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 西 西 調 調 西 0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

淨土辨疑講義

元賢大師《淨慈要語》:

一、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正宜居惡世界救苦眾生,何乃願生淨土專為自利乎?

答曰:願生淨土者,非特為自利,亦以不生淨土難以救苦眾生也。《經》言:菩薩已

得無生法忍,方許混俗度生;如其未得,要須常不離佛。良以惑習未盡,忍力未充,歷

遇惡緣,必阻修進,自救尚難,況救他人乎?若居此惡世,欲救他人,正如不完不固之

舟,欲濟多人於海,有自他俱溺而已,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

世,救眾生者,無有是處。」《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往生彼國,得無生忍已,

還入生死,教化地獄受苦眾生。」

【注釋】:

一、元賢大師略傳︱﹙

西元一五七八年至一六五七年)明朝僧人,又稱鼓山元賢。

福建省建陽市人,俗姓蔡,字永覺,為宋代大儒蔡元定之十四世孫。幼年即鑽研周、程、

張、朱學說。十八歲讀《六祖壇經》,開始接觸宗門典籍。四十歲投壽昌無明法師落髮,

後往信州﹙今江西省上饒縣)博山能仁寺參無異元來禪師,並受具足戒。歷主寶善庵、

福州鼓山湧泉寺、泉州開元寺、真寂院等名剎。建鼓山湧泉寺,成為八閩叢林之冠。

元賢大師主張真參實悟,深誡知解雜毒,認為學道者,應博參遠訪,反對當時閉關

之風,力斥在家二眾濫受三衣。其禪學一反當時流行學偈頌、學答話及上堂、小參等徒

具形式之風,遂自標為鼓山禪。其思想以調和禪淨與儒釋為主,並力圖調和禪宗內部及

臨濟、曹洞兩派間之對峙,故以提倡洞上心法為己任,兼又闡揚臨濟宗旨;此外,復師

法百丈禪師修持與勞動並行之精神。

明朝永曆十一年﹙西元一六五七年)示寂,享年八十歲,其法嗣即為霖道霈禪師。

著作有《建州弘釋錄》、《永覺和尚寱言》、《永覺和尚續寱言》、《住泉州開元禪寺語錄》、

《楞嚴略疏》、《禪餘內集》、《金剛略疏》、《鼓山志》、《洞上古轍》、《補燈錄》、《繼燈錄》、

《晚錄》、《心經指掌》、《淨慈要語》等百餘卷行世。另有道霈禪師所輯《永覺和尚廣錄》

一書。 二

、《淨慈要語》︱凡二卷,明朝鼓山元賢大師撰著,收於《卍續藏》第一

0

八冊。

收集有關念佛、放生之要語而成。「淨慈」係取自其師聞谷廣印禪師之庵號淨慈寺。此書

依之而立淨、慈二門,前者闡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後者則戒殺生,勸放生。元賢大師參

謁廣印禪師,受雲棲蓮池大師之戒本,稟其禪、淨、戒一致之說,唱導以念佛三昧總攝

萬行,以殺生一戒為眾善之首。此篇「淨土辨疑」,共設立十九個問答。

三、《智度論》︱乃《大智度論》之簡稱,凡一百卷,為龍樹菩薩晚年之著作,後秦

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係詮釋《大品般若經》之論著。全書所引經

典極多,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論書。

Page 2: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2

四、《往生論》︱一卷,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又稱《淨土論》、《無量壽經論》,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依《無量壽經》

作願生偈,讚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述修持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

勸導往生西方。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合稱三經一論。

五、欲遊戲地獄門者,往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教化地獄受苦眾生。︱

此為取意之文,原文如下,《往生論》云:「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

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

二、問曰:宗門悟達之士,不歷階級,超登佛地,何須願生淨土乎?

答曰:汝謂悟達之士,惑習永盡,頓同諸佛乎?抑惑習尚在,必假漸修乎?若惑習

尚在,正宜求生淨土,借彼勝緣,漸次淘汰。若流轉五濁之區,薄解淺悟,隔世茫然,

安保其不退敗乎?古如承天簡、真如哲、海印信等,皆宗門哲匠,而後生之事毫難自主,

其他可知矣。況如善財圓頓之士也,而願生極樂;龍樹傳衣之祖也,而記生極樂。汝之

悟達,能齊善財、龍樹否?假曰能之,正不妨與同生;如其未能,則往生之謀何可緩也?

