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1562总第2研究生教育 动态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印 校内动态 P01 教育部全年开放研究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P01 首届“经世学者”论坛暨“清华北大两校六院”学术论 文大赛举行 P01 清华大学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国际开放交叉 创新研究院 P01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初步完成招募工作 P01 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落幕 专题报道 P02 高虹: 身在清华,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P05 清华大学首推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 促进专业硕士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目录 师说为学 P08 深圳研究生院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 Open FIESTA探索 海内外协同创新模式 ——专访深研院院长康飞宇教授、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 心副主任徐芦平 P10 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并立的人才培养观 ——专访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教授 生声不息 P13 感悟科研精神 感受学术力量 院内活动 P14 学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 做好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

2015 6 2期 总第2 研究生教育动态 - tsinghua.edu.cn ·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研究生教育动态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印 校内动态 p01 教育部全年开放研究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 Upload
    others

  • View
    3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研究生教育动态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印

校内动态 

P01 教育部全年开放研究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P01 首届“经世学者”论坛暨“清华北大两校六院”学术论

  文大赛举行

P01 清华大学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国际开放交叉

  创新研究院

P01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初步完成招募工作

P01 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落幕

专题报道 

P02 高虹:身在清华,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P05 清华大学首推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

促进专业硕士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目录

师说为学

P08 深圳研究生院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OpenFIESTA探索

  海内外协同创新模式

 ——专访深研院院长康飞宇教授、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

  心副主任徐芦平

P10 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并立的人才培养观

 ——专访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教授

生声不息

P13 感悟科研精神感受学术力量

院内活动

P14 学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

 做好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

教育部全年开放研究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5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在

其官网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发布特别提

示,研究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不再限定工作时段,全年均

可注册。这一举措为清华大学研究生一年四次毕业提供了

政策保障。2010年起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在线即

时电子注册,一般每年两个学期各有一个工作时段允许高

校报送数据。这种工作时段安排以学年学期制为基础,与

研究生学制相关联,而实际上实施弹性学制更适合研究生

教育和成长规律。(撰稿:崔艳萍)

首届“经世学者”论坛暨“清华北大两校六院”学术论文大赛举行

5月16日,首届“经世学者”论坛暨“清华北大两

校六院”学术论文大赛在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本届论

坛由开幕式、主题报告、专题分论坛等多个环节组成,

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

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

两校六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旨在为两校六院研究生提供

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

以“新常态下的发展与变革”为主题,设置了经济学、金

融学、管理学为相关主题的三个分论坛,来自两校六院的

14位同学在分论坛上进行了展示,评选出4位同学获得首

届“经世学者”论坛暨两校六院学术论文大赛最佳论文

奖。(供稿:五道口金融学院、经管学院)

清华大学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国际开放交叉创新研究院

5月17日,清华大学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组

建清华大学国际开放交叉创新研究院签约仪式举行。

双方将共同建设资源共享、人才流通、联合培养的顶

尖国际创新合作联盟,探索海内外协同创新模式,培养

融合一流综合创新能力与高度社会价值责任感的新时代

人才。根据协议,该研究院硕士项目的招生工作将于

2015年9月启动,每年将面向全球选拔品学兼优,具有

创造力、开放思维、创新热情、胸怀梦想的杰出学生

校内动态

参与该项目。学生将与海内外导师一起探索全新的交叉

研究领域与学习模式。项目将采用全英文教学与海内外

轮转的培养模式,中外学生比例预计为1:1,毕业颁发

清华大学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或巴黎第七大学双硕士学

位。 (撰稿:杨帆)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初步完成招募工作

5月13日,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委

员招募通知正式发布,面向全校在读研究生,邀请关心

学校发展、关心研究生教育动态、对所发现的问题有见

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较强的交流沟

通、发现问题、分析总结的能力的研究生同学加入委员

会。经过研究生自愿报名、申请材料筛选、无领导小组

面试、个别谈话等程序,初步完成委员招募工作。委员

将以个人身份参与咨询工作,自主发表对清华研究生培

养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政策的讨论。委员由研究生

院聘任,任期一年,可续聘一次。在任期结束后可获得

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撰稿:宋超楠、康妮)

