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8 教育 石景山 社区 Community News 输出 教育资源 推动 教育均衡 编辑/谢麒 美编/巨琳 校对/董一凡 少年行与面面观开启研究之旅 “文化魔方·少年行”和“文化魔方·面面观”是 北大附中初中部校本必修综合实践课程。 北大 附中创设的“文化魔方”,寓意人类文化的丰富多 样、奇妙多彩,也寓意实践活动的选题自由、形式 灵活。 “文化魔方·面面观”安排在上学期,活动范围 在北京,则涉及民俗、建筑、艺术、宗教、经济、法 律、科技、军事、自然、地理、历史等多个领域。学 生需要经历自愿结组、确定选题、资料收集、专题 阅读、博物馆考察、聆听讲座、开题报告和计划书 撰写等环节,最终形成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文 化魔方·少年行”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活动范 围在全球,意为初中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投 身于社会实践,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同时拓展“文化魔方”的范畴,积极加强 国内、国际交流,先后组织师生赴俄罗斯、英国、美 国、法国、泰国、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 国家和地区开展游学活动,积极与国外知名中学 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探索构建中外合作课程,打开 师生国际视野,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2018 年 6 月 16 日,北大附中集团校舞蹈节 舞剧展演在北大附中礼堂隆重举行。石景山学 校拾光舞蹈团学生原创关于对中学生早恋思考 的舞剧《梁祝》获得了集团师生热烈的掌声,并作 为舞蹈节颁奖仪式上唯一上演的舞剧再次演 绎。目前,学校 40 余个涵盖体育、艺术、传统文 化多门类的社团、俱乐部,为学生展示才华、交流 才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三年来,从拘谨、羞涩, 到自信、自主、主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学子 正以蓬勃的热情和展露的才华活跃在青春的舞 台上。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建校三年 茁壮成长 去过八大处的人都会发现,一座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交融的校园巍然耸立在湛蓝晴空的西山脚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红色大 字夺人眼目,这就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建校三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把目光投注到这所日新月异的学校,热情探询北大附中 接管的第一所公办中学。 与北大附中课程资源全面对接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直接受益于北大附 中成熟的课程建设,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时采取“放眼高考、适当过渡、稳步推进”的措 施。课程体系包括四部分:一是基础学科类课 程,重点凸显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学校特色类 课程,包括60多门俱乐部课程和选修课课程, 培养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特长;三是综合实践课 程,打破年级、班级限制,以课题组的方式组 建;四是学生成长类课程,实现德育课程化。 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学校信息化实现 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资料的留 存汇总、师生网络互动等目标,全力打造出学 校对内对外宣传交流互动的高品质网络平 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打通了与北大 附中本部丰富的优质资源对接,附中从初中 到高中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课程资源全面 向石景山学校的教师开放。 面对层层叠叠的中高考改革,北大附中 石景山学校借力北大附中名师资源,在1+3 培养模式试验班(1+3模式是指学校从区域 初中二年级招收优秀学生,不经过中考,直升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高中部;通过初三一年 和高中三年的学习,直面高考)实现初高中课 程衔接,成功构建1+3丰富高效的课程体系; 为高一、高二优秀学生引入附中本部的自主 招生课程,附中高三一线老师亲自来校授课 和网络课程推送,为学生提早建立起科学的 高考规划和能力训练。 2018 年,两名学生获得“北大培文杯”青 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复赛一等奖,三名学生进 入北大暑假夏令营,培养优秀学子在“三位一 体”的高考改革中长远规划,科学备考。 没有讲台的 Pad 课堂教学 教室没有讲台也是北大附中的一大特色。以此为开端,“以逐步实 现学生为核心、改革学习方法与策略为标志、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为 目的”的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在石景山学校全面展开。 走下讲台的老师们开始融入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生 成,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与之相 应,代表着教师展示授课的教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备课组根据学生 学情精心编写的学案。学校为高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Pad,教师把 学案与录制的微课、助读文章、音频文件等资料包,通过Pad推送给学 生,学生按照学案上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于课前开展自学,课堂交流聚 焦在问题与难点。 每节课10至15分钟的课堂留白,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习 惯的养成。每天不允许看课本和笔记本,完全凭借记忆,用思维导图画出 2 门学科当天学习的内容,这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独创的“课堂追忆”。 元培教师培养体系锻铸名师 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启动寒暑假集团师资培训机制,利用北大 附中优质资源,着力加强各集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石景山学校分起 始年级全体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年轻教师、行政干部等 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内容和主题的培训。高三年级组与附中预科部各学 科组密切联系,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教研,使用附中统一学案,同步月考 和阅卷,促进了高三教师备考水平的稳步提升。持续邀请专家学者来 校开展“博雅教师系列讲座”,邀请特级教师、石景山区教研员走进教研 组,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理念。 学校聘请北大附中本部名师和石景山区学科教研员先后担任学校 三期“元培计划”青年教师的导师,并通过导师每月对元培教师的培养辐 射和带动整个教研组课程建设和课堂理念的提升。 从未名湖畔到西山山麓 2015 年 5 月 7 日,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 显军与北大附中校长王铮签约握手。拥有初 高中两个学段的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应运而 生,这也是北大附中承担第一所公办学校。 在三年办学实践中,石景山区政府、区教委等 部门更多地承担了硬件资源保证、服务协调 工作,北大附中担负起领导和师资选派、理念 确立、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 北大附中向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派驻校 长(兼任书记)、副校长共 5 名附中现任领导 干部和 10 余名骨干教师团队。 2018年7月,石景山区政府副区长左小兵在 全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工作会上宣布,北大附中 石景山学校位于西黄村 60 亩新校区将在年底前 开工,2020年9月投入使用。作为北京市教委 重点建设项目,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校区在北 京大学和北大附中专家的规划指导下,将按照北 京市中高考改革的需求全面建设成为高标准、高 水准的现代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届时,学校将 拥有两个校区,达到小学、初中和高中60个教学 班的办学规模。 新校区 2020 年投入使用

