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退6 14 23 36 45 52 1 67 85 94 103 63 81 111 119 130 139 144 152 西161 168

第四單元 唐 代 - VISIONBOOK最早之詩歌總集。 韻文之祖 。 純文學之祖。 北方文學之代表 。 注疏 十三經注疏 中的 詩經 為 西漢 毛亨 傳 、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一、燭之武退秦師

6

二、大同與小康

14

三、勸 學

23

四、諫逐客書

36

五、漁 父

45

六、馮諼客孟嘗君

52

文學主流與發展

1

第一單元 先 秦

第二單元 漢 代

第三單元 魏晉南北朝

七、鴻門宴

67

八、典論論文

85

九、出師表

94

十、蘭亭集序

103

文學主流與發展

63

文學主流與發展

81

十一、桃花源記

111

十二、世說新語選

119

十三、與陳伯之書

130

文學主流與發展

139

十四、諫太宗十思疏

144

十五、師 說

152

十六、始得西山宴遊記

161168

十七、 

髯客傳

第四單元 唐 代

第七單元 臺灣古典散文

307

第八單元 修辭講堂

320

本書詳解及範文

文學主流與發展

278

二十一、郁離子選

220

二十二、項脊軒志

229

二十三、晚遊六橋待月記

238

二十四、原 君

245

二十五、廉 恥

253

二十六、勞山道士

261

二十七、左忠毅公逸事

270

二十八、裨海紀遊選

280

二十九、勸和論

288

三十、臺灣通史序

297

文學主流與發展

212

文學主流與發展

183

十八、岳陽樓記

188

十九、醉翁亭記

195

二十、赤壁賦

203

第五單元 宋 代

第六單元 元代、明代、清代

第一單元

先 秦

1

魯詩:魯 

申培傳,亡於西晉。(今文經)

韓詩:燕 

韓嬰傳,內傳亡於北宋。(今文經)

毛詩:魯 

毛亨傳,獨傳於世,今十三經中之詩經即毛

詩。(古文經)

價值

最早之詩歌總集。

韻文之祖。

純文學之祖。

北方文學之代表。

注疏

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為西漢 

毛亨 

傳、東漢 

鄭玄 

箋、

唐 

孔穎達 

正義,皆篤守詩序,以求詩旨。

宋 

朱熹作詩集傳,乃廢詩序,多有新義,為明、清以

降通行本。

楚辭

性質:是戰國時代南方楚國的詩歌。

內容

楚辭由詩經蛻變而來,形式長短自由,句法參差,多

六言、七言。

文中所用多楚語、楚聲、楚地、楚物,故名楚辭。

文字鋪張美化,描寫個人情志與幻想,有浪漫神祕氣

息。

作者

楚辭的產生,起於屈原。屈原賢而被讒流放,因而作

離騷自悼。

第一單元 

先 

韻文

詩經

時代:網羅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作者多不可考)。

篇數:凡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今本實三百

零五篇,統稱「三百篇」。

篇名:各篇初無篇名,後人取首句一至數字作為篇名,

與全篇詩義無關。

詩的六義

體裁

風:各國民間歌謠。包括十五國風。

雅:朝廷朝會燕享之樂章。包括二雅(大雅、小

雅)。

頌:祭祀時頌讚之樂歌。包括三頌(周頌、魯頌、

商頌)。

作法

賦:鋪陳直敘(直述法)。

比:託物擬況(比喻法)。

興:託物起興(聯想法)。

漢代傳詩四家(今僅存韓詩外傳和毛詩)

齊詩:齊 

轅固傳,亡於曹魏。(今文經)

第一單元

先 秦

2

作者:相傳左丘明所作。

體例:編年體。

起迄時間:起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

十二公,共二百五十五年。

內容: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價值

敘事詳明,描述生動,為先秦時代歷史、散文之佳

構。

對後世的史學及文學影響深遠,如漢之馬、班,唐之

韓、柳,皆受其沾溉。

注疏: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3國語

別稱:春秋外傳。

作者:司馬遷以為左丘明所作。

體例:國別史。

起迄時間:起自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共

五百三十八年。

內容:記春秋時代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

國之事,共二十一卷。

價值

國別史之祖。

以記言為主。

所記春秋史事可與左傳相參較。

語言藝術古樸簡明,對人物性格有細緻的刻劃。

注疏:三國 

吳 

韋昭 注。

其後有宋玉、唐勒等人,仿屈原文體而作。

西漢 

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東方朔、王褒、賈

誼、淮南小山等人之賦及自作九歎,集成一書,定名

為「楚辭」,以屈原的作品為主。楚辭之有專書,從

劉向開始。

價值

戰國時代南方文學代表,以長江流域為主。

辭賦之祖,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四庫全書總目置於楚辭類,為「集部之首」。

注疏

東漢 

王逸重編,並為之注,名為楚辭章句。

南宋 

朱熹作楚辭集注,又增收唐 宋人的摹擬作品。

散文

歷代散文

1春秋

作者:孔子。

體例:編年體。

起迄時間:起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

內容:孔子據魯史而作春秋,內含魯國十二公,二百 

四十二年間各國的史事。

價值: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編年史。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2左傳

