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广东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关于耶稣会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法国〕梅谦立 ( ThierryMeynard [提 要]1588 年,范礼安在澳门出版了玻尼法爵的 《基督教育》,这是在中国用西方技术印刷的 第一本书。半世纪之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山西出版了《童幼教育》。本文试图研究这两本书的 关系,证明 《童幼教育》受到了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对此书来源的分析来阐明它的结构, 并且在西方与中国文化相遇的背景之下研究 《童幼教育》的意图。 [关键词]耶稣会 高一志 教育学 伊拉斯谟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114X 2014 06-0119-12 最近十年中国教育界关注西方古典学,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拉丁文及古希腊文的课程。同时, 许多西方经典也被翻译成中文。其实,晚明时期,耶稣会传教士已经在中国设立了西方古典学课 程。其中,意大利人高一志 ( AlfonsoVagnone 1566~1640 )最有代表性,他把西方古典文学及 哲学大量翻译成中文,试图将外来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为中国本土思想提供新的资源。高 一志写了许多理论性的著作,《修身西学》即是一例。这样的教材针对成人教育。同时,他也专 门给士大夫写了 《童幼教育》来介绍西方的中学教育,很可能准备在中国建立中学。 在本文中,我们先简略地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家,特别是意大利人维基欧 (意大 利文:MaffeoVegio ;拉丁文:MaphaeusVegius )及荷兰人伊拉斯谟 ( DesideriusErasmus )的教 育思想。之后,我们要介绍两个西班牙耶稣会士所写的两本教育著作:托雷斯 ( JuandeTorres 用西班牙文撰写的 《王子伦理哲学》 Philosophiamoraldeprincipes 1596 年)以及玻尼法爵 JuanBonifacio )用拉丁文撰写的 《基督教育》 ( ChristianiPueriInstitutio )。范礼安( Alessandro Valignano ) 为了培养日本耶稣会修士,在澳门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半世纪之后,高一志直接用中 文给士大夫撰写了《童幼教育》。我们要考察这本书在西方的思想来源,并且分析它的结构。文 艺复兴的教育思想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潜能,然而潜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我们要证明 《童幼教育》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广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关于耶稣会士高一志 《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法国〕梅谦立 (ThierryMeynard)

[提 要]1588年,范礼安在澳门出版了玻尼法爵的 《基督教育》,这是在中国用西方技术印刷的

第一本书。半世纪之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山西出版了 《童幼教育》。本文试图研究这两本书的

关系,证明 《童幼教育》受到了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对此书来源的分析来阐明它的结构,

并且在西方与中国文化相遇的背景之下研究 《童幼教育》的意图。

[关键词]耶稣会 高一志 教育学 伊拉斯谟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4)06-0119-12

最近十年中国教育界关注西方古典学,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拉丁文及古希腊文的课程。同时,

许多西方经典也被翻译成中文。其实,晚明时期,耶稣会传教士已经在中国设立了西方古典学课

程。其中,意大利人高一志 (AlfonsoVagnone,1566~1640)最有代表性,他把西方古典文学及哲学大量翻译成中文,试图将外来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为中国本土思想提供新的资源。高

一志写了许多理论性的著作,《修身西学》即是一例。这样的教材针对成人教育。同时,他也专

门给士大夫写了 《童幼教育》来介绍西方的中学教育,很可能准备在中国建立中学。

在本文中,我们先简略地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家,特别是意大利人维基欧 (意大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 (DesideriusErasmus)的教育思想。之后,我们要介绍两个西班牙耶稣会士所写的两本教育著作:托雷斯 (JuandeTorres)用西班牙文撰写的 《王子伦理哲学》 (Philosophiamoraldeprincipes,1596年)以及玻尼法爵(JuanBonifacio)用拉丁文撰写的 《基督教育》 (ChristianiPueriInstitutio)。范礼安 (AlessandroValignano)为了培养日本耶稣会修士,在澳门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半世纪之后,高一志直接用中文给士大夫撰写了 《童幼教育》。我们要考察这本书在西方的思想来源,并且分析它的结构。文

艺复兴的教育思想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潜能,然而潜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我们要证明

《童幼教育》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

911

Page 2: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一、《童幼教育》的西方思想来源及其结构

(一)文艺复兴的教育改革家

从十五世纪起,欧洲知识分子特别关注教育问题。许多人对中世纪的教育模式不满,批评当

时教育制度的严酷及冷淡。如法国拉拍雷 (Rabelais)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书面上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及美感。蒙田 (Montaigne)在 《随笔集》(Essais)里谴责那时的填鸭式教育,并且认为人们不应接受老师单一的权威。在内容方面,注意力逐渐从中世纪的辩证法及逻辑学转

到古典学。不过,从拉拍雷和蒙田的著作中,我们感觉不到他们对儿童的感情。①

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人维基欧②及文艺复兴末期的荷兰人伊拉斯谟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

想,并且积极革新西方教育界。1443年,维基欧完成了 《关于儿童的教育及其明德六卷》,简称

《教育六卷》。不过,这本书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才出版 (1491年),而后流行起来。③维基欧是第一位脱离了中世纪教育思想的思想家,他针对每个儿童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全面教育,包括思

想、信仰、道德、感情、身体。维基欧也非常关注具体的生活条件,如儿童的饮食、睡眠和娱乐

活动。美国学者Horkan对这本书评价很高,将他称作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著作中最系统、最全

面的书,这个时代精致的产物”。④维基欧在此书中结合了古典学及基督宗教两个传统,大量引用

古希腊罗马作家,也引用圣经及教父学家。从下文将会看到,高一志的 《童幼教育》深受维基

欧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的是他们都来自意大利北部。高一志很可能读过 《教育六卷》。

《童幼教育》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伊拉斯谟的著作。他曾在巴黎大学、鲁汶大学和剑桥大学

任教。他的教育思想既传统又现代。传统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古希腊文及拉丁文。现代方面,反

对体罚,关注每个儿童的兴趣,尊重他们的能力。伊拉斯谟在 《儿童教育》 (Depuerisinstituendis,1529年)中⑤表述了他的人生观。教育机构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儿童在修道院学

