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卷有益 徐社文 工作 30 年,笔耕 24 年,也许只有文字 能证明我对事业的忠诚和自己孜孜以求 的恒心。这是出版这本书的内在动力和 客观条件。 用“握紧笔杆子”做书名,缘于在“共 产党员”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干部常 握“笔杆子”才有“两下子”。我很认同文 中的观点: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思想 精华,才可能是最完整和经得住推敲的思 想。掌握好写文章的基本功,是提高领导 干部能力的一个起码要求。提倡领导干 部握紧笔杆,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时不我待 的学习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是克 服“本领恐慌”的一项有效措施。我在办 公室岗位工作多年,养成了喜欢研究、愿 意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我认为把文章 写得井然有序的人,做工作也一定会有思 路、有创新。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我在民政和质监 两个部门工作期间所写的理论文章,共计 76 篇,分成“学习思想”、“民政新论”、“质 监纵横” 3 个部分,最早发表于 1991 年,我 到民政工作不久;最近的发表于 2016 9 月的《中国质量报》,相隔 24 年。民政工 作是社会工作,所收文章几乎涉及到基层 工作的全部,从多角度,结合实际加以阐 述,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许多观点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质监工作是推进经济 发展和保障民生幸福的基础工作,我曾在 基层单位任职 10 多年,经历了质监部门 职能的扩大和体制的变革,在推动工作中 思考工作,把思考的心得凝聚笔端,有首 开先河的研究,有集众人智慧的总结。“时 政小议”、“清风悦读”是机关生活的另一 面;因为对文学的热爱,特别是对微型小 说这一文体的热爱,零零散散也写了一些 创作之谈,小辑成“微篇漫谈”。如此搭 配,一是希望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二是想 给读者展现一个公务员的立体形象,既踏 实做事,也有热情和“义愤”。附录所辑, 有工作褒扬,有作品评点,希望以此增强 阅读兴趣。 笔者以为,本书的亮点不是文字和内 容,而是由文字和内容传递出的关于作者 自我价值的信息,能力、品行和踏实工作 的作风。人踏实,心踏实;农家子弟,不敢 钻营,唯有踏实,天道酬勤。 用笔耕展 用笔耕展现思想精华 现思想精华 握紧 握紧笔杆子 笔杆子 作者自述 作者自述 本版责任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电话 电话010 01084636699 84636699- -8029 8029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zlbspxfp zlbspxfp163 163.com .com China China Quality Quality Daily Daily 2017 2017 4 4 6 6 星期四 星期四 8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 此景仍可追忆 —美东漫记之铁路篇 —美东漫记之铁路篇 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优酷上有一段播放量 65 万多次的视 频,是一个美国人拍摄的乘坐京沪高铁的 经历,视频所展示的各种情景不仅让很多 “歪果仁”震惊,据说还引起美国围观群众 对自家铁路系统的吐槽。中国已经进入高 铁时代这个令人兴奋的事实,容易让我们 忽略一点,美国的铁路总里程数至今依然 是全球第一,但与总里程数位居第二的中 国非常不同的是,如今美国铁路以货运为 主。 美国曾经创造过铁路发展的黄金时 代,它的幅员辽阔使得铁路建设可以大展 拳脚。从纽约至旧金山的横贯大陆铁路总 4850 公里,于 1869 5 月建成,这是美 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重大事件,这条横贯美国东西的交通大动 脉的运行开启了铁路担当主角的年代,无 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无论是对社会进步、经 济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铁路都扮演了非常 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在美国文学经典里,有 关铁路、火车的主题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 著名女诗人狄金森浪漫地写出对火车的感 觉“我喜欢看它拍击千里”。当然,在铁轨 和火车上发生的,既有诗与远方,也有血泪 与苟且。当年有 14000 多名华工参与了条 件极为艰苦的横贯大陆铁路西段建设,很 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20 世纪中期之 后,虽然随着航空线路、高速公路的兴起, 铁路对于客运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但历史 悠久的美国铁路货运仍被认为是世界上运 转最为良好以及最具活力的货运系统之 一,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铁路客运量少,这是总体而言 的,但在一些大城市,铁路客运还是十分繁 忙的,比如纽约。跟北京的情形有点相似, 在纽约工作的人里面有很大比例不住在纽 约市,而是住在郊区或者新泽西州,除了自 驾车上下班,每天坐火车往返也是很常见 的通勤方式。2016 9 29 日在新泽西 州霍博肯车站发生了一起火车失控撞月台 的事故,造成 1 人死亡百人受伤,出事的就 是一辆早间通勤列车,霍博肯是新泽西居 民去往纽约曼哈顿岛的中转车站。 事实上,火车+ 地铁的通勤方式在很 多人看来更经济更方便。因为跟全世界 所有大城市的毛病一样,进出纽约市的所 有交通要道在高峰时段经常堵得让人着 急上火,市内很多道路也都比较狭窄,塞 车情况也是常有的。此外,纽约市的临时 停车位很难找,固定的停车位租金又很 贵,所以在纽约市内开车、养车都挺让人 犯怵的。实话实说,就交通管理来说,纽 约市干的还算不错,至少很少见到乱停乱 放、逆行胡走的。在只有北京面积十几分 之一的地盘上,却拥有相当于北京 1/3 汽车保有量,这个城市一直还没瘫痪,在 我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 乘坐火车旅行似乎也是一种无限接近 美国过往的方式,毕竟铁路和火车曾是美 国历史、工业文明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的标志物。