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WEEKL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Y 理性 独立 自由 2012·06·03 刊号:XK-2011-001 龙新周刊 05 南方科技大学获取 “身份证” ——一路 波折 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体制创新之路,一直像偌大森林中 的狭窄小径,被迷雾朦胧了的前路。前路何时 明了,我们需要先行者留下一些足迹…… 22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备考奇招究竟有用吗? 24 男风

diliuqi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diliuqi and for student

Citation preview

WEEKL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Y

理性 独立 自由 2012·06·03 刊号:XK-2011-001

龙新周刊

05 南方科技大学获取“身份证”

——一路波折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体制创新之路,一直像偌大森林中

的狭窄小径,被迷雾朦胧了的前路。前路何时

明了,我们需要先行者留下一些足迹……

22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备考奇招究竟有用吗?24 男风

管中窥物

生命与生命的延续图片提供:新闻 0901 余源

热点聚焦05 南方科技大学获取“身份证” ——一路波折发展历程

08 南科大之问:乌托邦还是真先锋?10 对勇士的感激是改革的起点12 南科梦,南柯一梦 14 只有看客便没有改革

品味科技 16

纸盒重生记 ——谈谈垃圾的分类处理

18 意念控制下的水密码

20 禽流感基因改造成功,人类间传播还远吗?22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备考奇招究竟有用吗?

人文天地

24 男风26 弱者强之道,退者进之道28 同性之婚30 中国文化里的乡土气息

师徒探道32 理性看待美国的文化对抗34 重回索多玛

龙新周刊2012 年 6 月 3 日 第 6 期

主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讯社媒体顾问:吴伟 鹿岩指导老师:刘海明 龙伟总编:宋祖礼主编:张玲主编助理:兰海艳 栏目责编:叶翔宇 罗小苏文字编辑:潘璐 朱艳后期制作:胡 勇地址:四川省 绵阳市 西南科技大学 新闻系教研室邮编:621010邮件:[email protected]网址:http://www.longxin.swust.edu.cn

目录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

热点焦距

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却并没

有跟上步伐。近年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吁,数见不鲜。一些教育

家也在这条艰辛的改革路上,作出了大胆尝试。从 80 年代中期,张启人创办

湖南科技大学,到现在南方科技大学提出“去行政化”、“学术自治”等教学理念。而南科

大的去筹转正风波,也再一次让人们反思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中国教

育体制创新之路,一直像偌大森林中的狭窄小径,被迷雾朦胧了的前路。前路何时明了,我

们需要先行者留下一些足迹……

漫漫远途,上下求索。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

热点焦距

2012 年 4 月 24 日, 教

育部向广东省发布通知,宣

布同意成立南方科技大学,

并确定学校代码为 14325。

于此同时,教育部还声明,

南方科技大学须遵守《教育

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

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

家基本教育制度。此事一经

爆出,便引起诸多议论,南

科大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

风口浪尖。对于南方科技大

学转“筹”为正一事,社会

各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南

科大终于获得教育部的承认

了,可喜可贺。也有人认为

南科大被教育部“收编”,

着实悲剧。一位名叫“蓝沫

汐很爱吃”的网友说道,南

方科技大学被教育部承认

了。真希望这所学校可以坚

持自己的办学理念一直走下

去,不要跟别的大学一样同

流合污,真心希望这所学校

出来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

理想,希望他们能像当初选

择这所学校时一样,一直做

自己。当然也有网友认为,

南科大被教育部“招安”是

“杯具”。网名为“文汇老狼”

的网友说道,教育部没有公

示任何关于招生办法的明确

要求,不知是教育部退了一

步,还是朱清时退了一步。

事实上,从 2007 年 3 月,

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

技大学开始,就一直备受广

大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在其

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所走

的去行政化道路、采取的自

主招生措施、以及南科大学

生对待高考的态度等等问题

都备受热议。作为中国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南

南方科技大学获取“身份证” ——一路波折发展历程

文 / 张玲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4

热点焦距科大筹建到“转正”的整个

过程,关于“去行政化”和“自

主办学”这两个话题引起热

议。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南科

大的“去行政化”之路和“自

主办学”理念将何去何从,

可以借鉴的是南科大为此努

力曾走过的路。 行政

化之路困难重重

南方科技大学自筹建伊

始,便提出理事会治理、教

授治校、学术自治、建立现

代大学制度的治学理念。这

其中每一条无不透露出高等

教育的去行政化诉求。南方

科技大学在实践这一理念

时,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并取得一定成果。据校长朱

清时介绍,南科大第一次在

中国高校中建立了真正地理

事会,由理事会决定学校每

年一度的大事,诸如财务预

算、正副校长的选拔等等事

宜。虽然理事会中有一半的

成员由政府官员组成,难免

会将行政干预带入学校管

理,但在市政府支持之下建

立的学校没有官员的介入似

乎又不太契合实际。而政府

官员加入理事会最大的好处

便是学校通过的决议能够很

好的得到政府的支持。除此

之外,深圳市政府也颁布了

《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

法》,使南科大“去行政化”

的行动有法可依。当然,与

此同时朱清时也提到南科大

的改革还是不彻底,得不到

大环境的支持使得改革阻力

重重。事实也证明了他所言

非虚。据新闻中心中国网的

一篇报道介绍,深圳面向全

国公开推荐选拔 2 名南方科

技大学副校长,级别为正局

级。截至 2011 年 5 月 10 日

下午 5 时,参加南方科技大

学副校长公选的报名人数高

达 86 人,远远高于深圳市

委组织部同期推出的其他选

拔岗位的报名人数。这样的

作法也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

的质疑,很多学者和专家认

为这有悖于于南科大“去行

政化”的办学理念。副校长

的甄选不是由校长提名而是

由深圳市公开征招,此举使

得公众产生这样的疑问:朱

清时校长手上究竟有多大的

人事权?深圳市公开甄选副

校长会不会导致校长被架

空,且使得南科大跟其他高

校一样不能做到政教分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针对此事说道:“深

圳的这一招聘,暴露出政府

部门对学校的固有管理思

维,已经给南科大造成了严

重的伤害。让一直走在去行

政化改革道路上的南科大前

景存疑。”

非议连连却没有阻止事

情的进一步发展,深圳市委

组织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消息称,选拔南科大副校长

的程序仍旧启动,选拔工作

也会按照原计划进行。南科

大在正式被教育部认同之

后,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问

时,就公开推选副校长一事

作出回应,称会努力按照理

事会的程序来进行,由校长

来提名副校长。他还表示接

下来,他会提名副校长。

南科大“去行政化”的

一条重要措施是实行理事会

制度。学习外国通过理事会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5

热点焦距来管理学校,然而成立的南

方科技大学理事会中,政府

官员的比例占到一半。这样

的理事会能否真正站在办学

的角度做事,会不会把官风

官习带入校园,进而影响学

校学术自治等进程,这些疑

问都让公众对南科大的“去

行政化”目标画上大大的问

号。对此,朱清时校长解释

说:“南科大是深圳市政府

办的学校,有关部门领导进

入理事会也是理所当然。否

则,理事会作出的决议可能

被承认,理事会的权威会被

削弱。”

自主办学惹各方质疑

南科大被称为中国高等

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很重要

的一个原因是其一直追求自

主招生、教授治学的自主办

学理念。2010 年 12 月 18 日,

南科大在没有获得教育部批

准招生的情况下,举办招生

咨询会。并于 2011 年 3 月 1

日正式开学。报道的 46 名

新生都是在校的高三学生,

高考分数并没有作为学生入

校的考核标准。此后,临近

高考,教育部发表声明——

南科大学生须参加高考。而

考试当天南科大设立的考场

空 无 一 人。45 名 在 校 生 集

体罢考,以示对高考的抗议。

朱清时对南科大学生集体罢

考一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参加高考应该由学

生和家长自主决定。事情爆

出之后,虽引发诸多争议,

但公众更多的是对南科大及

其学生这一“勇为”的钦佩

和支持。

自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

科技大学以来,南科大便向

外 界 宣 布,2012 年 预 计 招

生 180 人,全日制在校生规

模暂定为 8000 人,高考成

绩也将占总成绩的 40%。校

长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表

示,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占总

成绩的 40%,平时成绩与南

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将

各占 30%。招生政策作出这

样的调整,各界对其的解读

也是仁者见仁。熊丙奇在其

微博中表示:“如果实行这

一方案,高考的功能就改变

了,高考成绩由选拔标准变

成了评价标准。”他还提到,

国外大学的自主招生也是基

于统一考试基础上的招生。

这样的招生制度既能体现自

主权,又不至于完全否定高

考,并且将高考的功能由“选

拔”变成“评价”。而网友

“文汇老狼”对此的看法则

是——若南科大开了自主招

生之先河,穷人的孩子将再

无读书的机会,学位或被暗

卖明拍。

南科大的定位是以理、

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

文、管学科;本科、硕士、

博士多层次办学,一步到位

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

学部和研究中心;目标是建

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

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

的研究性大学。而现今教育

部规定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

模暂定为 8000 人。规模扩

大之后,高质量能不能一直

保持,也让很多人存疑。

除去自主招生,同样引

起热议的还有其“教授治学”

