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房子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天天出版 社有限责任公司 男孩桑桑在 油麻地小学度过 了六年刻骨铭心、 终身难忘的校园 生活,亲眼目睹或 直接演绎了一连 串看似寻常但又 催人泪下、震撼人 心的故事:少男少 女之间纯洁无瑕 的情意,不幸少年 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 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 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 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 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 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 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 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 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 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 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向着光亮那方 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三 作者: 刘同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从“青春受 谢,白日昭只”的 21 岁,到“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的 35 岁,在这美丽而 崎岖的人生路上, 让我们有一次短 暂而尽兴的交谈。 《向着光亮那 方》里没有皆大欢 喜的药方,只有隐 约可见的启示。这里有17个故事,也是17个 人生中不可躲避的关键词。经历青春的迷茫, 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 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从平凡开始,以平凡结束。永远有和煦 的灯火,照亮这小小的世界。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 作者: [美]艾 米 · 布鲁姆 出版社: 广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 《每一种相遇 全都妙不可言》在 对家庭的种种失 望下,渴望成为电 影明星的爱丽思, 决心带着她的小 跟班,妹妹伊娃出 走,开始一场横穿 美国的追梦之 旅。爱丽思的勃 勃雄心就这样把俩人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带往 声色犬马的好莱坞。从纸醉金迷的爵士俱乐 部到长岛的金色千万豪宅,从布鲁克林的美 容院到伦敦西区的熙攘角落,挤在一辆偷来 的旅行车上,她们一路追寻,也一路见证着时 代变革下不断被重塑的世相。旅行队伍随着 她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壮大,而梦想 也因丑闻、谎言、背叛、战争的交织充满了意 想不到的曲折…… 人生迎风向前 享受工作与生活的 64 个态度 作者: [日]水野敬 也 长沼直树 出版社: 中华工商 联合出版社 享受人生、敬 天爱人、携手共 —狗狗总能 帮我们想起许多 “重要的道理”,是 人类的完美伴 侣。在本书中登 场的64位汪星人 会走出书页,从七 个角度出发,教授 我们重要的“人生哲理”,治愈我们的心灵, 给出我们解决人生烦恼的提示,帮助大家享 受只此一回的人生。 每一页的背面都有编号,所以大家既可以 从头看起,也可以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 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 贴在你喜欢的地方,或是送给亲朋好友。 多湾 作者: 周瑄璞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出版社 《多 湾》是 一 部从构思到完成 前后历经10年的 重量级作品。作 者以非凡的耐心 与细密、冷静的思 考、出神入化的语 言,讲述了一个悠 长而动人的家族 故事。从民国30 年代写到新世纪来临,70余年时光,五代人 的命运,从偏远乡村到大都市,如她笔下的 颍河水奔腾不息。作品书写家国命运、历史 风云、时代变迁,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充 满命运感,描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怎样生 活的,进而,人是怎样活的。 07 荆江副刊 荆江副刊 2016.4.13 星期三 责任编辑:曹 美术编辑:张婉晴 刘颖 美文天地 2016 年第 8 总第47期 投 稿 交 流 QQ :1437809730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新书推荐 关门读书即净土 关门读书即净土 刘东华 刘东华 同城的一位文友,供职于一家寡头垄断式的公 司,身处高管之位,但名车豪宅,外人的羡慕,没能 掩盖他在人际关系纠葛上的苦恼。忽一日,在朋友 圈里发布了一则让人吃惊的消息,他要了去尘念, 皈依佛门。好在,单纯的皈依还不是出家,只是从 此持斋茹素,远离名利,一心向往净土。 可是,何处才是净土呢? 工作之余,他坚持一周一次去附近的寺院,上 早课,做义工,跟着师父打坐参禅,诵经,抄写经卷, 一天的时光忙碌又清净。我跟着他去过半天,感觉 在寺院里的生活,有很多仪轨,很严谨的一套程序 做完,还是颇为劳累的。何况,这一天的修行之后, 走出寺院的围墙,面对的还是俗世里的柴米生活, 人事往来。 