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搗出來的新油 - free.theologospublications.com · 看過《聖經中的數字和數根》一書,則要先看看該 書,以求對聖經的數字與數根有基本的認識,才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末日信息叢書” 第五卷免費版

天天拾嗎哪(II)搗出來的新油

End Time Series 5

Daily Gathering of Manna (II)New Oil in the Press

臺全同Taichuan Tongs

出版: 神道出版社 TheoLogos Publications作者: 臺全同 Taichuan Tongs網站: TheoLogos.net/b5/zh電郵: [email protected]地址: PO Box 62061

407 Hawkwood Blvd NWCalgary, Alberta, CanadaT3G 3K0

神道出版社 TheoLogos Publications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2011 年 12 月初版 1st Edition December 20112014 年 12 月第二版 2nd Edition December 2014ISBN 978-0968550298

除非經版權持有者事先許可,本書不得以任何電子、機械、影印、錄音或其它任何方式部分或全部翻印、存檔、傳輸。

訂購此書完整版事宜

此免費版包含完整版全部二十七章的前九章,欲購買整全版,請點擊訪問我們的網上書店鏈接1459919.com/booksc/tw 訂購。

目錄(每日信息索引)

出版者的話

一、 四福音書的鑰點( 1/01 - 1/14 )

二、 《約翰福音》的七個記號( 1/15 - 2/17 )

三、 天國的比喻( 2/18 - 2/30 )

四、 積財在天( 3/01 - 3/14 )

五、 趕鬼( 3/15 - 3/23 )

六、 何等大的事( 3/24 - 4/02 )

七、 “工人得工價”的真正含義( 4/03 - 4/05 )

八、 魚口中的丁稅( 4/06 - 4/12 )

九、 談試探( 4/13 - 4/22 )

十、看彼得(4/23 - 5/02)

十一、猶大的賣主(5/03 - 5/06)

十二、跟隨主的三種人(5/07 - 5/10)

十三、不能作門徒的三種人(5/11 - 5/16)

十四、三不配的人(5/17 - 5/20)

十五、誰是“鄰舍”?(5/21 - 5/23)

十六、永生之道(5/24 - 6/01)

十七、主如何醫治瞎子(6/02 - 6/08)

十八、主如何醫治大痲瘋(6/09 - 6/11)

十九、摸耶稣(6/12 - 6/14)

二十、新舊之別(6/15 - 6/18)

二十一、狗犬之分(6/19 - 6/22)

二十二、什麽叫“靈巧似蛇”?(6/23 - 6/27)

二十三、能否“暗暗作門徒”?(6/28 - 7/01)

二十四、在前在後;在後在前(7/02 - 7/10)

二十五、蒙召的多;選上的少(7/11 - 7/17)

二十六、看多马(7/18 - 7/22)

二十七、談重生(7/23 – 7/30)

後記和此系列書目一覽表

出版者的話

本出版社隆重向讀者推薦,由臺全同撰寫的《天天拾嗎哪》。這是一整套活在末世後期的人不能不看的書,也是不能不吸收的“靈糧”。當你閱讀時,必將體會到,書中處處充滿了因聖靈開啓聖經而飄散出來的恩膏。《天天拾嗎哪》一共分爲三冊,本書是其中的第二冊。

新約中的四福音書,可以說是整本聖經的根基。因爲裏面記載了許多主耶稣親自說的話,對於幫助我們認識并解读聖經中的真理,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常說的符類福音書,因爲它們的內容有着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約翰福音》是四福音書的最後一本書。

長期以來,人們在研讀四福音書中,面對符類福音書中這些大同小異的地方,由於不認識這些差異之點正是聖經所隱藏的奧秘所在,所以要麼刻意避開,不敢深入探討這些差異的含義;要麼就是想方設法爲聖經“好意”地打圓場,盡力抹掉這些差異的界限。

針對此一長期以來困擾信徒的課題,本書從聖經的三一性——整體性、不變性和無誤性出發,對四福音書,特別是符類福音書那些大同小異的內容,作了客觀、明確而簡單、扼要的解釋。

此書以聖經原文爲根基,綜合采用了原文字典、原文字系、原文經文彙編、原文文法、原文對等譯字、聖經的數字和數根等多種現代的研經工具。書中所提及的字源,是從原文字典而來;對等譯字是指原文裏與英文最貼切的字眼而言。還有數字和數根等概念,請參看本出版社已經出版的《聖經的數字和數根》一書。

本出版社的末日信息叢書一共十本書,本書是其中的第五本。爲着力求避免信息的重複,這十本書的內容彼此連接,並按照從淺入深的次序安排。

所以,建議你在閱讀本書之前,先看看《聖經的數字和數根》、《末日鑽“實”記(上冊)》、《天天拾嗎哪(I)》這幾本書,如此,才不至於在看到有些與前面的書有關連的內容,不知道在講什麽。相信,當你看完了本書之後,對四福音書的理解和認識,必將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本系列叢書的前兩本和最后一本,現已翻譯成英

文出版(電子版和印刷版都有),現在我們正在做其餘七本書的英文翻译工作。歡迎其它有感動和負擔的人將其翻譯成中英文之外的語言。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盼望更多的人能儘快讀到這些書,得以造就基督徒成熟的生命,迎接主耶穌的再來。有意者,請與我們聯絡。

神道出版社2011 年 12 月 21 日(初版)2014 年 12 月 17 日(第二版)TheoLogos.net/b5/zh

.

一、四福音書的鑰點

1/01

從四個單元數根看四本福音書

首先,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到的數根,對你來說可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若你還沒有看過《聖經中的數字和數根》一書,則要先看看該書,以求對聖經的數字與數根有基本的認識,才可能理解本書中涉及到有關聖經的數字和數根的信息。

新約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因爲內容大同小異,被稱爲“符類福音”;《約翰福音》獨成一格,因其內容與前三卷書大不一樣。

從數根而言,有四個單元數根是跟四福音書一對一相配的,那就是:371——《馬太福音》、153——《馬可福音》、370——《路加福音》及 1——《約翰福音》。

簡而言之,371 是代表主耶稣的數根,跟隨祂走

十字架道路到底的,是有份於人類第一次復活的聖徒。他們要與主在千禧年中一起作王。

153 是代表主聖靈的數根,所有願意撇下一切,舍己走十字架道路的門徒,聖靈都要在他們的身上,做分別爲聖的工作,使之最後能成爲榮神益人的“熟魚”。

370 一方面代表在天國裏的聖徒,安息在與神永遠的同在之中,另一方面則對着神在地上的千年國度而言。

1代表三一真神,特別是指着父神而言。所有在基督耶稣裏面,在第六天照着神的形象和樣式而造的一代新人,都成了神的兒女,有着與主一樣的生命。

明白了這四個數根與四福音書之間的關係,就像得到了一把整體、客觀、正確認識四福音書以至整本聖經的鑰匙。

.

1/02

從四福音書的作者看四福音書

四福音書的作者分別是馬太、馬可、路加及約翰。

“馬太”的意思是“神的恩賜”。馬太還有另外一個名叫“利未”。在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中,利未是被神聖別出來在會幕中作事奉工作的“屬靈”支派。但是,在四福音書中,不管是提到馬太,還是利未,他的名總是與“稅吏”——一種被當時的猶太人很看不起的人,緊連在一起。

也就是說,若聖徒能蒙神的恩賜進入天國,不是因爲有着像利未那樣“屬靈”的歷史背景,而是因爲看清自己過去以至現在,惹人厭惡的“稅吏”面目。因此,沒有什麽比認識自己來得更重要了。

“馬可”的意思是“有禮貌的”。傳說《馬可福音》是由彼得口述給馬可而寫成的。不管是從彼得刻意隱藏自己的美德,還是從馬可“有禮貌的”的表現,我們都看到謙卑虛己是主的門徒必備的生命品質。

“路加”的意思是“發光的”。路加是新約聖經的作者中,唯一不是猶太人的外邦人。他代表一切有着外邦人背景的信徒。作爲一名醫生,又是使徒保羅的親密同工,路加以自己“發光的”見證,表明一個接受了神的救恩,及傳福音的使者,首先自己必須是透明的才能發光。這就離不開對神的道必須聽得明明白白,對靈魂的來龍去脈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約翰”的意思是“神的恩賜”,與“馬太”——“神的恩賜”的意思完全一樣。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雖然記載的內容不一樣,但它們的屬靈含量卻不分上下。

尤其是,使徒約翰預表三一神中的聖子,與主有着極其親密的關係。《約翰福音》所記載的,都與神的福音核心信息——人類的死裏復活有關。

這兩卷書都是極有深度,不好理解的書。然而,如果我們把這兩卷書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就常常可以看到,聖靈爲我們揭開的亮光。

.

1/03

從王、仆、人、子看四福音書

在《啓示錄》中,我們看到天上有四活物,“第一個活物像獅子,第二個像牛犢,第三個臉面像人,第四個像飛鷹”(啟 4:7)。

以上的四活物——獅子、牛犢、人及飛鷹,是分別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一一對應的。

歷來就有聖經學者認爲,根據四活物的特性,四福音書是從不同的層面,去闡述主耶稣是如何作王、作仆人、作人,作神的兒子的。如此一來,一字以蔽之,我們就得到了王、仆、人、子四個字。也就是說,《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可以從王、仆、人、子的不同角度去解讀。

從另一面來看,照原文字典所示,這四活物所代表的,並不帶任何真善美的正面意義。其中,獅子是與撒但像吼叫的獅子牽扯在一起的;牛犢是還沒有負過轭,不知人間疾苦的象征;“人”在聖經中有“新人”與“舊人”之分,這第三個活物指的是來自老亞當的“舊人”;飛鷹在《利未記》

中被劃在不潔淨之列。

換句話說,這四活物與四福音書之配搭,主要目的不在於彰顯主耶稣的生命,而在於強調跟隨主的人,必須與來自撒但的叛逆罪性,及來自老亞當的不潔生命徹底決裂,從而最後被神聖別出來。

因此,與四福音書連在一起的王、仆、人、子,是指作爲基督的身體,與主一起作王的聖徒必須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徹底脫離吼叫的獅子——撒但的威脅、捆綁和迷惑;作爲神的仆人,必須擺脫牛犢的無知;作爲屬神的人,必須撇下亞當的舊生命;作爲神的兒子,必須與一切不潔淨的事物絕緣。

主耶稣道成肉身的時候,在地上如何活出了王、仆、人、子的生命模式;如今,跟隨祂的人也必定要走同樣的路。

1/04

從四個“徒”看四福音書

一般而言,我們在聖經中常看到,在教會中也常聽到信徒、門徒、聖徒與基督徒這幾些名稱。

雖然,這四個“徒”看起來,聽起來都似乎大同小異,沒有什麽原則上的差別。然而,就整體而深入地認識四福音書而言,它們可是一對一地跟四卷書互相配搭,各有深刻的含義。

首先,“信徒”與《路加福音》對應,指出每一個信耶稣的人,都應該是內外透明而發光的器皿。由於《路加福音》是跟數根 370連在一起的,而 370又與千年國度有着密切的聯系。所以這是在暗示我們,現在教會中的廣大信徒,就是未來千年國度的主體“國民”。

接着,“門徒”跟《馬可福音》對應,它跟代表聖靈的數根 153連在一起,表明每一個跟隨主作門徒的人,謙卑虛己把老我釘死在十字架上,是聖靈要帶領他們走的路。

最後,“聖徒”與《馬太福音》對應。實際上,在原文中出現的“聖徒”是一個“聖的”形容詞。這表明神看重的是聖徒們被分別出來的狀況。而這種“聖的”標志,首先在於認識自己的罪性及罪行,就像馬太從來不隱瞞自己是個惹人厭惡的“稅吏”一樣。

一旦徹底地認識了自己,又願意徹底地改變墮落

的罪性和罪行,那麽,最後進入天國與神同在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所謂聖徒,實際上就是在千禧年中跟主一起作王的人,這些人都是有份於頭一次復活的人。嚴格地說,現在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個是聖徒,當主耶稣降臨之時,才曉得正確的答案。

還有,“基督徒”是與《約翰福音》連在一起的。“基督徒”的字源來自“基督”,表明基督徒與基督有着同樣的生命,這是神的兒女的本質,也是《約翰福音》與代表三一神的數根 1連在一起的原因。

就廣義而言,每一個信耶稣的人,都可以自稱或互稱爲基督徒;但從窄義而言,並不是每一個叫爲“基督徒”的,都是真的基督徒。因爲這牽連到主的那一方,認不認你是一個基督徒。你不看到,那些奉主的名“趕鬼、醫病、行異能”的人,主說祂“不認”嗎?

簡而言之,這次主來之時,只要看看你是否站在人類第一次復活的行列裏面,就知道誰是貨真價實的基督徒了。

從成長的角度來說,信徒——門徒——聖徒(基

督徒),乃是指出一條不斷向前,直到生命完全成熟的道路。明白了這一點,你對四福音書之中,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才可能有深刻、透徹、正確的理解。

往往,人總是喜歡照着自己的想法,爲四福音書中的差異找借口“圓場”,卻很少想到,聖靈正是用這些差異,引導我們明白信徒的成長之道。這是我們在研讀四福音書時應該特別注意之要點。

認識了四個“徒”的特性,你就得明白神呼召你走的,乃是一條信徒——門徒——聖徒步步高升的路。人也不必刻意爭取作什麽“徒”,因爲內在的生命會顯明你是個什麽“徒”。如果一個人選定作聖徒,進天國作爲自己人生的最終目標,就一定要明白,前面有重重的考驗、磨煉及篩選在等着你。

1/05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 4:18)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 1:14-15)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4:17)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着,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約 1:38)

以上的經文,是四福音書的各卷書,記載主耶稣出來傳道時所說的第一句話。

從這些話中,我們看到作爲信徒而言,人一信主,神的靈就釋放了你,開始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這是福音恩膏帶來的能力。

作爲聖徒和門徒來說,最重要的是必須時刻記住“你們應當悔改”。也許,我們都以爲這句話應該對不信或剛信的人說才對,然而,聖靈卻提醒門徒和聖徒們:“當悔改,應當悔改”才是他們一生必須面臨的重要功課。

至於,對想成爲神之兒女的基督徒來說,主卻問說:“你們要什麽?”不必急着回答,神要我們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因爲,你裏面是個什麽樣的

人,你想要的就是什麽樣的東西。

1/06

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太 8:10)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 2:5)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路 5:20)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 1:7)

以上的四處經文,是四福音書的各卷書中,第一次出現“信心”二字的章節。

從以上的經文,你可以看到“這麼大的信心”出現在《馬太福音》之中,暗示說聖徒的信心必定是大的;

“你的罪赦了”雖然同時出現在《馬可福音》和《路

加福音》之中,但《馬可福音》在“你的罪赦了”的前面,還多了“小子”二字。這告訴我們,似乎有時很難看到信徒和門徒之間的差別,但是,“小子”(原文是“兒子”)的意思,他可是聖徒(神的兒子)的“候選人”,這是一道許多信徒跨不過的“坎”,你可不要小看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三節經文中所出現的“信心”是一個名詞;而最後一節經文中出現的“信心”,乃是一個動詞。而且,“信心”或“信”在《約翰福音》中出現了近百次,通通都是動詞,沒有一個是名詞的。由此可見,一個名符其實的基督徒,神要看的是你信心的行動,而不是把信挂在嘴巴上說說而已。

1/07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太 28:19)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可 16:15)

