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 责任编辑 陈士娟 视觉编辑 贾庆华 组版 赵小英 校对 文军 10 文心 悦读周刊 悦读周刊 读书的地方 读书的地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是一个读书人。 小时候爱读书,只是个爱。上学了,识字 了,就人模狗样地读书了。那是个物质 贫乏、精神更贫乏的时代,上学是“以学 为主,兼学别样”,学啥呢?农村的孩 子,学农是宿命。也不用存了心学,呼 吸着庄稼地里的空气,就知道地里种的 是啥,将来能长出个啥,到了啥时候,就 能吃上啥。孩子就惦记吃,其次是玩。 孩子跟着大人下地,一半是当帮手,一 半是好玩。广阔天地,想玩其实很容 易,就地翻筋斗,随地逮蛐蛐,坡梁上下 追打,满地寻乐子,还要拾柴、割草,心 思不在书上。但没有月亮的夜晚,夜长 得难熬;下雨的日子,做啥呀嘛!上世 纪 70 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看戏、看电影 那真是过年、过节。我识字多了后,看 见书就好奇,读出门道了,就读进去了, 读书的兴趣就慢慢地滋生了。对读书 渐渐地乐此不疲,玩的兴趣就受到了排 挤,“学农”就等同负担了。一本书在 手,怕读完,想读完,晚上不想睡,白天 啥也不想干,我就这样变成书痴、书迷、 书虫了。 读书的地方在哪里?起码是小时 候,不在教室里。在我看来,教室里听 讲,自习,读课文,算不得读书。小人书, 或者小说,藏之书包里,读书便在路上。 捧着书,眼睛不离了书,脚下是挨沟的 路,竟忘记了路是要看着走的。回到家 了,不进屋,顺势坐门墩上,母亲喊吃饭, 喊三声听不见,常常听见锅底响,才意识 到肚子里咕咕叫了。晚上不思睡觉,读 书就在炕上,在被窝里了。母亲灯下做 针线活,我就着灯光读书,谁说啥都听不 见,听见了也装听不见。全家人要睡了, 母亲不让浪费煤油,就把油灯用厚牛皮 纸半卷而掩蔽起来,头缩进被窝里,读得 津津有味。母亲发现了我额头上有烧焦 的头发,我的秘密才被揭穿。后来就搬 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去睡觉。门中伯父是 饲养员,饲养室的灯为牛吃草照亮,多半 夜不熄的。只要我读书,伯父就不说我, 哪怕我读个通宵。 爱上了读书后,我就盼下雨,最好 是霪雨。雨天用不着割草,趴床上读书 就理直气壮了。我至今记得这一幕:暑 假的夏日,风劲雨斜,门口凉飕飕的。 我在门口支一个临时床,被子裹了身, 只露头,读书的同时,听雨的淅沥,听风 的呼哧,听檐水嘀嗒,好不惬意。雨阻 了串门的人,读书便不受干扰。偶尔有 村人经过,问一声,应一声,眼睛不离 书,人说:“这娃书读瓜了!”走开了去。 怕玩伴来吆喝。我是书迷,也是牌迷, 看见扑克牌,就想丢开书。书若是借来 的,有还书的日限,便躲避玩伴,以免被 勾引。 儿时最喜欢读书的地方是菜地,又 叫菜园子。夏日的早晨,我端一把躺椅, 隐身菜园子里的某个角落,可以仰望太 阳冉冉升起时的云蒸霞蔚,可以放眼田 野丰盈冲动的此起彼伏,可以放纵青春 燃烧的想入非非,可以把心安放天边的 白云之上,仿佛可以与鹰一样展翅翱 翔。朗读,默读,醉读,都有快意在心中 充盈,弥漫,挥发。菜园里,绿色簇生、簇 拥,花朵散漫、烂漫,生机勃勃,生意满 满。向日葵昂首而醒目,翘望旭日东升, 仿佛一脸醉态;扫帚菜各自为尊,如峰峦 般割据,高过了人头;南瓜蔓、水瓜蔓攀 高爬远,随地纵横蔓延,阔叶上炫耀花朵 的金黄,层叶里深藏果实的硕大。茄子、 西红柿子,各是各的显摆;刀豆、四季豆, 各是各的姿态。站累了,就半卧躺椅上; 疲倦了,就漫步苞谷地。呼吸的是地气、 氧气,却不自知;拥有的是朝气、浩气,却 无感觉。当时的心旷神怡只在往后的回 味中才显现了魔力,可再也回不去了。 那样读书的地方,今生今世也只有魂牵 梦绕了。 故乡在岭上,是个风口,冬日格外地 冷,坐热炕上,手缩进袖筒里图暖和,书 冰得不愿用手去碰,却经不住书的诱惑, 把书揣进怀里,出门去,踅摸到老人晒暖 暖的山墙拐角。老人的话多,还喜欢问, 你不理,他嘴就嘟囔,扫兴,所以不尽 兴。有一次雪霁,天蓝得出奇,我灵机一 动,抱了书远走窑背沟,那里向阳,避风, 果然比山墙背后暖和。裸露的崖地,是 松软而细腻的黄土,被阳光烘热了,坐上 去如坐了沙发,舒适极了。读书读得眼 花,就远望,对面阴坡的积雪白花花地刺 眼,南山也银装素裹。这时候就心不安 分,依靠了崖壁假寐,眼里变幻着五颜六 色,灵魂像蝴蝶一样飞舞、游荡。此后经 年,常梦见当时的情景。那是真正的梦 境,挣脱了,却等于永远失去了。 真正步入人生的梦境应该是上了 高中之后,这梦境完全是书的赠与或赋 予。忽然有了孤独并喜欢了孤独,一个 人抱着书在校园里走,在校园外的阡陌 上走,在灞河的滩地上走,想的是书中 的人物,联想的是自己的命运。