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五章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 江澤民在 2000 10 月「十五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要早日解 決台灣問題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準備,重點是大力研製和採購「殺手鐗」武 器。基此,中共在建軍規劃上,特別置重點於發展海軍、空軍、二砲的先 進裝備,更重要的是研製一批可以發揮「首戰先勝」和達到「遠戰速勝」 的幾項「殺手鐧」武器及遠程載體,包括:戰略洲際彈道飛彈及核彈頭、 戰術地對地彈道飛彈、陸基巡弋飛彈、遠程防空飛彈、超音速反艦飛彈等, 這些項目都是在 1990 年代初即決定研製,並列入新世紀軍隊建設中軍事 科研的重大項目。 1 加拿大軍事評論家平可夫引述日本防衛廳消息指出,中共強化軍備力 量已讓日本備感壓力;目前中共以Su30 Su27 J10A為主體的第三代戰鬥 機數量已大幅超過日本與台灣,在品質上也開始接近日本;俄羅斯交付中 共的 956EM現代級飛彈驅逐艦,裝配有最新型的 3M80MBE超音速艦對艦 飛彈,射程可達 240 公里,幾乎為日本海軍艦對艦飛彈兩倍;中共自製的 052-B型神盾飛彈驅逐艦裝配的YJ6-2 艦對艦飛彈更可達 280 公里;除此之 外,093 型核攻擊潛艦,及在 2006 年底交付的 12 KILO-636 潛艦,配備 有射程可達 220 公里的CLUB-S潛對艦飛彈,以及快速擴充的 039-A041 型自製柴電潛艦。中共第三代戰鬥機數量及艦對艦飛彈的質量已對日本形 成「非對稱優勢」,若加上中共核子武器,日本目前已處於戰略上的劣勢。 平可夫也預料三到五年,中共軍事優勢在亞太地區將更突顯。 2 中共核武發展,除了台灣直接面對這種壓力,由於美日安保條約等雙 邊條約,有其義務協防日本與協助處理發生於週邊事態(ㄧ般指台灣海峽 兩岸衝突),美國勢必與中共發生軍事對峙或衝突,以下針對區域中相關 重要議題分節探討。 第一節 潛在區域軍備競賽 冷戰結束後,東亞地區軍事情勢變化全球關注。由於區域內經濟發 達,使得區域內國家有更多資源投入確保國家安全的軍事現代化。在 1990 年代初期,東南亞國家的軍購已超越中東國家,而近年東北亞的軍購更是 爭相投入。換言之,東亞國家軍力持續提升。 3 東亞區域長久以來維繫和平 1 陳梓龍,〈江澤民時期共軍現代化建設重點及影響評估〉,《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2001 7 月),頁 4882 《青年日報》,2006 10 5 日,版 53 施正鋒,《台美中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年),頁 132~13489

第五章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44/10/202510.pdf · 第五章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 ... 部署,中共比較不在意,可是如果在台灣部署,中共視為具有政治意圖。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第五章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

    江澤民在 2000 年 10 月「十五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要早日解決台灣問題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準備,重點是大力研製和採購「殺手鐗」武

    器。基此,中共在建軍規劃上,特別置重點於發展海軍、空軍、二砲的先

    進裝備,更重要的是研製一批可以發揮「首戰先勝」和達到「遠戰速勝」

    的幾項「殺手鐧」武器及遠程載體,包括:戰略洲際彈道飛彈及核彈頭、

    戰術地對地彈道飛彈、陸基巡弋飛彈、遠程防空飛彈、超音速反艦飛彈等,

    這些項目都是在 1990 年代初即決定研製,並列入新世紀軍隊建設中軍事科研的重大項目。1

    加拿大軍事評論家平可夫引述日本防衛廳消息指出,中共強化軍備力

    量已讓日本備感壓力;目前中共以Su30、Su27、J10A為主體的第三代戰鬥機數量已大幅超過日本與台灣,在品質上也開始接近日本;俄羅斯交付中

    共的 956EM現代級飛彈驅逐艦,裝配有最新型的 3M80MBE超音速艦對艦飛彈,射程可達 240 公里,幾乎為日本海軍艦對艦飛彈兩倍;中共自製的052-B型神盾飛彈驅逐艦裝配的YJ6-2 艦對艦飛彈更可達 280 公里;除此之外,093 型核攻擊潛艦,及在 2006 年底交付的 12 艘KILO-636 潛艦,配備有射程可達 220 公里的CLUB-S潛對艦飛彈,以及快速擴充的 039-A、041型自製柴電潛艦。中共第三代戰鬥機數量及艦對艦飛彈的質量已對日本形

    成「非對稱優勢」,若加上中共核子武器,日本目前已處於戰略上的劣勢。

    平可夫也預料三到五年,中共軍事優勢在亞太地區將更突顯。2

    中共核武發展,除了台灣直接面對這種壓力,由於美日安保條約等雙

    邊條約,有其義務協防日本與協助處理發生於週邊事態(ㄧ般指台灣海峽

    兩岸衝突),美國勢必與中共發生軍事對峙或衝突,以下針對區域中相關

    重要議題分節探討。

    第一節 潛在區域軍備競賽

    冷戰結束後,東亞地區軍事情勢變化全球關注。由於區域內經濟發

    達,使得區域內國家有更多資源投入確保國家安全的軍事現代化。在 1990年代初期,東南亞國家的軍購已超越中東國家,而近年東北亞的軍購更是

    爭相投入。換言之,東亞國家軍力持續提升。3東亞區域長久以來維繫和平

    1 陳梓龍,〈江澤民時期共軍現代化建設重點及影響評估〉,《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 年 7 月),頁 488。 2《青年日報》,2006 年 10 月 5 日,版 5。 3 施正鋒,《台美中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年),頁132~134。

    89

  • 的重要基石,就是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維持與運作;中共軍事崛起,對區域軍事平衡造成前所未來的衝擊與挑戰,而除了軍事能力

    (military capabilities)提升外,中國戰略意圖(strategic intentions)的展現舉動,此舉是東亞各國必須嚴正關切和正視問題。不僅台灣要面對中共

    軍事壓力,區域內日本及美國也不容輕視國際安全議題。4

    中共戰略飛彈部隊至 2006 年 7 月 1 日建軍已屆四十年,其武器裝備已由單一型號發展成為近程、中程、遠程與洲際飛彈並存;其威力不斷增

    大、射擊精度大大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核常兼備、射

    程銜接、威力和效能明顯增強軍事力量體系,具備精確、機動、全天候的

    戰略反擊能力,並提高資訊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力量。5 中共飛彈部署,

    不但引起國際社會主要國家的關切,也讓周邊地區感到疑慮,紛紛加強軍

    事投資。(東亞各國勢力-如圖 5-1)

    圖 5-1 東亞各國勢力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M_index01.htm-2006/7/29

    4 蕭新煌、李明峻,〈變動的東亞與台灣之因應策略〉,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5 年 7 月),頁 53~54。 5 歐錫富,〈中共二砲現況與國際核武趨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6 年 10月 11 日),頁 2。

