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体 12 要闻编辑部 责任编辑:杨李超 电话:(0591)8709594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时讯 影视圈 八闽体坛 2019 4 26 日 星期五 己亥年三月廿二 福船,又称福建船、白艚,是中国古帆船 的杰出代表。 2010 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 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 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项目”。 76 的福安老人郑文祥坚守福船技艺 60 载,近年 来他将其“装”进课堂,指导学生数百名,制 作出福船模型 60 多条,让福船制造技艺这一 中国民间工艺瑰宝另辟蹊径、重焕光彩。 与福船相伴 60 载 古时福安陆路交通不便,反而船运兴盛, 白马河畔赛岐、甘棠、下白石、湾坞等乡镇以 及溪尾、溪潭等地,都有制造福船的造船厂。 与江相伴,以船为业。从小感受父辈们 舟楫生活的郑文祥, 17 岁时也走进了船厂, 逐渐从一名学徒成长为闽东造船厂等多家 船厂的高级技术人员。福船制造的每个工 种,他都熟稔于心。 旧时,造船师傅大多不识字,造船多凭 记忆和经验,没有精确的图纸和量度数据。 “即便如此,经验丰富的‘师傅头’仍可单凭 记忆就指挥手下工匠做出一艘小型木船。” 郑文祥介绍说,福船的闽东船型有毛缆、且 仔、乌艚、长艚、透垛、艋艚、围缯船等 ,要造 中大型木船,“师傅头”就用篾笔在木板上画 一个草图,把船身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 (更大型的分成前、前中、中、后中、后五个部 分),边制作边调整。 “工业化时代,传统福船生产逐渐萧条。 但福船的独特价值应该给予保护和传承,比 如传承千年的水密隔舱制造技艺。”郑文祥 说,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在造船技术方面的 一大发明,这种将船身分割为多个独立部分 的结构方式具有许多优点,至今仍为现代造 船业采用。 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2014 年,福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开展木 船修造技艺和非遗“水密隔舱制造技艺”传承 课目,慕名拜访泉州一位民间木船制造大师。 不料对方表示,不必舍近求远,福安就有“高 人”。经其牵线,校方与 70 多岁仍坚守福船修 造技艺一线的郑文祥一拍即合,共同把濒临 失传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装”进课堂。 为了上好课,郑文祥把几十年来手绘和 制作的多种样式的传统木帆船图纸、模型毫 无保留搬上讲台。他编写了传统木帆船制作 技艺手稿,详细记载木帆船制作的全部过 程。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开设“水密隔舱福船 制造技艺”兴趣班,组织编撰《水密隔舱福船 技艺》等教本,同时邀请民俗专家开展“福安 民间船舶修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讲 座。每周三节课,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学校,学生雷泽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了自己花一年多时间造出的两条福船船模。 他说,福船技艺的课程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 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兴趣班也深受女 学生的喜欢。“以前我性子急,做事常有头无 尾,稍遇挫折就想放弃。”学生郭晶晶说,在兴 趣班郑老师教得认真,同学们也学得仔细,这 种学习氛围让自己逐渐增强了耐性和毅力。 福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吴国武说,“海 丝”潮起,让福船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延伸出 观光旅游、学术研究等功能,福船模型就是 利用这一非遗元素研发出来的衍生文创产 品,当非遗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就能为学 生就业、创业开辟新的路径。 本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李广 郑文祥: 把福船“装”进课堂 本报讯 (记者 黄燕) 25 日,由福建省作家 协会、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 合主办的黄国敏长篇小说《高山谱青春》出版创作 座谈会在福州举办。 《高山谱青春》讲述了福建省“山海县石兰乡 观风寨”通过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走保护生 态环境的致富之路的故事。与会专家表示,小说紧 扣当前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塑造了一位 有理想、有作为的 90 后青年尤唯实的形象,并透 过书中个性化的人物,呼唤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画 面。