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i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i

i

中央氣象局 106 年地震年報

目錄

一前言 1

二地震觀測 2

(一)地震觀測系統 2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2

2 強地動觀測網 4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7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10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12

(二)地震活動分析 13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13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22

3 小結 26

三地球物理觀測 27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27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27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28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28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31

1 地殼形變觀測 31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34

3 地下水位觀測 35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38

四地震速報作業 40

(一)有感地震報告 40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41

ii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44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45

(一)背景 45

1 原理與限制 45

2 推動規劃 45

(二)2017 年執行成效 46

1 系統效能 46

2 通報推廣成果 50

(三)後續工作 51

七地震個案討論 52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52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56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60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63

八結語 68

九附錄 69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69

(二)參考文獻 75

1

一前言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

地震帶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地震持續不斷地發生讓生活在臺灣的

民眾經常體驗大地的撼動每隔數年即會出現一次災害性地震造成

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防震意識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職司臺灣及鄰近地區的地震監測任

務每年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與經費經常性地即時發布有感地震報告

和海嘯資訊周知防救災單位與民眾經本局統計2017年臺灣地區

計發生34602個地震並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地震之

震度影響範圍較大為顯著有感地震405筆地震之震度影響範圍較

小為小區域有感地震平均每筆顯著有感地震對外發送之簡訊約550

則對象包括政府機關防救災相關單位重大民生機構學術機構

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相關資訊可提供縣市防救災單位及社會大眾做為

應變決策與救災調度的參考

本局自1989年成立地震測報中心專責地震測報任務迄今已執行

4期強地動觀測計畫自2016年起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

2017年完成增建高品質井下地震站及更新強震站儀器設備使地震測

報作業在品質與精確度皆得以提升與先進國家相較並不遜色出版

地震測報年報除展現地震測報的結果與地震活動情形外同時也說

明各地震測報作業系統與設備之建置情形記錄地震測報業務發展過

2

二地震觀測

(一)地震觀測系統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本局被賦予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的任務經由發展即時地

震觀測網將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各種地振動訊息透過傳輸線路

即時傳回臺北資料處理中心除可提供災害應變單位在地震救災

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

自2010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4期計畫-建置新一代

地震觀測系統」全面更新地震即時站的儀器及傳輸方式一方

面提升測站訊號的取樣率至每秒100點及24位元資料紀錄解析

度同時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網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訊號

品質另一方面發展資料整合作業結合短週期地震速報寬

頻井下地震觀測網及國外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資料交換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即

時地震觀測資料以增加地震觀測站的密度並擴大偵測範圍此

一新的地震觀測系統稱為「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自2012年起

開始啟用透過資料整合使得地震測報不再是各個觀測網獨立

觀測已推展進入聯合觀測的新時代

2016年起本局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強震即時

警報於防災之應用」持續分年增建地震監測設備納入「24位

元地震觀測系統」2017年建置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

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為加強地震海嘯監測擴展電纜式海底地震

及海嘯觀測系統海纜系統由45公里延伸至115公里並將海底

地震及海嘯觀測站由1座增加至3座整個擴建作業已於2017年10

月18日完成驗收並正式啟用透由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

的互相整合後本局完整的海陸即時地震觀測網成形可以加強

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增加臺灣東

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海嘯的災害減至最輕使民眾的生命財

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至2017年底此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

的地震站已達199個其測站分布及系統架構如圖211及212

所示

最新地震個數統計資料(如表211)顯示自2012年來皆測得

超過3萬個地震尤其在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皆測得超過2萬個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i

中央氣象局 106 年地震年報

目錄

一前言 1

二地震觀測 2

(一)地震觀測系統 2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2

2 強地動觀測網 4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7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10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12

(二)地震活動分析 13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13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22

3 小結 26

三地球物理觀測 27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27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27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28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28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31

1 地殼形變觀測 31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34

3 地下水位觀測 35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38

四地震速報作業 40

(一)有感地震報告 40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41

ii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44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45

(一)背景 45

1 原理與限制 45

2 推動規劃 45

(二)2017 年執行成效 46

1 系統效能 46

2 通報推廣成果 50

(三)後續工作 51

七地震個案討論 52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52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56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60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63

八結語 68

九附錄 69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69

(二)參考文獻 75

1

一前言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

地震帶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地震持續不斷地發生讓生活在臺灣的

民眾經常體驗大地的撼動每隔數年即會出現一次災害性地震造成

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防震意識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職司臺灣及鄰近地區的地震監測任

務每年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與經費經常性地即時發布有感地震報告

和海嘯資訊周知防救災單位與民眾經本局統計2017年臺灣地區

計發生34602個地震並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地震之

震度影響範圍較大為顯著有感地震405筆地震之震度影響範圍較

小為小區域有感地震平均每筆顯著有感地震對外發送之簡訊約550

則對象包括政府機關防救災相關單位重大民生機構學術機構

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相關資訊可提供縣市防救災單位及社會大眾做為

應變決策與救災調度的參考

本局自1989年成立地震測報中心專責地震測報任務迄今已執行

4期強地動觀測計畫自2016年起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

2017年完成增建高品質井下地震站及更新強震站儀器設備使地震測

報作業在品質與精確度皆得以提升與先進國家相較並不遜色出版

地震測報年報除展現地震測報的結果與地震活動情形外同時也說

明各地震測報作業系統與設備之建置情形記錄地震測報業務發展過

2

二地震觀測

(一)地震觀測系統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本局被賦予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的任務經由發展即時地

震觀測網將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各種地振動訊息透過傳輸線路

即時傳回臺北資料處理中心除可提供災害應變單位在地震救災

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

自2010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4期計畫-建置新一代

地震觀測系統」全面更新地震即時站的儀器及傳輸方式一方

面提升測站訊號的取樣率至每秒100點及24位元資料紀錄解析

度同時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網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訊號

品質另一方面發展資料整合作業結合短週期地震速報寬

頻井下地震觀測網及國外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資料交換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即

時地震觀測資料以增加地震觀測站的密度並擴大偵測範圍此

一新的地震觀測系統稱為「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自2012年起

開始啟用透過資料整合使得地震測報不再是各個觀測網獨立

觀測已推展進入聯合觀測的新時代

2016年起本局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強震即時

警報於防災之應用」持續分年增建地震監測設備納入「24位

元地震觀測系統」2017年建置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

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為加強地震海嘯監測擴展電纜式海底地震

及海嘯觀測系統海纜系統由45公里延伸至115公里並將海底

地震及海嘯觀測站由1座增加至3座整個擴建作業已於2017年10

月18日完成驗收並正式啟用透由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

的互相整合後本局完整的海陸即時地震觀測網成形可以加強

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增加臺灣東

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海嘯的災害減至最輕使民眾的生命財

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至2017年底此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

的地震站已達199個其測站分布及系統架構如圖211及212

所示

最新地震個數統計資料(如表211)顯示自2012年來皆測得

超過3萬個地震尤其在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皆測得超過2萬個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ii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44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45

(一)背景 45

1 原理與限制 45

2 推動規劃 45

(二)2017 年執行成效 46

1 系統效能 46

2 通報推廣成果 50

(三)後續工作 51

七地震個案討論 52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52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56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60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63

八結語 68

九附錄 69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69

(二)參考文獻 75

1

一前言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

地震帶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地震持續不斷地發生讓生活在臺灣的

民眾經常體驗大地的撼動每隔數年即會出現一次災害性地震造成

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防震意識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職司臺灣及鄰近地區的地震監測任

務每年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與經費經常性地即時發布有感地震報告

和海嘯資訊周知防救災單位與民眾經本局統計2017年臺灣地區

計發生34602個地震並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地震之

震度影響範圍較大為顯著有感地震405筆地震之震度影響範圍較

小為小區域有感地震平均每筆顯著有感地震對外發送之簡訊約550

則對象包括政府機關防救災相關單位重大民生機構學術機構

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相關資訊可提供縣市防救災單位及社會大眾做為

應變決策與救災調度的參考

本局自1989年成立地震測報中心專責地震測報任務迄今已執行

4期強地動觀測計畫自2016年起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

2017年完成增建高品質井下地震站及更新強震站儀器設備使地震測

報作業在品質與精確度皆得以提升與先進國家相較並不遜色出版

地震測報年報除展現地震測報的結果與地震活動情形外同時也說

明各地震測報作業系統與設備之建置情形記錄地震測報業務發展過

2

二地震觀測

(一)地震觀測系統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本局被賦予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的任務經由發展即時地

震觀測網將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各種地振動訊息透過傳輸線路

即時傳回臺北資料處理中心除可提供災害應變單位在地震救災

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

自2010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4期計畫-建置新一代

地震觀測系統」全面更新地震即時站的儀器及傳輸方式一方

面提升測站訊號的取樣率至每秒100點及24位元資料紀錄解析

度同時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網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訊號

品質另一方面發展資料整合作業結合短週期地震速報寬

頻井下地震觀測網及國外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資料交換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即

時地震觀測資料以增加地震觀測站的密度並擴大偵測範圍此

一新的地震觀測系統稱為「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自2012年起

開始啟用透過資料整合使得地震測報不再是各個觀測網獨立

觀測已推展進入聯合觀測的新時代

2016年起本局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強震即時

警報於防災之應用」持續分年增建地震監測設備納入「24位

元地震觀測系統」2017年建置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

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為加強地震海嘯監測擴展電纜式海底地震

及海嘯觀測系統海纜系統由45公里延伸至115公里並將海底

地震及海嘯觀測站由1座增加至3座整個擴建作業已於2017年10

月18日完成驗收並正式啟用透由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

的互相整合後本局完整的海陸即時地震觀測網成形可以加強

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增加臺灣東

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海嘯的災害減至最輕使民眾的生命財

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至2017年底此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

