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读书日到了,说老实话,对这 个日子始终抱有成见,根据惯例,到了这 一天,无非是号召大家读书。我总是会联 想到三八妇女节,想到五一劳动节,还有 儿童节,这些节日都是用来庆祝和放假。 按说读书日也应该这样,给读书人放一天 假,咱们不读书了,咱们休息一下。 世界读书节的设立,当然不是这意 思,读书日可不是为了给读书人放假。我 们在这一天登高一呼,号召大家要读书,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其实都已经不怎么 读书了。这是件很遗憾的事。 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读书跟美食 一样,你不去吃,不去品尝,吃亏的只能是 你自己。骗人读书有点不厚道,但是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个 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人,不把它告诉别 人,不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也不好。 读书永远是件美好的事情。还是 那层意思,不读书伤害不了谁,也未必伤 害了自己,你无非是失去一个非常好的享 受机会。 非要让我推荐一本书,于是不能免 俗地推荐几本。没什么道理,只是突然想 到。第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第二本,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 魔》。第三本,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本来 只该应景推荐一本,一下子却想到了三 本,说明我也吃不准。一个读书人会喜欢 很多书,会爱很多书,还是说老实话吧,哪 有什么最爱的书,哪有什么最适合读书的 时候。 读书日聊读书 叶兆言 大家 V 微语 1969 年 ,我 应 征 入 伍,特别想当一个通信 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 天职,先坐火车,然后是 十二天汽车,一路跋涉, 千辛万苦,抵达西藏阿里 军分区。它的前身是阿 里骑兵支队,我们五个女 战士,是那里的第一批女 兵。 十六岁离开北京,来 到西藏,对于花季少女的 我来说,直接掉入了冰雪 季。一路上,雪山连绵不 断,高原空气稀薄,满目 荒芜。人缺氧时会喘不 过气,如同老太婆。可以 说,从灵魂到身体,都受 到极大震动。 那时的我无法想象, 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 如此遥远、如此悲壮并且 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方。 阿里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千五百米,氧分 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多一点。在那里,活下去 是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一次军事训练,风雪之夜,部队要穿越无 人区,翻越六千米的高山。寒风刺骨、极度缺 氧,所有的身体感官都在经受痛苦。肺压得像 纸片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吸进足够的氧 气,大脑因为缺氧,不断呈现空白甚至出现幻 觉。 我身背枪支、弹药、红十字包,加上背包,负 重将近七十斤。泰山般压在身上,举步维艰。 从半夜出发到目的地,总计六十公里。无法忍 受时,我第一次想到了用死亡结束这地狱般的 行程。 到下午四点,才走了一半路程。我决定自 杀。再也走不动一步,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只 觉得自己要吐血。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早,当 时我决定不再活着了,找个悬崖,纵身而下。这 样,一是自己解脱了,二是别人分辨不出我是自 杀,就能得到“烈士”名声。对我个人没什么用 了,但家里人知道我的死讯后可能比较容易接 受一点。 最后,我还是没有跳下去。因为身旁就是 战友,我若滚下去,也许会拖累别人,人家并不 愿意死啊。我在极度寒冷中,走完了最后的路 程,到达宿营地。