    90

  • 單就工業基礎而言,在亞洲,除中國外,最具發展彈道飛彈實力的國

    家是日本,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算上韓國。日本的運載火箭技術足夠其研製

    一定水平的中程彈道飛彈。6(日本官方評估,日製核彈需要 3~5 年可製造小型核彈頭原型,但僅是官方內部自行評估發展,尚未討論應否發展的建

    議)7日本人口過度集中於大城市,工業過度集中於個別工業地帶,原料過

    度依賴進口,相對於他們可能的潛在對手而言,他們更容易受到彈道飛彈

    的損害。

    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佈署東亞地區,就是針對潛在對手-中共及所謂

    流氓國家-北韓而來,以確保駐日韓美軍與盟國安全。如果在日本或南韓

    部署,中共比較不在意,可是如果在台灣部署,中共視為具有政治意圖。

    其實中共並不十分擔心飛彈防禦系統,因為中共能夠以量取勝,也可藉助

    先進技術設法突破防禦網,但是就政治層面言,如果美國把台灣納入飛彈

    防禦系統,依中共看法,事實上就是「華府和台北恢復了中美共同防禦條

    約」,等同外國勢力干涉中國主權。8

    根據 SIPRI 2006年報中分析 2001~2005年全球傳統武器進口國家排名(請參閱表 5-1),與全球 15 大主要軍費支出國家(請參閱表 5-2);中共在 2001~2005 年全球傳統武器進口國家排名一直排列第 1 位,總計進口經費 133 億 4,300 萬美金,其周邊鄰境國家如印度第 2 位,總計進口經費 93億 5,500 萬美金、南韓第 9 位,總計進口經費 25 億 6,100 萬美金、台灣第14 位,總計進口經費 19 億 8,200 萬美金、日本第 17 位,總計進口經費 15億 3,900 萬美金。

    另外在 2005 年全球 15 大主要軍費支出國家中,日本第 4 位、中共第5 位、俄羅斯第 9 位、印度第 10 位、南韓第 11 位。不論傳統武器進口國或軍費支出表列前 20 名內的國家都有一個現象,不論是日本、南韓、台灣甚至南亞的印度、東北亞的俄羅斯都圍繞著中共,大家的焦點、國防的

    投資都隨著中共軍力崛起而日益成長;只要「中國威脅論」的感受不減,

    區域內國家為確保國家安全,必定強化國防建設與軍事投資。

    6 朱承廣,〈亞洲彈道導彈競賽透視〉,《船艦知識》,第 9 期,(2006 年 8 月 5 日),頁 14~15。 7《聯合報》,2006 年 12 月 26 日,版A14。 8〈中共全球戰略重心仍在台灣議題〉in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6/2000060707.htm

    91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6/2000060707.htm

  • 表 5-1 2001-2005 年全球傳統武器進口國家排名 單位:百萬美金

    2001- 2005排名

    2000- 2004排名

    國家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1~2005總計

    1 1 中國 3142 2647 2096 2761 2697 13343

    2 2 印度 875 1655 2883 2471 1471 9355

    3 3 希臘 709 495 2131 1656 1114 6105

    4 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78 194 791 1323 2381 4867

    5 4 英國 1263 675 698 197 94 2927

    6 13 埃及 819 598 520 368 596 2901

    7 6 以色列 147 239 333 732 1422 2873

    8 8 土耳其 389 871 570 224 746 2800

    9 7 南韓 508 336 401 772 544 2561

    10 9 澳洲 657 459 471 360 396 2343

    11 12 美國 232 432 654 508 387 2213

    12 10 伊朗 491 455 473 321 403 2143

    13 11 巴基斯坦 364 574 615 351 161 2065

    14 14 台灣 434 314 116 341 777 1982

    15 20 沙烏地阿拉伯

    56 538 120 544 470 1728

    16 17 義大利 262 165 516 439 224 1606

    17 18 日本 333 307 351 298 250 1539

    18 19 新加坡 184 227 61 487 423 1382

    19 16 阿爾及利亞

    531 221 188 292 149 1381

    20 15 加拿大 455 369 129 314 112 1379

    資料來源:SIPRI Yearbook 2006. 轉引http://www.peace.org.tw/activity/2006activity/20060616_03.doc

    92

  • 表 5-2 2005 年全球 15 大主要軍費支出國家

    排名 國家 支出 (單位:10 億金)

    人民平均分擔

    (單位:美金)

    占全球軍費總支

    出比例(%)

    1 美國 478.2 1,604 48

    2 英國 48.3 809 5

    3 法國 46.2 763 5

    4 日本 42.1 329 4

    5 中國 (41.0) (31.2) (4)

    前五名加總 655.7 65

    6 德國 33.2 401 3

    7 義大利 27.2 468 3

    8 沙烏地阿拉伯

    25.2 1,025 3

    9 俄羅斯 (21.0) (147) (2)

    10 印度 20.4 18.5 2

    前十名加總 782.7 78

    11 南韓 16.4 344 2

    12 加拿大 10.6 327 1

    13 澳大利亞 10.5 522 1

    14 西班牙 9.9 230 1

    15 以色列 9.6 1,430 1

    前十五名加總 839.8 84

    世界總和 1,001【1,118】 100

    1.【】以 2003 年匯率換算 2.()表示估計數字 3.資料來源:SIPRI Yearbook 2006. 轉引

    http://www.peace.org.tw/activity/2006activity/20060616_01.doc

    93

  • 中共對於國防預算支出或採購計畫缺乏詳細說明,軍事透明度不夠,

    而且官方說法也相互矛盾,使得外界更加困惑。中共全國人大發言人姜恩

    柱表示,中共國防預算與近年來的全國總支出比例維持一致,特別指出提

    及 2006 年國防支出佔總預算 7.4%,2005 年則為 7.34%,2004 年為 7.72%,2003 年為 7.74%;然而,中共財政部長卻在 2004 年中共全國人大會中指出,該年國防預算佔中央總預算 12.2%,這和 2002 年在全國人大會中公佈的資料相當,當時國防支出為 1,662 億人民幣佔全國總支出 1 兆3,640 億人民幣的比例也是 12.2%。9

    除了傳統武器之外,中共也宣稱將在 2007 年可以部署「東風 31-A」型(CSS-9)洲際飛彈,其射程 1 萬 1,000 公里,可涵蓋大部份美國領土,包括華盛頓、紐約等東岸大城市;另外「巨浪-2 型」的彈道飛彈射程可達8,000 公里,其裝配於 094 型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僅需航行至庫頁島東北方,其飛彈射程即可涵蓋美國本土的四分之三。10於是北韓仿傚之,積

    極發展核武和飛彈,進而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台灣等國的亞洲軍備競

    賽路線圖就清晰可見。11

    由於中共軍事崛起,軍事能力日益現代化,周邊國家無不戒慎恐懼,

    紛紛加強國防軍事投資,以確保自身安全,無形中形成亞太國家軍備競

    賽,歸納本地區軍備競賽的原因為:12

    1.亞太國家近年來在經濟上的驚人表現,使得國家總產額提高以達到自給自足的需要。

    2.由於經濟上的成就,使得亞太國家更加重視攸關商業利益的海上航行自由權,因此,近年來,各國的海軍建設均突飛猛進,尤以圍繞南海國

    家最為積極。

    3.亞太國家在擁有大批的先進武器與獲得生產科技之後,自此可以輸出其他軍品;就供需之間,建立了各種武器輸出的管道,使得軍備增長更

    加明顯的快速。

    第二節 美日同盟關係潛在衝擊

    美日同盟自從 1952 年實施以來,一直固若磐石,冷戰期間,美日軍

    9 Edmond Rice,袁治中譯〈中共潛艦發展及其影響〉(US Allies Brace for Submarine Force Development),《國防譯粹》,第 33 卷第 11 期(2006 年 11 月),頁 22。 10 前揭書,袁治中譯(2006 年 11 月),頁 24。 11 陳破空,〈北京與北韓導彈危機〉,《開放雜誌》,2006 年 8 月號,頁 21~22。 12 轉引自李雨林,〈美國亞太飛彈防禦對未來台海兩岸安全影響評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1 年 3 月,頁 78。

