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到古稀书自由 —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姚建平 06 视觉艺术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5 E-mail:[email protected] 正在展出的《云间十人书法作品展》 上,退休多年的姚建平展示了清一色的 魏碑作品,“魏碑书法对后来隋唐楷书体 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到古稀之 年,我更喜欢这种自由的书体。” 上世纪 60 年代,松江一中毕业后, 姚建平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虽是理工 科专业,但热爱艺术的他成了校报美术 编辑并担任校学生会美术组组长。毕 业后,姚建平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贵 州兴义工作,正是由于他的艺术特长, 在贵州的 17 年里,他一直留在文化系 统工作,调回松江前他已经是当地宣传 部副部长,分管多个门类的文化工作。 受祖辈和父辈的影响,姚建平从中 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喜欢书法和绘画,其 后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坚持着自己的爱 好。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 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书法,不但可以对 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培养自己的 艺术高度和艺术鉴赏力。就像这里的 石头,姚建平指着书房展示架上形态各 异的奇石:“这都是我在贵州工作时,一 次一次,一点一点捡回来的!那时候我 最大的乐趣就是爬山找石头。”姚建平 得意于自己挑选,自家陈列的石头都是 天然形成,少有后期人为加工,这跟他 在书法上的审美积淀是分不开的。 说起魏碑,姚建平打开了话匣子:魏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 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 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是佛学,凡 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 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 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 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 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 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 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 生。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 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 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 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魏碑书法笔画 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 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 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而魏碑的出 现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的书法艺术。” 现在人们普遍形成的观念是学书从 楷书入手,姚建平却不这么认为,楷书是 非常规范端正的,楷书的盛行是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儒家文化和楷 书的规范端正一脉相承,而魏碑的时代 是最自由的时代,没有过多限制,书法家 率性而为,然后根据自己的成长轨迹和 性情再发展。“艺术行当讲究宁拙勿巧,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带着激情来做。而写字 画画也都不要刻意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心 境和秉性不一样。无论是写字还是绘画, 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约束,从生存生命 中流淌而出,达到一种大自由的状态。”他 建议,修习书法可以从魏碑入手。 “前些天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右侧 可以看到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左侧可 以看到佘山了”。闲暇之余,姚建平时常 会在自己的大露台上摆摆花、弄弄草、欣 赏欣赏沪上美景,静下心来再研习下书 法,“《张猛龙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 都是给予我营养的源泉,书法确实对提 高个人修养大有裨益。” 竹篮、竹筐是旧时农村常见的日常用品,几乎家 家户户都会编竹的手艺,钱斌的这幅《编竹》版画就描 绘了这个场景,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能编上两下。但随 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日常用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擅长竹编技艺的工匠也越来越罕见,竹编成为濒临失 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传 承这一民间手工艺,我区将竹编工艺列入了区级非遗 名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将竹编的资料整 理保存,评审竹编类的非遗传承人,将这一民间工艺 列入重要的保护项目。 陈继儒的书法学苏轼、米芾,对苏、米墨迹最为喜爱。他 所撰《吴 · 葛将军墓碑》碑文,记述了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腐 败,苏杭织造兼榷税内监孙隆受派到江南,私招税官,勾结协 助收税的地方官僚,增设税目,垄断谋分,导致纺织机工领袖 葛成一呼众应,领导了一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萌芽的 时期,中国早期工人具有一定组织性、纪律性和牺牲性特点 的反贪护法运动,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手工业者和工商 业者反对封建剥削与封建专制的正义斗争事迹。现碑存于 苏州山塘街义风园内。 作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年 的古镇摄影使他对古村落产生了一种 留恋和期望。他辗转多地,发现国内一 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由于无知和偏 见,更由于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愚昧和 疯狂,大量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街区、 历史古镇已面目全非,大批富有特色的 民居、祠堂、庙宇、会馆、教堂、牌坊、雕 楼、寨堡等建筑被损毁破坏,尚存的古 老场镇大多凋落破败,保存完好者十分 鲜见。近 20 年来的场镇形态和历史建 筑迅速消失,传存千百年的场镇文化开 始淡漠,古镇的传统风貌开始成为逝去 的记忆。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个进程中,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 代、古旧与新潮、物质与文化应该相互 包容、和谐共生。民族的、地域的、乡土 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 富和精神家园。而场镇文明是中华文 明最广泛、最深厚、最通俗、最基础的组 成部分,抢救濒临与消亡的场镇文化遗 产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对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的 保护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古 镇文化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古镇保护 也由专家学者的呼吁变为各级政府的 具体行动。 使用相机: 1DS,镜头: 70-200mm光圈与速度 8-600ISO-400M。后期 以亮度和颜色去饱和度为主。 版画《编竹》 陈继儒:《吴 · 葛将军墓碑》 傅林根:《守望古村落》 □记者 居嘉 文 岳诚 摄

