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行南專欄 行南之窗 深港紀實:隔著海峽,我們如何對話? 「山林書院」開張,首支環境保育生力軍! 社會專題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爭取合法工時,消防員走上街頭 │題字│ 陳令洋 NO.5 民國 101 年 11 月 1 號

《行南》第五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行南專欄

行南之窗

深港紀實:隔著海峽,我們如何對話?「山林書院」開張,首支環境保育生力軍!

社會專題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爭取合法工時,消防員走上街頭

│題

字│

陳令

知易行難,改革社會需要謙卑一

步一腳印;主打「行動」目標和

「南方」觀點。

NO.5 民國 101 年 11 月 1 號

No.5民國 101 年 11 月 1 號

「行南」是由南方青年與學生共編的一份雙月刊。希望透過具體報地方事務,促進一個更友善、多元、關懷的南台灣社會。我們報導校園學生事務與青年議題、逐漸在改變的傳統農村和工業城, 並 分 析 評 論 全 國 與 全 球 現象。目的是關懷、交流,並讓「更好的社會」成為可能。自詡成為南台灣的大聲公,讓久被遺忘的南台灣主體性與活力出現。

行南隨筆 Preface

甫才經歷一波畢業求職潮,又是青年打工旅遊被冠上「台勞」稱號,掀起社會一陣譁然。在就業困難,和社會普遍咎責大學生不願高成低就、不吃苦耐勞的輿論之下,如同我輩等年紀的學生面臨求學生涯將結束之際,不免對於未來感到茫然。難道除了升學,就只能「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安插在職缺上,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行南第五期「專訪手手市集」帶領青年朋友們探求另一種生活的可能,一群青年朋友們以擺攤作為自己的志業,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另外,在高雄舉行的 831 消防員「爭取合法工時、落實消防專業、制定法治消防」大遊行,道出了消防員在工時和工作內容上經歷種種不合理和辛酸。「山林書院」的環保種籽培訓營,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對話。「啟鳴兩岸探索計畫」透過公民調查、公共議題討論的形式,促進兩岸學生在意識上的相互了解。

在一些議題事件的陳述中,上位者似乎是有「誠意」做出變革,只是基於種種因素而無法做出承諾,卻又拒絕據實給予明確答覆,形成上位者與民間雙方的「代溝」。回到校園中,角色則變為校方與學生。無論場景轉移到何處,存在這樣的差距,時常是歸因於兩者缺乏信任基礎,以及良性溝通的管道。

在「英九,請聽我說。」徵稿活動中,行南希望能扮演一個「上達天聽」的平台。隨著馬總統的上任,身為台灣公民,讓我們一同勾勒出對台灣未來四年的想像:在政治、教育、文化、媒體自由等各方議題上,能否跟上世界的腳步?我們並非無能為力,從身旁的小事關心起,透過書寫、參與、行動,共同打造一個理想的台灣社會。

總編輯│黃奕涵

實習總編輯兼副總編輯│陳貞蓉

文字副總編輯│林宜靜

美術編輯│郭雨婷

訪調統籌│黃昱傑

催稿│黃奕涵

插圖│阿吞

公關│江昱欣、陳以箴、施懿倫

總務│蘇江翰

資訊與網路組│吳泰融、周孟涵、涂億君

秘書│李明容

記者&寫手│李柏萱、林宏軒、周孟涵、洪育增、陳品君、陳以箴、莊程洋、曾友嶸、黃敏惠、黃昱傑、黃奕涵、

蔡雅如、鄭培宏、薛羽彤、蘇江翰、施懿倫

顧問│李明容、莊程洋、蔡雅如

2

3

行南之窗 NEWS

深港紀實:隔著海峽,我們如何對話?Notes from SZ and HK, How do we communicate across the Strait?

撰文/施懿倫

近年來兩岸交流日趨頻繁,包括經貿往來、台灣高等教育釋出陸生名額等制度變革;於此同時,公民社會也展現自主力量,一群分在海峽兩岸各校就讀的大學生,自發組織了一個以「公民責任、公民參與、公共議題」為主軸的八天營隊,活動內容包括在深圳進行的公民調查,以及在香港舉行的學者論壇,試圖在兩岸既有的交流外,尋求新的對話可能。啟鳴兩岸探索計劃(註)(Cross-Strait Exploration Project) 即為此想法下的產物,而這樣兩岸學生自主對話的互動模式,今年已邁入第四年。

營隊課程之一的「公民調查」囊括了深圳本地的移民、農民工、學生媒體、文創產業、華強北電子商圈等以及貫穿深圳、中國南北的社會媒體議題。台灣總召陳以箴指出:「因為走出講堂外,透過實地訪談來接觸各種人才,才有機會放下精英的交流方式,認識到別於台灣媒體上的中國,更貼近庶民、一般人的生活。」她也提到在深圳舉辦的特殊之處,在於透過實地走訪,可以從各細節看到這個城市繁榮進步和老舊落後的面向,同一個城市不同城區間存在著非常大的發展差距。台灣學員王騰億則提到:「在華強北,這個號稱全中國最大的電子生產零售批發中心,好像全深圳的人都來到這裡,除了見識到中國在地的手機品牌、各種電子設備,和來自中南美、非洲的商人,也在訪調中看到一些和我年齡相仿、從外地來的打工仔在不合理的薪資條件下努力工作。」

營隊另一課程「歷史時刻表(認同課程)」是讓兩岸學員各自挑選百年內的十件重要事件並進行討論,中國助教葉昳彤認為,從事件選擇的不同,可以看到形成彼此價值的社會、文化脈絡的不同。來

自南京的中國學員李奧琴也說,因為國內消息的封鎖和歷史教育的限制,透過這個課程才瞭解到台灣歷史的細節。而討論中,有些對岸同學因為認同差異而打破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同胞想像,王騰億說:「當時有同學因此沮喪、失落,那種心理負擔是台灣人很難去體會的,也因此增加了對中國同學的認識。」媒體課程方面,中國學員李大岩因此認識到台灣媒體的問題,以及各家媒體不同的意識形態,他說:「像 04 年大選的灌票就非常令人驚訝。」而扮演兩岸政府的「危機模擬」課程,則分成台方親中、反中;中方鷹派、鴿派四個組別,讓彼此扮演不同角色來處理各種危機,包括李大岩在內的幾位中國學員都因為扮演台方進行斡旋的關係,見識到台灣尷尬且邊緣的國際處境。台灣的學員何思瑩則因為扮演親中方而瞭解到政府的難處。論壇部分,中國大陸總召黃李鳴翠則認為在經過公調、各種課程互動,促使大家能在最後的「香港論壇」快速進入各個議題,並以更廣且深入的視角、站在對方角度來思考參與討論。

整體而言,對話平台的確發揮實質作用,即使存在著地域和文化距離,兩岸組織者和學員透過「啟鳴兩岸探索計劃」得以更加認識、理解彼此及其社會和歷史,也體驗到尊重彼此、平等對話的重要性。

( 審稿/薛羽彤 )註解:於 2009 年由幾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台灣學生、中國學生發起,延續至今天的啟鳴兩岸探索計劃。

上左圖 : 台灣助教介紹認同課程上中圖 : 認同課程,圖中站立者為台灣學員上右圖 : 認同課程,圖中站立者為中國(大陸)學員 照片提供 : 黃李鳴翠

3

4

「山林書院」開張,首支環境保育生力軍!Shanlin college: first troop of environment.

撰文/黃昱傑

「山林書院」營隊在阿里山的最後一晚,一名學員哽咽分享:「原本習慣滿滿檳榔園的樣子,以為這就是阿里山的模樣。但經過莫拉克風災後,家園面目全非,再來到阿里山,看見這樣繼續對待土地,真的很難過……」環境解說員的實地培訓,在反思環境議題中落幕。

  「山林書院」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創辦人陳玉峯所設立,目的在創設「台灣學」的國際學院,以台灣為主體,以探討、關懷本土自然生態暨宗教情操為實踐開端,設立全台自然、人文和宗教教育基地。2012 年 7 月,陳玉峯在高雄籌辦第一梯「山林書院」營隊,分別為五天室內課程及三天戶外課程。室內課程包含「台灣隱性文化」、「生態暨社會現象調查」、「土地倫理」、「自然情操教育」、「全球暨台灣災變前瞻」,陳玉峯在課程中具體呈現累積三十多年以來的第一手資料,貫串台灣生態、文化、政治、宗教變遷脈絡。此外,他更將研習課程近千張文獻資料全權授予學員作為授課、演講以及解說等非營利教材,期待近兩百名來自不同地區的學員能在各地扎根觀察和實踐教育。最後三天課程為戶外阿里山解說實習,踏查當地茶園、檳榔園、山葵等當地實景,連結土地開發南台灣土地災變,再經由講師陳月霞、陳玉峯解說認識日治時期迄今的山林政策、人文聚落遺跡。

  陳玉峯從事生態保育運動三十多年以來目睹毀山壞水的殘破國土,歷經陳情、抗爭、演說後有感:「近年來我開始思索民族性文化的根源,進入探討『文化形成機制』的結構性問題,嘗試如何在當代文明中,開創新的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的教育,畢竟這是台灣文化中長期欠缺的內涵。」藉由「山林書院」設立,實辦營隊培訓開啟每一位種籽教師與自然的連結,讓志於環境教育、傳承台灣文化、瞭解宗教文化者有一長期進修、交流的學習場域。

                            ( 審稿/陳品君 )

行南之窗 NEWS

左上圖 : 學員步行於塔塔加山道 ( 地球公民基金會 傅志男 攝 )左中圖 : 學員於姊妹湖畔聽講 ( 黃昱傑 攝 )左下圖 : 學員合於大鐵杉前合照 ( 地球公民基金會 傅志男 攝 )

4

5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Do we have another alternative of life ?An interview with Hand in Hand market.

