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 责任编辑 贾妍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张文玲 校对 孙小林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 读书 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民国清流 汪兆骞 钩沉老报纸 李小米 姜绍谟与蔡元培共事多年,深受蔡先生的 人格精神感染。蔡先生为学界领袖,却极为俭朴 平易。每次外出所带行李有二:铺盖袋、手提箱 各一。箱内除换洗衣物,便是书籍文具。蔡元培 左脚动过手术,行走不便,却从不让人帮扶。每 次外出,姜绍谟都想为先生整理行囊,但当他走 进先生屋里,总是见先生已整理好,微笑地等着 他呢。姜绍谟记得,那次从象山搭乘小渔船去福 州,风大浪高,小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时时都有 翻船的危险。先生却极为镇定,风浪略小时,见 姜绍谟晕船呕吐不止,蜷卧船角,便讲起“《苏报》 案”屈死于狱中的邹容,讲起徐锡麟、秋瑾舍生取 义,讲到动情处,仰天长啸,哭声直冲夜空…… 周瘦鹃还写了不少提倡孝道、赞誉节烈的 小说,在文坛引起争议。他的《父子》,写父亲被 撞,失血过多,品学兼优的儿子献血救父,父亲活 了,儿子却死了。不想郑振铎在《思想的反抗》中 批评道:“周瘦鹃脑筋里竟还盘踞着这种思想。” 郭沫若在《致西谛(郑振铎)先生的信》中,则从医 学角度,指出“周瘦鹃对于输血法也好像没有充 分的知识”, “惹人笑话”。 《我劝你》是冰心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她对徐 志摩与林徽因婚外恋的不认同,警告了林徽因,谴 责了徐志摩。后来冰心又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继 续表达他对徐志摩的指责: “志摩死了,利用聪明, 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 班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一个归宿了!”(梁实秋《忆 冰心》)《我劝你》甫一发表,沈从文便很不自在。 沈从文对冰心的说教很不以为然,便用“教婆”讥 讽冰心。从中,又让我们看到沈从文也没有摆脱 男性中心视野下对女性的轻蔑。在 1931 年 11 月 13日他给徐志摩的最后一封信中,表现得很清楚。 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虽经费拮 据,内战破坏,还是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历史语言研究所,运用现代考古学方法,在 河南安阳小宅村,发现并发掘了震惊世界的殷 墟。蔡元培虽未亲临现场,但给当地军政大员多 次写信,才使兵乱匪祸没有殃及考古发掘现场。 结果发现大量殷代甲骨卜辞和青铜器,将中国古 代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此奇迹,标志着中国 近代考古科学的诞生。该发掘主持人,是蔡元培 慧眼所识的李济。1924年在山西发掘仰韶文化 遗址的也是他。 摘自《民国清流 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汪兆骞/著,现代出版社2016年版 所谓命如纸薄,我想有时就是和一张报纸的 命运差不多。我们每天看的报纸,看了就随手一 扔,很少再去关心它的下落。 前不久,我去一家档案馆,看到了几张民国时期 的老报纸。掀开报纸,粉尘呛鼻,故纸味扑面而来。 纸张已泛黄,变得薄脆,但印刷的字体尚清晰。 那报纸的刊名,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望着敦 厚的字体,孙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浮现眼前。 在那些民国时代上海出版的报纸上,我看到 了宏大叙事,比如救国的硝烟,热血青年上街抗议 的声浪。也有市井老墙下鸡飞狗跳的生活,描述 得活灵活现:某条马路上昨天出现劫匪,鸡瘟来 袭,乡下王老五用土枪打死一头伤人的野猪,一 对鸽子为亡人守灵……还有名目繁多的广告:置 业声明,布匹、咖啡厅、麻风药丸、航空机票、齿 科,电影预告。在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报 纸上,还有一对新人醒目的婚庆广告,新郎姓马, 新娘姓朱,竖排的繁体字,千里姻缘,天作之合,施 先生、许先生、黄先生、姚先生同贺,想来是这四位 好友出的广告费。在发黄的老报纸上,我甚至嗅 到了当年上海滩上喜宴的气息。 这些老报纸,还让我耳旁隐约传来当年那些 报童稚嫩而恳求的声音: “先生,本埠特大新闻,买 一份吧,买一份吧!”