此外,作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令人动容,特别 是对新农村建设独到而深刻的剖析与阐释。 长篇小说《高山谱青春》 出版创作座谈会在榕举办 本报讯 (记者 肖榕) 由惠安籍导演李永超 执 导 的 电 影《海 门 深 处》 27 日将在全国上映。日 前,影片在福州举行了首映仪式。李永超表示,自 己想通过电影讲述福建故事,让更多的人更好地 了解福建。 《海门深处》讲述的是人性救赎、希望和重生的 故事。雕刻家麦野隐姓埋名回到故乡,邂逅惠安女 明月,掀开了三家两代人尘封多年的爱恨情仇。整 部电影全部在泉州取景,惠安建筑、石头雕艺、惠女 风情、崇武古城等元素在电影镜头里将一一展现。 李永超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这部电 影在崇武拍摄近 2 个月,是他离开惠安 40 年来,待 在故乡最长的一次。在第九届澳大利亚国际华语 电影节上,《海门深处》击败《杀瓜》《冈仁波齐》《二 十二》《大雪冬至》等优秀电影,抢得文艺片金龙 奖,李永超也获得文艺片导演金龙奖。 对于获奖,李永超认为有运气成分。他表示, 故事很感人,建议观众“看电影时带好纸巾”。 《海门深处》27 日上映 本报讯 (通讯员 刘泽阳) 24 日,入围第 41 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The Third Age 单元的中国 影片《蕃薯浇米》在俄罗斯举行了全球首映。该片 由泉州泉港籍导演叶谦执导,此前在第二届平遥 国际电影节获无限自在荣誉奖。 据悉,《蕃薯浇米》是一部艺术电影。片中,寡 妇林秀妹抚养两个儿子成家后,发现自己从“被需 要”到“无关紧要”,小她十岁的姐妹青娥突然离世 引发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 临前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该片邀请了中国电影 导演协会会长、著名导演李少红作为本片监制,著 名演员归亚蕾、杨贵媚担任主演。 据了解,业界对《蕃薯浇米》评价不凡,认为是 一部充满浓郁亚洲人文气息的电影,舒缓优雅的 镜头设计与平实浓烈的奇特地方配乐带来颇具反 差的视听感。有评论认为,导演探讨了闽南独特的 社会伦理结构,看似荒诞又情意满溢。 《蕃薯浇米》全球首映 本报讯(通讯员 李宏图 林婉清) 日前, “匠 心同源”首届中韩当代工艺大师邀请展在韩国国 会举行,德化县 17 名陶瓷工艺美术师携 60 多件陶 瓷艺术精品亮相。 本次展览旨在加强中韩工美艺术家之间的交 流,增进两国文化领域合作,参展作品涵盖国画、 陶瓷、木艺、石雕、玉雕、金属等多种类别。来自两 国政界、美术界、舆论界的嘉宾前来观展。 此外,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师同期还向韩国利 川市国立博物馆捐赠了 17 件陶瓷艺术精品。 首届中韩当代工艺大师 邀请展成功举办 本报讯 (记者 树红霞 通讯员 陆婧) 25 日,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中 国曲艺之乡”南安市召开,中国曲协、南安市委宣 传部和福建省文联三方现场举行签约仪式。 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是大陆对台交流重点项 目,每年在福建和台湾交替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 曲艺欢乐汇将于 9 11 日至 14 日在南安举办,这 是南安申创“中国曲艺之乡”后承办的首个国家级 重要曲艺活动。 本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将举办 3 场不同主 题的曲艺专场展演,分别是“牡丹芳华” —中国 曲艺送欢笑走进福建南安暨中国曲艺之乡挂牌演 出,“海峡情深”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优秀曲 艺节目走进南安交流演出,以及“薪火相传” 两岸青少年曲艺交流暨经典曲艺作品示范演出。 同时,举办“成功杯”首届海峡两岸题材优秀曲艺 作品、短视频征集评选和海峡两岸曲艺文化交流 座谈会以及文艺采风创作等。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 今年 9 月在南安举办 25 日,由中国国际跳棋协会主办,福建 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承办的“全国国际跳棋 校园推广计划”首站活动在福州落下帷幕。 从教练培训,到校园推广,再到组织比 赛,为期四天的“推广计划”为起步较晚的 福建国际跳棋描摹出了一条发展脉络。 做活动、办赛事、建协会、进校园……近 年来,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其实,也只有 保持追赶者的姿态,福建国际跳棋才能在黑 白相间的方寸棋盘间,跳出一片天地。 教练培训: 制造燎原的星火 刚刚完成全国国际跳棋初级教练员培 训班课程的陈庭州一回到漳州,就开始筹 划暑假开设国跳培训的事情。而来自三明 的陆庭洪则想通过本次培训,将国际跳棋 在当地小学及幼儿园进行推广, “打算通过 公益性讲座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随后开 展系统性、公益性的培训班”。 2017 年天津全运会上,陆纪超一路过 关斩将,成为福建唯一一名进入决赛阶段 的国际跳棋选手。