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1 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 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手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当前手足口病的重点. 减少重症感染的死亡 降低社区的新发感染病例 避免医院内感染.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国内流行情况. 2000 年 5-8 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 1698 例, 6 月 15-7 月 15 发病高峰, 3 例死亡。 2000 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 2001 年 4 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 6.65% 。. 国内流行情况.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Page 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

当前手足口病的重点

• 减少重症感染的死亡• 降低社区的新发感染病例• 避免医院内感染

Page 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

•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Page 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

• 2000 年 5-8 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 例, 6 月 15-7 月 15 发病高峰, 3例死亡。

• 2000 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

• 2001 年 4 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 6.65% 。

国内流行情况

Page 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

国内流行情况

• 2008 年 3 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 , 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 例,其中 22 例死亡 . ( 2008 年 5月 2 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

Page 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1 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

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 1619706 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

Page 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7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2 年 1 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65795 例,死亡 10 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92% 。

• 手足口病报告 50758 例,死亡人数 6 例。

Page 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8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2 年 2 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29844 例,死亡 15 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84 %。

• 手足口病 报告 40505 例,死亡人数 11例。

Page 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9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2.3 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205536 例,死亡 24 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86 %。

• 手足口病 99052 例,死亡 18 例。

Page 1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0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2 年 4 月 ,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57421 例,死亡 77 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93% 。

• 手足口病 237478 例,死亡 77 例。

Page 1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1

图表比较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月 2月 3月 4月0

20

40

60

80

100

手足口病2012年 疫情 患病人数

手足口病2012年 疫情 死亡人数

Page 1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2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

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 , 一般 5 ~ 7 d自愈

Page 1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3

病原学

•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 RNA 病毒科肠道

病毒属,包括 COX-A 组的

2 、 4 、 5 、 7 、 9 、 10、 16, B 组的 1 、

2 、 3 、 4 、 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

( EV71) . 埃可病毒等。

• 最常见为 CoxA16及 EV71 型

Page 1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4

病原学 -- 肠道病毒

• 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鼻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肠道病毒 --- 在肠道内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包括• 脊髓灰质炎( 1-3 型)• 柯萨奇病毒: A 组( 1-24 型) B 组( 1-6 型• 埃可病毒( 1-34 型)• 新型肠道病毒 68 、 69 、 70 、 71 型、 73-102

型)

Page 1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5

病毒抗力

• 肠病毒可耐受酸和小肠内的胆汁,可在下• 水道污物 (sewage) 或水中存活一段很• 长的时间,它们只在灵长类 (primate)

• 细胞质内复制,有高度杀死细胞的能力• (highly cytocidal) 。

Page 1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6

病原学(理化性质)

• 对乙醚有抵抗力, 20% 乙醚, 4℃ 作用•

• 18h ,仍然保留感染性• 耐酸:在 PH3.5仍然稳定• 75%酒精、 5%来苏尔对肠道病毒无作用

Page 1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7

病原学(理化性质)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56℃ 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各种氧化剂 (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 、甲醛、碘• 酒都能灭活该病毒。水中 0.3 到 0.5ppm 的余氯即可使其灭活。

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干燥可降低病毒在室温下存活的 時間。

Page 1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8

手足口病的特点 -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 1周传染性• 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 出;

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 主要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Page 1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19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 - 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医院感染是以手为主要媒介的接触传播。

Page 2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0

手足口病的特点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 =1:100

•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 3 岁以下婴幼儿

• 感染后会有 2 ~ 10天(平均约 3 ~ 5天)的潜伏期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

可反复感染

Page 2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1

• 台湾资料: 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 52%

• (176/339家庭接触 ) 。其中传染率分别为,• 同胞 84% (70/83);堂表血亲• 83%(19/23);父母 41% (72/175) ;• 祖父母 28%(10/36);叔叔阿姨

26%(5/19) 。

Page 2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2

EV71 感染特点

• 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体内,侵入局部黏膜,在上皮细胞与附近淋巴组织内停留增 殖,并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毒血症;

• 病毒经血流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 处,并大量增殖后再次进入血 流,形成第二次毒血症。

Page 2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3

HFMD排毒特点

• 发病前数天在咽喉部及粪便便有病毒存在,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最强。肠病毒可持续存在于病患的口鼻分泌物达 3 ~ 4周• 患者可持续经由肠道排出病毒,时间可达 8 到12周之久。• 本病多途径感染,因此在家庭中有很高的传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较容易发生传染

Page 2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4

流行特征

•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 5-7 月为发病高峰。

•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Page 2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5

Page 2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6

Page 2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7

Page 2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8

Page 2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29

控制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 控制传染源感染者隐性感染健康携带• 切断传播途径:标准预防原则合理消毒隔离技术 -经粪口传播经飞沫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密切接触

Page 3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0

如何避免医院内感染?

•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口罩,帽子,隔离衣– 手消毒剂– 喷洒消毒剂– 踏脚垫

• 其他呢?