校里接受教育,这使得儿童过早离开父母。伊拉斯谟反对这种模式,主张推动小规模的学校式教

育或家庭式教育。他限制使用暴力与体罚,倡导学生自学,以便学生长大之后能更主动地学习。

课程方面,伊拉斯谟只设置古典文学,而不设置欧洲各国的文学,因为他试图设立无国界的教

育。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开放,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1530年,伊拉斯谟在巴塞尔出版了畅销欧洲的 《儿童礼仪》(Civilitasmorumpuerilium或 Decivilitatemorumpueriliumlibellus)。⑥他在序言中以四点概括教育:(1)“柔软的灵魂吸收虔诚的种子”;(2)“要喜欢及学习自由课程”;(3)“要为了人生的义务做准备”;(4)“一开始便要学习礼俗”。⑦ 《儿童礼仪》一书专门发挥第四点,即礼俗。⑧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与维基欧有很多

相似之处:在制度上推动学校式教育;在方法上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及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

展;在内容上设置了古典课程。⑨下文将论述此书与 《童幼教育》的关系。

(二)耶稣会士玻尼法爵的 《基督教育》及其在澳门的重版

耶稣会士玻尼法爵以自己中学老师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撰写了 《基督徒儿童的教育及少年的

避难所》(Christianipueriinstitutioadolescentiaequeperfugium,简称 《基督教育》),1575年初版,1578年重印 (这些版本只有三卷),后来还出了一个增订本 (增加了两卷,共五卷)。玻尼法爵

也受到伊拉斯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老师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要使用温和的教育法等等。⑩

在书中,玻尼法爵针对每个题目提供四个方面的例子:圣经旧约 (divina)、教会 (christiana)、外邦 (externa)、自然 (natura)。他在这四个领域中说明了同样的教育原则。

021

Page 3: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因日本的耶稣会 “培修院”(seminarium)缺乏教材,耶稣会远东教区 “视察员” (visitor)范礼安设法将活版印刷设备寄到日本。1587年天主教在日本遭禁,范礼安决定在澳门成立印刷厂。1588年玻尼法爵的 《基督教育》在澳门出版。瑏瑡这也是活版印刷技术在东亚的首次使用。

范礼安在澳门出版的 《基督教育》今天只有两本存世。瑏瑢日本学者、耶稣会士 ShinzōKawamura清晰地阐明了范礼安重版此书的意图,即主要是为日本耶稣会修士的拉丁语培训及西方伦理、修辞学培训提供教材。瑏瑣另外,Kawamura发现,范礼安没有使用 《基督教育》的首版或

重印版 (1575、1576、1578年),而由于1588年增订本的封面讯息与澳门版一致,因此他推论,范礼安使用的是1588年的增订本。瑏瑤不过,范礼安为何能于1588年在澳门同时出版欧洲的增订本?为了解答这个困惑,Kawamura假定,范礼安使用了1588年的增订本手稿。瑏瑥然而这个假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在西班牙图书馆的目录里找到了1586年的增订本。瑏瑦

除版本来源问题外,Kawamura没有很仔细地比较欧洲版本与澳门版本,这使他得出错误的结论,如认为与 《基督教育》的欧洲版本比较,澳门版本加上了关于日本儿童的故事。西班牙

学者JavierVergaraCiordia犯了同样的错误。瑏瑧其实,1586年的西班牙版本已经有了这些故事,并不是范礼安加上去的,并且玻尼法爵也说明自己是通过格斯梅·德·多列 (CosmedeTorres)知道这些故事的。瑏瑨

(三)《童幼教育》的复杂结构

高一志一生关注教育问题。他在意大利的耶稣会学校也教过书。从1624年到1640年去世,他长期定居山西省,跟地方士大夫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他们的帮助及支持出版了二十多部著

作。瑏瑩有三篇文章专门讨论 《童幼教育》。瑐瑠台湾学者李弘祺考察了 《童幼教育》中的众多人名,

阐明了这本书的教育思想与基督宗教哲学观念的联系,并分析了一些儒家概念如 “性”、 “血

气”、“神”的用法。瑐瑡中国大陆教育史专家肖朗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分析 《童幼教育》的重要内

容,并与中国教育传统进行比较。瑐瑢台湾学者黄文树则从教育基础、教育原则、教师角色、教育

目的、学习态度、课程内容、教学原则、品德修养八个方面介绍并进行分析。瑐瑣

《童幼教育》没有注明创作年份。费赖之 (LouisPfister)错误地认为此书出版于1620年,后来许多学者沿袭此错误。瑐瑤我曾经提出,因为韩霖在序中说 “先生居东雍八年”,从而推断这本

书出版于1632年左右。瑐瑥金文兵认为,“而若将该书耶稣会中共订人之一邓玉涵的卒年 (1630)考虑进去,则该书的完稿时间当不会晚于1630年”,因此他假定这本书于1631年出版。瑐瑦

关于 《童幼教育》的结构,李弘祺认为,第一卷涉及 “教育基本原理”,第二卷涉及 “实际

教育的内容”。瑐瑧不过,这种理解不太符合这本书的结构。在这里,我要通过对 《童幼教育》来源

的分析证明,不应该把此书简单地分为第一、第二卷,此书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童幼教育》跟维基欧、伊拉斯谟、玻尼法爵及托雷斯的著作在结构上或内容上相似。首先

可以确认的是,高一志知道 《基督教育》的澳门版本,因为在去山西之前,他在澳门住了几年。

可以看到,《基督教育》各章的主题与 《童幼教育》的前半部分主题很类似。

由表1可以看出,《童幼教育》第一卷第三章至第二卷第二章在结构及内容上与 《基督教

育》大体一致。虽然顺序上有一些差异,但都先谈教育的主导者,即父母和老师,后谈如何用

教育培养美德。《基督教育》提到三个美德,即宗教虔诚、洁身及尊敬,而在 《童幼教育》中美

德则区分得更为详细。由此可知,《童幼教育》在内容上并不分上下卷,因为第一卷第七章至第

二卷第二章有连续性,都在谈儿童的美德。《基督教育》第三卷详细讨论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如

