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藝術評論第二十六期 3169 (民國一○三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1 ARTS REVIEW, NO. 26, pp.31–69 (2014)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SSN: 1015-624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 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劉蕙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本研究以框架理論分析《夢想家》的爭議性事件,如何透過媒體建構來影響 民眾的認知。在分析《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等四 報在事件爭議近三個月中的報導內容後發現,原為藝文本質的《夢想家》事件, 媒體卻以「衍生政治議題」框架及「連結社會現象」框架來建構它,究其因,此 事件發生恰逢 2012 年大選期間,兩黨政治人物均將議題升高作為選舉交鋒的主 題。在消息來源的引述上,民進黨人士遠多於其他,成為主要的議題建構者及主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 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之 …academic.tnua.edu.tw/upload/files/publish/book/e26/26-2.pdf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 Upload
    others

  • View
    2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藝術評論第二十六期 頁 31-69(民國一○三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1 ARTS REVIEW, NO. 26, pp.31–69 (2014)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SSN: 1015-624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

    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之個案研究

    劉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劉蕙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本研究以框架理論分析《夢想家》的爭議性事件,如何透過媒體建構來影響

    民眾的認知。在分析《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等四

    報在事件爭議近三個月中的報導內容後發現,原為藝文本質的《夢想家》事件,

    媒體卻以「衍生政治議題」框架及「連結社會現象」框架來建構它,究其因,此

    事件發生恰逢 2012 年大選期間,兩黨政治人物均將議題升高作為選舉交鋒的主

    題。在消息來源的引述上,民進黨人士遠多於其他,成為主要的議題建構者及主

  • 32 劉秢錞 劉蕙苓

     

    導者,事件主角文建會及表演工作坊反而在媒體上的發言較少,使得媒體論述傾

    斜。最後,本研究亦提供藝文領域公共關係實務中議題建構與管理的省思。

    關鍵詞:爭議性藝文事件、框架、夢想家、議題建構

    收稿日期:2013.09.23;通過日期:2013.11.21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33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溝通是組織對外維繫關係、塑造形象及危機處理時的重要工具,也是公共

    關係的核心課題(Grunig and Hunt 1984)。以營利為主的企業因必須對消費者及

    其他利害關係人負責,向來重視公共關係及媒體報導,相關的研究亦多;而近年

    來,非營利組織亦逐漸重視公共關係,因為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有限,為達成公共

    目的,必須打開知名度,方能拓展社會資源。透過媒體的報導及對外溝通所建立

    的形象,將有助於組織業務的推動及外界的支持(孫秀蕙 2009)。

    大部分的藝文機構都是非營利組織,它們利用媒體宣傳希望增加票房

    (Kotler and Scheff 1997)。雖然藝文訊息向來不是主流媒體的重頭戲,但自 2010

    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通過,朝野開始大力推動文創產業起,相關的藝文活

    動已愈來愈多,見諸於媒體的報導也趨於多元,透過媒體進行溝通乃成為文化行

    政單位重要的施政手段,也是藝文組織爭取能見度的方式之一。此亦成為公共關

    係研究中一項值得持續關注的領域。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愈趨複雜,藝文訊息在媒體上已不單純只是展演報導,

    相關事件涉入公共領域引發討論的情形,亦開始見諸版面。例如:2002 年 6 月

    華山藝文特區發生「搖頭丸事件」,民意代表進入園區會勘與藝術家發生爭執,

    媒體報導對於「尊重藝術創作」或「藝術不該超出公民義務」曾有所討論(蔡惠

    萍 2002)。研究顯示,媒體在爭議事件中所建構的新聞真實面貌,影響著閱聽大

    眾的認知與理解(Gitlin 1980; Lang and Lang 1984),而在爭議事件中的當事人亦

    可能面臨危機,媒體如何建構議題影響著組織危機處理的方向,使我們不得不對

    此更為關注。

  • 34 劉秢錞 劉蕙苓

     

    二、研究背景與目的

    2011 年 10 月起發生的《夢想家》事件,因經費高達 2 億多元及招標方式爭

    議,是少數被媒體持續關注達數個月的藝文爭議事件,正好提供我們觀察媒體如

    何建構藝文事件,以及藝文組織在爭議中如何回應並掌握發言權的個案。

    政府為慶祝建國一百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一系列為國慶生的藝文

    活動,其中,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大型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即為此系列的高潮,

    於 2011 年 10 月 10 日及 11 日在臺中市的圓滿戶外劇場演出。事後,藝文界人士

    鴻鴻及《中國時報》記者林采韻先後在「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上,1 針對其內

    容及形式提出批評與討論,並引發網友熱烈回應,此事件在尚未見諸大眾媒體

    時,已成為藝文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隨後,國家文藝獎得主曾道雄在 2011 年 10 月 31 日於《自由時報》發表專

    文〈令人毛骨悚然的兩億一千五百萬〉一文(曾道雄 2011),批評此劇的製作經

    費高達 2.15 億元,乃國家文化資源濫用及嚴重分配不均;11 月 1 日由民進黨民

    意代表召開記者會抨擊此劇兩天燒掉 2 億多元,有規避法規、圖利特定廠商之

    嫌;自此,《夢想家》已不單純是音樂劇,而成為一爭議性藝文事件,並在主流

    媒體上引起較多篇幅且持續性的報導。藝文界人士在 11 月 17 日發動連署「藝文

    界對臺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並成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要求文建會

    主委盛治仁下台以示負責;11 月 18 日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請辭獲准,適逢 2012

    年總統大選期間,該處並在 2011 年底舉辦「文化界提問總統候選人」活動,邀

    請三位總統候選人說明未來的文化政策。此事件直到總統大選後媒體大篇幅報導

    才告一段落,並在 2012 年 9 月 4 日由臺北地檢署以未涉及刑事責任簽結。

    1 參見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76。下載日期:2012 年 1 月 20 日。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35

     

    這個藝文爭議事件是當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表演工作坊所面臨的

    組織危機,其間各領域人士爭相在媒體中發言表達對此事的看法,使其成為藝文

    議題進入公共領域探究其如何轉變的重要個案。本研究擬透過系統性的分析來了

    解媒體如何建構夢想家事件,以及各相關消息來源如何在文本上相互競爭進而被

    媒體引用的情形,藉此提供非營利組織在公關領域中更多的實證資料及實務建

    議。

    貳、文獻探討

    一、藝文組織與公共關係

    藝文組織具有非營利組織的特性,在爭取社會資源的前提下,公共關係的任

    務包括出版、募款、招募志工、遊說及建立媒體關係(孫秀蕙 2009)。Kolter

    與 Scheff(1997)指出,公關費用比廣告低,透過公關活動與操作,有利於幫

    助觀眾了解藝術形式及與內涵,透過公共關係可以協助藝術組織改變形象及建立

    知名度。劉蕙苓(2011)亦指出,藝術領域的公關係應含括形象管理、關係管理

    及危機管理。雖然公共關係對藝文團體很重要,McDonald 與 Harrison(2001)

    針對澳洲表演藝術組織的研究顯示,由於藝文組織的資源有限,公共關係成為他

    們行銷的最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工具。不過,以此出發的研究並不多見,以國

    內散見的幾篇研究來看,大約有幾個方向,其一是對藝文組織公共關係策略的研

    究,且從中發現建立良好的媒體關係是十分重要的策略(張雪芳 2006;張愛晶

    2004;鍾易真 2009)。但是,媒體因其組織營利導向,記者對於藝術環境與公關

    宣傳的作法,不見得抱持樂觀態度(羅皓恩 2000)。另外,也有論文是從記者與

    消息來源的關係出發,探究藝文組織與記者之間的互動模式(莊克仁 2000;羅

  • 36 劉秢錞 劉蕙苓

     

