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摘 要

  • Upload
    ringo

  • View
    2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台灣知名綠建築. 北投綠建築. 摘 要. 『 綠建築 』 以最低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最低環境負荷的方式與手段,建造最安全、建康、效率及舒適的居住空間,達到人、建築物與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的目標。   可將「綠建築」定義為:「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 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並消耗最少地球資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即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摘 要
Page 2: 摘 要

摘 要

  『綠建築』以最低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最低環境負荷的方式與手段,建造最安全、建康、效率及舒適的居住空間,達到人、建築物與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的目標。  可將「綠建築」定義為:「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 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並消耗最少地球資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即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  我們對綠建築並沒有很多的了解,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各種管道去認識綠建築,我們從網路搜尋相關文章與影片、圖書館查閱書籍,了解綠建築的六大目的、九大指標、相關原理、並認識全球較知名的綠建築等,依類別整理資料,使我們在討論上可以清楚參考所需的資料。     有了知識,我們更要活用知識,將收集的資料,針對澎湖的地理條件,去選擇適當的建築構造,讓有用資料組合在一起,將每個空間做有效的規劃,製造出更佳的綠建築。

北投綠建築

台灣知名綠建築

Page 3: 摘 要

計畫概述

   此塊海埔新生地面積為 10,000 平方公尺,選一塊大小為 1,000 平方公尺的地,我們將此塊海埔新生地為澎湖西嶼鄉鄉民規劃設計出一主題館,並符合綠建築指標且能維持與保護當地生態。

澎湖的空照圖 規劃地點

Page 4: 摘 要

北投圖書館

計畫概述 參考資料

  北投圖書館 , 是一個打破台灣傳統圖書館的綠建築 , 營造出截然不同的閱讀空間 , 一、二樓延伸出去的閱讀平台 , 映著遠處山景 , 可以享受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 , 閱讀的氛圍充滿自然野趣。  是一個綠建築很成功的案例,很多人說北投人說:『我不在圖書館,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  圖書館已經成為北投人假日休閒的活動中心。

YOUTUBE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 我的綠建築

1:56

Page 5: 摘 要

  我們要將這塊空地要充分利用,去建造鄉民需要的公共空間,同時要永續發展,傳遞環境保護的觀念。

  而綠建築的精神是要與環境共生,它含括節能節水、回收、綠化…等好處,也是給下一代最好環保教育典範。同時,這個綠建築也可促進澎湖的觀光特色等。

  我們想建造出可以使鄉民能充分運用的活動中心,參考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例子,達到觀光、運動、節能以設計綠建築公共空間。  

計畫概述

我們的建造目標

生態 節能 減廢 健康 觀光 +

綠建築

Page 6: 摘 要

主題館園區 平面圖

Page 7: 摘 要

主 題 館

  左館體育館、右館人文館,樓層三層。

★ 室內為了提倡健康無電梯設計

★ 斜草皮屋頂,可以讓人走上頂樓踏青。

屋頂植草

e-low玻璃

Page 8: 摘 要

體 育 館 剖面圖

其他場地排球場羽球場等

籃球場

溫水游泳池

太陽能發電

Page 9: 摘 要

人 文 館 剖面圖

圖書館

多媒體設備區

Page 10: 摘 要

停 車 場

  地下一層,地上兩層。

★ 地下一樓使用『採光井』,保持地下空氣的樓通

★ 地上使用透水鋪

★ 使用紅外線感應燈使用採光井 透

水鋪

Page 11: 摘 要

汙水垃圾處理處

一級處理( primary treatment) 二級處理( secondary treatmen

t)三級處理 (tertiary treatment)

污水處理分成三部份 :