拥有这 样的读书环境真好,珍惜是自然而然 的,但读书的喜悦抵消不了莫名其妙的 隐忧,因为拥有不是永有,离开如同断 奶,母校等同母亲,不能永远赖在母亲 的怀抱里。高考是一个标杆,也是一个 分水岭,每一位高中生都在攀援,何去 何从,心中真没有谱儿。我有一位同 学,也聪明,也苦读,高考一分之差,便 被拒于高校门外。复读,反而力不从 心,最后只有回乡种地了。我羡慕过他 “老婆孩子热炕头”,却不敢想象自己当 年如果落榜,是否拥有他的那一种认命 与从容。多年后,我念念不忘当年读 书的地方,却也记得自己曾经的隐忧。 或许人生就该这样,有得就有失。 高中时代,我不能忘记县阅览室。 我是偶然发现那个去处的,临街,一个 教室的格局,三壁墙,依壁竖立了书架, 一面书,一面报,一面杂志,中间放置了 硕大的桌案,可以伏案阅读。女管理员 是个媳妇,不笑,也不像读书人,手不离 棒针,好像有织不完的毛衣。少年如 我,看见那样的媳妇照样心跳。第一次 走进,土的地面刚被洒扫过,一眼清 爽。借书报杂志的时候,只需要用校徽 作抵押,看完了随意换取,不能多拿,也 不能带走。我是逢周日必去,为了能借 到新的杂志,总是赶早,去的时候门刚 开,女管理员忙洒扫地面,我想与其闲 着,不如帮她,可以缩短等候时间。从 这日开始,她的脸上有了笑—起码对 我,我觉得她的脸还是蛮好看的。她开 始为我预留我喜阅的杂志或书籍,并允 许我带走。一度,或许有些日子,我真 有些恍惚,对那个地方有了一种莫名其 妙的牵挂,或者说惦记。有日子不去 了,心有点空落。去了,她会殷勤地为 我推荐新到的杂志。我陶醉呆在那里 的读书时光,希望墙上的时针不要走 动,让美好的时刻无限地延伸。下午4 点,是关门的时间,合上书刊时依依不 舍,步出阅览室,睁眼看街道,行人已稀 少,耳畔忽然有了轰鸣,恍惚间仿佛刚 挣脱梦境。高考来临,我才忍痛割爱, 没有再去那个阅览室。直到上了大学, 那个阅览室几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大学时代,我读书的地方一个是教 室,一个是图书馆阅览室。两个地方, 各是各的味道。我喜欢教室里只有我, 一个人占据偌大的空间,读书,笔记,灵 感冲动了写作,心灵的享受难以形容。 一个人的教室不受拘束,舒展筋骨时候 更可以放肆。一些人生哲学,读得我毛 骨悚然;一些言情小说,读得我春心荡 漾;一些人物传记,读得我热血沸腾。 去阅览室多是星期天,占一个座位,借 一堆书报刊,贪婪地浏览。书报刊里有 墨香,有霉尘,有耸人听闻的故事,有大 千世界里的多姿多彩与千奇百怪。心 思有时候在书上,有时候会神游,会发 呆,会忽然心旌飘摇。耳边是翻书声, 是笔记声,是红唇凑近耳朵的窃窃私语 声,心就活动而好奇,魂离开了身子,游 走而侦探,借助声波的传递甄别发声处 的性别故事。会留意某一个被占领了 的空位,会期盼某一个丽人的如风而 至,会自作多情地注视某一个倩影来去 走动、挪动、晃动。有时候一日空候而 怅然若失,有时候喜出望外而心旷神 怡,有时候鼓足了勇气亲近,掩饰自卑却 夸张了自尊。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 晴却有晴。 走出校门后,我有过一个月的读书 记忆。刚回西安,人生地不熟的,上班又 不能走远,幸而附近有个莲湖公园,人就 挪动脚步,乐得赏心悦目了。那时的莲 湖公园并没有多少人晨练,因为出入要 付费的。公园人不很多,我抱本书,绕湖 转,转累了,就势卧草地上,读书,听蝉, 看蚂蚁上树,欣赏花媳妇(瓢虫)爬飞,困 了眼睛一闭,会周公去了。一个月里,西 安正热,我却享受着这清凉界,没有意识 到自己早晚都在吸氧,也没有意识到良 辰美景适合锻炼。 有了办公室后,办公室就是“家” 了。所谓八小时工作制,对单身汉是没 有意义的。寂寞的时光很多、很长,不愿 意去电影院看别人出双入对,就只有用 书消磨了。古典小说、西方小说几乎已 经看遍了,当代小说看厌了,散文随笔不 是很多,就疯啃理论书籍,连当哲学家的 想法都有了。看书就有灵感,书评写了 不少。办公室里,一个人的夜晚,灯光 下,读书常常出神、走神,真与书中人对 话了。记得重读《红楼梦》,身心都在梦 游了,好像自己就是大观园中人。恰是 这时候,我想我读懂了《红楼梦》。我不 纠缠宝黛之恋、钗黛之争了,领悟到了人 生如梦,梦如人生,人到世间就是做梦来 了。姻缘梦,事业梦,仕途梦,富贵梦,梦 与梦交织,人因此而着相,而疲于奔命。 生此觉悟的时候,我结婚了。 婚姻是个屋顶,总得有个遮风挡雨 的地方吧?我就租屋而居,租屋也就成 了我的书屋。租屋在城南二府庄。之所 以舍近求远,是为了与好友毗邻而居。 一年多的光阴,一年多的无穷回味。租 屋不大,我的写字台颇大,加上两书架, 占去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妻子深睡眠 的时候,我伏案读书或者写作,一不留 神就闪过半夜了。楼下的房东大嫂起 夜,看见我房间灯亮,咳嗽,我这才意识 到该上床了。房东大嫂年长些,也算60 后,她曾好奇地问我:“读啥呢?能忘记 了睡!”我笑答:“听古人说话呢!”