    皓恩 2000)。

    既然公共關係對藝文市場的拓展很重要,為什麼相關的研究卻不多見呢?究

    其原因,可能是公共關係被視為藝文行銷的一種工具,而被納入藝術行銷的研究

    領域之中,例如:Kolter 與 Scheff(1997)、Bernstein(2007)及 McDonald 與

    Harrison(2001)在論及表演藝術行銷的觀點,均出自此脈絡。這也和公共關係

    的整合行銷學派發展相吻合。2 然而,臧國仁與鍾蔚文(1997)認為,公共關係

    研究常將媒體只視為「新聞宣傳」或「新聞發布」的管道或是行銷工具,忽視了

    媒體是社會議題的競爭場域,更是各種社會框架相互競爭進入的公共領域,組織

    或個人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爭取在媒體上解釋事件的主導權,因此,對媒體框架進

    行分析,可以使公關人員從社會的眾多論述中選擇適合組織的框架,以在媒體中

    取得優勢的發言權。

    換言之,框架理論提供了另一種看待公共關係的視角,使我們能在藝文組織

    與媒體關係研究上,有更深層的意義,而非只停留在「維持良好關係」上,可進

    一步思索如何設定議題、管理議題,甚而能主導議題。

    二、框架理論的脈絡與內涵

    框架(frame)源自於Goffman(1974)對於人們解讀社會情境的心理架構,

    即一種觀察事物的世界觀,人們以此整合訊息,瞭解外在世界,也就是觀察世界

    的「鏡頭」(臧國仁 1999;Tankard, Hendricko, Silberman, Nliss, and Ghanem

    2 黃懿慧(1999)將公共關係分成三個學派:其一是管理學派,將公共關係視為溝通管理;其二是語藝學派,著重在對公關中的說什麼如何說等進行研究;其三是整合行銷學派,乃

    源自於西北大學的整合傳播工作小組,主張公共關係應從行銷推廣的角度來傳遞訊息以服

    務消費者。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37

     

    1991)。Van Gorps(2010)認為,框架是記者執行任務的工具箱,透過此將事件

    轉化成新聞。媒體在議題形成過程中至為重要,透過它引起大眾關注,同時,媒

    體也成為各種社會團體或組織及不同意識型態相互競爭,以對社會真實建構主導

    定義的場域。

    框架研究自 1980 年代起廣為傳播學界使用作為分析媒體建構的重要工具,

    它的分析方式及取徑多樣,例如:Tankard 等人(1991)的框架清單分析方式,

    從 11 種媒體內容框架機制來尋找框架清單;Gamson 與 Modigliani(1989)提出

    「媒介包裹」(media package),其中的「包裹」賦予議題意義,使相關的事件有

    意義或正當性,同時藉由不同的濃縮象徵符號,像速記般可以看出其核心意義及

    立場。他們建議透過媒體內容中的隱喻、例證、標語等八種裝置來瞭解媒介如何

    包裹、框限了議題。Van Gorp(2007)則在 Gamson 與 Modigliani 的基礎上,進

    一步提出了一個更為複雜的矩陣模型分析架構,透過此模型來瞭解框架化背後隱

    晦的文化現象。

    從框架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非常多,其結果多半支持了媒體透過選擇、強調、

    排除及闡述等手法來建構議題(陳韻如 2011;謝君蔚、徐美苓 2011;Gamson and

    Modigliani 1989; Gitlin 1980; Van Gorp 2007)。臧國仁與鍾蔚文(1997)以陳水扁

    在臺北市長任內拆遷 14、15 號公園預定地地上違建戶的個案為例,研究發現在

    此事件中,組織或社運團體所選擇的框架如果與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相符,便容

    易引起共鳴,進而產生社會動員的效果。他們也建議,公關人員應從「媒體運作」

    的角度轉向「媒介框架」策略,才能掌握議題主導權。相關的研究可見諸 Hieber

    (2003)分析美國政府如何設定框架來主導媒體對伊拉克戰爭報導的偏向;Park

    與 Reber(2010)分析美國三大醫療協會如何在新聞發布中設定議題框架將健康

    議題導入社會責任訴求。

    公共關係領域中,危機處理是重要課題,危機常引起媒體正、反立場的報導,

  • 38 劉秢錞 劉蕙苓

     

    形成爭議性事件或議題。因此,在爭議性事件中,分析媒體框架有助於釐清媒體

    報導的重心,提供組織採取合適的危機處理策略。在爭議性事件的框架研究中,

    最經典的應是 Gitlin(1980)對於左派學生運動的研究發現:記者習慣以官方立

    場詮釋學生運動的社會意義,將學生的立場以「瑣碎化」、「極端化」、「強調內在

    歧見」、「邊緣化」、「低估遊行人數」及「貶低運動影響力」等六項框架來呈現。

    Gamson 與 Modigliani(1989)研究發現,媒體對核電的詮釋有七種不同框架,

    包括「進步」、「公共責任」、「能源獨立」、「邪惡的妥協」、「逃離」、「成本入不敷

    出」及「軟性手法」等七種。研究顯示,爭議性事件進入公共領域,不同的媒體

    亦存在著不同的偏向(Oliver and Meyer 1999),但不見得代表媒體會因此呈現多

    元的框架(Gamson and Modigliani 1989),社會文化與政治因素的影響仍不可忽

    視(Carragee and Roefs 2004; Van Gorps 2010)。因此,Tankard(2001)認為,媒

    體常以它喜歡的某種特定形式來框架議題,而不明示偏見;其結果即是減少了某

    些聲音,強化了另一些論述,久而久之,在爭議議題中,總是會發現在媒體報導

    中,某些框架取得了優勢。

    循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是:在《夢想家》事件報導中,媒體使用哪些框

    架?不同媒體的框架是否有差異?

    三、消息來源與框架競爭

    除了對於媒體如何弱化或強化某些論述的研究結果之外,另一個觀察框架的

    方向即是分析在媒體內容中消息來源的發言。媒體與消息來源的關係以 Gans

    (1979)的形容最為經典,他認為兩者就像在舞會中跳探戈的男女,雙方要在進

    退之間互動,彼此相互影響。追溯記者與消息來源的研究,早在 1960 年代,Gieber

    與 Johnson(1961)即曾針對跑市府路線的記者與其採訪對象的互動關係,提出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39

     

    了三種模式:各自獨立、彼此合作及同化。後續的研究又增補了「交換關係」,

    意指雙方既依賴又試圖操空對方,互相競爭資訊交換的主導權(喻靖媛、臧國仁

    1995)。

    Hall(1980)以「再現」(representation)的觀點來看待媒體以特定方式生產

    且定義真實的問題,特別是消息來源所傳達之訊息代表著某種階級的意識型態與

    觀點。1980 年代起,針對消息來源的研究都以分析其背景為主,進而發現媒體

    慣於使用官方、專家菁英言論(鄭瑞城 1991;Sigal 1973),一般市民的意見鮮

    少被採用。但在晚近對於爭議事件或社會運動的新聞研究中卻發現,非官方來源

    也有在媒體上主導議題的能力(葉瓊瑜 1995),這些消息來源透過框架競爭爭取

    建構議題的主導權。

    消息來源要能在媒體中主導議題,可以從它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觀察。鄭瑞

    城與陳雪雲(1991)及陳雪雲(1991)分析解嚴前後不同時期的黨外抗爭中,消

    息來源在媒體上活動的角色,將之區分為三類:處理者、行動者及第三者。其中,

    處理者指的是在社會運動中制度化程度高的介入者,擁有組織資源的優勢,使其

    便於近用媒體對事件加以定義,例如:政府與企業;行動者乃行動發起者,相對

    於前者乃屬於制度化程度低的社運介入者,例如:社運團體或其他非政府組織;