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落幕

5月23日下午,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

挑战赛十强决赛举行。副校长杨斌为获奖团队颁奖并讲

话。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BluePHA生物塑料”项

目问鼎“佳通”金奖,“佳固士纳米混凝土养护修复一

体化技术”和“正在关怀——恩启自闭症互联网康复”

项目斩获“潍坊高新区”银奖,“淘氪•湿气智能空气

净化器”等7个项目获得铜奖。此外,“正在关怀——恩

启自闭症互联网康复”项目获得“社创硅谷”社会创新

奖,“我想认识你”团队获得最佳人气奖。“校长杯”

创新挑战赛是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领域级别最高的赛

事,也是清华唯一一个面向全校师生及校友的真实创新

创业项目的评选活动,旨在发现、培养、持续提升学生

的“创业领导力”,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革命性、创

造性的创业项目,以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

突出问题为己任。(撰稿:曲田、纪彦康、徐玥)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2

国际型人才世界级视野

记者 为什么要设立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

高虹 博士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和从事研究的人才。国际化这一点很重要。这个项目希

望能为大家融入国际学术圈提供条件,让中外导师能够通过合作研究,共同指导学生。我们希望学生在出国之前,能

够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计划,那么在中外导师的合作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能

够把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更好的水平上,并借这个机会能够更好地接触国际的学术圈,体验国外的研究氛围,借鉴研

究方法,结识国际同行。这就是当时的目标。

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研究生国家公派计划,为博士生赴国际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提供支持。该计划覆

盖6-24个月的国际合作培养。针对校内师生的对3-6个月的国际合作培养的需求,设立了短期访学计划。

记者 国际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

高虹 国际化,或更准确地讲叫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未来高素质人才衡量的要素之一,人

才质量的一个新维度。高质量人才可以有很多评价要素,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等,而国际胜任力将是人才

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讲国际胜任力,这个词目前国内翻译较多的说法叫国际竞争力,其实更贴切地说应该叫胜任

力,表示能在国际环境下或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行走,包括能有效地交流表达,有跨文化的理解力,能与来自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和谐共处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出境体验,也可以在校园国际化氛围中熏陶。

今后即使不出国,在国内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可能都是国际化的,所以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能

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很好的交流沟通、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国际化,

而是怎么国际化的问题。

高虹:身在清华,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高虹,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 妍

专题报道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3

记者 那如何实现这种国际化培养呢?

高虹 说到国际化培养,对于博士生而言,我们有一中一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通过国家公派计划、清华

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和导师国际合作研究等途径赴境外学习。还有一种是参加国际会议,学校和导师共同资助博士

生参加各学科的学术会议。国际会议基金项目已执行十几年了,目前也拓展支持硕士生。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与同

行学者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当然我们有很多导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合作机会来支持自己的研究生出

国培养。2014年有2200多人次博士生出国,有超过63%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期间有出境经历,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进

一步提高。学校会努力争取资源,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开拓渠道。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培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的国际交流资源。我们还特别希望

这种国际合作最好是双向的流动,过去以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为主,现在我们可以做成学生的双向流动,做到中外师

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不能说出国就叫国际化,如果在学校里就有国际化的氛围,也是国际化。学校里来自不同国度的学生越来越

多,双向交流的目的是在校园里就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氛围,不用出国就能感受这样的氛围。

双向交流培养氛围

记者 刚才提到双向交流,那么我们怎么吸引国际生?

高虹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我们学校国际研究生的规模有很大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从06年开始,我们很

多院系开设了英文课程,特别是开设了面向国际学生的13个全英文硕士项目。

此外,我们还有30个双硕士学位项目,比如与德国亚琛工大合作的我校第一个双硕士学位项目,中德双方硕士

生均在对方学校学习一年,完成联合培养方案的要求,分别获两校硕士学位。开设英文项目对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

生来清华攻读学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扩大国际影响力所采取的有效

做法。

记者 那么现在国际生招生情况如何?