后来,这位文友又去了一次西藏。据说,西藏 是世界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云在青天,百川绵延, 雪山圣湖,彩虹霞光,原生态的自然熏染,来自内心 的信仰感化,无声无息的心灵征服,磕长头的朝拜 者,都有让人看淡世俗的感怀。可西藏归来,生活 还是要继续,顶多是换了一种生活的认知。 也曾经有过隐居终南山的冲动,但在家人朋友 的劝阻之下,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近日与文友在网上交流,发现他言语间爽朗了 很多,问其究竟,除了参禅悟道的帮助,最关键的, 他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按说,本来就是读书之人,平时舞文弄墨,读书 应该是日常习惯和必要的功课。但人在名利的“江 湖”,也是身不由己,分内的业务,人际交往,一场一 场的应酬,潜心读书早就一再退为其次。不记得自 己多久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了,就连最喜欢的 期刊杂志,年年订阅,也只是放在枕边,入眠之前, 随手翻翻。读书,成了一种碎片式的拼接,生活里 的自我“应酬”。 交流中,他告诉我,某文摘类的一本杂志,办刊 的风格现在变了,更注重了人文关怀,选题更突出 传统文化和本土化的倾向。还告诉我,最近获得了 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够厚重,并且很有 依据地批评小说的章节故事过于分散,看似想通过 不同的人物命运解读社会的变化,其实失去了整体 的美感,全然没有当年《平凡的世界》那样,满纸的 生活况味。可见,这些书和杂志,他是潜心地读下 去了,不是零碎的阅读或道听途说。 其实,这纷扰的生活里,芸芸众生,哪里又是净 土呢。每个人都在为一份温饱、一份尊严,为生活 的需求努力打拼着,只是有时候所需求的要素不同 罢了。 小城里,有一位热心的小学老师自己办了一个 “阅读经典”的读书班,每天来读书的学生家长,满 满地坐满一屋子,书声琅琅,声震梁尘,隔窗听来, 也让人心底一片澄明。 寻找心灵的净土,其实只需一间书斋,关门、沐 手,窗前灯下,山岚气清。 (作者系山东省鱼台县作协主席) 荆楚书话 平民作家 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 的赤子情怀 —读梁晓声新书《生命,何以高贵》 □ 高中梅 梵高,西方后印象派画家,基督徒,狂热, 神经质;丰子恺,东方散文家和漫画家,佛教 徒,冲和温淡。两人乍看毫无相似之处,其实 两人都有着与世无争、自信深情的艺术之 心。梵高临摹日本版画作品,而丰子恺的《梵 高生活》(新星出版社 2013 年 12 月第 1 版)一 书,正参考了日本画家黑田重太郎的著作,这 正是当年东西方艺界交流的一个见证。 《梵高生活》是丰子恺编著的梵高传记, 曾于1929年出版,此后从未再版。全书分“序 曲”、“准备时代”、“荷兰时代”、“巴黎时代”、 “南国时代及最后”等五章,讲述荷兰著名画 家梵高一生行止和创作历程。20 多岁后才真 正致力于绘画的梵高,37岁即离世,留下多幅 名作。他以短暂生命燃烧的艺术之火,深深 影响了二十世纪绘画艺术。他激情洋溢、带 些神经质的鲜明个性,对宗教、绘画的狂热和 曲折命运,至今引人怀思。丰子恺以淡雅而 不失热烈的笔调,描述了梵高的一生,让人们 感受梵高融入在艺术中的生命,和他对太阳 的渴慕。此外,整书全彩印刷,随文配插多幅 梵高等大师名画,让人印象深刻。 丰子恺写梵高,既有同是献身艺术之人 的敏锐与共鸣,点出其投入创作时的狂热和 各时期风格转变;又带入了东方的温厚情味, 尤能勾勒梵高与亲友间的挚情。梵高从小跟 着叔父在美术店当学徒,他喜欢批评店里的 名画。而且大家认为名作定价昂贵的时流作 品,却都被他看轻,并痛斥:“商卖是图利,图 利是上品的盗窃”。这对商人来讲是致命的 伤害,就只好打发他回家。几次失业后,幸好 有贤明的父亲,认识了他的天才,倾其所有让 他去比利时大学研究神学。由于过度用功, 得了神经错乱的奇疾,他决心用绘画来表达 心中的悲哀,然后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 路。整部著作情文委婉,详略取舍处,略窥当 时的文化风气。 丰子恺描绘梵高“以火向火”、热烈而孤 寂的一生。他写出了梵高不随流俗之“狂”, 渴慕太阳、投入创作之“狂”,写出梵高之“狂” 背后的深厚底色。旗亭、工场、街道、花草、静 物,都是他的即兴题材。静物画尤其能体现 他的特色,有一次,他画一双破皮鞋,歪斜的 形状,晦涩的色彩,孤零零的一双破皮鞋,没 有别的配景。有时为火柴、烟管、烟囊写照。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件,都可作为他大作的 “画因”。这些极平凡的物象,遇到了他喷涌 的想象,都能显现特异的境界。丰子恺的文 字亦兼有此美,平易清远,一些场景描写更是 令人难忘。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丰子恺却说 艺术不是孤独的。梵高的行为都同他的绘 画有深切的关系,他的“生活日记”完全等于 他的“作画日记”。梵高一生不曾得到世间 一文钱的报酬,要是没有他慈爱的父亲和深 爱着他的弟弟的理解与保护,十九世纪末的 艺坛,一定还要经过长期的沉闷,不知哪一 天能出现现代的有生命的艺术。他嫌巴黎 的自然风光刺激太弱,不足以激发他的热 情;理解他的弟弟,就把他送到了地中海边, 让他尽量施展其画才,又源源不断地供应他 生活费和原料画布的钱。狂热的画家到青 天碧海的南国,不胜狂喜,颂赞刺日为“太阳 王”。然而南国的人和北方的人一样冷遇 他,没有人注意他的画,更没有人肯出一文 钱买他的画。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丰子恺平易地写 去,自然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 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女儿丰一吟 说:“无论翻译或编述,父亲所用的语言文字 都很通俗,他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家,处处为 读者着想,但求读者看得懂”。丰子恺读懂了 梵高,而我们却从中能读懂他们两人。