他是陆庭洪的侄儿。 显然,一个陆纪超是不够的。只有点连 线、线带面,才能够发展出福建国际跳棋后 发先至的强劲动力。据介绍,此次培训班是 “全国国际跳棋校园推广计划”的一个内 容,共有来自全省九个设区市的 200 多人 报名参加,其中福州本地的人数只占了总 人数的 20%左右。 这并不是福建第一次举办类似的培训 班。 2017 年,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就在福 州举行了全国国际跳棋初级辅导员培训 班,吸引了来自全省九设区市和平潭综合 实验区的 100 多人参加,其中大部分是中 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国家体育 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 跳棋协会理事长葛峰看来,这些初级教练 就是星星之火, “他们将把国际跳棋的文化 带到各地,成为组织学生活动和比赛的专 家,促进国际跳棋在当地的开展”。 葛峰表示,教练员是国际跳棋推广的黏 合剂, “福建应该进一步动员更多的老师、教 练加入到这个项目,把这个寓智于乐的项目 带到青少年的身边,让他们在国际跳棋中得 到快乐,得到收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走进校园: 打造普及的温床 除了教练员培训之外,走进校园也成 为本次推广计划重要的一环。 2018 年起,福州市屏山小学就把国 际跳棋纳入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在去年 福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国际跳棋锦标赛 上,屏山小学夺得了 100 U8 组团体第 5 名,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收获不小。 之所以选择国际跳棋,屏山小学校长程 敏文表示,这个棋种对学生个性的塑造、美 德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均能够起 到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屏山小学也做了一 些有益的探索, “从起初的兴趣班、文化推广 活动,到如今纳入校本课程,孩子、家长们都 表示很满意。未来,我们还将不断推进国际 跳棋文化深入校园,逐步向高年级推广,有 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际跳棋活动”。 中国国际跳棋协会国际跳棋主管刘频 认为,发展国际跳棋要先从基础抓起,从青 少年群体入手。“国跳具有简单易学的特 点,所以对小学生及幼儿群体来说,非常有 吸引力。这样的群体大了,好苗子就会涌现 出来。这次挑选的 6 所学校涵盖了福州的 5 个区,希望通过这几所学校以点带面,推动 国际跳棋在各个区的发展。”刘频说。 今年 6 月下旬,福建还将举办全国国 际跳棋推广计划校际交流赛(选拔赛),届 时这 6 所学校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 100 男女 U11U14 组的个人赛和混合团体赛, 两个组别的冠军将晋级全国国际跳棋校园 推广计划校际交流赛(总决赛)。 据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李跃光 介绍,今年,国际跳棋还首次进入省青少年 阳光体育竞赛计划,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 青少年加入这项运动。 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 本报记者 肖榕 本报讯(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邓婕婕 李金 昌) 日前, 40 集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在上杭县 古田会议会址前举行了开机仪式。 该剧由黄文利导演,钱林森编剧,张桐主演, 讲述闽西地区一支由党领导的青年农民革命武装 力量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与敌人浴血奋战,开展了 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青年 淬火成钢、铸就军魂的精神。该剧计划拍摄 100 天,预计今年 12 月登陆央视播出。 《绝境铸剑》在上杭古田开机 文化草根 自古,竹编制品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在工匠的巧手下,竹编既有实用性,也呈 现艺术之美。去年 9 月,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林仁凤作 为我省唯一进入草柳藤编织项目决赛的选 手,凭借一手熟稔的竹编技艺荣获季军。上 月,他坚守了 43 年的长泰林墩竹编制作技 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看似简单,实则讲究 据介绍,长泰林墩竹编制作技艺融合 了书画艺术,需严格筛选竹龄三至四年的 竹子,手工劈成大小、粗细一致的竹丝篾 片。通过挑压交织,这些竹原料方能编织出 图案或物件。被挑压的篾称为“经”,编织的 篾称为“纬”,“经”与“纬”交织、变化,竹编 产品随之千姿百态。 “竹编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 林仁凤说,选料、劈篾都十分讲究,比如劈 篾时,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应用力均 衡,为了防蛀、防霉、还要高温煮篾。 再说编织,技法则更加丰富。林仁凤透 露,常用的有直经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 编、虎头眼编、转角立体编、回旋还原编、多 边钱眼编。加上漂白或染色的效果,竹丝篾 片还能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图案或立体造型。 祖传技艺,父亲记忆 竹编技艺传到林仁凤手上,已是第四 代。 1938 年,林仁凤的父亲林十三为躲避 战乱,从老家福州永泰一路南下,最终定居 长泰林墩。林父结合当地竹子特点,在原有 竹编基础上改良加工,创造出更多适用于 生产生活的竹编产品。 小时候,父亲常带林仁凤进山,让他用 双手触摸竹子,用眼睛欣赏竹子,用心感受 竹子。 16 岁的一天,父亲突然要他自己上 山砍些竹子回来。从那一刻起,林仁凤感觉 到,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竹编。 然而,最基础的劈竹就让林仁凤吃够 了苦头。只一天,他的双手已布满伤口。 “太 苦了,好多次想到放弃。”他说,做不好就得 被父亲打骂,不知哭了多少回,但擦干眼泪 还得继续劈。就这样,日复一日, 他用一年时间,终于学会把竹子 劈薄。那之后,父亲才陆续教他撕 篾、匀篾、编织雕刻、印花、饰物点 缀、上色打亮等 10 多道工序。 18 岁那年,林十三将用了一 辈子的刀交到林仁凤手上,语重 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要记住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做竹编,不能 在你这代断了!”那天,一向少言寡语的父 亲对他说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话。 几番蹉跎,艰难守艺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林仁凤的竹编事 业开始遭遇第一波冲击。随着塑料制品的 普及以及林墩石材产业的兴起,当地竹编 业很快衰落,只剩下林仁凤一人还在生产。 行业不景气,家里 3 个女儿还要上学,单靠 竹编难以支撑家庭开销。 2003 年 ,他不得 不到工厂打工。 不过,林仁凤心里一直放不下竹编。 “不能让祖传的手艺断代!”父亲的叮嘱时 常浮现在脑海。不顾妻子梁美秀的反对,林 仁凤选择回到竹子堆中,一个人砍竹子、编 竹子,再挨家挨户推销竹编。 渐渐地,他开始给附近工厂打包石板 材做固定用的竹器、工地建设的竹架、茶农 晒茶叶的大圆簸箕等。看到林仁凤如此执 着,家人慢慢理解并支持他。见他一个人忙 不过来,妻子和女儿们经常一同上山帮砍 竹子,兼做些简单工序。为了养家,梁美秀 每天起早贪黑外出打零工,自嘲“像在走江 湖”。大女儿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 负担,也选择了外出打工。 家人的付出、帮衬,让林仁凤和他的技 艺得以在生活的夹缝中寻得容身之处,发 展出了美观与实用结合得更好的产品。直 到今天,他的竹编终于得到了认可。想起 20 多年来的种种艰难,林仁凤说,再困难 也要守住这门祖传手艺。 当务之急,无人后继 近年来,林仁凤尝试将竹编做成工艺品, 寻觅类似老物件的“古早味儿”。他根据时节、 品种、年轮、地域进行选材,古法上色,不断创 新竹制品,风格由实用转向精致,探索从小众 手工制品到大众文创产品的转变之道。 如今,除了基本的日用品和婚庆工艺品 外,林仁凤已改良、制作适合摆设的小工艺 20 多种,得到了很多竹艺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林仁凤心里仍有一块大石头放 不下。因为各种原因,林墩竹编技艺如今后 继乏人。“我的年龄逐渐大了,但 年轻人中几乎没人肯学,这门手 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他说, 3 女儿虽或多或少学了一些,但远 不够全面、系统,他也曾收过 2 徒弟,但因为太苦他们终究没能 坚持下来。 竹编是极美的,但制作也极 繁杂、耗时。“一个精致的双层竹 筐,得编一个月。”林仁凤介绍说,竹编所用 竹丝断面全为矩形,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 四五根头发丝宽,根根竹丝都要粗细一致。 现在,林仁凤一家又在为竹编技艺的 传承奔波,他们为它申请了非遗项目,参加 各种活动积极展示。随着他的竹编为人所 知,长泰当地一些小学偶尔也会请他到学 校示范教学,小女儿林丽云根据父亲口授, 正将竹编技艺编辑成竹编教材。 好消息是,林墩竹编技艺已引起当地 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长泰县计划在林墩 建立竹编技艺传习所,将由林仁凤开班授 课。同时,传习所也将和一些学校合作开设 竹编技艺传承课程,让更多下一代了解、参 与竹编。 “只要有人真正愿意学习竹编,我会倾 囊相授。”林仁凤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始终 没有停下。 长泰竹编: “经”与“纬”的生活奥妙 东南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 文/图 林仁凤正在编织竹篮上的喜庆图案。他身旁放着一个精美的成品,其外一面是百花 图,内一面是红双喜,用原色及染成红色和黑色的竹篾编织,再双面合成制作,需要花费 40来个工时。 东南网“继艺”专栏

