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9 文化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见证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编辑 王世军 吕冬雪 张妍 吉报风景全新升级 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 毕业在即,离歌响起。中国戏曲学院吉 剧本科班毕业汇报演出拉开帷幕。5月27 日、28 日和 31 日,在中国评剧院大剧场,刘 杨、张跃兵、兰梦、刘金、唐晓凤、蒋凤梅等 11 名吉剧本科生要用四出折子戏、一台经典大 戏,致敬母校、致敬青春、致敬吉剧,为 4 年求 学生涯画下圆满句点。 为了这一刻,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剧 目反复排练、精心打磨,汇报演出前一周他们 加班加点,日夜抢排。而为了配合他们的汇 报演出,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也倾注了集体力 量。由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亲自带 队,几乎是全团出动来京助演。毕业生们的 每一场彩排,罗成金都会坐在台下认真观看, 帮助整个团队磨合出最佳节目效果。他说: “吉剧发展离不开人才接力,吉剧团这些年不 遗余力培养人才,这11名中戏毕业生就是我 们精心培养的吉剧接班人,吉剧今后要依靠 他们发扬光大!” 5月27日晚,在首场汇报演出开始之前,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特意到后台看望了吉 剧班的毕业生们,对吉剧班同学这几年的学 习状况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说:“我觉得这 些孩子们现在已经体现出新一代吉剧人特有 的技艺和气质,我希望他们今后能支撑起吉 剧发展的未来。” 舞台已经为他们搭好,他们要以怎样的表 演来接受观众的检阅?在 5 月 27 日和 28 日的 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他们相继为观众奉上了吉 剧经典小戏《包公赔情》《燕青卖线 · 盗帖》以及 吉剧《寿州救驾》选段、吉剧《江姐》选段等精彩 戏码。其中,张跃兵、兰梦表演的《包公赔情》 感情到位、演绎传神,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 刘金、唐晓凤合作的《燕青卖线 · 盗帖》再现经 典魅力,特别是刘金饰演的时迁一角,让吉剧 武丑这个行当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引得现场一 片喝彩声。刘金告诉记者,他今天在舞台上能 有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这4年的本科学习。 在北京求学期间,他不仅有机会得到京剧武丑 名家吴建平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到京剧武丑的 各种表演心法,还观摩学习了全国各大剧种的 表演,艺术视野得到极大的开拓。“这些都让我 在吉剧武丑艺术表演上得到提升,开拓我今后 的艺术之路。”刘金说。 此外,蒋凤梅表演的《寿州救驾》选段和 刘杨领衔主演的《江姐》选段,一武一文,一个 飒爽英姿、一个正气凛然,都给观众极大的审 美享受。尤其刘杨饰演的江姐,唱念俱佳,将 人物感情与角色塑造融为一体,让观众看到 一个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江姐形象。作为 整场演出的压轴戏,吉剧《江姐》以浓郁的艺 术感染力感动观众、感动京城。演出结束后, 很多老戏迷不由得感慨到:“看到他们的表现 很欣慰,中国戏曲传承后继有人了!” 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吉剧本科毕业生们 也很激动。他们对过去的 4 年学习充满了留 恋与感激。作为吉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刘杨 感觉自己这几年的收获特别大。她告诉记者: “我是在自己艺术水平进入瓶颈期时,选择到 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4年来,通过系统学习 京昆剧目、学习戏曲理论知识,我的舞台表演 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对戏曲的理解比以往更 加深刻。戏曲这条路很宽,但要把这条路走好 却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去体会、琢磨、钻研。”要 毕业了,刘杨说此刻内心除了不舍,更多的是 感恩。她说:“回顾4 年,收获满满,我要感谢 省文化厅为我们搭建平台,感谢院团领导的大 力支持,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的倾囊相授。” 致敬青春 致敬吉剧 —中国戏曲学院吉剧本科班毕业汇报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李卓林 2017年9月26日至30日,《人 · 参》首次与观众见 面,连演5天,东方大剧院里的掌声也连着响亮了5 天。5天时间里,《人 · 参》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朋 友圈,以及人们的谈论中不断出现,在全省掀起了一次 “舞剧热”。两年的筹划、4 个月的排演、200 余名演职 人员的参与及保障,在5天时间内吸引了7000余名观 众走进剧院,共同欣赏了省歌舞团在舞剧创作上的又 一部精品力作。 文艺爱好者丁嫚莉一家五口一起来看演出,她说: “《人 · 参》带来的是全部感官的美的体验,舞蹈、音乐、 服装、舞台,所有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衬托着主题, 无论老人还是孩子,在这台舞剧中都能找到喜欢的部 分。” 大学生刘易阳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太震撼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舞台艺术,很幸运遇到了《人 · 参》, 让我开始喜欢上舞剧。” 资深文化记者韩玉红则连“刷”两遍,“这样的演出 看一遍是看不够的,希望《人 · 参》走出吉林,红遍全国, 让全国观众通过这台舞剧了解吉林、感受吉林文化、读 懂吉林故事。” 《人 · 参》的出品人,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明华曾对记者说:“既要让观众看得懂,又要为他们留 下自己的想象与回味,这样才能让它一直留在观众的记 忆里。”