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 8 21 日 星期一 邮箱: [email protected] A12 专刊部主办 电话: 0972-8689538 责编 / 马正艳 版式 /马正艳 时报/视野 三年前,近 400 岁的明代湘 峪古堡人去堡空、房屋破败。如 今,它以另一种形式“活”起来。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 县,中空的古城墙、绿莹莹的护城 河、中西合璧的民居、全国罕见的 “双插花院”,让它显得格外神秘。 明代末年,流寇四起,但是沁 河流域繁荣富庶,为了保家护院, 皇家“工程师”孙鼎相把自己的家 乡建造成了一座防御式古堡。孙 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孙氏三兄 弟曾同朝为官。老三孙鼎相曾任 工部营缮司主事,主要负责皇家 工程的建造和修缮。古堡建成于 1634 年。 远看近瞧,高 10 米至 25 米的 城墙气势恢宏。神奇的是,它由 一孔孔窑洞组成,东西贯通,成中 空结构。堡内古民居高大古朴、 中西合璧。最高的民居“望楼” 5 25 米高。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产权复 杂、交通不便等原因,村民逐渐自 发搬离了古堡。千余人的村庄只 剩下 70 余口老人、小孩居住,古 建筑年久失修。 变化始于 2014 年。自从湘 峪古堡被列入全国首批古村落保 护利用试点后,至今已争取国家 资金 4000 余万元,修缮了官宅、 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 14 重要院落。 古堡内最独特的民居“双插 花院”就是其中一处。该院的正 房呈中间高三层、两侧高四层的 奇特外形,并且一侧房屋是两开 间,另一侧为单开间。与中国古 代双插花官帽形式相仿,故称“双 插花院”。 “不知道老祖宗为啥要建成 这个样子,谁也解释不清。” 78 老人樊维理激动地说,“房屋终于 修好了,我也有了盼头,日夜想着 搬回老宅住呢。” 为了使古堡重焕生机,村里 拆掉了私搭乱建的烟房、旱厕、猪 圈,开展了基础设施改造、荒山绿 化、垃圾处理等工作。 “走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 水、用上了煤层气、有专人倒垃圾 ……” 70 岁的张小扁和老伴儿仍 住在古堡内,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用她的话说,“公路绕山转,吃水 扭开关”。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 村落,目前古堡已是 3A 级景区, 建有 3 个停车场、 12 家农家乐,日 接待能力千余人。 随着旅游业发展,古堡内 20 余户村民已从中看到商机。56 岁的任米凤卖当地小吃,一年能 赚六七千元,而她自家五亩地一 年毛收入才 3000 元。“地没耽搁 种,还有了额外收入。”说着,任米 凤爽朗地笑了。 徜徉在古堡的大街小巷,不 时看到游人的身影。清华美院的 李家骝教授和学生们、祁县职业 中学的 20 余名师生前来写生。 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石墩上, 有的席地而坐,虽然一阵阵地下 雨,但难挡他们的热情。 “古堡非常有气势和节奏感, 不虚此行!”中学教师赵永刚说, 3 天时间他已创作十余幅水墨画。 如今,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 的家乡。70 岁的韦满富多年来 义务为游客讲解。他说,自己不 图名不图利,最大的梦想就是让 湘峪古堡走向世界 (来源:新华社) 400 岁神秘古堡“复活” 曾由明末皇家“工程师”建造 王学涛 恐龙脚印化石是珍贵的古 生物化石,在浙江省义乌市,古 生物学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 当地发现了距今近 1 亿年的世 界罕见的恐龙脚印化石群,从而 让这些曾经称霸地球的古代爬 行动物露出“龙脚”。 这一恐龙脚印化石群位于 义乌市江东街道观音塘村后岩 头山,后岩头山面积约 3 万平方 米,在义乌市和东阳市的交界地 带,绝大部分由义乌管辖。2007 年,化石群首次被发现。从 2014 年起,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 员在这里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发现了 20 多处含有恐龙脚印化石的层位 80 多处恐龙足迹。 发现恐龙脚印化石的地层 属于金华组地层,这一地层在浙 江中部的金衢盆地广泛分布,其 地质年代属于晚白垩世早期,距 今有近 1 亿年历史。2007 年,东 阳市境内的金华组地层就曾出 土了“中国东阳龙”。浙江自然 博物馆副馆长金幸生博士说,通 过地质分析,后岩头山的岩体属 于河—湖相的沉积岩,而当时这 里的气候是周期性的炎热潮湿。 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些脚印 化石的主人可谓五花八门,有翼 龙,也有兽脚类恐龙和蜥脚类恐 龙,还有鸟脚类、甲龙等鸟臀类 恐龙,甚至还有鸟类。一些蜥脚 类恐龙的脚印化石长度可达 1 米,而大多数兽脚类恐龙的脚印 化石长度不到 20 厘米,大多数 脚印化石是单独出现的,但是也 有一些鸟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 成双成对。 后岩头山周边地区曾出土 过大量的恐龙脚印化石,以及恐 龙蛋碎片和骨骼碎片的化石。 目前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但是 它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 大、世界罕见的恐龙脚印化石 群。恐龙脚印化石可以提供恐 龙骨骼化石所无法提供的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当时的生物 多样性、生物迁徙、生物行为,以 及古生物进化和古代环境。他 认为,这一化石群将会是重要的 地质遗产,也可以成为重要的科 普基地。 恐龙蛋化石研究与展示国 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浙江自然 博物馆举行,多国学者实地勘察 了后岩头山化石群,对此给予高 度评价。有专家建议,这一化石 群资源丰富,周边经济发达、流 动人口多、交通便利,今后可以 建设成恐龙足迹的主题公园。 近年来,浙江省屡屡有恐龙 新种和新蛋种化石出土,全省已 82 处恐龙化石产地和 316 化石点,现已正式命名 6 种恐 龙,已经发现的恐龙蛋 24 种以 上。 (来源:光明网) 1 亿年前恐龙脚印长啥样儿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考古趣闻 考古趣闻 来源于网络 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 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 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 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 看“大暑赏荷” “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 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 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 —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 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 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 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 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 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 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 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 —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 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 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 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 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 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 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 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 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 “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 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 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 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 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 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 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 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 —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 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 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 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 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 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 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 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 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 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 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 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来源:人民网) 古画中的三伏天“避暑方案”