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 - fjrb.fjsen.comfjrb.fjsen.com/fjrb/images/2019-04/26/12/2019042612_pdf.pdf · 座。每周三节课,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学校,学生雷泽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 - fjrb.fjsen.comfjrb.fjsen.com/fjrb/images/2019-04/26/12/2019042612_pdf.pdf · 座。每周三节课,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学校,学生雷泽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文体 12 要闻编辑部 责任编辑:杨李超电话:(0591)8709594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时讯

影视圈

■八闽体坛

2019年 4月 26日 星期五 己亥年三月廿二

福船,又称福建船、白艚,是中国古帆船的杰出代表。2010 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项目”。76 岁的福安老人郑文祥坚守福船技艺 60 载,近年来他将其“装”进课堂,指导学生数百名,制作出福船模型 60 多条,让福船制造技艺这一中国民间工艺瑰宝另辟蹊径、重焕光彩。

与福船相伴60载古时福安陆路交通不便,反而船运兴盛,

白马河畔赛岐、甘棠、下白石、湾坞等乡镇以及溪尾、溪潭等地,都有制造福船的造船厂。

与江相伴,以船为业。从小感受父辈们舟楫生活的郑文祥,17 岁时也走进了船厂,逐渐从一名学徒成长为闽东造船厂等多家船厂的高级技术人员。福船制造的每个工

种,他都熟稔于心。旧时,造船师傅大多不识字,造船多凭

记忆和经验,没有精确的图纸和量度数据。“即便如此,经验丰富的‘师傅头’仍可单凭记忆就指挥手下工匠做出一艘小型木船。”郑文祥介绍说,福船的闽东船型有毛缆、且仔、乌艚、长艚、透垛、艋艚、围缯船等,要造中大型木船,“师傅头”就用篾笔在木板上画一个草图,把船身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

(更大型的分成前、前中、中、后中、后五个部分),边制作边调整。

“工业化时代,传统福船生产逐渐萧条。但福船的独特价值应该给予保护和传承,比如传承千年的水密隔舱制造技艺。”郑文祥说,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在造船技术方面的一大发明,这种将船身分割为多个独立部分的结构方式具有许多优点,至今仍为现代造

船业采用。

毫无保留倾囊相授2014 年,福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开展木

船修造技艺和非遗“水密隔舱制造技艺”传承课目,慕名拜访泉州一位民间木船制造大师。不料对方表示,不必舍近求远,福安就有“高人”。经其牵线,校方与 70 多岁仍坚守福船修造技艺一线的郑文祥一拍即合,共同把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装”进课堂。

为了上好课,郑文祥把几十年来手绘和制作的多种样式的传统木帆船图纸、模型毫无保留搬上讲台。他编写了传统木帆船制作技艺手稿,详细记载木帆船制作的全部过程。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开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兴趣班,组织编撰《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等教本,同时邀请民俗专家开展“福安

民间船舶修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讲座。每周三节课,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学校,学生雷泽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花一年多时间造出的两条福船船模。他说,福船技艺的课程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兴趣班也深受女学生的喜欢。“以前我性子急,做事常有头无尾,稍遇挫折就想放弃。”学生郭晶晶说,在兴趣班郑老师教得认真,同学们也学得仔细,这种学习氛围让自己逐渐增强了耐性和毅力。

福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吴国武说,“海丝”潮起,让福船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延伸出观光旅游、学术研究等功能,福船模型就是利用这一非遗元素研发出来的衍生文创产品,当非遗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就能为学生就业、创业开辟新的路径。

本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李广

郑文祥:把福船“装”进课堂

本报讯(记者 黄燕) 25 日,由福建省作家协会、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黄国敏长篇小说《高山谱青春》出版创作座谈会在福州举办。

