人的生涯落幕时,观众的 生活已然变化,历史的道路可能也大为转 变”。应当说,正是“先富起来”的历史选择 题,让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她的 13 亿人民, 站到了一个可以讨论更高层次问题的新起 点。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正如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缺乏效率的公平,不可能是真公平;丢掉公 平的效率,也绝不合乎正义。如果改革到 最后连公平都没有了,何谈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 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科学社会主义蓝 图时,就曾这样强调。在改革开放推进 30 多年之后,我们对什么是公平,有了更 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公平,既包括结果 公平,也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公平。假如“寒门难出贵子”依然是人们 无奈的喟叹,假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 个好爸爸”依然是社会潜行的规则,假如 “知识不是力量、编制才有分量”依然是 体制壁垒的注脚,假如“无机会群体”的 出现、“马太效应”的产生依然难以避免, 甚至愈演愈烈,我们就很难说,“公平”的 核心价值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的本质 得到了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会将纾解人们的“公平焦虑”,实现社会的 公平正义,作为我们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最 大公约数。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 强调“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到十八 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 民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雷厉风 行的反腐败反特权,推进着国家的政治平 等;力度空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着社会 的身份平等;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推动着 市场的经济平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 局中,频繁出现的“公平”,正是社会利益的 平衡点,思想观念的交集点,社会情感的共 鸣点。 伟人未竟的事业,是后辈政治家建立 历史功业的起点。方今之时,突出公平正 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 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 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 关键。而这,正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选 择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无 论是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还 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无 不体现着对分配公平的高度关切,对机会 公平的热切倡导。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 关于恢复高考决策的历史剧情,让过来人 潸然泪下。当年,这一彰显公平理念的伟 大决策,让千百万青年享有了人生出彩的 机会。今天,人们有理由期待,新一轮改革 能够像 36 年前一样,凝聚亿万人心,释放 改革红利,再一次激发出整个中国社会的 强大内生动力。 没有公平就失败了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周年之二 本报评论部 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 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 功的关键 据报道,近日,广东东莞大朗镇教育局 以迎接教师节为由头,发起慈善募捐活动, 并向全镇机关单位、村委、企业发放了倡议 书。但在教育募捐表上,居然按职务级别 设置捐款标准,最低 2000 元。媒体呼吁, 教育募捐可为,但应以自愿为原则,设置 “最低消费”有违募捐本义。 这正是: 爱心方如杯中酒, 不计大小论常有。 滴水成涓救病树, 善举不随级别走。 新闻从业者难掩兴奋,各类解读文章 频频“刷屏”,人民网等传媒个股涨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 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 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 起各界密切关注。 早在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 出: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 兴媒体融合发展。”此次通过指导意见,无疑 是对全会改革部署的进一步细化落实。这 既让人们看到了中央真刀真枪扎实推进改 革的决心和勇毅,也突显传播格局风云变幻 的时代,积极谋篇、尽早布局是何等紧迫。 进入新世纪,“媒体融合”成为新闻传 播界的流行语。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进 步、相关应用的广泛普及,媒体融合早已不 是生硬的学术理念,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正 在演绎的生动现实。现在,报业向网络进 军不是发展增量而是应有之义,通讯社更 愿意称自己为全媒体机构,而广电集团办 报纸、做网站也已是新常态。今年,人民日 报新闻客户端上线,澎湃新闻持续引发热 议等,更是映照着传统主流媒体积极抢滩 新兴媒体的进击姿态。 实际上,媒体融合一直都是“正在发生 的历史”,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阵营也一 直处在变动之中。揆诸以往,广播诞生时, 相对于大众化报业是新媒体;电视的出现, 宣告了广播成为传统媒体;而在互联网面 前,报刊电台电视台则一齐被戴上“传统” 的帽子。如今,面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新型传播形态,恐怕连门户网站都不好意 思说自己是“新媒体”了。从这个意义出 发,创新是新闻传播的一道底色;面对新兴 媒体,与其欲拒还迎,莫如开怀拥抱。 对于不少传统媒体而言,走好融合发 展之路确实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有许多瓶 颈亟待突破。然而《为学》有言, “天下事有 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面对新兴媒体呈裂变式发展 的态势,面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生态,公众的 注意力资源集聚在哪里,舆论引导就应该 延伸到哪里。时不我待,任何坐享政策红 利的心态都要不得。如果只是一味抱持守 成心态,缺乏创新动力,或者仅仅注册个域 名、开个微博、办个微信公号,形式上重视、 实质上应付,只会坐吃山空,并一步步滑向 媒介舞台的边缘。 1994 4 20 日,中国正式与互联网开 始“全功能连接”。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而 今, 6 亿多中国网民都已踏上这条高速路。 