的地震站已達199個其測站分布及系統架構如圖211及212

所示

最新地震個數統計資料(如表211)顯示自2012年來皆測得

超過3萬個地震尤其在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皆測得超過2萬個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

一前言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

地震帶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地震持續不斷地發生讓生活在臺灣的

民眾經常體驗大地的撼動每隔數年即會出現一次災害性地震造成

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防震意識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職司臺灣及鄰近地區的地震監測任

務每年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與經費經常性地即時發布有感地震報告

和海嘯資訊周知防救災單位與民眾經本局統計2017年臺灣地區

計發生34602個地震並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地震之

震度影響範圍較大為顯著有感地震405筆地震之震度影響範圍較

小為小區域有感地震平均每筆顯著有感地震對外發送之簡訊約550

則對象包括政府機關防救災相關單位重大民生機構學術機構

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相關資訊可提供縣市防救災單位及社會大眾做為

應變決策與救災調度的參考

本局自1989年成立地震測報中心專責地震測報任務迄今已執行

4期強地動觀測計畫自2016年起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

2017年完成增建高品質井下地震站及更新強震站儀器設備使地震測

報作業在品質與精確度皆得以提升與先進國家相較並不遜色出版

地震測報年報除展現地震測報的結果與地震活動情形外同時也說

明各地震測報作業系統與設備之建置情形記錄地震測報業務發展過

2

二地震觀測

(一)地震觀測系統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本局被賦予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的任務經由發展即時地

震觀測網將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各種地振動訊息透過傳輸線路

即時傳回臺北資料處理中心除可提供災害應變單位在地震救災

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

自2010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4期計畫-建置新一代

地震觀測系統」全面更新地震即時站的儀器及傳輸方式一方

面提升測站訊號的取樣率至每秒100點及24位元資料紀錄解析

度同時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網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訊號

品質另一方面發展資料整合作業結合短週期地震速報寬

頻井下地震觀測網及國外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資料交換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即

時地震觀測資料以增加地震觀測站的密度並擴大偵測範圍此

一新的地震觀測系統稱為「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自2012年起

開始啟用透過資料整合使得地震測報不再是各個觀測網獨立

觀測已推展進入聯合觀測的新時代

2016年起本局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強震即時

警報於防災之應用」持續分年增建地震監測設備納入「24位

元地震觀測系統」2017年建置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

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為加強地震海嘯監測擴展電纜式海底地震

及海嘯觀測系統海纜系統由45公里延伸至115公里並將海底

地震及海嘯觀測站由1座增加至3座整個擴建作業已於2017年10

月18日完成驗收並正式啟用透由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

的互相整合後本局完整的海陸即時地震觀測網成形可以加強

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增加臺灣東

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海嘯的災害減至最輕使民眾的生命財

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至2017年底此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

的地震站已達199個其測站分布及系統架構如圖211及212

所示

最新地震個數統計資料(如表211)顯示自2012年來皆測得

超過3萬個地震尤其在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皆測得超過2萬個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

二地震觀測

(一)地震觀測系統

1 即時地震觀測網

本局被賦予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的任務經由發展即時地

震觀測網將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各種地振動訊息透過傳輸線路

即時傳回臺北資料處理中心除可提供災害應變單位在地震救災

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

自2010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4期計畫-建置新一代

地震觀測系統」全面更新地震即時站的儀器及傳輸方式一方

面提升測站訊號的取樣率至每秒100點及24位元資料紀錄解析

度同時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網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訊號

品質另一方面發展資料整合作業結合短週期地震速報寬

頻井下地震觀測網及國外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資料交換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即

時地震觀測資料以增加地震觀測站的密度並擴大偵測範圍此

一新的地震觀測系統稱為「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自2012年起

開始啟用透過資料整合使得地震測報不再是各個觀測網獨立

觀測已推展進入聯合觀測的新時代

2016年起本局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強震即時

警報於防災之應用」持續分年增建地震監測設備納入「24位

元地震觀測系統」2017年建置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

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為加強地震海嘯監測擴展電纜式海底地震

及海嘯觀測系統海纜系統由45公里延伸至115公里並將海底

地震及海嘯觀測站由1座增加至3座整個擴建作業已於2017年10

月18日完成驗收並正式啟用透由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

的互相整合後本局完整的海陸即時地震觀測網成形可以加強

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增加臺灣東

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海嘯的災害減至最輕使民眾的生命財

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至2017年底此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

的地震站已達199個其測站分布及系統架構如圖211及212

所示

最新地震個數統計資料(如表211)顯示自2012年來皆測得

超過3萬個地震尤其在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皆測得超過2萬個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

規模2以下的地震數量在2012~2017年相較於2012年以前增加許

多主要原因在於2012年起本局逐年汰換老舊之強震儀將儀器

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元而「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提升

微小地震觀測訊號解析能力而增強了規模2以下微小地震的偵

測能力

表211 2009至2017年地震個數統計表

圖211 24位元地震觀測站分布圖

地震西元 個數

規模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M 11012 10234 10014 8396 9816 8707 11294 10314 8639

M<2 9347 13039 11781 22977 35694 28056 33543 38601 25964

合 計 20359 23273 21795 31373 45510 36763 44837 48915 34603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

圖212 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架構圖

2 強地動觀測網

由於臺灣地區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同一地區內之不同地點

往往具有不同的強地動特性影響強地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3項

包括

(1) 震源規模破裂過程及形式的震源效應(source effect)

(2) 震波傳遞的路徑效應(path effect)

(3) 地震波因局部地質所引起的場址效應(site effect)

因此為加強臺灣各地區之強地動觀測提升該相關領域之研究工

作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本局設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自

由場強震站(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7站(圖213)另外本局為加強山區的強地動觀

測自2006年起至2012年止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

置山區自由場強震站共70站(如圖213 藍色符號所示)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

圖213 2017年自由場強震站分布圖山區強震站以藍色符號表示

在汰換老舊觀測設備部分自2012年起本局執行「強震與地

球物理觀測系統效能提升計畫」逐年汰換老舊強震儀已汰換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汰換其他自由場強震站舊型強震儀改為新型強震儀自由場強震

站新舊儀器之比較如圖214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

(a) 汰換前

(b)汰換後

新型 Smart24A及 TitanCWB

圖 214 自由場強震站新舊儀器外觀圖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

3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

繁且常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中大

規模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另周圍海域亦有孕育海

嘯發生之地體構造存在例如基隆在1867年即曾有過海嘯災害的

紀錄雖然現有的地震監測網具有提供預警或防災的功用但是

對於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地震現有的陸上地震

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若能於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

底地震儀便可使影響臺灣的地震都能被包覆於本局所建地震網

內不但彌補陸上地震站觀測範圍之不足也可改善海域和近岸

的地震定位增強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

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此外海域地震定位正確性的提升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掌握

地震是否會引起海嘯同時海底觀測網也能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

發的間接海嘯提早偵測海嘯之發生與威脅因此本局自2007年

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

置計畫」在臺灣東部海域利用海底光纖電纜連接地震儀海嘯

壓力計及其他海洋科學觀測儀器進行海底地震及海嘯活動之即

時監測以達到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目的

歷經數年的規劃與施作東部海域電纜式觀測系統在2011年

11月正式完工啟用自宜蘭頭城向外海舖設45公里長的海底電

纜並於終端設置地震儀海嘯計以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

經以2012至2014年該海纜系統收錄之東北外海地震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確認該系統已發揮效能其效益如下

(1) 對於東北部外海的地震網內地震的比率由40提高至79

有效提升地震監測的能力(由於地震測站向外海擴展因

此地震網擴大部分原來在網外的地震變成在網內被

地震網所包覆)

(2)在地震定位品質方面(由 A 到 D 分為 4 級其中 A 表示最

佳D表示最差)44的地震從較差的等級 D提升到較佳

的等級 C或等級 B對地震參數準確性的提升有所助益

(3)在地震測報時效方面此期間海底地震儀(站碼 EOS1)共收

錄 32427 個地震其中 2932 個是 EOS1 最早偵測到的

可以提供比陸上站更早的地震波到時資料在 2932 個地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8

震中的 62 (18202932)EOS1可以多提供 15秒以上

的 P 波反應時間此資料可以提高當地地震的速報速度

以達到減少地震災害的目的

為擴大以上成效本局以第 1 條 45 公里海纜觀測系統為基

礎評估臺灣周圍海域之地震海嘯總體防災需求規劃將海纜繼

續向外再延伸 70公里總長度達到 115公里整個計畫於 2015

年 6月底簽定採購合約2015年底完成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

以及海纜系統陸上站設備廠內製造測試與公證檢驗

海纜擴建計畫於 2016 年 6 月前往頭城區漁會及蘇澳區漁會

進行施工說明會於 7月獲內政部函復許可海纜舖設8月上旬

完成擴建海纜系統布放9 月底至 10 月初完成海纜布放後檢查

及局部加強噴埋

在海纜預定舖設路線詳細調查後預定擴建之海纜系統規劃

於災害性地震發生頻繁之和平海盆及南澳海盆鄰近區域設置 3

處觀測站將分別於水深 9451114 及 2732 公尺的海底裝設

海底地震儀3 個觀測站均採用嵌入式﹙in-line﹚設計﹙圖

215﹚並依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中華電信海纜也採此標準﹚

將海纜所經海水深度淺於 600公尺的部分掩埋海纜最深至 15

公尺以強化海纜埋設方式避免遭受其他外力破壞

圖 215 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觀測站設置深度及嵌入

式(in-line)一體成型觀測站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9

相關檢查與保護程序經本局確認符合需求後於 2017 年 1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9 月 22 日期末報

告審查通過本局海纜系統擴建作業已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完

成驗收並正式啟用經整合測試顯示觀測資料品質良好

針對 6 個月系統整合測試過程與後續 1 個月即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同年 8 月 15 日觀測資料進行分析3 座海底即時觀測