    94

  • 事同盟主要防範前蘇聯。冷戰後,主要目標是針對中共。美設想將與日、

    韓、澳軍事同盟為核心構建「亞洲的北約」。13

    美日聯盟有其下列三點特殊性質:14

    一、美日同盟使美、日雙方均蒙其利,而非一般認為是日本搭上「免

    費便車」。日本不同於南韓與台灣,他並未直接面臨外來軍事強權的威脅;

    因此,日本成為美國一種安全庇護所,不必擔心被捲入軍事衝突中;日本

    反而擔心被捲入美、蘇對抗中。再者,美日聯盟防止日本加入敵人陣營,

    否則的話,經濟繁榮與科技進步的日本必對美國利益造成極大的傷害。

    二、美日同盟具有高度互補作用。日本在平時為美國提供了重要的軍

    事基地;美國則承諾動用軍隊對付日本發生的緊急狀況;可謂「物資因素

    與人力因素之間的合作」。

    三、美日同盟具有多功能性質。亞洲本身缺乏北約與華沙對峙的軍事

    抗衡情勢。美日同盟也並非旨在對抗特殊的直接軍事威脅,但卻發揮了嚇

    阻蘇聯全球軍事威脅和區域性的威脅。同時,美日同盟也減輕亞洲國家對

    日本軍國主義復甦的憂慮。這種所謂的「瓶蓋」(cap on the bottle)論調,美國限制了日本的擴張;這種「瓶蓋」比喻也適用於北約和德國,以及南

    韓和台灣的美軍。

    美國與日本是目前東亞地區的兩個主要海權國家。就美國而言,雖然

    本身的資源足以自給自足,然而由於貿易通商、資源運輸等都極依賴海上

    運輸,一旦海洋控制權落入敵對國家手中,則必將對美國的經濟、安全利

    益造成重大打擊,因此,海上的自由航行權一向被視為其基本的國家利

    益。15

    中共於 1996 年舉行飛彈試射,企圖威嚇台灣選舉,落彈區緊臨日本海域。美、日雙方長久以來都認為台灣的安全與日本息息相關,日本有 90%能源必須從中東經過台灣海峽運送,假使台灣變成敵對政權,就會成為

    石油供應上的扼制點,極不利於日本安全。尤其中共在 2004 年 12 月發表的國防計畫綱要中指出,中共解放軍的海、空軍及其核武與二砲部隊不斷

    進行現代化,企圖擴張其周邊海域的活動,並將其海軍部署至印度洋時,

    整個區域在未來的重要性必然增加。美、日就有助於雙方未來共同維護海

    線安全,尤其是通往中東的海上運輸發生問題時,雙方保持密切觀察。16

    1996 年 3 月台海危機後,4 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問日本,與前日本 13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年 7 月),頁 148。 14 西原正(Nishihara Masashi)編,楊連仲等四人譯《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 6 月),頁 2~3。 15 William J. Perry,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pp.5~8. 16 James Kitfield,胡元傑譯〈中共、美國與崛起中的日本〉(Dragon,Eagle,and Rising Sun),《國防譯粹》,第 32 卷第 10 期,(2005 年 10 月),頁 56~60。

    95

  • 首相橋本龍太郎簽訂「新防衛指針」時,美國的東亞政策中已展現新思維,

    即是將日本納入美、日共同協防台灣的架構。(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如附

    錄三)從 1996 年夏天開始,日本國會即陸續通過各種法律,作為「周邊有事」時,日本提供基地、後勤支援,及接應美軍協防台灣的法律依據。

    2005 年 2 月之後的「2+2」17與其他軍事變革,包括美軍在沖繩及日本本島基地的軍事調動與重新部署,都是美、日協力共同維護東亞地區和平的

    相關措施。18

    「2+2」會議中,針對「美日同盟」的方向重新界定,明文宣示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為「美日同盟」的共同戰略目標。觀察「美日同盟」的發

    展,美國已將「美日同盟」視為亞太秩序維持者,並認為有助引導中國正

    面發展;日本近來針對台海兩岸問題表達關切,希望和平解決立場;由此

    觀之,美、日、中關係已非三邊關係,而是中共與「美日同盟」雙邊關係;

    「美日同盟」重要性已逐漸轉為亞太秩序管理者。19

    亞洲地區由於歷史情結,日本在亞太地區幾乎沒有盟友,而美國是願

    意伸出援手的國家;環繞日本周邊國家,中共、俄羅斯、南、北韓甚至台

    灣,至今仍有未解決的領土問題,近年來日本極力想成為正常國家,以擺

    脫「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形象。日本面對中共與北韓飛彈威脅,處於這

    種地緣政治條件下,日本自然想拉攏美國作為其安全屏障,加上美國因應

    中共崛起,美日安保條約促進美日同盟關係強化是必然的,並暗指周邊有

    事時,作為美國前進亞太部署後勤支援。

    因應中共軍事崛起,前進亞太地區部署最能符合美國的戰略需求,因

    此,美國必須在東亞地區沿岸擁有基地與盟友。對日本而言,與全球海上

    強權結盟,最符合國家安全的需求,自力防衛的代價太大負擔也很沉重;

    基本上這是美日同盟戰略基石。20日本海軍實力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與

    俄羅斯,是亞太地區內最足以對抗中共的力量。日本自衛隊任務經由美日

    安保條約與架構下,提供美軍駐亞太基地後勤補給勤務協助,以因應「對

    日本的安保造成嚴重問題」的「周邊事態」。21

    美日同盟證明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堅實的盟友,這種同盟關係,同時

    也拓展到其他方面,包含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及聯合國維和活動(PKO)、國際緊急救援活動、依周邊事態法進行後方支援活動等,原屬於自衛隊附

    屬任務,升為基本任務,如此一來,自衛隊角色隨之調整,日益吃重。日

    本防衛廳在 2007 年元月七日正式升格為防衛省,自衛隊也改名為防衛軍。

    17 2005 年 2 月 19 日在華府舉行的美日二國國防與外交首長會議,稱之「2+2」會議。 18 賴怡忠,〈美日台合作關係的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 5 卷第 2 期(2004/5 年冬季),頁 89。 19 賴怡忠,〈美日同盟主導台海時代來臨〉,《台灣日報》,2005 年 2 月 20 日,版 3。 20《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6 月),頁 143~144。 21 張克中,〈美國增派第二艘航空母艦的戰略意義〉,《中共研究》,第 38 卷第 5 期(2004 年 8 月),頁 37。