【注釋】:

一、階級︱指大乘菩薩修行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妙覺。此等菩薩之階位,諸經論所說不一,如《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佛地等四十一階位;《仁王經》則說十善、三賢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階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則舉前位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共五十二階位。

二、惑習︱惑,指惑業,天台宗就界內界外之惑所分之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

習,指習氣,由於吾人之思想及行為經常生起,其熏習於吾人心中之習慣、氣分、習性、

餘習、殘氣等,稱為習氣。如由納香之篋中取出香,篋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

惱之正體﹙稱為正使),尚存習慣氣分。

三、五濁︱一者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

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二者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

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者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

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四者眾生濁:眾生多諸弊惡,不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

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五者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

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

四、真如哲︱乃宋朝苦行禪師。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云:「有哲老者,住京師

大剎,四十年不睡,坐禪精苦,如此坐化,後紙襖亦燒出舍利。中官有以三十千買一紙

襖者,以其有舍利故也,其效驗已如此。若修西方,必為不退轉地菩薩,即生死自如矣。

卻來此世界濟渡眾生,有何不可?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貴處,一生多受憂苦,可哀也哉?

縱使受大富貴,亦終有盡,依舊輪迴。」

Page 3: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3

五、海印信︱乃宋朝宗門大老。宗曉大師《樂邦遺稿》云:「海印信和尚嗣,瑯琊桂

府人也,住蘇州定慧寺,年八十餘。平日受朱防禦﹙武官名)家供養,屢到其宅。一日

朱問曰:『和尚後世能來弟子家中託生得否?』師微笑諾之,及歸寺即不快,數日而化,

其遷化日,朱室生一女子,不勝悲嘆。時圓照本禪師住瑞光,聞其事往訪之,方出月,

抱出一見便笑。圓照喚云:『海印爾錯了也。』女子哭數聲死去。」

六、龍樹傳衣之祖也,而記生極樂︱龍樹傳衣之祖,指龍樹菩薩乃禪宗西天第十四

代祖師。記生極樂,指世尊預先授記往生極樂世界,如《入楞伽經》云:「大慧汝諦聽,

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

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三、問曰:心本離念,法本無生,今教人念佛求生淨土,何也?

答曰: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無

諸佛可念,無淨土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

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雖曰:「凡聖各住

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超淨剎。」此不可得而致詰者也。

【注釋】:

一、心本離念︱心,指自性本心;離念,即離一切之念慮思想。

二、法本無生︱諸法之實相本來無有生滅,所有存在之諸法無有實體,是空,故無

生滅變化可言。

三、第一義諦︱即最殊勝之第一真理,為「世俗諦」之對稱,略稱第一義,又稱勝

義諦、真諦、聖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總括其名,即指深妙無上之真理,

為諸法中之第一,故稱第一義諦。

四、實際理地︱實際,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

禪宗常用「實際理地」一語,表示超越斷絕一切差別妄見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實究

竟之境地。

五、念佛三昧︱念佛是起行,三昧是功深。大凡念佛之智慧、功德、相好、本願、

名號等,總稱為念佛三昧。《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

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

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

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三昧,是禪觀通名,如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

曲,入竹筒中則直。」

Page 4: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4

四、問曰:諸佛皆可念,淨土皆可生,何必偏念彌陀,求生極樂乎?

答曰:此有六意:一、為眾生心多濁亂,遍念諸佛,三昧難成,須專指一佛一土,

令繫心一境,易得往生故。二、為彌陀悲願無盡,接引念佛眾生,乃至十念,亦得往生,

他佛所無故。三、為極樂功德莊嚴,種種殊勝,異諸淨土,眾生生者,易得進道故。四、

為凡夫無智,當依佛語,此極樂淨土,釋迦文佛處處叮嚀,恆沙諸佛所其讚歎故。五、

為眾生與佛無緣者,佛不能度,此土眾生,無論老幼貴賤,皆知有阿彌陀佛,不覺失聲,

皆念出一句阿彌陀佛,是知此土眾生,與彌陀有大因緣故。六、為諸佛體同,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念一佛即是通念諸佛故。以茲六意,偏指極樂,利莫大焉。

【注釋】:

一、須專指一佛一土,令繫心一境,易得往生故︱《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云:「普

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

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

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

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二、乃至十念,亦得往生,他佛所無故︱《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三、眾生生者,易得進道故︱《無量壽經》云:「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

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

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又云:「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

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四、此極樂淨土,釋迦文佛處處叮嚀︱《阿彌陀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

生彼國。」又云:「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云:「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五、恆沙諸佛所其讚歎故︱《阿彌陀經》云:「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

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

諸佛所護念經》。」

六、念一佛即是通念諸佛故︱《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善男子、善

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

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Page 5: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5

五、問曰:分淨分穢,捨穢取淨,盡屬妄想,何當真修?

