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副刊 国际副刊 2020 2 16 日 星期日 7 7 今年起,改编自雨果奖获奖作家刘慈 欣所著十余部小说的《刘慈欣科幻漫画》 系列作品法文版将陆续在法国出版发行, 令许多法国科幻迷期待不已。近年来,以 《三体》系列小说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幻 文学作品凭借其独特的中国式“硬科幻” 魅力、充满温度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中国 元素在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市场“圈粉”无 数,引发同频共振。 以《三体》为例,自 2016 年法国南方 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法文版第一部以来, 这部小说便获得了法国读者以及文学评 论家的广泛好评。法国《二十分钟报》刊 文向读者推荐,称这是一部“集历史学、物 理学和哲学思考为一体的优秀科幻小 说”,兼具科幻与文学之美,值得阅读。法 国《图书世界》杂志则称该小说与西方科 幻文学的情节与思路不同,令人耳目一 新。法国南方文献出版社又于接下来的 两年出版了《三体· 黑暗森林》及《三体 · 死神永生》的法文版,同样在文学市场 表现抢眼。 这一系列中国科幻文学受到法国读 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是“新”。笔者在住所 附近的一家书店看到,去年 9 月份由法国 南方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法文版《球状 闪电》被摆放在科幻小说区的显眼位置。 对法国读者而言,《三体》系列小说用一种 全新又大胆的思路讲述了一个传统的科 幻故事,呈现出中国科幻文学与西方科幻 文学的不同。中国科幻文学提供了一种 新的观察和理解生命的方式,也让人更加 深入地思考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除法国以外,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在德 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深受读者 喜爱,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俗 的成绩。其中,德文版《三体》获得了德 国重要科幻文学奖项库尔德 · 拉西茨奖最 佳外国小说奖。 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在欧洲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欧洲读者 对当代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此外,中国 科幻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式哲学思想和艺 术审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精神 厚度,让越来越多的欧洲读者感受到东方 的独特魅力。法国《新图书杂志》的专栏 作家、文学评论家亚历克西斯 · 布罗卡斯 评论称,中国科幻作品呈现的中国人看待 未来科技的态度、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的 关系、如何看待人和宇宙文明的关系,这 其中包含的中国式道德与价值体系都将 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和中 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幻小说是反映 中国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也代表了世界 对于中国未来在宇宙秩序中所扮演角色 的期待。 一直以来,科幻小说在欧洲文学的地 位都很重要,涌现出“科幻小说之父”、法国 作家儒勒 · 凡尔纳和英国作家赫伯特 · · 威尔斯等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家。1900 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 第一部中文译本出版,此后也有多部小说 陆续引进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科 幻作品为无数中国读者带来了关于太空的 启蒙,这其中就包括刘慈欣。而如今,随着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作品进入欧洲出版 市场,更多优质中国原创漫画内容将大规 模走进国际主流出版市场,也将为促进中 法、中欧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作品不仅将 有纸质漫画书问世,还将同步进行数字出 版,形式更加活泼,相比小说原著更加易 懂,减少了因文化陌生而带来的阅读困 难,有助于中国科幻故事被更多普通读者 接受和喜爱。系列漫画法国出版商、大型 漫画出版集团法国代勒古集团总编辑代 勒古此前也充分表达了对作品的信心: “优秀的故事和专业的审美将使得这一系 列作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19 年度中国科 幻产业报告》,中国科幻阅读市场 2018 产值总和 17.8 亿元,与 2017 年相比增长 83.5%2019 年科幻阅读产值持续增长,上 半年总量已经接近 13.8 亿元,达到 2018 全年的 77%。蓬勃发展的科幻环境为科幻 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中国科 幻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 越来越多基于科学思维和中国文化价值 的优秀作品将借船出海,向世界读者呈现 更加丰富多元的宇宙观和更加灿烂多彩 的文化图景。 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故事是一部优 秀科幻作品的必备要素,这也是中国科幻 作品在欧洲受热捧的原因之一。人们相 信,未来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将以更具创造 力的表达方式讲出更精彩的中国科幻故 事,为世界科幻文学带来更多样的作品, 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叙述风格也将吸引越 来越多的世界读者。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透过落地窗 抬头远眺,昔日碧蓝的海水已变得有些 浑浊,远处的阿陶罗岛在雨雾中若隐若 现,恍如仙境。近处的海面上,几只小船 在风雨中咿呀咿呀艰难地航行。沿着沙 滩,几个孩童在雨中戏耍。沿海而建的 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碾压着湿滑的路 面发出咝咝声。那雨打敲窗的感觉,勾 起了我在东帝汶生活的诸多感触,别有 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帝汶的景色是那种不加雕琢的原 生态之美。苍翠的群山重叠绵延、气势 磅礴。穿梭在热带雨林中,你会惊奇地 发现,在这里,呼吸竟是与大自然最美妙 的融合,令人神清气爽。蔚蓝的大海碧 波荡漾、辽阔无际。放眼望去,蓝蓝的天 映衬着蓝蓝的海,笔直的海岸线与天空 浑然一体,美妙绝伦,恰似一幅“海到无 边天作岸”的写意,勾勒出海天一色的壮 美画卷。 东帝汶这片土地真挚又狂野,贫穷 却绚烂。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咖啡、椰子 和檀香木。