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闻 要闻 6 6 2019 5 27 日 星期一 精选 33 个经典外交案例、反复研讨修 改、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第二届“一 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夕,商 务印书馆出版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 书,引发诸多学界专家关注。“这本书,对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 思考”……在新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 讨论热烈。 1897 年创办于上海, 1932 年“一 · 二八” 事变中毁于战火,后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 化而奋斗”为口号立志复兴; 120 多年的商 务印书馆,历经跌宕起伏,它所编著的“汉译 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 书”《辞源》《新华字典》等一大批精品佳作为 人们所熟知。作为“工具书王国”与“学术出 版重镇”,商务印书馆这块“金字招牌”越擦 越亮。 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 做书的依循,就是国家之 需、民族之需、时代之需 上世纪 80 年代,于殿利在大学图书馆 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介绍外国学术成就的“汉 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大学毕业后,他如愿 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名编辑。谈起近 30 的工作经历,现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他感 慨道:“虽有艰苦,甘之若饴。” 2009 年,商务印书馆计划再出版一套 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术与思想成果 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两年,商务 印书馆又着手策划出版了一套“中华当代学 术著作辑要”,体现中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 以后所取得的成果。于殿利说:“一代有一 代之学问,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也应该 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 和历史“共振”,《辞源》就是一例。面对 外来侵略, 1915 年,《辞源》第一版出版。蔡 元培评价说,《辞源》的出版是“保种”行为 —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留住文化 的根。 参与《辞源》第二版编纂的许振生,已年 逾七旬。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师吴泽炎先 生,一辈子投身于《辞源》,手写卡片 40 张;编辑们每天在五个图书库里来回穿梭, 一天能走几里路。”在他看来,参与《辞源》编 纂工作的一代代编辑,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文化之根”。 几年前,《辞源》第三版修订启动,商务 印书馆在馆外先后聘请了何九盈、王宁、董 3 位主编, 22 位分主编, 127 位专家组成修 订队伍;调集馆内精兵强将,组成老、中、青 三代 20 人的编辑团队;正式出版前,又延请 108 位各界专家学者审读校样,以确保万无 一失…… 商务印书馆初创时发行过一种读书票: 右边二字是“读书”,左边二字是“救国”。从 一开始,商务印书馆就不单单是一家“书 商”。“做书的依循,就是国家之需、民族之 需、时代之需;做书的目的,就是用思想推动 社会进步。”于殿利说。 直面新媒体挑战 实施“纸电同步”策略,把图 书出版变成知识服务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商务印书馆与 其他出版社一样,也面临着数字阅读和网络 购书的新情况。 2014 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实施“纸 电同步”的出版策略。比如, 2017 6 月, 由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的正版新华字典 APP ,正式登陆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完整收 录了《新华字典》第 11 版纸质书内容,并提 供数字版、纸版对照。 在于殿利看来,真正体现全媒体出版魅 力的,是把同样类型的图书集合起来建成数 据库。“这本质上就是把图书出版变成一个 知识服务平台,让所有对知识有兴趣的人都 能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不过,于殿利仍主张看纸质书。当年, 商务印书馆要办书店,有人说“赔钱”“不划 算”;于殿利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商务 印书馆旗下的涵芬楼书店已发展成与三联 韬奋书店毗邻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商务印 书馆还致力于在各地建立乡村阅读中心, 培训乡村教师,在祖国大地上播撒知识的 火种。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阅读推广中 心主任孟素琴,是商务印书馆的老读者。“有 一次,一位商务印书馆的老员工去一个村子 给孩子们送书,但听说有许多书都锁在图书 馆里,孩子们看不到,他就四处联系人,每过 段时间就跑去看看图书馆是不是正常开 放。”孟素琴说,“这件小事从侧面体现了商 务印书馆对社会的责任。” 