                        撰文/周孟涵

社會專題 ISSUE

手手市集從 2011 年開始舉辦,以每個月 2 到 3 場的頻率,在台南及台北的週末舉辦,以二手及手工創作為手手一名的來源,同時也是該市集的特色,強調屬於台灣的二手衣服以及創作者自身的創意。創立至今在網路上(Facebook)已有兩萬多人的關注程度,本次希望在穿衣風格以及打扮之外的層面有更多的著墨,期待能跟讀者一同分享,我們的收穫。

台灣的創意市集(註 1)發展歷程(註 2)

手手市集為強調本身獨特性以及攤友(註 3)原創性的市集,但這並不是台灣第一次的嘗試,反而早在 1999年文建會就以廢棄的「台北酒廠」作為各式各樣表演活動以及跳蚤市場的舉辦場地,也吸引了許多販售自己設計的創意產品的攤友參與,當然除了可考的公辦的活動記錄之外,以台北人潮聚集之處作為擺攤地點例如敦南誠品附近,更是早期攤友販售自己設計產品的濫觴。

2004 年,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南海藝廊舉辦的「超級市集」,逐漸讓創意市集獲得更多人的注意,到2005 年南海藝廊與在地社區共同擴大舉辦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以及 CAMPO(註 4)舉辦的「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自此創意市集的風潮才在台灣開始。

   2005 年至 2007 年隨著討論創意市集的書籍日漸風行,企業以及公部門也仿效民間自行舉辦多場創意市集,

創意市集發展歷程圖示 改編自: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葉宇萱(2011,8)。( 重製 : 郭雨婷 )

包括誠品書局、衣蝶百貨以及中子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而在公部門的部分則有高雄市政府、桃園縣文化局、台北縣政府及台北市政府,在頻率上可說是達到高峰,但伴隨著風潮而來的也是台灣社會對於創意市集的疲乏,主要原因是創意市集過度氾濫而沒有適當的篩選機制,造成商品成熟度不足、仿冒頻傳,另一方面,次數過於頻繁,創作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沉澱,作品品質下降,上述原因造成願意來逛的人潮縮減,甚至給予一般人創意市集商品重複性高的印象。

  2008 年開始主要的創意市集逐漸停辦、縮小規模甚至轉型,尚留存下來的市集轉型成小規模、例行性、穩定的活動為主。發展歷程可見附圖。

手手市集和一般市集的差別

手手市集和夜市以及傳統菜市場,相同的地方在於,這些都是政府課不到稅或不想開徵的地下經濟,某種程度上是屬於國家管制範圍之外的經濟活動,但不同之處在於,手手市集本身是個流動性的場合,每個月雖然固定舉辦 2 到 3 場,但可能會在北中南各地的城市擇一舉辦,並且也會盡可能選擇同一城市不同的地點,也因此每次的手手市集帶來的人潮都會有所不同,而每次的經

6

服務業的黑手變頭家

在我們開始更詳細的介紹手手市集之前,先來讓我們回顧一下台灣近十幾年來的經濟變遷,以及攤販本身的變化,幫助我們以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了解手手市集。

「台灣過往的黑手變頭家來自於,勞工進去工廠上班之後,學得了一定的技術以及了解該產業的資訊後,配合當時不佳的勞動條件,以及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而從原本的工廠辭職之後,自行開業當老闆的過程。」正在荷蘭萊頓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博士的陳奕齊特別提到,「但這是以製造業的經驗為主,與手手市集的攤友有產業形態上的差異。」

台灣在 1970 年代後,國際經歷兩次石油危機,西方發展一套新的模式,把製造業的部門縮減,並把訂單外包給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國家,但台灣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人力密集到可以消化全部訂單的工廠,反而是發展出了工廠又外包給其他中小企業甚至是家庭等進行代工,並以此來回應龐大的訂單壓力,當西方國家大量外包訂單至勞動成本相對便宜的亞洲國家如台灣時,創造的就是在台灣社會非常多黑手變頭家的機會,例如紡織、成衣、玩具等各式各樣的代工相當興盛,工人可以靠自行創業承接訂單獲得賺大錢的機會,乃至於翻身改變社會地位,而這是當時台灣隨著國際經濟變遷所導致的社會變化。

但出現在手手市集的這群年輕攤友,特別之處在於是不同於前述的黑手變頭家回應國際經濟變動,而是來自於服務業並且是內需的經濟走向。服務業經濟的成長和台灣 1980 年代的轉型有相當大的關係,經歷過 60 年代、70 年代經濟起飛的好日子之後,整體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費能力提高,導致 80 年代整體服務業的成長加快,這成長實際反應在創業人數的增加,例如開連鎖便利商店、早餐店的擴張等等,但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店面開始的創業模式,對於當代年輕人也有相當高的門檻,一來是產業競爭飽和,二來是多數年輕人並不一定能夠負

擔創業初期的水、電、店租成本。

  「2003 年台灣地區有攤販 29 萬家,相比 1988 年成長 5 萬家或 24%」(註 5)陳奕齊提出數字指出說,接續著前面提及的創業模式的變遷,未來創業門檻較低的擺攤將更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投入,而新一期於 2008年所做的調查(註 6)指出,2003 年到 2008 年這之間攤販人數又向上增加了 1 萬人,達到 30 萬人之譜,但在 1988 年時只有百分之 38 的攤位是賣吃的,到了2003 年反而增長至百分之 52,在這之中,可能有相當大比例販售民生用品的攤販,面臨著來自 50 元商店或連鎖式的民生用品商店如小北百貨等的競爭,而倒閉或轉型投入到小吃攤的經營之上,而以擺攤加上網路創業等創業門檻更低的模式,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新一代的黑手變頭家的內容。

手手市集 9/16 於台南淺草青春市集 ( 攝影 / 周孟涵 )

手手市集的運作經驗

「如果是對第一次來手手的人做介紹的話,我會說這是一個可以挖寶和娛樂的地方,不想用太嚴肅的話語把人家嚇跑。」和拾參兩人一起籌畫手手市集的張軒瑋

受訪者接受行南訪談 ( 攝影 / 周孟涵 )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Do we have another alternative of life ? An interview with Hand in Hand market.

驗都會有些許差異,另一方面,夜市及菜市場販賣的內容重複性高,相對於手手市集保有的攤位特色來說,你幾乎不會在手手市集發現批貨,每件物品可能都有和攤友或多或少的連結,從而創造其他市場難以取代的經驗,最後,能夠出現在手手市集的攤友,都是經過相當程度的審核之後才產生的,雖然也會給人手手市集很難進去的印象,但卻能夠保持其獨特性,而這審核的標準包括排除已經擁有實體店面者、批貨販賣等,同時也會特別歡迎學生或是年輕族群。

7

說道,手手市集去年開始從台南發跡,以二手和手創成為獨樹一格的市集風貌,二手現階段都是以二手衣物為主,同時在審核擺攤的商品時特別要求台灣的二手衣服,希望能夠傳達在地資源的再利用,以及走出現今品牌服飾的侷限。另一方面,手創的部分在審核商品時,除了強調務必是創作者的心血之外,也更要求這些既是商品更是作品的東西,必須能夠傳達創作者想跟其他人分享的訊息,同時也希望能夠成為年輕創作者的跳板,以這兩大要素為主軸開展出多彩多姿且具自我特色的手手市集。

「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只是希望能夠辦一個假日午後朋友互相交換二手物品的市集。」拾參解釋著當初從台南 Free Will 酒吧開始的想法,「一開始會選擇這個地點是因為,這酒吧本身是老房子有院子之外,更特別的還有自己的防空洞,選擇在這樣的場地不只是歷史,同時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魅力存在。」延續著這樣的想法,選擇場地的時候,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某些不為人知但有特色的角落,例如在台南民權路附近的齁藝術空間,其背後就有一個將近一百坪的狹長型的空地,總共被四位地主所持有,因為本來的地主可能經濟上的困難等等因素,而把原本狹長型的房子分成好幾次賣掉,也因為如此才會在空地上看到四種不同的地磚,「從這個場地