然而在山区,大部分居民仍 住在草棚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 活。这里也曾饱经沧桑,直到 2002 年才 恢复独立,是本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 自恢复独立以来,东帝汶经济建设步入 了规划与发展的轨道,基础设施建设则 是重中之重。 几年前,东帝汶第一条高速公路苏 艾高速公路在中国公司的投资承建下开 工,我也因此作为建设者与东帝汶结 缘。生活在这里,时常能看见,当地的人 们聚在屋外的花树下乘凉说话,十分悠 闲。也许在这花树下,他们可以忘记烦 恼和忧愁,忘记生活的单调和物质匮乏 所带来的困难。 中国企业的支持和援助效果逐渐显 现,我参与的苏艾高速公路是东帝汶投 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苏艾 高速公路一期项目的建成,结束了东帝 汶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成为当地的标 志性工程。中国公司不仅带来了先进的 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解决了大批当 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员工的 工作技能和收入。 回顾历史,中国和东帝汶的友谊源 远流长,世界上关于“帝汶”的最早文字 记载见于 1225 年中国南宋的史籍。早在 15 世纪就有中国商人来东帝汶从事贸易 活动, 16 世纪时已有中国人在此定居。 中国是东帝汶恢复独立后,第一个与之 建交的国家。 2014 年,两国建立睦邻友 好、互信互利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成为 大国小国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 如今的东帝汶,正致力于促进国家 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东关系与合作正处 于崭新的历史机遇。“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发展与致富的道 路上,我们相信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 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国 强民富、繁荣昌盛的东帝汶。 东帝汶的原生态之美 郝树占 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佩特 拉,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 宝藏的所在地,也曾与我国嘉峪关长 城缔结为姊妹世界文化遗产地。 多少世纪以来,这颗藏匿在群山 腹地的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一直没 有被人发现。直到 1812 年,一个蓄了 长须,装扮成阿拉伯人的瑞士男子,游 走在瓦迪穆萨飞沙走石的土道上,背 着一个布袋,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 没人发觉他是一名欧洲人。在没有导 航、互联网和手机的 19 世纪初,去远方 对当时的人来说并非放松逍遥的事 情,而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挑战, 人们宁愿待在家里,安静地在火炉边 烤火、看书。正是这名叫贝克哈特的 瑞士探险家,重新发现了被人们遗忘 的这一世界奇迹。从此,这座闪烁着 奇光异彩的“石头城”终于与世人 重逢。 佩特拉古城距离首都安曼约 260 公里,隐匿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 山峡中,矗立在干燥的海拔千米的高 山上。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长 1.5 公里的蛇道,仿佛是把百米高的 岩石劈开而形成的一条蜿蜒的缝隙, 最宽处不过 7 米,最窄的地方只能容 一辆马车通过,抬头望去,似有一线 擎天。 穿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 的一幕出现了。一座难以置信的、依 山雕凿的、巨大的罗马式殿堂出现在 眼前。一眼望去,阳光洒在岩石上,呈 现出橘红、粉色、玫瑰金等多种绚丽的 颜色,震撼、惊奇的感觉一起袭来。站 在那里,人会显得非常渺小。你不禁 会想,在没有大型工具的几千年前,是 怎样的智慧和毅力,才能建成这样宏 大精致、鬼斧神工般的建筑。这便是 古城的核心,高约 40 米、宽约 30 米的 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整座建 筑都在沙石壁上雕凿而成,有 6 根罗 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横梁和门檐 雕有精细图案。殿门的上层雕出了 3 个石龛,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 有翅膀的战士石像,下层有两个侧殿, 石壁上还留有原始的壁画。传说殿内 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阿 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芝麻开门”的 原型正是这里。 走出峡谷,是宽广的谷地。高大 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 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 这座隐藏于峡谷中的城市,四周依山 而建,有寺院、宫殿、墓室和住宅等。 站在其中,被悬崖环抱,城墙天然而 成,让人赞叹不已。 佩特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这里曾是古代纳巴特人建立的厄 多姆王国都城。大约公元前 312 年,纳 巴特人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 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 出。公元前 2 世纪初,纳巴特人解决 了水源问题,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很大 发展,佩特拉成为埃及、叙利亚、希腊、 罗马之间的贸易市场和中转站,发展 为一个繁荣的首都。据考古学家推 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 3 万人,纳巴特文字也演变成了当代阿 拉伯文字,在当今广为使用。 公元 106 年,罗马军队乘势南侵, 灭亡了纳巴特王国,占领了佩特拉。 罗马人在纳巴特建筑的基础上进一 步修建佩特拉,使罗马文化同纳巴特 文化相互交融。城中有座依山雕琢 出的古罗马露天剧场,可容纳 6000 人,剧场看台呈扇形,有数十层石柱 阶梯,整个剧场沿山而上,舞台上还 残存着 4 根巨大的石柱。城中还有一 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名叫“本特 宫”。关于本特宫还有个有趣的故 事,据传当年城中缺水,国王下令若 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将公主许配为 妻。一位建筑师开山修渠,将水成功 引到城中,国王履行诺言将女儿下嫁 给他,并把本特宫赐给他们居住。因 此,本特宫也称“女儿宫”。 公元 3 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 的改变,佩特拉的价值大为削弱,最终 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 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外,少有游 人访问此地。