她不 懂我的意思,仍好奇:“你耳朵灵,能听 见古人说话?”背后里,她给人说:“孔明 就是呆子,读书呢,还说话呢?”妻子说 我读书中间确实自言自语。我想,我是 “走火入魔”了。这一年我读的书多,写 的文章也多。 1991年底,我拥有了单元房子,两 室一厅,最大的房子做了我的书房。我 没有多少家具,唯一可炫耀的就是两面 壁的书柜,书多得上不了架,只好堆地 上了。这里住了7年,是我最出成绩的 7年。那时候最怕人敲门,偏偏总有人 敲门,来的多半是不速之客,坐下就不 走,谝美了就吃饭去!我不心疼饭钱, 但心疼时间。书房的墙壁本来雪白的, 我不吸烟,却焦黄了,一看就知道是烟 熏的。精力旺盛,喜欢四处奔走,不给 自己空闲的时间。人说看景不如听景, 我偏要看,与朋友一到周日,就背个挎 包,跳上班车,只要是进山的车就上,把 一双眼睛寄养山水了。归来,一个人坐 书房里,写一路的灵感,真是快哉!撇 下文章,开读,与古圣贤对话,真是快 哉!我拥有独立书房,等于拥有了独立 世界,能不快哉? 1998 年,我搬到了安远门外,拥有 了更大的房子,也拥有了更大书房。一 年到头只是个忙,却怅怅,问自己:“我忙 了些啥?”书架上的书被淘汰了不少,也 增添了不少,可阅读了多少?旧书还偶 尔翻翻,新书很少去碰了。书的革命, 就是书的风光不再:不再神圣,不再神 秘,不再被顶礼膜拜。“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职业就是把 文字变成书,所以书来得容易;我的角 色使我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友,所以总有 “批评指正”的书源源不断地填充我的 书房。已经基本不买书了,书店里的经 典基本都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皮漂亮 了,瓤不敢恭维了。读书的兴趣减退 了,不读书的好处倒感受了不少。与其 读一些无病呻吟的书,真不如与朋友登 山、散步去! 2009 年,我搬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 的边上,拥有了两个书房。叫个书房,真 是名副其实呀。之所以辟出两间房,就 是为了给那些书一个栖身的地方。快 5 年了,书又堆到地上了。不买书了,书反 而多了;书更多了,反而读得更少了。 哈,这便是悖论了。自问我的读书兴趣 尚在,但确实读的时间需要挤,这便是读 书人的无奈了。小时候读书,总有梦引 诱着、牵挂着,现在呢?一些书真不想读 了,想读的书真不多了。我写过《读书何 用》,不是矫情,不是迷惘,不是为做文章 而做文章,而是真质疑读书的用处了。 对一个人来说,由少年而成年,读书肯定 不可或缺;但对一个人的梦想成真与否, 读书的意义需要打一个“?”。 不过,不管谁,不管在哪里,拥有一 个读书的地方还是很幸运的。 离开西安已经100天了。这段时间 里,心不静,情难平,总琢磨着为过去三 年的长安之旅写点什么,却一直未能落 笔。 西安是盛世文化精髓的聚集地,中 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古诗词中,没 有一个城市的名字出现频率超过它的古 —“长安”。关于它的离愁别绪,信 手拈来,佳句万千。道别宴时,“长安一 杯酒,座上有归人”;动身路上,“长安渭 桥路,行客别时心”;他乡回望,“犹忆长 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故事太多,不知从何讲起,文化太厚 重,不知从何处下笔,能写些什么好呢? 离开前,已经开始谋划;离开 100 天了,仍 然是白纸一张。懒癌是一方面原因,对 于“长安”的敬仰、谦卑与忐忑是内心深 处更为真实的理由。不知是哪位名家说 过,最高级别的崇拜是模仿,便索性直接 引用那些与“长安”有关的文字,满足我 对长安的想念。 长相思,在长安。 —李白《长相思·其一》 离开前夜,我和橙风队友们特意跑 了一圈城墙,13.74公里。 这几年,我的主要生活场景都在城 墙中,晨起在东新街工作,日落在顺城巷 聚会,深夜在解放路万达公寓入睡…… 四四方方、雄浑、厚朴的城墙,据说是中 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 垣,与生俱来的厚重感,把我的生活划定 为了一个有形的区域,有如孙悟空用金 箍棒划下了一个保护屏障,极大减弱了 我在异地独居的漂泊感。念长安,必言 城墙;入城墙,方是心安。每一次返回西 安,“到”的概念不是在咸阳机场飞机落 地、火车北站高铁抵达,而是“我进城 (墙)了”。城墙是心理上的襁褓,是长安 时光最为心安的象征。 之前多次在顺城巷或者环城公园跑 步,感觉殊佳。这一次,登上城墙夜跑完 整一圈,恰巧城墙灯会还没撤展,各种造 型的花灯锦簇。脚下是古老的城墙,脚 掌时时感受到凹凸不平的存在;眼前则 是现代的灯火,像是黑夜绽放出了璀璨 的花朵。