《高山谱青春》讲述了福建省“山海县石兰乡观风寨”通过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走保护生态环境的致富之路的故事。与会专家表示,小说紧扣当前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 90 后青年尤唯实的形象,并透过书中个性化的人物,呼唤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画面。此外,作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令人动容,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独到而深刻的剖析与阐释。

长篇小说《高山谱青春》出版创作座谈会在榕举办

本报讯(记者 肖榕) 由惠安籍导演李永超执导的电影《海门深处》27 日将在全国上映。日前,影片在福州举行了首映仪式。李永超表示,自己想通过电影讲述福建故事,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福建。

《海门深处》讲述的是人性救赎、希望和重生的故事。雕刻家麦野隐姓埋名回到故乡,邂逅惠安女明月,掀开了三家两代人尘封多年的爱恨情仇。整部电影全部在泉州取景,惠安建筑、石头雕艺、惠女风情、崇武古城等元素在电影镜头里将一一展现。

李永超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这部电影在崇武拍摄近 2个月,是他离开惠安 40年来,待在故乡最长的一次。在第九届澳大利亚国际华语电影节上,《海门深处》击败《杀瓜》《冈仁波齐》《二十二》《大雪冬至》等优秀电影,抢得文艺片金龙奖,李永超也获得文艺片导演金龙奖。

对于获奖,李永超认为有运气成分。他表示,故事很感人,建议观众“看电影时带好纸巾”。

《海门深处》27日上映

本报讯(通讯员 刘泽阳) 24 日,入围第 4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The Third Age 单元的中国影片《蕃薯浇米》在俄罗斯举行了全球首映。该片由泉州泉港籍导演叶谦执导,此前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获无限自在荣誉奖。

据悉,《蕃薯浇米》是一部艺术电影。片中,寡妇林秀妹抚养两个儿子成家后,发现自己从“被需要”到“无关紧要”,小她十岁的姐妹青娥突然离世引发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前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该片邀请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著名导演李少红作为本片监制,著名演员归亚蕾、杨贵媚担任主演。

据了解,业界对《蕃薯浇米》评价不凡,认为是一部充满浓郁亚洲人文气息的电影,舒缓优雅的镜头设计与平实浓烈的奇特地方配乐带来颇具反差的视听感。有评论认为,导演探讨了闽南独特的社会伦理结构,看似荒诞又情意满溢。

《蕃薯浇米》全球首映

本报讯(通讯员 李宏图 林婉清) 日前,“匠心同源”首届中韩当代工艺大师邀请展在韩国国会举行,德化县 17名陶瓷工艺美术师携 60多件陶瓷艺术精品亮相。

本次展览旨在加强中韩工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增进两国文化领域合作,参展作品涵盖国画、陶瓷、木艺、石雕、玉雕、金属等多种类别。来自两国政界、美术界、舆论界的嘉宾前来观展。

此外,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师同期还向韩国利川市国立博物馆捐赠了 17件陶瓷艺术精品。

首届中韩当代工艺大师邀请展成功举办

本报讯 (记者 树红霞 通讯员 陆婧) 25日,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曲艺之乡”南安市召开,中国曲协、南安市委宣传部和福建省文联三方现场举行签约仪式。

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是大陆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每年在福建和台湾交替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将于 9 月 11 日至 14 日在南安举办,这是南安申创“中国曲艺之乡”后承办的首个国家级重要曲艺活动。

本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将举办 3 场不同主题的曲艺专场展演,分别是“牡丹芳华”——中国曲艺送欢笑走进福建南安暨中国曲艺之乡挂牌演出,“海峡情深”——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优秀曲艺节目走进南安交流演出,以及“薪火相传”——两岸青少年曲艺交流暨经典曲艺作品示范演出。同时,举办“成功杯”首届海峡两岸题材优秀曲艺作品、短视频征集评选和海峡两岸曲艺文化交流座谈会以及文艺采风创作等。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今年9月在南安举办

25日,由中国国际跳棋协会主办,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承办的“全国国际跳棋校园推广计划”首站活动在福州落下帷幕。

从教练培训,到校园推广,再到组织比赛,为期四天的“推广计划”为起步较晚的福建国际跳棋描摹出了一条发展脉络。

做活动、办赛事、建协会、进校园……近年来,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其实,也只有保持追赶者的姿态,福建国际跳棋才能在黑白相间的方寸棋盘间,跳出一片天地。

