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721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 1-102 55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 2014 2014 5 5 21 21 星期三 星期三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新书贴 《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 年 3 月出版 本书辑录了孙晓云有关书法理论的一些文章,这些理论观点大都是她 从创作实践中得来的。她说:“我坚信,古来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论,都不 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无数个实物构成的,一定是非常朴素实在、具体可 行的。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思路。” 童真而赤诚的文学之路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讯 (记者 行超) 文学与书法、绘画等艺 术本是一家。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诗、 书、画皆擅长。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研究能够带 给作家更敏锐的美学感受,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亦 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反过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甚 至创作,也会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素材、灵感,进一 步拓宽他们的艺术思维。在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中, 吴冠中、韩美林、冯远等,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享有 盛名,同时,他们的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也逐渐 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中,90岁的艺术家黄永玉 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 城》,更是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题材和别具一格 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日前,巴金故居、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美术出 版社联合策划了《“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 展》,集中展出黄永玉文学作品原稿、各种版本著 作、绘画等不同样式的作品。展览闭幕的前一天,即 5 月 17 日下午,主办方在京举行了“故乡:永不枯竭 的文学源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 城》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黄永玉应 邀参加论坛。活动中,李敬泽、韩少功、格非、梁鸿 鹰、解玺璋、止庵、杨庆祥等作家、学者,就黄永玉 小说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评论。论坛 由英达主持。 拒绝经典化的才子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下文简称 《朱雀 城》)出版后,许多评论家将其定义为具有“经典意 义”的当代小说,然而,李敬泽却认为,这是一部 “拒绝经典化”的作品。如果以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 来衡量这部作品,很难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意义所 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既难以理解,更无法模仿。李 敬泽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位90岁老人的返老还童”, 他更看重的是作品中所传达的“一种青春的状态,一 种任性,一种才子式的放纵”。李敬泽还将此书与中 国古代的才子书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我们这个时 代的才子书”。 韩少功从小说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 此书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他认为,黄永玉在中国艺 术界从来就是一个异类,正是他独特、另类的风格, 成就了他今天的艺术地位。在文学上,他也是如此。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写作的姿态完全是天马行 空,无法无天,撒开手脚,不管任何文学的定规,由 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种充分释放个性的写作,无法 用传统的小说技法来衡量和规范。韩少功由此提出: “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本分析对 象,也为我们中国小说的文体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 能。” 生活比历史更持久 与大多数读者将《朱雀城》视为一部自传不同, 杨庆祥将这部作品看做是一部“关于醒悟的小说”。 他认为,这个“醒悟”首先来自黄永玉的个体生命, “他站在 90 岁这样一个阶段回望自己的前世今生,有 一种对生命本真的热爱,甚至是一种审美上的超 越”。同时,“这种醒悟更是从历史中醒悟,从整个中 国的现在醒悟”。杨庆祥认为,《朱雀城》 在写作中消 解了宏大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小说里都化为笑谈 或者传说。也就是说,黄永玉用他的个人生命提问, 化解了历史的宏大事件。所以,它超越了一般自传的 局限性。 李敬泽认同杨庆祥对黄永玉小说中历史性的分 析,但他同时提出,我们现在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 时,常常需要一个巨大的参照。通常,这个参照就是 历史,批评家总是喜欢谈论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 系。然而,对于90岁的黄永玉来说,“历史其实是小 事,真正留下来的是山河、岁月、人、好吃的东 西”。因此,黄永玉的作品让我们穿过历史,看到了 比历史更大的、更持久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诗意的语言和氛围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用质朴而温情的笔触耐 心细致、从容不迫地精雕细刻,使故乡的美景、记忆 中的亲人和朋友、形形色色的朱雀城,在他的笔下逐 渐有了呼吸和体温。梁鸿鹰认为,这部作品集中表达 了一种乡愁,“书中的氛围和语言都是中国式的,体 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情,而这种中国特色又是跟作 家所属的那块土地联系在一起的”。 格非十分欣赏黄永玉在《朱雀城》中所使用的“散 文笔法”。他说:“这部小说的文字特别好,你要是随便 看的话,可能会觉得他的叙事线索、句子都非常普通。 可是看着看着,会突然跳出来一小段,作者只是用极普 通的话进行叙述,但却写出了极漂亮的东西。”他还提 到,黄永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写作中也是带着自己特 殊的知觉来回忆往事、塑造人物。所以,他的作品给人 带来一种气象和气息,充满了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朱雀城》极具湘西地方特色,不仅 描写的是湘西的人和事,更包含着大量俚语、方言。 对于这一点,评论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解玺璋认 为,黄永玉的语言“很随意,但是不随便”。书中虽然 用了很多湖南的地方方言,但并不构成阅读的障碍, 因为这样的语言是作者经过细心加工的。“他在讲地 方话的时候,并不是用纯粹的地方话,而是经过了文 人化的加工,不是随随便便拿出来的。” 止庵认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用很简单的 笔墨营造出非常好的氛围,整部作品就是“由一个一 个小的氛围构成的”。胡妍妍说,阅读这部小说的过 程,就是和作者一起受到滋养的过程。它像大河一 样,吞吐了非常多的人物、素材、细节,但是表面上 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因而,这部作品“比真实更 美,因为它是诗的、精神的、理想的真实”。面对这 些事无巨细的描写,用读传统小说的心态去阅读已经 不太可行,应该“像诗那样读下去就好了”。 “千万不要让我的读者吃母猪奶” 论坛上,黄永玉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 验。