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5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2019 12 14 日 星期六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文化遗产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聚散离合,紧紧 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新中国成立 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抢 救珍贵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 开启了流失文物回归的新篇章。从 1949 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 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 功促成了 300 余批次、 15 万余件流失海 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 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 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 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 备受瞩目。 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 归的重要途径 1994 6 月,河北省曲阳县的王处 直墓遭盗掘,被盗文物几经转卖,流失 海外。2000 2 月,我国学者在美国偶 然发现某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王处直 墓被盗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线索。经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确认,相关拍品确系 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浮雕之一,有关部 门立即启动文物追索工作。 2000 3 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 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 失文物,美国政府表示愿意积极合作。 不久,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要 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并下达民 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将文物扣押没 收。 2001 3 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 后,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 2001 5 26 日,这块精美的浮雕武士 石刻回归中国。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叫 停国际流失文物商业拍卖。 目前,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归的 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了 1954 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 公约》(以下简称“1954 年公约”)、 1970 年《关于禁止和防止文化财产的非法进 出口及其所有权转让方法的公约》(以 下简称“1970 年公约”),要求各缔约国 采取一切措施,禁止武装冲突情况下对 被占领土的文物实施盗窃、抢劫和破 坏,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和规 范的文物管理体制,防止文物的被盗、 非法进出口和非法交易,并返还从另一 缔约国盗窃或非法出口的文物。 现有的国际公约并不能解决一切 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这些公约是 20 世纪后半叶陆续制定的,对公约生效前 已发生的战争劫掠、盗窃、抢劫和非法 出口文物行为,不能依据公约进行追 溯。同时,公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 非缔约国则不受制约。因此,国际社会 提倡各国通过谈判磋商或其他可能的 方式解决文物返还纠纷,尤其是无法纳 入公约解决机制的文物返还问题。 迄今为止,中国已先后与秘鲁、意 大利、印度、菲律宾、希腊、美国、土耳 其、埃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士等 22 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 进出口文化财产”政府间双边协定。 前不久,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 家博物馆举办,展出的许多文物,就是我 国政府基于双边协定或者直接根据 1970 年公约”,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追 索回来的。 相关道德准则推动文物 返还国际争端的解决 20 世纪初,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 宝藏龙门石窟遭到严重破坏与盗凿,无 数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古阳洞、莲花 洞、火顶洞、万佛洞、看经寺等遭到的破 坏尤为严重。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 20 世纪 30 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 拍卖会上,后被捐赠给加拿大国家美术 馆收藏。 2001 4 月,经过双方协商,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在充分了解浮雕罗 汉像被盗的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文化价 值后,决定将文物无偿返还给中国。 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文物流失所产 生的返还诉求,国际社会制定了相关道 德准则,呼吁和敦促各国政府加以遵 循。这些道德准则的精神大都源于既 有的国际公约,符合人类文化多样性和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加之这些国际 组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这些相 关的道德准则对文物返还国际争端的 解决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联合国大 会每年或每隔一两年都通过一个关于 “文物返还或归还原属国”的决议,敦促 各国将历史上非法转移的文物返还或 归还原属国。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 1986 年通过了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要求 各国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购买、受 赠和交换任何出处可疑、所有权可能不 合法的物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了一 系列关于规范考古发掘、国际文化财产 交易、可移动文化财产保护等行为的建 议和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各国采取措施 规范文物市场,加大对文物盗窃、抢劫 和非法交易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考古 人员、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国际文物交易 商的职业伦理水准,防止收购、收藏或 出售来自他国的非法文物。 