教练培训:制造燎原的星火

刚刚完成全国国际跳棋初级教练员培训班课程的陈庭州一回到漳州,就开始筹划暑假开设国跳培训的事情。而来自三明的陆庭洪则想通过本次培训,将国际跳棋在当地小学及幼儿园进行推广,“打算通过公益性讲座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随后开展系统性、公益性的培训班”。

2017 年天津全运会上,陆纪超一路过

关斩将,成为福建唯一一名进入决赛阶段的国际跳棋选手。他是陆庭洪的侄儿。

显然,一个陆纪超是不够的。只有点连线、线带面,才能够发展出福建国际跳棋后发先至的强劲动力。据介绍,此次培训班是

“全国国际跳棋校园推广计划”的一个内容,共有来自全省九个设区市的 200 多人报名参加,其中福州本地的人数只占了总人数的 20%左右。

这并不是福建第一次举办类似的培训班。2017 年,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就在福州举行了全国国际跳棋初级辅导员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省九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 100 多人参加,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跳棋协会理事长葛峰看来,这些初级教练就是星星之火,“他们将把国际跳棋的文化带到各地,成为组织学生活动和比赛的专家,促进国际跳棋在当地的开展”。

葛峰表示,教练员是国际跳棋推广的黏合剂,“福建应该进一步动员更多的老师、教练加入到这个项目,把这个寓智于乐的项目带到青少年的身边,让他们在国际跳棋中得到快乐,得到收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走进校园:打造普及的温床

除了教练员培训之外,走进校园也成为本次推广计划重要的一环。

自 2018 年起,福州市屏山小学就把国际跳棋纳入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在去年福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国际跳棋锦标赛上,屏山小学夺得了 100 格 U8 组团体第 5名,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收获不小。

之所以选择国际跳棋,屏山小学校长程敏文表示,这个棋种对学生个性的塑造、美德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均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屏山小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起初的兴趣班、文化推广活动,到如今纳入校本课程,孩子、家长们都

表示很满意。未来,我们还将不断推进国际跳棋文化深入校园,逐步向高年级推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际跳棋活动”。

中国国际跳棋协会国际跳棋主管刘频认为,发展国际跳棋要先从基础抓起,从青少年群体入手。“国跳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所以对小学生及幼儿群体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这样的群体大了,好苗子就会涌现出来。这次挑选的 6 所学校涵盖了福州的 5个区,希望通过这几所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国际跳棋在各个区的发展。”刘频说。

今年 6 月下旬,福建还将举办全国国际跳棋推广计划校际交流赛(选拔赛),届时这 6 所学校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 100 格男女 U11、U14 组的个人赛和混合团体赛,两个组别的冠军将晋级全国国际跳棋校园推广计划校际交流赛(总决赛)。

据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李跃光介绍,今年,国际跳棋还首次进入省青少年阳光体育竞赛计划,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这项运动。

福建国际跳棋:步履不停□本报记者 肖榕

本报讯(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邓婕婕 李金昌) 日前,40 集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在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前举行了开机仪式。

该剧由黄文利导演,钱林森编剧,张桐主演,讲述闽西地区一支由党领导的青年农民革命武装力量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与敌人浴血奋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青年淬火成钢、铸就军魂的精神。该剧计划拍摄 100天,预计今年 12月登陆央视播出。

《绝境铸剑》在上杭古田开机

■文化草根

自古,竹编制品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工匠的巧手下,竹编既有实用性,也呈现艺术之美。去年 9月,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林仁凤作为我省唯一进入草柳藤编织项目决赛的选手,凭借一手熟稔的竹编技艺荣获季军。上月,他坚守了 43 年的长泰林墩竹编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看似简单,实则讲究

据介绍,长泰林墩竹编制作技艺融合了书画艺术,需严格筛选竹龄三至四年的竹子,手工劈成大小、粗细一致的竹丝篾片。通过挑压交织,这些竹原料方能编织出图案或物件。被挑压的篾称为“经”,编织的篾称为“纬”,“经”与“纬”交织、变化,竹编产品随之千姿百态。

“竹编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林仁凤说,选料、劈篾都十分讲究,比如劈篾时,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应用力均衡,为了防蛀、防霉、还要高温煮篾。

再说编织,技法则更加丰富。林仁凤透露,常用的有直经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虎头眼编、转角立体编、回旋还原编、多边钱眼编。加上漂白或染色的效果,竹丝篾片还能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图案或立体造型。