在这精彩纷呈、拥有无限可能的“第五空 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发出响亮声音,怎样 在激烈竞争中锻造“数字化生存”本领,可谓 每家新闻媒体都必须直面的转型发展之 思。创新是互联网精神的精髓,也是闯出一 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关 键所在。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万不可受众 都过了河,自己还在假装摸石头。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一批批新闻 人兢兢业业,为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吸引 力、感染力奋力前行;从一波波互联网创业 浪潮,到如今移动互联网势头正劲,技术的 演进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以政策 利好为契机,打好创新这张牌,做优资源内 核、更加重视技术,我们何愁找不到媒体融 合发展的新蓝海? 拥抱融合, 传统媒体才有明天 李浩燃 任何坐享政策红利的心态都要不得,缺乏创新只会坐吃山空,一 步步滑向舞台边缘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能源革 命的概念和五点具体要求。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消费革命、供 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等在内的能 源革命,对于保障中国的未来能源与经济 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成功与否,取决于能 否在现实中贯彻和执行。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 产国和消费国,但长期高能耗的经济增长 方式,使能源排放量大幅度增长。随着生 产与技术的进步,能源技术革命将引发新 工业革命已成为广泛共识,美欧等发达国 家和地区,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 都在投入巨资和热情推动能源技术革新, 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推动能源革命,消费革命要先行。这 是由中国庞大的能源能耗总量及其日益严 峻的环境压力决定的。满足普遍能源需求 仍是能源政策目标,但追求“用更少的能源 做更多的事”将成为政府能源政策的核 心。当下,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 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这有助于产业结 构调整和升级。 能源持续稳定的供给,是能源安全 的核心,也兼顾着国家能源消费安全。 能源供给革命,从国内角度看主要是大 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国际 角度看则主要是加强能源交流、形成多 元供应,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变。这里 有两层含义,一是能源供应增速应与经 济发展相适应,二是在能源增量环节中 实现煤炭替代。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离不开技术革 命的支撑。能源技术革命包括供给和消费 两方面,它影响着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 供给侧的技术革命是由消费侧推动的,而 消费侧的技术支持内涵和外延会宽泛一 些。例如,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推动燃 料汽车替代等。消费侧的技术进步不仅对 能源本身有重要影响,而且也会促进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进步的动力也更 强劲。 能源体制革命是能源领域最需要的, 可以作为判断能源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在能源管理上采取的多是 计划经济思维。国企垄断和价格“管制”, 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虽然在经济高速发展 时期,能源国企可以满足能源需求的快速 增长,但是,国企竞争力不够、效率相对低 下、垄断寻租等问题,都是促进能源行业健 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 “还原能源商品属性”,首先要明 确何为能源商品,这是定价政策的基础。 而健全的能源法治体系,是还原能源商品 属性的重要依据。政府要从思想上彻底转 变能源管理思维,立足于相关政策的战略 前瞻性、规划性和指导性,充分利用市场机 制,更多地采用经济激励和财税补贴政策 来完善能源管理。 (作者为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能源革命需转变计划思维 林伯强 近段时间,不少明星陆续因吸毒被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 同时,“吸毒能解压”“吸毒很时尚”“吸毒能带来灵感”等荒谬言论时有 传出,颇有混淆视听之嫌。 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短时间内确实能产生所谓的“解压”幻 觉,但对身体机能却能造成极大伤害,更会拉低人的道德认知,进而摧 残人的精神世界。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有着众多粉丝,如果不能坚决和 毒品划清界限,只会引诱更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尝试毒品,效仿病态和 畸形的人生价值观,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遏制毒品泛滥,保持健康人生,固然需要相关部门的强力堵截,社 会舆论的警示教育,但是最坚固的“戒毒围墙”,是对于毒品的心理免 疫。任何毒品都会产生毒害,吸毒更是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千万不能被 其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功能所迷惑,而失去了应有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冒 险尝试。对毒品保持清醒的认知,正确抵御“少用是补药,多用才上瘾” “偶尔尝一点没关系”等精神毒品的诱惑,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 本科学态度。 “吸毒解压”说法太荒谬 河南 耿银平 媒体报道,近年来在“指标有定数,标准相对灵活”的职称评审体系 下,一些高校教师被逼着走“捷径”,终日围绕职称指挥棒转,顾不上安 心培养学生、潜心研究学术。洁白的象牙塔蒙上灰尘。 高校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目的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然而,在职称评选的重重压力之 下,教师们不得不为有限的职称名额“奋斗”,对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 “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由此衍生出畸形的职称评定产业链,这样的结 果谁都不想看到。 职称评定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考核,应由专业的学术评价 来主导,不能任由行政权力指挥和干扰。消除学术道德腐败,凝聚教育 共识,就得下大力气改革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比如,去指标 化,提高评比标准;打破终身制,让职称能上能下等等。摆脱行政权力 的过度束缚,让学术权力回归主导,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投入到教学和科 研工作中,职称评定才不会成为广大教师的沉重负担。 职称评定呼唤学术伦理 江西 谢晓刚