他回忆到,自己年轻时曾经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 友,都是南洋的华侨子弟,法文、英文都很好。他们 曾对黄永玉说:“你要是懂英文就好了,就会有很多 机会去看外国的书了。”当黄永玉说自己可以看翻译 书时,这两位朋友说:“也有中文、外文都不好的翻 译家,你要看了他翻译的东西,就等于是趴在地上吃 母猪的奶一样。”这句话对黄永玉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之后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注意“千万不要让我 的读者吃母猪奶”。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曾多次提到,自己的创 作有赖于“故乡思维”。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 德,几个月后,父母将他带回老家凤凰。从此,这个 被自己的表叔沈从文无数次倾心描摹过的湘西“边 城”,为黄永玉的艺术之路带来了无尽的灵感。12岁 时,黄永玉外出谋生,从此漂泊大半生。然而,凤凰人的 行为准则、行事风格、价值观念,却时时影响着这位游 子。在现场,黄永玉特别解释了“故乡思维”对该书的创 作产生的影响。他说:“写文章一般都有‘因为’、‘但 是’、‘于是’、‘然而’这些词,但是在我和家乡人的头脑 中却没有这些词。”没有这些关联词,还能不能完成一 部作品?还能不能做到语言的有效衔接?黄永玉用家 乡的思维努力地将词语和句子衔接在一起,既没有造 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极大地保留了生活的气息和独 特的湘西地方特色。正是这种努力,真正实现了他 “千万不要让读者吃母猪奶”的创作初衷。 新华社杭州5月18日电 5月 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 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体现到文化建 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调研期间,刘奇葆考察了浙江广 电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小百花越 剧团、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东阳市的 农村文化礼堂和阿里巴巴公司等,与 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 刘奇葆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 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 广度、增进深度,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 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浙江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 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浙江有着更有利的条件,要学得更深、 学得更好,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 神向纵深发展。 刘奇葆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培 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要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 个字,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要广 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孝敬教 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创新教 育活动方式,少一些枯燥刻板的说 教,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践和娓娓道 来的故事。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 范作用,形成“最美人物”竞相涌现、 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刘奇葆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文 化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 和竞争力。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 体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 念和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 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打造世界一 流媒体。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 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健全协调机制,统筹设施建设,推动文 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要 振兴地方戏曲艺术,制定扶持政策,注 重师徒传承,促进流派发展,推动戏曲 艺术活起来、传下去。要大力发展电影 事业,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 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由 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刘奇葆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文化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黄尚恩 电话:(010)65002492 新闻版电子邮箱:wybxinwen@sina.com 本报讯 (记者 李晓晨) 5 月 19 日,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代表团 到访中国作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会见代表团成员。此前,代表团一 行 15 人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鲁迅文学院,并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 赠了作品。在当天举行的代表团欢迎会上,来自大陆和北美洛杉矶华 文作协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及文学刊物主编就文学创作、编辑、出 版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会议由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刘宪平 主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海内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交流日益密 切,严歌苓、张翎等一批在海外写作的华文作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 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成为了中华 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石。而近些年来,中国作协积极采取多种措 施,为海外华语文学与大陆文学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搭建广阔平 台,有利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走进去”。在《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等文学刊物上,读者经常可以阅读到海外华文作家的作 品,而对这些作家来说,能让更多国内读者熟悉他们的作品也是这些 海外游子的期盼与渴望。 21年前,作家萧逸首次随团来大陆访问,由于当时与国内文学界 交流不多,所以他对那次访问的经历记忆犹新。他在发言中回忆起与 文坛旧友相识的欣喜,介绍了近几年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的发展态势。 他谈到,在海外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是有些艰苦的,因为他们基本是 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写小说、写诗歌,但他们一直坚守在文学的阵地 上,写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 《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 · 米吉提和《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介 绍了刊物的情况,并表示愿意为海外华文作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 艾克拜尔 · 米吉提谈到,《中国作家》设立的许多奖项都将海外作家列 入评奖对象,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坚守给予鼓励和支持。 