別稱:春秋內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第一單元

先 秦

3

內容

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的史事與政事。

今流傳本五十八篇。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

部分。

分典、謨、訓、誥、誓、命六體。

版本

今文尚書,漢 

伏生傳,以漢隸寫成,凡二十九篇。

古文尚書,得自孔壁,以先秦古文寫成,凡四十五

篇。

偽古文尚書,東晉 

梅賾獻,凡五十八篇。至清 

閻若璩

考證其中二十五篇為偽作。

價值

最早的史書。

散文之祖。

注疏:十三經注疏中尚書正義,為漢 

孔安國 

傳、唐 

穎達 

正義。

哲理散文

1論語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學派:儒家。

篇數:凡二十篇,起自學而,終於堯曰。

內容

內容涉及人倫、道德、政治、教育、社會各方面;有

孔子應答之辭,也多為孔子自言與弟子自道之語。猶

如一部孔門言行錄,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行事。

4戰國策

別稱: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迨劉向

始定名為戰國策)。

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漢時已不可考。

體例:國別史。

起迄時間:繼春秋之後,迄於楚 

漢之起,共二百四十五

年間之事。

內容

所載多為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記東周、西周、秦、楚、齊、韓、趙、魏、燕、宋、

衛、中山十二國之史事,共三十三篇。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以校訂,三十三篇復歸

完整。

價值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三蘇之文,出於國策,長於策論。

戰國策、世說新語、左傳為中國三部說話之寶典。

注疏:東漢 

高誘 

注。

5尚書

名稱:尚,同「上」;尚書,就是上古之書。元代以

後,稱書經。

由來:古代王者有左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

尚書,事為春秋。

性質:是一本記錄上古政事的史書。

第一單元

先 秦

4

價值:與孟子同為儒家兩大宗派。

注疏:唐 

楊倞 

注,並更名為荀子,清 

王先謙著荀子集

解。

4老子

作者:春秋 

李耳。

學派:道家。

別稱:道德經。

篇數:全書分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凡五千餘言。

內容

老子之道,為自然之道,為天所循之道。

政治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嚮往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