    96

  • 22美、日考量雖各自立場,但美國考量則是全球性與本身利益,美國近來

    更進一步要求日本重新檢討集團性自衛權解釋,如此,可要求日本攔截飛

    越國境攻擊美國的彈道飛彈;美國副助理國防副部長羅勒斯指出,日本若

    能攔截飛越本土攻擊美國的彈道飛彈,而不加以擊落將是荒唐的事,也非

    美日同盟應有的做法。23

    美軍已逐漸將軍事重心由歐洲轉移亞洲西太平洋,2004 年 6~8 月美軍的「夏季脈動 2004」(summer pulse2004)演習時,就曾引起中共質疑演習目的,演練同時部署多艘航空母艦所需各種作戰技能與後勤能力。242006年更是舉行近 10 年來美軍規模最大的「勇敢之盾 2006」聯合軍演,並首次邀請解放軍三名軍官登上美軍航母「雷根號」觀摩軍演。25美國國防部

    公佈 2006 年的「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QDR)」中提到,美軍將重點逐漸移往太平洋,「勇敢之盾 2006」聯合軍演也是配合QDR的概念,讓美軍透過演練來熟悉太平洋的環境,因為太平洋對美國越來越重要。26

    美國為實現「四年國防檢討報告」提出的確保美國本土與盟國的安

    全、嚇阻對手、嚇止侵略者、擊敗敵人的戰略目標;美軍準備把歐洲的 236個基地減少到 88 個,美國本土也要關閉 15 個軍事基地,兵力將移往西太平洋,到了 2008 年,60%的美軍潛艦將巡弋在太平洋。27

    日本「產經新聞」於 2005 年 12 月 25 日曾報導指出,美國以中共海軍為頭號假想敵,美國國會研究處報告指出,中共海軍正在推動「全世界

    最具野心的潛艦擴張行動」,對美國已構成主要威脅。該份報告提出警告

    指出,對美國來說最具重大意義、中共海軍推動相關戰力現代化的成就

    是:中共瞄準台灣、日本作為標的,總共部署了 730 枚CSS-6、CSS-7 等的中、近程彈道飛彈之中,大多數已逐漸被改良成擁有複數機動型個別導

    引彈頭(MaRV)飛彈,未來也可用來攻擊海上艦艇。而且,中共新部署或者開發中的海軍相關攻擊型武器,包括:攻擊地面的巡弋飛彈、反艦巡

    弋飛彈、地對空飛彈,以及攻擊艦艇、空中戰力等。報告中同時預測,中

    共企圖成為世界「潛艦大國」,擁有包括 2004 年曾侵入日本領海的「漢」級攻擊型核潛艦、可裝載戰略核飛彈的「夏」級核潛艦,以及舊型的「明」

    級、羅蜜歐級等傳統潛艦。研判發展至 2020 年中共將擁有三十五艘新型潛艦,將可同時部署五十艘以上的新銳攻擊型潛艦,而壓倒並超越美國海

    軍的海底作戰能力。28

    由於中共國防預算已連續 18 年以二位數成長,軍事缺乏透明性,未 22 參閱《中國時報》,2006 年 12 月 1 日,版A15 與《青年日報》,2006 年 12 月 1 日,版 5。 23《青年日報》,2006 年 12 月 7,版 5。 24〈軍方指美軍演習對西太平洋施壓〉in http://hk.news.yahoo.com/040805/12/13bs6.html 25《中國時報》,2006 年 6 月 20 日,版 13。 26《青年日報》,2006 年 2 月 16 日,版 5。 27《聯合報》,2005 年 8 月 29 日,版A4。 28《青年日報》,2005 年 12 月 26 日,版 5。

    97

  • 來持續不斷軍力擴張,不僅將造成台海的軍事失衡,連日本的軍事預算也

    將在 2008 年時落於中共之後;日本 2006 年版「防衛白皮書」中,也指出中共海軍海洋活動動向,值得日本特別注意;因此,日本強調在八年內完

    成 2006 年所達成協議的駐日美軍整編計畫,以強化同盟關係。29

    2000 年度的日本國防白皮書,在論述中國的彈道飛彈問題時,首次明確指出,「關於中程彈道飛彈,中國擁有總共約 70 枚可以涵蓋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的飛彈」,此外,針對中共艦艇進行資源和海洋調查一事,

    表示關注;表明了日本對中共部署飛彈的企圖擔心,也反映出,日本逐漸

    將中共視為潛在威脅國家。日本防衛廳預於 2010 年前,重新調整軍力部署,將原有陸上自衛隊 13 個師和 2 個旅,組建為 9 個師 6 個旅;改變過去防範俄羅斯而在北海道集中部署的 2 個師縮編為旅,軍事戰略重心從「保衛北方」轉至「防禦西方」。30

    傳統上,中國對美、日、台的嚇阻動作基本是以台灣為主,牽制美日

    舉動為輔的策略,首先通過震撼、嚇阻台灣促其不得輕舉妄動,然後得到

    牽制美、日的目的。然而,在政策層面,美國對中共核武力量,核、非核

    彈頭搭載彈道飛彈的擴張所持的戒心越來越大,這是美國 2005 年「國防報告」的主要特點,並且把這種彈道飛彈威脅直接與美、日的利益掛勾。

    「國防報告」第一次提及日本。聲稱中國認為「日本介入台海問題的可能

    性增加」。這樣,間接地表達了中國的核、非核彈道飛彈力量對美、日的

    共同威脅,其中的主要前提認為「中國把美國視為最有可能介入台海的第

    三者」,間接形成中、美二國間潛在的「敵對關係」。31(表 5-3 美、中、日、台四國軍力分析表)

    29《聯合報》,2006 年 8 月 2 日,版A13。 30《2000-2001 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2001 年 7 月),頁 196~197。 31《漢和防務評論》,(2005 年 9 月),頁 17~19。

    98

  • 表 5-3 美、中、日、台四國軍力分析表

    美、中、日、台 四 國 軍 力 分 析 表

    (兵力單位:千人)

    陸 軍 海 軍 空 軍 國

    力 兵力 主要裝備 兵力 主要裝備 兵力 主要裝備

    國 351 1.6

    主戰車 28 餘輛各型火砲各型火砲500餘門、F/18 戰機 3 個中隊等

    205

    小鷹號航母 1 艘艦載 F-14、F/18 機對70 餘架、水面作戰艦 9 艘等

    13

    各型戰機 126 架、15架空中加油機、2 架E-3 預警機、P-3C 反潛機中隊×1。

    2,500 160

    7010 輛主力戰車、2160 輛裝甲步兵戰鬥車及輕型戰車、

    1200 輛自走砲車、1萬 4000 門牽引式火砲、2400 輛多管火箭發射載具等

    280

    各型艦艇 299 艘、核動力、傳統動力

    潛艦計 67 艘、各式登陸艦 285 艘、各型軍機 472 架、直昇機 12 架。

    600

    各式作戰機約 1966架;陸基型洲際彈道

    飛彈發射器 20 具、中長程彈道飛彈發

    射器 130~150 具

    本 239 148

    主戰車 1,020 餘輛各型火砲 750 餘門 45

    作戰艦 54 艘潛艦16 艘戰機 80 架武裝直升機 102 架

    46

    各型戰機 270 架

    灣 236◎ 130

    戰車 1,800 輛 火砲 3,200 門※ 53

    各型艦艇 340 艘#53

    各型戰機 530 架#

    資料來源:1.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IISS。 2.*表中國時報 2005 年 2 月 19 日-A2 版。 3.◎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頁 103-109。 4.#2003 年日本防衛白皮書頁 119。 5.※《展望與探索》,第 4 卷第 11 期,2006 年 11 月,頁 48。