两者相得益彰,古朴与时尚、传 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唯长安古城独有此 景致。但明天却即将离去。 未离开,已想念。长相思,在长安。 第1次想你,因为古老的城墙。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诗》 在离开西安,到北京新的工作岗位 上班第一天,计划来一顿具有仪式感的 午餐,落地生根、吃一碗面。端着餐盘在 食堂转悠了一圈,寻了一碗价值不菲的 西红柿鸡蛋面,感觉却是另外一种面味, 好大不适。 陕西是面条的“联合国”。以西安为 中心的关中地区,据说一年 365 天,天天 吃面,每一天都可以不重样。油泼面、 biangbiang 面、浆水面、蘸水面、臊子面 ……制作工艺和配料口味之丰富 多样,让人瞠目结舌。人生可以 用减法,不做很多事情,但不能不 吃饭。在西安,“吃过米饭”不叫 “吃饭”,“咥一碗面”才叫“吃了 饭”,在西安生活时间久了,都会 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平时吃得比较多的是单位 食堂的酸汤臊子面。食堂大厨有 着强烈的使命感—不把员工养 胖决不罢休,于是把主食—面 条做得非常精湛:大盘鸡拌面面 条筋道,经常位居员工好评榜第 一名;荞面饸饹则以原材料健 康,获得大家青睐;臊子面汤汁口感层 次分明,在面条界广获赞誉。那一碗酸 汤臊子面,想起来总是让我直咽口水, 叫人怎能不念长安? 山珍海味值万千,吃饱全靠一碗 面。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第11次想你,因为百咥不厌的酸汤 臊子面。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在西安的这几年,最大的遗憾是缺 位了女儿的成长。全家人中,她最不愿 意听我的指挥,有时候,她会嘟着小嘴 说:你说的什么西安话哦,我听不懂。回 到北京后,除了女儿,不止一个人问我: 听口音,西北的吧?第一次,我以为是巧 合,第二次,我理解为偶然,第三次,我颇 为惊讶,然后意识到这也许是真的。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灵动的载体。我 曾计划学一口纯正的老陕话,每天抽15 分钟跟着本地同事朗诵,可惜直到离开 前,也未能如意。然而,蓦然回首,时光 有痕,当我以脚步和汗水融入这个城市 的同时,这个城市也幻化为乡音方言,烙 印在了我的语言系统里。要知道,在中 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陕西关中一带 的语言是官话、雅言,言语韵脚中,沾了 点皇气,我把它当作一份独特的长安收 获。 稚儿笑我音,狂风吹我心。客从长 安来,还归长安去。 第31次想你,因为"嫽扎咧"的陕西话。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今天是离开长安 100 天,第 101 次 想念长安。 101是一个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 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看似复杂,其实 “百理归一”。就像长安之于我,纵能找 出上百个复杂的理由去想它,其实理由 只有一个—你们。 在长安的三年里,所有的风景是你 们陪着我一起看的,所有的美食是你们 陪着我一起吃的,所有的马拉松是你们 陪着我跑的,所有的吐槽是你们陪着我 说的,你们给予了我最真诚的笑容和最 温暖的关爱。长安的大小伙伴们是爱并 想念长安最初的缘由,最本能的情感。 素心一片情悠悠,码字千余抒离 愁。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第101次想你,因为你们在长安。 101 次想你长安 朱平平 朱平平 远方的回忆 职胜奇/摄 城墙夜景 嘉木/摄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 陈士娟 视觉编 …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7/15/10/... · 茄子、 西红柿子,各是各的显摆;刀豆、四季豆,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 陈士娟 视觉编 …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7/15/10/... · 茄子、 西红柿子,各是各的显摆;刀豆、四季豆,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