近年来,在这些道德准则的促进 下,一些国家的政府间或持有人与原 权利人间达成了不少重要文物的返还 协议。比如, 2005 年,英国政府将八国 联军侵华时掠走的大沽口古钟归还中 国; 2005 年,意大利归还了 1937 年从埃 及运走的具有 1700 年历史的阿克苏姆 方尖碑。多种形式的文物返还都值得 借鉴。 2001 年,中国有关部门与日本美秀 博物馆签署了文物返还互惠协议,美秀 博物馆将该馆收藏的一件从中国盗窃 并非法出口的北朝菩萨立像归还中国; 中方则同意该博物馆租借并继续展出 该立像 7 年。这种方式既实现了文物的 回归,又使得持有文物的博物馆能够继 续利用该文物,从而使得原属国和博物 馆所在地的公众都能够充分理解文物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大 的框架体系中进行考量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秦公墓地被多次盗掘,大量珍贵文 物被转卖走私至海外。其中的一部分 金饰片被法国企业家获得并捐赠法国 吉美博物馆。数年中,国家文物局多次 通过不同渠道向法国政府和吉美博物 馆提出返还要求。由于吉美博物馆馆 藏文物属于公共物品,且法国国内法规 定“公共物品不可转让”,文物返还面临 着重大法律障碍。经过反复磋商谈判, 中法双方最终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法: 金饰片原捐赠人与法国政府解除捐赠 协议,使之退出国家馆藏,再由二人将 文物返还中国。这是中法两国政府与 友好人士通过创新机制、突破文物所在 国现有法律障碍的方式实现文物返还 的典范,为中国乃至世界文物返还提供 了示范案例。 2007 年,意大利在本国文物市场查 获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 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 国家文物局在获知相关信息后,先后多 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其司法审 判提供证据支撑,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 大利政府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 2019 年初,意大利法院终审判决将这批 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这是近 20 年来 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也是 中意两大文明古国共同树立的打击文 物非法贩运、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 作新范例。2019 3 月,习近平主席出 访意大利期间与孔特总理会谈,并见证 了这 796 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返还。 历史上由于战争劫掠、盗窃、抢劫、 非法出口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理应通过法律或外交等渠道实现返 还。然而,历史事实的认定、法律障碍 的消除、民众意识的培育等,是长期复 杂的系统工程,寻求互利共赢,才能找 到各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 文物工作对于推动文明互鉴、人类进步方 面理应承担的使命,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 大的社会发展框架体系之中进行考量。 (作 者 为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法 学 院 教 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 题图为“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的青 铜组器及观展现场。 制图:蔡华伟 流失文 流失文 物的 物的 回家 回家 王云霞 王云霞 核心阅读 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 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全方位发 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 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 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 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文 物工作对于推动文明互鉴、人 类进步方面理应承担的使命, 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大的社会 发展框架体系之中进行考量。 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 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汇聚了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物考古研究所等 11 家单位的共 70 (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厚 重历史。其中,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 墓地 187 号墓的“托盏仕女图”,十分吸 引眼球。 画面上的侍女发束平髻,扎两根十 字红头绳。浓眉,额间描花钿。身着圆 领蓝印花袍,腰间系黑带,内穿晕裥布 裤,足蹬丝帮麻底鞋。双手托茶盏,小 心翼翼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图画是屏 风画《弈棋图》的一部分,形象地表现出 唐朝时,新疆社会生活以及居家布局已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屏风是分割室内空间、障目挡风、 美化室内环境的家具。先秦时代,屏风 就已见诸文献。《仪礼 · 觐礼》记载,“天 子设斧依于户牗之间”,“依”就是屏 风。天子的屏风上绘就黑白相间的斧 形器物,以彰显君主的威仪和庄严。至 今,民间也还流传着三国时代的曹不兴 在屏风上“点墨成蝇”的故事。到了唐 代,屏风走入寻常百姓家。 屏风作为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日 常器物,走出宫墙,得到各界喜爱。堂屋 内设屏风,已成时尚。加之唐代小木作、 金银、漆工、螺钿镶嵌等手工艺的发展,绘 画艺术也于此时进一步繁荣,屏风画便 在唐代走向创作鼎盛。 壮阔的山水、优雅的仕女、精致的 花鸟,都成为屏风画的表现主体。仕女 画尤值得一提。 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创 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是目前存 世最早的仕女画。其间对洛水女神的 描绘,轻云蔽月,流风回雪,依稀可见魏 晋时代美女的清瘦形象。到了唐朝,女 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特 别是生活在都城长安的贵族妇女,表现 出远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自由奔放 和热情勇敢。她们修仪容,理丝竹,在 错金粉彩里雕画美丽人生;她们舞文 墨、弈棋局,于博古雅好间完成身心修 养。《弈棋图》就是其中代表。 丝绸之路开通,来自中原的器物、 文化、礼仪、审美、风俗,一一跨过高原、 雪山、戈壁、荒漠,来到新疆。画面中, 仕女浓丽丰肥,耳朵的颜色染白,耳根 略染檀色,同面颊颜色一致。