121

Page 4: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告解、感恩祭及祈祷,而 《童幼教育》主要强调怎样培养儿童的宗教感。《基督教育》第四五卷

展现耶稣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即精神对身体的节制。这些观念在 《童幼教育》中也有阐发。

表1  《童幼教育》与 《基督教育》主题比较

《童幼教育》 《基督教育》澳门1588年

卷一章三:教之主 (论父母)卷一章三:父母作为第二老师

卷一章五:应谴责那些忽略或阻碍孩子的诚实教育的父母

卷一章四:教之助 (论老师)

卷一章五:教之法

卷一章六:教之翼 (论惩罚)

卷一章二:如何教导和和选择老师

卷一章七:教之始 (论宗教) 卷三:每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宗教,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的初级阶段

卷一章八:学之次 (论孝敬) 卷四:关于尊敬及礼貌

卷一章九:洁身 卷五:关于洁身

卷一章十:知耻

卷二章一:缄默

卷二章二:言信

卷四:关于尊敬及礼貌

   《童幼教育》第二卷第三章 (文学)、第四章 (正书)及第五章 (西学)构成本书的单独

部分,讨论学术系统及课程。高一志在第五章 《西学》的开篇写道:“此稿脱于十七年前,未及

灾木。同志见而不迂,业已约略加减刻行矣。兹全册既出,不得独遗此篇,遂照原稿并刻之。”

由此可知,第五章最早成书于 1615年,主要介绍西方教育课程制度,比艾儒略的 《西学凡》

(1623年)要早八年。表2  《童幼教育》与伊拉斯谟 《儿童礼仪》主题比较

《童幼教育》 《儿童礼仪》

卷二章六:饮食 第四章:论宴会

卷二章七:衣裳 第二章:论衣着

卷二章八:寝寐 第七章:论卧室

卷二章九:交友 第五章:论交流

卷二章十:闲戏 第六章:论游戏

   《童幼教育》第二卷的最后五章涉及儿童的具体教养,构成本书的单独部分。《基督教育》

的各个版本都没有直接谈到这些问题。不过,伊拉斯谟在 《儿童礼仪》中专门谈到这些问题,

如健康、着装、在教堂里的仪态、饮食、朋友、嬉戏、宿舍等。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童幼教育》的最后五章受到了伊拉斯谟 《儿童礼仪》的影响。根据

中世纪的苦修传统,身体强壮会导致精神虚弱,身体孱弱则会导致精神强大。文艺复兴时期的思

想家对此持较温和的态度。伊拉斯谟虽然认为,人不应太过理会身体的欲望,不过,他同样强

调,好的身体是好的精神的必要条件。瑐瑨在 《童幼教育》的最后五章里,高一志也持同样的立场。

需要补充的是:这并非直接的翻译,而是某种间接翻译,因为伊拉斯谟提到很多具体的礼仪,高

一志则代之以各种证道故事。

《童幼教育》跟 《基督教育》及 《儿童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跟维基欧的 《教育六卷》

有更多相似之处,二者经常提及同样的人物及同样的故事。

关于教育的主导者,《童幼教育》与 《教育六卷》有很多共同的观念,特别是在强调母亲与

221

Page 5: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孩子的关系方面。另外,关于儿童的美德,《教育六卷》把尊重作为核心的美德,包括对天主、

父母、自身的尊重等。这些可以跟 《童幼教育》的第二卷第七、八、九章对照。

表3  《童幼教育》与维基欧 《教育六卷》比较

《童幼教育》 维基欧 《教育六卷》1491年 共同之处

卷一章一:教育之源 I3:应正确地生育,并在子宫里保护胎儿 2

卷一章二:育之功 I4:应用母乳哺育及论母乳的奇妙功能 4

卷一章三:教之主 II1:父母应督促儿童学习文学

卷一章四:教之助

II4:怎样给儿童雇佣和选择老师 1

II5:应雇佣何种老师来教育儿童 1II6:父母应跟儿童的老师保持密切来往,给予他们适当的礼

物及报酬1

卷一章五:教之法 I2:父母应过简单虔诚的生活,使儿童随他们的榜样变得更好 3

卷一章八:学之次第八 IV4:尊敬父母 1

卷一章九:洁身 V1:关于事物的尊重及关于纯洁的重要性 1

卷一章十:知耻 IV2:对自身的尊重及少年的主要美德 1

卷二章一:缄默

卷二章二:言信V2:对于话语的尊重及控制 3

卷二章六:饮食 I8:严禁儿童饮酒 2卷二章七:衣裳 V4:论身体及衣服的洁净 1卷二章十:闲戏 VI6:论如何使用时间,勿将时间在无用之事上

另外,关于 《童幼教育》的来源,裴化行 (HenriBernard-Matre)提到了西班牙耶稣会士托雷斯的 《王子伦理哲学》,并认为 《童幼教育》“主要包含”《王子伦理哲学》。瑐瑩很遗憾,裴化

行没有提供任何根据。从表面上看,这部西班牙文著作跟 《童幼教育》在结构及内容上有很大

差异。首先,这本书模仿伊拉斯谟的 《基督君主的教育》,专门谈王子的教育,并涉及到政治。

这本书是托雷斯专为西班牙王子菲利普二世而写。1596年,王子已经十八岁。因此,跟维基欧及高一志不同,托雷斯没有讨论婚姻、生产、母乳。另外,托雷斯把书奉献给王子的老师 DonOsarioGómezDávilayToledo,因此,他也不讨论怎么选择老师。比较 《童幼教育》与 《王子伦