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

起直傳到萬邦。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 24:47,49)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 20:31)

以上的經文,是記載在四福音書的結尾,與福音的傳講有關,並帶有啓示和總結性質的結束語。

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交給聖徒的大使命是到世界各國去帶門徒。約兩千年來,多少西方的聖徒,背井離鄉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世界各地的窮山惡水之中,並帶出了一批批的門徒,就是最好的見證。

對於門徒來說,他們的任務是把福音傳給天下所有的受造之物。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必有神迹奇事跟隨他們。而這一些神迹奇事,既容易把大多數人吸引到神的面前;又在某一種程度上,妨礙一部分人進一步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爭取成爲主的門徒及聖徒。

還有,信徒傳道的重點在於叫人悔改。而且,必須

等待聖靈的澆灌和充滿,才能得到使人接受福音的能力。

至於與主建立密切關係的的基督徒,必須對進入基督裏面的復活生命有深刻的認識,從而最後達到神的兒子的生命標准。

抓住了這些重點,我們就不會誤解,以至“越位”從事那些自己的生命還不足以承擔的“大使命”。同時,也看清了不斷前進的方向,不至於以爲一受了洗,所有的“徒”都是一個樣。

1/08

主必救我脫離諸般的兇惡,也必救我進他的天國。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提後4:18)

我們發現,在四福音書中,“天國”的字眼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之中。

除此之外,“天國”還出現在聖經的另一個地方,也是獨一無二的“亮相”,那就是在以上的經文中。

《提摩太後書》是保羅臨終前才寫的,相當於是他的遺囑。可見天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意義是何等的不尋常,在臨終前才如此表達了他心中強烈的信念。

簡而言之,天國是被神分別出來的聖徒才能進去的國度。它所強調的,乃是新郎與新娘連成一體,那一個在天上的團體的教會。所以“天國”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之中,表明它與門徒和信徒能夠進去的“神的國”是有所不同的, 換句話說,“天國”是由有份於人類第一次復活的聖徒所組成的;而“神國”則指着神在地上的千年國度而言。

1/09

我若靠着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 12:28)

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太 19:24)

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太 21:31)

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

能結果子的百姓。(太 21:43)

以上的四節經文,都出自《馬太福音》。它告訴我們,並非《馬太福音》中的“天國”就是“神的國”的代名詞。它們在性質上是有所差別的。

在《馬太福音》中出現的“神的國”,一共有四次。數字 4帶有屬地屬世的味道。這說明和門徒和信徒相對應的“神的國”,與完全屬天的“天國”,是不一樣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四種情形:(1)被趕出鬼的人;(2)雖然進神的國比駱駝穿過針的眼還難,但希望還沒有徹底破滅的財主;(3)願意悔改的稅吏和娼妓;(4)以及能結果子的百姓,他們都得以成爲神國,或者說是千年國度的“國民”,卻不具備進入天國的“候選人”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主耶穌在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這句話之前,還說了另外一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太 19:23)

若我們細心品味這兩句話之間的差別,可以體會到後一句的意思是,若非神之恩典的介入,財主

要進天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退一步說,要進神的國雖然也不容易,但起碼它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說了這麽多,就是爲了讓你明白,“天國”和“神國(或神的國)”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1/10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 3:3)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 3:5)

在《約翰福音》中,只有兩次提及“神的國”,就在以上的這兩節經文中。數字 2代表分別。也就是說,雖然在《約翰福音》中也見到“神的國”,但是它們與《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神的國”在性 質上是不一樣的。

因爲,這兩節經文都與不少信徒挂在嘴邊的“重生”有關。換句話說,重生的基督徒進神的國,與聖徒進天國是劃等號的。不少人以爲,一個人信了耶稣、受了洗,就相當於是一個重生的基督徒了,

其實卻並非如此的簡單。

因爲,一個被神分別出來的聖徒,與一個有了神的兒子名份的重生基督徒,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這種人在信徒之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這也是,《馬太福音》必須與《約翰福音》連着看,才能認識其中奧秘的原因。金燈台是用“一塊精金錘出來的”,不要憑人意,照字眼就輕易下任何結論,離開了聖經的整體性,太多的東西人都會看走眼。

多少年來,我們就是因爲混淆了天國與神國之間的差別,模糊了對信徒、門徒、聖徒與基督徒之間的界限的認識,才造成我們對天國、神國的誤解或曲解。

1/11

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 2:14)

那麽,如何才能進天國呢?以上的經文,提供了

這問題的答案。

“稅關”的字源,出自“終極、價值”。換句話說,一個人能否進入天國,是與其最終的價值觀連在一起的。如果你一直以地上的名利地位作爲衡量價值的標准,大概就跟天國“絕緣”了。

當主耶稣在地上傳福音時,作爲罪人首席代表的“稅吏”是當時敲詐勒索的代名詞。這樣的人並非窮光蛋,換今天笑貧不笑娼的話說,可能個個都是人垂涎三尺的大亨人物。

而當主呼召利未起來跟隨祂時,聖經特別提及“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亞勒腓”的意思是“交換”;“利未”的意思是“聯合”。馬太跟隨主耶稣,乃是與主恩典的聯合,是新舊生命的一種交換,涉及到人生價值觀的徹底改變。

顯然,願意進這窄門的人並不多。所以,聖經才讓馬太在天門口把關:一方面現身說法告訴你,若不看透自己是個“稅吏”的醜陋本性,就失去了進天國的前提。

另一方面又告訴你,若人生的價值觀不改變,一直在錢財的問題上被瑪門擋住上天之路,要進馬

太這個“稅吏”把守的關,決不容易。

1/12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祂,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 23:39-43)

這兩個與耶稣同釘十字架的“犯人”,其字源來自“辛勞、工作”。許多信徒所熟悉的主禱文說,“救我們脫離兇惡”。其中的“凶惡”的字源來自“勞苦”,兩者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以,這兩個“犯人”,實際上是代表世上所有為着沒有價值的東西而勞苦打拼的人。

那兩個犯人之中,有一個是死前悔改信耶穌的,得到主親口的承諾:“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多少信徒巴不得自己未得救的親人,都能像這位

犯人一樣,斷氣之前也能悔改得救進樂園。這是我們站在《路加福音》所代表的信徒的角度,看到的一個亮麗的救恩畫面。

1/13

那和祂同釘的強盜(複數),也是這樣的譏誚祂。(太 27:44)

那和祂同釘的 人 (複數) 也 是譏誚祂。 ( 可15:27-32)

以上的兩處經文,讓我們又看到了另外的一個鏡頭:同樣是那一個死前已經悔改信耶穌的“犯人”,卻沒有脫去“強盜”的罪名。甚至於加入同聲譏誚耶穌行列。因爲原文中的“強盜”是複數的,自然也把他包括在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令人感到困惑的事呢?

原來,神是在提醒我們,信徒與門徒、聖徒的生命要求是不一樣的。作為信徒,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從“犯人”——勞苦的狀況中被神釋放出來;作為聖徒,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卻是不要作“強盜”。聖經原文字典指出,“強盜”的字源是來自“貴重

的掠奪物”。換言之,“強盜”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之中,是在警戒聖徒必須深刻地認識人的罪性,把當“強盜”——盜竊神之榮耀的惡習,釘死在十字架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可福音》中,“那和祂同釘的人”,在原文裏並沒有“人”字,只是“那和祂同釘的”而已。

也就是說,聖經特地把“人”拿掉,就是在暗示我們,作爲“門徒”,其地位是始終未定的。他們之中,有的可能“升級”成爲“強盜”,有的可能退步再一次成爲“犯人”。

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什麽好事。若你決定走上作主門徒的道路,就必須先給自己打預防針,避免今後或做“強盜”,或當“犯人”,讓主的名受譏誚,蒙羞辱。

1/14

他們就在那裏釘祂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原文沒有“人”)和祂一同釘着,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約 19:18)

倘若你真的被神帶到一個地步,個人的雄心、壯志、抱負都歸“零”了,那樣,才算真正得到神的兒子的生命。

這時,你就看到,這兩個已經變為“零”的,既不是“犯人”,也不是“強盜”,“和祂一同釘着,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

一個真正跟主同釘十字架的人是不會,也不能標榜自己的,甚至連左右都不必分,也分不出來了。這與當年西庇太的兩個兒子求耶穌說,“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相差有多遠。

神願意世人都成為得救的信徒,脫離“犯人”的地位進樂園;更願意看到越來越多的信徒,不但敢於撇下一切加入作主門徒的行列,而且不當偷竊神之榮耀的“強盜”,從而真正成為有王者之風,有神兒子的生命,貨真價實的基督徒。

.

二、《約翰福音》的七個記號

1/15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 20:30-31)

《約翰福音》中,從第 1 到第 20章,一共記載了主耶稣所行的 7 個神迹。數字 7代表聖徒進入永恒得永生,同時也代表神在地上的千年國度。

由於《約翰福音》是站在“天上”超時空的立場上寫的,所以,我們必須同時運用“無千論”和“前千論”兩把鑰匙,才比較容易理解約翰記載的這七個神迹的內涵。

其中,第一個神迹——迦拿的婚宴象征主來之時就揭開了千禧年的序幕;最後一個神迹——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豫表當主耶稣第二次再來,揭開千禧年的序幕之時,人類第一次復活的時刻也到了。

同時,這最後的一個神迹,也和人類的第二次復活連在一起。因爲,數字 8代表復活,我們看到在七個神迹之後,還有第 8 個神迹——彼得等門徒捕獲 153條大魚,記載在《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章。這意味着,主耶稣叫拉撒路第四天從死裏復活的第七個神迹,是與千禧年前、後的人類兩次復活連在一起的。

1/16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約 2:1)

據聖經的記載,主耶稣在地上所行的第一個神迹,是第三日在迦拿的婚宴上,把水變成酒。

在《創世記》第一章中,我們看到第三天是唯一的一天,兩次提到“神看着是好的”。猶太人把之稱爲“雙好日”,並且,這“雙好日”也成了“嫁娶日”的代名詞。

而“迦拿”一名的意思是“蘆葦叢生之地”,它與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的意思相通。因爲,“紅海”的意思是“蘆葦、結束”。

由此一來,我們便要知道,主於第三日在迦拿婚宴上所行的神迹,實際上是預表祂的復活,將爲天上羔羊的婚宴揭開了序幕。而且,這一場婚宴持續了“一千年”之久,直到主的再來。

所以,你看到主提供給婚宴的酒,是一種與人類傳統文化完全不一樣的酒——由水變成的酒。

1/17

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 2:3-4)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來到了紅海邊時,前被茫茫的大海擋着無去路,後有緊緊迫近的法老追兵,真是走到了盡頭。就在摩西憑信心向神求救的時候,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什麼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出 14:15)

同樣,當“酒用盡了”,馬利亞向耶稣求救的時候,主跟她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接下來的事令人費解,既是時候未到,爲什麽主又開始行神迹把水變成酒呢?

原因在於,這時間實際上掌握在馬利亞的口裏,當她開始承認主的權柄,對用人說:“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的時候,神迹就開始了。這就像當年摩西舉起杖,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紅海的水便分開,海就成了乾地。

我們願不願意照着神的吩咐而行,是在主的名裏面得生命的起點。

1/18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約 2:6-7)

數字 6代表人,水在聖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代表審判。挪亞的時代,神不就藉着大洪水審判了這個世界嗎?

所以,把六口缸都倒滿了水,意味着人從頭到尾都要經過神徹底的審判,直到符合了潔淨的規矩,才能進入神的國度,參加羔羊的婚宴。

在《馬太福音》裏,我們看到參加婚禮的賓客,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

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 22:13)它就是指着還沒有完全被水潔淨的人說的。

1/19

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約 2:8-10)

這段經文中的“舀”字,它的字源是從“船艙裏的污水”而來。可想而知,“船艙裏的污水”是沉在最底下的。

由此,你可設想一下,主把水變成酒的過程,好似叫用人把缸裏面,上層的清水通通倒掉,意味着把人的自以爲是、自以爲義通通都撇在一邊;直到見了底層的“污水”,才把這些又黑又髒的“污水”舀出來送給那管筵席的,讓他一嘗就知道是好酒。

只有那些親眼目睹“船艙裏的污水”變成酒的仆

人,才明白當神的審判,把人心中隱藏得最深、最黑的“污水”都給翻出來的時候,“好酒”就被變出來了。

“管筵席”的字源跟“爲首、三、彎斜”連在一起。也就是說,他代表的是那些所謂的屬靈領袖,卻“彎斜”不認識真道的人物。

這是聖靈在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作糊塗的“管筵席”的,只知道品酒,卻不知道好酒是怎樣變出來的。甚至於到一個地步,把造虛作假的屬地文化當成是正常的,把屬靈的原則、立場和結果當成是反常的。

1/20

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祂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約 4:46)

主耶稣行的第二個神迹,是憑着一句話就使一個大臣快死的兒子活過來。

這第二個神迹也是在迦拿行的,它暗示當羔羊的婚宴開始揭開序幕以後,所有憑信心一個個進入

天國的聖徒,將從加利利(意思爲“圓環”)的迦拿開始,最後又回到“結束”(“迦拿”一名的意思)之地,在主再來之時共同歡慶神救贖大功告一段落。

主耶稣並沒有到那大臣的家裏,祂只是對他說了一句話 : “回去吧, 你 的兒子 活 了 ” 。 ( 約 4:50)

於是,人能不能不憑眼見而信主的話,就成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死人復活的這件事上,信不信更成了人的靈魂是否最後得救的分水嶺。

1/21

耶穌對他說、回去罷.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什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約 4:50-53)

這一段經文,似乎讓我們看到,那大臣聽了耶稣的話就信了。

實際上他並不信。因爲,原文的文法指出,他的“回去”所用的動詞時態是未完成式。換言之,他根本就沒回家去。

翻開聖經地圖看一看,從迦拿到迦百農不過 20多公裏的距離,若從中午的未時算起,走幾個小時的路,傍晚就可以到達了。如果這愛子心切的大臣真的相信耶稣的話,則必馬上就趕回家,看看幾乎就死了的兒子是否真的活過來。

可是,因爲他根本不信耶稣的話,心想耶稣既不願與他一起回家,那兒子就肯定無救了,所以心灰意冷地等到第二天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碰見他的僕人,才知道他兒子活了。“他就問什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這應證了他“昨日”聽了耶稣的話後並不信,因此才不急着回家。

由此而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反過來豈不順理成章就成了,“那人不信耶穌所說的話就不回去了”嗎?