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广东吴川) 经典品读 丰子 丰子恺笔下的梵高 恺笔下的梵高 —读 —读丰子恺 丰子恺 梵高生活 梵高生活 陈秀梅 曾听父母讲:“抓周”时,我对书就一见钟 情,爱不释手,这便注定了我与书难分难舍的 今世情缘。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看书完全靠 借。当兵提干前因去向未定,尽管手里有了少 许闲钱,心里也产生过买书的念头,但都尽量 克制不买。提干后,腰包的银两增添不少,人 生方向也大致确定,买书的欲望日益强烈。从 此,书店经常逛,出来不空手,存书逐渐多起 来。后来,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期文学创作学 习班,结识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宋黎明, 又使得存书迅猛增长。宋干事掌管图书仓库, 给下面部队没发放完的剩余书籍,他赋予我尽 情选择的“特权”,如此良机,我自然不会坐 失。虽说这一时期从该处所获,大多都是马 列、毛著等政经、哲学、社科、军事书籍,文学艺 术类的较少,但这些书籍,丰富了我的“馆藏” 品种、数量;文学创作学习班,又激发起我写作 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积极性。当年我能跻身“文 学青年”行列,二者功不可没。 我这辈子多次搬家,每搬一次,包括书籍 在内的各种物品或多或少总会损失一些。距 离最遥远的一次搬家,是上世纪80年代后 期,从部队转业地方—从西藏拉萨搬迁至 江汉平原腹地的沙市。而此次搬家,总结了 以往的经验教训,安排较为周密细致,所以挑 选邮寄回来的书籍,基本上没有受损。 在我的转业申请尚未获批前,自己就已 在考虑如何将多年集攒书籍随我“内转”。如 果装“毛箱”(用粗糙的木板钉成的毛坯箱)托 运,有家属子女随同内返的转业干部,毛箱最 多也只准带4个,若将大量的书籍一装,其他 物品就没法装了。回到内地,得继续居家过 日子,装书弃物显然不行,那就只剩下将书单 独邮寄一条路可走。拉萨—沙市,相距万 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要想书籍完好无损寄 达,不下一番功夫绝对不行。于是,转业命令 一下,我就买来牢实的塑料薄膜和细麻绳,借 来热合机,在军区司令部保密室、档案库几位 战友的帮助下,将书先用牛皮纸一摞摞包装 好,再用麻绳一一捆扎结实,然后分别将每摞 都写上地址、装进塑料袋、用热合机封好口, 最后再在塑料袋外用透明胶缠裹加固。后来 的结果证明,我未雨绸缪,不嫌麻烦的多重措 施是何等英明。 事先,我本想将这批数量可观的书籍,全 都寄给从西藏地方内调、时任沙市新华书店 副经理、家住一楼的好友老赵,图的就是搬运 方便。但不知是邮局真有规定,还是工作人 员随口一说,说是往一个地址寄书不能太多, 因此,我只好二一添作五,将另一部分寄给先 我转业沙市,当时在《中华传奇》杂志编辑部 就职的战友老任。等我回到沙市安顿好,找 来绳子和扁担,从住六楼的老任家哼哧哼哧 往下挑书时,自然心存感激地想到,我往下搬 都这么累人,老任当时帮我往上搬,该是多费 力劳神啊。而我此刻累归累,却像捡到大元 宝那般称心爽气,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 人那般愉快亲切……那种滋味,时隔近30年 后回忆,依然倍觉惬意舒畅。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荆州) 万里搬 万里搬迁书相随 迁书相随 刘兴国 书缘人生 晏子的贤明 晏子的贤明 毛周林 翻阅古代史书,不难发现,贤明之人比比 皆是。几乎每个朝代都涌现出了一批相当贤 明且很聪慧的人。晏子便是其中之一。 晏子,名婴,古代齐国莱地夷维人。因为 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国君的赏识与重 用,曾先后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 君。但我在此无意强调他的才干,我要说的 是他的贤明与开通。 有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越石父, 越石父是个贤才,当时他被囚禁,因为晏子早 已知晓越石父是个人才,于是用一匹马作交 换将越石父解救出来,并用随身坐的车把越 石父拉回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回家不 久,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很疑惑, 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回家后没有 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了内室,过了很久也没 有出来。越石父觉得晏子了解自己,却不能 以礼相待。弄情缘由,晏子立即整好衣服向 越石父道歉,并请越石父进屋待其为贵宾。 还有一次,在齐国做宰相的晏子坐车出 行,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观察她的丈 夫。等到车夫回家,妻子便强烈要求与他离 婚。车夫很纳闷,不理解,询问后才知道,原 来妻子发现晏子身材很矮小,却做了宰相,声 望很高,自己的丈夫高大,只做个车夫,却自 以为得意,感到很满足,这是没有追求的表现 啊。于是车夫慢慢变得谦虚恭谨起来,晏子 发现后,深感意外,于是问车夫,车夫将原因 告诉了他,晏子于是就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越石 父与车夫而言,晏子无疑就是他们的伯乐。 人之在世,能碰到晏子这样的伯乐,实乃幸运 之至。 (作者系小学一级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史海拾贝 著名作家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代 表作有《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今夜 有暴风雪》、《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 中国人》等。