刊物也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较大的发表空间,期待更多优秀的海外华 文作品在《中国作家》上与读者见面。商震则谈到,作家应该是不问 出处、身份和年龄的,惟有作品才最具说服力。许多海外作家的作品 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汉语文学的审美风格,在中 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内的文学刊物要重 视这部分作家的作品,以活跃、丰富文学生态和图景。 作家北奥谈到,在美国,除专业的华文作家以外,还有许多业余 的文学爱好者,他们身份不同,但都喜欢写作且具有很大的创作潜 力。因为身处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所以他们 对美国社会有着更真切的体验和了解,具体到作品里会呈现不同的视 角和风格,这部分作家的创作是需要重视的。同样来自美国的江启光 也希望,中国作协以及有关机构能加大对海外华文作家的支持,比如 为他们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班等。他还谈到,电影在文化的传播交流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该重视电影剧本的创作,挖掘那些反映当 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的好剧本,通过影视手段更好地推动中华文 化的海外传播。 此次来访的许多作家曾多次来国内访问,因此这次重逢就带有更多故友相见 的意味。学者白舒荣就对这次到访的许多成员相当熟悉,这些年她也一直致力于 出版、传播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她说,这些年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来访,几乎 每次她都能见到熟悉的朋友,从代表团成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海外华语文学的发 展壮大。“老朋友就是即便几十年不相见,也一见如故的人,从你们的坚守中我 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参加座谈的还有李洱、曾哲、陈喜儒、李锦琦、肖惊鸿、叶周、施玮、张金翼、 艾玉、林美君、王克难等。 访本报讯 (记者 王觅) 5月18日,由 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 议和中文在线联合主办的酒徒作品研讨会在 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中文在线 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和白烨、王祥、马季、 桫椤、吴长青、刘英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胡殷红主持。 酒徒是中文在线 17K小说网签约作者, 也是中国作协会员、网络文学大学导师。近 年来,他在架空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成绩颇 丰,被视为历史架空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自 2000 年 发 表 第 一 部 短 篇 网 络 小 说《秦》开 始,他 10 余年来已先后在网上发表了《明》《指 南录》《隋乱》《开国功贼》《盛唐烟云》《烽烟尽 处》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获得过多个重要奖 项,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崎嵘在会上说,酒徒的作品具有典型 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网络文学创作的基 本情况。希望通过此类研讨会的举办,向公 众展示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水平,厘清网络 小说的发展脉络,探讨网络文学与社会各界 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 建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推动网络文学精品 化进程。希望广大网络文学作家不断弘扬正 确的历史观和创作观,不断推出更多的网络 文学佳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具体文 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酒徒作品的风格特 色,并与作者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与会者认为, 酒徒立足于人间烟火的艺术想象进行创作,构思独辟 蹊径,其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体现出浓郁的理 想主义和人文追求。作者拥有相当深厚的历史知识储 备,善于灵活驾驭运用,其笔下的人物、语言和细节 生动鲜活。酒徒的作品风格磅礴大气、热血激荡,同 时又不缺乏侠骨柔情,在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 怀和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 和品德,具有穿透历史和时空的力量。 与会者还探讨了网络历史小说创作的规律特点。 大家谈到,网络历史小说不仅要为读者提供阅读快 感,而且也应成为表达社会理想的重要载体。小说中 虚构和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线 索。架空历史小说是在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基础上进 行虚构的,其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相结合,因此细 节描述需要同时符合真实历史状态和当代读者的接受 习惯。 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网站代 表和部分网络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5 月 16 日,由北京大学 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电 影文学剧本《大巴山的女儿》座谈会在京举行。该剧本 由潘欣欣改编自郝敬堂 2009 年创作的同名报告文学, 讲述了全国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标兵王瑛的先进事 迹。根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大巴山的女儿》即将完成。 艾克拜尔 · 米吉提、陈旭光、王一川、肖鹰等与会者观看 了电影的片花,并就剧本进行了讨论。 作为一名县纪委书记,王瑛秉公执法、铁腕办案, 积极为企业家、底层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她身患肺癌, 但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导演潘欣欣说,关于王瑛的事 迹,之前已经有了雷献禾导演的电视剧《远山的红 叶》,而且拍摄得相当好。现在之所以又把它拍成电 影,是因为自己受到了王瑛事迹的感动,而且也看到 了这个作品的现实意义。他说:“电视剧和电影呈现给 观众的第一印象不一样:电视剧讲述邻家发生的故 事,讲究热闹;电影则要写出自家发生的事情及其感 受,更讲究细节。我们选取了更多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细节,力求拍出最真实的王瑛。” 与会评论家谈到,剧本《大巴山的女儿》在结构设 置和细节把握上都很独到,将王瑛的工作热情及其真 挚的底层关注表现了出来,真实细腻地塑造了具有 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的党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形象。 影片对白采用四川地方方言,切合人物,表现力 强。但要将故事讲述得更加富有魅力,需要将故事 进一步打磨好,并将主人公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 视野中进行观照。 电影剧本《大巴山的女儿》 讲述时代先锋的感人事迹 在中法建交50周 年之际, “感知中国:中 国当代油画展”归国汇 报展5月18日在京开 幕,共展示新中国成立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优 秀油画作品61件。此 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 22 日。 据了解,今年 3 月 26 日,“感知中国”大 型系列油画展在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 部展出。这批兼备中 国语境、民族气质和 时代特征的优秀作 品,获得了法国公众 的强烈反响。在“归 国汇报展”上,中国观 众也可以一睹这些作 品的风采。 (欣 闻)