用书籍讲好中国故事 寻找自身发力点,做好文化 传承与出版创新 120 多年,商务印书馆筚路蓝缕,一路走 来。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看来,如何用图 书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应该有新的答案。 于殿利在国外出差时发现,很多外国读 者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好奇。回国之后, 他开始组织力量翻译、出版这一领域的图 书。“要把中国客观、全面地告诉全世界,这 可不是件容易事。”“国家治理丛书”的出版 规划出来以后,中文版还没来得及推出,外 国几家大的出版社就主动找上门来,表达了 翻译出版的意向。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版是热点,但商务印 书馆并未盲目跟风,而是坚持寻找自身的发 力点—在乡土文化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晋商史料集成》一书中,集纳了历史上各 种私人收藏的原始商业票据,有专家评价说, 该书将改变我国学界对晋商研究的格局。 有人会问,这样的书有市场吗?“散落在 民间的中华优秀文化太多了,如果没有人整 理,就会被时间湮没,难以成为能被后人利用 的知识。现在我们做了整理,后人就会拥有 基本的研究文献。这种文化整理与传承,在 我看来,影响的将是千秋万代。”于殿利说。 厚积文化底蕴,引领文化潮流 商务印书馆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号 本报记者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 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这是 商务印书馆的馆歌,折射了百年商务的耕耘 与追求。 “商务印书馆”这块金字招牌是一代 代商务人殚精竭虑、前仆后继锻造出来的。 怎样保住这块金字招牌,是当代商务人面临 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说到底,如何破题就在于继承传统与开 拓创新之间的权衡。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的话说, “既要珍视传统,又不能抱残 守缺。商务印书馆能走到今天,有一条核心 理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继承传统和顺 时应变皆非易事,百年商务的追求与担当, 正是它最闪光的地方。 追求与担当最闪光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 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 在其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面 对各类机遇与挑战,做好文化 整理,探索出版创新,承担社 会责任,用百年耕耘擦亮金字 招牌。 核心阅读 讲述 讲述 · · 老字号新生态 老字号新生态 R 本报上海 5 26 (记 者 谷业凯2019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 科技节闭幕式 26 日举 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科技活动周期间,有关部 门和各地方举办了各具特 色、精彩纷呈的群众性科 技活动超过 2.1 万项,参与 人数超过 3.1 亿人次。 今年的全国科技活 动周围绕“科技强国 普惠民”,展示了一批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科 技创新重大成就。许多 科技成果以模型、实物形 式展出,让观众在参观中 认识科学,在互动中了解 科学,在体验中感受科 学。在中国人民革命军 事博物馆举行的全国科 技活动周主场展示活动, 参观人次达 15 万。 活动周期间,全国高 校、研究所、国家重点实 验室对社会公众开放,也 吸引了大量科普爱好 者。黑龙江、湖南、四川、 广州等多地还同步举办 “科学之夜”活动,上演了 多场科技嘉年华。 右图: 5 24 日, 2019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 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上,一位小朋友被嫦娥四 号着陆器模型所吸引。 陈晓根摄(影 像 中 国) 亿本报北京 5 26 日电 (记 者杨昊26 日,在北京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家风 故事汇”展演活动举行首场演出。活动由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主办,是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 品牌活动,也是博物馆跨界合作开展社会 宣传的新探索。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展演 活动的故事都来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 藏和展出的家风故事,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搭建专业团队,邀请中 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职工、志愿者、大中小学 生及社区居民组成非职业演员队伍,通过话 剧等艺术表现形式,让美好的家风故事叩动 人们的心扉,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虽然每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 同,但是所折射出来的情感是恒定的。”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相关负责人 说,话剧对观众的代入感很强,全方位的舞 台效果对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形成较 大的冲击。 