历史上,佩特拉古城经 过两次地震的考验,而天灾没有摧毁 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如今,佩特拉 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世人的到来。 神秘古城佩特拉 希腊著名文学家尼可斯 · 卡赞扎 基斯曾两次访问中国,见证了新旧中 国的变化,与中国颇有渊源。 从文学巨匠到文明 交流使者 卡赞扎基斯 1883 年出生于希腊 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 1902 年前 往雅典大学法学院求学, 1906 年以优 异成绩毕业。同年,他开始在杂志上 发表文章,并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 文章《时代病》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小 说《蛇与百合花》都显示出他非凡的 文学才华。之后几年,他创作了一批 戏剧作品、一部小说及一些散文和评 论,并刊登在当地的杂志上。 1910 年,卡赞扎基斯在雅典定居,成为教 育工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现代 希腊语的保护和推广工作,并开始翻 译西欧和古希腊名著,同时继续投身 文学创作。 在现代希腊文学史上,卡赞扎 基斯是非常独特的。他在文学、法 律、哲学等多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的 作品深受尼采的影响,很难简单地 归入任一文学流派。尽管《荷马史 诗》中 的 长 篇 史 诗《奥 德 赛》已 是 举 世公认的巨作,他却大胆采用了同 名标题,从《荷马史诗》终结之处开 始,续写奥德修斯再次投身于新的 冒险之旅,以此展现希腊人民不断 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卡赞 扎基斯耗时 14 年才完成这部拥有 33333 行诗句的巨作,语言之丰富使 该作品被视作记录所有希腊化地区 口语的“百科全书”。 《苦 行》也 是 卡 赞 扎 基 斯 最 有 名 的作品之一。整部作品结构紧凑,表 达了作者的崇高信仰。他倾注了大 量心血,经多次修改,作品直至 1945 年才问世。2018 年,希腊北方国家剧 院导演、由《苦行》改编的戏剧作品 《苦行者》来到北京演出,这也是卡赞 扎基斯时隔多年与中国的又一次思 想碰撞。 早在 1935 年,卡赞扎基斯就曾 访问中国,并将此行的见闻记录成 书。 20 年后,他再次受邀访问中国, 并计划撰写新书《二十年后》。遗憾 的是,由于淋巴系统异常,他在返回 时感染病菌,终因救治无效去世,未 能 完 成《二 十 年 后》。 2007 年,卡赞 扎基斯所著的《中国纪行》一书在华 出版,书中前半部分是首次中国之 行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了作家对 人生、国家、民族的深邃思索;后半 部分是由他的夫人海伦·卡赞扎基 斯汇总了当年访问中国留下的笔 记,记载了作者 20 年后重游中国的 情况,弥补了《二十年后》未能成书 的缺憾。 感知泥土中国 对卡赞扎基斯而言,旅行就是 人们在地球上散步,或许是在激动 人心的时刻捕捉它的美丽,又或许 是将它不同的部分保存在梦中,以 便在沉闷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回味; 画面在大脑中铺展,色彩斑斓地展 现在人们面前,带着香气和美味,引 发人们灵魂深处的触觉去碰触它 们。卡赞扎基斯怀着这样的心态周 游世界,融入当地文化和人民生 活。他将旅途中的恩赐流于纸笔 间,用文字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了另 一个世界,让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书 籍漫游、梦想、疗伤。 《中 国 纪 行》讲 述 了 一 个 灵 魂 在 东西方文化的钢丝绳上不断寻找平 衡,踏入亚洲、踏入远东感受另一个 世界的过程。卡赞扎基斯从一开始 就告诉我们,中国不是简单地用看、 用观赏就可以了解的;中国需要用 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 感知。“我来这里是为了感官的享 受。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哲学 家,更不是游客。”作者将自己视作 “一只被驯服的、用 5 个感官触摸世 界的动物”,而中国对他来说“是一 片大草原,那里可以放牧我的各种 感官”。无论他将要面对的是怎样 一幅画面,他的感官都已经准备好 迎接一个崭新的国度。他想在中国 看到的不只是宏伟的故宫、延绵的 长城、磅礴奔腾的黄河,更想看到烟 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和潜藏在生活 里的文化。 于是,中国的村庄成了卡赞扎 基斯 1935 年中国之行中的一站。“稻 谷、棉花、甘蔗、桑叶、茶。从头到 脚,无数条深水大河灌溉她。中国 是不朽的。在中国这个地方,一切 都安详、缓慢、简单……”他在中国 的黄土地间俯仰前行,对中华大地 上最朴实的一群人观察入微,深入 当地的风土人情、寻常巷陌、柴米油 盐。但他写游记的冲动并未消解在 琐碎的生活中,他的游记中没有景 点介绍,有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图 景和生活气息。经过生活的打磨, 文字得以沉淀下来。 此行结束,卡赞扎基斯凭借其 对中国的敏锐感知,在当时前途未 卜的中国大地上发现了世界未来的 希望,他向中国给予真挚的祝福: “祝福泥土中国,这是当今世界上唯 一一个能使你骄傲地预见未来遥远 人类的国家。” 遇见现代中国 20 年后,卡赞扎基斯再次访华, 发现自己曾经的祝福似乎已变为现 实。这时的中国和 1935 年的中国已 经不可同日而语,作者用赞叹的目光 观察,用欣喜的心情记录。他感叹中 国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方式迭代 和人居环境改善。他写道:“现在,呈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通风良好的现代 化城市,在玻璃亭子里有交通警察, 有汽车,四周有树木和数以千计的自 行车。”“我们也到北海散步,走过拱 形小桥,登上‘煤山’。……现在这里 是绿色覆盖的山丘,到处都是松柏、 刺槐和各种花草,山上面是一个漂亮 的亭子。”他也赞美不屈不挠的中国 人,“我们的导游满怀深情地谈到他 的祖父。他说,他的祖父是个不怕困 难的人,生活中任何障碍都能克服。 像一棵生长的树,根碰见石头,就战 胜石头。这样,他的根越扎越深。这 就是中国人!” 在旅途中,卡赞扎基斯遇见了发 展中的中国,也邂逅了中国的哲学和 美学,“在博物馆,雕像,白色、黑色的 地理图案的陶罐,和我们的出土文物 有许多相像之处。”从而诞生了这一 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 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 的面孔。”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两个 相隔甚远的国家,在卡赞扎基斯质朴 的文字中实现了平衡、和谐、交融。 他尊重古老的中国文明,并认真地吸 收着另一种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元素, 用极具说服力的语言向后代诠释他 的观点。他试图帮助后人理解,东西 方文明有差异也有交融,他们是人类 共同的文明,是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 人类共同的财富。 尼可斯 · 卡赞扎基斯。 《中国纪行》封面。 底图: 希腊克里特岛一景。 资料图片 跨越山海的行者 胡晶晶 本版责编: 王佳可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制图: 蔡华伟