Page 12: 摘 要

三級處理的方法包括顆粒濾料過濾法及活性碳處理技術。後者則因為其實際上已在污水處理技術上被應用多年,並具有控制毒性有機污染物的功能,是其重要之處。粒濾料過濾法 (granular media filters) :「顆粒濾料填充床」是其主要的設備,主要功用是控制污水中懸浮物的排放。方法即是讓已經過生物處理程序的污水,以向下流 (downflow)的方式通過此填充床。在水流流經填充床時,原本存在污水中的懸浮固體物即可因為無法通過而被移除。當然,懸浮物會因此在濾床上慢慢累積,進而影響過濾的速度。此時就應該停止進水,並且利用反沖洗的方法去除累積的固體物。活性碳處理技術:活性碳 (activated carbon)是一種人造的材料,因為其具有很高的內部表面積,藉此吸附溶液中為溶解性的有機物。由於定量的活性碳所能吸附的能力是固定的,因此,當其吸附能力達到相當程度的損失時,活性碳應以予再生。其中「熱再生程序」是最常見的。此法即在高溫且氧供應受限的環境下,使得已被吸附的有機物脫落且被氧化分解,讓原本被佔據的位置可再度被利用。活性碳可分為顆粒式(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或粉末式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 。 GAC可用「柱塞流」 (plug flow) 的方式,使其吸附能力達到最高效果。另外還有反應床類型的「吸附管柱」 (column) ,分為向上、向下流兩種方式。PAC則通常直接加入活性污泥的曝氣槽中,以達到效果。

二級處理是對經過一級處理沉澱後的污水,再進行沉澱池及滴濾池內的生物處理。有三種方法:標準滴濾法、旋轉生物圓板法及標準活性污泥法。標準滴濾法〈 coupled trickling filter, TF〉:由滴濾池過濾污水,滴濾池內採用河川石或波浪板提供微生物生長,形成生物濾床,主要用為有機碳氧化、硝化及脫硝作用。有機碳氧化,由一般微生物在有氧狀況下分解水中有機物,降低污水有機物的量;硝化作用由硝化菌將氨態氮轉化成硝酸氨,去除水中氨、氮含量;脫硝作用,將硝酸氮轉換成氮氣,再由曝氣作用排放;有較佳的總氮去除效果,更可進一步將水濁度及致病性微生物去除,提供頗良好的出流水水質。旋轉生物圓板法〈 rotatig biological contactor, RBC〉:圓板片為微生物的支撐介質,由一根主軸支撐,並有 40﹪左右浸在污水中,圓板持續轉動讓微生物間歇與污水接觸曝曬,使微生物代謝分解溶解性及顆粒性有機質,並與空氣接觸而致有氧的傳輸。此種微生物是一種絲狀菌稱為 Beggiatoa ,可附著於旋轉介質上。 Beggiatoa 是一種硫利用菌,可將硫化氫轉換成硫元素以獲得能量,並利用有機質為碳源。有機物過多會造成靠近介質的生物膜形成缺氧現象,厭氧環境會導致硫化氫產生,使 Beggiatoa過度生長對硬體造成傷害。標準活性污泥法〈 activated sludge, AS〉:活性污泥法的處理與污水自然淨化原理相同,乃在污水中通以空氣或表面曝氣,並使污水與活性污泥相混合,污水中所含的溶解性、膠狀及懸浮狀的有機質則和微生物在一起,這些微生物接著會被分離開,達到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去除的效果。此種微生物是絲狀菌,容易擴張生物膠羽的體積,而降低沉澱速度。