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小人物 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 与无奈。而在新著《生命,何以高贵》(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4 月第 1 版)一书中,梁 晓声尽情展示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这本《生命,何以高贵》,是对人生的回 眸,对生活的畅想,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 考。全书由“人世间”、“生命,何以高贵”、 “思想不曾远行”、“美的散步”、“新国民的诞 生”等五辑,共28篇文章组成。既有对亲人 的眷恋、对动物的关爱,也有对宗教和哲学 思想的解读,还有对美的思考、对新国民的 期待。梁晓声展现他的爱憎分明、嬉笑怒 骂;从前、现在或将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皆成文章。这些人生和社会断想录,饱含了 一个作家的思考,以及一个赤子的忧国忧民 之情。读后,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洗礼,思 想受到深刻的启示。 梁晓声借身边人、身边事的细微末节,来 针砭时弊。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兄长,梁晓声 无疑感到愧疚而心痛,但让他更心痛的是: “人间的有些责任,哪怕是最理所当然之亲情 责任,亦绝非每一个家庭只靠伦理情怀便承 担得起的”。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梁晓声所思 考的是:“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于一个穷 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 复”。还有,玉顺嫂的股票永远得不到收益, 徐阿婆一辈子都在“清名”……这在梁晓声眼 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遭际,其实都与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民族绑在一起。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悲悯情怀。在喧闹浮 躁的世界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 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 人性。如在《沉默的墙》一文中,他由墙联想 到人,“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 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在他看来,生命 只有一次,应该在其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地 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与墙对话, 梁晓声在墙的沉默中读出墙所包容和承载的 一切,巴黎公社墙、德国柏林墙、种族歧视的 无形墙。梁晓声的思考,不仅展现出人生的 智慧,更启发国民社会。 梁晓声拥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始终 不渝地坚持内心的操守,对任何事物都是那 么爱憎分明,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努力发掘 底层人群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这些人 物不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倔强的个 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性的光辉。诸 如在《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玉顺嫂的股》 等文章中,都能读到他对普通人生活现状的 关注,体现了一个“平民作家”的人文情怀。 尽管他的观点人们未必都赞成,但他的存在、 他的言说,会让人扪心自问,会激起人们诚恳 的激辩,让人们由衷倾听。 梁晓声的风格,依然保持着他那种罕见 的真诚。他告诉人们,作为个体生命,应以 怎样的精神思想独立于世。他肯定了网络 对中国正能量的影响,并探讨网络主体和话 语权、人与欲望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分歧与 共识……在这种探讨中,反思新国民何以诞 生。他在《无信仰之忠诚,一定不靠谱》一文 中,认为“没有信仰可言的忠诚,大抵是不靠 谱的”;他还针对一些领导听不到人们真话这 一现象指出,“不首先坦诚相见的人们,便永 远也听不到别人的真实想法 —除非窃 听”。梁晓声用饱经沧桑的阅历而得出的感 悟,抒发的情怀,无疑能够让人们引起思索, 产生共鸣。 作家龙应台曾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 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 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梁晓声先生是令人 尊敬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梁晓声用文 字见证了时代变迁,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更 属于他生活的一切时代。所以,在浮躁气氛 蔓延的今天,阅读梁晓声的文字,将带给我们 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山东滕州)