责任编辑陈士娟视觉编辑贾庆华组版赵小英校对文军10 文 心悦读周刊悦读周刊

读书的地方读书的地方◎◎孔孔明明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是一个读书人。小时候爱读书,只是个爱。上学了,识字了,就人模狗样地读书了。那是个物质贫乏、精神更贫乏的时代,上学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啥呢?农村的孩子,学农是宿命。也不用存了心学,呼吸着庄稼地里的空气,就知道地里种的是啥,将来能长出个啥,到了啥时候,就能吃上啥。孩子就惦记吃,其次是玩。孩子跟着大人下地,一半是当帮手,一半是好玩。广阔天地,想玩其实很容易,就地翻筋斗,随地逮蛐蛐,坡梁上下追打,满地寻乐子,还要拾柴、割草,心思不在书上。但没有月亮的夜晚,夜长得难熬;下雨的日子,做啥呀嘛!上世纪70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看戏、看电影那真是过年、过节。我识字多了后,看见书就好奇,读出门道了,就读进去了,读书的兴趣就慢慢地滋生了。对读书渐渐地乐此不疲,玩的兴趣就受到了排挤,“学农”就等同负担了。一本书在手,怕读完,想读完,晚上不想睡,白天啥也不想干,我就这样变成书痴、书迷、书虫了。

读书的地方在哪里?起码是小时候,不在教室里。在我看来,教室里听讲,自习,读课文,算不得读书。小人书,或者小说,藏之书包里,读书便在路上。捧着书,眼睛不离了书,脚下是挨沟的路,竟忘记了路是要看着走的。回到家了,不进屋,顺势坐门墩上,母亲喊吃饭,喊三声听不见,常常听见锅底响,才意识到肚子里咕咕叫了。晚上不思睡觉,读书就在炕上,在被窝里了。母亲灯下做针线活,我就着灯光读书,谁说啥都听不见,听见了也装听不见。全家人要睡了,母亲不让浪费煤油,就把油灯用厚牛皮纸半卷而掩蔽起来,头缩进被窝里,读得津津有味。母亲发现了我额头上有烧焦的头发,我的秘密才被揭穿。后来就搬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去睡觉。门中伯父是饲养员,饲养室的灯为牛吃草照亮,多半夜不熄的。只要我读书,伯父就不说我,哪怕我读个通宵。

爱上了读书后,我就盼下雨,最好是霪雨。雨天用不着割草,趴床上读书就理直气壮了。我至今记得这一幕:暑假的夏日,风劲雨斜,门口凉飕飕的。我在门口支一个临时床,被子裹了身,只露头,读书的同时,听雨的淅沥,听风的呼哧,听檐水嘀嗒,好不惬意。雨阻了串门的人,读书便不受干扰。偶尔有村人经过,问一声,应一声,眼睛不离书,人说:“这娃书读瓜了!”走开了去。怕玩伴来吆喝。我是书迷,也是牌迷,看见扑克牌,就想丢开书。书若是借来的,有还书的日限,便躲避玩伴,以免被勾引。

儿时最喜欢读书的地方是菜地,又叫菜园子。夏日的早晨,我端一把躺椅,隐身菜园子里的某个角落,可以仰望太阳冉冉升起时的云蒸霞蔚,可以放眼田野丰盈冲动的此起彼伏,可以放纵青春燃烧的想入非非,可以把心安放天边的白云之上,仿佛可以与鹰一样展翅翱翔。朗读,默读,醉读,都有快意在心中充盈,弥漫,挥发。菜园里,绿色簇生、簇拥,花朵散漫、烂漫,生机勃勃,生意满满。向日葵昂首而醒目,翘望旭日东升,仿佛一脸醉态;扫帚菜各自为尊,如峰峦般割据,高过了人头;南瓜蔓、水瓜蔓攀高爬远,随地纵横蔓延,阔叶上炫耀花朵的金黄,层叶里深藏果实的硕大。茄子、西红柿子,各是各的显摆;刀豆、四季豆,各是各的姿态。站累了,就半卧躺椅上;疲倦了,就漫步苞谷地。呼吸的是地气、氧气,却不自知;拥有的是朝气、浩气,却