    第三者指的是非上述兩類與事件直接相關的人,而是對事件加以評論之人。結果

    發現,第三者是媒體最常引用的消息來源,其次是處理者,而發起行動的行動者

    被引用的次數反而最少。楊韶彧(1993)修改陳雪雲(1991)對消息來源的分類,

    將消息來源分成界定者(處理者)、抗爭者(行動者)及第三者,檢視核四建廠

    爭議中議題建構的過程,研究結果大體上支持過去的看法,第三者與界定者被媒

    體引用的比例大於抗爭者。

    第三者明明是事件不相干的人,為什麼會得到媒體這麼多的青睞呢?鄭瑞城

    (1991)發現,這些第三者通常都由學者專家及一般民眾構成,他們大多支持權

  • 40 劉秢錞 劉蕙苓

     

    力中心與國家機器,在特殊事件中,他們近用媒體的機率大,其原因可能是媒體

    想呈現假象的中立者,形成對行動者的輿論壓力,但媒體仍然支持主流意識。不

    過,這些研究的年代都在 1990 年代,當時臺灣媒體的競爭環境不若現在激烈。

    2000 年後,市場導向新聞(market driven journalism)興起,媒體向市場靠攏,

    以吸引閱聽眾為產製新聞主要考量時,對於爭議性議題的建構是否會有所不同,

    使不同背景的消息來源在建構主導權力上產生變化?值得進一步探究。

    此外,要討論消息來源的議題建構,還必須同時關照消息來源對議題的立

    場。因為消息來源對議題的態度,代表了他們在媒體中對議題的定義與框架(楊

    韶彧 1993)。研究顯示,在爭議事件的報導中,政府官員常持贊成的正面立場;

    反之,行動者常持反對立場(黃慧新 2003)。但是,第三者的立場為何?是否必

    然是中立?如果過去的研究顯示,在爭議事件中,第三者常成為主要消息來源,

    那麼他所持的立場為何?這些都是我們觀察爭議性事件議題建構的重要面向。本

    研究擬從立場與角色的相互比較進一步深化消息來源對議題建構的影響。

    循此,本研究第二至四研究問題如下:

    研究問題二:在《夢想家》事件中採取哪些消息來源?不同媒體是否有差異?

    研究問題三:在消息來源競爭過程中,主要消息來源的角色為何?其立場為

    何?

    研究問題四:在議題建構過程中,框架與消息來源的關係為何?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框架分析進行報紙對《夢想家》事件的報導分析,如前所述,框架

    分析法取徑多元,各有優缺點,Tankard 等人(1991)所提出的「框架清單」取向

    (the list of frames approach)在制定框架的步驟上架構上,較為清晰明瞭並具備客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41

     

    觀性,在眾多框架研究中為較多人所採用,故本研究亦採此取徑。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與樣本

    本研究以 2011 年 10 月 10 日《夢想家》在臺中首演作為起始點,至 2012

    年 1 月 31 日總統大選後為終止。雖然此案在 2012 年 9 月才由檢方簽結,但卻以

    此段時間的報導密集且爭議性議題居多。樣本選擇則以《聯合報》、《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等四大報為主,此四家報紙居臺灣發行量前四位,

    報導的內容影響性較大,且其政黨立場偏好各異,亦較能兼顧言論之多元。研究

    者先分別在其資料庫中以「夢想家」為關鍵字進行搜尋,在刪去無關的新聞後,

    共取得有效樣本 535 則。

    二、研究步驟與類目建構

    本文從《夢想家》新聞事件的文本內容中,以「標題」、「次標題」、「導言」、

    「消息來源」、「引述」等 11 種可作為框架的機制,來定義文本中的框架。先抽

    取小規模樣本仔細觀察每則新聞中的主框架與次框架,並記錄成一個框架清單,

    再逐步修改並清楚定義直到窮盡。

    本研究以「則」為分析單位,類目說明如下:

    1.新聞性質類目:區分成純新聞、專題報導、評論、民眾投書及其他。

    2.新聞框架類目:依上述的框架清單方法歸納出六類:

    (1)評述展演內容:報導此演出相關的活動及評論,其中又可分為「宣揚展

    演活動」及「評論藝術性」。

    (2)衍生政治議題:報導中明顯以政治角度切入,將《夢想家》連結至政治

  • 42 劉秢錞 劉蕙苓

     

    層次及選舉操作等。其中,又可區分為三個子框架:選舉議題、政治責

    任、政府施政不彰

    (3)討論文化議題:報導中從事件出發引申討論藝術文化政策、資源分配不

    均等面向相關報導。又可分成兩個子框架:檢討文化政策、資源分配不

    均。

    (4)連結社會現象:報導中以《夢想家》展演經費過高,與政府在施政上或

    社會上同一期的類似社會現象一同並置討論。其中,又可分成兩個子框

    架:其他展演活動、其他社會事件

    (5)展演弊案疑雲:報導中以弊案為切入,招標過程疑慮、經費流向及調查

    程序。其中,可再分成兩個子框架:司法程序、招標疑慮與經費流向。

    3.消息來源類目: 消息來源參考過去研究基礎及前測所得分成 11 類,包括

    文建會、表演工作坊、建國百年基金會、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其他藝文組織

    (含個人)、國民黨、民進黨、一般民眾、其他政府單位、其他學者專家及其他。

    (1)主要消息來源:以新聞內容中引述最多的來源為標準,如篇幅相當,則

    以第一個引述的來源為主。

    (2)主要消息來源角色:本研究修改陳雪雲(1991)對消息來源角色的劃分,

    分為「處理者」、「抗爭者」、「行動者」、「第三者」及「其他」五類。

    (3)主要消息來源立場:指報導中主要消息來源的發言對《夢想家》事件的

    立場與評價,分為正面、負面、中立。

    三、信度檢驗

    本研究有兩位編碼者,經反覆討論後,挑選樣本的十分之一新聞進行前測信

    度檢驗,各類目之相互同意度分別是:新聞性質.95、新聞框架.9、主要消息來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43

     

    源.85、主要消息來源角色.9、主要消息來源立場.93,經計算六類目的平均信度

    為.95,均達.8 以上,符合內容分析的信度原則(王石番 1989)。

    肆、資料分析

    一、《夢想家》事件的報導與新聞性質

    在 535 個樣本中,對於《夢想家》事件的報導以《自由時報》最多,共 283

    則,占全部新聞則數的 52.8%;其次為《聯合報》,有 104 則,佔 19.4%;第三

    為《中國時報》,共 98 則,佔 18.3%;最少則為《蘋果日報》,佔總則數的 9.5%。

    見表 1。

    表 1 《夢想家》新聞分布

    報 別 則 數(%)

    聯合報 104(19.4)

    自由時報 283(52.8)

    中國時報 97(18.3)

    蘋果日報 51(9.5)

    總計 535(100)

    就新聞性質而言,以「純新聞」進行報導的方式比例為最高,在 536 則樣本

    中,共計 326 則,佔 60.8%;其次為「民眾投書/民意論壇」,佔總體 17.7%;

    第三則為「社論/評論/專欄」,佔 17.2%;第四為「專題報導/專訪/系列報

    導」,佔 3.9%;最末為「其他」,佔 0.4%。見表 2。

  • 44 劉秢錞 劉蕙苓

     

    表 2 《夢想家》新聞報導性質分布

    報別(%)

    報導性質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總則數

    純新聞 74(71.2) 62(63.3) 166(58.7) 24(47.1) 326(60.9)

    專題報導 1(1) 5(6.1) 14(4.9) 0(0) 20(3.7)

    社論/評論/專欄 8(7.7) 17(17.3) 40(14.1) 27(52.9) 92(17.2)

    民眾投書/民意論壇 21(20.2) 11(11.2) 63(22.3) 0(0) 95(17.8)

    其他 0(0) 2(2) 0(0) 0(0) 2(0.4)

    總計 104(100) 97(100) 283(100) 51(100) 535(100)