理哲学》,可以发现55个相似之处 (同样的故事及人物)。在 《童幼教育》前面九章里,相似之

处极少,后面部分的六章则较为集中。

高一志对 《王子伦理哲学》的使用是很明显的,比如 《童幼教育·知耻》与 《王子伦理哲

学》第一卷第二章有11个共同之处。《童幼教育·文学》完全依循 《王子伦理哲学》的顺序。

在 《童幼教育·正书》中,高一志提到圣依纳爵 (意纳爵)受伤之后读了圣人的书,“后遂成明

道之师”。托雷斯早在 《王子伦理哲学》里就讨论过君王及长者应该怎样对待好书,并且提出

“好书”对依纳爵的重要作用。瑑瑠高一志也从 《王子伦理哲学》中选取重要的材料来讨论孩子的

具体生活 (即饮食和寝寐)。高一志很可能在米兰期间已经看过 《王子伦理哲学》,并使用其中

的部分材料来撰写他自己的修辞学教材。他后来与士大夫合作,把修辞学教材的某些部分从拉丁

文或意大利文翻译成中文,作为他中文著作的基础。

《童幼教育》的理论部分比较薄弱,只简略地提出一些原则,列举了大量的故事。许多故事

321

Page 6: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可以在维基欧及玻尼法爵的著作中看到。不过,在 《基督教育》中,旧约与教会的故事较多,

而 《童幼教育》与 《教育六卷》一样,多用古希腊罗马的故事。可见 《童幼教育》所针对的读

者是非基督徒。李弘祺统计了文中所提到的人名,其中有31位属于古希腊罗马传统,如柏拉图(15次)、亚里士多德 (6次)、毕达哥拉斯 (6次)、戴奥珍尼斯 (5次)、亚历山大 (5次)等。也有17位属于基督教传统。由此,李弘祺推论:“《童幼教育》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天主教的教育思想,它吸收了大量古典希腊及罗马的材料,作为例子,并重加诠释,使它们能作为

基督教思想的素材。”瑑瑡

表4  《童幼教育》与 《王子伦理哲学》比较

《童幼教育》 《王子伦理哲学》1596年 共同之处

卷一章十:知耻 I2:老师要检查孩子是否羞耻 11

卷二章二:言信 XXIV4-7:论真理的优越;它对君王那么重要 8

卷二章三:文学 V1-3:论王子所需要的学习及文学 7

卷二章四:正书 XXV1-4:论君王及长者怎么对待好书 9

卷二章六:饮食 XI9:论节制,特别是跟饮食有关,还有恶习所带来的伤害 4

卷二章八:寝寐 XII2:论关于睡觉的节制,还有相关的恶习对人的后果 6

  总之,从 《童幼教育》来源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本书不应该划分为基本原则 (第一卷)及

具体规矩 (第二卷),而是有更复杂的结构。第一部分讨论教育的主导者 (第一卷第一章至第四

章),第二部分讨论教育法 (第一卷第五章至第八章),第三部分谈儿童美德 (第一卷第九章至

第二卷第二章)。这三部分与维基欧及玻尼法爵的著作很相似,不过在谈知耻及言信两个儿童美

德时,《童幼教育》大量使用 《王子伦理哲学》。第四部分谈教育体系及课程 (第二卷第三至五

章),其中 《文学》及 《正书》两章借用了 《王子伦理哲学》的很多故事,不过,《西学》这章

由高一志独立完成。第五部分涉及礼仪的具体规章 (第二卷第六至十章),主要与伊拉斯谟的

《儿童礼仪》有关,其中的饮食及寝寐跟 《王子伦理哲学》相关部分有密切关系。

二、教育的自然基础,即父母遗传

上文阐明,《童幼教育》在结构上由五个部分构成。下文将分析这本书中思想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因此要效法自然 (第二部分)。不过,自然只提供某些潜能,

要通过教育补充自然 (第三部分)。关于教育的自然性问题,《童幼教育》突出父母的遗传作用,

认为父母遗传的生理及道德遗产是最根本的。因此,高一志关注父母的婚姻情况、母亲对孩子的

爱心及父亲对儿童教育的重大责任。

(一)父母的婚姻

伊拉斯谟认为教育过程开始于婴儿阶段,玻尼法爵的 《基督教育》所讨论的教育对象也是

入学儿童。与此不同,《童幼教育》接纳 《教育六卷》的框架,将儿童教育放在整个家庭生活、

婚姻生活的中心。无论中西,古人都认为,婚姻的主要目的在于生育。在 《教育之原第一》,高

一志列举婚姻的三个要素:“配以时”、“择以贤”、“交以正”。瑑瑢

关于第一个要素即时间,高一志提倡: “故吾西先哲定婚配之时,男以三旬,女以二旬。”

确实,柏拉图在 《法律篇》中提倡男人应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女人则应在十六至二十岁结婚。

421

Page 7: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说得更具体:男人三十七岁,女人十八岁。瑑瑣维基欧支持亚里士多德的

说法,认为女人不要在十八岁以前结婚,男人不要在三十六岁以前结婚。瑑瑤虽然高一志没有具体

设定婚姻年龄,不过他同样提倡晚婚,反对中国式的早婚,并且提出了 “血气”的根据。维基

欧也认为早婚会使儿童的身体不完美、不强壮,而且可能会对母亲造成伤害。瑑瑥

第二点强调丈夫选择妻子不应该仅仅看重外表,也要看夫妇之间性情是否相配。高一志花了

相当长的篇幅来抨击人们对算命的热衷。他解释说算命是不合理的,而且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热

衷于算命显示了人们对天主缺乏信任。他注意到很多中国人 (甚至或许包括天主教徒),以八字

合婚的方法去安排婚姻,因此,他激烈地抨击这种蔑视天主的风俗。

第三点是交配的正道。高一志推动一夫一妻制,并且严厉地反对 “他遇”。不过,连在婚姻

生活中,丈夫也要限制性欲:“古圣云:‘凡娶而惟供其私欲,此以本室为歌院,以本妻为歌伎

耳。’可不慎哉?畴昔有士,妄夸绝无他遇,乃独耽于本耦。贤者闻之而讥曰:‘醉于室,与醉

于市,愆等耳。’”瑑瑦这里表述性欲有害、应节欲的西方主流思想。维基欧也提出了一个理由:不

能控制性欲的人,生下的孩子也不能节欲。因此,交配之道是一个重要要素。高一志以这个故事

为例:“古者第阿日搦见一童狂痴,曰:‘此童之亲,必于迷酒之际生养之耶。不然,何此儿狂

痴若尔?’”瑑瑧这个故事可以在伪布鲁达克 (Pseudo-Plutarch)的教育著作中找到。瑑瑨其实,这种观念在古希腊很普遍。瑑瑩维基欧也引述了这个故事,瑒瑠在西方记录中,第欧根尼 (即阿日搦)直接跟