这种画 法,是唐朝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的 宫廷画家张萱所独创。在张萱的《捣练 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另一仕女画名 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中,这种特点都有所见。这说明,张萱 独有的画技也已从都城流传开去,被别 地画家习得。 画幅虽小,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 史信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新疆 各民族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息息相通、 血脉相连。 图为“托盏仕女图”。 《弈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 “感谢公主,你这深恩无比,念着 朱弁,刻骨铭心,我须当谨记……”一 曲委婉深情的《感谢公主》回荡在福建 同安银安堂。近日,祖籍同安的印尼 东方音乐基金会主席魏耀坤带领 20 位弦友来到银安堂以弦会友。据魏先 生介绍,在印尼,他们生活的社区中, 90%的华人都是同安人,他们对故土饱 含深情,南音成为最佳的慰藉与难忘 的乡音。 今年是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 10 周年,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 大会唱及相关的系列活动持续举行, 显示出泉州南音传承的良好态势。 福建南音发源于泉州,是一种用 闽南语演唱、广泛流行的古老乐种。 南音在律、调、谱、器等方面保存了唐 宋以来古代音乐的重要历史信息,具 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南音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 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审 美价值及广泛的社会功能。 南音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凝结着 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历 代文人、乐人对艺术的精湛追求,使南 音在曲牌创作、演唱技巧、器乐演奏等 方面既沿袭艺术传统又富于创新创 造,深刻影响了闽南其他地方剧种、乐 种的形成与发展。南音历史古老,但 艺术风格并不古板,从魏晋南北朝传 承并在隋唐流行的尺八、曲项琵琶、奚 琴(二弦)等,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达 出感动今人的家国情怀;唐宋大曲的 遗风遗韵,在南音的传统演唱中也可 以找到。 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南音已深刻融入闽南民众的生活 之中。在海外,南音成为海外闽籍华 侨华人凝聚情感、维系乡情的重要精 神纽带。 明清以来,有赖于馆阁乐社组织 的活态传承以及民间曲谱文献的有序 记载,南音得以在民间存续传播。泉 州回风阁、深沪御宾社、同安澄怀轩、 丙州南音社、安海雅颂轩、厦门集安 堂 与 锦 华 阁、漳 州 御 乐 轩 …… 这 些 过 去遍布闽南城市村落、有着百年历史 的馆阁乐社见证了南音发展的蓬勃态 势。数以千计的珍贵曲目伴随着一代 又一代弦管人的手抄曲谱与口传心授 传承至今,使得世人得以窥见这一古 老艺术的传统风貌。 2009 年,南音(泉州弦管)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 年来,南音 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 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按照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关履约规定,制定保护政策,采取切 实措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建立南 音艺术保护的有效机制。 截至今年,泉州共有 200 所以上中 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累计约 22 万名 学生受过南音熏陶,其中约 300 人进入 泉州艺校、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职 业南音乐团等从事南音相关工作。南 音入课堂计划,为南音传承培养了丰 厚的文化土壤。 多个南音研究社团、研究机构成 立,增强了南音保护研究力量。专业 院校成立了南音专业,培养南音研究 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多渠道探索南音 传承发展道路;政府及相关机构系统 抢救、挖掘、整理、出版了大量珍贵南 音曲谱文献。 根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 规划》的相关要求,未来将继续开展学 校教育传承活动,构建阶梯式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为南音发 展积蓄后备人才。 社会保护传承南音的积极性空前 提高,传承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南音 学习群体涵盖各阶层与年龄段,南音的 传承范围从囿于闽南方言区发展到覆 盖广大非闽南方言区,吸引越来越多爱 好者参与到南音传承队伍中。 在南音较为繁荣的传承发展局面 中,仍要心怀忧患意识。比如,在南音 艺术表演与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因片 面追求商业盈利、迎合市场而出现的 曲艺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背离了南 音原有艺术品格,偏离了传统南音形 态规律发展传统,掣肘了南音艺术遗 产的完整保护,需要南音界和文化界 冷静面对。 南音的传统馆阁是以文人审美旨 趣为主导雅集合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 音乐组织。未来,悠久的南音馆阁清 唱传统及其传承的特色曲目应得到充 分的尊重和肯定,许多影响较大、传承 较好的馆阁乐社应继续发挥其自身的 传承机构特征与作用。 南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这 10 年,围绕南音展开的 相关丰富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 型样本,千年古乐在未来将再谱新篇。 (作 者 为 中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音 乐 研 究所副研究员) 4000 年前的陕西石峁古城的 考古, 2019 年重点集中于核心区域 “皇城台”。在对台顶“大台基”南护墙 的发掘清理中发现 70 余件石雕 (下 图),其中 20 余件依旧镶砌在墙面 上。这些平面式石雕多是对称式图 案,有一些单体式图案,还有组合式图 案。有的已具有叙事风格,有的则非 常抽象,属于符号式。 这么多石雕从哪里来?有专家从 使用背景观察,认为它们可能来自其 他更早时期的高等级建筑,比如神庙, 被石峁人“旧物新用”,在修砌皇城台 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也有专家认 为,它是专门的建筑材料,图案可能受 到北方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但也承 继了中国北方地区更早的兴隆洼、赵 宝沟、红山等考古学文化的“石雕传 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它们 4000 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 “藏玉于墙”的精神内涵大致相同。石 雕雕刻技艺成熟,有阴刻、浅浮雕、高 浮雕、圆雕等,展示出早期中国所达到 的文明高度。 (邵 晶) 围绕南音展开的相关丰富 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 型样本