    二、《夢想家》事件的報導框架

    為了瞭解各報報導的框架,本研究以純新聞及專題兩類、共 346 則新聞,進

    行分析。選擇此兩類新聞的原因是因它們均為記者採訪撰寫,較能看出媒體框架

    的變化。經分析後發現,在各報針對《夢想家》事件所運用的「主框架」中,以

    「衍生政治議題」框架最多,共計 133 則,佔 38.4%;「連結社會現象」為第二,

    共 71 則佔 20.5%;第三則為「展演弊案疑雲」,共 65 則佔 18.8%(如表 3)。進

    一步就四家報紙比較可以發現,雖然四報的第一名均是「衍生政治議題」,但是

    在第二、第三名的框架上仍有差異,其中,《中國時報》的「討論文化議題」與

    「展演弊案疑雲」並列第二,是四報中較側重文化議題者,而《蘋果日報》對「評

    述展演內容」也給予相當篇幅(如表 3)。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45

     

    表 3 四報運用之框架排名前三位之分布

    報別(%)

    主框架名次 聯 合 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第一名 衍生政治議題

    (49.3)

    衍生政治議題

    (26.9)

    衍生政治議題

    (38.9)

    衍生政治議題

    (33.3)

    第二名 展演弊案疑雲

    (18.7)

    連結社會現象

    (20.8)

    連結社會現象

    (20.8)

    第三名 連結社會現象

    (16.0)

    討論文化議題

    &

    展演弊案疑雲

    (23.9)

    展演弊案疑雲

    (17.2)

    展演弊案疑雲

    (16.7)

    再就次框架而言,以扣聯「選舉議題」最多,共 86 則佔 24.9%;其次為「連

    結其他社會事件」共 38 則佔 11%;「招標過程疑慮」第三,共 36 則佔 10.4%。

    以報別來看,除《蘋果日報》以「政治責任」為第一之外,其他三報均以扣聯「選

    舉議題」最多,《中國時報》的「檢討文化政策」也與「選舉議題」並列第一。

    但次多者各報略有不同,《自由時報》側重在將《夢想家》與「其他展演/文創

    活動」相連結,《聯合報》則側重在「政治責任」,《中國時報》則是「司法程序」

    (如表 4)。

  • 46 劉秢錞 劉蕙苓

     

    表 4 《夢想家》事件新聞框架與四報次數分配

    報 別 頻 次(%) 主框架

    次 框 架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總數(%)

    宣揚演出活動 3

    (4.0)4

    (6.0)3

    (1.6)2

    (15.4) 12

    (3.5)

    評論演出藝術性 2

    (2.7)0

    (0.0)5

    (2.8)2

    (25) 9

    (2.6)

    容 小計 5

    (6.7)4

    (6.0)8

    (4.4)8

    (16.7) 21

    (6.1)

    選舉議題 25

    (33.3)14

    (20.9)44

    (24.44)3

    (12.5) 86

    (24.9)

    政治責任 12

    (16.0)4

    (6.0)11

    (6.1)4

    (16.7) 31

    (9.0)

    政府施政不彰 0

    (0.0)0

    (0.0)15

    (8.3)1

    (4.2) 16

    (4.6)

    題 小計

    37(49.3)

    18(26.9)

    70(38.9)

    8 (33.3)

    133 (38.4)

    檢討文化政策 7

    (9.3)14

    (20.9)8

    (4.4)1

    (4.2) 30

    (8.7)

    資源分配不均 0

    (0.0)2

    (3.0)17

    (9.4)2

    (8.3) 21

    (6.1)

    題 小計 7

    (9.3)16

    (23.9)25

    (13.9)3

    (12.5) 51

    (14.7)

    其他展演/ 文創活動

    5(6.7)

    5(7.5)

    22(12.2)

    1 (4.2)

    33 (9.5)

    其他社會事件 7

    (9.3)6

    (9.0)21

    (11.7)4

    (16.7) 38

    (11.0)

    象 小計 12

    (16.0)11

    (16.4)43

    (23.9)5

    (20.8) 71

    (20.5)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47

     

    司法程序 4

    (5.3)7

    (10.4)5

    (2.8)2

    (8.3) 18

    (3.9)

    招標過程疑慮 6

    (8.0)6

    (10.0)22

    (12.2)2

    (8.3) 36

    (10.4)

    質疑經費流向 4

    (5.3)3

    (4.5)4

    (2.2)0

    (0) 11

    (2.6)

    雲 小計

    14(18.7)

    16(23.9)

    31(17.2)

    4 (16.7)

    65 (18.8)

    他 0

    (12.5)2

    (50)3

    (37.5)0

    (12.5) 5

    (1.5) 總

    計 75

    (100)67

    (19.4)180

    (52.0)24

    (6.9) 346

    (100)

    由此可知,《夢想家》事件中媒體編織的事實是以「衍生政治議題」為主,

    輔以「弊案」,再將之與其他社會現象相連結,卻忽略了《夢想家》藝文議題的

    爭議本質。進一步檢視新聞的內容可以發現,《夢想家》事件之所以成為媒體使

    用政治性框架報導的原因,乃在於適逢 2012 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兩黨對峙情

    勢明顯,執政黨的任何施政疏失都容易成為在野黨攻擊的目標。向來冷門的藝術

    文化活動卻因經費爭議,而升高成政治與選舉操作。以下兩則報導即是典型的政

    治議題框架:

    民進黨團幹事長蔡煌瑯指出,整個建百活動花了近 32 億元的政府預

    算,根本就是一筆糊塗帳,耗資逾 2 億元的「夢想家」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所有的活動可以說是浪費、浮濫編列預算、亂花預算,也成為國民黨輔選

    的工具。(自由時報,2011 年 11 月 25)

    內閣部會近來連番凸槌,從農委會、教育部、勞委會直到文建會,後

  • 48 劉秢錞 劉蕙苓

     

    院頻頻失火,確實讓府院窮於應付。府院高層會商後研判,老農津貼有解

    套方案,教育政策屬宣導不周、無薪假是大環境所致,唯獨《夢想家》無

    解,竟成府院一場噩夢。……即使府院已釋出訊息,盛治仁卻遲遲無法「心

    領神會」,迫使吳揆親上火線,十六日利用媒體專訪拋出《夢想家》兩天花

    兩億「令我感到很驚訝、很不捨」,弦外之音就是要盛請辭下台。(中國時

    報,2011 年 11 月 19 日)

    不但選舉期間升高了這項議題的敏感度,《夢想家》音樂劇的經費預算及招

    標方式也都成為爭議的焦點,因而不斷地被質疑其間是否有圖利之嫌。

    民進黨發言人梁文傑、林俊憲昨天再度質疑建國百年夢想家音樂劇涉

    及不法,不僅賴聲川妻子丁乃竺是建國百年活動籌備委員會委員,去年 12

    月由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獲得創意設計標後,一月表演工作坊就邀請自家

    出身或經常合作的 道具、舞台、製作、燈光廠商到臺中勘察場地,相關廠

    商在 5 月後陸續得標,質疑這是「那一夜我們分了兩億!」(自由時報,2011

    年 11 月 8 日)

    《夢想家》爭議持續延燒!民進黨發言人莊瑞雄質疑前文建會主委盛

    治仁在《夢想家》標案決標前,即於國民黨中常會向總統馬英九、行政院

    長吳敦義報告百年活動,全案根本由馬英九拍板定案,拿國家公帑內定圖

    利賴聲川,昨赴臺北地檢署告發馬、吳涉嫌貪汙治罪條例的圖利罪與洩密

    罪。(中國時報 2011 年 11 月 24 日)

    此外,也由於此項活動經費超過 2 億元,導致其他社會上的任何現象,只要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49

     

    涉及經費與預算時,都容易被記者及其他議題操作者將之連結成高經費的負面評

    價及社會觀感。例如:

    黃國書也說,國民黨馬政府以建國百年之名「亂燒錢」,像「夢想家」

    就燒掉兩億多,中市府要花 80 億元蓋「台灣塔」,同樣是「亂燒錢」,對這

    棟建物的國際競圖,他的評價是「醜死了」,如果真的花 80 億去蓋,不但

    花費是「夢想家」的 40 倍,「負面評價」恐怕也是「夢想家」的 40 倍。(自

    由時報,2011 年 11 月 24 日)