的办学理念。南科大于成立

之初便设立了教授会,通过

教授的学术水平来评价学

术。这一作法不同于国内传

统高校通过行政权力来评价

学术的作法。朱清时说道,

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的科

研越来越好,而擅长行政管

理的官员不一定真正懂得怎

样才能学术卓越。因此,在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6

热点焦距

科研方面南科大需要自主

权。依据教授的思想来治理

学校,对于教授治校、科研

自主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教

育部在宣布同意建立南科大

时,并没有明确回应关于“教

授治学,自主招生”这一办

学理念的看法。只说要按照

现行的教育制度办学,众所

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中,没

有“教授治学,自主招生”

这一条。对于教育部这一含

蓄的表达,究竟是对南科大

这一办学理念的默许,亦或

是委婉的提醒,都不得而知。

只是自主办学之路才刚刚开

始。

从南科大筹建到现在转

正,身边一直伴随着的就是

舆论的各种声音。有人骂南

科大改革失败,朱清时只是

梦想家而不是教育家,面对

现 实 妥 协 退 让 最 终 被“ 收

编”。也有自称南科大的退

学学生的网友对南科大学校

的学习氛围提出质疑。当然

也有人对此拍手叫好,认为

教育部愿意承认这样实施改

革的学校,代表教育部对这

种勇于改革的行为的认可,

认为这是中国高校改革的一

个很好的开始。而南科大转

筹为正确实也只是一个开

始,至于结果是好是坏,这

还有待时间去见证。

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

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学校,

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

才模式的重任,一直以来都

是舆论关注的对象。近期,

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通

知, 同 意 建 立 南 方 科 技 大

学。教育部同时要求该校遵

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

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

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消

息一出,引发众议。

南方科技大学的建校之

路走的异常艰辛,从最初的

酝酿、申请转正到如今获批

转正经历了重重磨难。此次

获 批 后, 各 界 更 是 争 议 不

断,在网友一片叫好和祝福

声之外也存在着不少质疑。

南方科技大学既然被批准成

立,还要遵守《教育法》和

《高等教育法》等规章制度,

这和先前其所倡导的自主招

生、教授治校、去行政化是

否有矛盾之处?此番转正又

是否意味着南科大回归体制

内,被教育部“招安”?

观南方科技大学的建校

背景可知,南方科技大学的

办学目标是坚持自主,反对

行政化,致力培养创新型人

才,最终建立成世界一流的

科研型大学。但其理想与现

实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南科

大第一批入校的 45 名学生

均未参加高考,面对教育部

门的重压,校长朱清时、学

生及家长都坚持反对再参加

高考。学生更是戏称自己是

“教育改革的小白鼠”,愿

南科大之问:乌托邦还是真先锋?

文 / 陈曦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7

热点焦距为改革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

力量。但“转正”后的南科

大在今年的招生中将要求学

生参加高考,这不是和前面

的说法自相矛盾么?而且,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拿学生

的前途做实验,都是不负责

任的做法。在这一方面朱校

长是否考虑不周?再者,第

一批学生入校时,南科大只

有 16 名教师,师资力量远

远 达 不 到 其 作 出 的 承 诺:

8:1 的 师 生 比 例, 甚 至 是

18:1 的师生比例。师资力量

如此薄弱,何来精英教育之

说?又何以如朱清时校长所

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难道真如一些网友的推论,

南方科技大学只是一个教育

乌托邦?这些都只是转眼即

逝的泡沫?

而且,获得建校批准也

意味着南科大必须遵守《教

育法》和《高等教育法》。

这是不是意味着南科大从此

以后将成为国内众多普通大

学中的一个?既然融入“体

制”之中,还能继续坚持去

行政化么?改革中国教育制

度,可谓是每个教育家的心

愿,但真正落实改革谈何容

易。当年,湖南的张启人教

授最早进行教育改革探索,

但却惨遭“滑铁卢”。

他以自己在学界以及作

为省科委副主任的号召力,

创办了湖南科技大学(不是

现在岳阳的湖南科技大学)。

他没有要国家的一分钱,全

靠社会力量捐助,在长沙市

的井湾子圈了一片地,盖起

了一些房子。上半年筹办,

下半年就开始招生。一切按

自主办学的模式:课程自主

设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

老师自主聘请,发本校文凭,

不希冀国家承认,只希望学

生的毕业质量赢得社会的认

同。他曾经夸下海口说,要

确保湖南科技大学培养出来

的学生是国内最优秀的大学

毕业生。同时他也妄图保证

所有毕业生“都由湖南省科

委负责安排工作”。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

道了,改革探索之路惨遭失

败。现在的人们只知道岳阳

的湖南科技大学,谁还记得

当年的“湖南科技大学”?

而如今的南方科技大学和当

年的湖南科技大学境况何其

相似,它是否能不再重蹈历

史的覆辙突破体制的包围?

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否培养

出媲美世界名牌高校学生的

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在它遵

循教育部要求之后的当下,

公众的怀疑绝非空穴来风。

若南科大“转正”后仍

能坚持初衷,中国高校教改

的“星星之火”便可由深圳

燃起。相反,其若不能突破

体制的陈规,那么所谓“招

安”便言之不虚。甚至朱清

时校长本人可能也难免沽名

钓誉之嫌。而名噪一时的南

科大也要因其利益纠葛而被

打下“神坛”。有网友便宣

称:“混杂着肮脏的金钱利

益的虚伪学校连乌托邦都称

不上。”

南科大的前途纠集着人

们的心,同侪的焦虑也恰恰

反映了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

迫切。鲁迅先生有言“几个

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

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希

望南科大这颗改革的种子可

以茁壮成长,真正实现体制

陋习的突围。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8

热点焦距

而如今却是个容不得勇

士的年头了,做一个妓女尚

且 有 人 可 谓 之 为“ 自 食 其

力”,做一个改革者却要被

指着鼻子骂虚伪自私。多事

之秋,人们笑贫不笑娼。如

今笑改革而不笑卖身,不知

春秋如何。只是面对这坑人

的、教人的、害人的、帮人的、

大爱似仇的、无可奈何的、

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咬牙切

齿的高考制度,若继续对改

革者冷嘲热讽求全责备,用

漫天口水将这星星之火狠狠

扑灭,那么我们恐怕只能畏

缩在不见天日的困局里永难

脱身。

一边荼毒改革者一边又

在现实面前长吁短叹怨天尤

人,似乎也是我们的传统。

面对见效甚微的素质教育,

面对咄咄逼人的应试现实,

学生拖着营养不良的身体啃

着书本披星戴月,老师盯着

门缝百计千方催促门生马不

停蹄,家长忍泪挥鞭心软手

狠催促孩子刻不容缓。“吊

瓶班”不是特例,学生集体

烧书不是个案, 高压下自

杀也不是奇闻,若说这样的

教育体制没有问题,装聋作

哑者亦不敢惹众怒。我们曾

经试图改革,舆论纷涌之时

便磨刀霍霍杀声如雷。可惜

上难行而下不效,阳奉阴违

者多,雷声大雨点小,办法

切实可行者少。所以,所谓

改革往往在舆论“散热”之

后便销声匿迹,打回原形。

如此反复,原因何在?仅就

高考而言,大学的招生方式

不曾变化,以分数定成败的

主流不动如山,妄图通过对

中学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学校

对学生减压。所谓头疼医脚,

莫如此类。其效果如何,读

云南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话

可知一二,他说:“读初三

和高三是浪费时间。”

高考制度积弊难改,因

高考的重压而成长起来的

“高考经济”却越见生意兴

隆。各大出版社邀请高考命

题组成员坐镇,于是乎“专

家教你临门一脚”、“专家

教你写高考作文”、“专家

教你决战高考”等等十八般

武艺专家样样精通,乃至诸

如“八字推算高考指南”等

奇门遁甲都占得一席之地。

如此,与高考制度相捆绑的

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只会使

得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而

同时,若类似的利益团体进

一步膨胀,我们便也大可以

怀疑其会不会拥有左右考试

简易程度的能力,进而使高

考加之于学生的压力更大。

改革的阻碍越多,改革

难度越大,第一个“吃螃蟹”

对勇士的感激是改革的起点

文 / 宋祖礼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

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去

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

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

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

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鲁迅先生曾如此说。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9

热点焦距

的人承受的压力便也越大。

体制制造的风气越顽固,改

革对尝试者的挑战也越大。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应

当敬佩这样的“勇士”。朱

清时便是这样的勇士。国内

各知名品牌大学空负盛名,

却不见其于教育乱局之中有

所建树。朱清时学习体制外

办学经验,聘请国内外知名

专家学者,创办南方科技大

学,并以 “ 教授治学、 学

术自治”作为办学原则。其

首批录取的 45 名学生无一

人参加高考,绕开传统高考

招生自授文凭,相比多年“不

举”的教育界,南科大无疑

算是刮起了一场飓风。无论

其能不能做到“震一时之风

气”,南科大的改革方向没

有错,联系起高考制度的缺

陷,朱清时的办学理念甚至

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虽然试

图在十到十五年内建成一所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胃

口”未免太大,但是“重病

还需猛药”,传统体制积弊

已久,若不经历矫枉过正的

阵痛,又如何获得顽疾痊愈

的泰然!