A12 古画中的三伏天“避暑方案”epaper.dbcsq.com/html/1/2017-08/21/A12/20170821A12_pdf.pdf ·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A12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 邮箱:[email protected]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A12 古画中的三伏天“避暑方案”epaper.dbcsq.com/html/1/2017-08/21/A12/20170821A12_pdf.pdf ·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A12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 邮箱:hdsbzkb@163.com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责编 / 马正艳 版式 /马正艳 时报/视野

三年前,近 400 岁的明代湘峪古堡人去堡空、房屋破败。如今,它以另一种形式“活”起来。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中空的古城墙、绿莹莹的护城河、中西合璧的民居、全国罕见的

“双插花院”,让它显得格外神秘。明代末年,流寇四起,但是沁

河流域繁荣富庶,为了保家护院,皇家“工程师”孙鼎相把自己的家乡建造成了一座防御式古堡。孙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孙氏三兄弟曾同朝为官。老三孙鼎相曾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主要负责皇家工程的建造和修缮。古堡建成于1634年。

远看近瞧,高10米至25米的城墙气势恢宏。神奇的是,它由一孔孔窑洞组成,东西贯通,成中空结构。堡内古民居高大古朴、中西合璧。最高的民居“瞭望楼”有5层25米高。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产权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村民逐渐自发搬离了古堡。千余人的村庄只剩下 70余口老人、小孩居住,古建筑年久失修。

变化始于 2014 年。自从湘峪古堡被列入全国首批古村落保护利用试点后,至今已争取国家资金 4000余万元,修缮了官宅、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 14处