    民進黨市議員張宏陸召開記者會,指國民黨立委參選人江惠貞在擔任

    板橋市長四年任期內,舉辦多場音樂文化節活動,均由三家固定廠商得標,

    做法有如文建會「夢想家」音樂劇的翻版。(聯合報,2011 年 11 月 26 日)

    藝文事件的爭議原本應該回到藝文本質來討論,這也涉及文化政策的合理性

    與合宜性,然而,四大報中只有《中國時報》對此有較多的著墨,使用文化議題

    框架僅次於政治框架。

    藝文界人士十七日透過網路發動連署「藝文界對臺灣文化政策的九大

    要求」……,「《夢想家》爭議所帶出的,是對文化政策的檢討與期許!」

    鴻鴻表示,文化部掛牌營運在即,但文化政策卻依然空洞,「政治界早已把

    這個事件政治化,帶入藍綠鬥爭的框框」。

    連署宣言提出的九大要求中,第一項要求就是要求文建會主委盛治仁

    為不當政策下台。第二項要求是馬英九總統曾經承諾文化預算將從原來國

  • 50 劉秢錞 劉蕙苓

     

    家總預算的 1.3%提升至 4%,至今未能實現承諾。(中國時報,2011 年 11

    月 18 日)

    值得一提的是,《自由時報》雖然也有 25 則新聞以此為框架,就數量來說並

    不少,且比《中國時報》的 16 則要來得多,但相對於其他框架而言,在比例上

    仍不是最重要的前三個框架。這兩報向來對文化新聞較為重視,例如:《中國時

    報》每天均有一版的文化新聞版,《自由時報》一週中也有三到四天是以全版方

    式呈現文化新聞,因而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從藝文的觀點來討論《夢想家》事件。

    然而,《自由時報》因在「衍生政治議題」、「連結社會現象」及「展演弊案疑雲」

    等三個框架的比重較高,未能突顯原有重視藝文新聞的報導,其原因可能是該報

    向來以監督執政黨為任務,對大選期間執政黨有此施政爭議,而將之擴而大之。

    三、《夢想家》事件中的消息來源

    分析媒體使用哪些人的談話,可以瞭解誰有最多的機會在媒體發聲,抑或建

    構議題,來主導媒體的報導方向。這在爭議性事件中尤其重要,因為議題的走向

    與評價將關乎民眾的認知與價值判斷。

    (一)消息來源背景

    在四報的 346 則純新聞與專題報導中,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及相關黨職人員被

    引用的次數最多,達 151 人次佔 28.8%,其次是國民黨民意代表及黨職人員,共

    79 人次佔 15.0%,其他政府單位居第三,共 57 人次佔 10.9%,而藝文團體則居

    第四位,共 56 人次佔 10.7%;事件的當事人文建會有 54 次佔 10.3%居第五、表

    演工作坊只有 21 次佔 4.0%(表 5)。這個結果對照前節的框架使用情形亦十分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51

     

    吻合,亦即,當《夢想家》的爭議升高成政治議題時,在媒體上主導發言的就不

    再是事件爭議的直接相關者,而由政治舞台上對峙雙方的政黨出場競爭。文建會

    以外的其他政府單位之所以居第三位,乃因爭議升高成馬政府的政治責任時,行

    政院或總統本人等高層單位頻頻發言,對此事進行定調、解釋,例如: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提及國慶晚會「夢想家」兩

    天花兩億元「令他感到很驚訝、很不捨」;吳揆也說,即使藝術無價,公務

    部門都應珍惜人民血汗錢,「我不會因一場夢想家就把盛治仁的貢獻打翻,

    但也不能掩飾夢想家有值得檢討的空間」。(中國時報,2011 年 11 月 17 日)

    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美玉提問,「夢想家事件造成文建會主委下台,大家

    開始反省文創產業流於商業化,文化部成立後將是什麼樣貌?」……馬英

    九在回答時坦承,夢想家音樂劇因製作成本較高,造成社會觀感不好,負

    責的部會首長已辭職,「我們也感到很遺憾」。但不要因為個案,就否定政

    府多年來的努力。(聯合報,2011 年 12 月 4 日)

    表 5 《夢想家》新聞消息來源發言次數分布

    頻次/名次 消息來源

    則 數(%) 名次

    文建會 54(10.3) 5

    表演工作坊 21(4) 9

    建國百年基金會 2(0.4) 10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 22(4.2) 8

    其他藝文團隊/人士 56(10.7) 4

    國民黨 79(15) 2

  • 52 劉秢錞 劉蕙苓

     

    民進黨 151(28.8) 1

    一般民眾 22(4.2) 8

    其他政府單位 57(10.9) 3

    其他專家學者 25(4.8) 7

    其他 36(6.9) 6

    總計 525(100)

    而進一步比較各報的前三名消息來源的差異可以發現,發言次數在四報中最

    高的仍為「民進黨」;《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中,發言次數居第

    二位者皆為「國民黨」,而《自由時報》則為「其他藝文團隊/組織/人士」;各

    報在發言次數排序第三名的分布情形則較為分散,《聯合報》為「文建會」、《自

    由時報》是「國民黨」、《中國時報》為「其他政府單位」、《蘋果日報》則為「其

    他藝文團隊/組織/人士」和「其他政府單位」兩者並列(如表 6)。

    表 6 《夢想家》新聞各報消息來源發言次數分布

    報 別(%)

    消息來源 聯 合 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文建會 14(13.2) 11(12.6) 24(8.6) 5(9.3)

    表演工作坊 7(6.6) 6(6.9) 7(2.5) 1(1.9)

    建國百年基金會 2(1.9) 0(0) 0(0) 0(0)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 2(1.9) 6(6.9) 11(4) 3(5.6)

    其他藝文團隊/人士 4(3.8) 9(10.3) 36(12.9) 7(13)

    國民黨 21(19.8) 15(17.2) 34(12.2) 9(16.7)

    民進黨 36(34) 18(20.7) 87(31.3) 10(18.5)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53

     

    一般民眾 4(3.8) 1(1.1) 14(5) 3(5.6)

    其他政府單位 6(5.7) 12(13.8) 32(11.5) 7(13)

    其他專家學者 2(1.9) 4(4.6) 14(5.0) 5(9.3)

    其他 8(7.5) 5(5.7) 19(6.8) 4(7.4)

    總計 106(100) 87(100) 278(100) 54(100)

    (二)《夢想家》事件的主要消息來源

    媒體雖然引用不同的消息來源來呈現事件,但誰成為媒體的主要消息來源才

    是主導議題的重要關鍵,因此,進一步分析各報在報導中引用的主要消息來源,

    可以瞭解消息來源競逐進入公共領域的樣貌。整體而言,民進黨仍然是首要的

    主要消息來源,共有 119 則新聞佔近四成;其次,為藝文團體共 40 則佔 13.2%,

    國民黨居第三位共 34 則佔 11.2%,都遠不如民進黨的篇幅,而事件的當事人文

    建會居第四,共 22 則佔 7.2%。進一步分析各報的差異,雖然第一名均為民進

    黨,但第二名和第三名則各有差異,大體來說,除《聯合報》之外,其他三報

    的第二個主要消息來源均為藝文團體或國民黨。《聯合報》是四報中引用文建

    會成為主要消息來源比例最多者,從新聞的呈現中也可發現,當《夢想家》由

    民進黨召開記者會「質疑《夢想家》有浪費公帑、圖利廠商的弊端」,並發動

    一連串政治動作起,《聯合報》便常會針對這些質疑給予文建會相當篇幅的回

    應(如表 7、表 8)。

  • 54 劉秢錞 劉蕙苓

     