这个儿童之父说话,高一志在 《童幼教育》中做了一些改动,第欧根尼没有直接跟父亲说话,

而是跟第三者说话。在儒家文化环境中,高一志试图这样来减少本来语境的嘲讽意味。

总之,“教育之原”强调父亲在生育上的责任:他要在恰当的时间结婚,要谨慎挑选妻子,

跟妻子的性情相配,要在性行为上控制自己,以创造最好的生育条件。这样,高一志把儿童教育

放在很庞大的框架中,因为儿童要继承父母在生理、心灵、道德各个方面的秉性。

(二)母亲对孩子的爱

高一志非常重视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在 《育之功第二》中,他花了一章的篇幅来证明

母亲应亲自给孩子哺乳,而非雇佣乳母。他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人应模仿大自然:“飞鸟哺雏而

翼覆之,而人可以不如物乎?”他也提出,母亲的精气与婴儿的生理是相配的,乳母的奶不能代

替,并用一个比喻说明:“奇美之木,树之原地,易植,且盛;树之异地,虽培植,难成焉”。瑒瑡

维基欧也采用了同样的比喻,可能是高一志说法的来源。瑒瑢为了巩固和强调这种主张,高一志在

《童幼教育》提到这样的传说:“昔有迫于穷者,弃子旷野,忽有狼至,代乳之。后弃子人形也,

而行猛兽之事。又有从孩提常茹驴乳者,久之遂为愚卤之流。又有少时无乳,不获已接羊乳以养

者,其子长成,常见躁跃驱驰之状,于童?无异。”瑒瑣

高一志认为,有必要提醒母亲雇佣乳母的危害,并且提出这些很难验证的根据。其实,这些

传说并非高一志发明。在古代及中世纪,很多人相信,婴儿如果吃驴奶,会变得跟驴一样笨;如

果吃羊奶,会变得跟羊一样胆小;如果吃狼奶,会变得很残暴。瑒瑤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维基欧提

出了两个孩子的例子,一个被喂以羊奶,另一个被喂以猪奶;长大之后,前者不能离开高山,后

者不能离开泥地。瑒瑥或许高一志并不相信,也不一定希望中国人相信这些。他很可能是通过这样

的修辞来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他们明白母乳不仅供给营养,也传递道德。除了生理上的理由之

外,最主要的理由在于培养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感情:“盖本母常视婴儿为本体之一枝,以爱己之

心爱之,以养己之心养之,于是谨于提扶,苦于调治,而不少鉩。所谓爱者,常苦而不见苦也。

521

Page 8: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若夫乳母特惟利是亲,而无骨肉之情,其怀抱必有异焉者也。尝闻本母之恤其子,或委命陷险,

或服毒迎寇,或剖胎,或饥毙,终不替其恤爱之心,希闻乳母之恤爱如是者。”瑒瑦

在文艺复兴时期,维基欧最早推动母亲哺乳,他在 《教育六卷》中说,母亲 “应该以自己

母乳喂养她的孩子,而不应该托给外人———特别是那些卑鄙和不好的女人———来喂养。”瑒瑧后来许

多知识分子赞同维基欧的这一观念,而反对当时的主流风俗习惯。其实,这些知识分子大都在贵

族家庭出生。维基欧自己便配有乳母。高一志也很可能如此。也许他们在幼儿时期没有感受到母

爱,因此倡导重视母子关系。高一志也考虑到某些无奶的母亲的难处:“故不得已而招乳母,必

宜招之于家,勿令出外。”瑒瑨在特殊情况下,维基欧同样允许用乳母替代,并更具体地提到,乳母

不应该跟别的男人同居,且只能喝少量酒。瑒瑩

由上可知,高一志在乳母问题上有很坚定的立场。其实,高一志所出生的贵族家庭有雇佣乳

母的经济能力,并且人们以为,亲自哺乳会加速母亲的衰老,破坏她们的胸型。瑓瑠相对于保持胸

型,有更重要的两个理由促使当时的贵族使用母乳。第一,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更重视母亲与孩子

之间的关系。第二,不希望母亲马上再怀孕,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孩子,或者担心生产的危险。

当时人们认为母亲在哺乳期间不可以跟丈夫发生性关系,因为精子会污染母奶,伤害婴儿。因

此,哺乳是避免在一两年内再次怀孕的一种方式。在十四世纪,即维基欧出版 《教育六卷》一

百年之前,天主教会倡导母乳喂养。那时在教堂里出现了圣母玛利亚为小耶稣哺乳的图画,其中

玛利亚用富含奶水的胸部为小耶稣哺乳。《教育六卷》出版之后,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如波提切利

(Boticelli,1484年)、达芬奇 (1485年左右)、克利夫 (JoosvanCleve,1525年)等创作同样的题材。高一志便是在这种思想和艺术环境中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因为受到维基欧或伊拉斯谟的影响,高一志注意到常被忽略的婴儿教育,并且强调母亲的角

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因为孩子从母亲那里学到爱。她所付

出的爱心不能被其他女性替代,因为母子关系建立在一个特殊的生理、心理、道德的关系之上。

我们也许可以反省高一志的这种主张在晚明社会中的意义。

(三)父亲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责任

《教之主第三》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特别是父亲。在文艺复兴时期,五岁之前的

孩子是被女性照顾的。之后,由于女性被认为缺乏自我控制,母亲被父亲或老师代替。瑓瑡父亲有

责任把孩子教好。如果父亲没有负担起孩子的教育,那么他会在法律上失去父亲的身份,不能要

求其养老:“亚得纳 [即雅典],其古治法其严,而于幼之教育尤严甚,则出命令凡有子弗能教

者,终身不许其子供养之”。瑓瑢维基欧也提到了这种法律。瑓瑣当然,对雅典的立法者而言,父亲对孩

子的教育义务不仅关乎孩子自身的成长,也关乎城邦的兴衰。另外,高一志强调,父亲应留给孩

子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教育的机会:“世人急于生子而不思教育之道,若何平生勤苦积财以富足其