那些长衣长衫或西装革履绅 士派头十足的先生,回过头来,施舍一般抛下钞 票,买下一份报纸,坐着黄包车扬长而去。 我在城里的忘年交郑先生,是一个收藏老报 纸的人。郑先生在城里先后搬了几次家,每一 次,屋里收藏的老报纸,都成为他首先要搬运的 宝贝。我去他宅上拜访,满满一屋老报纸,感觉 一股股浓烈的旧时光味道扑鼻而来。在那间屋 子里,有九十多年的老报纸,多少时代的烟云弥 漫、奇闻逸事都在老报纸里安卧着。 在郑先生的老宅里,我还看到了一张老照 片,一个穿西装的男子,目光深沉,正在海船上看 一张报纸。那就是郑先生的爷爷,在滚滚潮声中 从新加坡回国了,因为他看到发行到新加坡的华 文报纸上,有救国的呼声响入云霄。 前不久,我陪同一位老者去老城郊外一处废 弃的院子,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一家著名报纸的 报馆,一些当年如雷贯耳的人,就在那里进进出 出。那时,报社还被称为报馆。可惜,除了几面 斑驳的土墙,啥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有我对当 年老报纸的一点想象:灯火摇曳,报人们彻夜不 眠,如接生婆守候初生的婴儿,凝视着一沓沓散 发着油墨香气的新报纸。有人叹息,纸媒最终有 一天将会消失在历史里。当我看到这些老报纸 时,有一种看到老祖宗的亲切欣慰。 法国著名哲学家、小说 家 乔 治·巴 塔 耶(1897- 1962)是 后 结 构 主 义 的 先 驱,其哲学思想以独特的耗 费理论为出发点,以充满智 慧的神秘主义为特征。《内 在体验》集中展现了其哲学 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 —耗费、逾越、祝祭等,并 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 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 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 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 富于哲理。在巴塔耶看来, 宗教的教条限制了人类的 经验,降低了人类内在体验 的可能性。因此,他致力于 “内在体验”的思考,为了抵 达一种可能性的极限。巴 塔耶一开始就对其所言说 的“内在体验”做了界定: “我把内在体验理解为人们 通常所说的神秘体验:迷狂 状态,出神状态,至少是冥 思情感的状态。”它有别于 日常体验,而置身于奇特的 体验之中,比如大笑、啜泣、 诗意、苦恼、狂喜、出神…… 它是一种与“人之可能性” 相关联的体验。 《内在体验》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出版:广师大出出版社 2016 年版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梁先生的著 作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 题,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 解他的人生经历、人生 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 同时可以品味出他的崇 高品格是如何造就的。 梁启超、蔡元培、李大 钊、熊十力、林宰平、伍庸 伯、章行严、杨怀中、甄元 熙、罗常培、陈亚三、黄艮 庸、朱谦之……这些不胜枚 举的名士,谁是梁漱溟先生 的生命记忆中对他早年启 发甚深之人?谁是他心里 最折服之人?谁是他最为 亲近的朋友?谁令他衷心 尊敬服膺并奉教终身?梁 漱溟先生如何评论中国近 现代历史上诸多风云人 物?《谁从我的世界路过?》 主要是梁漱溟先生回忆对 其人生有重要影响和他所 交往或接触的重要人物,从 中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百 年历史侧面。正如中国当 代著名学者雷颐先生所言: “梁漱溟先生经历丰富,他 对人与事的回忆,自然见识 非凡,值得认真拜读。”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 作者:梁漱溟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 年版 当思想遭遇与美食,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这就是《乔布斯的厨师》讲 述的故事。 出生于日本 福岛县的主人公佐久间俊 雄 15 岁放弃升学,进入寿 司店做学徒,16年后的 1985 年,他在美国硅谷开 了寿司店,从此与苹果公 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被 称之为继日本禅师乙川弘 文和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 之后,影响乔布斯的第三 位日本人。