    表 7 《夢想家》新聞主要消息來源分布

    頻次/名次 主要消息來源

    則 數(%) 名次

    文建會 22(7.2) 4

    表演工作坊 13(4.3) 9

    建國百年基金會 1(0.3) 11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 14(4.6) 6

    其他藝文團隊/人士 40(13.2) 2

    國民黨 34(11.2) 3

    民進黨 119(39.1) 1

    一般民眾 14(4.6) 7

    其他政府單位 20(6.6) 5

    其他專家學者 13(4.3) 10

    其他 14(4.6) 7

    總計 304(100)

    表 8 四報主要消息來源前三名

    報別(%)

    來源名次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第一名 民進黨

    (43.9)

    民進黨

    (24.6)

    民進黨

    (43.8)

    民進黨

    (28.6)

    第二名 文建會

    (15.2)

    藝文團體與

    國民黨(14.0)

    藝文團體

    (15.0)

    藝文團體與

    國民黨(19.0)

    第三名 國民黨

    (13.6)

    國民黨

    (12.3)

    國民黨

    (8.1)

    文建會與其他

    (9.5)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55

     

    (三)消息來源角色與立場

    在爭議新聞中,媒體引用各方的消息來源雖在平衡多元意見,但爭議事件常

    因議題的正、反意見對立,抑或主要消息來源在事件中的角色及立場偏向,也會

    影響媒體框架的型塑及議題走向。在消息來源角色部分,整體而言,在此事件中,

    「第三者」的角色最多,共計 166 人次佔 54.6%,其次為「處理者」(20.4%)、「抗

    爭者」(13.5%)及「行動者」(11.5%)。這個結果和過去的研究相似,亦即,當

    媒體遇到爭議事件時,會傾向找與此事件非直接相關的專家或學者進行評論,以

    維持其形式中立的立場。不過,在《夢想家》事件中,還有個較特別的情形是,

    這事件爭議期間常被其他人引用成為抨擊社會現象的象徵符號,形成什麼浪費都

    和《夢想家》有關。各報的第一名也均為「第三者」,但第二名卻略有不同,《自

    由時報》並未與其他三報相同報導較多篇幅的「處理者」,甚而是四種角色中比

    例最低的,反而以「抗爭者」為第二名。「處理者」多半是以文建會、行政高層

    及執政黨為主的消息來源,他們對外界的質疑採取回應或危機處理策略。《自由

    時報》的「抗爭者」多為「民進黨」和「其他藝文團體(人士)」,他們質疑經費

    過高、招標過程有弊端。

    表 9 《夢想家》新聞主要消息來源角色分布

    報別

    角色 聯 合 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總 則 數

    處理者 26(39.4) 15(26.3) 16(10) 5(23.8) 62(20.4)

    抗爭者 7(10.6) 5(8.8) 27(16.9) 2(9.5) 41(13.5)

    行動者 3(4.5) 10(17.5) 18(11.3) 4(19.0) 35(11.5)

    第三者 30(45.5) 27(47.4) 99(61.9) 10(47.6) 166(54.6)

    總計 66(100) 57(100) 160(100) 21(100) 304(100)

  • 56 劉秢錞 劉蕙苓

     

    在主要消息來源的立場方面,整體而言,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都抱持著「負

    面」立場,持「中立」立場的有 24.7%,持「正面」肯定立場的受訪者只有 14.5%。

    而媒體上的言論與評價有如此懸殊的差距,不只是因為此事的爭議性,還涉及到

    議題主導權的競爭。如果進一步就各主要消息來源的立場來分析,可以發現負面

    立場大部分都是民進黨的民代與黨職人員,他們從事件的起始,即扮演抗爭與揭

    弊的角色,抑或從第三者的觀點對此事件多加批評,主導了媒體的議題與走向。

    至於事件當事者的文建會及表演工作坊在媒體上的發言,有八成以上均在為此事

    澄清與辯護,並肯定《夢想家》的創作過程,但因發言次數少,反而在議題的競

    逐上呈現弱勢(如表 10)。

    表 10 《夢想家》新聞主要消息來源及其立場分布

    立場(%)

    主要消息來源 正 面 負 面 中 立 總 計

    文建會 18(81.8) 0(0.0) 4(18.2) 22(100)

    表演工作坊 11(84.6) 0(0.0) 2(15.4) 13(100)

    建國百年基金會 1(100) 0(0.0) 0(0.0) 1(100)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 0(0.0) 12(85.7) 2(14.3) 14(100)

    其他藝文團隊/人士 1(2.5) 29(72.5) 10(25.0) 40(100)

    國民黨 10(29.4) 4(11.8) 20(58.8) 34(100)

    民進黨 0(0.0) 115(96.6) 4(3.4) 119(100)

    一般民眾 0(0.0) 12(85.7) 2(14.3) 14(100)

    其他政府單位 0(0.0) 2(10.0) 18(90.0) 20(100)

    其他專家學者 0(0.0) 8(61.5) 5(38.5) 13(100)

    其他 3(21.4) 3(21.4) 8(57.1) 14(100)

    總計 43(14.5) 186(60.9) 75(24.7) 304(100)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57

     

    四、消息來源、角色、立場與框架

    在媒體議題建構的過程中,每個受訪者有意或無意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

    得媒體在呈現爭議性事件時產生了特定的偏向。本節將進一步分析在議題建構的

    過程中,誰扮演了哪些角色?他們如何建構了議題的框架?在消息來源與框架的

    交叉分析中可以發現,媒體最常使用的「衍生政治層次」框架,有超過一半引用

    了民進黨民代與黨職人員的談話與觀點,相對地,國民黨及黨職人員的言論雖居

    第二,但比例卻只有民進黨的一半;「連結社會現象」框架中,更有超過七成的

    民進黨人員成為此類新聞框架的主導者,換言之,由民進黨人士所建構的議題,

    是將《夢想家》事件從升高層次為選舉期間政治性的討論,再水平式地橫向發展

    成與社會其他現象的連結,就連農委會取消三萬貧童免費鮮乳都可以和《夢想家》

    有關,民進黨民代痛批「《夢想家》2.1 億花費 足可供應貧童 21 年冬季鮮乳」(中

    國時報,2011 年 11 月 3 日)。不令人意外的是,「探究文化議題」的框架主要由

    藝文團隊及後來成立的「文化基金會籌備處」所主導,但與其他兩個框架相較,

    使用的發言次數較少,這也是因各報在框架使用上並未以此為主的原因(如表11)。

    表 11 各框架與主要消息來源的分布情形

    框架(%)

    主要消息來源

    評 述

    展演內容

    衍 生

    政治層次

    探 究

    文化議題

    連 結

    社會現象

    展 演

    弊案疑雲

    文建會 0(0.0) 8(8.6) 4(10.0) 1(2.0) 9(17.0)

    表演工作坊 3(37.5) 0(0.0) 1(2.5) 0(0.0) 9(17.0)

    建國百年基金會 1(12.5) 0(0.0) 0(0.0) 0(0.0) 0(0.0)

    文化基金會 籌備處

    0(0.0) 3(3.2) 10(25.0) 0(0.0) 1(1.9)

  • 58 劉秢錞 劉蕙苓

     

    其他藝文團隊 1(12.5) 7(7.5) 16(40.0) 9(18.4) 7(13.2)

    國民黨 1(12.5) 25(26.9) 5(12.5) 3(6.1) 0(0.0)

    民進黨 2(25.5) 50(53.8) 4(10.0) 36(73.5) 27(50.9)

    總計 8(100.0) 93(100.0) 40(100.0) 49(100.0) 53(100.0)

    從框架和主要消息來源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到,「第三者」針對「衍生政治層

    次」及「連結社會現象」兩個框架的發言明顯多於其他;「展演弊案疑雲」框架

    中,「處理者」與「抗爭者」雙方發言相當,可見「處理者」多半在處理「弊案」,

    其次是「政治」議題,對於《夢想家》文化議題的本身並沒有太深的著墨,也無

    力創造新的議題,使媒體框架比重能有所調整。而另一個和《夢想家》音樂劇內

    容本身相關的討論,則是呈現「處理者」和「第三者」相當的比例,從報紙內容

    來看可以發現,「第三者」所評論的內容大多呈現負面評價,而「處理者」則企

    圖從正面肯定此音樂劇的角度來平衡外界負面的印象。至於為什麼沒有「第三者」

    對此持正面評價呢?這是事件當事人在看待此議題時必須深思的(如表 12)。

    表 12 各框架與主要消息來源角色的分布情形

    框架(%)