    99

  • 中共如出兵企圖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就必須準備與美國一戰。為了

    與美國作戰,「人民解放軍」必須:1.擁有一支核子報復力量;2.有能力摧毀核動力航空母艦;3.設法剝奪美國使用外國基地的權利──將告知日本,假如在衝突中,日本允許美國使用日本的基地,將對日本展開攻擊!32中共攻擊日本將是美日同盟最大的衝擊與隱憂。

    依據 1996 美日新簽定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中,所敘述之日本周邊事態,日本想必已有因應措施。日本前首相小泉執政期間,對中共態度

    強硬,不理會中共抗議,接連幾年都前往日本靖社參拜,安倍繼任後,雖

    立即訪中修補關係,但仍強化日本本身國防有關攔截彈道飛彈研發,33因

    應中共與北韓彈道飛彈威脅;並有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公開表示:美國核

    武潛艦航行掠過日本近海不違反「非核原則」。34上述代表官方言論的思維

    判斷,日本在目前情勢上,仍站在美方立場,對中共仍抱持著強硬態度。

    日本是否做好再一次遭受核武攻擊心理準備,為了幫助台灣而需要付

    出廣島與長崎那般重大傷亡嗎?這一點可就讓日本裹足不前!只要日本

    立場稍微猶豫當中拖延美國用兵的後勤支援,不主動介入美中衝突,中共

    就有很大勝算,因為中共對台用武是採速戰速決策略,在美國趕赴支援的

    過程,戰爭很可能已經結束。

    當然,中共也有其他武力嚇阻美軍介入手段,就曾有彈道飛彈打航空

    母艦不對稱作戰方式討論;不過據專業軍事刊物評論,這一點理論上是可

    行的,但所牽涉面向繁雜,成本不如採「狼群戰術」潛艦擊殺方式對付航

    空母艦。彈道飛彈是利用倍音速的高穿透力,提高戰場生存率,使雷達不

    易偵測與鎖定,雖可利用終端雷達導引改變軌道,但是需要減速情形下實

    施,如此一來,失去了高速──就不需要專門的飛彈防禦體系攔截,一般

    防空飛彈甚至近迫武器即可輕易加以攔阻。35

    第三節 美國東亞戰略

    由於中共軍事不透明,而美日同盟意義即首在因應中共擴軍;美國重

    新部署全球軍力的一環是,在航空母艦由 12 艘削減至 11 艘之際,太平洋

    32《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4 月),頁 469。 33《青年日報》,2006 年 11 月 16 日,版 5。 34《中國時報》,2006 年 11 月 18 日,版A15。 35 有關彈道飛彈打航母理論是可行的,但涉及小型雷達及多重陸基、海基與太空監視等管制手段與通訊體系,研發成本太高會排擠其他經濟建設。請詳閱《全球防衛雜誌》,第 267 期,(2006年 11 月),頁 51。

    100

  • 將維持 6 艘的現狀,36同時將 18 艘戰略潛艦的大約六成部署在太平洋,明顯反映出美國重視太平洋,視為有必要迅速反應緊急狀況地區。37而其所

    部署即為俄亥俄號核潛艦是美國海軍最先進的彈道飛彈核潛艦,水下排水

    量 1 萬 8,750 噸,原設計攜帶 24 枚戰略型「三叉戟」洲際彈道飛彈,現改裝則以攜帶戰斧巡弋飛彈以執行戰術任務。將以關島為據點,在日本等亞

    洲週邊海域執行任務,以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海軍實力,牽制日益壯大的

    中共海軍。38

    美國因應中共崛起,尤其軍事企圖,中共海軍朝向遠洋海軍發展,美

    國一直思考全球軍事部署重新調整,以防堵中共戰略佈局;由於波灣戰事

    暫告一段落,美方更積極針對中共軍事發展採取一連串軍力部署調整與戰

    略規劃。美國擴建西太平洋關島基地,以維護西太平洋區域安全和美國在

    太平洋的戰略縱深;此一舉動引起中國方面重視,認為美國是有「戰略針

    對性地」。表面看來「三分針對北韓,七分針對台灣海峽」。美國強化以關

    島為中心的第二島鍊兵力部署,事實上是美國軍正在調整全球軍力部署第

    一階段的一部份。39

    美國在亞太地區採取的是所謂「扇形」戰略理論;以美國為其扇軸點,

    透過軍事力量延伸連接亞洲各個盟邦成其扇骨,這一支支扇骨即為美日、

    美韓、美菲、美泰、美澳間軍事合作的安全關係。其中最重要扇骨就是美

    日安保同盟,由於日本戰略位置、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三方面,可作為美

    國亞太佈署支撐。至於扇面則是由美國與亞太的經濟關係及盟邦國家政治

    民主化二者組成。40

    美軍檢討全球軍力部署,縮減歐洲、中東、中南美軍事基地,以增加

    遠東軍事力量轉向亞太;從南韓、日本本土、沖繩、關島,到隨時能重返

    的菲律賓、新加坡,再到阿富汗,如果加上美國正在緊密接觸得尼泊爾、

    外蒙古、緬甸、越南,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包圍圈儼然已經成形包圍

    中國。美國雖然再三強調,中國不是威脅,但美軍的部署卻逐漸向西太平

    洋傾斜,美軍的部署,就是針對中共準備進行一個「包圍圈」。41

    美國近來軍事戰略調整主要改變如下:42

    第一、提出「先發制人」戰略,在小布希總統就任的第一份美國「國

    36《青年日報》,2006 年 2 月 6 日,版 5。 37《自由時報》,2006 年 1 月 26 日,版 6。 38《青年日報》,2006 年 2 月 10 日,版 5。 39 廖文中,〈中共對美國調整亞洲軍力部署之疑慮〉,《尖端科技》,第 234 期(2004 年 2 月),頁112。 40 James A. Backer,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Foreign Affairs, vol.70,no.5(Winter 1991/1992),p.9. 41《聯合報》,2005 年 8 月 29 日,版A4。 42《2005 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年 12 月),頁 20~22。

    101

  • 家安全戰略」報告稱,「在無賴國家及其受庇護的恐怖份子」有能力威脅

    美國及其盟邦和朋友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前,美國必須準備將其阻

    止;「美國將在威脅完全形成前就採取行動」,以保護國家和人民不受恐怖

    份子的殺害;「美國在不斷尋求國際社會支持的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也

    會毫不猶豫地單獨採取行動,通過對恐怖份子先發制人的打擊行使自衛的

    權利」。美軍在 2003 年 3 月未經聯合國授權就逕自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是明證。