以个人体验来讲,在美国坐火 车除了速度不能跟中国高铁比,其他感觉 还好,至于细节,确实有一些不同之处,比 如有些火车车厢有点旧、设施有点老;大多 数车站比较小,有的车站只有自动售票机 没有人工窗口;车票没有座位号,上火车跟 上地铁一样,各个车厢随便串,看哪儿顺眼 就坐哪儿,座位足够多不需要有人站着;还 有,站台上、车厢里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安 静,没有推销商品的,以及相当于噪音的背 景音乐。另外,跟地铁票的不同时间档组 合有点类似,美国铁路车票的销售也相当 灵活,有不同组合可以选择,相当方便。比 如需要经常两地间通勤的可以购买月票、 季票、年票,有折扣,即使到时因故未能使 用也不会作废,仍留在你的账户内,可以下 次再用。铁路公司如此这番“贴心”,想来 也是因为受到航空公司、高速公路以及公 路大巴多重挤压客运量日益萎缩的缘故。 如果火车上总是人潮汹涌票不愁卖,估计 很难有改进的动力。 笔者多次从纽约出发去周边旅行,其 中有两次乘坐火车的印象比较深。一次 是去纽约近郊的比肯( Beacon ),沿哈德逊 河一路向北,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风景 秀丽的小镇,这里有 Dia 基金会旗下的现 代艺术展览中心,陈列了很多大型装置作 品和地景艺术,这些尺寸庞大的作品往往 因场地限制而难以进入常规博物馆。比 如有一件不准拍照的作品,是一个美国艺 术家制作的巨型易经六十四卦,每个卦像 都超过两米见方,完整展出这组体量巨大 的红色作品至少动用了 3 个大展厅。这些 特别的作品在由从前的印刷厂厂房改造 而来的特别展馆中展出,产生了奇妙的交 融效果。还有一次火车旅行是去位于纽 约与费城之间的普林斯顿市,就是常春藤 盟校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所在地,这座别具 特色的小城位于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 平原上,东西两侧分别是卡内基湖和特拉 华河,小城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小城,精致 优雅、绿树成荫,让人感觉舒适安详。 想象一下,在林肯总统签署太平洋铁 路法案的 150 年后,从纽约中央车站坐上 火车,以中国高铁的速度感为衬,此时车窗 外的一切 —灰色建筑、楼顶花园、高架 桥、草地、森林、湖泊、游船码头、孤岛要塞、 旧编组站、废弃厂房……如同慢镜头般无 比清晰地缓缓闪过,同时在脑海中将那一 帧帧镜头褪色、定格,就仿佛在浏览历史。 说到美国的铁路发展史,不能不提一 个殿堂般的建筑—纽约中央车站, 1913 2 2 日正式启用,百年之后的现在仍是 纽约最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这座令人惊 叹的建筑伫立在曼哈顿中城 42 街与公园 大道路口,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火 车站,至今每天仍有 500 多趟车次、几十万 旅客从此经过。不过,这座车站“笑傲江 湖”的资本并非站台数量、铁轨条数、列车 数量以及客流量等等数据,这些数字早晚 会被超越或者已经被超越,而纽约中央车 站最难以超越的是这座建筑本身的艺术 性,从外到里活脱脱一个公共艺术博物馆。 作为纽约最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一,中央 车站曾在很多电影里出现过,也被很多文学 作品描述过,它的庄严华美代表着美国铁路 的黄金时代。车站正面是一组仿希腊式雕 像群,设计、雕刻均出自大师之手。走进车 站,挑高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四周是几十 个通往不同站台的拱门。阳光透过一面面 高大的拱形玻璃窗与大理石地面上的反光 相互呼应,在大厅内营造出特别的光影效 果。大厅中心地带的问讯处上方便是那座 著名的猫眼石盘面四面钟,让笔者联想起曼 谷街头十字路口的四面佛,无声无息地引导 着四面八方的过客。远远望去,巴黎歌剧院 风格的主楼梯似乎格外受人喜爱,游客们在 楼梯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影。而候车大 厅上方的罗马式穹顶更是惊艳,绿色背景上 布满了数不清的星星,据称是一位法国艺术 家根据一份中世纪手稿绘制的黄道 12 图,一通电源便满室生辉。美则美矣,只是 别较真,据说这幅星空图是上帝视角,我等 肉眼凡胎看不出其中妙处。 纽约新近又出现了一个纪念铁路文 明遗迹的新地标 —哈德逊河畔的高线 公园,由上世纪 60 年代就已废弃的一条贯 穿纽约的高架货运铁路改造而成。这个 绿色休闲公共空间项目广受好评,不仅仅 因为它让老铁路摆脱了因“无用”而被拆 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完美诠释了新世 纪的生态理念 —重塑工业文明与人类 以及自然的关系。美国铁路曾经的黄金 时代早已逝去,但此景仍可追忆。 音乐剧 音乐剧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 成都首演成功 成都首演成功 本报讯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 项目民族音乐剧《康定情歌》在四川成都市西南剧院 首演,受到业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康定情歌》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民 族歌舞团倾力打造,该剧以歌曲《康定情歌》的诞生为 基础,以一段发生在康巴地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 过展示特有的地域文化,歌颂自然、歌颂爱情、歌颂和 谐、歌颂幸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和人文的大美 画卷。全剧由兄弟、相识、阻情、定情、思念、生离、永 7 个篇章组成。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是一个集音乐舞蹈、 民族器乐、民族戏剧为一体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建 58 年来,共创作编排了近千个文艺节目,先后参加 国内外交流和商业演出 500 余场次,参加国家级文艺 调演 150 多场次,并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50 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300 多场次。多年来,共有 136 声乐、 365 个舞蹈节目获得奖项。 福建 福建 仙作 仙作工艺品 工艺品 亮相洛杉矶 亮相洛杉矶 本报讯 陈茂凤 郑云林 记者 3 21~26 日,“2017 世界木材日”在美国洛杉矶的长滩会 议娱乐中心举办。