子,而竟不思财之主当为何人。格辣德 [即苏格拉底],上古闻士也,欲变本乡乱俗,登高大呼

曰:‘人何为自欺乎?吾党慎思聚财广地,而其所寄之子若孙乃弗之顾,是所谓备美履而不忌伤

足者耳,可不哀哉?’”瑓瑤高一志认为,作为 “教之主”,父亲应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母亲不

能雇佣乳母一样,父亲不能推脱教育责任,即使父亲应寻求 “教之助”,即老师。

三、以正式教育补充自然

在整个 《童幼教育》中,高一志经常用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的例子来谈教育。比如,如同

621

Page 9: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动物给其子哺乳,母亲应给孩子哺乳。高一志提到动物界中好的教育者 (小鹊、驼鸟、鹿、狸、

狼、熊等)的例子可以在古希腊文集如老普林尼或布鲁达克的著作中找到,也可以在伊拉斯谟

的著作中看到,因为他们都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如高一志在 《教之主第三》中写道:“熊生

仅肉团耳,自视之非熊也,常用舌豍摩修治之,渐渐成熊矣。”瑓瑥

高一志在 《教育之原第一》中阐明年轻人的良好状态:“血气清凝,足以生养,心志光明,

足以教训。”瑓瑦的确,如果只需要效法自然,那么这种效法应该也是很顺利的过程。不过,既然教

育过程是自然而然,高一志为什么在 《童幼教育》中如此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李弘祺也注意到

这种问题,他认为,“总之,在 《童幼教育》中高一志强调儿童就学要立志,而同时却又相信儿

童年幼,心志光明乃由于 ‘血气清凝’。这中间似乎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是所有

‘规范性’(normative)字眼都有的特色。”瑓瑧

其实,如果反观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这里并没有矛盾,更谈

不上 “规范性”问题。伊拉斯谟认为,本性 (natura)如同先天理念一样,是一个先天的能力,不包含任何内容,只包含道德及理智能力。本性提供某种潜能,只有通过 “教育” (instructio)及外在的规训 (disciplina),才能发挥 “本来无一物”的本性。因此,伊拉斯谟说 “人非生而如

此,而是被塑造成型”(hominesnonnascuntursedfinguntur),或者说 “教育超越一切”(educatiosuperatomnia)。与动物相比,人的独特性在于学习能力。Woodward把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概括为:“自然提供潜能;教育把它们变成现实。”瑓瑨对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想而言,教育的重点并不在

于康德式的伦理规范性,而在于传统的德性伦理学,即在本性基础上发挥具体的道德。

《童幼教育》显然接受了伊拉斯谟的这些观念。在 《教之法第五》中,高一志讨论老师的主

要教育方法,即 “言教”,提出了 “希言之师”为善,老师应言简意赅。这一点也反映了古人对

儿童的理解,即认为孩子很容易受影响。高一志使用白板 (tabularasa)、蜡块及陶器做比喻。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都提及这些说法。瑓瑩伊拉斯谟也经常使用类似的比喻。瑔瑠儿童有先天的潜能 (包

括理智及道德潜能),但这些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另外,这些先天的潜能是很微弱

的,很容易受破坏。因此,坏的教育或者坏的环境会使儿童败坏:“夫人初生,情纯言直,愈交

接于物愈加于伪矣。”瑔瑡高一志也说:“盖生人性元被先祖之染累,无不昏于理,而懦于力。乃己

无不欲加明以开其蒙,而知其所当知;又无不欲加力以助其弱,而游其所当行。故人性从始生恒

向学,而甘苦至终不已也。”瑔瑢这一段落与与 “原罪”概念有关,不过重点并不在于 “原罪”,而

在于人的缺陷可以通过教育弥补。这样我们可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及老师的重大责任。维基欧认

为,儿童应该在七岁时上学。瑔瑣伊拉斯谟认为,五岁之后,父亲应雇用老师。不过,父亲也要亲

自负担孩子的教育,谨慎地选择老师,检查老师的工作,并付给老师可观的报酬。瑔瑤 《教之助第

四》同样强调老师作为父母教育的补充角色的重要性: “严亲虽望其子成立甚切,然或溺爱不

明,或事迫于冗,即教不能不作辍也。设令无善士代致其力,则子之孝无由而成矣。是以智者或

称师为吾二父焉,或以为补全父母之恩焉。盖父母生我使我游于世,而贤师教我使我游于道。父

母生我必属我于世苦,而贤师导我乃授我于诸苦。父母生我未能使我不死,而贤师教我乃使我道

吾德不败灭也。”瑔瑥这里,高一志把老师比作第二父母:生物上的父母提供必须的原料;老师则提

供必须的条件,来补充及完善孩子的教育。如此,在教育的作用上,老师的贡献更重要,因为通

过贤师之教,“我道吾德不败灭”,即获得永生。

在古代西方,老师要收学费,并可与父亲协商学费数额。高一志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并且指

721

Page 10: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出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变成 “自由人”,独立于父母:“往者亚里第颇,为名学之领,或有子使

游其门,问束修几何,师曰数十金。父嫌其太多,曰:‘此金之重乃足以得仆。’师曰:‘然,然

若尔异时必将得二仆焉。’是以智者宁使家室乏赀,必不使子孙乏教。”瑔瑦这个故事来源于古希腊,

流行于西方教育界,因为 “孩子”和 “自由”在拉丁文中是同一个词,即 liber。古希腊罗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自由人和公民,而非奴仆。在 《儿童教育》中,伊拉斯谟也谴责一些人重视奴

仆的培养,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教育。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一直强调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格因材施教。维基欧有专门

一章讨论因材施教。伊拉斯谟也强调,先天的自然性在每个人身上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的能

力也不同。老师需要理解每个儿童的能力及兴趣,因材施教。首先需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与表现,

以便调整他的教学方法,适应孩子的兴趣与倾向。瑔瑧这样人格化的教育在 《童幼教育》中也有体

现。同样,要根据儿童的情况施行惩罚,要 “察于气之殊禀”瑔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不过,孩子并不是被动的,而是逐渐坚定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教育负责。

结 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西方教育思想的脉络及框架中,《童幼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儿童教育的书籍有类似的结构,不过也有一些差异。维基欧、伊拉斯