答曰:此非世間妄想之取捨也,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通法也。若非厭捨,何以轉

凡?若非欣取,何以成聖?自凡夫以上,位位必有取捨,直至妙覺,取捨始亡。故先德

云:「取捨之極,與不取捨,無有異也。」可謂其非真修乎?又須知,真俗不二,寂用無

礙,則終日取捨而不見取捨之相,故《淨名》云:「雖知諸佛法,及與眾生空,而嘗修淨

土,教化諸群生。」此之謂也。

【注釋】:

一、位位︱指大乘菩薩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

妙覺。 二

、先德云:「取捨之極,與不取捨,無有異也。」︱知禮大師《觀經疏妙宗鈔》云: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云:「厭穢須捨至究竟,

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知,十法界中,究竟無取無捨者,唯佛一

人,凡夫未斷惑證真,修任何法門,皆屬取捨之事。

三、《淨名》云:「雖知諸佛法,及與眾生空,而嘗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淨名》即《淨名經》之略稱,乃《維摩詰經》之通稱,維摩詰,意譯為淨名。

《維摩詰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六、問曰:心即是佛,則直觀自心可也,何必念他佛乎?

答曰:自心與諸佛,實同一體,則觀自觀他,隨機之便,豈可執自心是佛,而謂他

佛乃在心外乎?且念他佛者,又是諸佛一勝方便,令得牽生彼土,托他之力,速至菩提,

其益為尤大也。

【注釋】:

言自言他者,乃對凡夫之情執而言,欲使凡夫藉他佛而成就自佛。據實而論,自佛、

他佛原本無二無別,同一體性故,《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然眾生

之自佛,雖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卻被無明業力所縛,隱而不顯,體未起用,有名無實,

此天台家名為理即佛。凡夫眾生欲除卻妄想執著,而證得此一理體,難如登天,故釋迦

如來特開淨土一法,仗他佛慈力攝受,往生淨土而成佛,此乃藉他力而彰自性,全自歸

他,全他即自,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此佛力果地攝受之無上妙法,乃如來普度群萌

之唯一妙道。十方眾生,縱有具造五逆十惡,亦因佛之大悲不捨本願救度,而得以解脫。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此法之妙,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

忘;若偏重自佛,即是我見顛倒。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世智辯聰、

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反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Page 6: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6

七、問曰:唯心淨土,何用求生極樂乎?

答曰:汝謂唯心淨土者,乃執此方寸之心為淨土,而極樂遠在十萬億之外,此全不

知唯心之旨者也。所謂唯心者,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隨其心淨則現淨心,濁則現濁,

是知生極樂者,正心淨現淨耳,豈在心之外哉?若心局方寸之內便為淨土,則非獨極樂

不在心內,娑婆亦不在心內,非獨極樂不宜生,娑婆亦不宜生。且今問汝:此生之後,

果有生乎?果無生乎?如曰有生,將何生而後為唯心乎?如曰無生,則非所謂墮斷滅之

坑乎?此乃外道之見、波旬之論也。

【注釋】:

中國淨土教至唐宋時期,禪淨雙修,蔚為風氣,四眾佛弟子多有鼓吹「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之說,然誤解者不少。唯心淨土者,須至了達心源,豁破無明,方始成就。

如《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此乃就十

地菩薩而言,方名心淨,方名佛土淨。又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未證淨心菩薩者,

初地以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

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

生極樂佛土。」故知,得忍菩薩或登地大士,方達唯心淨土之境地。

八、或曰:我但自淨其心,自合生淨土,何必念佛求生?

答曰:既不念佛,則無淨土之緣,但欲居此濁土自淨其心,此龍樹所謂難行道也。

良以此土境緣濁亂,多為修行之障,七進八退,輪迴六道,碎塵點劫,尚滯生死,必須

見思惑盡,方出三界,直證七住,方名不退。然尚未有生淨土分,則所謂「心淨土淨」,

不太難乎?