中国科幻文学欧洲受热捧 跨越山海的行者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2/16/07/rmrb...2007/02/16  · Ⅲ·死神永生》的法文版,同样在文学市场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国科幻文学欧洲受热捧 跨越山海的行者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2/16/07/rmrb...2007/02/16  · Ⅲ·死神永生》的法文版,同样在文学市场

国际副刊国际副刊2020年 2月 16日 星期日 77今年起,改编自雨果奖获奖作家刘慈

欣所著十余部小说的《刘慈欣科幻漫画》

系列作品法文版将陆续在法国出版发行,

令许多法国科幻迷期待不已。近年来,以

《三体》系列小说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幻

文学作品凭借其独特的中国式“硬科幻”

魅力、充满温度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中国

元素在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市场“圈粉”无

数,引发同频共振。

以《三体》为例,自 2016 年法国南方

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法文版第一部以来,

这部小说便获得了法国读者以及文学评

论家的广泛好评。法国《二十分钟报》刊

文向读者推荐,称这是一部“集历史学、物

理 学 和 哲 学 思 考 为 一 体 的 优 秀 科 幻 小

说”,兼具科幻与文学之美,值得阅读。法

国《图书世界》杂志则称该小说与西方科

幻文学的情节与思路不同,令人耳目一

新。法国南方文献出版社又于接下来的

两年出版了《三体Ⅱ·黑暗森林》及《三体

Ⅲ·死神永生》的法文版,同样在文学市场

表现抢眼。

这一系列中国科幻文学受到法国读

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是“新”。笔者在住所

附近的一家书店看到,去年 9 月份由法国

南方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法文版《球状

闪电》被摆放在科幻小说区的显眼位置。

对法国读者而言,《三体》系列小说用一种

全新又大胆的思路讲述了一个传统的科

幻故事,呈现出中国科幻文学与西方科幻

文学的不同。中国科幻文学提供了一种

新的观察和理解生命的方式,也让人更加

深入地思考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除法国以外,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在德