对观众而言,《人 · 参》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或许很 多年后再提起,他们依然会想起舞台上《人 · 参》所带来 的震撼,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精彩和震撼背后参 与该剧的演职人员对每一个演出细节的精益求精。 立意 红绳拴住人、参与情 红绳,长的、短的,断续的、环绕的,看过《人 · 参》的 观众,一定会牢牢记住贯穿于整台演出的红绳。在采 参的传说中,人参是具有灵性的植物,想要抓住它,一 定要用红绳缠绕,才能阻止它悄无声息地跑掉。 在舞剧《人 · 参》中,故事便是由红绳开始的。长长 的红绳横贯舞台,人参女轻轻踩过,医者紧紧握住,老 把头缠绕其中,小货郎纠结于此;短而珍贵的红绳,生 长于人参女发间,是她的生命线,也是村民的救命药; 环绕于众人的红绳,是医者爱与义两难的抉择,也是人 参女牺牲与奉献的大爱。《人 · 参》中的红绳,已经不再 仅仅局限于抓参的道具,经过一番悲欢离合为整个故 事留下了美好的寓意。“故事里,红绳是人参女的生命 线;故事外,红色代表着幸福吉祥,红绳牵连起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也系住了美好的情感。”导演何利山 说。而对于《人 · 参》的题材,该剧另一名导演唐文娟表 示,人参是吉林的符号,它代表着民俗、历史、传奇,“我 们用一种时尚的手法重新包装,将现代舞与民族舞融 合,融入了大量的传统东北舞蹈元素,重新讲述人参姑 娘的传说”。 红绳代表了美好,却也为演出增加了难度。《人 · 参》 中的一个场景令人十分震撼:在村民集体捕捉人参女的 过程中,数十根红绳交织成一张红色巨网,网住了逃跑 中的人参姑娘们,她们在网中不断穿梭、舞动,村民的捕 捉网也不停升降、变换,演员们用两个月时间反复排练 出的“红绳阵”,带给观众的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 感,唐文娟介绍道,“我们将红绳捕参这一个点放大成 面,给观众充足的压迫感,进而带入深层次的情感。” 细节 迎 难而上,细微之处见情深 说起这台舞剧最大的难点,导演唐文娟与主演庞 妮娜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可以说,难点真的太多 了。” 舞剧庞大且连续性极强,作为这台演出的主演,庞 妮娜饰演的“人参女”与郑南饰演的“医者”要通过长时 间的双人舞来表现两人在爱情中的相依相守与痛苦分 别。尽管舞台经验十分丰富,庞妮娜依然认为这台舞 剧中的双人舞是她跳过的舞蹈中最难的,“托举、翻转、 跳跃……高难度技巧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没有停歇。 我们不停地练习,又在练习中不断磨合”。每天一大早 就开始进行排练,直到天黑才能结束,回想起封闭排练 的日子,庞妮娜坦言确实很辛苦,“也真的很过瘾”。她 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成就一部精彩的舞剧,需要众多元素,故事情节、 舞蹈技巧、舞美设计、服装造型……导演唐文娟一再强 调,《人 · 参》能够成功,是各部分的融合和所有细节的 总汇。 在第二幕“山林之梦”中,一段如梦似幻的“蘑菇 舞”令观众惊叹。头戴大蘑菇帽的舞蹈演员轻盈舞动, 帽子随动作缓缓浮动,一幅山中仙境的图卷就此展 开。灯光渐暗,帽子上亮起了一圈圈细小的灯,大蘑菇 变成了苏醒的小精灵。打造出这一片纯白幻境的正是 《人 · 参》的服装设计师崔晓东,他的奇思妙想存在于每 一套服装的细节中。 “你知道人参开花是什么样子的吗?”在采访中,崔 晓东问记者。他表示,很多人只见过作为药材的人参, 而没有见过作为植物开花的人参。“答案就在人参女的 衣服上。”崔晓东说。细细小小的花错落地缀在舞裙 上,花朵中藏着点点莹润的珠子,肤色的绳线排成裙 摆,随着演员的跳跃、旋转,花朵晶莹、绳线飞舞,令人 惊艳的“人参女”形象就此形成了。 4 个多月间,崔晓东设计了 200 多套服装,无论是主 演还是群舞的服装,每一套都饱含着他对这台舞剧的热 爱。“刚看到剧本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东北黑土地的厚 重,既要有沉稳、豪放的特色,也要展现演员的轻灵。”按 照导演的要求,时尚、魔幻也是服装必备的特点。于是, 崔晓东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一种纱质面料,经过压制,纱 有了瓦楞的起伏,这一特殊处理后,飘逸的纱做出了有 厚重感的服装,完全满足了演出的需求。 正是每个环节的细致处理与全员的齐心协力,打 造出了这样一台“讲吉林故事,发吉林声音”的精品剧 目。“时隔 12 年,省歌舞团再次拿出了一台大型舞剧,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之下创造出 的必然。对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台舞剧,更是向全 国甚至全世界自豪地介绍吉林文化的一张名片。”王明 华说。 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巡礼 日前,我省大型民族舞剧《人 · 参》在全国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了“2018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 创作剧目名录”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该剧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主办,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排演,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于2017年9 月26日首演。在同年10月举办的我省优秀剧目晋京展演中,《人 · 参》又接连两天登上了北京保利剧院的舞 台,用惊艳、完美的演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呼与掌声。 用情讲故事 用心做演出 —探寻大型民族舞剧《人 · 参》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裴雨虹 (本栏图片均为《人 · 参》剧照) 2005 年 1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布《国 务院关于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通 知》,要求进一步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其中一项重要 举措就是:从 2006 年 起,每年 6 月的第二 个星期六为中国的 “文 化 遗 产 日”。 在 2018 中国“文化遗产 日”之际,记者与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组组长、著名文化 专家曹保明就文化 传承人、艺术家要积 极主动发挥工匠精 神,去传承、去工作、 去发展、去前行,不 断创造新时代文化 的新局面这一话题, 探讨了今年中国“文 化遗产日”主题和口 号的意义。 