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今乐坛并不乏技巧全 面、曲目宽泛的小提琴名家,然 他们中论及个性、气质,特别是 那只闻其声如见其人似的标志 性发音,却又鲜见能像伊扎克· 帕尔曼般与老一辈大师相媲美 者。当年 !" 岁的他在卡内基音 乐厅演奏西贝柳斯协奏曲后 《纽约时报》评论道: “这位年轻 人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他能 把音乐提高到超凡脱俗的境 地”,此后半个世纪,他始终向 着这个目标前行,最终稳坐自 己时代琴坛的头把交椅。 #$ $$ 日,这位当之无愧的大人物 将再度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以舒伯特、理查·施特劳斯、德 彪西等人的多部佳作在东方艺 术中心的舞台与乐迷们重逢。 在帕尔曼成长的年代,昔 日小提琴演奏中对色彩、情感 及个性魅力的注重与追求,正 渐渐为一种严谨、客观、不过多流露 个人感情的现代风格所替代。尤其随 着音乐赛事的盛行,更让大多年轻人 在演奏中纷纷收敛起个性。不过帕尔 曼显然意识到小提琴终究还是一件 以“情”动人、擅于歌唱的乐器,并始 终在他的演奏中寻求理性与感性的 平衡,以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这一风格,首先反映在帕尔曼让 人一听即知的发音上。在他看来,过 往的小提琴大师们最让人着迷之处 正在于“每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 声音”,而他也从一开始就对此孜孜 以求。得益于学生时代加拉米安、迪 蕾等名师传授的系统、科学的方法, 帕尔曼很早便掌握了发音的技巧,且 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歌唱家似的灵 活变换着揉弦的速度和密度。加之他 生就一双柔顺应变的大手,手指粗壮 结实,丰厚的指肉让他的揉弦总能充 满美妙动人的魅力。这在传递出他内 心丰富情感的同时,也成就了他辨识 度极高的甜美甘醇、扣人心弦的琴声。 这一风格,在帕尔曼对于曲目的 选择上同样有所彰显。虽说他向以演 奏曲目广博著称,但那些最能反映小 提琴优美如歌特质的作品才是 他的最爱,也更符合他热情的 演奏气质。他艺术成就中最为 人所称道的部分就是对诸多浪 漫主义协奏曲、奏鸣曲极具说服 力的诠释,特别是那些出自“小 提琴家—— 作曲家”笔下的作品, 更让他得心应手,不仅技巧精湛, 琴声中的表现力也被发挥至极。 正如早在上世纪 %& 年代他便系 统录制克莱斯勒创作与改编的小 品,成为同辈小提琴家中专注于 此的第一人。也许在他的意识中, 这些要求演奏者在五分钟内倾 注全部技艺的小品,才是最适合 在小提琴上传递的“语言”。 聆听帕尔曼的演奏,无论 帕格尼尼协奏曲中那意大利韵 味十足的甜美歌唱,维尼亚夫 斯基《第二协奏曲》洋溢的饱满 热情,还是门德尔松《 ' 小调协 奏曲》的明亮悦耳,普罗科菲耶 夫《第一协奏曲》的奔放泼辣,柴可夫 斯基和科恩戈尔德《 ( 大调协奏曲》的 用情至深,他弓弦下的这一切是如此 令人神往。当他在演奏巴赫《无伴奏奏 鸣曲与组曲》时,依旧立足于浪漫主义 风格,运用了不同程度的揉弦,只因他 认为: “在演奏早期音乐时,使用有控 制、有变化的揉弦,照样可以纯真优 美。”他演奏的小品时而潇洒自如,时 而情真意切,让这些珠玉之作焕发出 熠熠光彩,同行中罕有能与之比肩者。 但凡欣赏过帕尔曼前两次于东艺 的独奏会,或是他在莫斯科、东京等地 独奏会录像的乐迷,一定都对演出临 近尾声时他从钢琴家带上的厚厚一沓 乐谱中即兴抽出一首又一首返场曲的 场景记忆犹新。生性幽默的他时而露 出得意的笑容,时而却只能无奈地耸 耸肩,这些或抒情、或炫技的小品都能 被他那迷人琴音化作一道道可口“甜 点”,让大家带着极大的满足走出音乐 厅。对于这道独奏会中的独特风景, 他曾打趣道:音乐会上会安排多少返 场曲,取决于当天食物美味的程度。 想来中国的美食一定会叫他大饱口 福,自然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责任编辑∶王瑜明 视觉设计∶黄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23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音乐时空 名家 名团 尼尔森斯的四幅肖像 李长缨 宁峰纪念奥伊斯特拉赫访华 的音乐会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很久 没听这么有意思的演出了。围绕这 两场音乐会,实在有很多话题可 谈。演奏本身是出色的,让我们看 到小提琴演奏不同方面的美好特 质。然而,这次精心安排的音乐会 结束之后,所带给我们的反思却远 不仅限于当时的演奏本身。 首先,宁峰在这些音乐会中投 入的心思是罕有的。他不仅原样复 制了奥伊斯特拉赫在上海举行的 两场独奏会的曲目,在返场曲的选 择上,也有同那位大师相关的各种 考虑。他邀请的合作者,钢琴家毛 翔宇,也正是奥伊斯特拉赫当时的 全程翻译,毛宇宽先生之子。