祖传技艺,父亲记忆

竹编技艺传到林仁凤手上,已是第四代。1938 年,林仁凤的父亲林十三为躲避战乱,从老家福州永泰一路南下,最终定居长泰林墩。林父结合当地竹子特点,在原有竹编基础上改良加工,创造出更多适用于生产生活的竹编产品。

小时候,父亲常带林仁凤进山,让他用双手触摸竹子,用眼睛欣赏竹子,用心感受竹子。16 岁的一天,父亲突然要他自己上山砍些竹子回来。从那一刻起,林仁凤感觉到,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竹编。

然而,最基础的劈竹就让林仁凤吃够了苦头。只一天,他的双手已布满伤口。“太苦了,好多次想到放弃。”他说,做不好就得被父亲打骂,不知哭了多少回,但擦干眼泪还得继续劈。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用一年时间,终于学会把竹子劈薄。那之后,父亲才陆续教他撕篾、匀篾、编织雕刻、印花、饰物点缀、上色打亮等 10多道工序。

18 岁那年,林十三将用了一辈子的刀交到林仁凤手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要记住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做竹编,不能

在你这代断了!”那天,一向少言寡语的父亲对他说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话。

几番蹉跎,艰难守艺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林仁凤的竹编事业开始遭遇第一波冲击。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以及林墩石材产业的兴起,当地竹编业很快衰落,只剩下林仁凤一人还在生产。行业不景气,家里 3 个女儿还要上学,单靠竹编难以支撑家庭开销。2003 年,他不得不到工厂打工。

不过,林仁凤心里一直放不下竹编。“不能让祖传的手艺断代!”父亲的叮嘱时常浮现在脑海。不顾妻子梁美秀的反对,林仁凤选择回到竹子堆中,一个人砍竹子、编竹子,再挨家挨户推销竹编。

渐渐地,他开始给附近工厂打包石板材做固定用的竹器、工地建设的竹架、茶农晒茶叶的大圆簸箕等。看到林仁凤如此执着,家人慢慢理解并支持他。见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妻子和女儿们经常一同上山帮砍竹子,兼做些简单工序。为了养家,梁美秀每天起早贪黑外出打零工,自嘲“像在走江湖”。大女儿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选择了外出打工。

家人的付出、帮衬,让林仁凤和他的技艺得以在生活的夹缝中寻得容身之处,发展出了美观与实用结合得更好的产品。直到今天,他的竹编终于得到了认可。想起20 多年来的种种艰难,林仁凤说,再困难也要守住这门祖传手艺。

当务之急,无人后继

近年来,林仁凤尝试将竹编做成工艺品,寻觅类似老物件的“古早味儿”。他根据时节、品种、年轮、地域进行选材,古法上色,不断创新竹制品,风格由实用转向精致,探索从小众手工制品到大众文创产品的转变之道。

如今,除了基本的日用品和婚庆工艺品外,林仁凤已改良、制作适合摆设的小工艺品 20多种,得到了很多竹艺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林仁凤心里仍有一块大石头放不下。因为各种原因,林墩竹编技艺如今后

继乏人。“我的年龄逐渐大了,但年轻人中几乎没人肯学,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他说,3 个女儿虽或多或少学了一些,但远不够全面、系统,他也曾收过 2 个徒弟,但因为太苦他们终究没能坚持下来。

竹编是极美的,但制作也极繁杂、耗时。“一个精致的双层竹

筐,得编一个月。”林仁凤介绍说,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四五根头发丝宽,根根竹丝都要粗细一致。

现在,林仁凤一家又在为竹编技艺的传承奔波,他们为它申请了非遗项目,参加各种活动积极展示。随着他的竹编为人所知,长泰当地一些小学偶尔也会请他到学校示范教学,小女儿林丽云根据父亲口授,正将竹编技艺编辑成竹编教材。

好消息是,林墩竹编技艺已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长泰县计划在林墩建立竹编技艺传习所,将由林仁凤开班授课。同时,传习所也将和一些学校合作开设竹编技艺传承课程,让更多下一代了解、参与竹编。

“只要有人真正愿意学习竹编,我会倾囊相授。”林仁凤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始终没有停下。

长泰竹编:“经”与“纬”的生活奥妙□东南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 文/图

林仁凤正在编织竹篮上的喜庆图案。他身旁放着一个精美的成品,其外一面是百花图,内一面是红双喜,用原色及染成红色和黑色的竹篾编织,再双面合成制作,需要花费40来个工时。

东南网“继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