流失文物的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14/05/rmrb2019121405.pdf · 坏尤为严重。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流失文物的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14/05/rmrb2019121405.pdf · 坏尤为严重。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

55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2019年 12月 14日 星期六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文化遗产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聚散离合,紧紧

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新中国成立

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抢

救珍贵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

开 启 了 流 失 文 物 回 归 的 新 篇 章 。 从

1949 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

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

功促成了 300 余批次、15 万余件流失海

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

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

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

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

备受瞩目。

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归的重要途径

1994 年 6 月,河北省曲阳县的王处

直墓遭盗掘,被盗文物几经转卖,流失

海外。2000 年 2 月,我国学者在美国偶

然发现某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王处直

墓被盗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线索。经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确认,相关拍品确系

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浮雕之一,有关部

门立即启动文物追索工作。

2000 年 3 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

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

失文物,美国政府表示愿意积极合作。

不久,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要

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并下达民

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将文物扣押没

收 。 2001 年 3 月 ,在 经 历 一 年 的 审 判

后 ,法 院 做 出 返 还 文 物 的 最 终 裁 决 。

2001 年 5 月 26 日,这块精美的浮雕武士

石刻回归中国。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叫

停国际流失文物商业拍卖。

目前,国际合作正成为文物回归的

重要途径。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先 后 制 定 了

1954 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

公约》(以下简称“1954 年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文化财产的非法进

出口及其所有权转让方法的公约》(以

下简称“1970 年公约”),要求各缔约国

采取一切措施,禁止武装冲突情况下对

被 占 领 土 的 文 物 实 施 盗 窃 、抢 劫 和 破

坏,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和规

范的文物管理体制,防止文物的被盗、

非法进出口和非法交易,并返还从另一

缔约国盗窃或非法出口的文物。

现有的国际公约并不能解决一切

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这些公约是 20世纪后半叶陆续制定的,对公约生效前

已发生的战争劫掠、盗窃、抢劫和非法

出 口 文 物 行 为 ,不 能 依 据 公 约 进 行 追

溯。同时,公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

非缔约国则不受制约。因此,国际社会

提倡各国通过谈判磋商或其他可能的

方式解决文物返还纠纷,尤其是无法纳

入公约解决机制的文物返还问题。

迄今为止,中国已先后与秘鲁、意

大利、印度、菲律宾、希腊、美国、土耳

其、埃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士等 22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