站分別偵測到 49113237 及 2920 個地震事件﹙圖 216﹚平

均每日可偵測到 10~30 個不等之地震事件顯示東北至東部外

海地質構造活動相當頻繁

將 2017 年 9 至 12 月於宜花海域所監測到之 11 個規模 3 以

上的地震事件納入強震即時警報自動定位的案例進行分析結

果顯示此 3 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平均可提升地震定位準確度約

518﹙相當於水平與深度綜合定位誤差由 247 公里降低至 119

公里﹚提高地震規模準確度 367﹙相當於規模誤差由 03 降低

至 019﹚與增加預警時效約 139﹙相當於預警報告產製時間由

251 秒降低至 216 秒﹚

圖 216 海纜觀測系統(黃色圓圈)與鄰近大規模地震示意圖白色星形為

2015 年 4 月 20 日南澳海盆規模 64 地震紅色星形為過去百年

位於海纜系統附近規模大於 7 之地震事件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0

4 井下地震觀測站

井下地震觀測站是視岩盤深度將地震儀器設置在地表下約

30~500公尺深的地方以降低地表雜訊干擾提升地震觀測訊號

品質的地震觀測站一般地面常因鄰近人為活動等造成振動讓

置於地表之地震觀測站收錄到這些雜訊以致不易分離真正之

地震訊號建置「井下地震觀測站」(圖217)除了可以提高地

震觀測訊號的品質外對於地震波相的判定及地震定位都有相當

大的助益(圖218)強化了地震監測系統並提升地震預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的效能2017年本局共建

置完成5座井下地震觀測站累計完成59座井下地震觀測站(圖

219)

圖 217 井下地震觀測站示意圖

直徑 5吋

100~300m

灌漿 18m

Frame Relay

AT Network

BB井下

寬頻地震儀

FBA井下

強震儀

FBA地表強震儀

資料收錄裝置

FBA

BB

FBA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1

圖 218 2017年 3月 20日 7時 48分宜蘭東部海域地震(規模 45)苗栗井下

地震觀測站(震央距離為 1363公里)之地震波形紀錄上方 3波道為

地表強震儀波形紀錄下方 3波道為井下強震儀波形紀錄

圖 219 歷年建置之井下地震觀測站分布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2

5 大屯火山即時地震監測網

本局對大屯火山地震的監測工作始於2007年透由與中央研

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和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合作設置之測站

網以10個火山地區的地震站為主(初始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

究所建置自2011年下半年起續由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負責測

站的維護運作與資料蒐集)並搭配本局在臺灣北部的即時地震

站(圖2110)對大屯火山地區進行火山地震監測可以有效

地監測大屯火山地區的微震活動並快速提供相關資訊

圖 2110 大屯火山監測網的地震站分布三角形或四方形表示地震站的位置

(火山地震地表監測站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火山地震井下監測站以紅

色四方形表示)其中 YM01到 YM12測站為大屯火山觀測站所維護之

地震站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3

(二)地震活動分析

1 全區地震活動常態分析

本局建置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以從事臺灣地區之地震觀測自2012年使用24

位元系統觀測地震後微小地震的觀測資料數量明顯增加為強

震與弱震間相關性之探討提供了豐富資料經統計分析2017

年共觀測到34602起地震其中包含1個4月30日發生於屏東外

海規模607地震深度122公里(圖221星形符號所示)其

發震原因應與歐亞大陸板塊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有關

(圖221)

由地震活動在空間上的震源分布特性可以發現震源深度較

深的地震多發生在臺灣東北部且在臺灣東部大約北緯24度附

近震源分布明顯呈現向北隱沒的傾斜地震帶而臺灣南部在約

東經121度附近也隱約呈現向東隱沒之傾斜地震帶臺灣西部之

震源分布則主要為集中於斷層構造區附近之淺層地震

與地震活動相對應之板塊運動部份在臺灣東北部與南部分

別具有由南向北與由西向東的板塊隱沒地震帶(Angelier

1986)即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

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琉球島弧(Ryukyu

Arc)及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之板塊隱沒構造琉球弧溝

系統之板塊隱沒構造前緣為琉球海溝緊接為安山岩噴發造成

之琉球島弧島弧後方為裂谷盆地與弧後擴張之沖繩海槽向西

延伸至宜蘭平原沖繩海槽為張裂作用造成有許多海底火山

一般認為臺灣東北部之宜蘭平原是沖繩海槽進入臺灣的部分

龜山島為其進入臺灣前噴發的火山島約於三四百萬年前沖

繩海槽可能在現今臺北市北方登陸造成觀音火山及大屯火山

南移後再次爆發造成基隆火山(有金瓜石金礦)目前已移到宜

蘭外海宜蘭地區尚無明確之斷層地震活動主要與板塊構造有

關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則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造成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與呂宋島弧(Luzon Arc)之

板塊隱沒構造地殼上部的岩層被壓縮抬升成中央山脈和西部麓

山帶呂宋島弧則被抬升為海岸山脈 (Angelier1986)同時

進行的板塊碰撞及隱沒作用引發臺灣頻繁的地震活動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4

圖 221 2017年地震分布圖2017年共觀測到 34602起地震其中規模小於

6地震為圓形符號規模大於等於 6地震為星形符號大小代表地震

規模顏色代表地震深度詳細如圖例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5

透由許多的研究分析顯示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間有一定程

度的關係一般而言普遍受到地震界學者專家接受的經驗公式

為LogE=118+15M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Kanamori

and Anderson 1975 Wang 1992)其中M為地震規模E為地

震的釋放能量由於地震釋放能量很大有時會以原子彈等級的

能量作為比擬聯想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

廣島所投擲的原子彈(約相當於15000噸黃色炸藥的威力)為比

較標準規模82的大地震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62

的強震相當於1顆原子彈的能量規模每增加02能量約增為2

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的量值太大分析不易但為了解臺灣各

震源構造區之地震釋放能量情形因此本局於後採累積規模

(Cumulative Magnitude)以代表累積的地震釋放能量其目的是

將累積能量(Cumulative Energy)的數值正規化(normalize)為

規模的尺度以方便分析地震特性地震累積規模的計算方式

是先藉由地震規模與能量關係的經驗公式將規模轉換成對應的

能量值累積其能量總和再藉由此相同的經驗公式將累積能

量轉換成對應的累積規模此一累積方式的結果舉例而言累

積約32個規模50的地震相當於1個規模60的地震依上述方

式計算2017年累積規模約為6461994至2017年累積規模平均值

為683(圖222)

圖222 1994至2017年各年地震次數(藍色線)累積規模統計圖(紅色線)及累

積規模平均值(綠色線)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1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6

在震源深度的分析上本局係以震源深度40公里為界來區分

深震與淺震2017年淺震與深震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如圖223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01度為網格大小從地震累積規模等值圖

可以發現臺灣主要的地震活動大都發生在臺灣東部主要是因

為直接受到板塊碰撞和隱沒作用等值圖的高區主要分布在宜蘭

東北部外海花蓮花蓮外海屏東和臺東外海地區等值圖高

區大致呈現東北方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

海與嘉南地區為局部高區

圖 223 2017 年淺震(左)與深震(右)之累積規模等值分析等值圖係以

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normalize)

為 30 天之個數顏色愈暖累積地震規模愈大

2017年地震個數等值分析如圖224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度為網格大小規模大於 2以上之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30天之個數地震個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臺灣本

島與東部近海地區最高值位於花蓮地區與宜蘭地區宜蘭地區

雖無強震但有密集的小地震地震個數等值圖顯示地震活動以臺

灣東部與東北部(北緯235至25度東經121至122度)花蓮和宜

蘭地區最為頻繁等值線大致亦呈東北向的狹長帶狀分布趨勢

臺灣西部則以臺南外海與嘉南地區較為頻繁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7

圖 224 2017 年規模大於 2 之淺震(左)與深震(右)之地震個數等值分析

等值圖係以經緯度各 01 度為網格大小地震個數已正規化

(normalize)為 30天之個數顏色愈紅地震個數愈多

由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序分布圖(圖

225)可知規模大於5的地震計有20個並以4月30日規模607

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另外本年的明顯地震序列地震包括

2月11日規模571的高雄市近海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3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1週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規模4以

上餘震有2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11月11日規模520的南投竹

山地震規模4以上前震有2個餘震有5個地震序列持續約1週

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地震規模4以上餘震有2個地

震序列持續約2週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8

圖 225 2017年地震規模累積規模及每日個數之時間分布圖

震源機制(focal mechanism)是根據地表測站所觀測之地震

波形紀錄以推測震源破裂型態係用以表示地震的斷層錯動

與應力型態斷層錯動型態分為正(normal)斷層逆

(thrust)斷層與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走向滑移斷

層(平移斷層)又分為左移(left lateral)與右移(right

lateral)斷層

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

得13個初動解與18個CMT震源機制其震源參數資料列於表221

與表222傳統P波初動解因為只有使用P波初動極性方向(上動

或下動)在完成地震定位後即可迅速求解的優點所以至今仍

被廣為使用並且由於臺灣地震網測站密度大對於P波初動資

料在象限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約束但是在P波初動極性方向的波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9

形檢視資料處理時經常會因為雜訊太大而不易判斷為了避免

污染品質上述13個震源機制是選用各個測站P波初動極性非常

明確的資料2017年P波初動解與CMT之震源機制與震央分布如圖

2262017年的震源機制中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之板塊隱沒

構造區域由震源機制顯示2017年臺灣地區之構造活動主要受

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所主導臺灣東

部在北緯24度以北因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與向北隱沒作

用以及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故其構造活動較為複雜其震源

機制包含逆斷層正斷層與走向滑移斷層臺灣東部(東經121度

以東)在北緯24度以南主要以逆斷層為主且最大壓縮應力方

向(P軸方向)亦與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斜向碰撞的作用方向相符

2017年在臺灣西部(東經121度以西)2月11日臺南近海地震與5

月24日嘉義中埔地震震源機制顯示為正斷層錯動為主帶有滑移

的分量11月11日南投竹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帶正斷層形

式的錯動11月22日嘉義阿里山地震震源機制為走向滑移形式的

錯動

圖226 2017年由本局地震網規模大於5的P波初動資料與波形擬合方式求得

13個初動解(左圖)與18個CMT震源機制(右圖)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0

表 221 圖 226中 13組初動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32 228657 1615 571 38 208 -37 683 3287 -122