一級處理主要是用以去除水中的漂浮物及懸浮固體,並有中和或調和功能以做後繼之二級處理( secondarytreatment)。一級處理主要包括有:篩除( screening):在其他處理方法前先用以去除較大的固體。柵篩( screen)在一般城鎮污水處理,多設置於處理廠的前端,目的在先移除水中較粗的物質。今日所使用的柵篩型有以下幾種:以人工或機械循環鏈條清除的粗柵(一般常用者)、固定式柵篩、迴轉式柵篩、振動式柵篩及離心式柵篩(後三者廣泛用於工業廢水處理)。沉澱( sedimentation):係用以去除水中之懸浮物體。由於懸浮固體存在的性質不同,沉澱可分為三類:單獨沉澱( discrete)、混凝沉澱( flocculent settling)與層沉澱( zone settling)。單獨沉澱在沉降過程中,顆粒始終維持其獨立性,大小、形狀及密度均不變。飛灰、煤渣與沉砂池( grit chamber)中的沉澱屬於此種。混凝沉澱的發生是當沉降過程中顆粒有凝聚( agglomerate)作用,沉降速度及顆粒大小會隨時改變,一般家庭廢水、紙漿及造紙廢水為其例。層沉澱包括由膠凝狀態懸浮物形成的格子狀結構( lattice structure),以塊狀層降,上澄液與沉澱固體間出現明顯界面,如明礬膠羽( floc)及活性污泥之沉澱等皆是。油脂分離:對於自由( free)與漂浮( floating)式油脂可以藉重力澄清( gravity clarification)的方式由廢水中分離出來。係利用油脂的比重較水小,可以浮在分離器表面而加以移除。若油脂呈分散狀態( dispersed),則在重力分離器前需先加入凝聚或助凝劑( coagulant aids),或加入混凝劑使油脂與較重物結合,而能沉降到重力沉澱槽內。空氣浮除( air flotation)也常應用於增進油脂分離的效果。乳化( emulsified)油脂則必須先利用加熱或化學藥品破壞其乳化狀態,成為自由態後,再藉重力沉澱或空氣浮除加以分離。浮除( flotation):是將水中物質顆粒浮至水面而刮除。浮除的過程是將氣體注入液體中,使之成過飽和,然後在大氣壓下放出溶解氣體,這種機構使小氣泡與懸浮物質或油脂結合,降低比重,增進分離效果。調和與中和:用以降低或控制廢水特性的變動,使一連串的處理過程均能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例如,減低物理化學處理系統中流量的變化,並與加藥機配合,控制加藥量。或是適當控制 pH ,保持生物處理系統的正常功能……等。

Page 13: 摘 要

池 塘

Page 14: 摘 要

建築建材

   LOW-E 玻璃,為低輻射隔熱多層膠合玻璃,玻璃之間有多道金屬鍍膜,具有高透明、高抗熱、抗紫外線、高省能等功能,其對遠紅外熱輻射的反射率很高。

  夏季,它可以阻止室外地面、建築物發出的熱輻射進入室內,節約空調製冷費用。   冬季,它對室內暖氣及室內物體散發的熱輻射,可以像一面反射鏡一樣,將絕大部分反射回室內,保證室內暖氣不向外散失,節約暖氣耗能。  

使用 Low-E低輻射隔熱多層膠合玻璃

Page 15: 摘 要

建築建材

使用輕質混凝土

  輕質混凝土係以輕質骨材取代一般使用之常重骨材所製成的混凝土材料,以輕質骨材製造之輕質混凝土具有優異的防火、隔熱、防音、耐震性佳、且強度夠的性能,同時亦具備了節省能源的特性,可以有效地減少電能的消耗量。  以廢棄物再生利用的輕質混凝土有著節能、減廢的環保綠建築概念,工程師極力推廣、應用。所以我們的建築主要是以輕質混泥土、木構造、鋼構造取代以往的鋼筋水泥,對於環境更加的友善。

  

  一般的塗料,主要的成份為合成樹脂,需使用酮、醇、酯等化合物作為稀釋溶劑。而這些溶劑,具有揮發性及脂溶性, 其揮發物質 VOC 溢散至空氣中,經由呼吸或皮膚被人體吸收,導致眼睛刺痛、頭痛、暈眩、疲倦、嘔吐等中毒現象,影響肝臟及腎臟機能如果這些溶劑滲入土壤,成為無法揮發、分解的固狀物,就導致土地及水源的污染。

  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空氣、水質、土壤不被污染 , 塗料必須改善為低污染的水性塗料 , 降低 VOC 的成份 , 符和環保的要求。

 

 

超微分子無機綠建築環保塗料

 採用最先進的奈米科技,把物質的成份細微,提煉出具備特殊性質和功能的革命性塗料「完全水性、無毒、無燃點、無煙、防潮、防霉、無機」可以透氣會呼吸完全高穩定性對人體無害,不污染環境符合未來 VOC管理規範的微分子無機綠建築環保塗料,是新世紀環保時代的最佳選擇。

 