社會專題 ISSUE

讓我感覺台灣人在用地或拆遷時的草率。」張軒瑋解釋道。

「我們可能是唯一一個有在作自由付費攤位的市集吧!」拾參在解釋手手市集的義賣攤時特別提到,所謂的義賣攤是由,每個攤友或是周邊朋友們一起捐贈的愛心物品,由前來逛手手的朋友們經過時自己訂價格、自己拿取、自己找錢,而手手市集會再把該攤位得到的金錢以購買飼料的方式幫助在收容所的動物們,並且也會在網路上公開捐款明細,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全部盈利捐給特定機構或是部分營收捐給特定機構等方式,讓消費者也能參與價格決定的過程,同時更進一步讓消費者跟議題的連結提升,希望每個曾經參與過的朋友都能為身邊需要關懷的動物挺身而出。

「希望手手市集有一天能做到像台北福和橋下的二手市場一樣,什麼都有什麼都賣,讓大家能夠不必東西壞掉就跑去買新的。」張軒瑋提到未來對手手發展的期待時,更提出更為積極的想像,也就是希望手手市集有一天能夠嘗試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因為我從台北辭去工作回到雲林老家幫忙種田之後,感受到特別深刻的是,鄉下地方鄰居用自己種的菠菜跟我交換蒲仔(瓠瓜)(台語),是一種人跟人之間無可取代的交流和互助。」

以擺攤作為人生職業

「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必須去工作跟想要去工作吧!」求學階段經過 3 所五專總共十年的張軒瑋,如此解說著為什麼選擇擺攤,學生時代的迷惘以及出社會之後發現校園跟社會的巨大落差,乃至於在社會工作過之後發現,

在現今資本社會的架構之下,一般的工作會使人的生命被計價、量化,尤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別人的東西為伍,是跟自己的生活脫離的,他希望能夠讓生活及工作重新結合,更重要的是提出這樣子的反思;商品只會有價格嗎?要不要重視價格背後的一切呢?

9/16 當天結束後攤友一起留下來看電影 ( 攝影 / 周孟涵 )手手市集 9/16 於台南淺草青春市集 ( 攝影 / 周孟涵 )

8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Do we have another alternative of life ? An interview with Hand in Hand market.

物質條件,促使了更多的年輕人從以往受僱於人的行業,跳脫出來自行創業,而手手市集正是他們具體實踐的舞台。但影響這些年輕人的外在環境,並不會因為這個市集的出現而改善,甚至在未來更有惡化的可能。如同過往台灣製造業的工人流動率高,可能是自願或非自願的離職,但多轉化為個人式的反抗,創造出一則又一則黑手變頭家的個人傳奇,或是伴隨著當時台灣民主化的浪潮,成為當時民進黨在街頭最為草根的支持者,並在運動現場成為抗爭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援在當時看起來最能挑戰既有秩序並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民進黨,但當代的年輕人,不管是正要踏入社會或者即將踏入社會,除了個人生命經驗的創新嘗試之外,屬於年輕人的集體反抗以及未來社會想像何在?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將是整個年輕世代,必須完成的任務。

多元的意義在於呈現另一種可能

從訪問之中可以看得出來,這群選擇以擺攤作為志業的台灣青年們,其實並非逃避工作、逃避社會,反而是擁有社會經驗之後,發現社會並不能提供他們所期待的生活,於是著手以擺攤作為手段,去實踐心目中的人生,似乎可以察覺,物質回報的多寡已經不是唯一考量,否則便不會選擇沒有勞保、健保甚至沒有固定收入的擺攤維生,他們是在尋找一種生活和工作是互相結合而非互相拉扯的生命可能,並試圖回答那些在生命經驗中令人困惑的現象,值得高興的是一直都有年輕人用各種方式說出自己的答案,期待讀完本篇文章的你,激發自己思考現有的生活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人生就只有現在的模樣?

受訪者 :( 礙於版面限制 , 於網路上公布 )採訪:洪育增、施懿倫、蘇江翰攝影:周孟涵審稿人:林宏軒

Senora 手作創意飾品

兩名甫從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科系畢業的女生,有著共同興趣之下一同創立的品牌,並且也堅持著在各個市集之中擺攤販賣著自己的作品,在學校之中養成的共同興趣,因為兩人分隔兩地工作產生中斷,「我之前是做繪圖的,製圖人員就是上班開著電腦一直畫圖,譬如像要讀著國外業務的來信去畫出他要的獎杯,工作壓力很大,做這個案子的時候要按一個計時器然後就開始做,要上廁所就按暫停,回來按開始,外國人非常看業績,看說這個禮拜做了多少件多少時間,當你做得比平常多了一個小時,他可能就會問你為什麼做比較久,他不會看案子的難易度,那時就會痛苦一直畫圖。」Senora 的珊珊回憶著上一份工作時,異口同聲的和另一位女生歡歡說到「不想幫別人賺錢。」,從去年 12 月開始擺攤到今年 3 月正式把工作辭掉踏入全職擺攤人生,兩位女生笑著分享如何面對來自家裡的不認同及不捨,以及經由家人實際走訪之後轉而支持,甚至也會幫忙推銷的有趣經驗,「擺攤的收入其實很不固定,甚至我們還曾經在某個月很難過去的時候,想過要不要先去打零工撐過去再回來繼續做。」言談之中表達了無論如何不想放棄的意念。

時代給予當代年輕人的警訊

2012 的年輕人出生在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屬於台灣經濟擴張物質豐餘的年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物質不虞匱乏並是個外在條件相對較佳的時代,但隨著這群年輕人逐步進入社會,迎接他們的卻是來自於產業外移、貧富差距擴大、工作條件惡化、生活成本高昇以及學歷通膨,所造就經濟停滯的年代,相差甚大的

Senora 創意飾品的兩位創作者 ( 攝影 / 周孟涵 )

註解:

1. 創意市集是個定義上不明確的概念,有些市集是定期、定點舉辦,有些則是不固

定搭配各種活動慶典出現,但不變的是,這些賣的都是個人創意的展現,並且可以

和青年族群的文化現象交集。( 李國盛,2006:41)。

2. 台灣創意市集發展歷史詳見:葉宇萱 (2010),〈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

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3. 攤友:為參與手手市集販賣商品的人們以此自稱。

4.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Campo living art festival) 最早在 2005 年 7 月開始,

CAMPO 在義大利文中代表小型廣場的意思,也是當時文藝復興開始之處,台灣

的 CAMPO,有拆解單字重新賦予其意涵的概念,C 表電影 (Cinema)、A 是指藝術

(Art)、M 是音樂 (Music)、P 指自我 (People)、最後一個 O 則是文創 (Original)。

原為每月一次的常態活動,但自 2008 年,一年縮減為一次戶外活動,並且推出

創意平台 CAMPObag,作為創意工作者聚集發表創意的平台。資料來源 :http://

campolive.blogspot.com/2005/07/campo.html

5.《攤販經營趨勢探討》,(林希玲 ; 詹士賢 ; 郭燕玲 主計月刊)民 93.11 頁 66-75

6. 97 年 高 雄 縣 市 攤 販 經 營 概 況 調 查 結 果 綜 合 分 析, 網 址:http://tinyurl.

com/96ya2lk

9

社會專題 ISSUE

爭取合法工時,消防員走上街頭Fighting for right, fireman take to the street.

撰文/黃敏惠、莊程洋、蔡雅如

「這種根本就是一種虐待,可是卻

還是有人可以麻痺到這個樣子。」─

徐國堯。

消防員工作的「一天」,是連續24 小時;少數縣市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多數縣市工作兩天休息一天,輪休規律不因國定假日而有差別,遇到颱風或天災直接停止輪休、無法回家,更別提國定假日。加班時數長,超過規定正常工時是常態,甚至加班工時沒全數給加班費也是常態。薪資方面,帳面上依年資四萬到六萬不等,然而除以每月總工時,換算成時薪可能只有 160 元左右。工作內容五花八門,大多數與消防專業無關,經常是高危險的工作性質,讓消防員隨時有受傷或者是死亡的危險,除了肉體上的傷害,心理壓力與創傷更是無法評估,另外也因為 24 小時的工時,長期下來,罹癌或是肝臟病變的機率大增。本就沒有工會,更因為「公務人員不能組成工會」的限制,消防員集體也不能組成工會來為己發聲,只能依賴陳舊的制度保障。這樣的工作,換做是你,會想要做嗎?諷刺的是,其身份雖為人人稱羨的「公務員」,但實質上是一群工作條件與一般民眾對「公務員」的印象──坐辦公室、八小時工時的工作條件,有著天差地遠的弱勢,記者問「你們把自己當成勞工還是公務員?」徐 國 堯 回 應「 我 們 把 自 己 當 成 勞工……還不如」。