谟、玻尼法爵、托雷斯的四部著作都对 《童幼教育》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 《童幼教

育》的来源,尚待进一步的中文与拉丁版本著作的文本对勘。不过,目前已有足够的材料来阐

明本书的基本结构。我也考证了本书的创作年份。毫无疑问,这本书的教育思想可以补充中国传

统的教育思想,如母子关系、老师的作用、宗教感的作用、教育的制度化等。在这些方面,也需

要注意,这种教育思想跟中国的科举制度无关,因此能在中国创造教育自由的空间。

关于此书的影响,李弘祺认为 “《童幼教育》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很难评定”。瑔瑩虽然

如此,似乎可以肯定,此书当时在山西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晚年出版的 《齐家西学》中,高

一志将 《童幼教育》做了字句上的改进,将其用作 《齐家西学》的第二、第三卷。1641年,韩霖出版了 《铎书》,收入很多高一志的文字,其中便有 《童幼教育》的很多章节。瑖瑠明清易代之

后,亲近基督宗教的士大夫大都离世或丧失官位。基督宗教思想在山西失去了它的影响力,在中

国的其它省份也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童幼教育》得以重见天日。1919年,马相伯注意到这本书,并为之作 “跋”,因为跟高一志一样,他也是一个教育家。此文后来刊登在 《上智编译馆

馆刊》第3卷第六期上 (1948年)。那时,《童幼教育》在中国获得了新生命。

①蒙田甚至不记得他自己丧失了 “两个或三个儿子”。

②维基欧是人文主义者、教育家和考古学家。年轻时

受到著名讲道者锡耶纳的圣伯纳 (BernardinusdeSie

na)的影响,后来在帕维亚 (Pavia)学习文学和法

律。在教宗尤金 (Eugenius)四世期间 (1431~

1447),他在罗马任职。

③1600年之前已至少有了十五个拉丁文版本及译本

(在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出版)。二十世纪,这

本书被重新编辑出版:MariaWalburgFanning修女编

辑了头三卷:MapheiVegiiLaudensisDeEducationeLibe

rorumetEorumClarisMoribusLibriSex,ACriticalTextof

BooksI-III(Washington: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

ca,1933)。AnneStanislausSullivan修女随后编辑了后

三卷:MapheiVegiiLaudensisDeEducationeLiberorumet

821

Page 11: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EorumClarisMoribusLibriSex,ACriticalTextofBooksIV

-VI(Washington: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

1936)。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这个当代版本。1513

年此书被翻译成法文:LeGuidondesparenseninstruc

tionetdirectiondeleursenfans(Paris:GillesGourmont)。

不过,它被错误地归于 FranoisPhilelphe(即 Francis

coFilelfo)。

④VincentJosephHorkan,Educationaltheoriesandprinci

plesofMatteoVegio,Washington:CatholicUniversityof

America,1953,p.218.

⑤此书的完整标题为Depuerisstatimacliberaliterinstit

uendislibellus。

⑥这本书于1532年被翻译成英文,1537年被翻译成

法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参见

ErasmedeRotterdam,LaCivilitépuérile,拉法双文,Al

cideBonneau翻译主编,Paris:IsidoreLisieux,1877。

⑦瑐瑨瑓瑡瑓瑨瑔瑠参见 WilliamHarrisonWoodward,Desiderius

Erasmusconcerningtheaim andmethodofeducation,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04,pp.73,

89,88,81,80.

⑧伊拉斯谟 《儿童礼仪》来源于西塞罗 《论义务》

(DeOfficiis)、布鲁达克 《论儿童教育》(Deliberorum

educatione)及 DyonisiusCato《致儿子伦理对句》

(Distichademoribusadfilium)等。

⑨美国学者 Tracy指出,没有发现伊拉斯谟读过 《教

育六卷》的根据。参见JamesD.Tracy,Thegrowthofa

mind,Genève:LibrairieDroz,1972,p.63。不过,不

能排除伊拉斯谟读过维基欧的可能性。

⑩Delbrel,LesJésuitesetlaPédagogieauXVIesiècle,

Paris:Picard,1894,p.32.

瑏瑡AntoniJ.erler,GutenbergComestoJapan:TheJes

uits&theFirstITRevolutionoftheSixteenthCentury,

RicciInstitutePublicLectures,http://usfusfcaedu/

ricci/events/Ucerlerpdf.

瑏瑢哥本哈根DetKongligeBibliotek有一份,里斯本Bib

liotecadaAjuda也保存了一份。本文使用澳门文化局

出版的影印本 Bonifacius,ChristianiPueriInstitutio

(1588),EdioanastáticadoexemplardaBibliotecada

AjudaemLisboacomunestudoprévioporManuelCadafaz

deMatos,Macao:InstitutoCulturaldeMacao,1988。

瑏瑣除 Kawamura外,也可以参见很简略的介绍:Jo

hannnesLaures,KirishitanBunko,Amanualofbooksand

documentsontheearlymissioninJapan,Tōkyō:Sophia

University,1957,pp.30-31.

瑏瑤增订本的封面上有 “附一卷及其它” (Cumlibri

unius&rerumaccessioneplurimarum)。

瑏瑥参见Humanism,Pedagogy,andLanguage.Alessandro

ValignanoandtheGlobalSignificanceofJuanBonifacio’s

WorkPrintedinMacao(1588),apaperdeliveredatthe

InternationalColloquiumentitled“Ohumanismolatinoeas

culturaslatinasdoExtremoOriente”,Macao:Inter-Uni

versityInstituteofMacau,January6-8,2005。

瑏瑦这个增订本在布尔戈斯 (Burgos)由 FelipeJunta出

版。参见 LaRioja图书馆的目录:http://bibliote

cavirtual.larioja.org。

瑏瑧KawamuraShinzō,第 3页,注释 13。JavierVergara

Ciordia,“LaedicióndeBurgosde1588delChristianipu

eriinstitutioadolescentia[e]queperfugium,obraclave

delhumanismojesuíticohispano,” inHistoriadela

educación,31(2012),p.102.