Page 16: 摘 要

  採用感應式水龍頭、省水馬桶、奈米小便池,加裝二段式省水器具;雨水、洗菜、洗澡、洗衣等污水回收,可再利用為廁所、植栽噴灑、洗車、拖地等生活雜用水。

˙  利用紅外線感應器,自動感測使用者是否離開位置,一旦發現使用範圍內沒有人,裝置就會自動斷電,減少待機能源與電費浪費。  這款智慧型省電裝置,經由紅外線感應器,一旦發現沒人,紅外線或超音波就會感應環境因素,發出訊號,也會在使用者離開或出現時,自動控制電源開啟或關閉,達到電源省電目的。

室內設備

使用省水器材

在階梯方面使用紅外線感應器

要有省水標誌 !

Page 17: 摘 要

  使用省電燈泡取代傳統鎢絲燈泡,省電約 60%以上。

  

  以達到垃圾分類,資源再回收。

使用省電燈泡

多處設置資源回收桶

室內設備

Page 18: 摘 要

室內設備

  「全熱交換系統」以兩大獨立風道的設計概念,引導室內污濁廢氣與戶外含氧空氣,同步進行排氣和進氣,達到室內完全空氣交換功能,以確保室內空氣品質的健康與舒適;機體、熱交換引擎具有隔音效果。可以防止戶外噪音傳入室內,或防止室內聲音傳戶外,不損害辦公室或店鋪環境。

  在夏季冷氣運轉的同時,裝在系統內的全熱交換引擎可降低室外進氣的溫度,以較接近室溫方式進入室內;冬季使用暖器時,亦可升高室外進氣的低溫,如此,既不會讓舒適的溫度流失,能夠節省冷暖氣的費用,更符合環保節能的綠建築標準。

Page 19: 摘 要

室外設備

  太陽能路燈主要利用太陽能電池的能源來進行工作,當白天太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上,把光能轉變成電能存貯在蓄電池中,再由蓄電池在晚間為路燈的 LED(發光二極體)提供電源。

使用太陽能路燈

Page 20: 摘 要

各種功能介紹

綠牆綠化在牆面種植攀爬類植物

˙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

透水鋪面

增加透水舖面

一般良好透水鋪面的透水性能相當於裸露土地,可以增加透水鋪面積。

雨水節水器

  建築節水設計中以節水器具最直接有效。其中採用兩段式節水馬桶及無浴缸之節水淋浴最有效。

雨水再利用系統有很好的節水功能,可優先採用。

Page 21: 摘 要

各種功能介紹

太陽能板太陽能板  屋頂上的多片太陽光電模板,是由許多太陽能電池所組成,太陽光經由一個個太陽能電池輸出的直流電,通過直交流電力轉換器( inverter),把直流電換成交流電,再提供給其他電器使用,整個電力利用,不會產生任何汙染。

Page 22: 摘 要

各種功能介紹

太陽能溫水游泳池太陽能塑膠集熱板在美國都用在夏天加熱家庭用的溫水游泳池。台灣的夏天酷熱不必加溫,若泳池在冬天用塑膠板,無法吸收足夠熱量;而用金屬板,因池中的

大量氯氣會與銅管作用而產生有毒的氯化銅,故不能直接加熱。  高雄四維國小游泳池的擁有太陽能系統,如今全年都可游泳,在冬天

有陽光的日子,水溫維持在 27~28℃,最高可達 30℃。  冬天測試時,在日照 800度之下,用 1馬力 pump( 90 l/min)連續送水可將

21℃冷水,昇到 42℃,相當於輸入 0.75kw 的電力,可得到 145kw 來自日照的免費熱能。  金屬材質集熱版效率高,加熱速度快,可以在白天蓄積熱水,於開放時段快速昇溫,之後再間斷補充,維持溫度。每一分熱能都作有效的利用使泳池對備用熱源的依賴降到最低。

     