福建省仙游县“仙作”品牌工艺品 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向海内外佳宾展示“仙作”元 素,展现仙游“智造”。 据了解,“2017 世界木材日”由国际木文化学会主 办,以“根”为主题,通过回顾人类的不同根源、文化以 及在现代社会中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历史进程中人与 木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参与者汇聚一堂,共赏一木,参与研讨会、木雕创 作、民间艺术工作坊、音乐节、木文化电影节在内的丰 富活动,共同打造一场文化盛宴。 此外,作为对“2014 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 化节”的一次回访致礼,“仙作”应邀出席本次木文化 盛会。 近年来,“仙作”文化全面融入世界的步伐越走越 快,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北京 APEC 和米 兰世博会都以“仙作”作品展现中国元素。2016 年,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仙游“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 都”荣誉,开启了“仙作”的新传奇。 河南鹿邑举办 河南鹿邑举办 老子文化节 老子文化节 本报讯 杨新才 记者孙中杰)日前,纪念老子 诞辰 2588 周年祭拜大典在河南鹿邑太清宫举行,为 期一个月的老子文化节自此盛装登场。 鹿邑是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素有老子故里之称。近年来, 鹿邑县倾力发掘老子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兴城、文化 立县”发展战略,持续唱响“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 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以每年的老子文化节 为平台,弘扬老子文化,展示老子文化魅力,增强非遗 保护意识,树立老子故里形象,拉动文化产业、旅游产 业发展,扩大老子故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今年的老子文化节以老子文化为核心,举办拜祭 大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文化活动、非 遗项目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大道同源”文化艺术系列 活动、老子文化大讲堂、第二届灯光节六大主题活动。 陕西金文集成 陕西金文集成 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 收录千余件青铜器铭文 收录千余件青铜器铭文 据新华社电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消息称, 经专家 10 年努力,收录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 青铜器铭文 1973 件的《陕西金文集成》出版发行,连 续近 1500 年的著录堪称我国分省青铜器铭文(又称 金文)资料最齐全、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中国 古代青铜器、古文字、书法艺术及社会经济等提供了 重要的科学资料。 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端于汉代。据记载,汉 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 58 )美 阳 县(今陕西省扶风 )出土青铜鼎,即有人对其铭文作了释读。后来,随 着青铜器铭文的出土资料越来越多,宋代就形成了研 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门学 问“金石学”。至清代考据学兴盛,出现了许多金文专 家和著作,尤其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的青铜器铭 文和帛书竹简等资料的持续发现,遂使其研究蔚然成 风。 据该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 天恩介绍,对出土文献(包括青铜器铭文)进行搜集与 著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悠久历史,宋代就有《考古 图》等著作问世。20 世纪以来,则以《三代吉金文存》等 为代表影响深远,晚近著作虽增加了出土、收藏、著录 和考释等内容,但均缺少图形资料,不利于对比研究。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陕西金文集 成”研究课题旨在对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 全面整理,编入高清的原器物照片和铭文照片,将流 散国内外的金文资料予以汇集,形成一部多卷本的大 型工具书,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和研究。 著名金文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吴镇烽 表示,《陕西金文集成》既录金文拓本,又附器物图像, 还把相关器物的时代、出土时地、收藏单位、流传经 过、著录书目、铭文释文等一并罗列,免去了使用者前 后翻检,甚或再去查找其他书籍的麻烦。同时,该书 还改变了以往的以器类为序把同出成组铭文资料人 为割裂的缺点,按地域为序将更利于综合利用和研 究,对实际考古工作等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上世纪 80 年代,陕西曾出版《陕西金文汇编》,收 录陕西境内历代出土和收藏的商周青铜器铭文 1035 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陕西新出土的金文资料渐渐 增多,譬如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芮国青铜器, 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周墓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等。初 步统计, 30 年来青铜器铭文累计下来竟达 800 多件, 收录了这批最新资料的《陕西金文集成》,无疑在学术 史和中华文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曙光 我夜不能寐,母亲的离去,让我不能 自已,我的脑中一幕幕往事穿越而来,而 人生命中最不能忘怀的是血浓于水的深 情,在一帘帘的泪幕中显现。 