这种极端体验,让我突然间对 生命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阿里的时候,还没 有“全科医生”这个概 念。因为距离上级野战 医院有一千二百公里之 遥,我们必须掌握诊疗各 种疾病的本领,在某种意 义上说,也算“全科医生” 了。当地牧民,称我们为 “金珠玛米”的曼巴。我 问他们这是什么意思? 他们说是—“砸碎锁链 的兵的医生”。 那时,边疆条件较 差,无法细分那么多科 目,不管什么样的病,来 了你都得看,治病救人, 手起刀落。你要是把患 者转院,颠簸一千二百公 里,那人很可能就死了。 环境形势所迫,你“内外 妇儿”都要去救。转业回 到北京以后,我就专心做 内科医生了。 在西藏当兵,距离死亡非常之近。面对年 轻战友的生命突然消失,会受到强烈震撼。战 友牺牲,尸体无法火化,都是就地土葬。山高路 远,万里迢迢,他们的亲人也无法赶来追思。我 们这些女卫生员,为他们整理遗容,擦拭尸身, 成为他们最后的送行人和祭奠者。 一名边防战士急需输血。一个连的适宜血 型都几乎抽光了,连长着急地说,再这样抽下 去,如果有了战斗任务,我连的战斗力会受损。 后来一查血型,我的血型和那个战士相符,我们 班的女战士就抽血给他,我也在其中。最终救 活了这名战士。我当时特别高兴,觉得这真是 鲜血凝成的友谊。 我曾经对家里人说,如果我去世,火化的时 候,给我穿上旧的丝绸衣服吧。它很容易燃烧, 又比较舒服。这个念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 存在于心。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厢情愿地 以为死亡遥远,是他人的事。感谢藏北经历,让 我在年纪轻轻时,就知道死亡必不可免,生命万 分脆弱。 可能因为我做过医生,在这个问题上,我清 楚地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遭逢的事。 人从出生开始,就向着生命的终点挺进。既然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地,就不应该回避它。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没有抵达终点之前,要尽 力使自己的生命丰富,尽力使人生少遗憾,多一 些幸福和完美。然后,顺其自然,平静抵达终 点。 16 2020.7.1 星期三 编辑 李傲 美编 贾舒轶 广告经营许可证:辽工商广字 01—257 印刷:辽宁金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社址:沈阳市青年大街 356 电报挂号: 1032 邮编: 110003 发行部: 22853760 订报热线:22895302 广告部: 22699260 22699261 社务管理部: 22698080 编采管理部: 22699233 总第 9034 零售 专供报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总值班:张红宇 一版编辑:赫巍利 一版美编:冯 编:王泰舒 零售价: 1.00 /订阅价: 300 /本版稿件作者如涉稿酬,请与[email protected]联系 毕淑敏 雪山女兵 那些年那些事儿 小城的 思念 柴华林 记忆的火车,也许眨眼间就到了那座 小城。但是,家乡的小城不通火车,下了火 车还要继续转换长途汽车,才能到达那 里。思乡的火车,一直在我心里鸣笛。夜 间,或早晚,经常去故乡。 祖父母及外公婆的记忆真的很模糊。 但随着我慢慢长大,童年的记忆就开始清晰 起来,比如妈妈、亲戚、邻居、同学和老师等 等。那个小城,过去只有一条从南到北的街 道,俗称“三里三”,也就是只有3.3华里。唯 一的一条街道两旁是一些零星的商铺。 我小的时候,记得最深的是街北面有 一家糕点厂、大车店和建华商店,因为这几 个地方都是我妈妈上班工作过的地方。很 小的时候,记得还在糕点厂院里玩过,院里 有一个铁玩意儿,我骑过,像骑在一种动物 上一样。后来长大了,对妈妈及那个糕点 厂不仅是记忆,还永远保存那种香喷喷的 不散气味。 那个年代, 物资匮乏, 一般家庭平 时都是以食 玉米、高粱、 小米等粗粮 为主,大米 白面供应很 少。 但是, 我家不一 样,因为我妈妈在糕点厂上班,经常买一 些处理给内部职工的“糕点渣子”,也就是 各种糕点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掉下来的 碎渣,各种点心的都有,酥皮的点心渣最 多,那个酥皮渣也最好吃。 每次妈妈都是拎着纸绳包装的黄色 纸包回来,点心渣的油透过包装纸,油成 模糊的一片,看着就香香的。