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 5 森林是臺灣最豐富的天然資源,面積占 了全島的6 成,許多城鎮的形成與興起都起 源於林業,林業試驗所第一任所長林渭訪在 《臺灣之木材》一書中,曾引用美國林學家費 諾氏所言:「吾輩文明建築於木材之上,人生 由搖籃至官槨,不可與木材須臾或離或缺」, 可見臺灣的歷史、文化與記憶都與林業有著 深刻的連結,但早期社會所關心的似乎都著 重於經濟的發展,與民眾生活習習相關的林 業文物與歷史文化並未受到重視。民國78天然林禁伐及限制伐採量後,環保意識抬頭 及國土保安趨勢,使得傳統林業活動大量減 少,林業文物更加快速消失中,大型有財產編 號的物件,多被視為已報廢財產拍賣;無財產 編號者,例如相片及行政文件等,或棄置於倉 庫角落,等待有緣人接收或者送入垃圾場。對 於這些深刻影響我們文化與記憶卻又快速消 失的林業文物,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林業相片 人們對於外部環境的感受與記憶有許多 的交流方式,其中包括視覺、聽覺、味覺、 嗅覺及觸覺等。對於信息的接收而言,視覺 是最為有效且直接的方式,例如看著相簿中 的家族旅遊照片總可以讓你想起疼愛你的外 婆;林業相片是保存容易且不占空間的,但 易受潮損壞且必需蒐集背後的故事才能增加 可看度。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經過7年的 相片蒐集、修復及文史資料訪談,《回憶時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終於在民國102 年出版。看著林業老照片集中林業單位辦公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1)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書的大學教授,在退休後仍憶起四十年前住在 六龜,家人從事林業相關工作時的情景,並寄 來民國38年時拍攝的珍貴老照片(2) ,照片中 記錄著他敬愛的父親及玩耍辦公室的場景。隨 後,教授也獲贈了一本《回憶時光流影~六龜 林業老照片集》,他本人及其舅舅都沉浸於書 中,彷彿回到了從前在六龜的林業生活。 礙於經費及人力,僅有部份早期林業照片 可呈現於《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陳永修 1 、周富三 1 、林文智 1 1 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 1 照片背景為早期「臺灣省林業試驗所金雞納試驗場」 辦公室,此處環境優美,常為六龜地區學生參訪拍照留念 之處,林煥松先生提供。來源:《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 業老照片集》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 5

專題論述

森林是臺灣最豐富的天然資源,面積占

了全島的6成,許多城鎮的形成與興起都起

源於林業,林業試驗所第一任所長林渭訪在

《臺灣之木材》一書中,曾引用美國林學家費

諾氏所言:「吾輩文明建築於木材之上,人生

由搖籃至官槨,不可與木材須臾或離或缺」,

可見臺灣的歷史、文化與記憶都與林業有著

深刻的連結,但早期社會所關心的似乎都著

重於經濟的發展,與民眾生活習習相關的林

業文物與歷史文化並未受到重視。民國78年

天然林禁伐及限制伐採量後,環保意識抬頭

及國土保安趨勢,使得傳統林業活動大量減

少,林業文物更加快速消失中,大型有財產編

號的物件,多被視為已報廢財產拍賣;無財產

編號者,例如相片及行政文件等,或棄置於倉

庫角落,等待有緣人接收或者送入垃圾場。對

於這些深刻影響我們文化與記憶卻又快速消

失的林業文物,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林業相片

人們對於外部環境的感受與記憶有許多

的交流方式,其中包括視覺、聽覺、味覺、

嗅覺及觸覺等。對於信息的接收而言,視覺

是最為有效且直接的方式,例如看著相簿中

的家族旅遊照片總可以讓你想起疼愛你的外

婆;林業相片是保存容易且不占空間的,但

易受潮損壞且必需蒐集背後的故事才能增加

可看度。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經過7年的

相片蒐集、修復及文史資料訪談,《回憶時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終於在民國102

年出版。看著林業老照片集中林業單位辦公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書的大學教授,在退休後仍憶起四十年前住在