    美國權威雜誌「外交」刊登文章指出,隨著美軍快速擴張、俄羅斯核

    武能力下滑及中國核武發展規模較小,美國已是核武獨霸的時代,美國的

    核武擁有第一擊可摧毀中國和俄羅斯的遠程核力量。文章指出,美國一直

    致力研發核「三部曲」,即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飛彈和戰略飛彈核潛艦

    等,使美國核武越來越強大。相反地,俄羅斯戰略核武大幅下降,遠程轟

    炸機減少 39%、洲際彈道飛彈減少 58%、戰略飛彈核潛艦更下跌 80%,俄羅斯現存的核武「幾乎不能立即使用」;文章分析中國目前沒有現代化

    的戰略飛彈核潛艦或遠程轟炸機,現存的一艘彈道飛彈潛艦已過時。根據

    美國情報顯示,中國洲際彈道飛彈只有 18 枚,使用前至少需兩小時準備,缺乏先進的預警系統。43

    第二、提出新的核威懾戰略,將打擊對象擴大到無核國家。在 2002年 1 月 9 日提交國會的《核武評估報告》,美國制定對俄羅斯、中國、伊拉克、北韓、伊朗、利比亞、敘利亞等七國使用核武器的應急計劃,這些

    都是歸類為美國潛在威脅對手或無賴與支持恐怖主義國家;使用核武器的

    可能地區有「台海爆發軍事衝突」、「朝鮮半島軍事衝突」、「以阿戰爭」等。

    第三、放棄「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區戰爭」計畫,44代之以在所有

    衝突中獲勝的新計畫。今後將「關注的焦點由誰將威脅美國,或者在哪裡

    威脅美國,轉移至美國將如何應對威脅,以及美國為阻止和對抗這類威脅

    而需要如何準備」。

    第四、提出美軍由「基於威脅」模式走向「基於能力」模式轉變。美

    軍以往「基於威脅」即誰是敵人為其著眼點,走向「基於能力」即以「敵

    人可能具有何種能力」為著眼點。

    美國五角大廈正根據一項秘密戰略,大規模加強駐亞洲美軍軍力,以

    強化美國及盟邦嚇阻甚至擊敗中共的實力。美國小布希總統已批准此戰略

    43《聯合報》,2006 年 4 月 10 日,版A14。 44 美國於於 2001 年四年期國防總檢期間有所謂兵力整建計畫,稱為「1421」,1-捍衛國土;4-在歐洲、東北亞、東亞沿岸中東與西南亞,這四個大戰略地區有效作戰;2-近乎同時遂行兩場主要作戰,並「迅速擊敗」每個戰區敵人;1-以「決定性勝利」贏得兩場主要戰爭的一場,並在必要時奉總統之命促成政權更替。參閱《國防譯粹》,第 33 卷 4 期(2006 年 4 月),頁 73。與參閱〈美國防戰略-同時打「兩場戰爭」〉,《中國時報》,2005 年 12 月 10 日,版 5。

    102

  • 第一階段行動;強調全盤軍力轉型,除大規模軍演、改變航艦部署 還要求軍事人員學習中文;小布希與前國防部長倫斯斐批准的軍力快速轉型方

    案將在三到五年內依序推動,駐亞洲及全球其他地區的美軍屆時將擁有更

    高的戰力,在必須面對涉及中共、北韓或伊朗的國際危機時,反應更迅速。

    美國大幅提升駐亞洲軍力,主要目的是促使中共放棄與美國為敵,並確保

    一旦與中共兵戎相向,擁有就近可迅速擊敗對方的實力。美國前副國務卿

    佐立克表示,在亞洲國家中的日本、澳洲、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對中共也有

    相同戒心。45

    目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仍以反恐為第一優先考量,換言之,中國的發

    展與軍事現代化,固然是美國高度關心的議題,但尚未提升到主要軍事打

    擊的對象階段。不過,中共卻已經將美國列為主要假想敵,據以擬定戰備

    操演想定。美國在東亞目前所採的策略,透過軍力部署與調整的動作,勸

    阻與嚇阻中共勿在台海主動製造危機;中共的軍事現代化,間接使得美國

    介入台海軍事衝突的難度愈來愈高。46

    中華歐亞基金會執行長林中斌說,「中共軍事現代化主要目的不在攻

    擊美國,而在破壞華府決策過程,使美國在介入台海危機時再思考,而中

    國得以在美國想清楚前,進攻台灣」。 台灣是中國軍事支出成長的核心目標,但近年也涵蓋海外利益,特別是能源。如南中國海,若干島嶼有主權

    爭議,且為關鍵性的能源供應路徑;東海方面,中、日有採礦權和島嶼主

    權爭議。美國國防部委製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發展出「珍珠鍊」(string of pearls)策略,除緬甸和巴基斯坦外,也尋求和孟加拉、柬埔寨及泰國簽署軍事相關協定。47

    美國進一步聯合南亞的印度,認為可以牽制日益崛起的中共,在 2006年 2 月公佈的五角大廈「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QDR)指出印度、俄羅斯與中共都是走到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但在主要新興強權中,中共是

    未來的敵人,在軍事上有能力對美國構成威脅,對於印度則美國這方面的

    憂慮。同年 3 月 2 日布希訪印,推崇印度是美國全方位的盟友,兩國將成為全球層級戰略伙伴;日本媒體認為美國拉攏印度,意圖結合美日同盟營

    造實際上對中共的圍堵,48日本政府還進一步將中、長程建構在「美日印

    澳」四方戰略對話納入考量,牽制中共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崛起。49

    45《聯合報》,2006 年 4 月 21 日,版A13。 46 丁樹範,〈美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之意涵〉,《展望與探索》,第 2 卷第 9 期(2004 年 9 月),頁4。 47〈華郵:中共戰略武力嚇阻美軍〉in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504/2005041301.htm48 張克中,〈制衡中國-美印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中共研究》,第 40 卷第 3 期(2006 年 3 月),頁 43~45。 49《青年日報》,2006 年 11 月 1 日,版 5。

    103

  • 第四節 中華民國國防政策

    台灣目前是一個島國,而且有四分之三的國民生產毛額依賴於外貿,

    航海與航空的安全對台灣經濟的繁榮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台灣缺乏反飛

    彈的防禦能力和足夠的潛艦來加強其反潛作戰能力。目前台灣尚未獲得所

    需的飛彈防禦裝備、早期預警雷達、防空配備和制海系統。然而,任何未

    來的美國總統都不應忽視美國國防部在對台灣海峽安全情勢報告。

    研究人民解放軍的專家白邦瑞,列舉出台灣有下列十個弱點:飛彈防

    禦、潛艇、情資戰、資訊戰、偵測和鎖定的感應器、心理戰、軍隊領導統

    馭能力、演訓、士氣、後勤和維修。50如果美國與台灣忽略人民解放軍用

    來癱瘓台灣的指揮、管制、通訊、資訊、情報、監視與偵察的不對稱能力,

    而是假想中共會以溫和的態度來解決台灣問題,勢必將帶來更多麻煩。

    1990 年代,國際安全越來越關心彈道飛彈擴散,尤其在亞洲。對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而言,關注的是中共為飛彈擴散到其他國家主要來源國。

    但相對於其他國家注意中共核武軍備,台灣方面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中共彈

    道飛彈發展與數量上的成長。51

    對於中共不斷威脅將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上,美國一直以來十分關

    注;而日本政府態度,則由美國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北京方面的壓力與

    不滿。惟近來日本已逐漸改變以往消極態度,為了與美國共同維持東亞安

    全,日本決定和小布希政府合作,首次將「台灣海峽」視為兩國安全的「共

    同戰略目標」(common strategic objective)。2005 年 2 月 16 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長高斯在參議院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共軍事現代化過程中,已讓原