0307 2210 1221013 243087 5992 528 75 38 100 18 1837 571

0515 2312 1214328 232797 2491 575 42 7 65 527 2191 1108

0524 1310 1205117 234193 1243 513 74 20 -141 528 2774 -203

0621 0725 1219227 24656 628 509 70 69 -158 694 3311 -214

0813 0008 1212797 219992 5912 515 35 27 127 627 1644 671

0920 1429 1217813 233162 2898 585 36 19 83 543 2076 951

1011 1845 1224738 247783 11426 522 78 121 99 15 2637 536

1103 2334 1215548 235528 2998 529 49 14 58 502 2376 1214

1111 1222 1207082 236357 1491 52 77 86 -153 637 3495 -145

1122 1420 1207217 235842 1524 566 89 255 152 62 3455 11

1123 2055 1207100 235898 1641 503 61 10 1 891 2795 151

1208 0344 1224163 243565 79 529 87 116 93 42 251 45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1

表 222 圖 226中 18組 CMT震源機制解參數

月日

mmdd

時分

Hhmin

東經

Long(E)

北緯

Lat(N)

深度

Depth(km)

規模

ML dip1 strike1 rake1 dip2 strike2 rake2

0210 1712 12014 2287 1615 571 507 2169 -521 522 346 -1269

0227 1618 12294 242 4787 523 468 3186 493 564 1902 1248

0307 2210 12210 2431 5992 528 349 1918 741 565 309 1008

0430 0157 12165 2141 12228 607 488 1967 58 856 1029 1387

0515 2312 12143 2328 2491 575 44 2128 1089 489 72 725

0524 1310 12051 2342 1243 513 268 2876 -03 898 179 -1168

0604 1324 12263 2463 2071 516 56 723 -1523 673 326 -372

0621 0725 12192 2466 628 509 604 3269 -13 888 576 -1504

0727 0708 12146 2162 9224 518 385 604 1679 825 160 521

0813 0008 12128 2200 5912 515 337 293 1414 697 1529 624

0920 1429 12178 2332 2898 585 401 2041 971 502 148 84

1011 1845 12247 2478 11426 522 399 2658 762 513 1035 1012

1029 2315 12231 2412 2682 517 211 3519 -1606 831 2438 -699

1103 2334 12155 2355 2998 529 439 101 58 539 231 117

1111 1222 12071 2364 1491 52 567 826 -140 575 328 -405

1122 1420 12072 2358 1524 566 596 3502 -188 738 90 -1482

1123 2055 12071 2359 1641 503 726 166 124 781 2829 1622

1208 0344 12242 2436 79 529 208 3308 127 735 1119 77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2

2 大屯火山地震活動分析

在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2012年以前本局設立了火山觀

測小組其工作內容是常規化地監控大屯山地區的每日地動訊

號同時擷取疑似火山地震的訊號再針對較有分析價值的群震

事件進行地震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自2013年3月起在監測工

作方面做了改變從全面性的人工化資料處理改成半自動化的

資料處理在前端的地震訊號擷取部分是以程式自動化地對全

日地動訊號進行掃瞄擷取出疑似地震的訊號再以人工的方式

針對這些疑似的地震訊號進行波相挑選與地震定位依過去的

經驗在一般情況下火山觀測資料可以在下一個工作天內處理

完成比起先前的工作時程減少了約2個工作天這個處理流程

的改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也讓大屯火

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監測更有效率

在2017年的火山地震監測作業方面共觀測到1444個地震

事件其中有1412個地震事件發生在大屯山地區(圖227

1215degE~1216degE251degN~2525degN)而這些地震中又以規模

小於1的地震為主(圖228)數量有1078個佔全數的76

以目前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可以測得許多規模小於1

的微震事件這些事件雖不至於產生災害卻是監測與評估火山

活動的重要依據從其時序分布上(圖229)可以發現此地區

在6月24日及8月9日各有單日地震數量增加的現象(地震個數大

於30個)屬群聚發生的群震活動地震分別集中於七星山與八

煙地區的淺層地殼中(深度3公里以內) (圖2210)這些地區的

背景地震活動常相對於其他地區高也是群震好發的地區

整理大屯火山地區近年(2012至2017年)的地震活動與前幾

年的監測歷史資料比較2017年的地震活動無論在地震個數還是

能量相較於過去的活動未明顯增加代表2017年大屯火山的活

動趨於平穩 (圖2211)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3

圖227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空間分布圖

圖228 大屯火山地區2017年地震數量與規模的關係橫軸為地震規模

縱軸為地震個數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4

圖 229 2017年大屯火山地區地震數量的時序分布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地

震的個數

圖 2210 2017 年 6月 24日(紅色)與 8月 9日(藍色)的地震活動空間

分布圖紅色實線表示山腳斷層的位置紅色三角形代表七

星山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5

圖 2211 2012至 2017年大屯火山觀測網的長期觀測資料上圖為地

震個數與時間的關係下圖為每月累積規模與時間的關係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2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6

3 小結

2017年的地震活動(圖221)主要集中在臺灣東部4月30

日規模607的深震為最大規模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

上的地震本年有明顯地震序列的地震包括2月11日規模571

的高雄市近海地震5月24日規模513的嘉義中埔地震11月11

日規模520的南投竹山地震及11月22日規模566的嘉義阿里山

地震

自從2012年24位元系統上線以來規模小於2的地震個數明

顯增加2012至2017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30806)為

2001至2011年規模小於2的地震平均個數(10024)的3倍充分顯

示此系統在地震收錄的效能若以臺灣地區最小完整規模2以上

的地震個數為基礎來比較2016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

10314個2017年規模大於2以上的地震個數為8639個地震活

動度較2016年下降因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的餘震活動有減緩

的趨勢而2017年的累積規模646則比歷年(1994〜2017)的

平均值683低本年相對是地震活動較為平靜的一年

在大屯火山地區的地震活動方面於2017年5至6月及8至9月

間地震活動的數量相對較高(圖229)而地震的活動數量偏

高時地震累積規模亦相對上升(圖2211)2017年大屯火山

的地震活動與前幾年的歷史資料比較(圖2211)無論在地震

個數還是能量皆未明顯增加可見2017年大屯火山的地震活動趨

於平緩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7

三地球物理觀測

(一)地球物理觀測系統

本局為積極進行地震前兆觀測與研究逐步整合包括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與地磁場觀測系統等項目組成臺灣地

球物理觀測網(Taiwan Geophysical Network for Seismology 簡

稱TGNS)(圖311)可視需要選擇合適地點增設或遷移測站以兼

顧行政作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需求未來將評估納入如地電場井下

應變儀觀測等其他地震前兆觀測系統使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更趨完

整期望能充分掌握大地的脈動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地殼受應力作用蓄積能量而引發地震故地震發生前地殼可

能會產生微小變形因此運用衛星定位科技以連續記錄方式量

測地殼活動可作為觀測地震前兆的一種方法本局為監測並蒐

集臺灣地區地殼活動資料自1993年起逐年設置全球衛星定位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以下簡稱GPS)觀測站921

地震後配合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地震及活

斷層研究」跨部會整合科技計畫2005年GPS觀測站數目已增加

至152站該系統除量測伴隨大地震出現的顯著地表位移之外

其所蒐集的地震前後地殼微小變形資料亦有助於地殼運動及

地震潛勢之瞭解

由於衛星定位技術不斷更新早期接收儀僅能接收美國GPS

衛星訊號之系統近年來已逐步進化成全球各衛星系統整合之全

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以下

簡稱GNSS)故本局自2012年起開始將衛星接收儀更新成GNSS系

統在2017年10月採購22部GNSS衛星定位觀測設備新型號

Trimble NetR9於年底與2018年初汰換老舊的GPS觀測儀器主

要提升效能包括接收衛星頻道種類與數目靜態定位精度資料

接收頻率及網路展控功能2017年即有2站因測站觀測環境不佳

無法改善而遷移站址或撤站並另新建綠島站(圖312)預計

於2018年再新增鞍部與竹子湖站至2017年底止本局共建置與汰

換完成159座GNSS測站透過ADSL與3G無線網路等方式進行資料

傳輸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8

2 地下水位觀測系統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集集地震當時於車籠埔斷

層附近之地下水位觀測井皆觀測到明顯的同震水位變化且地震

前車籠埔斷層附近超過50口井的地下水位出現明顯升降改變的

變化國外一些大地震發生前也曾觀測到水位異常變化推斷應

是地震前岩體受應力作用而產生微小裂隙導致孔隙率與滲透率

改變進而產生地下水位變化因此地下水之水位變化可反應出

岩體應變觀測地下水位的變化亦有助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掌握

本局至 2016年底共有 6座即時連線之地震地下水觀測站

(Groundwater Station)分布見圖311

3 地磁全磁場觀測系統

大地震發生前因地下岩層應力長期累積常導致地磁場產

生相對應之改變過去臺灣曾有幾次觀測案例例如1986年花蓮

地震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與1022嘉義地震等這些前兆雖多

為事後研究分析之結果卻值得深入探討評估做為地震前兆研判

之可行性本局現有之地磁場觀測站(Magnetism Station)係

於2006年接收國立中央大學移撥的一批相關設備再經更新整理

持續維運原有11座地磁場觀測站中於2013年初因測站環境等

因素撤除瑪家站2014年新增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增屏東馬仕

站爰至2017年底共有12座地磁場觀測站詳細分布見圖311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29