來的社會。

人生觀主張「柔弱勝剛強」;思想法自然,主張「清

淨無為」。

注疏:漢 

河上公 

注(最早)、魏 

王弼 

注(最通行)。

5莊子

作者:戰國 

莊周。

學派:道家。

別稱:南華經、南華真經。

篇數:今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

十一。內篇為莊子所著,外、雜篇為莊子弟子及其學派

後人所著。

內容

政治思想不贊成用禮治天下,主張返璞歸真、復於自

然。

中心思想為「仁」,言仁則歸於克己復禮,言學則重

下學上達,言政則先正己而後正人。

價值:宋代宰相趙普嘗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乃指

「上論」而言。

注疏:魏 

何晏 集解、宋 

邢昺 

正義、南宋 

朱熹 

集注。

2孟子

作者:或由萬章、公孫丑筆記,孟子潤飾而成。

學派:儒家。

篇數:凡七篇,各分上下。起自梁惠王,終於盡心。

六大綱要:道性善,法先王 尊王賤霸 貴民輕

君 先富後教 重仁義、輕功利 距楊 

墨,放淫

辭。

價值

開後世論辯之先河。

隋 

唐以前屬子書,至南宋 

光宗朝叢刻十三經時,始將

孟子列入經部。

注疏:漢 

趙岐 

注、宋 

朱熹 

集注、清 

焦循 

正義。

3荀子

作者:戰國 

荀況。

學派:儒家。

篇數:共三十二篇,起自勸學,終於堯問。

內容

非天命,重人事。

主張隆禮、法後王。

主性惡;主張力學積善可以達成化性成德。

第一單元

先 秦

5

內容

韓非之學,出於荀子,源本儒家,後集法家之大成,

然歸本於黃 

老。

主張法、術、勢三者並重。以「君無為,法無不為」

為其最高理想。

尚法術,明賞罰,厲刑名,多非難儒者之義,而取道

家虛靜無為之說以自輔。

注疏:清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8呂氏春秋

作者:戰國 

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食客所共纂。

學派:雜家。

別稱:又稱呂覽。

篇數:共二十六卷,分八覽、六論、十二紀。先秦古籍

其已亡佚者,可由此書略見一斑。

內容

全書以儒、道為主,兼採墨、法、名、兵、農之說。

要旨:取法自然而求周世用,切近理想而不違事勢。

本書原為秦王治國之用,故多論經世治國之道。

注疏:東漢 

高誘 

注。

主張達觀,宜順天而適自然,得以養生。

主張忘我,隨物而化,對生死壽夭漠不關心。

價值

金聖歎評為「天下六才子書」之首。

擅用譬喻,想像豐富,開創寓言體形式,對後世文學

影響深遠。

注疏:晉 

郭象 注(最古)、清 

郭慶藩 

莊子集釋(最通

行)、清 

王先謙 

莊子集解(最適合初學)。

6墨子

作者:戰國 

墨翟。

學派:墨家。

篇數:今存五十三篇,十五卷。

內容

主張愛無等差。

「兼愛」是其思想核心,基於兼愛,所以有「非

攻」。

主要思想有節葬、節用、非樂、尚賢、尚同、天志、

明鬼、非命等。

書中有守禦兵法、理則學、自然科學等基本概念。

注疏:清 

孫詒讓 

墨子閒詁最完善。

7韓非子

作者:戰國 

韓非。

學派:法家。

篇數:今傳本共五十五篇。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6

.

作者

 春秋 

左丘明

.

出處

 左傳

.

體裁

 記敘文

燭之武退秦師

一�

敘述晉�

秦圍鄭

的原因及駐軍

方位。秦�

晉分

軍二地,予鄭

勸說契機。

二�

燭之武先推辭

後受命,委婉

抱怨之語,能

證明其口才。

「許之」則為

其以國家為重

之度量。

三�

「夜縋而出」

一句,刻劃出

任務的危險,

燭之武以利害

游說秦伯,其

辭緊抓兩點:

亡鄭無益於

秦;存鄭有

益於秦。全段

八提秦穆公,

顯示其處處為

  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也。晉軍

函陵,秦軍氾南。

   

晉文公與秦穆公聯合去攻打鄭國,因為鄭文公曾經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鄭文公又私下親近楚國而不利中原士

族。當時晉國駐營在函陵,秦國駐軍於氾南。

  二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

必退。」公從之。

   

鄭臣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的情勢已經很危險了!如果可以派燭之武去遊說秦王,那麼秦軍一定會撤兵

的。」鄭文公聽從佚之狐的建議,去見了燭之武。

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燭之武推辭說:「當我年輕時,尚且比不上別人,而今已垂垂老矣!已經不會有

任何作為了。」

鄭文公回答說:「是我沒有能及早

重用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如今國家危急了才來找您,這是我的過錯啊!但是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沒什麼好處啊!」於是燭之武就答應了。

  三夜縋

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於是趁著夜裡,燭之武用繩索將身子綁住,垂下城逃出去。到了秦軍陣營見

到秦穆公便說:「秦國、晉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明白滅亡是遲早的事!

如果滅掉鄭國對秦國國君

您是有利的事,

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

那就勞煩您儘速來攻打吧。但是要越過別人國境(晉)才能取得

這遙遠又偏僻的鄭國為邊邑,您也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何必要滅了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實力呢?果真滅了鄭

國,就形勢而言鄰國的國勢增加了,無形中秦國的實

力也就相形薄弱了。

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

如果秦國此次放過了鄭國,把鄭國當成日後東征道路上的休息補給站,鄭國供給(秦國)使節

往來諸侯間所需的一切物資,對秦國也沒有害處。

況且您曾對晉

惠公有恩,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7

君亡鄭吧!龍騰版:哪敢麻煩您親自跑一趟。敢,膽

敢,冒昧請求也。三民版、康熹版、翰林版:表示冒昧

請求的謙敬用詞。龍騰版:豈敢,謙詞。執事,左右辦

事的人。不直言秦君而言執事,表示尊敬。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人國境而以偏遠的小國為邊邑。

鄙,邊邑,此作動詞用,以……為邊邑。

焉用亡鄭以陪鄰:焉,何也。陪,倍也,增加。鄰,鄰

國,指晉國。

東道主:東征道路上的主人。後指請客的主人。

行李:使者。李,通「理」。

秦設想。足見

其洞悉國際局

勢及大國間恩

怨。

四�

記秦�

鄭結盟,

並協防鄭國。

五�

記晉侯權衡得

失,退兵而去

。晉文公以仁

、智、武自許

,足見霸王器

度。

君賜矣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

之有?既東封

當年晉惠公也曾應允割讓焦、瑕兩塊肥美之地作為回報,但是卻在早上渡過黃

河,傍晚就在河邊構築工事抵抗秦國!這是您所知道的。

晉國哪裡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當他

向東滅了鄭國開拓疆土之後,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闕

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一定又會想再拓展西邊

的邊界,西向擴張。

若不傷害秦國,他又將如何取得土地?損害了秦國而有利了晉國,希望

您能仔細琢磨考量!」

  四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

之,乃還。

秦穆公聽了這一番話後很高興,於是就和鄭國結為盟國,並派杞子、逢孫、楊孫

留下來協防鄭國,然後就撤軍了。

  五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

晉國大夫子犯請晉文公攻打秦國,晉文公說:「不可以。當年若沒有

秦穆公的幫助,我回不了晉也繼不了位。

依靠別人的力量成就事功之後,卻又

去攻打他,這是不仁厚的作為;