教育 教育资源 推动教育均衡 - YNET.comsqb.ynet.com/images/2018-12/27/sjs08/sqb20181227sjs08.pdf初中二年级招收优秀学生,不经过中考,直升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高中部;通过初三一年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08教育

    石景山社区

    Community News

    输出教育资源 推动教育均衡

    ■ 编辑/谢麒 ○ 美编/巨琳 ○ 校对/董一凡 ■

    少年行与面面观开启研究之旅“文化魔方·少年行”和“文化魔方·面面观”是

    北大附中初中部校本必修综合实践课程。 北大

    附中创设的“文化魔方”,寓意人类文化的丰富多

    样、奇妙多彩,也寓意实践活动的选题自由、形式

    灵活。

    “文化魔方·面面观”安排在上学期,活动范围

    在北京,则涉及民俗、建筑、艺术、宗教、经济、法

    律、科技、军事、自然、地理、历史等多个领域。学

    生需要经历自愿结组、确定选题、资料收集、专题

    阅读、博物馆考察、聆听讲座、开题报告和计划书

    撰写等环节,最终形成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文

    化魔方·少年行”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活动范

    围在全球,意为初中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投

    身于社会实践,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同时拓展“文化魔方”的范畴,积极加强

    国内、国际交流,先后组织师生赴俄罗斯、英国、美

    国、法国、泰国、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

    国家和地区开展游学活动,积极与国外知名中学

    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探索构建中外合作课程,打开

    师生国际视野,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2018年6月16日,北大附中集团校舞蹈节

    舞剧展演在北大附中礼堂隆重举行。石景山学

    校拾光舞蹈团学生原创关于对中学生早恋思考

    的舞剧《梁祝》获得了集团师生热烈的掌声,并作

    为舞蹈节颁奖仪式上唯一上演的舞剧再次演

    绎。目前,学校40余个涵盖体育、艺术、传统文

    化多门类的社团、俱乐部,为学生展示才华、交流

    才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三年来,从拘谨、羞涩,

    到自信、自主、主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学子

    正以蓬勃的热情和展露的才华活跃在青春的舞

    台上。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建校三年 茁壮成长

    去过八大处的人都会发现,一座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交融的校园巍然耸立在湛蓝晴空的西山脚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红色大

    字夺人眼目,这就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建校三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把目光投注到这所日新月异的学校,热情探询北大附中