今年中国“文化 遗 产 日”的 主 题 是 “多彩非遗,美好生 活”;口号是“见人见 物见生活”“非遗让 生活更美好”“新时 代、新生活、新传 承”。曹保明认为,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 机械制造业、科技等 自然领域的条例,也 是社会科学和文化 领域的高标准、高要求。工匠是工业领域的名词,但 工匠精神的内涵却是以传承新的创造性思想、创造 性精神为特征的理念,在社会中就是以积极的思想 状态进入生活,投入到伟大的时代前沿,不断努力工 作,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优秀文化作 品,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中不缺席、不缺位,这都 是新时代工匠文化精神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 曹保明举例说,前不久,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 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发 展项目(全国 383 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我省有 4 项 入选,分别是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枕头顶刺绣、 马头琴制作技艺、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的这 个振兴计划,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传统基 础和生产规模及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 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实施。”从而带 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我们清晰地 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一定要有新的传 承,而且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样才能让“非遗让 生活更美好”。 在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中,纺染织绣、服 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 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 品制作、中药泡制、器具制作等,我省都有优势。但是 在遗产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 势,全面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公的精 神,全面构建自己的遗产文化去带动社会的进步,不能 获得了传承人的优秀称号之后就高枕无忧,不再努力, 不再创造,这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比如吉林满绣文化,是吉林和长白山文化的重要 特征性文化。在东北三省中,我们的满绣有自己鲜 明的地域特色,我们要努力挖掘满绣的传统性和社 会性。传统项目要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人 们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就是有传承基础的传统; 能普遍被社会认同,并产生效益化,就是生产的规模 化。以吉林传统工艺满绣来说,如果单纯以满族传 统工艺老物件为基础,它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岁月中, 它的美,走不进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必然远离现代生 活。这样的遗产不能给生活带来今天的美,不能“见 人见物见生活”,于是,它只能保留在遗产领域里,只 能存在于博物馆里。我们要求遗产要让生活见到它 的美,就是要求传承人有匠心独具的创造。我们要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实施为 依托,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人群队伍建设。 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让生活选择它的美,让社会 应用它的美。此次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中,黑龙江 与辽宁皆有满绣进入。他们的满绣入选,是因为以地 域民族文化带动了就业,并且形成了推广的实施经验, 带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辽宁满绣传统工艺制 作传承人巴彦殊兰的旗袍生产,就是以编织《浔阳遗 韵》而一举成名,已经形成和具备了自己的传承基础和 相当的生产规模,以精湛的遗产文化全面带动贫困村 实现脱贫。在阜新的拉格扎村和辽中的养士堡村,办 起了满绣非遗技艺培训班,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理念, 培训村落绣娘,使其成为旗袍成手。其所走的,就是以 著名传承人的身份带动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满绣遗产 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工匠精神的良好传承也引发着民族民间文化遗 产进入社会、推动生活,引导着社会生活对文化遗产 美好的认知。吉林人正在以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的资 源优势,全面激活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振 兴。曹保明表示,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将全面开展 对传承人的培训,包括技艺培训、手艺培训,更重要 的是创意培训。比如建议举办长白山旗袍节,大力 发展文化、带动旅游,培训和建立一些旗袍村落、满 绣街区、手工织作大院等等。“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就 在于,引导社会正确地看待文化、对待文化,同时更 加爱护文化传承人,为其提供真正地关怀与爱护,使 其更好地发挥匠心,把美丽的文化遗产交给社会、交 给生活在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的引领下,让 生活更加美好。