“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 草房子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6-04/13/A007/RB7B7BLMC0413.pdf · 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 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 草房子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6-04/13/A007/RB7B7BLMC0413.pdf · 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 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

草房子作者:曹文轩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男 孩 桑 桑 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

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向着光亮那方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三

作者:刘同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从“ 青 春 受谢,白日昭只”的21岁,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35岁,在这美丽而崎岖的人生路上,让我们有一次短暂而尽兴的交谈。

《向着光亮那方》里没有皆大欢喜的药方,只有隐

约可见的启示。这里有17个故事,也是17个人生中不可躲避的关键词。经历青春的迷茫,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从平凡开始,以平凡结束。永远有和煦的灯火,照亮这小小的世界。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作者:[美]艾米·布鲁姆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在对家庭的种种失望下,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爱丽思,决心带着她的小跟班,妹妹伊娃出走,开始一场横穿美 国 的 追 梦 之旅。爱丽思的勃

勃雄心就这样把俩人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带往声色犬马的好莱坞。从纸醉金迷的爵士俱乐部到长岛的金色千万豪宅,从布鲁克林的美容院到伦敦西区的熙攘角落,挤在一辆偷来的旅行车上,她们一路追寻,也一路见证着时代变革下不断被重塑的世相。旅行队伍随着她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壮大,而梦想也因丑闻、谎言、背叛、战争的交织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

人生迎风向前享受工作与生活的64个态度

作者:[日]水野敬也 长沼直树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享受人生、敬天 爱 人 、携 手 共进——狗狗总能帮我们想起许多

“重要的道理”,是人 类 的 完 美 伴侣。在本书中登场的 64 位汪星人会走出书页,从七个角度出发,教授

我们重要的“人生哲理”,治愈我们的心灵,给出我们解决人生烦恼的提示,帮助大家享受只此一回的人生。

每一页的背面都有编号,所以大家既可以从头看起,也可以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那一部分重点阅读,随性就好。你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也可以把书页撕下来。可以把中意的书页贴在你喜欢的地方,或是送给亲朋好友。

多 湾作者:周瑄璞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多湾》是一部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历经10年的重量级作品。作者以非凡的耐心与细密、冷静的思考、出神入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悠长而动人的家族故事。从民国 30

年代写到新世纪来临,70余年时光,五代人的命运,从偏远乡村到大都市,如她笔下的颍河水奔腾不息。作品书写家国命运、历史风云、时代变迁,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充满命运感,描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进而,人是怎样活的。

07荆江副刊荆江副刊2016.4.13 星期三责任编辑:曹 歌 美术编辑:张婉晴 刘 颖

美文天地

书香

2016年第8期 总第47期

投稿交流QQ:143780973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书推荐

关门读书即净土关门读书即净土□□ 刘东华刘东华

同城的一位文友,供职于一家寡头垄断式的公司,身处高管之位,但名车豪宅,外人的羡慕,没能掩盖他在人际关系纠葛上的苦恼。忽一日,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则让人吃惊的消息,他要了去尘念,皈依佛门。好在,单纯的皈依还不是出家,只是从此持斋茹素,远离名利,一心向往净土。

可是,何处才是净土呢?工作之余,他坚持一周一次去附近的寺院,上

早课,做义工,跟着师父打坐参禅,诵经,抄写经卷,一天的时光忙碌又清净。我跟着他去过半天,感觉在寺院里的生活,有很多仪轨,很严谨的一套程序做完,还是颇为劳累的。何况,这一天的修行之后,走出寺院的围墙,面对的还是俗世里的柴米生活,人事往来。

