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 4.1 節說明問卷的發放與回收;4.2 節針對回收樣本進行研 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4.3 節進行信度分析;4.4 節效度分析檢測;4.5 節各研究變項 之描述性統計及差異性分析;4.6 節研究假說檢定。 4.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研究依第三章的研究方法設計研究問卷,以自九十一年推行使用至今已近九 年的「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為14個目前己使用該系統 之縣市的業務單位及會計單位人員為樣本母體來源,進行問卷寄發及資料蒐集工作。 問卷調查方法,係先以電話聯繫各縣市主計處一位科長級以上主管,請其代為發 放及回收問卷,並以郵寄方式將問卷寄發至各縣市所委託之負責人;收到各縣市陸續 寄回問卷後,逐份檢查是否分別為10位會計人員及10位業務單位人員所填答,遇有資 料不全者,馬上請其補寄,經積極催收結果,問卷寄發二個星期後280份問卷全部回 收,其中140份由會計人員填寫,另140份為業務單位人員所填寫,回收率100%,有 效樣本數為280份,整體有效回收率亦為10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 planning.chcg.gov.twplanning.chcg.gov.tw/files/13_1011105_公務部門會計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 · 年的「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為14個目前己使用該系統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 4.1 節說明問卷的發放與回收;4.2 節針對回收樣本進行研

    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4.3 節進行信度分析;4.4 節效度分析檢測;4.5 節各研究變項

    之描述性統計及差異性分析;4.6 節研究假說檢定。

    4.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研究依第三章的研究方法設計研究問卷,以自九十一年推行使用至今已近九

    年的「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為14個目前己使用該系統

    之縣市的業務單位及會計單位人員為樣本母體來源,進行問卷寄發及資料蒐集工作。

    問卷調查方法,係先以電話聯繫各縣市主計處一位科長級以上主管,請其代為發

    放及回收問卷,並以郵寄方式將問卷寄發至各縣市所委託之負責人;收到各縣市陸續

    寄回問卷後,逐份檢查是否分別為10位會計人員及10位業務單位人員所填答,遇有資

    料不全者,馬上請其補寄,經積極催收結果,問卷寄發二個星期後280份問卷全部回

    收,其中140份由會計人員填寫,另140份為業務單位人員所填寫,回收率100%,有

    效樣本數為280份,整體有效回收率亦為100%。

  • 48

    4.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本問卷之有效樣本,經由SPSS軟體的次數分配表(freequency table)統計後,整

    理出填答者基本資料如表4-1所示:

    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方面,填答者當中以女性居多,共有230人,佔有效樣本

    數的82.1%,男性有50位,佔有效樣本數的17.9%;年齡則以40歲以上佔大多數,共有

    113人,佔有效樣本數的40.4%;教育程度以大學居多,共有147人,佔有效樣本數的

    52.5%,顯示公務機關人員教育程度高。

    服務機關及職務部分,服務機關大都為縣(市)政府,共有239位,佔有效樣本

    數的85.4%,這主要是因為「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原本設計的使用單位就是

    縣(市)政府,再由縣(市)政府推廣至府外所屬機關學校使用;職務方面,會計人

    員部分,填答者當中以科(課)員居多,共有62位,業務人員部分則以約聘(僱)人

    員較多,有52位,這是因為此系統主要為會計人員業務上使用的工具,業務單位祇是

    配合登打原始資枓,所以比較多由約聘(僱)人員協助的情況。

    在使用「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頻率、經驗及使用電腦的經驗方面,使

    用者使用系統的頻率每週在10小時以上者佔大都數,共有118人,佔有效樣本數的

    42.2%,但使用系統的頻率每週在3小時以下者,也有88人,佔有效樣本數的31.4%,

    這現象主要是會計人員使用系統的時間較長,而業務單位人員僅登打自己局處的資料

    ,且每個填答者可能僅負責某單一系統,因此系統的使用時間較短;系統使用經驗方

    面,使用系統5年以上之填答者,共有120人,佔有效樣本數的42.8%,另外使用電腦

    的經驗方面,有266位填答者有6年以上的經驗,佔有效樣本數的95%,顯示國人使用

    雷腦的比率已非常普及,而且已是職場必備的技能。

    另使用「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功能方面,使用「預算執行系統」的填

    答者最多共有233人,是因為此系統業務單位人員及會計人員均會使用,而且是經常

    必需使用,所以使用者較多,而總會計系統及資訊管理系統只有縣(市)政府人員會

    使用到,所以填列者較少。

  • 49

    表 4- 1 樣本基本特性統計表 資料項目 資料類別 樣本數(人) 有效回收百分比(%

    服務機關 縣(市)政府

    學 校 其他機關

    239 4

    37

    85.4 1.4

    13.2

    職務_會計單位

    會計主任 科(課)長 科(課)員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約聘(僱)人員 其他

    11 16 62 10 30 11

    3.9 5.7

    22.1 3.6

    10.7 3.9

    職務_業務單位

    科(課)長 科(課)員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約聘(僱)人員

    其他

    5 44 14 52 25

    1.8 15.7

    5.0 18.6

    8.9

    教育程度

    高中職或以下 專科 大學

    研究所以上

    26 85

    147 22

    9.3 30.4 52.5

    7.9

    性 別 男 女

    50 230

    17.9 82.1

    年 齡

    18-25歲 26-30歲 31-35歲 36-40歲

    40歲以上

    3 32 79 53

    113

    1.1 11.4 28.2 18.9 40.4

    系統使用頻率

    每週3小時以下 每週4-6小時 每週7-9小時

    每週10小時以上

    88 46 28

    118

    31.4 16.4 10.0 42.2

    電腦使用經驗 1年以下 1-2年 3-5年

    6年以上

    1 2

    11 266

    0.4 0.7 3.9 95

    系統使用經驗 未滿半年 半年-2年

    3-4年 5年以上

    17 68 75

    120

    6.1 24.3 26.8 42.8

    使用系統功能 (本項為複選題)

    預算編列系統 預算執行系統 帳務處理系統 總會計系統

    資訊管理系統

    179 233

    94 11 1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0

    4.3 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是一種程度的概念,是指測驗結果的穩定性(Stability)與一

    致性(Consistency),主要是用來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信度高代表對相同的受測者

    進行重複的測試,所得結果的變異程度會比較低。

    信度的檢測方法一般是以Cronbach's Alpha值、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及萃取變異量(Variance extracted)等方法來測量。本研究問卷採用Cronbach's α

    係數來衡量各構面之信度,其結果列於表4-2。由表4-2可知,各變數之Cronbach's α

    值介於0.932~0.979之間,且所有變數之信度均高於Hair et al.,(2006)所建議0.7的可接受

    水準,顯示本研究問卷具有極高的一致性與穩定性,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信度。

    表 4- 2 各變數信度分析表 研究變數 Cronbach's α 值

    系統品質 0.932

    資訊品質 0.953

    服務品質 0.979

    電腦自我效能 0.948

    使用者滿意度 0.95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1

    4.4 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指測驗能正確測量到所要測量之特質程度,也就是測驗的可靠

    性與有效性。測驗的效度愈高表示測驗的結果愈能表現出受測對象的特質。效度一

    般可分為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建構效度(Contruct validity)及準則效度(

    又稱效標關連效度)(Criterion Validity)三大類(Kerlinger, 1986),本研究對衡量問項

    進行內容效度和建構效度之檢測。

    一、內容效度:指量表內容之代表性與適切性的程度,一般是透過前測(Pre-Test)

    與試測(Pilot-Test)來檢測。本研究問卷係由國外原文文獻直接翻譯,並與指

    導教授充分討論進行語意上的修飾,以確保問卷的內容明確,因此具有一定程

    度的內容效度。

    二、建構效度(Contruct validity):係指測量理論的概念及特質的程度,通常以收斂

    效度及區別效度來驗證。收斂效度(Covergent validity)是衡量單一構面的收斂

    程度,即相關的因素是否會歸於相同構面的程度,來自各變數的問項因素負荷

    量越大,表示收斂效度越高,通常因素負荷量大於0.5以上才保留。區別效度(

    Discriminant validity)是指不同構面或變數間的關聯性,衡量變數是否有區分至

    適當的構面,區別效度是指來自不同變數的問項彼此間相關性要低,一衡量問

    項在其他變數的值越小,通常取0.5以下,表示區別效度越高(Hair et al., 1998

    )。

    在進行因素分析之前,必須先檢測樣本變數觀察值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利用

    KMO(Kaiser-Meyer-Olkin)與Bartlett球形檢定來檢測,KMO代表所有相關係數的

    比較值,KMO值越大,表示其共同性越高, Kaiser(1974)指出,KMO值越接近1

    ,表示整體資料越適合進因行素分析,若KMO值低於0.5,則不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由表4-3可知KMO值為0.946大於0.5,且Bartlett球形檢定顯著性0.000亦達顯著水準,