用情讲故事 用心做演出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806/05/fa3d999a-5bc...把头缠绕其中,小货郎纠结于此;短而珍贵的红绳,生 长于人参女发间,是她的生命线,也是村民的救命药;环绕于众人的红绳,是医者爱与义两难的抉择,也是人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用情讲故事 用心做演出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806/05/fa3d999a-5bc...把头缠绕其中,小货郎纠结于此;短而珍贵的红绳,生 长于人参女发间,是她的生命线,也是村民的救命药;环绕于众人的红绳,是医者爱与义两难的抉择,也是人

09文化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见证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编辑 王世军 吕冬雪 张妍

吉报风景全新升级

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

毕业在即,离歌响起。中国戏曲学院吉

剧本科班毕业汇报演出拉开帷幕。5月 27

日、28日和31日,在中国评剧院大剧场,刘

杨、张跃兵、兰梦、刘金、唐晓凤、蒋凤梅等11

名吉剧本科生要用四出折子戏、一台经典大

戏,致敬母校、致敬青春、致敬吉剧,为4年求

学生涯画下圆满句点。

为了这一刻,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剧

目反复排练、精心打磨,汇报演出前一周他们

加班加点,日夜抢排。而为了配合他们的汇

报演出,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也倾注了集体力

量。由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亲自带

队,几乎是全团出动来京助演。毕业生们的

每一场彩排,罗成金都会坐在台下认真观看,

帮助整个团队磨合出最佳节目效果。他说:

“吉剧发展离不开人才接力,吉剧团这些年不

遗余力培养人才,这11名中戏毕业生就是我

们精心培养的吉剧接班人,吉剧今后要依靠

他们发扬光大!”