中央文明办、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协、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北 京市相关中小学校师生及家长代表等近 200 人参加活动。 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首场演出举行 美好家风故事 叩动人们心扉 ■记者手记 R 本版责编: 张彦春 翁宇菲 (上 接 第 一 版) 在北方某大山深处,一面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斜坡上,一 个迷彩斑斓、足有 8 层楼高的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已伫立了 40 年。这部新型雷达的预警任务是探测几千公里外的空中目标并 保证决不漏警。 在那里,张光义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这部雷达的研发耗时 整整 8 年,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张光义难忘其间不易,“基地海拔 1500 米,山洞里夏天潮湿闷热,冬天零下 20 摄氏度,风吹到脸上 像针扎一样疼……”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总体方案的论证,到最终安装调试 和鉴定验收,张光义和他的团队忘我投入,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 术,“条件虽然苦,但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燃烧的激情。” 1979 年,刚研制完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归来的 14 所团队,又 接到研制机载 PD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任务。上世纪 80 年代, 能研制先进机载火控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在技术上没有任何 借鉴的情况下,以贲德院士为首的 14 所团队潜心研究上百个课 题后,提出了中国自己的 PD 雷达整机设计框架。 1989 年底,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 PD 火控 雷达成功问世。如今, 14 所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雷达研制基 地,拥有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锤炼关键核心技术, 14 所努力把科技 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张光义院士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说, 70 年来,张光义、 贲德、张直中等一代代 14 所人接续奋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 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从追赶到领跑,交出耀眼成绩单 1989 年,一场有关海军舰载雷达研究的研讨会在秦淮河畔 召开。14 所大胆提出一种全新雷达体制的构想: “舰载雷达能不 能用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体制?”与无源相控阵雷达体制相 比,这个新雷达体制难度更高、技术更复杂,但也更可靠、功率更 大。然而,这个构想被不少与会专家否定,认为几乎不可能实现。 “没有什么不可能!”正是从那时起, 14 所开始了长达 8 年的 方案论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1997 年,海军舰载多 功能相控阵正式立项。 “作为我国海军有史以来技术水平最高、功能最强、系统构成 最复杂的雷达,其研制道路注定艰辛漫长。” 14 所首席专家邢文革 说,其中涉及的先进核心组件的空缺、天线阵面的减重等难题,都 是摆在 14 所面前的拦路虎,但另一个“世界级难题” —海杂波 规律的掌握则更为棘手。每一朵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标, 形成不计其数的杂波,让锁定真实目标变成“大海捞针”。为了掌 握海杂波规律,研究人员需要在狂风巨浪中采集数据。 通过 14 所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这个被称为“海之星”的雷 达系统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自主研制此 类系统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2009 年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预警机引领着 庞大机群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预警机是国防装备领域 的“皇冠”,而预警雷达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2000 年,张良刚刚 博士毕业,就担任研发预警雷达的负责人。8 年后, “空警—2000预警机成功实现交付,填补了我国大型预警机雷达的空白。 创新、创新、再创新, 14 所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预警机谱系逐渐完善,预警机雷达作为“空中警 眼”,其“眼力”不断精进,技术性能保持世界领先;“战机”之眼机 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突破,整体技术水平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 媲美;新型舰载雷达“海之星”让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以其快速 跟踪能力在遥远海域保卫国家利益;防空警戒雷达勇担重任,在 空中用无线电波编织了一张国土防空雷达情报网…… 胡明春说, 14 所雷达体制不断创新,已逐步为我国构建起 空、天、地、海,全高度、全方位的立体防御之门,并提出针对未来 作战的“五大作战预警体系”,不断提升网络信息体系条件下全 域作战、协同作战能力。 