【注釋】:

一、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

心。不可唯依《維摩詰經》說自力淨心,而忽略依《觀經》藉佛願他力得生西方。

二、直證七住,方名不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若約此土,藏教初果,通見

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

住,名念不退。」

三、宋朝胡宣義,字達夫,性識聰敏,心地通圓,雖信佛法,曾未專修。一日,其

子告清照律師云:「父親感疾,請師垂訪。」清照律師往見之,曰:「余平日未與汝言

及末後一大事,豈可不知安身立命之處?」達夫曰:「心淨則土淨也。」

清照律師曰:「宣義二六時中,曾有雜念染污否?」答曰:「既處世間,何免雜念?」

清照律師曰:「若如此,又安能心淨佛土淨也?」達夫後遂念佛往生。

Page 7: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7

九、問曰:具縛凡夫,雖曰念佛,而貪瞋未息,心實不淨,何云往生?

答曰:此仗阿彌陀佛願力攝受也。《那先經》云:「譬如有人以大石塊,其數十百,

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達彼岸。眾生之罪,猶如巨石;彌陀願力,如彼大船。」石本

易沉,因船可渡;罪本當墮,憑佛得生。且帶業往生之人,必其臨命終時,正念堅礙者

也。此一念淨心即宜頓現淨邦,況有平日念佛之功乎?

【注釋】:

一、具縛凡夫︱指具足煩惱之凡夫,縛即煩惱之異名。煩惱能繫縛有情,使其墮於

生死輪迴之苦境,故稱縛。蓋無論有漏無漏,若其見思惑一分未斷者,皆稱具縛。就修

行階位言,乃指自見道以前之三賢,乃至未斷惑之凡夫。

二、此仗阿彌陀佛願力攝受也︱煩惱未斷之具縛凡夫,之所以能往生西方,肇因彌

陀之願力絕對救度故。茲引經據論佐證:

《無量壽經》十八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

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又善導大師《觀經疏》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

乘齊入。」

又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一切外凡夫皆得往生。」又言:「明知下品凡夫,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又道綽禪師《安樂集》云:「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者,今此無量壽國是

其報淨土,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由該上故,天親、龍樹及

上地菩薩亦皆生也。」

諸有眾生、眾生垢障、外凡夫、下品凡夫,皆指煩惱未斷之具縛凡夫。罪惡重障凡

夫之出離,若不依彌陀難思願力,何得契乎?故印光大師《文鈔正編》云:「末法眾生,

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三、《那先經》︱即《那先比丘經》之略稱,凡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本書係記錄那先比丘與大夏國王彌蘭陀論難,而使其歸依佛教之經過。

四、譬如有人以大石塊,其數十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達彼岸。眾生之罪,

猶如巨石;彌陀願力,如彼大船︱《那先比丘經》云:「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

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

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否?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

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

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Page 8: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8

十、問曰:五逆十惡,十念得生,此實難信。

答曰:大都臨終一念最為緊要,經言敝女渡河溺死,以一念愛子之善,遂得生天;

無聞比丘以臨終一念謗佛之惡,遂入地獄。天堂、地獄只在一念可轉,則淨土得於十念,

又何疑乎?況彌陀發願有曰:「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力

既堅,念心復猛,此感彼應,捷如影響,何足疑哉?

【注釋】:

善導大師《觀經疏》釋此下品下生,以偈讚言:「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

瞋,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

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

始發菩提因。」故知,此逆惡罪人之所以往生西方,是化佛菩薩尋稱名之聲現前到來,

迎此惡人入七寶蓮池。何故化佛菩薩尋稱名之聲現前到來?蓋此為彌陀第十八願「十方

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言悲救。五劫思惟,為此卑賤逆惡之人;

永劫修行,為此必墮三途之人,發此殊勝之超世大願,此即南無阿彌陀佛之心。

一、五逆︱《正法念處經》云:「云何五逆?若有眾生,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

和合僧、若以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大惡業故,墮阿鼻地獄。」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

《大乘義章》云:「言五逆者,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

種,經名為逆,亦名無間。何故此五偏名為逆?以其背恩違福田故。殺父殺母,背恩故

逆;餘三,違於福田故逆。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違僧福田;出佛身血,違佛福田。」

二、十惡︱即身口意三業所造十種惡行,又作十惡業道,即:一者殺生,二者偷盜,

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兩舌,六者惡口,七者綺語,八者貪欲,九者瞋恚,十者愚

癡。《阿含經》謂行十善將生人天世界,行十惡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三、十念得生︱此乃《觀經》所言,何可不信?《觀經》云:「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四、敝女渡河溺死,以一念愛子之善,遂得生天︱《徹悟禪師語錄》云:「一婦人渡