圖311 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TGNS)測站分布圖圖中GNSS代表全球導

航衛星系統測站 Magnetism代表地磁全磁場觀測站

Groundwater代表地下水位觀測站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0

圖 3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站(GNSS)分布圖藍色實心正方形為 2017

年遷移站址之測站紅色實心圓形為 2017年新建之測站綠色實

心菱形為 2017年撤除之測站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1

(二)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分析

1 地殼形變觀測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地震活動頻繁

地殼變形顯著相對於穩定的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臺灣各機關單位建置之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全球導航衛星系

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連續觀測

紀錄站已超過300站無論是測站密度或資料精度皆可為地殼

變形觀測之利器經過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分析臺灣北部之地

殼變形較不明顯大部分地殼應變皆沿著東部縫合帶與西南褶皺

逆衝斷層帶累積臺東之地殼變形速度場約有5-6公分年越過

中央山脈至嘉南地區於西部麓山帶則減至3-4公分年到海岸

平原地區則接近零值在高雄與屏東地區地殼變形速度加大且改

變方向向西南旋轉於宜蘭與花蓮交界區亦呈現方向之旋轉這

些地殼變形特徵都顯示臺灣地區地體構造的複雜性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之地殼形變觀測成果如圖

321及圖322所示圖321之座標系統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係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

站網之觀測資料成果推算所得之地心座標系統每隔數年會使用

最新的演算和測量方法更新座標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目前本局使

用的座標系統為ITRF2008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2

圖321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GNSS在ITRF2008座

標系統下之水平速度場圖圖內之箭頭代表測站年移動速度量值

及方向圖中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置)做

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3

圖322 本局2017年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結果圖為應變場分布圖紅

藍色各代表壓縮及伸張區域臺灣地區壓縮最大的區域位於花東

海岸山脈區域圖上標示該年12月的地震活動情形(震央分布位

置)做為與GNSS觀測地殼形變資料之比對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4

2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12月臺灣地區共發生20起規模大於

60的地震其中有16筆地震在發生前5天皆有觀測到電離層負異

常現象相關性達80(Liu et al2004)而根據本局推算之電

離層濃度觀測資料2017年共計有6個規模大於55的地震4個

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67(46)3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均有超過30正異常情形

機率為50(36)其中1個地震發生前同時有正負異常情形機

率為17(16)若考慮規模50以上的20個地震其中有16個地

震發生前 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 30負異常情形機率為

80(1620)12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有超過30正異常情

形機率為60(1220)8個地震發生前5天內電離層同時有超過

30正負異常情形機率為40(820)另外2017年電離層TEC

共出現49次超過60負異常其中12次在異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

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2次受磁暴影響電離層負異常後地震

發生機率約為20(1049)45次超過60正異常其中10次在異

常發生後5天內有規模大於50的地震發生扣除4次受磁暴影響

或地震當日電離層正異常後地震發生機率約為13(645)電

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圖如圖323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5

圖 323 2017 年電離層觀測與地震發生之關聯性分析(a)太陽磁暴之

日變化觀測量(b)電離層觀測值日變化(藍色線)(c)藍色區

域為電離層與理論值上界之正差異紅色區域為電離層與理論

值下界之負差異(d)電離層 5日平均量間距 1日之觀測量

圖中箭頭符號為電離層低量異常後發生所觀測之地震

3 地下水位觀測

本局建置花蓮壯圍東和六甲那菝及赤山6口即時連線

的觀測井以連續記錄方式持續觀測藉以建立地下水位變動的

相關研究參數作為地震前兆偵測的研判2017年各站地下水位

變化情形如圖324(a)與324(b)

各地下水位短期變化趨勢以氣壓潮汐降雨為主長期趨

勢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花蓮站短期地下水位明顯受海潮影響壯

圍站長期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季節性趨勢影響那菝六甲站長期

水位變化相當穩定季節與水文循環的影響不明顯水位長期趨

勢為上升東和赤山站近地下水補注區短期的降雨影響不明

顯水位變化趨勢受到季節性影響大乾濕季呈現兩極端的水

位持續下降與上升趨勢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3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6

圖 324(a)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花蓮站壯圍站那菝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7

圖 324(b) 本局地震地下水觀測網 2017年地下水位變化圖由上而下分別

為六甲站東和站與赤山站圖中紅色實線表示地下水位紫色

直條表示鄰近地區降雨量星號表示測站周圍 50公里範圍內規

模 50以上且深度小於 40公里內地震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8

4 地磁全磁場觀測

2013年初屏東瑪家站因測站環境等因素而撤站2014年新建

臺東池上站2015年新建屏東馬仕站截至2017年地磁場連續觀

測網共12個觀測站其中係以金門的磁力站為本觀測網的參考基

準站其他11個站分別建在地震活動度較高的地區各觀測站配

置有01 nT精度 的全磁場強度磁力儀取樣率為每秒1點目前

本局地磁場的觀測資料分析著重於各站基本地磁場特性的研究

利用不同方法去除地磁場基本與長期變化量嘗試發現較大地震

與地磁場變化之間的關連性

臺灣地區的全磁場強度範圍約為43500~46000gamma測

站緯度愈高磁場強度愈大其中金門站(KM)觀測值最大地

磁場日變化量差異則是緯度愈低變化量愈大以恆春站(HC)為

例其日變化量較其他站大2~3倍中短期地磁場變化受磁暴影

響很大藉由觀測全球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場受

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地磁場亦會受人為因素影響因此白天

的變動通常較夜間強烈自2010年本局地磁場觀測資料開始接收

迄今約略可發現長期地磁場強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017年地

磁場觀測變化如圖325所示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39

圖325 本局地磁場觀測網2017年地磁場(左軸單位gamma)觀測時序

(橫軸)變化圖測站站名中英文對照如下臺南灣丘站TW臺

東卑南站TT花蓮玉里站YL屏東墾丁站HC花蓮加灣站HL

桃園爺亨站YH南投雙龍站SL苗栗鯉魚潭站LY宜蘭內城站

NC金門站KM臺東池上CS屏東馬仕站MS長條實線表示發

生規模55以上且深度小於40公里地震之時間(橫軸)與規模

(右軸)最上圖為全球觀測的地磁指數(Dst index)顯示地磁

場受太陽風影響擾動的程度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0

四地震速報作業

(一)有感地震報告

本局於2017年共發布465筆有感地震報告其中60筆顯著有感地

震為加註年度編號並向媒體相關防救災單位通報405筆為震度影

響範圍較小之小區域有感地震發生於4月30日9時57分位於臺灣東

南部海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是2017年全臺唯一規模6以上的地

震另有6個規模55地震分別發生於高雄市近海臺灣東北海域

臺東縣近海臺灣東部海域及雲林縣古坑等地區

前述6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其平均作業時效為地震發生後6分

26秒發布完成每筆正式地震報告對外發布產品除圖文報告外還包

括隨後產製之等震度圖各地測站觀測波線圖及震源機制等產品各

式產品依屬性不同利用紙本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電子報

166167語音服務臉書FaceBook報地震服務及專線傳輸等各式管道

對外發布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主動通報之簡訊數量規模5以

上每筆平均約發送550則規模未達5平均約發送500則簡訊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有感地震震央分布如圖411規

模統計如表411震度統計如表412有感地震報告個數統計如表

413

圖411 2017年有感地震報告震央分布圖(規模6以上)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1

表 411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規模統計表

規模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規模 7 以上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規模 6~7 個數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規模 5~6 個數 0 2 1 1 2 2 1 2 2 2 5 1 21

規模 4~5 個數 9 5 8 5 6 5 5 3 9 4 9 9 77

規模 3~4 個數 26 16 30 16 12 17 17 17 19 19 59 20 268

規模 2~3 個數 4 6 14 5 4 3 8 5 9 9 16 9 92

規模 1~2 個數 1 1 0 0 0 0 1 0 0 1 2 0 6

規模 0~1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2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之震度統計表

震度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震度 7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震度 6 個數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震度 5 個數 0 0 1 0 1 1 1 0 2 1 5 0 12

震度 4 個數 7 1 7 3 6 7 2 1 6 3 13 1 57

震度 3 個數 17 8 18 9 3 7 9 11 8 12 28 15 145

震度 2 個數 14 11 22 11 9 9 13 13 17 14 38 17 188

震度 1 個數 2 9 5 5 5 3 7 2 6 5 7 6 62

震度 0 個數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表 413 2017年各月份有感地震報告之個數統計表

有感地震統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計

顯著有感地震個數 7 5 6 2 5 6 3 2 6 2 14 2 60

小區域地震個數 33 25 47 26 19 21 29 25 33 33 77 37 405

合計 40 30 53 28 24 27 32 27 39 35 91 39 465

(二)地震速報系統速報效能分析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報告共60筆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之時

效平均約53秒完成經值班人員檢視地震訊號確認資訊後平均在

6分26秒完成報告產製與對外發布作業如圖421所示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2

圖421 2017年顯著有感地震自動定位與主動通報發布時效統計圖

檢視2017年對臺灣本島陸地較有影響之地震搜尋近岸10公里

規模4以上震源深度40公里以內條件下之有感地震計有50筆統計

地震速報系統自動定位之效能如下

1 全區網偵測率8800平均位置誤差318公里深度誤差

498公里時效5298秒

2 虛擬子網偵測率8400平均位置誤差561公里深度誤

差538公里時效2229秒

經分析全區網與虛擬子網自動定位結果各遺漏6筆及8筆地震

主要原因如下1規模較小2震央位置鄰近之測站不足以致觸發站

數偏少3短時間內密集發震自動系統無法連續解析所致全區網

與虛擬子網之自動定位偏差如圖422與423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3

圖422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全區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圖 423 2017年地震速報系統虛擬子網自動定位偏差 大小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為自動定位震央位置