六龜,家人從事林業相關工作時的情景,並寄

來民國38年時拍攝的珍貴老照片(圖2),照片中

記錄著他敬愛的父親及玩耍辦公室的場景。隨

後,教授也獲贈了一本《回憶時光流影~六龜

林業老照片集》,他本人及其舅舅都沉浸於書

中,彷彿回到了從前在六龜的林業生活。

礙於經費及人力,僅有部份早期林業照片

可呈現於《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陳永修1、周富三1、林文智1

1 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

圖1 照片背景為早期「臺灣省林業試驗所金雞納試驗場」辦公室,此處環境優美,常為六龜地區學生參訪拍照留念

之處,林煥松先生提供。來源:《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Page 2: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6

專題論述

中,更多的照片仍待修復,也需在林業前輩及

地方耆老逐漸凋零之前,向他們蒐集照片中相

關的故事記憶,才能留下生動有味道的相片。

除了相片外,還有哪些林業物件呢?

相對於輕薄的相片而言,實體物件體積

大、占空間且保養維護不易,加上部份品項

報廢後還有行政程序上的殘值繳回手續(即物

件可以拍賣,拍賣費用必需繳回國庫。)因此

是快速消失的林業物件。當然,仍有少數的

物件在某種機緣下被保留了下來,在倉庫中

經常可見者包括:森林監測儀器、實驗室精

密天秤、辦公用品(例如早期傳統電話)、早期

人們花費一生薪水都買不起的汽車、林業伐

木老工具、林業單位專任木工師傅製作的辦

公桌椅及行政文書文件等(圖3)。

比起平面的相片,實際上看到老物件則

更為具體,甚至可以觸摸使用,在展示與林

業故事的傳達上較有震撼力,也能引起民眾

高度的興趣。若在展示時能配合上百年前的

老照片,彷彿能把人帶回百年前的林業現場

(圖4)。也能讓現代的人們思考先民在臺灣篳

路藍縷的生活,珍惜現今生活的資源。

林業文物眾多,有需要都保留嗎?是

珍寶或是垃圾?

林業文物眾多,但人力、時間、空間及經費

都有限,該如何看待呢?是珍寶或垃圾?實讓人圖2 家父曾晨琳君 (前排左三)為美濃人,於日據時期負笈日本,畢業後,被日軍派往南洋,戰後返臺,進入六龜林業試

驗所,進行「金雞納霜」之研究。(感謝曾榮政先生提供)

圖3 古董車、氣象監測儀、精密天秤及不知名的用品仍靜靜的待在倉庫中,等待重新被利用的一天。

Page 3: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 7

專題論述

難以抉擇,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三則故事。

二手舊書攤的出張命令簿與津田氏大

頭竹節蟲

維基百科中提到,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是

為了紀念日本昆蟲學家津田松苗而使用津田

氏一詞,但臺灣大學退休昆蟲系朱耀沂教授

認為該竹節蟲在發表時,津田松苗當時僅是

京都大學的學生,不曾到過臺灣,未曾在臺

灣採集昆蟲,應不可能。推測應是林業試驗

所恆春支所的津田德三或津田德藏,此人熟

悉恆春地形並在此工作,與發表津田氏大頭

竹節蟲的學者熟識。但因年代久遠,不同書

籍中使用了二個人名,真有此人嗎?

2009年二手書攤中的臺灣總督府林業試

驗所《昭和十六年恆春支所出張命令簿》清

楚記錄了津田德藏的名字及出差地點與時間

(圖5),為朱耀沂老師的推論增加了一份證

詞。利用此出張命令簿,已完成相關論述,

發表於《林業研究專訊》中。(2015年 Vol.22

圖4-1 六龜事務所內員工開會情形,前方櫃子上還貼有當日討論之事項,楊源興提供。來源:《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圖4-2 百年前會議室使用的老木桌仍靜靜地待在辦公室中使用著,只是隨著不同單位的接管,同一桌子已烙印上不同的財產編號印記。

Page 4: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8

專題論述

No.3〈津田氏大頭竹節蟲的「津田氏」到底是

指誰呢?〉)

70幾年前,對於當時林業的工作人員而

言,這本出張命令簿可能不重要而被以舊書

廢紙回收了?在這則故事中,您認為它是珍

寶或是垃圾呢?