创新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走向市场 14 所,各种创新“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 “意念手”可以让失去手臂的残疾人再次实现操控。记者看 到,一位失去前臂的志愿者,在手臂上套了一个机械手,简单学 习之后,传感器手环就可让机械手的每一根手指做出动作,实现 抓握鸡蛋、玻璃杯等精细物品。发明人尹奎英博士说,这个技术 目前正在产业化,有望给残疾人带来福音。 在智能感知实验室里,一个可以单人拖着走的“蜘蛛网雷 达”能够探测、跟踪低空飞行物,包括那些通常只能凭人眼识别 的低、小、慢等飞行物,并实施精准打击,是无人机等非法飞行物 的“终结者”。 还有微波光子雷达,它是微波光子学技术在雷达上的应用。 “针对微波光子雷达长期存在的瞬时动态不足问题,我们完成阶 段性攻关,研制毫米波大动态宽带雷达,并对民航飞机完成高分 辨成像,提高了微波光子接收机的瞬时动态。” 14 所副所长倪国新 说,与同类产品相比,微波光子雷达接收动态提升 4 倍,分辨率提 100 倍。 胡明春说,除了这些创新“黑科技”, 14 所已成为一家智能 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商,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兵 器、交通、电力等行业广泛应用,有力保障了 C919 国产大飞机、 复兴号机车、客机发动机等众多重大装备成功研制。 14 所的一个智能车间里,整个生产流程中只看见机械手 在挥舞作业,数控机床前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实时生产状况。工 厂负责人胡长明介绍,目前 14 所“电子组件智能制造车间”作为 工信部试点示范,已实现微波组件全自动生产,制造工艺、质量 和产量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4 所给了我们最好的施展才干的平台。”在人工智能创新 中心,尹奎英说,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这里有资金、实验室、各 类高层次人才配合,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强的人工智能产品 快速走向民用市场。 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采访,像走进了中 国雷达技术的博物馆,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研究机构,见证了中 国雷达技术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雷达的代名词,为我国的军工 和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创新驱动发展,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在 14 所,记者感触最 深的是人才济济。这里既有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年富 力强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 这些科研人员身怀绝技而又朴实无华,他们躬身于实验室,奋斗 在戈壁大漠、茫茫沧海,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 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并不以之为苦,他们说得最多的是“14 所是 最好的事业平台” —奋斗是一种情怀,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 迸发出来的创新活力,正是我国科技能够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奋斗是一种情怀 ■记者手记 R 本报拉萨 5 26 日电 (记 者袁泉)在庆 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 60 周年之际,“同心 · 共铸中国心” 2019 走进西 藏大型公益活动今天上午在拉萨启动。 300 余名来自北京医疗机构的医务志愿者和社会 爱心人士将分为 6 个团队,奔赴拉萨、日喀 则、林芝等地,为当地农牧民开展健康科普教 育、先心病筛查、义诊巡诊、建设“母亲浴室” 和公益捐赠等系列健康帮扶活动。 活动仪式上,北京医学会出资向西藏医 学会捐赠资金 200 万元人民币。“同心 · 共铸 中国心”组委会向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捐赠 了物资。 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俞允 贵说,过去十年间,“同心 · 共铸中国心”志愿 者多次到访西藏,不仅送医送药、巡诊义诊, 还带来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先进的医学理念 等,为西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同心 · 共铸中国心” 大型公益项目自 2011 年以来连续第九年走 进西藏。在过去十年,“同心 · 共铸中国心”先 后组织全国 400 多家医院,超过 20 个专业学 科的 2.2 万名医务专家、教授,走过了四川、宁 夏、西藏、青海等全国近 20 个 省(区 、市),为 51.4 万人次的各族同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 医疗救助和健康帮扶。 “同心 · 共铸中国心”走进西藏主题公益活动启动 将为农牧民开展健康科普、义诊巡诊等活动