乔布斯非常喜 欢佐久间的寿司,他经常 光顾,以至于店里的“1 号 位”几乎成了乔布斯的专 座。当然,吸引乔布斯的 不仅仅是美味的日本寿 司,而是两个人之间因秉 性相通而形成的天然默 契:专注、简约和匠人心 态。2011 年的 11 月,佐 久间在硅谷 26 年的经营生 涯落下了帷幕。26年来, 他践行着自己的经营和人 生哲学:专注,只提供寿 司;坚守初心,永远追求原 汁原味的寿司,拒绝迎合 潮流;他谦逊淡然,从没有 改变世界的雄心,只是在 三尺柜台里本分劳作。 《乔布斯的厨师》 作者: [日] 日经 BP 社 出版局编写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小小孩的春天留白 儿童文学的创作园地中,儿童小说和童话以 丰茂的故事或想象而枝繁叶茂,儿童诗歌也以美 妙的情韵花开朵朵,而以写真事、抒真情为旨归的 儿童散文的枝头则相对清冷。近年以散文集《小 小孩的春天》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孙 卫卫以散文形式源源不断地记叙童年和成长,以 极其本真的生命姿态召唤极其本色的书写。 童年在许多作家笔下,往往会因为隔着时空 距离的回望而被有意无意地诗意化,孙卫卫的童 年忆旧无意于描绘那种碧波荡漾的美丽,而是以 他家乡土地坚实的气韵来讲述他童年的生活与 梦想。率真是孙卫卫散文写作的突出姿态。率 真是一个人最可信任的品格,也是散文最可亲近 的品质,率真之人以率真之气写成率真之文,则 率真之意势不可挡,阅读这种率真便成了一种涤 荡和洗礼。《小小孩的春天》一书的开篇之作《小 时候的喜欢》道出了小时候种种喜欢,结尾延展 到长大后的人生告白:“我要像小时候那样,要 真,不要假,不要装。”他的散文写作中避假求真 的姿态源于他依然保持的皎洁童心,更在于他秉 持的这一淳厚的人生信念。他的散文虽然多写 童年稚事,但并不单调或单薄,而是相当丰富和 饱满,因为内含着让人心动的“精神”和“情怀”。 散文的真诚书写不仅是还原生活本相,还包 括直面自我内心。孙卫卫的童年记事不仅写欢 乐,也写心酸,还写自责,由此获得了沉甸甸的重 量。《炸油饼》一文,写物质贫困的年代,大家彼此 偷偷地在晚上炸油饼,以免邻居突然上门,即便是 作为好朋友的小孩子之间也没有把炸油饼的事说 破。作者的笔下没有直陈对于这种自私做法的批 判,而是表达了更复杂和更重要的东西,即包含了 愧疚、理解和包容。作者用质朴之笔坦承儿时的 种种“不堪”,深刻地剖视自己的心灵,敢于自省和 修正,给貌似平淡的童年记事注入了刚性和力度。 孙卫卫散文的本色之真根植于其人生信念, 亦得益于其艺术追求。相比其他文学体裁,散文 最不需要矜持、不需要装腔作势。他虽钟情于写 童年乡土,但是不重风景的细致描绘,也不重抒 情气息和浪漫情调的渲染,其散文之笔避虚就 实,更多是在本分地叙事,即重“情节”而轻“情 绪”、重“写实”而轻“写意”,体现出毛茸茸的生活 质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的散文对叙事时间 有自然而巧妙的处理:一种是由“小时候”过渡到 “长大后”的时间维度上的诉说,在跟时间的对话 中臻于主题的升华,好比是给童年的果实开了个 小小的时间切口,让其汁液自然渗出;另一种叙 事则始终驻足于童年时间的原点,不加蔓延,所 有的汁液都原封不动地贮存在童年的果实里,给 人带来更多的不尽之想。 节制的艺术呈现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言近旨 远” “羚羊挂角”并非易事,孙卫卫散文的节制体现 为结构的简约、情思的内敛和语言的简洁,且互 为表里和因果,形成其散文质朴恬淡的风格。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散文的诗意》中认为:“最 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散文是凝练的散文,它删掉 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 留非说不可的东西。”孙卫卫散文中情感能“行于 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在“说”与“不说”之间开合 自如、纹理自然,多以留白构成余响。 散文是个人生命的习痕,散文最大的美在于 真实和素朴,孙卫卫的散文写作姿态安静恬淡, 一支笔游走得朴素自然,对文字爱惜有加,毫无 矫揉造作之气,映现的是其清澈的内心以及纯粹 的艺术造诣。《小小孩的春天》以“小小孩”的本色 之心写出了对于快乐、温暖、自由、美好和踏实的 生命“春天”的不懈追求,虽然写的是“小小孩”, 却颇具“大手笔”之风。在孙卫卫的笔下,童年不 是一口围栏的深井,而是一条河流,有着宽阔、深 沉而坚实的河床,河水从童年的源头裹挟一路的 风土缓缓而来,可以润泽成年人的心田,使其厚 实和葱茏。这样的儿童散文不仅能使儿童阅读 生发许多同感,而且也会使成人读者平添许多会 心,这种经过淬炼的本色书写具有了超越年龄的 “跨界”欣赏的魅力。 《小小孩的春天》,孙卫卫/著,长江少年儿童 出版社 2016 年版 谈凤霞