偶尔还能在 点心渣里发现稍微大一些的点心小块,比 如饼干的一角,或桃酥的一个小月牙,还 有带馅月饼露着红丝绿丝的小块儿,吃起 来就跟吃上那个原味的点心一样,香气从 口腔,一直到喉咙,沿食道一直到胃里,人 的身体顿时香气满满,周围的屋子里也像 糕点厂或副食商店一样,充满香气四溢的 空气。在那个整天吃粗茶淡饭的年代,简 直就跟过上了天堂日子一样。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读到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小玛德莱娜”点 心的时候,我便产生一种冲动和共鸣,他 描写的贡布雷小城的点心,让我也想起 家乡小城妈妈在我童年和少年,带给我 她工作单位处理给内部职工廉价的点心 渣,现在就是把“稻香村”的全部点心都 尝遍,也不会产生那种久远的香味。因 为妈妈工作在糕点厂,她还掌握各种点 心制作的配方和工艺。她有一个自己用 绳钉起来的牛皮纸小本本,上面是她记 的各种点心制作的配方,比如几两面、几 两油、矾或白糖多少之类等等。母亲晚 年的时候,我还问过这个秘方小本,她说 已经找不到了。 那个时候,妈妈照小本上的配方,在家 里经常给我们炸麻花和套环吃,偶尔也会 炒油茶面。小火炒面,面炒变色,凉了放熟 油、花生等,冲出来的油茶粘糊糊、香喷喷 的,是我永远都难忘的入口即化的童年美 食。都说人生短促,往事转眼如烟。但一 种小小的点心渣,一种香气,一种味觉,能 在心里保留一辈子。除了母子之情,可能 更多承载的都是一些点滴经历和浓浓的亲 情。现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望窗外黄昏 落日,想母亲一生的点点滴滴,在心中筑起 往事如烟的回忆大厦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之情。 以前从没注意过豌豆什么时节下来,今年 从4月份就开始留心,逛菜场的时候,碰上了就 买一些。剥了皮扔在每天早晚熬的稀饭里,慢 慢吃上了瘾,居然什么饭里都能丢进去一些豌 豆,煮方便面时,做咖喱饭时,锅里碗里都能出 现那翡翠般的小身影。 碰上几天连阴雨买不到豌豆,做饭时还心 心念着:要是能有一把豌豆就好了。 对豌豆最初的印象是豌豆炒虾仁这道名 菜。二者不知是谁提升了谁的知名度,餐桌上 总是出双入对,互相成全。豌豆炒虾仁听上去 简单,做起来麻烦,吃起来营养丰富。 买回来新鲜活虾,去虾皮剔虾线,炒之前把 虾仁用蛋清生抽抓匀提前腌上,豌豆、胡萝卜提 前焯水,下锅合起来翻炒几下,颜色鲜艳,营养 丰富,老少咸宜。 豌豆剥起来不累,比野菜好收拾,没有太多 泥,可每次剥起来,还是会耗费一些时间。当我 每次把一包翠绿带皮的细长豌豆荚变成一盆圆 圆的豆子时,总是非常治愈和成就感满满。这大 概就是福楼拜小说中提到的:有种幸福,只有在 某些平庸的劳作中才体验得到。因为这些劳作 能以轻易克服的困难,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让人志满意得,别无他求。 我妈做饭讲究,豌豆炒虾仁这道菜,一年四 季,她总是信手拈来。遇上没有鲜豌豆的季节, 必须要去超市买冷冻的豌豆做成这道菜。每到 这时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论配角的重要性。 我喜欢豌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豌豆做 法的多样性。可以加盐带皮水煮当零食,可以 炒肉、炒鸡蛋、炒虾仁、煮粥煲汤,放在一切菜里 增色提味儿。 独当一面挑大梁可以,当配菜跑龙套也毫 无怨言,这就是豌豆的气质。 最近因常去买豌豆,和菜场上常卖豌豆的 几家菜贩子熟悉了,他们说喜欢吃就买回去剥 了皮放进保鲜袋冷冻起来可以慢慢地吃上很 久,就像爱吃春天的荠菜和槐花,下来的时候多 买,焯熟放冰箱冷冻,冬天拿出来包饺子吃,口 感还像刚摘的一样新鲜。我说那样多没意思, 还是现剥现吃最好。 接近五月下旬,一连几天都买不到豌豆,常 买的一家菜贩说他不卖了,豌豆几乎没了,我不 死心,第二天又转了好久,终于看到有家豌豆黄 中带绿,有很多黄皮不太新鲜,正犹豫着要不要 买,老板说:今年最后一次了,不买就真没了。 我一下称上五六斤,满满一大包,拎在手上沉甸 甸,买完其他菜准备回家时,发现刚才买豌豆的 那家已经见了底,一想到还可以吃上很久的豌 豆,心里那叫一个庆幸。 公公和婆婆来我家,看到厨房放着没来得 及剥皮的一包豌豆,婆婆拿出一个大盆,坐在桌 前剥起来。我不好意思地说:有些皮黄不太新 鲜了。婆婆说:黄皮的熬粥、包面有豆味儿最好 喝。女儿围上前来问豌豆能不能吃?婆婆拿起 一颗嫩绿嫩绿的放在她嘴里:真甜。 页小年 豌豆的气质