    角 色

    評 述

    展演內容

    衍 生

    政治層次

    探 究

    文化議題

    連 結

    社會現象

    展 演

    弊案疑雲

    處理者 6(40.0) 26(24.1) 9(19.1) 2(2.9) 19(29.7)

    抗爭者 3(20.0) 7(6.5) 8(17.0) 2(2.9) 21(32.8)

    行動者 0(0.0) 4(3.7) 15(31.9) 3(4.3) 13(20.3)

    第三者 6(40.0) 71(65.7) 15(31.9) 62(89.9) 11(17.2)

    總計 15(100.0) 108(100.0) 47(100.0) 69(100.0) 64(100.0)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59

     

    伍、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從框架理論出發來探究媒體如何再現了《夢想家》事件。研究發現,

    媒體對於《夢想家》事件的報導,已脫離藝文的本質,而升高成與政治、社會相

    關的議題;在四大報中,均以「衍生政治議題」為最重要的報導框架,在次重要

    框架方面,雖各報略有不同,但「展演弊案疑雲」及「連結社會現象」都高過了

    「討論文化議題」。這個結果也證實了 Tankard(2001)所言,在爭議性議題中,

    媒體報導總是由某些框架取得了優勢。《夢想家》事件爭議的本質本為新聞價值

    中最吸引媒體的「衝突性」與弊案「懸疑性」,因而能引起媒體較大篇幅的報導,

    但將事件導向政治與社會面向討論,乃是因此事件發生的時間特殊。當時,正值

    2012 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倒數三個月的白熱化期間,朝野兩黨以敏感事件作

    為選擇操作議題,不但增加了此事件被報導的篇幅,也延長了它的報導生命週期。

    其次,就媒體引用消息來源的面向分析,各報均以民進黨人士為最重要的對

    象,顯見民進黨在此事件中掌握了較多的發言優勢,也導引了事件的新聞走向。

    這點並不因各報在政黨傾向偏好上有所差異,其原因是他們除了主動且搶先公開

    攻擊此事疑雲重重外,也透過兩個方式來主導議題:其一,在各種選舉造勢場合,

    由候選人不斷提及《夢想家》的爭議,藉以攻擊國民黨施政不當,主跑選舉新聞

    的記者雖非藝文路線,但在此「搭便車」的效益下,也不得不從此角度報導。其

    二,在立法院及各級地方議會質詢場合,民進黨人士觸及與預算相關且經費過高

    的案件時,均將其與《夢想家》連結,使「《夢想家》翻版」的名詞不斷地在媒

    體中出現。這兩點都充分掌握了記者採訪及選擇新聞的特性,因此,不論是立場

    偏綠的《自由時報》或偏藍的《聯合報》,在議題具高度新聞性與時效性的考量

  • 60 劉秢錞 劉蕙苓

     

    下,都不得不引用其為重要消息來源,自此,《夢想家》被挪用成為負面、浪費、

    弊案的符號,而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

    此事件的當事人——文建會和表演工作坊——被媒體引用的次數明顯偏

    少,原因在於兩者都認知到此事件已成泛政治化,因此,表演工作坊的藝術總監

    賴聲川停留大陸至大選後才返臺,當時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則在事件初期召開記

    者會、發布新聞稿,並將資料主動移送檢調單位後,即表示不再對外發言。因此,

    在媒體上的言論愈來愈少。

    本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在《夢想家》事件的消息來源角色上,最多的是「第

    三者」。這和過去的研究相同,亦即,媒體基於形式中立的原則,會傾向於尋找

    非爭議當事人的第三方來評論或解釋事件,而當事人所得到的發言機會反不如

    「第三者」。那麼誰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第三者」呢?研究顯示,民進黨人士仍

    是各報倚重的採訪對象,而其立場以負面居多,自然把議題導向了負面觀點。在

    此事件過程中,國民黨的民意代表原本可以成為正面支持的「第三者」,但他們

    公開出面發表正面看法者非常少,也顯示了此事件的負面效應及爭議本質,令「自

    家人」都不願介入,導致媒體報導失衡。

    二、《夢想家》媒體再現對藝文團體的啟示

    《夢想家》原是一單純的音樂劇,因經費與招標引發疑慮,而成為藝文界眾

    所矚目的爭議事件,也是藝文團體少見的危機個案。對藝文團體而言,面臨如此

    爭議時,該如何瞭解議題的建構過程,採取合適的策略,攸關危機當事者的形象。

    本研究發現,此事件發生的時機正逢選舉期間,給予政黨操作的空間,使事件複

    雜化已很難避免,因此,事件當事人——文建會與表演工作坊——乃選擇不回

    應。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甚至表示,此事件在媒體上轉向政治議題已無理性討論空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61

     

    間,決定交由司法檢調處理不再回應;表演工作坊總監賴聲川則以他只負責創作

    不問經費,在初期以一紙聲明稿回應後,便避走大陸。從本研究看來,他們在媒

    體上的發言數量少很多,但是,媒體並沒有因此停止報導,反而導致民進黨人士

    一路主導媒體發言方向,將《夢想家》導向負面、浪費、弊案的印象。此一事件

    雖在 2013 年 9 月經司法宣判此案未涉及刑事責任,但當下的形象傷害已造成,

    此損失恐非事後的無罪可以彌補。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藝文團隊在實務上幾點

    啟示:

    1.設法在爭議事件中設停損點。「不回應」是否是最好的策略,必須視當時的

    情勢而定,在選舉期間,此事不可能因當事人不發言而停息。劉蕙苓(2012)3 針

    對《夢想家》事件危機處理的溝通策略所做的研究亦發現,「失蹤不回應」雖能

    減少媒體報導量,但無助於危機處理,也會損及危機當事人的形象,同時,對未

    來與媒體互動也將產生長遠而難以想像的負面效應,未來想修復媒體關係的難度

    將大為提高。

    2.當本案已送交司法後,事件當事人以司法審查不願多談,又無法阻止「抗

    爭者」、「行動者」及「第三者」繼續發言時,被動觀看事件的發展是否是最好的

    策略?本研究發現「第三者」是媒體最常採訪的對象,因為媒體必須藉由形式上

    的中立客觀來平衡不同意見,但可惜的是,在此個案中被採訪的「第三者」大部

    分仍對此採負面評價,這顯示在爭議發生時,事件當事人迫於情勢,雖無力主導

    議題,仍應設法與其他「第三者」溝通,取得較多「第三者」的諒解與支持,才

    能在媒體版面上與其他消息來源競爭框架的主導優勢。

    3.從框架與消息來源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民進黨掌握了建構政治與社會議

    的絕對優勢,事件當事人只能被動地在政治議題與展演弊案兩個框架下回應,沒

    3 本文接受日期原為 2013 年 3 月 24 日,因投稿期刊編務因素,將此文出刊期別列入第 37期,2012 年元月份出刊。

  • 62 劉秢錞 劉蕙苓

     

    有嚐試開拓新的議題,使媒體可以從舊有框架轉向新的框架;連文建會最有把握

    的「探究文化議題」部分,發言權有 40%都掌握在藝文團隊手中,也失去了對

    話的機會。在爭議事件中,媒體不斷地在舊框架下追蹤的同時,也會設法尋找新

    的議題轉變報導框架,此時,正是消息來源使用框架策略、進行議題管理的時機,

    如能適時提出替代框架,或許有機會可以使媒體的報導從政治混雜的權力競爭中

    「脫困」,提供閱聽大眾更不同的視野與討論的觀點。不過,提出新的議題必須

    符合媒體報導的特性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情境與主流價值,才能發揮效能(臧國

    仁、鍾蔚文 1997;Gamson and Modigliani 1989)。

    三、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使用框架清單取徑作為分析方法,此種分析只能把大量的新聞經由清