小小孩的春天留白 - xiancnepaper.xiancn.com/xawb/page/21/2016-06/29/14/2016062914_pdf.pdf儿童文学的创作园地中,儿童小说和童话以 小小孩的春天留白 丰茂的故事或想象而枝繁叶茂,儿童诗歌也以美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2 责任编辑贾妍 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张文玲 校对孙小林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 读书

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民国清流 □汪兆骞

钩沉老报纸 □李小米

★姜绍谟与蔡元培共事多年,深受蔡先生的人格精神感染。蔡先生为学界领袖,却极为俭朴平易。每次外出所带行李有二:铺盖袋、手提箱各一。箱内除换洗衣物,便是书籍文具。蔡元培左脚动过手术,行走不便,却从不让人帮扶。每次外出,姜绍谟都想为先生整理行囊,但当他走进先生屋里,总是见先生已整理好,微笑地等着他呢。姜绍谟记得,那次从象山搭乘小渔船去福州,风大浪高,小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时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先生却极为镇定,风浪略小时,见姜绍谟晕船呕吐不止,蜷卧船角,便讲起“《苏报》案”屈死于狱中的邹容,讲起徐锡麟、秋瑾舍生取义,讲到动情处,仰天长啸,哭声直冲夜空……

★周瘦鹃还写了不少提倡孝道、赞誉节烈的小说,在文坛引起争议。他的《父子》,写父亲被

撞,失血过多,品学兼优的儿子献血救父,父亲活了,儿子却死了。不想郑振铎在《思想的反抗》中批评道:“周瘦鹃脑筋里竟还盘踞着这种思想。”郭沫若在《致西谛(郑振铎)先生的信》中,则从医学角度,指出“周瘦鹃对于输血法也好像没有充分的知识”,“惹人笑话”。

★《我劝你》是冰心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她对徐志摩与林徽因婚外恋的不认同,警告了林徽因,谴责了徐志摩。后来冰心又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继续表达他对徐志摩的指责:“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班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一个归宿了!”(梁实秋《忆冰心》)《我劝你》甫一发表,沈从文便很不自在。沈从文对冰心的说教很不以为然,便用“教婆”讥讽冰心。从中,又让我们看到沈从文也没有摆脱

男性中心视野下对女性的轻蔑。在1931年11月13日他给徐志摩的最后一封信中,表现得很清楚。

★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虽经费拮据,内战破坏,还是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历史语言研究所,运用现代考古学方法,在河南安阳小宅村,发现并发掘了震惊世界的殷墟。蔡元培虽未亲临现场,但给当地军政大员多次写信,才使兵乱匪祸没有殃及考古发掘现场。结果发现大量殷代甲骨卜辞和青铜器,将中国古代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此奇迹,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科学的诞生。该发掘主持人,是蔡元培慧眼所识的李济。1924年在山西发掘仰韶文化遗址的也是他。

摘自《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汪兆骞/著,现代出版社2016年版

所谓命如纸薄,我想有时就是和一张报纸的命运差不多。我们每天看的报纸,看了就随手一扔,很少再去关心它的下落。

前不久,我去一家档案馆,看到了几张民国时期的老报纸。掀开报纸,粉尘呛鼻,故纸味扑面而来。纸张已泛黄,变得薄脆,但印刷的字体尚清晰。

那报纸的刊名,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望着敦厚的字体,孙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浮现眼前。

在那些民国时代上海出版的报纸上,我看到了宏大叙事,比如救国的硝烟,热血青年上街抗议的声浪。也有市井老墙下鸡飞狗跳的生活,描述得活灵活现:某条马路上昨天出现劫匪,鸡瘟来袭,乡下王老五用土枪打死一头伤人的野猪,一对鸽子为亡人守灵……还有名目繁多的广告:置业声明,布匹、咖啡厅、麻风药丸、航空机票、齿科,电影预告。在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报纸上,还有一对新人醒目的婚庆广告,新郎姓马,新娘姓朱,竖排的繁体字,千里姻缘,天作之合,施先生、许先生、黄先生、姚先生同贺,想来是这四位好友出的广告费。在发黄的老报纸上,我甚至嗅到了当年上海滩上喜宴的气息。