  每片集熱板配有一個集熱桶,熱能以自然循環的方式儲存於桶中,當池水溫度低於設定值時,便以強制循環的方式,將桶中熱水導入池中。如此,冬天才能達到真正的加溫效

果。

Page 23: 摘 要

心得分享

  在地球急速暖化的情況之下,我們無法不去正視我們對地球的傷害,到目前還無法完全解決,而『綠建築』結合建築師們的巧思、物理原理,以及建築構造的特性,以達到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可以減輕對生態的破壞。  我們從豐富的網路資源搜集資料,我們將蒐集來的資料整理,將資料歸類,在製作上更順利,並用我們所查到的資料,繪製出我們理想中的綠建築。  台灣知名的綠建築,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台南科學園區,以及許多學校與社區的建築都通過綠建築認可,而綠建築因為通風的關係,使人在室內空間,不會感受得悶熱,而可以呼吸道新鮮空氣,不一定要使用電梯,多走幾步路,也可達到運動的效果。  在這次報告裡我們從中學習到了相關原理與團隊的分工合作,小組經過討論、研究,認識到綠建築的相關,以及對環境的重要性,多一點巧思,為地球設想,從自己能力的範圍做起,不浪費資源、資源再利用,我們也可以保護地球。 學習了很多有關於環保的事,雖然並不完全都跟綠建築有關係 但是在我們蒐集資料的過程之中 認識、學到了很多 雨水儲留這項設計對節約水資源最直接有效,可以將收集來的雨水來沖馬桶、澆花這樣在無形之中 就可以省下很多的水資源囉。

Page 24: 摘 要

製作流程

Page 25: 摘 要

日期 星期 工作進度 日誌

1月 12日 二 ˙討論   先有計劃,才能明確知道之後該如何去

執行。我們先討論我們在製作報告時的流程。

1 月 13日 三

˙查詢綠建築九大目標˙原理

  今天開始動工,對於綠建築,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先認識綠建築,才能開始製作,所以我們從網路及圖書館去蒐集相關綠建築的資料。

1 月 14日 四 ˙查詢綠建築相關資料

˙ youtube查相關影片  網路上有豐富的資源, youtube也不放過,有節目對國外的綠建築節目,讓我們得到新的資訊,更讚嘆那些聰明的建築師。

1 月 15日 五 ˙整理綠建築相關資料

  大家分工查詢了很多關於綠建築的資料,在台灣也有很多知名的綠建築值得我們參考,我們將所有資料整理。

1 月 16日 六 ˙資料的撰寫

˙ PPT母片製作  摘要、計畫概念、設計理念與規劃架構等。將報告需要撰寫的資料,撰寫完畢。

1 月 17日 日 ˙綠建築的繪製

˙ PPT 製作  我們瞭解了綠建築後,我們將我們的綠建築需要的項目,列個清單,在規劃成一個美麗的綠建築園區。

製作進度

Page 26: 摘 要

日期 星期 工作進度 日誌

1月 18日 一 ˙資料的修改

  報告完成,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偵錯,我們將資料一一審查過後才能安心送出。

1 月 19日 二 ˙資料的修改

  因為這個星期是段考週,沒有辦法花太多的時間來修改資料,只能小部份小部份修改。

1 月 20日 三 ˙資料的修改

  發現我們綠建築的物理現象有點太少了,打算做一點補充,還把一些文字上顏色、改字體、改字的大小。

1 月 21日 四 ˙資料的蒐集   找一些有關於物理現象的綠建築,例如

風力發電、太陽能板。

1 月 22日 五 ˙資料修改、收集   增加昨天我們找到的物理現象,蒐集一

些有關的圖片。

1 月 23日 六 ˙開始著手畫圖   開始畫出我們想要的綠建築、風車、太

陽能板、主題館、體育館、人文館、停車場。

1 月 24日 日 ˙最後的檢查   一頁一頁的檢查 看看有沒有很離譜的錯

字或著是檢查有沒有遺漏掉的圖片說明。

1 月 25日 一 ˙送影印   送去影印囉!大功告成。

1 月 26日 二 ˙繳交   作業繳交 !

製作進度

Page 27: 摘 要

工作分配

資料蒐集 邱淑琦、何承軒、陳鴻源

資料整理 邱淑琦、何承軒、陳鴻源

美邊 邱淑琦

文字撰寫 陳鴻源

建築繪製 何承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