    本均勢台灣海峽失衡,並同時對美軍在亞太地區安全構成威脅;這是美國

    中央情報局局長在正式場合首次提出「中國威脅論」。52

    1995 年 7 月 21-28(26 日宣佈演習結束)日舉行二砲部隊的飛彈試射演習。這是中共第一次史無前例的以飛彈來恫嚇台灣,且距離台灣彭佳嶼北

    邊僅 60 哩。此次飛彈演習總共發射 6 枚M-9 族近程飛彈(射程 600 公里),這些飛彈都具有現代、機動以及攜帶核子攻擊的能力;同年 8 月 15~25 日又進行另一波新的飛彈試射,距離北台灣 90 哩。(圖 5-2 中共飛彈對台威脅示意圖)這兩次的飛彈試射對中共而言,可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

    為這是中共第一次在台灣附近試射飛彈,過去中共的二砲部隊或潛艇發射

    50 Michael Pillsbury,“The TRA and U.S.-Taiwan Military Relations,"in Jaw-ling Joanne Chang and William W. Boyer(eds),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Law,2000),pp.288~290. 51 David G. Wiencek, Dangerous Arsenals:Missile Threats in and From Asia(Bailrigg Memorandum No.22 Lancaster: Centre for Defens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1997),p.5. 52《中國時報》,2005 年 2 月 19 日,版A1。

    104

  • 遠程飛彈試射,不是在中共境內,就是在人煙稀少的太平洋中進行。中共

    目的十分明確:證明解放軍有能力運用飛彈恫嚇台灣以及封鎖台灣的海、

    空交通。翌年 3 月,中共又於 8-15 日實施飛彈試射演習。演習範圍距離基隆港與高雄港約 25-35 哩。中共進行第三次的飛彈試射演習,飛彈試射的範圍涵蓋半個台灣。當日凌晨中共發射三枚 (M-9)飛彈,兩枚落入高雄港外海附近,距離台灣南部海域僅 35 哩。第三枚飛彈落入基隆港附近,距離台灣北邊海岸僅 23 哩而距離台北市僅 30 哩。13 日又發射一枚至高雄外海。中共宣稱並沒有計畫要攻打台灣,而其真正的動機是要用軍事演習來

    恫嚇威脅並且影響 3 月 23 日的總統選舉。53

    圖 5-2 中共飛彈對台威脅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防政策評論》第 4 卷第 1 期

    53 陳紫財,〈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證之研究-以 1995~1996 年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

    究》,第 4 卷第 2 期春季號(2002 年 4 月),頁 110~112。

    105

  • 美國 2006 年「中國軍力報告」表示,兩岸軍力向北京傾斜,中共已在面對台灣地區部署了大約710~790枚近程彈道飛彈,比前一年的650~730枚增加,每年約增加 100 枚。約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共軍力部署台海地區,其中海軍更是以一半以上的軍力對付台灣。54美國國防部公佈 2005 年對中共的軍力評估報告中,最後反映出美國相當強調中共軍力威脅,特別重視

    中共崛起儼然挑戰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在具體操作方面不僅已改變美國過

    去低估「中國」軍力缺點,使美國越來越正視「中國」軍力快速成長的事

    實,而採取面對現實與具有前瞻性的作為來處理美國和「中國」未來關係;55另一方面,美國也必須重新認真思考台灣的價值與地位,進而妥善處理

    與台灣的關係。56

    中共近程彈道飛彈約有 650 至 730 枚,並且每年以 75 至 120 枚數目急遽增加,絕大多數是針對台灣佈署;57其洲際飛彈已能夠打擊全球的區

    域範圍,包含歐美國家。同時中共對台動武的模式包括說服與施壓、有限

    使用武力、對台使用核武及電磁脈衝武器、空中打擊及飛彈襲擊、封鎖、

    兩棲登陸作戰等;惟對共軍常規戰力的發展,一般卻輕描淡寫帶過,實際

    上對台灣威脅恐怕不止於此,關鍵在於美國可能因中共實施傳統武力的有

    限攻擊都可能導致全面衝突;而更有理由相信共軍少壯派將領朱成虎所稱

    「核武攻美」的說法為真。58

    關於飛彈對台灣方面的運用,在 1995、1996 年中共已經展現其對台動武的決心,中共認為台灣具有對中國實施分離和圍堵的雙重意函,如果

    未來台海發生戰事,飛彈將是打贏台灣的核心武器,同時中共的其他戰略

    飛彈(如東風-5、東風-31、巨浪-2 等)會進入戰備狀態,有效的嚇阻美國不得介入台海戰役。59中共於 1995、96 年兩度舉行對台軍事演習,演習全般過程中其作戰序列為:第一波「飛彈攻擊」(攻擊台灣政、經、軍設施、

    機場、港口、水壩、電廠等以癱瘓台灣運作機制);第二波「海空飛彈攻

    擊」(以海空軍攻擊台灣軍機場、軍港及戰機、軍艦,以取得制空權、制

    海權、制電磁權);第三波「登陸作戰」(三棲登陸超越灘頭攻堅或在前兩

    波攻擊成功實施行政登陸以地面部隊實際佔領);第四波「城市與山地作

    54〈兩岸軍力向北京傾斜〉,《聯合報》,2006 年 5 月 25 日,版A13。 55 陳子平,〈美國 2005 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戰略思維的轉變〉,《國防雜誌》,第 20 卷第 10 期(2005 年 10 月),頁 74。 56 丁樹範,〈評估中共軍力順勢推動政策〉,《聯合報》,2005 年 7 月 21 日,版A13。 57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OD,2005),p.4. 58 蘭寧利,〈看中共軍力〉,《聯合報》,2005 年 7 月 21 日,版 15。 59 趙雲山,《中共導彈及其戰略-解放軍的核心武器》(台北:明鏡出版社,1997 年 4 月),頁 13。

    106

  • 戰」(擴張戰果與清剿頑抗)。60前兩波攻勢,都是依賴飛彈實施,達成預

    期目標,方能繼續三、四波戰術行動。

    2006 年版日本防衛白皮書指出臺海兩岸軍事力比較,可以看到三個特點:第一,大陸在陸軍方面具壓倒性兵力,但登陸攻打台灣本島能力有限;

    第二,海空軍方面,大陸具壓倒性的數量,台灣則有質的優勢;第三,在

    飛彈攻擊方面,大陸擁有涵蓋台灣的近程飛彈,台灣則無。61

    圖 5-3 中共七大軍區分布圖

    資料來源: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 strait/PRC-PLA.htm#002D-2006/7/29

    60《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 年 6 月),頁 177~179。 61《聯合報》,2006 年 8 月 2 日,版A13。

    107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strait/PRC-PLA.htm#002D-2006/7/29