    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表 4- 3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 0.946

    Bartlett 球形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1556.006

    自由度 1128

    顯著性 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2

    在確認可以進行因素分析後,本研究採用因素分析之主成份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並以最大變異法(Varimax)對因素進行轉軸,以驗證各構

    面與研究問卷的建構效度。

    透過轉軸後的成分矩陣可得各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由因素負荷量檢測

    各變數的收斂效度。個別構面之單一因素分析整理如表4-4,由表中可知各構面特徵

    值均大於1,另依 Tabachnick and Fidell (2001)之建議, 因素負荷值(Loading Value

    )以 0.5 為可接受的最低值,本研究結果因素負荷值皆大於 0.5,且均歸類在同一因

    素中,因此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表 4- 4 問卷效度分析 構 面 問卷題項 因素負荷量 特徵值 累積變異數%

    系統品質1 0.745 系統品質2 0.684 系統品質3 0.756 系統品質4 0.800 系統品質5 0.768 系統品質6 0.776 系統品質7 0.622

    系統品質

    系統品質8 0.618

    12.633 26.319

    資訊品質1 0.601 資訊品質2 0.646 資訊品質3 0.755 資訊品質4 0.740 資訊品質5 0.751 資訊品質6 0.745 資訊品質7 0.744 資訊品質8 0.731 資訊品質9 0.791

    資訊品質

    資訊品質10 0.752

    8.122 43.240

    服務品質1 0.805 服務品質2 0.819 服務品質3 0.829 服務品質4 0.843 服務品質5 0.739 服務品質6 0.829 服務品質7 0.892 服務品質8 0.884 服務品質9 0.843 服務品質10 0.827 服務品質11 0.810

    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12 0.740

    7.111 58.055

  • 53

    構 面 問卷題項 因素負荷量 特徵值 累積變異數% 服務品質13 0.820 服務品質14 0.778 服務品質15 0.810 服務品質16 0.817 電腦自我效能1 0.739 電腦自我效能2 0.770 電腦自我效能3 0.847 電腦自我效能4 0.863 電腦自我效能5 0.862 電腦自我效能6 0.866 電腦自我效能7 0.861 電腦自我效能8 0.812 電腦自我效能9 0.874

    電腦自我效能

    電腦自我效能10 0.806

    5.379 69.260

    使用者滿意度1 0.618 使用者滿意度2 0.647 使用者滿意度3 0.674

    使用者滿意度

    使用者滿意度4 0.683

    2.596 74.66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4

    4.5 各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及差異性分析

    本節第一部分針對樣本在各研究構面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做一概略性的敍述,以

    瞭解受訪者對各研究變數的評價。第二部分為瞭解本研究對象個人屬性對於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服務品質、電腦自我效能及使用者滿意度之問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第

    三部分為縣市別不同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4.5.1 研究變數基本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有5個構面,其中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為自

    變數構面,使用者滿意度為因變數構面,各研究構面之描述性統計情形如表4-5,在

    七點量表中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的整體平均數分別為4.6295、4.6961、4.5551

    ,表示受測者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的評價略高於中間值(4),使用者

    滿意度的整體平均數為3.4777,標準差為0.68240,在五點量表中僅略高於中間值(3

    ),未達高度滿意的程度。

    表 4- 5 研究變數基本統計分析 研究構面 總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系統品質 280 1.00 7.00 4.6295 1.11657

    資訊品質 280 1.40 7.00 4.6961 0.91375

    服務品質 280 1.00 7.00 4.5551 1.06178

    電腦自我效能 280 0.40 10.00 6.2082 1.88941

    使用者滿意度 280 1.00 5.00 3.4777 0.682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5

    4.5.2 個人屬性與各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

    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以檢定不同性別及身分(業務單位或會計單位人員)系統

    使用者對各研究構面是否有顯著性差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AVA)檢定服務

    機關、職務、教育程度、年齡、系統使用頻率、電腦使用經驗、系統使用經驗不同對

    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電腦自我效能及使用者滿意度之評價是否有顯著性

    差異。若差異達到顯著時,再以LSD法進行事後檢定,以瞭解群組兩者之間的差異是

    否達到顯著。

    一、性別對各研究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4-6所顯示 ,不同性別的使用者對系統品質的評價

    存在顯著的差異,女性對系統品質的評價較男性高,這可能是女性的使用者對系統品

    質的要求比男性低,所以相對上滿意度亦較高。

    表 4- 6 性別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性別 平均值 標準差 t值

    男 4.1400 1.23889 系統品質 女 4.7359 1.06153

    -3.488**

    男 4.5620 0.97936 資訊品質 女 4.7252 0.89846

    -1.145

    男 4.4725 1.12643 服務品質 女 4.5731 1.04891

    -0.607

    男 6.4340 2.12349 電腦自我效能 女 6.1591 1.83600

    0.932

    男 3.3850 0.72176 使用者滿意度 女 3.4978 0.67350

    -1.060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6

    二、身分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將樣本分為業務單位及會計單位兩組人員,t檢定分析結果如表4-7,不同身分的

    使用者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存在顯著的差異,業務單位人

    員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均高於會計單位人員,這主要是因

    為公務預算會計系統之主要使用者是會計人員,業務單位人員僅是鍵入原始數據,

    系統作業流程相對簡單,而會計人員除需瞭解業務單位人員系統作業流程,尚需熟

    悉會計作業流程,而且使用系統時間較長,系統的輸出報表亦為符合會計單位要求

    ,所以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的要求較高,相對的對系統的滿意度就低於業務單位

    人員。

    表 4- 7 身分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身分 平均值 標準差 t值

    業務單位人員 4.7723 1.15086 系統品質 會計單位人員 4.4866 1.06623

    2.155*

    業務單位人員 4.8100 0.96502 資訊品質 會計單位人員 4.5821 0.84762

    2.099*

    業務單位人員 4.5799 1.10433 服務品質 會計單位人員 4.5304 1.02082

    0.390

    業務單位人員 6.1950 1.86776 電腦自我效能 會計單位人員 6.2214 1.91742

    -0.117

    業務單位人員 3.5929 0.71993 使用者滿意度 會計單位人員 3.3625 0.62424

    2.860**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7

    三、職務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8,職務不同使用者對各研究構面的評價

    除使用者滿意度構面之差異性達顯著外,對其他構面並無顯著性差異。滿意度構面之

    差異再以LSD做兩兩之間的比較結果,會計單位的「會計主任」使用者滿意度高於「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人員,這應該是會計主任使用系統的時間相較於佐理員、辦

    事員或書記人員短,所以滿意度較高;另業務單位人員使用者滿意度大都高於會計單

    位人員,這是因為業務單位人員僅是鍵入原始數據,系統作業流程相對簡單,而會計

    人員除需瞭解業務單位人員系統作業流程,尚需熟悉會計作業流程,而且使用系統時

    間較長,所以系統的滿意度低於業務單位人員。

    表 4- 8 職務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身分 職務 平均值 F值 LSD事後

    檢定 1.會計主任 4.8409 2.科(課)長 4.6094 3.科(課)員 4.3024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0500 5.約聘(僱)人員 4.7000

    會計單位

    6.其他 4.8068 1.會計主任 4.0500 2.科(課)長 4.6023 3.科(課)員 4.9554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9087

    系統品質

    業務單位

    5.約聘(僱)人員 4.8300

    1.575

    1.會計主任 4.9364 2.科(課)長 4.5438 3.科(課)員 4.5065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3500 5.約聘(僱)人員 4.6300

    會計單位

    6.其他 4.7909 11.科(課)長 4.7600 12.科(課)員 4.5091 13.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9714 14.約聘(僱)人員 4.9442

    資訊品質

    業務單位

    15.其他 4.9800

    1.525

    1.會計主任 4.3239 2.科(課)長 4.4805 3.科(課)員 4.5413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2375 5.約聘(僱)人員 4.7063