發起這次遊行的徐國堯高雄市的基層消防員,他認為自己處於一個不合理的工作環境,因此自去年起,開始向中央、地方各部會陳情,在

一連串的上書後,終於獲得重視,在 2012 年年初,對徐個人試辦一天工作八小時的方案,然而五月又取消,徐國堯猜測取消試辦的原因可能是「局長遭受很多各界的壓力,比方說其他縣市的消防局長會跟他說『你這樣搞,以後我們這邊若也是這樣搞,可能人力會不夠』」。體制內陳情未果,徐國堯於是轉從體制外施力,遂發起遊行,訴求三大問題:「爭取合法工時、落實消防專業、制定法治消防」。遊行利用臉書來宣傳,聚集近千人響應,但有不少消防員在活動前受到上司壓力,有柔性勸說「『上面』會講,跟你轉達一下」;也有強硬表示「如果 你 去 參 加 之 後, 你 會 怎 樣 會 怎樣……」,徐甚至聽聞某縣市主任秘書對基層消防員說:「現在 OO 市喔,縣市合併,有些地方也很遠呢,你知道嗎?要不要去 OO ? OOO(山區)要不要考慮一下?」。徐國堯本人則是在今年六月底從市區不當調動(註 1)至離家 50 公里的山區服務隊。在活動前夕,不少基層消防員向徐表示,隊上突然安排要在當天來個訓練課程或者臨時會議,在旁人看來不免懷疑是否有意阻撓遊行進行。

消防員要合理工時,不是超人工時 (24H) ! ( 攝影 / 陳品君 )

繪製者:Tsai Tun

8 月 31 日,消防遊行在高雄市消防局前集結,再一路遊行至高雄市政府前。有將近 300 位來自全台各地的民眾參加,包含消防員家屬、退役消防員、也有矇著臉避免被上司指認的現役消防員。遊行雖然引來大批媒體關注,卻無法吸引市府高層的注意,最後消防局專門委員李清秀願出面接下請願書,但消防員認為若抗議訴求只由局內承接,最後仍會不了了之,遊行最後在警方警告將開始驅離前結束,人群就地解散,但是長年隱藏在引人羨慕的公務員身份背後,消防員勞動條件的不公,已浮上檯面。

「超人」般的工作與常人的身體

台灣消防員人力配置受《消防法》規定,由內政部消防署訂定標準,但消防的一切經費概由地方政府負擔,因而如何配置,也就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而消防員雖然為公務員,但因為其工作專業上有一定的特殊性,經消防特考銓敘,另有獎懲辦法與因地制宜的標準(註 2)。

10

根據內政部截至 2012 年 8 月底的統計(註 3),目前全國實際員額 13,235 人, 消 防 人 力 配 置 比 率以實際員額計為 1:1,758,台北市1:1,644、高雄市 1:1,857、新北市 1:1,922、台中市 1:2,383、台南市 1:2,008,整體而言,遠高於美、日等先進國家,如東京都 1:682、美國紐約市 1:486。更由於人力上的不足,除了在台北市、桃園縣、嘉義市、高雄市與部分縣市的分隊進行「勤一休一」(做一天休一天)制度(註 4),其他則是「勤二休一」(做兩天休一天)。保守估計,一個消防員一個月可能要做上 360 個小時以上不等,但又因為《消防勤務實施要點》(註 5)當中規定:每日勤務 8 小時(總計每月 240 小時左右),很多消防員每月超勤 100 到 200 個小時,且受到《消防機關外勤消防人員超勤加班費核發要點》(註 6)的加班時數限制,但最多能上請的加班時數卻只有 100 小時為上限,造成每個月會有 100 多個小時的黑數出現,等同於「做義消」。

消防員平日工作的內容,根據消防法為三項:「預防火災」、「人為 與 天 然 災 害 搶 救 」 及「 緊 急 救

護」。具體來說,平日工作除了在轄區內進行防災宣導、消防安全檢查、消防水源調查,另外就是搶救演練與保養裝備器材,這些「預防火災」的工作之外,就是在門口櫃檯值班,或是待命:等待緊急救護與救災的任務。這些任務多為緊急且危險性高的勤務,然而,一些和消防專業無關的工作,例如抓貓、捉蛇、打蟑螂或者是其他千奇百怪的工作,都被算在「人為與天然災害搶救」與「緊急救護」之下;將「為民服務」無限上綱,混淆了消防最初被創建的意義,也造就了民眾對於「消防」這項公共服務的誤用與濫用。徐國堯說:「像是曾經有人通報防火巷堆積雜物,消防員表示應該由清潔隊處理,民眾卻說『這防火巷呢,不是你們消防隊管嗎?』;也有民眾撿不到水溝蓋下的 鑰 匙、 甚 至 不 會 寫 功 課 而 撥 打119。」目前欠缺更明確的勤務內容,一旦民眾求助項目超出消防三大任務範圍而打火兄弟拒絕出勤,不僅可能被冠上「公務員心態」落人口實,更可能遭受高層懲處。

依《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註 7)第 4 條,消防為全年無休服務民眾,應輪班、輪休;《消

防勤務實施要點》中規定每日勤務時間為 24 小時,而「服勤人員每日勤務八小時」。然而,消防員當前卻只能「勤一休一」、「勤二休一」,且常超時加班還做白工。

因此,台灣的消防員在這樣的制度下,必得如同漫畫中的超人一般犧牲「奉獻」並十項「全能」,但現實上他們卻沒有超人般的身體,有的只是如同你我一般正常的肝、正常的心靈,卻因為消防工作「整個人都很累,每天都很累,但每天又睡不太著」。也如同你我一樣,有親愛的家人, 但消防員之間卻流傳一句俗諺「消防尪,三暝兩眠空(台語)」,意思是「嫁給消防員的妻子得常常獨守空閨,先生都不在,有什麼事都要自己撐」,突顯了消防員難有家庭生活,就如遊行當天,聲援親屬謝小姐說:「台南是勤二休一,孩子小時和爸爸不熟,不給爸爸抱,好不容易記起來,但是爸爸又要走了,下次回來又不認識了。」徐國堯也憶起數年前的一位前輩,為了排三天的休假好回去南部探望子女,與他人調班,而必須連續 3 天甚至 5 天在消防隊執勤與備勤才行。

市政府的相關回應與遊行後續

遊行當天,高雄市消防局的發出聲明稿表示:「希望目前消防員能夠知足、感恩並認真工作」,因為「消防員目前起薪五萬七,月薪六萬的比比皆是,待遇都還不錯」。記者於遊行當天訪問了高雄市消防局李清秀專門委員,針對消防員「爭取合法工時」的訴求,專委表示,消防員其實「勤務是輪流執行的,有排到的話就出去 ( 執勤 ),沒有排到的話就是『備勤救災』。『備勤救災』就是你可以在分隊裡面自由活動,包括你夜間就寢、休息、用

爭取合法工時,消防員走上街頭 Fighting for right, fireman take to the street.

消防員不怕執行危險性高的勤務,願有職業安全上的制度保障。( 攝影 / 陳品君 )

11

社會專題 ISSUE

受訪者名單:( 礙於版面限制 , 於網路上公布 )採訪:李柏萱、周孟涵、陳品君、莊程洋、黃敏惠、

黃昱傑、黃奕涵、蔡雅如、鄭培宏、蘇江翰

攝影:陳品君、黃敏惠、黃昱傑

審稿人:陳以箴

註解:

1. 違反「調動五原則」就是不當調動:基於企業經營

上所必需,不得違反勞動契約,對勞工薪資及其他勞

動條件未作不利變更,調動後工作與原有工作性質為

其體能及技術所可勝任,調動地點過遠,雇主應予必

要之協助。

2.《公務人員特種人事法規彙編》,第 319 頁,http://

ppt.cc/LrNG。《高雄巿政府消防局消防專業人員獎懲

標準表》。

3. 消防機關員額資料,內政部消防署網站,http://ppt.

cc/Bm28。

4. 人力器械配置與勤休受此標準規定:《直轄市縣市

消防機關員額設置基準》,內政部消防署網站,http://

ppt.cc/c2bw。

5.《消防勤務實施要點》,第十二點,台北市政府網站,

http://ppt.cc/3E6W。

6.《消防機關外勤消防人員超勤加班費核發要點》,

植根法律網,http://ppt.cc/5JiM。

7.《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ppt.cc/x6vg。

8.《公務人員撫卹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ppt.

cc/86WA。

9.「救人摔死不算殉職 勇消妻批政府」,TVBS 網

站,http://ppt.cc/c1R4。

10.《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資料庫,http://

ppt.cc/iVPy。

膳、讀書看報,這些都可以。」所以「並不是 24 小時連續不斷的工作」,「24 小時只是時間綁住,不是一直在工作」。記者續問此「待命 備 勤 狀 態 」 是 否 會 影 響 緊 急 救護?因徐國堯提到,若消防員排到夜間緊急救護班「你放心讓一個剛被從床上挖起來的消防員開快車送醫嗎?」李專委回應:「消防工作性質特殊,入行前就應該知道,進入後應學習適應這個體制」。最後李專委回應遊行訴求「落實消防專業」:拒絕非關消防專業的業務,表 示「 這 就 是 屬 於『 臨 時 派 遣 勤務』,這叫『為民服務』,…目前量是越來越多,但消防單位已經提供很久了,若要一次完全剔除也不是現在,倘若往後有適當時機,會再研究。此『臨時派遣勤務』是無法明確規範的,因為本就是業務臨時指派。」未將消防員的勤務內容明確設限,以至於有包羅萬象的「為民服務」,已造成不義的結果,例如有一案例是消防員在海邊救人,不慎掉入七公尺的箱涵,銓敘部卻認為不符合《公務人員撫卹法》(註8)第五條第一點「冒險犯難」,因而不是「因公殉職」,而是「因公死亡」,沒能從優撫卹(註 9)。