    單的方式歸納,無法進一步更細緻地觀察媒體文本中的意識型態作用,以及消息

    來源會透過何種隱喻、例證、字句來主導發言權。由於消息來源的發言如何被選

    用、如何被忽略,經常是媒體有意或無意的行為,換言之,媒體也有可能因其本

    身的框架而限縮了某些人的言論,單從新聞文本來研究消息來源如何發言及掌握

    主導權,也會有其限制。此外,在網路及社群媒體迅速發展下,爭議性事件經常

    透過網路與傳統媒體交互傳播,而擴大其爭議面及影響性,本研究因研究人力與

    資源有限,僅聚焦於傳統媒體的報紙框架分析,未來研究亦可深入探究新、舊媒

    體的相互設定議題及框架作用。

    此外,探究消息來源競爭與框架之間的關係,如能配合消息來源所發佈的新

    聞稿進行比較,較能從多元的角度來了解一個組織或個人對媒體發表的言論,如

    何被媒體選擇或忽略,及媒體為何選擇?為何忽略。未來研究可以朝此多面向的

    比較來深化此一領域。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63

     

    四、小結

    儘管社群媒體已深入社會,但大眾媒體仍是人們獲取資訊、形塑對事件認知

    的重要管道,正如 Lippmann(1922)所言,它將外在的事物化為「我們腦中的

    圖像」。經由框架及消息來源分析可以發現,《夢想家》事件已被媒體框限、放大

    成政治權力競爭與弊案疑雲,而對其所引起的藝文界必須嚴肅討論的議題,則有

    意無意地忽略或縮小。媒體是各方言論競逐的場域,藝文消息進入公共領域形成

    公眾論辯的議題時,誰有能力主導媒體優勢,也影響著媒體框架走向。民進黨固

    然因為在野監督的職責,而以「抗爭者」自居,但他們能審慎評估當下的社會情

    勢,並將議題策略橫向拓展成社會議題;而事件當事人在發言主導權上既未能佔

    先機,也無力建構新議題,以轉移媒體框架。這兩造的對比,也提供從事公共關

    係的工作者思考議題策略的方針。

    在多元社會中,如何和外界溝通已是重要且複雜的課題,藝文團體不能再視

    公共關係僅是宣傳或行程的工具,如何從像《夢想家》這樣的個案中,思考議題

    與框架策略以未雨綢繆,應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雪芳。2006。《表演藝術組織與新聞媒體關係之研究:以 2006 年「歌劇魅影」

    在台演出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張愛晶。2004。《表演藝術組織與公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莊克仁。200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博

  • 64 劉秢錞 劉蕙苓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韻如。2011。〈保護誰的生命?秘魯「婦女運動」公共議題的新聞框架〉。《新

    聞學研究》109:121-166。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收

    於《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編。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203- 205。

    曾道雄。 2011。〈令人毛骨悚然的兩億一千五百萬〉。《自由時報》。10 月 31 日。

    下載日期:2012 年 8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31/today-o4.htm。

    黃慧新。2003。《爭議性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議

    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 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

    論〉。《廣告學研究》12:1-37。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葉瓊瑜。1995。從媒介策略角度探討消息來源之議題建構:以公視立法爭議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體框架的探析〉。

    《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體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市:

    三民。

    劉蕙苓。2011。〈公共關係與危機處理〉。收於《藝術經紀手冊:理念篇》。于國

    華編,頁 101-129。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

    劉蕙苓。2012。〈失蹤或回應?危機中的回應策略與媒體效能研究:以建國百年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65

     

    音樂劇《夢想家》事件為例〉。《廣告學研究》37:1-32。

    蔡惠萍。2002。〈容忍藝術家另類表現 龍應台盼藝術創作者 也應回歸公民的義

    務〉。《聯合報》,6 月 26 日,第 19 版。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體權:台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

    45:39-56。

    鄭瑞城、陳雪雲。1991。〈政治性街頭新聞之消息來源分析:以解嚴前後之聯合

    報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790301H004007-M)

    。臺北市:政治大學。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以基因改造

    食品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鍾易真。2009。《表演藝術活動經紀之媒體公關策略研究:以聯合報系太陽劇團

    歡躍之旅、和寬宏藝術歌劇魅影音樂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

    羅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

    Bernstein, Joanne S. 2007. Arts marketing insights: The dynamics of building and

    retaining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s.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

    Carragee, Kevin C. and Wim Roefs. 2004. The neglect of power in recent fram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 no2: 214-233.

    Gamson, William A. and Andre Modigliani.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 no1: 1-37.

    Gans, Herbert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NY: Vintage Books.

  • 66 劉秢錞 劉蕙苓

     

    Gieber, Walter and Walter Johnson.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

    and source rol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8, no3:

    289-297.

    Gitlin, Todd.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Grunig, James E. and Todd T. Hun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ll, Stuart. 1995.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Approaches to Media: A reader, eds. Oliver Boyd-Barrett and Chris

    Newbold. London, UK: Armold. 354-364.

    Hiebert, Edward. 2003. Public relations and propaganda in framing the Iraq war: A

    preliminary review. Public Relation Review 29, no3: 243-255.

    Kolter, Philip and Joanne Scheff. 1997. Standing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ang, Gladys E. and Kurt Lang.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

    building proces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 2, eds.

    Cleveland G. Wilhoit and Harold de Bock. Newbury Park, CA: Sage. 447-468.

    Lippmann, Walter. 199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NY: MacMillam.

    McDonald, Heath and Paul Harrison. 2001. The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performing art presen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 no.2: 105-117.

    Oliver, Panela E. and Daniel J. Myers. 1999. How events enters the public sphere: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67

     

    Conflict, location, and sponsorship in local newspaper coverage of pulic

    ev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no. 1: 38-87.

    Park, Hyojung. and Reber, Bryan H. 2010. Using public relation to promote health: A

    framing analusis of public relatins strategies among health asociation.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5, no. 1: 39-54.

    Sigal, Leon V. 1973. Reporters and officials. Lexington, MA: D.C. Heath and Co.

    Tankard, James W. Jr. (2001). 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

    In Framing public life: Perspective on media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eds. Stephen Reese, Oscar Gandy and August Grant. Mahwah,

    NJ: Erlbaum. 95-106.

    Tankard, James W., Laura Hendrickon, Jackie Silberman, Kriss Nliss and Salma Ghanem.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Boston, MA, 7-10 August.

    Van Gorp, Baldwin. 2007.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 Bring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 no. 1: 60-78.

    Van Gorp, Baldwin. 2010. Strategies to take subjectivity our of framing analysis. In

    Doing news framing analysi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ds.

    Paul D’Angelo and Jim A. Kuype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85-109.

  • 68 劉秢錞 劉蕙苓

     

    The media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roversial art event- A case study of the issue about Dreamers the Musical

    Liu, Ling-Chun Graduate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iu, Hue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how media constructed a controversial art event. By

    using frame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verage of Dreamers the Musical of

    four main newspapers in Taiw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rames

    are mostly used in newspapers to report the issue about Dreamers Musicals. Even if

    the nature of this issue is about art and culture, it became political because it

    happened during the time for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t became a big issue fo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to attack each other. This research also noticed that DPP

    appeared to be the majority of people who criticized. Their opinions turned out to be

    the main sources for the four newspaper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However, Council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 69

     

    for Cultural Affairs that was in charge of this project and the organizer of the musical

    Performance Workshop presented less opinions than DPP. Therefore, the media

    obviously failed to present balanced arguments from both sides. This study provides

    comments on constructions of cultural issues and management existing in public

    relationship.

    Key words:Dreamers Musicals, controversial art event , frame analysis,

    media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