    會計單位

    6.其他 4.5341 11.科(課)長 4.2500

    服務品質

    業務單位 12.科(課)員 4.1747

    1.423

  • 58

    研究構面 身分 職務 平均值 F值 LSD事後檢定

    13.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4.9420 14.約聘(僱)人員 4.8474 15.其他 4.6000 1.會計主任 5.6545 2.科(課)長 6.1250 3.科(課)員 6.4161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5.0300 5.約聘(僱)人員 6.2133

    會計單位

    6.其他 6.9364 11.科(課)長 7.1000 12.科(課)員 5.9977 13.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6.4000 14.約聘(僱)人員 6.1231

    電腦自我效能

    業務單位

    15.其他 6.3960

    0.939

    1.會計主任 3.7045 2.科(課)長 3.4219 3.科(課)員 3.2823 4.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3.0250 5.約聘(僱)人員 3.4250

    會計單位

    6.其他 3.5227 11.科(課)長 3.6500 12.科(課)員 3.3068 13.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3.7143 14.約聘(僱)人員 3.6971

    使用者滿意度

    業務單位

    15.其他 3.8000

    2.853**

    1>4 13>3 13>4 13>12 14>3 14>4 14>12 15>3 15>4 15>5 15>12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9

    四、服務機關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9,不同服務機關之使用者對各研究構面

    的評價並無顯著性差異。

    表 4- 9 服務機關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服務機關 平均值 F值

    1.縣 政 府 4.6715 2.學 校 4.8750

    系統品質

    3.其他機關 4.3311

    1.594

    1.縣 政 府 4.7092 2.學 校 4.7000

    資訊品質

    3.其他機關 4.6108

    0.185

    1.縣 政 府 4.6041 2.學 校 3.8906

    服務品質

    3.其他機關 4.3108

    2.032

    1.縣 政 府 6.1799 2.學 校 5.0500

    電腦自我效能

    3.其他機關 6.5162

    1.272

    1.縣 政 府 3.5146 2.學 校 3.5625

    使用者滿意度

    3.其他機關 3.2297 2.862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60

    五、教育程度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10,在系統品質構面,不同教育程度的使用者

    對系統品質構面的評價差異性達顯著水準,教育程度愈高者系統品質平均值愈低,另

    以LSD事後檢定,結果顯示教育程度「高中職或以下」、「專科」及「大學」的使用

    者,其對系統品質的評價均顯著高於「研究所以上」之使用者,這主要是因為教育程

    度高者,對系統品質的要求較高,所以對系統品質的評價較低。

    表 4- 10 教育程度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教育程度 平均值 F值 LSD事後檢定

    1.高中職或以下 4.9952 2.專科 4.6868 3.大學 4.6122

    系統品質

    4.研究所以上 4.0909

    2.774*

    1>4 2>4 3>4

    1.高中職或以下 5.0192 2.專科 4.7094 3.大學 4.6735

    資訊品質

    4.研究所以上 4.4136

    1.837

    1.高中職或以下 4.4904 2.專科 4.6978 3.大學 4.5136

    服務品質

    4.研究所以上 4.3580

    0.870

    1.高中職或以下 5.7769 2.專科 5.9835 3.大學 6.3680

    電腦自我效能

    4.研究所以上 6.5182

    1.406

    1.高中職或以下 3.7019 2.專科 3.5000 3.大學 3.4337

    使用者滿意度

    4.研究所以上 3.4205

    1.224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六、年齡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11,不同年齡使用者對各構面的評價差異

    性均未達顯著水準。

  • 61

    表 4- 11 年齡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年齡 平均值 F值

    1.18-25歲 5.1250 2.26-30歲 4.6758 3.31-35歲 4.4953 4.36-40歲 4.4835

    系統品質

    5.40歲以上 4.7655

    1.094

    1.18-25歲 5.5333 2.26-30歲 4.7156 3.31-35歲 4.6101 4.36-40歲 4.6057

    資訊品質

    5.40歲以上 4.7708

    1.129

    1.18-25歲 5.2292 2.26-30歲 4.8652 3.31-35歲 4.4612 4.36-40歲 4.2783

    服務品質

    5.40歲以上 4.6449

    2.283

    1.18-25歲 7.0333 2.26-30歲 6.9344 3.31-35歲 6.3532 4.36-40歲 5.9566

    電腦自我效能

    5.40歲以上 5.9973

    2.059

    1.18-25歲 3.5833 2.26-30歲 3.5078 3.31-35歲 3.3639 4.36-40歲 3.3774

    使用者滿意度

    5.40歲以上 3.5929

    1.691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七、系統使用頻率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系統使用頻率不同,使用者對各研究構面的評價差

    異性均未達顯著水準,檢定結果如表4-12。

  • 62

    表 4- 12 系統使用頻率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系統使用頻率 平均值 F值

    1.每週3小時以下 4.6960 2.每週4-6小時 4.5571 3.每週7-9小時 4.7455

    系統品質

    4.每週 10 小時以上 4.5805

    0.343

    1.每週3小時以下 4.7705 2.每週4-6小時 4.6500 3.每週7-9小時 4.6643

    資訊品質

    4.每週 10 小時以上 4.6661

    0.285

    1.每週3小時以下 4.5533 2.每週4-6小時 4.7446 3.每週7-9小時 4.4710

    服務品質

    4.每週 10 小時以上 4.5026

    0.640

    1.每週3小時以下 6.2955 2.每週4-6小時 6.3457 3.每週7-9小時 5.8107

    電腦自我效能

    4.每週 10 小時以上 6.1839

    0.561

    1.每週3小時以下 3.4716 2.每週4-6小時 3.5870 3.每週7-9小時 3.6071

    使用者滿意度

    4.每週 10 小時以上 3.4089

    1.133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八、電腦使用經驗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電腦使用經驗1年以下的使用者僅有一位,因此併入電腦使用經驗「1-2年」項目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13,電腦使用經驗不同之使用者電腦自我效

    能構面的差異性達顯著水準。且經使用LSD事後檢定結果,電腦使用經驗「6年以上

    」的使用者其電腦使用能力的認知顯著高於「3-5年」的使用者。Bandura (1986) 認為

    引導性精通是對電腦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的來源,它代表了一種實際經歷的成功經驗

    ,如果個人與電腦的互動經驗為成功正向的,則愈有可能發展出正向高度的電腦自我

    效能。因此電腦使用經驗愈長,其對電腦使用能力的認知愈高。

  • 63

    表 4- 13 電腦使用經驗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電腦使用經驗 平均值 F值 LSD事後檢定

    1.1-2年 5.0000 2.3-5年 4.2727

    系統品質

    3.6年以上 4.6433

    .588

    1.1-2年 4.9000 2.3-5年 4.5636

    資訊品質

    3.6年以上 4.6989

    .217

    1.1-2年 4.9375 2.3-5年 4.3977

    服務品質

    3.6年以上 4.5592

    .184

    1.1-2年 4.9375 2.3-5年 4.3977

    電腦自我效能

    3.6年以上 4.5592

    3.368*

    3>2

    1.1-2年 3.5000 2.3-5年 3.1818

    使用者滿意度

    3.6年以上 3.4878 1.180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九、系統使用經驗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4-14,系統使用經驗不同,使用者對資訊品

    質、服務品質及使用者滿意度方面的差異均達顯著水準。另以LSD檢定結果,系統使

    用經驗「5年以上」的使用者其系統品質、資訊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顯著高

    於「3-4年」及「半年-2年」的使用者,這主要是系統使用經驗愈長,愈能瞭解系統的

    設計理念與架構,所以系統品質、資訊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愈高。服務品質方

    面則是「未滿半年」使用者的評價高於「3-4年」的使用者,另「5年以上」使用者評

    價高於「3-4年」的使用者,這是因為新進人員對系統並不熟悉,所以當他使用系統

    遇到問題時,會先請教其他同事,比較不會直接找資訊人員解決問題,所以會給予服

    務品質較高評價,而5年以上使用者,因與資訊人員長期相處,已建立良好的默契,

    所以對服務品質有較高的評價。

  • 64

    表 4- 14 系統使用經驗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研究構面 系統使用經驗 平均值 F值 LSD事後檢定