人到古稀书自由人到古稀书自由 ——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姚建平 06 视觉艺术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人到古稀书自由人到古稀书自由 ——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姚建平 06 视觉艺术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人到古稀书自由——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姚建平

06 视觉艺术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5 E-mail:[email protected]

正在展出的《云间十人书法作品展》

上,退休多年的姚建平展示了清一色的

魏碑作品,“魏碑书法对后来隋唐楷书体

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到古稀之

年,我更喜欢这种自由的书体。”

上世纪 60 年代,松江一中毕业后,

姚建平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虽是理工

科专业,但热爱艺术的他成了校报美术

编辑并担任校学生会美术组组长。毕

业后,姚建平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贵

州兴义工作,正是由于他的艺术特长,

在贵州的 17 年里,他一直留在文化系

统工作,调回松江前他已经是当地宣传

部副部长,分管多个门类的文化工作。

受祖辈和父辈的影响,姚建平从中

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喜欢书法和绘画,其

后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坚持着自己的爱

好。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

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书法,不但可以对

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培养自己的

艺术高度和艺术鉴赏力。就像这里的

石头,姚建平指着书房展示架上形态各

异的奇石:“这都是我在贵州工作时,一

次一次,一点一点捡回来的!那时候我

最大的乐趣就是爬山找石头。”姚建平

得意于自己挑选,自家陈列的石头都是

天然形成,少有后期人为加工,这跟他

在书法上的审美积淀是分不开的。

说起魏碑,姚建平打开了话匣子:魏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

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

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是佛学,凡

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

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

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

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

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

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

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

生。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

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

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

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魏碑书法笔画

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

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

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而魏碑的出

现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的书法艺术。”

现在人们普遍形成的观念是学书从

楷书入手,姚建平却不这么认为,楷书是

非常规范端正的,楷书的盛行是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儒家文化和楷

书的规范端正一脉相承,而魏碑的时代

是最自由的时代,没有过多限制,书法家

率性而为,然后根据自己的成长轨迹和

性情再发展。“艺术行当讲究宁拙勿巧,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带着激情来做。而写字

画画也都不要刻意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心

境和秉性不一样。无论是写字还是绘画,

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约束,从生存生命

中流淌而出,达到一种大自由的状态。”他

建议,修习书法可以从魏碑入手。

“前些天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右侧

可以看到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左侧可

以看到佘山了”。闲暇之余,姚建平时常

会在自己的大露台上摆摆花、弄弄草、欣

赏欣赏沪上美景,静下心来再研习下书

法,“《张猛龙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

都是给予我营养的源泉,书法确实对提

高个人修养大有裨益。”

竹篮、竹筐是旧时农村常见的日常用品,几乎家

家户户都会编竹的手艺,钱斌的这幅《编竹》版画就描

绘了这个场景,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能编上两下。但随

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日常用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擅长竹编技艺的工匠也越来越罕见,竹编成为濒临失

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传

承这一民间手工艺,我区将竹编工艺列入了区级非遗

名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将竹编的资料整

理保存,评审竹编类的非遗传承人,将这一民间工艺

列入重要的保护项目。

陈继儒的书法学苏轼、米芾,对苏、米墨迹最为喜爱。他

所撰《吴·葛将军墓碑》碑文,记述了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腐

败,苏杭织造兼榷税内监孙隆受派到江南,私招税官,勾结协

助收税的地方官僚,增设税目,垄断谋分,导致纺织机工领袖

葛成一呼众应,领导了一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萌芽的

时期,中国早期工人具有一定组织性、纪律性和牺牲性特点

的反贪护法运动,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手工业者和工商

业者反对封建剥削与封建专制的正义斗争事迹。现碑存于

苏州山塘街义风园内。

作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年

的古镇摄影使他对古村落产生了一种

留恋和期望。他辗转多地,发现国内一

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由于无知和偏

见,更由于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愚昧和

疯狂,大量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街区、

历史古镇已面目全非,大批富有特色的

民居、祠堂、庙宇、会馆、教堂、牌坊、雕

楼、寨堡等建筑被损毁破坏,尚存的古

老场镇大多凋落破败,保存完好者十分

鲜见。近20年来的场镇形态和历史建

筑迅速消失,传存千百年的场镇文化开

始淡漠,古镇的传统风貌开始成为逝去

的记忆。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个进程中,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

代、古旧与新潮、物质与文化应该相互

包容、和谐共生。民族的、地域的、乡土

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

富和精神家园。而场镇文明是中华文

明最广泛、最深厚、最通俗、最基础的组

成部分,抢救濒临与消亡的场镇文化遗

产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对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的

保护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古

镇文化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古镇保护

也由专家学者的呼吁变为各级政府的

具体行动。

使用相机:1DS,镜头:70-200mm,

光圈与速度8-600,ISO-400,M。后期

以亮度和颜色去饱和度为主。

版画《编竹》

陈继儒:《吴·葛将军墓碑》傅林根:《守望古村落》

□记者 居嘉 文 岳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