我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很普通,如一曲 平静的调子,旋律没有大的起伏。她给予 我的厚重的爱,都在平淡、琐碎的音符里, 点点滴滴渗入我的心头。 5 岁时父亲病逝,二弟刚满两岁,在 那个荒凉的年代,母亲要想将两个孩子拉 扯大,谈何容易?很多时候,那年代的人 们对身边发生的事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近 乎麻木,但母亲把所有的灾难、挫折、压力 藏于心中,直视扑面而来的危机,顺势而 为地解决了人生中的困境。在别人的劝 说下,母亲为我们招来了继父,那个老实 巴交的人,但继父的身体也不好,在三弟 5 岁、小弟两岁时又撒手人寰。一个女人面 4 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该怎么 过呀?母亲没有畏缩,勇敢地挺直腰杆, 一个人担起了养育 4 个孩子的重担。白天 挣男劳动力一样的公分,晚上为左邻右舍 缝补衣裳、纳鞋底,挣些别人施舍的旧衣 服、剩食物。 苦难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温情刻骨 铭心,似一朵黑色的郁金香芬芳了那苍 茫的原野。而以后这原野上的枯了又 青、青了又枯的野草恰似她生命的征途 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让她绞尽脑 汁,赋予生命的芬芳,竟然奇迹般的在这 原野中活了下来。她的 4 个儿子也一个 个地在原野中过着自己独特韵味的童年 和少年。 我小学毕业时,当校长和老师到我 家征求母亲的意见,是否愿意推荐我进 初中,母亲毫不犹豫地说,若校长和老师 给我儿继续上学的机会,一定要我儿 上。初中三年,我几乎是半工半读,毕业 时正好逢上恢复考试升学,我有幸考取 了高中。但我想,我不能再读书了。此 时二弟进初中,两个小弟进小学了。在 那个年代,就是父母都健在的,都难以承 4 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更不要说还要承 4 个孩子读书。我坚决不读了。我要 回来帮助母亲挣工分,为母亲分担家庭 的重担。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有机会 读高中,是政策好呀,要是前一两年,你 想读也读不到,你放心去读书,家里有 我。我高中两年,兄弟四人都读书,母亲 怎么挺过来的,我无法形容!真正的爱, 不在于让人知道做了什么,而在于做了 什么,却不为人知。在我拿到大学通知 书的那个下午,我冒雨从学校赶回来,告 诉母亲。她一听却哆嗦起来,说不出 话。她见我被雨水淋湿,拿出毛巾,将我 擦拭,动作有些慌乱,有些笨拙。而我默 默地将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铭刻于心 底,静静地感受这脉脉的温情。在车站 为我送行时,母亲郑重其事地把我拉到 一边,嘱咐我:“儿啊,到学校好好读书, 家里有我。”车渐行渐远,泪水模糊了我 的双眼。这个在苦难中浸泡而产生的平 凡的人,却是一个极不普通的人,在我的 心里蓦然间高大了起来:她要为她的儿 子负责,让他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前 进。母亲不仅坚强,也很有眼光。二弟 初中毕业,本可以读中专。那时中专既 可以转商品粮户口,三年后还有正式工 作。当时,二弟想读桐城中学,母亲笑着 说,儿有志气,妈支持你。二弟很争气, 三年后,就考上了大学。是啊,无论你有 怎样的悲喜,母亲都用最温暖的方式点 燃生命中的火把,把前行的路照亮。 我们的生命,因成长的挫折而绚丽, 因生活的磨砺而生辉,都成为我们一生中 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们奋起。母亲为了 我们兄弟 4 个,耗尽了一切,但我们 4 个都 立业成家了,她老人家却倒下了。我遵照 母亲的遗言,把她安葬在原野的高地上, 我们静穆在那里。此时的原野,或许远远 看去有些空旷,但若仔细品味,这其中蕴 含的内涵却浓厚而深沉。 吉鸡图 吉鸡图 王宝安 让清明节 让清明节 多些文化味 多些文化味 白杨林 又到一年清明时。在中国的节 日系统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 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有着 2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 文化内涵。它既是一个祭奠祖先、 缅怀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一个远 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 仪式。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 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 分的统一,更昭示了清明节丰富的 文化内涵,概括了“追思先人,勿忘 生者”的本质内容。正因如此, 2006 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2007 年,国务院将清明 节列为法定假日。 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清明 节的记忆似乎只剩下了祭扫一项, 且祭扫的方式令人堪忧。君不见, 在一些地方的清明祭扫中,庸俗之 风盛行,给清明平添了许多污浊之 气。 其实,想古人的眼里,清明是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既 描摹了物候变化,又寄寓了清明节 的文化意涵。当前,如何继承清明 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 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 化的应有之义。 窃以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相 当深广,我们应当与时代同行,与社 会相向,与人心相合,与自然相得, 充分利用“文化+ ”“互联网+ ”理念, 以“文化+节会”等生动实践,将一个 意蕴丰富的清明文化从历史长河中 打捞出来,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 世人面前。 清明时节,让我们传承清明文 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融入新的 文化内涵,让清明节成为陶冶生命 优美价值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难得机 会,成为中华文明遗传密码永不消 失的重要途径。