改革的尺度往往难于把

握,若过分保守,就会导致

没有突破而毫无建树,但是

若过分激烈,也会导致破坏

过深而难于建设。四月份南

科 大“ 转 正” 的 消 息 似 乎

“扯痛”了很多人的头皮,

“招安”、“收编”乃至说

朱 清 时 校 长 具 有“ 宋 江 心

理”的人前赴后继,谩骂攻

击无所不用其极。一不问转

正后南科大办学如何,二不

管从此后教育体制改革将走

向何方,一是皆以污蔑涂抹

南科大创始人为务。如此钻

营于破坏而对如何建设表现

得孱弱、内虚,不知是真心

痛恨传统体制还是假意消费

名人。

“ 对 既 成 之 局 委 曲 求

全,对新兴之事求全责备。”

不仅不利于改革的发生,更

会对“先行者们”活动的展

开造成恶劣影响,甚至扑灭

革新的火种。改革本是“摸

着石头过河”,怎能苛求百

分 之 百 的 成 功 率? 退 而 言

之,即便朱清时的改革最终

草草收场,至少他为改革排

除了一条不适合的道路,为

后继者积攒了经验教训。柯

南道儿说:“排除了所有的

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唯一一

种可能。”我们何必对勇于

开创先河的人如斯“苛刻”?

若我们有意或无意的将改革

者变成先烈,那么在改革的

道路上,我们也在成为改革

的绊脚石,历史的罪人。

面对改革,面对敢于第

一个吃螃蟹的人,感激一次

又何妨?敬佩一次又何妨?

他们是改革的先驱,而改革

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人或者一

个团队就能完成,它需要整

个社会的支持——只有群众

力量才能将地区经验推广成

为全国改革。对于一般人而

言,对勇士的感激便是对于

改革最大的贡献,因为这才

是改革的开端。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0

热点焦距

她承载着亿万人的梦想

出 生, 生 来 便 站 在 一 个 高

瞻 远 瞩 的 平 台 上, 拥 有 许

多 同 行 望 尘 莫 及 的 地 位,

她是南科大。在“小规模,

高质量”的口号之中,历经

千锤万凿,成载着一个民族

和 一 个 社 会 的 期 望, 成 为

万众瞩目的教育改革基地。

同时,她为许多禀赋天资,

却并非出类拔萃的偏才们

打 开 了 一 扇 明 亮 的 天 窗,

为他们缔造了一个自由成

长,尽情施展才华的空间。

然而,一切都在教育部的一

纸 文 书 中 化 为 泡 影, 那 一

缕来自天窗华丽的光芒刹

时 黑 暗, 一 些 偏 才 孩 子 的

南 科 梦, 瞬 间 惊 醒, 化 作

南 柯 一 梦。 偌 大 的 中 国 教

育 世 界, 为 什 么 就 不 能 给

偏才孩子留一片沃土呢?

   或 许, 南 科 大 被 收 编

之 后, 对 其 作 为 中 国 的 重

点 大 学, 并 招 收 精 英 学 生

并 没 有 多 大 影 响, 相 信 在

南方科技大学之前的招生

计 划 中, 能 进 入 这 一 学 府

的学生便已不是泛泛之辈,

高考对于他们来讲也不是

什 么 跨 不 过 去 的 门 槛。 况

且, 转 正 之 后 的 南 科 大 建

设 阻 力 也 将 大 大 减 小。 就

连南科大的现任校长也曾

认为这并非一件坏事,“南

科大获准立校,成为依法办

学的高校品牌,这是一件好

事儿。我们可以在合法平台

上, 进 行 我 们 所 希 望 进 行

的 改 革。” 在 中 国 的 教 育

环 境 下, 南 科 大 想 要 一 起

步 便 直 接 废 弃 高 考, 似 乎

不切实际,毕竟,千百年来,

考试一直是一种选拔人才

的 有 效 方 式, 不 说 绝 对 合

理, 但 也 有 其 筛 选 人 才 的

必 要 作 用。 放 弃 高 考 对 于

这个应教育改革出生的婴

孩 来 说, 如 同 还 没 学 怎 样

爬 便 要 开 始 奔 跑。 南 科 大

最 初 的 立 意 过 于 高 远, 撞

上南墙——被教育部收编,

从 走 开 始 学 习, 对 他 的 长

远发展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一步一步走出高考的禁锢,

比一步登天更加稳妥扎实。

无 论 怎 样, 高 考 不 是 南 科

大 唯 一 的 招 生 方 式, 这 比

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已经

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收 编 有 收 编 的 好, 但

是, 这 其 间 有 许 多 值 得 关

注 的 问 题 被 人 们 忽 视 了。

抛开高考和小规模高质量

与 收 编 之 后 的 冲 突 不 说,

很 多 人 忽 视 了 一 点, 南 方

科大由“不要求考分”到“考

虑高考成绩”,意味着不少

偏才们的希望之门再一次

被无情关闭了。只要统一考

试存在,他们的才能就承载

着无限的风险,随时都有流

于平庸或是被抹杀的可能。

南科梦,南柯一梦

文 / 徐欢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1

热点焦距即 使 高 考 只 是 40% 比 例,

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危

险, 一 步 之 遥 就 可 能 把 一

个偏才断送在高考的门前。

   陈 丹 青, 清 华 大 学 美

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站在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及

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

大 学 的 舞 台 上, 却 于 2004

年 选 择 了 愤 然 辞 职。 出 走

清 华, 成 为 了 他 人 生 一 次

里 程 碑 式 的 事 件, 同 时 给

了 教 育 界 沉 重 的 一 击。 对

于 离 职 的 原 因, 陈 丹 青 坦

言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

满。几年的清华教学生涯,

让他看到了太多艺术天才

由于一两门制度性考试,如

英 语、 政 治 不 合 格 被 拒 之

门 外, 活 活 抹 杀 了 其 艺 术

天 分 的 例 子, 他 不 想 在 陪

这样的教育制度玩下去了。

  陈丹青曾经说过:“许

多 天 才 都 是 偏 才”, 他 曾

经 因 为 学 生 英 语、 或 者 是

政 治 考 试 一 毫 之 差, 连 续

几 年 没 办 法 招 到 学 生, 并

且为这些被强制考试拒于

门外的学生感到痛心惋惜。

  其实,陈丹青本人也是

一个偏才,他报考中央美术

学院的时候,专业考试和论

文都受到老师的高度赏识,

而外语,则是个鲜红的零。

比现在很多学生幸运的是,

当时这门外语只是一个参

考成绩,不做具体要求,他

被录取了。他的天空开了一

条 阳 光 明 媚 的 缝。 他 的 经

历让内心的愤怒不言而喻。

   一 波 未 平 一 波 又 起,

陈丹青出走清华的骇人风

波还未褪尽,2010 年,8 名

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

校 破 格 录 取 一 个 国 学“ 天

才” —— 孙 见 坤 的 事 件 立

即引发了关于教育的又一

场 激 烈 的 讨 论。 孙 见 坤 因

高 考 成 绩 6 分 之 差, 被 省

招办拒绝投档复旦。最后,

国学小天才与进修复旦大

学失之交臂,同时“神奇地”

被调剂到了山西大学法律

专业,一个跟国学风马牛不

相 及 的 专 业。 拿 着 山 西 大

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

孙 见 坤 也 在 想:“ 我 去 读

法 学 干 嘛 呢?” 孙 见 坤 的

天空被昏暗和迷惘笼罩了,

又一个偏才再教育没有烽

火硝烟的战争中被无情抹

杀 了。 孙 见 坤 不 能 在 国 学

上向更高更远的天空翱翔,

这 不 仅 是 人 才 的 浪 费, 也

是民族的悲哀。

   回 首 历 史, 被 大 学 破

格录取成才的名师大家为

数 不 少, 他 们 的 成 就 蜚 声

世界,影响至今。

   清 华 大 学 首 任 校 长 罗

家伦,除了会写作文几乎毫

无特长的考生,被北大外国

文学专业录取;博学多才、

学贯中西的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

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数

学只得了 15 分(100 分制),

但 国 文、 英 文 成 绩 十 分 突

出,校长罗家伦做主破格录

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臧

克家,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

学考试中数学为 0 分,然仅

因作文的三句话杂感:“人

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

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

无底的苦海。”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便将这名学生录取;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数

学 0 分,被清华大学史学系

破 格 录 取; 同 样 也 是 数 学

考零分,合肥才女张充和,

当 今 极 少 将 儒、 道、 佛 文

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

一,曾是北大法学院政、经、

法 三 系 唯 一 的 女 生, 因 胡

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

   这 些 名 师 大 家, 我 们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2

都 不 陌 生, 有 谁 在 意 曾 今

他们的数学或英语成绩不

堪 入 目 呢? 如 果 僵 硬 地 坚

持 统 一 的 考 试 制 度, 又 怎

会有今天的他们呢?

   人 们 希 望 南 方 科 技 大

学 “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教育部要更多地考虑公

平、公正性,和社会秩序,

这里面不存在“谁对谁错”

的 问 题, 是 这 个 时 代 的 不

成 熟。 像 罗 家 伦、 叶 曼、

张充和、这样被“破格录取”

的 学 生, 一 直 被 视 为 中 国

现 当 代 教 育 的 佳 话。 这 在

今 天 似 乎 是 不 可 想 象 的。

是不是当时的教育方法和

教育系统比较开放?那么,

我 们 现 在 的 很 多 规 定, 也

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真正

教育应该是发掘启发学生

的 长 处, 而 非 制 定 所 谓 的

标 准 和 条 条 框 框, 无 论 这

标 准 多“ 科 学”, 它 都 不

一 定 合 理 合 适。 对 应 中 国

现 在 的 时 代, 也 许 找 不 到

更 合 适 的 教 育 制 度, 但 是

将制度和灵活操作结合起

来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给孩子,特别是偏才孩子们

一 片 自 由 放 飞 的 天 空, 否

则,南科梦终将流入世俗,

流于形式,流为南柯一梦!