后来,这位文友又去了一次西藏。据说,西藏是世界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云在青天,百川绵延,雪山圣湖,彩虹霞光,原生态的自然熏染,来自内心的信仰感化,无声无息的心灵征服,磕长头的朝拜者,都有让人看淡世俗的感怀。可西藏归来,生活还是要继续,顶多是换了一种生活的认知。

也曾经有过隐居终南山的冲动,但在家人朋友的劝阻之下,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近日与文友在网上交流,发现他言语间爽朗了很多,问其究竟,除了参禅悟道的帮助,最关键的,他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按说,本来就是读书之人,平时舞文弄墨,读书应该是日常习惯和必要的功课。但人在名利的“江湖”,也是身不由己,分内的业务,人际交往,一场一场的应酬,潜心读书早就一再退为其次。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了,就连最喜欢的期刊杂志,年年订阅,也只是放在枕边,入眠之前,随手翻翻。读书,成了一种碎片式的拼接,生活里的自我“应酬”。

交流中,他告诉我,某文摘类的一本杂志,办刊的风格现在变了,更注重了人文关怀,选题更突出传统文化和本土化的倾向。还告诉我,最近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够厚重,并且很有依据地批评小说的章节故事过于分散,看似想通过不同的人物命运解读社会的变化,其实失去了整体的美感,全然没有当年《平凡的世界》那样,满纸的生活况味。可见,这些书和杂志,他是潜心地读下去了,不是零碎的阅读或道听途说。

其实,这纷扰的生活里,芸芸众生,哪里又是净土呢。每个人都在为一份温饱、一份尊严,为生活的需求努力打拼着,只是有时候所需求的要素不同罢了。

小城里,有一位热心的小学老师自己办了一个“阅读经典”的读书班,每天来读书的学生家长,满满地坐满一屋子,书声琅琅,声震梁尘,隔窗听来,也让人心底一片澄明。

寻找心灵的净土,其实只需一间书斋,关门、沐手,窗前灯下,山岚气清。

(作者系山东省鱼台县作协主席)

荆楚书话

““平民作家平民作家””的赤子情怀的赤子情怀——读梁晓声新书《生命,何以高贵》

□□ 高中梅

梵高,西方后印象派画家,基督徒,狂热,神经质;丰子恺,东方散文家和漫画家,佛教徒,冲和温淡。两人乍看毫无相似之处,其实两人都有着与世无争、自信深情的艺术之心。梵高临摹日本版画作品,而丰子恺的《梵高生活》(新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一书,正参考了日本画家黑田重太郎的著作,这正是当年东西方艺界交流的一个见证。

《梵高生活》是丰子恺编著的梵高传记,曾于1929年出版,此后从未再版。全书分“序曲”、“准备时代”、“荷兰时代”、“巴黎时代”、

“南国时代及最后”等五章,讲述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一生行止和创作历程。20多岁后才真正致力于绘画的梵高,37岁即离世,留下多幅名作。他以短暂生命燃烧的艺术之火,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绘画艺术。他激情洋溢、带些神经质的鲜明个性,对宗教、绘画的狂热和曲折命运,至今引人怀思。丰子恺以淡雅而不失热烈的笔调,描述了梵高的一生,让人们感受梵高融入在艺术中的生命,和他对太阳的渴慕。此外,整书全彩印刷,随文配插多幅梵高等大师名画,让人印象深刻。

丰子恺写梵高,既有同是献身艺术之人的敏锐与共鸣,点出其投入创作时的狂热和各时期风格转变;又带入了东方的温厚情味,尤能勾勒梵高与亲友间的挚情。梵高从小跟着叔父在美术店当学徒,他喜欢批评店里的名画。而且大家认为名作定价昂贵的时流作品,却都被他看轻,并痛斥:“商卖是图利,图利是上品的盗窃”。这对商人来讲是致命的伤害,就只好打发他回家。几次失业后,幸好有贤明的父亲,认识了他的天才,倾其所有让他去比利时大学研究神学。由于过度用功,得了神经错乱的奇疾,他决心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悲哀,然后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整部著作情文委婉,详略取舍处,略窥当时的文化风气。

丰子恺描绘梵高“以火向火”、热烈而孤寂的一生。他写出了梵高不随流俗之“狂”,渴慕太阳、投入创作之“狂”,写出梵高之“狂”背后的深厚底色。旗亭、工场、街道、花草、静物,都是他的即兴题材。静物画尤其能体现