童真而赤诚的文学之路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4/0521/U3875P843T61... · 义”的当代小说,然而,李敬泽却认为,这是一部 “拒绝经典化”的作品。如果以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

  • Upload
    others

  • View
    2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童真而赤诚的文学之路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4/0521/U3875P843T61... · 义”的当代小说,然而,李敬泽却认为,这是一部 “拒绝经典化”的作品。如果以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721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55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42014年年55月月2121日日 星期三星期三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新书贴 《书法有法》孙晓云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年3月出版

本书辑录了孙晓云有关书法理论的一些文章,这些理论观点大都是她从创作实践中得来的。她说:“我坚信,古来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论,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无数个实物构成的,一定是非常朴素实在、具体可行的。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思路。”

童真而赤诚的文学之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 行超) 文学与书法、绘画等艺术本是一家。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诗、书、画皆擅长。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研究能够带给作家更敏锐的美学感受,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反过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创作,也会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素材、灵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艺术思维。在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中,吴冠中、韩美林、冯远等,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享有盛名,同时,他们的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中,90 岁的艺术家黄永玉201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更是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题材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日前,巴金故居、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联合策划了《“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集中展出黄永玉文学作品原稿、各种版本著作、绘画等不同样式的作品。展览闭幕的前一天,即5月17日下午,主办方在京举行了“故乡:永不枯竭的文学源泉——长篇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黄永玉应邀参加论坛。活动中,李敬泽、韩少功、格非、梁鸿鹰、解玺璋、止庵、杨庆祥等作家、学者,就黄永玉小说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评论。论坛由英达主持。