进出口文化财产”政府间双边协定。

前不久,“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

家博物馆举办,展出的许多文物,就是我

国 政 府 基 于 双 边 协 定 或 者 直 接 根 据

“1970 年公约”,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追

索回来的。

相关道德准则推动文物返还国际争端的解决

20 世纪初,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

宝藏龙门石窟遭到严重破坏与盗凿,无

数 精 美 造 像 流 失 海 外 。 古 阳 洞 、莲 花

洞、火顶洞、万佛洞、看经寺等遭到的破

坏尤为严重。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

拍卖会上,后被捐赠给加拿大国家美术

馆收藏。 2001 年 4 月,经过双方协商,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在充分了解浮雕罗

汉像被盗的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文化价

值后,决定将文物无偿返还给中国。

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文物流失所产

生的返还诉求,国际社会制定了相关道

德 准 则 ,呼 吁 和 敦 促 各 国 政 府 加 以 遵

循。这些道德准则的精神大都源于既

有的国际公约,符合人类文化多样性和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加之这些国际

组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这些相

关的道德准则对文物返还国际争端的

解决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联合国大

会每年或每隔一两年都通过一个关于

“文物返还或归还原属国”的决议,敦促

各国将历史上非法转移的文物返还或

归还原属国。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 1986 年通过了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要求

各国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购买、受

赠和交换任何出处可疑、所有权可能不

合法的物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了一

系列关于规范考古发掘、国际文化财产

交易、可移动文化财产保护等行为的建

议和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各国采取措施

规范文物市场,加大对文物盗窃、抢劫

和非法交易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考古

人员、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国际文物交易

商的职业伦理水准,防止收购、收藏或

出售来自他国的非法文物。

近 年 来 ,在 这 些 道 德 准 则 的 促 进

下 ,一 些 国 家 的 政 府 间 或 持 有 人 与 原

权利人间达成了不少重要文物的返还

协议。比如,2005 年,英国政府将八国

联军侵华时掠走的大沽口古钟归还中

国;2005 年,意大利归还了 1937 年从埃

及运走的具有 1700 年历史的阿克苏姆

方尖碑。多种形式的文物返还都值得

借鉴。

2001 年,中国有关部门与日本美秀

博物馆签署了文物返还互惠协议,美秀

博物馆将该馆收藏的一件从中国盗窃

并非法出口的北朝菩萨立像归还中国;

中方则同意该博物馆租借并继续展出

该立像 7 年。这种方式既实现了文物的

回归,又使得持有文物的博物馆能够继

续利用该文物,从而使得原属国和博物

馆所在地的公众都能够充分理解文物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大的框架体系中进行考量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秦公墓地被多次盗掘,大量珍贵文

物被转卖走私至海外。其中的一部分

金饰片被法国企业家获得并捐赠法国

吉美博物馆。数年中,国家文物局多次

通过不同渠道向法国政府和吉美博物

馆提出返还要求。由于吉美博物馆馆

藏文物属于公共物品,且法国国内法规

定“公共物品不可转让”,文物返还面临

着重大法律障碍。经过反复磋商谈判,

中法双方最终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法:

金饰片原捐赠人与法国政府解除捐赠

协议,使之退出国家馆藏,再由二人将

文物返还中国。这是中法两国政府与

友好人士通过创新机制、突破文物所在

国现有法律障碍的方式实现文物返还

的典范,为中国乃至世界文物返还提供

了示范案例。

2007 年,意大利在本国文物市场查

获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

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

国家文物局在获知相关信息后,先后多

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其司法审

判提供证据支撑,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

大 利 政 府 正 式 提 出 文 物 返 还 要 求 。

2019 年初,意大利法院终审判决将这批

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这是近 20 年来

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也是

中意两大文明古国共同树立的打击文

物非法贩运、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

作新范例。2019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出

访意大利期间与孔特总理会谈,并见证

了这 796 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返还。

历史上由于战争劫掠、盗窃、抢劫、

非法出口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理 应 通 过 法 律 或 外 交 等 渠 道 实 现 返

还。然而,历史事实的认定、法律障碍

的消除、民众意识的培育等,是长期复

杂的系统工程,寻求互利共赢,才能找

到各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

文物工作对于推动文明互鉴、人类进步方

面理应承担的使命,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

大的社会发展框架体系之中进行考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

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

题图为“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的青

铜组器及观展现场。 李 贺摄

制图:蔡华伟

流失文流失文物的物的““回家回家路路””