四月还未结束,教育部

就给了我们一个见面礼——

“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

此文一出,舆论哗然。有人

说,这是教育改革前景明朗

化的标志,是南方科大的“破

冰”之路,也有人说,在中

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部

的“认可”等同于“招安”。

到目前为止,恐怕任何

人都不敢对南科大的前景保

持绝对的乐观。这并不意味

着不抱希望,只是历史证明

每一样“舶来货”,无论是

涉及制度还是文化,都无法

在我们的土地上保持其本来

面目。照搬国外名校的办学

理念,试图凭空“创造”一

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

样的梦想,恐怕终将凶多吉

少。现行体制之下的教育在

运行过程中遭遇改革是必由

之路,且不论其自身在发展

过程中必经历自我完善与提

高,我们的现实是现有体制

在各个程度上表现出其僵硬

的一面。在经济、法律等方

面寻求突围又不得不面对其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相

比较而言,在教育制度方面

寻求平稳过渡显得更具可操

作性。不幸的是,中国教育

一直处在年年说改却年年

“换汤不换药”的僵局中。

难于走出的体制泥沼,成为

国内教育实现飞跃的最大障

只有看客便没有改革

文 / 朱艳

热点焦距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3

碍。

从 2007 年 3 月 到 2012

年 5 月,我们用五年的时间

才造就一个南科大的雏形,

若是要成就一所“国际一流”

的大学恐怕要付出更多的心

血。因此仓促之间便断言南

科大的办学模式将对中国的

教改产生实质性影响,还言

之尚早。不过南科大人的探

索精神及其锐意改革的勇气

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国

内各高校效仿的。鲁迅先生

有言:“然而几个人既然起

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

铁屋的希望。”在国内教改

陷入僵局的现状下,南科大

的发展无异于那几个刚醒来

的人,他们给突破成规带来

了希望。

改革的过程总是伴随着

种种议论乃至非议。“看客”

心理从未沉寂为鲁迅先生笔

下的历史,而是越发鲜明地

体现在现实之中。一个国家

的人花了五年的时间围观一

所大学的诞生——生长。把

自己当作旁观者或者苦主,

任教改的先行者在空荡的舞

台上独舞,意见到处都是 ,

实干家却难觅其踪。中国教

育的发展与更新更需要那些

有魄力,敢于吃螃蟹的人。

内地高校总是强打改革的旗

号,隔靴搔痒碰不到问题实

质,整体看来也如同一盘散

沙。既然朱清时校长敢于做

“震一时之风气”之人,我

们何不趁此良机联合起来以

应对改革,从大学内部开始,

将改革推上台面。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

超先生这句话在百年前的中

国,鼓舞了无数的青年人,

现如今却如同一记耳光扇得

青年学生醒之不及。教改迟

迟不见实效,各高校领头人

无作为是一方面,青年学生

的无意识又何尝不是重要原

因?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

教改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如

果学生自身都对教育体制目

盲回避,即便体制实现改革

又能够教出多少“创新型”

人才!作为年轻人,学生应

该更有血性,更有理想,而

热点焦距不应沦为市场的奴仆,敢梦

不敢追,更不应该变成教育

体制下的顺民,敢怒不敢言。

学术腐败、面子工程、教育

行政化、过场主义,这些都

是教育内部的腐化,学生不

是行政层,不是施政层,但

可以成为抵制这些的中坚力

量。

南科大能走多远?现在

谁也不能妄下断言,但是不

管前面还有多少风雨等着他

们,还有多少岔路需要选择,

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敬。不

为别的,就为了这份勇气,

这份魄力,这份坚持。换汤

不换药的框架内小修小补碰

不到体制弊病的筋骨,若想

让中国的大学走向世界,让

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大国的

尊严,我们都需要南科大人

的这股精神!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4

品味科技

它是一个被“喝掉”的牛奶纸盒,不谙

世事,不知道要去何方。听说,寝室里的垃

圾筐、校园里的分类垃圾桶都只是它接下来

旅程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什么?就请跟着

它一路走一路看吧。

生 活 中,

它的身边有很

多 垃 圾 伙 伴。

家 庭, 当 之 无

愧是垃圾的首

要 诞 生 地。 这

些厨房里的垃

圾 也 分“ 干”

和“湿”两大类,吃剩的饭菜和果蔬皮都属

于“湿”垃圾。它——一盒被某个人喝完的

白色牛奶盒,和易拉罐、啤酒瓶、饼干袋一

起被归为“干垃圾”,连同被倒空的洗发水、

沐浴液、牙膏的瓶瓶罐罐,都被一起放进一

个专门收集可回收垃圾的纸袋中做分类处

理。这就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区别垃圾的

“干湿”。正确区分了垃圾的种类之后就要

看一个地方的垃圾分类系统是否能满足分类

处理垃圾的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节省资源,

保护环境的目的。

要判断一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系统是否完

善,首先要看垃圾桶的安放是否合理。在垃

圾分类自动化较高的日本,某些城市会把一

只袜子和两只“没有穿破、左右脚搭配”的

袜子分开来放,分别是“可燃物”和“旧衣

料”。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繁琐的分类要求,

通常分为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为了

更好的控制垃圾的分类,一些试点社区在发

放的垃圾袋上印了各家的门牌号,来一把垃

圾“实名制”,督促社区居民将垃圾分类投

放。一来,可以减少污染,二来也真正实现

了垃圾分类,节约了能源。

用不同的“桶”装不同的垃圾,就是垃

圾分类的第二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每

天到了特定的时刻,迎接它连同它的垃圾伙

伴的专车就会到来。厨余垃圾由环卫部门专

车送往相关企业生产化肥或饲料,其他的垃

纸盒重生记 ——谈谈垃圾的分类处理

文 / 潘璐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5

品味科技圾经二次分拣,挑出混在其中的可回收物、

有毒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后,进行压

缩、滤去水分、缩小体积,由环卫部门负责

统一填埋或焚烧。

垃圾的分拣,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关键环

节,这其中就包括把作为再生资源的它挑选

出来。分捡垃圾的大前提是明确其组成物质,

有根据有目的的分拣。就拿这只牛奶盒来说,

看似毫无用处,但是经过深加工之后,可以

再次提取铝箔,其软包装可以二次利用,作

包装建筑材料等二次利用。实现分拣环节之

后,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进入再生流程,不可

再生的垃圾们则面临着三种最终命运,填埋、

堆肥、焚烧;目前,三种处理的比例分别为

90%、8%、2%。

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法,

费用低,方法简单,目前普遍采用。直接填

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

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

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焚烧

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

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

供暖。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残灰约占焚烧前生

物垃圾重量的 5%,我们也许会以为这些“灰”

已经没用了,其实不然,其中有很多是可以

成为优质磷肥,用于农业生产上的。

不仅仅是焚烧过后产生的残灰能实现二

次利用,就连故事的主人公——一只普通的

牛奶和都能实现再次投入使用呢。目前市场

上的像它一样的牛奶包装盒,大都是瑞典利

乐公司生产,因此被称为“利乐包”。据利

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总部的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市场上 90% 左右的恒温奶都使用的是

“利乐包”。他们介绍说,这种包装分为 6

层,其中 75% 的原材料是纸浆,20% 是塑

料,还有 5% 的铝箔。经过专业的加工处理,

消费后的利乐包装可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

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许多

实用且环保的物品。连这么微不足道的一只

空牛奶盒都有如此大的二次利用空间,那么

其他“废物”呢?据数据统计,26. 5 万吨

废钢可以建造 36 个埃菲尔铁塔,6000 吨废

铝可以生产 74 架波音 747,28. 5 万吨废纸

等于人民银行 1300 万本卷宗用纸的 30 倍,

120 万吨玻璃可以建造 254 个卢浮宫玻璃金

字塔。无视这些生活中的“废物”,我们失

去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埃菲尔铁塔,几十架波

音 747,而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当

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

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义务。进行垃圾分类,

实现废物的二次利用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

而且对后世环保事业意义深远,“先天下之

忧而忧”,要想享受美好的环境,我们必先

躬身先行,要督促自己及身边的亲人、朋友

支持垃圾分类,通过举手之劳来宣传环保,

践行环保。针对当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的

现状,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

导工作,使公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

参与。同时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倡导全民

参与,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6

品味科技

从古至今,水永远是人类表达高尚情操

的载体。2400 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

中这样描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

先贤对人与水的最权威的比喻。《红楼梦》

里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

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梦阮对

人与水最干净的描述。“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这是端叔对爱情最纯洁的表述。而随着科

学的进步,水,不只是象征了。水和人真

的能合为一体了,而人的思想能引起水的

变化,这已成为现实。

  说到“意念”,不得不提到丹 ? 布朗。

在丹 ? 布朗的小说《失落的迷符》中,“意念”