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深受读者

喜爱,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俗

的成绩。其中,德文版《三体Ⅰ》获得了德

国重要科幻文学奖项库尔德·拉西茨奖最

佳外国小说奖。

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在欧洲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欧洲读者

对当代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此外,中国

科幻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式哲学思想和艺

术审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精神

厚度,让越来越多的欧洲读者感受到东方

的独特魅力。法国《新图书杂志》的专栏

作家、文学评论家亚历克西斯·布罗卡斯

评论称,中国科幻作品呈现的中国人看待

未来科技的态度、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的

关系、如何看待人和宇宙文明的关系,这

其中包含的中国式道德与价值体系都将

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和中

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幻小说是反映

中国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也代表了世界

对于中国未来在宇宙秩序中所扮演角色

的期待。

一直以来,科幻小说在欧洲文学的地

位都很重要,涌现出“科幻小说之父”、法国

作家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作家赫伯特·乔

治·威尔斯等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家。1900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

第一部中文译本出版,此后也有多部小说

陆续引进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科

幻作品为无数中国读者带来了关于太空的

启蒙,这其中就包括刘慈欣。而如今,随着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作品进入欧洲出版

市场,更多优质中国原创漫画内容将大规

模走进国际主流出版市场,也将为促进中

法、中欧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作品不仅将

有纸质漫画书问世,还将同步进行数字出

版,形式更加活泼,相比小说原著更加易

懂,减少了因文化陌生而带来的阅读困

难,有助于中国科幻故事被更多普通读者

接受和喜爱。系列漫画法国出版商、大型

漫画出版集团法国代勒古集团总编辑代

勒古此前也充分表达了对作品的信心:

“优秀的故事和专业的审美将使得这一系

列作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19 年度中国科

幻产业报告》,中国科幻阅读市场 2018 年

产值总和 17.8 亿元,与 2017 年相比增长

83.5%;2019 年科幻阅读产值持续增长,上

半年总量已经接近 13.8 亿元,达到 2018 年

全年的 77%。蓬勃发展的科幻环境为科幻

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中国科

幻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

越来越多基于科学思维和中国文化价值

的优秀作品将借船出海,向世界读者呈现

更加丰富多元的宇宙观和更加灿烂多彩

的文化图景。

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故事是一部优

秀科幻作品的必备要素,这也是中国科幻

作品在欧洲受热捧的原因之一。人们相

信,未来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将以更具创造

力的表达方式讲出更精彩的中国科幻故

事,为世界科幻文学带来更多样的作品,

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叙述风格也将吸引越

来越多的世界读者。

中国科幻文学欧洲受热捧

刘玲玲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透过落地窗

抬头远眺,昔日碧蓝的海水已变得有些

浑浊,远处的阿陶罗岛在雨雾中若隐若

现,恍如仙境。近处的海面上,几只小船

在风雨中咿呀咿呀艰难地航行。沿着沙

滩,几个孩童在雨中戏耍。沿海而建的

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碾压着湿滑的路

面发出咝咝声。那雨打敲窗的感觉,勾

起了我在东帝汶生活的诸多感触,别有

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帝汶的景色是那种不加雕琢的原

生态之美。苍翠的群山重叠绵延、气势

磅礴。穿梭在热带雨林中,你会惊奇地

发现,在这里,呼吸竟是与大自然最美妙

的融合,令人神清气爽。蔚蓝的大海碧

波荡漾、辽阔无际。放眼望去,蓝蓝的天

映衬着蓝蓝的海,笔直的海岸线与天空

浑然一体,美妙绝伦,恰似一幅“海到无

边天作岸”的写意,勾勒出海天一色的壮

美画卷。

东帝汶这片土地真挚又狂野,贫穷

却绚烂。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咖啡、椰子

和檀香木。然而在山区,大部分居民仍

住 在 草 棚 里 ,过 着 刀 耕 火 种 的 原 始 生

活。这里也曾饱经沧桑,直到 2002 年才

恢 复 独 立 ,是 本 世 纪 第 一 个 新 生 国 家 。

自恢复独立以来,东帝汶经济建设步入

了规划与发展的轨道,基础设施建设则

是重中之重。

几年前,东帝汶第一条高速公路苏

艾高速公路在中国公司的投资承建下开

工 ,我 也 因 此 作 为 建 设 者 与 东 帝 汶 结

缘。生活在这里,时常能看见,当地的人

们聚在屋外的花树下乘凉说话,十分悠

闲。也许在这花树下,他们可以忘记烦

恼和忧愁,忘记生活的单调和物质匮乏

所带来的困难。

中国企业的支持和援助效果逐渐显

现,我参与的苏艾高速公路是东帝汶投

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苏艾

高速公路一期项目的建成,结束了东帝

汶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成为当地的标

志性工程。中国公司不仅带来了先进的

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解决了大批当

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员工的

工作技能和收入。

回顾历史,中国和东帝汶的友谊源

远流长,世界上关于“帝汶”的最早文字

记载见于 1225 年中国南宋的史籍。早在

15 世纪就有中国商人来东帝汶从事贸易

活 动 ,16 世 纪 时 已 有 中 国 人 在 此 定 居 。

中国是东帝汶恢复独立后,第一个与之

建交的国家。 2014 年,两国建立睦邻友

好、互信互利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成为

大国小国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

如今的东帝汶,正致力于促进国家

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东关系与合作正处

于崭新的历史机遇。“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发展与致富的道

路上,我们相信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

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国

强民富、繁荣昌盛的东帝汶。

东帝汶的原生态之美郝树占

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佩特

拉,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

宝藏的所在地,也曾与我国嘉峪关长

城缔结为姊妹世界文化遗产地。

多少世纪以来,这颗藏匿在群山

腹地的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一直没

有被人发现。直到 1812 年,一个蓄了

长须,装扮成阿拉伯人的瑞士男子,游

走在瓦迪穆萨飞沙走石的土道上,背

着一个布袋,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

没人发觉他是一名欧洲人。在没有导

航、互联网和手机的 19 世纪初,去远方

对 当 时 的 人 来 说 并 非 放 松 逍 遥 的 事

情,而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挑战,

人们宁愿待在家里,安静地在火炉边

烤火、看书。正是这名叫贝克哈特的

瑞士探险家,重新发现了被人们遗忘

的这一世界奇迹。从此,这座闪烁着

奇 光 异 彩 的“ 石 头 城 ”终 于 与 世 人

重逢。

佩特拉古城距离首都安曼约 260公里,隐匿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

山峡中,矗立在干燥的海拔千米的高

山上。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长

约 1.5 公里的蛇道,仿佛是把百米高的

岩石劈开而形成的一条蜿蜒的缝隙,

最宽处不过 7 米,最窄的地方只能容

一 辆 马 车 通 过 ,抬 头 望 去 ,似 有 一 线

擎天。

穿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

的一幕出现了。一座难以置信的、依

山雕凿的、巨大的罗马式殿堂出现在

眼前。一眼望去,阳光洒在岩石上,呈

现出橘红、粉色、玫瑰金等多种绚丽的

颜色,震撼、惊奇的感觉一起袭来。站

在那里,人会显得非常渺小。你不禁

会想,在没有大型工具的几千年前,是

怎样的智慧和毅力,才能建成这样宏

大精致、鬼斧神工般的建筑。这便是

古城的核心,高约 40 米、宽约 30 米的

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整座建

筑都在沙石壁上雕凿而成,有 6 根罗

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横梁和门檐

雕有精细图案。殿门的上层雕出了 3个石龛,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

有翅膀的战士石像,下层有两个侧殿,

石壁上还留有原始的壁画。传说殿内

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阿

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芝麻开门”的

原型正是这里。

走出峡谷,是宽广的谷地。高大

雄 伟 的 殿 堂 排 布 在 周 围 山 崖 的 岩 壁

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

这座隐藏于峡谷中的城市,四周依山

而建,有寺院、宫殿、墓室和住宅等。

站 在 其 中 ,被 悬 崖 环 抱 ,城 墙 天 然 而

成,让人赞叹不已。

佩特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这里曾是古代纳巴特人建立的厄

多姆王国都城。大约公元前 312 年,纳

巴特人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

安 居 地 中 ,尤 以 首 都 佩 特 拉 最 为 突

出。公元前 2 世纪初,纳巴特人解决

了水源问题,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很大

发展,佩特拉成为埃及、叙利亚、希腊、

罗马之间的贸易市场和中转站,发展

为 一 个 繁 荣 的 首 都 。 据 考 古 学 家 推

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 3万人,纳巴特文字也演变成了当代阿

拉伯文字,在当今广为使用。

公元 106 年,罗马军队乘势南侵,

灭 亡 了 纳 巴 特 王 国 ,占 领 了 佩 特 拉 。

罗 马 人 在 纳 巴 特 建 筑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修建佩特拉,使罗马文化同纳巴特