記者發現,當天在遊行隊伍後方,有少數幾位消防員並未進入隊伍,記者上前訪問,對方一度不願表明身分,他們因為有聽到局內風聲:在遊行之後,長官會從攝下的錄影當中一一指認參與的現役消防員及其家屬,可能危及到年底考績,所以只尾隨在隊伍之後,不進入聲援。

遊行結束後,記者向徐國堯問及後續行動,徐表示希望能「突破『公務人員不得組織工會』的法律限制,希望透過組織工會,凝聚力量來爭取應有的權利,並推動消防員管理

法規」。然而這部分必須修改現行法條,長路漫漫。雖然今年 5 月立法院接獲陳愷翔先生的陳情案(註10),籲請消防署同意於各縣市消防人員成立消防人員公會,但「公會」仍少於「工會」有勞動三權的保 障: 團 結 權( 組 織 工 會 與 加 入工會的權利)、集體協商權(與雇主交涉有關勞動條件訂立勞動協約的權利)與爭議權(勞工爭取主導地位以罷工、怠工、圍堵等各種團體行動,對資方施壓的「團體行動權」),對於消防員集體的權利爭取,仍有不足之處。

結語

藉由這次遊行,暴露了台灣消防體制中,打火英雄的血汗工作與難處。台灣消防員每週為 84 小時至180 小時的高工時,相較於香港採「勤一休二」,仍在爭取每週工時從 54 降至 51 小時;日本東京「勤一休 1.5」,每週工時 40 小時,而台灣如此的高工時,如此的勞動條件與人力配置,真能夠提供一個完善的救災救護體系?而「為民服務」的口號讓消防員承擔了非關消防專業、五花八門的、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責任,眾多消防員坦言,他們十分樂意為民服務,但若無法「依法行政」,沒有相關法規的規範,

是無法真正有效達到「專業分工」。台灣社會應慎重看待此問題,使消防勤務內容有明確的法規制定,才能利用專業分工與充足人力,進而提升台灣救災效能與減少人力折損率。期望此次消防遊行舉辦所在地的市長及市府團隊能切實檢討並改善消防員勞動問題,給予相關訴求正面回應,因為有合理的勞動條件才能提供有品質的公共服務。

12

行南專欄 COLUMN

「英九,請聽我說」專欄引言撰文/曾友嶸

長久以來,政府政策總圍繞在「拼經濟、救台灣」上,每每內閣官員在立法院被質詢時,提到的總是一堆數字: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GDP、GNP 等,冷冰冰的數字或是空泛的口號背後,到底存在多少辛酸血淚?沒人願意去發掘、理解;政府的發言與施政,一舉一動看似都與民意脫節。本期《行南》設定「英九,請聽我說」專題,以讀者投書方式廣邀各界撰稿與英九對話,從個人故事的微觀角度來梳理台灣社會脈絡,以鍾愛、彭同學、朱恩成、李品涵、曾友嶸、林易瑩(與廖郁賢共筆)六篇文章,採取六種更細膩的角度讓我們能深入了解台灣最真實的現況。

仔細閱讀這幾篇文章後,我深深體會到,台灣目前的國家方向,正與民間許多問題脫軌,彭同學文章中談到「技術生」受到實習單位老闆剝削、壓榨、超時工作,對照近日行政院緩漲基本薪資,青年世代所面對到的惡劣勞動條件可見一斑。雖名為「技術生」,但台灣的教育資源偏重於一般高中、大學,而不被重視的技職體系學生,為謀求生存,在學期間就需要到工廠實習,卻淪為老闆的「計時員工」,政府知道嗎?教育部清楚嗎?另一方面,在面對不同社會議題,總統的談話、政府的作為,常與民意背道而馳,曾友嶸在自己反核經驗中討論到,政府面對反核聲浪,態度消極,置人民的安全、財產於不顧,基於此我們更應擔負起表態的義務,促使政府重新反思人民所需。除了表態外,林易瑩與廖郁賢從自己實際參與反旺中行動經驗中理解到,台灣社會已經進入法治社會的公權力和言論自由拉扯的窘境,以寫實手法描繪出警察暴力的威嚇,也提醒了公民的社會參與重要性。

在人權、社會正義上,之前沸沸揚揚「鍾鼎邦事件」的主角女兒──鍾愛在文中提到「近年來,為了追求經濟及表面的物質成長,我們犧牲了太多更重要的價值」在她父親被綁架時,政府冷漠、消極的回應態度,逼迫我們只能選擇自救,當政府選擇與中共利益靠攏,能預測的就是有更多侵害人權、危害台灣人民事件將會層出不窮。而在台灣內部,族群間紛爭看似風平浪靜,但少數族群受到歧視的事件仍是每天上演,李品涵將自己本身求學歷程劃成一條時間軸,談到台灣聯考制度中原住民加分,看似善意的手法卻被扭曲成一般漢人嘲笑的話題,許多原本傳統部落傳統價值被商品化,甚至部落的土地被剝奪。少數族群中,我們也常忽略平埔族對於台灣的貢獻,朱恩成在文章中用故事的手法記載了平埔族人之間溫馨的生活型態、文化傳承過程,平埔族文化在台灣歷史中是「某種強韌與深刻的部分」,但政府清楚台灣歷史的發展不能遺忘原住民貢獻嗎?

整體而說,這些文章涉及範圍很廣、議題很多,但多以故事性手法敘述自我生命經驗,透過這些文章與讀者對話,以更細緻角度了解台灣,而不是被一堆包裝過後的政策或是統計數字所矇騙而脫離社會現實。從人權、社會正義、少數族群到台灣教育資源不均,我們看見更多貼近人民的問題,《行南》誠摯邀請各位讀者,透過投稿人的筆觸,從另一個角度細細體會這些對台灣社會的探索。 ( 專欄審稿/莊程洋 )

技術生是什麼?你知道嗎?彭同學/ C 科大學生

您好,我是個默默無名的技術生(註 1),技術生是什麼?你知道嗎?

在台灣的技術生,各方面都是處於弱勢,而弱勢的部分有成績、家境…等。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弱勢,會不會影響一個人,對社會價值觀的有偏差?

技術生基本是學校與廠商,共同招生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學生除了去學校,也要到廠商所指定的地方,進行實習。這感覺是個很完美的學制,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

結果卻是個墮落的開始,從學校面說起,我從來沒參與過加退選課程與社團活動,所以我也從不知道,選自己喜歡課程的快樂、參與社團的有趣,但或許沒有快樂與有趣也說不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學校排了什麼課,我就去上,至於課程的難易度,我不知道

實習生涯中,每日都需向它報到─打卡鐘。 ( 彭同學提供 )

12

13

Dear Mr. President

算是難,還是簡單;因為每次到了段考,同學就會不停的跟老師要洩題的題目。 為什麼我會說考的很難?因為老師的洩題,讓我根本不想背,沒準備當然很難;而且沒意義啊,你又知道誰認真、誰不認真讀了?而為什麼我會說考的簡單,因為就是有背有分數,這麼簡單。雖然我知道老師很不願意洩題,但看見學生被廠商壓榨到累得像條狗,站在一個老師的心態,還有必要去要求我們在注重知識上的學科認真嗎?而且只要洩題一次,在這種制度下學習的技術生,再遇到考試時,就會求老師不要為難累得半死的我們。但老師們又恨不得期望自己能認真地教導這群學生,因為老師們知道台灣是個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未來的社會,但在無奈下,也只能期許這群學生,在未來能夠了解到讀書的重要性了。

接下來,說一下廠商面。廠商藉著實習、培訓、教育…等名義,來對外宣稱,自己是多麼有善心的一個廠商。但我在我眼底卻不是如此。

台灣的廠商大多是中小企業,從產業面向來看,都是屬於服務業居多,我待的廠商是屬於餐飲業,技術生進來之後,表面上是以學習「經營管理」的模式,來邊做邊學,但說穿了,對廠商來說,其實根本只是請一個計時員工,「技術生」與「計時員工」字面上看起來差異很大,但實際上不是。我來這家公司待了 1 年了,學到廠商的 SOP(標準作業流程),我認為這不是專業技術,因為這只是比誰做得比較快,我覺得根本沒意義,

工作 時間也很不一定,有時上 7 個小時,有時上 10 多小時,廠商根本不會考慮員工這樣連續上班會不會累,而且我們是技術生,不是廠商的勞工啊。

既然都遇到這些事情了,我為什麼還會讀這個體制?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成績不好,也知道我語言表達很差,所以想靠技術專業,來讓我自己在未來,不會與別人競爭得這麼辛苦。

但我想不到台灣這個社會,這種「技術生」教育的管道,一直被廠商濫用,當作是穩定的長期勞工。以服務業的為例,來打工的同事早換了好幾個,但廠商利用學生「需要文憑,而不敢退學」這種心態,讓學生也不敢說什麼,只能默默的等畢業。學生因為工作的疲勞,導致上課無法專心;無法專心,當然造成教學品質的下降。而這群學生賺到的錢,都拿去玩樂花費。或許你會問為什麼要拿去玩樂花費,而不拿去投資自己,但這就好像紓壓,平時被廠商勞力上壓榨,就藉這休息來放鬆吧!