高虹 近两年国际研究生招生中,最大的学生群体是美国学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化,我们希望来

清华攻读学位的国际研究生来自不同国度。

从学院上来说,人文社科类院系对国际学生有吸引力,工科里面工业工程系和汽车系因亚琛工大合作项目是最

早的成规模接受国际学生的系,现在涌现了一大批工科院系开设了英文项目,招收国际学生。

清华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应有一批主要学科有一流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具备吸引国际优秀学生的竞争

力,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如果这些学科能吸引国际学生,那么清华校园里一定会有国际化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

校园里享受国际化的氛围。有一个新词叫Glocalization,本土国际化,指的就是能够让本土学生享受国际化氛围,

上课的时候能遇见国际学生、参加的社团有成员是国际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沉浸在国际化氛围中。

记者 那如何让他们融入进清华这个社区呢?

高虹 说到成长社区的问题。社区有广泛的含义。上课的时候,一个班的同学是一个群体,宿舍是一个群体,所

在的实验室里的同学也是一个群体,参加社团,如合唱队,这也是个群体。所以说有很多的群体。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4

学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环境的影响。不能认为只有在教室里上课才叫受教育,其实好的大学,

跟同伴的学习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来自各

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跟这些同学学到的东

西,有时候会对你以后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在招生时,不仅仅考虑申请

材料上的内容,如:你的学习和各种考试成绩,还要看你会为校园带来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和

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我个人认为,对研究生来说,不同院系以及中外学生的混合住宿是值得尝试的。

不同院系的学生在一起生活,不同学科的头脑在一起不经意的交流碰撞,开阔思路,增强理解,激发灵感,

会对大家的成长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国际学生到清华学习,希望与中国同学更多地接触,更多地交中国的朋

友,如果他们能够和中国学生同堂上课,在一个宿舍楼里居住,一起活动和交流,这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

会,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在清华的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目前我们在推进校园国际化氛围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

要走,需要政策支持和配套的管理制度。

在这方面,亚洲青年交流中心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外学生在这里混合住宿,受到学生们特别是国际学生的

欢迎。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国际学生受益,他们在这里与中国的同学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加深

了他们来华留学的体验;也让中国学生受益,他们不出国门,就可以感受国际化,感受外国文化,了解不同人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

转换思想发掘资源

记者 作为博士目前有没有别的一些项目支持?

高虹 除了国际学位项目和国际合作培养,我们还有面向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国际项目。如:与美国伯克利加州

大学合作的全球技术创新项目,是一个创新创业的证书项目。再如: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面向博士生为期一

周的暑期课程项目,两校轮流举办,每年双方各20名博士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做技术转移项目策划与展示,职业

发展能力拓展等。

记者 很多博士生还是很愿意出国进行交流的。怎么争取资源,拓宽这种渠道呢?

高虹 博士生的国际交流资源挺多的,联合培养就是非常好的资源,每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博士生联

合培养项目有约300人的规模,短访也有约200人的规模。国际会议每年资助人数超过400人。学校在努力开拓资

源,力争为每一位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创造条件。

博士生在清华里面可能五年可能六年,要努力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去发掘和利用学校的各种培养资源。因为

清华有很多的学术资源,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眼光,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发掘。你如果不留心,只在意自己的研究

课题,只关注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就会错过很多东西。发掘和利用资源也是一种能力。最明显的是清华有很多非

常好的学术报告,经常能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来交流访问,不要觉得那个学术报告跟我没什么关系,一定得

跟我的课题对口才去参加,不对口的就不闻不问。一定要有更宽阔的视野,视野会决定你能走到的高度,决定你的走

向。与不同学科的学者交流,会开阔你的眼界,触发你的灵感,打开新的学术圈子,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5

清华大学首推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促进专业硕士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刘蔚如 师雪霖 刘 宁

5月7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国内首个基于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学位

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项目。该学位项目将依托“学堂在线”平台建设满足

培养要求的完整成系列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线课程组,并格外强调线上与线下、学习与

实践高度融合。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学校正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模式的改革发挥

着重要作用。在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中采用混合式教育模式,就是希望更有效地服务专业人才及其组织的一种强烈需

求——在不脱离实践的同时,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让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实践、在岗与在校更好地融合。大规