拒绝经典化的才子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下文简称 《朱雀城》) 出版后,许多评论家将其定义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当代小说,然而,李敬泽却认为,这是一部

“拒绝经典化”的作品。如果以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来衡量这部作品,很难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意义所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既难以理解,更无法模仿。李敬泽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位 90 岁老人的返老还童”,他更看重的是作品中所传达的“一种青春的状态,一种任性,一种才子式的放纵”。李敬泽还将此书与中国古代的才子书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才子书”。

韩少功从小说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此书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他认为,黄永玉在中国艺术界从来就是一个异类,正是他独特、另类的风格,成就了他今天的艺术地位。在文学上,他也是如此。在《朱雀城》中,黄永玉“写作的姿态完全是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开手脚,不管任何文学的定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种充分释放个性的写作,无法

用传统的小说技法来衡量和规范。韩少功由此提出:“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本分析对象,也为我们中国小说的文体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生活比历史更持久

与大多数读者将 《朱雀城》 视为一部自传不同,杨庆祥将这部作品看做是一部“关于醒悟的小说”。他认为,这个“醒悟”首先来自黄永玉的个体生命,

“他站在90岁这样一个阶段回望自己的前世今生,有一种对生命本真的热爱,甚至是一种审美上的超越”。同时,“这种醒悟更是从历史中醒悟,从整个中国的现在醒悟”。杨庆祥认为,《朱雀城》在写作中消解了宏大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小说里都化为笑谈或者传说。也就是说,黄永玉用他的个人生命提问,化解了历史的宏大事件。所以,它超越了一般自传的局限性。

李敬泽认同杨庆祥对黄永玉小说中历史性的分析,但他同时提出,我们现在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常常需要一个巨大的参照。通常,这个参照就是历史,批评家总是喜欢谈论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然而,对于90岁的黄永玉来说,“历史其实是小事,真正留下来的是山河、岁月、人、好吃的东西”。因此,黄永玉的作品让我们穿过历史,看到了比历史更大的、更持久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诗意的语言和氛围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用质朴而温情的笔触耐心细致、从容不迫地精雕细刻,使故乡的美景、记忆中的亲人和朋友、形形色色的朱雀城,在他的笔下逐渐有了呼吸和体温。梁鸿鹰认为,这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一种乡愁,“书中的氛围和语言都是中国式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情,而这种中国特色又是跟作家所属的那块土地联系在一起的”。

格非十分欣赏黄永玉在《朱雀城》中所使用的“散文笔法”。他说:“这部小说的文字特别好,你要是随便看的话,可能会觉得他的叙事线索、句子都非常普通。可是看着看着,会突然跳出来一小段,作者只是用极普通的话进行叙述,但却写出了极漂亮的东西。”他还提到,黄永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写作中也是带着自己特殊的知觉来回忆往事、塑造人物。所以,他的作品给人带来一种气象和气息,充满了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朱雀城》 极具湘西地方特色,不仅

描写的是湘西的人和事,更包含着大量俚语、方言。对于这一点,评论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解玺璋认为,黄永玉的语言“很随意,但是不随便”。书中虽然用了很多湖南的地方方言,但并不构成阅读的障碍,因为这样的语言是作者经过细心加工的。“他在讲地方话的时候,并不是用纯粹的地方话,而是经过了文人化的加工,不是随随便便拿出来的。”

止庵认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用很简单的笔墨营造出非常好的氛围,整部作品就是“由一个一个小的氛围构成的”。胡妍妍说,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和作者一起受到滋养的过程。它像大河一样,吞吐了非常多的人物、素材、细节,但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因而,这部作品“比真实更美,因为它是诗的、精神的、理想的真实”。面对这些事无巨细的描写,用读传统小说的心态去阅读已经不太可行,应该“像诗那样读下去就好了”。

“千万不要让我的读者吃母猪奶”