失其所與

,不知;以亂易整

,不武

。吾其還也。」亦去之。

因攻打他而失去了親近的盟國,這也不是明智之舉;攻擊他勢必交惡而分裂,用分裂來代

替完整,這也不是用兵之道。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晉國也撤軍了。

貳於楚:言鄭伯私近於楚。對中原各士族不利。貳,親

近懷有二心,作動詞用。指僖公二十八年,晉、楚

城濮

之戰,鄭文公曾以軍隊援助楚國。

晉「軍」函陵:駐紮;當動詞用。

「師」必退:指秦國軍隊。

「辭」曰:推辭、辭謝。

夜「縋」而出:音

縋,以繩繫物,垂之而下。

敢以煩執事:斗膽以此事相煩。指亡鄭有益於秦,請秦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8

  秦、晉合兵攻鄭,這本是一場亡國的惡戰,終因燭之

武的言詞折衝而倖免於難。燭之武大膽利用秦、晉貌合神

離的關係,達到了秦、晉退兵,秦、鄭結盟的目的,一箭

雙雕,其關鍵全在「利害」二字。

  首段敘述三個主題:

  一、當時的形勢:晉侯、秦伯圍鄭。

  二、戰爭的起因:鄭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三、秦、晉駐軍的方位: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第二段寫佚之狐建議鄭國的因應策略—

使燭之武見

秦君。鄭文公接納雅言,引咎自責,使燭之武捐棄前嫌,

臨危受命。

  第三段是燭之武說秦的主要內容,共分四個層次。第

一層:亡鄭於秦,無益有害,因為越國以鄙遠,使鄰厚,

而秦薄!第二層:舍鄭,於秦無害而有利,以鄭為東道

主,行李之往來,可供其乏困。第三層:指晉乃背信忘義

者,企圖喚起秦伯的震撼與覺醒。第四層:指晉乃貪得無

厭者,晉、秦亡鄭後,必定西向闕秦,極盡挑撥之能事。

此四事完全以秦國立場思考,以秦國的利與害來考量,所

以能說動秦穆公。

  第四段寫秦穆公在燭之武的滔滔舌辯下,終於改變了

晉、秦圍鄭的計畫,鄭國終能轉危為安,化解一場亡國危

機。

  第五段寫秦撤軍之後,晉文公也以「仁」、「知」、

「武」三種觀點分析後,毅然退師。

  燭之武的遊說,簡要得體,切中利害,掌握秦、晉矛

共其乏困:供給所缺乏之物。共,音

公,通「供」。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秦穆公曾使百里奚率兵護送晉公子

夷吾回國,得立,為晉惠公。為,給予。賜,恩惠。

朝濟而夕設版:朝、夕,極言時間之短。濟,渡河也,

渡過黃河,回到晉國。版,版築也,築城以備秦。

何「厭」之有:通「饜」,飽足也。

既東封鄭:指東向鄭國開拓領土。封,當動詞用,開拓

領土。

又欲肆其西封:指拓展西邊的邊界。肆,擴展。封,當

名詞用,邊界、邊境也。

若不「闕」秦:損害、傷害也。

楊孫「戍」之:音

戍,守衛、駐守。

微夫人之力:微,無也。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夫,音

福,指示代名詞,彼、那個。

「因」人之力:憑依也。

「敝」之:敗壞、傷害,此有擊敗之意。

失其所「與」:親近、親善也。

以亂易整:用混亂分裂代替團結一致。易,代替。

不武:不合乎武德。

主旨:燭之武能看清秦、晉間利害矛盾,就亡鄭只有對

晉有利、對秦有害的觀點,層層剖析,終能使秦改變原

議,撤軍而歸。

立論:燭之武說秦,純粹由客觀形勢做分析,認為亡鄭

只對晉有利,而對秦有害,層層剖析,層層深入,終於

使秦穆公改變與晉滅鄭的計畫。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9

易混淆字

【軍

軍:軍國主義/皮膚皸裂

褌:蝨處褌中(褌,有襠的褲子)

暉:落日餘暉

葷:葷腥

琿:璦琿條約/渾水摸魚

諢:插科打諢、諢名(外號)

暈:暈倒

運:運籌帷幄/鶤雞(鳳凰的別名,或指體型較大的

雞)

【反

扳:扳回一城、扳回顏面、扳手、扳機

阪:阪田、大阪/版圖、版築/一板一眼、甲板、板鴨

/蝜蝂傳

反:反對/返鄉

皈:皈依

【益

益:利益/滿溢

是:謚號(諡號,「謚」是本字)