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五、無聞比丘以臨終一念謗佛之惡,遂入地獄︱《楞嚴經》云:「如第四禪,無聞比

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記載,無聞比丘不廣尋經論,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

但精勤不息,證得初禪謂是初果,乃至四禪離八災患,便謂已證阿羅漢果。我已證得無

生果,已離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辦,更不進修。至無常時,四禪中陰見有生處,忽然

起謗:「我聞羅漢已得無生,今日云何更有生處?若如是者,佛說羅漢,並是虛妄,故知

無有得涅槃者。」由此起謗決定邪見,天中陰滅,墮阿鼻地獄。

Page 9: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9

十一問曰:經言念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實難信之法,請為詳示。

答曰:此文出在下品下生臨終十念中,汝疑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重,臨終一念為輕,

今依天台三種較量,則未可以久近多少論輕重也。

一者在心:謂造罪之心,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之心,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

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其闇頓滅,豈以久來之

闇不肯滅耶?

二者在緣:謂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

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

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慘而不肯出也?

三者在決定:謂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

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無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

以上三種較量,並是約能念之心上論,具有不思議之力。滅罪之義固已昭然可曉,

況所念名號乃阿彌陀佛萬德之所成就,大願之所攝持,其功能詎可思議哉?譬如有人取

獅子筋,以為琴弦,其弦一奏,一切餘弦,一時俱斷。又如有人取牛、羊、驢、馬諸乳,

置一器中,以獅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諸乳悉化為水。今一稱佛號,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豈有不消滅者乎?

【注釋】:

一、經言念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觀經》云:「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虛妄顛倒︱虛妄,乃虛假非實之意,其義細別有三:一者非實在之意,如妄法、

妄境、妄有。二者非理迷執之意,如妄識、妄心、妄念、妄執。三者虛誑之意,如妄語、

妄言。顛倒,乃違背正理之意,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

三、虛妄境界︱指虛假非實之殺、盜、淫、妄等境界。

四、滅除藥鼓︱藥鼓為毒鼓之對稱。《首楞嚴三昧經》云:「如大藥王,名曰滅除,

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諸被箭射,刀矛所傷,得聞鼓聲,箭出毒除。如是堅意,菩薩住

首楞嚴三昧,有聞名者,貪恚癡箭自然拔出,諸邪見毒皆悉除滅,一切煩惱不復動發。」

五、有間心︱為無間心之對稱。間,乃間雜或間隔之義。有間,即指各種心識作用

互相間雜,或指時間及空間上之間隔。

六、有後心︱有間心與有後心,乃就未命終前而言,亦即平生造罪之時,還有餘念

之心,在於此後,名有後心。

七、無間心︱指臨命終時,猛利善根,更無惡法,來間隔之,名無間心。

八、無後心︱指臨終念佛,即捨壽時,更無餘念,在於此後,名無後心。

九、十圍之索︱圍,乃兩臂合拱的粗細,為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索,粗繩子。

Page 10: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0

十二問曰:帶業往生可也,何以能不退乎?

答曰:此有五因緣,能令生者不退:一者彌陀願力,常攝持故;二者佛光常照,菩

提心常增長故;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境緣,無邪魔鬼神,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

五者壽命永劫,同佛菩薩故。

【注釋】:

一、帶業往生︱修念佛法門者,若因緣條件具足,於命終時,得以往生淨土,其宿

世所造之惡業,因淨土無惡緣故,無法起現行,此即所謂帶業往生。

二、彌陀願力,常攝持故︱彌陀四十八願之第十一必至滅度願,即是誓言欲令往生

彼國者,住不退轉,必至滅度。如《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

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

水能說法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

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

無我,諸波羅蜜。」

化鳥說法者,如《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

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寶樹說法者,如《無量壽經》云:「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

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忍法,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風聲說法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

空、無常、無我之音。」

樂響說法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

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四、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境緣,無邪魔鬼神,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

純諸菩薩以為良友者,如《阿彌陀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

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三毒煩惱畢竟不起者,如《無量壽經》云:「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

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

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五、壽命永劫,同佛菩薩故︱如《阿彌陀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Page 11: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1

十三問曰:世人皆疑極樂遠在十萬億國之外,臨命終時,頃刻之間恐難得到,何以曉之?