  • 中共武力犯台時機,鄧小平曾說:「只要台灣不同大陸統一,台灣作

    為大陸領土的地位是沒有保障的,不知道那一天又被別人拿去」。62同時,

    中共將「台獨」與「外國勢力」視為使台灣跑掉的主要因素,並將「台獨」

    視為死敵,必須與其進行堅決鬥爭。63台灣方面於 1992 年國防白皮書則詳細列舉七項中共可能對台動武時機:64一、台灣走向獨立;二、台灣內部

    發生動亂;三、台灣國防防禦力量削弱;四、外國勢力干涉台灣;五、台

    灣研製核武器;六、台灣長期拒絕統一談判;七、我對大陸「和平演變」

    危及中共政權。

    自 2000 年台灣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為反制中共軍事威脅,對國防政策也採取若干修正,指導國軍建軍政策化被動為主動,調整原有「防

    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構想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積極防衛」。65強調「有效嚇阻」並主張「境外決戰」思略,其構想將交戰點推至島外

    80 公里處進行。66配合建軍指導調整,中科院積極研發二項對地攻擊飛彈研發計畫,計有:「雄風-2E」巡弋飛彈與「狄青」計畫中的近程與中程飛彈,其射程涵蓋範圍可達上海與北京,因應中共飛彈威脅。67

    根據媒體披露,台灣研製的雄風(2E)巡弋飛彈,已經開始秘密部署於本島,編制正式名稱為「國防部飛彈司令部第一中隊」,是國軍第一個成

    立的戰略部隊,性質類似中共的二砲部隊。依據國防部規劃,未來飛彈司

    令部將成立三個巡弋飛彈中隊,每一中隊配置部署 18 至 24 枚巡弋飛彈。68但基於台海情勢的穩定,美方部分人士反對我提出之「縱深攻擊」的「戰

    略性防衛」思維,將「狄青」計畫中的近程與中程飛彈與雄風(2E)巡弋飛彈作為攻擊三峽大壩或上海與香港工具,因為此一作法,將使台灣立即失

    去國際上的支持。69

    國防部部署射程介於 600 公里至 1,000 公里的飛彈,可攻擊中國大陸的範圍,超出以往國軍侷限於 450 公里(美方限定的 250 浬範圍)之外;消息還顯示,國軍正循管道引進更好的技術,希望延伸射程到 2,000 公里,據稱可打到北京。如此一來,以進入實質「戰略」範疇,必定在兩岸之間

    62《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170。 63 張同新、何仲山,《「一國兩制」與海峽兩岸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年 11月),頁 235~246。 64《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1992 年 1 月),頁 42。 65《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 年 8 月),頁 93。 66〈美參院外交委員會助理披露陳水扁「境外決戰」構想:島外 80 公里迎戰解放軍〉in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3/n57626.htm67《中國時報》,2006 年 6 月 21 日,版A13。 68《中央通訊社》電子報刊,2005 年 8 月 12 日。 69《聯合報》,2006 年 2 月 21 日,版A4。

    108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3/n57626.htm

  • 造成政治問題,引起東亞區域動盪及震撼美、日。70

    第五節 小結

    SIPRI 2006 年報中分析 2001~2005 年全球傳統武器進口國家排名,與全球 15 大主要軍費支出國家;中共在 2001~2005 年全球傳統武器進口國家排名一直排列第 1 位。另外在 2005 年全球 15 大主要軍費支出國家中,日本第 4 位、中共第 5 位、俄羅斯第 9 位、印度第 10 位、南韓第 11 位。不論傳統武器進口國或軍費支出表列前 20 名內的國家都有一個現象,不論是日本、南韓、台灣甚至南亞的印度、東北亞的俄羅斯都圍繞著中共;

    只要「中國威脅論」感受不減,區域內國家都因應中共的崛起,無形中使

    各國投入軍備競賽。

    對美國而言,美日同盟最重要之處是透過在日駐軍獲致區域嚇阻效

    果,其次是藉以建立符合美軍標準的後勤支援機制。再者,美國亦瞭解到,

    美日同盟可降低統一後之韓國、中共及日本未來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有鑑

    於此,日本的唯一選項便是維持與強化美日同盟,這不僅將提供穩定的情

    勢,以利區域發展,亦攸關日本的安全。同時,此一同盟關係也將成為嚇

    阻中共的力量。71

    當前亞洲勢力仍以美國馬首是瞻,亞洲戰略也只是全球佈局一環,中

    東有中東問題要解決,亞洲也有東北亞北韓核武等問題,台海問題也是美

    中關係的重要問題之一;台灣一直想借助美國力量干預中共對台影響力,

    不論是在軍售或政治上,故對美國處理國際事務盡量附和;中共也藉美國

    影響力影響台灣,美國也瞭解自己的立場與重要性,現階段美國立場,有

    責任促使兩岸避免衝突。72美國對兩岸一再表明,不希望任合一方片面改

    變現狀。如果發生衝突,不符合任合一方利益,不論是中國、台灣或此一

    區域。美國 2006 年 3 月 11 日公佈的四年一度《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仍採取先發制人戰略,但重申台海爭議和平化解,並表示任合一方都不應

    該有片面行動。732006 年美國太平洋總司令法隆將軍邀請解放軍觀摩「勇敢之盾 2006」軍演,夏季於太平洋戰區與日本、韓國、澳洲等國部隊所舉行的海上聯合軍演;除了增進彼此軍事交流與軍事透明化,也讓解放軍見

    識強大的美軍軍力,這種美式心戰動作,間接告知解放軍不要誤判情勢,

    而採取不智舉動。74

    70《聯合報》,2006 年 10 月 16 日,版A4。 71《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1 月),頁 66。 72《中國時報》,2006 年 3 月 18 日,版A12。 73《中國時報》,2006 年 3 月 17 日,版A15。 74 張克中,〈Hedge Strategy:美國對中國的「兩面下注策略」〉,《中共研究》,第 40 卷第 5 期(2006年 5 月),頁 31。

    109

  • 亞太地區大部分的軍事聯盟而言,都是以美國為首。美國既然有意對

    中共採取衝突預防措施,在整體策略的考量,目前不會對中共採取激進的

    做法。即使區域內各國對中共長期軍事擴張仍然會感到憂慮,但是各國基

    於美國的策略及自身的經濟利益考量,挑戰中共軍事發展的意願也會降

    低。因此,隨著中共軍力現代化,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也隨之升高;對我國

    的安全而言,如此的發展並不利我國尋求區域合作;對於美國而言,當中

    共軍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支持是否仍然保持現有的程

    度,就存有辯證的空間。75

    中華民國(台灣)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且實施民主政治,是個真正民

    主國家;目前台灣人民尚不願被中共所統治,此外,台灣又是美國的老朋

    友,面臨中共軍事嚇阻之際,美國屆時不是要不要插手的問題,而是如何

    插手的問題。如國美國不插手干預台海問題,從日本到印尼,甚或澳洲,

    都會覺得美國未能保障亞洲安全的和平;日本尤其會認為美日同盟,只會

    遭致中共的憤怒,卻又不能給日本任何可以信賴安全保證,美國在亞洲聲

    望大跌。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能阻止中共侵略行為,中共會立即成為亞

    洲的超強,在該地區的每一個國家,不管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或越南,

    在執行外交政策時,都將會以中共為馬首是瞻。76

    75 王央城,〈亞太地區軍事安全的回顧與展望〉,《戰略安全研析》,第 10 期(2006 年 2 月),頁25~26。 76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 年 9 月),頁 242~246。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