(上接第一版) 商务印书馆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号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5/27/06/rmrb...2006/05/27  · 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大学毕业后,他如愿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要闻要闻 66 2019年 5月 27日 星期一

精选 33 个经典外交案例、反复研讨修

改 、采 用 讲 故 事 的 形 式 …… 在 第 二 届“ 一

带 一 路 ”国 际 合 作 高 峰 论 坛 开 幕 前 夕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了《如 何 讲 好 中 国 故 事》一

书 ,引 发 诸 多 学 界 专 家 关 注 。“这 本 书 ,对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

思 考 ”…… 在 新 书 发 布 会 上 ,与 会 专 家 们

讨论热烈。

1897 年创办于上海,1932 年“一·二八”

事变中毁于战火,后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

化而奋斗”为口号立志复兴;120 多年的商

务印书馆,历经跌宕起伏,它所编著的“汉译

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

书”《辞源》《新华字典》等一大批精品佳作为

人们所熟知。作为“工具书王国”与“学术出

版重镇”,商务印书馆这块“金字招牌”越擦

越亮。

■■■■■■■■■■■■■■■■■■■■■■■■■■■■■■■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做 书 的 依 循 ,就 是 国 家 之

需、民族之需、时代之需

上世纪 80 年代,于殿利在大学图书馆

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介绍外国学术成就的“汉

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大学毕业后,他如愿

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名编辑。谈起近 30 年

的工作经历,现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他感

慨道:“虽有艰苦,甘之若饴。”

2009 年,商务印书馆计划再出版一套

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术与思想成果

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两年,商务

印书馆又着手策划出版了一套“中华当代学

术著作辑要”,体现中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

以后所取得的成果。于殿利说:“一代有一

代之学问,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也应该

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

和历史“共振”,《辞源》就是一例。面对

外来侵略,1915 年,《辞源》第一版出版。蔡

元培评价说,《辞源》的出版是“保种”行为

—— 保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化 血 脉 ,留 住 文 化

的根。

参与《辞源》第二版编纂的许振生,已年

逾七旬。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师吴泽炎先

生,一辈子投身于《辞源》,手写卡片 40 万

张;编辑们每天在五个图书库里来回穿梭,

一天能走几里路。”在他看来,参与《辞源》编

纂工作的一代代编辑,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文化之根”。

几年前,《辞源》第三版修订启动,商务

印书馆在馆外先后聘请了何九盈、王宁、董

琨 3 位主编,22 位分主编,127 位专家组成修

订队伍;调集馆内精兵强将,组成老、中、青

三代 20 人的编辑团队;正式出版前,又延请

108 位各界专家学者审读校样,以确保万无

一失……

商务印书馆初创时发行过一种读书票:

右边二字是“读书”,左边二字是“救国”。从

一 开 始 ,商 务 印 书 馆 就 不 单 单 是 一 家“ 书

商”。“做书的依循,就是国家之需、民族之

需、时代之需;做书的目的,就是用思想推动

社会进步。”于殿利说。

■■■■■■■■■■■■■■■■■■■■■■■■■■■■■■■直面新媒体挑战实施“纸电同步”策略,把图

书出版变成知识服务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商务印书馆与

其他出版社一样,也面临着数字阅读和网络

购书的新情况。

从 2014 年 开 始 ,商 务 印 书 馆 实 施“ 纸

电同步”的出版策略。比如,2017 年 6 月,

由 商 务 印 书 馆 官 方 出 版 的 正 版 新 华 字 典

APP,正式登陆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完整收

录了《新华字典》第 11 版纸质书内容,并提

供数字版、纸版对照。

在于殿利看来,真正体现全媒体出版魅

力的,是把同样类型的图书集合起来建成数

据库。“这本质上就是把图书出版变成一个

知识服务平台,让所有对知识有兴趣的人都

能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不过,于殿利仍主张看纸质书。当年,

商务印书馆要办书店,有人说“赔钱”“不划

算”;于殿利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商务

印书馆旗下的涵芬楼书店已发展成与三联

韬奋书店毗邻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商务印

书馆还致力于在各地建立乡村阅读中心,

培训乡村教师,在祖国大地上播撒知识的

火种。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阅读推广中

心主任孟素琴,是商务印书馆的老读者。“有

一次,一位商务印书馆的老员工去一个村子

给孩子们送书,但听说有许多书都锁在图书

馆里,孩子们看不到,他就四处联系人,每过

段 时 间 就 跑 去 看 看 图 书 馆 是 不 是 正 常 开

放。”孟素琴说,“这件小事从侧面体现了商

务印书馆对社会的责任。”