答曰:經不云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十萬億國只在我心,何遠之有?命終

之頃,生我心中,何難之有?且所謂十萬億國者,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若眾生

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故《自信錄》

云:「十萬億剎,頃刻即至者,自心本妙耳。」

【注釋】:

一、《自信錄》︱《淨土自信錄》之簡稱。宋朝王闐,乃四明慈溪人,自號無功叟,

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不洞達,晚年唯專念佛,以所得旨意而著此書。

十四問曰:臨終十念,既可往生,我等且營別業,但待臨終十念,如何?

答曰:十念往生,萬中之一,汝乃欲僥倖於萬一乎?夫臨終十念成就者,多是宿善

業強故,感得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無善業所感,善知識尚難遇,況十念成就哉?

且《群疑論》列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逢,無人勸念;二者業苦

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

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飲食過度,

昏迷致死;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巖,傷壞性命。

如上十種惡緣,忽遭其一,便休了也,可念佛乎?假饒你無上十種惡緣,只是好病

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痛苦逼迫,可念佛乎?又或世緣未了,

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恐懼亂心,可念佛乎?又或父母揮涕,妻子哀泣,眷戀難忍,憂

惱傷懷,可念佛乎?奈何不思及此,而必待臨終十念,幾自誤耳。

十五問曰:念佛乃身後之事,不知現世亦有益否?

答曰:經中具說,受持佛名者,當獲十種勝利:

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者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

五者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枉亡,悉皆不受。

六者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之人,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

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花,接引

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如上十種,現世來生,皆有勝和,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信矣。

Page 12: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2

十六問曰:華藏世界即本師化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何也?

答曰:《華嚴疏》中,自有此問,彼答凡有四意:

一者有緣故,謂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

二者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華藏中世界無量,若聞十方皆妙,初心茫然,無所依託,

故方便引之,專指極樂。

三者不離華藏故,極樂去此十萬億剎,而華藏佛剎皆微塵數,故知不離也。

四者即本師故,華藏剎海皆遮那境,十萬億剎未出剎種之中,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

【注釋】:

一、華藏世界︱即《華嚴經》所說之華藏莊嚴世界海,又作「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

「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蓮華藏莊嚴世界海」、「華藏世界海」、「華藏界」、「十蓮華

藏莊嚴世界海」、「十蓮華藏世界」。此世界乃是毘盧遮那如來,於過去發願,修菩薩行,

所成就之清淨莊嚴世界。即有關十佛教化之境界。其莊嚴及構造,在新譯《華嚴經》卷

八〈華藏世界品〉中有詳細記載。

此華藏世界為須彌山微塵數之風輪所持,其最底之風輪,稱為平等住;最上之風輪,

稱為殊勝威光藏。最上之風輪,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蓮華,稱為種種光明蕊香幢。

蓮華藏世界即在此大蓮華之中,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其內大地皆由金剛所成,堅固不

壞,清淨平坦,無有高下,尚有世界海微塵數之莊嚴。

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之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之周圍有四天下,及微塵數

之香水河,諸河中間之地,悉以妙寶莊嚴,分布如天帝網。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

微塵數之世界種;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蓮華藏世界中央之香水海,

稱為無邊妙華光,由海中出大蓮華,其上有稱為普照十方之世界種,其中有二十重不可

說微塵數之世界,布列於其間。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

以此中央世界種為中心,共有一一一個世界種,羅列成如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

各皆以眾寶莊嚴,佛則出現於其中,眾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窺其構造之莊嚴,及其廣

大無邊。

二、《華嚴疏》︱凡十卷,乃唐朝澄觀大師所著作,又稱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

《貞元華嚴經疏》、《華嚴經行願品疏》,略稱《貞元疏》、《華嚴經疏》,收於《卍續藏》

第七冊。本疏敘述《四十華嚴經》之綱要,並解釋其文義。

澄觀大師於《華嚴經疏》言:「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一有緣故,二欲使眾

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

三、極樂去此十萬億剎︱《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

曰極樂。」

Page 13: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3

十七問曰:《經》云:「生兜率者,隨彌勒菩薩下生三會之中,自然當得道果。」何必近

捨兜率,遠求極樂乎?