王云霞王云霞

核心阅读

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文物工作对于推动文明互鉴、人类进步方面理应承担的使命,将文物返还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发展框架体系之中进行考量。

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

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千山共色——

丝绸之路文明特展”,汇聚了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等 11 家 单 位 的 共 70 件

(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厚

重历史。其中,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

墓地 187 号墓的“托盏仕女图”,十分吸

引眼球。

画面上的侍女发束平髻,扎两根十

字红头绳。浓眉,额间描花钿。身着圆

领蓝印花袍,腰间系黑带,内穿晕裥布

裤,足蹬丝帮麻底鞋。双手托茶盏,小

心翼翼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图画是屏

风画《弈棋图》的一部分,形象地表现出

唐朝时,新疆社会生活以及居家布局已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屏风是分割室内空间、障目挡风、

美化室内环境的家具。先秦时代,屏风

就已见诸文献。《仪礼·觐礼》记载,“天

子 设 斧 依 于 户 牗 之 间 ”,“ 依 ”就 是 屏

风。天子的屏风上绘就黑白相间的斧

形器物,以彰显君主的威仪和庄严。至

今,民间也还流传着三国时代的曹不兴

在屏风上“点墨成蝇”的故事。到了唐

代,屏风走入寻常百姓家。

屏风作为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日

常器物,走出宫墙,得到各界喜爱。堂屋

内设屏风,已成时尚。加之唐代小木作、

金银、漆工、螺钿镶嵌等手工艺的发展,绘

画艺术也于此时进一步繁荣,屏风画便

在唐代走向创作鼎盛。

壮阔的山水、优雅的仕女、精致的

花鸟,都成为屏风画的表现主体。仕女

画尤值得一提。

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创

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是目前存

世最早的仕女画。其间对洛水女神的

描绘,轻云蔽月,流风回雪,依稀可见魏

晋时代美女的清瘦形象。到了唐朝,女

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特

别是生活在都城长安的贵族妇女,表现

出远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自由奔放

和热情勇敢。她们修仪容,理丝竹,在

错金粉彩里雕画美丽人生;她们舞文

墨、弈棋局,于博古雅好间完成身心修

养。《弈棋图》就是其中代表。

丝绸之路开通,来自中原的器物、

文化、礼仪、审美、风俗,一一跨过高原、

雪山、戈壁、荒漠,来到新疆。画面中,

仕女浓丽丰肥,耳朵的颜色染白,耳根

略染檀色,同面颊颜色一致。这种画

法,是唐朝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的

宫廷画家张萱所独创。在张萱的《捣练

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另一仕女画名

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中,这种特点都有所见。这说明,张萱

独有的画技也已从都城流传开去,被别

地画家习得。

画幅虽小,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

史信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新疆

各民族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息息相通、

血脉相连。

图为“托盏仕女图”。

《弈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康 岩

“感谢公主,你这深恩无比,念着

朱弁,刻骨铭心,我须当谨记……”一

曲委婉深情的《感谢公主》回荡在福建

同安银安堂。近日,祖籍同安的印尼

东方音乐基金会主席魏耀坤带领 20 余

位弦友来到银安堂以弦会友。据魏先

生介绍,在印尼,他们生活的社区中,

90%的华人都是同安人,他们对故土饱

含深情,南音成为最佳的慰藉与难忘

的乡音。

今年是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10 周年,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

大会唱及相关的系列活动持续举行,

显示出泉州南音传承的良好态势。

福建南音发源于泉州,是一种用

闽 南 语 演 唱 、广 泛 流 行 的 古 老 乐 种 。

南音在律、调、谱、器等方面保存了唐

宋以来古代音乐的重要历史信息,具

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南音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