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弱勢,會不會影響一個人,對社會價值觀的有偏差?如果把辛苦賺來的錢,拿來玩樂以紓壓,這算是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偏差嗎?

表態是為了什麼?曾友嶸/台大國發所學生

「我覺得你們這些願意走上街頭的人,真得很勇敢我很佩服,因為我做不到。」這是我在台大研究生迎新活動時所聽到,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話。

在 50、60 年代白色恐怖的氣氛下,可能因為在路邊搭訕聊天從此人間蒸發,在 70、80 年代會因為呼喊「台灣獨立,台灣人民當家」而被送去綠島一關就是15 年。現在的我們擁有完全的言論與結社自由,卻更害怕去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對某個議題的看法,甚至覺得去質疑政府政策都會有一個「反社會」的標籤貼在

2012 年 9 月 1 日「反旺中大遊行」前夜,為參加九一遊行的社團寫白布條。

( 曾友嶸提供 )

13

14

行南專欄 COLUMN

自己身上。 今年 6 月,311 日本福島核災的週年剛過,國內也針對核能議題討論的沸沸揚揚,不少民間人士發起反核運動,表態要求台灣應該全面停止核能使用。而我本身對於核電的安全性抱持著不信任感,核電問題並不是只有「是否興建核電廠」這麼單純,他牽涉到是核電廠安全性、核廢料處理、居民健康以及台灣是否需要這麼多儲備用電。由於種種因素,許多民間人士對於台電、原能會不滿,而且馬總統日前還說:「沒有人反核啊!」,所以柯一正導演首先發難,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號召一些人排出人字形,並喊口號:「我是人,我反核」(註 1)。而我在台南也決定響應該活動,因此透過臉書集結了大約一百多人。當天早上在成功大學榕園集合,集結了大約 100 多人浩浩蕩蕩前往成功大學雲平大樓中庭集合,當天我是攝影,從高樓俯望大家高舉雙手吶喊「我是人,我反核」,當網民現身,一同高呼口號的時候,我深刻感受到在社會正義實踐的道路上,其實我一點都不孤單。

時間來到 8 月底夜晚,那時,我還在台灣大學新聞所幫忙舉辦反媒體巨獸青年營(註 2),學長突然打電話給校學生異議性社團(註 3),將社團名字寫在白布我,希望我能幫忙明天北上參與「反旺中大遊行」(註4)的各條上,以供遊行的時候舉著讓民眾知道他們的參與。時間急促我趕緊出門,從永和住處到台大的路上,我一直不知道除了走上街頭還能為社會運動貢獻什麼?隔天遊行完之後,看見各大報紙上的新聞照片中有拍到我前一晚所寫下的布條,雖然當天我仍然只是攝影、擔任糾察隊,但感受到一股驕傲,也許我不適合站在群眾

之言嘶吼口號,不過我也找到不同方式參與公共議題。 在台灣,不正義的事件每天都在重演,你經過自己判斷和思考,有了個人立場,就不要畏懼去表述,站出來與社會、政府對話。身為學生,在課本上我們找不到如何實踐的指引,唯有親自走一遭,才能體會社會變遷的脈動,何不在出社會之前嘗試改變社會?讓它更接近你想像的樣子?

表明自己對人、事、物的態度與想法,一直都不是只有按讚或是在部落格發些文章而已,而是去尋找更多和你擁有相同的看法的人,進而一同去實踐某些心中的共同的理想。從反核我想號召我看不見的網友,到九一「反旺中大遊行」去聲援那些與我有相同看法的人,我在做的就是透過集體的參與,去追求一個社會正義,讓政府注意到我們。在人群中我們並不孤獨,而你需要的是「不要畏懼談論自己心中,那份自己認為『對的價值觀』」。

註解:1. 導演柯一正於臉書上發起「我是人,我反核」活動,2012 年 5 月 28日當天上午,約莫有 60 多名志願者於凱達格蘭大道前快閃,排起人字型,並且高呼「我是人,我反核!」口號。2. 「反媒體巨獸青年營」為「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於 8 月底舉辦的營隊,希望透過營隊的辦理,讓有心的年輕人,更加深入了解和參與改造媒體環境的運動。3. 「學生異議性社團」是各大專院校當中,關切學生事務、社會爭議事件、政治決策等等議題的學生社團。由於創社宗旨大多為實現某些普世價值(例如:公平、正義)的落實,所以常與當權者有不同的意見,也舉辦各種不同型式的活動(遊行、出刊物、演講、辦演唱會)來推廣社團的看法與理念。4. 「反旺中大遊行」為許多長期關切台灣媒體環境的民間單位,一同促成 9 月 1 日的大遊行,主要訴求為「拒絕媒體壟斷」,保守估計當天約有 7000 人參與。

我無法在電腦前失語林易瑩、廖郁賢/成大零貳社成員

從這次聲援全國反媒體壟斷運動,並在台南計畫進行「旺中不反省,拜拜不買你」抵制消費旺旺產品的街頭行動的過程當中,都不斷地有家人、同學,甚至是現場的記者向我們提出許多疑問。所以在整個行動過後,我們決定略述行動當天的情況,再度思考、琢磨,來回答「為什麼要反對媒體壟斷」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為,我生長於解嚴後的時代,我認為言論自由是絕對不可侵犯的。 因為,我看見這個社會看似和平,但卻習慣集體沉默的謀殺異己。 因為,我知道,某些公權力在沒有媒體鏡頭的監視之下,會變成流氓。 因為,繼續坐在電腦前默不作聲的話,我將無法面對我失語的下一代。

此次的行動就是直接的象徵著我們不認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打壓學者與網友(註)的行徑,如此簡單而已。活動當天,我載著來台南支援的朋友,機車沿著小東路才轉進中華路,就看見大批警力在路上指揮交通。剛開始我還暗暗地猜想,究竟是什麼大人物要來台南了呢?沒想到,當我們一抵達行動地點時,現場約莫二十餘名的警察便立刻拿著 DV 圍上前來。那時,其他參與者都還沒趕到、記者也還沒到場,永康分局的葉敏旭所長就很「積極」的上前關切,並且也如他後來對自由時報的記者所說的:「擔心我們造成交通阻塞,也擔心我們的安全。」

我們不禁由衷感到人民保母的「貼心」與「盡忠職守」,眼前的兩名小女生,加上後來到場總共不超過五人的學生,就能讓警方當成危險人物那樣地關注,更煞有其事地要了我所有的身分資料包括住址、學籍,且在言語中不時參雜著「集遊法、公權力」等詞彙,甚至連「我再給你們幾分鐘,如果你們再這樣,有媒體在拍攝,我也不得不辦你,我想辦你就辦你!」這種話都近似恫嚇的脫口而出。

14

15

Dear Mr. President 這就是南台灣土地上的真實。而這,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嗎?