■■■■■■■■■■■■■■■■■■■■■■■■■■■■■■■用书籍讲好中国故事

寻找自身发力点,做好文化传承与出版创新

120 多年,商务印书馆筚路蓝缕,一路走

来。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看来,如何用图

书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应该有新的答案。

于殿利在国外出差时发现,很多外国读

者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好奇。回国之后,

他开始组织力量翻译、出版这一领域的图

书。“要把中国客观、全面地告诉全世界,这

可不是件容易事。”“国家治理丛书”的出版

规划出来以后,中文版还没来得及推出,外

国几家大的出版社就主动找上门来,表达了

翻译出版的意向。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版是热点,但商务印

书馆并未盲目跟风,而是坚持寻找自身的发

力点——在乡土文化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晋商史料集成》一书中,集纳了历史上各

种私人收藏的原始商业票据,有专家评价说,

该书将改变我国学界对晋商研究的格局。

有人会问,这样的书有市场吗?“散落在

民间的中华优秀文化太多了,如果没有人整

理,就会被时间湮没,难以成为能被后人利用

的知识。现在我们做了整理,后人就会拥有

基本的研究文献。这种文化整理与传承,在

我看来,影响的将是千秋万代。”于殿利说。

厚积文化底蕴,引领文化潮流

商务印书馆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号本报记者 张 健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

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这是

商务印书馆的馆歌,折射了百年商务的耕耘

与追求。“商务印书馆”这块金字招牌是一代

代商务人殚精竭虑、前仆后继锻造出来的。

怎样保住这块金字招牌,是当代商务人面临

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说到底,如何破题就在于继承传统与开

拓创新之间的权衡。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的话说,“既要珍视传统,又不能抱残

守缺。商务印书馆能走到今天,有一条核心

理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继承传统和顺

时应变皆非易事,百年商务的追求与担当,

正是它最闪光的地方。

追求与担当最闪光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在其 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面对各类机遇与挑战,做好文化整理,探索出版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用百年耕耘擦亮金字招牌。

核心阅读

■■讲述讲述··老字号新生态老字号新生态R

本报上海 5 月 26 日

电 (记 者谷业凯)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

科 技 节 闭 幕 式 26 日 举

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科技活动周期间,有关部

门和各地方举办了各具特

色、精彩纷呈的群众性科

技活动超过 2.1 万项,参与

人数超过 3.1亿人次。

今 年 的 全 国 科 技 活

动 周 围 绕“ 科 技 强 国 科

普 惠 民 ”,展 示 了 一 批 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科

技 创 新 重 大 成 就 。 许 多

科技成果以模型、实物形

式展出,让观众在参观中

认识科学,在互动中了解

科 学 ,在 体 验 中 感 受 科

学 。 在 中 国 人 民 革 命 军

事 博 物 馆 举 行 的 全 国 科

技活动周主场展示活动,

参观人次达 15 万。

活动周期间,全国高

校 、研 究 所 、国 家 重 点 实

验室对社会公众开放,也

吸 引 了 大 量 科 普 爱 好

者。黑龙江、湖南、四川、

广 州 等 多 地 还 同 步 举 办

“科学之夜”活动,上演了

多场科技嘉年华。

右图:5 月 24 日,2019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

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上,一位小朋友被嫦娥四

号着陆器模型所吸引。

陈晓根摄(影像中国)

二〇一九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闭幕

参与人数超过三点一亿人次

本报北京 5月 26日电 (记者杨昊)26日,在北京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家风

故事汇”展演活动举行首场演出。活动由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主办,是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

品牌活动,也是博物馆跨界合作开展社会

宣传的新探索。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展演

活动的故事都来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

藏和展出的家风故事,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搭建专业团队,邀请中

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职工、志愿者、大中小学

生及社区居民组成非职业演员队伍,通过话

剧等艺术表现形式,让美好的家风故事叩动

人们的心扉,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虽然每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