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满足这种需求的非常好的契机,从一门一门课程的学分认可,发展到混合式教

育模式基础上的学位授予,这是个富有改革意义的模式创新。

杨斌说:“认为在线教育仅带来便利而妥协质量,这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式教育缺乏正确认知而产生的一

种误解。”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在线教育,一定要走混合式教育模式,而这将有力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招生

录取环节,已经完成的在线课程学习的大数据将在提升人才选拔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能够更全面反映考生专

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水平的大数据,将成为招录过程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在培养环节,通过借助在线课程学习这一手

段,把传授基本知识的环节从校园课堂里转移到网络上,而线下的课堂环节用来进行问题导向的师生交互研讨和进

行系统性专业实践,这种严肃有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成效大有裨益。

发布会上杨斌讲话。记者 张 宇 摄

认为在线教育仅带来便利而

妥协质量,这是对真正意义

上的混合式教育缺乏正确认

知而产生的一种误解。

“”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6

“数据科学与工程”项目学术负责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武永卫介绍说,该项目突破了传统专业硕士学

位的招考和培养模式。在招生录取环节,该项目将以在线课程学习代替专业考试,面试则重点考核创新实践能力。

“这种招考模式使得在线教育平台所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成为辨别可造之材的关键,使专业考试从偏重

知识考核转向注重能力考核。”武永卫说。

而在培养环节,该项目所有课程都将采用基于在线课程学习的翻转课堂,学生通过“学堂在线”平台学习理论

知识,定期到校园在课堂里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度研讨,并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系统性专业实践。为此,该项目以实

践为导向精心设计了课程体系,既汇聚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自动化系、交叉信息研究院等

院系的知名教师,还将由研发一线专业人士讲授企业案例课程,并与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

地,还特别按需定制专用大数据实验平台,促进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

武永卫认为,与传统线下课堂相比,在线课程具有3个明显优势。一是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通过电脑甚

至移动设备,学生在任何空闲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对于当时没有理解或者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还可以随时进行

重复回放。二是在线课程更加便于展示。一些课程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单单用语言或板书很难讲清楚,而借助于

多媒体的手段,一个简单的动画或者3D模型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是有助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传

统的线下课堂,教师讲完就过去了,即使事后觉得有些地方没讲清楚,也很难弥补。但在录制在线课程时,5分钟

的视频内容录上1小时都是常事。因为教师如果对刚才的表现不满意,完全可以重新录制,直到达到预想的目标为

止。这样制作出来的课程,内容质量比起传统线下课堂有着显著的提升。

武永卫介绍说,该项目将于2015年秋启动第一次招生,2016年第一批学生进入该项目学习。项目旨在培养数

据存储、运行监管、智能分析挖掘及战略决策等依赖于大数据资源和平台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可胜任数据存储管

理师、数据分析师、数据系统架构师乃至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官、商务分析师、战略管理者等岗位。对于这种新

型的教育模式,武永卫说:“我们也在通过这个项目进行学习。混合式教育模式是学校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

一项尝试,我们将不断的探索更加适应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学生需求的选拔以及培养方式。”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的迅速兴起,给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影响,正在触发大学传统的学习形态发

生重大改变。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推进课程教学向更

加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转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

享,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数据科学与工程”项目学术负责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武永卫介绍项目相关情况。记者 张 宇 摄

这种招考模式使得在线教育平

台所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大

数据,成为辨别可造之材的关

键,使专业考试从偏重知识考

核转向注重能力考核。

“”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7

清华大学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探索,经历了从个别教师的自发实践,到更多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的小规模试点。面

向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们认真探索了利用在线课程实施混合式教育的不同方法、手段和模式。在这些实践探索的

基础上,清华大学成功试点实施了在线课程的校内学分认定,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性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清华这

个以混合式教育模式为突破口的创新,将更针对性地服务实践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有效地选拔可造之材,让线上线

下各扬其长,让学生以用促学而学用融合,真正提升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杨斌说。

(原文摘自清华新闻网,文章有修改)

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示意图(刘宁 图)