台南的警察難道是希望減少麻煩,所以乾脆在鏡頭照不到的地方暗暗地與我們「商量」嗎?我想不通,更不願意相信這發生在一個我們自詡為「法治社會」的台灣。

看著眼前的大陣仗,除了驚訝之餘不免也感到有些可笑,對我來說,籌辦、參與這場活動是因為認為自己的能力、資源微薄,所以站出來,做我僅僅能做的。但卻也讓我看清了,所謂的「公權力」,在挾有豐厚資源和能力的背景之下,這些「執法者」又做了些什麼。

盼望透過抵制行動喚起大家對媒體自由、公民權益的重視,即便沒有立即的效應,可是這是一顆一顆的種子,我們期待某日它終究能發芽結實。

但是當我看見來往的人潮中,有位年輕的媽媽拉起小男孩的手,媽媽溫柔的跟他說:「來,跟姊姊說加油」,小男孩天真的燦笑著對我們揮了揮手,或許他長大後不會記得今天的任何事情,說不定也不會了解這樣的危機曾在他年幼時發生在他生長的土地上,但我想小男孩的笑容會輕柔卻深刻的永遠在我心底鼓勵著我,抗爭的失落是常態,但我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不只為了自己也為了台灣的未來,所以我們毫不畏懼的挺身而出。

身為一個大學生,要捍衛台灣的言論自由,我必須站出來。這是在這片啞聲的土地上,我僅僅能做的。如

我是鍾愛,是鍾鼎邦事件(註)主角的女兒,今年暑假,我父親被中共非法拘留長達兩個月,在民間巨大的善心支持下得以安全返家,非常感謝大家。

這兩個月來,是可怕的煎熬,也是場震撼教育,懂事以來所有的理性、感性、知識、智慧同時在這場考驗中匯流,光這些不夠用,最重要的是身邊的朋友,陪我一起度過難關,我也期許自己,此後能不斷充實自己,幫助更多的人。

我對整個事件有相當多的感觸,其中最重要、最深刻的是我對正義的體會與自覺。其實得知父親被抓的第一時間,我不是氣中共,氣那個抓走我父親的大怪獸,

今,再回首檢視當初家人和同學們的種種質疑,我的回答會是更加堅定的。

註解:指「旺中案走路工事件」,又稱「黃國昌事件」發生於 2012 年 7 月,旺中媒體集團影射並質疑教授黃國昌發錢動員學生走路工反旺中。隨後引發相關學者反彈,認為旺中集團在缺乏證據的狀況下,以影射性報導攻擊反旺中學者。網友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在臉書上轉載網路圖片,指控《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鑫涉嫌涉及此事件,認為該「走路工」為旺中集團自導自演的情事,而林朝鑫宣稱要提告,且旺旺中時集團公佈陳為廷個人資料並指稱他曾為民進黨立委助選,試圖模糊焦點。

我是鍾愛,是鍾鼎邦事件主角的女兒鍾愛/鍾鼎邦女兒

正義不是什麼高尚的辭彙,正義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別人,別等到親自受了傷害,才去捍衛自己的權利,那時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而是感到深深的懊悔與自責──中共迫害法輪功已長達13 年,我知道這件事情,卻冷漠而不聞不問,只覺得那是法輪功學員的事,不是我的事,直到傷害親自降臨在我身上為止。

我深深體會到,惡人的猖狂,是來自大多數人沉默造成的姑息,很多事情,我們總因為所謂「與我無關」的心態而選擇沉默,自以為明哲保身,卻早已成為隱形的共犯而不自知,我是一名共犯,經歷過這件事後,我再也不願成為共犯,我想放下冷漠的心,用更多的智慧與關懷去了解更多需要被關心的事,別再讓人承受當時我受的苦。

2012 年 8 月 10 日當晚在台南中華路的家樂福賣場,舉辦「旺中不反省,拜拜不買你」( 林易瑩、廖郁賢提供 )

15

16

行南專欄 COLUMN

所謂「正義」,不是什麼高尚遙遠的辭彙,它是道德的底限,是明辨是非,並且勇於捍衛;擁有正義感,並不是要拿去宣揚自己有多麼偉大,正義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別人,是每一個公民靠自身覺醒而形成的保護牆,唯有依賴彼此的投入,這座牆才能堅固不摧,今天你不為別人挺身而出,當你需要幫助時,也沒有人願意替你說話了。

正義的最大敵人是妥協-正義是不能妥協的,今天救我父親,最大的阻礙就是我看到了太多妥協,是不知道事實真相的人,或是害怕惡勢力的人,對於自己良知的妥協,或是政府和媒體,因為和中共的利益、權力交換而做的妥協,真的很令人失望。

以我的經歷而言,我的正義感從小愛萌芽,從對我父親的愛、自私的愛,擴大延伸成對社會上所有受不公不義對待的人的大愛,雖然我現在能做的不多,但我要求自己要持續關心,盡一點小小的力量,相信改變會慢慢發生。

我想對大家說,走正義的路,一定會很辛苦,一定撿不到便宜,一定會成為少數,被大的勢力封鎖,但是一定走得心安理得,而我也一直堅信,一定要走正義的路,才能救出我父親。

願我們都能以正義和關懷的力量堅定自己,保護別人,不要妥協,共勉之!

最後,我想對總統說,台灣自稱以人權立國,但近年來,為了追求經濟及表面的物質成長,我們犧牲了太多更重要的價值,願總統能謙卑地思考,哪些價值才是

最重要、最需要捍衛,並且絕對不能失去的。

註解:鍾鼎邦事件:我國國民鍾鼎邦在中國探親期間遭羈押扣留近兩個月的事件。鍾鼎邦,新竹某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兼經理,自 2001 年開始修煉法輪功。時年 53 歲的鍾鼎邦於 2012 年 6 月中赴其父祖籍地江西省時遭中國大陸關押,直至 8 月 11 日始重獲自由返回臺灣。期間來自國內外民間團體的聲援,致使中國政府感受到壓力而釋放鍾鼎邦。(節錄自維基百科)

2012 年 8 月 7 日,江陳會前夕,民間團體集結於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團體代表輪流接力自囚於籠,並且進行街頭連署、在行道樹上繫黃絲帶,與舉行音樂晚會。此為鍾愛所繫上的黃絲帶。( 鍾愛提供 )

「原住民族不需要現代化的西裝去遮掩美麗的文化,我們要的是,穿著傳統族服也能自在地行走在現代社會之中而不顯突兀,並且被尊重。」

我的漢名是李品涵,族名是 SavungazValincinan,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南投縣仁愛鄉萬豐部落的布農族人。2008 年,隨著「獵人行動,308 為尊嚴而走」(註1),第一次走上街頭,自此開始關注原住民族的運動;2012 年的 6 月,因為反對美麗灣渡假村(註 2)於刺桐部落傳統領域的開發案,我在台東縣政府不合程序的違法環評會(註 3)中,大聲質疑該會議的適法性,被警察暴力的拖出場外,並且在幾天後,收到了生平第一張被列為嫌疑人的警局通知書。

其實,我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在高中之前,甚至並未認知到自己身上流著原住民的血液,是個道道地

請不要僅僅把我們「當人看」李品涵/成功大學原住民文化交流社前社長

地的都市小孩。高中時,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在要升高二的時候繳不出學費,父母幾經討論後,決定要讓我登記原住民族的身分,減輕家中負擔。身分被註記之後,我開始面對一連串奇妙的刻板印象,「妳是布農族?那唱首歌來聽聽。」、「妳是原住民喔?加分加很多齁!」、「妳不會說族語喔?那妳哪算是原住民!」,就這樣,我加分上了大學、學了幾首原住民的歌曲、和幾句不流利的族語,符合了大家對於原住民的想像,而我依舊困惑自己是誰。到了大學,生活的自主性讓我有更多時間、空間去探尋文化的根,這個過程中,我看見傳統文化的價值,族群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以及生存於土地而滋長出的智慧及經驗,豐富而美好。我開始認同,並且感到驕傲,然而,當對於族群的認同越加深,所遭受到的刻板印象及不理解、甚至是歧視,也更加頻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被辱罵「番仔」之類的不理性攻擊,而是曾在一門法律相關的通識課程上想

16

17

Dear Mr. President詢問老師對於原住民基本法的看法時,他不做回應卻反問「你有加分嗎?」、「有,那就對啦!」,以如此輕蔑的話語作結。我漸漸了解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不被認識、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就像在美麗灣開發案中,政府和財團聯手將本屬全民共有的天然海岸給私有化,變成財團營利的工具,甚至為了要開發刺桐部落所在的土地,大言不慚地批評千百年來世居當地的阿美族人「長期佔用國有地」,而美麗灣集團所謂「幫助」原住民文化的方式,竟是請部落耆老來為美麗灣唱歌跳舞,可曾了解這些歌與舞是為祖靈而跳,從來不是單純的娛樂!我無法視而不見,因為「台東的經濟難道只能靠這家違法飯店?而台東人不難堪嗎?」,我僅能付出自己微小的力量,力阻主政者與財團為了營利,要原住民族必須接受他們計畫好的未來,迫使原住民族在世代生存的土地上流浪。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洪流,傳統文化終將面臨衝擊及

改變,但我更在乎這樣的改變,原住民族是否有所選擇?抑或是被迫接受?就連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也要被剝奪?原住民族不是弱勢,是台灣社會把原住民族擺在弱勢的角度,卻不是族群互相尊重、共存共榮的角度來看待,因此,很多政策僅淪為福利、補助,忽略文化差異及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最後,我想對總統先生說,請不要僅僅把我們「當人看」,也請不要用單一的現代思維去否定傳統的智慧與價值,尊重多元族群不該是假裝大家都一樣,而是要看見差異,並且接納不同,希望你能真正了解。

身在歷史夾縫之中朱恩成/台師大公領系學生

打開電腦的同時,FB 上傳來噩耗。Kahabu(噶哈巫)(註)族郡乃家族的重要語言報導人、熟習傳統技藝與文化的潘英嬌 apu(泛指祖父母輩以上的長者)在這個月 14 號蒙主恩召。身處歷史的夾縫裡,生長的環境沒有教我如何成為一個 Kahabu 人。Kahabu 是台灣的平埔原住民族,一個承襲自祖先的祖先的名字。