他的特色,有一次,他画一双破皮鞋,歪斜的形状,晦涩的色彩,孤零零的一双破皮鞋,没有别的配景。有时为火柴、烟管、烟囊写照。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件,都可作为他大作的

“画因”。这些极平凡的物象,遇到了他喷涌的想象,都能显现特异的境界。丰子恺的文字亦兼有此美,平易清远,一些场景描写更是令人难忘。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丰子恺却说艺术不是孤独的。梵高的行为都同他的绘画有深切的关系,他的“生活日记”完全等于他的“作画日记”。梵高一生不曾得到世间一文钱的报酬,要是没有他慈爱的父亲和深爱着他的弟弟的理解与保护,十九世纪末的艺坛,一定还要经过长期的沉闷,不知哪一天能出现现代的有生命的艺术。他嫌巴黎

的自然风光刺激太弱,不足以激发他的热情;理解他的弟弟,就把他送到了地中海边,让他尽量施展其画才,又源源不断地供应他生活费和原料画布的钱。狂热的画家到青天碧海的南国,不胜狂喜,颂赞刺日为“太阳王”。然而南国的人和北方的人一样冷遇他,没有人注意他的画,更没有人肯出一文钱买他的画。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丰子恺平易地写去,自然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女儿丰一吟说:“无论翻译或编述,父亲所用的语言文字都很通俗,他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家,处处为读者着想,但求读者看得懂”。丰子恺读懂了梵高,而我们却从中能读懂他们两人。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广东吴川)

经典品读 丰子丰子恺笔下的梵高恺笔下的梵高———读—读丰子恺丰子恺《《梵高生活梵高生活》》

□□ 陈秀梅

曾听父母讲:“抓周”时,我对书就一见钟情,爱不释手,这便注定了我与书难分难舍的今世情缘。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看书完全靠借。当兵提干前因去向未定,尽管手里有了少许闲钱,心里也产生过买书的念头,但都尽量克制不买。提干后,腰包的银两增添不少,人生方向也大致确定,买书的欲望日益强烈。从此,书店经常逛,出来不空手,存书逐渐多起来。后来,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结识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宋黎明,又使得存书迅猛增长。宋干事掌管图书仓库,给下面部队没发放完的剩余书籍,他赋予我尽情选择的“特权”,如此良机,我自然不会坐失。虽说这一时期从该处所获,大多都是马列、毛著等政经、哲学、社科、军事书籍,文学艺术类的较少,但这些书籍,丰富了我的“馆藏”品种、数量;文学创作学习班,又激发起我写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积极性。当年我能跻身“文学青年”行列,二者功不可没。

我这辈子多次搬家,每搬一次,包括书籍在内的各种物品或多或少总会损失一些。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搬家,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从部队转业地方——从西藏拉萨搬迁至江汉平原腹地的沙市。而此次搬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安排较为周密细致,所以挑

选邮寄回来的书籍,基本上没有受损。在我的转业申请尚未获批前,自己就已

在考虑如何将多年集攒书籍随我“内转”。如果装“毛箱”(用粗糙的木板钉成的毛坯箱)托运,有家属子女随同内返的转业干部,毛箱最多也只准带4个,若将大量的书籍一装,其他物品就没法装了。回到内地,得继续居家过日子,装书弃物显然不行,那就只剩下将书单独邮寄一条路可走。拉萨——沙市,相距万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要想书籍完好无损寄达,不下一番功夫绝对不行。于是,转业命令一下,我就买来牢实的塑料薄膜和细麻绳,借来热合机,在军区司令部保密室、档案库几位战友的帮助下,将书先用牛皮纸一摞摞包装好,再用麻绳一一捆扎结实,然后分别将每摞都写上地址、装进塑料袋、用热合机封好口,最后再在塑料袋外用透明胶缠裹加固。后来的结果证明,我未雨绸缪,不嫌麻烦的多重措施是何等英明。

事先,我本想将这批数量可观的书籍,全都寄给从西藏地方内调、时任沙市新华书店副经理、家住一楼的好友老赵,图的就是搬运方便。但不知是邮局真有规定,还是工作人员随口一说,说是往一个地址寄书不能太多,因此,我只好二一添作五,将另一部分寄给先我转业沙市,当时在《中华传奇》杂志编辑部就职的战友老任。等我回到沙市安顿好,找来绳子和扁担,从住六楼的老任家哼哧哼哧往下挑书时,自然心存感激地想到,我往下搬都这么累人,老任当时帮我往上搬,该是多费力劳神啊。而我此刻累归累,却像捡到大元宝那般称心爽气,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那般愉快亲切……那种滋味,时隔近30年后回忆,依然倍觉惬意舒畅。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荆州)