China Quality Daily 此景仍可追忆 - cqn.com.cnepaper.cqn.com.cn/images/2017-04/06/08/zgzlb2017040608.pdf说到美国的铁路发展史,不能不提一 个殿堂般的建筑——纽约中央车站,1913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ina Quality Daily 此景仍可追忆 - cqn.com.cnepaper.cqn.com.cn/images/2017-04/06/08/zgzlb2017040608.pdf说到美国的铁路发展史,不能不提一 个殿堂般的建筑——纽约中央车站,1913

开卷有益

□ 徐社文

工作 30年,笔耕 24年,也许只有文字能证明我对事业的忠诚和自己孜孜以求的恒心。这是出版这本书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

用“握紧笔杆子”做书名,缘于在“共产党员”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干部常握“笔杆子”才有“两下子”。我很认同文中的观点: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思想精华,才可能是最完整和经得住推敲的思想。掌握好写文章的基本功,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一个起码要求。提倡领导干部握紧笔杆,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时不我待的学习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是克

服“本领恐慌”的一项有效措施。我在办公室岗位工作多年,养成了喜欢研究、愿意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我认为把文章写得井然有序的人,做工作也一定会有思路、有创新。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我在民政和质监两个部门工作期间所写的理论文章,共计76篇,分成“学习思想”、“民政新论”、“质监纵横”3个部分,最早发表于 1991年,我到民政工作不久;最近的发表于 2016年 9月的《中国质量报》,相隔 24 年。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所收文章几乎涉及到基层工作的全部,从多角度,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质监工作是推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幸福的基础工作,我曾在基层单位任职 10 多年,经历了质监部门

职能的扩大和体制的变革,在推动工作中思考工作,把思考的心得凝聚笔端,有首开先河的研究,有集众人智慧的总结。“时政小议”、“清风悦读”是机关生活的另一面;因为对文学的热爱,特别是对微型小说这一文体的热爱,零零散散也写了一些创 作 之 谈 ,小 辑 成“微 篇 漫 谈 ”。 如 此 搭配,一是希望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二是想给读者展现一个公务员的立体形象,既踏实做事,也有热情和“义愤”。附录所辑,有工作褒扬,有作品评点,希望以此增强阅读兴趣。

笔者以为,本书的亮点不是文字和内容,而是由文字和内容传递出的关于作者自我价值的信息,能力、品行和踏实工作的作风。人踏实,心踏实;农家子弟,不敢钻营,唯有踏实,天道酬勤。

用笔耕展用笔耕展现思想精华现思想精华————《《握紧握紧笔杆子笔杆子》》作者自述作者自述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王王 嘉嘉 电话电话::010010--8463669984636699--80478047电子信箱电子信箱::zhiliangminshengzhiliangminsheng@@163163.com.com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丁丁 莹莹 电话电话::010010--8463669984636699--80298029电子信箱电子信箱::zlbspxfpzlbspxfp@@163163.com.com

ChinaChina QualityQuality DailyDaily

20172017年年44月月66日日星期四星期四8 文化生活文化生活

此景仍可追忆———美东漫记之铁路篇—美东漫记之铁路篇

怀念母亲怀念母亲

□ 余 方

优酷上有一段播放量 65 万多次的视频,是一个美国人拍摄的乘坐京沪高铁的经历,视频所展示的各种情景不仅让很多

“歪果仁”震惊,据说还引起美国围观群众对自家铁路系统的吐槽。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这个令人兴奋的事实,容易让我们忽略一点,美国的铁路总里程数至今依然是全球第一,但与总里程数位居第二的中国非常不同的是,如今美国铁路以货运为主。

美国曾经创造过铁路发展的黄金时代,它的幅员辽阔使得铁路建设可以大展拳脚。从纽约至旧金山的横贯大陆铁路总长 4850公里,于 1869年 5月建成,这是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这条横贯美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的运行开启了铁路担当主角的年代,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无论是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铁路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在美国文学经典里,有关铁路、火车的主题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著名女诗人狄金森浪漫地写出对火车的感觉“我喜欢看它拍击千里”。当然,在铁轨和火车上发生的,既有诗与远方,也有血泪与苟且。当年有14000多名华工参与了条件极为艰苦的横贯大陆铁路西段建设,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20世纪中期之后,虽然随着航空线路、高速公路的兴起,铁路对于客运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但历史悠久的美国铁路货运仍被认为是世界上运转最为良好以及最具活力的货运系统之一,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铁路客运量少,这是总体而言的,但在一些大城市,铁路客运还是十分繁忙的,比如纽约。跟北京的情形有点相似,在纽约工作的人里面有很大比例不住在纽约市,而是住在郊区或者新泽西州,除了自

驾车上下班,每天坐火车往返也是很常见的通勤方式。2016年 9月 29日在新泽西州霍博肯车站发生了一起火车失控撞月台的事故,造成 1人死亡百人受伤,出事的就是一辆早间通勤列车,霍博肯是新泽西居民去往纽约曼哈顿岛的中转车站。

事实上,火车+地铁的通勤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更经济更方便。因为跟全世界所有大城市的毛病一样,进出纽约市的所有交通要道在高峰时段经常堵得让人着急上火,市内很多道路也都比较狭窄,塞车情况也是常有的。此外,纽约市的临时停 车 位 很 难 找 ,固 定 的 停 车 位 租 金 又 很贵,所以在纽约市内开车、养车都挺让人犯怵的。实话实说,就交通管理来说,纽约市干的还算不错,至少很少见到乱停乱放、逆行胡走的。在只有北京面积十几分之一的地盘上,却拥有相当于北京 1/3 的汽车保有量,这个城市一直还没瘫痪,在我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