文 化 相 互 交 融 。 城 中 有 座 依 山 雕 琢

出 的 古 罗 马 露 天 剧 场 ,可 容 纳 6000人 ,剧 场 看 台 呈 扇 形 ,有 数 十 层 石 柱

阶 梯 ,整 个 剧 场 沿 山 而 上 ,舞 台 上 还

残存着 4 根巨大的石柱。城中还有一

座 拜 占 庭 风 格 的 建 筑 ,名 叫“ 本 特

宫 ”。 关 于 本 特 宫 还 有 个 有 趣 的 故

事 ,据 传 当 年 城 中 缺 水 ,国 王 下 令 若

有 人 能 引 水 入 城 ,就 将 公 主 许 配 为

妻。一位建筑师开山修渠,将水成功

引到城中,国王履行诺言将女儿下嫁

给他,并把本特宫赐给他们居住。因

此,本特宫也称“女儿宫”。

公元 3 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

的改变,佩特拉的价值大为削弱,最终

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

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外,少有游

人访问此地。历史上,佩特拉古城经

过两次地震的考验,而天灾没有摧毁

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如今,佩特拉

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世人的到来。

神秘古城佩特拉刘 慧

希腊著名文学家尼可斯·卡赞扎

基斯曾两次访问中国,见证了新旧中

国的变化,与中国颇有渊源。

从文学巨匠到文明交流使者

卡赞扎基斯 1883 年出生于希腊

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1902 年前

往雅典大学法学院求学,1906 年以优

异成绩毕业。同年,他开始在杂志上

发表文章,并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

文章《时代病》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小

说《蛇与百合花》都显示出他非凡的

文学才华。之后几年,他创作了一批

戏剧作品、一部小说及一些散文和评

论 ,并 刊 登 在 当 地 的 杂 志 上 。 1910年,卡赞扎基斯在雅典定居,成为教

育工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现代

希腊语的保护和推广工作,并开始翻

译西欧和古希腊名著,同时继续投身

文学创作。

在 现 代 希 腊 文 学 史 上 ,卡 赞 扎

基 斯 是 非 常 独 特 的 。 他 在 文 学 、法

律、哲学等多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的

作 品 深 受 尼 采 的 影 响 ,很 难 简 单 地

归 入 任 一 文 学 流 派 。 尽 管《荷 马 史

诗》中 的 长 篇 史 诗《奥 德 赛》已 是 举

世 公 认 的 巨 作 ,他 却 大 胆 采 用 了 同

名 标 题 ,从《荷 马 史 诗》终 结 之 处 开

始 ,续 写 奥 德 修 斯 再 次 投 身 于 新 的

冒 险 之 旅 ,以 此 展 现 希 腊 人 民 不 断

开 拓 创 新 、勇 往 直 前 的 精 神 。 卡 赞

扎 基 斯 耗 时 14 年 才 完 成 这 部 拥 有

33333 行诗句的巨作,语言之丰富使

该作品被视作记录所有希腊化地区

口语的“百科全书”。

《苦行》也是卡赞扎基斯最有名

的作品之一。整部作品结构紧凑,表

达了作者的崇高信仰。他倾注了大

量心血,经多次修改,作品直至 1945年才问世。2018 年,希腊北方国家剧

院 导 演 、由《苦 行》改 编 的 戏 剧 作 品

《苦行者》来到北京演出,这也是卡赞

扎基斯时隔多年与中国的又一次思

想碰撞。

早 在 1935 年 ,卡 赞 扎 基 斯 就 曾

访 问 中 国 ,并 将 此 行 的 见 闻 记 录 成

书。20 年后,他再次受邀访问中国,

并计划撰写新书《二十年后》。遗憾

的是,由于淋巴系统异常,他在返回

时感染病菌,终因救治无效去世,未

能 完 成《二 十 年 后》。 2007 年 ,卡 赞

扎基斯所著的《中国纪行》一书在华

出 版 ,书 中 前 半 部 分 是 首 次 中 国 之

行 的 所 见 所 闻 所 想 ,展 现 了 作 家 对

人 生 、国 家 、民 族 的 深 邃 思 索 ;后 半

部 分 是 由 他 的 夫 人 海 伦·卡 赞 扎 基

斯 汇 总 了 当 年 访 问 中 国 留 下 的 笔

记,记载了作者 20 年后重游中国的

情 况 ,弥 补 了《二 十 年 后》未 能 成 书

的缺憾。

感知泥土中国

对 卡 赞 扎 基 斯 而 言 ,旅 行 就 是

人 们 在 地 球 上 散 步 ,或 许 是 在 激 动

人 心 的 时 刻 捕 捉 它 的 美 丽 ,又 或 许

是 将 它 不 同 的 部 分 保 存 在 梦 中 ,以

便 在 沉 闷 单 调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回 味 ;