    1.未滿半年 4.6471 2.半年-2年 4.4007 3.3-4年 4.4967

    系統品質

    4.5 年以上 4.8396

    2.775*

    4>2 4>3

    1.未滿半年 4.8176 2.半年-2年 4.5015 3.3-4年 4.4920

    資訊品質

    4.5 年以上 4.9167

    4.904**

    4>2 4>3

    1.未滿半年 5.0478 2.半年-2年 4.5588 3.3-4年 4.3158

    服務品質

    4.5 年以上 4.6328

    2.755*

    1>3 4>3

    1.未滿半年 6.1000 2.半年-2年 6.3074 3.3-4年 6.1227

    電腦自我效

    4.5 年以上 6.2208

    0.133

    1.未滿半年 3.5441 2.半年-2年 3.2831 3.3-4年 3.3733

    使用者滿意

    4.5 年以上 3.6438

    5.062**

    4>2 4>3

    註:* p<0.05, ** p<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3 縣市別對各研究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結果如表 4-15,不同縣市使用者對系統品質及電腦自

    我效能的差異達顯著水準。另以 LSD 進行事後檢定,結果縣市 11 使用者系統品質的

    評價較其他縣市低,這可能是該縣的系統速度太慢且不穩定常當機,所以造成系統品

    質評價不高,因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係採 Web- Based 連線作業方式,系統及資料

    庫主機均設置在縣市政府,所以縣市政府的資訊設備及網路頻寛均是影響系統品質的

    重要因素。

    電腦自我效能對對比較結果雖有顯著但並無規則性,電腦自我效能是指將電腦應

    用到任務上的技能之能力評估,依表 4-1 樣本基本特性統計表,有 95%使用者電腦使

    用經驗超過 6 年以上,所以此一顯著性可以忽略。各縣市使用者滿意度雖未達顯著水

    準,但以平均數的 95% 信賴區間來檢測結果,縣市 5 及縣市 11 之平均數 95%的信

    賴區間均未包含總平均數 3.4777 這個點,縣市 5 是 3.7625 高於總平均數,而縣市 11

    是 3.05 低於總平均數,這主要原因是縣市 5 是此系統的試辦縣市,對系統的設計理

  • 65

    念及架構較清楚,且有較多的種子人員,可以協助系統的推動及協助解決問題,所以

    有較高的滿意度;而縣市 11 則是因為系統速度太慢且不穩定常當機,所以使用者滿

    意度最低。

    表 4- 15 各縣市對各研究構面的差異分析表 平均數的 95% 信

    賴區間 研究構面 縣市 平 均

    值 下界 上界

    F值 LSD事後檢定

    1 5.2000 4.7234 5.6766 2 4.2938 3.7801 4.8074 3 4.7500 4.2751 5.2249 4 4.3313 3.7265 4.9360 5 5.0500 4.5697 5.5303 6 4.9000 4.4352 5.3648 7 4.5313 4.0890 4.9735 8 4.8938 4.5212 5.2663 9 4.7125 4.0966 5.3284 10 4.4313 4.0347 4.8278 11 3.9625 3.5018 4.4232 12 4.6438 4.0932 5.1943 13 4.6938 4.0681 5.3194

    系統品質

    14 4.4188 3.8039 5.0336

    1.807* 1>2,4,10,11,14 3>11 5>2,4,11 6>11 8>11 9>11 13>11

    1 4.9500 4.4881 5.4119 2 4.6050 4.1458 5.0642 3 4.6150 4.3022 4.9278 4 4.5950 4.0876 5.1024 5 4.9950 4.5914 5.3986 6 4.5800 4.2478 4.9122 7 4.5650 4.2227 4.9073 8 4.9600 4.5668 5.3532 9 4.6800 4.1649 5.1951 10 4.9650 4.4920 5.4380 11 4.1050 3.7329 4.4771 12 4.8050 4.4563 5.1537 13 4.9000 4.3696 5.4304 14 4.4250 4.0512 4.7988

    資訊品質

    總平均 4.6961

    1.566

    1 4.8875 4.3704 5.4046 2 4.7313 4.2082 5.2543 3 4.4906 4.0630 4.9182 4 4.6094 4.0794 5.1394 5 5.0156 4.6690 5.3622

    服務品質

    6 4.3281 3.9332 4.7231

    1.321

  • 66

    平均數的 95% 信賴區間

    研究構面 縣市 平 均值

    下界 上界

    F值 LSD事後檢定

    7 4.3875 3.8972 4.8778 8 4.7500 4.3094 5.1906 9 4.5531 3.9348 5.1715 10 4.7219 4.2575 5.1863 11 3.9688 3.5266 4.4109 12 4.6219 4.1912 5.0526 13 4.4469 3.7773 5.1165 14 4.2594 3.7459 4.7728 總平均 4.5551 1 6.4700 5.7541 7.1859 2 5.8100 5.0710 6.5490 3 5.3200 4.2604 6.3796 4 5.9000 5.0483 6.7517 5 6.6700 5.9438 7.3962 6 5.7300 4.8154 6.6446 7 6.3200 5.6291 7.0109 8 6.4500 5.5586 7.3414 9 7.1550 6.1289 8.1811 10 6.0500 5.0469 7.0531 11 5.8400 5.0899 6.5901 12 6.1600 5.3500 6.9700 13 7.5750 6.9312 8.2188

    電腦自我效能

    14 5.4650 4.4305 6.4995

    2.336** 1>3 5>3 5>14 9>2,3,4,6,11,14 13>2,3,4,6,7,10,11,12,14

    1 3.7125 3.4543 3.9707 2 3.3625 3.1180 3.6070 3 3.5125 3.1916 3.8334 4 3.2875 2.9693 3.6057 5 3.7625 3.4955 4.0295 6 3.5875 3.2855 3.8895 7 3.3250 3.0072 3.6428 8 3.6125 3.3509 3.8741 9 3.3750 2.9851 3.7649 10 3.5125 3.1657 3.8593 11 3.0500 2.7050 3.3950 12 3.5250 3.2168 3.8332 13 3.6500 3.3292 3.9708 14 3.4125 3.0420 3.7830

    使用者滿意度

    總平均 3.4777

    1.601

  • 67

    4.6 研究假說檢定

    4.6.1 複共線性檢定

    複共線性是指當兩個變數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時,會引起統計及邏輯上的問題,

    因此在進行廻歸分析之前,必須先檢測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共線性的情形。本研究採用

    Pearson 相關係數來分析變數間的相關程度。吳明隆(2007)將相關係數絕對值的高低分

    成三種不同的相關程度:相關係數絕對值小於 0.4 者為「低度相關」,大於 0.7 者為

    「高度相關」,介於兩者之間者為「中度相關」。由表 4-16 得知,本研究變數的相

    關性大都屬於中度相關或低度相關,但資訊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相關係數為 0.709

    呈顯著高度相關。為避免線性重合的問題存在,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再利用 VIF 值(變

    異數波動因素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檢定變數之間是否存在線性重合的問題

    ,VIF 值越高,表示容忍度越小,共線性問題越嚴重,VIF 值大於 10,表示自變項之

    間有高度線性重合的問題。經檢測資料如表 4-17 所示,VIF 值均小於 10,因此可以

    忽略線性重合的問題。

    表 4- 16 Pearson 相關係數 系統

    品質 資訊 品質

    服務 品質

    電腦自我 效能

    使用者 滿意度

    系統品質 1

    資訊品質 0.660** 1

    服務品質 0.507** 0.663** 1

    電腦自我效能 0.048 0.151** 0.125* 1

    使用者滿意度 0.654** 0.709** 0.590** 0.126*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 17 複共線性檢定-變數共線檢定 共線性統計量

    變數 允差 VIF值

    系統品質 0.552 1.811

    資訊品質 0.414 2.417

    服務品質 0.551 1.814

    電腦自我效能 0.971 1.03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68

    4.6.2 複廻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本節針對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分別進行迴歸分析並檢定各項假說是否成立,β

    係數具有與相關係數相似的性質,數值介於-1至+1之間的絶對值越大者,表示預測

    能力越強。

    檢定適合度最常使用判定係數或稱決定係數R2,R2解釋廻歸模型結果,R2介於0

    到1之間(0 R≦ 2 1≦ ),R2 越高表示廻歸模型之解釋力越好,也就是自變數對依變數

    之特性解釋力越好。

    分析後結果如表4-18廻歸分析係數表,模式1:預測變數(自變數)為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依變數為使用者滿意度,除「電腦自我效