万里搬万里搬迁书相随迁书相随□□ 刘兴国

书缘人生

晏子的贤明晏子的贤明□□ 毛周林

翻阅古代史书,不难发现,贤明之人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朝代都涌现出了一批相当贤明且很聪慧的人。晏子便是其中之一。

晏子,名婴,古代齐国莱地夷维人。因为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国君的赏识与重用,曾先后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但我在此无意强调他的才干,我要说的是他的贤明与开通。

有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越石父,越石父是个贤才,当时他被囚禁,因为晏子早已知晓越石父是个人才,于是用一匹马作交换将越石父解救出来,并用随身坐的车把越石父拉回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回家不久,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很疑惑,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回家后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了内室,过了很久也没有出来。越石父觉得晏子了解自己,却不能以礼相待。弄情缘由,晏子立即整好衣服向越石父道歉,并请越石父进屋待其为贵宾。

还有一次,在齐国做宰相的晏子坐车出行,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观察她的丈夫。等到车夫回家,妻子便强烈要求与他离婚。车夫很纳闷,不理解,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妻子发现晏子身材很矮小,却做了宰相,声望很高,自己的丈夫高大,只做个车夫,却自以为得意,感到很满足,这是没有追求的表现啊。于是车夫慢慢变得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后,深感意外,于是问车夫,车夫将原因告诉了他,晏子于是就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越石父与车夫而言,晏子无疑就是他们的伯乐。人之在世,能碰到晏子这样的伯乐,实乃幸运之至。

(作者系小学一级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史海拾贝

著名作家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代表作有《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今夜有暴风雪》、《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而在新著《生命,何以高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一书中,梁晓声尽情展示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这本《生命,何以高贵》,是对人生的回眸,对生活的畅想,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全书由“人世间”、“生命,何以高贵”、

“思想不曾远行”、“美的散步”、“新国民的诞生”等五辑,共28篇文章组成。既有对亲人的眷恋、对动物的关爱,也有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解读,还有对美的思考、对新国民的期待。梁晓声展现他的爱憎分明、嬉笑怒骂;从前、现在或将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成文章。这些人生和社会断想录,饱含了一个作家的思考,以及一个赤子的忧国忧民之情。读后,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受到深刻的启示。

梁晓声借身边人、身边事的细微末节,来针砭时弊。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兄长,梁晓声无疑感到愧疚而心痛,但让他更心痛的是:

“人间的有些责任,哪怕是最理所当然之亲情责任,亦绝非每一个家庭只靠伦理情怀便承担得起的”。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梁晓声所思

考的是:“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于一个穷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复”。还有,玉顺嫂的股票永远得不到收益,徐阿婆一辈子都在“清名”……这在梁晓声眼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遭际,其实都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绑在一起。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悲悯情怀。在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如在《沉默的墙》一文中,他由墙联想到人,“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在他看来,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在其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地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与墙对话,梁晓声在墙的沉默中读出墙所包容和承载的一切,巴黎公社墙、德国柏林墙、种族歧视的无形墙。梁晓声的思考,不仅展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启发国民社会。

梁晓声拥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内心的操守,对任何事物都是那么爱憎分明,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努力发掘底层人群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这些人物不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倔强的个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性的光辉。诸如在《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玉顺嫂的股》等文章中,都能读到他对普通人生活现状的

关注,体现了一个“平民作家”的人文情怀。尽管他的观点人们未必都赞成,但他的存在、他的言说,会让人扪心自问,会激起人们诚恳的激辩,让人们由衷倾听。

梁晓声的风格,依然保持着他那种罕见的真诚。他告诉人们,作为个体生命,应以怎样的精神思想独立于世。他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正能量的影响,并探讨网络主体和话语权、人与欲望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分歧与共识……在这种探讨中,反思新国民何以诞生。他在《无信仰之忠诚,一定不靠谱》一文中,认为“没有信仰可言的忠诚,大抵是不靠谱的”;他还针对一些领导听不到人们真话这一现象指出,“不首先坦诚相见的人们,便永远也听不到别人的真实想法——除非窃听”。梁晓声用饱经沧桑的阅历而得出的感悟,抒发的情怀,无疑能够让人们引起思索,产生共鸣。

作家龙应台曾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梁晓声用文字见证了时代变迁,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他生活的一切时代。所以,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阅读梁晓声的文字,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现居山东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