乘坐火车旅行似乎也是一种无限接近美国过往的方式,毕竟铁路和火车曾是美国历史、工业文明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标志物。以个人体验来讲,在美国坐火车除了速度不能跟中国高铁比,其他感觉还好,至于细节,确实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有些火车车厢有点旧、设施有点老;大多数车站比较小,有的车站只有自动售票机没有人工窗口;车票没有座位号,上火车跟上地铁一样,各个车厢随便串,看哪儿顺眼就坐哪儿,座位足够多不需要有人站着;还有,站台上、车厢里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安静,没有推销商品的,以及相当于噪音的背景音乐。另外,跟地铁票的不同时间档组合有点类似,美国铁路车票的销售也相当灵活,有不同组合可以选择,相当方便。比如需要经常两地间通勤的可以购买月票、季票、年票,有折扣,即使到时因故未能使用也不会作废,仍留在你的账户内,可以下

次再用。铁路公司如此这番“贴心”,想来也是因为受到航空公司、高速公路以及公路大巴多重挤压客运量日益萎缩的缘故。如果火车上总是人潮汹涌票不愁卖,估计很难有改进的动力。

笔者多次从纽约出发去周边旅行,其中有两次乘坐火车的印象比较深。一次是去纽约近郊的比肯(Beacon),沿哈德逊河一路向北,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风景秀丽的小镇,这里有 Dia 基金会旗下的现代艺术展览中心,陈列了很多大型装置作品和地景艺术,这些尺寸庞大的作品往往因场地限制而难以进入常规博物馆。比如有一件不准拍照的作品,是一个美国艺术家制作的巨型易经六十四卦,每个卦像都超过两米见方,完整展出这组体量巨大的红色作品至少动用了 3个大展厅。这些特别的作品在由从前的印刷厂厂房改造而来的特别展馆中展出,产生了奇妙的交融效果。还有一次火车旅行是去位于纽约与费城之间的普林斯顿市,就是常春藤盟校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所在地,这座别具特色的小城位于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平原上,东西两侧分别是卡内基湖和特拉华河,小城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小城,精致优雅、绿树成荫,让人感觉舒适安详。

想象一下,在林肯总统签署太平洋铁路法案的 150年后,从纽约中央车站坐上火车,以中国高铁的速度感为衬,此时车窗外的一切——灰色建筑、楼顶花园、高架桥、草地、森林、湖泊、游船码头、孤岛要塞、旧编组站、废弃厂房……如同慢镜头般无比清晰地缓缓闪过,同时在脑海中将那一帧帧镜头褪色、定格,就仿佛在浏览历史。

说到美国的铁路发展史,不能不提一个殿堂般的建筑——纽约中央车站,1913年2月2日正式启用,百年之后的现在仍是纽约最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伫立在曼哈顿中城 42街与公园

大道路口,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火车站,至今每天仍有 500多趟车次、几十万旅客从此经过。不过,这座车站“笑傲江湖”的资本并非站台数量、铁轨条数、列车数量以及客流量等等数据,这些数字早晚会被超越或者已经被超越,而纽约中央车站最难以超越的是这座建筑本身的艺术性,从外到里活脱脱一个公共艺术博物馆。

作为纽约最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一,中央车站曾在很多电影里出现过,也被很多文学作品描述过,它的庄严华美代表着美国铁路的黄金时代。车站正面是一组仿希腊式雕像群,设计、雕刻均出自大师之手。走进车站,挑高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四周是几十个通往不同站台的拱门。阳光透过一面面高大的拱形玻璃窗与大理石地面上的反光相互呼应,在大厅内营造出特别的光影效果。大厅中心地带的问讯处上方便是那座著名的猫眼石盘面四面钟,让笔者联想起曼谷街头十字路口的四面佛,无声无息地引导着四面八方的过客。远远望去,巴黎歌剧院风格的主楼梯似乎格外受人喜爱,游客们在楼梯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影。而候车大厅上方的罗马式穹顶更是惊艳,绿色背景上布满了数不清的星星,据称是一位法国艺术家根据一份中世纪手稿绘制的黄道 12宫图,一通电源便满室生辉。美则美矣,只是别较真,据说这幅星空图是上帝视角,我等肉眼凡胎看不出其中妙处。

纽约新近又出现了一个纪念铁路文明遗迹的新地标——哈德逊河畔的高线公园,由上世纪 60年代就已废弃的一条贯穿纽约的高架货运铁路改造而成。这个绿色休闲公共空间项目广受好评,不仅仅因为它让老铁路摆脱了因“无用”而被拆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完美诠释了新世纪的生态理念——重塑工业文明与人类以及自然的关系。美国铁路曾经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但此景仍可追忆。