雪山女兵 V 大家 微语 读书日聊读书epaper.lnd.com.cn/lswbepaper/pc/att/202007/01/56e137da...印刷:辽宁金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社址:沈阳市青年大街356号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雪山女兵 V 大家 微语 读书日聊读书epaper.lnd.com.cn/lswbepaper/pc/att/202007/01/56e137da...印刷:辽宁金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社址:沈阳市青年大街356号

●世界读书日到了,说老实话,对这个日子始终抱有成见,根据惯例,到了这一天,无非是号召大家读书。我总是会联想到三八妇女节,想到五一劳动节,还有儿童节,这些节日都是用来庆祝和放假。按说读书日也应该这样,给读书人放一天假,咱们不读书了,咱们休息一下。

●世界读书节的设立,当然不是这意思,读书日可不是为了给读书人放假。我们在这一天登高一呼,号召大家要读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其实都已经不怎么读书了。这是件很遗憾的事。

●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读书跟美食一样,你不去吃,不去品尝,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骗人读书有点不厚道,但是读书这么美好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个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人,不把它告诉别人,不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也不好。

●读书永远是件美好的事情。还是那层意思,不读书伤害不了谁,也未必伤害了自己,你无非是失去一个非常好的享受机会。

●非要让我推荐一本书,于是不能免俗地推荐几本。没什么道理,只是突然想到。第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第二本,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第三本,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本来只该应景推荐一本,一下子却想到了三本,说明我也吃不准。一个读书人会喜欢很多书,会爱很多书,还是说老实话吧,哪有什么最爱的书,哪有什么最适合读书的时候。

读书日聊读书□叶兆言

大家V微语

1969 年 ,我 应 征 入伍,特别想当一个通信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先坐火车,然后是十二天汽车,一路跋涉,千辛万苦,抵达西藏阿里军分区。它的前身是阿里骑兵支队,我们五个女战士,是那里的第一批女兵。

十六岁离开北京,来到西藏,对于花季少女的我来说,直接掉入了冰雪季。一路上,雪山连绵不断,高原空气稀薄,满目荒芜。人缺氧时会喘不过气,如同老太婆。可以说,从灵魂到身体,都受到极大震动。

那时的我无法想象,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如此遥远、如此悲壮并且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阿里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千五百米,氧分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多一点。在那里,活下去是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一次军事训练,风雪之夜,部队要穿越无人区,翻越六千米的高山。寒风刺骨、极度缺氧,所有的身体感官都在经受痛苦。肺压得像纸片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吸进足够的氧气,大脑因为缺氧,不断呈现空白甚至出现幻觉。

我身背枪支、弹药、红十字包,加上背包,负重将近七十斤。泰山般压在身上,举步维艰。从半夜出发到目的地,总计六十公里。无法忍受时,我第一次想到了用死亡结束这地狱般的行程。

到下午四点,才走了一半路程。我决定自杀。再也走不动一步,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只觉得自己要吐血。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早,当时我决定不再活着了,找个悬崖,纵身而下。这样,一是自己解脱了,二是别人分辨不出我是自杀,就能得到“烈士”名声。对我个人没什么用了,但家里人知道我的死讯后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一点。

最后,我还是没有跳下去。因为身旁就是战友,我若滚下去,也许会拖累别人,人家并不愿意死啊。我在极度寒冷中,走完了最后的路程,到达宿营地。这种极端体验,让我突然间对生命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阿里的时候,还没有“ 全 科 医 生 ”这 个 概念。因为距离上级野战医院有一千二百公里之遥,我们必须掌握诊疗各种疾病的本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算“全科医生”了。当地牧民,称我们为

“金珠玛米”的曼巴。我问他们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砸碎锁链的兵的医生”。

那 时 ,边 疆 条 件 较差,无法细分那么多科目,不管什么样的病,来了你都得看,治病救人,手起刀落。你要是把患者转院,颠簸一千二百公里,那人很可能就死了。环境形势所迫,你“内外妇儿”都要去救。转业回到北京以后,我就专心做内科医生了。