成長於豐原上南坑的我,在外公的回憶裡爬梳過去的生活和關於遷徙的歷史記憶。1823 年 Kahabu 人與中部其他族群遷徙進入埔里,在眉溪兩岸形成了四個主要部落,所以埔里人也稱居住在這裡的族人稱為「四庄

仔番」(包含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與蜈蚣崙)。這個暑假大湳的朋友正浩(Bauke Daii)帶我走近四庄,一個保存 Kahabu 文化和語言的堡壘,我與過去的歷史記憶連結,驚艷了我在原鄉語言認同喪失環境下成長的靈魂。

「alu meken sumai !」apu 親切地以族語招呼我一起吃飯,是一個 Kahabu 的夜晚。有青苔、鹿仔 ge(一種醃漬食品)等傳統食物,搭配 apu 們的故事。「以前我 aba(父親),遇到 baba Gailan 被他以符咒困在樹上,我當時就當面罵他,把 aba 從樹上救下來!」apu阿春生動地說著 Kahabu 人行使巫術的故事。「他是中了定腳符啦!」隔壁的 baba(中年男性稱謂)笑著說到。濃濃四庄腔的台語與 Kahabu 母語交雜。這一切是如此真實,而令人感動。

1. 「 獵 人 行 動,308 為 尊 嚴 而 走 」 是2008 年 3 月 8 號由「東部族群聯盟」發起的遊行活動,訴求當局應該正視「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遭受公權力侵擾與佔有」的現象,而這與台灣尊重族群多元的價值背道而馳。2. 「反對美麗灣渡假村」是 2005 年,台東縣政府將刺桐部落、杉原沙灘等國有地,以 BOT 方式,出租給飯店業者,由他們進行開發,興建美麗灣度假村飯店,希望能帶動經濟發展與地方就業。環保團體舉發飯店業者違法傾倒建築廢土,破壞沙灘生態,進行抗爭,但台東縣政府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繼續進行開發。2012 年 9月 21 日,最高行政法院認定該開發案需經過環境評估,美麗灣渡假村竟在未經環評前,就興建了旅館等開發行為,違法事證明確,台東縣政府應命令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停止開發行為,並且依法拆除違法興建之地上物,全案定讞。3. 「環評會」為「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設立,在重大開發之前皆需通過此委員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 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

註解:

17

18

行南專欄 COLUMN

某天,我們和蜈蚣崙巫師家族的姊妹去水里找她們大姊。進入昏黃光線交織的 apu 家中,apu 阿春首先和姊姊以族語互相寒暄了一番(當下立刻想到「誰說我們平埔族群的語言已成死語了?」)。「怎麼會那麼makibi(瘦)啦!有 meken sumai(吃飯)否?」,「有啦!」九十幾歲的 apu 回答著。接著我們一起陪她唱一首十分古老的童謠,描寫 Kahabu 族人對外來清政府剝削族人的痛恨。「蜻蜓來來,我跟你相殺,我殺輸、你 殺 贏( 台 語 )daudaukua pakusia、takani sumai punu luhut !(族語,來吧頭人和通事,和我一起吃鹿頭!)」apu 潘香一邊拍手一邊吟唱古調,我們一起和著。九十幾歲的 apu 的表情也逐漸舒展了開。

接著我們共同哼了一小段 Kahabu 人重要的口傳文學 Ayan 祭歌,「Ayan no ayan、Ayan no laita……(族語,根源啊根源,讓我來唱根源之歌)」,古老的曲調緩緩流瀉、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彷彿透過 Ayan 與祖靈相遇。Ayan 是具有固定曲頭、曲尾和調子的祭歌,中間的部分上從起源神話下到抒發生活際遇,在過去是沒有固定內容的。Ayan 就像是一部宏偉的史詩作品,聯繫著族群共同的記憶與傳遞某種神聖感。九十幾歲 apu叮嚀我們,不要讓 Ayan 失傳。最後,她和我們講了創世神話的故事。從她的眼眸裡,可以感覺到她正透過記憶將古老的時光帶到我們眼前。

在歷史縫隙裡的族群,Kahabu 有著特殊於其他族群的歷史經驗。然而 Kahabu 的文化被傳承了下來,以各種不同方式。整部族群的歷史就像 Ayan 一般綿長而迴旋,帶有現在所謂台灣經驗裡的某種強韌與深刻的部分。這是一部刻劃在土地人心中的歷史,雖不被先後來

到的日本政權與國民政府所理解,但是這座島嶼已漸漸迎向黎明,以祖先之名 Ayan 之歌將再度傳唱。

註解:噶哈巫:噶哈巫(Kahabu)是台灣中部的一支平埔原住民族,分布在豐原以東、新社、東勢、石岡、埔里及仁愛。毗鄰泰雅族與賽德克族。根據文獻大約自 1823 年起陸續遷徙離開台中盆地東北緣的祖居地(各家族遷徙史略有不同),落腳埔里形成了四個主要部落(牛眠山、大湳、守城份與蜈蚣崙),如今依然保有固有文化、語言及歷史記憶。自稱「Kahabu」或「四庄仔番」。

繪製者:Tsai Tun

18

19

屏東活動

【親親東港溪系列展 2】展期:2012. 10 . 5 - 11. 16展場:崁頂鄉老人文康中心(興農路 29 號之 11)

高雄活動

【2012 南之洛馱思論壇 第四季】

地點:高雄市前金區中正四路 235號 12 樓之 1(近原高雄市市議會捷運站出口,本地址的入口處由中正路轉成功路上的上海商業銀行大門進入之後,右轉搭乘電梯至 12 樓即可。)

講題:台灣文化大戰略時間:2012.11.09(星期五 19:00)講者:陳凱劭(昭和 43 年生,平埔後裔;成大建築學士碩士,博士課程;歷史文化研究者,在數所大學兼任教職。)

講題:誰是下一個江國慶?從鄭性澤案談死刑冤錯案時間:2012.11.23(星期五 19:00)講者:邱顯智(德晴法律事務所律師、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講題:台灣石化業面面觀時間:2012.12.07(星期五 19:00)講者:葉津鈴(曾任高雄市議員、民生電台創辦人、台聯不分區立委)

講題:非主流醫學的哲思時間:2012.12.21(星期五 19:00) 講者:蔡炳煌(皮膚專科醫師,行醫三十年,南社社員)

台南活動

《一桿稱仔》台南場11/17 11:00am/3:00pm11/18 11:00am/3:00pm地點:十鼓文化村(原仁德糖廠)台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 326 號票價:400 元(含演出及入園費)

【社區劇場演出】嶺南反永揚垃圾掩埋場抗爭十年史時間:2012. 11. 11(星期日 19:00)地點:台南東山區「圖書館」活動中心:台南市東山區東山里 225 號

近未來城市.美學發電機 -「未來美術館 ‧ 台南的國際對話」系列講談【第二場講座】

時間:2012 年 11 月 24 日(六)講者:David Elliott講座地點: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B1 國際會議廳(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 1-1 號)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陳小姐

嘉義活動

【想不到的畫展~林翠枝阿嬤油畫展】展期:2012.10.22 - 2012.11.11地點:中正大學圖書館二三樓展覽區

【高基壤老師木雕師生聯展】展期:2012.12.01 - 2012.12.21 地點:中正大學圖書館二三樓展覽區

【演講】都市的觀光文化與展演:從台北到嘉義時間:2012. 12. 03 (星期一 13:00 -15:00)地點:嘉義高中

行南快報 OUR CHOICES

親愛的朋友:我們目前在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新竹、台北等地的大學以及書店、咖啡廳發放我們的報紙。每期需要約兩萬五的預算,支付我們的印刷以及交通、內部培訓以及論壇用的開支等。每一期若有餘額,我們會當成下一期的內部基金。我們提供紙本與電子報的廣告欄位。

20

WANTED:青春的鮮血與腦!你是關心公共事務的熱血青年嗎?你喜歡觀察與書寫社會動態嗎?我們徵求青年與稿件!!!我們需要聚焦於南方事物之文章,不論校園、環境、社會、青年就業等均為撰寫範圍,但也十分歡迎全國與全球議題。可以把你的碩士或大學報告改寫成短篇新聞稿投稿喔!人才方面,期待有關懷社會的青年加入我們的行列,具特殊專長如管理、行銷、公共關係、國際關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設計、文學、漫畫、攝影、資訊……或其他只要有心的青年都歡迎加入!如不便長期配合,亦可據每期報導作回應,或依本報求稿方針投稿。

捐款方式 (700) 0031071-0864239 戶名: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 陳顥文親愛的捐款人您好:匯款後,請您們寫信到[email protected] 讓我們知道您的大名與住址,好寄上刊物,順便讓行南的伙伴認識您!如果您想匿名捐款也請註明。

* 近期可能會更換戶名,請捐款人捐款前,至行南部落格確認行南的戶名。

捐款徵信簡義明 1,000成令方 2,000徐國堯  500陳韻翔 500蔡雅如 3,500郭國文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