随时开始在线学习

获学位证书

不合格,不录取

合格,进行复试

小组讨论

复试合格,录取

与导师讨论调研

答辩

对考生学习过程大数据进行分析

提交入学申请

在线学习

实验设计研讨 工程实践

线上线下混合互动

复试不合格,不录取仍可进行在线学习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8

徐铁英 赵 扬 马小龙

深圳研究生院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 Open FIESTA探索海内外协同创新模式——专访深研院院长康飞宇教授、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心副主任徐芦平

师说为学

5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The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terdisplinarity,英文简

称“CRI”)联合组建清华大学国际开放交叉创新研究院(Open Faculties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英文简称“Open FIESTA”)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深研院”)举

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CRI院长Francois Taddei代表两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计划于明年招收第一批联合培养

交叉创新硕士研究生。Open FIESTA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在国际创新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是深研院国

际化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记者专访了深研院院长康飞宇教授和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心副主任徐芦平。

作为清华大学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位于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环境下的深研院一直以来都将国际化作为

其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战略目标。“目前,深研院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留学生比例较低,合作研究、

学生交换做得还不够;与深圳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速度也不太匹配。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深研院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了

特色工作。”康飞宇教授介绍说,“一是通过交叉学科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把技术管理甚至法律知识等结合在一起,

跨学科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通过深圳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环境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GDP

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深研院要充分借助这一优势;三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在Open FIESTA成立之前,深研院已经取得了一些国际化办学的经验。“去年9月7号,清华、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和深圳市签署了三方共建协议,由清华和伯克利双方共筹师资,深圳市政府提供场地和财政支持,成立了清华-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9

伯克利深圳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作为深圳市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之一,正在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

和人才培养工作,将对深圳市未来的产业升级换代发挥引领性作用。”康飞宇如是说。

目前,深研院设有三个中心,分别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

这三个中心偏向理工科领域,向人文等其他学科进行拓展和交叉将更有利于学院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成立Open

FIESTA的设想应运而生。FIESTA意为在教育、科学、技术和艺术等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创新。提出该模式的

是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即CRI的创始人,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的教授Francois Taddei。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他深

刻体会到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对学生的创造性成长带来严重束缚,于是在法国贝当古基金会的支持下,为了培养适应

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他于2004年创办了CRI。如今CRI已经从一个办公面积不足五十平米的探索性教育机构逐渐

发展为由法国政府大力支持、占地5000平米的著名创新教育试点机构。曾在CRI师从Francois Taddei教授进行博士

后研究的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心副主任徐芦平认为,“Open FIESTA项目建立在四个关键的转变上。首先是对时代

特征与需求理解上的转变。以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导向的教育已经开始无法满足21世纪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多元需求,

Open FIESTA的教育思考与实践正是以21世纪持续变革与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出发

点。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当今时代越来越需要具有全球视野、有责任感、有担当,能够发现问题、重新定义

问题的新领域开创者、颠覆性创新者和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需求,解决新问题的‘新人’。 Open FIESTA的核

心目的,就是创造一切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不断探索和发展,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第三是角色定位的转变。创

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有利于参差多态的创新生长的生态,需要建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诉求的培养体系。这要求我们

改变现在以导师为核心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独立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是Open FIESTA项目进行机构与方案设

计的根本出发点。第四是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通过汇集全球教育资源,满

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办学模式,Open FIESTA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上述四个转变而产生的,它对促进清华的创新

性人才培养将会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此次,双方以生命科学和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为重点合作领域。康飞宇教授

解释道:“之所以先在这两个领域展开合作,一方面是因为深研院原有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是由深圳市的社会需求

背景所决定。目前该项目计划在中法两国、清华及国内其他高校之间为学生提供轮训,通过做研究项目进行创造型学

习。”

此外,徐芦平还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不关注具体的知识或专业技能,而是关乎价值

观塑造与创新元能力养成。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的能力、批判性思考与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能够贯彻打破学科边界的思想,项目为

每个学生至少配备了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在课程方案中,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实验类课程和一门理论推演或计算

机数值模拟类课程。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都要求学生能够交叉掌握。”

Open FIESTA将成为继清华-深圳伯克利学院之后深研院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探索海内外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

项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在不同国家的社会、企业和机构中,发掘和定义挑战性问题,在实

践中不断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在为社会甚至全人类做贡

献。让创新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这恰恰是对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

理念的最好践行。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0

记者 单老师您好,本刊想就2014年我校发布的《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教改2020”或

“教改40条”)中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理念对您进行访谈。首先,请您谈谈建筑学院研究生教育是如何定位的?