无感觉。当时的心旷神怡只在往后的回味中才显现了魔力,可再也回不去了。那样读书的地方,今生今世也只有魂牵梦绕了。

故乡在岭上,是个风口,冬日格外地冷,坐热炕上,手缩进袖筒里图暖和,书冰得不愿用手去碰,却经不住书的诱惑,把书揣进怀里,出门去,踅摸到老人晒暖暖的山墙拐角。老人的话多,还喜欢问,你不理,他嘴就嘟囔,扫兴,所以不尽兴。有一次雪霁,天蓝得出奇,我灵机一动,抱了书远走窑背沟,那里向阳,避风,果然比山墙背后暖和。裸露的崖地,是松软而细腻的黄土,被阳光烘热了,坐上去如坐了沙发,舒适极了。读书读得眼花,就远望,对面阴坡的积雪白花花地刺眼,南山也银装素裹。这时候就心不安分,依靠了崖壁假寐,眼里变幻着五颜六色,灵魂像蝴蝶一样飞舞、游荡。此后经年,常梦见当时的情景。那是真正的梦境,挣脱了,却等于永远失去了。

真正步入人生的梦境应该是上了高中之后,这梦境完全是书的赠与或赋予。忽然有了孤独并喜欢了孤独,一个人抱着书在校园里走,在校园外的阡陌上走,在灞河的滩地上走,想的是书中的人物,联想的是自己的命运。拥有这样的读书环境真好,珍惜是自然而然

的,但读书的喜悦抵消不了莫名其妙的隐忧,因为拥有不是永有,离开如同断奶,母校等同母亲,不能永远赖在母亲的怀抱里。高考是一个标杆,也是一个分水岭,每一位高中生都在攀援,何去何从,心中真没有谱儿。我有一位同学,也聪明,也苦读,高考一分之差,便被拒于高校门外。复读,反而力不从心,最后只有回乡种地了。我羡慕过他

“老婆孩子热炕头”,却不敢想象自己当年如果落榜,是否拥有他的那一种认命与从容。多年后,我念念不忘当年读书的地方,却也记得自己曾经的隐忧。或许人生就该这样,有得就有失。

高中时代,我不能忘记县阅览室。我是偶然发现那个去处的,临街,一个教室的格局,三壁墙,依壁竖立了书架,一面书,一面报,一面杂志,中间放置了硕大的桌案,可以伏案阅读。女管理员是个媳妇,不笑,也不像读书人,手不离棒针,好像有织不完的毛衣。少年如我,看见那样的媳妇照样心跳。第一次走进,土的地面刚被洒扫过,一眼清爽。借书报杂志的时候,只需要用校徽作抵押,看完了随意换取,不能多拿,也不能带走。我是逢周日必去,为了能借到新的杂志,总是赶早,去的时候门刚开,女管理员忙洒扫地面,我想与其闲

着,不如帮她,可以缩短等候时间。从这日开始,她的脸上有了笑——起码对我,我觉得她的脸还是蛮好看的。她开始为我预留我喜阅的杂志或书籍,并允许我带走。一度,或许有些日子,我真有些恍惚,对那个地方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牵挂,或者说惦记。有日子不去了,心有点空落。去了,她会殷勤地为我推荐新到的杂志。我陶醉呆在那里的读书时光,希望墙上的时针不要走动,让美好的时刻无限地延伸。下午4点,是关门的时间,合上书刊时依依不舍,步出阅览室,睁眼看街道,行人已稀少,耳畔忽然有了轰鸣,恍惚间仿佛刚挣脱梦境。高考来临,我才忍痛割爱,没有再去那个阅览室。直到上了大学,那个阅览室几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大学时代,我读书的地方一个是教室,一个是图书馆阅览室。两个地方,各是各的味道。我喜欢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占据偌大的空间,读书,笔记,灵感冲动了写作,心灵的享受难以形容。一个人的教室不受拘束,舒展筋骨时候更可以放肆。一些人生哲学,读得我毛骨悚然;一些言情小说,读得我春心荡漾;一些人物传记,读得我热血沸腾。去阅览室多是星期天,占一个座位,借一堆书报刊,贪婪地浏览。书报刊里有墨香,有霉尘,有耸人听闻的故事,有大千世界里的多姿多彩与千奇百怪。心思有时候在书上,有时候会神游,会发呆,会忽然心旌飘摇。耳边是翻书声,是笔记声,是红唇凑近耳朵的窃窃私语声,心就活动而好奇,魂离开了身子,游走而侦探,借助声波的传递甄别发声处的性别故事。会留意某一个被占领了的空位,会期盼某一个丽人的如风而至,会自作多情地注视某一个倩影来去走动、挪动、晃动。有时候一日空候而怅然若失,有时候喜出望外而心旷神怡,有时候鼓足了勇气亲近,掩饰自卑却夸张了自尊。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晴却有晴。