5月27日晚,在首场汇报演出开始之前,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特意到后台看望了吉

剧班的毕业生们,对吉剧班同学这几年的学

习状况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说:“我觉得这

些孩子们现在已经体现出新一代吉剧人特有

的技艺和气质,我希望他们今后能支撑起吉

剧发展的未来。”

舞台已经为他们搭好,他们要以怎样的表

演来接受观众的检阅?在5月27日和28日的

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他们相继为观众奉上了吉

剧经典小戏《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盗帖》以及

吉剧《寿州救驾》选段、吉剧《江姐》选段等精彩

戏码。其中,张跃兵、兰梦表演的《包公赔情》

感情到位、演绎传神,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

刘金、唐晓凤合作的《燕青卖线·盗帖》再现经

典魅力,特别是刘金饰演的时迁一角,让吉剧

武丑这个行当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引得现场一

片喝彩声。刘金告诉记者,他今天在舞台上能

有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这4年的本科学习。

在北京求学期间,他不仅有机会得到京剧武丑

名家吴建平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到京剧武丑的

各种表演心法,还观摩学习了全国各大剧种的

表演,艺术视野得到极大的开拓。“这些都让我

在吉剧武丑艺术表演上得到提升,开拓我今后

的艺术之路。”刘金说。

此外,蒋凤梅表演的《寿州救驾》选段和

刘杨领衔主演的《江姐》选段,一武一文,一个

飒爽英姿、一个正气凛然,都给观众极大的审

美享受。尤其刘杨饰演的江姐,唱念俱佳,将

人物感情与角色塑造融为一体,让观众看到

一个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江姐形象。作为

整场演出的压轴戏,吉剧《江姐》以浓郁的艺

术感染力感动观众、感动京城。演出结束后,

很多老戏迷不由得感慨到:“看到他们的表现

很欣慰,中国戏曲传承后继有人了!”

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吉剧本科毕业生们

也很激动。他们对过去的4年学习充满了留

恋与感激。作为吉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刘杨

感觉自己这几年的收获特别大。她告诉记者:

“我是在自己艺术水平进入瓶颈期时,选择到

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4年来,通过系统学习

京昆剧目、学习戏曲理论知识,我的舞台表演

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对戏曲的理解比以往更

加深刻。戏曲这条路很宽,但要把这条路走好

却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去体会、琢磨、钻研。”要

毕业了,刘杨说此刻内心除了不舍,更多的是

感恩。她说:“回顾4年,收获满满,我要感谢

省文化厅为我们搭建平台,感谢院团领导的大

力支持,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的倾囊相授。”

致敬青春 致敬吉剧——中国戏曲学院吉剧本科班毕业汇报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李卓林

2017年9月26日至30日,《人·参》首次与观众见

面,连演5天,东方大剧院里的掌声也连着响亮了5

天。5天时间里,《人·参》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朋

友圈,以及人们的谈论中不断出现,在全省掀起了一次

“舞剧热”。两年的筹划、4个月的排演、200余名演职

人员的参与及保障,在5天时间内吸引了7000余名观

众走进剧院,共同欣赏了省歌舞团在舞剧创作上的又

一部精品力作。

文艺爱好者丁嫚莉一家五口一起来看演出,她说:

“《人·参》带来的是全部感官的美的体验,舞蹈、音乐、

服装、舞台,所有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衬托着主题,

无论老人还是孩子,在这台舞剧中都能找到喜欢的部

分。”

大学生刘易阳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太震撼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舞台艺术,很幸运遇到了《人·参》,

让我开始喜欢上舞剧。”

资深文化记者韩玉红则连“刷”两遍,“这样的演出

看一遍是看不够的,希望《人·参》走出吉林,红遍全国,

让全国观众通过这台舞剧了解吉林、感受吉林文化、读

懂吉林故事。”

《人·参》的出品人,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明华曾对记者说:“既要让观众看得懂,又要为他们留

下自己的想象与回味,这样才能让它一直留在观众的记

忆里。”对观众而言,《人·参》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或许很

多年后再提起,他们依然会想起舞台上《人·参》所带来

的震撼,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精彩和震撼背后参

与该剧的演职人员对每一个演出细节的精益求精。

立意 红绳拴住人、参与情

红绳,长的、短的,断续的、环绕的,看过《人·参》的

观众,一定会牢牢记住贯穿于整台演出的红绳。在采

参的传说中,人参是具有灵性的植物,想要抓住它,一

定要用红绳缠绕,才能阻止它悄无声息地跑掉。

在舞剧《人·参》中,故事便是由红绳开始的。长长

的红绳横贯舞台,人参女轻轻踩过,医者紧紧握住,老

把头缠绕其中,小货郎纠结于此;短而珍贵的红绳,生

长于人参女发间,是她的生命线,也是村民的救命药;