    能」對「使用者滿意度」之影響不顯著外,其餘各變數 t 值均達顯著水準,p 值小

    於0.01,且使用者滿意度依變數構面的解釋變異力(R2)為(0.582),可見縣市公務

    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之使用者滿意度,會受到使用者對於系統品質(β=0.310, p

  • 69

    表 4- 18 廻歸分析係數表 使用者滿意度 模

    依變數

    B 之估計值

    Bata分配

    t值 R2 調過後

    的R2 F改變 Durbin-Watson

    檢定

    系統 品質 0.095 0.310 5.908***

    資訊 品質 0.115 0.385 6.354***

    服務 品質 0.028 0.173 3.293**

    1

    電腦自

    我效能 0.004 0.031 0.787

    0.582 0.576 95.656 1.851

    系統品

    質*使用者角色

    -0.008 -0.056 -0.255

    資訊品

    質*使用者角色

    0.039 0.335 1.121

    服務品

    質*使用者角色

    -0.021 -0.293 -1.251

    2

    電腦自

    我效能*使用者

    角色

    -0.007 -0.085 -0.659

    0.591 0.579 1.590 1.88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6.3 研究假說檢定

    根據研究模式透過 SPSS 軟體進行迴歸等相關分析,驗證本研究假說之檢定結果

    ,如表 4-19 和圖 4-1 所示,本研究的 8 項假說有 3 項成立,5 項不成立,其中「電腦

    自我效能」對「使用者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另使用者角色對「系統品質」、「資

    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與「使用者滿意度」關係的調節效果亦

    未達顯著水準,茲就本研究假說檢定結果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三項品質構面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H1: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系統品質」正向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由表4-18可知,「系統品質」標準化迴歸係數(β)為0.310,t值為5.908,p值

  • 70

    H2: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資訊品質」正向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資訊品質」標準化迴歸係數(β)為0.385,t值為6.354,p值

  • 71

    H5c: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服務品質」和「使用者滿意度

    」的關係無調節效果。

    H5d: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電腦自我效能」和「使用者滿

    意度」的關係無調節效果。

    表 4-18 模式 2 複廻歸分析結果,p 值分別為 0.799、0.263、0.212 及 0.510 均大於

    0.05 不顯著,表示將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區分為業務單位及會計單位

    人員,衡量不同的系統使用者角色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效

    能等四者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間關係的調節效果並不顯著。探討其原因應該是系統的設

    計已兼顧不同角色使用者需求,並已提供大部分法令規定報表,且依本問卷受測者對

    系統所提的建議意見,不管是業務單位或是會計單位人員所提的建議都是希望介面更

    人性化及提升作業速度,所以系統雖是由會計人員所開發,但因會計人員熟悉機關預

    算、預算執行及帳務之所有流程,所以能考量不同部門人員的需求,且資訊人員所提

    供的服務也不會因為不同的身份而有差別,所以「使用者角色」的調節效果不顯著。

  • 72

    表 4- 19 研究假說檢定結果彙總表 研究假說 檢定結果

    H1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系統品質」正向影響

    「使用者滿意度」。

    成立

    H2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資訊品質」正向影響

    「使用者滿意度」。

    成立

    H3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服務品質」正向影響

    「使用者滿意度」。

    成立

    H4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的「電腦自我效能

    」正向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不成立

    H5a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系

    統品質」和「使用者滿意度」的關係有調節效果。

    不成立

    H5b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資

    訊品質」和「使用者滿意度」的關係有調節效果。

    不成立

    H5c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服

    務品質」和「使用者滿意度」的關係有調節效果。

    不成立

    H5d 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對「電

    腦自我效能」和「使用者滿意度」的關係有調節效果。

    不成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 1 各構面間路徑係數結果圖 路徑係數顯示性***p<0.001, ** p<0.01, * p<0.05, ns: not significant不顯著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服務品質

    使用者角色

    使用者滿意度

    電腦自我效能

    0.310***

    0.385***

    0.173**

    0.031ns -0.056 ns

    0.335 ns -0.293

    ns -0.085 ns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依據第四章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與整理,以提出具體的結論與建議

    ,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及未來可研究發展的方向與建議。本章共分為四節,第5.1節

    說明本研究結果;5.2節說明研究貢獻;5.3節說明本研究之限制;5.4節說明未來研究

    方向;5.5節為研究建議。

    5.1 研究結果

    本研究經由資料蒐集與對樣本的分析與假說的檢定後,整理分析歸納出以下結

    果:

    一、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會正向顯響使用者滿意度的假說,獲得實證結果

    的支持。

    本研究以DeLone and McLean於2003年所提出之更新資訊系統成功模型為架構

    ,以「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為自變數構面,來衡量縣市公務

    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的滿意度,研究結果「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

    務品質」構面正向影響使用者對系統的滿意度,這與Hollis and Prybutok(2004)以

    圖書館系統驗證服務品質與資訊系統成功模型之關係的研究結論相同。

    二、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的「電腦自我效能」對「使用者滿意度」之影

    響不顯著。

    過去的研究結果,電腦自我效能越強的人,會比較不排斥使用電腦,並會

    減少產生電腦焦慮感,所以電腦自我效能對於使用績效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

    個人基本屬性分析結果,電腦使用經驗不同之使用者電腦自我效能構面的差異性達

    顯著水準,且經事後檢定結果,電腦使用經驗「6年以上」的使用者其電腦使用能力

    的認知顯著高於「3-5年」的使用者。本研究系統使用者的「電腦自我效能」對「使

    用者滿意度」之影響不顯著,與以往學者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約有

    95%以上的受測者使用電腦的經驗均為6年以上,顯示公務機關人員普遍已具備電腦

    使用技能且能將之運用到各項業務,所以在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上,受到個人使用

    電腦能力判斷的影響漸趨於不顯著。

    三、「使用者角色」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

    效能」和「使用者滿意度」之間關係的調節效果不顯著。

    依廻歸分析結果,「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構面正向影響

    使用者對系統的滿意度;但當使用者角色為調節變數時,複廻歸分析結果各個預測

  • 74

    變數均未能達到顯著水準,這表示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使用者角色並不會顯著

    調節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及電腦自我效能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係。

  • 75

    5.2 研究貢獻

    本研究以DeLone and McLean於2003年所提出「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之更新資訊系統成功模型,提出一個公務部門使用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滿意度

    之研究模式,雖然有些假說檢定未能得到顯著的結果,但過去相關文獻皆無對「縣市公

    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相關議題之研究。因此,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觀之,

    本研究可以提供學界在於研究公務部門使用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滿意度的一個參考,更可

    提供後續研究者更進一步的研究基礎與指標方向。

    在實務方面之貢獻,本研究根據樣本回收的結果,利用迴歸分析,得知使用者對系

    統的滿意度,受「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的影響,以李克特五點衡

    量尺度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各縣市的平均滿意度最高為3.76,最低為3.05,雖較92及93

    年主計處的滿意度調查評價高,但僅高出「普通」一些,而未達「滿意」的評價,所以

    就資訊系統開發者而言,可再加強「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的提升

    ,以提高整體使用者滿意度。

    依個人屬性分析結果,業務單位人員對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使用者滿意度的評價

    均顯著高於會計單位人員,而此會計系統是會計人員執行日常業務所必備之工具,若能

    提升系統績效,不僅可減輕會計人員之工作負荷,亦能提升機關之行政績效;另資訊人

    員服務品質的平均數為4.55,以李克特七點衡量尺度分析,這樣的結果亦僅高出「普通

    」一些,而縣市11的服務品質平均數低於整體平均數,建議中央在評核駐點服務廠商服

    務效能時,可將這些情況列為評核的參考,應有助於系統服務品質的提昇。

  • 76

    5.3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整體研究程序及步驟雖力求嚴謹,惟受限於個人學識、經驗及資源之不足,故仍有許多研究上的限制:

    一、樣本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僅就使用「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縣市之使用者為調查對象,未能

    涵蓋所有公務部門的會計資訊系統,所以無法反應所有公務部門使用預算會計資訊系統

    的滿意度。

    二、樣本對象之侷限:

    本研究為便利抽樣,統一對14個使用「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縣市的業務單

    位及會計單位人員各10位進行調查,未能包括所有可能的使用者,亦未能依各縣市系統

    的使用系統人數採固定比率抽樣,所以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代表性。

    三、研究變項的限制:

    本研究依所搜集的相關文獻,整理出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電腦自我效

    能及使用者角色,做為系統使用者滿意度評估模型的變數,未能包括所有可能影響系統

    使用者滿意度的其他變數,所以可能會遺漏其他與使用者滿意度相關的重要資訊。

    四、研究問卷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皆由文獻翻譯而成,雖然在問卷發放前已經與專家進行討論和

    修改,但基於翻譯過程語意的差異,可能有部分題項仍難以清楚的區別,受測者可能會

    根據主觀認定來回答問題,導致問卷調查結果有所偏差。

  • 77

    5.4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電腦自我效能及使用者角色等構面,以「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為例,探討公務部門會計系統使用者

    滿意度之影響,得到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對使用者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未

    來後續之研究建議可由下列方向探討:

    一、擴大樣本對象:本研究僅針對14個使用「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縣市的業務

    單位及會計單位人員各10位進行調查,未能包括所有可能的使用者,建議後續研究

    者先瞭解各縣市之業務及會計人員之使用者人數,再依比率抽樣,以增加樣本的廣

    度和多樣,將使得研究成果能有更佳的代表性。

    二、研究變項的修正: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將其他影響使用者滿意度之變項加入,例如

    :使用者參與、使用者教育訓練等,擴充本研究模型,並尋求實證上的支持,使此

    研究模型更加完備與實用。

    三、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雖然大部分縣市平均數與總平均數的差異未達顯著,符

    合變異數同質性假設,但仍有二縣市95%的信賴區間未包含總平均數這個點,表示

    這2個縣市平均數與總平均數的差異達顯著,因此各縣市滿意度差異情形亦值得研

    究。

    四、目前「縣市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之「預算執行系統」、「單位會計系統」及「總

    會計系統」正在改版,改版後的系統若能提升受測者建議改善的人性化介面及系統

    之各項作業速度,系統的使用者滿意度應值得再研究。

  • 78

    5.5 研究建議

    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提供系統開發單位及各縣市政府對未來系統滿意度提

    升及規劃開發相關資訊系統之參考:

    一、立即可行之建議:

    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雖然大部分縣市平均數與總平均數的差異未達顯著,符

    合變異數同質性假設,但其中有二個縣市的95%的信賴區間並未包含總平均數,一個縣

    市高於總平均數,另一個縣市低於總平均數,顯示縣市滿意度間仍存在差異性,可針對

    低於總平均數的縣市就其「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低落的原因加以

    探討改善,以提升該縣市使用者的滿意度。

    二、中長期規劃建議:

    問卷調查結果各縣市的平均滿意度最高為3.76,最低為3.05,僅高出「普通」一些

    ,而未達「滿意」的評價,所以就資訊系統開發者而言,可再加強「系統品質」、「資

    訊品質」及「服務品質」的提升,以提高整體使用者滿意度。

  • 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山口俊之,民 89,工作支援與資訊系統的關聯-電腦化現場管理(林怡君譯),中衛發展中心。

    王明洲,民98,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資訊系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民95,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 : 心理出版社。 皮世明、許通安、范錚強,民90,影響資訊系統服務品質的因素研究,資訊管理研

    究,第3卷第1期。 李城忠,民 97,應用統計學—SPSS完全功略,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昆展,民98,探討資訊系統成功模型中資訊系統使用相關行為之角色-以大學甄

    選入學資訊系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民96,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邱皓政,民9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

    南。 林材煒,民 91,銀行業不同部門與職務之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差異分析,銘傳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姚登元,民95,電腦自我效能對ERP系統使用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 張允文,民 91,環境、策略與組織內部特質對會計資訊系統效能之影響,國立中山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張世敏、鍾俊仁,民97,管理資訊系統概論,台北:華泰,頁9。 張瑞當、張允文、倪豐裕,民 89,工作特性與會計資訊系統特徵對使用者滿意度影響

    之實證研究,亞太管理評論,頁 287-298。 張靜妙,民 86,使用者在資訊系統發展中的角色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國立成功大

    學工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專塗、柯瓊鳳,民 94,會計資訊系統第五版,台北:新陸。 袁鳳清,民95,ERP會計資訊系統與實務,台中:滄海書局,頁4-11。 曾明淳,民 91,策略、任務不確定性與管理會計系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宏益,民 95,影響電腦整合製造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之差異分析:管理者與作業者

    之觀點比較,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裔芳、范懿文、鄭漢鐔,民 90,會計資訊系統初版,台北:三民,頁 2-18,24-26,

    30-31,48-49,175-176。 劉永彬,民94,影響會計資訊品質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大專校院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松益,民 97,應用差異理論來探討影響放射線部門使用PACS系統之滿意度-以台灣

    區域級以上醫院實際建置經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民 94,應用差異理論探討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中正大學會計資訊

    系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縣市行政作業規範整體規劃報告書。 縣(市)行政資訊作業─公務預算會計作業規範書。

  • 80

    二、英文部分

    Bailey, J. E. and Pearson, S. W. 1983.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 (5): 530-54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122-14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 191-215.

    Bandura, A. and Jurden, F. J. 1991.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6): 941-951

    Barki, H. and Hartwick, J. 1994. Measuring User Participation, User Involvement and User Attitude. MIS Quarterly, 59-82.

    Baroudi, J. J. and Orlikoski, W. J. 1988. A short-form measure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and notes on u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4 (3): 44-59.

    Bhattacherjee, A.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 25 (3): 351-370.

    Bruwer, P. J. S. 1984. A Descriptive Model of Success for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7 (2): 63-67.

    Chin, J. P., Diehl, V. A., and Norman, K. L. 1988. Development of a Tool Measuring User

    Satisfact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Management Science. Choe, J. M. 199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forma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olution lev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2 (4): 215-239.

    Coffin, R. J. and MacIntyre, P. D. 1999.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computer-related

    affect stat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549-569.

    Compeau, D. R. and Higgins, C. A. 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June: 189-211,453,457.

    Compeau, D. R., Higgins, C. A., and Huff, S.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computing technology, A longitudinal study. MIS Quarterly 23 (2): 145-158.

    Copper, D. R. and Schindler, P. S. 1998.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Mc

    Graw-Hill.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 81

    Davis, G. J. 1985. A typolo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User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er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85 (5) : 152-164.

    DeLone, W. H. and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 (4): 9-30.

    DeLone, W. H. and McLean, E. 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 (1): 60-95.

    Dickson. G. W. and Simmons, J. K. 1970. The Behavior Side of MIS, Business Horizons, 50-71.

    Doll, W. J. and Torkzadeh, G. 1988. The Measur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MIS Quarterly, 259-274.

    Galletta, D. F. and Lederer, A. L. 1989. Some Cautions on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Decision Sciences 20: 419-438.

    Gelderman, M. 1997.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r Satisfaction, Usag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4 (1):11-18.

    Gist, M. E. and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 (2): 183-211.

    Gist, M. E., Schwoerer, C., and Rosen, B. 1989.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ining method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 (6), 884-891.

    Goodhue, D. L. 1998.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Validity of a Task-Technology Fit

    Instrument for User, Decision Science, 105-138.

    Goodhue, D. L. and Thompson, R. L. 1995.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19 (2): 213- 236.

    Gravill, J. I., Compeau, D.R., and Marcloin, B. L. 2002. Metacognition in IT: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awareness. Eigh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Grover, V., Jeong, S. R., and Segars, A. H. 1996.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 The

    Construct Space and Patterns of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1 (4): 177-191.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and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milton, S. and Chervany, N. L. 1981. Evalua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 Part I. Compar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MIS Quarterly 5 (3): 55-69

    Hollis, Landrum a,1, Victor, R. Prybutok b,* 2004. A service quality and success 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European Joru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6: 628-642

  • 82

    Hung, S. Y. 2003. Expert versus novice use of the executive support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177–189.

    Igbaria, M. and Iivari, J. 1995. The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computer Usage, Omega 23

    (6): 587-605.

    Igbaria, M. and Tan, M. 1997. The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on Subsequent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2 (3):113-121.

    Ives, B., Olson, M. H., and Baroudi, J. J.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6: 785-793. Kaiser, H.F. 1974.An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s, 39 ,31-36.

    Karsten, K. and Roth, R. M. 1998.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computer self-efficacy to performance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literacy cours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 (1): 14-24.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ettinger W. J. and Lee, C. C. 1994.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function, Decision Sciences 25 (5, 6): 737-766.

    Laudon, K. C. & Laudon, J. P. (1994),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3rd ed。

    Li, E. Y. 1997.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Factors: A Meta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2 (1): 15-28.