Page 3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1

卫生部“手足口病”感染控制组

• 阜阳市部分医疗机构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 手足口病”( EV71 感染)医院内感染防控的

若干建议

Page 3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2

XXXX 医院肠道病毒( EV71 )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

• 成立院手足口病( EV71 感染)防治领导小组:• 成立院手足口病( EV71 感染)医疗救护专家指导组:•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普通门诊、急救中心设立预检分诊台,对 5 岁

以下、发热的患儿引导至儿科门诊就诊;在儿科门诊导诊处设立二次分诊台,将可疑患儿安排到专门的诊室进行诊治。

• 儿科门诊应设立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室、独立的候诊区、隔离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儿科病房应设立手足口病隔离病室。

• 完善诊疗记录。各相关临床科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

•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至防保科,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积极配合疾控部门作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个各种标本采集工作。

Page 3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3

• 加强消毒管理工作:按照“预防手足口病常用消毒方法”,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衣 / 被单、分泌物 / 排泄物及盛放容器、门诊儿童乐园的玩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 保持环境清洁,拖把、抹布等卫生洁具一定要分区使用,分开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做好灭蚊灭蝇工作。

•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诊室内必须配备“洁肤柔”手消毒剂,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 近期内重点加强新生儿病房、产房及母婴同室、儿科病房、肠道门诊、营养食堂、洗涤中心等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 加强水源管理,专人负责,防止直饮水的污染,加大监督与检查力度。

•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 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要求所有医护人

员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消毒隔离等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 相关部门要做好经费、人员、物资准备,以保障信息通畅、行动迅速和救治有效。

Page 3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4

“ 手足口病”( EV71 感染)医院内感染防控的若干建议

•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教育、督促病孩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消毒、隔离措施• 合理分诊和疏导,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 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Page 3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5

手卫生很重要

• 已采取的行动– 手卫生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许多墙上张贴有手卫生的宣传和提示– 部分医院进行水龙头改造– 配备皂液和手消毒液

Page 3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6

• 水龙头配备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的需要,很多诊室没有水龙头;

• 病人能使用的水龙头更少,部分临时留观室近百人的病孩和家长,只配备一个水龙头;

• 仅少数水龙头开关是符合要求的非接触式开关;

Page 3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7

• 很少配备手套和干手纸,同样花钱但对于本病防控意义不大的鞋套(有医院给所有门诊的家长发鞋套)甚至帽子使用且很普遍;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总体非常低,有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连续给许多病人检查皮疹和口腔粘膜,当中未进行手卫生,或换手套;

• 工作人员在给不同病人采集口咽拭子时,竟然没有更换手套或进行手消毒。

• 病孩家长的手卫生,也因为个人卫生习惯和病区基本卫生设施等原因,问题较多;

Page 3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8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 大多数感染不一定表现症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尤其是给病人换尿片、处理病人粪便,或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口腔粘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 配备使用方便、数量足够的水龙头。至少在发热门诊、留观室或病房、 ICU 等重点部门,需配置脚踏、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 使用皂液替代固体肥皂,但不必使用抗菌皂液。• 尽量配备擦手纸,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EV71 对酒精擦手液不敏感,而含氯制剂对手皮肤刺激性太大,碘伏消毒会将皮肤染黄,手卫生?

Page 3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39

• 含醇擦手剂• 多数含醇手消毒剂含有乙醇,异丙醇或正

丙醇,或这些产品两种以上的复合物。• 研究较多的是变化浓度的单剂乙醇,还有

包括两种醇类,或含有少量的 QAC ,聚维酮碘,三氯生或 CHG 。

Page 4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0

• 目前,有关含醇擦手剂对无胞膜病毒的灭活作• 用尚有争议,但对于其选择可参考权威机构的 产品检测报告,尤其关注对无胞膜病毒(如,

• 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测结果。• • 评价依据:• •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对数值≥ 4.00• ■载体定量杀灭试验,对数值≥ 3.00

Page 4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1

二、教育、督促病孩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便溺后,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

行清洗、消毒;• 为促进卫生习惯,在留观或病区,建议每 8 个病人至少配

置 1 个水龙头;• 避免与其他病孩密切接触;•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

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轻症病孩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Page 4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2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消毒、隔离措施

• 根据发热病人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尤其是厕所的清洁卫生;• 注意蚊蝇防范;•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 保持地面整洁、干净,病人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 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 120 分钟后清理;

Page 4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3

消毒比清洁更重要?

Page 4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4

• 对于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系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可用生石灰以 1 : 1 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或用每升 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 120 分钟。

• 不要为消毒目的而在门诊、病房的出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和喷洒消毒剂。研究显示此法不能有效降低环境微生物的浓度,反而有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危险;

• 不主张给就诊的病人分发鞋套;• 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不要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必消毒,而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 患者衣、被单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 20 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还应包括婴儿服、尿布、床单等,)可用 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后清洗。

Page 4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5

•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Page 4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6

Page 4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7

不主张给就诊的病人分发鞋套

Page 4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8

四、合理分诊和疏导,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

• 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 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 对于候诊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高热或精神萎靡者,建立

“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 提倡轻症手足口病而不需要任何治疗的病人,进行居家隔离、

观察;• 制订和实施合理的留观、出观、住院和出院的指征,减少或

避免不必要在医院暴露时间;•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

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Page 4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49