2014 日 星期三 没有公平就失败了 修身至诚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4-08/20/05/rmrb2014082005.pdf在四季青葱的中山大学校园中“,博学 审 ... 同年11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评 论 52014年 8月 20日 星期三

在四季青葱的中山大学校园中,“博学 审

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静静矗立在

校园中轴线上,观时代变幻,看坚守不离。

1924 年,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

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创办了国立广

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同年 11 月,国立广东大

学举行成立典礼,中山先生摘录儒家经典《中

庸》之名句,手书十字校训作为成立训词。他

逝 世 后 ,学 校 于 1926 年 改 名 为 国 立 中 山 大

学,而训词亦成为中山先生留给中大的最后

遗训。从成立至今,校训从未变更过。

九十年里,中山大学大师辈出,学者声名

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大人尊德问学的优良传

统 。 1927 年 ,鲁 迅 成 为 中 山 大 学 文 学 系 主

任,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

不忘革命”的宣言,使之成为中大学子的光荣

革命传统。上世纪 50 年代初,双眼失明的史

学大师陈寅恪,坚持为学生开课,因失明无法

自己书写,就以口述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

录,历十余年,最终在 75 岁完成 80 余万言巨

著《柳如是别传》。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

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龙先生,1935 年毕业于

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 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得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优

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经一个月的航行回到

中大任教。

校训精神熏陶下的中大人,既读圣贤书,

又心系天下事。我国寄生虫学大师陈心陶先

生,毕生致力于血吸虫病的研究。上世纪 50年代,他带着中山医的研究团队无数次深入

血吸虫病重病区,寻找病源,20 余年的坚持,

终使广东成为中国第一批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且成效稳定的省

份,也真正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祖国”

的信念,并三次受毛泽东主席接见。“送瘟神,思故人”,当地百姓建造

了“陈心陶纪念碑”。这是中大教授以学术专长和躬身践行诠释校训

精神的一个范例。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历史嘱托,在新一代中大人身上生生不

息。26 年前,医学毕业生凌罕毅,远离都市的繁华,来到封闭之地麻

风康复村,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无辜受到惩罚”的麻风病人。26 年

后,他又将同样在中山医学院就读的儿子带到这场终生的事业中,成

为接力坚守“麻风村”的父子两代白衣天使。他们与其他中大毕业生

一样,不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奉献社会的工作中,实践“笃行”这一

校训要点,体现着求知、求真、求新、求实的担当。

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把校训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中大人都会思