这些老报纸,还让我耳旁隐约传来当年那些报童稚嫩而恳求的声音:“先生,本埠特大新闻,买一份吧,买一份吧!”那些长衣长衫或西装革履绅士派头十足的先生,回过头来,施舍一般抛下钞票,买下一份报纸,坐着黄包车扬长而去。

我在城里的忘年交郑先生,是一个收藏老报纸的人。郑先生在城里先后搬了几次家,每一次,屋里收藏的老报纸,都成为他首先要搬运的宝贝。我去他宅上拜访,满满一屋老报纸,感觉一股股浓烈的旧时光味道扑鼻而来。在那间屋子里,有九十多年的老报纸,多少时代的烟云弥漫、奇闻逸事都在老报纸里安卧着。

在郑先生的老宅里,我还看到了一张老照片,一个穿西装的男子,目光深沉,正在海船上看一张报纸。那就是郑先生的爷爷,在滚滚潮声中从新加坡回国了,因为他看到发行到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有救国的呼声响入云霄。

前不久,我陪同一位老者去老城郊外一处废弃的院子,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一家著名报纸的报馆,一些当年如雷贯耳的人,就在那里进进出出。那时,报社还被称为报馆。可惜,除了几面斑驳的土墙,啥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有我对当年老报纸的一点想象:灯火摇曳,报人们彻夜不眠,如接生婆守候初生的婴儿,凝视着一沓沓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报纸。有人叹息,纸媒最终有一天将会消失在历史里。当我看到这些老报纸时,有一种看到老祖宗的亲切欣慰。

法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 乔 治·巴 塔 耶(1897-1962)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其哲学思想以独特的耗费理论为出发点,以充满智慧的神秘主义为特征。《内在体验》集中展现了其哲学

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等,并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在巴塔耶看来,宗教的教条限制了人类的经验,降低了人类内在体验的可能性。因此,他致力于

“内在体验”的思考,为了抵达一种可能性的极限。巴塔耶一开始就对其所言说的“内在体验”做了界定:

“我把内在体验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神秘体验:迷狂状态,出神状态,至少是冥思情感的状态。”它有别于日常体验,而置身于奇特的体验之中,比如大笑、啜泣、诗意、苦恼、狂喜、出神……它是一种与“人之可能性”相关联的体验。

《内在体验》作者:[法]乔治·巴塔耶出版:广师大出出版社

2016年版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先生的著作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题,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同时可以品味出他的崇

高品格是如何造就的。梁启超、蔡元培、李大

钊、熊十力、林宰平、伍庸伯、章行严、杨怀中、甄元熙、罗常培、陈亚三、黄艮庸、朱谦之……这些不胜枚举的名士,谁是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记忆中对他早年启发甚深之人?谁是他心里最折服之人?谁是他最为亲近的朋友?谁令他衷心尊敬服膺并奉教终身?梁漱溟先生如何评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风云人物?《谁从我的世界路过?》主要是梁漱溟先生回忆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和他所交往或接触的重要人物,从中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侧面。正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雷颐先生所言:

“梁漱溟先生经历丰富,他对人与事的回忆,自然见识非凡,值得认真拜读。”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作者:梁漱溟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年版

当思想遭遇与美食,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就是《乔布斯的厨师》讲述的故事。 出生于日本福岛县的主人公佐久间俊雄15岁放弃升学,进入寿司店做学徒,16 年后的1985年,他在美国硅谷开

了寿司店,从此与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被称之为继日本禅师乙川弘文和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之后,影响乔布斯的第三位日本人。乔布斯非常喜欢佐久间的寿司,他经常光顾,以至于店里的“1号位”几乎成了乔布斯的专座。当然,吸引乔布斯的不仅仅是美味的日本寿司,而是两个人之间因秉性相通而形成的天然默契:专注、简约和匠人心态。2011 年的 11 月,佐久间在硅谷26年的经营生涯落下了帷幕。26年来,他践行着自己的经营和人生哲学:专注,只提供寿司;坚守初心,永远追求原汁原味的寿司,拒绝迎合潮流;他谦逊淡然,从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只是在三尺柜台里本分劳作。