走出校门后,我有过一个月的读书记忆。刚回西安,人生地不熟的,上班又不能走远,幸而附近有个莲湖公园,人就挪动脚步,乐得赏心悦目了。那时的莲湖公园并没有多少人晨练,因为出入要付费的。公园人不很多,我抱本书,绕湖转,转累了,就势卧草地上,读书,听蝉,看蚂蚁上树,欣赏花媳妇(瓢虫)爬飞,困了眼睛一闭,会周公去了。一个月里,西安正热,我却享受着这清凉界,没有意识到自己早晚都在吸氧,也没有意识到良辰美景适合锻炼。

有了办公室后,办公室就是“家”了。所谓八小时工作制,对单身汉是没有意义的。寂寞的时光很多、很长,不愿意去电影院看别人出双入对,就只有用书消磨了。古典小说、西方小说几乎已经看遍了,当代小说看厌了,散文随笔不是很多,就疯啃理论书籍,连当哲学家的想法都有了。看书就有灵感,书评写了不少。办公室里,一个人的夜晚,灯光下,读书常常出神、走神,真与书中人对话了。记得重读《红楼梦》,身心都在梦游了,好像自己就是大观园中人。恰是这时候,我想我读懂了《红楼梦》。我不纠缠宝黛之恋、钗黛之争了,领悟到了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到世间就是做梦来

了。姻缘梦,事业梦,仕途梦,富贵梦,梦与梦交织,人因此而着相,而疲于奔命。生此觉悟的时候,我结婚了。

婚姻是个屋顶,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吧?我就租屋而居,租屋也就成了我的书屋。租屋在城南二府庄。之所以舍近求远,是为了与好友毗邻而居。一年多的光阴,一年多的无穷回味。租屋不大,我的写字台颇大,加上两书架,占去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妻子深睡眠的时候,我伏案读书或者写作,一不留神就闪过半夜了。楼下的房东大嫂起夜,看见我房间灯亮,咳嗽,我这才意识到该上床了。房东大嫂年长些,也算60后,她曾好奇地问我:“读啥呢?能忘记了睡!”我笑答:“听古人说话呢!”她不懂我的意思,仍好奇:“你耳朵灵,能听见古人说话?”背后里,她给人说:“孔明就是呆子,读书呢,还说话呢?”妻子说我读书中间确实自言自语。我想,我是

“走火入魔”了。这一年我读的书多,写的文章也多。

1991年底,我拥有了单元房子,两室一厅,最大的房子做了我的书房。我没有多少家具,唯一可炫耀的就是两面壁的书柜,书多得上不了架,只好堆地上了。这里住了7年,是我最出成绩的7年。那时候最怕人敲门,偏偏总有人敲门,来的多半是不速之客,坐下就不走,谝美了就吃饭去!我不心疼饭钱,但心疼时间。书房的墙壁本来雪白的,我不吸烟,却焦黄了,一看就知道是烟熏的。精力旺盛,喜欢四处奔走,不给自己空闲的时间。人说看景不如听景,我偏要看,与朋友一到周日,就背个挎包,跳上班车,只要是进山的车就上,把一双眼睛寄养山水了。归来,一个人坐书房里,写一路的灵感,真是快哉!撇下文章,开读,与古圣贤对话,真是快哉!我拥有独立书房,等于拥有了独立世界,能不快哉?

1998年,我搬到了安远门外,拥有了更大的房子,也拥有了更大书房。一年到头只是个忙,却怅怅,问自己:“我忙了些啥?”书架上的书被淘汰了不少,也增添了不少,可阅读了多少?旧书还偶尔翻翻,新书很少去碰了。书的革命,就是书的风光不再:不再神圣,不再神秘,不再被顶礼膜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职业就是把文字变成书,所以书来得容易;我的角色使我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友,所以总有

“批评指正”的书源源不断地填充我的书房。已经基本不买书了,书店里的经典基本都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皮漂亮了,瓤不敢恭维了。读书的兴趣减退了,不读书的好处倒感受了不少。与其读一些无病呻吟的书,真不如与朋友登山、散步去!

2009年,我搬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边上,拥有了两个书房。叫个书房,真是名副其实呀。之所以辟出两间房,就是为了给那些书一个栖身的地方。快5年了,书又堆到地上了。不买书了,书反而多了;书更多了,反而读得更少了。哈,这便是悖论了。自问我的读书兴趣尚在,但确实读的时间需要挤,这便是读书人的无奈了。小时候读书,总有梦引诱着、牵挂着,现在呢?一些书真不想读了,想读的书真不多了。我写过《读书何用》,不是矫情,不是迷惘,不是为做文章而做文章,而是真质疑读书的用处了。对一个人来说,由少年而成年,读书肯定不可或缺;但对一个人的梦想成真与否,读书的意义需要打一个“?”。