大师 访华的录音出版后,毛宇宽先生的 回忆文字被收录于说明书内,却不 知其子成为了一位钢琴教授。总 之,如此细心准备两场纪念音乐 会,殊为罕见,小提琴家对老奥确 实是真爱。当然最重要的,仍是他 如何在演奏中投射出这样的热爱? 当一位演绎者将另一位演绎 者奉为楷模,比较他们各自的演绎 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前段时间,格 万特豪斯四重奏来沪演出贝多芬 的作品,这个四重奏历史上传奇性 的首席 )*+, -./0' 同样将奥伊斯 特拉赫视为理想的楷模。可人们得 知此事往往会惊讶,因为几乎没有 风格相差如此之远的两位大师了。 苏联小提琴家柯岗也在给西盖蒂 的信中表示,自己少年时曾想要追 随大师的脚步,后来却不得不放弃 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样,他与 西盖蒂的风格差别也是最大的。而 在另一些情况下,演奏者受到的影 响或许更为直接。帕尔曼就曾表 示,他有过“海菲斯时期”“奥伊斯 特拉赫时期”和“斯特恩时期”,其 中分别体现出这些名家的影响。 这方面,宁峰本人毫不讳言地 表示,如果别人说他的演奏像老 奥,他会感到高兴。欣赏两个晚上 的演出,我也明显感受到一种“学 奥”的倾向,这是先前听他演出室 内乐时所没有的,至少没有这样明 显。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中乐的 世界,模仿不仅不被指责,还是受 到肯定的。试想,一位梅派的京剧 演员学梅唯恐不像,这难道有什么 问题吗?但西乐中的“学派”观念和 “流派”完全不同,模仿的概念整体 被否定。这里无法探讨这个问题, 仅就宁峰的演奏来说,他给我留下 的印象首先是,学奥并非“唯恐不 像”,而是十分得法。其次,有时不 自觉,或根本就是自觉地出现了模 仿痕迹,小提琴家也能泰然处之。 接受某一楷模的影响,也有潜 心神玩与浮光掠影之别。宁峰对于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艺术表现出 极为内在的认同,让我们看到他真 正是潜心于这种艺术,由此,再明 显的影响也是自然流露出来。小提 琴家学奥得法之处,至少在于这几 个方面:首先是富有特点的发音。 奥伊斯特拉赫虽然是俄国学派的 代表人物,但其实他的风格有很多 是完全独特、个人化的,并不容易 被归入某一学派风格的典型。宁峰 没有去模仿那位大师独一无二的 音质,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可对于 老奥所表现的温暖,还有那种对宏 大音量的召唤和驾驭,他还是尽力 在自己的格局中吸收其精华。 第二个明显的影响,应该就是 演奏者对于琴弓迷人的控制力。这 是奥伊斯特拉赫最为人所称道的 特点之一,人们称赞他“仿佛有一 把用不完的弓子”。并非为绵长而 绵长,仅是通过这样的技巧,大师 才能释放他独特的宽广视角。同 时,“大”的构思也并不影响他做出 各样细致的、别具匠心的分句。这 些特点,都明显是宁峰对于奥伊斯 特拉赫的演奏艺术潜心最深之处 (当然,弓子的控制也最直接地影 响到发音)。他在演奏中努力把握 老奥风格的实质,以此滋养自己的 艺术生命,再将他的长线条控制表 现在听着面前。 然而,宁峰如此费心地“取其 精华”,也很自然地将他引向了奥 伊斯特拉赫本人的诠释观念。小提 琴家非常直接地去追求那样开阔、 宏大的视角。并且在今日看来,坚 持以如此保守的风格演绎巴洛克 音乐,真颇有些“不合于时”的勇气 了。但也可想而知,宁峰展现自己 学奥成果的同时,势必也会大大展 现“模仿—— 汲取”“自身个性—— 楷模风格”,这些矛盾的不同方面。 精彩有趣又带着一些矛盾 —— 略谈宁峰纪念奥伊斯特拉赫的音乐会(前篇) 张可驹 拉脱维亚指挥安得里斯·尼尔 森斯无疑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具才华 的指挥明星之一,年仅 12 岁的他如 今是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明 年即将执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 团,这两支世界一流乐团都垂青与 他,可见其非凡实力。 我知道尼尔森斯,是通过唱片, 他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肖 斯塔科维奇的全套交响曲,童年经 历的压抑环境让他更能挖出老肖音 乐背后隐藏的密码,这套唱片的其 中两张也获得 !&#3 !&#% 年度格 莱美最佳管弦乐专辑大奖。 此次,他在中国的首秀是与世 界顶级交响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 团完成的。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 爱乐乐团是所有指挥最想接近却又 无法改变的“天团”,面对维也纳爱 #%4 年深厚的历史传统,尼尔森 斯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能量,让维也 纳“黄金的质地”变得更“多情”和温 暖。