一词也伴随着凯瑟琳的工作而浮出水面。

作者借凯瑟琳所做的各种实验对意念科学

进行了大段而详尽的描述。其中一项就是

“聚集的思想”几乎能影响所有的外部事物,

这就证明思想会而且能够影响外部世界。

比如,植物的生长速度、水缸中的鱼游泳

的方向、细胞在培养皿中的分裂方式以及

在人自身发生的化学反映。意念科学虽然

听起来很潮,很屌,但在凯瑟琳 ? 所罗门的

眼里其实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对人类

思维意念的研究。此外,小说还对现实中

的意念科学的一个重大发现进行了描述。

科学家发现,“9?11”等恐怖事件会使人类

产生共同的悲恸之情,并对‘随机事件发

生器’产生影响,梳理随机应变量,化紊

乱为有序。简单说来,人类意念的共同聚

合能使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以

来,人的意念就能轻而易举的控制外部事

 

意念控制下的水密码

文/

王跃璇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7

品味科技物。

  也许会有人对意念科学抱有迟疑。觉

得小说看着太神奇了,而不愿相信。其实,

在中国古代就有典籍对意念进行描述。《简

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

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

况且,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意念能

够改变物质是有科学根据的。

  “意念”并不是无中生有。“意念”

(notice)一词派生于古希腊的名词 nous,

大意为“内在知识”或“直觉意识”。从

广义上来说,意念科学是对人类一是的本

质和潜能的研究,探索的是人脑的“内在

宇宙”,包括层面很广阔,比如意识、灵

魂和精神及其与物质世界“外在宇宙”的

联系。加里福利亚的意念科学研究所则将

这门科学定义为“直接并即刻获取超越正

常感知和理性力量的知识”的人类研究。

  林恩 ? 麦克塔加特在著作《意念的实验》

(《The Intention Experiment》)以及《场》

(《The Field》) 等书中,也对自己多年对

意念科学的研究成果做了详细阐述。而在

意念科学中,最著名的就是对水的控制。

“水结晶”实验不但在丹 ? 布朗的小说里提

到过,而且它还真实存在。“水结晶”实

验是日本 IHM 研究所的博士江本胜(Masaru

Emoto)等人,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世界

各地水的结晶。在实验报告《来自水的讯息》

一书中,对意念是怎样影响水的变化的,

怎样使水结成晶体,做出了详尽的阐释。

而在他的《谁知道答案》中,水可以根据

外界的信息。水在结晶的过程中,如果是

听到的赞美、善良之词,则会结出漂亮、

规则的晶体;如果听到的是诸如“混蛋”“shit”

之词时,就会结出不规整的晶体。这项研

究震惊了全世界的自然科学界、哲学界等。

但是有人认为他说的是“伪科学”。不过,

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认

为,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

境的变化。水分子也是一种粒子,就像镜

子一样,会记忆外界的想法、语言、音乐

和图像,并通过自身变化反映出来。

  与此同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应

用学院对意念科学也进行了专项研究和实

验,并公布了其中两个实验:第一个科学

实验是:让两面镜子距离缩短。将两面小

镜子相对而立,用电子检测仪器严密监视

实验的进行。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些人专

心致志地想一件事:这两面镜子“靠近再

靠近”。经过几千人次意念力的结果是,

两面镜子的距离确实比之前缩短了。

  第二个实验是:用意念力使电子温度

计温度升高。也是随机抽取人进行意念作

用,然后,经过严密的统计学的数据处理,

得出结论:温度计的温度确实升高了。这

两个实验为人类的意念能够改变物质世界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如此看来,早期的古代典籍和当今的

科学实验都证明,人类的心智,只要正确

运用,的确能产生出真正的超人之力。而,

意念控制下的一系列密码也值得去探索和

研究。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8

品味科技

禽流感这个词想必对于大家都不会陌

生,文献中所记录禽流感最早发生于 1878

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

亡,当时被称为鸡瘟。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

出现于 1997 年的香港。那次 H5N1 型禽流

感病毒感染导致 12 人发病,其中 6 人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天

然产生的 H5N1 型病毒已经感染了数千万只

鸭子、大雁、鸡和其他鸟类,H5N1 型病毒

的病例共有 598 例,其中 353 例死亡,死亡

率 63%。中国从 03 年至 11 年有 31 人感染

禽流感,其中 21 人死亡。流感病毒颗粒外

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

素(即 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 N),

H 又分 15 个亚型,N 分 9 个亚型。所有人

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

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

流感病毒中,H5、H7、H9 可以传染给人,

H5N1 不同于我们熟知的 H1N1 病毒,它更

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H5N1 型病毒的致命

性远远超过普通流感,感染者的死亡比例高

达一半。

遗憾的是,在这被发现 100 多年来,人

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

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

其蔓延。庆幸的是,虽然 H5N1 具有高致病

性,但只能通过与鸟类密切接触感染,无法

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

播。对于 H5N1 病毒是否能在人与人之间传

播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近日英国《自然》上

刊登的一篇论文似乎证实 H5N1 病毒能够在

人类间传播。

5 月 11 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自

然》杂志于 2 日刊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

禽流感基因改造成功,

人类间传播还远吗?文 / 杨斯惠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19

品味科技迪逊分校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有关变异禽流

感病毒的研究论文,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

中,科学家对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改造,探

究其是否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变异研究的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巨大争议,致使很多人

陷入恐慌之中。论文称,河冈义裕的研究小

组通过从 H5N1 型病毒中提取血凝素基因而

后 与 2009 年 引

发全球流感大流

行的 H1N1 型病

毒结合在一起,

培育出禽流感病

毒变种。并且他

们又添加其他 4

种基因变异以及

在白鼬身上出现

的一些自发性变

异,此时的病毒

能够在白鼬之间

传播。白鼬是科

学家最理想的实

验模型,用于预

测一种流感病毒

能否在人类之间

传 播。 而 H5N1

病毒能在白鼬之间传播是否说明能在人类中

传播了呢?据此,香港大学病毒学教授裴伟

士认为:“变异的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白鼬之

间传播并不 100% 地意味着也能够在人类之

间传播,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在白鼬身

上,病毒变种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这可能由

H1N1 型病毒骨干所致。”H5N1 病毒是否

真正能在人与人间传播的确还有待证实。

在此之前,论文是否应该刊登也经过了

一番激烈的讨论,经日内瓦 2 月 17、18 两

日的闭门会议,22 个来自全球的公共卫生

官员和病毒学家步出会议室,为首的世卫助

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博士对等待已久的记者公

布了会议的最终决定。一篇科学论文,美国

政府先是资助而后阻止其发布,最后须由世

卫裁定,这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为什么这

篇论文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一方面来

说,让公众了解如

何提高禽流感病毒

可传播性的内容具

有一定危险性,如

果变异的禽流感病

毒被恐怖分子利用

进而引发灾难性后

果,不堪设想。另

一方面,论文的刊

登也能让全世界的

科学家进一步了解

这种病毒,对其进

行密切监视,防止

出现大爆发。最终

为了研究的进步,

论文同意被刊登,

正如纽约艾伯特 -

爱因斯坦医学院微

生物学家、国家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的阿图

罗 - 卡萨德沃尔所说:“我认为刊登论文的

风险仍旧存在,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H5N1 病毒的研究并不会因其有成为生化

武器的威胁而止步,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

传染病流行病学系负责人约翰 - 埃德蒙斯表

示,有关 H5N1 型病毒变异的研究是一项“重

要的工作”,必须继续进行。他说:“这种

病毒能够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必须了解我

们距离可能出现的灾难还有多远,这一点非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0

品味科技

近日网上一条“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

打吊瓶”的微博在网上突然红火,被网友迅

速转发开来,微博配图中教室里挂满了吊

瓶,说是为备战高考,全班打氨基酸补充能

量。回想下高考,似乎各种各样补充能量的

招数应接不暇。从喝补药到打氨基酸再到吸

氧,各种备考奇招层出不穷。对于大学生来

说,部分要考研的学生面对的学习强度也不

比高考差,那这些备考奇招真的对他们有帮

助吗?

氨基酸有用吗?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而蛋

白质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事实

上,虽然氨基酸可以作为供能物质参与人体

的新陈代谢,但是它更重要的任务是作为合

成蛋白质的原料,因此比起葡萄糖等其他供

能物质要宝贵得多。

既然氨基酸这么宝贵,所以人体自身的

代谢机制都会尽可能地节约它们。当人体能

量不足的时候,最先开始消耗的是糖类,而

后是脂肪,只有当脂肪大量消耗后才开始分

解蛋白质产生能量,换句话说,只要不是营

养不良或者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就轮不到

动用本应用来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提供能

量。

氨基酸理论上是可以提供能量的,但这

仅限于能量来源严重缺乏的时候——打个比

方,这就像一个人冷得不行迫不得已的时候

只好把存折当柴火烧。因此对于能正常饮食、

胃肠功能良好的人来说,通过输液摄取的这

些氨基酸数量没有什么意义。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备考奇招究竟有用吗?

文 / 叶翔宇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1

品味科技

吸氧又如何?

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形式有些特殊,他们

仅能利用葡萄糖作为供能物质。葡萄糖在有

氧环境中进行代谢,产生大量 ATP(三磷

酸腺苷,是人体内最直接的能源物质。一般

来说,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必须转移到 ATP

里才能被细胞利

用),供给大脑

使用。以现代人

的饮食习惯和结

构来看,葡萄糖

的供给应该是足

够的,那么只要

有足够的氧气,

大脑的供能就不

会不足,这大概

就是考生家长拉

着考生去吸氧的

“ 理 论 基 础 ”

吧。从这一点上来看,补足氧气的确是无可

厚非,但问题在于,考生真的需要那么多氧

气吗?他们凭借自己的呼吸摄取不到足够的

氧气吗?