画 面 在 大 脑 中 铺 展 ,色 彩 斑 斓 地 展

现在人们面前,带着香气和美味,引

发 人 们 灵 魂 深 处 的 触 觉 去 碰 触 它

们。卡赞扎基斯怀着这样的心态周

游 世 界 ,融 入 当 地 文 化 和 人 民 生

活 。 他 将 旅 途 中 的 恩 赐 流 于 纸 笔

间 ,用 文 字 生 动 地 向 世 人 展 现 了 另

一 个 世 界 ,让 读 者 通 过 阅 读 他 的 书

籍漫游、梦想、疗伤。

《中国纪行》讲述了一个灵魂在

东西方文化的钢丝绳上不断寻找平

衡,踏入亚洲、踏入远东感受另一个

世界的过程。卡赞扎基斯从一开始

就告诉我们,中国不是简单地用看、

用 观 赏 就 可 以 了 解 的 ;中 国 需 要 用

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

感 知 。“ 我 来 这 里 是 为 了 感 官 的 享

受 。 我 不 是 社 会 学 家 ,也 不 是 哲 学

家 ,更 不 是 游 客 。”作 者 将 自 己 视 作

“一只被驯服的、用 5 个感官触摸世

界 的 动 物 ”,而 中 国 对 他 来 说“是 一

片 大 草 原 ,那 里 可 以 放 牧 我 的 各 种

感 官 ”。 无 论 他 将 要 面 对 的 是 怎 样

一 幅 画 面 ,他 的 感 官 都 已 经 准 备 好

迎接一个崭新的国度。他想在中国

看 到 的 不 只 是 宏 伟 的 故 宫 、延 绵 的

长城、磅礴奔腾的黄河,更想看到烟

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和潜藏在生活

里的文化。

于 是 ,中 国 的 村 庄 成 了 卡 赞 扎

基斯 1935 年中国之行中的一站。“稻

谷 、棉 花 、甘 蔗 、桑 叶 、茶 。 从 头 到

脚 ,无 数 条 深 水 大 河 灌 溉 她 。 中 国

是 不 朽 的 。 在 中 国 这 个 地 方 ,一 切

都 安 详 、缓 慢 、简 单 ……”他 在 中 国

的 黄 土 地 间 俯 仰 前 行 ,对 中 华 大 地

上 最 朴 实 的 一 群 人 观 察 入 微 ,深 入

当地的风土人情、寻常巷陌、柴米油

盐。但他写游记的冲动并未消解在

琐 碎 的 生 活 中 ,他 的 游 记 中 没 有 景

点 介 绍 ,有 的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生 活 图

景 和 生 活 气 息 。 经 过 生 活 的 打 磨 ,

文字得以沉淀下来。

此 行 结 束 ,卡 赞 扎 基 斯 凭 借 其

对 中 国 的 敏 锐 感 知 ,在 当 时 前 途 未

卜的中国大地上发现了世界未来的

希 望 ,他 向 中 国 给 予 真 挚 的 祝 福 :

“祝福泥土中国,这是当今世界上唯

一一个能使你骄傲地预见未来遥远

人类的国家。”

遇见现代中国

20 年后,卡赞扎基斯再次访华,

发现自己曾经的祝福似乎已变为现

实。这时的中国和 1935 年的中国已

经不可同日而语,作者用赞叹的目光

观察,用欣喜的心情记录。他感叹中

国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方式迭代

和人居环境改善。他写道:“现在,呈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通风良好的现代

化城市,在玻璃亭子里有交通警察,

有汽车,四周有树木和数以千计的自

行车。”“我们也到北海散步,走过拱

形小桥,登上‘煤山’。……现在这里

是绿色覆盖的山丘,到处都是松柏、

刺槐和各种花草,山上面是一个漂亮

的亭子。”他也赞美不屈不挠的中国

人,“我们的导游满怀深情地谈到他

的祖父。他说,他的祖父是个不怕困

难的人,生活中任何障碍都能克服。

像一棵生长的树,根碰见石头,就战

胜石头。这样,他的根越扎越深。这

就是中国人!”

在旅途中,卡赞扎基斯遇见了发

展中的中国,也邂逅了中国的哲学和

美学,“在博物馆,雕像,白色、黑色的

地理图案的陶罐,和我们的出土文物

有许多相像之处。”从而诞生了这一

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

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

的面孔。”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两个

相隔甚远的国家,在卡赞扎基斯质朴

的 文 字 中 实 现 了 平 衡 、和 谐 、交 融 。

他尊重古老的中国文明,并认真地吸

收着另一种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元素,

用极具说服力的语言向后代诠释他

的观点。他试图帮助后人理解,东西

方文明有差异也有交融,他们是人类

共同的文明,是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

人类共同的财富。

图①: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图②:《中国纪行》封面。

底图:希腊克里特岛一景。

资料图片

跨越山海的行者胡晶晶

本版责编:王佳可 王 迪 杨 一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制图:蔡华伟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