从发布会、彩排到正式演出,展 现了尼尔森斯不同的侧面,他有趣 的四幅肖像便跃然在我眼前了。 爱美食的尼尔森斯 发布会现 场,身着灰色休闲西装的他一出场, 我差点没认出来,唱片中风流倜傥 的英俊小生如今变成一个留着络腮 胡须、略显发福的成熟艺术家。他亲 切友好,一点儿没有大牌的架子,我 问他可以用哪个形容词来形容维也 纳爱乐区别于其他乐团的 最主要的特质?他想了下, 用并不太标准的英文说: “蜂蜜,因为蜂蜜是金色的, 非常香、黏稠和有质感,这 和维也纳爱乐的音色非常 像。”对这样一位喜爱美食 的艺术家来说,第一个词想 到蜂蜜是太自然不过了。之 后,他调皮地敲起了东艺送 给他和维也纳爱乐的礼物, 一台小型编钟,他边敲边自 言自语道:“我像个孩子”, 其大顽童的一面展露无遗。 专注的尼尔森斯 公开彩排时 间不长,仅半个小时,却让我领略了 大指挥与乐团排练的真实场景和细 节。他专挑慢乐段来排演,听声音在 场地的空间回响。台下零散坐着几 位工作人员,充当尼尔森斯的“耳 朵”,他时不时与他们进行眼神与手 势的交流,不断调整音响比例,保持 音响平衡。尼尔森斯手势清晰、意图 明确,处理弱奏时,他整个人会蹲下 来,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瓦 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 开篇,一个极弱的长音出来,弦乐丝 绒般的音色和张力迅速蔓延至整个 东艺大厅,多漂亮的维也纳金色之 声,观看彩排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发 出了感叹!但显然,尼尔森斯对乐团 还有更多的要求,有着歌剧指挥经 验的他会把旋律非常有表情地唱出 来传递给乐手,反复排练同一乐句, 直到他满意为止。短短的半小时,让 我充分感受到了指挥对音乐的专注 投入和独具匠心的细腻处理。 吹小号的尼尔森斯 开演前, 尼尔森斯在后台化妆间吹起了小 号,这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也是 极具代表的又一张肖像,对他而 言,最好的放松、调整和休息就是 吹小号了。 充满舞蹈细胞的尼尔森斯 上,东艺座无虚席,维也纳爱乐在尼 尔森斯的执棒下,演奏了瓦格纳的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 “爱 之死”及贝多芬的《莱奥诺莱第三号 序曲》和《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谓是西方 音乐文献中表达爱与死亡这个主题 最深刻的一部。全剧充满了 不确定的半音和声,主人公 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挣扎 在音乐中不断上升情感。 尼尔森斯勾勒出欲仙 欲醉、令人心颤的乐句大线 条,那种绵延的、不断递进 的情感力量紧紧揪住了我 的心。指挥时,他仿佛化作 特里斯坦,张开双臂,轻轻 抚摸着伊索尔德,那手势清 晰地把音乐最暗最柔软的 地方带起,从弱奏开始,瓦 格纳的主导动机“憧憬”和“爱情”不 断交织、慢慢攀爬,在半音化的音乐 海洋中跌宕起伏,乐团各个声部是 黏连咬合在一起的,内心的情感矛 盾在冲突中不断高涨,到达高潮时, 整个乐团发出了强有力的爱情誓 言,但却是多么令人心碎的结局:爱 情被死亡中断!在这里,死亡并不意 味着爱情的毁灭,而是一种更高境 界的永生,音乐还在继续,是升天的 感觉……在尼尔森斯指挥的这首 “爱之死”里我几度“昏死”,几度落 泪,直到最后一个音落下,还没缓过 神来。我所叹服的是尼尔森斯对音 乐大结构的布局,在这样没有明确 分句,连绵起伏的音乐中,如何做到 有节奏和层次地抒展大线条,如何 铺展情感,即便在音乐最弱处,依旧 能感到紧张度,指挥功力了得!而维 也纳爱乐丝绒般的弦乐在表达晚期 浪漫派音乐情感大线条时实在是迷 人至极! 下半场中,尼尔森斯摇身一变 舞蹈家,他与极有节奏弹性的维也 纳爱乐演绎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又 是天作之合,碰撞出了别样的节奏 神话!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被誉为 “舞蹈的颂歌”,四个乐章均有明显 的节奏特征。尼尔森斯对乐曲有他 个性的解读,他把音乐气息拉宽,速 度放慢,但我却不觉得拖沓,而是听 到了史诗般的叙述和歌唱性。乐曲 末乐章是“酒神的狂欢”,音乐一个 接一个的高潮,让人喘不过起来,它 不像第六“田园”交响曲有许多可玩 味的地方,不少指挥处理这个末乐 章是快而响,但尼尔森斯的诠释并 不让你酒醉,而是回到了人间世俗 的乡村的舞蹈中,他有节制的,让音 乐一步步推进,即便是高潮部分也 分了很多层次,音乐中弥漫着泥土 的芬芳,别具韵味。 一场下来,我对尼尔森斯倾佩 不已,他为人谦逊、才华横溢,对待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诠释, 把音乐悄然化于无形而有意味的表 达。“在音符背后,真正音乐的产生 源于对音乐意义的寻找,那是一个 充满幻想的世界。”尼尔森斯正践 行着他自己的音乐理念一步步走向 指挥大师行列。 齐琦