結果,今天的“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與昨日的“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實質上

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爲,不管是不見不信,還是見了才信,都不能與不見也信的“真信”相提並論。

但無論如何,“未時”是與數字 7連在一起的,暗示說雖然大臣和他一家的信是“小信”,但神還是憐憫地使之有份於 7 所代表的千年國度。實際上,他們就是末後許多蒙恩進入千禧年的信徒的預表。

1/2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裏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約 5:2-3)

“畢士大”的意思是“恩慈之家”或“流動的泉水”;數字 5代表神的恩典。“廊子”的對等譯字是“十字架”的字根——“站立”。

這些湊在一起,告訴我們一切的救恩都與羔羊的救贖分不開。神施恩典給“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其最終目的是要讓他们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能站立起來。

有意思的是,這醫治的恩典是與“流動的泉水”連在一起的。這意味着只有從聖靈來的生命活水才能引出改變。

“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就是爲了使池裏的“死水”變活水。那躺了 38 年的病人,之所以一直得不到醫治,就是因爲想動卻一直摸不到“活水”。這與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了 38 年,一直無法進迦南,是同樣的道理。

主的一句話,就像活水使他得醫治。然而,身體得醫治並不等於靈魂的得救。所以,我們才看到後來主再見到他時,對之提出的警告:“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

1/23

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祂在安息日做了這事。(約5:15-16)

主耶稣在地上傳道的時候,常在安息日醫病、行神迹,引起了猶太人極大的不滿,認爲祂幹犯了守

安息日的律法。

但是,主卻一直強調,祂才是安息日的主。這讓我們看到,如何理解安息日的實質,是一個何等重要的課題。實際上,主心目中的安息日,是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是星期日),那是回歸到原來就存在,不受時空限制的永恒之中。

但是,猶太人卻把安息日視爲七天的第七天,把之定在星期六。結果,就落在神 6 天創造的時間裏面。

這個差別太大了,若人無法從舊的觀念中走出來,就會像“那人”一樣,雖然得到了主的醫治,最後卻又跑回去與猶太人同流合污。無可挽回的結局是“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了。

今天的信徒也一樣,如果你看不見人類復活之後永恒的安息日,就勢必把天國和神國度混在一起,結果,永生之道就變了味。這是從“那人”身上,我們應看到的教訓。

.

1/24

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可 6:52)

“五餅二魚”的內涵是什麽?(參看《馬太福音》第 14章;《馬可福音》第 6章;《路加福音》第 9章;《約翰福音》第 6章)

主耶稣在地上傳道時,行了不少的神迹,散載於各卷福音書中。其中,只有一個神迹,四福音書中均有記載,那就是五餅二魚的故事。

在這一個神迹中,我們看到主耶穌用五餅二魚,喂養了許多人。吃的人,約有五千男人;而且,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還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這一個許多人都知道的神迹故事,卻不是許多人都明白它的真實涵義。

實際上,它的深刻涵義是與人類最後的復活有關的。

在這個故事中,首先要明白的是這五餅二魚到底代表了什麽?

主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喫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 6:51);又說:“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約 6:54)

祂所說的“糧”,與“餅”是同一個字。也就是說,五餅二魚就是指着吃祂的餅和肉的人,在末日要復活這件事說的。

希臘文的“魚”字,是由“耶稣、基督、神的、兒子、救主”等五個字的頭一個字母所組成的。在信徒慘遭迫害的早期教會期間,“魚”是信徒之間互相聯絡的暗號。

所以,數字 5代表神與受造者之間的關系;2代表分別。這五餅二魚實際上是包括了當人類第二次復活到來之時,所有認過耶稣爲救主的人,將在白色大寶座前接受神的審判,進入各自有別的最後歸宿。

.

1/25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還有幾條小魚。”(太 15:34)

眾人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可 8:8-9)

除了五餅二魚的故事之外,主耶穌還行了類似的神跡,就是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喂飽了四千男人。這後一個神跡,只記載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之中。

同樣地,它與五餅二魚的神迹相似,也與人類的復活有關。兩者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數字的不同而已:

一邊是 7餅、幾條小魚、有 4000男人吃餅;另一邊是:5餅、2 魚、有 5000男人吃餅。

首先,必須弄明白這些數字與千禧年的關係,才能理解它們所指向的人類復活。在《馬太福音》的耶稣家譜中,一共出現了五個女人。我們已經談過其中的第四個女人——烏利亞的妻子,代表了整個

千禧年的時代。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到,4000 = 4x1000,它對應於第四個女人所代表的千禧年時代,特別與人類的第一次復活有關;而 5000 = 5x1000,它對應於第五個女人馬利亞,代表千禧年的結束,與人類第二次的復活 有關。

數字 7與聖徒進入天國享安息有關,它與“幾條小魚”,連在一起,意味着在千禧年的開始期間,能夠進入頭一次復活行列的人實際上少之又少;而進不去的人,都落在不算數的“婦女和孩子”之列,只有等到第二次復活到來之日再說。

“七餅和幾條小魚”的神迹故事,只記載在《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之中,因爲這兩卷書是針對着聖徒和門徒講的,意味着若還沒有走上作主門徒之路的信徒,要在千禧年開始的時候,加入第一次復活的行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1/26

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着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路 9:28)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着的那兩個人。(路 9:32)

以上的經文,可以和“五餅二魚”的神迹一起連着看。主耶稣在第八天的變像,預表包括所有信徒在內的人類最後的復活,將在第八天,也就是七日的第一日發生。

因爲第七日只有開始的“晚上”,接着與“早晨”接軌後就進入了“白天”的永恒,所以第八日實際上是與第七日“重復”在一起的。它的“頭”與人類的第一次復活連接;它的“尾”與人類的第二次復活連接。由此而來,你就明白主耶稣在第八天變像是什麽意思了。

彼得和他的同伴的“打盹”,原文字典指出它的意思是“沉睡”;而“清醒”的字源則跟“復活”的字源“喚醒”連在一起。

聖經上常把人死了叫“睡了”。所以,彼得和他的同伴的“打盹”,實際上是暗示他們都死了;當他們“清醒”——復活的時刻,就可以看到主榮耀發光的身體了。

還有,與主耶稣在變像山上站在一起的是摩西和以利亞,他們一個代表從死裏復活的聖徒;一個代表活着被提的聖徒,這兩者就是組成人類第一

次復活的隊伍的成員。隨着第七號的吹響,他們將像“箭人”一般,直沖雲宵在空中與主見面,那是一幅何等驚天動地的圖畫!

1/27

過了六天,耶穌帶着彼得、雅各、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可 9:2)

過了六天,耶穌帶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太 17:1)

上面的兩處聖經,同樣說到主耶稣上變像山的事,只是時間與《路加福音》所說的不一樣。《路加福音》提到的時間是“約有八天”;而《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提到的時間則都是“過了六天”。

實際上,“第八天”與“過了六天”並沒有矛盾之處。因爲,所謂“過了六天”就是進入了七日的第一日,這與第八天爲七日的第一日是一致的。主耶稣就是在這一天從死裏復活的。

同時,若我們把這“過了六天”,與“七個餅、幾條小魚”的神迹連在一起的話,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次主耶稣變相山上的變了形象,是跟人

類的第一次復活連在一起的。

而且,它還讓我們看到,在千禧年開始的時候,能夠進入頭一次復活行列的聖徒,實際上只不過是“幾條小魚”,即人數少之又少。換言之,若不是神特別恩典的呼召和揀選,要進入其中談何容易。

1/28

喫的 人 , 除 了婦女孩子 , 約 有 五千。 (太 14:21)

喫的 人 , 除 了婦女孩子 , 共 有 四千。 (太 15:38)

在四福音書中,都記載主耶稣在行五餅二魚的神迹時,吃餅和魚的男人約有五千;或用七個餅及幾條小魚喂養了四千男人。

然而,只有《馬太福音》特別提到,“除了婦女和孩子”——即把這些人排除在外。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吃了餅和魚,為什麼“婦女和孩子”卻不能算數呢?

原來,聖經原文上的“人”,有兩個不同的編號,一個指“舊人”;一個指“新人”,後者常翻譯爲“丈夫”。五千、四千的“男人”,都是指着“丈夫”而言。

可見,並非所有的信耶稣的人的生命都是一樣的。所以,站在聖徒的角度,《馬太福音》就把所有達不到進入天國生命標准的信徒,都劃到了不算數的“婦女和孩子”的範圍。

由此一來,我們就得明白,雖然同樣是吃了主的餅和肉;最後同樣都要復活,但每個人的復活次序是不一樣的。這既解答了爲什麽基督徒彼此之間的靈命參差不齊;又鼓勵我們勇往直前,盡快加入被數算的“丈夫”的行列。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明白,所有被數算過的“丈夫”,相當於舊約《民數記》中被數算上冊,可以上戰場打仗的“男丁”。從這個角度而言,“男丁”或“丈夫”,就相當於名字上了生命冊上的人,而不算數的“婦女和孩子”則成了被排除在外的人。那麽,它所象征的用意,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反省了。

1/29

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 6:9)

在四福音書中,唯有《約翰福音》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五餅二魚的性質。

由 以 上 的 經文, 我 們 看 到那五 個餅是 “ 大麥餅” ; 而那兩條魚 , 是與其 它 的 魚 不 一樣的“魚”。因為,其字源是來自“煮熟的肉”,特指醃制過的魚。換言之,這兩條魚是經過加工處理過的“熟魚”。

在猶太地,大麥用以指初熟的莊稼。它的特性是外表粗糙而不為人所看重,但卻被神所看中。所以,那孩童獻上的五個餅,帶有初熟果子的含義在其中。

同時,並非所有的“魚”都能被神派上用場。因為,帶有腥味的“生魚”讓人聞而作嘔,難以下吞。只有經過加工煮烤過的“熟魚”,才能為人帶來益處。那孩童獻給主的,不是一般的魚,而是充滿着基督香氣的“熟魚”。

最後,還要談一下那個獻上五餅二魚的孩童。這“孩童”在聖經中只出現過一次。聖經學者告訴我們,這一個“孩童”,是一個雙重指小詞。也就是說,他和其他小孩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小了又小的“小孩童”。而這樣的一個“小孩童”,可以昵稱為“夥伴”。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這一個在主的門徒看來,完全不算什麼的小小孩童,卻是一個真正認識主的“夥伴”。他之所以蒙主的悅納和使用,不是因為他比誰都大,而是他比誰都小。

1/30

他們喫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蹧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喫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約 6:12-13)

眾人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太 15:37)

這些所謂的“零碎”,它的字源來自“擘開”。它象征主被“擘開”的身體是不能蹧蹋的。“蹧蹋”二字,聖經上也常翻譯爲“失喪”。主的話是永遠

長存而不能失喪的,所以我們看到要用十二個籃子和七個筐子裝起來。

12 是完全的數字;7代表千禧年,當把十二個籃子和七個筐子連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它所要表達的意思,離不開千禧年乃是神爲祂的子民所預備的,充滿着特別恩典的時代。藉着在千年國度裏的學習,最後神的百姓的生命得以成熟,就可以進入 12 所代表的完全,成爲名字記在生命冊上的人。

2/01

夜裏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祂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太 14:25-26)

繼五餅二魚的神迹之後,主耶稣行的神迹是夜裏在海面行走。

實際上,主行此神迹之目的,是要顯明在主裏面的人,復活後必有超自然的靈體,可以跨越時空,就像祂黑夜在海面行走一樣。

這裏講到的“鬼怪”,其字源來自“無實體的形

象”,即指主的門徒就像見到了沒有實體的靈一樣。

此一情形,就像主從死裏復活之後向祂的門徒顯現一樣。“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耶穌說:“你們為什麼愁煩?為什麼心裏起疑念呢﹖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 24:37-39)

因此,聖經才指出,“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可 6:52)若我們對人類復活這一福音的核心思想認識不清,勢必像當年愚頑的門徒們一樣,無法明白五魚二餅的真實內涵。

2/02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着說:“主阿,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 人哪 ,為什麼疑惑呢? ” (太 14:28-31)

這段經文啓示我們,要真正把人類死裏復活的觀念落實到實際的生活當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原文字典指出,“疑惑”的意思是“兩邊站”。當彼得腳踏兩隻船,又信又不信;又看耶穌又看自己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就脫離了承載神跡的軌道,往下沉是必然的事。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體會人復活之後,靈體超越時空的感覺。但是,卻可以當身體在地上存活的時候,就進入靈命復活的經歷,使我們不被消沉、恐懼、死亡的靈所轄制。

彼得的“小信”嘗試,對我們來說,既是激勵,又是警戒。

2/03

我對你們說:“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話不是指着餅說的。你們怎麼不明白呢?”(太 16:11)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 8:15)

當談到分餅的事時,主耶稣特別提到要預防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希律的酵,也就是這三種人對人死裏復活的錯誤看法。

首先是撒都該人,他們不相信有復活的事;

其次是法利賽人,他們相信有復活的事,但卻是自以爲義,假冒爲善的一夥,以爲人復活後神的審判只針對別人,與自己無關。或者換句話說,現代的法利賽人都以爲頭一次的復活,必有自己的一份在其中;

最後是希律,他誤以爲復活可以把一個人的賬,算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從而,說耶稣“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裏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裏面發出來。”(太 14:2)

如果你對人類復活的觀念落在以上三種人中的任何一種,那麽,你就還不明白五餅二魚的故事涵義,還未能脫離“愚頑”的階段。因爲,你若不相信有復活的事,或認定自己必有份於頭一次的復活,或以爲還有什麽來世輪迴的事,那就會鑄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錯。

2/04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3)

《約翰福音》第九章,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描述了主耶稣如何醫治一個天生就瞎了眼的人。一開始主就指出,隱藏在這個瞎子後面的真相是人所無法理解的。主無非藉着醫治這個瞎子,爲我們顯明神的作爲。

原文字典指出,“瞎眼”的字源與“自高自大”連在一起。它就像“冒煙”一樣,越冒越濃,最後終於讓人什麼東西都看不見。

在大迷惑的“濃煙”越冒越凶的今天,我們惟有時刻意識到自己是瞎眼的,才能蒙主的憐憫和保守,從“瞎眼”中走出來。

2/05

趁着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 9:4)

在這節聖經中,“趁着白日”在原文中的意思是“直到白日”;“沒有人能做工了”的動詞時態是現在式。

換句話說,這句話的原意不是說,現在是白天,所以我們必須趕快做工,免得黑夜到了做不了;而是恰好相反,表明主是在黑暗之中,在沒有人能做工的環境下來做這件事的。“直到白日”——那時什麽真相你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自然沒有什麽可說可做的了。

由此,你就不難理解,爲什麽主耶稣在地上傳道的時候,有那麽多的人抵擋祂,因爲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瞎子。所以,主耶稣才斥責法利賽人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 9:41)

今天,我們碰到同樣的問題,自以爲活在白天之中,要爲神發熱心、多作工,卻不知道現在是黑夜,自己是瞎子。這教訓還不夠深麽?

.

2/0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約 9:6)

主醫治瞎子的第一道“手術”是用唾沫和泥來抹瞎子的眼睛。不容置疑“吐唾沫”這個動作,乃是代表對人的羞辱。當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羅馬的兵丁吐唾沫在祂的臉上,不就是為了羞辱主嗎?

泥土的微不足道,則人人皆知。當“吐唾沫”和“泥土”這二者連在一起的時候,它們所代表的卑微、受辱的含義已經明瞭若揭。

也就是說,主讓我們明白,唯有聖靈藉着卑微、忍辱負重的環境來膏抹門徒時,人才能找到自己該站的立場。這是主為瞎子“開天眼”的前提。

2/0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裏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約 9:7)

主醫治瞎子的第二道“手術”,是要他往西羅亞

池子裏去洗。

“西羅亞”的意思是“奉差遣、流動的小溪”。也就是說,“奉差遣”就好像“流動的小溪”那樣,不管別人怎麽樣,自己不停地流着。而“奉差遣”的過程,實際上是聖靈帶領門徒,不斷進入潔淨自己的經歷。

從《約翰福音》第九章的詳細記載,我們知道這瞎子在蒙主治癒之後,確實是沿着一條不斷被人“吐唾沫”的“小溪”走過來的。

他沒有因為蒙神的醫治而得到眾人的肯定和讚賞,反而一直受到法利賽人的刁難、歧視和迫害。甚至,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因為害怕被趕出會堂而不敢認同他。

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為主作真實見證的堅定立場。那怕最後被老羞成怒的法利賽人趕出了會堂,仍然不為所動。

這個天生瞎子得醫治所走之路,正是許多末後的“瞎子”蒙醫治的借鑒。

2/08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嗎?”他回答說:“主阿,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他說:“主阿,我信!”就拜耶穌。(約 9:35-38)

聖經原文指出,這處譯文中的“神的兒子”,原來是“人子”。所以,實際上,主耶穌是問那重見光明的瞎子說:“你信人子嗎?”