同,但是所折射出来的情感是恒定的。”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相关负责人

说,话剧对观众的代入感很强,全方位的舞

台效果对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形成较

大的冲击。

中央文明办、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协、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北

京市相关中小学校师生及家长代表等近

200 人参加活动。

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首场演出举行

美好家风故事 叩动人们心扉

■记者手记R

本版责编:张彦春 宋 宇 翁宇菲

(上接第一版)

在北方某大山深处,一面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斜坡上,一

个迷彩斑斓、足有 8 层楼高的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已伫立了 40 多

年。这部新型雷达的预警任务是探测几千公里外的空中目标并

保证决不漏警。

在那里,张光义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这部雷达的研发耗时

整整 8 年,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张光义难忘其间不易,“基地海拔

1500 米,山洞里夏天潮湿闷热,冬天零下 20 摄氏度,风吹到脸上

像针扎一样疼……”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总体方案的论证,到最终安装调试

和鉴定验收,张光义和他的团队忘我投入,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

术,“条件虽然苦,但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燃烧的激情。”

1979 年,刚研制完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归来的 14 所团队,又

接到研制机载 PD(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任务。上世纪 80 年代,

能研制先进机载火控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在技术上没有任何

借鉴的情况下,以贲德院士为首的 14 所团队潜心研究上百个课

题后,提出了中国自己的 PD 雷达整机设计框架。

1989 年底,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 PD 火控

雷达成功问世。如今,14 所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雷达研制基

地,拥有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锤炼关键核心技术,14 所努力把科技

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张光义院士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说,70 年来,张光义、

贲德、张直中等一代代 14 所人接续奋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

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从追赶到领跑,交出耀眼成绩单

1989 年,一场有关海军舰载雷达研究的研讨会在秦淮河畔

召开。14 所大胆提出一种全新雷达体制的构想:“舰载雷达能不

能用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体制?”与无源相控阵雷达体制相

比,这个新雷达体制难度更高、技术更复杂,但也更可靠、功率更

大。然而,这个构想被不少与会专家否定,认为几乎不可能实现。

“没有什么不可能!”正是从那时起,14 所开始了长达 8 年的

方案论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997 年,海军舰载多

功能相控阵正式立项。

“作为我国海军有史以来技术水平最高、功能最强、系统构成

最复杂的雷达,其研制道路注定艰辛漫长。”14所首席专家邢文革

说,其中涉及的先进核心组件的空缺、天线阵面的减重等难题,都

是摆在 14 所面前的拦路虎,但另一个“世界级难题”——海杂波

规律的掌握则更为棘手。每一朵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标,

形成不计其数的杂波,让锁定真实目标变成“大海捞针”。为了掌

握海杂波规律,研究人员需要在狂风巨浪中采集数据。

通过 14 所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这个被称为“海之星”的雷

达系统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自主研制此

类系统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2009 年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预警机引领着

庞大机群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预警机是国防装备领域

的“皇冠”,而预警雷达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2000 年,张良刚刚

博士毕业,就担任研发预警雷达的负责人。8年后,“空警—2000”预警机成功实现交付,填补了我国大型预警机雷达的空白。

创新、创新、再创新,14 所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预警机谱系逐渐完善,预警机雷达作为“空中警

眼”,其“眼力”不断精进,技术性能保持世界领先;“战机”之眼机

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突破,整体技术水平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