论坛上,黄永玉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他回忆到,自己年轻时曾经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是南洋的华侨子弟,法文、英文都很好。他们曾对黄永玉说:“你要是懂英文就好了,就会有很多机会去看外国的书了。”当黄永玉说自己可以看翻译书时,这两位朋友说:“也有中文、外文都不好的翻译家,你要看了他翻译的东西,就等于是趴在地上吃母猪的奶一样。”这句话对黄永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注意“千万不要让我的读者吃母猪奶”。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曾多次提到,自己的创作有赖于“故乡思维”。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几个月后,父母将他带回老家凤凰。从此,这个被自己的表叔沈从文无数次倾心描摹过的湘西“边城”,为黄永玉的艺术之路带来了无尽的灵感。12 岁时,黄永玉外出谋生,从此漂泊大半生。然而,凤凰人的行为准则、行事风格、价值观念,却时时影响着这位游子。在现场,黄永玉特别解释了“故乡思维”对该书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他说:“写文章一般都有‘因为’、‘但是’、‘于是’、‘然而’这些词,但是在我和家乡人的头脑中却没有这些词。”没有这些关联词,还能不能完成一部作品?还能不能做到语言的有效衔接?黄永玉用家乡的思维努力地将词语和句子衔接在一起,既没有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极大地保留了生活的气息和独特的湘西地方特色。正是这种努力,真正实现了他

“千万不要让读者吃母猪奶”的创作初衷。

新华社杭州 5月 18 日电 5 月16 日至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调研期间,刘奇葆考察了浙江广

电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小百花越剧团、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东阳市的农村文化礼堂和阿里巴巴公司等,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

刘奇葆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广度、增进深度,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浙江有着更有利的条件,要学得更深、学得更好,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向纵深发展。

刘奇葆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创新教

育活动方式,少一些枯燥刻板的说教,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践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最美人物”竞相涌现、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刘奇葆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媒体。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健全协调机制,统筹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要振兴地方戏曲艺术,制定扶持政策,注重师徒传承,促进流派发展,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要大力发展电影事业,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刘奇葆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黄尚恩 电话:(010)65002492 新闻版电子邮箱:wybxinwen@sina.com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5月19日,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代表团到访中国作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会见代表团成员。此前,代表团一行15人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鲁迅文学院,并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作品。在当天举行的代表团欢迎会上,来自大陆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及文学刊物主编就文学创作、编辑、出版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会议由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刘宪平主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海内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交流日益密切,严歌苓、张翎等一批在海外写作的华文作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石。而近些年来,中国作协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海外华语文学与大陆文学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搭建广阔平台,有利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走进去”。在 《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 等文学刊物上,读者经常可以阅读到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而对这些作家来说,能让更多国内读者熟悉他们的作品也是这些海外游子的期盼与渴望。

21年前,作家萧逸首次随团来大陆访问,由于当时与国内文学界交流不多,所以他对那次访问的经历记忆犹新。他在发言中回忆起与文坛旧友相识的欣喜,介绍了近几年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的发展态势。他谈到,在海外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是有些艰苦的,因为他们基本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写小说、写诗歌,但他们一直坚守在文学的阵地上,写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

《中国作家》 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和 《诗刊》 常务副主编商震介绍了刊物的情况,并表示愿意为海外华文作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艾克拜尔·米吉提谈到,《中国作家》 设立的许多奖项都将海外作家列入评奖对象,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坚守给予鼓励和支持。刊物也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较大的发表空间,期待更多优秀的海外华文作品在 《中国作家》 上与读者见面。商震则谈到,作家应该是不问出处、身份和年龄的,惟有作品才最具说服力。许多海外作家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汉语文学的审美风格,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内的文学刊物要重视这部分作家的作品,以活跃、丰富文学生态和图景。