瑏瑨1586年的增订本有关于日本孩子的故事 (112r-

114及114r-115r)。

瑏瑩关于高一志著作的研究,参见梅谦立: 《晚明中西

伦理学的相遇:从<尼各马可伦理学 >到晚明 <修身

西学>》,台北: 《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

2011年,第39期,第103~145页; 《明清之际的友

谊政策》,《西学东渐研究》,第三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0年,第95~122页; 《西方政治观的东渐

———<达道纪言>中所表达的政治观》,广州:《中山

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晚明的西方修辞学和话

语团体的形成:以 〈达道纪言〉(1636年)为个案》,

《经典与解释》,2007年1月,第222~237页。

瑐瑠韩霖及段衮 (? ~1641年)共同校阅了 《童幼教

育》。我使用的 《童幼教育》版本来自于钟鸣旦等主

编: 《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卷,台

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第239~422页。

瑐瑡瑐瑧瑑瑡瑓瑧瑔瑩李弘祺: 《高一志和他的 <童幼教育 >:

明末耶稣会士有关伦理教育之中文著作研究之一》,

《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思想与文物交

流》,台北:淡江大学历史学系,1989年。

瑐瑢肖朗:《<童幼教育 >与明清之际西方儿童教育思

想的导入》,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921

Page 12: 晚明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 - philosophy.sysu.edu.cnphilosophy.sysu.edu.cn/docs/2016-11/20161103162329850613.pdf · 利文:MaffeoVegio;拉丁文:MaphaeusVegius)及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的教

版),2005年第5期。

瑐瑣黄文树:《第一本传入中国教育专著:〈童幼教育〉

论述》,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

1期。

瑐瑤费赖之错误地认为此书出版于1620年。参见 Louis

Pfister,Noticesbiographiquesetbibliographiquessurles

jésuitesdel'anciennemissiondeChine(1552-1773),vol.

1,Shanghai:Imprimeriedelamissioncatholique,1932,

p.93.

瑐瑥梅谦立:《理论哲学和修辞学两个不同交互方式》,

景海峰主编: 《拾薪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82页。

瑐瑦金文兵:《明末地方教化 “引耶入儒”的现实考虑

———耶稣会士高一志晚年译著 (1630~1640)背景初

探》,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

瑐瑩HenriBernard-Matre,Lesadaptationschinoisesd'ou

vrageseuropéens,MonumentaSerica,vol.10(1945),

pp.309-388;ContientengrandepartielaPhilosophia

MoraldePrincipesdeP.JuanTorres,MonumentaSerica,

vol.10(1945),p.336.

瑑瑠托雷斯 JuandeTorres,Philosophiamoraldeprincipes

(1596),XXV.2,p.934.

瑑瑢瑑瑦瑑瑧瑒瑡瑒瑣瑒瑦瑒瑨瑓瑢瑓瑤瑓瑦瑔瑡瑔瑢瑔瑥瑔瑨钟鸣旦等主编:《徐

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卷,第248、256、

258、260、260~261、259、263、268、269、250、

241~342、352、271、293页。

瑑瑣Plato,Laws,IV721a-b,VI785b;Aristotle,Poli

tics,VII,16,1335a。

瑑瑤Vegio,p.19:30-33。

瑑瑥Vegio,p.19:25-28。

瑑瑨第阿日搦 (DiogenesofSinope)。参见Plutarch,Edu

cationofChildren,Moralia,LoebClassicalLibraryedi

tion,1927,p.7.

瑑瑩参见MichelFoucault,TheUseofpleasures,NewYork:

Vintagebooks,p.122.

瑒瑠Vegio,p.18:24-26。

瑒瑢Vegio,p.21:1-5。

瑒瑤如法国中古证道大师德维崔 (JacobusaVitriaco,法

文:JacquesdeVitry)在 《向群众讲道》中有如下论

述:“据说,母狼把婴儿夺走并且哺乳他们。当他开

始站立和走路,她用她的脚碰孩子的头部,不允许他

站起来,而是要求他与野兽一样以四脚行走。”

瑒瑥Vegio,I.4,p.21:22-25。不过,在 《儿童教育》

中,伊拉斯谟没有提到这样的故事。

瑒瑧Vegio,p.20:15-16。《教之法第五》将同样的观

念归于柏拉图:“罢辣多大贤常戒乳母,勿使乱述虚

传及井市邪言”(钟鸣旦等主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

天主教文献》,第一卷,第281页)。

瑒瑩Vegio,I.4,p.23:27-28;p.24:1-2。伊拉斯谟

也强调乳母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质量;De

PuerisInstituendis,497B-498D;WilliamHarrisonWood

ward,DesideriusErasmusconcerningtheaimandmethod

ofeducation,p.193。

瑓瑠参见Vegio,I.4,p.21:6-18.

瑓瑣维基欧写道:“古代诗人称赞雅典人,因为所有希

腊人以法律规定孩子赡养父母,但是这一条款只适合

那些受到教育的子女”(Vegio,p.53:30-32)。

瑓瑥钟鸣旦等主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

第一卷,第266页。这个故事来源于 PlinytheElder,

TheNaturalHistory,BookVIII,Chapter54。

瑓瑩 《教之法第五》:“夫童?之心如未书素简,亲师之

舌如笔墨写书,必入之深而后存之久也” (钟鸣旦等

主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卷,第

279~280页)。柏拉图也使用蜡块的比喻来谈儿童教

育;TheLaws,VII:“Thechild,whilestillsoft,shallbe

moldedlikewax,andbekeptinswaddlingclothestillitis

twoyearsold.”

瑔瑣Vegio,Liber,II,CaputII,p.54:9-10。

瑔瑤DePuerisInstituendis,497F-498E,p.193。

瑔瑦钟鸣旦等主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

第一卷,第277页。维基欧也提出了这个故事 (Liber,

II,caputVI,p.61:26-29)。

瑔瑧DePuerisInstituendis499C-500A,p.196。

瑖瑠韩霖:《铎书·教训子孙》,钟鸣旦等主编:《徐家

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二卷,台北:辅仁大

学神学院,1996年,第716~725页。

作者简介:梅谦立 (ThierryMeynard),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

[责任编辑 陈子先]

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