    接管的第一所公办中学。

    与北大附中课程资源全面对接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直接受益于北大附

    中成熟的课程建设,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时采取“放眼高考、适当过渡、稳步推进”的措

    施。课程体系包括四部分:一是基础学科类课

    程,重点凸显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学校特色类

    课程,包括60多门俱乐部课程和选修课课程,

    培养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特长;三是综合实践课

    程,打破年级、班级限制,以课题组的方式组

    建;四是学生成长类课程,实现德育课程化。

    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学校信息化实现

    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资料的留

    存汇总、师生网络互动等目标,全力打造出学

    校对内对外宣传交流互动的高品质网络平

    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打通了与北大

    附中本部丰富的优质资源对接,附中从初中

    到高中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课程资源全面

    向石景山学校的教师开放。

    面对层层叠叠的中高考改革,北大附中

    石景山学校借力北大附中名师资源,在1+3

    培养模式试验班(1+3模式是指学校从区域

    初中二年级招收优秀学生,不经过中考,直升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高中部;通过初三一年

    和高中三年的学习,直面高考)实现初高中课

    程衔接,成功构建1+3丰富高效的课程体系;

    为高一、高二优秀学生引入附中本部的自主

    招生课程,附中高三一线老师亲自来校授课

    和网络课程推送,为学生提早建立起科学的

    高考规划和能力训练。

    2018年,两名学生获得“北大培文杯”青

    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复赛一等奖,三名学生进

    入北大暑假夏令营,培养优秀学子在“三位一

    体”的高考改革中长远规划,科学备考。

    没有讲台的Pad课堂教学教室没有讲台也是北大附中的一大特色。以此为开端,“以逐步实

    现学生为核心、改革学习方法与策略为标志、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为

    目的”的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在石景山学校全面展开。

    走下讲台的老师们开始融入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生

    成,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与之相

    应,代表着教师展示授课的教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备课组根据学生

    学情精心编写的学案。学校为高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Pad,教师把

    学案与录制的微课、助读文章、音频文件等资料包,通过Pad推送给学

    生,学生按照学案上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于课前开展自学,课堂交流聚

    焦在问题与难点。

    每节课10至15分钟的课堂留白,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习

    惯的养成。每天不允许看课本和笔记本,完全凭借记忆,用思维导图画出

    2门学科当天学习的内容,这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独创的“课堂追忆”。

    元培教师培养体系锻铸名师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启动寒暑假集团师资培训机制,利用北大

    附中优质资源,着力加强各集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石景山学校分起

    始年级全体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年轻教师、行政干部等

    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内容和主题的培训。高三年级组与附中预科部各学

    科组密切联系,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教研,使用附中统一学案,同步月考

    和阅卷,促进了高三教师备考水平的稳步提升。持续邀请专家学者来

    校开展“博雅教师系列讲座”,邀请特级教师、石景山区教研员走进教研

    组,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理念。

    学校聘请北大附中本部名师和石景山区学科教研员先后担任学校

    三期“元培计划”青年教师的导师,并通过导师每月对元培教师的培养辐

    射和带动整个教研组课程建设和课堂理念的提升。

    从未名湖畔到西山山麓2015年5月7日,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

    显军与北大附中校长王铮签约握手。拥有初

    高中两个学段的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应运而

    生,这也是北大附中承担第一所公办学校。

    在三年办学实践中,石景山区政府、区教委等

    部门更多地承担了硬件资源保证、服务协调

    工作,北大附中担负起领导和师资选派、理念

    确立、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

    北大附中向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派驻校

    长(兼任书记)、副校长共5名附中现任领导

    干部和10余名骨干教师团队。

    2018年7月,石景山区政府副区长左小兵在

    全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工作会上宣布,北大附中

    石景山学校位于西黄村60亩新校区将在年底前

    开工,2020年9月投入使用。作为北京市教委

    重点建设项目,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校区在北

    京大学和北大附中专家的规划指导下,将按照北

    京市中高考改革的需求全面建设成为高标准、高

    水准的现代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届时,学校将

    拥有两个校区,达到小学、初中和高中60个教学

    班的办学规模。

    新校区2020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