《乔布斯的厨师》作者:[日] 日经BP社

出版局编写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版

小小孩的春天留白儿童文学的创作园地中,儿童小说和童话以

丰茂的故事或想象而枝繁叶茂,儿童诗歌也以美妙的情韵花开朵朵,而以写真事、抒真情为旨归的儿童散文的枝头则相对清冷。近年以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孙卫卫以散文形式源源不断地记叙童年和成长,以极其本真的生命姿态召唤极其本色的书写。

童年在许多作家笔下,往往会因为隔着时空距离的回望而被有意无意地诗意化,孙卫卫的童年忆旧无意于描绘那种碧波荡漾的美丽,而是以他家乡土地坚实的气韵来讲述他童年的生活与梦想。率真是孙卫卫散文写作的突出姿态。率真是一个人最可信任的品格,也是散文最可亲近的品质,率真之人以率真之气写成率真之文,则率真之意势不可挡,阅读这种率真便成了一种涤荡和洗礼。《小小孩的春天》一书的开篇之作《小时候的喜欢》道出了小时候种种喜欢,结尾延展到长大后的人生告白:“我要像小时候那样,要真,不要假,不要装。”他的散文写作中避假求真的姿态源于他依然保持的皎洁童心,更在于他秉持的这一淳厚的人生信念。他的散文虽然多写童年稚事,但并不单调或单薄,而是相当丰富和饱满,因为内含着让人心动的“精神”和“情怀”。

散文的真诚书写不仅是还原生活本相,还包括直面自我内心。孙卫卫的童年记事不仅写欢乐,也写心酸,还写自责,由此获得了沉甸甸的重量。《炸油饼》一文,写物质贫困的年代,大家彼此偷偷地在晚上炸油饼,以免邻居突然上门,即便是

作为好朋友的小孩子之间也没有把炸油饼的事说破。作者的笔下没有直陈对于这种自私做法的批判,而是表达了更复杂和更重要的东西,即包含了愧疚、理解和包容。作者用质朴之笔坦承儿时的种种“不堪”,深刻地剖视自己的心灵,敢于自省和修正,给貌似平淡的童年记事注入了刚性和力度。

孙卫卫散文的本色之真根植于其人生信念,亦得益于其艺术追求。相比其他文学体裁,散文最不需要矜持、不需要装腔作势。他虽钟情于写童年乡土,但是不重风景的细致描绘,也不重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的渲染,其散文之笔避虚就实,更多是在本分地叙事,即重“情节”而轻“情绪”、重“写实”而轻“写意”,体现出毛茸茸的生活质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的散文对叙事时间有自然而巧妙的处理:一种是由“小时候”过渡到

“长大后”的时间维度上的诉说,在跟时间的对话中臻于主题的升华,好比是给童年的果实开了个小小的时间切口,让其汁液自然渗出;另一种叙事则始终驻足于童年时间的原点,不加蔓延,所有的汁液都原封不动地贮存在童年的果实里,给人带来更多的不尽之想。

节制的艺术呈现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言近旨远”“羚羊挂角”并非易事,孙卫卫散文的节制体现为结构的简约、情思的内敛和语言的简洁,且互

为表里和因果,形成其散文质朴恬淡的风格。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散文的诗意》中认为:“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散文是凝练的散文,它删掉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孙卫卫散文中情感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在“说”与“不说”之间开合自如、纹理自然,多以留白构成余响。

散文是个人生命的习痕,散文最大的美在于真实和素朴,孙卫卫的散文写作姿态安静恬淡,一支笔游走得朴素自然,对文字爱惜有加,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映现的是其清澈的内心以及纯粹的艺术造诣。《小小孩的春天》以“小小孩”的本色之心写出了对于快乐、温暖、自由、美好和踏实的生命“春天”的不懈追求,虽然写的是“小小孩”,却颇具“大手笔”之风。在孙卫卫的笔下,童年不是一口围栏的深井,而是一条河流,有着宽阔、深沉而坚实的河床,河水从童年的源头裹挟一路的风土缓缓而来,可以润泽成年人的心田,使其厚实和葱茏。这样的儿童散文不仅能使儿童阅读生发许多同感,而且也会使成人读者平添许多会心,这种经过淬炼的本色书写具有了超越年龄的

“跨界”欣赏的魅力。《小小孩的春天》,孙卫卫/著,长江少年儿童

出版社2016年版

□ 谈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