单军 教改40条是新时期清华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既有前瞻性的目标和理念,又有可实施性。其中教育教

改的定位是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建筑学院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建设需

要,又掌握学科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与学术帅才。这里既强调了中国根基与国际视

野;也突出了专业与学术两种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定位。

40条所确立的“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并重的理念非常重要。确切地说,

我们原来对这两种模式的定位并不很清晰,2009年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及2011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

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和相应专业硕士学位的建立对此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可以说,两种模式的清晰定位

始于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首先在校企联合硕士培养方面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顶级设计企业的最顶级专家,包括院士和国家设计大师参

与联合培养;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全国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并推行国际更多采用的以研究设

计,而非研究论文为主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这些都在国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此外,在本科阶段进行了相应改

革:比如我们去年开始在学校支持下聘请国内十多位著名建筑师作为设计导师参与本科提高平台“开放式设计教

学”改革,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博士生这样学术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我们一直都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从梁思成先生创建体

形环境论,到吴良镛先生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我们一直都强调不仅要建立建筑、规划和景观“三位一体”的融

合,也要建立与它学科的广泛交融:与校内人文、经管学院、土水、环境学院等多学院的学科交叉一直作为常态,

体现了广义建筑学文理并重的学科特点。

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并立的人才培养观——专访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教授

徐铁英 李明镜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1

记者 建筑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是如何看待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的?

单军 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是我院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国际化作为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的国家战略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学院在教师与学生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双学位、联合设计教学等方面都是国内最具

国际化特色的。例如,从80年代开始的清华-MIT联合设计教学,每两年MIT的教授和二十多位研究生和我们的研

究生一起合作做北京课题研究,已经持续了三十年,成为国内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经典的国际教学范

例。而另一方面,建筑、规划和景观等学科又具有很强的本土特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等方

面承担的更多责任,在文化方面也必将有更多的担当。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的东方智慧和当代应对城市建设种种

课题和挑战所体现的文化和智慧,也越来越广泛地被传播并影响着世界。例如,与我们长期合作的哈佛、MIT、耶

鲁、剑桥等学校,他们很多的知名教授都在研究中国的课题,和我们联合指导研究中国课题的博士生;而今年我们

三年级的开放式设计改革,世界最顶级的建筑大师被吸引来参加最终评图。近年来,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多地以立足

中国的设计获得国际大奖,学生则频繁地在数十个国家近千份作品的国际竞赛中获得头奖。这些都说明了:立足中

国,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国情的关注,它本身就是国际性的学科前沿。

我们自己培养的毕业生被国外著名院校聘为院长和教授,学院创建国内首批全英文硕士班招收国际学生;近年

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学生拿到国外名校学位后来我院继续深造,我们的首批MOOC课程《中国建筑史》广受世界欢

迎等等,都说明了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上,中国根基与社会影响、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已经成为了相互不

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正如习总书记倡导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认为,在建筑教育定位上,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中

更加自觉地注重中国文化根基,已经成为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记者 建筑学院采取了怎样的招生选拔机制来提高招生选才的专业化水平?

单军 仅以硕士生选拔为例:建院的本科生源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加上我们十年前就推行的4+2本硕统筹模

式,所以本校推研是最主要的选才途径;此外,来自全国建筑规划景观等学科实力最强的学校最优秀的推免学生,

也是选拔的重要方面。本校推研目前还是以学分绩占65%,快题设计占25%,综合面试占10%;外校推研则是快

题设计和面试各占50%。可以看出:第一,不同的生源途径其选才机制也相应不同,外校和统考由于对学生不熟

悉,面试的比例更大;第二,都强调了设计的重要性,这也是本专业学位的特征。

就我个人的观点,今后面试的比例应该适当加大,尤其是学术型博士生的选拔,如40条所说,要“加强对学术

志趣的考察”,其前提是要对面试过程和内容进行更为精心的设计。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思考,例如,应该参照国