在正常的呼吸过程中,空气通过气管、

支气管层层深入,最终来到肺泡,与肺泡周

围血管中的血液(含氧量低)进行交换,其

中空气中的氧气弥散到血液中,与血红蛋白

结合;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弥散至肺泡当

中,在接下来的呼气过程中排出体外。

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足

够、肺部的通气没有什么障碍,肺泡没有因

为纤维化或者炎症丧失气体交换的功能,肺

部血管也没有栓塞等问题的话,仅仅依靠空

气中的氧气就完全可以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要

的所有能量。由于大脑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

地位,即使出现供氧不足,机体也会通过收

缩四肢末梢血管的方式,优先供给大脑和内

脏器官的血液。所以,只要考生身体健康,

空气中的氧气又不过分稀薄的话,正常的呼

吸过程完全可以给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多吸氧不仅无用,

而且还伤身。如

果抽血进行对比

的话,同一个人

在吸氧时血中的

氧气含量会比正

常呼吸时高出很

多。这些多出来

的氧并不会乖乖

地呆在血红蛋白

周围,而是会跑

出来搞点破坏,

造成所谓的“氧

中 毒”。 很 多 接

受高浓度高压氧治疗的人,会在很快的时间

内出现类似肺炎的表现,这就是过多的氧气

对肺泡造成了损伤所致。还有一些人,在大

量吸入氧气后,出现了过度兴奋,继而进入

昏迷,最终死亡,这则是氧气对大脑造成了

损害。更加可怕的是,婴儿暖箱里的富氧环

境,甚至可以导致新生儿视网膜损伤,造成

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这些损伤虽然机制仍不

是非常明确,但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氧气

本身的毒性等都可能是导致氧中毒的罪魁祸

首。

由此可看,这些备考奇招并不是那么神

奇。甚至会适得其反,影响身体健康。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2

人文天地

今天天气不错,魏王和

龙阳正在钓鱼。龙阳人品爆

棚啊,不一会儿就钓了 10

多条。不过他是越钓越伤心

最终潸然泪下。魏王当然很

奇怪了,“你怎么这么伤心

啊?”龙阳边哭边说:“我

刚钓到鱼的时候很高兴,后

来钓到更多就把小鱼扔掉

了。我想啊我也不就像这些

小鱼吗?全国美女这么多,

有一天我年老色衰大王肯定

会把我抛弃的。”(四海之

内, 美 人 亦 甚 多 矣, 闻 臣

之得幸王也,必亲上而趋大

王)龙阳这么一撒娇魏王赶

紧哄他:“我保证以后谁再

敢介绍美女给我我就灭他的

族。”(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

请注意,这不是宫斗戏,

龙阳是男的。也不是我重口

味,这个故事出自正史《战

国策》。龙阳有失宠的担心

也是有道理的,《韩非子》

里面有关于同性恋的类似记

载,这次是卫王,他惩处了

他原来的“基友”弥子瑕,

因为这位大夫居然把自己吃

过的桃子给他吃。本来这是

很暧昧的举动,但是对于一

个青春不再的“妃子”来说

这也是罪过。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关于

同性恋的故事,断袖的事儿

就不用我再提了。据有关人

员考证,我国关于同性恋的

最早记录是《商书·伊训》

这里面说“比顽童”是不好

的行为。会导致丧家亡国。

虽然这么早就有人给同性恋

定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

大众的“普及”,诗经里面

就有一些关于男风的诗歌,

比如《山有扶苏》、《狡童》

出现了“狂且”、“狂童”、

“子都”等敏感词。虽然有

的学者不这么认为,但是感

情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作

为诗经编订者的孔老夫子在

这一问题上也颇为开放。孔

子在鲁国做大夫的时候鲁昭

公之子公叔务与他的基友汪

锜一起战死,孔子并未因为

他们的“不正当关系”而降

低汪锜殡葬的规格。据说“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是描

写男同的。不过大家不必过

滤,曹操不是“个中人”。

虽然曹操没有“龙阳之

癖”,但与他同一时代另一

位“大腕”却有,他就是山涛。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男

朋友”竟然就是嵇康!他的

妻子对此恐怕十分吃醋,但

是有嵇康这样的文学大师作

为“情敌”,也不知其本人

具体作何感想。关于谁攻谁

受的问题就交由万千屌丝前

去斟酌吧,嵇康却是着实颠

覆了本人对于竹林七贤以及

所谓“魏晋之风”的看法。

魏晋时期是我国同性恋

最为流行的时代,后来可能

男风文 / 罗小苏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3

人文天地是因为理学的压制,所以逐

渐消弭。而在古希腊同性恋

的历史也很悠久,柏拉图的

“精神恋爱”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同性之恋,而和他传有

“绯闻”的恰恰就是他的弟

子苏格拉底!有同性恋倾向

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达芬

奇、王尔德、柴可夫斯基、

狄金森、培根……

1476 年,24 岁 的 达 芬

奇在佛罗伦萨遭到同性恋指

控。虽然我们本着“无风不

起浪”的推理方法把达芬奇

判定为一个同性恋有点勉

强。但是一些蛛丝马迹还是

存在的。在达芬奇的画作中

有的人物总是性别不明,比

如《最后的晚餐》中的玛利

亚,还有著名的《蒙娜丽萨》,

有证据显示达芬奇画的其实

是他自己。最直接的证据就

是这位伟大的画家终身未婚

而是一直和他的干儿子住在

一起。

这样看起来达芬奇是否

好男风这一问题似乎还有待

调查。因为并没有直接证据。

但是培根却是坐实的事实。

培根只有两个方面让人不鄙

视或是没有权利鄙视,一是

才华,二是性取向。但是在

当时第二项使他遭到了清教

徒的围攻。虽然他结过婚但

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建

立在金钱之上的婚姻。不过

在培根的家里的一大特色就

是有很多英俊的男仆。

大家似乎注意到许多同

性恋都是艺术家,这或许是

一个永远无法得到正解的现

象。因为同性恋的成因本来

就是众说纷纭的,有人认为

是遗传基因,注意这一点,

这说明同性恋往往迫于社会

压力也会结婚,但是他们的

配偶往往也是同性恋。有人

认为是激素作用,具体来说

就是睾丸酮分泌不足。心理

学家认为是儿童时期过于依

赖母亲,在中国还有一个原

因就是小时候的教学环境。

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是女性而

且试图培养出的学生都是沉

稳、安静型的。最新的数据

显示中国男同发生概率为

4.3%。

现 在

同性恋已

经得到越

来越多的

人的理解

与接受,

至少不是

歧视。在

取得这个

社会认同

度的路程

上也经历

了许多坎

坷。 希 特 勒 曾 经 发 动 过 镇

压 过 同 性 恋 的 运 动。 不 过

1960 年 的 石 墙 事 件 打 开 了

世界包容同性恋的大门。此

后同性恋们为自己争取权利

的运动从未停止。最终越来

越多的国家开始废除反对同

性恋的法律。英国是最早承

认同性恋的国家,同意同性

婚姻。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称

呼也从比较有侵略性的 gay

变成了比较隐晦的玻璃(该

词貌似和诗经里的“琉璃”

有渊源),现在最为广泛应

用的是更加温和的“基友”。

基友一词不仅可以用来称呼

男同,在游戏中也用来形容

一起游戏玩家间的关系。

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似

乎比古代还保守。连印度都

不排斥基友了,我们还犹豫

什么?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4

人文天地

一生必经的一个过程。

因为有了家,人就有了休憩

的地方;有了家,就有了获

取力量的地方。然而,对部

分人群来说,结婚成家,却

成为了月牙,永远高高的挂

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想

成个家却成不了家。这部分

人就是被众多人所孤立地同

性恋群体。

同性恋群体在当今是一

个备受争议的群体,有人对

它表示理解支持,同样也有

人持否定的态度。支持者认

为:人的相恋在一起是遇到

了合适的人,但上帝并没有

规定相恋的人一定要是异

性。反对者则会认为:同性

恋是有违背社会的伦理道

德,不按常规出牌,是完全

不能理解的。

从古自今,反对者的声

势一直是占上风。《圣经·

旧约》:“人若与男人苟合,

像与女人一样,他们二人行

了可憎恶的事,总要把他们

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

《圣经·新约》:“男和男

行可羞耻的事……神判定,

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

它把同性恋定为了死罪。同

时,在古希腊,法律主要禁

止未成年人的同性性行为、

官员的同性性行为,以及同

性恋卖淫行为。在我国历史

上并各朝代对同性恋的态度

不一。《晏子春秋》记载,

有位羽人(舞蹈者)为同性

恋者,向齐景公表露爱慕之

情,景公欲杀之,晏婴说,

此种人“于不宜杀也。”清

代法令规定,从事“相公”