环绕于众人的红绳,是医者爱与义两难的抉择,也是人

参女牺牲与奉献的大爱。《人·参》中的红绳,已经不再

仅仅局限于抓参的道具,经过一番悲欢离合为整个故

事留下了美好的寓意。“故事里,红绳是人参女的生命

线;故事外,红色代表着幸福吉祥,红绳牵连起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也系住了美好的情感。”导演何利山

说。而对于《人·参》的题材,该剧另一名导演唐文娟表

示,人参是吉林的符号,它代表着民俗、历史、传奇,“我

们用一种时尚的手法重新包装,将现代舞与民族舞融

合,融入了大量的传统东北舞蹈元素,重新讲述人参姑

娘的传说”。

红绳代表了美好,却也为演出增加了难度。《人·参》

中的一个场景令人十分震撼:在村民集体捕捉人参女的

过程中,数十根红绳交织成一张红色巨网,网住了逃跑

中的人参姑娘们,她们在网中不断穿梭、舞动,村民的捕

捉网也不停升降、变换,演员们用两个月时间反复排练

出的“红绳阵”,带给观众的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

感,唐文娟介绍道,“我们将红绳捕参这一个点放大成

面,给观众充足的压迫感,进而带入深层次的情感。”

细节 迎难而上,细微之处见情深

说起这台舞剧最大的难点,导演唐文娟与主演庞

妮娜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可以说,难点真的太多

了。”

舞剧庞大且连续性极强,作为这台演出的主演,庞

妮娜饰演的“人参女”与郑南饰演的“医者”要通过长时

间的双人舞来表现两人在爱情中的相依相守与痛苦分

别。尽管舞台经验十分丰富,庞妮娜依然认为这台舞

剧中的双人舞是她跳过的舞蹈中最难的,“托举、翻转、

跳跃……高难度技巧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没有停歇。

我们不停地练习,又在练习中不断磨合”。每天一大早

就开始进行排练,直到天黑才能结束,回想起封闭排练

的日子,庞妮娜坦言确实很辛苦,“也真的很过瘾”。她

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成就一部精彩的舞剧,需要众多元素,故事情节、

舞蹈技巧、舞美设计、服装造型……导演唐文娟一再强

调,《人·参》能够成功,是各部分的融合和所有细节的

总汇。

在第二幕“山林之梦”中,一段如梦似幻的“蘑菇

舞”令观众惊叹。头戴大蘑菇帽的舞蹈演员轻盈舞动,

帽子随动作缓缓浮动,一幅山中仙境的图卷就此展

开。灯光渐暗,帽子上亮起了一圈圈细小的灯,大蘑菇

变成了苏醒的小精灵。打造出这一片纯白幻境的正是

《人·参》的服装设计师崔晓东,他的奇思妙想存在于每

一套服装的细节中。

“你知道人参开花是什么样子的吗?”在采访中,崔

晓东问记者。他表示,很多人只见过作为药材的人参,

而没有见过作为植物开花的人参。“答案就在人参女的

衣服上。”崔晓东说。细细小小的花错落地缀在舞裙

上,花朵中藏着点点莹润的珠子,肤色的绳线排成裙

摆,随着演员的跳跃、旋转,花朵晶莹、绳线飞舞,令人

惊艳的“人参女”形象就此形成了。

4个多月间,崔晓东设计了200多套服装,无论是主

演还是群舞的服装,每一套都饱含着他对这台舞剧的热

爱。“刚看到剧本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东北黑土地的厚

重,既要有沉稳、豪放的特色,也要展现演员的轻灵。”按

照导演的要求,时尚、魔幻也是服装必备的特点。于是,

崔晓东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一种纱质面料,经过压制,纱

有了瓦楞的起伏,这一特殊处理后,飘逸的纱做出了有

厚重感的服装,完全满足了演出的需求。

正是每个环节的细致处理与全员的齐心协力,打

造出了这样一台“讲吉林故事,发吉林声音”的精品剧

目。“时隔12年,省歌舞团再次拿出了一台大型舞剧,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之下创造出

的必然。对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台舞剧,更是向全

国甚至全世界自豪地介绍吉林文化的一张名片。”王明

华说。

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巡礼

日前,我省大型民族舞剧《人·参》在全国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了“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该剧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排演,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于2017年9月26日首演。在同年10月举办的我省优秀剧目晋京展演中,《人·参》又接连两天登上了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用惊艳、完美的演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呼与掌声。