索的命题。培育英才助力国家强盛,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价值是大

学不变的基本使命。为此,中山大学提出“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

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更强调,要

着力通过制度与文化建设,使校训精神成为中大人的自觉与行动,让

师生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中笃行校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以达至立德树人的办学根本。

百年校园,风雨如晦,中山大学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

品性和价值追求。中山大学在实现自己愿景的进程中,选择回到校

训“修身至诚”的本意:“人心向学”。心诚则事成。心要静,静则思

远,思远则成大事。

修身至诚,百年不变的坚守

中山大学校长

许宁生

选择回到校训“修身至诚”的本意:“人心向学”。心要静,静则思远,思远则成大事

1992 年的那个春天,深圳仙湖公园,

邓小平铲土种下一棵榕树。当旁边有人向

他介绍“发财树”时,邓小平接过话头:“让

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是带着强烈的

忧患意识上路的。“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

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今

天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

而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

邓小平的另一番话无疑引发了更多的共

鸣:“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

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

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

从致力“先富”,到强调“共富”,“让全

国人民都发财”,社会公平成为邓小平晚年

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从社会主义

中国的改革逻辑来看,“如果导致两极分

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

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

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改革开放之

初,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

先富起来,燃旺全社会的发展热情,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效率

优先”的策略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一个民族的

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高

速增长,这才让“站起来”的中国,有了“富

起来”的今天。

“当一位领导人的生涯落幕时,观众的

生活已然变化,历史的道路可能也大为转

变”。应当说,正是“先富起来”的历史选择

题,让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她的 13 亿人民,

站到了一个可以讨论更高层次问题的新起

点。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正如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缺乏效率的公平,不可能是真公平;丢掉公

平的效率,也绝不合乎正义。如果改革到

最后连公平都没有了,何谈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 平 正 义 是 人 类 社 会 的 最 高 境 界 ,

也 是 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主 义 的 首 要 价 值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在 构 想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蓝

图 时 ,就 曾 这 样 强 调 。 在 改 革 开 放 推 进

30 多年之后,我们对什么是公平,有了更

为 深 刻 的 理 解 。 这 种 公 平 ,既 包 括 结 果

公 平 ,也 强 调 权 利 公 平 、机 会 公 平 、规 则

公平。假如“寒门难出贵子”依然是人们

无 奈 的 喟 叹 ,假 如“ 学 好 数 理 化 ,不 如 有

个好爸爸”依然是社会潜行的规则,假如

“ 知 识 不 是 力 量 、编 制 才 有 分 量 ”依 然 是

体 制 壁 垒 的 注 脚 ,假 如“ 无 机 会 群 体 ”的

出现、“马太效应”的产生依然难以避免,

甚至愈演愈烈,我们就很难说,“公平”的

核 心 价 值 得 到 了 弘 扬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

得到了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会将纾解人们的“公平焦虑”,实现社会的

公平正义,作为我们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最

大公约数。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

强调“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到十八

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

民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雷厉风

行的反腐败反特权,推进着国家的政治平

等;力度空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着社会

的身份平等;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推动着

市场的经济平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

局中,频繁出现的“公平”,正是社会利益的

平衡点,思想观念的交集点,社会情感的共

鸣点。

伟人未竟的事业,是后辈政治家建立

历史功业的起点。方今之时,突出公平正

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

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

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

关键。而这,正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选

择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无

论是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还

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无

不体现着对分配公平的高度关切,对机会

公平的热切倡导。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

关于恢复高考决策的历史剧情,让过来人

潸然泪下。当年,这一彰显公平理念的伟

大决策,让千百万青年享有了人生出彩的

机会。今天,人们有理由期待,新一轮改革

能够像 36 年前一样,凝聚亿万人心,释放

改革红利,再一次激发出整个中国社会的

强大内生动力。

没有公平就失败了——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二

本报评论部

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

据报道,近日,广东东莞大朗镇教育局

以迎接教师节为由头,发起慈善募捐活动,

并向全镇机关单位、村委、企业发放了倡议

书。但在教育募捐表上,居然按职务级别

设置捐款标准,最低 2000 元。媒体呼吁,

教育募捐可为,但应以自愿为原则,设置

“最低消费”有违募捐本义。

这正是:

爱心方如杯中酒,

不计大小论常有。

滴水成涓救病树,

善举不随级别走。贾 强图 亦 多文

新闻从业者难掩兴奋,各类解读文章

频频“刷屏”,人民网等传媒个股涨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

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

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

起各界密切关注。

早在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

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

兴媒体融合发展。”此次通过指导意见,无疑

是对全会改革部署的进一步细化落实。这

既让人们看到了中央真刀真枪扎实推进改

革的决心和勇毅,也突显传播格局风云变幻

的时代,积极谋篇、尽早布局是何等紧迫。

进入新世纪,“媒体融合”成为新闻传

播界的流行语。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进

步、相关应用的广泛普及,媒体融合早已不

是生硬的学术理念,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正

在演绎的生动现实。现在,报业向网络进

军不是发展增量而是应有之义,通讯社更

愿意称自己为全媒体机构,而广电集团办

报纸、做网站也已是新常态。今年,人民日

报新闻客户端上线,澎湃新闻持续引发热

议等,更是映照着传统主流媒体积极抢滩

新兴媒体的进击姿态。

实际上,媒体融合一直都是“正在发生

的历史”,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阵营也一

直处在变动之中。揆诸以往,广播诞生时,

相对于大众化报业是新媒体;电视的出现,

宣告了广播成为传统媒体;而在互联网面

前,报刊电台电视台则一齐被戴上“传统”

的帽子。如今,面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新型传播形态,恐怕连门户网站都不好意

思说自己是“新媒体”了。从这个意义出

发,创新是新闻传播的一道底色;面对新兴

媒体,与其欲拒还迎,莫如开怀拥抱。

对于不少传统媒体而言,走好融合发

展之路确实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有许多瓶

颈亟待突破。然而《为学》有言,“天下事有

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面对新兴媒体呈裂变式发展

的态势,面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生态,公众的

注意力资源集聚在哪里,舆论引导就应该

延伸到哪里。时不我待,任何坐享政策红

利的心态都要不得。如果只是一味抱持守

成心态,缺乏创新动力,或者仅仅注册个域

名、开个微博、办个微信公号,形式上重视、

实质上应付,只会坐吃山空,并一步步滑向

媒介舞台的边缘。

1994年 4月 20日,中国正式与互联网开

始“全功能连接”。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而

今,6 亿多中国网民都已踏上这条高速路。

在这精彩纷呈、拥有无限可能的“第五空

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发出响亮声音,怎样

在激烈竞争中锻造“数字化生存”本领,可谓

每家新闻媒体都必须直面的转型发展之

思。创新是互联网精神的精髓,也是闯出一

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关

键所在。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万不可受众

都过了河,自己还在假装摸石头。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一批批新闻

人兢兢业业,为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吸引

力、感染力奋力前行;从一波波互联网创业

浪潮,到如今移动互联网势头正劲,技术的

演进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以政策

利好为契机,打好创新这张牌,做优资源内

核、更加重视技术,我们何愁找不到媒体融

合发展的新蓝海?

拥抱融合,传统媒体才有明天

李浩燃

任何坐享政策红利的心态都要不得,缺乏创新只会坐吃山空,一步步滑向舞台边缘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能源革