紅色表示無自動定位結果右圖為震源深度分布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4

五海嘯警報發布作業

2017年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針對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出65

報次之海嘯警報電文共37起海域地震事件中有6起達到警戒或觀察

報文的門檻最大為9月8日發生於墨西哥西南海域規模80之強震

(PTWC發布為規模80後經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報發布為規模82)

2017年PTWC無發布將臺灣地區列為海嘯警戒區域之事件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5

六強震即時警報應用推動

(一)背景

1 原理與限制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

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

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

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

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資訊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

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

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

央預警時間越短暫甚至毫無預警可能但若能善加利用仍

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

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

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

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

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

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

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

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另外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或是因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

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均有可能

造成系統誤判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

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相關技術仍有待改進

2 推動規劃

本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

的角色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現行作業模式係

針對臺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4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6

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

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

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

為使國內中下游層次之強震預警機制更加完備因此本局

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

並提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

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高中職中小學防

救災單位政府機關及交通運輸主管單位強震即時警報傳

遞機制累計至 2017年底已完成客戶端數量約 4300個

(2)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 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

發無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

萬至數十萬的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與電視臺業者合作

進行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推播以利防災單位媒體及民眾

即時因應

(3)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全面上線正式運作2016年國

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播之

規範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 4G

手機一般民眾均可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

時警報資訊鑒於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

置接收 PWS 訊息供幼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

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迅速傳遞

(二)2017年執行成效

1 系統效能

檢視2017年地震預警系統運作情形總共發布56次強震即時

警報(表621)在發布時效表現方面除了發生於東部外海的

遠地地震其他島內或近海地震皆可在地震發生後20秒以內就對

外發布訊息對於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至於70

公里以內範圍由於警報作業處理需要時間包含資料擷取與地

震定位因此當系統獲得結果並開始對外發布時地震的S波其實

已經到達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而這個無法提供預警的範圍則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7

稱為預警盲區另外比較系統自動發布的警報資料與人工處理發

布的地震報告對於島內或近海地震在震央位置與地震規模都

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島內地震位置平均誤差約25公里島外為

461公里總平均為3365公里(表621圖621)規模誤差

則平均為025(表621圖622)

表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時效與誤差統計表

位置誤差平均 3365公里 規模誤差平均為 025

時效 位置 規模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

經度

(度)

緯度

(度)規模

深度

(公里)(秒)

誤差

(公里)誤差

2017-01-04 1507 121815 240525 476 5293 12168 2406 45 30 20 14818 026

2017-01-12 0131 120682 231117 451 901 12073 231 47 10 14 540 019

2017-01-20 1616 122202 243502 451 4216 12218 243 45 40 28 604 001

2017-01-25 1533 121833 242383 495 5748 1219 2417 52 70 23 1052 025

2017-01-27 0012 121689 239263 442 5284 12182 2386 46 40 25 1613 018

2017-02-11 0112 120143 228657 571 1615 12015 229 61 30 27 385 039

2017-02-12 1230 120128 228477 429 1925 12011 2286 45 10 22 235 021

2017-02-14 1454 121625 225667 433 1202 12165 2258 45 20 28 311 017

2017-02-18 2027 121338 225467 459 205 12137 2252 47 20 29 456 011

2017-02-28 0018 12294 241962 523 4787 12131 2412 45 20 40 17950 073

2017-03-07 0939 122062 242825 435 354 12208 243 45 10 25 279 015

2017-03-08 0610 122101 243087 528 5992 12185 2439 51 30 24 2905 018

2017-03-20 0748 122108 247962 455 1365 12225 2471 46 10 20 1827 005

2017-03-30 0034 121021 225162 45 1679 12101 2254 45 20 19 289 000

2017-04-14 0341 122399 25167 555 17126 12214 2499 46 80 38 3446 095

2017-04-17 0234 120676 23281 455 683 1207 2329 47 10 15 279 015

2017-04-30 0957 121653 214075 607 12228 12158 217 6 70 38 3316 007

2017-05-05 1307 121517 23428 463 3432 12145 2344 47 30 19 745 007

2017-05-09 0154 126318 24449 6 10 12211 2385 48 20 83 46755 120

2017-05-10 0315 125124 25741 51 1155 12367 2449 48 40 80 21099 030

2017-05-16 0712 121433 232797 575 2491 12137 2329 57 20 19 700 005

2017-05-24 2110 120512 234193 513 1243 12051 2342 51 10 14 020 003

2017-05-25 1348 120515 2342 47 1178 12051 2341 46 10 14 123 010

2017-05-28 1531 122914 249053 465 13957 12284 2475 45 70 46 1890 015

2017-06-15 1111 122513 19785 51 1863 12185 2159 53 20 74 21152 020

2017-06-16 0529 120405 226375 427 3321 12042 2266 45 40 17 296 023

2017-06-21 1525 121923 24656 509 628 12188 2481 45 30 20 1758 059

2017-06-30 2204 125368 25537 52 937 12451 2445 59 80 71 15233 070

2017-07-12 0707 122384 24487 444 6166 12338 2422 51 10 26 11345 066

2017-07-18 0316 121565 235858 466 3522 12154 2359 45 20 20 282 016

2017-07-27 1508 121458 216223 518 9224 12142 2199 47 20 43 4066 048

2017-07-30 0900 120589 231867 42 836 12061 232 45 10 18 271 030

2017-08-04 1919 12354 24438 571 6979 12285 2438 58 10 447 7617 009

2017-08-10 0005 12143 23556 473 3186 12147 2356 46 20 159 442 013

2017-08-11 0958 12140 23188 497 2100 12136 2322 49 20 167 563 007

2017-08-13 0808 12128 21999 515 5912 12129 2193 5 80 277 767 015

2017-09-02 2304 12137 225683 462 366 1213 2253 46 50 24 878 002

2017-09-11 1026 122061 247727 476 7053 12189 2486 48 70 24 2110 004

2017-09-18 0640 121559 23567 483 2867 12143 2358 45 20 17 1428 033

2017-09-20 2230 121781 233162 585 2898 12158 2339 58 40 22 2358 005

2017-10-09 0730 1214083 224248 479 2323 12139 2241 5 20 25 259 021

2017-10-12 0245 1224738 247783 522 11426 12203 2474 46 80 27 4900 062

2017-10-30 0716 1223072 241203 517 2682 12232 2403 5 20 28 1003 017

2017-11-03 1048 1209558 230268 466 661 12094 2302 45 10 15 189 016

2017-11-04 0735 1215548 235528 529 2998 12149 2358 5 20 17 773 029

2017-11-11 1914 1207078 236385 460 1534 12071 2364 49 10 13 029 030

2017-11-11 2023 1207082 236357 520 1491 12071 2364 55 10 13 051 030

2017-11-12 0654 1220050 246968 461 7137 12185 2477 45 50 24 1886 011

2017-11-22 2220 1207217 235842 566 1524 12071 2358 56 10 14 137 006

2017-11-24 0455 1207100 235898 503 1641 12072 2359 47 10 13 110 033

2017-11-27 0244 12168 241597 446 3259 1217 2413 45 20 34 396 004

2017-11-27 1203 120735 235855 431 1312 12072 2359 45 30 20 167 019

2017-12-03 0006 1226373 245365 455 8883 12304 2447 46 40 39 448969 005

2017-12-08 1145 1224163 243565 529 7900 12274 2431 5 40 34 359725 029

2017-12-21 0640 12243 2476 52 1175 12264 2482 45 60 40 240244 07

2017-12-24 2314 12073 236 41 170 12072 2355 45 40 13 560892 04

日期(臺灣時間)

地震報告 即時警報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8

圖 621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震央位置誤差隨震央之分布圖

(圓圈愈大震央誤差愈大尺度見圖左上)

圖 622 2017年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誤差分布圖

(橫軸為完整分析之地震規模縱軸為強震即時警報地震規模)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49

該系統針對島內地震已具備良好的偵測與預警能力以2017

年11月22日22時20分規模56的雲林地震為例系統在地震發生

後14秒即開始對外發布警報並在02秒內完成約3000筆警報傳

遞警報發布的地震規模為56震央位置與後來人工定位相差

12公里結果相當接近預警效益方面除了宜蘭與花蓮北部地

區外距離震央約50公里以外的地區開始擁有數秒至數10秒的預

警時間(圖623)其中臺北約有20秒以上時間預警成功展示

本局強震即時警報的成效

圖623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警報事件之示意圖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0

2 通報推廣成果

配合教育部計畫全國超過4300所高中職中小學均已完成

強震即時警報接收軟體的安裝2017年配合教育部以及國家防災

日演習進行多次演練測試統計學校單位之接收效能如下

(1)2017 年 9 月 18 日國家防災日預演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

共 4133 所成功傳送至 3324 校4901 部電腦主機接

收學校接收率 80410215秒完成

(2)2017 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應接收測試訊息學校共

4203所成功傳送至 3606校5537部電腦主機接收

學校接收率 85800230秒完成

本局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2017年累計有

11個單位(包括學術單位與民間廠商等)(表622)簽訂「合作

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提供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服務並

開發加值應用推廣使用者接收應用其開發範圍除警報資訊轉

發外目前還包括警報廣播機制地震警報器行動裝置App及設

備自動控制等多元應用

表622 2017年簽訂「合作推動地震資訊傳遞服務契約」廠商列表

單位名稱

1 財團法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發展現地預警)

2 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lert)

3 卡訊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廣播設備轉發)

4 天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

5 東億電通有限公司 (APP)

6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APP)

7 詠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對講機)

8 艾迪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行動 App)

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電腦圖像 App)

10 美麗蓮股份有限公司

11 磊客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1

(三)後續工作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分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