用情讲故事 用心做演出——探寻大型民族舞剧《人·参》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裴雨虹

(本栏图片均为《人·参》剧照)

2005 年 1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布《国

务院关于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通

知》,要求进一步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其中一项重要

举措就是:从2006年

起,每年6月的第二

个星期六为中国的

“文化遗产日”。在

2018中国“文化遗产

日”之际,记者与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组组长、著名文化

专家曹保明就文化

传承人、艺术家要积

极主动发挥工匠精

神,去传承、去工作、

去发展、去前行,不

断创造新时代文化

的新局面这一话题,

探讨了今年中国“文

化遗产日”主题和口

号的意义。

今年中国“文化

遗产日”的主题是

“多彩非遗,美好生

活”;口号是“见人见

物见生活”“非遗让

生活更美好”“新时

代 、新 生 活 、新 传

承”。曹保明认为,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

机械制造业、科技等

自然领域的条例,也

是社会科学和文化

领域的高标准、高要求。工匠是工业领域的名词,但

工匠精神的内涵却是以传承新的创造性思想、创造

性精神为特征的理念,在社会中就是以积极的思想

状态进入生活,投入到伟大的时代前沿,不断努力工

作,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优秀文化作

品,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中不缺席、不缺位,这都

是新时代工匠文化精神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

曹保明举例说,前不久,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

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发

展项目(全国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我省有4项

入选,分别是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枕头顶刺绣、

马头琴制作技艺、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的这

个振兴计划,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传统基

础和生产规模及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

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实施。”从而带

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我们清晰地

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一定要有新的传

承,而且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样才能让“非遗让

生活更美好”。

在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中,纺染织绣、服

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

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

品制作、中药泡制、器具制作等,我省都有优势。但是

在遗产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

势,全面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公的精

神,全面构建自己的遗产文化去带动社会的进步,不能

获得了传承人的优秀称号之后就高枕无忧,不再努力,

不再创造,这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比如吉林满绣文化,是吉林和长白山文化的重要

特征性文化。在东北三省中,我们的满绣有自己鲜

明的地域特色,我们要努力挖掘满绣的传统性和社

会性。传统项目要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人

们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就是有传承基础的传统;

能普遍被社会认同,并产生效益化,就是生产的规模

化。以吉林传统工艺满绣来说,如果单纯以满族传

统工艺老物件为基础,它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岁月中,

它的美,走不进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必然远离现代生

活。这样的遗产不能给生活带来今天的美,不能“见

人见物见生活”,于是,它只能保留在遗产领域里,只

能存在于博物馆里。我们要求遗产要让生活见到它

的美,就是要求传承人有匠心独具的创造。我们要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实施为

依托,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人群队伍建设。

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让生活选择它的美,让社会

应用它的美。此次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中,黑龙江

与辽宁皆有满绣进入。他们的满绣入选,是因为以地

域民族文化带动了就业,并且形成了推广的实施经验,

带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辽宁满绣传统工艺制

作传承人巴彦殊兰的旗袍生产,就是以编织《浔阳遗

韵》而一举成名,已经形成和具备了自己的传承基础和

相当的生产规模,以精湛的遗产文化全面带动贫困村

实现脱贫。在阜新的拉格扎村和辽中的养士堡村,办

起了满绣非遗技艺培训班,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理念,

培训村落绣娘,使其成为旗袍成手。其所走的,就是以

著名传承人的身份带动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满绣遗产

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工匠精神的良好传承也引发着民族民间文化遗

产进入社会、推动生活,引导着社会生活对文化遗产

美好的认知。吉林人正在以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的资

源优势,全面激活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振

兴。曹保明表示,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将全面开展

对传承人的培训,包括技艺培训、手艺培训,更重要

的是创意培训。比如建议举办长白山旗袍节,大力

发展文化、带动旅游,培训和建立一些旗袍村落、满

绣街区、手工织作大院等等。“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就

在于,引导社会正确地看待文化、对待文化,同时更

加爱护文化传承人,为其提供真正地关怀与爱护,使

其更好地发挥匠心,把美丽的文化遗产交给社会、交

给生活——在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的引领下,让

生活更加美好。

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写在二○

一八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

本报记者

龚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