要知道,這兩個稱呼的差別可大了。一個是高高在上,眾人所望的目標;一個是低低在下,遭人羞辱的對象。

但是,那在心裏面已經真正認識主的瞎子,並不為名字所惑,他知道人子就是神的兒子。所以,毫不猶豫地向人子下拜。

多少的時候,信徒總以為,自己的問題得解決,環境獲改變,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神顯出了祂的作為,得榮耀的時刻。

但是,神有不一樣的看法。當我們為主作見證得不

到認同而仍能站穩立場;或者,當主以人子的卑微身份出現,我們仍不以為恥地認定祂時,才是我們真正把榮耀歸給神的時刻。

這也是這個天生瞎子得醫治的見證,帶給我們最深刻的反省。

2/09

法利賽人中有的說:“這個人不是從神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他們就起了分爭。(約 9:16)

主耶稣在安息日,叫病了 38 年的病人起來行走。同樣,祂也是在安息日讓天生的瞎子得看見。從而,引起了猶太人的分爭。

這讓我們看到,象征進入永恒之中的安息日,一直是猶太人難以過得去的一道坎。因爲,這道坎與人類最後的復活連在一起。

從一開始,主就指出我們現在都落在黑夜的光景中,因爲看不見復活的光。當年,主在安息日頻頻行神迹,爲的是要讓猶太人明白“七日的第一日”的真正含義;同樣,聖靈巴不得今天的人都

能明白主來日子,就是進入“安息日”的真相。

若你還是不明白,就只能像法利賽人一樣,圍繞着一大堆不同觀點的教義,爭論不休罷了。

2/10

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約 11:5)

在聖經中,題到被耶稣所愛的人,除了以上所說的“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還有一個向祂求問永生之道的少年財主,“耶穌看着他,就愛他。”(可 10:21)

有人指出,這少年財主就是主耶稣使之從死裏復活的拉撒路。從聖經的整體性出發,此一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話,那麽,我們就應該明白,拉撒路的死不是偶然的;主耶稣在他死了四天之後才“叫醒”他,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它印證了雖然財主進天國是難的,但“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2/11

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 19:26)

在以上的經文中,有兩個“在”字。原文字典指出,它的字義帶有“近”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句話可以理解爲“近人這是不能的,近神凡事都能”。

這個“近”字,真是畫龍點睛般地爲我們指點了迷津。

可想而知,活在當前這個財主富翁與日俱增的社會裏,能找得到天國窄門的人已經不多,就別提見到“窄門”之後,又有多少人望洋興歎不敢、不能進去,你就得明白這天國的窄門有多難進,小路有多難走。

特別是當你“近人”時,大家都互比面子,爭名逐利奪地位,要勝過瑪門的試探是不可能的。

但是,倘若你願意“近神”,主必伸出恩典的手,幫助有心進天國的肥胖財主們“瘦身”擠進天國的窄門。

2/12

亞伯拉罕說:“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裏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 16:25)

在聖經中,還有另外一個名叫“拉撒路”的。他是一個在財主家門前討飯的,死後在亞伯拉罕的懷裏得安慰。

“拉撒路”一名的意思是“神所幫助的”。

也許,我們很難明白這一個討飯的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並且狗來餂他的瘡。”他的名怎麽會與“神所幫助的”挂上鈎?

但是,從亞伯拉罕的話裏,我們看到一個屬神的人,似乎生前的享福和受苦,與之死後所受到的“待遇”成反比。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麽神幫助拉撒路生前受苦,死後得安慰,就不是什麽不好理解的事了。

同樣,主也藉着讓祂所愛的拉撒路死到臭了,使這個“憂憂愁愁的走了”的少年財主,復活後能

夠進天國,這不也是“神所幫助的”,才能完成的神迹嗎?

2/13

他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 11:3-4)

當馬大和馬利亞打發人去見耶稣,告知祂她們的兄弟拉撒路“病了”的時候,實際上拉撒路的肉體已經死了。

因爲,主“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約 11:6);而當兩天後,“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約 11:17)可見拉撒路“病了”就是死了。

他的“病”,其字源與“軟弱”連在一起,這是指着靈命的軟弱而言。主耶稣說他的病不至於死,神要在他身上得榮耀,不只是指拉撒路的肉體還會活過來,更暗示神愛他,所以不會讓他的靈魂最後落進火湖。

如果說,拉撒路就是那“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的少年財主,這正好說明他的死絕非偶然。

神讓之死,把他從“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釋放出來,顯明了“神凡事都能”,這豈不是神最大的榮耀嗎?

2/14

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穌這話是指着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耶穌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約 11:11-14)

聖經上常把人“死了”叫“睡了”。這無非在提醒每一個人,“睡了”的人總有醒過來的一刻。所以,人的復活就像“醒了”,是必然而自然發生的事。

但是,主當年的門徒們,對於人生死的問題一直無法看透。所以,當主說去“叫醒”拉撒路,他們以爲他還活着;當主說拉撒路“睡了”就是死了,他們一時還是難以轉過彎來。

今天的信徒何嘗不是一樣。若我們真的把死了就是“睡了”刻在腦海裏,那麽,對於人之肉體的死亡必然不會太在意。而且,“睡醒”之後往哪裏去——天堂還是火湖,一旦成了人生活着的焦點,你的人生觀、價值觀肯定與前大不一樣。

2/15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 看見神的榮耀嗎? ” (約 11:39-40)

數字 4代表所有的受造物,當然也包括了人在內。主耶稣在拉撒路死了 4 天之後,人以爲“他現在必是臭了”的時候才叫他復活,這裏面隱藏了一個極大的屬靈啓示。

當主耶稣在得知拉撒路死了的消息後,對祂的門徒說過這樣的話:“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約 11:15)因爲,一講到死,人馬上想到的是肉體的死,而忘記後面還有靈魂的死在等着;一提到復活,人也

以爲復活是跟時間連在一起的,似乎死的時間越短就越容易復活過來。

在主叫人復活的三個實例中,有斷氣不久的管會堂的女兒;有已經裝在棺木裏,擡去埋葬的寡婦的兒子;還有“必是臭了”的拉撒路。神要我們明白,人類復活這件事是與時間無關的。不管死了多久的人,當神叫人復活的時刻一到,通通都要活過來接受神的審判。

這是福音的核心,也是人最難相信和接受的一點。 主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這裏說所的“榮耀”,其字源來自“想法”。只有當人真正相信的時候,才能與神想到一塊。一旦人深刻認識死裏復活的真谛,必定爲你的生命和生活帶來極大的沖擊。

2/16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着布,臉上包着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約 11:43 44)

主耶稣呼叫拉撒路的聲音,讓我們想起了祂所說

的一句話:“你們不要把這事看作希奇,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裏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約 5:28)

值得一提的是,當拉撒路從墳墓裏走出來的時候,“手腳裹着布,臉上包着手巾”。也就是說,原來生前捆綁他的東西,在復活的時候並沒有自動消失。如果不是主命令說:“解開,叫他走”,恐怕這些東西就會陪同他走到底。

後來,我們看到“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約 12:10-11)

由此,我們才明白主耶稣叫拉撒路復活之目的,是爲了給他有一個“補課“的機會,不至於最後“手腳裹着布,臉上包着手巾”地站在白色大寶座的面前;而是爲耶稣作見證,爲主殉道,最後自己的名字能被記在羔羊的生命冊上。

.

2/17

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 (約 11:5)

他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約 11:3)

猶太人就說:“你看祂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 11:36)

在以上的三節經文中,每一節都有一個“愛”字。但是,原文字典指出,它們是不一樣的“愛”。

其中的第一個“愛”—— 耶穌素來的“愛”,指神那沒有親疏內外之別的大愛;而另外的兩個“愛”,不管是出自拉撒路兩個姐妹的口,還是出自猶太人的口,都是指帶有人情味的“親朋之愛”。

換言之,人總是誤解了神的愛。神的愛與人的愛之間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前者在乎的是人的靈魂最後的歸宿;而後者看重的卻是今生肉體的興衰存亡。

哪怕是在耶稣腳前得到了最好福份的馬利亞,在這一點上也誤讀了主的愛。以至於拉撒路一死,她就傷心的哭得天昏地暗,連主來了都沒有去迎接。甚至後來“到了耶穌那裏,看見祂,就俯伏在祂腳前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約 11:32)她一心以爲,肉體的不死就是神之愛的最高體現。*

可見,要從人的愛轉進神的愛,是何等艱難困苦的一件事。然而,若這個彎轉不過來,平安、永生,都不過成了一道碰到死就不耐靠的虛牆。

___________________ * 有關拉撒路從死裏復活的事,可以參看《天天拾嗎哪(1):如霜的珍珠》中 5/30 - 6/03 的信息。

.

三、天國的比喻

2/18

祂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喫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 13:3-8)

在這一個撒種的比喻中,我們看到主把世界上接受福音的“土”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壞土”,另一類是“好土”。

“壞土”之中,又分爲三種:路邊土、石頭地、荊棘地;

“好土”之中,又分爲三種:結實一百倍、結實六十倍、結實三十倍。

此一分別的原則,是我們認識天國比喻含義的鑰匙。

嚴格地說,這個撒種的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之中,所以這些話是對聖徒與門徒說的。你必須明白這一點,才能認識神如何通過一步步的篩選,來造就門徒和聖徒的生命。

2/19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 13:19-22)

以上的經文,指出門徒要跨越三種“壞土”,就必須過三關:

第一要跨越“路邊土”過“鬼”關,排除撒但的幹擾。當門徒接受走十字架之道時,魔鬼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叫你不要信,或不要信得“走火入魔”。

第二要跨越“石頭地”過“死”關。當門徒因着信仰而面臨逼迫時,怕不怕苦,怕不怕死就成了真實的考驗。

第三要跨越“荊棘地”過“錢”關。門徒能否從“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之中走出來,是走天路最大的考驗。特別是在瑪門之風大行其道的今天,更成了一道最不容易跨越的難關。 作爲主的門徒,這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三道必要跨越的屬靈難關。

2/20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 4:8)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 13:8)

在以上的兩處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前者由由三十倍上到六十倍,再由六十倍上到一百倍;而後者卻從一百倍退到六十倍,又從六十倍退到三十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爲《馬可福音》是站在門徒的立場寫的,或者說,是說給神的仆人聽的。作為一個僕人,所注重

的常常是工作的果效。由三十倍上到六十倍,再由六十倍上到一百倍,力求結出越多越好的福音果子,是每一個神的僕人心中自然的願望。

而《馬太福音》是從聖徒的角度,闡明神注重生命質量勝過數量的原則。從一百倍,減到六十倍,再減到三十倍,正是神在造就聖徒的過程中,通過重重關卡的淘汰和篩選,使其生命品質變得越來越紮實的具體表現和結果。

是什麽樣的生命,就會追求、看重什麽樣的數字,這些都不過是門徒或聖徒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罷了。

2/21

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太 13:24-26)

主直接了當地指出:“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太 13:37-

40)

“稗子”的對等譯字是“有芒的毒麥”,在它的種子中就蘊長着病毒。開始長苗的時候,就連富有經驗的農夫,都難以分辨何爲麥子,何爲稗子。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稗子就慢慢地原形畢露了。

當麥子成熟的時候,越飽滿的麥穗下垂得越明顯。但是,鋒芒畢露,迎風招展的“稗子”卻剛剛相反, 由此,你也就不難認出誰是“麥子”,誰是“稗子”了。

2/22

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太 13:25-26)

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可 4:26-28)

以上兩處聖經所說的是同樣的事,應該連在一起看,其中兩處經文都提到的“苗”字,原文字典

指出是個“草”字。

也就是說,那“苗”並非指麥苗,而是指草,即“稗子“的代名詞。在人睡覺的時候,魔鬼偷偷摸摸地把它混在麥子裏,結果就長出稗子來。

同樣地,“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中提到的“人”,原文指出是“舊人”,即撒但的人,當人睡了之時,偷偷地把惡“種”撒在地上,接着很快就長出了草。

然而,麥穗並不因爲草的存在而影響自己的成長和成熟。

這 一 方 面告訴我 們 , 有 許 多 來 自異端邪教的“惡”種,信徒看不清的原因,因爲它們都是在人睡覺之時進來的,所以必須警醒;但另一方面卻激勵我們不必害怕“毒草”,只要緊緊連在主的“穗”(字源來自“頭”)裏,最後必“結成飽滿的子粒”,等待收割日子的到來。

.

2/23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太13:31-32)

在此一比喻中,我們看到芥菜種原是好的,其最大的特點是“小”,因爲它“是百種裏最小的”。

主耶稣曾經說過:“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 17:20)

但是,當這芥菜種長成了一棵樹,而且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暗示說魔鬼和烏七糟八的邪靈都來附身,那就不正常了。而這卻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它正如《啓示錄》中有聲音喊着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啓18:2)

可見,聖徒若願意變成最小的“芥菜種”,隱藏在主的裏面,聖靈的大能必藉着這樣的器皿行移山倒海的神迹;然而,若不能守住“最小”的本質,芥菜種就會長成藏污納穢的芥菜樹,喜歡“大”的人以爲是好事,在神看來卻是厭惡的。

2/24

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裏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他的蔭下。(可 4:32)

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裏,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他的枝上。(路 13:19)

在《馬太福音》13章中所記載的 7 個有關天國的比喻,《馬可福音》只相應地記載了 3 個;《路加福音》則只記載了 2 個。其中,芥菜種的比喻,是唯一三卷符類福音書都記載了的比喻。

這暗示我們,不管是聖徒、門徒還是信徒,這個比喻必定有着普遍性的啓示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原文字典指出,這棵可以讓天上飛鳥宿在其上的

“宿”字,其字源與“支搭帳幕”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它與主的道成肉身,在地上“支搭帳幕”有關。

但是,這棵芥菜樹的成長卻不正常。因爲它所代表的是,約兩千年來,看似蓬勃發展的基督教勢力在世界的擴張,實際上卻是對主在地上“支搭帳幕”的一種誤解或曲解。

特別是在主來的日子越來越近之際,這棵芥菜樹更成了大巴比倫的代名詞。不管是信徒還是門徒,甚至於聖徒,都受到了撒但的迷惑和愚弄,以爲這棵芥菜樹是福音廣傳的象征。

而實際上,神在天上發出的聲音卻是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他所受的災殃。”(啟 18:4)

2/25

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 13:33)

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

都發起來。(路 13:21)

在這個比喻中,“三斗麵”中的“斗”,原文爲“細亞”,是一個衡量的單位。三斗相當於一伊法。

它首先出現在亞伯拉罕爲耶和華准備食物的時候:“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創 18:6)

基甸和哈拿獻祭中所獻上的量,(士 6:19;撒上1:24)都是一伊法,也就是三鬥麵;以西結吩咐獻上 的素祭的份量, (結 45:24, 46:5, 7, 11),也是一伊法。

可見,三鬥麵所預表的,是人與神密切的交通和美好的連結。

但是,一旦在麵裏加進了酵,就不好了。因爲酵代表了虛假、摻雜的罪,是神所不喜悅的。因此聖經才明文規定,凡獻給耶和華的素祭都不可有酵。(利 2:11)

所以,天國好像發起來的麵團,意味着它光有虛浮跨大的外表,實際上卻是不正常的。不管是芥菜

樹,還是發酵的麵團,我們都應該看到它們的負面含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路加福音》中僅提到的兩個神國的比喻,恰恰是芥菜樹及發酵的麵團。這暗示我們,對於信徒而言,聖徒好的品質不容易看見,而聖徒身上的“雜質”卻常常成爲信徒“復印”的副本。並且對神國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是表面化和片面化居多,誤解、曲解的東西不少。

這不由得我們不深思、反省。

2/26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太 13:44)

原文字典指出,這節經文中的“寶貝”的字義,帶有“放進明天”的含意。也就是說,這個比喻的意思與聖徒願意變賣自己一切所有,積財在天有關。

這一個比喻的真正含義,實際上並不好理解。

試想一想,如果那遇見寶貝的人,注目的焦點就在“寶貝”身上的話,他變賣一切把“寶貝”買走不就得了;爲什麽還要“把它藏起來”,並“買這塊地”?