尼尔森斯的四幅肖像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11-04/A23/A23.pdf · 终在他的演奏中寻求理性与感性的 平衡,以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 Upload
    others

  • View
    3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尼尔森斯的四幅肖像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11-04/A23/A23.pdf · 终在他的演奏中寻求理性与感性的 平衡,以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 ! ! !当今乐坛并不乏技巧全面、曲目宽泛的小提琴名家,然他们中论及个性、气质,特别是那只闻其声如见其人似的标志性发音,却又鲜见能像伊扎克·帕尔曼般与老一辈大师相媲美者。当年 !"岁的他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西贝柳斯协奏曲后《纽约时报》评论道:“这位年轻人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他能把音乐提高到超凡脱俗的境地”,此后半个世纪,他始终向着这个目标前行,最终稳坐自己时代琴坛的头把交椅。#$月$$日,这位当之无愧的大人物将再度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以舒伯特、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等人的多部佳作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与乐迷们重逢。

在帕尔曼成长的年代,昔日小提琴演奏中对色彩、情感及个性魅力的注重与追求,正渐渐为一种严谨、客观、不过多流露个人感情的现代风格所替代。尤其随着音乐赛事的盛行,更让大多年轻人在演奏中纷纷收敛起个性。不过帕尔曼显然意识到小提琴终究还是一件以“情”动人、擅于歌唱的乐器,并始终在他的演奏中寻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以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一风格,首先反映在帕尔曼让