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审

美价值及广泛的社会功能。

南音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凝结着

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历

代文人、乐人对艺术的精湛追求,使南

音在曲牌创作、演唱技巧、器乐演奏等

方 面 既 沿 袭 艺 术 传 统 又 富 于 创 新 创

造,深刻影响了闽南其他地方剧种、乐

种的形成与发展。南音历史古老,但

艺术风格并不古板,从魏晋南北朝传

承并在隋唐流行的尺八、曲项琵琶、奚

琴(二弦)等,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达

出感动今人的家国情怀;唐宋大曲的

遗风遗韵,在南音的传统演唱中也可

以找到。

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南音已深刻融入闽南民众的生活

之中。在海外,南音成为海外闽籍华

侨华人凝聚情感、维系乡情的重要精

神纽带。

明清以来,有赖于馆阁乐社组织

的活态传承以及民间曲谱文献的有序

记载,南音得以在民间存续传播。泉

州回风阁、深沪御宾社、同安澄怀轩、

丙 州 南 音 社 、安 海 雅 颂 轩 、厦 门 集 安

堂与锦华阁、漳州御乐轩……这些过

去遍布闽南城市村落、有着百年历史

的馆阁乐社见证了南音发展的蓬勃态

势。数以千计的珍贵曲目伴随着一代

又一代弦管人的手抄曲谱与口传心授

传承至今,使得世人得以窥见这一古

老艺术的传统风貌。

2009 年,南音(泉州弦管)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 年来,南音

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

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按照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关履约规定,制定保护政策,采取切

实措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建立南

音艺术保护的有效机制。

截至今年,泉州共有 200 所以上中

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累计约 22 万名

学生受过南音熏陶,其中约 300 人进入

泉州艺校、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职

业南音乐团等从事南音相关工作。南

音入课堂计划,为南音传承培养了丰

厚的文化土壤。

多个南音研究社团、研究机构成

立,增强了南音保护研究力量。专业

院校成立了南音专业,培养南音研究

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多渠道探索南音

传承发展道路;政府及相关机构系统

抢救、挖掘、整理、出版了大量珍贵南

音曲谱文献。

根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

规划》的相关要求,未来将继续开展学

校教育传承活动,构建阶梯式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为南音发

展积蓄后备人才。

社会保护传承南音的积极性空前

提高,传承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南音

学习群体涵盖各阶层与年龄段,南音的

传承范围从囿于闽南方言区发展到覆

盖广大非闽南方言区,吸引越来越多爱

好者参与到南音传承队伍中。

在南音较为繁荣的传承发展局面

中,仍要心怀忧患意识。比如,在南音

艺术表演与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因片

面追求商业盈利、迎合市场而出现的

曲艺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背离了南

音原有艺术品格,偏离了传统南音形

态规律发展传统,掣肘了南音艺术遗

产的完整保护,需要南音界和文化界

冷静面对。

南音的传统馆阁是以文人审美旨

趣为主导雅集合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

音乐组织。未来,悠久的南音馆阁清

唱传统及其传承的特色曲目应得到充

分的尊重和肯定,许多影响较大、传承

较好的馆阁乐社应继续发挥其自身的

传承机构特征与作用。

南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这 10 年,围绕南音展开的

相关丰富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

型样本,千年古乐在未来将再谱新篇。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

究所副研究员)

南音这十年

千年古乐谱新篇

对 4000 年前的陕西石峁古城的

考 古 ,2019 年 重 点 集 中 于 核 心 区 域

“皇城台”。在对台顶“大台基”南护墙

的 发 掘 清 理 中 发 现 70 余 件 石 雕(下

图),其 中 20 余 件 依 旧 镶 砌 在 墙 面

上。这些平面式石雕多是对称式图

案,有一些单体式图案,还有组合式图

案。有的已具有叙事风格,有的则非

常抽象,属于符号式。

这么多石雕从哪里来?有专家从

使用背景观察,认为它们可能来自其

他更早时期的高等级建筑,比如神庙,

被石峁人“旧物新用”,在修砌皇城台

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也有专家认

为,它是专门的建筑材料,图案可能受

到北方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但也承

继了中国北方地区更早的兴隆洼、赵

宝沟、红山等考古学文化的“石雕传

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它们

与 4000 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

“藏玉于墙”的精神内涵大致相同。石

雕雕刻技艺成熟,有阴刻、浅浮雕、高

浮雕、圆雕等,展示出早期中国所达到

的文明高度。 (邵 晶)

围绕南音展开的相关丰富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