在前面的比喻中,主耶稣已經說過,“這田地就是世界”。那麽,這一個埋在世界裏的“寶貝”到底指的是什麽呢?

實際上,它是代表聖徒雖然身體活在世界上,卻對世界死了的心。如果一個人對世界的心還不死,“放進明天”的積財在天,談何容易?所以,變賣一切以換取對世界的死心,並把對世界的一切情欲徹底埋葬,就是那只能藏起來,而不能拿着走的“寶貝”。

明白了這一點,並願意“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的人,大概離作聖徒的距離,就不會太遠了。

2/27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 13:45-46)

我們知道,真珠的的産生,是貝殼類受到沙子等外來物的侵害後,自身所分泌出來的液體,一層層地塗抹在入侵物的外表而慢慢形成的。

主耶稣所講的此一比喻,是指出能夠進入天國的聖徒,必須有貝殼類這種自己受苦,卻仍然能夠“包容”外來傷害者的寬廣心胸。

同時,“珍珠”還與“純潔”連在一起,表明聖徒的一舉一動都應該出於污泥而不染。

那一個尋找並願意變賣一切來換取這顆珍珠的買賣人,代表了所有願意撇下一切,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的聖徒。他(她)們所做的“買賣”不是別的,而是抛棄舊生命,換取新生命。

2/28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裏,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裏,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 13:47-50)

當主再來的時候,所有的“水族”都要被一網打盡。

以上比喻中所提到的好的、正常的,都會進入“義人”的行列,成爲神手中要使用的器皿;而不好的、不正常的,則會落入“惡人”的隊伍,被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同時,你還要注意到,這個比喻是與末日收割麥子和稗子的事連在一起的。它們乃是從不同的角度,去闡明同樣的一件事。

一個是從“水”進入,把“水族”中好的與不好的分開;另一個是就“地”而論,把“麥子”與“稗子”分開。此一分開的原則,貫穿於整本聖經之中。

而且,不管是水中的“水族” ,還是地中的“麥子”與“稗子”,那都不是指着外邦人說的,這一點你可不要弄錯。

.

2/29

耶穌說 完 了 這些比 喻 ,就離開那裏 。 (太 13:53)

《馬太福音》中有關天國的 7 個比喻,就像一個長長的麵包,撒種的比喻相當於麵包頭;末日撒網收“水族”的比喻相當於麵包尾;以上有關麥子與稗子的比喻,就像兩邊的麵包皮;中間夾着不同性質的四片肉:一邊是芥菜樹和發酵麵團;另一邊是埋在地裏的寶貝和珍珠。

實際上,這一個長長的“麵包”,從“無千論”的觀點來看,就是千禧年的模式。當主耶稣從死裏復活之日,就在“麵包頭”揭開了千禧年的序幕;當主再來之時,也就是走到了收“水族”的“麵包尾”。

而在頭尾之間約兩千年漫長的歲月裏,就是麥子與稗子並存;寶貝和珍珠,與芥菜樹和發酵麵團平行向前的過程。生命品質達到了神所要求之生命標准的聖徒,進入了神在天上的國度;其它的人則在地上學習體驗人生的功課,不斷加深對神之道的認識。

而且,《馬太福音》中這七個天國的比喻,與《約翰福音》中七個神迹,都是與福音的核心思想連在一起的。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人類的從死裏復活的真相,才能明白它們所帶來的啓示價值。

2/30

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 13:52)

這是主耶稣在《馬太福音》中繼天國的七個比喻之後,緊接着講到的另一個的比喻。若你把之算爲第八個,則可以看到 8 所代表的復活,與 7 所代表的千年國度是緊連在一起的。

“從他庫裏拿出 新 舊 的東西來 ” 這句話 裏 的“庫”,在聖經中通常翻譯爲“財寶”;而“拿出”的字源則跟“抛、丟、出去”連在一起,它與聖經中所提及的“趕鬼”的“趕”字,乃是同一個字。

於是,我們明白這個比喻的意思,與積財在天和趕鬼分不開。也就是說,作爲一個“文士”,即只從字面、理論上去認識聖經的人,若要走上作主門徒的路,首先就得把積財在天的理論付之實際行

動,把自己身上的鬼給趕出來。而且,不論“新舊的東西”——不管好壞貴賤,通通都要“抛”出去。這就是“撇下一切”所指的意思。

由此可見,積財在天與趕鬼這兩件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過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而且,它又自然地與復活連在一起。想一想,如果你真能加入頭一次復活的行列,還願意讓沉甸甸的“元寶”,拖住自己“被提”的腳,或在乎從鬼那裏,再得到什麽好東西嗎?

.

四、積財在天

3/01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太 6:24)

“瑪門”的字源跟“信賴、財富、貪婪”連在一起。今天的人對它的信賴、追求、貪得無厭地巴結,說明瑪門的魔力是如此之大,影響是如此的深,所以才神通廣大地當上與神相提並論的“主”。

然而,擺在我們眼前有兩個“主”,卻不是一樣的大。因爲,神與瑪門不是平行地平起平坐,而是置身於瑪門之上。從而,神與瑪門就成了一大一小的上下關係。

“事奉”的字源來自“奴仆”。實際上,當人不當神之奴仆的時候,必當瑪門的奴仆。如果你想成爲神的奴仆,就必須爬過瑪門的頭,讓它成爲你的奴仆。這對於願意事奉神的仆人來說,就成了一個極大的挑戰。

一旦瑪門成爲人的奴仆,不意味着你就是“神燈”的主人,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而是說,不必再當錢財的奴隸了。

每個人不同的遭遇,都有神測不透的旨意和安排在其中。造就人的,與被造就的混在一起;正面教員與反面教員走在一塊,這就注定了人對許多的事物摸不透,看不清。

不過,有一點卻始終不變,那就是事奉神的人必須不作瑪門的奴仆,才能走上事奉神的道路。

3/02

不要爲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太 6:19)

聖經原文字典指出,蟲子咬的字源是來自“馬、跳”。也就是說,你看到馬是如何一上一下地跳動,就會明白一起一伏的蟲子咬是怎麽一回事了。

在聖經中,馬是力量的象征。而“跳”是一個離地向上的動作。但是,不管馬跳得有多過高,始終都無法避免要掉回地面。主耶稣正是藉着這個比方,指出凡積 財 在 地 的 , 不管能力有 多 大 ,曾經

“跳”得多高,最後還是逃不了枉然虛空的下場。

還有,“鏽”的字源是來自“吃”。也就是說,能鏽壞的含義是“被吃掉了”。沒有誰,比今天的人更容易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那些在股市、金融等高風險市場上呆過的人,一聽到“被吃掉了” ,就心知肚明這是怎麽一回事。不管你今生賺了多少,或賠了多少,在神看來,只要 是爲着自己積財在地的,就通通算“被吃掉了。”

如果說,“被吃掉了”是明搶的話,那麽,“有賊挖窟窿來偷”就是暗偷了。在高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商業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氣勢席卷了全世界。然而,人們越來越覺察到,在高科技的後面,卻存在着許多不爲人知的陷阱。這些陷阱,就像賊所挖的窟窿,有一天總會把人所 積累的財富卷進“黑洞”裏。

3/03

所以,不要憂慮,說: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 6:31-32)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

你們了 。(太 6:33)

這兩處的聖經,乍看起來似乎意思連在一起,其實不然。

前兩節的經文,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既然如此,它們就不是神介意要加給聖徒的東西了。

下一節的經文,在原文中是以“但是”起頭的,也就是說,這一節經文與前兩節經文的含義恰恰相反。在原文中,“這些東西”一語中並無“東西“二字,而“這些”是指着前面所提到的“祂的國和祂的義”,並非與“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有關的東西。

所謂“先”求,是指“第一要緊”的求。倘若第一要緊的“祂的國和祂的義”都求到了,你還會在乎那些外邦人所求的東西嗎?

就算是神會把“東西”加給你,其最終之目的也無非讓你學習一手接過來,另外一手給出去,以擴大聖徒的心胸。這才是與“祂的國和祂的義”相配的生命 。

3/04

你們只要求祂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豫備永 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 財寶在 天 上 。 (路12:31-33)

以上路(12:31)講了與(太 6:33)同樣意思的話。只不過,主對這“小群”(原文的對等譯字是“小而暗淡的牧人”)的信徒,更加明確地強調,若想得到神加給的國,就不要懼怕接下來必須做的事——“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豫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

從舊的人性出發,若神要把東西加給你,高興都來不及,還有什麽值得害怕的?然而,主不是要給人東西,而是要信徒變賣所有的賙濟人,以便積財在天。所以,主才鼓勵他們不要害怕把東西拿出來。

此處經文中一開始所提到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的“只要”,其字源來自“許多、大大”。這告訴我們,神的國是經過“許多、大大”的祈求、禱告,你才會明白、認識及得到的。

如果人注重、等待的,只是那“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的東西;或以求神的國作手段,以得到這些東西爲目的,就難怪會誤解聖經了。

3/05

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爲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 6:34)

這節經文看起來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不要爲明天憂慮。

但是,原文的意思並非如此。因爲,在原文裏,這節聖經中的“爲”字是“進入”;“難處”的字源是來自“惡,沒有價值”。

因此,這句話的真實含意是說,不要進入明天的憂慮,因爲明天的憂慮,一天的作惡就足以造成。 而這種“作惡”,並不限於做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事。只要是活得“沒有價值”就算“入圍”了。

由於這一節經文是以“所以”起頭的,因此應該與上一節的經文:“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

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連在一起,才能正確地了解它的含意。

如果把以上兩節經文合在一起的話,我們便可以進一步領悟到,所謂作惡,或活得沒有價值,就是因爲沒有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所以祂沒有把神的國和神的義加給我們。如此一來,就免不了要進入明天的憂慮。

當然,這句話出自《馬太福音》,是對聖徒說的。所以,對一般信徒而言,難免懷疑神的要求怎麽定得這麽高。然而,如果你想當聖徒,那就得“理當盡諸般的義”了。

3/06

因爲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太6:21)

一般來說,我們總以爲只要自己的心是向着主的,就會積財在天。但是,主的話卻告訴我們,事實恰恰相反,是你的財富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也就是說,積財在天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就

可以應付過去的事。神要看的,乃是人實際的行動。

若你在天上的“賬戶”是空蕩蕩的,就別再說自己的心有多愛主了。

而且,就算人已經跨出了積財在天的第一步,神還要看你,是否心甘情願,以及“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太 6:3),默默無語地隱藏自己。倘若你所作的是爲了讓人知道,就已經失去了積財在天的價值。

3/07

按着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太 25:15)

在《馬太福音》第 25章,主耶稣舉了三個仆人的比喻,是與“銀子”有關的。這裏,我們清楚地看到主人是以“才幹”,也就是能力的大小來分配銀子的。

在地上,才幹和能力被視爲個人的重要私有財産。誰的才幹大,誰就可以坐高位;誰的能力強,誰

就可以多獲利。這樣的人,不論擺在哪裏,無疑都是人心目中認爲配得“重用”的角色。

但是,無論是那個用五千銀子又賺了五千銀子的仆人,還是那用二千銀子又賺了二千銀子的仆人 ,他們 得 到 主 人 的評價都是 一模一樣的 :“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 25:21, 23)

這就告訴我們,必須脫離屬世、屬地的觀念,你才能看到這個比喻的屬靈含義。

3/08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太 25:24-25)

從以上的話我們可以看到,主人作事的原則是“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這意味着種的人不見得是收的人;散和聚斂的地方可以不連在一起。也就是說,當把“銀子”散出

去時,別人得到了,你自己卻成爲一無所有。這正是那“惡”仆害怕的原因。

主人把銀子交給仆人的本意,是想擴大他們把銀子給出去的心胸。所謂“賺”是讓別人得益處。主人是根據每個人的心胸,即給出去的承受能力來分配銀子的。所以,只要你敢把自己的那一份通通給出去,並影響其它的人也跟着做,神最後要人“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的目標就達到了。

在錢財的問題上,是否把主的銀子當成私人財産占爲己有藏起來,始終與到底是事奉神還是瑪門這件事連在一起。敢不敢把神的銀子給出去,就成了“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與“又惡又懶”的仆人之間的一道分界線。

3/09

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裏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太 21:12)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太 25:27)

以上的兩處經文,其中都有“兌換銀錢的人”。但是,在原文字中,它們並非是同樣的字眼。

上 一 處 經文中帶有負面 含 義 的 “兌換銀錢的人”,其字源與“小錢、粘結”連在一起。

下一 處 經文中帶有 正 面 含 義 的 “兌換銀錢的人”,其字源與“四腳、步行”連在一起。

簡而言之,一個是被瑪門捆綁,被“粘”住了出不來;另一個的“腳”還能夠行走。也就是說,敢於把神給的銀子放出去。

由此,你就得明白,神對成敗得失的觀念常常與人相反。人以爲“賺”就是得到;但神卻認爲給出去才是真正賺到生命;人以爲所謂的“忠心”就是爲主守住“有”;但神卻認爲忠心就是敢於把東西給出去,直到“無”。

此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

3/10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 25:30)

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 17:10)

聖經中,“無用的僕人”僅出現過兩次,就在以上的兩處經文裏。

雖然同樣都是“無用的僕人”,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前者的“無用的僕人”是負面的;後者的“無用的僕人”是正面的,那是主耶稣要我們守住的本份。

原文字典指出,“無用的僕人”的字源是跟“借、提供急需品”及可以理解爲“不”,也可以理解爲“無”的字連在一起的。

就負面 的 “無用的僕人 ” 而言, 其行爲 是與“不”連在一起的。他把主人給的銀子埋在地裏,不敢把之“借”出去,成爲那些需要急需品之人的供應。因爲,這樣的“借”是有去無回的,想得

到物質性回報的人,都不想也不敢做。

就正 面 的 “無用的僕人 ” 而言, 其行爲 是與“無”連在一起的。因爲,他把自己對主人的忠心伺候,完全置於無名無利無地位,一無所求的地位。

所以,是有了卻不願、不敢“借”出去;還是把自己所有的都“借”出去,直到“無”的地步,就成了這兩種“無用的僕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字面叫人死,靈意叫人活。從這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3/11