人一听即知的发音上。在他看来,过往的小提琴大师们最让人着迷之处正在于“每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声音”,而他也从一开始就对此孜孜以求。得益于学生时代加拉米安、迪蕾等名师传授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帕尔曼很早便掌握了发音的技巧,且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歌唱家似的灵活变换着揉弦的速度和密度。加之他生就一双柔顺应变的大手,手指粗壮结实,丰厚的指肉让他的揉弦总能充满美妙动人的魅力。这在传递出他内心丰富情感的同时,也成就了他辨识度极高的甜美甘醇、扣人心弦的琴声。这一风格,在帕尔曼对于曲目的

选择上同样有所彰显。虽说他向以演奏曲目广博著称,但那些最能反映小

提琴优美如歌特质的作品才是他的最爱,也更符合他热情的演奏气质。他艺术成就中最为人所称道的部分就是对诸多浪漫主义协奏曲、奏鸣曲极具说服力的诠释,特别是那些出自“小提琴家———作曲家”笔下的作品,更让他得心应手,不仅技巧精湛,琴声中的表现力也被发挥至极。正如早在上世纪 %&年代他便系统录制克莱斯勒创作与改编的小品,成为同辈小提琴家中专注于此的第一人。也许在他的意识中,这些要求演奏者在五分钟内倾注全部技艺的小品,才是最适合在小提琴上传递的“语言”。聆听帕尔曼的演奏,无论

帕格尼尼协奏曲中那意大利韵味十足的甜美歌唱,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协奏曲》洋溢的饱满热情,还是门德尔松《'小调协奏曲》的明亮悦耳,普罗科菲耶

夫《第一协奏曲》的奔放泼辣,柴可夫斯基和科恩戈尔德《(大调协奏曲》的用情至深,他弓弦下的这一切是如此令人神往。当他在演奏巴赫《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时,依旧立足于浪漫主义风格,运用了不同程度的揉弦,只因他认为:“在演奏早期音乐时,使用有控制、有变化的揉弦,照样可以纯真优美。”他演奏的小品时而潇洒自如,时而情真意切,让这些珠玉之作焕发出熠熠光彩,同行中罕有能与之比肩者。但凡欣赏过帕尔曼前两次于东艺

的独奏会,或是他在莫斯科、东京等地独奏会录像的乐迷,一定都对演出临近尾声时他从钢琴家带上的厚厚一沓乐谱中即兴抽出一首又一首返场曲的场景记忆犹新。生性幽默的他时而露出得意的笑容,时而却只能无奈地耸耸肩,这些或抒情、或炫技的小品都能被他那迷人琴音化作一道道可口“甜点”,让大家带着极大的满足走出音乐厅。对于这道独奏会中的独特风景,他曾打趣道:音乐会上会安排多少返场曲,取决于当天食物美味的程度。想来中国的美食一定会叫他大饱口福,自然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责任编辑∶王瑜明 视觉设计∶黄 娟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2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音乐时空

名家名团 尼尔森斯的四幅肖像 ! 李长缨

! ! ! !宁峰纪念奥伊斯特拉赫访华的音乐会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很久没听这么有意思的演出了。围绕这两场音乐会,实在有很多话题可谈。演奏本身是出色的,让我们看到小提琴演奏不同方面的美好特质。然而,这次精心安排的音乐会结束之后,所带给我们的反思却远不仅限于当时的演奏本身。

首先,宁峰在这些音乐会中投入的心思是罕有的。他不仅原样复制了奥伊斯特拉赫在上海举行的两场独奏会的曲目,在返场曲的选择上,也有同那位大师相关的各种考虑。他邀请的合作者,钢琴家毛翔宇,也正是奥伊斯特拉赫当时的全程翻译,毛宇宽先生之子。大师访华的录音出版后,毛宇宽先生的回忆文字被收录于说明书内,却不知其子成为了一位钢琴教授。总之,如此细心准备两场纪念音乐会,殊为罕见,小提琴家对老奥确实是真爱。当然最重要的,仍是他如何在演奏中投射出这样的热爱?