外有MArch.1 和MArch.2的学位设置,通过增加学习年限允许非专业基础的学生报考,以扩大选才范围。虽然目

前由于建筑学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源基数很大,暂时还不那么迫切,但在我们的建议下,该提议已列入国家相关文件

中。我认为,正如分类培养一样,在选才上也存在多元的、有针对性的分类选拔模式;同时,选才模式也应该与其

后的培养模式加以统筹考虑。

记者 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理念,建筑学院针对专业型和学术型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分别具有什么特征?

单军 如前所述,分类培养首先源于“让专业更专业”的认识和定位。这方面学院自2000年起在国内率先实行

本硕统筹贯通的4+2的改革模式,并与之配套形成了纵向2+2+2递次渐进的三个教学平台;横向以设计主干课为中

心,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我认为,本硕贯通6年制改革,对于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在

于:首先,本硕贯通的目的之一,在于以专业硕士学位为主要出口,符合国际上建筑学院校以硕士为最高专业学位

(如MArch.)的主流特征,也更能最大化清华建筑学等生源好的优势,使其能够以高位势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2

其二,本硕贯通,能统筹本、硕环节,达到教育培养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例如,一、二年级为基础平台(第一个

2),注重通识教育,我院也成为清华首批通识教育改革的试点院系;三、四年级为提高平台(第二个2),十年前

注重创意和能力的“专题设计”(Design Studio)改革,和去年在庄惟敏院长大力倡导下开始的聘请一线建筑师

参与教学的“开放式设计”教学改革,这两次引领全国的建筑教育改革,都是在此平台推行。五、六年级为专业平

台(第三个2),是本科专业学位与硕士专业学位有效延续与结合,以硕士阶段为主,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

校企联合、以研究设计而非论文为主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其三,在专业型教育方面,结合专业特点,我们特别注

重在加强理论研究基础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有去设计单位类似Gap Year的实

习实践环节;在专业硕士的研究设计选题上,很多都是重要的真实实践课题,例如首都新机场设计、北京旧城核心

地段的保护与城市复兴规划设计(Urban Regeneration)等。

对于学术性创新人才,主要体现在博士生的培养上。除了前面强调的学科交叉与融贯外,我们尤为注重多样化

的、因材施教式的培养。吴良镛院士在培养博士生时说过“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也特别赞同杨斌副校长所说

的,为了少数个别研究生,我们也值得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此外,在学校和研究生院支持下,我

们还特别鼓励针对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进行尤其是国际联合导师共同参与培养的方式,例如,哈佛大学GSD前院长

等国际知名教授,就是我们多位博士生的联合导师。

记者 请您谈谈建筑学院对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与伦理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单军 在学术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例如,结合与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共建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我们请了几位一线的设计院的院长和大师共同给学生开设《建筑师的职业素

养》的课程等。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强调结合建筑学设计主干课“师徒式”小班上课的特点,通过一个教师带10个

学生的小组讨论(Panel Discussion)中的言传身教,将上述的学术规范和伦理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又比如,通过阶段评图(Pin-up)、最终评图(Final Review)等教学环节仪式感的塑造,给学生以热爱专业、

尊重自己的设计作品,尊重社会和使用者等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觉得邱校长倡导开教授会时着正装,也是这样一种

潜移默化式的内在精神喻示,它强调了一种大学的礼仪与文化。

记者 您对于学校今后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建议?