在西藏当兵,距离死亡非常之近。面对年轻战友的生命突然消失,会受到强烈震撼。战友牺牲,尸体无法火化,都是就地土葬。山高路远,万里迢迢,他们的亲人也无法赶来追思。我们这些女卫生员,为他们整理遗容,擦拭尸身,成为他们最后的送行人和祭奠者。

一名边防战士急需输血。一个连的适宜血型都几乎抽光了,连长着急地说,再这样抽下去,如果有了战斗任务,我连的战斗力会受损。后来一查血型,我的血型和那个战士相符,我们班的女战士就抽血给他,我也在其中。最终救活了这名战士。我当时特别高兴,觉得这真是鲜血凝成的友谊。

我曾经对家里人说,如果我去世,火化的时候,给我穿上旧的丝绸衣服吧。它很容易燃烧,又比较舒服。这个念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存在于心。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厢情愿地以为死亡遥远,是他人的事。感谢藏北经历,让我在年纪轻轻时,就知道死亡必不可免,生命万分脆弱。

可能因为我做过医生,在这个问题上,我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遭逢的事。人从出生开始,就向着生命的终点挺进。既然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地,就不应该回避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没有抵达终点之前,要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丰富,尽力使人生少遗憾,多一些幸福和完美。然后,顺其自然,平静抵达终点。

162020.7.1 星期三 编辑 李傲 美编 贾舒轶

广告经营许可证:辽工商广字01—257号印刷:辽宁金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社址:沈阳市青年大街 356号电报挂号:1032 邮编:110003

发行部:22853760 订报热线:22895302广告部:22699260 22699261

社务管理部:22698080编采管理部:22699233总第9034期

零售专供报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总 值 班:张红宇一版编辑:赫巍利一版美编:冯 漫图 编:王泰舒

零售价:1.00元/份订阅价:300元/年

本版稿件作者如涉稿酬,请与[email protected]联系

□毕淑敏

雪山女兵

那些年那些事儿

小城的思念□柴华林

记忆的火车,也许眨眼间就到了那座小城。但是,家乡的小城不通火车,下了火车还要继续转换长途汽车,才能到达那里。思乡的火车,一直在我心里鸣笛。夜间,或早晚,经常去故乡。

祖父母及外公婆的记忆真的很模糊。但随着我慢慢长大,童年的记忆就开始清晰起来,比如妈妈、亲戚、邻居、同学和老师等等。那个小城,过去只有一条从南到北的街道,俗称“三里三”,也就是只有3.3华里。唯一的一条街道两旁是一些零星的商铺。

我小的时候,记得最深的是街北面有一家糕点厂、大车店和建华商店,因为这几个地方都是我妈妈上班工作过的地方。很小的时候,记得还在糕点厂院里玩过,院里有一个铁玩意儿,我骑过,像骑在一种动物上一样。后来长大了,对妈妈及那个糕点厂不仅是记忆,还永远保存那种香喷喷的

不 散 气 味 。那 个 年 代 ,物 资 匮 乏 ,一般家庭平时都是以食玉米、高粱、小米等粗粮为 主 ,大 米白面供应很少。

但 是 ,我 家 不 一

样,因为我妈妈在糕点厂上班,经常买一些处理给内部职工的“糕点渣子”,也就是各种糕点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掉下来的碎渣,各种点心的都有,酥皮的点心渣最多,那个酥皮渣也最好吃。

每次妈妈都是拎着纸绳包装的黄色纸包回来,点心渣的油透过包装纸,油成模糊的一片,看着就香香的。偶尔还能在点心渣里发现稍微大一些的点心小块,比如饼干的一角,或桃酥的一个小月牙,还有带馅月饼露着红丝绿丝的小块儿,吃起来就跟吃上那个原味的点心一样,香气从口腔,一直到喉咙,沿食道一直到胃里,人的身体顿时香气满满,周围的屋子里也像糕点厂或副食商店一样,充满香气四溢的空气。在那个整天吃粗茶淡饭的年代,简直就跟过上了天堂日子一样。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读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小玛德莱娜”点心的时候,我便产生一种冲动和共鸣,他描写的贡布雷小城的点心,让我也想起家乡小城妈妈在我童年和少年,带给我她工作单位处理给内部职工廉价的点心渣,现在就是把“稻香村”的全部点心都尝遍,也不会产生那种久远的香味。因为妈妈工作在糕点厂,她还掌握各种点心制作的配方和工艺。她有一个自己用绳钉起来的牛皮纸小本本,上面是她记的各种点心制作的配方,比如几两面、几两油、矾或白糖多少之类等等。母亲晚年的时候,我还问过这个秘方小本,她说已经找不到了。