隘:狹隘、隘口、關隘

阨:隘(通「阨」,阻止、隔絕)

【乏

乏:乏善可陳

泛:泛泛之輩

盾,分化成功,終使鄭國轉危為安,這是弱國外交成功的

顯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句旨

燭之武委婉地表達不被重用的怨氣。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

君之薄也。

句旨

言滅了鄭國於秦無益,反而有利於晉。秦、鄭無交

界,倘若秦傾力滅鄭,經年累月的戰爭不僅消耗國

力,戰後也因鞭長而莫及,反倒圖利了與鄭國有交

界的晉國。晉土地增加了,人民增加了;相對地,

秦國卻因戰爭而被削弱,秦國何必要做這一損人而

不利己的事呢?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

害。

句旨

誘之以利,企圖說秦退兵。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

之所知也。

句旨

欲藉時空錯置,挑起秦、晉兩國之間的嫌隙,而使

秦退兵。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

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句旨

晉日後必攻秦,以達成其野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句旨

晉文公展露霸主氣概。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10

代詞,之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韓愈

師說)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

衛靈公)

於此、於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

勸學)

古語今用辨析

語詞

本課涵義重要衍義

例        句

執事

左右辦事

的人。表

示尊敬

執行任務

賈大少爺一路觀看,踱進客堂

,就有「執事」的道婆,前來

打個問訊。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

工作、職

朕見你身閑無事,與你件「執

事」。(吳承恩

西遊記第五回)

東道

東征道路

上的主人

指接待賓

客的主人

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李白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

行李

使者

旅行

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

(杜甫

贈蘇四徯詩)

出門時攜

帶的行裝

捲捲「行李」,一溜煙走急到

省城去了。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五回)

砭:針砭過失

貶:貶低身價、一字褒貶、貶值/窆不臨其穴(窆,

下葬)

眨:眨眼睛

】暇:

目不暇給、好整以暇、席不暇暖/白璧微瑕、棄

瑕錄用(不計前嫌而予以錄用)、瑕不掩瑜(一

個小缺失無損於整體的完善、美好)/名聞遐

邇、室邇人遐、天賜遐齡/彩霞、鳳冠霞帔

一字多義

【焉

意 義

例          句

副詞,安

也、哪裡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陽貨)

句末助詞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

至「焉」。(荀子

勸學)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

古窾「焉」。(劉基

郁離子選)

始而慚「焉」,久而安「焉」。(黃宗羲

原君)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11

朝濟夕版:形容忘恩負義或變化快速。

吾人當信守承諾,萬不可「朝濟夕版」,否則將如何

取信於他人?

東道主人:東征道上的主人。後指請客的主人。

難得大駕光臨,讓我當個「東道主人」,今夜大家不

醉不歸。

以亂易整:以分裂代替團結。

大敵當前,應一致對外,若內部起鬨,「以亂易

整」,必將予敵人可乘之機。

春秋三傳比較

項目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者

左丘明

公羊高口述,玄

孫公羊壽與胡母

子都纂錄

戰國

魯人穀梁赤

版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迄

魯隱公元年至哀

公二十七年,計

二五五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計

二四二年(同於春秋)

內容

比較

多史事,少義例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最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

,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

注疏

杜預

注、唐

穎達

正義

何休

注、唐

范寧

注、唐

士勛

鄭玄評

善於禮

善於讖

善於經

范寧評

豔而富,其失也

辯而裁,其失也

清而婉,其失也

先秦史書比較

項目

尚書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作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