单军 不能说是建议,只是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首先,我觉得40条作为第24次教学研讨会的重要成果,除了有高度有理念,也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正如我们

做建筑策划或者城市规划都强调弹性原则一样,在高度统一的大战略下,也为不同学科、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和而

不同、求同存异(Agree to Disagree)留有空间,体现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前面提及的中国根基和

国际视野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了建筑规划景观等学科特点,也是我们人才培养乃至人才评价体系与标准的特征。

其次,我理解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教改的效果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具有滞后效

应。同时,一流的大学一定有其恪守和延续的理念与传统,它可以超越时代而存在。2001年,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图

书馆,感受最深的是它藏有比国内更完整的中国县志,哪怕很多年都没有人去阅读,它仍然静静地存放在那里,这

就是大学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又是必须的。它不是大起大伏,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种动态的

常态而存在。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是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3

生声不息

吴陈沭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0级博士生,师从刘云浩教授,研究方向

为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获得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

生特等奖学金、第二十届清华大学学术新秀。

【观点】

科研是符合笨苹果理论的。所谓笨苹果的正式名称

是白色巴诺拉,会在一年内的任意季节结出果实。不能

期望在指定时间内出现预期结果,但也会在任意时间结

出果实。当然,灵感从不会无端发生,笨苹果更不会凭

空结果,入睡前天马行空的想问题,偶尔会有诡怪的想

法出现,会立马记录下来,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想法。可

以说,灵感常于日积月累的浸淫中促发,而突破常于千

锤万炼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促就。

祖 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11级直博生,师从姚期智教授和段

路明教授,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获得2014-2015学年度清华

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观点】

没有别人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比你聪明却同

时也比你勤奋,那就真的没有竞争的资本了,大量的时

间投入是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科研之余,培养兴

趣爱好。科研工作一定是非常苦的,也非常枯燥,因此

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培养一些科研之外的

兴趣,在枯燥之余,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以便能再

次满血投入科研。

刘 丹清华大学医学院2011级博士生,师从祁海教授,主要致力于研

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黏附、迁徙、以及反应性组织结构生成

的机制及其在病理免疫中的作用。获得2014-2015学年度清华

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观点】

每个人的人生主线特别相似,从出生、求学、工

作到婚姻家庭,最后衰老死亡,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经

历又是如此的不同,因为在主干道上大家都做出了不同

的选择,从而造就了每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因此,过

有选择的人生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直觉得走上“为

人类健康奋斗”的道路很幸运,能够走入自己喜欢的领

域。一直走在自己想要选择的道路上,才能让自己无悔

而有意义地度过这短暂的人生。读博士与做科研就是一

种人生态度,是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是一笔无价的财

富。

朱俊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12级硕士生,目前在周青教授课题组,

师从夏勇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车用轻量化材料的力学行为表

征。获得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观点】

从同领域大师、专家们的报告中;从自己对高强

钢材料的研究经历中感悟到:不管研究的对象有多么平

常,只要观察得够仔细,研究得够深入,肯定会有所发

现和收获。

2015年6月 第2期 总第2期

14

院内活动

学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 做好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

5月22日,副校长、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杨斌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研究生院、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参会。他强调,从人才培养这一

角度看,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本质是深化教育改革,核心是推进素质教育。针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

的短板,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撬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其目的不是短期内学生创新创业

的具体行动,而在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按照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形成的改革蓝图,我校在人才培养机制、质量标准、培养方案、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单兵突进,

而要融入人才培养的不同方面和多个环节,追求长效。教务处、研究生院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准确把握文件精神,将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宋超楠)

韩金池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13级硕士生,师从王善

祥教授,主要从事磁场能量采集与自供电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获得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观点】

大三开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到挑战杯SRT专

项,从事新型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初尝科研既满怀热

情,也心有疑虑。但第一次看到与同伴共同制备的装置

成功的为手机无线充电时,切身的领略到科研的魅力,

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刁军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直硕生,师从李鹤副教授,主要从事

雕塑理论、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和雕塑艺术基础教学研究。获得

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观点】

希望把自己生活的磨砺和丰富的经历结合在一起,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艺术观念结合在一起,在艺

术创作的道路有新的突破,从而用梦想雕刻现实,锻造

艺术之美,传播艺术魅力。

清华大学

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

主 编:刘惠琴

副主编:高彦芳 沈 岩

责 编:徐铁英

编 辑:(按拼音排序)

    崔定宇 崔 凯 崔艳萍 康 妮 李明镜

    刘 宁 米 晓 秦颖超 张竞宇

电 话:010-62785606

传 真:010-62775555

E-mail:[email protected]

查找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