当一位演绎者将另一位演绎者奉为楷模,比较他们各自的演绎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前段时间,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来沪演出贝多芬的作品,这个四重奏历史上传奇性的首席 )*+, -./0' 同样将奥伊斯特拉赫视为理想的楷模。可人们得知此事往往会惊讶,因为几乎没有风格相差如此之远的两位大师了。苏联小提琴家柯岗也在给西盖蒂的信中表示,自己少年时曾想要追随大师的脚步,后来却不得不放弃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样,他与西盖蒂的风格差别也是最大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演奏者受到的影响或许更为直接。帕尔曼就曾表

示,他有过“海菲斯时期”“奥伊斯特拉赫时期”和“斯特恩时期”,其中分别体现出这些名家的影响。

这方面,宁峰本人毫不讳言地表示,如果别人说他的演奏像老奥,他会感到高兴。欣赏两个晚上的演出,我也明显感受到一种“学奥”的倾向,这是先前听他演出室内乐时所没有的,至少没有这样明显。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中乐的世界,模仿不仅不被指责,还是受到肯定的。试想,一位梅派的京剧演员学梅唯恐不像,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但西乐中的“学派”观念和“流派”完全不同,模仿的概念整体被否定。这里无法探讨这个问题,仅就宁峰的演奏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学奥并非“唯恐不像”,而是十分得法。其次,有时不自觉,或根本就是自觉地出现了模仿痕迹,小提琴家也能泰然处之。

接受某一楷模的影响,也有潜心神玩与浮光掠影之别。宁峰对于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艺术表现出极为内在的认同,让我们看到他真

正是潜心于这种艺术,由此,再明显的影响也是自然流露出来。小提琴家学奥得法之处,至少在于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富有特点的发音。奥伊斯特拉赫虽然是俄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他的风格有很多是完全独特、个人化的,并不容易被归入某一学派风格的典型。宁峰没有去模仿那位大师独一无二的音质,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可对于老奥所表现的温暖,还有那种对宏大音量的召唤和驾驭,他还是尽力在自己的格局中吸收其精华。

第二个明显的影响,应该就是演奏者对于琴弓迷人的控制力。这是奥伊斯特拉赫最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之一,人们称赞他“仿佛有一把用不完的弓子”。并非为绵长而绵长,仅是通过这样的技巧,大师才能释放他独特的宽广视角。同时,“大”的构思也并不影响他做出各样细致的、别具匠心的分句。这些特点,都明显是宁峰对于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艺术潜心最深之处(当然,弓子的控制也最直接地影响到发音)。他在演奏中努力把握老奥风格的实质,以此滋养自己的艺术生命,再将他的长线条控制表现在听着面前。

然而,宁峰如此费心地“取其精华”,也很自然地将他引向了奥伊斯特拉赫本人的诠释观念。小提琴家非常直接地去追求那样开阔、宏大的视角。并且在今日看来,坚持以如此保守的风格演绎巴洛克音乐,真颇有些“不合于时”的勇气了。但也可想而知,宁峰展现自己学奥成果的同时,势必也会大大展现“模仿———汲取”“自身个性———楷模风格”,这些矛盾的不同方面。

精彩!有趣"又带着一些矛盾———略谈宁峰纪念奥伊斯特拉赫的音乐会(前篇)

! 张可驹

又见帕尔曼

!

李严欢

! ! ! !拉脱维亚指挥安得里斯·尼尔森斯无疑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具才华的指挥明星之一,年仅 12岁的他如今是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明年即将执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这两支世界一流乐团都垂青与他,可见其非凡实力。我知道尼尔森斯,是通过唱片,

他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全套交响曲,童年经历的压抑环境让他更能挖出老肖音乐背后隐藏的密码,这套唱片的其中两张也获得 !&#3和 !&#%年度格莱美最佳管弦乐专辑大奖。

此次,他在中国的首秀是与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完成的。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是所有指挥最想接近却又无法改变的“天团”,面对维也纳爱乐 #%4年深厚的历史传统,尼尔森斯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能量,让维也纳“黄金的质地”变得更“多情”和温暖。从发布会、彩排到正式演出,展现了尼尔森斯不同的侧面,他有趣的四幅肖像便跃然在我眼前了。

爱美食的尼尔森斯 发布会现场,身着灰色休闲西装的他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唱片中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如今变成一个留着络腮胡须、略显发福的成熟艺术家。他亲切友好,一点儿没有大牌的架子,我问他可以用哪个形容词来形容维也