重要院落。古堡内最独特的民居“双插

花院”就是其中一处。该院的正房呈中间高三层、两侧高四层的奇特外形,并且一侧房屋是两开间,另一侧为单开间。与中国古代双插花官帽形式相仿,故称“双插花院”。

“不知道老祖宗为啥要建成这个样子,谁也解释不清。”78岁老人樊维理激动地说,“房屋终于修好了,我也有了盼头,日夜想着搬回老宅住呢。”

为了使古堡重焕生机,村里拆掉了私搭乱建的烟房、旱厕、猪圈,开展了基础设施改造、荒山绿化、垃圾处理等工作。

“走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煤层气、有专人倒垃圾……”70岁的张小扁和老伴儿仍住在古堡内,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用她的话说,“公路绕山转,吃水扭开关”。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目前古堡已是 3A级景区,建有3个停车场、12家农家乐,日接待能力千余人。

随着旅游业发展,古堡内 20余户村民已从中看到商机。56岁的任米凤卖当地小吃,一年能赚六七千元,而她自家五亩地一

年毛收入才 3000元。“地没耽搁种,还有了额外收入。”说着,任米凤爽朗地笑了。

徜徉在古堡的大街小巷,不时看到游人的身影。清华美院的李家骝教授和学生们、祁县职业中学的 20 余名师生前来写生。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石墩上,有的席地而坐,虽然一阵阵地下雨,但难挡他们的热情。

“古堡非常有气势和节奏感,不虚此行!”中学教师赵永刚说,3天时间他已创作十余幅水墨画。

如今,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70 岁的韦满富多年来义务为游客讲解。他说,自己不图名不图利,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湘峪古堡走向世界

(来源:新华社)

400岁神秘古堡“复活”

曾由明末皇家“工程师”建造□ 王学涛

恐龙脚印化石是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在浙江省义乌市,古生物学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当地发现了距今近 1 亿年的世界罕见的恐龙脚印化石群,从而让这些曾经称霸地球的古代爬行动物露出“龙脚”。

这一恐龙脚印化石群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观音塘村后岩头山,后岩头山面积约 3万平方米,在义乌市和东阳市的交界地带,绝大部分由义乌管辖。2007年,化石群首次被发现。从2014年起,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发现了 20多处含有恐龙脚印化石的层位和80多处恐龙足迹。

发现恐龙脚印化石的地层属于金华组地层,这一地层在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广泛分布,其地质年代属于晚白垩世早期,距今有近 1亿年历史。2007年,东

阳市境内的金华组地层就曾出土了“中国东阳龙”。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金幸生博士说,通过地质分析,后岩头山的岩体属于河—湖相的沉积岩,而当时这里的气候是周期性的炎热潮湿。

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些脚印化石的主人可谓五花八门,有翼龙,也有兽脚类恐龙和蜥脚类恐龙,还有鸟脚类、甲龙等鸟臀类恐龙,甚至还有鸟类。一些蜥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长度可达 1米,而大多数兽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长度不到 20 厘米,大多数脚印化石是单独出现的,但是也有一些鸟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成双成对。

后岩头山周边地区曾出土过大量的恐龙脚印化石,以及恐龙蛋碎片和骨骼碎片的化石。目前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它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世界罕见的恐龙脚印化石

群。恐龙脚印化石可以提供恐龙骨骼化石所无法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当时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迁徙、生物行为,以及古生物进化和古代环境。他认为,这一化石群将会是重要的地质遗产,也可以成为重要的科普基地。

恐龙蛋化石研究与展示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举行,多国学者实地勘察了后岩头山化石群,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有专家建议,这一化石群资源丰富,周边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交通便利,今后可以建设成恐龙足迹的主题公园。

近年来,浙江省屡屡有恐龙新种和新蛋种化石出土,全省已有 82处恐龙化石产地和 316个化石点,现已正式命名 6 种恐龙,已经发现的恐龙蛋 24 种以上。

(来源:光明网)

1亿年前恐龙脚印长啥样儿

历史故事历史故事

考古趣闻考古趣闻

来源于网络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蔽日遮阳“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

“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来源:人民网)

古画中的三伏天“避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