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錠原文作彌拿一彌拿約銀十兩〕,說:“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路 19:13)

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路 19:16-19)

在《路加福音》中,我們看到主人給了十個仆人,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一錠銀子,當他們跟回來的主人交賬時,每一個人得到的回報卻不一樣。

這與《馬太福音》中,主人給了三個仆人不同數量的銀子,但拿了五千和二千銀子的仆人,最後得到的回報卻完全相同,顯然不一樣。

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爲《路加福音》是站在信徒的角度寫的。作爲信徒,經常關心的是做,及工作的效果。自然,做工的規律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所以,賺到的的銀子與管理的權柄就成了正比。

然而,不管怎麽說,用銀子去賺更多銀子的宗旨,都是與把錢財給出去的原則分不開的。只不過,《馬太福音》強調的是聖徒從有到無的生命品質;《路加福音》着眼的是信徒從無到有的工作效果。想一想自己心中注目的是哪一樣,就知道你是個什麽“徒”了。

3/12

衆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 15:1-2)

在《路加福音》第 15章中,主耶稣一口氣講了的三個比喻——迷羊、失錢及浪子回頭。最後,又講了不義管家的比喻。這四個比喻實際上是應該連在一起來看的。而且,四個比喻的背後,都牽連到兩班人。

他們就是一開始提到的衆稅吏和罪人,以及法利賽人和文士。

由此一來,我們便可以看到,那只迷失了的羊,那丟失了的一塊錢,以及回頭的浪子,都是衆稅吏和罪人的代表;而其它的九十九只羊,九塊錢,以及憤憤不平的大兒子,都是自以爲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的代表。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前者坦承自己是屬於迷失的一群;而後者則自以爲是眼睛看得清楚的“義人”。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麽那不義的管家會受到主人的誇獎了。

因爲,他同樣也是衆稅吏和罪人的代表。雖然其所行不義,但在主看來,還是比自以爲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要來得好。

無論如何,這不義的管家還會想到用主人的錢財,來爲自己打造未來的前途。可是,被瑪門困住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在積財在天的實際行動上,卻一個手指也不想動。

這種假冒僞劣善,能說不能做的德性,向來爲神所厭惡。從這一點上來說,這“今世之子”——不義的管家,豈不是比法利賽人和文士——這些自以爲是“光明之子”的,來得更聰明嗎?

3/13

我又告訴你們,要借着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路 16:9)

這一節經文中“錢財”在原文中與“瑪門”同爲一個字。“要借着那不義的錢財”的“藉着”,原

來的意思是“出來”;“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中的“無用”,其字義是“抛棄”;“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的“他們”在原文中是沒有的。

把這些連在一起,這節經文的真實意思是說,要從用不義的瑪門交結朋友中出來,到了抛棄錢財的時候,你們就可以被接納到永存的帳幕裏去。

可見,神並沒有認同那不義的管家用不義的瑪門交結朋友的作法。而是提醒我們必須脫離錢財的捆綁,如此,才能被祂接到永存的帳幕裏。

而且,這句話中的主要動詞時態都是過去式,表明這些事並非主來之日,地上的金銀財寶都派不上用場的時候才發生。而是什麽時候你抛棄錢財,從用不義的瑪門交結朋友中走出來,就什麽時候被神接進入了永存的帳幕裏。

.

3/14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托付你們呢? 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路16:11-12)

以 上 經文中提到 的 “忠心” , 是形容詞的“信”;“托付”則是動詞的“信”。

也就是說,在對付錢財即瑪門這件事上,神一直要看的是我們有沒有信心,是否敢於從它的迷惑和捆綁中走出來。由此,根據原文字典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話的言下之意是: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原文中並無“錢財”二字)托付你們呢?”——倘若你們一直不敢用信心對抗不義的瑪門,誰還會真的信你們呢?這就牽連到你所傳的福音,是否說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

“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倘若別人的東西你們都據爲己有而舍不得給出去,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豈不抓得更死麽?

五、趕鬼

3/15

在會堂裏,有一個人被污鬼附着。(可 1:23)

在會堂裏有一個人,被污鬼的精氣附着。 (路4:33)

以上兩處經文中出現的兩個“污鬼”,看起來似乎一樣,但在原文中,它們乃是兩個不一樣的“鬼”。

《馬可福音》中所提及的“鬼”,原文是個“靈”字。所謂的“污鬼”,是指“不乾淨的靈”。

《路加福音》中所提及的“鬼”,其字源是跟“分配財富或命運”連在一起的。

換句話說,如果人碰上的是,一直不願意把財富或好運分配給你的“壞鬼”,自然恨不得馬上就把它趕走;如果鬼分配給人的是財富和好運的話,雖然在本質上它是污穢的,但你會趕走它嗎?

尤其是在當前全世界都被卷進了商業浪潮的旋渦裏,各行各業無不向錢看的今天,財鬼成了“財神爺”及多少人日拜夜求的對象,苦苦捕捉的目標。對牠的光臨,個個都惟恐太遲;若來了,還有誰舍得把牠狠心趕走?

這種鬼的難趕,不在於它的可怕、可憎、可恨;而在於它留給人的可愛、可戀和可留。簡而言之,它們是一批“好鬼”。由此,你就得明白,只有當人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走上了當主門徒的路,才能開始看清這些“好鬼”乃是“不乾淨的靈”的真面目。

3/16

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太 10:8)

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可 1:34)

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路 9:1)

由以上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病”都是

與“鬼”連在一起的。而這些“鬼”的字源都來自“分配財富與命運”。當誰與這些“好鬼”粘在一塊的時候,各式各樣的病就接踵而至了。

因爲,“病”的字系跟“成癖”連在一起。由此而來,想一想,跟這一類的鬼打上交道的——財鬼、色鬼、食鬼、酒鬼、煙鬼、賭鬼……,哪一樣不是“病人”的“癖好”?

實際上,今天不少的人已經到了愛鬼“成癖”的地步。 而且,這種“傳染病”正鬧得越來越厲害。多少人深受其害,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得了被鬼附的傳染病,是這種愛鬼病帶給人最大的迷惑和禍害。

3/17

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牠就不出來〔或譯:不能趕牠出來〕。(太 17:21)

主耶稣說這話的言下之意是在警戒祂的門徒們,若不求神除去自己的私欲,就別想趕出這一類“分配財富或命運”的鬼。

藉着禱告求神憐憫,祂可賜下聖靈寶劍幫助我們

斬斷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及今生的驕傲;藉着禁食的具體行動,向神表明心甘情願讓祂挪開一切被鬼築巢的溫床。否則,人怎麽可能在熱衷於愛它、吻它、抱它的時候,輕易讓鬼離開呢?

值得一提的是,聖經中所提及的第一種“污鬼”——污穢的靈,新約聖經一共出現了 23次,而第 二 種 “ 鬼 ”——“ 分 配 財富或命運” 的“鬼”,新約聖經一共出現了 63次。後者比前者多出近三倍;也就是說,所謂的“好鬼”要比“壞鬼”更多;一般的信徒都難免被它糾纏。

還有,《馬可福音》所記載的耶稣行的第一個神迹是趕鬼;《路加福音》所記載的耶稣行的第一個神迹也是趕鬼。

這告訴我們,實際上,目前我們活着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牧者,還是羊;是門徒還是信徒,都面臨着趕鬼的考驗,千萬不要輕看了這件事的嚴重性和必要性。

.

3/18

人怎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太 12:29)

信主的人走天路碰到的最大攔路虎就是“分配財富和命運”的鬼。主耶稣把之比作“壯士”,你就可體會這塊絆腳石大到什麽程度。連主都不否認這個壯士是有力量的。你就得明白趕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們才看到有多少神的兒女,有心想把自己的“家具”拿出來,或者“家財”獻出來,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爲,都被那壯士給擋住了。它不會甘心,如此輕易就讓你走進神的國。

若我們真想進入神的國度的話,就非先把這壯士給捆綁起來不可。

那末,如何才能把這壯士給捆綁起來呢?主耶稣接着又把得勝的秘訣告訴了我們。

.

3/19

壯士披挂整齊,看守自己的住宅,他所有的都平安無事;但有一個比他更壯的來,勝過他,就奪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贓。 (路11:21-22)

主的話告訴我們,必須有一個比壯士更有力量的“超級壯士”來,才能把壯士給捆綁起來。那末,這位“超級壯士”又是誰呢?毫無疑問,祂就是主耶稣趕鬼時所靠的聖靈了。

聖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爲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壹 4:4)。

至此,我們終算有點明白了。原來,要想進入神的國,就必須先出“鬼門關”。而要出“鬼門關”,決不是靠自己的心思、意志和力量可以辦得到的。唯有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當聖靈臨到我們的身上時,信徒就能“奪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贓”。這裏所說的“盔甲兵器”,是指“全副軍裝”。“贓”的對等譯字是“剝奪”。也就是說,鬼原來所倚靠的全副

軍裝就是瑪門,現在你把之剝奪過來分給他人,而不是自己留着,這就是趕鬼的手段。

3/20

我若靠着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 12:28)

在這裏,我們清楚地看到主把神國的臨到與趕鬼連在一起。主耶稣的話明確地指出,神的國跟鬼是勢不兩立的。有鬼的存在,神的國就難以在信徒的心中立足;什麽時候聖靈把我們帶進神的國度,鬼就被趕了出來。

主在這裏所說的“鬼”,其字源是與“分配財富和命運”連在一起的。換言之,它是指許多人都巴不得與之攀上關係的“好鬼”。在它們的後面,都有着一個邪惡的力量在控制着,它就是鬼王別西卜——撒但的另一個別名。

當主耶稣在曠野受魔鬼四十天的試探時,撒但實際上就是以鬼王的身份出現的。

看看:“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

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路 4:5-7)

魔鬼並不是叫耶稣去做什麽十惡不赦的事,而是把一大堆的“好東西”都放在祂的面前。但是,主耶稣勝過了鬼王的試探,從而也爲我們奠定了趕鬼的原則與根基。

3/21

我若靠着別西卜趕鬼,你們的子弟趕鬼又靠着誰呢? 這樣,他們就要斷定你 們 的 是 非 。 (太12:27)

這 一節經文中 的 “ 你 們 的 子弟趕 鬼又靠着誰呢?”一句,原文裏並沒有“鬼”字。所以,主是在問:“你們的子弟靠誰趕誰呢?”

顯然,若法利賽人回答說他們靠神,而主耶稣靠鬼王趕鬼這種事能成立的話,那麽,法利賽人靠神趕神的罪名也就逃不過了。

實際上,這正是法利賽人一直在做的事。他們自以爲是屬神的人,卻時時處處都在想方設法迫害、趕

走耶稣。

此一斷定是非的原則,爲我們今天認識人、分辨靈立下了標准的法規。

如果我們認識到趕鬼的實質,就是神讓人能脫離瑪門捆綁的話,那麽,任何繼續與“分配財富或命運”的“好鬼”粘在一起的人,哪怕表面上聲聲句句說在趕鬼,實際上卻在趕神。

3/22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祂是被污鬼附着的。”(可 3:28-30)

主耶稣以上所說的這一番話,常使信徒們聽了覺得心頭沉重重的,不是味道。有誰想得罪聖靈,而招來“永不得赦免”的結局呢?

那麽,什麽樣的情形算是亵渎了聖靈呢?以上的經文爲我們揭開了尋求答案的思路。也就是說,要想明白主所說的話,必須把之與趕鬼的課題連在一起。

主耶稣已經說過,若靠聖靈趕鬼,就是神的國臨到我們身上。因此,褻瀆聖靈的意思,就是指誤解、妨礙、攔阻聖靈的趕鬼而言。結果,人無法進入神的國,必定跟隨魔鬼進火湖,這不就是進入“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的結局嗎?

信徒的難處就在於骨子裏,並不喜歡、認同和追求耶稣的趕鬼。約兩千年的教會歷史證明,基督徒並不怕受逼迫。因爲逼迫一來,信徒向神靠攏的心就柔軟了,聖靈也容易做趕鬼的工作。

但是,一旦污鬼擋道,“分配財富和命運”的“好鬼”紛紛出籠時,軟軟的鈔票就會使人心變得比石頭還硬。那時,人對來自聖靈的責備,就感而不動了。不知不覺之際,就悠悠然地落到了亵渎聖靈的陷阱裏。

當前,我們不正面對着這樣的“鬼”危機嗎?福音的本質已經被“好鬼”腐蝕得面目全非。屬天的盼望被物質和情欲掏成了空架子。主所看中的信心,不是看人的手抓到了什麽,又做了什麽;而是看你的心,是否真的能與鬼劃清界限,不爲鬼所動,所迷。

3/23

到了,就看見裏面空閑,打掃乾淨,修飾好了。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裏。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 (太12:44-45)

在以上這段經文中,所謂“裏面空閑,打掃乾淨,修飾好了”,實際上並不是指屋子裏面的情形,而是指住在屋子裏面的人的狀況。

因爲,在原文中,這一小節經文只是由“空閑、打掃、修飾”等三個動詞組成,既無“乾淨”,也無“好了”。而且,“修飾”一詞的字源是跟“世界”連在一起的。

由此,我們便明白聖經要表達的意思是:污鬼見到住在屋子裏的人,在悠哉悠哉地閑蕩着,就像拖着個掃把一樣,漫無邊際地過日子,最後慢慢地又跟世界認同、調和、混合在一起了。

正因爲如此,那污鬼才有卷土重來的機會。而且,還得寸進尺地帶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難怪,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

當前,我們正活在主耶稣再來之前,一個空前絕後的時代。鬼文化肆無忌諱地滲透到全地的各個角落,已經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然而,卻少有人看透鬼文化的本質,識破它所帶來的迷惑。

因此,爭取過“空閑”的日子,像拖着個掃把一樣漫無目標地活着,以世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修飾”自己,已經成了許多信徒的生活和生命模式。

如此一來,有多少人能攔得住,擋得了群鬼的造訪和進入呢?

.

六、何等大的事

3/24

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路 8:27)

首先,你可不要以爲,這一個被鬼附人是一個窮光蛋啊。因爲,這一個“鬼”,它的字源是與“分配財富和命運”連在一起的。換言之,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被鬼附的人,可能是個名利雙收,人人崇拜的偶像級“明星”呢。

可是,他對自己這樣的人生並不感到滿意。因爲,他是一個“住在墳茔裏的人”,就像一個活死人,強烈地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群鬼藉着“分配財富和命運”的好處,以鈎名吊利的手段緊緊地抓住了他;另一方面,他又體會到鬼帶給他的所有好處,無法填補其靈魂的空虛,所以苦苦掙紮着想從捆綁中走出來。

他在生死之間的掙紮是如此的強烈,以至到了一個地步,“他晝夜常在墳茔裏和山中喊叫,又用

石頭砍自己”。(可 5:5)

結果,監察人心的主在加利利就聽到了他求救的喊叫聲,特地渡海到格拉森來釋放這個不甘心被鬼附的人。可見,有一顆願意離開鬼的心,是蒙主憐憫,最後得以脫離鬼之捆綁的前提。

可不要小看這件事帶來的重大意義啊。

3/25

鬼所離開的那人懇求和耶穌同在;耶穌卻打發他回去,說:“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滿城裏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路 8:38-39)

主耶稣在地上傳道的日子裏,醫病、趕鬼、行異能無數次。但通常來說,主對自己所做的事,不是什麽都沒有說,就是吩咐病人不要張揚。

唯有在格拉森這一次,卻與往常大不一樣,要鬼所離開的那人到處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而且,這“何等大的事”在聖經中就只有記載這麽一次,可見它的意義非同小可。

要知道,照聖經記載的次序,當主耶稣打發第一個“使徒”——“鬼所離開的那人”出去傳福音時,主的十二位使徒都還沒被“按立”呢。

當主的門徒們爲着要坐在耶稣的左右邊,而爭吵不休的時候,主耶稣卻早就把趕鬼與傳福音的真谛,揭示給鬼所離開的那人。因爲他“坐在耶稣腳前,穿着衣服,心裏明白過來“。

“神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這句出自主耶稣口中的話,向我們揭示了福音的實質,就是讓人脫離鬼的迷惑和捆綁,進入與主的同在之中,得自由。

3/26

看見這事的,便將被鬼附着的人怎麼得救告訴他們。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耶穌就上船回去了。(路 8:36-37)

別以爲人對趕鬼的福音很感興趣或歡迎。聖經清楚地讓我們看到,不管是鄉下人,還是城裏的人,衆人對主耶稣趕鬼的普遍反應是“害怕得很,都求耶稣離開他們”。因爲趕鬼帶來了實際利益的損失。

《馬可福音》特別記載,當耶稣批准污鬼進入豬群時,“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裏,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可 5:13)白白地看着二千頭豬淹死在海裏。若耶稣繼續趕下去,哪還了得?