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

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

術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

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4G無線通訊架構完成「災防告警細胞

廣播訊息系統(PWS)」之建置此系統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

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

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

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此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

技中心進行細胞廣播服務訊息交換與介接資訊格式之訂定以及防災

雲端警報閘道器之規劃與建置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升

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

鑒於PWS已穩定運作若能開發簡易電子裝置接收PWS訊息供幼

兒園及大眾使用未來無須再尋求訊息轉發單位即可達到大量訊息

迅速傳遞強震即時警報將朝此方向進行推廣應用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2

七地震個案討論

(一)2017 年 2 月 11 日高雄市近海地震

2017年2月11日1時12分526秒於臺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的

高雄市近海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7震源深度162公里的地震(以下簡稱

0211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11此地震造成臺灣中南部有感最大震

度6級在臺南市地震造成4人受傷與臺南市東區5萬戶以上停電同

時也造成部分地區停水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當日凌晨本局地震作業值班

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地

震發生後51秒~1分34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後

55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13

分4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並

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11 2017年2月11日高雄市近海地震之地震報告

分析 1994 年以來在 0211 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 712)顯

示此地區在 2017 年以前之背景地震並不顯著由於震源機制的兩個

層面解皆呈近南北走向因此沿近東西向的剖面 A-B結果發現地震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3

投影在剖面中的位置雖然有些分散但仍可見到一個向西傾的地震

分布在這些地震分布的趨勢與震源機制中有一組近東北-西南走

向向西傾的解之位態相符餘震分布亦與這一組震源機制相似顯

示造成 0211 地震的破裂面可能就是這個近東北-西南走向向西

傾的構造面

0211 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在臺南盆地內(Lin et al 2003Huang

et al 2004)這個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走向的張裂構造所致

而 0211 地震的震源機制顯示為一正斷層其走向恰好與這個盆地形

成的構造相似因此 0211 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早期形成臺南盆地的

構造有關

臺灣西南外海臺南盆地附近構造在 1994 至 2016 年間觀測到的

地震活動非常少(如圖 713)初步分析 0211 地震震源與 15 公里內的

地震活動在 2015 年前僅有零星的地震活動2015 年似有些微的增

加但並未如 1995 年時活躍但在 2016 年 4 月後此地區就偶有規

模小於 3 的地震發生也有 2 個規模大於 3 的地震發生這個現象是

自 1994 年以來首見2017 年的 0211 地震是這個地區發生的最大地

震而 0211 地震發生後臺南盆地內的地震活動就急劇增加活動

增加情形一直持續到 2017 年底仍未見停歇

近南北走向的張裂構造在臺灣西南外海很常見(如圖 714)但

這類構造的活動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地震監測中很少監測到這

類構造的活動0211 地震的發生顯示這類的構造可能還是存在活

動性而其活動的深度可以延伸到近 30 公里深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4

圖71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211高雄市近海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矩張量)圖

中的地震以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

以圓形或星形表示圖中的海灘球為0211地震的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

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5

圖71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地震樣本其

震央位置與0211地震距離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 714 臺灣西南外海的構造圖圖取自 Huang et al 2004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5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6

(二)2017 年 5 月 16 日臺東近海地震

2017年5月16日7時12分545秒於臺東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

震源深度249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516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21此

地震造成臺灣桃園以南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清晨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51秒~1分31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生

後54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發生後

5分51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報告

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21 2017年5月16日臺東地震之地震報告

初步檢視2017年在0516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22)此地區

(臺東海岸地區)的地震其活動深度大多在15公里以下(黃色)且多數

集中在0516地震的南側再從地震分布的剖面來看有一個明顯向東

傾的地震分布此地震分布與震源機制中近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斷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7

層面相近

圖72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516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8

從地震目錄中搜尋自1994年以來震源距離0516地震15公里內的

地震事件從圖723時間序列並無發現顯著的異常現象臺灣東部是

臺灣地區地震最密集發生的地區0516地震的發生地點附近同樣也

有密集的背景地震活動而在0516地震發生前後此地區的地震活動

依舊活躍並無明顯增多的現象這表示這個地震前後的前震與餘震

現象不明顯

除了2017年的地震外在1994至2016年間背景地震的分布中也可

見到這種趨勢這些背景地震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的成功地震序列

(圖722空心圓)有許多關於成功地震序列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向東

傾的池上斷層(Wu et al 2005Kuochen et al 2007圖724)惟其活動

區域大部分集中在0516地震以南的地方0516地震發生的位置正好

接近這個構造在此地區的北界

圖72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516地震震源距1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59

圖724 2003成功地震序列地震分布與斷層分布圖摘自Kuochen et al 2007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0

(三)2017 年 9 月 20 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2017年9月20日22時29分570秒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

58深度290公里的有感地震(簡稱0920地震)詳細報告如圖731此

地震造成臺灣本島各地皆有感最大震度5級在臺東縣長濱

本次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晚間本局地震作

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地震發生

地震發生後1分4秒~1分35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地震發

生後1分11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地震

發生後5分6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地震

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31 2017年9月20日臺灣東部海域地震之地震報告

檢視2017年0920地震附近的地震活動(圖732)可以發現此地

區的背景地震活動並不活躍而在0920地震後餘震活動亦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是由於這個地震的震源區在本局的地震監測網外在這情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1

況下即使此地震後有顯著的餘震或微震活動其規模若不夠大能

量在傳播到本局的地震觀測網前即有衰減消失的情況便無法進行觀

測因此以目前的觀測資料較難針對這個地震進行個案討論

圖732 2017年的地震分布與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震源距張量)圖中的地震以

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2016)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

形表示地震顏色代表震源深度圖中的海灘球為0920地震的震源機制

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15公里內的地震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2

藉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活動雖

然本局地震監測網對於此地區的微震監測能力相對於監測網內的監

測能力較弱但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事件仍可發揮監測效能

檢視1994至2017年內的地震資料(圖733)發現此地區常有規模大於

5甚至是大於6的地震事件發生由於此地區接近臺灣本島強烈的

地震波可能對臺東花蓮地區產生影響

圖733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自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0920地震震源距離30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3

(四)2017 年 11 月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

2017年11月11日雲林縣古坑鄉地區發生了規模52的有感地震

(簡稱1111地震)22日再發生規模56的有感地震(簡稱1122地震)詳細

報告如圖74124日又有規模50有感地震發生(簡稱1124地震)事實

上雲林縣古坑鄉地區自10日起便開始有一連串的有感地震活動

發生幸未有災情傳出

這些地震的深度大多在15公里上下最大地震為11月22日22時

20分94秒芮氏規模56的地震為最大深度152公里詳細報告如圖

741此地震產生的最大震度紀錄5級在雲林縣的草嶺與嘉義市

1122地震之地震報告發布作業說明如下地震發生於夜間本局

地震作業值班人員透過即時視窗訊息類比記錄器與警報音效等獲知

地震發生地震發生後58秒~1分28秒3套全區網陸續完成自動定位

地震發生後1分13秒對外發出震度描述簡訊供防救災單位快速應變

地震發生後7分27秒確認所有資訊正確無誤後以3全區網擇優完成

地震報告並透過各式通報管道對外發布

圖741 2017年11月22日雲林古坑地震之地震報告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4

這個地震序列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群一群是在11月11日前後發

生於南投縣竹山地區的地震(如圖742)大多在11月15日前發生這

時期的地震分布非常集中於竹山地區深度分布在10至20公里間

地震分布型態沒有特殊的走向且又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因此難判

斷造成這個地震序列的可能構造

另一個是11月22以後發生在雲林古坑的地震(如圖742)這群地

震發生的位置與1111地震相近空間距離僅約5至10公里地震分布的

特性與前述的竹山地震序列相似亦群集於極小的地區內沒有特殊

的走向地震的深度相對於竹山地震略深但大部分仍在10至20公里

間另一方面古坑地震序列的持續時間似乎比竹山地震序列長自

11月20日前後發生地震活動一直持續至11月底

檢視2017年12月的地震活動可發現不論是竹山地震序列或是古

坑地震序列在12月時仍然有活動(如圖743)但兩群地震活動皆有

減少的趨勢整體來看12月上旬的活動較為明顯接近12月底時

地震活動已非常少了就兩群地震的活動量來看12月的古坑地震序

列活動量明顯大於竹山地震序列

這兩群地震似乎有彼此誘發的情形首先就竹山地震序列來看

(如圖744)這群地震在9月中時已有活動這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長

接著在10月初10月中及11月初時亦有活動但活動數量很快地銳減

11月中及下旬再有劇烈的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其中的11月下旬

地震復發的時間點與1122地震發生的時間相近因此推測竹山地

震的復發可能與1122地震有關接著討論古坑地震序列(圖745)這

個地震序列在11月初時即有些微的活動這個時間點與1111地震相

近這一小群的地震可能是1111地震所誘發1122地震發生後密集

的地震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12月底

檢視此地區的地震活動歷史發現當地偶有地震序列發生(圖744

及圖745)地震序列大致有4個時間點第1個時間點在1999年9月時

有規模73的集集地震發生第2個時間點在2000年2月發生一個位置

在古坑地震南方約15公里處的規模56地震後古坑地區就有地震序列

的產生第3次是發生在2011年2至6月間位置在古坑地區的群震活

動最大地震發生在6月2日規模為41竹山地區的地震也同步增多

第4次就是2017年11月的竹山與古坑地震序列因此歸結來看竹山與

古坑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可能易受週邊的地震活動誘發產生地震活動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5

序列

圖742 上圖為2017年11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年10月)著色圖表示2017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代

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海灘球為3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

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A-B剖面兩側5公里內的地震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6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6