答曰:汝以兜率為近,極樂為遠者,特以凡夫肉眼心量說耳。三者俱在一心之中,

心無彼此之分,詎可謂兜率近而極樂遠乎?且兜率、極樂兩相較量,則有十種優劣不同:

一者極樂十念可生;兜率必須修眾三昧,深入正定,其上生為難。

二者極樂則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誓垂接引;兜率則彌勒無接引之誓。

三者極樂則阿彌陀佛,大光明力,照觸行人身心,慈和來生其剎;兜率所無。

四者阿彌陀佛說法十倍於諸佛,又眾生隨其志樂,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兜率所無。

五者極樂國無女人,擾亂眾生;兜率則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

六者極樂生者,皆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具足;兜率所無。

七者極樂生者,自然伏滅煩惱,即登不退;兜率雖日說不退之法教化眾生,而未必

便登不退。

八者極樂生者,即此一生直至道場,成無上覺;兜率則隨佛下生,未必盡證聖果,

況無上覺乎?

九者極樂生者,得無量壽,與佛齊等;兜率所無。

十者極樂生者,欲供養十方諸佛,隨其所欲,供具自然現前,須臾之間,遍至十方

供養諸佛,即於食時,還至本國;兜率所無。

此上十種較量,勝劣顯然,細而求之,應有無量,行人當自擇之。

【注釋】:

一、《經》云:「生兜率者,隨彌勒菩薩下生三會之中,自然當得道果。」︱《佛說

彌勒來時經》云:「彌勒佛初一會說經時,有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道。第二會說經時,

有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三會說經,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

二、極樂十念可生︱此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所成就,《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

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三、兜率必須修眾三昧,深入正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云:「若有精勤,

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

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

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四、極樂則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誓垂接引︱此為第十九臨終接引願所成就,《無量

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

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五、極樂則阿彌陀佛,大光明力,照觸行人身心︱此為第三十三觸光柔軟願所成就,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

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Page 14: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4

六、阿彌陀佛說法十倍於諸佛,又眾生隨其志樂,所欲聞法,自然得聞︱此為第四

十六隨意聞法願所成就,《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

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七、極樂國無女人,擾亂眾生︱此為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所成就,《無量壽經》云: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八、極樂生者,皆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具足︱此為第二十一三十二相願所

成就,《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九、極樂生者,自然伏滅煩惱,即登不退︱《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十、極樂生者,即此一生直至道場,成無上覺︱《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

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十一、極樂生者,得無量壽,與佛齊等︱此為第十五眷屬長壽願所成就,《無量壽經》

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十二、極樂生者,欲供養十方諸佛,隨其所欲,供具自然現前,須臾之間,遍至十

方供養諸佛,即於食時還至本國︱此為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所成就,《無量壽經》云:「設

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十八問曰: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何藉於他力乎?

答曰:昔文殊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善財以十大願王,求生極樂;勢至以憶佛念

佛,入三摩地;父王淨飯,併六萬釋種,皆生淨土,可謂其為鈍根凡器乎?

又佛告彌勒曰:「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

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國如

是,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剎,往生者

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可謂其盡為鈍根凡器乎?

至於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者,此乃實教之權巧方便,非權教也。教家權實之判,

非止一途,天台、賢首二家所判,莫不推《法華》、《華嚴》以為最實,今觀《法華‧藥

王本事品》,稱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命終即生安樂世界,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華嚴經》末會,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發十大願王,命終導生極樂世界,不久當得菩

提。是知,念佛功德,與聞《法華經》如說修行,其功正等;與發十大願王,其功亦等。

二經既判為實,則淨土之非權可知也。即謂之權,乃實教之權巧方便又可知也。

且余嘗考之《起信》矣,《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懼謂信心

缺緣退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令其不退,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法身,必生

彼國。」又嘗考之《觀經》矣,《經》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

如來有異方便,令其得見。」夫謂之勝方便、異方便,非權乎?此二既約圓論,則此權

Page 15: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5

即與《法華》微妙方便,無二無別矣,故曰實教之權巧方便也。

【注釋】:

一、昔文殊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廬山蓮宗寶鑑》云:「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

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於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

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二、善財以十大願王,求生極樂︱《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云:「爾時,普賢菩薩摩

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

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

皆迴向。」

三、勢至以憶佛念佛,入三摩地︱《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

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

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四、父王淨飯,併六萬釋種,皆生淨土︱《大寶積經》云:「爾時世尊,說是法時,