媲美;新型舰载雷达“海之星”让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以其快速

跟踪能力在遥远海域保卫国家利益;防空警戒雷达勇担重任,在

空中用无线电波编织了一张国土防空雷达情报网……

胡明春说,14 所雷达体制不断创新,已逐步为我国构建起

空、天、地、海,全高度、全方位的立体防御之门,并提出针对未来

作战的“五大作战预警体系”,不断提升网络信息体系条件下全

域作战、协同作战能力。

创新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走向市场

在 14 所,各种创新“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

“意念手”可以让失去手臂的残疾人再次实现操控。记者看

到,一位失去前臂的志愿者,在手臂上套了一个机械手,简单学

习之后,传感器手环就可让机械手的每一根手指做出动作,实现

抓握鸡蛋、玻璃杯等精细物品。发明人尹奎英博士说,这个技术

目前正在产业化,有望给残疾人带来福音。

在智能感知实验室里,一个可以单人拖着走的“蜘蛛网雷

达”能够探测、跟踪低空飞行物,包括那些通常只能凭人眼识别

的低、小、慢等飞行物,并实施精准打击,是无人机等非法飞行物

的“终结者”。

还有微波光子雷达,它是微波光子学技术在雷达上的应用。

“针对微波光子雷达长期存在的瞬时动态不足问题,我们完成阶

段性攻关,研制毫米波大动态宽带雷达,并对民航飞机完成高分

辨成像,提高了微波光子接收机的瞬时动态。”14所副所长倪国新

说,与同类产品相比,微波光子雷达接收动态提升 4 倍,分辨率提

升 100倍。

胡明春说,除了这些创新“黑科技”,14 所已成为一家智能

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商,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兵

器、交通、电力等行业广泛应用,有力保障了 C919 国产大飞机、

复兴号机车、客机发动机等众多重大装备成功研制。

在 14 所的一个智能车间里,整个生产流程中只看见机械手

在挥舞作业,数控机床前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实时生产状况。工

厂负责人胡长明介绍,目前 14 所“电子组件智能制造车间”作为

工信部试点示范,已实现微波组件全自动生产,制造工艺、质量

和产量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4 所给了我们最好的施展才干的平台。”在人工智能创新

中心,尹奎英说,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这里有资金、实验室、各

类高层次人才配合,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强的人工智能产品

快速走向民用市场。

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采访,像走进了中

国雷达技术的博物馆,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研究机构,见证了中

国雷达技术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雷达的代名词,为我国的军工

和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创新驱动发展,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在 14 所,记者感触最

深的是人才济济。这里既有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年富

力强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

这些科研人员身怀绝技而又朴实无华,他们躬身于实验室,奋斗

在戈壁大漠、茫茫沧海,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

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并不以之为苦,他们说得最多的是“14所是

最好的事业平台”——奋斗是一种情怀,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

迸发出来的创新活力,正是我国科技能够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奋斗是一种情怀

■记者手记R

本报拉萨 5月 26日电 (记者袁泉)在庆

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 60周年之际,“同心·共铸中国心”2019 走进西

藏大型公益活动今天上午在拉萨启动。300余名来自北京医疗机构的医务志愿者和社会

爱心人士将分为 6 个团队,奔赴拉萨、日喀

则、林芝等地,为当地农牧民开展健康科普教

育、先心病筛查、义诊巡诊、建设“母亲浴室”

和公益捐赠等系列健康帮扶活动。

活动仪式上,北京医学会出资向西藏医

学会捐赠资金 200 万元人民币。“同心·共铸

中国心”组委会向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捐赠

了物资。

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俞允

贵说,过去十年间,“同心·共铸中国心”志愿

者多次到访西藏,不仅送医送药、巡诊义诊,

还带来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先进的医学理念

等,为西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同心·共铸中国心”

大型公益项目自 2011 年以来连续第九年走

进西藏。在过去十年,“同心·共铸中国心”先

后组织全国 400 多家医院,超过 20 个专业学

科的 2.2 万名医务专家、教授,走过了四川、宁

夏、西藏、青海等全国近 20 个省(区、市),为

近 51.4 万人次的各族同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

医疗救助和健康帮扶。

“同心·共铸中国心”走进西藏主题公益活动启动将为农牧民开展健康科普、义诊巡诊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