當那人到處傳講耶稣趕鬼的福音時,聽的人就算不反對,也不過是覺得希奇而已。這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純正的趕鬼福音是不會受人歡迎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如此。

3/27

他們喊着說:“神的兒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幹?時候還沒有到,你就上這裏來叫我們受苦嗎?離他們很遠,有一大群豬吃食。 鬼就央求耶稣,說:“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吧!”耶稣說:“去吧!”鬼就出來,進入豬群。全群忽然闖下山崖,投在海裏淹死了。(太8:29-32)

在這裏,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麽鬼會選擇進入豬群?這決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從鬼的自白中,我們看到群鬼之所以喜歡入豬群,是因爲它們不想受苦。

所以,反過來我們就明白了,群鬼喜歡附身在格拉森那人的身上,是因爲那人接受了鬼所分配的財富和好運,從而爲鬼提供了不必受苦的環境,好讓鬼在進火湖的時候還沒到之前,可以享受一段舒服的日子。

這也是,當那人不願意照着鬼的意思和安排而活時,群鬼就軟硬兼施,苦苦相逼的理由。從而,使那人落在痛苦、強烈的掙紮之中,直到主耶稣特地從加利利渡海而來,憐憫地釋放了他。

然而,我們還得進一步地探討,才能找到被趕出來之後的鬼,爲什麽會把豬選擇爲進入的第一優先的原因。

3/28

豬,因爲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淨。(利 11:7)

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它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裏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

合式。(彼後 2:22)

在舊約聖經中,分蹄不倒嚼的豬被定位爲不潔淨的動物。從屬靈的角度而言,就是說像“豬”一樣的人,外面看起來也算與世人有別,因爲是知道有神的人了;但行事爲人上卻仍然和舊人差不多。所以神就把之排在不潔淨之列。

彼得的話,則把豬與犬並列,實際上,它們就是代表了那些接受了神的救恩,卻不願意改變舊生命的信徒。

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常把好吃懶做的人比作豬。所以,鬼把進入豬群列爲第一優先,決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爲豬與鬼氣味相投,爲鬼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這些,反過來也提醒我們,別以爲被鬼附是少數人的問題。其實,大量的信徒,都爲鬼的進入提供了方便的門戶。特別是在當前的日子,聖靈收回了攔阻撒但爲非作歹的手,就像主耶稣“准”鬼進入豬群。人更難看到,有多少被鬼附的“豬”,將掉進海裏淹死。

3/29

耶穌准了他們,污鬼就出來,進入豬裏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裏,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可 5:13)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太 13:7)

在以上的這兩處經文中,第一處的“淹死”,與第二處的“擠住”,在原文中是同一個字。

而且,聖經還進一步指出了“擠住“的真相: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 13:22)

看到嗎?豬的被淹死,是和被“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連在一起的。這些都是被“分配財富和命運”的鬼所附,而引發出來的結局。

而且,爲鬼提供附身的“豬”太多了。光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一下子就出現了“二千”的數目。如果放眼全世界,“豬”的數目該是何等的觸目驚心。

主耶稣再來之前夕,撒但被釋放出來迷惑列國的時期,是“豬瘟”泛濫成災的“瘟疫期”。我們正處身於這“瘟疫期”之中,能不小心防患,嚴加警戒嗎?

3/30

他們來到海那邊格拉森人的地方。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污鬼附着的人,從墳塋裏出來迎着祂。(可 5:1-2)

耶穌既渡到那邊去,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從墳塋裏出來迎着他,極其兇猛,甚至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太 8:28) 主耶稣趕鬼的地方,叫“格拉森”,它的意思是“最終的獎賞、末後的報酬”。

格拉森還有一個名字,只記載在《馬太福音》中,叫“加大拉”,意思是“一外鄉人行近”。所謂“一外鄉人行近”,是說當一個陌生的外鄉人走過來的時候,其所以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是因爲他與你周圍所認識的人不一樣。

同時,我們還發現在《馬太福音》中,提到被鬼附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數字 2帶有“分別

“的意思,顯然這與”一外鄉人行近”所包含的分別含義相通。

這告訴我們,作爲信徒和門徒而言,把鬼從自己身上趕出來,是“最終的獎賞”,也是“末後的報酬”。因爲,一個能進入神國度的人,必須與鬼絕緣。

而對於一個聖徒來說,在生之年就必須活出這種與世人有別的見證生活。自古直今,多少默默無聲埋在全世界各個窮山惡嶺中的宣教士,都是以被神分別爲聖的“外鄉人”的身份,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靠聖靈趕鬼,此一“何等大的事”。

現在,有多少人就活在與鬼若即若離的狀態之中。既不願意把鬼趕走,害怕在今生過“窮”日子;又擔心來世跟魔鬼爲伍,落在火湖中過“苦”日子。

願神除去我們這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手抓神,一手抓鬼的心態。願主耶稣釋放更多的人,最後能得到“最終的獎賞、末後的報酬”;也讓更多的人能成爲“加大拉”人,加入爲祂傳講和見證“何等大的事”的行列。

4/01

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 8:2-3)

“抹大拉”一名的意思是“高塔”。 主耶稣復活之後,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天下第一個看見祂的人,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高塔”。

在聖經上,“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名字共出現了12次;其中有 2次提及“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數字 12代表完全;2代表分別。可見,這一位完全的聖徒,之所以能成爲一個與衆不同的人,就在於主耶稣在她身上趕出了 7 個鬼。

這表明,完全徹底地趕鬼,是進入神國必不可缺的條件。

在以上的這段經文中,“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中的“財物”,聖經的其它地方大都譯成“所有的”。也就是說,她們都是把自己所有的拿出來供給耶稣和門徒的需要。

這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爲我們解釋了趕出七個鬼的真正含義。它讓我們明白,要進入千禧年的人,勢必會面臨趕鬼的挑戰,這是一場觸及人靈魂深處的爭奪戰,不是輕描淡寫就可以成爲“高塔”的。天國的窄門之所以難進,是因爲有太多的鬼拉住人的後腿。

4/02

信的人必有神蹟隨着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可 16:17)

在整本聖經中,只有以上這節聖經提到“說新方言”一事。那末,與趕鬼連在一起的說新方言,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原文字典告訴我們,“方言”一詞既指說話的“言語”,又指“舌頭”。在它的字系中,有一個“家族成員”叫“錢囊”。

《 約翰福音》在提到賣主的猶大時,說“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 中 所 存 的 ” 。 ( 約12:6)這一個“錢囊”,與“方言”乃是同在一個字系裏。

也就是說,從方言與錢囊的關係,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趕鬼與說新方言之間的連結點。

當“分配財富或命運”的鬼,掌控了人的心和舌頭的時候,被鬼附的人就會開口閉口都離不開錢。不管他(她)們說的是哪一國的話,實際上都是在說同樣的“舊方言”。

但是,一旦人信了主,隨着鬼被趕走,信徒說話的舌頭受到了聖靈的管制,現在說話時,不再三言兩語就和“錢囊”挂在一起了。這就是說新方言的含意。

只要人心一歪 ,求名逐利的私欲一起,馬上就會被鬼拉回到它的陣營裏,又說“舊方言”,講鬼話了。如此,不就更進一步顯明,說新方言的重要性了嗎?

.

七、“ 工人得工價”的真正含義

4/03

你們要住在那家,喫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那家。 (路10:7)

這節經文話中的“工價”,聖經中常翻譯爲“賞賜”;而“應當”的字源來自“稱重”,即含“相配”之意。所以,“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這句話,應當理解爲“工人與他的賞賜是相配的”才妥。

主耶稣吩咐門徒們的話,其言下之意是指,不管他們所住的那一家爲之提供什麽樣的飲食,都應該欣然接受。不要隨便從不滿意的這家搬到可能好一些的那家。因爲“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與在地上的行爲相配的。

“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這句話,也時不時地出自保羅的口。然而,人常常把它給誤解了。

如果你認真地探討保羅的思想,以及參看他說這

話時前前後後的背景,必會明白他所看重的賞賜都是在天上的。爲着獲取天上的賞賜並與之相配,神的工人在地上存活的日子,必須付出種種艱苦的代價,就不是什麽難以理解的事了。

多少放棄了高收入,好生活的宣教士,心甘情願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窮山僻嶺之中。他(她)們的腳蹤,在我們的面前擺明了一個事實:就算我們誤解了聖經的原意,神仍照着他的信實原則在帶領聖徒。

真正在主裏爲神擺上一切的工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不斷地經歷着與未來的賞賜相配的考驗和磨煉。若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乃是指着要東西,連外邦人不說都心知肚明的事理,還有必要寫到聖經上再三強調嗎?

在現實的生活中,不難見到一些“工人”,常常喜歡引用“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這句話,心安理得地去得工價。

雖然神常常可憐我們的無知和軟弱,在“工價”的問題上,甚少一針見血地紮進工人裏面的心。但是,工人的生命是要成長的,不能一直停留在誤解的層次中。看重“工價”,還是看重“賞賜”;

要“應當”,還是要“相配”,這是每個工人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了。

4/04

腰袋裏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枴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 10:9-10)

照猶太人在沙漠中行走的慣例,隨身帶裝食物的口袋,以及備用的褂子、鞋與拐杖,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主不但要他們放棄這一切。而且,還要門徒們在出去時,隨時迎接各式各樣的挑戰。因爲,他們要求寄宿的人家,可能有的願意接待,有的卻給予拒絕。倘若碰到不予接待的,那就只有跺腳再找它處的份了。

而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爲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

原文字典指出,這句話中的“飲食”,其字源乃是來自“變剛強”;而“應當”在聖經中常翻譯爲“相配”。也就是說,神的工人一點也沒有養尊處優的架勢,或挑肥揀瘦的待遇。反過來,必須在

衣食住行上,常常作好吃苦耐勞的心理准備。

如果我們把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這句話,理解成爲工人所到之處,可以白吃白喝,甚至吃過了還“打包”,把人家奉獻的“金銀銅錢”都裝進了自己的腰袋裏,那就與聖經的原意相差太遠了。

4/05

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枴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路9:3)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可 6:8-9)

腰袋裏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枴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 10:9-10)

以上三處看起來大同小異的經文,如果你仔細地察看,可以發現其最大的差別在於:《路加福音》一點都沒有提到“鞋”的問題;《馬可福音》提到

“只要穿鞋”;《馬太福音》則說“不要帶鞋”。

不要小看了這似乎無關重要的差別。實際上它們正好指出了信徒、門徒與聖徒之間的差別。

首先,你得明白在原文中,《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提到的“鞋”,其實是不一樣的“鞋”。前者指“拖鞋”,與後者的差別在於不用綁,可以算“鞋”,也可以說它不是“鞋”。

原文字典指出,“鞋”的字源來自“關鎖”,對等譯字是“占有”。神要摩西和約書亞“脫鞋”,就是要他們把一切的名利地位都“鎖”起來,從把這些占爲己有的欲念中出來。這也是神對一切被分別出來的聖徒的要求。

因此,我們看到《馬太福音》說“不要帶鞋”,是與聖徒必須“脫鞋”的原則相吻合的;而《馬可福音》讓穿“拖鞋”,是因爲門徒的靈命還無法達到“脫鞋”的程度,但又不至於完全被“捆”住,所以穿“拖鞋”正好表明其屬靈狀況。

至於,《路加福音》一點都沒有提到“鞋”的問題,那是因着作爲信徒來說,要他們接受“脫鞋”的道,還早了點。聖靈不做“提前”,也不做

“太遲”的工作。

八、魚口中的丁稅

4/06

他們爲贖生命,將禮物奉給耶和華,富足的不可多出,貧窮的也不可少出,各人要出半舍客勒。(出 30:15)

這是講到舊約神對以色列人納贖罪銀的要求。乍聽起來,令人覺得難以理解。爲什麽“富足的不可多出”——倘若富足的再多出一些,不是更好嗎?而窮得連半舍客勒都拿不出的話,又怎麼能做到“貧窮的也不可少出”呢?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的真相,我們就得明白以色列人奉上的贖命銀——半舍客勒有什麽含義。聖經特別指出,“一舍客勒是二十季拉”,即半舍客勒就是十季拉。

原文字典指出,“季拉”的字源帶有“粒”的意思。“粒”可以有大小不同之別。富足的人,其“粒”就大;貧窮的人,其“粒”就小。但不管實際上的“粒”大或小,及至用“季拉”這個單位

來衡量時,所有的“粒”在理論上都是一樣的。

這與當年以色列人不管收取的嗎哪有多少,各人量起來都是一俄梅珥,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俄梅珥”的意思是“稇”,有的“稇”大,有的“稇”小, 隨各人 不 同 的飯量而異;但若以“稇”的名義來看的話,則每個人所得的,都不過是一“稇”,即一“俄梅珥”罷了。

數字 10代表豐富,它的數根是 1。由此一來,“10季拉”的贖命銀就相當於包括了他們全部所有的,都回歸到神手裏。換言之,富足的也好,貧窮的也好,通通拿出來就是了。所以,“富足的不可多出,貧窮的也不可少出”,就不但沒有任何的矛盾之處,而且成了每個人必作的事,能行的路。

在神與瑪門勢不兩立的今天,要錢還是要命,這對每一位要贖生命,免災殃的“兵丁”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

4/07

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丁稅約有半塊錢)嗎?”(太 17:24)

這裏所說的“丁稅”,是舊約聖經中講到的贖命銀。它最早記載在出埃及記中:耶和華曉谕摩西,說:“你要按以色列人被數的計算總數;你數的時候,他們各人要爲自己的生命,把贖價奉給耶和華,免得數的時候,在他們中間有災殃”。(出30:11-12)

從神對摩西所說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以色列能夠打仗的男丁,其生命是和銀子連在一起的。如果他們的生命(原文生命爲“魂“)想得贖的話,就免不了要面對銀子的挑戰。

這一原則,對於今天的信徒同樣適用。當神要救贖信徒的魂生命時,我們也必定會碰到在銀子和生命之間作選擇的挑戰。今天信徒常納的十分之一的奉獻,實際上相當於舊約的贖命銀。所謂的“十分之一”,原文字典指出,它的意思是“第十”,即最後的那一份。實際上,也是要你拿出所有的一

切,這與納贖命銀的原則是一致的。

但是,今天能納足十分之一的信徒就算很不錯了,要全部拿出來談何容易。由此而來,你就可明白要作主的門徒,邁出“撇下一切”這一步有多難!