資源回收車中的上千張林業工作幻燈片

張添榮先生服務於林業試驗所超過40

載,因職務關係長期彙集了林業試驗所各單

位各年度的重要工作業務幻燈片,退休前妥

善地分類及標示後保留了下來。但如同多數

的林業文物一樣,上千張的幻燈片僅能在陰

暗的倉庫中等待著有緣人。某一天,住在辦

公室附近的張添榮先生出門倒垃圾,在回收

車中看到了他用心分類的上千張幻燈片,準

備載往垃圾場。

是的,這上千張幻燈片被定義為垃圾

了,且沒有備份。至今,這上千張幻燈片被

張添榮先生保存了下來,寄放在另外一個倉

庫中(圖6),這些幻燈片有用處嗎?您認為它

是珍寶或是垃圾呢?

請問你可知我的曾祖父,可以告訴我

他的故事嗎?

高雄市六龜山城的大規模開發始於日治

時期,當時日本政府有計畫地引進了具有樟

腦開發技術與資本的北部客家人至此,開發

山上的樟腦資源。其中三井腦館即為當時相

當具有規模的公司,許多的北部客家人都到

其腦館工作,而逐漸繁華的城鎮也吸引了嘉

義、臺南及屏東等地的人們到此經營餐廳、

五金百貨、服飾店、打鐵店等店家,不同族

群因林業工作而相聚,交織出六龜的歷史與

文化。然因合成樟腦的競爭與樟樹的砍伐殆

盡,林業樟腦工作急速減少,至今已少有人

知道過去樟腦對六龜的重要性。

為了保留樟腦的相關文物與文史資料,

民國107年高雄市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執行

了日本時代樟腦及山林工作的調查計畫,聘請

的調查人員在訪談過程中才得知原來她自己是

三井腦館的後代,而百年前三井腦館的館長就

是她的曾祖父。她是三井腦館的第四代,卻四

圖5 昭和十六年(民國30年)的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昭和十六年恆春支所出張命令簿」。

圖6 從資源回收車中搶救下來的上千張幻燈片,在張添榮先生退休十數年後,仍在倉庫中等待再次被利用。

Page 5: 林業研究文物何去何從 室前方的水池,高雄市六龜區60歲以上的居 民總能想起小時候遠足至此的美好記憶( 圖 1)。 而在偶然的機緣下,一位年輕時至北部教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6 No. 6 2019 9

專題論述

圖7 《六龜風華~山林人生》的耆老訪查作業,喚起了三井腦館的家族歷史故事。

處訪談蒐集三井腦館百年前的資料。(圖7)

面對林業文物,我們可以有哪些作為

呢?

以上是真實發生的三則故事,看似不重

要的出張命令簿,為朱耀沂老師的津田氏大頭

竹節蟲推論增加了一份證詞。許多林業研究相

片(文物)仍不被重視,流落在各地或者已被丟

棄;對六龜早期生活文化影響甚深的採樟腦史

料與文物,在百年後已被遺忘,即使是樟腦館

的後代亦已不知其家族歷史。林業研究單位應

盡速面對文物彙集的議題,為能保留林業研究

文物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林業歷史文化資產,

建議應成立專責單位與場所管理保存。

短期目標是成立林業研究文物小組,盡

速蒐集彙整散落各地的林業試驗所相關林業

軟硬體文物,並訪談林業相關耆老,賦予軟

硬體完整的故事與文化。並進行電子化建檔

與數位影像保存,後續可朝出版推廣方向發

展。對於有地區性的研究工作或林業文化,

建議可與學校合作,發展鄉土教育教材,傳

承地區歷史文化。

長期目標是成立林業研究文物史蹟館:史

蹟館的建立可以記錄保存林業研究工作的文

物、歷史文化,對外可以介紹推廣林業研究工

作項目及讓臺灣民眾了解林業的重要性,對內

則有林業研究經驗傳承與啟發研究發想的功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