圖 743 上圖為 2017 年 12 月的地震分布圖中的地震(灰色表示背景地震(1994-

2017 年 11 月)著色圖表示 2017 年地震分布)以圓形或星形表示顏色

代表地震發生日期圖中的黑色圓與海灘球為 2017 年 11 月時3 個規

模大於 5 的地震震源機制下圖為地震剖面剖面中的地震為位於 A-

B 剖面兩側 5 公里內的地震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7

圖744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11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圖745 地震發生時間序列圖地震資料為本局地震目錄中選取之地震樣本

其發生位置與1122地震距5公里內的地震事件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1: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8

八結語

2017年為本局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執行的第2年在各項地震與

地球物理觀測業務上均有持續的進展特別是本局擴建後之海纜觀測

系統已於10月正式啟用將臺灣的地震觀測再次推向另一里程碑

此舉使得井下地震觀測站與海底地震儀得以整合成海陸即時地

震觀測網強化了地震及海嘯的監測提升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效能

增加臺灣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將有效減輕海嘯的災害使民眾的

生命財產安全能獲得更佳的保障

臺灣位處在天然多震的地理環境地震相關的資訊成為大眾不可

或缺的重要生活資訊為使國人容易即時獲取正確的地震資訊本局

仍將一本篳路藍縷常創新頁的精神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2: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69

九附錄

(一)地震測報發表論文

2017年本局同仁發表地震相關論文共 44篇

1 Chao K Peng Z Hsu Y J Obara K Ching K E Wu C Pu H C

Leu P L and Wech A (2017)Temporal variation of tectonic tremor

activity in southern Taiwan around the 2010 Mw63 Jiash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2 5417-5434 doi

1010022016JB013925 (SCI)

2 Chen D Y Wu Y M and Lin T L (2017)An empirical evolutionary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35 190-197

3 Chen T Y and Hsu H 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EGU

meeting Vienna Austria

4 Chen T Y and Wu Y M (2017)Toward a near real-time shaking map

using the P-alert seismic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pGU-

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5 Chen T Y and Hsu HC (2017)Improvement of offshor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oster se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pGU-AGU joint meeting Chiba Japan

6 Hsiao N C Hsiao W C Chen D Y Chiu C T and Tai I M (2017)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for felt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t

CWB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7 Hu J C Tsai M C Yang Y H Hashimoto M A Aurelio M Su

Z Agustin P Escudero J (2017)Source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hange of 2017 Mw 65 Philippine (Ormoc) earthquake revealed by SAR

nterferometry [Presenter]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8 Lai T S Wu Y M Chao W A and Chang C H (2017)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3: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0

Amplification factors for spectral acceleration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in Taiwan2017 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秋季研討會(張貼論文)

紐奧良美國

9 Liang WT Lee J C Chen K H and Hsiao N C (2017)Citizen

earthquake science in TaiwanFrom science to hazard mitigation J

Disaster Res 12 1174-1181 doi1020965jdr2017p1174

10 Lo Y C Zhao L Xu X W Ji C and Hung S H (2017)Ruptur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2016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GU General Assembly National

Austria Center (Poster)

11 Lo Y C and Zhao L (2017)Development of a routine system for the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slip distrib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2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Developing a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system for source rupture inversions of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Geoscience Union (CGU) 61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Beijing

13 Lo Y C Zhao L and Hung S H (2017)Effect of source-side

topography on regional waveforms(Poster) AGU Fall Meeting 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New Orleans

14 Pu H C Lin C H Chang L C Kan C W Lin C M Li Y H Lai

Y C and Shih M H (2017)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0212 earthquake

in 2014 at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of TaiwanSynergistic effect of

volcanic and faul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9 93-

102 doi1010116jjseaes201708021 (SCI)

15 Pu H C Chiu C T and Ho M Y (2017)2016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16 Pu H C Kan C W Chiu C T Ho M Y Kuo K W and Leu P

Y (2017)2015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wan area Meteorological

Bulletin (Accepted)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4: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1

17 Pu H C (2017)Precursory microseismic quiescence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2017 Japan Geoscience

Union SSS14-P04 (Poster)

18 Pu H C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2016 Ml 66 Meinong earthquak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amp The

16th Japan-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P08(Poster) 5-6

September 2017 (Tuesday-Wednesday) Taipei Taiwan ROC

19 Tsai M C Shin T C and Kuo K W (2017)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einong earthquake from

continuous GPS Vol 28 No 5 763-785 doi

103319TAO201704190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TAO) SCI MOST 105-2116-M-052-003

20 Tsai M C (2017) Significant strain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landwar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c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Or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2017 Fall Meeting 美國路易斯

安那州紐奧良

21 Tsai M C (2017) Fault activity for landward extens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out-of-sequence thrusts in accretionary wedge of

SW Taiwan revealed by GPS 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vited Talk] The

5th Taiwan - Philippines Earth Scie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CCU

Taiwan

22 Tsai M C (2017)Recognition of inferred active Fangshan transfer fault

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of SW Taiwan by geodetic measurement

and SAR interferometry JpGU-AGU 2017 Japan

23 Tsai M C (2017)Pre-seismic baseline vari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continuous GPS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

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NCKU Tainan Taiwan

24 Tsai M C (2017)Analysis of transient deformation and pre-seismic

strain anomalies in SW Taiwan by time series of continuous GPS and PS-

InSAR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5: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2

25 Tsai M C (2017)Re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s of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fter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by

continuous GPS and block model 2017 EGU Meeting 奧地利維也納

26 王禹翔 (2017)Development of GNSS real-time streams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1中央氣象局臺北

27 李柏寬黃郁婷蔡旻倩 (2017)The GPS data process and applications

by GIPSY in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

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

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3中央氣象局臺北

28 李曉芬賴雅娟林正洪蒲新杰洪國騰(2017)2016 年大屯

火山群的火山流體與地震事件間的相關性變化中華民國地球物

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

大學臺南

29 吳芳儒彭冠皓溫庭寬 (2017)Ultra-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aiwan earthquakes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

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

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95中央氣象局臺

30 陳達毅蕭乃祺 (2017)藉由地震觀測網的整合縮小地震預警盲

區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臺南

31 陳達毅 (2017)物聯網技術下的校園地震觀測實驗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2 黃郁婷李柏寬王禹翔蔡旻倩 (2017)中央氣象局連續 GNSS

觀測網之現況與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

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421~422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3 黃郁婷李柏寬蔡旻倩王禹翔 (2017)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day continuous GNSS network of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地震監

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

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87~89中央氣象局臺北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6: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3

34 蒲新杰(2017)美濃地震震前的微震活動異常前兆中華民國地

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

35 蔡旻倩 (2017)連續 GPS 應用於震前基線異常變化之研究中華

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P306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36 蔡 旻 倩 (2017) Pre-seismic anomalous observation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Taiwan insight from CWB geophysical data地震監測技

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

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5中央氣象局臺

37 蔡旻倩(2017)中央氣象局 GNSS 連續觀測網之現況與資料應用

TEC Newsletter 第十七期

38 簡士涵王禹翔沈玟劭 (2017)高密度 GNSS 連續觀測網於震

前異常之應用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P543國立成功大學臺

39 簡士涵 (2017)Application of GNSS observational networks ab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monitoring in ionospheric earthquake precursors地

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

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研究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貼論文)

P97中央氣象局臺北

40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張建興 (2017)井下地震儀陣列場址

放大倍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1 賴姿心吳逸民趙韋安 (2017)A study of site effect on station

corrections of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al decay parameter

Kappa using borehole seismic array data地震監測技術與地球物理資

料分析應用國際研討會暨第 16 屆臺日水文地球化學應用於前兆

研究之國際研討會(張貼論文)中央氣象局臺北

42 賴姿心 (2017)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場址效應之研究-地震規模

之測站修正量與地震活動度之探討中央氣象局自行研究發展計

畫成果報告

43 羅翊菁趙里洪淑蕙 (2017)全球及臺灣地區中大規模地震震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7: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4

源滑移量之近即時反演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

學會 106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44 羅翊菁趙里(2017)中大型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地震震

源滑移量分佈之即時逆推自行研究計畫 CWB106-1A-19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8: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5

(二)參考文獻

1 Angelier J (1986)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ldquoGeodynamics of the

Eurasian-Philippine Sea Plate Boundaryrdquo Tectonophysics 125 IX-X

2 Gutenberg B and Richter C F (1956)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 46 105-145

3 Huang M H Tung H Fielding E J Huang H H Liang C Huang

C and Hu J C (2016)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43 7459ndash7467

doi1010022016GL069351

4 Huang S T Yang K M Hung J H Wu J C Ting H H Mei W

W Hsu S H and Lee M(2004)Deformation front development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ainan basin Tainan-Kaohsiung area Taiwan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2004) 25139-156 DOI 101007s11001-

005-0739-z

5 Kanamori H and Anderson D L (1975)Theoretical basis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in seismology Bull Seism Soc Am 65 1073-1095

6 Kuochen H Wu Y M Chen Y G and Chen R Y (2007)2003

Mw68 Chengkung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e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1 332-339 doi101016jjseaes

7 Lin A T Wattsw A B and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53-478 doi101046j1365-

2117200300215x

8 Liu J Y Chuo Y J Shan S J Tsai Y B Chen Y I Pulinets S A

and Yu S B (2004)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continuous GPS TEC measurements Annales Geophysicae (2004) 22

1585ndash1593

9 Wang J H (1992)Magnitude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aiwan

earthquakes A review TAO 3 449-468

10 Wu Y M Chen Y G Shin T C Kuochen H Hou C S Hu J C

Chang C H Wu C F and Teng T L(2006)Coseismic versus

inter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s fault rupture inversion and

segmentation revealed by 2003 Mw 68 Chengkung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3 L02312 doi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79: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76

1010292005GL024711

1

Page 80: 中央氣象局 - cwb.gov.tw · 近400臺儀器,並將儀器的地震紀錄解析度由16位元提升至24位 元。自2016年起本局執行「強地動觀測第5期計畫」,目前已陸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