一個人是不是主的門徒,一碰到“富足的不可多出,貧窮的也不可少出”的丁稅,馬上就真相大白。光憑着這一點,你就可以知道,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被稱之爲主的門徒,特別是活在“好鬼”積極出沒的地區,更是如此。

4/08

他進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征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稣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太 17:25-16)

不管要上繳的是什麽稅,作爲納稅人而言,要得到的乃是行動或活動的自由。當主耶稣跟彼得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原文字典指出,這句話中的“免稅”,實際是“自由”的意

思。

也就是說,倘若聖徒真有神之兒子的生命的話,那麽,我們的一切都應該是自由的。這一自由,自然也包括了從金錢裏面被釋放出來的自由。

當彼得撇下一切來跟隨主,變得“無錢一身輕”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與主一起,享受了“免稅”的自由。

你可不要誤解,把天上的“免稅”,與地上的人不甘願交稅、卻喜歡走稅、漏稅的事混在一起。實際上,一個對於地上的各種雜稅還看不開的人,要想積財在天,趕鬼脫離瑪門的控制和捆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4/09

但恐怕觸犯(觸犯:原文是絆倒)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牠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太 17:27)

原文字典指出,猶太人所憎恨,尤其是法利賽人最看不起的“稅吏”,它的字源跟“終極”連在

一起。

不管你喜不喜歡追納丁稅的稅吏,它都和“終極”的目標連在一起。任何一個人,若不把自己當成活祭獻給神,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稅銀,是很難進入天國之門的。

馬太身爲一個稅吏,卻被聖靈安排寫了最有生命深度的《馬太福音》。神讓這樣一個重生的稅吏,站在天國的門前“把關”,是有深遠用意的。

它一方面提醒我們不要馬虎小看贖命銀,不要輕視瑪門對信徒靈命的腐蝕;另一方面則鼓勵我們要像馬太一樣地悔改,作一條一張口,就願意把錢吐出來的“魚”。

原文字典告訴我們,那魚口中的一塊“錢”,它的字源與“十字架”的字根“站立”連在一起。也就是說,作“魚”的要從口中吐出這一塊錢,乃是一個背十字架的功課,你可不要小看它才妥。

.

4/10

耶穌擡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裏;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 21:1-4)

在這段聖經中,“庫”的字系跟“監禁、看守”連在一起。主耶稣看着衆人往庫裏投錢的動作,暗示這後面隱藏了一個跟“監禁、看守”連在一起的問題。

那一個窮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意味着她已經沖破了瑪門的捆綁,從錢財的“監禁”中徹底地被主釋放了出來。

而其它包括財主在內的衆人,雖然看起來投進庫裏的錢比那一個窮寡婦多,但被撒但監禁的枷鎖還沒有打破,仍然離不開作瑪門的守錢奴。

這也是,財主要進神的國爲何那麽難的原因。因爲,把自己多余的那部份“身外之物”拿出來已不容易,但若把“一切養生”的擺上,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4/11

我告訴你,若有半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路 12:59)

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太 5:26)

在以上內容相似的經文中,出現了兩個“錢”字。但是,在原文裏,這兩個“錢”並不是一樣的“錢”。

前者的“錢”,其對等譯字是“鱗”,與“大痲瘋”的字源相同;後者的“錢”, 與窮寡婦投下的“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中的“大錢”,是同樣的一個字。

還有,《路加福音》中的“半文錢”中的“半文”,與《馬太福音》的“一文錢”中的“一文”是同樣的一個字,意思爲“末後”。所以,“半文錢”是指“末後的小錢”;“一文錢”則是指“末後的大錢”。

這是聖靈要我們知道,在末後的日子,錢財的問題是與象征驕傲的大麻瘋密切連在一起的。你不看

見現在有多少驕橫拔扈的暴發戶,就像渾身披滿了閃閃發亮的“鱗”,所到之處無不顯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因此,不管是信徒、門徒,還是聖徒,若在“小錢”的問題上看不清楚,將很難“從那裏出來”。換言之,就像坐監一樣被撒但死死困住。

而且,在錢財問題的認識和對付上,神對信徒、門徒、聖徒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於一個信徒來說,有些事看起來不過是“末後的小錢”;但對於一個聖徒來說,卻是“末後的大錢”,聖靈決不會放過。

4/12

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着嗎?找着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着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爲他歡喜。(路 15:8-10)

原文字典指出,在這個比喻中所出現的“錢”,其字源與“因落入陷阱被捕”連在一起。由此可

見,失落了的那一塊,實際上是代表了那些願意悔改,脫離“因落入陷阱被捕”之慘境的人。

難怪,婦人找到它時是何等的歡喜;而天上的使者也爲稅吏和罪人的悔改感到高興。這也使我們想到《啓示錄》中所說的,當“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啟 8:1),大概就是因爲地上的人都“因落入陷阱被捕”,所以天上的使者爲人的得救而發出的歡呼聲也消失了。

如今,神不也是在呼召我們從金錢的試探——“因落入陷阱被捕”的險境中跳出來嗎?

九、談試探

4/13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喫了。(創 3:6)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 2:16)

在《創世記》中,我們看到夏娃落入了蛇的試探之中,偷吃了禁果。這禁果有三大特點: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

其中,“喜愛”二字的對等譯字是“貪戀”,也就是說,“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的意思是指人貪戀像神那樣有無所不知的智慧。

到了新約,使徒約翰進一步把針對人的體、魂、靈而來的三大試探歸結爲“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其中,“肉體的情慾”相對於“好作食物”;“眼目的情慾”相對於“悅人的

眼目”;

“今生的驕傲”相對於“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這讓我們一目了然地看清了三大試探的實質。

值得一提的是,“今生的驕傲”中的“今生”,其字源來自“生命”。也就是說,人的靈落在今生驕傲之試探中,是出自舊人生命中一種“基因”。只要人落在撒但的控制之下,就不由得人想不驕傲就能不驕傲。

所以主耶稣的救恩就只能臨到那些蒙恩看到自己的本相,從而願意真心在神面前悔改的人身上。

4/14

但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創 17:14)

惟有裏面作的,纔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羅 2:29)

在舊約中,受割禮是一個外表的記號,表明這是屬神的人,就像“分蹄”所表達的意思一樣。

到了新約,保羅一直強調外表是否受割禮其實無所謂,重要的是真割禮必須行在心裏。

爲了明白保羅說的話,我們就必須弄清楚這割禮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麽。

原文字典指出,“試探”和“割禮”的字源都跟“刺穿、周圍”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它們的含義彼此相通。

如果說,行割禮這個“刺穿”的動作,是爲讓“周圍”的陽皮能夠被分開,從而成爲一個識別記號的話;則試探也可以被理解成爲一種識別的記號:撒但及其“周圍”的同夥,力圖藉着試探把屬主的人“刺穿”,使之跌倒在地上。從而,最後仍能靠主站立得住,並從試探中走出來的,就是真正屬神的人。

這也就是保羅所說的,真割禮必須作在心裏的理由。由此而來,一個人最後能否在試探中站立得住,並最後從一切試探中走出來,就成了一個辨別真假聖徒的記號。

4/15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 1:14)

雅各在這裏所提及的“私欲”,與約翰所說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中的“情欲”,同爲一個字。它的字源來自“貪戀”。

從古至今,“貪戀”是人落進試探之中的內在原因;而外面的“導火線”則是“牽引誘惑”。

“牽引”的字源出自“拉出去”;“誘惑”的意思是“魚餌”。只要人的心中存有“貪戀”之念,就跑不了被撒但用“魚餌”拉出去,這就是試探的實質。

你也不要以爲,所有的“私欲”都是“黑”的。其實,“私欲”的對等譯字是“在感覺之上”,其字源跟“獻祭”連在一起。也就是說,人可以熱心於宗教的“獻祭”,“在感覺之上”享受所謂聖靈的澆灌或充滿,但最終還是被撒但“刺倒”。

因爲,只要心中不管是黑是白的“貪戀”不除,導火線引爆的威脅和危險就始終存在。

4/16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太 6:13)

這一節聖經中的“遇見”,其字源來自“進入、帶着、拿來”,聖經的其它地方,翻譯成“擡進去、帶入”。

由此而來,我們應該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叫我們帶着太多的東西進入試探,求主把我們從勞苦中救出來。

換言之,因着我們每一個人都存有各式各樣的私欲,所以落在試探之中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除非人的私欲被除淨,要想“不遇見”試探,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

我們唯一能向神求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帶着太多的私欲進入試探,以便盡快勝過試探。由於撒但對人的迷惑,所以當前把試探當成神之祝福的人,比比皆是。這也是信徒難以勝過試探的主要原因。

.

4/17

救我們脫離凶惡〔或作脫離惡者〕。(太 6:13)

一般來說,因爲在譯文中,“凶惡”的後面加注,說它是“惡者”。所以,人通常就把這“惡者”理解爲撒旦。

原文字典指出,這“凶惡”一詞,它的字源是來自“勞苦”;而“勞苦”又與“辛苦勞動才得糊口”連在一起。它讓我們想起了亞當犯罪後帶來的詛咒:“你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創 3:19)

所以,所謂求神“救我們脫離凶惡”,乃是求神救我們脫離當初亞當所受的詛咒,不要再爲着糊口而一生一世勞苦地活着。

在以往物質生活條件惡劣的年代,人們一天從早到晚辛苦勞作之目的,只是爲了糊口。但是,到了世界各地都盛行美容瘦身的今天,不少人勞苦的目標已轉爲如何“糊臉”了。

可是,不管你追逐的是什麽,只要求名、求利、求地位,以自我爲中心的動機不變,“凶惡”的性質就不變,勞苦的詛咒就跟在試探後面緊緊相隨。

一旦人的勞苦從糊口轉爲“糊臉”,永不滿足的虛榮心,更要叫人的汗水流個沒完沒了。

4/18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 10:13)

這節經文中的“出路”,在聖經中只出現過兩次。另一次是在《希伯來書》中:

“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 13:7)其中的“結局”與“出路”乃是同一個字。

也就是說,照原文的意思,神給在試探中的人“開一條出路”,是要“做成一個結局”。這個美好的結局,就是在試探中能忍受得住,被聖靈保守在主的同在之中,直至從試探中走出來。

所以,雅各書才特別指出:“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

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 1:12)

4/19

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 4:3-4)

主耶稣在出來傳道之前,被靈帶到曠野,接受魔鬼的三大試探,並爲我們作出了勝過試探的最佳榜樣。

首先,我們看到主耶稣面對的第一個試探是來自“肉體的情慾”,與食物有關。撒但竭力想抹殺屬靈與屬地之間的差別,引誘主把石頭變成餅。但是,主卻深深明白,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餅是代表天上的靈糧,石頭是代表地上的食物的話,撒但的話就是要叫人的眼睛死死盯住地上的一切,以爲人在世界上能夠存活,靠的是能放進口裏的食物,離不開的是看得見的物質。

但是,主耶稣卻指出:“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太 7:9),意思是說,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所以神不會本末倒置,以地上的東西替代天上的東西。

也許,你會覺得“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不過是一句理論上的空話。然而,若你蒙聖靈的光照,就不會輕易地這樣說了。

4/20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 4:4)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路 4:4)

這兩句話,看起來一模一樣,甚至於連它們的章節號碼都是一樣的。

然而,(路 4:4)這句話的下半截——“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在聖經原文中是沒有的。實際上,只有“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這上半截而已。

也許,你並不覺得這有什麽特別之處。但是,它卻

表明站在《路加福音》的信徒角度,與站在《馬太福音》的聖徒角度看問題,答案常常不一樣。

作爲信徒,特別是對主內吃奶的“嬰兒”而言,要相信和經歷“人活着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還爲時太早,他(她)能夠體會的是人活着靠的是食物;或至多“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

但是,作爲已經走上被神分別出來的聖徒就不一樣了。因爲這些人就像保羅說的,已能吃“乾糧”,有了接受“人活着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的基礎。

一旦信徒從“吃奶”轉爲“吃乾糧”,“人活着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就將成爲真實的生命經歷。因爲,聖徒所注目的,乃是在天上最後的結局。

4/21

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頂原文作翅〕,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着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太 4:5-7)

魔鬼又領祂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頂原文作翅〕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牠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路 4:9-12)

以上的兩段聖經,講到主耶稣受到的相當於“今生的驕傲”的試探。

它們的內容基本上相同,而且,最後都是以“不可試探主你的神”作結語的。而這一句“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它的言下之意是說,可以到此爲止了。

就這個試探在三大試探中的排列順序而言,《馬太福音》把之排第二;《路加福音》卻把之排第三。 爲什麽聖靈會作出如此的安排呢?

這是在暗示我們,三大試探中,《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都把相對於“肉體的情欲”的試探排於第一位,那是因爲不管信徒還是聖徒,吃飯的問題始終都被放在第一位。至於接下來的試探,哪一

個排在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第二位,那就因人而異了。

對於聖徒來說,主要的問題常常出在“今生的驕傲”——盜竊神的榮耀。所以,如果在靈裏能勝過排於第二位的“今生的驕傲”的試探,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從試探裏面出來了;

而對於信徒來說,即使三大試探都碰上了,也算從試探裏出來,“到此爲止”地告一段落,但卻不等於魔鬼的試探就永不再回頭。

由此而來,我們才看到“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路 4:13)。若連主耶稣此後還不斷地受到魔鬼的試探,就更不必說一般的信徒了。因此,你得明白勝過魔鬼的試探,乃是一生的功課。

4/22

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罷〔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乃魔鬼的別名〕,因為經上記着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

祂。’”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祂。(太 4:8-11)

魔鬼又領祂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祂看,對祂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耶穌說:“經上記着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路 4:5-8)

以上的兩段聖經,講到主耶稣受到的相當於“眼目的情欲”的試探。

它們的內容基本上相同,從魔鬼跟他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它用以試探主的並非什麽壞東西,而是萬國的權柄和榮華,任何一個存有一絲私欲的人,都不可能對之不動心。

就這個試探在三大試探中的排列順序而言,《馬太福音》把之排在第三的位置;《路加福音》卻把之排第二。

換句話說,對於聖徒來說,“眼目的情欲”的試探——天下的榮華富貴,地上的物質財富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不大,所以主耶穌說的話,“撒但

退去罷”,也可以成爲聖徒要對撒但說的話。

但是,對於信徒來說就不一樣了。天下萬國的榮華富貴,本來就是他們瞄准的目標,特別是,如果你覺得這是從撒但手中“接管”過原來屬於神的東西,那麽,就更加心安理得了。

由此而來,你也就明白,爲什麽“眼目的情欲”的試探,在《路加福音》中會排第二。實際上,在

《路加福音》中出現的“好鬼”的次數,是《馬太福音》的兩倍多,這正好與“眼目的情欲”的試探,在《路加福音》中排第二的原因相配。

明白了三大試探的特點,你就更加清楚,自己該如何去面對和勝過魔鬼的各種試探了。

此書的前九章到此爲止,欲看整全版,請點擊下列網址:

1459919.com/books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