作家北奥谈到,在美国,除专业的华文作家以外,还有许多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他们身份不同,但都喜欢写作且具有很大的创作潜力。因为身处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所以他们对美国社会有着更真切的体验和了解,具体到作品里会呈现不同的视角和风格,这部分作家的创作是需要重视的。同样来自美国的江启光也希望,中国作协以及有关机构能加大对海外华文作家的支持,比如为他们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班等。他还谈到,电影在文化的传播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该重视电影剧本的创作,挖掘那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的好剧本,通过影视手段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此次来访的许多作家曾多次来国内访问,因此这次重逢就带有更多故友相见的意味。学者白舒荣就对这次到访的许多成员相当熟悉,这些年她也一直致力于出版、传播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她说,这些年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来访,几乎每次她都能见到熟悉的朋友,从代表团成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海外华语文学的发展壮大。“老朋友就是即便几十年不相见,也一见如故的人,从你们的坚守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参加座谈的还有李洱、曾哲、陈喜儒、李锦琦、肖惊鸿、叶周、施玮、张金翼、艾玉、林美君、王克难等。

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代表团访问中国作协

本报讯 (记者 王觅) 5 月 18 日,由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和中文在线联合主办的酒徒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和白烨、王祥、马季、桫椤、吴长青、刘英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胡殷红主持。

酒徒是中文在线 17K 小说网签约作者,也是中国作协会员、网络文学大学导师。近年来,他在架空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成绩颇丰,被视为历史架空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 2000 年发表第一部短篇网络小说《秦》开始,他10余年来已先后在网上发表了《明》《指南录》《隋乱》《开国功贼》《盛唐烟云》《烽烟尽处》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获得过多个重要奖项,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崎嵘在会上说,酒徒的作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网络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此类研讨会的举办,向公众展示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水平,厘清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探讨网络文学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进程。希望广大网络文学作家不断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和创作观,不断推出更多的网络文学佳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具体文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酒徒作品的风格特

色,并与作者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与会者认为,酒徒立足于人间烟火的艺术想象进行创作,构思独辟蹊径,其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体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和人文追求。作者拥有相当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善于灵活驾驭运用,其笔下的人物、语言和细节生动鲜活。酒徒的作品风格磅礴大气、热血激荡,同时又不缺乏侠骨柔情,在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和品德,具有穿透历史和时空的力量。

与会者还探讨了网络历史小说创作的规律特点。大家谈到,网络历史小说不仅要为读者提供阅读快感,而且也应成为表达社会理想的重要载体。小说中虚构和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线索。架空历史小说是在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的,其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相结合,因此细节描述需要同时符合真实历史状态和当代读者的接受习惯。

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网站代表和部分网络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专家研讨酒徒网络文学作品

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5月16日,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电影文学剧本《大巴山的女儿》座谈会在京举行。该剧本由潘欣欣改编自郝敬堂2009年创作的同名报告文学,讲述了全国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标兵王瑛的先进事迹。根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大巴山的女儿》即将完成。艾克拜尔·米吉提、陈旭光、王一川、肖鹰等与会者观看了电影的片花,并就剧本进行了讨论。

作为一名县纪委书记,王瑛秉公执法、铁腕办案,积极为企业家、底层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她身患肺癌,但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导演潘欣欣说,关于王瑛的事迹,之前已经有了雷献禾导演的电视剧《远山的红叶》,而且拍摄得相当好。现在之所以又把它拍成电

影,是因为自己受到了王瑛事迹的感动,而且也看到了这个作品的现实意义。他说:“电视剧和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不一样:电视剧讲述邻家发生的故事,讲究热闹;电影则要写出自家发生的事情及其感受,更讲究细节。我们选取了更多来源于真实的故事细节,力求拍出最真实的王瑛。”

与会评论家谈到,剧本《大巴山的女儿》在结构设置和细节把握上都很独到,将王瑛的工作热情及其真挚的底层关注表现了出来,真实细腻地塑造了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的党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形象。影片对白采用四川地方方言,切合人物,表现力强。但要将故事讲述得更加富有魅力,需要将故事进一步打磨好,并将主人公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观照。

电影剧本《大巴山的女儿》

讲述时代先锋的感人事迹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感知中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归国汇报展 5月 18日在京开幕,共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油画作品61件。此次展览将持续到 6 月22日。

据了解,今年3月26 日,“感知中国”大型系列油画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这批兼备中国语境、民族气质和时 代 特 征 的 优 秀 作品,获得了法国公众的强烈反响。在“归国汇报展”上,中国观众也可以一睹这些作品的风采。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