不过,不管谁,不管在哪里,拥有一个读书的地方还是很幸运的。

离开西安已经100天了。这段时间里,心不静,情难平,总琢磨着为过去三年的长安之旅写点什么,却一直未能落笔。

西安是盛世文化精髓的聚集地,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古诗词中,没有一个城市的名字出现频率超过它的古称——“长安”。关于它的离愁别绪,信手拈来,佳句万千。道别宴时,“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动身路上,“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他乡回望,“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故事太多,不知从何讲起,文化太厚重,不知从何处下笔,能写些什么好呢?离开前,已经开始谋划;离开100天了,仍然是白纸一张。懒癌是一方面原因,对于“长安”的敬仰、谦卑与忐忑是内心深处更为真实的理由。不知是哪位名家说过,最高级别的崇拜是模仿,便索性直接引用那些与“长安”有关的文字,满足我对长安的想念。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其一》

离开前夜,我和橙风队友们特意跑了一圈城墙,13.74公里。

这几年,我的主要生活场景都在城墙中,晨起在东新街工作,日落在顺城巷聚会,深夜在解放路万达公寓入睡……四四方方、雄浑、厚朴的城墙,据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与生俱来的厚重感,把我的生活划定

为了一个有形的区域,有如孙悟空用金箍棒划下了一个保护屏障,极大减弱了我在异地独居的漂泊感。念长安,必言城墙;入城墙,方是心安。每一次返回西安,“到”的概念不是在咸阳机场飞机落地、火车北站高铁抵达,而是“我进城(墙)了”。城墙是心理上的襁褓,是长安时光最为心安的象征。

之前多次在顺城巷或者环城公园跑步,感觉殊佳。这一次,登上城墙夜跑完整一圈,恰巧城墙灯会还没撤展,各种造型的花灯锦簇。脚下是古老的城墙,脚掌时时感受到凹凸不平的存在;眼前则是现代的灯火,像是黑夜绽放出了璀璨的花朵。两者相得益彰,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唯长安古城独有此景致。但明天却即将离去。

未离开,已想念。长相思,在长安。第1次想你,因为古老的城墙。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在离开西安,到北京新的工作岗位上班第一天,计划来一顿具有仪式感的午餐,落地生根、吃一碗面。端着餐盘在食堂转悠了一圈,寻了一碗价值不菲的西红柿鸡蛋面,感觉却是另外一种面味,好大不适。

陕西是面条的“联合国”。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据说一年365天,天天吃面,每一天都可以不重样。油泼面、biangbiang面、浆水面、蘸水面、臊子面

……制作工艺和配料口味之丰富多样,让人瞠目结舌。人生可以用减法,不做很多事情,但不能不吃饭。在西安,“吃过米饭”不叫

“吃饭”,“咥一碗面”才叫“吃了饭”,在西安生活时间久了,都会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平时吃得比较多的是单位食堂的酸汤臊子面。食堂大厨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不把员工养胖决不罢休,于是把主食——面条做得非常精湛:大盘鸡拌面面条筋道,经常位居员工好评榜第一名;荞面饸饹则以原材料健康,获得大家青睐;臊子面汤汁口感层次分明,在面条界广获赞誉。那一碗酸汤臊子面,想起来总是让我直咽口水,叫人怎能不念长安?

山珍海味值万千,吃饱全靠一碗面。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第11次想你,因为百咥不厌的酸汤臊子面。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在西安的这几年,最大的遗憾是缺位了女儿的成长。全家人中,她最不愿意听我的指挥,有时候,她会嘟着小嘴说:你说的什么西安话哦,我听不懂。回到北京后,除了女儿,不止一个人问我:听口音,西北的吧?第一次,我以为是巧合,第二次,我理解为偶然,第三次,我颇

为惊讶,然后意识到这也许是真的。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灵动的载体。我

曾计划学一口纯正的老陕话,每天抽15分钟跟着本地同事朗诵,可惜直到离开前,也未能如意。然而,蓦然回首,时光有痕,当我以脚步和汗水融入这个城市的同时,这个城市也幻化为乡音方言,烙印在了我的语言系统里。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陕西关中一带的语言是官话、雅言,言语韵脚中,沾了点皇气,我把它当作一份独特的长安收获。

稚儿笑我音,狂风吹我心。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第31次想你,因为"嫽扎咧"的陕西话。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今天是离开长安100天,第101次

想念长安。101是一个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

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看似复杂,其实“百理归一”。就像长安之于我,纵能找出上百个复杂的理由去想它,其实理由只有一个——你们。

在长安的三年里,所有的风景是你们陪着我一起看的,所有的美食是你们陪着我一起吃的,所有的马拉松是你们陪着我跑的,所有的吐槽是你们陪着我说的,你们给予了我最真诚的笑容和最温暖的关爱。长安的大小伙伴们是爱并想念长安最初的缘由,最本能的情感。

素心一片情悠悠,码字千余抒离愁。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第101次想你,因为你们在长安。

第101次想你,长安◎◎朱平平朱平平

远方的回忆 职胜奇/摄

城墙夜景 嘉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