    Lucas, H. C. 1975. Why Information Systems Fai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Y.

    Marakas, G. M., Yi, M. Y., and Johnson, R. D. 1998.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faceted

    Character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9 (2): 126-163.

    Mason, R. O. 1978. Measuring Information Output: A Communication Systems Approach,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1 (5): 219-234.

    McGill,T., Hobbs, V., and Klobas, J. 2003. User-developed appl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st of DeLone and McLean's model,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6 (1): 24-46.

    McKeen, J. D. and Guimaraes, T. 1997. 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User Participation in

    Syste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4 (2): 133-150.

    McKeen, J. D., Guimaraes, T., and Wetherbe, J. C.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Participation and User Satisfac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Contingency Factors, MIS Quarterly, 427-451.

    McKinney, V., K. Yoon, et al. (2002). "The measurement of web-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pect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3): 296-315.

  • 83

    Melone, N. P. 1990. A 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the User-Satisfaction Construct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6 (1): 76-91..

    Myers, B. L., Kappelman, L. A., and Prybutok, V. R. 1997.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ssess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6-25.

    Nedovic-Budic, Z. 1999.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GIS Technology: Review of Method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3 (3): 284-295.

    Panko, R. R. and Sprague, R. H. Jr. 1984. Implementing Office Systems Requires a New DP Outlook, Data Management, DPMA, 40-42.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 (1): 12-4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3): 41-50. Pearson, S. 1977. Measurement of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Ph.D.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Pitt, L. F., Watson, R. T., and Kavan, C. B. 1995. Service Quality: A Measur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 MIS Quarterly 19 (2): 173-187.

    Raghunathan, B. and Raghunathan, T. S. 1994. Adaptation of a Planning System Success

    Model to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5 (3):326-340.

    Rai, A., Lang, S. S., and Welker, R. B. 2002.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IS Success Models:An Empirical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forthcom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1): 50-69.

    Raymond, L. (1987). Validating and Applying User Satisfaction as a Measure of MIS

    Success in Small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12 No.4. Roldan, J. L. and Millan, A. L. 2000.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Dimensions Interdependence: An Adaptat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s Model in the Spanish EIS Field, BITWorl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abherwal, R., Jeyaraj, A., and Chowa, C. 2004.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Saeed, K. A., Hwang, Y., and Yi, M. Y. 2003.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End User Computing 15 (4): 1-26.

    Sanders, G. L. and Garrity, E. J. 1995.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Working paper, Jacobs School of Manage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Seddon , P. B. 1997. A Respec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 84

    of IS Succes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40-252.

    Seddon, P. B. and Kiew, M. Y. 1996. A partial test and development of DeLone and McLean's model of IS success,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4 (1):90-109.

    Segars, A. H. and Grover, V. 1998.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Success: An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MIS Quarterly 22 (2): 139-163.

    Shannon, C. E. and Weaver, W. 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1st e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Swanson, E.B. 1994.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069-1092.

    Torkzadeh, G. and Koufteros, X. 1994. Factorial validity of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impact of computer training.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4 (3):813-821.

    Treacy, M. E. 1985.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Causal Model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Cambridge, MA gement, MIT, Cambridge, MA.

    Webster, J. and Martocchoio, J. J. 1992. Microcomputer playfulness: Development ofa

    measure with workplace implications. MIS Quarterly, 16 (2): 201-226.

    Yap, C. S., Soh, C. P. P., and Raman, K. S. 1992.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Factors in Small Busine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 (5-6):597-609.

    Yoon, Y., Guimares, T., and O’Neal, Q. 1995. 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xpert Systems Success, MIS Quarterly 19 (1): 83-106.

    Zeithaml, V. A., Berry, L. L., and Parasuraman, A.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31-46.

    Zmud, R. W. 197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MIS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Management Science 25 (10): 966-979.

  • 85

    三、網站部分

    Taiwan techh管理資訊系統實驗室知識管理系統網站 http://mis.cs.ntust.edu.tw/mislab/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17504&ctNode=4892

  • 86

    1. 年度起迄設定作業 2. 年度歲入出概算資料轉入作業(概算/預算案/法定預算等資料及前年度決算數資料之

    全部/部分轉入) 3. 年度預算科目作業 4. 共同費用編列基準作業 5. 各項代碼作業 6. 支出按職能及經濟性綜合分類表作業 7. 歷年墊付案之查詢

    通過 通過

    附錄一:總預算編列(含特別預算、追加(減)預算)作業程序 縣市政府主計處

    概 算 準 備 作 業

    機關學校

    審核會議

    主計室/人員

    各機關學校 縣市政府主計處

    機關\

    學校

    資料來源:縣(市)行政資訊作業─公務預算會計作業規範書

    共同性概

    算編列之

    工作底稿

    國小部份

    之工作底

    稿

    國中部份

    之工作底

    稿

    戶政所之

    工作底稿 衛生所之

    工作底稿 追加(減)之工作底

    稿

    概算案

    審核

    概算修正

    不通過

    預算分配

    追加(減)預算分配

    單位預算案 封面 目錄 預算總說明 主要表 附屬表 附錄

    單位追加(減)預算案 封面 目錄 歲入來源別預算表 歲出機關別預算表 歲入項目說明提要與預算明細表 歲出計畫說明提要與各項費用明細表

    總預算案 封面 目錄 總說明 預算總表 預算表 參考表 附錄

    追加(減)總預算案 封面 目錄 總說明 預算總表 追加(減)預算綜計表 追加(減)預算表 參考表 附錄

    法定預算(含單位預算/總預算) 封面 目錄 總預算審議意見 預算總表 預算表 參考表 附錄

    法定追加(減)總預算(含單位預算/總預算) 封面 目錄 追加(減)預算審議意見 追加(減)預算綜計表 追加(減)預算表 附錄

  • 87

    會計憑證

    會計簿籍

    附錄二:單位預算執行及帳務作業程序 主計室/人員 主計室/推算人員

    準 備 作 業

    業務人員 推算人員

    簽 證 作 業

    主計室/人員

    出納 日 報

    主計室/人員

    月 報

    出納人員 事務人員

    年報(單位決算)

    資料來源:縣(市)行政資訊作業─公務預算會計作業規範書

    ‧法定預算 ‧預算分配 ‧追加(減)預算 ‧預算分配之修正 ‧ 科目流用(第一預備金、第二預備金、專案動支科目、

    調整待遇科目、災害準備金、….) ‧ 統籌科目 ‧會計科目及代碼分錄轉帳傳票

    1.分錄日記簿 2.各單位推算簿(預算控制)

    業務執行

    推算簿登錄(預算控制)

    原始憑證

    ‧轉帳憑單

    ‧付款憑單

    傳票

    ‧分錄轉帳

    傳票

    ‧現金轉帳

    ‧支出傳票

    ‧收入傳票

    記帳憑證

    現金日記簿

    分錄日記簿(分錄轉帳傳票) (

    分類帳簿

    備查簿

    總分類帳 各明細分類帳 財產統制帳

    1. 現金結存表 2.零用金清單

    ‧財產增減表

    額解釋表

    ‧庫款支付差

    ‧預付款項明細表

    ‧代辦經費明細表

    額表

    出應付款餘

    ‧以前年度歲

    ‧經費累計表

    明細表

    額表

    入應收款餘

    ‧以前年度歲

    ‧歲入累計表

    額解釋表

    ‧公庫存款差

    ‧現金出納表

    ‧平衡表

    物品增減表

    ‧財產目錄

    ‧附屬表

    ‧主要表

    物品目錄

    ‧保管品報告表

    明細表

    保管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明細表

    (總分類帳科目日計表)

  • 88

    附錄三:總會計作業程序

    縣(市)庫收入日報表

    庫款支出日報表 總會計帳務 總決算

    資料來源:縣(市)行政資訊作業─公務預算會計作業規範書

    準備作業

    帳務處理作業

    會計簿籍作業

    總會計報告作業

    總決算作業

    歲入出預算保留款作業

    各單位會計月報

    單位會計 單位決算

  • 89

    附錄四: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表

    各位先進您好:

    感謝您於百忙之中撥空填寫此份問卷,本問卷旨在瞭解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

    統,使用者角色不同(會計單位人員及非會計單位人員)對系統特性和使用者滿

    意度的關係是否有調節效果,作為未來建議中央統一開發會計資訊系統時的參考

    問卷內容共分為四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填表人個人資料,請您勾選或填寫個

    人相關資料;第二部份主要在了解您個人對於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之認知,此

    部分會分別以系統品質(即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本身)、資訊品質(即公務預

    算會計資訊系統輸出資訊)及服務品質(即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提供

    的服務)三項構面加以衡量;第三部份希望了解您個人對電腦使用能力的評價;

    第四部份想要知道您個人對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整體滿意程度。

    本問卷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您的所有填答資料僅供整體統計分析之用,

    不會單獨對外發表,敬請放心填答。整份問卷填答時間約 5~10 分鐘,非常感謝您

    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因為您的協助將使本研究更有價值,在此向您致上十二萬分

    的謝意,並敬祝

    萬事如意 身體健康

    研 究 者:陳燕慧 敬上

    聯絡電話:04-7239043 0919031728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填答說明:

    本研究所定義的「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為行政院主計處委外開發,提供

    各縣市使用之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其範圍涵蓋預算編列系統、預算執行系統、帳務處

    理系統、總會計系統及資訊管理系統等功能。

    感謝您協助填寫問卷調查,若需檢送研究結果報告,請填寫通訊方式:

    (將於本研究完成後,檢送整體分析結果)

    □是,e-mail:

    □否

  • 90

    第一部分填答者基本資料:

    1.請問您目前所服務的機關為

    □縣(市)政府 □學校 □其他機關(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

    2.請問您目前所擔任的職務為(以下身分請擇一填寫)

    會計單位人員:□會計主任 □科(課)長 □科(課)員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約聘(僱)人員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

    非會計單位人員:□科(課)長 □科(課)員 □佐理員、辦事員或書記

    □約聘(僱)人員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

    3.請問您的教育程度

    □高中職或以下 □專科 □大學 □研究所以上

    4.請問您的性別 □男 □女

    5.您的年齡是

    □18-25歲 □26-30歲 □31-35歲 □36-40歲 □40歲以上

    6.請問您在工作上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頻率是

    □每週3小時以下 □每週4-6小時 □每週7-9小時 □每週10小時以上

    7.請問您擁有多少年使用電腦的經驗:

    □1年以下 □1~2 年 □3~5年 □6年以上

    8.請問您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經驗約幾年

    □未滿半年 □半年-2年 □3-4年 □5年以上

    9.請問您需要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下列那幾項功能(可複選):

    □預算編列系統 □預算執行系統 □帳務處理系統 □總會計系統

    □資訊管理系統

  • 91

    第二部分填答說明:

    1. 此部分主要在了解您個人對於「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之評價,將分別以系統

    品質、資訊品質及服務品質三項構面加以衡量。

    2. 請就您個人對於下列各項指標的評價問項,從對應的七個不同選項中勾選最適合

    的一項。

    3. 以下題目均為單選,表示所選答案

    一、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後對系統品質方面的評價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問 項 1 2 3 4 5 6 7

    1.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容易使用的 □ □ □ □ □ □ □

    2.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介面是親切的 □ □ □ □ □ □ □

    3. 與其他電腦軟體相較「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

    統」是容易學習的

    □ □ □ □ □ □ □

    4.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容易操作的 □ □ □ □ □ □ □

    5.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容易上手的 □ □ □ □ □ □ □

    6.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不容易使用的 □ □ □ □ □ □ □

    7. 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耗神的 □ □ □ □ □ □ □

    8. 使用「公務

    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常令人感到沮喪

    □ □ □ □ □ □ □

    ↓還有下一頁↓

  • 92

    二、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後對資訊品質方面的評價

    從不 總是

    問 項 1 2 3 4 5 6 7

    1. 你認為「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目前提供

    的資訊形式是有用的嗎?

    □ □ □ □ □ □ □

    2. 你對「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的精確度是

    否滿意?

    □ □ □ □ □ □ □

    3.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所提供的的資訊

    清楚嗎?

    □ □ □ □ □ □ □

    4.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所提供的的資訊

    正確嗎?

    □ □ □ □ □ □ □

    5.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否提供充分的

    資訊?

    □ □ □ □ □ □ □

    6.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否提供最新的

    訊息?

    □ □ □ □ □ □ □

    7.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否能及時提供

    你所需要的訊息?

    □ □ □ □ □ □ □

    8.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所提供的報表內

    容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 □ □ □ □ □ □

    9.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是否精確提供你

    所要的資訊?

    □ □ □ □ □ □ □

    10.「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所提供的訊息內

    容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 □ □ □ □ □ □

    ↓還有下一頁↓

  • 93

    三、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後對資訊人員服務品質方面的評價

    低 高

    問 項 1 2 3 4 5 6 7

    1.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提供所

    承諾的服務

    □ □ □ □ □ □ □

    2.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在解決使

    用者問題方面是可靠的

    □ □ □ □ □ □ □

    3.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在第一

    時間正確完成服務

    □ □ □ □ □ □ □

    4.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在承諾

    期間內提供服務

    □ □ □ □ □ □ □

    5.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讓使用

    者知道最新消息

    □ □ □ □ □ □ □

    6.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立即服

    務使用者

    □ □ □ □ □ □ □

    7.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樂意幫助

    使用者

    □ □ □ □ □ □ □

    8.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隨時準

    備好回應使用者的需求

    □ □ □ □ □ □ □

    9.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是有禮貌

    □ □ □ □ □ □ □

    10.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幫助

    使用者建立使用系統的信心

    □ □ □ □ □ □ □

    11.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讓使用

    者對使用系統感到安全

    □ □ □ □ □ □ □

    12.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對使用

    者的問題具備相關知識

    □ □ □ □ □ □ □

    13.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給使

    用者個別的關注

    □ □ □ □ □ □ □

  • 94

    三、使用「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後對資訊人員服務品質方面的評價

    14.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以使

    用者的最佳利益為考量

    15.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以關

    懷的態度對待使用者

    16. 「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資訊人員能瞭解

    使用者的需求

    ↓還有下一頁↓

  • 95

    第三部分填答說明:

    1. 此部分主要在了解您個人對電腦使用能力的認知【不限於公務預算會計資訊

    系統】,請務必詳讀下列選題說明及例題後再答題,謝謝您的合作!。

    2. 選題範例:

    (1) 圈選或,以評量您是否有信心使用一套不熟悉的電腦軟體。

    (2) 若圈選者,則加(圈)選1-10 中一個數字,此數字表示您能使用該系統

    的自信程度。

    1 表示有點信心,5 表示有中度信心,10 表示有高度信心。

    例題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即使沒人在我身旁指導,我一樣

    能使用 否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2.即使我未曾使用過類似軟體的經

    驗,我一樣能使用 ○否

    ↓還有下一頁↓

  • 96

    下列題項係希望了解您對自己電腦

    能力程度的認知

    請問您是否認為自己在面對不熟悉

    的電腦軟體時…….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即使沒人在我身旁指導,我一樣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2.即使我未曾使用過類似軟體的經驗,我一樣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3.如果有使用手冊可做參考,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4.如果有人在我親自操作之前操作一次給我看,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5.如果遇到使用問題時有人可以詢問,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6.如果剛開始使用時有人指導我,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7.如果完成這件工作的時間很充裕,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8.只要系統具有線上求助的功能,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9.只要剛開始的時候有人簡略地操作一次給我看,我就能使用。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如果以前有使用過與這套軟體類似軟體經驗,我就能使

    ↓還有下一頁↓

  • 97

    第四部分填答說明:

    1. 此部分想知道您個人對GAS的整體滿意程度。

    2. 請就您個人對於下列各項指標的評價,從對應的五個不同滿意度中勾選最適合的

    一項。

    3. 以下題目均為單選,表示所選答案

    問項

    您使用GAS後整體使用滿意度程度

    1

    2

    3

    4

    5

    1. 我對 GAS 的整體表現感到滿意 □ □ □ □ □

    2. 我肯定 GAS 的整體表現 □ □ □ □ □

    3. GAS 能滿足我的需求 □ □ □ □ □

    4. 我對 GAS 的整體表現感到高興 □ □ □ □ □

    若您對本研究或公務預算會計資訊系統使用有任何感言或建議,請在下面方格內填

    寫:

    問卷至此已全部結束,由衷感謝您的耐心填寫,煩請再次確認是否已全部填寫完畢

    ,並將此問卷送回貴單位連絡人處,一併寄回,再次感謝您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