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諸釋種,得深信已,而現微笑。爾時慧

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我現寂滅笑,馬勝當諦聽,我今如實說,釋種決定智,

諸法不可得,釋種皆得知,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名稱大釋種,依於無所得,當得

上菩提,曉知一切法,人中命終已,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

已,無畏成菩提。」

五、又佛告彌勒曰:「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

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我

國如是,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剎,往

生者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

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

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

他方佛土,亦復如是。……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

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

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六、今觀《法華‧藥王本事品》,稱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命終即生安樂世界,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法華經‧藥王本事品》云:「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

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

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

Page 16: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6

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七、《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懼謂信心,缺緣退失。當知

如來,有勝方便,令其不退,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國。」︱

《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

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

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八、《經》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其

得見。」︱《觀無量壽經》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

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十九問曰:參禪之士多云:「參禪是實,念佛是權,參禪是頓,念佛是漸。」是否?

答曰:汝見念一句佛號,便喚作權;見持一句話頭,便喚作實,不知佛號可以言權,

則話頭亦未可言實也。不見道:「三藏秘典,五燈遺言,盡是臭爛葛藤、纏絆殺人、空拳

黃葉、誑止兒啼。」故知,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開兩片皮為人,無不是權,即己所從入,

亦無不是權。雖曰正直捨方便,直說無上道,早是方便了也。如《蓮經》最初說法一周,

即名〈方便品〉,豈非權乎?

是知,念佛、參禪,並是權巧建立,接引方來,了之則無非實,未了則無非權也。

汝謂參禪為頓者,謂其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也。試觀憶佛念佛,至於心開見佛,與一念

不生,果有淺深否?且大乘漸教,多言歷三祇劫,修六度行,尚須百劫種相好因,然後

得成正覺。此淨土生者,便登不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神通,無不具足,壽命

無量,一生成佛,此豈漸教之所及乎?又水鳥樹林,俱出妙音;寶網天樂,咸宣妙法,

則非獨不屬漸,亦不局頓也。今判為漸果,依何而有此說乎?不過狂瞽無根之談,轉相

惑亂而已。

【注釋】:

一、參禪是實︱實,即實教,指如來隨自意真實之教法。天台宗立藏、通、別、圓

四教,其中以藏、通、別三教為權教,圓教為實教。

二、念佛是權︱權,即權教,指如來隨他意方便之教說,稱為權教。

三、參禪是頓︱頓,即頓教,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若以教

法形式觀之,開始即講說深奧之內容,稱為頓教。

四、念佛是漸︱漸,即漸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之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

若以教法形式觀之,自淺顯內容次第講說進入深奧內容者,則稱為漸教。

五、五燈遺言︱五燈,即《五燈會元》之簡稱,凡二十卷,南宋普濟禪師撰。收於

《卍續藏》第一三八冊。此書取自《景德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

《普燈錄》等,撮要會為一書,故稱《五燈會元》。其內收錄過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

Page 17: 注釋 - beenyuannshan.org式 之 風 , 遂 自 標 為 鼓 山 禪 。 其 思 想 以 調 和 禪 淨 與 儒 釋 為 主 , 並 力 圖 調 和 禪 宗 內 部 及 臨 濟 、

17

東土六祖以下,至南嶽禪師下十七世德山禪師、子涓禪師嫡傳付法禪師之行歷、機緣。

六、《蓮經》︱指《法華經》,唐朝守素法師,立性高邁,與眾不同,居住在長安興

善寺,以誦持為急務,誦《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唐穆宗長慶初年,有一位玄幽法師,

為其題詩云:「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

七、歷三祇劫︱三祇劫,即三大阿僧祇劫之簡稱,劫,為極長遠之時間名稱,有大、

中、小三劫之別。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稱三大阿僧祇劫,乃菩薩修行成滿至於佛果所

須經歷之時間。《優婆塞戒經‧修三十二相業品》云:「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

阿僧祇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修六度行︱六度行,即菩薩應當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方能大弘法義。

九、百劫種相好因:佛於過去世百大劫間,曾修相好業,故於此生成就相好。相,

謂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顯而易見者,可分三十二相。好,為佛肉身形貌之微細難

見者,共有八十種好。兩者並稱,即為相好。

十、水鳥樹林,俱出妙音︱水能說法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一一水中,有六

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

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化鳥說法者,如《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

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寶樹說法者,如《無量壽經》云:「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

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忍法,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十一、寶網天樂,咸宣妙法︱寶網說法者,如《無量壽經》云:「自然德風,徐起微

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

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天樂說法者,如《無量壽經》云:「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

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