五、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 卫生保洁员– 总体素质低– 管理不到位,忽略的环节,隐患严重

• 陪护人员– 很多人拥挤于病室,不少大人半卧病床;– 家长出入频繁难以控制;– 手卫生、洗澡、就餐都存在问题

Page 5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0

工人的教育培训是薄弱环节,重大隐患

Page 5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1

Page 5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2

Page 5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3

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

• 卫生表面每日进行常规的清洁和除尘工作。采用湿式打扫,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 必要时可采用有效氯浓度为 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擦抹,作用 30min 后,再采用清水清除消毒残留。

Page 5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4

卫生清洁 单元化

• 要注意所使用的卫生工具间的交叉污染,建议洗拖把与抹布的水池以高低水池加以区分;如采用水桶盛水来洗涤抹布时,该水桶只能使用 1 个患者单元

(床、床头柜、椅)• 以清洁 1 个单位物品为更换依据,必要时同一个清洁• 单位可以更换 N 次水• 必要时可对洗净的拖把、抹布采用有效氯浓度为• 500mg/L ~ 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 消毒 30min ,再采用清水洗净,悬挂晾干,备用。

Page 5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5

覆盖消毒的应用

• 先使用蘸有浓度为 5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布,或卫生纸覆盖在呕吐物、排泄物等上(如消毒剂溶液不足,可以在覆 盖物上连续滴加,以不流水为宜),作用 30min 后;用覆盖物包裹呕吐物、排泄

物,一起丢入黄色塑料医疗废物袋,按感染 性废物处置。

Page 5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6

• 以污染物为中心,从外围 2m处,由外向内• 采用蘸有浓度为 1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 毒剂溶液的抹布进行擦拭(包括该范围内

的 各类物体表面,如病床、床柜、墙面及地面等),作用 30min 后;再用清水清洗。

Page 5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7

• 在实施覆盖消毒时,应在覆盖消毒区域附近的显眼处,竖立醒目的消毒警示标牌,告知 此处正在实施覆盖消毒,消毒作用时间的起 止点,以及消毒责任人(最好有联系方式) 等信息。

• 不得对环境物表污染的呕吐物、排泄物等直接采用普通的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处理。

Page 5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8

血液污染的环境消毒

• 被血液污染的环境,其消毒的方法与步骤,• 同上述的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污染;

消毒剂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但更建议使用亲 脂类病毒敏感的乙醇溶液。在覆盖用的布或卫生纸上加 75% 乙醇,其用量以不流水为宜。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大多为对乙醇敏感的 亲脂类病毒。

Page 5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59

医院空气的消毒

• 不推荐采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实施常规消毒,尤其是高水平的消毒剂;因为这类消毒 剂对环境中的金属类物品有腐蚀作用,同 时,被在该环境中的人员吸入,对人体具有 毒性作用。

Page 6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0

推荐对污染的空气消毒的方法

• 开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在 30min以上;可根据人员数量选择开窗频次

• 增加进入该区域,或病房的进气量,以加大换气次数;通常推荐的换气次数在 6 ~12 次 /h 。当 ACH 为 6 次时,有效除出空气中 2 个对数值( 99% )的污染颗粒的时间为 46min;而 ACH 达到 12 次时,实现

2 个对数值( 99% )的污染颗粒减少只需 23min

Page 6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1

•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病房内环境表面实施含氯消毒溶液擦抹消毒时,同时将门窗关闭 30min ,通过含氯消毒剂的自然挥发作用,也可达到对空气消毒的效果;当消毒完 成后,开启门窗通风换气。

• 资料显示, 0.05-0.1m/s 的风速足以带走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Page 6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

〔 2012 〕 38号• “四、加强预检分诊,坚持做好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工作”

•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的登记报告工作,要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坚持做好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要根据当地防病治病的需要,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改善危重病人救治的设施条件,切实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临床诊断和救治水平,重点加强 EV71 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救治工作,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Page 6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3

传染源的管理

•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

• 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 1周。•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Page 64: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4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   

Page 65: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5

个人预防措施

•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Page 66: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6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 (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 ( 台 )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

•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

•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

Page 67: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7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

•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

•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Page 68: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8

医院感染是以手为主要媒介的接触传播。

• 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为此, Stephen Luby 等在巴

• 基斯坦的卡拉奇的一个地区开展了用肥皂洗• 手与洗澡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共有 36 个居• 住区,约 600户家庭参与,并被随机分成洗• 手组与对照组

Page 69: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69

• 结果显示,洗手使 5 岁以下的儿童肺炎发• 病率减少 50%;使 15 岁以下的儿童腹泻• 的发病率减少 53% 。

Page 70: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70

WHO 发起洗手挽救生命运动

• WHO呼吁:手部卫生应当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重点预防措施。• 联合国会员大会决议: 2008 年 10 月 15

日首个全球洗手日• 肥皂 + 流水下的洗手 :

• 减少腹泻发病率 ■减少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 ■减少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鞭虫) ■减少皮肤感染(疖) ■减少眼部感染(颗粒性结膜炎)

Page 71: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71

Page 72: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72

Page 73: 手足口病感染与控制措施

73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