;劉向編

異稱

書、書經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

國策、國事

、事語、修

書、長書、

短長

體例

紀事本末體

之濫觴(今

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12

  居狄國五年,晉獻公逝世,晉人欲迎重耳返國即位,

重耳畏懼被殺,堅辭不肯回國。不久,晉人迎其弟夷吾,

立以為君,稱為惠公。惠公七年,惠公懼重耳返國與己爭

位,派人至狄國刺殺重耳,重耳於是避禍於齊。一行人經

過衛國,衛文公卻不以禮相待。

  抵齊之後,齊桓公以厚禮接待,並將女兒嫁給重耳,送

他車馬二十乘。離開齊國後,經過曹國,曹共公不以禮相

待。至鄭,鄭文公不以禮相待。至楚,楚成王以諸侯之禮

接待,重耳則表現得十分謙卑。楚成王問日後如何報今日

之厚待,重耳答以「日後兩軍相遇,晉軍將退避三舍」。

  離楚至秦,秦穆公以同宗五位女子嫁給重耳,並設宴

款待。是時晉惠公去世,子懷公繼立,不得人心,秦穆公

乘機發兵護送重耳回國,即位為文公。當時重耳年紀已

六十二歲,共計流亡在外十九年。

  晉文公即位後,重用隨從流亡的狐偃、趙衰等人為

卿,整頓內政,增強國力、圖謀稱霸。曾興勤王之師、

平定周王室之亂,迎接出居鄭地的周襄王復位。晉文公五

年,於城濮之役大敗楚軍,旋即在踐土(今河南省

滎陽縣

東北)建築王宮,大會諸侯,請周天子蒞會,周天子策命

其為諸侯之長,晉文公因而稱霸中原。在位九年卒。

婉曲修辭填填看

  「婉曲」是一種修辭的技巧,不直言其事,故意話說

得含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說:「臣之壯也,

項目

尚書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內容

記堯以下至

秦穆公間史

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

記十二國事

,多戰國策

士言

地位

最早史書,

散文之祖

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

記,多採其

注疏

孔安國

、唐

孔穎達

正義

孔安國 傳

、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

韋昭

劉向定名戰

國策。東漢

高誘

晉文公之生涯

  春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名重耳。年輕時即

好結交賢士,十七歲時,左右即有趙衰、狐偃、賈佗、

先軫、魏武子五位賢士。當獻公還是太子時,重耳即已成

人。獻公即位為君,重耳二十一歲。

  獻公晚年寵幸驪姬,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獻公

二十一年,殺太子申生,驪姬讒言陷害重耳,獻公派人殺

害重耳,重耳遂逃往母親的故國狄國,跟隨其前往狄國者

除前述五位賢士外,尚有不知姓名者數十人。當時重耳已

四十三歲。

第一單元

先 秦

一 

燭之武退秦師

13

  有一次,宋璟的妻弟跑來找他,懇求他說:「姐

夫!你為官清廉,任人惟賢,名聲在外,誰人不知。可

惜我多次考試不中,無可奈何,想請你照顧一下,弄個

差事幹。」宋璟甚麼話也沒有說,熱情地招待了妻弟,

飯後派人趕車送他回家,送到之後,才遞給他早就寫好

了的一封信。他妻弟把信拆開一看,長歎一聲,再不言

語。原來信中只寫了五個字:「一切靠自己!」

  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請以「一切靠自己」為題,寫一短文,文長200

300字。

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是拒絕的委婉語。

譬如:把「撤退」說成「轉進」,把「死亡」說成「往

生」,這些都是委婉語。下列委婉語,所指的意涵是什

麼,請填填看。

解放—(    )。

企業瘦身—(    )。

化妝室—

(    )。

待業中—

(    )。

陛下富於春秋—

皇帝尚(    )。

春秋高—

年紀(    )。

駕鶴西歸—

(    )。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

研究研究—

(    )。

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後—

帝王(    )。

燭之武退秦師是以人物對話來交代情節的發展。試分別

指出佚之狐、鄭伯、燭之武、晉侯的話如何帶動故事的

發展。(※

提示:掌握各角色所處的立場,並詳讀課文

以明其前因後果)

【短文寫作】

  宋璟,唐朝

邢州

南和人,年輕時就中了進士,一生

歷事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都擔任重

要職務。為官清正,堅持原則,即使得罪皇帝,亦在所

不惜。

一、燭之武退秦師

三、勸 學

四、諫逐客書

五、漁 父

六、馮諼客孟嘗君

七、鴻門宴

八、典論論文

九、出師表

十、蘭亭集序

十一、桃花源記

十二、世說新語選

二、大同與小康

十三、與陳伯之書

十四、諫太宗十思疏

十五、師 說

36 34 32 29 26 24 21 19 16 13 10 8 5 3 1

十六、始得西山宴遊記

十八、岳陽樓記

十九、醉翁亭記

二十、赤壁賦

二十一、郁離子選

二十二、項脊軒志

二十三、晚遊六橋待月記

二十四、原 君

二十五、廉 恥

二十六、勞山道士

二十七、左忠毅公逸事

十七、 

髯客傳

二十八、裨海紀遊選

二十九、勸和論

三十、臺灣通史序

76 74 71 68 66 63 61 59 56 54 51 48 44 41 39

詳解79

詳解

7980828283848586878889909191

939394969799100101102102103104105106107

1

一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選擇題(䥑

鐾題為多重選擇題)

下列﹁ ﹂內的注音寫成國字,兩兩相同的選項是:

夜﹁

墜﹂而出/搖搖欲﹁

墜﹂ 沉﹁

莫﹂寡言

/﹁

莫﹂不關心 ﹁

茂﹂合神離/國際﹁

茂﹂易

金榜﹁

提﹂名/文不對﹁

提﹂。

下列﹁ ﹂內的字義,兩兩相同的選項是:

若不﹁闕﹂秦/付之﹁闕﹂如 ﹁因﹂人之力而

敝之/未若柳絮﹁因﹂風起 以亂﹁易﹂整,不武

/喪,與其﹁易﹂也,寧戚 ﹁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引入,﹁微﹂指左公處。

鋴﹁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上﹁封﹂字是動詞,下

﹁封﹂字是名詞。下列文句,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

其子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

,則治臣之罪。

鋽關於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文中﹁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一語最能打動秦君

而終使退兵 文中八提﹁君﹂字,其用意乃在巧設

處處為秦而不為鄭謀之關切 敘秦、晉合兵圍鄭,

鄭國情勢危急,大夫燭之武自薦往說秦君一事 燭

之武巧其辭令,剖析利害,終使秦君退兵,打破弱國

無外交的歷史定論。

鍃燭之武往說秦君的過程中,曾以過往歷史經驗挑起秦

、晉二國嫌隙的選項是: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

之厚,君之薄也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鎄下列﹁ ﹂中之借代格,具敬稱作用的選項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若舍鄭以

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鎭古漢語中,往往為強調賓語︵受詞︶,而將賓語提到

動詞前面。下列不屬於這種語法結構的選項是:

夫晉,何厭之有 父母唯其疾之憂 其一人專

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

我與爾有是夫。

【102學測】

䥅下列關於人物言語或行為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 諸葛亮建議後

主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是希望後主能諮

諏善道,察納雅言 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

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他不要用自己的薄情

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 魏徵諫太宗﹁怨

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

,其可忽乎﹂,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

【104學測】

䥑關於燭之武退秦師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全文以利害二字貫串全文 ﹁無禮於晉,且貳於

2

一 燭之武退秦師

楚﹂乃點明了秦、晉合兵圍鄭的緣由 ﹁晉軍函陵

,秦軍氾南﹂乃言二國軍隊皆駐紮在鄭國國境之南 

﹁不仁、不知、不武﹂一語足見晉文公成為五霸霸

主的氣度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

,將焉取之﹂乃企圖挑起二國宿怨。

麿不明說本意,而婉轉表明的修辭手法稱﹁婉曲格﹂,

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下列亦運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臣為韓王送沛公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若

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庶竭駑

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鐗下列﹁東、西、南、北﹂方位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賓客所坐的席位稱為﹁西席﹂ ﹁追亡逐北﹂是

指追逐北方的敵人 古代君王以南面接見諸侯,後

遂以﹁南面﹂借指君王 古代人臣居北面向君王行

禮,故以﹁北面﹂借指臣子 ﹁東道主﹂原為東方

道路的主人,後稱﹁東道主﹂為主人,又稱﹁東人﹂。

匁﹁語云:□

□□□

,□□□□

,是以燭之武以垂暮之年

猶臨危受命,騁其辭辯,以救鄭國之危亡。﹂缺空處

分別可以填入下列哪些成語?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鐝下列各句,使用﹁假設語氣﹂的選項是: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師必退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許君

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

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鐭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

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韓愈、柳宗元、白

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

是兼擅詩、文的作家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

﹁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史記

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

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清代是小說發皇的

時代,名作

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誌異、老殘遊

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93學測】

鐾下列關於﹁經﹂、﹁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作稱﹁傳﹂ 

詩經中的雅、頌是﹁經﹂;國風是﹁傳﹂ 春秋

是﹁經﹂;左氏、公羊、穀梁是﹁傳﹂ 六經亦稱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 

論語、孟子本非﹁經﹂,後世才升格為﹁經﹂,可

見經、傳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

填充題

含有國名的成語往往隱含著該國的文化和史實,例如

﹁圍魏救趙﹂,此成語源於戰國時代,魏圍攻趙都城

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

引兵突擊魏都大梁,趁魏軍從邯鄲撤退回國救援,兵

3

二 大同與小康

馬疲憊時,在桂陵大敗魏軍,趙國危機終於解除。後

人遂用﹁圍魏救趙﹂來表示﹁運用計謀以達成目的﹂

的意思。下列成語都有其歷史典故,請在︵ ︶中填

入恰當的字詞。

︵ ︶大非偶:指男女雙方門戶不相當之意。

三戶亡︵ ︶:力量雖小,然團結一致,終會取勝。

鋴在︵ ︶之厄:比喻在旅途中遭遇到食宿上的困難。

鋽︵  ︶同舟:指危難當前,化敵為友,共度難關。

鍃︵  ︶之好:兩姓聯姻。

大同與小康

選擇題(䥅

鐾題為多重選擇題)

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兩兩相同的選項是:

貨﹁惡﹂其棄於地也/風至,硫氣甚﹁惡﹂ 男

有﹁分﹂,女有歸/﹁分﹂作溝中瘠 ﹁矜﹂、寡

、孤、獨/不敢以功名自﹁矜﹂ 出游於﹁觀﹂之

上/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下列各組字義兩兩不相同的選項是:

秦伯說,﹁與﹂鄭人盟/大道之行也,﹁與﹂三代

之英 天下﹁為﹂公/四者之中,恥尤﹁為﹂要 

﹁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他人見問,﹁固﹂不言

﹁矜﹂、寡、孤、獨/哀﹁矜﹂勿喜。

鋴下列對於大同與小康一文的分析,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乃孔子對魯君暢論大同與小康之治的分別 三代

之君雖稱英明,但只是一種小康之局 文體屬論說

文卻以設問方式引發議論,並透過對話方式進行  

文中論述多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著眼,分別

進行論述。

鋽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也,不必為己﹂的說明,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珍惜資源,謹身節用 捨己為人,造福眾生  

聚富於國,防止私人壟斷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以服務人群。

鍃對﹁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的說明,下列闡述正確的選項是:

﹁世及﹂是指官位升遷的方式 句中的﹁大人﹂

,係指有德者 此句著重說明大同的政治制度  

﹁城郭溝池以為固﹂則強調以城郭溝池作為抵禦外

侮、強敵的憑藉。

鎄﹁大同﹂為儒家政治之最高理想。下列敘述不符合儒家

大同之治理想的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貨惡其棄於地

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城郭溝池以

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

弟,以和夫婦。

鎭斟酌下引文字,□

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

也者,志吾心

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

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

也者,志吾心之條理

節文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

79

名詞,作為外位賓語,代替的部分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若再分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亦無賓語提前,句中兩

個﹁之﹂字都是代名詞,意為﹁我們﹂。

䥅出自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分析利害,希望勸喻秦軍退

出秦

晉聯盟。其中之一,以地理位置說明若鄭國滅亡,只會圖

利離鄭國較近的晉國,對秦國來說,打敗了鄭國,反而厚植了

競爭對手—

晉國的國力,相對地,則是削弱自己的實力。

䥑一在鄭之南,一在鄭之北 說明晉乃貪得無厭之流,對秦

不利。

麿表明自己不願一同離去的決心 實為想罷免孟嘗君的相位

自責之詞 東道主,借代 駑鈍,自謙之詞。

鐗指家庭教師 追逐敗逃的敵人。

匁比喻事成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 比喻極為珍惜自己

的事物 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要長在那裡呢?比喻事物互相

依附存在 鳥巢翻覆,卵必隨之跌破。比喻整體一旦傾覆,

個體也無法倖存。

鐝推測語氣 誇飾 因果句。

鐭不能以此評斷兩代古文成就的高低 金瓶梅是明代的作品。

先聖著作曰﹁經﹂,後賢解經曰﹁傳﹂ 

雅:宴享樂章,

頌:祭祀頌贊樂歌,風:民間歌謠,三者皆是詩經的內容 

論語在後漢書張純孝

李賢

注中升格為﹁經﹂,但到了清

康熙定

﹁御纂七經﹂中並沒有被列入。春秋三傳在唐代﹁九經﹂中是

﹁經﹂,但到了宋代

魏了翁的九經要義則未被視為﹁經﹂。

大同與小康

一、選擇題

 

 

 

 

 

 

 䥅

一 

燭之武退秦師

教育部頒定三十篇核心古文詳解本

燭之武退秦師

一、選擇題

       䥅 

䥑 麿 鐗 匁 鐝 鐭

二、填充題

齊 秦 陳 吳越 秦晉

縋/墜 默/漠 貌/貿 題。

損害/欠缺 憑藉 代替/辦得周到。出自論語

八佾 

無/暗中的。出自左忠毅公逸事。

是上﹁名詞﹂,下﹁動詞﹂。

大夫佚之狐推薦,非燭之武自薦。

鄭君之自謙詞 ﹁執事﹂表示不敢直接與秦君說話,必須

通過左右侍從傳話,有尊敬之意 借指﹁鄭國﹂ 借指﹁

秦穆公﹂。

出自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本句的動詞是﹁有﹂,賓語為﹁何

厭﹂,原句式應為﹁夫晉,有何厭﹂,﹁之﹂字是為改變文法

結構的助詞 出自論語

為政。本句動詞是﹁憂﹂,賓語是﹁

其疾﹂,原句式為﹁父母唯憂其疾﹂,﹁之﹂字是為改變文法

結構的助詞 出自孟子

告子上。本選項由兩個句子組成,第

一個句子為直述句,主詞是﹁其一人﹂,謂語是﹁專心致志﹂

。第二個句子承上句之主詞,動詞是﹁聽﹂,賓語是﹁弈秋﹂

,原句式為﹁︵其一人︶惟聽弈秋﹂,﹁之為﹂是為改變文法

結構的助詞

 出自論語

述而。本句的主要句子﹁唯我與爾有

是夫﹂是直述句,動詞為﹁有﹂,賓語為﹁是﹂,這是一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