那个时候,妈妈照小本上的配方,在家里经常给我们炸麻花和套环吃,偶尔也会炒油茶面。小火炒面,面炒变色,凉了放熟油、花生等,冲出来的油茶粘糊糊、香喷喷的,是我永远都难忘的入口即化的童年美食。都说人生短促,往事转眼如烟。但一种小小的点心渣,一种香气,一种味觉,能在心里保留一辈子。除了母子之情,可能更多承载的都是一些点滴经历和浓浓的亲情。现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望窗外黄昏落日,想母亲一生的点点滴滴,在心中筑起往事如烟的回忆大厦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以前从没注意过豌豆什么时节下来,今年从4月份就开始留心,逛菜场的时候,碰上了就买一些。剥了皮扔在每天早晚熬的稀饭里,慢慢吃上了瘾,居然什么饭里都能丢进去一些豌豆,煮方便面时,做咖喱饭时,锅里碗里都能出现那翡翠般的小身影。

碰上几天连阴雨买不到豌豆,做饭时还心心念着:要是能有一把豌豆就好了。

对豌豆最初的印象是豌豆炒虾仁这道名菜。二者不知是谁提升了谁的知名度,餐桌上总是出双入对,互相成全。豌豆炒虾仁听上去简单,做起来麻烦,吃起来营养丰富。

买回来新鲜活虾,去虾皮剔虾线,炒之前把虾仁用蛋清生抽抓匀提前腌上,豌豆、胡萝卜提前焯水,下锅合起来翻炒几下,颜色鲜艳,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豌豆剥起来不累,比野菜好收拾,没有太多泥,可每次剥起来,还是会耗费一些时间。当我每次把一包翠绿带皮的细长豌豆荚变成一盆圆圆的豆子时,总是非常治愈和成就感满满。这大概就是福楼拜小说中提到的:有种幸福,只有在某些平庸的劳作中才体验得到。因为这些劳作能以轻易克服的困难,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让人志满意得,别无他求。

我妈做饭讲究,豌豆炒虾仁这道菜,一年四季,她总是信手拈来。遇上没有鲜豌豆的季节,必须要去超市买冷冻的豌豆做成这道菜。每到这时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论配角的重要性。

我喜欢豌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豌豆做法的多样性。可以加盐带皮水煮当零食,可以炒肉、炒鸡蛋、炒虾仁、煮粥煲汤,放在一切菜里增色提味儿。

独当一面挑大梁可以,当配菜跑龙套也毫无怨言,这就是豌豆的气质。

最近因常去买豌豆,和菜场上常卖豌豆的几家菜贩子熟悉了,他们说喜欢吃就买回去剥了皮放进保鲜袋冷冻起来可以慢慢地吃上很久,就像爱吃春天的荠菜和槐花,下来的时候多买,焯熟放冰箱冷冻,冬天拿出来包饺子吃,口感还像刚摘的一样新鲜。我说那样多没意思,还是现剥现吃最好。

接近五月下旬,一连几天都买不到豌豆,常买的一家菜贩说他不卖了,豌豆几乎没了,我不死心,第二天又转了好久,终于看到有家豌豆黄中带绿,有很多黄皮不太新鲜,正犹豫着要不要买,老板说:今年最后一次了,不买就真没了。我一下称上五六斤,满满一大包,拎在手上沉甸甸,买完其他菜准备回家时,发现刚才买豌豆的那家已经见了底,一想到还可以吃上很久的豌豆,心里那叫一个庆幸。

公公和婆婆来我家,看到厨房放着没来得及剥皮的一包豌豆,婆婆拿出一个大盆,坐在桌前剥起来。我不好意思地说:有些皮黄不太新鲜了。婆婆说:黄皮的熬粥、包面有豆味儿最好喝。女儿围上前来问豌豆能不能吃?婆婆拿起一颗嫩绿嫩绿的放在她嘴里:真甜。

□页小年豌豆的气质