业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尤侗《艮斋杂说》记载,同

性恋者王紫稼“妖艳绝世。

举国趋之若狂”,后因“淫

纵不法”,被某御史“录其

罪,立枷死”。如今,在非

洲 和 亚 洲 西 部、 南 部 的 一

些 国 家, 同 性 恋 仍 被 视 作

一 种 违 法 行 为, 有 的 国 家

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

目 前, 中 国 对 同 性 恋 人 群

的 看 法 较 为 保 守, 将 同 性

恋 非 刑 事 化、 非 病 理 化,

但不承认同性伴侣任何关

系, 但 在 荷 兰 等 国, 法 律

已经开始逐渐承认同性伴

侣 的 合 法 地 位。 根据现实

生活中人们对同性恋结婚成

家的态度来看,反对者仍是

多于理解者。

然而,为什么异性结婚

可以得到世人的祝福,而同

性结合却备受指摘呢?据相

关资料显示,这是因为在人

们传统思维中," 大部分男

同性之婚文 / 陈莎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5

弱者强之道,退者进之道

人文天地人 爱 女 人, 所 以 男 人 应 该

爱 女 人, 所 以 男 人 爱 男 人

是不正常的 "。部分同性恋

支 持 者 认 为 " 人 们 约 定 俗

成的上述观念没有任何逻

辑推理可言,这是典型的 "

幼稚归纳推理 ",其本质纯

粹是 " 感觉 " 而已。从性的

角度来看,通往家庭的前置

性条件是婚姻的性别基础。

婚姻的性别是以两性生理差

别为其自然基础,这一观念

几乎无可置疑,不可动摇。

周安平曾在《法律与性别》

一书的性别的平等与婚姻的

性别基础中这样谈到:婚姻

为何必须以性别为基础?答

曰:非以性别为基础的婚姻

有违自然。再问:为什么非

以性别为基础的婚姻有违自

然?答者再曰:婚姻性别是

自然而然的,非人为所能改

变的。既然婚姻是自然而然

的,同性恋者之间的婚姻难

道不是自然

的?只能说

异性结婚是

在众人共同

观念下达成

的共识,而

那些同性恋

者就是众人

当 中 的 异

类,违背了

众人制定的规则。这也就意

味着,同性恋婚姻肯定是要

遭到众人唾弃。从根本上来

说,同性婚姻是被社会不允

许而不是生物本身不允许。

这就类似于中世纪地心说是

社会的共识而认为是日心说

的人是怪物。

即使看似冒天下之大不

韪,但对于同性恋婚姻,越

来越多的人为其合理的存在

而 做 着 努 力。19 世 纪 初 法

国的《拿破仑法典》对同性

恋比较宽容,成年人自愿参

与的同性性活动不触犯法

律,只有采取强迫手段,或

侵犯未成年人,以及在公共

场合有碍风化时才违反法

律。以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

者为例,有李银河、张北川

等人已取得相关的成果。李

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

就向世人讲述了同性恋这种

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性恋作

为一种亚文化,有它独特的

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

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

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

方式。同时,关于承认同性

恋婚姻的法律在很多国家也

不 断 地 在 完 善, 早 在 1988

年 12 月,丹麦就已通过了

《同性婚姻法》。

不管怎样,人们对待同

性恋的态度正在由歧视到理

解,从“异常”到“正常”,

这表明了社会文明不断趋于

开放及人类文化逐步走向宽

容。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6

人文天地

以个体为单位,而以集团为单

位,大而言之是同宗同族,小

而言之是家庭与亲人。至于这

种稳定而不流动的关系之所以

能够确立,就是基于上述农耕

社会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

那一套家族宗法制度。

乡土社会以集团为单位,

形成稳定而不流动的关系,于

是乡土社会有其独特之处,就

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

大的,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

中国文化里的乡土气息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就是乡

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灵

魂和精髓与乡土文化和生活

形态密不可分。

中国学者费孝通在《乡

土中国》一书中对乡土曾作

过讨论,他指出中国社会从

表层看去就是乡土的,它的

特点是“不流动”,它所重

视和追求的是“稳定”。因

此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空

间排列关系孤立而隔膜,不

文 / 苟云川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积叠着

丰厚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

也就是乡土文化,不要认为

文化冠上“乡土”,就俗气,

就粗野,就浅陋。鲁迅先生

曾说过:“越是地方的东西,

越具有世界性。”实际上,

乡土文化深扎在人类古老悠

远的精神地层中,蕴藏着传

统文化的骨血,真正是文化

之根,思想者的精神家园。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7

人文天地人都是天天见面的,成为“面

对面社群”。可以说在乡土

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在“面

对面人群”中,不见其人而

只听其声便知道对方是谁。

“口头语言”足以满足人们

互相交流的需要,而文字本

就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便

也不必非要用有没有“文字”

去区分城与乡之间的孰高孰

低。在当今的城市,住上几

年连自己的邻居是谁都不知

道,或许这是中国文化里乡

土气息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减

少的缘故,但这种改变被许

多人所诟病。于是,我们传

统文化里的乡土气息即便是

在城市,也是有其留存的现

实意义的。

用《乡土中国》里的话

来说,乡土文化里的一个显

著特点就是“差序格局”。

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以自

己为中心形成的自己的一张

关系网,形成差序格局的基

础是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

社会关系的网络。在这个网

络中,由于亲疏关系的不同,

呈水波状向外扩张。在城市

中,人们争的是权力,在乡

土社会的这张网络里,人们

讲的是人情。

在乡土文化里,“礼”

是人们公认的社会法则。礼

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

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

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

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

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

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

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

效力更大。

所谓“礼”,在乡土社

会中无时无处不在。中国古

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

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

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

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

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

婚、丧 4 种人生礼仪。实际

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

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

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

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

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

在老舍先生的眼里,中

国乡土文化特征一是静寂安

闲,有“小儿睡在摇篮里”

般的家的感受,二是接近自

然、田园与农村,有“采菊

东篱下”的隐居情境,其中

包含着田园牧歌般的文化价

值底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历几千年之风雨,仍保持着

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乡土文

化更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

骨,其一脉相承造就了中国

文化生命的主力。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8

《道德经》有云:“坚

强 者 死 之 徒, 柔 弱 者 生 之

徒。”说的便是强者争强向

死,弱者显弱得生的道理。

如今很多人都爱表现出强者

的风范,却往往碰得头破血

流;而以弱者的姿态行事,

人倒显得谦虚谨慎,别人也

愿意接受,反而会使一切顺

畅。善画者留白,善音者希

声。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

领悟退一步的艺术。在进退

之间,我们收获的会是人生

的处世哲学。

孔子告诫曾子路:“齿

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

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

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

为上。”人人都有争斗之心,

并且总不愿意让自己处于弱

势,即使真的实力悬殊,也

难免有人负隅顽抗,最终两

败俱伤。其实显露柔弱并不

会阻碍一个人最终的成功,

青梅煮酒谈笑天下能人,惊

雷一声吓落竹筷,掉下去的

是刘备的筷子,显出来的是

他的胆小与懦弱,曹操满心

欢喜,认定其不足为患,殊

不知与之三分天下的正是当

年的弱者。面对强者,自己

要懂得收敛起锋芒,强强相

遇,必有一伤,倒不如暂时

示弱再待他日反胜。

暂时的低头,不是一味

的低姿态,而是韬光养晦、

蓄势待发的休整,是为了出

击的必要手段。高明的人待

人处事,特别要注意藏锋露

拙, 匿 锐 示 弱。 自 古 就 有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若愚”,意思就是人的才华

不可外露,深明韬光养晦之

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

嫉恨,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

顺地发展下去。追求卓越和

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

的人生态度。但一味的孤芳

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

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

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

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

与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没有理由不允许别人超过

文/

兰海艳

弱者强之道,退者进之道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29

人文天地

自己。

我们总是想要变强,但

是却又不愿正视自己的柔

弱,殊不知强与弱之间从来

就不是对立的关系,并且没

有我们主观认定的胜负。强

是一种人生存在,弱又何尝

不是呢?并且柔弱如水可穿

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

摧。我们为何不学习一下那

洁净的水,适时地改变自己

的物质形态,改变自己的流

动方式,用最弱软的身体去

磨蚀那看似艰难的坚强。不

断的寻找突破的途径,珍惜

自己的柔弱,全然又是强弱

的另一番颠覆。

争强难免需要时时进逼

生活,像上满发条的弦,紧

绷而易断。前进的阻力过大

时,光靠着一腔饱满的热情

和渴望的心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我们退一步,寻找

新的解决途径,不是更利于

我们的前进吗?我们许多人

不愿意退让,总觉得有心理

负担。“退”从表面上看,

意味着胆怯、失败。但是威

武如森林中的百兽之王的老

虎,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

几步,然后狂奔而上,紧紧

抓住猎物。老虎尚知在进攻

时后退几步,以便能产生更

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只

知前进,不许后退呢?