纳爱乐区别于其他乐团的最主要的特质?他想了下,用并不太标准的英文说:“蜂蜜,因为蜂蜜是金色的,非常香、黏稠和有质感,这和维也纳爱乐的音色非常像。”对这样一位喜爱美食的艺术家来说,第一个词想到蜂蜜是太自然不过了。之后,他调皮地敲起了东艺送给他和维也纳爱乐的礼物,一台小型编钟,他边敲边自言自语道:“我像个孩子”,其大顽童的一面展露无遗。

专注的尼尔森斯 公开彩排时间不长,仅半个小时,却让我领略了大指挥与乐团排练的真实场景和细节。他专挑慢乐段来排演,听声音在场地的空间回响。台下零散坐着几位工作人员,充当尼尔森斯的“耳朵”,他时不时与他们进行眼神与手势的交流,不断调整音响比例,保持音响平衡。尼尔森斯手势清晰、意图明确,处理弱奏时,他整个人会蹲下来,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开篇,一个极弱的长音出来,弦乐丝绒般的音色和张力迅速蔓延至整个东艺大厅,多漂亮的维也纳金色之声,观看彩排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感叹!但显然,尼尔森斯对乐团还有更多的要求,有着歌剧指挥经

验的他会把旋律非常有表情地唱出来传递给乐手,反复排练同一乐句,直到他满意为止。短短的半小时,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指挥对音乐的专注投入和独具匠心的细腻处理。

吹小号的尼尔森斯 开演前,尼尔森斯在后台化妆间吹起了小号,这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也是极具代表的又一张肖像,对他而言,最好的放松、调整和休息就是吹小号了。

充满舞蹈细胞的尼尔森斯 晚上,东艺座无虚席,维也纳爱乐在尼尔森斯的执棒下,演奏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爱之死”及贝多芬的《莱奥诺莱第三号序曲》和《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谓是西方音乐文献中表达爱与死亡这个主题

最深刻的一部。全剧充满了不确定的半音和声,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挣扎在音乐中不断上升情感。

尼尔森斯勾勒出欲仙欲醉、令人心颤的乐句大线条,那种绵延的、不断递进的情感力量紧紧揪住了我的心。指挥时,他仿佛化作特里斯坦,张开双臂,轻轻抚摸着伊索尔德,那手势清晰地把音乐最暗最柔软的地方带起,从弱奏开始,瓦

格纳的主导动机“憧憬”和“爱情”不断交织、慢慢攀爬,在半音化的音乐海洋中跌宕起伏,乐团各个声部是黏连咬合在一起的,内心的情感矛盾在冲突中不断高涨,到达高潮时,整个乐团发出了强有力的爱情誓言,但却是多么令人心碎的结局:爱情被死亡中断!在这里,死亡并不意味着爱情的毁灭,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永生,音乐还在继续,是升天的感觉……在尼尔森斯指挥的这首“爱之死”里我几度“昏死”,几度落泪,直到最后一个音落下,还没缓过神来。我所叹服的是尼尔森斯对音乐大结构的布局,在这样没有明确分句,连绵起伏的音乐中,如何做到有节奏和层次地抒展大线条,如何铺展情感,即便在音乐最弱处,依旧能感到紧张度,指挥功力了得!而维

也纳爱乐丝绒般的弦乐在表达晚期浪漫派音乐情感大线条时实在是迷人至极!下半场中,尼尔森斯摇身一变

舞蹈家,他与极有节奏弹性的维也纳爱乐演绎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又是天作之合,碰撞出了别样的节奏神话!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被誉为“舞蹈的颂歌”,四个乐章均有明显的节奏特征。尼尔森斯对乐曲有他个性的解读,他把音乐气息拉宽,速度放慢,但我却不觉得拖沓,而是听到了史诗般的叙述和歌唱性。乐曲末乐章是“酒神的狂欢”,音乐一个接一个的高潮,让人喘不过起来,它不像第六“田园”交响曲有许多可玩味的地方,不少指挥处理这个末乐章是快而响,但尼尔森斯的诠释并不让你酒醉,而是回到了人间世俗的乡村的舞蹈中,他有节制的,让音乐一步步推进,即便是高潮部分也分了很多层次,音乐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别具韵味。一场下来,我对尼尔森斯倾佩

不已,他为人谦逊、才华横溢,对待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诠释,把音乐悄然化于无形而有意味的表达。“在音符背后,真正音乐的产生源于对音乐意义的寻找,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尼尔森斯正践行着他自己的音乐理念一步步走向指挥大师行列。

"齐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