命的概念和五点具体要求。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消费革命、供

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等在内的能

源革命,对于保障中国的未来能源与经济

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成功与否,取决于能

否在现实中贯彻和执行。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

产国和消费国,但长期高能耗的经济增长

方式,使能源排放量大幅度增长。随着生

产与技术的进步,能源技术革命将引发新

工业革命已成为广泛共识,美欧等发达国

家和地区,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

都在投入巨资和热情推动能源技术革新,

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推动能源革命,消费革命要先行。这

是由中国庞大的能源能耗总量及其日益严

峻的环境压力决定的。满足普遍能源需求

仍是能源政策目标,但追求“用更少的能源

做 更 多 的 事 ”将 成 为 政 府 能 源 政 策 的 核

心。当下,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

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这有助于产业结

构调整和升级。

能 源 持 续 稳 定 的 供 给 ,是 能 源 安 全

的 核 心 ,也 兼 顾 着 国 家 能 源 消 费 安 全 。

能 源 供 给 革 命 ,从 国 内 角 度 看 主 要 是 大

力 发 展 清 洁 能 源 和 可 再 生 能 源 ,从 国 际

角 度 看 则 主 要 是 加 强 能 源 交 流 、形 成 多

元 供 应 ,促 进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转 变 。 这 里

有 两 层 含 义 ,一 是 能 源 供 应 增 速 应 与 经

济 发 展 相 适 应 ,二 是 在 能 源 增 量 环 节 中

实现煤炭替代。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离不开技术革

命的支撑。能源技术革命包括供给和消费

两方面,它影响着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

供给侧的技术革命是由消费侧推动的,而

消费侧的技术支持内涵和外延会宽泛一

些。例如,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推动燃

料汽车替代等。消费侧的技术进步不仅对

能源本身有重要影响,而且也会促进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进步的动力也更

强劲。

能源体制革命是能源领域最需要的,

可以作为判断能源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在能源管理上采取的多是

计划经济思维。国企垄断和价格“管制”,

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虽然在经济高速发展

时期,能源国企可以满足能源需求的快速

增长,但是,国企竞争力不够、效率相对低

下、垄断寻租等问题,都是促进能源行业健

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还原能源商品属性”,首先要明

确何为能源商品,这是定价政策的基础。

而健全的能源法治体系,是还原能源商品

属性的重要依据。政府要从思想上彻底转

变能源管理思维,立足于相关政策的战略

前瞻性、规划性和指导性,充分利用市场机

制,更多地采用经济激励和财税补贴政策

来完善能源管理。

(作者为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能源革命需转变计划思维林伯强

近段时间,不少明星陆续因吸毒被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

同时,“吸毒能解压”“吸毒很时尚”“吸毒能带来灵感”等荒谬言论时有

传出,颇有混淆视听之嫌。

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短时间内确实能产生所谓的“解压”幻

觉,但对身体机能却能造成极大伤害,更会拉低人的道德认知,进而摧

残人的精神世界。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有着众多粉丝,如果不能坚决和

毒品划清界限,只会引诱更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尝试毒品,效仿病态和

畸形的人生价值观,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遏制毒品泛滥,保持健康人生,固然需要相关部门的强力堵截,社

会舆论的警示教育,但是最坚固的“戒毒围墙”,是对于毒品的心理免

疫。任何毒品都会产生毒害,吸毒更是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千万不能被

其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功能所迷惑,而失去了应有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冒

险尝试。对毒品保持清醒的认知,正确抵御“少用是补药,多用才上瘾”

“偶尔尝一点没关系”等精神毒品的诱惑,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

本科学态度。

“吸毒解压”说法太荒谬河南 耿银平

媒体报道,近年来在“指标有定数,标准相对灵活”的职称评审体系

下,一些高校教师被逼着走“捷径”,终日围绕职称指挥棒转,顾不上安

心培养学生、潜心研究学术。洁白的象牙塔蒙上灰尘。

高校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目的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然而,在职称评选的重重压力之

下,教师们不得不为有限的职称名额“奋斗”,对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

“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由此衍生出畸形的职称评定产业链,这样的结

果谁都不想看到。

职称评定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考核,应由专业的学术评价

来主导,不能任由行政权力指挥和干扰。消除学术道德腐败,凝聚教育

共识,就得下大力气改革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比如,去指标

化,提高评比标准;打破终身制,让职称能上能下等等。摆脱行政权力

的过度束缚,让学术权力回归主导,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投入到教学和科

研工作中,职称评定才不会成为广大教师的沉重负担。

职称评定呼唤学术伦理江西 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