“退一步”是一种妥协、

一种策略,一种务实、通达、

权变的处世智慧,也是一种

幸福生活的艺术。退本身并

不能说明我们胆怯、我们弱

小、我们是逃兵。相反,能

进能退、能屈能伸正是我们

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

夫时说:“能屈能伸为大丈

夫也。”可见大丈夫行事,

理应是有进有退。

退的目的为什么?是为

了更好的进攻。战斗打起来

后,很需要战士有韧性,没

有韧性的战士终究是会失败

的;那么退到什么程度为止

呢?当然是推到我们不能再

退为止,这时的反攻,其势

绝不可挡,在强大的势能下

加上韧性的战斗,胜利一定

属于我们!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

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

都想要成为他人艳羡的强

者,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

一件事都正确,从而达到自

己预期的目的。但是人生不

可预计的事实在太多,盲目

的计划和前进会让事情变得

复杂,专注于争强好胜便会

失去竞争的乐趣,而强弱也

就毫无意义了。前进的方法

有太多种,稍微退后也会是

聪明的加油方法。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0

刘海明

杏坛遗老

西南科技大学

新闻系主任,副教

授,知名杂文家。

师徒叹道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

涌进中国。这其中,西方的传

统节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

基督教等宗教机构,纷纷在中

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全球化

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乃大

势所趋,不同文化的交流、碰

撞和彼此借鉴,符合文化发展

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应认识到,

文化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精神产

品,她必然与政治和国家利益

执教三尺讲台,顺风之时被誉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失势之时被呼之为“臭老九”。

其实,戴在头上的帽子无论多么的尊贵,或者多么的卑贱,只是贴在身上的标签,并不能代

表老师这个群体的任何东西。在此借鉴历史之后,柔和一点现实需求,还是称之为“杏坛遗

老”好些。

理性看待美国的文化对抗

当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既看 GDP 总量,也要看

其军事实力,更要看其文化实力。物质层面的东西,满足人即时的需

要;文化层面的东西,满足人心灵的需要,影响人的思想,最终也影

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古今中外,文化实力都是综合国力重要的

考量因素。因此,政府对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比例,呈上升趋

势。哪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为更多的民族所接受,文化输出国的价值观

就越具有普世性。

发生联系。本土文化的拥有量,

外来文化被接受的程度,关系到

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

又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哪个国家,甘心传统文化在

自己国家里被边缘化。相反,希

望自己的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

范围内发挥更大影响。这样,文

化交流与文化对抗,具有了必然

性。

对中国而言,西方文化的传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1

师徒叹道播,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如何传播自己的

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需要输出

中国文化。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成为中国

政府向外传播华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也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孔子学院数量

的增加,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也不足为奇。

孔子学院在国外办学,遇到一些阻力,也很

正常。

根据美国国务院 5 月 17 日发布公告,目

前在该国持有 J—1 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

师将于 6 月 30 日离境。美方称不会为他们

续签签证;如果他们愿意,可回到中国再申

办适当的交流项目签证。人民日报称,美国

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

学活动。(《人民日报》5 月 24 日报道)

美国对在美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暂停办理

续签证手续,此举引起不小争议。中国国内

的声音,既有反思孔子学院办学是否存在不

够规范的地方,也有民族主义者借机鼓噪反

美。美国的这个决定,体现的是美国的国家

利益,体现的是美国管理理念。比如,美国

的法律禁止外国教育机构进入其中小学课

堂。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已有 300 多个中小

学孔子课堂,其中 127 个为孔

子学院所设。这是导致美国国

务院拒绝给孔子学院中国教师

办理续签手续的直接原因。认

识到这一点,我们应反思海外

的孔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如

何与所在国的法律相吻合,尊

重所在国的教育政策。只有这

样,孔子学院才有更大的生存

空间。同时,要反思中国传统

文化的传播途径,有没有比办

孔子学院更经济、更具影响力的办法。这方

面,我们不妨学习一下美国,生产出质量上

乘的电影、音乐和图书,通过潜移默化的文

化传播形式,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而孔子

学院的办学形式,更多是语言的学习。中国

对英语的重视,未必是西方人主动传播的结

果,是中国教育制度引导的结果。同样,传

播中国文化,学习汉语,应该是他国自觉的

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好,等他们主动来学

习才是上策。

捍卫国家利益是政府的义务。因此,我

们不必指责美国的做法,关键是在文化输出

的方式上下功夫。就像西方国家,没有在中

国开始专门的“耶稣学院”、“安拉学院”,

他们通过教堂的宗教活动,每天在宣传耶稣

和安拉。文化对抗,是智慧的较量而不是语

言的指责。面对美国方面的决定,表示尊重

比单纯地批评更可取。面对文化摩擦,“我

们要克服毛时代的斗争思维,要换成和谐的

儒家思维。主观和客观,可控的是主观。我

们要在可控方面下功夫。当然也不能急,不

应该埋怨,存在什么问题尽量解决 ,倡导‘危

机意识’,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网友建议)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2

师徒叹道

郭序

新 闻 系 06 级 本

科毕业生,成都某

国企职员。

学海有言

也许,求学的艰辛与漫长,犹如泛舟航行于汪洋大海之中,故有了“学海”之谓。大学

生流连于书本之间,自是泛舟学海之人。那么,作为大学生能于学习之余,发表自己对时事

之看法,称之为“学海有言”,岂不正好!

在这部根据萨德小说改编

的电影中,最先被呈现出来的

就是“性”与“权力”的主题。

影片的叙事结构分为三层,正

契合了但丁《神曲》的叙事结

构。四位权势人物主教、法官、

总统、公爵分别代表了神权、

法权、政权和封建势力,他们

将一群单纯的少男少女逮捕进

城堡,压迫他们以实现其种种

变态行为。福柯曾评论萨德“在

他的世界里,性是没有规范的,

有的话,也仅服从于其自身本

质的内在法则,此一法则除了其自

身之外,不承认任何其他法则,它

只听命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者。”

谁也无法否认,帕索里尼这部电影

主题与福柯思想的密切联系。在墨

索里尼时代的背景中,观众能解读

出影片浓重的“反法西斯”意味,

但对于帕索里尼,法西斯并不仅仅

是“法西斯”,而是“统治者”与

“民众”关系的一种广泛理解,一

种对权力统治机制的理解。在福柯

的《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

监狱以及对罪犯进行规训的历史发

重回索多玛

在去年年底才公布的帕索里尼身前最后一次采访录音中,帕索里

尼把《索多玛的 120 天》的创作主题表述为“我要呈现的是一个世界

的末日,荣光不再”。的确,这部常被归纳为“X 大禁片”的名作,

看过的人很多,但却很少的人愿意去谈论它“话题”之外的意义。对

于帕索里尼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在这部影片的意义范畴里包

含了帕索里尼对人性、对权力最深刻的思考。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3

师徒叹道现:人类社会刑罚史是从酷刑变成现代的剥

夺其行动自由。我们在《索多玛的 120 天》

中看到的却是这两者的综合,甚至是逆向发

展的过程。开始只是对自由的剥夺,之后是

一系列从精神到肉体逐渐加重的酷刑,最后

所有囚犯几乎全裸,人类回到了原始的野蛮

状态中。帕索里尼如此安排,我们眼中的“人

类”不再是“进化”的主体,而是剥掉“文

明”假面的野兽。对“人”本体论的挑战,

对价值的怀疑,极端的帕索里尼给观众呈现

的“权力机器”可怕的原始面貌。

在福柯的《性经验史》中,福柯对“坦白”

与“权力关系”的探讨同样成为了《索多玛

的 120 天》的主题。在福柯那里,“坦白”

是一种真相的展现,伴随着历史发展,“坦白”

也由主动走向被动。神父与信徒、医生与患

者、家长与子女,在这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

“坦白”参与了权力的塑造,并成为一种内

在程序。《索多玛的 120 天》中,帕索里尼

安排了大量场景来呈现青年男女被迫聚集在

大厅中听女人讲变态故事。而女人讲故事的

方式是第一人称的,一种“坦白”的陈诉。

在经历了酷刑的折磨和女人的亲身示范后,

权力内部的每个参与者都变成了这种坦白仪

式的“忠实伴侣”。坦白意识开始进入人的

意识领域,在这其中,告密与互相出卖成为

了权力规训的重要成果。影片中青年男子揭

发少女的枕头下藏有其情人的照片,少女又

揭发另外两位少女的同性恋情,这两位少女

又揭发士兵与黑人女仆的恋情。这一系列的

告密与揭发对人类庞大的权力体系本质提出

质疑,如此“反人性”的行为恰恰是来源于

人类本身充满欲望与恐惧的主体意识。

在福柯之外,《索多玛的 120 天》还充

分印证了巴塔耶的“异质论”。巴塔耶的“异

质”,简单说就是指那些本质与周围事物完

全不同的东西,他们是“不能同质化的”,

同质的事物可以构成秩序和生产活动,而异

质的将被“排泄”。巴塔耶举例,食物对于

人来说是“异质”的,但人可以通过咀嚼、

消化、排泄等手段来吸收食物中与人体同质

的部分,而把完全异化的部分从身体中排泄

出去。巴塔耶还指出萨德与法西斯是“异质

形态”。如此看来,帕索里尼用萨德来反对

法西斯也有了理论根源。在《索多玛的 120

天》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吃屎场景则是“异化”

与“同化”的一次辩证展现。帕索里尼用电

影影像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来呼应巴塔耶

的观点。疯狂背后的理性才是这部电影真正

让人感到无法接受的地方。

在那篇访谈中,帕索里尼说自己不是忒

瑞西阿斯(希腊神话中无所不知的盲人预言

家)而是卡珊德拉(希腊神话中的女预言

家,但受阿波罗诅咒,被人当做是胡言乱语

的疯子)。被人当成“疯子”的帕索里尼用

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来为自己证明。极

端的镜头表现力直至今日仍然具有最强的美

学冲击力。今天,当我再看帕索里尼,记住

的不再是他的疯狂的预言、暴利的影像,而

是他敢于直面人类一切虚伪与懦弱的勇气。

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