音乐剧音乐剧《《康定情歌康定情歌》》成都首演成功成都首演成功

本报讯 (张 东)近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民族音乐剧《康定情歌》在四川成都市西南剧院首演,受到业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康定情歌》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倾力打造,该剧以歌曲《康定情歌》的诞生为基础,以一段发生在康巴地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展示特有的地域文化,歌颂自然、歌颂爱情、歌颂和谐、歌颂幸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和人文的大美画卷。全剧由兄弟、相识、阻情、定情、思念、生离、永生7个篇章组成。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是一个集音乐舞蹈、民族器乐、民族戏剧为一体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建团 58年来,共创作编排了近千个文艺节目,先后参加国内外交流和商业演出 500余场次,参加国家级文艺调演 150多场次,并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00多场次。多年来,共有136个声乐、365个舞蹈节目获得奖项。

福建福建““仙作仙作””工艺品工艺品亮相洛杉矶亮相洛杉矶

本报讯 (陈茂凤 郑云林 记者江 东)3 月21~26日,“2017世界木材日”在美国洛杉矶的长滩会议娱乐中心举办。福建省仙游县“仙作”品牌工艺品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向海内外佳宾展示“仙作”元素,展现仙游“智造”。

据了解,“2017世界木材日”由国际木文化学会主办,以“根”为主题,通过回顾人类的不同根源、文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历史进程中人与木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汇聚一堂,共赏一木,参与研讨会、木雕创作、民间艺术工作坊、音乐节、木文化电影节在内的丰富活动,共同打造一场文化盛宴。

此外,作为对“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化节”的一次回访致礼,“仙作”应邀出席本次木文化盛会。

近年来,“仙作”文化全面融入世界的步伐越走越快,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北京APEC和米兰世博会都以“仙作”作品展现中国元素。2016 年,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仙游“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荣誉,开启了“仙作”的新传奇。

河南鹿邑举办河南鹿邑举办老子文化节老子文化节

本报讯 (杨新才 记者孙中杰)日前,纪念老子诞辰 2588 周年祭拜大典在河南鹿邑太清宫举行,为期一个月的老子文化节自此盛装登场。

鹿邑是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素有老子故里之称。近年来,鹿邑县倾力发掘老子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兴城、文化立县”发展战略,持续唱响“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以每年的老子文化节为平台,弘扬老子文化,展示老子文化魅力,增强非遗保护意识,树立老子故里形象,拉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扩大老子故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今年的老子文化节以老子文化为核心,举办拜祭大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文化活动、非遗项目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大道同源”文化艺术系列活动、老子文化大讲堂、第二届灯光节六大主题活动。

《《陕西金文集成陕西金文集成》》出版发行出版发行收录千余件青铜器铭文收录千余件青铜器铭文据新华社电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消息称,

经专家 10年努力,收录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铭文 1973 件的《陕西金文集成》出版发行,连续近 1500 年的著录堪称我国分省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资料最齐全、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书法艺术及社会经济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端于汉代。据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 58 年)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出土青铜鼎,即有人对其铭文作了释读。后来,随着青铜器铭文的出土资料越来越多,宋代就形成了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门学问“金石学”。至清代考据学兴盛,出现了许多金文专家和著作,尤其是上世纪 70年代以来,新的青铜器铭文和帛书竹简等资料的持续发现,遂使其研究蔚然成风。

据该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介绍,对出土文献(包括青铜器铭文)进行搜集与著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悠久历史,宋代就有《考古图》等著作问世。20世纪以来,则以《三代吉金文存》等为代表影响深远,晚近著作虽增加了出土、收藏、著录和考释等内容,但均缺少图形资料,不利于对比研究。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陕西金文集成”研究课题旨在对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编入高清的原器物照片和铭文照片,将流散国内外的金文资料予以汇集,形成一部多卷本的大型工具书,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和研究。

著名金文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吴镇烽表示,《陕西金文集成》既录金文拓本,又附器物图像,还把相关器物的时代、出土时地、收藏单位、流传经过、著录书目、铭文释文等一并罗列,免去了使用者前后翻检,甚或再去查找其他书籍的麻烦。同时,该书还改变了以往的以器类为序把同出成组铭文资料人为割裂的缺点,按地域为序将更利于综合利用和研究,对实际考古工作等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上世纪 80年代,陕西曾出版《陕西金文汇编》,收录陕西境内历代出土和收藏的商周青铜器铭文 1035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陕西新出土的金文资料渐渐增多,譬如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芮国青铜器,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周墓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等。初步统计,30年来青铜器铭文累计下来竟达 800多件,收录了这批最新资料的《陕西金文集成》,无疑在学术史和中华文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陶曙光

我夜不能寐,母亲的离去,让我不能自已,我的脑中一幕幕往事穿越而来,而人生命中最不能忘怀的是血浓于水的深情,在一帘帘的泪幕中显现。

我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很普通,如一曲平静的调子,旋律没有大的起伏。她给予我的厚重的爱,都在平淡、琐碎的音符里,点点滴滴渗入我的心头。

我 5岁时父亲病逝,二弟刚满两岁,在那个荒凉的年代,母亲要想将两个孩子拉扯大,谈何容易?很多时候,那年代的人们对身边发生的事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近乎麻木,但母亲把所有的灾难、挫折、压力藏于心中,直视扑面而来的危机,顺势而为地解决了人生中的困境。在别人的劝说下,母亲为我们招来了继父,那个老实巴交的人,但继父的身体也不好,在三弟 5岁、小弟两岁时又撒手人寰。一个女人面对 4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该怎么

过呀?母亲没有畏缩,勇敢地挺直腰杆,一个人担起了养育 4个孩子的重担。白天挣男劳动力一样的公分,晚上为左邻右舍缝补衣裳、纳鞋底,挣些别人施舍的旧衣服、剩食物。

苦难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温情刻骨铭 心 ,似 一 朵 黑 色 的 郁 金 香 芬 芳 了 那 苍茫 的 原 野 。 而 以 后 这 原 野 上 的 枯 了 又青 、青 了 又 枯 的 野 草 恰 似 她 生 命 的 征 途中 一 个 又 一 个 鲜 活 的 生 命 ,让 她 绞 尽 脑汁,赋予生命的芬芳,竟然奇迹般的在这原野中活了下来。她的 4 个儿子也一个个地在原野中过着自己独特韵味的童年和少年。

我 小 学 毕 业 时 ,当 校 长 和 老 师 到 我家 征 求 母 亲 的 意 见 ,是 否 愿 意 推 荐 我 进初中,母亲毫不犹豫地说,若校长和老师给 我 儿 继 续 上 学 的 机 会 ,一 定 要 我 儿上。初中三年,我几乎是半工半读,毕业时 正 好 逢 上 恢 复 考 试 升 学 ,我 有 幸 考 取了 高 中 。 但 我 想 ,我 不 能 再 读 书 了 。 此

时 二 弟 进 初 中 ,两 个 小 弟 进 小 学 了 。 在那个年代,就是父母都健在的,都难以承担 4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更不要说还要承担 4 个孩子读书。我坚决不读了。我要回 来 帮 助 母 亲 挣 工 分 ,为 母 亲 分 担 家 庭的 重 担 。 母 亲 语 重 心 长 地 说 ,你 有 机 会读高中 ,是政策好呀 ,要是前一两年 ,你想 读 也 读 不 到 ,你 放 心 去 读 书 ,家 里 有我。我高中两年,兄弟四人都读书,母亲怎么挺过来的,我无法形容!真正的爱,不 在 于 让 人 知 道 做 了 什 么 ,而 在 于 做 了什 么 ,却 不 为 人 知 。 在 我 拿 到 大 学 通 知书的那个下午,我冒雨从学校赶回来,告诉 母 亲 。 她 一 听 却 哆 嗦 起 来 ,说 不 出话。她见我被雨水淋湿,拿出毛巾,将我擦拭,动作有些慌乱,有些笨拙。而我默默 地 将 她 每 一 个 细 微 的 动 作 铭 刻 于 心底 ,静 静 地 感 受 这 脉 脉 的 温 情 。 在 车 站为 我 送 行 时 ,母 亲 郑 重 其 事 地 把 我 拉 到一边,嘱咐我:“儿啊,到学校好好读书,家里有我 。”车渐行渐远 ,泪水模糊了我

的双眼。这个在苦难中浸泡而产生的平凡的人,却是一个极不普通的人,在我的心 里 蓦 然 间 高 大 了 起 来 :她 要 为 她 的 儿子 负 责 ,让 他 在 自 己 的 人 生 征 途 中 前进 。 母 亲 不 仅 坚 强 ,也 很 有 眼 光 。 二 弟初 中 毕 业 ,本 可 以 读 中 专 。 那 时 中 专 既可 以 转 商 品 粮 户 口 ,三 年 后 还 有 正 式 工作。当时,二弟想读桐城中学,母亲笑着说 ,儿有志气 ,妈支持你。二弟很争气 ,三年后,就考上了大学。是啊,无论你有怎 样 的 悲 喜 ,母 亲 都 用 最 温 暖 的 方 式 点燃生命中的火把,把前行的路照亮。

我们的生命,因成长的挫折而绚丽,因生活的磨砺而生辉,都成为我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们奋起。母亲为了我们兄弟 4个,耗尽了一切,但我们 4个都立业成家了,她老人家却倒下了。我遵照母亲的遗言,把她安葬在原野的高地上,我们静穆在那里。此时的原野,或许远远看去有些空旷,但若仔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的内涵却浓厚而深沉。

吉鸡图吉鸡图

王宝安 作

让清明节让清明节多些文化味多些文化味

□ 白杨林

又到一年清明时。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 食 节 、上 巳 节 等 节 日 内 容 ,有 着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统一,更昭示了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了“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质内容。正因如此,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

然 而 ,近 些 年 来 ,人 们 对 清 明节的记忆似乎只剩下了祭扫一项,且祭扫的方式令人堪忧。君不见,在一些地方的清明祭扫中,庸俗之风盛行,给清明平添了许多污浊之气。

其 实 ,想 古 人 的 眼 里 ,清 明 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既描摹了物候变化,又寄寓了清明节的文化意涵。当前,如何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窃以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广,我们应当与时代同行,与社会相向,与人心相合,与自然相得,充分利用“文化+”“互联网+”理念,以“文化+节会”等生动实践,将一个意蕴丰富的清明文化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明时节,让我们传承清明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融入新的文化内涵,让清明节成为陶冶生命优美价值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难得机会,成为中华文明遗传密码永不消失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